小学音乐听课反思汇总十篇

时间:2023-09-10 14:57:42

序论:好文章的创作是一个不断探索和完善的过程,我们为您推荐十篇小学音乐听课反思范例,希望它们能助您一臂之力,提升您的阅读品质,带来更深刻的阅读感受。

小学音乐听课反思

篇(1)

2004学年第一学期,我走访了24所中小学校,在听了43位教师的音乐课后发现:课堂上的形式和方法一半以上和音乐无关;教师们课时目标的确定绝大部分非常宽泛;绝大部分教师备课时缺乏对音乐材料的体味和分析,太过关注形式。

由于教师缺乏对音乐作品的体味和分析,往往使教学游离于音乐之外。于是,我向全体教师明确提出:教师课前要对音乐作品进行分析,确定教学目标;方法和形式必须为音乐服务。

这之后,听课时我又发现了新问题:抛弃和音乐无关的形式之后,课堂教学干巴巴或教师无从下手;课堂上经常出现概念错误、知识点错误、听觉错误等;教师的歌唱、弹奏缺乏音乐美感。

这是怎么回事?难道教师们不会“听”音乐?

2004年12月,笔者对全区五十多位音乐教师进行了音乐欣赏能力测试,测试分书面答卷和听力答卷两个部分,内容以1至9年级音乐教材为主。结果让我无比震惊一不及格者竟占半数以上。我发现教师们听觉上的作品积累很少,很多教师“听”音乐的能力很不够。原来一切现象的主要根源在于教师个人的音乐鉴赏能力不够。这让我陷入了深深的困惑和思索:教师们大多是音乐专业的毕业生,怎么会这样?原因在哪里呢?在调查后,我发现:

1.62位小学音乐教师中,有43位是师范毕业后以函授的方式学习音乐的;初中28位教师中,也有6位是这种情况。这些教师在师范期间没有接受过系统的音乐专业学习,函授期间也没有系统地学习专业。

而其余音乐专科院校毕业的音乐教师,他们在校学习期间,主要关注技术层面的练习,忽视音乐理论上的学习,最终还是不懂音乐。

2 受调查的七十多位中小学音乐教师,每天主动聆听音乐者还不到5人,听交响乐者几乎没有,把音乐理论和音乐听赏结合起来者更没有。

我们知道音乐是听觉的艺术,只有听觉上有一定量的积累才有可能更深入地理解音乐。教师不听音乐,怎能在音乐教学里凸显出音乐美?怎能引领学生从音乐中获得美的享受?又怎能提高学生的音乐能力呢?由此可知,提高教师的音乐鉴赏能力是当务之急。但是,又存在很多现实问题,如:

教师们课多,个人空余时间少;音乐学科教学好坏与否不好评定,教师容易有得过且过的思想;音乐鉴赏能力的提高需要大量的、长时间的音乐聆听,教师们不容易坚持……

看来,提高教师音乐鉴赏能力不轻松,不是一朝一夕就可见效的事。但是,行动总比不行动好,哪怕每位教师比原来好一点,哪怕只有很少部分的教师水平提高了,也是有益的。

二、解决问题的方法和步骤

(一)醒悟阶段

要想提高必须进行主动式的学习,而主动学习之前提是:教师们要清晰地认识到自己的不足,才能产生强烈的学习需求。

要提高音乐鉴赏能力,教师必须要大量的、主动地聆听音乐,进行听觉和理论相结合的学习。于是,笔者组织全体教师一起聆听,共同分析。大部分教师会关注到乐曲的段落、情绪、力度这些一目了然的要素,再深入细致些的音乐要素便感受不到了。如交响音画《在中亚细亚草原上》,教师们大都能听出三条主题旋律、段落、力度,很少能进一步感受到主题的旋律特征和不同的呈现方式。就像乐曲一开始出现的草原主题,带给我们安详、静谧、宽广的感受,是因为舒缓的节奏、连续的保持音、最后的长音再加上单簧管的音色共同营造出来的。在整首乐曲中,这一主题为了描绘不同的场景,进行了不同方式的呈现:圆号演奏,乐队强有力的演奏,对位表现等。

可是当教师自己单独备课时,面对新作品往往又是不知所措。

不由地他们震惊了:我是音乐教师,竟然听不出来音乐!教师们纷纷醒悟到,必须要多听音乐,加强理论和实践的结合。

(二)自学阶段

激发起了教师的学习内动力,下一步工作就是要引导教师进入到主动式的自学阶段。

2005年上半年,在全区各类课堂教学研讨活动中,有14节优秀课进行了现场展示。这14节课是在我和教师们反复试教满意后才予以展示的。现场展示深深地吸引住听课教师,给他们以充分的音乐享受,使他们清楚地认识到只有教师对作品很好地把握了,课堂才会徜徉在音乐的流彩中,教师们自然产生了我也要享受这样的教学,我也要提高自己的音乐鉴赏能力的想法。

