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中历史学习汇总十篇

时间:2023-09-10 14:57:46

序论:好文章的创作是一个不断探索和完善的过程,我们为您推荐十篇初中历史学习范例,希望它们能助您一臂之力,提升您的阅读品质,带来更深刻的阅读感受。

初中历史学习

篇(1)

六卷初中历史,第一本到第四本是关于中国发展的历史,后两本书是关于外国历史,内容复杂,事件的跨越幅度非常大,学生不易掌握,而且这些知识是学生以后学习这门课的基础,也是中考涉及到的一门学科。让学生掌握良好的学习方法,提高学习效率是必要的,可以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教师应使学生在教学中逐渐熟悉对历史学习的形式、方法。学习兴趣和习惯,思维方式和行为方式在学习中也尤为重要。

目前初中历史学习方式的状态

1、教师教学方式不科学,学生自主性不够

在传统的教学方式下,教师过多注重知识的传授,只是一味的在讲台上讲述书本内容,学生一味地接受知识,没有思维的碰撞,学生缺乏思考过程,如果没有激起学生对智慧的挑战和好奇,那么整个教学过程就是机械的,无聊的,程式化的。这种教学方式下的的学生,总是在被动依赖老师,缺失主动思维能力,缺乏创新意识、创新能力。

2、学生学习缺乏兴趣,学习方法刻板

由于中考历史所占分值较低,初中历史老师和学生对历史课普遍都不是很重视,虽然每个学期会进行一次历史考试,但都是学生考试前死记硬背一些老师所给出的重点内容。历史课不听、做其他作业的现象常常发生,教师的讲授也倍感无力。因此初中学生学习历史是刻板的,学生在这样的学习环境下以形成不良习惯。虽然他们也可以学到一些历史知识,接受教育。但是,这是一种负面影响十分严重的历史学习方式。

3.学生死记硬背,自主性不高

目前被动接受、死记硬背的历史学习方式的注定形成的是机械性记忆,严重限制了学生创造性思维的形成和发展。这种学习方式若长期持续的运用,会使历史教育丧失其最重要的人文教育功能,影响学生个性的发展、人文素养和健全人格的形成,他们的终身学习方式,思维方式和实践或多或少的会被影响。总之,被动接受,死记硬背的学习是学习历史的障碍,与现代素质教育的要求是背道而驰的。转变这种刻板的学习模式已成为历史课程改革的重中之重。

初中历史学习新方式

1、利用多媒体教学手段

计算机、电视、录像等现代多媒体的广泛应用,开拓了学生学习的时间和空间,加强了学习方法的多样性,有助于学生在一节课内获取更多的信息,彼此之间有了交流时间,让学生运用新的学习方法。同时也使学生对历史有了浓厚的学习兴趣,积极参加学习活动,将课堂转变成学生的一种享受,一种愉快的体验,。提高了教师的教学效率,学生学习也达到了事半功倍之效。根据初中学生对新事物的好奇心和求知欲的心理现象,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应鼓励学生说出自己的直觉和猜测,在激发学生主动学习的历史。在进入新课知识的教学中,应重视学生对以往知识的掌握情况,让学生回忆、表述、整理,调动多种积极参与,引导学生主动学习。

2、激发学习兴趣

教育,教给学生知识和培养学生的各方面的能力。培养能力是素质教育的重点,教学生学会学习是实施素质教育的核心内容。教学的过程是一种由教师的教和学生的学构成的双关性的特殊交流的过程,教和学是密不可分的,教师应激发学生学习兴趣,探索教与学的结合点。在历史课堂上,教师如果按传统传道授业的教学方式难免会使课堂显得沉寂,学生学不进去,教师教起来也没有生气。如果教师在课堂上可以适当的增加一点有趣的小故事来吸引学生的注意力,不仅仅可以让学生集中注意力,还能让学生充分利用好课堂有限的时间跟着教师的思维走从,而学习到更多的知识。例如,在学习唐代历史时,老师可以给学生读一首诗《长恨歌》唐代白居易:春寒赐浴华清池,温泉水滑洗凝脂。比如,教师在讲唐朝历史时可以给同学们念一首白居易的《长恨歌》:春寒赐浴华清池,温泉水滑洗凝脂。教师可以跟学生说说唐朝君王的凄美爱情,也让他们在教师的解说之中可以很好的记住唐朝的兴衰变化,这样一来学生可以联想到唐朝大致的社会发展程度和文化风俗。教师引进历史小故事。引起学生的好奇心,也激发出他们对历史事件的兴趣,最后达到期望的教学目的。从而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培养学生掌握学习方法随之调动学生的学习主动性和自我学习意识、独立性和创造性,充分发挥他们的主体作用,提高学习效率,而且能培养学生自主独立精神和责任心。

在训练中学会创新

学生普遍认为历史只要背一背就能完成老师布置的任务,练不练并不影响什么。课程改革之后,历史试题更注重学生的能力和素质,且命题方式、知识考查也千变万化。教学过程中经常有同学做材料题时,觉得不知如何写答案,平时学的知识不知该怎样和材料联系起来,经老师讲解后又感到题并不难,答案中的知识点也很熟悉。这是学生的能力分析缺乏所造成的结果。因此,我们必须加强培养学生的科学思维和运用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选择、列举、材料、问答是历史考试的基本题型,若是想要正确解答就要观察问题和答案中的材料,要注意解题时思考问题的关联性、条理性和系统性。学生在长期的训练中也会进一步掌握所学内容。

结论

在初中历史教育改革研究的目的是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使学生能逐步参与教学活动的过程中,让学生主动探索问题,从枯燥的、乏味的记忆中解放学生,充分发挥学生的思考能力。以上方式方法,都是从学生的实际情况出发。让老师真正实现教与学的过程中想得到的教学目的: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

【参考文献】

篇(2)

关键词:

初中教育;初中历史;自主学习;培养;学习能力;

一、引言

学习历史可以更好的培养学生正确的历史观,它可以让传统的历史优秀文化得到很好的传承,同时也可以保证学生综合素质的培养。中国拥有五千年的历史文化传统,是世界独一无二的文化体系,所以对学习历史是非常重要的。然而对于历史的学习有好多学生没有正确的学习方法,同时也有好多的学生不喜欢学习历史,没有学习自主性,所以这些都成为阻碍初中历史学科学习的重要因素。关于初中历史学科的自主学习能力的培养也是至关重要的,需要不断地去研究学习,得到正确的方法对策。

