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县域经济发展的思考汇总十篇

时间:2023-09-10 14:57:47

序论:好文章的创作是一个不断探索和完善的过程,我们为您推荐十篇关于县域经济发展的思考范例,希望它们能助您一臂之力,提升您的阅读品质,带来更深刻的阅读感受。

关于县域经济发展的思考

篇(1)

随着城市的发展。为此,××县将紧紧抓住这一大好机遇,主动对接,借势布局,进一步加快由景区(点)建设向旅游城市跨越,进而以城建杠杆撬动县域经济发展

坚持规划引领,对接××主城区。积极策应市委、市政府的“大××”发展战略,超前规划,科学定位,明确××城市发展的近期、远期和远景发展目标。以环庐山南大道及规划建设中的绕城高速为纽带,加快对接××主城区,科学规划城区及周边乡镇的区域布局、产业发展、基础设施等,完善功能配套,实现“形散而神不散”。依托得天独厚的自然资源和人文资源,突出旅游产业的比较优势,实现城市发展与生态建设、人与自然的和谐相处。进一步加快城镇化步伐,以白鹿、归宗、温泉等集镇为重点,规划建设一批规划水平高、建设水平高、管理水平高的特色城镇,实现“市带县、县带镇、镇带村”。

坚持项目支撑,打造旅游城本文来源:文秘站 市。按景区形象标准建设城区,加快××由景区(点)建设向旅游城市跨越,打造宜居宜业宜游的魅力城市。在总投资3亿元的湖滨大道、神灵湖大桥等24个在建城建项目的基础上,把环山公路及渊明塑像周边2平方公里范围,作为近期开发的重点,投资2.3亿元,高标准、高要求启动沿山新区、西湖新区等项目建设,炒热一批生地,开发一批熟地,提高新城区热度,提升城市景气指数。按照“把××县城建成山湖联动的中转集散地”要求,加大城市建设和旅游开发力度,启动文秘杂烩网中心码头等项目,改造一批老路,开辟一批新路,美化一批主干路,打造脉络畅通、充满活力的旅游城市。充分利用优越的生态环境、优美的自然风光、厚重的文化底蕴,以精心修缮的周瑜点将台、爱莲池为支点,以滨湖景观带为纽带,推进旅游大厦等项目建设,完善城市旅游功能配套,带动县城旅游资源全面开发。

坚持城市经营,破除资金瓶颈。城市建设是撬动经济发展的重要“杠杆”。近年来,××县通过多渠道融资,启动环湖路、南康大道东、西延等项目建设,以路网完善、功能提升和景观绿化等方式,拉开土地级差,促进了全县地产市场持续升温,土地出让交易价格屡创新高。坚持政府小投入撬动城建大市场,加大了对市政设施的投入力度,以基础性、功能性强的投资项目为支点撬动民间资本参与城市建设。坚持城市经营理念,把市场经济的经营意识、经营机制、经营方式等多种要素引入城市建设,把可以投入市场营运的城市基础设施推向市场,已成功运作了神灵湖大桥等项目。做好“以地生财”文章,用全新的眼光看待土地的升值空间和潜在价值,发挥好城市投资公司和土地储备中心融资功能,盘活存量土地,整合城市资源,集聚城市发展资金,通过以“土地滚动”带动城区和小城镇的开发建设。

坚持建管结合,提升城市品位。城市管理工作是一项系统工程,其好坏直接影响到一个城市的形象,是衡量一个城市政府管理水平的一个重要标志。××县把“干干净净、漂漂亮亮、彬彬有礼”作为城市管理的永久规范和标准,细化网格化管理措施,形成条块结合,以块管理的模式,促进市容环境卫生管理的全覆盖,将保洁时间向夜间延伸,保持干净整洁的市容市貌。加强道路交通管理,整治乱停乱放和占道经营,确保街道整洁畅通。巩固私人建房清查成果,出台有效的操作性强的管理办法,规范私人建房行为。同时,加强定点管理与动态管理相结合,积极探索城市管理的新路子,建立长效机制,发挥社区参与城市管理力度,巩固城市管理的各项成果。

篇(2)

县域经济是指在县级行政区划的地域内统筹安排和优化经济社会资源而形成的开放的、功能完备的,具有地域特色的区域经济。当前,促进县域经济发展,是落实科学发展观,促进城乡和区域协调发展,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必然要求,更是巩固基层政权,维护社会稳定的关键环节。

一、蓬莱市县域经济发展基本情况

一是经济实力明显提升。2010年全市生产总值完成350.39亿元,三次产业结构比为6.4:59.2:34.4,实现地方财政收入15.87亿元,规模以上固定资产投资达到196.9亿元,规模以上工业实现主营业务收入1165亿元,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完成75.6亿元,实际使用外资9100万美元,外贸出口5.57亿美元,外贸进口3.36亿美元。

二是农业经济稳步发展。深入实施“三百工程”,全面落实各项支农惠农政策,农业和农村经济稳步发展。新硬化农村公路51公里,硬化路通村率达到95.2%。修复战山、平山两座中型水库溢洪道,除险加固20座小型水库,完成34个村农村饮水安全工程,村村通自来水人口普及率达到99.2%。农民人均纯收入达到10689元。

三是主导产业快速发展。造船重工、汽车及零部件、葡萄与葡萄酒、旅游四大主导产业快速发展,集群化、规模化、品牌化水平进一步提升。汽车及零部件产业:汽车及零部件企业发展到85家,北奔重汽生产重卡2.27万辆,全市生产改装车8000辆、车桥8.4万根,实现主营业务收入80亿元。旅游业:全市旅游景区发展到13个,其中,4A级以上景区5个,蓬莱阁景区成为全国首批5A级景区。全年共接待游客435万人次,实现旅游综合收入41亿元,蓬莱阁景区门票收入首次突破亿元。

四是人民生活稳步提升。在实现经济平稳较快发展的同时,稳步提高居民收入,积极扩大居民消费,城乡居民收入和消费水平稳步提升。家电下乡产品4.14万台,汽车和摩托车下乡1.21万辆,发放财政补贴资金2084万元。2010年,城乡居民储蓄存款余额147.11亿元,比年初增加18.64亿元;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达到22311元。

五是基础设施不断完善。一批重大基础设施建设取得新的突破,支撑经济社会发展的基础条件越来越好。两条进港铁路支线可行性研究报告已经完成,龙烟铁路调整方案获得国家发改委正式批复,两条疏港公路已报交通运输部待批,连接沈海、荣乌两条高速的“高接高”项目列入省“十二五”规划,烟台新机场建设全面展开。国道206西线、蓬水路建成通车。胶东调水蓬莱段工程建成完工。

六是社会事业全面进步。坚持为民办实事,累计投资9.8亿元,实施为民实事工程126件。新增就业再就业1.25万人,城镇登记失业率0.77%;农村养老保险参保7.8万人,城镇居民医疗保险参保3.6万人;城乡低保标准分别提高到每月360元和每年1800元。

二、蓬莱市县域经济发展存在主要问题

一是经济综合实力仍然不强。在烟台市范围内比较,2010年我市GDP实现350亿元,排名第四,而排名第一的龙口市GDP达到680亿元,为我市的1.9倍;地方财政实力仍然不强,2010年我市财政收入15.9亿元,排名第四,而排名第一的龙口市财政收入为36.7亿元,为我市的2.3倍。