在教师们的内动力被激发出之后,他们纷纷表示要从我做起、从每节课做起、从每节课堂上选用的音乐作品做起!于是教师们便开始了前所未有的、以教材中作品为重点的自学:反复聆听、查找资料、同行交流。

(三)培训阶段

通过一段时间的自学和交流,教师们纷纷感到了自己的力不从心,要求我组织他们进行提高音乐素养的系列培训。

我认为交响乐是音乐中的“阳春白雪”,引领教师们听懂交响乐是提高音乐鉴赏能力的好途径,听懂了交响乐,教学中的作品分析就应该没问题了。于是便组织了“如何聆听交响乐”的系列讲座,共三讲。

2005年12月底,开始第一讲,时间为一天,讲授的主要内容是:交响乐的主题怎么听;主题的发展手段;古典主义乐派、浪漫主义乐派、现代乐派不同的主题风格等。讲座形式以语言表述为引导,以聆听音乐为实践。因讲座只是引路,要提高重要的是课下的聆听、学习。所以。课后发给每人一张刻着莫扎特第39、加、41交响曲的CD,要求教师们从中选择一首每天聆听,要一个乐章一个乐章地听,听主题的变化、发展,听结构、听音乐基本要素和表现要素。之后,我对教师们进行了追踪回访,又发现了问题:开始,教师们的积极性很高,每天也都抽一点时间像上课时一样专注地聆听,可是总是找不到主题。更听不出主题的发展,乐器的音色也经常听不准,感觉听音乐很累,一点都不享受,渐渐地当背景音乐听了,再渐渐地不去听了。对此,我进行了反思,并找部分教师访谈后发现:原来教师们的音乐基础普遍较低,一上来就走进交响乐不符合教学的实际。

于是,2006年4月份开始的第二讲从旋律人手。主要内容是:通过语言引导和大量音乐材料的聆听,让教师们体味各种不同旋律形态的音乐走向和“表现力”(塑造的音乐形象)。因为讲课锁

定的内容少了,而且课中聆听的作品大部分选自教材,教师们觉得很贴近他们的实际,感觉效果很好。同样,这次从教材中分别选择了20首歌曲和20首器乐曲,要求每位教师回去后,从歌曲旋律、乐曲主题上进行聆听和分析。通过跟踪、回访我发现,很多教师的确抓紧课余时间专心聆听、分析,同时我惊喜地发现教师们对课堂上出现的音乐材料的把握更准确了,上课好像也开始有底气了。

2006年7月,开始第三讲――追踪作曲家的思路。主要内容是:感受音乐的基本表现手段,如乐句进行中的不同句型、主题展开的主要方式、节奏的魔力、音程与情感等,全方位地引领教师去感知作曲家如何用音乐语言来塑造音乐形象。讲解方式同样是以讲授和聆听音乐相结合的形式。这次推荐的作品种类较多,篇幅有大有小,不仅为教师们积累了资料,还让聆听成为习惯。这次讲座之后,教师课外聚会聊音乐的多起来了、逛音像店和书店的多起来了、每天主动聆听的教师多起来了、主动打电话询问音乐方面问题的多起来了……课堂教学空洞的现象和追求形式的现象逐渐消失,教师对教学的热情和对音乐的兴趣有所增强,大家开始自信起来了。

但是,我也发现一些教师对音乐的兴趣和对教学的热情不能长时间坚守。主要原因有:

1 学生的学习状况令教师气馁。很多时候,教师花了很多时间精心备课,课堂上学生的表现却不尽如人意。

2 “听”音乐很累人。对大部分教师而言,现在属于“听”音乐的初级阶段,要强迫自己思想高度集中,才能明了主题、音色、手法等,为了听出更丰富的“音响”本身,而忽略了美感。久而久之便累了,难以坚持了。

3 认识不到自己的价值,缺乏对学生的责任感。由于教育的各种现状,音乐教师很容易把自己归纳进无足轻重之列。认识不到自己的价值,便容易回到得过且过的状态。

鉴于以上三点,我接下去要做的是:让教师充分认识到音乐教育的价值,激发教师强烈的责任心。

(四)激励阶段

在这个阶段,我主要从以下四个方面着手:

1 示范教学启示。从2006年9月到2007年6月,我共为四十多位教师上过示范课。我对自己的要求是:示范课一定要凸显音乐的美,一定要用课中的音乐材料,引导学生和教师通过各种音乐活动的参与,产生内心的共鸣。

示范教学给了教师这样一些启示:学生需要优秀的音乐,特别是文化课压力大的初中孩子,一周就一节音乐课,他们需要在这可贵的一节课中进行心灵和情感的释放和洗涤;优秀的音乐可以让人心灵纯净、情感美好;教师有责任引领学生享受美好的音乐;教师有责任提高学生的审美品位。

