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23-09-10 14:57:44
序论:好文章的创作是一个不断探索和完善的过程,我们为您推荐十篇课堂教学成果范例,希望它们能助您一臂之力,提升您的阅读品质,带来更深刻的阅读感受。
[关键词]:课堂教学 有效性教学 课程标准
随着课程改革的不断深化,一场进行了8年的改革,似乎平静了许多。当初的热情、兴奋在悄然褪去,各种各样的争论也接踵而至,这使我们不得不重新审视这6年走过的课改之路,逐步寻找解决课程改革出现问题的结症的方法,那就是落实课程标准,使用恰当的教学策略和教学方法提高教学效率,增强课堂的实效性教学。
一、发挥集体备课的作用,强化课堂教学设计
集体备课突出的是集体参与,共同研究探讨,是学科进行校本教研的主要方式之一。通过集体备课在教学思想、重难点的处理、教学方法、反馈练习题等方面作到基本的统一。克服传统教学中各自为战的教学设计理念,在设计过程中突出体现对课堂教学进行积极建构的过程,既重视教学活动之前的“前设计”,又关注教学活动过程中的基于交流和创新进行教学调整的“中设计”,还包括教学过程结束之后基于反思的“后设计”,形成“设计-实施-反思-调整-再设计-再实施”的过程,使教学目标细化到具体的教学环节之中。通过同组教师的积极参与,相互参与、交流心得,及时调整教学设计,汇辑大家的集体智慧,综合各类丰富的教育教学资源,采用切合实际的教学策略与方法,实现资源共享,将集体的力量发挥到及致,为提高课堂教学的质量与效率提供前提保障。
二、突出体现以学生为中心的教学理念
“以学生为中心”是新课程改革的教学理念之一,关注学生的终生教育,从某种意义上说这一点就不排斥与学生密切相关的中考等甄别性的评价,因为通过各种考试可以量化考核每一个学生的知识和能力,为他们进行下一步学习和以后发展方向提供可靠的依据,但这里所说的评价内涵较传统教学过程中的评价范围大得多。知识是学出来的,而不是教出来的,在教学过程中落实课程标准,以学生为本,树立“一切为了学生的发展”的思想,确立学生的主体地位,尊重学生学习过程中存在的个性差异,应用多元的教学目标,多方位、多角度、多途径地培养学生综合能力,提高每一节课的教学效率,实现从课堂到课外、从知识到能力、从现在到未来的立体化教学,使每一个学生在完成一节课的学习后,知识储备量和能力都要有一定的提高,完成知识体系的建构,为学生终生教育打下坚实的知识和能力基础。
三、让教学走向生活
长期以来,在一些学生中普遍存在偏科或厌学的现象,究其根源来说就是他们感到所学的知识与他们的生活太遥远了,新的课程理念要求我们组织和引导学生所学的知识与生活实际紧密联系,创设问题情景,使学生在生活中获得体验,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积极性,学生当然会全身心地投入到探究实践中,自然就会产生一种兴趣和一种渴望解决问题的追求;当他们感受到所学知识与生活实际的密切联系,体会到了学习的乐趣,就会进一步使学生感受到知识源于生活,归于生活,达到掌握知识,提高能力的目的;运用所学的知识解决生活中的实际问题,使学生感悟到所学知识的作用,体会到到所学知识的是有价值的,他们就会更加积极主动地在生活实际中,从不同角度去发现问题、产生联想,运用不同的方法分析问题解决问题,使课堂的时空得到延展。
四、处理好新的教学手段和传统教学手段的关系
有效教学实际上是使用一定的教学策略,采用切合实际的方法,通过一定的教育活动来实现教学效果的最优化,使学生的学习达到预期的最佳效果。在预期所能达到的最佳效果中,教学手段和方法的选择就显得尤为突出。随着以信息技术为主导的高科技革命的兴起,人类的知识和信息重量迅速增多,教师已经不是向以前那样是学生获得知识,增加信息来源的唯一途径;教材承载的知识和信息在某种程度上来说,已经满足不了学生发展的需要,传统的教学手段和知识呈现方式越来越满足不了教育形式的变革。但先进的教育信息技术只是一种教学手段,是信息流入的一个渠道,不是教学内容和目的;教学手段的优劣只能是教学内容的实施情况和教育目标的达成度。因此,在具体的教学过程中,教师要根据具体的教学内容和学校的实际情况,发挥先进的功能,结合原有教学设备的功效,为实现教学目标服务。
本科教学是高等教育的根本,要着眼于国家发展和人的全面发展的需要。本科教学过程中要注重学生能力的培养,着力提高学生的学习能力、实践能力和创新能力[1]。在本科教学各个环节中,课堂教学是最重要的一个环节,课堂教学质量的好坏,将会直接关系到培养的学生的质量。但如何有效提高课堂教学,激发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和主动性那个,却是一个需要深入研究的课题。
总理曾提出,要使学生在学习的整个过程中保持主动性[2]。但在实际课堂教学过程中,满堂灌,一言堂的现象仍广泛存在,在很大程度上,出现了教师为了考试教,学生为了考试学的应试教学,且有愈演愈烈之势。对于如何提高课堂教学质量,真正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人们进行了长久而广泛的探讨。如讨论式教学、互动式教学、探究式教学等[3-5]。但上述教学方式都存在其难以克服的弱点,即只适用于小班授课,而对于石河子大学目前的招生规模和教师的教学压力,上述方法显然是不适合的。
那么如何才能有效的提高课堂教学质量呢?在我们教学工作的基础上,结合实际操作经验,我们认为在课堂教学过程中,适当引入奖惩机制,可在一定程度上激发学生学习的积极性,调动学生自主学习的兴趣和自学能力的提高。
1 什么是课堂教学奖惩机制