二、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意识

提高学生自主学习能力,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意识是至关重要的。制约与促进学生自主学习意识的因素有很多,首先就是教师了,教师是学生学习过程中必不可少的一个重要角色,它的好坏直接影响到学生学习知识的效果和水平。传统的教学方法中,教师通常会认为自己是课堂的主体,往往都是自己在讲台上不断的讲课,从来不顾及学生的感受,这样就把学生的摆在了被动的地位,所以大多数学生对历史的学习并没有很高的积极性。教师在教学的过程中要学会角色对换,培养学生对于历史的学习能力,提高学生对历史的学习兴趣,只有这样才可以实现学生对于历史的自主学习能力,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意识。其次就是学生的学习环境,有了一个好的学习环境,学生才可以更好的学习,才可以更好的提高学习效率,当学校创造出一个非常好的学习氛围的时候,学生就会在这种优良的氛围熏陶之下开展自主的学习,所以在一个良好的学习氛围之下才能顺利的培养学生对于历史学科的自主学习能力。

三、培养学生自主学习探索课本知识

课本是学生学习的重要工具,是一个学生提高自己学习能力,拓展知识范围,提高自己综合素质的重要平台,对课本的学习也是至关重要的。通过以往的教学经验总结,大多数学生都是在被动的学习课本上的知识,从来不会自己去学习课本上的知识,因此他们得到的知识都是被迫的学习,从来无法真正的应用到自己的身上。因此要想培养学生自主的学习课本上的内容,就应该从各个方面来出发,首先就是课本,课本的选择要有针对性,根据初中学生的兴趣爱好来选择历史课本的版本和内容,可以让学生喜欢上自己的历史课本,另外就是教师的影响,教师应改变让学生被动的去学习课本上的知识这种传统教学思路,可以在课下和课上给学生留下充足的时间,让学生去预习,去自主的了解学即将进行的历史课程,只有这样学生才可以更好的掌握历史知识属于培养自主学习意识。

四、培养学生的独立思考和挑战权威的能力

首先就是独立思考,独立思考是一个培养学生独立自主学习的重要方法,独立思考,一个学生可以针对某一个问题,通过自己开动脑筋来得到属于自己的答案,这样的结果是最真实的,同样这样的结果也是对学生最有益的,因为学生在对某一个问题进行思考的时候,可以使他的思维更加灵活,使他更好的运用自己之前所学到的历史知识,从而把这些历史知识更好的为自己所用,所以学生在自己独立思考的同时很好的提高了自己的学习水平,有效的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除了学生要独立思考外还要学会和敢于质疑并挑战权威学术思想。学生是祖国的未来,所以学生要用挑战权威的勇敢的精神去学习历史知识,历史里面有好多的理论知识,里面也有好多已经被专家等权威人士认证的历史结论,但是历史结论也就不一定全部就是正确的,所以学生要学会去质疑挑战权威,要有挑战权威的勇敢的精神。综上所述,学生的独立思考和质疑、挑战权威的精神是学生提高自主学习能力的重要前提。

五、结束语

中国拥有上下五千年的悠久历史文化,重要的历史事件数不胜数,同样国外的历史也是非常悠久的,也有好多值得学习和研究的历史故事,所以对于历史方面的探索是众多优秀学生应该去发掘的事情,但是是否可以很好的学习国内外的各种历史就是一个很大的问题了,学习这些历史知识,学生的主动性是非常重要的,所以在学习历史学科的时候要努力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但是因为的教育现实情况和不同地区的教育水平差异,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也是有很大的差异性的,甚至有些农村偏远地区根本没有设置历史学科,所以对于初中历史学科学习的自主能力的培养现在面临着众多的现实问题,依然需要专家学者对于这个问题进行探讨研究,总结并制定出正确的对策,以提高历史教学效果。

作者:姚丽华 单位:长春市第七十中学

参考文献:

篇(3)

历史课程标准提倡多样化的教学形式。在课堂教学实施的过程中,为了给学生学习历史营造一个兴趣盎然的学习环境,激发学生学习历史的兴趣,老师们积极探索多种教学形式,改变过去那种严格按照教学流程按部就班地进行教学的状况。教师应认识到:教学内容、教学对象、教学环境以及教师素质的不同,要求教学方法必须多样化;采用不同的教学方法有利于充分调动学生的各种感官积极参与教学活动,提高学习积极性;各种教学方法各有其适应性,又有其局限性,博采众长,综合运用才是成功教学之路。

《义务教育历史课程标准》要求历史教学应以学生为中心,以尊重学生的个性为出发点,面向全体学生,广泛开展合作性学习。应新课改要求,历史新教材较大幅度地精简了历史知识点,减少了死记硬背的内容。这样的教材就要求教师发挥主动性、创造性,结合学生的实际情况,开展丰富多彩的教学活动,指导学生进行创新性学习,以保证学生积极主动地学习历史知识。

正如著名教育家布鲁纳所说:“知识的获得是一个主动的过程,学习者不应该是信息的被动接受者,而应该是知识获取的主动参与者。”因此教师要适应新课改的要求,在日常教学过程中改变传统的教学模式,激发学生学习积极性,使其主动参与到学习中,从而提高课堂效率。

一、我国初中历史学习现状

我国从初中就开始学习历史,历史如果能够学好,学生就可以很好地了解我国五千年以来的发展历程,对学生的未来也有帮助。但现在绝大部分学生对历史的学习缺乏主动性,并不重视,上课也不认真听,认为没必要听,觉得考试前背一下就可以了。历史课上教师花费再多口舌也不管用,学生根本不听,学习效率根本提高不了。而且很多家长也认为历史属于副科,觉得没必要督促孩子好好学,认为孩子只要把主课语数英三科学习好就可以了,认为花太多时间在历史上就会影响主课的学习,学生的初中历史学习效率根本得不到提高。