2 教学博客互动。由于时间有限,但现阶段的教师又是非常需要不断鼓励的,于是,在2006年8月我建立起了吴兴区音乐教学博客,利用博客进行音乐知识系列讲座:推荐优秀音乐作品的聆听;介绍优秀的音乐作品和书籍;提供教师交流、聆听、阅读的平台;进行一些音乐作品的分析;针对课堂教学提出建议;交流大家的收获和感想;解答教师的困惑和疑难;鼓励和赞赏教师;不断指明今后的发展方向……于是。这里成了全区音乐教师的精神家园。有了这样一个家园,便有了音乐集体,在这个集体里,彼此鼓励、学习、共勉,大家就觉得有了精神加油站。

3 个别聆听辅导。当个别教师需要帮助时,我便为他们梳理作品特征、音响感知,带着他们去品味、去享受,尽量让他们带着收获的喜悦和美妙的感受离开。我坚信这样的离开将是他们进一步音乐学习的开始。

4 他人精神的激励。人需要物质维系生命,更需要精神使生命高尚而有意义。我们的教师也如此,他们需要精神的激励,以此鞭策自己。于是我于2006年12月和2007年5月分别组织教师聆听了郑晓瑛教授和音乐特级教师吴瑶香的讲课。

面对面的交流让教师了解了艺术家们广博的胸怀和真正的艺术精神。教师们课后非常激动,纷纷在博客上发表感慨,表示不能轻易放弃和颓丧,要做一名能令学生终身喜爱音乐的称职的音乐教师。

这个阶段,教师们的精神极受鼓舞,加上2006年12月的音乐欣赏能力比赛,教师们的成绩突飞猛进(有了92分的最高分,80分以上的有7人,只有极少数人不及格),由此大家决心更大,便越来越坚持音乐学习。在坚持中,很多教师对音乐语言越来越熟悉,聆听音乐时不再像以前那样累,开始享受到了由于听觉灵敏而捕捉到的较丰富而深入的美。

(五)沙龙形式

当教师们的音乐素养有所积累的时候,可以以“音乐沙龙”的形式进行深化。因为,沙龙氛围宽松,大家各抒己见,容易进发火花,并且每人的音乐积累和感受对他人会起到引发和触动的作用。根据实际情况我决定先从“大沙龙”开始,逐渐再过渡到“小沙龙”。

1 大沙龙。2007年下半年,组织全区教师参加了两次大沙龙,每次都有一个主讲人围绕着一个主题展开。

第一次:主题――音乐要素,线索――各音乐要素的表现力和每个音乐形象都是各音乐要素综合表现出来的。

第二次:主题――关于铜管乐,线索――教材中铜管乐作品鉴赏及延伸。

沙龙之后,我欣喜地发现:教师们备课时,大多能根据教材内容顺藤摸瓜,逐渐了解到很多以前不知晓或一知半解的相关音乐知识,教师们的音乐视野得到不断扩展,音乐积累也不断地丰厚起来,音乐鉴赏能力大大地提高了。

2 小沙龙。2007年年底成立了初中、小学两个“音乐沙龙”。至今,初中沙龙小组从最初的6位教师发展成16位,小学从10位发展成18位,且人数在不断增多。

“小沙龙”的交流形式分为聚会交流和QQ流。交流的内容从聆听音乐、鉴赏、分析再到音乐教学乃至生活感悟。资金来源于每位成员交纳的会费,并由一人统一管理。

下面,我从最近的几次聚会中选择两次,以实录的形式阐述分析。

实录一:

时间:2007年3月25日下午5:00至晚上10:30。

地点:阿里山茶吧。

参加人员:李夏、汪治刚等10位教师。

研讨主题:对非洲歌曲的鉴赏、分析。

研讨过程:聆听每人带来的非洲歌曲讨论非洲歌曲的主要特征和风格选定三首歌曲大家歌唱,要求充分唱出非洲歌曲的特征和风格分别确定三位教师担任这三首歌曲的指挥,要求指挥对歌曲进行艺术处理,在指挥的引导中,其他成员进行歌唱表现大家对指挥的处理进行完善,使每首歌曲的歌唱表现更趋完美。

研讨效果:大家都积极投入表现,音色粗犷奔放;

肢体随歌曲韵律摇摆;歌声在指挥中时弱时强;有领唱、齐唱又有合唱;歌唱与欢笑不绝于耳,好不尽兴。大伙感觉非洲音乐很有味道,各自都说要回去作进一步的研究。

实录二:

时间:2007年4月13日下午5:00至晚上10:00。

地点:天赋茶馆。

参加人员:王洁、金静等9位教师。

研讨主题:对巴罗克音乐的鉴赏、分析。

研讨过程:欣赏每人带来的巴罗克音乐和关于巴罗克时期各种艺术形态的文字及图片讨论巴罗克时期音乐特点:浓郁的宗教色彩、追求音乐形式美感欣赏巴赫《马太受难曲》之“主啊,此时不要离开我”(主要从音色、旋律上去感知)和亨德尔的《水上音乐》(主要从音乐形式美感上去感知)在我的指挥下进行表现,进一步体味其音乐特点聆听《奇异的恩典》。

研讨效果:教师们被宗教音乐深深打动了,认识到巴罗克音乐的宗教性,并且通过《水上音乐》的听赏研讨又收获了:原来一个简单的主题可以有如此丰富的变化。

这样小组式的“音乐沙龙”,不仅可以提高教师的音乐鉴赏能力、拓宽音乐视野,还可以帮助教师解决教学上的难点。更可贵的是,教师们在被音乐感动的同时。还认清了自己的价值,增强了为人师表的责任感和自信心。

三、今后的展望

在最近的聚会上,教师们又向我提出一个成立教师合唱团的强烈要求。这让笔者无比惊喜!这说明教师们已由被动的接受阶段进入到了愿意主动的参与其中,这表明音乐已经走进教师们的心中,成为他们生活中的一部分。我相信有了这样懂音乐的音乐教师,便一定会有充满美的音乐课堂!

如今的合唱团已经正式组建,笔者担任指挥,从教师中选出团长、副团长、艺术总监、声部长、后勤部长、初中部负责人、小学部负责人,并打算聘请艺术顾问。我坚信,教师们的音乐鉴赏能力会在合唱团中有更快更好的提高。

综观历程,不难发现。提高教师们音乐鉴赏能力的措施是根据其音乐鉴赏能力而设计的。因此,“合唱团”之后的措施是什么,就要看到教师们的音乐鉴赏能力发展到什么程度了。

篇(2)

音乐课堂是一个多彩的世界,她在赋予学生们知识营养的同时,更调剂着他们的学习生活,释放着他们童年的梦想与青春的激情,但很多学生曾经较长时间地徘徊在音乐课堂的门前而无所适从,这个问题,究其原因,课堂少了最基本的因素:倾听,静下心来认真听,倾听美妙的音乐,倾听老师的示范,倾听同学的演唱,等等。我也曾经迷茫过,经过近几年的教学总结,我认为学生音乐课堂的“钥匙”在于学生倾听能力的培养与提高。

一、音乐课堂学生倾听的现状及分析

(一)音乐课堂的现象。

1.当一个学生的发言还没完,旁边的学生却高高地举起了手,大声嚷道:“老师,我来,我来……”根本顾不了听同学讲。

2.当一位孩子在表演唱歌时,许多孩子在饶有兴趣地玩打击乐器,忘记该做什么,“叮咚叮咚”吵得很。

3.老师:“下面请孩子们上来表演,孩子们……”一听要表演,下面顿时兴奋开了,叽叽喳喳,后面的话早就被淹没了……在日常音乐教学活动、游戏活动中发现,许多孩子在活动前不注意听清要求就匆匆进行活动,因此活动中会违反游戏规则,遇到不必要的麻烦,严重的还会出现危险,进而影响活动的参与质量,达不到预期教育目的。

4.大部分学生对于教学内容中学唱歌曲部分比较感兴趣,乐于去学,而在倾听音乐部分则“放松或休息”,听到某些音乐作品时,会出现打不起精神、表情茫然、坐不住甚至厌烦等情绪状态。

(二)原因分析。

1.没有良好的倾听习惯。许多成人认为听力是与生俱来的,没有必要培养,遇到孩子插嘴或不专心倾听则训斥、责备孩子,如大人讲小孩子听等。训斥、责备则使孩子失去倾听的欲望和兴趣,会变得不爱倾听或不会倾听,没有良好的倾听习惯。

2.学生的身心发展特点的局限。由于小学生存在身心发展特点的局限,注意力容易分散,自制力比较弱,缺乏倾听别人说话的耐心,在听的过程中难免会做小动作、东张西望等。

3.老师平时忽略倾听音乐的培养。孩子特喜欢上音乐课,喜欢唱歌,却忽略了对音乐的欣赏,对聆听环节重视不够。

4.学生自身差异。由于学生自身资质参差不齐,倾听能力和倾听状态也会有很大差异。在听课过程中,学生往往以自身具备的倾听能力和自身养成的倾听习惯来决定听什么,什么时候听。

二、音乐课“倾听”的诠释

音乐课倾听含义包括三方面。

(一)倾听能力。

听力和理解是倾听能力的基本要素。一个会倾听的学生能在瞬间捕捉、筛选信息,并随即展开联想、想象,形成个人评价。要求学生能够认真倾听对方讲话,理解别人讲话的内容,不打断别人的谈话,不急于表达自己的想法,耐心听完,听懂对方的话。不人云亦云,别人说过了的话,不重复,应该同时思考新的观点。