所谓的课堂教学奖惩机制,就是针对课堂教学过程中存在的种种影响学生学习活动的现象,如迟到、早退、睡觉、玩游戏等行为通过惩罚机制约束学生行为,让其认识到课堂教学的重要性,而对于学习态度认真,学习成绩好,能够带动班级学习风气的同学,则通过奖励机制,建立优良的学习风气,起到带动班级同学学习的积极作用。
在教学过程中,要重视学生所取得的进步,并辅以奖励,从而起到激发学生进一步学习的积极行。
当然,对于具有不同学习诉求的同学,惩罚和奖励机制的效果是不同的。对于学习诉求低,学习较差的同学和学习诉求高,学习成绩好的同学,奖励机制的效果将会好于惩罚机制。而对于学习成绩处于及格线附近的同学,要综合运用惩罚机制和奖励机制,约束其学习行为,保证班级的学习风气。
2 课堂教学奖惩机制的实施效果
在2013-2014学年第二学期,以有机化学教学为实施对象,探索课堂教学奖惩机制的实施效果。对象班级总共有4个,分别为双班合班。有机化学综合考核成绩如图所示。
从实验班级和对照班级的综合测评成绩可以看出,两班级的及格率相差不大,但实验班级的整体成绩明显优于对照班级。其中实验班级的总体优秀率达到12.24%,中等和良好率达到57.14%,平均分为72.88分,而对照班级的优秀率仅有2.99%,中等及良好率为50.74%,平均分为70.04分。考虑到班级之间的差异,课堂奖惩机制仍显示了对于课堂教学的一定的积极作用。说明课堂教学奖惩机制的实施,在一定程度上可以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约束学生的学习行为,但仍需要在后续工作中进一步完善。
实验班级及格率79.59%,优秀率12.24%,良好率28.57%,中等率28.57%,平均分72.88。
对照班级及格率82.09%,优秀率2.99%,良好率31.34%,中等率19.40%,平均分70.04。
3 结论
课堂教学是高等教育知识传授的主要形式,也是学生获取只是的主要途径。课堂教学效果的好坏将直接影响到有机化学的教学质量,因而影响到学生的培养质量。如何提高课堂教学效果,是当前高等教育中面临的现实性的问题。在本文中,我们提出建立课堂教学奖惩机制,通过激发学生的学习积极性,调动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学习主动性,从而提高课堂教学质量。
但从前期的工作中也发现,课堂教学奖惩机制还存在一定的问题,如机制设计尚不够合理,课堂效果改善有限,对于部分学习诉求不高,但学习成绩尚可的同学效果不是十分明显,因此在后续工作中,需进一步进行完善。
【参考文献】
[1]周济.大力加强教学工作,切实提高教学质量[J].中国大学教学,2005,1:4-8.
[2]在接见第五届高等教育国家级教学成果奖代表时的讲话[R].2005.
【关键词】小学数学 课堂 有效性 论文
【中图分类号】G622【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6-9682(2009)05-0156-02
经历新课程改革理念的洗礼,小学数学课堂的教学发生了深刻性变革,追求有效的数学课堂教学正逐渐成为教育教学的焦点,成为提高课堂教学质量的主要着力点。虽然我们对课改的实施已经经历了一整个周期,但是有些教师还不能深刻地领会新课程实施中的新理念,不能很好的运用教学新策略,致使目前不少教师在数学课堂教学中出现一个比较突出的问题:走形式。为了提问而提问,为了活动而活动,为了合作而合作,为了练习而练习,更多的只是因为要“体现新理念”而走走形式,做做样子而已,这也是新一轮基础教育课程改革必须面对的一个难题。因此,如何提高广大教师课堂教学有效性,掌握课堂教学有效性的策略或技术,是摆在我们面前的一个难题。
随着课程改革工作已步入第二个周期,我们清醒的看到我们的课堂教学方法、手段较之以前发生的变化:以往的教师“满堂灌”变成了学生的“自主探索”,新的课堂教学更关注学生的自主探索、合作交流,更好的培养学生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然而,反思之后,我们也不难发现:在热闹与自主的背后,也透射出放任与浮躁,折射出一个令人深思的问题――如何提高数学课堂教学的有效性,让数学课堂焕发涌动的活力?
笔者通过几年来教改实践中探索出在优化小学数学课堂教学,减轻学生负担,提高教学质量方面取得了一定的经验。
一、细化课堂教学目标――提高课堂教学效率的前提基础
教学目标,是整个教学活动的指导思想。每一节课的教学活动,都应该围绕教学目标展开。只有目标明确、具体,组织教学时才能有的放矢。由于数学学科的系统性很强,知识的内在联系十分密切,教师应对各年级教材的内容了如指掌,还要把它细化到每一个教学环节之中。不仅要知道每堂课的教学内容,而且要知道为什么教学这些内容,它和前面所学的知识有什么联系,对后面要学的知识起什么作用。要抓住教学内容中主要的、本质的东西,结合班级和学生的实际,确切地制订出每一课时的教学目标,增强自己教学的意识性。抓住重点,突破难点,把学生的注意力集中到主要的、本质的知识上,把有限的教学时间花在最核心的教学任务上,使每一节课的教学处在完整、有序、发展的进程之中。细化教学目标,是提高课堂教学效率的前提。
二、优化组合教学内容――提高课堂教学效率的关键所在
教材为教师提供了适用一般教学的材料,但它不可能适应各种不同程度的学生。如果教师在教学中只是照本宣科,孤立地让学生记忆,必定激发不起学生的求知欲,影响智力的发展和能力的培养。教师应根据教学要求,从学生的实际出发,按照学生的认识特点合理地组织教材,对教学内容进行优化组合,把教材中静态的、概括的知识纳入到知识结构中去,化为动态的、具体的知识。如教学梯形面积公式,可作如下组合:先让学生拿出课前剪好的平行四边形,量出它的底和高,计算出它的面积。问:一个平行四边形怎样分,才能得到两个相等的梯形?(让学生画、剪、说)再出示某学生剪的两个相等的梯形。问:其中一个梯形的面积是多少呢?(这个梯形的面积是原来那个平行四边形面积的一半)让学生把这两个梯形拼成一个平行四边形,并列式计算其中一个梯形的面积。学生通过先剪后拼易知一个梯形是整个平行四边形的一半,面积也就是平行四边形的底和高乘积的一半。再引导学生观察图形,可知梯形的上底和下底的和就是平行四边形的底,所以梯形的面积是上底与下底的和再乘以高所得积的一半。学生通过动口、动手、动脑,在信息不断的传递中,揭示出梯形与平行四边形的内在联系,导出梯形面积的计算公式。