二是城镇化水平仍然较低。2010年烟台市城镇化水平达到56.5%,龙口市城镇化水平达到58.8%,而我市仅为42.8%,远远低于烟台市平均水平。我市城区规模相对较小,城市基础设施建设相对落后,城镇化明显滞后于工业化,存在功能弱、带动力不强等突出问题。

三是民生投入仍需加强,就业总量压力和结构性矛盾并存, 农村教育、卫生、文化等社会事业需要解决的问题较多,城乡之间发展差距和部分社会成员之间收入差距过大,部分低收入群众生活比较困难,影响社会稳定的因素仍然不少。

三、蓬莱市县域经济发展的新思路

抢抓建设蓝色经济区和高端产业聚集区两大机遇,坚持以科学发展为主题,努力转方式,精心调结构,统筹推进工业化、城镇化和农业现代化,促进一二三产业协同发展、融合发展,使经济社会发展逐步走向良性循环、又好又快的科学发展道路。

(一)抓空间布局,打造发展新格局

坚持城乡统筹协调发展,加快城乡融合步伐,努力打造布局合理、区域协调、经济高效、社会和谐的城镇化发展新格局。即大辛店和潮水两个节点,要坚持规划引领,推进工业向园区集聚、人口向社区集中、配套向城区看齐,增强辐射带动能力。

(二)抓产业升级,激发发展新动力

1、培强做大工业。依托现有优势企业、优势技术和优势项目,按照“培育龙头企业、完善产业链条、形成产业集群、建设产业基地”的思路,坚持以科技创新为先导,走新型工业化道路,推动工业经济整体转型升级。当前重点抓好华润风电、微藻养殖、超硬复合材料、诺康药业、北大高科华泰制药等项目建设和企业壮大,争取战略性新兴产业有较大突破。

2、优先发展服务业。以旅游业、商贸餐饮业、房地产业、物流业、新兴服务业为发展重点,加快服务业支撑体系建设。围绕历史文化游、滨海风光游、葡萄酒文化游、自然生态游等四大板块,进一步整合资源,完善配套功能,拓宽发展领域。

3、加快发展现代农业。深入实施“三百工程”,大力推进农业结构调整,重点膨胀发展果品、水产、畜牧三大优势板块,加大农业综合开发力度,大力引进和发展农产品深加工项目,培育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

篇(3)

中图分类号:F019.6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2-2589(2012)36-0039-02

县域经济是一种以县域为中心,乡镇为纽带,农村为腹地的行政区划型区域性经济。它介于城市和农村之间,一方面承载着农村发展经济的重任,一方面又面临着城市经济的冲撞。因此,县域经济的良性发展对促进城乡产业融合重组,农村持续稳定增收,实现工业反哺,城市支持农村具有重要的意义。现阶段,我国已把县域经济发展纳入了国家经济建设和经济体制改革的重要范畴,党的十六大、十七大、十报告中,以及国家《十二五规划纲要》中也都明确提出要“壮大县域经济”,加快县域经济发展已经成为当前全国经济发展的一项重要课题,成为实现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宏伟目标的基本载体。现以通河县为例,对如何实现县域经济大发展、快发展做一些分析和探讨。

一、通河县域经济发展面临的实际问题

通河县位于黑龙江省中部、小兴安岭南麓、松花江中游北岸,西距哈尔滨市180公里。辖区面积5675.5平方公里,辖6镇2乡、82个行政村、216个自然屯,总人口24万人,其中农业人口13万人。地貌特征为“七山半水一分田,分半沼泽和草原”。有耕地180.2万亩,其中水田130万亩。

近年来,通河县认真贯彻落实中央和省市委重大部署,抢抓强县发展机遇,自我加压、大干快上,发展的速度、质量和效益显著提高,工业化、城镇化、农业现代化发展步伐不断加快,但与全省周边先进县份相比,经济竞争力仍处于相对落后的地位。纵观通河县域经济发展的现状来看,主要存在以下几个方面问题。

(一)经济总量偏小,财政收入较少。近年来,通河县县域经济增长速度不断加快,特别是县域生产总值和财政收入两个指标的平均增幅始终保持在两位数,但县域经济总量、财政收入与全省、全市先进县份相比仍有较大差距。2011年,通河县县域生产总值为47.5亿元,同比增长13%,全口径财政收入为4.82亿元,同比增长20%,在全省、全市排位均居下游,经济总量低于全省、全市县域经济的平均规模。

(二)产业层次偏低,农业比重过高。通河是一个水稻大县,水田面积在全市排行第2位,人均水田面积居全国之首。虽然这几年通河县农业结构调整和农业产业化取得了一定成效,但总体上看,仍然存在着产业结构单一、农业比重过大、工业比重偏低的状况,2011年通河县产业结构中三次产业比例是34.0∶21.5∶44.5。

(三)园区起步较晚,缺乏主导产业。通河工业园区于2010年申请获批,与全市其他县份相比起步较晚。目前,仅有总投资14.9亿元的圣通硅业、百家得冷饮、大东北禽业等8个产业项目签约入园,缺乏支撑县域经济发展的主导产业,园区经济总量较小,拉动作用不强,财政收入增长还不明显。

二、制约通河县域经济发展的因素分析

影响地方经济发展有诸多因素,其中来自观念、体制、资金、技术、人才因素的制约是最主要的,从通河经济社会发展实践来看,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的制约因素。

(一)观念因素的制约。通河在全省属于经济欠发达县份,受地域文化和生活环境的影响,一些干部群众的思想观念特别是市场经济观念总体上落后于经济发达地区,思想解放不够,视野站位不高,缺乏敢闯敢干、敢为天下先的开拓创新精神,特别是在把握国内外经济形势变化、驾驭社会主义市场经济规律、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等方面,还有些思想观念、精神状态上的不适应。

(二)行政体制因素的制约。近年来,县级政府在条块分割的体制背景下职能逐渐弱化,对经济的调控能力越来越弱。而在加快发展和维护稳定方面,县级政府责任和压力却越来越大。遇到经济发展中的难题,县级政府缺乏有效的调控手段,只能是求助上级政府或者是被动应对。现行管理体制致使行政管理、行政审批层次过多,隶属关系复杂,管理半径过长,不利于县域经济和社会事业的发展。

(三)政策因素的制约。一是土地政策的制约。国家收紧土地闸门,使得通河县域土地资源丰富、土地价格低廉的优势基本丧失,招商引资难度加大,项目落地难的问题日益严重。目前工业、商业用地多为流转地、租赁地,工商业户无法取得土地证和房产证,而银行认可的抵押物主要是土地和房产,因此造成企业、特别是中小企业和个体工商户缺乏有效的抵押物,难以从金融部门取得信贷支持。二是金融政策的制约。目前的金融环境极不利于县域经济发展,尤其是像通河这样的欠发达地区的县域经济发展。目前基层银行除负债业务发展有一定的自外,其他业务权限一律上收,严厉的责任追究制使县域金融机构支持经济发展缺乏积极性,加之以产权分散为特征的农业和中小企业大多不符合国有商业银行严格的贷款发放条件,造成县域内的中小企业很难得到金融部门的信贷支持。