(二)音乐倾听特性。

音乐作为一种声音艺术,它需要准确的音高,良好的音质,更需要将各个孤立的乐音有机地结合,使其流动,显示出音的生命活力。音乐艺术又是一种象征性的艺术,它所表达的内容本质上更具有不确定性。人们是通过对音调、节奏等手段造成的特定音响作为媒介,引起某种联想而达到对音乐的感受,而其中的联想动作因人而异、因情而定。

(三)音乐课堂的倾听。

音乐是一门听觉艺术,倾听贯穿于教学活动的全过程。学生在课堂上认真倾听――倾听美妙的音乐、倾听老师的语言、倾听同学的演唱,才能有效地参与教学活动过程,获取知识,培养能力,才能保证音乐课堂活动有效进行。

三、音乐课堂提高学生倾听能力的策略

课堂中学生良好的倾听习惯对课堂的教学有效性起到很大的辅助作用,鉴于此,我们在音乐教学中不能忽视对学生倾听音乐良好习惯的培养及良好倾听能力的训练。结合学生倾听现状及对音乐课堂倾听能力的理解和教学经验的总结,我认为以下几点策略有助于学生倾听能力的提高。

(一)加强常规训练,让学生有序倾听。

音乐课堂教学的常规是让学生有序倾听的保障。对于目前大班教学制,至关重要的一点是要从一年级完成一定的课堂常规。培养认真倾听的心态,示范鼓励、树立倾听的榜样,多途径训练,养成倾听习惯。

例如:

(1)培养良好的听音乐指令习惯。

听老师弹钢琴《鸟飞》表示按音乐节奏律动进教室找位置坐好,听到铃鼓要围成圈,听到三角铁能保持安静等,在音乐指令中建立常规。

(2)建立课前领歌的潜规。

(3)让“艺术星星”发光。

(二)结合音乐游戏创设教学情境,让学生有兴趣倾听。

1.有目的地开展一些游戏活动,将倾听习惯渗透到游戏中,可使低年级孩子们在游戏中形成稳定的自觉,从小养成好的习惯。

①利用“指令性游戏”发展孩子倾听能力,培养孩子倾听习惯。

②利用“传话游戏”发展孩子的倾听能力,培养孩子的倾听习惯。

③利用“辨错误游戏”发展学生的倾听能力,培养孩子的倾听习惯。

良好的倾听习惯是提高学生倾听能力的重要保证。

2.小学生的思维以具体形象为主,活动往往受环境气氛的影响,因此,在音乐活动中,要结合歌曲、乐曲的目标设计相应的音乐环境,通过气氛渲染,使学生产生情感共鸣。

①选用短小而有趣的歌曲引导学生学会倾听。

②选择配乐儿歌、律动,培养学生倾听音乐的兴趣。

(三)抓住音乐特性,让学生有目的有方向倾听。

音乐是一种较为抽象的艺术形式,内涵非常丰富,它不像文学、戏剧、绘画等艺术门类,让人一目了然。它直接呼唤、激发的是情感与意志。不同的个人凭自己的生活经历联想到的具体对象也很不相同。因此,有许多学生反映听不懂音乐,这是常见的问题。在音乐课堂中,教师要运用多种方法,帮助学生理解音乐,提高学生倾听音乐的能力。

1.抓住典型节奏。节奏是音乐的语言要素,是音乐的骨架,是音乐赖以生存的基础。在欣赏音乐时抓住典型节奏可以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音乐倾听音乐。如:在欣赏《铁匠波尔卡》时,让学生先了解波尔卡的特点,让学生按这节奏律动,欣赏全曲是让学生在主体部分律动,感受乐曲的特点,加深对乐曲的理解。

2.抓住主题旋律。旋律是音乐的语言,是音乐的灵魂所在。音乐有了节奏的支撑,加上起伏的旋律,才具备感人的色彩。因此,在教学中注重引导学生分析乐曲的旋律特点,更准确地把握音乐形象。

3.抓住速度、力度和色彩的明暗变化。音乐的速度力度直接影响音乐的风格、情绪和音乐形象;而色彩明暗的变化,则可以使所要表达的音乐形象更为鲜明,因此,在欣赏音乐过程中,指导学生从音乐的速度、力度,以及色彩的明暗变化入手,对准确的理解和把握音乐作品起着很重要的作用。

4.抓住视觉感受。音乐是听觉的艺术,它离不开听,但也不能仅仅停留在听觉阶段。如果适当运用一些辅助手段,视听结合起来,多元化地帮助学生理解音乐,就会有意想不到的效果。如多媒体教学就是一个很好的实例,这已经是共识。