优化组合教学内容,有利于学生借助旧知,主动积极地探索新知,有利于学生智力、能力的发展,使每一堂课都处在一个有序、发展的整体中,能起到事半功倍的作用。
三、适当选择教学方法――提高课堂教学效率的重要手段
课堂教学的方法多种多样。不同的内容、不同的课型,有不同的教法;相同的内容、相同的课型,由于各自的风格不同,习惯不同,教法也不相同。教学有法,但无定法,贵在得法。教师应根据不同教学内容的不同要求,不同教育对象的不同思维特点,选择恰当的教学方法。如低年级偏重直观操作学习法,高年级偏重于知识迁移学习法及尝试学习法等。但是无论采用哪种教法,教师为了完成教学目标,都要重视激发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因为它是学生学习动机中最现实最活跃的成分。教学中要尽量从内容上求异,从题材上求趣,从形式上求新。要加强直观教学,充分运用电教手段,扩大容量、化难为易、化静为动。屏幕上光、色、形的变化,能给学生以新奇的刺激感受,吸引学生的注意力,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如教学生用电脑绘制组合图形。通过录像展现日常生活中的柱体和锥体,引入“柱体和锥体的初步认识”的教学等,可激发学生潜在的认识兴趣。采用动态图像演示,还能把高度抽象的知识直观显示出来,促使学生理解,把握它们的本质属性。如教学“线段、射线和直线”时,可将线段在投影仪上向一边像光线射出一样匀速地延伸成为射线,使学生看后懂得射线是怎样形成的。还可将线段先后两边适当延伸,然后再继续向两边延伸,引导学生想象直线是无限长的,它没有端点。化静为动的电教手段,使学生获得的概念清晰,对知识的理解深刻,掌握得牢固。
人的最高层次的需要是自我实现的需要,它可以引发最强烈的学习动机。在教学中,可从激发学生获得成功的欲望入手,通过教师引发性的谈话,创设情境、设置悬念,调动学生的自我表现意识。如教学《年、月、日》,教师可通过“年、月、日,同学们平时听说过吗?老师有几个问题不明白,谁能从这张月历上给我一个正确的答呢?”的谈话引入新课,然后出示月历和思考题①一年有几个月?②每个月的天数是一样的吗?有几种情况?③哪几个月是31天?哪几个月是30天?哪个月是28天?④这一年一共有多少天?⑤每年都是365天吗?(出示闰年月历)这一年有多少天?⑥根据一年的不同天数,年可分为平年和闰年,怎么判断哪一年是平年?哪一年是闰年呢?⑦为什么四年中就有一个闰年呢?让学生眼看、脑想、手算,通过独立思考后获取知识,感到成功的喜悦。寻找、发现、认识问题的过程,也就是学生获取知识的过程。根据教学内容,选择适当的教法,使学生愿学、爱学,才能在较短的时间内掌握所学知识。
四、及时抓好效果反馈――提高课堂教学效率的重要因素
【摘 要】随着新课改的不断深化,优化化学课堂教学过程,提高课堂教学的有效性成为广大教师竭力探索和追求的目标。只有积极探索,不断总结,通过各种途径优化课堂教学过程,才能切实提高课堂教学的有效性,达到“减负高效”的目的。
关键词 初中化学;课堂教学;有效性
为贯彻落实《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适应新时期全面实施素质教育的要求,深化基础教育课程改革,提高教育质量,2011年教育部对义务教育各学科课程标准进行了修订完善,并于2012年秋季开始执行。修订的《义务教育化学课程标准(2011年版)》在“教学建议”中,新增加了“优化课堂教学过程,提高课堂教学的有效性”一条,追求课堂教学的有效性是广大教师共同的目标。本文笔者就初中化学教学中如何优化课堂教学过程,提高课堂教学的有效性谈一谈自己的体会,希望得到同行的指正。
1 认真研读课标,精心设计教学
备课是课堂教学中不可或缺的重要环节。高质量的备课孕育高水平的教学。只有认真做好备课工作,才能保证课堂教学的有效性。这样可以避免教学中的盲目性和随意性,加强教学的针对性。备课离不开教材,更离不开课程标准的指导。有的教师凭经验教学,常常把课标置之一边。对课程标准提供的“案例”与“情境素材”很少借鉴,对课标提出的“活动与探究建议”及“实施建议”也很少采纳。因而出现教学中随意拓宽加深教学内容、拔高教学要求、加重学生学习负担等脱离课程标准要求的情况。因此,必须认真研究课程标准,仔细领会课程标准要求,充分发挥课程标准在备课中的指导作用。备课时要明确课堂教学的整体思路,学生“学什么”和“如何学”,教师要心中有数,要让学生在最短的时间里以最恰当的方式学习最有价值的内容。
2 优化教学策略,凸显主体作用
“授人以鱼,不如授之以渔。”“教是为了不教,学是为了会学。”教师的“教”是为学生的“学”服务的。要想转变学生的学习方式,教师必须转变教学方式。要处理好“主导”与“主体”的关系,构建以培养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为核心的教学观念、教学内容和教学方法体系。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应根据具体的教学目标、教学内容和学生的实际情况,灵活运用启发讲解、实验探究、自主学习等多种教学方式和策略,借助各种教学媒体和手段,设计具有针对性的练习。有些问题要引导学生提,有些话要留给学生讲,有些事要留给学生做。要让学生学会思考和分析问题,学会带着问题去看书,去查找资料,去寻找答案。只有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才能真正优化课堂教学,提高教学的有效性。