(四)自身因素的制约。通河财政收入低,可支配财力不足两亿元,拿不出更多的资金用于县域经济发展中的基础设施建设,特别是制约本地县域经济发展的瓶颈问题得不到有效解决。正是由于这些基础设施等硬件环境上的“短腿”和欠缺,致使一些客商和项目无法落地,影响了县域经济的发展。

(五)人才因素的制约。目前,人才外流成为普遍现象。在县一级机关和企事业单位中,懂经营、善管理的企业家奇缺,科技人员和商务人才极少。许多中、小企业既缺乏管理人才,又缺乏技术工人,尤其是高级技工严重短缺。一些党员干部和国有企业管理人员能力不足、因循守旧,眼界不宽,缺乏开拓创新精神。

三、推进通河县域经济发展的几点思考

刚刚闭幕的党的十突出强调:“解决好农业农村农民问题是全党工作的重中之重,城乡发展一体化是解决三农问题的根本途径”。通河应紧紧抓住这一重要历史机遇期,坚定不移地走新型工业化、城镇化、农业现代化道路,增强创新驱动发展新动力,着力培育县域经济发展优势,努力实现更好更快更大发展。

(一)加快发展必须要突破思维束缚。与省、市先进县份相比,通河县的资源和区位条件不可谓不好,但在县域经济的发展质量上、在产业集群、园区建设、龙头企业的建设上还存在着很大差距,这些差距的产生,不仅有机制、措施上的因素,更多的是观念、精神上的差距。通河要想实现跨越发展,就必须要更新观念,善抓机遇,多吸收借鉴外地先进经验,多深入研究本地县情,多研究国际国内经济发展大势,进一步坚定发展的信心和决心,形成解放思想、凝聚力量、攻坚克难、奋力跨越的良好发展氛围。

(二)加快发展必须要强化产业支撑。县域经济的竞争,主要是工业化的竞争,实质是产业板块的竞争。一些成功案例表明,一个地方经济发展得好不好,关键在于产业有没有特色、有没有优势。通河在今后的发展中,必须要把打造特色产业优势,作为提升工业和县域经济发展水平的基础工作来抓,围绕产业抓招商、围绕产业上项目,使工业化水平有明显提升。一是要做好产业发展规划,重点围绕全市县域产业区块发展的有关部署要求,明晰产业发展定位,确定县域优势主导产业。二是要强化产业平台建设,进一步加大通河县省级工业示范基地的建设力度,不断完善园区内基础设施和配套设施建设,增强吸附力、集聚力、承载力。三是要围绕主导产业开展大招商,围绕通河县域优势产业,采取“延伸链条引项目、填补空白找老板”的办法,引进一批龙头企业,不断延伸产业链条,加强产品配套,努力做大做强稻米和肉鸭两大支柱产业;积极发展旅游和新型产业,努力把通河建成为技术先进、结构优化、特色鲜明、竞争力强的新型产业基地。

(三)加快发展必须要优化发展环境。先进县份的成功经验表明,哪里的环境好,哪里就会赢得商机、聚集人气、引来人才和资金。一是要着力营造“产业第一、企业家老大”的投资环境。要关爱企业家,让企业家“坐上席”。更要关爱企业,努力围绕破解制约企业发展的电力、运力、融资、用工等生产要素“瓶颈”制约,努力为企业创造良好的外部环境。二是要着力营造“宽松优惠、投资人受益”的政策环境。对各级出台的各项优惠政策,要用足用活,在重点项目上,做到“政策跟着产业走,政策跟着项目走”,一事一议,特事特议,在不违反国家政策法律的前提下,能够办到的要积极创造条件力争办到,而且要办得更好。三是要着力营造“高效透明、合作者至上”的服务环境。树立真抓实干的作风,真心真意帮扶企业、服务企业,尤其要在环境创新上下功夫,对企业少限制、多支持,少干预、多服务,积极推进县域经济又好又快发展。

(四)加快发展必须要重视人才引进。经济要发展,人才是根本,培养和引进各类优秀人才是实现通河县域经济发展的必要条件。今后一个时期,通河县要进一步加大对优秀人才的引进力度,努力创造公平、公开、公正的用人环境。对于优秀人才,在工作上要委以重任,放心、放胆、放手让他们去试、去闯;待遇上可以特殊安排;在感情上加强沟通和联络,做到事业留人,待遇留人和感情留人三者有机结合,增强吸引人才的“磁场”效应,为通河经济社会发展提供人才和智力保障。

参考文献:

篇(4)

促进县域经济科学发展、和谐发展、跨越发展,一定要有开拓创新精神,要有科学的发展思路。2006年换届以来,××县始终把解放思想、创新思路、科学谋划、跨越发展作为首要的工作来抓,把解放思想渗透到各个领域、各个环节、各项工作中,时刻以创新的理念指导工作,以创新的思路谋划工作,以创新的实践完成工作。根据发展形势的变化,及时地对××的发展目标进行了新的明确定位,提出了“争创×ב三化’一流县,建设富裕文明和谐新××”的发展思路。工作中,不断强化“等不起”的责任感、“低不得”的目标感、“坐不住”的紧迫感、“慢不得”的危机感、“欠不起”的使命感,坚持“三化”并举、和谐发展、协调并进,依据工业、农业、城镇化建设工作实际,实行县四家班子领导分块抓落实的责任制,分块评比、考核、奖惩,确保了工农同步发展、城乡建设与旅游事业协调并进。

二、县域经济的发展必须以科学的理念推动工业化城镇化这个核心,实现工业化城镇化协调发展。

工业化是“三化”建设中最重要的一化,实现工业化是实现现代化的核心基础。没有工业化,城镇化就会失去产业支撑,服务业发展就失去了依托,“三农问题”就难以从根本上解决。因此,××县把工业放在重中之重的位置,坚定不移地深入实施工业强县战略,促进了工业经济跨越发展。一是立足××实际,发展特色优势产业。在巩固建材、医药、酿酒、化工、竹木和农产品加工等传统优势产业的同时,着力培育壮大新型无机粉体材料产业、电镀、太阳能和锰产业四大新型支柱产业。二是扶持培育一批重点规模企业。深化县领导、县直部门定点帮扶企业等制度,积极推进银企合作,着重把××海螺培育成年产值超10亿元的企业,把其他22家重点企业作为年产值超亿元的企业培育。三是实施园区建设大会战。2007年××工业集中区被评为自治区首批a类工业园区,并实行“一区三园”联动。先后投入资金1.5亿元,完成园区“五通一平”及2.7万平方米标准化厂房建设,工业集中区集聚功能和带动作用初步显现。四是创新举措抓强招商。通过制定实施“飞地工业”、引资入园“一票否决”、驻点招商、重奖招商先进等制度,在全县营造出浓厚的亲商、安商、富商氛围,实现了招商引资工作新突破。