(四)进行多种形式的倾听训练,提升学生的倾听能力。

1.运用多种渠道培养学生的音乐听辨能力。

2.借助电教手段,提高学生注意倾听的能力。

3.多从生活和自然界中寻找声音,进行倾听训练。

4.课堂中进行反复不同形式倾听,保持学生倾听音乐的新鲜感。

5.收集与音乐相关内容,激发学生倾听欲望。

6.从学生实际出发,有选择地借助自然界丰富的声音培养学生辨析性倾听能力。

7.尝试着走近孩子听的世界,而并不要擅自走近孩子,更不能以自认为是丰富而资深的阅历,来限制和更改孩子的“听”。

方法一:闭眼听。

为排除视频效果对听觉能力的影响,引导孩子们轻松自然地听,学习闭上眼睛,不受干扰,专心倾听,是“听”的基本方法。

方法二:开放性指导。

在孩子们听的历程中,教师语言提示和指导是开放型的(少用暗示型,不用选择型)是关键。更多的应该关注到每个孩子活动中的表情和动作的变化,力求做到尊重每个幼儿的想法和创造。

方法三:联系生活地听。

将音乐、声响中的一些片段请孩子们反复听辨,并与自己的生活经验相联系,引导语:“想一想,你在什么时候,什么地方也听过这声音(或节奏)?”

篇(3)

长期以来,“评价就是考试”的观念占据着音乐教师的头脑,在这种观念的影响下,音乐教师设计的评价方式和操作程序中有相当部分违背了教育的客观规律。这使评价的功能和结构偏离了正常的轨道,也使音乐教学的内容与方法无法推陈出新。新课程改革将音乐课程定位为普及音乐文化、弘扬人文精神的一门基础课程,并把逐步建立与完善音乐学习评价制度作为重要内容,明确提出要以音乐课程标准为准绳,以音乐基础能力为基点,主动适应所有进行音乐学习的学生,淡化评价的甄别功能,不断扩大评价的激励、改善与调整的功能,引导和促进学生在音乐课程的学习中有所提高,从而实现基础教育阶段音乐教学评价的四项重大变革。因此,探索符合学生的可持续发展、与教育教学的目的相配套的学业评价体系,是全体音乐教育工作者义不容辞的责任。我有幸参加了省级课题《普通中小学音乐学科发展性学生评价的实践研究》的研究,在教研员方教授的带领下,和其他音乐教师一起探索、尝试,本着简单、有效、可操作的原则,对传统的音乐学业评价内容和方法进行相应的改进。从对学生学业的发展性评价的实践中,我们看到学生的变化很大,而我也受益匪浅,现将学科发展性学业评价实施的有效性及方法和大家分享共勉。

一、对学生成绩评价的内容和方法的症结所在:评价体系不够完善,不能引起学生学习音乐的兴趣

初中音乐教学中传统的评价方式通常是以“考试”代替评价,这种缺乏人文关怀的评价是新课改所不提倡的。

由于音乐学科不是考试学科,普遍对音乐学业的评价重视不够,而在对中小学生音乐学业成绩考察方面,没有明确统一的规定,考查的方法和要求也不完全一致。在实际操作过程中,教师随意性强,评价的内容和主体单一。在平时的成绩评定中,过多关注课堂上学生的纪律方面的表现,而忽视了考察学习过程与方法的有效性实施。这些与“立足过程,促进发展”的发展性学业评价是背道而驰的。对课堂纪律表现差的学生采取的评价措施是老师在期末考试成绩中扣分,堵多疏少,惩多奖少,减多加少;没有抓住学生的进步和闪光点而给予嘉奖、鼓励、引导;再加上期末考试只唱一首歌,来评定学生一学期或一学年的音乐学习情况。这种评价方式对一些先天声乐条件较差的学生而言,是不合理、不公正的。而且评价的主体单一,只有老师,没有学生的参与,使学生一直处于被动的状态,极大地限制了发展性学业评价的激励、促进作用的发挥。久而久之,必然影响学生学习音乐的积极性和主动性,使其无法养成良好的音乐学习习惯。教师考试轻松、随意性强,而学生则应付走过场。甚至有些学生把音乐课当成放松课、发泄课,上课吵闹、喧哗、迟到等现象越来越多,导致老师教之无味,学生学之无趣。

二、具体改进措施

针对以上情况我们进行了相应的改进:把平时成绩按60%、期末考试成绩按40%的比例分配。目的是引起学生对平时成绩的足够重视,符合“立足过程,促发展”的评价理念,并且对评价的内容和方法也做了很大的改进。具体操作如下:

(一)平时成绩的评定内容和方法

1.把平时成绩分为学习态度、课堂纪律、参与程度、发言次数、配合情况、表演能力、参加课外兴趣小组情况、文艺活动情况及迟到旷课情况等板快。因为学习态度决定一切,有了对音乐学科的正确认识和认真的学习态度,再加上规范的纪律保证,就不怕学生学不好;而其他几个板块就是对学生学习过程的有效性和学习效果等方面的考察。把平时成绩分成以上若干板块,不再是有利于部分学生,而是面向全体学生,全方位地调动学生的积极性。