3 巧设教学情境,激发学习兴趣
知识总是在一定的情境中产生和发展的,具有情境性。脱离了具体的情境,认知活动的效率是低下的。真实、生动、直观而又富有启迪性的学习情境,能够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学生有了兴趣,才会产生学习动力,才能变被动为主动,把全部精力都投入到学习活动中去,从而学得快、学得活,课堂教学效率自然就高。教师要善于发现和搜集有关的情境素材,包括化学史料、日常生活中生动的自然现象和化学事实、化学科学与技术发展及应用的重大成就、化学对社会发展影响的事件等。能够根据教学需要选择恰当的情境素材,创设生动活泼的教学情境。在课堂教学中,引导学生从真实生动的学习情境中发现问题,展开讨论,提出解决问题的思路和方法,让他们在熟悉的生活情境中感受化学的魅力。
4 重视情感因素,增强学习激情
认知需要情感,情感促进认知。学生的积极情感主要是在教师情感的影响、诱导下产生的。教师上课时的情绪直接影响学生的听课情绪。事实证明:教师上课时热情洋溢、神采飞扬,学生的情绪也会受到感染,表现出精神振奋、注意力集中、思维活跃,从而积极主动地参与教学双边活动,形成良好的互动气氛;反之,学生听起来就会昏昏沉沉,毫无兴趣。在课堂上,教师要善于以情促知,努力为学生营造宽松、民主的学习氛围。一节高效的课堂教学一定是一个充满生机和活力的、全体学生积极主动参与探索知识的过程。为此,要发挥情感的动力功能,增强教学内容和方法的情趣,提高教学艺术,激起学生的学习热情,使每一个学生都能以愉快的心情去学习生动有趣的化学,从而提高课堂教学效率。
5 改变评价方式,培养学生自信
义务教育阶段的化学学业评价,包括形成性评价和终结性评价。《义务教育化学课程标准(2011年版)》明确要求为每一个学生的发展提供多样化的学习评价方式,要求把过程评价与结果评价并重,定性评价与定量评价结合。实现评价的方式多样化,评价的主体多元化。据教育专家研究,在学生时期教师的鼓励是学生成才的重要因素之一。学生都有较强的自尊性和荣誉感,他们总是希望自己的付出和努力得到别人,特别是老师的认可、肯定和表扬。因此,教师在评价学生的作业、课堂提问、考核成绩、学习行为时,应尽可能地给予激励性评价,多表扬,真心欣赏学生的成绩,使学生获得成就感、得到鼓励,以增强学习的自信心。
6 坚持课后反思,提高教学技艺
华东师范大学教授叶澜曾说:“一个教师写一辈子教案不一定能成为名师,如果一个教师坚持写三年反思则可能成为名师。”教学反思是教师根据先进的教学理论和实践经验,对自己的教学活动有意识地进行分析和再认识的过程。要想提高课堂教学的有效性,就不容忽视教学反思工作。为此,教师应自觉地对课堂教学过程进行反思,对所制订的教学目标、设计的各种学习活动和运用的各种教学策略、评价方式以及学生学习中存在的问题等有意识地进行分析和总结,及时发现问题、总结经验教训,积累教学灵感,拓宽教学思路,改进教学方法,才能形成自己独特的教学风格,提高课堂教学水平。
总之,作为课堂教学的引领者,教师在优化课堂教学过程、提高课堂教学有效性的过程中处于主导地位,只有教师积极探索,不断总结,通过各种途径优化课堂教学过程,才能切实提高课堂教学的有效性,达到“减负高效”的目的。
申明:本网站内容仅用于学术交流,如有侵犯您的权益,请及时告知我们,本站将立即删除有关内容。 摘 要:随着新课改的不断深化,优化课堂教学过程,提高课堂教学的有效性成为广大教师竭力探索和追求的目标。只有积极探索,不断总结,通过各种途径优化课堂教学过程,才能切实提高课堂教学的有效性,达到“减负高效”的目的。 关键词: 初中物理;课堂教学;有效性 【中图分类号】G633.7
初中物理教学中如何优化课堂教学过程,提高课堂教学的有效性谈一谈自己的想法和体会。 一、认真备课,精心设计教学 备课是课堂教学中不可或缺的重要环节。高质量的备课孕育高水平的教学。备课是教师教学的关键一环。事实上,许多时候因备课不充分而达不到理想教学效果。要想提高课堂教学效率,我们必须认真做好备课工作,才能保证课堂教学的有效性。 1、教师备课的要求(1)体现发展之本,尊重学生差异。 教学的目的是促进学生的发展,教师在备课时,不仅要考虑课堂上学生学什么,怎样学,更应该考虑这样学习对学生的发展有什么作用,要时时把学生放在首位,始终以学生为中心,使备课的过程成为研究学生的过程,做到承认差异,尊重差异,从学生实际情况出发,根据不同情况有的放矢地备课,有针对性地设计适合不同类型学生的学习活动,在教学设计中提“分层指导,因材施教”,使每一个学生都能得到不同层次、不同程度的发展。 这样可以避免教学中的盲目性和随意性,加强教学的针对性。
(2)体现预设生成,关注解读超越。 教学是教师与学生的交往、互动的过程,在课堂上。教师与学生共同分享彼此的思考、经验、知识,交流彼此的情感与体验,丰富教学内容,求得新的发展。随着教学的不断展开,新的目标不断生成,新的主题不断生成,认识和体验不断加深,创造的火花不断迸发,这一切都需要备课不断调整,在调整中获得新的发展。所以,我们要求教师备课既要体现学生的学,又要体现教师的导。既要体现教师的预设,又能体现可能的生成。有时甚至要跳出教材,深钻细研,解读与思考教材,灵活变通教材,吸收生活中鲜活的素材,融合到自己的教学中,通过教学使学生得到充分的发展。