城镇化主要解决城乡二元结构,工业、农业两大产业失衡问题。近年来,××县坚持以规划为龙头,城市建设与管理并重,走经营城市之路,有力地推进了城镇化。一是城镇规划取得较大进展。自2006年来,按照《××城市战略规划》和《××县城总体规划》,先后完成现状测量45平方公里,完成控制性规划设计20平方公里;组织编制了8个区域性详规,完成了县城给排水、燃气等专业规划。各乡镇总规修编工作进展顺利,并通过评审。二是认真把工业园区规划与城镇化发展结合起来。××县工业集中区为自治区a类工业集中区,分一区三园,即县城西产业园、溶江产业园、界首产业园,分别处于县城、国家级重点镇和自治区级重点镇,工业园区的建设极大地推动了城镇化建设步伐。三是城乡建设稳步推进。2005年以来投入资金10多亿元,完成了一批城市建设改造工程,县城面积从原来的3平方公里,发展到现在的12平方公里。房地产项目快速发展,仅2008年县城完成建筑面积38.7万平方米。各乡镇加大了基础设施建设力度,道路、排水排污、房屋立面改造、公共活动场所等建设不断完善,乡、村两级环境明显好转。四是想法激活三产,集聚人气。通过举办湘桂同源旅游推介会、桂林米粉节、国际市民古灵渠徒步大会等节庆活动,吸引了大批游客,提升了××知名度,繁荣了旅游市场,促进了城镇化。

三、县域经济发展必须以科学发展观引领农业,繁荣农村经济,实现城乡协调发展。

篇(5)

据笔者长期以来的农村工作经验,制约农村经济发展的因素有两个:一是干部因素。干部因素主要有“二难”,即观念难转变,资金难争取。小富即安的思想在不少干部心中占据重要地位,因循守旧,固步自封,缺乏开拓进取的意识;现行的金融体制普遍存在着申贷资金难的问题,申贷手续十分繁杂,加上某些干部怕担风险,使农民想搞项目却又苦于弄不到资金,使许多可开发的资源白白的闲置和浪费。二是农民因素。农民因素有“二低”,即科技素质低,发展经济积极性低。随着农村青壮年劳动力的外出打工,留守在农村的大多是“386199”部队,即妇女、儿童和老人,他们的文化素质和接受科技的能力较低;且绝大多数农民小农意识浓厚,只想着老婆孩子热炕头,三亩耕地一头牛,稀里糊涂混春秋,直接影响了农村经济的发展速度。

二、解决制约因素的措施

(一)找准“切入点”,发挥干部作用。目前,我县为发展农村经济出台了大量的优惠政策,为广大干部群众放开手脚搞经济建设提供了契机,广大干部应该充分认识到当前的形势,做好农民与市场的纽带和桥梁,为农民寻找致富的门路,为农村经济发展寻找好的项目,利用一切有效的途径,大力发展农村经济,为农村经济建设快速发展献计献策,起到先锋模范作用,对新项目要干给农民看,带领农民干,拿我做试验,风险由我担,来影响和带动身边的群众,激发他们发展经济的热情。

(二)积极引导,提高农民致富积极性。没有人不想致富,主要是看项目是否可靠。对于新的项目,只要干部带了头,有了好的效益,自然就有人效仿。同时应该对农民多做一些培训工作,让他们在掌握一定技能和文化知识的基础上,再多掌握一些法律法规,尤其是《劳动法》、《合同法》等与农民外出打工息息相关的法律。农民只有具备了这些防身的法宝,才敢大胆地走出门去,其家人才可以放心地把他们送出门去。

篇(6)

中图分类号:F252.5 文献标识码:A

一、现代物流经济在我国国民经济中的作用

1.宏观方面

经过20多年改革开放,我国综合国力显著增强。在向“经济大国”迈进的过程中,我国正在成为“物流大国”,但与发达国家相比,我国物流产业的差距还是相当巨大。2005年,我国全社会支出的流通费用达17880亿元,约占GDP的20%,而发达国家仅为10%左右。发展现代物流业,对其他相关产业和国民经济将起到带动作用。

现代物流从纵向看,涉及运输、储存、装卸、搬运、包装、流通加工、配送、信息处理以及为以上各个环节提供装备和配套服务的诸多领域,其本身就是一个庞大的系统;从横向看,物流服务几乎涉及国民经济的各个方面,是一个跨行业、跨部门、跨地区的基础性产业,具有强大的经济渗透带动效应。发展我国现代物流产业,将会带动新一轮物流基础设施、技术改造、技术创新投资;将会带动机械、电子、信息、通讯、互联网络等行业的进一步发展;将会促进我国产业结构、产品结构、企业组织结构的调整与变化;将会推动流通领域的现代化,提升消费服务水平,有利于扩大内需和提高人民生活质量。显然,现代物流经济是国民经济一个新的经济增长点。

2.微观方面

现代物流经济的建立和发展,对于培育和提升企业核心竞争力,加速资金的周转,提高经济运行质量,推动国民经济持续、快速、健康发展都具有重要的战略意义。

(1)现代物流经济的形成是提高企业市场核心竞争力、降低成本、提高经济效益的有效途径。随着企业改革和市场竞争进一步深化,越来越多的企业认识到现代物流的重要性。全球500强企业中上百家企业把物流配送交给专业化的第三方物流降低了供应链成本,增加了盈利,提高了管理效率,从而大大提升了企业的核心竞争力。

(2)现代物流经济的发展有利于企业资本周转,企业有限的资金产生更大的乘数效应。据报道,“2005年我国工业企业流动资金年周转速度为1.62次,建立现代物流体系的日本制造企业的流动资金年平均周转15-18次。一些知名的跨国连锁企业,如沃尔玛,家乐福等已达到20―30次”。2005年底,我国库存商品沉淀的资金高达4万亿元,占当年GDP近50%,目前国际公认的库存商品与GDP的比例,发达国家一般不超过1%,发展中国家也不过5%。我国仅汽车空驶率就高达37%,相当于150万辆载重汽车来回空跑。一件商品从生产者出来到消费者手中,要经过十几次的搬动、装卸,长时间的储存、保管,因此造成的全国物资损耗约在3000亿元以上。上述表明,大量的库存导致物流成本增加,国有企业大量仓库、车队、富裕人员的存在又导致物流资源整合速度缓慢,物流资源发挥的作用非常有限。显然,推动现代物流经济的发展,已经成为企业的第三利润源泉。

二、加速我国现代物流经济发展的建议

1.政府层面

(1)提供体制创新管理

虽说我国加入WTO后,政府对各产业的保护应受到限制,但就现在而言政府可在WTO框架内来扶持,对WTO没有规定到的更要大力支持。物流是个系统工程,靠某一管理部门或企业的力量,难以形成合理有效的发展规划,政府应当组织各方面力量加强对现代物流观念、发展情况等问题的研究。清理各条块分割方面的物流法规、政策,使法规、政策趋于统一。同时,为了给现代物流产业创造一个规范有序、公平竞争的外部环境,应当制定有关规定,尽快消除地方行业、部门的保护主义。

(2)制定相关政策,按照国家统筹规划,启动物流中心建设

这一切入点,主要是从供应链的角度,加强物流“节点”建设,改善物流系统,并投入资金实施现代物流业的基础设施建设,从而带动交通、港口、机械、电子、信息、通讯等等行业的快速发展;制定开发国际物流发展政策,引进外资,加速物流业整合,充分借鉴国外发达国家先进理念;建设提高互联网的技术,为企业的发展提供优质的服务。

(3)重点扶植大型现代物流企业

重点扶植大型现代物流企业,尤其是具有现代物流经济代表性的第三方物流企业,给以必要的资金支持,政策支持,培养中国知名的物流企业,使其在国际上具有竞争力,从而增强企业的知名度。近几年来涌现了不少先进的物流技术,保证这些技术的应用,能大大提高物流企业的竞争力。