二、初中历史学习效率得不到提高的原因

1.教师不够重视初中历史,教学无目标

初中学习历史不是主课,教师在教学时并不重视,甚至会减少历史课,调成语数英主课,把重心放在主课上。选择教师也不严格,许多教师只是盲目的按照历史课本来教学,直接给出所谓的考试重点,让学生应付考试,并不去深入探究历史知识,学生的初中历史效率得不到提高。

2.学生对初中历史缺乏兴趣,学习没有主动性

学生在中考时历史占的比重不高,学生也不花多少时间在历史学习上,对历史学习的兴趣也不高,就只按照老师布置的背诵要求去学,课后基本不会把历史书拿出来看,一切都是应付考试。正确的教学方式应该是师生互动,共同学习,而初中历史学习别说互动了,学生能好好听就很好了,有些学生人在课堂,心思已经不知道飞哪去了。在应试教育下,学生也发挥不了主体作用,没有自主选择权。

3.教师应付教学,过于依赖教材

有些教师不精心准备教学内容,不能很好地了解教材,课上只是机械的重复课本知识,学生就不能感到学习的乐趣。

三、提高初中历史学习效率的方法

1.教师做好备课工作,运用多媒体教学

教师在课前做好充分准备,学生才能感受到学习的重要。历史属于文科类,都是文字,学生学习起来会觉得枯燥无味,缺乏学习的兴趣,而且历史涉及的内容很多,仅仅靠教师的一张嘴很难解释清楚初中历史的前因后果,解释不好学生会感到很迷糊,因此,教师可以利用多媒体教学,找一些相关的历史视频播放给学生看。学生对视频比对文字感兴趣多了,也会更集中,理解起来也更容易,还可以找一些历史相关的文史资料来丰富课堂,活跃气氛,这不但会加强学生学习初中历史的兴趣,还会极大程度提高历史学习效率。

2.采用兴趣教学法,提高学生学习初中历史的主动性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学生如果对学习历史感兴趣,就会对历史的相关事物感到好奇,就会自发去研究学习,效率也会明显提高。教师要抓住这个特点,去探寻学生感兴趣的东西,在课堂上加以演示,联系初中历史知识说明,学生就能更好地吸收历史知识,增加对历史的兴趣,提高学习主动性。

3.小组合作,教师与学生积极互动

初中历史涉及的问题很多,有些问题自己一个人想不如小组合作一起探讨,课堂上教师可以对一个问题让学生分组讨论,然后总结出答案再回答。这样每个人都能参与问题的讨论,可以发表自己的看法,这样课堂氛围就很活跃,学习起来也有精神。学生的答案如果新颖又贴切,教师要给予表扬,学生学习起来会更认真。教师要积极和学生互动,要肯定他们讨论的结果,引导他们自己寻找答案,自己去深入学习。

4.明确教学目标,让学生更好的了解历史知识

教师教学要有明确的教学目标,有条理的进行教学,不是盲目的按着课本教学,要能够扩展历史知识,结合当今历史发展趋势,生动的向学生展示,可以询问学生的意见,让学生更多的参与历史知识的学习。

篇(4)

关键词:初中历史 学习方式 有效转变

一、转变学习方式的前提是把课堂还给学生

1、教师要敢于“放权”

教师必须转变观念,坚持“学生主体”和“教师主导”的“双主”原则,相信学生在老师的指导下能学会学,大胆“放权”,把课堂还给学生。教师要通过导学帮助学生建立主体意识,学生有了主体意识,才能师生配合共建新的学习方式。

2、学生要敢于“接权”

如何有效完成这一交接过程?最重要的是创设利于学生创新学习的教学环境,让学生享受教育乐趣。因此,必须坚持教学民主原则;必须创设教学情景;必须形成开放的学术氛围,让学生敢于质疑,乐于讨论和合作探究学习。同时教师还要做到“五不”(《创新学习论》龚春燕、何云山主编):“凡是学生自己能看懂的,不教;凡是学生自己能学会的,不教;凡是学生自己能探索出的结论,不教;凡是学生自己能做的,不做;凡是学生自己能说的,不说。” 打消学生的依赖思想,帮助学生自立自强。

3、教师要帮助学生善于“掌权”

善于“掌权”是还课堂于学生的目的,如何达到这一目的?关键是教师要培养历史学习方法,授学生以“渔”。一是学会梳理好知识结构,魏书生老师能以知识结构为学生自学切入口,让学生自学自评,历史学习也可借鉴此法。二是帮助学生运用“学习迁移”理论,“迁移是指已经获得的知识、技能,甚至方法和态度对学习新知识、新技能的影响。”三是帮助学生建立和完善“历史记忆法”,巩固和积累基础知识,优化认知结构,为正迁移创造条件,促进学生高效学习。

二、转变学习方式的重点是优化传统教学方式

1、重视“学案”的教学设计

学案侧重于激活学生创新学习思维、培养创新学习方法、提升创新学习能力。重视“学案”的教学设计,一是设计好学生自主学习的时间安排、学习目标、知识结构、思考的主要问题,二是设计好有操作性的学习过程、步骤、情境、方式、学习手段,三是设计好学习中的启发引导方式、学生可能出现的偏离教学目标的应急引导措施、学习闪光点出现时的及时点评彰显、教学活动的点评等。四是设计好符合学情、有学习针对性的教学点,让不同层次学生都有收获,确保自主学习的有效性。

2、“教室”变为“学室”。能否变为“学室”,取决于教师的“导”

一是 “导”学生阅读,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培养阅读理解能力,为高中阶段的历史学习打下学法基础。“导”学生阅读的过程中,教师要明示阅读目标,要督导学生边阅读边思考边归纳批注,促使学生主动探求知识,养成探究习惯,学生之间、师生之间通过讨论或交谈等方式完成阅读。二是“导”提问,爱因斯坦说:“提出一个问题,往往比回答一个问题更重要。”传统教学是教师设计问题再启发学生思考解决问题,新学法鼓励独立思考、探究式学习,探究就是提出问题、解决问题,因此,教师要鼓励学生质疑,启发学生发现问题,帮助学生甄别有价值的问题。三是“导”创新思维,这是一种“发展型”或“提高型”的导,是就重要历史事件和人物提问,问原因、性质、目的、作用、意义、影响、人物功过是非等,引起学生认知矛盾,激发创造性思维,让学生在有限时间内深刻理解历史事件的本质,掌握历史发展的规律和基本特征,形成正确的情感态度价值观。