2、调控能力的提升。 要想提高课堂教学效率,教师对自身的教学行为和学生的学习行为进行有效调控是十分必要的,也是十分重要的。教学过程的实质是“教师――学生”“学生――教师”“学生――学生”之间的信息交流不断变化的过程,其信息交流的畅通与否,取决于教师的调控艺术;信息交流深刻与否,取决于教师的反馈艺术。我们要求教师逐步掌握一些调控技巧。(1)关注并观察学生。 课堂上,关注学生的成长性,关注学生的情感体验,关注学生的人格养成,谋求学生智力与人格的协调发展,追求学生个体、自然与社会的和谐发展,使学生的潜能得到最大限度的开发,立足于整体素质的提高。(2)关注差异,分层教学。 教学中,教师的目标要分层,分层次设计课堂提问,分层次布置作业,帮助学困生建立自己的学习方式。 努力做到随时调控学生的学习过程感,激发学生的主动性,从而实现课堂教学的有效性。 总之,备课时要明确课堂教学的整体思路,学生“学什么”和“如何学”,教师要心中有数,要让学生在最短的时间里以最恰当的方式学习最有价值的内容。二、优化教学策略,凸显主体作用 “授之以鱼,不如授之以渔。”“教是为了不教,学是为了会学。”教师的“教”是为学生的“学”服务的。要想转变学生的学习方式,教师必须转变教学方式。要处理好“主导”与“主体”的关系。
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应根据具体的教学目标、教学内容和学生的实际情况,灵活运用启发讲解、实验探究、自主学习等多种教学方式和策略,借助各种教学媒体和手段,设计具有针对性的练习。
三、教师还必须优化教学过程,培养学生良好的学习习惯,培养学生良好的自学能力。 1、培养学生的自我预习能力。 教师要引导学生自己预习新授内容。如物理我们教师可以做好导学案,让学生通过阅读教材自己就能解决教科书中的问题。 2、培养学生的合作交流能力。 教师引导学生将自己整理的问题进行交流。已经懂了的互通看法,自己不懂的讨论探讨,真正把时间与空间都还给学生。交流自己在预习中提出的疑难。教师一定要巡视指导,提供帮助。
学生的疑难,小组内没有解决的,提出来求得大家的帮助。组际交流过程中生成的新问题,再次进行讨论交流。
一、教与学的时间
有机、合理地安排语文教学时间,将会增加教学过程的节奏感,既严肃又活泼。小学生自控能力特别差,语文教师在教学时,要合理安排,巧妙使用,科学地分配仅有的时间,这样可以保证语文教学内容的完成,目标的实现,使之重点突出,难点突破,避免拖堂、压堂的现象发生,以提高语文教育教学质量。在教学过程中,教师要强化语文课堂教学过程的双边活动时间,要细讲,精讲。把学生从“灌”、“喂”、“填”中解放出来,让他们发挥自己在语文方面的主观能动性和客观主动性,在动脑、动口,动手方面有一定的时间,在有限的时间里最大限度地培养学生在语文方面提出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让语文素质教育的意义在学生中得到充分的体现。
二、授课内容
语文课堂教学过程的内容,是充分保证语文教学过程在有限的时间中,以语文素质教育的宗旨来进行语文教学。符合学生的身心发展水平,学生语文方面能力的培养,主要取足于语文课堂的质量保证和课后自觉性的培养,语文教师在有限的时间里授课,必须是保证在一定质量的基础上进行语文教学的,在现在的语文教学当中,也有学生有“吃不饱”、“吃不了”的现象,前者造成时间浪费和“营养不良”,而且滋长学生的惰性,后者使学生应接不暇,囫囵吞枣,造成学生“消化不良”,滋生了学生逆反心理。语文教学时间的内容过多,造成学生手忙脚乱,这与语文素质教育中减轻学生负担相抵,与语文素质教育的宗旨相悖。
三、目标的明确
语文教学目标是依据九年义务教育语文大纲所规定的总目标和教材的具体内容,对语文教材的每个知识点的基础训练和能力培养提出的明确要求和严格规定。在语文教学中要随时紧扣大纲,服务于、服从于大纲,减少盲目性和随意性。学生不但要学习知识,还要学习如何做人,如何面对生活,是全方位、全身心地投入。因此,我们语文教师就必须注意到课堂教学过程对学生的全面影响,而不能仅仅看到对学生的知识或能力发展的影响。我们语文课堂教学首先要求真,然后求善、求美。
四、教法的得当
语文的教学方法和教学内容的难易适中,有事半功倍的效果。《语文新课标》强调:学生是学习的主体,我们要鼓励学生积极学习,主动学习,并把重点放在学习方法的引导上。让学生做学习的主人,引导学生自己设计自己,自己发展自己。在此过程中,很大程度上取足于语文教师教法的得当和教学过程的难易。学生掌握了多少知识,对社会有哪些影响,那么教师就得更要下一番功夫去研究教材、教法和社会现象。用科学的语文教学方法来充分体现语文教师是主导,学生是主体,作业是主线的关系。语文教学本来没有固定的教学方法,而主要的是贵在方法通用,方法得当,方法得体。
五、语文课堂教学过程的改革和语文教学方法的改进
语文教师要遵循语文教育教学规律,根据学生的认知特点,运用一切有效的方法和手段启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调动学生的思维,给学生更多的独立思考问题和自我发展的空间;在传授文化知识和技能的同时,要指导学生学会做人、学会求知、学会健体、学会生存、学会审美、学会创造;要学生在主动积极,轻松愉快的语文学习中生动活泼地成长。
六、授业解惑
教师不单是传道,授业,还要解惑,那么我们语文教师怎样才能解决学生们这样、那样的问题呢?学生幼小的心灵,只知道老师才是他们心中真正的“法官”,我们语文教师的一言一行直接或潜移默化地影响着他们,所以对待学生的问题,要当机立断,千万别拖泥带水,要尽力完善我们在学生心目中法官的形象。
多媒体具有图、文、声、像、影合一的特点,能使教学变得更加直观、形象。科学研究表明:在学习过程中,同时使用视觉、听觉等多种感官,能明显的提高学习效率和学习效果。而在我国目前的小学英语课堂教学中,没有母语的学习环境,无疑使多媒体成为了最佳的教学辅助手段。