2.企业层面

(1)组建大型物流企业集团

由于我国的物流企业除少数大型物流企业集团,如中国外运、中物储运、中远公司等以外,大部分隶属于各个部门或地区,规模不大,管理分散,这就很难与―些国外的大型物流企业集团相抗争。因此,针对这种情况,我国必须对现有的物流企业进行整合。采取兼并、联营或重组等办法,形成合力,组建一批具有相当规模,有―定竞争力的大型物流企业集团,以适应今后我国物流市场开放与发展的需要。

(2)加强国际交流合作

从物流业发展的历史进程来看,西方一些经济发达国家物流业发展得较早,企业已有几十年的管理经验了。我国物流企业与之相比,无论从技术还是从管理方面,都还比较落后,因此,我们要加强与国际物流企业的合作。首先,根据我国的政策,要积极引进资金和技术,开办外资或中外合资的物流企业;其次,要借鉴国外的物流企业管理经验和先进技术,为我所用,这对发展我国物流业是很重要的。

(3)全力推进电子商务和分销网络建设

电子商务网络不仅能把物流、商流、信息流集聚功能融为一体,而且能把传统仓储、运输、贸易业提升到现代化管理的高度,实现管理、物流技术创新。以电子商务为依托,可增强配送服务的即时性、时效性、准确性,同时可以大大降低国际贸易和国际流动的运营成本。对于现代物流业发展来说,物流信息平台的建设与物流基础设施的建设具有同等重要的地位。建议物流企业要广泛普及计算机实际应用,设计自有计算机物流管理系统,采纳前瞻性强的设计方案,如条形码管理系统、安全库存警戒系统、EDI系统等软件网络。通过发展运输路径优化的地理信息系统、全球网络定位系统、三维条形码技术等新型信息技术,将运输仓储电子化管理过程与网络财务支持系统、电子商务融为一体。

(4)大力发展第三方物流

第三方物流代表了现代物流经济的发展方向,培育和发展第三方物流企业,要总结一些典型经验加以推广,特别是企业物流信息化解决方案,要鼓励物流企业与IT企业的结合。这一措施,主要是让第三方物流企业少走弯路,并提高服务水平。

作者单位:平顶山学院

参考文献:

篇(7)

一、制约我县工业经济发展的因素

(一)多头管理,企业积极性难调动。目前,县域工业企业分别由经贸局、计委、建设局、中小企业局、畜牧局、农业局、民政局管理,服务机制不健全,服务成本高,服务效率低,企业管理、技术运用和产业政策的咨询、信息服务、招融资服务等诸多涉及到企业利益的具体问题很少有人问津,全面协调的企业服务体系尚未建立,致使企业内部始终存在重组织生产、轻内部管理和市场开拓的倾向,科学管理、市场开拓、市场营销制度设计和人才培养、岗位培训落后,市场驾驭能力低下,不适应市场节奏变化,市场一旦疲软,企业便手足无措,极为被动。

(二)融资机制不完善,企业贷款难。一方面由于我县工业企业规模小,带动能力不强,生产效益低,随着国家产业扶持政策的调整,得到国家、省的项目资金支持力度极小;另一方面,由于信贷体制调整和地方企业经营水平及信用度双重影响,企业信贷举步维艰;第三,我县工业企业技术含量不高,市场占有份额小,利用和吸引民间资金效果差。目前,全县部分工业企业受资金短缺的影响,不得不停产歇业,有的为维持必要的运转,或者不断打压生产负荷,一再缩小生产规模,或者转向民间借贷,或者广泛采用赊销,企业应收账款不断膨胀,流动资金越来越少,资本周转慢,成本上升利润下降,风险极大。

(三)经济发展环境有待进一步优化,投资或经营者预期效益难实现。一是政策缺乏应对性,对企业倾斜、扶持不够。一些部门对自身的点滴利益看得过死,经常用上级主管部门红头文件牵制全局决策的问题仍然突出,在用地、收费、征税、许可等方面设置门槛。执法趋利现象普遍,机械、教条执法问题尚未得到有效解决;对政策信息反应不够灵敏,缺少前瞻性和预期性,未建立起任何可行的预警机制,信息收集、分析、决策、服务迟缓,宣传、引导、实施力度不够,以致国家调整政策时,完全处于被动;同行业税赋和扶持力度不平衡,外来企业和本地企业在政策优惠等多方面未得到均衡调节;办事效率不高,不合理的行政事业性收费依然较多,变相的“吃、拿、卡、要”行为还不同程度存在。二是县域基础设施较差。我县至今没有铁路和高等级公路,一级二级公路少之又少,机耕道和七、八十年代的乡村公路仍占据绝大部分,企业运输成本偏高,工业性用水电气价格多年来居高不下,并且还有上涨的趋势。

(四)工业原料供应不足,基地建设有待规范。====年,我县=个办事处的==个基地乡镇共出产蘑菇=======公斤,蘑菇品质普遍较低,级内菇只占到了==%左右,广益食品有限公司仅运转了==%的生产能力。其他农产品供给情况如下表:

====年我县部分工业原料供给情况表

今年=-=月,全县两个畜产品加工企业仅收购生猪==多万头,三家重点粮油加工企业收购小麦、油菜籽、稻谷不足=万吨。农产品原料严重不足,传统优势日渐模糊,企业无法进行正常生产。我县工业原料基地建设一是农技推广体系不健全,县、乡(镇)、村任务层层落实、政策指导性不够。农村大量青壮年外出务工,劳动力紧缺,饲料、粮食等价格上涨幅度较大,非意愿种养农户比例较大;二是中间环节过多,涉及层次和人员较多,“吃回扣”或抽成现象普遍存在,原料价格低廉误导种植户。基地原料种养补助专项资金或被挪用或被截留迟迟兑现不到种养户手中,专合组织作用又难以正常发挥,种养户利益往往得不到保护,生产积极性不高;三是原料基地不“绿”。一家一户分散经营,缺乏专业指导和标准化生产流程,多数种养户只凭经验进行种养生产,滞后的社会化统一服务体系导致我县基地原料生产粗放落后,药肥超标。

(五)自身实力不强,带动主体作用难发挥。一是工业企业规模小,整体水平不高,难以适应激烈的市场竞争。全县工业企业中,固定资产总额在====万元以上的仅=家。多数企业生产设备陈旧、简陋,无力引入高水平的生产工艺,技术力量落后。二是科技含量低,产品单一,附加值低。以原材料的供给或粗加工为主的企业,基本上停留在原材料的水平上。以传统产业为主的企业,缺乏高新技术注入改造升级,工艺流程简单。有一定现代科技含量的企业,大都分布在公共产品行业;三是现代企业管理机制不健全,没有形成真正的新型运营机制。公司的机构形同虚设,董事长或总经理决定一切,“家长制”盛行,企业内部缺乏有效的制衡和监督机制。部分公司法人代表素质偏低,管理经营能力差。公司的财务管理不规范,财务收支随意,有的公司甚至不设会计账薄或是做假账。企业既缺少合格的管理人才,更缺少技术开发人才,还缺乏适用的技术工人和真正意义上的市场营销人才。