2.把班级学生按6-8人分成若干个小组。每个小组成员不完全是随便自由组合,而是打乱班级固定的座位次序,按照课堂纪律和学习态度的优劣、音乐表现能力的强弱、音乐特长的异同等进行组合,并选出小组长,此项任务交给班委商讨完成。其目的是发挥班委会、小组长的作用,有利于学生间的监督、制约、合作、交流、促进及评价。

3.每个板快都进行自评、小组互评。自我评价能够促进学生对自己的学习进行反思,发现和认识自己的进步和不足,有助于学生养成自我教育、自我评价的习惯,培养学生的独立性、自主性和自我发展、自我成长能力。而小组互评可以让学生学会客观评价别人,从别人的长处中得到学习,将自己的优点展示给别人。学生相互之间的评价往往会激发出无穷的学习动力,当自己的优点被同龄人认可时,他们心中的那份满足也许远远超出教师对他们的一句赞扬。

4.把平时成绩每个版块的要求和评价细则列成表格,每人一份。并且在每学期的开始把评价的细则、考试的要求和学校的规定等告知学生,让他们做到心中有数。在评价的过程中教师特别要关注学生的点滴进步,以激励为主,以友情提醒为主,以制约为辅。每个小组的成员成绩都与小组的成绩挂钩,被评为先进小组和班级中进步最大的同学所在小组的每个成员都加分和享受另外的奖励,以激发学生的集体荣誉感,增加学生的互助意识、竞争意识和约束意识。

5.方案实施后,老师定期检查小组的评价情况。针对学生的变化和出现的具体现象及时予以鼓励、引导。暂时不能解决的,可在课题研究小组中交流商讨对策,边实践,边改进,不断完善评价的措施。

(二)考试成绩评价的内容和方法

1.期末考试的主要内容是歌曲和听力,各占20%。歌曲考试还是任选一首本学期所学的歌曲,这是我们一直采取的考试内容。因为歌曲演唱是中学生表达情感最普遍的一种形式,从对歌曲的表现中,能反映出学生的创造能力、对音乐要素等知识的掌握程度及每个学生的心理素质,同时也是新课程要求学生学习的重要内容之一,而用歌曲演唱的考核检测方式操作起来也简单方便。但考虑到学生的个别差异我在考试时增加了特长自由加试(舞蹈或乐器)。为了全面检测学生的学业情况,特增加了音乐听力笔试。

2.歌曲考试方法与以往不同的是:(1)要求以小组形式合作演唱。集体演唱可增加学生的自信心,在集体演唱的过程中每个人还要有分工。这样可使他们互相帮助,促进交流,增进友谊。(2)小组演唱全程录像。录像评价体现了形成性评价特点,可以记录学生的成长过程,符合发展性评价体系倡导的以发展的眼光来客观评价的指导思想。(3)可以允许学生多次演唱,而且把学生认为最好的一次作为资料保存,强调评价对象的转变与发展,可反映学生的努力程度,让学生看见自己的进步,从而建立自信。(4)除自评、师评外,每小组抽出一名学生组成评审团。评审团成员不参与所在小组的评审,以达到公开公正的目的。由于学生评价能力的不断提高,也更加促进了学生对音乐知识点的掌握,营造了更轻松、活泼、愉悦的音乐教学氛围,从而大大提高了学生的音乐鉴赏能力。

3.笔试听力部分,改变以往以检测音乐知识为主的倾向,从音乐是听觉艺术的特点出发,全面检测学生在音乐鉴赏方面的学习情况。消除了学生对传统考试的恐惧心理,不仅增强了愉悦性,而且增强了学生学习音乐的兴趣。

三、发展性学业评价实施后学生的变化

变化之一,无故迟到、旷课的现象杜绝了,课堂吵闹的时间从开始缩短到逐渐消失。曾几何时,由于音乐课属于非考试学科,普遍不受学生的重视,特别是一些行为习惯较差的学生更是把它当成了放松课、消遣课,迟到、旷课的现象时有发生。以前我不太敢放一些带视频画面的音乐给他们听,若放了,简直就像自由市场一样,视觉的冲击使他们忘乎所以,议论声淹没音乐声。而现在有了发展性评价的方法和措施,有了生生之间的相互制约和自我约束,课堂上的不良现象开始减少,同学之间的友情提醒(把手指放在嘴边吹嘘的动作)不断出现。学生不断地尝到学习音乐获得创新的成功的乐趣。这些变化老师是看在眼里,乐在心里。