运用多媒体的现代化教学手段,能为学生提供最佳的外语学习环境和学习情景,优化课堂教学的整个过程,培养学生初步运用英语的交际能力,促进学生综合能力的提高。
一、 复习:(Revision)吸引注意,温故知新。
上课伊始,如何将学生的注意从丰富的课间十分钟迅速转移到课堂中来,这是教师首先要解决的问题。教师可针对小学生的心理特点,利用多媒体这一有效手段,吸引学生的注意力。心理学研究表明:凡是有鲜艳的情绪色彩的对象都容易引起人们的注意。若学习材料生动、形象,富有趣味性,便能引起学生的注意,引人入胜。
如字母教学时,学习新的字母以前,先播放一段英语字母歌的动画,有趣的画面,儿童化的情节,轻快的音乐,不自觉的吸引了学生的无意注意进入了英语课堂,还复习了已学内容。
二、 导入:( Presentation)以景激趣,顺水推舟。
兴趣是个体行为积极性的源泉。学生只有对所学内容具有浓厚的兴趣,才会去愉快的接受它,学习它,即使遇到困难也会努力用毅力去克服它。因此教学中教师应善于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并创造条件满足他们的兴趣。
所以在课堂的导入部分,教师就可根据小学生的心理特点,呈现逼真的图像,鲜艳的色彩,动态的画面……展示出教学的情景,使教学过程变得形象、生动、活泼,调动学生的观察力和想象力,从感官上给学生以强烈的有意识的刺激,使学生产生强烈的兴趣和“要学习”的动力,积极的参与到学习活动中来。
弗赖登塔尔认为,数学学习唯一正确的方法是让学生"再创造",而探索是学习新知、实现再创造的必由之路,所以在教学中一是应根据学生的认知规律,大胆地打破教材的编排顺序,剖析教材内容的区别与联系,站在教材之上,重新整合教材,充分暴露教材中的概念、公理、公式的形成过程,暴露解题的思维分析过程和所用的数学思想及方法,好让学生钻进去探索、去感受、去经历和体验,由学生自己把数学知识发现、归纳、总结或创造出来,因此优化数学教学过程最有效的方法是实现学生学习过程的探索化,就是使学生在一定的问题情境中不断地探索研究,不断地提出问题,不断地解决问题,在不断地揭示矛盾和解决矛盾的过程中实现再创造学习,而所有这些都是有赖于教学内容设计的探索化。
2、课堂活动应开放化
教师可以实行开放化的课堂教学,使课堂教学真正的"活"起来,给学生创造畅所欲言的机会。具体做法是:一是给学生足够宽松的时(思维时间)空(思维空间),适时组织学生在小组内习惯于发表自己的观点,继而在班级内敢于吐露心声,营造一种探讨自然科学的氛围。二是鼓励学生大胆提出问题,尊重学生提出的各种古怪问题,尊重学生别出心裁的想法,并及时给予"你的问题真有新意!","你的想法真很独特!"等等称赞和鼓励。
3、学习方式应多样化
建构主义认为:"数学学习并非是一个教师所授予知识的被动的接受过程,而是一个以学习者已有知识经验为基础的主动建构过程。"基于这样的观点,学生在学习活动中应处于主体地位,其是信息加工的主体,是知识的主动建构者,教师只是构建活动的设计者、组织者和促进者。学生的学习方式应是多种多样的,其动态主要表现如下:
3.1主动参与
实践证明,学生动口、动手、动脑,亲自操作以及实验和感知,能够在头脑中形成鲜明的知觉表象,有利于揭示数学问题的本质特征和知识间的内在联系,能够加深对数学知识的认识和理解,特别是那些理解难度较大的需要空间想象力的问题。所以中学生学习数学,是以"做"而非"听或看"的方式介入学习,是实实在在地进行着操作、观察、实验、猜想、验证、推理和交流的数学活动,也就即让学生多种感官参与学习活动,使他们看一看、摸一摸、量一量、做一做、拼一拼、算一算、说一说等活动中探索新知识,解决新问题,这样的活动不仅有助于学生理解所学的知识,而且对于提高自己从事数学活动的能力、对于促进自身的整体发展都有很大的帮助。
3.2合作学习
组成学习小组,两人或多人合作学习,互练、互查、互评、互帮,促使学生多向交流中相互督促、交流和借鉴。合作学习是学习过程在一种生动活泼的学习形式,事实上,这种学习更能提高思维的质量和学习的效果,最大限度地发挥学生的自主性、创造性和合作性,使其有更多的时间和广阔的空间进行能动的学习。
3.3师生互动
国家数学课程标准在基本理念中提出:"在数学教学活动中,......教师是数学学习的组织者、引导者与合作者。"在整个教学活动中,教师必须转变角色,要以一个参与者、研究者的身份,出现在学生的探索、研究和讨论之中,与学生一起发表自己的观点,交换自己的看法,要以商量的、研究的口气与学生对话,征求意见,比如"我想这样做,大家看行不行?""这位同学是这么想的,你有什么不同的看法?"如果学生向教师提出问题,教师要热情对待,积极回答。这样做,不仅可以有效克服"教师本位"、"教师中心"的弊端,而且可以融洽师生关系,使学生的思维得到自由、轻松、和谐的发展。
4、课堂氛围应情感化
布鲁姆曾说过:"情感是认识的原动力","没有情感的认知几乎是不存在的"。马克思也曾经说过:"激情、热情是人强烈追求自己对象的本质力量"。而数学的学科表现的是一个蕴含着丰富情感世界的科学,是认知与情感的天然结合体。因此,数学教学的课堂,不是,也不应该是单纯的认知的课堂,而是具有认知和情感两种素质教育的阵地。实现数学学习过程的情感化,就是要通过教学的艺术性、形象性、鲜明性和趣味性等激发学生兴奋的情绪和兴趣,不断调动学生主动探索的求知欲和积极性,使学生不断从事自主的、能动的学习。
摘要:积极推进课程改革,是当今素质教育的关键环节。新课程倡导积极主动的学习态度,倡导“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的三维目标,在课堂教学中通过师生间的互动和沟通,有效利用课堂教学资源,展现丰富多彩的教学内容,激发学生的学习动机,引导学生主动去尝试、体验和发现,不断提高学生的创新能力。