二、加快我县工业经济发展的对策与思考

(一)切实转变政府职能,进一步改革行政管理体制。一是改变现行的政府部门对企业的条块分割管理方式,实施跨所有制、跨部门、覆盖全行业的管理。对企业管理权进行清理,对与工业企业关系不大或在市场经济条件下已不能更好履行管理服务职能的部门,收回其管理权限,将企业管理权统一,明确相关单位为企业服务的义务,彻底改变过去多头管理,各自为政的无序局面;二是加快政府和各部门职能由管理型向服务型转变。建立高效、柔性的服务机制,把优化结构、实现投入产出的快速循环放在优先地位,以统筹、协调、服务、监督的功能为主进行结构调整,为企业提供全面、科学、多层次的信息、法律、人才交流、资金、政策服务,充分吸纳和利用各方面的资金和资源,为企业发展创造温室效应。三是积极引导建立各种利益联结机制。规范管理生猪、毛兔、中药材、雪梨、红猕王等专业合作组织,建立行业通行的农药残留、重金属超标检测室和农畜产品档案室,建立标准的农产品综合开发体系,积极发挥桥梁纽带作用,按照行业自律的原则,调节各方利益分配,最大可能性地调动我县农产品种养积极性。培育一大批有头脑、有知识、有较强市场开拓能力的经纪人,广泛参与市场竞争,有效衔接公司与基地、种养户市场之间的利益。

(二)积极协调银企关系,切实解决融资难。既要考虑工业经济的发展,又要考虑金融部门的风险、责任和利益,强化政银、银企日常协调机制,纵深推进银企合作,积极帮助企业拓宽融资渠道,优先帮助重点企业解决资金矛盾。积极配合我县金融机构和各类法人实体,以入股、债转股、投资分红等多种形式启动成立我县中小企业发展担保公司或以投融资为主各类型投资、咨询、策划公司,发挥信用担保风险补偿金作用,扩大担保规模,切实解决中小企业融资难问题。建立政府和企业信用制度,大力推进政务公开,完善落实服务承诺制,与我县金融机构、中介机构联合建立信用管理机构,鼓励企业信用发展,同时配套建立相应的保障机制和惩罚机制,营造良好的县域信用环境,为我县企业发展壮大打牢基础。

(三)构建发展平台,加大投入力度。一是坚持增量带动调整、项目拉动增长的理念,强化措施加大投入力度。在目标上要高点定位,自我加压,把发展的压力转化到“找大项目、找好项目、找结构调整项目”的压力上,瞄准新目标,开辟新阵地,形成新攻势。加大跑项目的力度,创新工作思路和方法,力求巧中争先,紧中突破。在投入总量扩张的同时,还要注重投入的有效性,提高设备投入占比,扩大投入产出能力。二是大力提高产业集中度。按照资源集约、产业集群、企业集中的思路,合理调整布局,推动工业项目向集中发展区集聚。突出重点,整合工业集中区载体资源,撤并规模小、区位条件不优越、投资吸引力不强的的工业集中区,建好两个工业集中发展区。科学布局产业分布,基础设施集中投入,最大程度地实行园区共建、共享、共用,走组团式发展之路。三是大力发展循环经济。正确处理生产、生活、生态的关系,集约节约利用资源,提高能源和资源的循环利用率。完善企业、项目进入退出机制,严格禁止高物耗、高能耗、高污染、低产出项目进入工业集中发展区,对现有的“三高一低”企业限期整治,不达标的责令关闭,退出市场,着力培育扶持创新型、科技型为特点的现代工业项目,大力发展集约化、信息化的民营科技经济,努力提高资源和环境的承载能力。四是加大招商引资力度。抓住某省对口帮扶机遇,积极到某省引进企业。以增量投入带动产业结构调整,发挥比较优势,结合集中发展区整合提升开展特色招商,形成个性鲜明的特色产业和板块经济。立足长远,倍加注重项目的选择,重点招引电力、化工、农产品深加工等大项目,做精打粗产业链,避免低层次盲目扩张。继续推行县级部门招商引资目标责任制,围绕农业产业化、企业改制、基础设施建设,不断加强招商引资工作。

篇(8)

党的十七大之后,全国各地的县域经济进入了一个新的发展时期,高速发展的县域经济为新农村建设提供了经济基础、资金来源和财政支持,其发展壮大对于新农村建设具有不可替代的重要作用。但从全国的总体情况来看,许多地方的县域经济发展存在着诸如增长速度不均衡、发展总体水平偏低、制约因素较多、缺乏特色等问题,对此,我们认为,应从以下几个方面解决:

一、不断优化县域经济结构

一般来说,经济结构是指各个产业部门在国民经济中相互之间质的联系和比例关系,它既是国民经济和社会资源配置利用的基本条件,也是国民经济整体素质的重要标志。在目前,我国一些地方的县域经济不同程度存在着结构不合理的状况,有的各种行业发展不平衡,有的各行业联系不紧密,有的重复投资,造成经济资源的浪费,那么,要解决诸如此类问题,必须靠优化经济结构。优化县域经济结构的关键是根据实际,立足于自身的比较优势,以市场为导向,促进生产要素向优势产业集聚,扩大其规模效益,以此带动整个县域经济的整体发展。

1.扩大资源产业

在我国许多地方的县域经济中,有相当一部分是资源型经济,这些经济部门大多依赖于当地丰富的资源优势不断发展壮大,并为地方经济社会的发展作出了很大贡献。从目前情况看,依托经济资源,发展壮大资源产业是发展县域经济的一条捷径,这一方面可以就近取材,节省人力、物力和财力,降低经济成本,另一方面也可以有效地利用本地的资源,充分发挥一些地方的资源优势,把资源优势变成经济优势,促进经济发展,可谓利多弊少。

2.壮大支柱产业

支柱产业是指对县域经济发展起到带动和主导作用的产业。在我国,县域经济的发展历史十分悠久,由于长期的历史原因,很多地方结合本地特色,形成具相对集中的支柱产业,这些支柱产业,在县域经济中占有举足轻重的地位,是地方发展的龙头产业,发展县域经济不可能避开这些已经形成并发挥着优势作用的龙头产业。最明智的作法是不断壮大支柱产业,进一步发挥其龙头作用,带动地方经济不断发展。具体操作时,支柱产业的选择不仅要立足于县域自身的资源优势和基础,而且还要从全国乃至国际产业分工体系中寻找产业的定位,同时,要避免一哄而上的同构现象,要实施错位竞争发展战略,构筑起分工明确和联系密切而又具有地方特色的产业群,促进县域经济不断发展。

3.开发新兴产业

由于资金少、规模小等原因,许多地方的县域经济往往技术含量较低,竞争力不强。为了进一步提高县域经济的竞争能力,必须大力发展新兴产业,为县域经济的发展注入新的活力。在这方面,要根据实际情况,考虑以下几因素:一是着力发展高新技术产业。要有条件地开发高新技术农业,采取多种有效措施发展一批高新技术产业,带动相关产业的发展。二是加快传统产业的升级换代。可根据实际情况,对传统产业加大技术改造力度,通过新技术加以改造,促其升级换代。三要开发新兴行业。有条件的地方,可根据实际开发特色农业、旅游业、花卉业、观赏农业等新兴行业,不断拓宽县域农业的发展路子,为农村现代化注入新的生机和活力。

