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23-09-10 14:57:49
序论:好文章的创作是一个不断探索和完善的过程,我们为您推荐十篇思想政治教育学就业方向范例,希望它们能助您一臂之力,提升您的阅读品质,带来更深刻的阅读感受。
近几年,我国在网络和网站建设方面的步伐十分迅速,已经进入了实质性发展阶段。信息时代的时代要求,使信息类专业学生的素质也得到了社会的关注,而信息人才的培养,80%来源于高等院校,信息类专业学生是否成人、成才,在很大程度上要取决于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如何加强对信息类学生的思想政治教育,全面提高信息类学生的综合素质,已成了高校教育工作者亟待解决的问题。
一、信息类专业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现状及问题
1.信息类专业学生的特点
随着社会信息化的深入,信息类专业学生主要掌握计算机操作所必需的理论知识,熟悉常用开发工具,掌握计算机应用软件和局域网及国际互联网等基本知识。
当代信息类专业学生从小就生活在一个相对开放的时代,毕业论文在他们逐渐成人的20世纪末21世纪初,网络发展异常迅速,他们利用已懂的计算机、软件和集成电路专业相关知识,自己完全可以从网上了解到社会的更多信息。多元化的社会造就信息类专业学生的多元化特点,信息类专业的大学生见多识广,他们有思想、有理想,他们开放、张扬,对人生价值、科研学习、生活方式以及兴趣爱好等各方面都有自己独特的看法。现在占全国大学生总数1/3的信息类大学生已成为产业信息化、企业信息化的主要承担者,他们品德的端正与否,将对国家各行各业都有着直接的影响。
2.理想信念缺失
信息类专业学生的理想信念状况的主流是积极、健康、向上的。但是,伴随着经济全球化进程的日益深入和我国市场经济的发展以及高校教育体制的改革,潮水般涌人的各种文化思潮和价值观念冲击着大学生的思想,某些腐朽落后的生活方式也侵蚀着大学生的心灵。特别是近些年来,西方敌对势力思想渗透的力度进一步加大,呈现出新的特点:意识形态的渗透越来越多地以文化产品、文化服务、文化交流的隐蔽形式出现;并且更多地借助互联网、现代通讯系统、广播电视等现代电子媒体加强渗透,渠道更加多样;越来越多地利用非政府组织开展渗透和颠覆活动。不同程度地影响着信息类专业的学生,使他们产生政治信仰迷茫、理想信念模糊、价值取向扭曲、社会责任感不强、艰苦奋斗精神丧失、心理素质欠缺等问题。
3.民主法制观念缺乏
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逐步确立要求社会主义民主法制建设也相应加强,但大学生不学法、不懂法、不守法、不用法,没有相应的法律知识和依法办事的能力普遍存在;与此同时,信息类专业学生不断地充实到各行各业中,出现了不愿意在专业的一线岗位工作,好高骛远,随意跳槽,部分学生做事不顾他人甚至损害他人或单位的利益等问题,相应地也出现了计算机人员、信息人员道德的失范、犯罪问题,比如,散布谣言、制造事端、窃取情报、传播病毒、黄色垃圾、进行诈骗、走私贩毒等。如何解决这些问题,应从大学生的思想政治工作抓起。
4.诚信意识淡薄
诚信是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是现代文明的重要基础,大学生的价值观念、发展需求日益多元化,其诚信表现也有所不同。市场经济发展的基本前提就是假设绝大多数人都会在社会给定的条件下追求自己利益的最大化。在此假设下,价值取向的功利化目标使部分学生在道德行为上的自我意识比较明显,个人主义的价值取向日益突出,在涉及到自身利益时,常常以牺牲道德原则为代价,其直接结果便是使失信行为的发生变得理所当然。随着信息网络时代的到来,大学生在虚拟的网络世界里通过一个个ID来代表自己,诚信在这样一个世界里完全不重要,因为他们不用对自己在虚拟世界里的言语和行为负责,再加上社会环境的不良影响以及各级诚信教育的滞后,导致这些学生对诚信道德范畴认定不清,诚信意识与诚信行为失衡。