变化之二,学生的参与度提高了,上课举手发言的多了。音乐是一门情感艺术,其教育效应主要体现在熏陶、感染、净化、震惊、顿悟等情感层面上,所以情感态度、价值观等方面的评价应是第一位的。以前,在课堂上,有些学生对老师提出的问题,明知道答案是什么,就是不举手,认为“无所谓,回不回答问题又不影响考试成绩”。老师只好自问自答,再用“一般人我不告诉他”的幽默,来缓解这尴尬的局面。可现在就不一样了,没有平时成绩,期末考试成绩再好也及格不了,不仅影响自己,而且还影响整个小组,自己想不要成绩都不成。有些学生对老师提出的问题,往往是一次没答完整就再举手补充。就这样,从不肯举手到主动举手,从举一次到多次举手,师生交流多了,生生讨论热烈了,思维敏捷了,课堂活跃了。有一次,在乐曲欣赏前,我让学生边听边思考:乐曲中使用了哪些乐器?听完后,师生开始进行对话,师问:“乐曲中有没有单簧管?”生齐答:“没有。”师:“有没有笛子?”生:“没有。”师继续问:“有没有大提琴?”生:“没有。”接下来师有意说:“这个可以有。”而生会意:“这个真没有。”继老师的一句“你们太有才了!”之后,全班爆发出开心的笑声。这哪是回答问题,简直就是在排练赵本山小品中的台词。这笑声不仅反映出师生关系的融洽,而且体现出师生配合的默契。我再一次深刻地理解了苏格拉底的名言:教师的目的不是灌输,而是点燃火焰。这亲近式的评价让学生在音乐学习中找到了乐趣,找到了自信。在此我深深感到了发展性评价对学生的激励作用的巨大威力。

变化之三,喜欢唱歌的人多了,参加海选的人多了,要求重考的人多了。现在的初中生大多数都喜欢流行歌曲,不喜欢课本上的歌曲,这是不争的事实。当听到一些美声或民族唱法的歌曲时,脸上布满了乌云,有些学生甚至堵起了耳朵,以示抗议。我为学生的审美观发生了扭曲而担忧。为了改变这一状况,我曾特规定期末考试时必须唱课本上的歌曲,结果令人失望:让每个学生单独唱,唱歌能力较强的学生表现还可以,能力较差的学生没有自信。声音总是比伴奏的音量小,听不到歌声,而若老师就降低伴奏音量,歌声的音量也随之降低,直至最后停止歌唱。可以说“渐弱的力度记号”在此运用得淋漓尽致。结果是学生对歌唱越来越没信心,甚至反感。有的同学唱歌跑调,引起其他同学哄堂大笑,导致此类学生再也不敢唱歌;整个考试过程懒懒散散,松松垮垮,一点艺术氛围也没有。发展性评价的实施,给全体师生带来了惊喜。由于学生学习态度的转变,遵守纪律的保证,使得平时的歌唱教学也得以顺利进行,加上老师的适时引导,他们从被动歌唱到主动参与,从无心到有心,再到投入。我从赛歌会参与海选人数的增加、贴海报、拉人气以扩大影响的举动,看到了学生们浓厚的歌唱热情;从艺术歌曲、课本歌曲的出现受到欢迎的轰动场面,感受到了学生歌唱水平整体的提高;从期末听力考试时,学生脸上露出的微笑,以及听完考题后胸有成竹会意交流的眼神,看到了学生们考试恐惧的消除和充满胜利的那份自信;从某些学生对自己歌唱考试的成绩不满意,向老师发出重考的恳求时,感受到了从心中涌出的一股热流,这股热流,既有被感动的喜悦,又有以前对学生产生“死不要好”看法的悔意:错不在学生,而在老师。看到学生现在不仅能独唱、齐唱,而且在课堂上完成二部合唱,我高兴,我自豪。我自信地向全市音乐老师开了一次合唱公开课。学生们的动静自如、投入配合程度及合唱的声音效果。让听课老师喜出望外,专家和听课老师的一句“这节课音乐完全属于了学生”的评价让我充满了幸福。此时此刻,我深深地认识到,发展性音乐评价对学生音乐学习的促进作用是多么的重大。只有尊重差异,注重个性,呵护每一位学生的自信心,才能激起学生学习音乐的热情和创造的欲望,让学生在接触音乐、参与音乐、创造音乐中,张开想象的翅膀,邀游于充满创造快乐的音乐殿堂。

通过对学生音乐学习的发展性学业评价的研究和实施,以及对学生所产生的变化的感受,我深深体会到,学生发展性学业评价既是一门科学,又是一门艺术,更是一把双刃剑,要舞好这把“剑”,需要“舞剑人”长期对“剑技”的不断探索和创新,希望同仁对我的不足给予指正和帮助。

上一篇: 新能源的技术创新 下一篇: 经济危机发生的根源
相关精选
相关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