二、加快农村市场化进程

农业是县域经济的基础。在当前我国农业和农村经济已进入新的发展阶段、供求关系发生重大变化的情况下,壮大县域经济,必须按照市场化的发展思路,对加快农业产业化步伐,以市场化带动县域经济的进一步发展。

1.扩展农业的发展空间

实践证明,扩展农业的发展空间是加快农业产业化步伐的有效途径,也是壮大县域经济的重要举措。当前,扩展农业的发展空间就是要把农业由传统层面向立体多维层面扩展,尽可能地利用自然禀赋扩大农业领域的包容量。具体来说,在操作时,要重点考虑延长产业链和开发项目,提高农业资源利用率和农业产出率,要大力推广先进适用、辐射面广、效益显著的农牧渔林优良新品种及种植、养殖、加工技术,重点抓好农业生物技术、农作物病虫害综合防治技术、集约化高效养殖技术、农产品保鲜精深加工和综合利用等农业新技术,提高农业生产技术水平,同时,还要积极推进农业科技产业化示范基地建设,打造农业明星企业和明牌企业。在有条件的地方,要进一步拓宽农业发展的外部空间,为我国农业“走出去”创造条件。

2.发展特色农业

有人说,越是民族的,就越是世界的。对农业发展来说,道理也是一样的,大力发展农业,必须立足于特色,做特色文章。就拿小麦来说,我国是小麦生产大国,但真正具有中国特色而又能走向世界的优质小麦在我国又十分缺乏,相当一段时间内我国国内能够达到标准的优质专用面粉数量很少,我国国内市场对强筋力小麦、中筋小麦和弱筋小麦的需求量分别为20%、60%、20%,做面包的强筋粉要长期依靠进口,这就不可避免造成农产品成本的上升,所以依托优势,发展特色农业,势在必行。各地要根据区位优势和自身特色,或发展高效农业,或发展畜牧业,或发展林果业,但不管是发展什么部门,都必须有自己的特色和独特个性,要以鲜明的地方特色赢得市场,促进发展。

3.培植一批农产品深加工龙头企业

在农业经济的众多部门中,加工企业下连种养业,上连市场,是农业生产的中间和中介,因此,大力培植农村产品加工企业是壮大农村经济的重要途径。国际上农产品加工产值一般占到农业产值的3倍以上,我国大多在1倍左右,发展农产品加工业的潜力很大,市场也很大。当前,各地要根据实际,走出传统加工的老路,向高、新、特方向发展,培植一批内联农户、外通市场的加工龙头企业,通过发展加工企业,真正解决农产品的卖难低效问题,并为实现农产品的加工增值开辟出路。

三、抓好小城镇建设

小城镇处在城乡交汇点,具有功能城市化、规模小型化和与农村经济发展联系紧密等特点,在推进经济市场化、城乡一体化、农村城市化进程中有着十分特殊的作用。因此,必须把发展小城镇,加快农村城市化进程放在县域经济发展的重要位置,切实强化措施,抓紧抓好。在具体指导上要考虑以下几点:

1.建立多元化投资机制

小城镇建设需要大量资金,这些资金需要通过多元化的投资来筹措。要建立以个人投资为主,政府、企业共同参与建设的投资机制,大胆将一些基础建设、公用事业推向市场。要树立大开放思想,以开放促进大开发,确立县外、镇外就是“外”的观念,加大招商引资力度,做到政府出政策,市场出资金。建立以地建市(镇),综合开发,滚动发展之路。对城镇土地可通过集体土地的转让、作价入股等方式,积累建设资金。

2.加快建制镇建设

目前,我国的乡镇一级建制数量多,又比较分散,造成了公务人员多,行政成本不断增加,这不仅影响了经济的发展,甚至在一些地方已经影响到了农村社会的稳定。对此,要着手进行改革,其中一个有效的方法就是加快建制镇建设。建制镇要研究自己的兴镇支柱是什么,产业重点在哪里。根据自己的产业特点和区位优势培育发展一批商贸型、旅游型、工业型小城镇,推进农村城市化及城乡一体化进程,不断壮大县域经济。

3.加强基础设施建设

基础设施包括供水、供电、通讯、污水和垃圾处理以及教育、卫生、文化设施等方面,加强基础设施建设是发展小城镇不可缺少的环节。在加强基础设施建设时,要更多地引进市场机制,调动各方面投资和建设县域基础设施的积极性,对于国家、集体投资建设的项目,有条件的要采取承包、租赁、拍卖等形式,实现企业管理和商业化运作,实现有效维护和运营。加快城区道路、供气、供热、通讯、电力和垃圾处理、污水治理及绿化、美化等基础设施建设,扩大城市规模,提高辐射带动功能,争取以较为完备的基础设施早日实现农村城市化。

四、千方百计增加县级财政收入

当前,我国许多地方的县级财政十分困难,发展县域经济的投入严重不足。据资料统计:我国2200多个县中,地方财政收入超过1亿元的县共有631个,占总县数的28.6%,而贫困县占27.3%,地方财政收入在1亿元以下的县969个,占44%,两者合计占到71.3%。因此,我国大部分县市财政还是吃饭财政,没有更多的条件发展经济。要解决这一问题,唯有走发展、提高的路子,舍此别无他路可循。

1.要在培植新的骨干财源上下功夫

解决县级财政收入偏低问题的一个关键是要培植新的骨干财源。要按照“依靠科技,面向市场,突出重点,培植支柱,注重规模,系列开发,提高素质”的总体思路,改善财源结构,逐步建立起具有强劲实力的效益型财源建设体系。要大力扶持支持新的财源建设项目,把“蛋糕”做大。要注意从长计意,避免急功近利、竭泽而渔。

2.要加强对县级财政的科学管理

一要加大税收征管力度。要解决税赋不公的问题,特别是解决好偷税漏税和变相偷漏税问题,强化征管,堵塞漏洞,真正把该收的收上来。二要抓好收支两条线管理。要按照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要求,转变财政管理方式,建立严格的预算约束机制,落实预算外资金、罚没收入收支两条线管理制度,提高县级财政调控能力。

篇(9)

与往年相比,我县在劳务输出方面呈现出一些新变化:一是务工经济成为偏远农村群众增收致富的重要途径。砚山县最大的苗族村寨平远镇狮子山村,在一部分致富能手的带动下,全村169户人家一年中有一半以上的劳动力在本地和外地打工时间均超过70天,按每人每天12元的工钱计算,如果每户有两个劳动力打工,则每户每年务工收入为1680元。八嘎乡每月至少有90余人汇款回家,金额总计12万余元。二是成为缺田少地农村群众增收致富新的增长极。狮子头村属于江那镇子马村民委下辖的一个自然村,全村共有81户337人,其中有劳动能力人口达200余人,人均占有耕地仅0.8亩,地瘦无田,且缺乏水源,难以通过产业结构调整脱贫致富,贫困面较大,隐性实业问题很严重,为早日摆脱贫困,狮子头村人抛开了思想包袱,在县委、政府及县劳动和社会保障部门的引导下,利用现有的劳动力优势,大力发展务工经济,全村每位劳动力平均每年务工在100天以上,村支书林德权家两个儿子都在宏华水泥厂打工,月工资600—750元,全家全年人均纯收入2000余元,务工在有效解决了温饱问题的同时,使该村与其他自然条件好的村寨一道,迈出了勤劳致富奔小康的坚定步伐。三是成为农民群众学知识、学技术的重要途径。外出打工人员不仅靠打工挣钱,而且在打工的过程中,思想观念发生了变化,而且学到了知识和技能,这些人回乡后,可以用积累的资金和技术进行二次创业,带动家乡经济的发展。者腊乡克丘村民委克丘村小组全村83户332人,有劳动力人口102人,人均占有耕地1.1亩,到今年8月止,全村外出务工人员48人,主要从事电子加工、零部件组装、玩具制造等行业,最高月工资达1100元,最低750元,平均月工资800元;阿基乡黑所村的农朝相,因外出务工,现已当上老板,月收入达万元以上,每年都要从家乡带走几十名剩余劳动力,保证带出去的人有工打、有钱赚,成为当地外出务工而脱贫致富的带头人。