关键词 :新课程理念;课堂教学;教学资源;创新能力
中图分类号:G62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1-1580(2014)10-0101-02
在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新形势下,课堂教学是完成教学任务的主渠道,是提高教学质量的中心环节,是实施素质教育和创新教学、提高学生的综合能力和全面发展的主要阵地。那么,如何按新课程标准组织课堂教学,上出符合新课标要求的好课,则是一线教师十分关注的问题。
一、关注课堂教学知识内容的生活化
课堂教学体现知识内容的生活化,涉及的是课堂教学中师生互动、教与学课程内容资源的选择问题,就是说,从学生个体的兴趣与经验及学生班级、学校群体的特点出发,在把握教与学目标的基础上,教学内容的选择不只局限于教科书,教科书作为主要的课堂教学资源,但不是唯一的内容资源。具体说,就是把学生的具有时展特点的现实生活与课堂融为一体。用生活做教科书,用世界做教科书,充分体现课堂知识源于生活、回归生活的主题。
二、关注课堂教学知识的生成过程
课堂教学体现知识的生成过程是课堂教学改革的核心理念。
新课程强调的三大目标都应在教学全过程中体现,且有机结合,相得益彰。即首先是学生经过一系列的质疑、判断、比较、选择以及相应的分析、综合、概括等认知活动和多样化的思维过程,在学习中学生个体与群体多种观点碰撞、争论和比较以及生活、学习、情感体验相互交流,从而获得知识经验,使学生经历一个智慧创新、个性张扬、情感体验的过程。其次,是由“学会”转向“会学”,由一种适应性学习转向创新性学习,让学生由“学会”到“会学”,在学习过程中善于掌握正确的适合自己的终身受用的方法。在学习中主动探求知识,善于发现新知识、新信息,提出新问题,使这个过程成为发现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过程,成为新知识探索和情感体验的过程,个人学习、生存、成长、发展、创造的过程。
三、关注课堂教学形式的丰富多彩
课堂教学呈现形式的丰富多彩涉及的是课堂学习内容的展现和师生个性张扬方式的问题,就是说,师生应用有情趣、有光彩、有创新性的展现方式展示课堂内容。这个问题直接涉及到学生的学习兴趣、学习欲望、学习动机、学习效果以及教学过程的情趣和活力。所以,采取适时适当、丰富多彩的呈现方式尤为重要。这就需要教师在教学过程中从多角度、多侧面、多感官地去再现,或用生动的语言描述,或图文并茂说明,或活灵活现地实物演示,或创设逼真的童话情境,或模拟真实的生活场景,或用动情的音乐来熏陶,或用体态来表演,或用优美的舞姿来展示,或用多媒体来多方位剖析等等。
四、关注课堂教学师生的互动与交流
课堂教学体现师生互动与交流涉及的是教学过程中教学方式和学习方式的问题。师生双方相互交流、相互沟通、相互启发、相互补充,在这个过程中,教师和学生分享彼此的思考、经验和知识,交流彼此的情感体验与观念,丰富教学内容,求得新的发现,从而达到共识、共享、共进,实现教学相长和共同发展,形成一个真正的“学习共同体”,真正再现教师式的学生和学生式的教师。教师在课堂上是学生学习活动的组织者、引导者、鼓励者、促进者,教师成为“平等中的首席”,这是新课程教学方式的主要特点。学生在教师的组织引导下,采取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在这个过程中,强调发现学习、探究学习、研究性学习,使学习方式体现学生的主体性、能动性、独立性,并使其不断生成、张扬、发现、提升。在这个学习过程中,教师要以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为目的,把新课程倡导的教师的教学方式和学生的学习方式融为一体。
五、关注课堂教学师生情感的交融
课堂教学体现师生情感的交融。焕发着迷人光彩的师生关系是课堂上一道靓丽的风景线。师生之间积极和谐的情感关系是教学活动的动力源泉,新课程需要温馨感人的师生情感,这种情感关系是建立在师生个性全面交往基础上的情感关系,它是一种真正的人与人心灵的沟通,是师生互相关爱的结果。它是师生的创造性得以充分发挥的催化剂,是促进教师与学生的性情和灵魂升华的沃土,是一种和谐、真诚和温馨的心理氛围,是真善美的统一体。这就需要教师在组织、引导中真情付出,关爱每一位学生,公平对待每一位学生,尊重学生、赞赏学生、鼓励学生。在教学中,教师热情投入、真诚相待、宽容负责、幽默时尚,使学生兴趣高涨、品味成功的喜悦,体验课堂生活的情趣,使情感交融的课堂充满活力。
六、关注课堂教学中学生思维的创新与发展
课堂教学体现思维的创新与发展涉及的是学生创新意识、创新能力培养的问题。新课程提倡张扬学生的个性,这就要求在课堂教学中全面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在课堂中讲求民主、讲求进步、讲求开放,为学生创建创造性氛围,多开展一些创造性活动。在教学中以鼓励表扬为主,提倡“标新立异”、“别具一格”、“新颖独特”。尊重学生灵感,从兴趣出发,唤起学生的好奇心,培养学生的想象力,给学生一些“不听话”权,给学生“离经叛道”的机会,训练学生思维的独特性、发散性,从而培养学生思维的创造性,让学生自由畅想,寻找指导性很强的语句让学生表演,寻找思维空间广的内容让学生去想象,寻找多思维的思考问题去探索,寻找自己的兴奋点去提出创造性的问题,寻找新异的问题去研究,寻找生成理想的翅膀在广阔长空中翱翔。
七、关注课堂教学多学科的整合