“学室”的学法要适合课文内容的需要,或阅读、或讨论、或辨析、或演讲、或演唱、或鉴赏、或观看多媒体音像资料等,要营造历史学习环境,引发历史学习情调,善用与教学内容有关的历史趣事、新闻中珍贵的历史镜头巧妙插叙,调节学习氛围,吸引学生乐学善思。

3、建立“大学习”观

除课堂学习外,还要重视在活动中学习,开展丰富多彩的主题活动。一是讲历史故事、举行革命歌曲演唱比赛等活动,强化历史知识,提升艺术修养,更重要的是寓教于乐让学生接受了情感态度价值观教育。二是指导学生查阅历史资料,撰写历史小论文,培养学生历史思辩能力和小论文写作能力。三是参观考察历史名胜古迹、历史文物,让学生在“历史环境”中感悟历史,既学习了历史知识,也游览了祖国大好河山,培养了学生爱国情操。四是历史器物小制作,这也是一种直接感受特定历史生活情景的直观的教学活动,不但学习了历史知识,还培养了艺术鉴赏能力,这种活动与美术课的美术制作相结合,则相得益彰。五是历史与学习生活相结合,指导学生初步运用唯物史观讨论分析思辩,“古为今用”。

三、转变学习方式的难点是善于反思和勇于纠错

1、自我摈弃违背新课标精神的做法

篇(5)

2.要学会使用好课本。初中的历史比较简单。但要想学好却也不容易。目前使用的历史新教材。课本知识容量不大。首先要了解课本的基本结构。一般说历史课本的每一课通常分为几部分内容,大字部分是该课的主要内容。要求掌握的基本知识点都在这一部分,因此同学们应该对该部分进行精读,着重掌握这一部分的内容,要学会分析这一部分哪些是重点,那些不是重点,哪些内容是要求一定要记住的。哪些内容属于了解就行的,只有把握了重点,才能在学习中做到有的放矢,对知识的掌握才能更加牢固。此外,课本有些内容是用小字印刷的,这部分内容不是课本的主要内容,编排的目的是为了增大同学们的知识面,不一定要记的,但是同学们可以阅读,最好结合课本的大字部分来看。有时候我们要理解教材的内容,就要借助这些小字部分。还有一部分内容,它们不属于阅读的范围,但他们却有助你知识的提高和思维的拓展,这部分就是课本中涉及的练习题。比如,七年级第一课就有“请你想象一下北京人的一天如何渡过”这道题具有很强的应用性,不仅要运用历史知识。还要发挥自己的想象力,把知识用到日常生活中去。做这类的题目一方面可以巩固自己的知识,还可以开拓自己的思维。因此,对于课本知识,我们大家要学会分类学习。

3.对历史事件、历史人物、历史过程、历史概念等知识的获取是通过记忆来完成的,这是学好历史的第一步。如果没有对历史知识的牢固记忆,理解和运用就无从谈起。这里所说的记忆并不是机械地死记硬背。在学习历史、背诵记忆课本上的知识时,应首先弄懂它的意思,然后再去背诵记忆,这样就会有事半功倍的效果。在记忆复杂的年代、地点、人物、事件时可以尝试教给学生一些记忆的方法。历史是记忆性较强的学科,但仅仅死记硬背史实是远远不够的。应在记忆的基础上进一步理解和运用。帮助学生理出一条线索,找出各个历史事件之间的相互关系,弄清每件史实的前因后果,这对今后历史学科的学习是非常重要的。

篇(6)

然后,根据课文内容,写出比较详细的提纲。提纲的格式可以模仿老师上课时的板书。但必须体现出历史事件的时间、人物、地点、事件的名称、原因、经过、结果和影响。另外,把自己不懂的地方做上记号以及把自己要提的问题也写出来,以便在老师讲课时获得解答或者向老师提问。

第二步上课认真听课、思考、笔记根据自己预习的情况,认真听老师的讲解,注意自己的理解那些地方与老师的讲解不一样,自己还有那些地方没有预习到,自己预习时存在的问题老师是否讲了答案,如果讲到了要立刻记录下来。老师讲完后,自己要详细回忆一遍老师讲的所有内容,想一想,还发现了哪些新问题。如果有,还要在课后向老师提问,获得答案。

第三步课后复习、巩固。首先,再读一遍课文,再看一遍预习提纲,根据课堂上教师的讲解,修改提纲。然后,完成课后作业,做作业时,不要照书抄,要尽量根据自己的记忆写出答案,确实写不出来,再看看书,记一记,然后写出来。作业不能拖,要及时完成。还要书写工整、条理清晰。最后,不要忘了,过三天,要把学过的内容再快速读一遍,以便及时巩固。

第四步阅读课外书籍或做课外练习,扩充知识面充分利用课余时间,阅读与课文有关的课外书籍或做课外资料上的一些练习题,这不仅可以扩充知识面,而且所学的知识更不会忘记。

同学们,请记住,成功=充分利用时间+正确的方法;成功永远属于勤奋者。

学习方法多种多样,经过多年的探索,主要有以下几种:

一、多看、多练、多想、多问

一旦拿起课本,就要人到、心到。看历史书,不能单纯地读故事,而要多加思考。做习题是巩固知识的最佳途径。做错的练习要及时解决,弄不懂就要发问。“问”的范围很广。可以与同学讨论,可以与老师讨论。

二、勤于记忆,勤于做笔记

记忆不等于背诵。若把背诵认为记忆,是不能牢牢记住知识点的。记忆要不断的反复,即重复又重复,本人认为课后五分钟回忆能收到最佳的效果。自习课和晚修课时间抽半小时记忆当天的内容。这样能进一步消化知识。睡觉前简单回忆提纲也是很好的方法。

以上的方法是个体的记忆方法,还有群体的记忆方法。空闲时间,找几位同学,一位负责发问,其他的抢答。这既有趣味,又有意义。并且记得特别深。无论固定性,还是随意性,只要坚持,才有成果。做笔记,要善于简单化、结构化、体系化。