二、信息类专业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方法的探索研究
传统思想政治教育方法的核心特征是教育双方由于信息不对称导致的不平等地位。硕士论文随着现代信息网络技术的发展,思想政治教育者的信息优势丧失,同时又出现了信息超载和逆向选择的新问题。探索信息化条件下的思想政治教育方式创新,主要是建设资源共享的思想政治教育信息网络,构筑平等互动的思想政治教育信息平台。开展灵活多样的个性化思想政治教育。培养教育对象选择和控制信息的能力。
1.加强信息类专业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实施主体的建设
所谓实施主体,也就是指学生辅导员队伍、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学校行政和党务管理人员等。信息类专业学生的思想政治教育要言传更要身教,言传与身教是一个统一体。实施主体既要“言传”,又要“身教”,而且“身教”重于“言传”。一位具有高尚人格的教育者所给予学生的就不仅仅是知识,他对学生思想道德观念的影响是最为广泛、深刻、持久,让学生终身受益。实施主体将应该具备运用现代科学技术,进行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能力,不断学习科学理论与相关专业知识(尤其是信息网络知识)是提高他们自身思想政治素质和业务能力的重要方式。
2.注重培养信息类专业学生的判断能力和选择能力
在信息高速公路上,学生最容易迷失自我和方向,他们常常来不及进行理性地思考、判断就匆忙进行选择、接受多元信息文化,因此我们要着力培养他们的判断能力和选择能力,这主要表现在激发他们思考和解决问题的智能,引导他们自主判断和选择,抓住他们的心理特点,有的放矢地进行引导启发,促进学生积极主动思维,使他们在比较、判断、选择中走向成熟,只有这样才能使他们去伪存真、建立起自己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
3.发挥专业教师与课堂教学主渠道作用
教育家乌申斯基曾说过:“教师个人的范例,对于青年人的心灵,是任何东西都不能代替的最有用的阳光。”
专业教师更是大学生在大学关键阶段职业道德的领航员,肩负着成才、成人的责任感和紧迫感,通过课堂教学合情合理地帮助学生在思想上解疑释惑,这是当前进一步加强和改进信息类专业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一个重要方面。不仅要从教学内容、教学方法、教学手段等方面加强思想政治理论课建设,还要开设专门的信息网络道德教育课程,全面系统地讲授有关信息网络道德的知识,介绍相关法规和基本信息网络规范,帮助他们树立正确的价值观,引导学生正确、合理利用信息资源,为其学习和就业服务。
4.突出红色网站的育人功能,抢占思想政治教育的新阵地
针对信息类学生的教育特点,建设思想政治教育红色网站,让学生更直接、更深入地学习,以弥补课堂教育的不足,医学论文 建成一个旗帜鲜明、内容丰富、技能完备、结构合理、科学管理、实用性强的网络群体,如建立深受大学生喜欢的网站和网页,设置一些他们喜闻乐见的与学习、政治、生活等相关的版块,开辟网上辅导员专栏,并能实时与学生进行交流讨论等,使之深入到从学生入学到毕业,从寝室到教室的每一个教育环节。通过这个虚拟服务载体,实现管理育人和教书育人。
5.明确诚信意义,引导学生文明诚信、遵纪守法
在信息高速发展的今天,信息类专业学生的诚信尤为重要,诚信是古老的伦理道德规范,是一切道德之基石,是最根本的道德原则和品质。诚实守信是为人之本,做人是否诚实守信,是一个人品德修养状况和人格高下的重要表现,是能否赢得别人尊重和友善的重要前提条件,也是衡量一个人品德修养状况和人格高下的重要标准。加强网络道德建设,健全合理的、可操作的道德规范是当前要做的工作,具体可以通过网络进行信息审查、监管保护等引导学生做到真诚守信、履行责任、遵纪守法,加强自我约束,增强自我防范能力,自觉抵制一些不良信息的诱惑。
6加强信息网络技术防范和监管,完善信息网络法规。净化信息渠道和环境