课堂教学体现多学科的整合涉及的是课堂教学中多学科的综合性和相互渗透的问题。就一门学科而言,应该注重联系学生的生活经验、社会实际和学生所处的时代和环境特点;就不同学科教学而言,在进行各学科教学时,应力求与相关学科相互渗透融合,最大限度地体现知识的整体面貌。这种各学科彼此关联、相互补充、互相促进、共同发展,充分体现了课堂教学中对学生的全面性教育,也淡化了以往过分强调的学科本位主义的课程观念,使小学课堂教学收到实效,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
八、关注课堂教学思想的“以学定教”
课堂教学思想的“以学定教”涉及的是课堂教学中教学思路的主导和线索问题,也就是说,在课堂教学中,学生掌握着主动权和裁决权。在课堂上,教师应跟着学生的思路、兴趣走,即学生要学什么我们就组织引导学生学什么,学生想怎么学,教师就鼓励、参与怎么学。改变传统教学中以“教”为中心、“学”围绕“教”转和以“教”为基础、先“教”后“学”的教学过程,把所有的课堂教学中的学习机会还给学生,让学生自主、全面地和谐发展。
[
参考文献]
[1]欧阳芬,黄小华,新课程下课堂教学技能的创新与发展[M]北京:中国轻工业出版社,2004
[2]和学新,提高课堂教学效率的策略与方法[M]天津:天津教育出版社,2009
学生的学习兴趣具有不稳定性和可变性,易受人为因素的影响和制约,如学生学习时的情绪,课堂上的氛围,数学课的趣味性,师生感情融洽与否等。因此教师在课堂教学过程中必须添加催化剂,通过情感调控,产生情感共鸣,优化教学效果。一句表扬的话,一个友好的动作,一个肯定的眼神都可以促使学生入情入境而亲其师信其道。教师也只有融情于教,才能真正唤起学生的学习兴趣。
在课堂上,如何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途径有很多。教师应根据具体的教学需要,善于挖掘教材资源,充分发挥教材功能,可以让学生动手自制数学模型,创设“疑点”,鼓励求索,设置迁移,拓展思维等。解题时也可以提倡一题多解、一题多变、一题多用训练。如学生普遍感觉到计数问题中解题方法繁多、不易运用,为此,特设置如下一组变题:先引用教材中的习题:“4个不同的小球(编号:1.2.3.4)放入4个不同的盒子(编号:1.2.3.4)中,则恰有1个空盒的放法有多少种?”学生竞相作答后,相继设置悬念,给出以下几组变题:
变1:改“不同的小球”为“相同的小球”。
变2:改“不同的盒子”为“相同的盒子”。
变3:上述条件分别改为“相同的小球”、“相同的盒子”。
随着对“元素、位置”的逐一变化,让学生去充分思考和感受所揭示的“先选后派”、“隔板法”、“只选不派”、“列举法”等方法应用的条件及由来。
续变:4个不同的小球(编号:1.2.3.4)排成一列,2号、3号连排,有多少种排法?
变1:改“2号、3号连排”为“不排一起”。
变2:改“2号、3号连排”为“2号排在3号右边”。
变3:改“排成一列”为“放入4个不同的盒子,并要求球盒编号均不一致”。
同时,以上随着对排列要求的进一步改变,使学生沉浸在扑朔迷离的课堂氛围中,好奇心驱使他们去积极思考,在明白了“捆绑法”、“插孔法”、“等几率法”、“错位法”等方法的产生过程和运用规律的同时,也感受到了无穷的数学魅力。提高课堂语言教学艺术,先声夺人,也常使学生心倾神往,充分享受到积极的情绪体验。
二、融境于教,激发学生的求知欲
求知欲是人们思考问题的内在动力,学生的好奇心强,求知欲旺,更能主动地探索,积极地思维,去寻找问题的答案。为激发学生的求知欲,教师要变讲台“圣人”为学生学习的促进者、指导者,善于选择最佳时机,更多地采用引趣、激疑、悬念、迁移、探究、讨论等手段,提出与学生现有知识相连而又暂时无法解决的问题,设计一些既能体现数学教学重点又饶有生活趣味的问题,使学生沉浸在“迷惑”、“疑问”、“猎奇”的意境之中,伴随学生融入创设问题、思考问题和解决问题的情境中去。
如:已知x1,x2是方程x2+x+m=0的两个虚根,且
|x1-x2|=3,求m的值。
学生由根与系数关系得出x1+x2=-1,x1x2=m,再利用|x1-x2|=3得(x1+x2)2-4x1x2=9,推出m=-2,此解是否适合题意?引导学生将m=-2代入原方程分析发现只有实根,与已知有虚根矛盾。为什么会出现此矛盾?让学生在“疑虑”、“好奇”而又“好胜”的心理驱使下,去探究产生错误的原因,重视知识的形成过程,彻底弄清在复数集中Z2与|Z|2的本质区别与内在关系。
触景生题,依据学生原有的知识和认知能力,结合课堂教学目标,向学生提供富有启发性、可探索性、有趣味性的史实材料,或学生喜闻乐见的科技信息,设计相应考题。
两课间教学内容存在紧密联系,也可先设置疑团,让学生产生悬念。如:“双曲线的第二定义”结束后,提出问题:“当e=1时,则曲线又是什么形状呢?”这为下节“抛物线”教学埋下伏笔。因此,恰到好处地设置悬念常使数学课上得曲终意长,言尽旨远,课停思涌。
三、寓教于乐,促使学生乐之于学
改变传统的“填鸭式”教学,提倡启发式教学,反对注入式,重教法推行,更注重学法应用。创造机会让学生多看、想、说,多剪、折、拆、拼勤动手,让学生在积极参与中发现规律、掌握知识、发展能力,从被动接受变为主动探求,引导学生乐学善思。
以下结合学生熟悉的有时代气息的时事为背景,引入问题:“神七”升空实现了国人跨越太空的梦想。某校科技小组在计算机上模拟航天器变轨返回实验。如图,航天器在太空中运行(顺)的轨迹为椭圆■+■=1,变轨后返回的轨迹是以y轴为对称轴,M(0,■)为顶点的抛物线的一部分,降落点为D(8,0),A(4,0),B(6,0)为两个观测点。
(1)求航天器变轨后返回的轨迹所在抛物线的方程;
(2)当航天器在x轴上方时,试问:测得航天器到观测点A,B的距离分别为多少时,应向航天器发出变轨指令?
在解决该问题中,学生历经艰辛和挑战,体验应用数学快乐,彰显数学之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