三、自制辅助材料――历史小卡片

将某些知识点归类,摘录在一页独立的纸张上。这便于记忆。以课本为主题,适当订阅有关历史的杂志和历史参考书。学无定术,适合自己的就是好放法。

四、努力培养对历史科的兴趣

学习和掌握历史知识关键是要把握好三个环节:记忆、理解和运用。这三者之间是相互影响、相互渗透、相互作用的。

首先,对历史事件、历史人物、历史过程、历史概念等知识的获取是通过记忆来完成的,这是学好历史的第一步。如果没有对历史知识的牢固记忆,理解和运用就无从谈起。这里所说的记忆并不是简单、机械的死记硬背而是多角度、多层次、多情景的记忆。例如,初中历史第二册第十四课《五代辽宋夏金的社会经济》中提到:“从五代起,南方的农业生产水平逐渐超过北方。”对这句话可以从三个角度来设问:一是何时我国南方的农业生产水平逐渐超过了北方?二是自五代起,我国南北方的农业发展水平发生了什么显著变化?三是我国经济重心是在何时南移的?这样就不仅可以掌握历史史实,而且可以举一反三,考试时才会得心应手,游刃有余。

篇(7)

叶圣陶先生在《两种习惯》中说:“一种好的习惯可以受益终身。”学生历史知识掌握的如何,很大程度上表现为是否养成了较好的历史学习习惯,中学生应养成下列学习历史的习惯。

一、养成认真听讲的习惯

这个环节是老师教和学生学的主要环节。认真听讲就是听老师讲课的思路,分析教材的方法,听一些重点、难点和疑点的解释。老师讲课的方法换一个角度就是学生学习的方法。

二、阅读历史教材的习惯

要全读就是阅读教科书中所有的内容,如课题、子目标题、正文、注释、插图、思考题、练习题大事年表等。这是对学习历史知识的总要求。要通读就是将教材中零碎、局部的历史通过阅读融会贯通起来。这就要求在读书时要前后联系,因小而大,把局部的知识投入到某章、某单元的大范围内联想和梳理。

要略读就是在全读之后,在笼统地游览一遍教材内容,并在头脑中初步形成一个粗线条的知识体系。最简便的方法就是读和记教材中的目录、章题、节题和子目。要精读就是对教材中的重点内容要进行字斟句酌地推敲和理解,明确教材中所含的主要观点以及说明这些观点的失事,了解知识在教材中的地位。要异读就是在阅读时要把相近、相似的历史事件或历史现象进行比较、鉴别,找出差异,并分析原因,从而达到准确历史知识的目的。要做记就是在阅读教材时,要做好读书笔记,把动口、动脑、动手结合起来,调动各种器官的能动性,使大脑处于接受知识的最佳状态。

三、勤查工具书的习惯

同学们在学习中遇到的问题,有不少的是通过查工具书来解决的。中学生应查阅《历史词典》《历史成语词典》等。勤查工具书,可以帮助学生掌握历史事件的来龙去脉,扩大知识面和视野,不断积累历史知识,提高分析历史问题的能力。

四、思索感悟的习惯

孔子说“学而不思则罔”学与思、学与悟是不能分开的。学与思好比车的两只轮子,只有两个轮子都有了链子,才能共同发生作用,车才会不停地前进。学与思只有紧密结合起来,才会学有所成。同学们在学习过程中,养成思索感悟的习惯,把这项工作放在预习、学习、复习的全过程中去完成,从而使思维敏捷、视野开阔,逐步掌握打开知识大门的钥匙,让自己成为学习的主人。

五、“不动笔墨不读书”的习惯

革命老人徐特立非常推崇这种学习习惯。“动笔墨”在这里或指做笔记,或对历史教材中的重点、难点进行画点勾画,或是读而有感、感而有记、随时记录下点滴感受、思想,或是进行摘录,记下自己喜欢的名人睿语、新颖的观点。这种习惯对于提升筛选能力、分析能力有着重要作用。

六、养成良好的做作业的习惯

先复习后做作业,先仔细审题后作解答。独立思考,按时完成,作业完成后认真检查,改正错误,书写要工整规范。

七、养成自觉复习的习惯

“艾宾浩斯遗忘曲线”显示:人的遗忘有先快后慢的特点。识记后的两三天,遗忘速度最快,然后逐渐缓慢下来。因此,要求学生对刚学过的知识,要及时“趁热打铁”,学过即习,方为及时。忌在学习之后很久才去复习。这样,所学知识会遗忘殆尽,就等于重新学习。及时复习的优点在于可加深和巩固对学习内容的理解,防止通常在学习后发生的急速遗忘。在复习是要注意:

1.趁热打铁,要求学生养成当天课程当天复习的习惯。在复习时让学生先尽量回忆课堂上所学的内容,当一时不能全部想起来也没有关系,这正是发现了自己的薄落环节。整个复习过程都要提倡独立思考和自主探索的精神。回忆后再去看书,记住了的知识会被再次强化,想不起来的知识,会成为看书的重点。

2.重视阶段复习习惯的养成。阶段复习可以解决各部分知识的之间的联系,对所学的知识形成系统化。知识的系统化,是指对知识的掌握达到了一个更高的境界,也就是从整体、全局或联系中去掌握具体的历史事件、概念、原理,以及它们之间的内在联系等。

八、写考后记的习惯

考卷拿到手后,常常见到一些同学,只注重考卷上的分数,得了高分就兴高采烈,得了低分则闷闷不乐,有的竟把考卷扯得粉碎或揉成纸团。后来,他们发现,很多考题是以前考过的题,或者略作引申,相差无几看起来似曾相识,做起来照样出错。学生应对每次考试进行认真总结,注意作好考后记,

下面就结合历史材料来谈一谈这一问题:

①记方法。最有价值的知识是关于方法的知识。每次考试后,我们既要弄会每一个题目,又要着眼于把握每一类题目的解题方法。特别是材料解析题、问答题、识图题等主观性试题,因其灵活多变,更要注意总结他们的解题方法。

篇(8)

关键词 初中历史;自主学习;学生

著名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讲过“在人的心灵深处,都有一种根深蒂固的需要,这就是希望感到自己是一个发现者、研究者、探索者。”初中学生正处于发现自我、从幼稚走向自觉的时期,是独立性、自信心、自我监控和调节能力等心理品质的最佳养成时期。在这一关键时期如果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学生就能养成用科学的方法主动探求知识、敢于质疑问难、个性充分发展的学习习惯。学生就不会成为被动接受知识的机器,而能成为学习的主人。为此,针对学生学习历史存在的问题进行了调查,并不断改进教学方法,尝试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努力使学生的主体作用得到充分体现。