网络作为信息类大学生接受信息最多的一个渠道,现在的技术还不是十分完善,因此,我们要加强网络技术方面的研究工作和网络监管工作,职称论文重视技术的研发,完善技术防范措施,采取信息加密、身份识别、网上监控、安全审计等技术。对学生思想观念、价值取向和行为方式影响极大,对可能成为大学生实施网络犯罪直接诱因等信息要及时排查清除和取缔,对不健康的网络行为要及时警告和制止,同时也要系统的、明晰的、集中的出台一些关于网络安全、惩治网络犯罪的法律法规,强有力的保护网络信息的安全性,让网络成为信息类专业学生学习园地和成才的基地。
参考文献
[论文关键词]大学生 就业指导 思想政治教育
大学生就业不仅是高校自身的问题,也是复杂的社会问题。造成地方院校大学生就业难的原因是多方面的,毕业生就业意向、择业标准的误区等思想上的问题也是影响大学生就业的重要因素。因此,如何适应新形势的要求,推动大学生就业工作的开展,切实加强和改进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对于更好地解决大学生就业问题有着重要的意义。
一、地方院校大学生就业的误区
1.功利主义的就业思想。当前地方院校大学生在就业过程中,主要把求职地点集中在沿海地区、经济发达地区和大中城市。这一方面是受经济利益的驱动,许多大学生缺乏将个人理想与国家利益相结合的意识,不愿意到基层、到西部为去工作;另一方面是受改革开放的影响,沿海地区经济发展迅速,能够给大学生提供更多的就业机会,而且在经济收入方面明显高于其他地区。
2.社会责任意识和道德意识淡薄。造成地方院校大学生社会责任和道德意识淡薄的因素是多方面的,一方面与学校教育有着直接关系,地方院校大多不在中心城市,这使学生的人生观、价值观与大中城市院校的大学生存在一定的差异;另一方面是经济利益的诱惑,许多大学生为了获得更好的就业机会,在求职过程中夸大成绩、伪造荣誉证书和英语证书、填写虚假简历等。
3.心理承受能力不强。当前,在严峻的就业形势下,一部分心理承受能力较差的学生在就业过程中出现了种种心理偏差。一是由于地方院校许多大学生在校期间,学习目的不明确,对于就业缺乏自信,出现了部分毕业生盲目就业或者不能就业的情况。二是由于部分地方院校大学生在择业过程中盲目选择、盲目竞争,对自身的评价不够准确,往往忽视了自身价值的实现,常常以其他同学或者重点高校大学生的择业标准来要求自己,产生严重的心理负担。
二、地方院校毕业生就业指导工作的不足
地方院校由于在就业机会、社会认可度方面都与大中城市的高校存在着一定的差异,因此,加强地方院校大学生就业指导工作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目前地方院校依然按照计划经济时代的模式,对大学生就业指导工作不够重视,人员配备不足,指导者无法集中时间和精力进行就业指导的日常工作,指导教师的专业素质有待提高。具体来说,主要表现为:第一,指导者往往注重列举成功就业的事例,而对在就业过程中遇到困难时的应对措施谈论得比较少;第二,大学生就业讲座多注重讲大学生如何找到满意工作,不注重讲找不到满意的工作该怎么办;第三,高校就业指导部门提供的信息多,但缺乏就业观念方面的教育;第四,多为“临阵磨枪式”的择业指导,缺少贯穿于人才培养全过程的就业指导;第五,多为泛泛而谈的训导,缺乏个性化、人性化的指导。
三、通过思想政治教育推动地方院校大学生就业的途径
针对在地方院校大学生就业指导过程中存在的一系列问题,我们可以从以下几方面着手,加强地方院校大学生就业思想教育:
1.通过思想政治教育帮助大学生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和事业观。当代大学生在就业观上的偏差,正是不良或不科学的人生观、世界观、价值观在就业问题上的反映。因此,在就业指导中加强就业观教育,要与人生观、世界观、价值观教育相结合,针对部分学生在就业时过分强调自我价值,置国家需求及社会利益于不顾的错误倾向,给予适时引导,使大学生树立正确的就业观,自觉地把个人前途同祖国命运结合起来。具体说来,可通过“两课”、举办爱国主义教育报告会、开展社会实践活动等多种形式,帮助大学生全面了解我国社会经济发展和地方经济发展的情况,正确分析就业形势,树立“行行可建功、处处可立业”的就业观。