目前,我县发展务工经济存在的最主要的问题是如何把分散的农村富余劳动力组织起来,提高其劳动素质,并使我县劳务输出向市场化、产业化发展。根据存在的问题,结合我县发展务工经济的实际,建议做好以下几方面的工作:

第一、转变政府职能,做好统筹规划,与地方农业产业结构调整的需要相结合,做到有目标、有任务、有计划。一是进一步抓好“订单就业”,完善劳务输出体系,使之规范化和制度化。对全县的劳动力资源进行全面的摸底调查和分析处理,建立和完善县、乡(镇)劳动力资源数据库,并与发达地区的用工单位和职业中介组织建立长期稳定的协作关系,切实解决劳务输出“有去处”的问题,为我县劳务输出朝着产业化、规模化奠定基础。二是进一步完善劳务输出体系和管理体系,尽快研究出台关于建立砚山县劳务市场的具体办法,做好集技能培训、思想教育、法律援助、跟踪问效等为一体的全程服务,体现政府的服务职能和对农民群众的人文关怀,维护打工农民的合法权益和生存状态,解决农民外出打工的后顾之忧。三是处理好劳务经济与地方经济的关系,创新土地流转机制,按照依法、自愿、有偿的原则,把闲置土地和外出务工农民的撂荒地充分利用起来,通过调换、租赁等多种形式,将土地集中到大户或能人手中,实现产业的规模效应,提高土地的利用价值;大力发展劳动密集型的乡镇企业特别是农副产品加工企业,有计划地吸纳经过培训后具有相应技能的农村富余劳动力,把农民变为“工人”。四是正确引导农村劳动力就业,广泛宣传,切实解决好“有人出去”的问题。针对部分青壮年宁愿饿守穷山窝,也不愿出去打工致富的观念,建议各乡(镇)和有关部门加大宣传力度,充分发挥各乡(镇)选设的农村经济发展协调员、市场信息员等相关农村经济发展服务员的作用,利用广播、赶集日等宣传务工信息及致富典型,开设信息宣传栏,召开回乡过年务工人员座谈会,深入农户宣传动员等形式,鼓励农村青壮年大胆走出山门闯世界,到发达地区打工挣钱和学技术。

篇(10)

从国际金融形势看,美国引发了世界范围的通胀同时,也在向中国输入通胀。通胀本质是货币过多导致的货币贬值,究其源头在于美元的滥发。美国不断发行新的美元,通过发达的世界贸易链条流向全球,而这些美元没有相应的实体经济作为支撑。流动性过剩的情形逐渐显现,而流动性过剩与通货膨胀只有一步之遥。当新增的美元注入到诸如中国这样的对美贸易顺差国的银行系统时,这些国家就开始了一个制造泡沫的过程。

二、中国独特的发展模式导致发展不平衡,助长通货膨胀

中国目前仍然是出口导向的发展模式, 2011年,出口增长速度恢复到24%,出口强劲。进出口规模和结构的不平衡,国际市场上低廉的产品出口价格和高昂的进口原材料价格,形成国内出口推动和进口输入的通货膨胀,大量出口形成的贸易顺差没有给国家带来真正的财富。由于没有相应的国内供给增加或者相应的进口增长与之平衡,生产出口品形成的货币购买力,与出口形成的国内供给缺口,会导致国内物价上涨。而当中国到国际市场进行采购,购买的需求量较大时就会拉动国际市场价格上涨,给国内形成输入型的通货膨胀,由于不能吸收国内生产出口品形成的劳动工资等货币投放,国内消费物价上涨成为必然。

中国的另一特点就是国有经济为主体,垄断现象十分严重,这已成为中国推高物价水平的普遍现象,这一现象对中国经济发展有相当的不利影响。

三、面对通胀压力中国需要深化结构性改革,全面发掘新的经济增长点

目前中国面临的流动性过剩等经济问题,已不是简单的货币政策就能解决的了。流动性想要多少就能制造多少,更何况现如今全球经济紧密联系,中国目前的经济政策注定无法阻挡外国资金的不断流入。央行不断提高存款准备金率,还有数千亿的定向票据发行,似乎在安抚着中国经济,同时也更体现出国内形势不容乐观。

在过去十几年里,中国经济一直保持以一种超高速、低通胀的姿态前进着,但付出的代价却是严重的环境问题、社会差距问题、经济结构问题。如果这种发展格局是一种不正常,中国经济要进行的结构性改革要做的就是一个宏观经济体的常态回归,以重新建立有效的要素价格体系为核心,保持一个长期温和的价格上升来度过这个结构转型关键期。从工资、能源、原材料、土地价格的上涨引发相对要素价格调整,稳定通胀预期,使之回到一个相对温和的上升轨道当中。只有当要素市场价格上涨成为投资规模和经济增速的"自动减速器"之时,市场机制才可以说真正得以确立。同时,中国所进行的结构性变革,如资源要素价格、收入分配体系也必然能够改变世界经济格局,使之向着符合中国国家利益的方向发展。

四、进行经济改革和转型的几点注意

首先,在资源利用方面,国家有必要对国有企业、国有经济体进行改进,目前国内的垄断现象比较严重,垄断部门在一方面维持着国家发展的稳定,但另一方面也大大降低了资源的利用效率。可以利用税收机制对资源的利用进行调控,形成竞争机制,鼓励新兴行业,帮助技术型企业、环保企业、高效率企业的成长。

其次,应该降低目前过高的政府储蓄,增加对社会基础建设的支出,完善社会保障制度,加强政府在教育、医疗等领域的作用,严格控制国家财富的流动,对于经济泡沫有一定的抑制的积极作用。在社会各阶层的收入分配上应该更加公平,更加公开,提高公民的个人收入,藏富于民才能使国家真正的强大富有起来。

最后,中国在进行全面的经济转型和突破式发展的同时,还应当时刻注意经济发展与社会文化发展互相造成的影响,政府在这方面更应该做出引导作用。对于一个日新月异重点发展经济的国家来说,中国目前的社会文化已经呈现出单一、追利、缺乏思想等的特点。事实上,只有文化也发展了,也健康了,经济才能更稳定、快速的向前发展,一个缺乏思想、精神、文化的社会,是没有在竞争大潮中不断向前的动力的。为了中国能成为世界强国,我们应该不仅关注经济发展,文化、军事、政治、科技多方面同时发展,才是正确的道路。

参考文献:

上一篇: 民营企业融资渠道 下一篇: 审计理论与方法
相关精选
相关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