一、初中学生历史学习存在的问题

1.学生常把历史课当成故事会,认为精彩就听,无味就不听。听过之后了解一些故事情节就自以为理解了历史,极少有学生自主地、自愿地学习历史。课堂上主动发言的没有,考试时强烈要求教师划重点,而不愿自主复习。他们往往只了解每一个孤立事件的片鳞半爪,历史发展的线索却不知所云。

2.在平时的教学活动中,单一、呆板的教学方法容易使学生失去学习的兴趣,学生的主体地位体现得不够。学生对历史的学习兴趣不高,对原本充满智慧的历史学科产生了怀疑,认为是一门死记硬背的学科,会成为他们的又一个沉重的负担。兴趣虽非智力因素,不属于人的认知系统,但它们对认知活动却起指导、调解、强化作用,使学习过程顺利进行的心理条件。

3.由于考试指挥棒的影响,历史教师过分强调历史知识的教学,不注重分析。虽然历史课程改革为教师观念的转变奠定了基础。但是传统考试的“余威”仍在,考试依旧是教学的指挥棒。

4.长期以来中学历史教学并没有完全摆脱应试教育的影响,“教师讲,学生听;教师写,学生抄;教师考,学生背;重知识,轻能力;重分数,轻素质”的现象严重制约着中学历史教学改革,既影响着学生的身心健康,又束缚了学生的个性发展。但作为教师,更应该反省自己的教学方法是否有效,是否符合了学生的需要。

二、针对初中历史学习存在的问题,在初中历史教学的方法上作一些改革,让学生喜欢历史,然后进行自主学习能力的培养

1.建立新型师生关系,教学氛围和谐、融洽。心理学研究表明:学生只有在宽松、民主、和谐、自主的环境中学习,才能思路开阔,思维敏捷,才能主动参与学习活动。因而,教师要想方设法地创设和谐、民主,有利于师生互动、生生互动的学习环境,让学生体会到自主学习的快乐,体会到合作学习的乐趣,体会到探究学习的喜悦。首先倡导民主平等,建立和谐的师生关系。教师要尊重学生,把学生当成一个独立、平等的人来看待,保护他们的童真、童心、童趣,建立和谐的师生关系。和谐的师生关系可以激励学生的参与精神,激发学生潜能的释放,促进教学活动的顺利进行,提高教育教学质量。和谐的师生关系是学生自主、合作、探究学习的前提条件。其次创设教学情境,引导学生主动参与巴尔扎克说过:“打开一切科学的钥匙都毫无疑义是问号。”问题情景就是借助提问来创设情景。可以说,课堂提问和情景的创设一旦巧妙结合,往往能够使学生置身于一种境界之中,打开思维之门,张开想像的翅膀,产生豁然开朗的顿悟,获得学习的成功感。教学过程是一个不断提出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动态过程。好的问题能诱发学生学习动机、启迪学生思维、激发学生求知欲望。对于历史教科书的内容,学生基本能看懂,如果照本宣科,学生必然感到索然无味,提不起兴趣。因此,教师要通过设置疑问,创设情景来集中学生的注意,调动学生的主体意识和学习积极性,诱发学生的兴趣,激发学生的思维。

2.引导学生主动探索,激发学生兴趣、欲望。正如列夫·托尔斯泰所说“成功教学所必需的不是强制,而是激发学生的兴趣。”实验历史教科书始终贯彻以学生为主体,教材内容的展开,语言文字的表达,插图、学习活动的安排,都力求有利于初中学生的自主学习、合作学习和探究学习,特别是有利于激发初中学生的学习兴趣。

3.宽松学习环境,保证学生学习的时间和空间。只有宽松、和谐、民主、活泼的氛围才能激发和维持学生的学习动机和激情,进而促进学生自主学习、合作学习、探究学习。教师必须从学生学习知识的规律出发,适应学生学习知识的需要,为学生提供充分、适当的自主学习的时间和空间,为每个学生提供最大限度的自主、合作、探究学习的机会。

4、落实学生主体地位,重视过程调控、指导。苏霍姆林斯基说:“在人的心灵深处,都有一种根深蒂固的需要,这就是希望自己是一个发现者、研究者、探索者。在儿童的精神世界里,这种需要特别强烈。”学生学习知识的最佳途径是由学生自己去发现,这种发现理解深,也最容易形成能力。

篇(9)

历史插图作为一种直观教材,是中学课本中的有机组成部分。虽然,它没有自己的序列,只是按照文字教材的需要编入,但是,历史插图却有着不可忽视的辅导作用。本人结合自己多年的历史教学经验,对初中历史插图对提高历史学习的作用作如下探讨:

一、历史插图的认识

1.特点辨别。在初中历史课本中,有一些历史插图,根据课文的要求,重点是在掌握其特点。比如,“北京人头部复原像”、“战国时期的铁农具“就属于这一类。对于这类插图,一要确定与其对比物;二要探明差异;三要找到特点形成的原因或者经过,四要判定其所具有的意义。现以”北京人头部复原像“和”山顶洞人头部复原像“为例予以说明。①二者区别:北京人的前额很低,眉骨粗大,鼻子扁平,嘴巴突出,头部微微前倾。山顶洞人从前额、鼻子、嘴巴各方面来看,与现代人差别不大;②说明形成过程:因为人是从古猿进化而来的,北京人距今约70万年至20万年,距今遥远,所以保留了猿的特点;山顶洞人距今一万八千年,离今稍近,所以与现代人有着相近的地方;③参看图下的不字内容;④判定意义:人类社会是向前发展的,仅从面貌上看,已显示出比北京人的进步性。