2.通过思想政治教育使学生形成良好的社会道德和职业道德。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转轨时期,由于受到社会不良风气的影响,部分地方大学生表现出自我意识越来越强,个人主义的价值取向日益突出,诚信意识、法制意识淡薄。但在就业过程中,用人单位挑选人才时多以学生的事业心和责任感作为招聘人才的重要标准。因此,在就业指导中,要注重培养大学生的敬业精神,加强大学生公德心、责任感、职业伦理和敬业精神等方面的教育,培养其艰苦奋斗的精神和坚忍不拔的意志。具体来说,一方面可以通过开设职业道德教育的理论课程,使学生对职业道德形成一定的理性认识,并将专业课程教学与职业道德教育紧密结合,使其融入对学生专业素质的培养中去;另一方面可以充分利用大学生社会实践、毕业实习的机会进行实践教育,使学生在实践中不断提高社会道德和职业道德水平。
3.通过思想政治教育提高学生的社会责任感和法律意识。法律意识是大学生所应具备的基本素质,然而,在大学生求职过程中,一方面往往会出思想松懈,纪律观念淡薄,甚至违法乱纪的情况;另一方面由于毕业生缺乏社会经验和法律知识,其自身的合法权益也容易受到侵犯。针对这一情况,第一,高校要通过开设法律基本课程、举办法制讲座、印发法律宣传资料等措施来加强对毕业生的法制教育,特别是加强对《劳动法》的宣传。第二,要进一步完善对毕业生的奖惩制度,严格的纪律有利于帮助大学生树立社会责任感和法律意识。
研究方法是科学研究的首要问题,贯穿科学研究的全过程。它上与认识论、方法论相连,下与理论性质、研究问题紧密相关,是保证研究成果科学性的前提和保障。一、学位论文与研究方法
(一)研究生学位论文
研究生学位论文是衡量研究生科研能力和培养质量的重要手段。研究生学位申请者根据学位授予要求而撰写的研究论文。它是评判学位申请人学术水平的重要依据和获得学位的必要条件之一。学位论文质量的高低是衡量研究生科研水平高低的一个重要标志。
(二)研究方法
研究方法,也就是正确地提出问题、解决问题,是研究事实所不可缺少的理论原则、程序、手段、方式和技巧。是保证观察可靠、判断、推理得以正确形成的原则、程序、手段、方式。我国哲学社会科学学者秦宗熙和穆怀中、谢圣明认为社会研究方法的体系由三个不同层次构成,即一般方法、具体研究方法和具体的研究程序和研究技术。
首先,一般方法包括哲学方法论、社会学的学科方法论以及逻辑方法论。其次,具体的研究方法包括文献法、个案法、访问法、问卷法、观察法、实验法、抽样法、社会测量法、典型法等。具体的研究程序和研究技术。最后,研究程序包括四个阶段即选题阶段、计划阶段、实施阶段和总结阶段。一般情况下,学生在论文写作上采取定性和定量研究相结合,采取文献法、历史法、比较法、统计分析法、问卷法、测验法、经验总结法等多种方法相结合使用。
二、思想政治教育硕士学位论文研究方法分析
硕士学位论文是一个硕士研究生写作水平的展现,而方法的运用则体现了作者研究过程中方法原则程序是否科学合理,这也就直接影响论文的质量和水平。通过分析得出思政研究生硕士学位论文以传统的理论思辨研究方法为主,缺乏科学的研究方法意识,缺少相应的实证与量化分析
(一)研究方法自陈状况分析
在抽样的华东师范大学2014、2015年30篇思想政治教育硕士学位论文中分析发现,从整体上而言,有90.1%的学位论文明确交代论文研究方法。能清晰单列“研究方法”部分并作“详细说明”和“简要说明”的学位论文的比例比较大,这说明,思想政治教育学科硕士论文的研究方法意识在已经比较高,研究的科学性从总体而言呈比较好的状态。当然,如果把自陈水平为详细说明和简要说明的论文判为“合格”的话,那么合格的比例仅仅有37%。
(二)研究方法的主要类别及其运用情况
总体分析后发现,理论学科硕士学位论文运用的研究方法主要包括文献研究法、经验总结法、理论思辨法、比较研究法、历史研究法、调查研究法等。在30篇硕士学位论文中,以文献研究法為主要研究方法的占60%,排名第一;以思辨抽象法为主要研究方法的硕士论26%,排名第二;比较研究法为主占23%;其余还包括历史研究法、跨学科研究、调查研究等等占有一定比例。此外,100%的硕士论文的是融合两种方法以上的综合方法,融合的方式较为多样。