2.分析结构。根据课文的要求,有一些历史插图,则应通过结构的分析,来弄清其功能或用途。如:“四羊方尊”、“翻车”、“隋赵州桥”等。认识这类插图,分析结构是其中心,分析时应说清:①插图可分哪几部分;②各部分有什么关系;③是怎样形成或产生的;④具有什么功能或作用;⑤说明什么问题。现以“隋赵州桥”为例分析一下。①赵州桥由桥身大拱及两端上方各两个不拱组成;②平时低水量水流从大拱流过,大水亦可从两旁的小拱流过;整个桥型,大小拱相配,显得轻盈匀称;③它们隋炀帝时杰出工匠李春主持设计并建筑的;④这样建筑,可减轻桥身重量对桥基的压力,遇到洪水,又可以减弱激流对桥身的冲击;⑤赵州桥距今已有1300多年,因而是现存世界上最古老的一座石拱桥。

3.拓展介绍。历史课本的许多文物插图,仅从画面观察是无法达到课文记述要求的,这就需要扩展介绍一些有关知识,增强观察的深刻性、理解性。如:“崇圣寺三塔”、“印度佛塔”、“龟船”等可作代表。在认识这类插图时,要围绕画面的内容,说明其出其不意的背景、产生的经过、主要内涵和重大意义等。现以“清明上河图”为例说明:①随着北宋商品经济的发展,都城东京的建筑已不再是唐都长安那种封闭式坊里制的格局,而变成开放式的大街小巷的格局,商业区分布到全城各个角落;②张择端的画卷,描绘了都城汴河两岸的风光;③全画总长5米多,共绘人物550多个,牛马驴骡等牲畜56匹,车辆约20辆,大小船只20余艘,还有房屋、桥梁、城楼等建筑;④课本插图仅选了“十字街头”部分,反映了当时东京城的繁华景象,表现了当时商品经济发展的情况。

二、历史插图的使用

恰到好处地运用历史插图,将会让历史课堂生机盎然。关于插图的使用途径,现列举如下。

1.作为新课导言的凭借。比如对插图《处死查理一世》的运用。在教学“英国资产阶级革命”一课时,我们不妨这样导入:1649年的一天下午,伦敦白金汉宫外广场上,一名衣着华丽的犯人被推上断头台。这是一名特殊的犯人,因为他是英国国王查理一世。请同学们欣赏图片《处死查理一世》。

同学们欣赏了插图《处死查理一世》以后,怎能对历史课不产生兴趣呢?

2.作为历史事件的再现。比如对插图《签署〈独立宣言〉》的运用。在教学“美国的诞生”一课时,“《独立宣言》的发表”是一个重要的知识点。如何让学生对“美国诞生过程中大陆会议发表《独立宣言》”有一个感性的认识?我们可以这样引导学生:阅读图片《签署〈独立宣言〉》,思考:这幅图片给我们带来了哪些信息呢?

我们不妨这样指导学生思考:一、会议代表神色凝重,他们对这个宣言非常重视,说明《独立宣言》对于当时的北美来说是一个极为重要的文件;二、会议代表讨论热烈,他们对宣言内容的拟定极为谨慎,这个宣言一旦公布,必将对北美的历史产生深远影响;三、会议代表们身着当时西欧流行的服饰,说明西欧的经济和思想文化对北美有一定影响;四、会议代表遇到分歧时,采取了讨论和对话的方式,这表明北美人民是团结的,他们在反对英国殖民统治的要求在立场上是一致的,这是北美独立战争取胜的重要原因……

3.引导学生探究历史事件的原因。比如插图《印第安人被迫在银矿劳动》的运用。在这幅图片中,印第安人在白人的监督下正从事着各种繁重的体力劳动,有的衣不遮体,有的干脆赤身。显然,他们正承受着欧洲“文明人”对他们施予的最野蛮的压迫。读懂了这幅图片,也就不难理解争取独立的运动在拉美兴起的原因了。

篇(10)

小学生刚升入初中,他们对历史学科会有什么看法?他们对历史学科的学习有什么要求和期望?笔者从事历史学科教学多年,却是第一次任教初一年级,很想了解初一新生的想法。于是在开学的第二周,笔者对初一年级的267名学生进行了一次不记名的问卷调查,问卷选项可多选,收回有效问卷261份,有效率97.75%。问卷的内容涉及学生对历史科目的课堂教学、课外活动的评价和对教师的看法,虽然在一定程度上带有学生的主观倾向,但从问卷的情况大致可以看出学生对历史学科的态度,这些看法有助于教师采取具有针对性的教学方法,实施教学意图。

一、正确认识和利用学生的经验基础有助于把握历史教学的任务

“切实估量儿童原有的发展水平,依靠儿童身心发展的固有规律,是实现发展的立足点。”小学阶段没有历史学科,但这并不意味着学生对历史不了解。笔者通过调查发现,46%的学生表示上过与历史有关的课程,72.4%的学生通过历史电影、电视剧了解历史,59.4%的学生通过阅读历史书籍、参观博物馆等方式了解历史。这些情况提醒教师要在设计和实施教学方案时,根据学生的学习基础和生活经验准确把握学生的“最近发展区”,使教学取得最佳的效果。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可以利用学生已有的知识基础,合理延伸教学内容,更好地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如初一年级学习的中国古代史中有许多历史成语故事,学生在小学阶段已经有所了解,课堂上让学生自己讲述,教师适当引申,学生能更好地体会故事的深意。还有一些如女娲造人、嫦娥奔月、大禹治水等的历史传说,晏子使楚、昭君出塞、赤壁之战等历史故事也都是学生已熟知的,课堂教学时,教师就可以把重点放在引导学生理解这些传说或故事所体现的历史内涵上,而不能仅仅满足于讲有趣的故事而忽视了历史教学的任务。小学阶段学生对历史知识有一定的了解,但只是一鳞半爪。他们正处在成长过程中,毕竟不可能全面认识学习历史的意义。调查中,有85.8%的学生认为学习历史对他来说“可以增长知识”,27.5%的学生认为“可以作为成长的借鉴”,35.6%的学生认为“有助于升学和学习其他科目”。初中阶段的历史教学不仅要让学生知道重要的历史人物、历史事件和历史现象,了解历史发展的基本线索,初步了解学习历史知识的基本技能和方法,而且更为重要的是要使学生在情感态度价值观方面能够得到升华。所以历史课不能上成故事课或知识思维训练课,不能只是追求学生的热闹参与,在关注学生学习兴趣的同时,需要关注课程标准规定的三维目标的整体实现。

二、准确了解和处理学生的学习要求有助于开展历史教学活动

本次问卷调查发现,58.6%的学生认为历史很有趣,35.2%的学生认为历史很有用;75.5%的学生认为历史科与语文、数学、英语等科一样重要,只有16.1%的学生认为历史科比较不重要。这说明学生对历史科的学习并不是像有些教师想象的那样不感兴趣,在他们的心目中没有地位。相反,刚进入初中的学生对历史科还是有积极学习愿望的,教师通过教学是把他们培养成学习成功者还是厌学的失败者?这需要教师更深入地钻研教学过程,了解学生的学习要求,从而做到教学有的放矢。

学生对教师的上课有什么样的要求呢?调查发现,52.5%的学生希望历史课中老师多讲故事,55.2%的学生希望多看历史影片,17.2%的学生认为要多组织学生参与课堂,31%的学生认为要采用多种方式。初一学生活泼好动,形象性思维占主导,他们希望学习生动形象的历史,这是毫无疑问的。

如何利用学生的这一特点,让历史课使学生感到富有生气,使学生在课堂上有所作为,教师则需要费一番心思。教学过程是一种特殊的认识过程,“在教学中,学生的认识是由教师领导着进行的”。教师要有效地领导学生进行历史学习和提高学生的历史认识,自己首先对教学过程要有一个设计方案,即进行有效的备课。我们在备课过程中往往侧重考虑教师意愿的实现,忽视深入了解学生的情况和要求,结果常常会发现教师预设方案难于如意实施。如果你上的历史课尽可能地符合学生的学习愿望,让他有所得,有所期待,相信你的课能够受到学生的欢迎。所以,教师在备课和上课过程中要把学生的学习愿望与要求放在心上,改变学生被动学习的状态,让师生在共同的互动和激励中都有所收获。

调查显示:51.3%的学生表示上历史课时最喜欢听老师讲,53.3%的学生最喜欢师生活动结合,22.6%的学生最喜欢自己阅读理解。学生的个性特点是多种多样的,教师讲授式的教学不一定不好,活动式的教学也不一定最佳。教师的教学方式要多考虑学生的个性特征,尽可能采用多样化的教学手段,开展多样化的教学活动,让学生最大程度地参与学习,获得最大的学习收益。目前多采用大班化教学,教师如何有效地组织学生开展课堂学习活动,必须加以深入研究。教师的教学态度与风格对学生的学习也会产生明显的影响,调查中51.3%的学生希望历史老师学识渊博,46%的学生希望老师平易近人,87.7%的学生希望老师风趣幽默,只有17%的学生希望教师严格。“亲其师,信其道”,教师对待学生的态度、教师本身的素质、教师的人格魅力都对学生产生不可忽视的影响。

三、正确对待和利用教学评价手段有助于加强历史教学效果

一提起“教学评价”,人们马上想到的就是“考试”。长期以来,我们惯用考试衡量学生的学习效果。“考考考,教师的法宝”,教师只满足于简单化的考试评价,反而引起学生产生厌学情绪。教学评价思想僵化使得评价手段单一化,评价的作用窄化。调查表明,64.4%的学生认为评价学习成绩时应该看“综合评价”。只有26.4%的学生认为应该看考试,20.3%的学生认为应该看平时作业,26.1%的学生认为要看课堂表现。对于考试的方式,58.6%的学生认为考试方式要采用全部开卷 ,18%的学生支持半开卷半闭卷,5.7%的学生赞成全部闭卷,21.8%的学生为以上方式都可以。由此看来,教学评价的多样化是教学发展的要求,也是学生发展的愿望。加强教学评价的研究是教师的重要责任。

目前,教师们也认识到教学评价的发展性作用,同时也在尝试多样化的评价方式。但由于操作手段烦琐,如评价项目细化需要大量的数据记录与统计,教师担心浪费时间,不愿尝试。粗层次的评价如把学生在课堂的表现,作业完成的情况,平时的阶段检测纳入评分项目,发挥的作用有限。一些有关学生情感态度价值观方面的表现也难以衡量,所以教师较少在评价方面做出有成效研究。许多家长、学生深受应试教育制度的影响,只认考试成绩, 这也不利于教学评价的改革。教师在教学评价方面可能要探索一种易于操作又能较好地发挥促进学生发展的评价体系。

四、正确了解和教育部分学习消极的学生有助于提高历史教学整体水平

调查发现,刚进入初中就有一部分学生对学习抱着消极的态度。有3.8%的学生认为学习历史没什么用。对于历史科与语文、数学、英语等科目的重要性问题,1.1%的学生认为一样不重要,9.2%的学生表示不知道。3.4%的学生认为学习历史对他影响不大。初中阶段一部分学生对学习产生厌倦,很大程度上是小学阶段留下的病根,但也不排除他们在成长中的变化。这部分学生的学习态度不改观势必影响历史教学的质量。

如何教育学习消极的学生对于本来任教班级数较多的历史教师来说是一个挑战,单枪匹马有些势力难支,而且他们每个人的问题又各不相同,教师经常不能很好地正视和解决这个问题。著名教育家魏书生老师常说:“埋怨学生难教育,常常是我们自己方法少。”因此,教师首先要立足于自身想办法解决问题,多找时间接触学生,了解学生,找出教育学生的突破点。同时要争取班主任、家长和其他学生的帮助,对问题学生的教育形成合力。“世上无难事,只怕有心人”,我们如果缺乏教育的责任心,缺乏耐心,没有采取有效措施,结果问题会积重难返,使这部分学习消极学生的成长受到影响。教师从一开始就要正视这一问题,本着对学生负责的态度,抓好起始年段,从新阶段就使学生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培养他们正确的学习态度,教学才能朝着良好的方向发展。

苏联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的经验也许对我们有所启发:“请你努力去唤醒那些无动于衷的、态度冷淡的学生们的意识吧。一个人不可能对任何事物都不感兴趣。接近那种无动于衷的头脑的最可靠的途径就是思考。只有靠思考来唤醒思考。对于那些对知识和脑力劳动无动于衷、漠不关心的学生,每一位教师都应当把自己所有的‘智力工具’拿出来试验一番。”

上一篇: 初中地理教学中存在的问题 下一篇: 口腔医学技术的职业分析
相关精选
相关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