从以上可以看出,研究方法依然以经验研究和思辨研究等传统研究方法为主。文献研究法、思辨抽象法、历史研究法、比较研究法等传统研究方法备受青睐,其中文献研究法的使用率100%。新的实证研究方法,如调查研究、访谈法等开始进入理论学科领域,使得研究方法更为丰富和多样化。
三、结论
(一)优点。通过分析30篇抽样可以得出思想政治教育专业硕士研究生在学位论文的写作中方法意识逐渐增强,通过本研究的调查分析发现过去单一的研究方法有所下降,对研究具有实际指导价值的学科层面方法论和原则层面方法论急剧增加,这表明高等教育研究的方法论出现了多元化趋向。从某种意义上可以说,研究方法论趋向多元化意味着研究者对研究方法论认识更加深人,这也意味着思想政治教育专业研究方法的多元化。
同时,具体研究方法和研究技术种类多样性,尽管定量与实证研究方法的整体运用中占比例不大,但从调查结果可以说明研究生们已经意识到定量与实证研究方法在研究中的重要性,通过定量与实证研究分析更能确定的各影响因素与结果之间的关系,从而得出科学的结论。研究技术的这一层次是研究方法结构体系中与研究成果联系最为密切的层面。一定的研究方法论和研究方式最终必然要通过具体方法与技术才能展现出来。
(二)存在的不足。通过对样本的分析,可以得出,虽然在毕业论文中很多人都陈述;了研究方法,但是研究方法陈述不够明确,甚至对研究方法本身并不是非常清楚,部分论文对研究方法敷衍了事,有的研究生将实证研究、思辨研究、定性研究、定量研究、定性与定量相结合、规范研究及跨学科研究、多学科研究当作研究方法。事实上,从哲学和科学方法的角度看,实证研究、定性研究、定量研究、定性与定量相结合及跨学科研究、多学科研究都是开展科学研究的一种指导思想,是方法论。如实证研究与之对应的有实验法、调查法等。
定性与思辩研究多,定量与实证研究少。定量研究与实证研究在研究科学性能够起到很重要的作用,从调查结果显示,虽然定量和实证研究有所增加,但从总体上而言,定量和实证研究还是很少。通过案例、实验、非实验、实地研究,用事实情况及真实数据更能有力地证实研究者的观点的文章少。调查数据显示,在研究生学位论文研究方法中以文献法、历史法、比较法这些以叙事性的定性研究为主导,从个人经验出发的感悟性、思辨性研究较多,说明定性研究仍是主要研究方法。虽然随着研究的深入及对研究的科学性的重视,定量与实证的方法逐步受到重视,但比较而言,运用的仍然较少。调查结果显示,在研究生学位论文中最常用的定量与实证的研究方法是调查法,最常用的统计分析方法是描述统计。方差分析、差异检验及显著性分析等定量方法在论文中少有出现。
综合上述分析,在培养学生论文写作方法上,我们应该更加注重方法意识,培养学生方法自觉,注重开设方法论课程的质量,提高研究质量,重视定量与实证研究,优化定性与思辨研究的结构,规范研究方法,树立科学研究意识,促进思想政教育学科理论发展。
参考文献:
[1]孙浩森、潘莉.理论学科研究生学位论文研究方法的实证研究--以合肥工业大学理论学科硕士研究生学位论文为例[J], 淮阳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13(6).
一、高职院校学生就业思想政治教育存在的问题
1.就业思想政治教育没有实行“全程式”。目前大部分高职院校由于没有实行从一年级到毕业年级的全程式、贯通式的就业思想政治教育,只关注毕业生这一个点,没有顾及全体学生这个面,造成点面失衡。这种“临阵磨枪”、“灌输式”的教育,存在着“急功近利”的应付方式方法,难以完全达到应有的教育目的。
2.就业指导课涉及学生就业思想政治教育的内容偏少。受观念意识、课时限制等多种因素的制约,大多数高职院校就业指导课讲授的内容多偏重于职业基础教育,如就业程序、政策、技巧方面,注重实用性,功利性极强,而涉及学生职业道德、职业理想等方面思想政治教育的内容偏少。
3.就业思想政治教育方式简单。一些高职院校多用“两课”课程替代学生就业思想政治教育课程,套用“两课”中思想政治理论去教育学生,针对性不强,难以达到预期的效果。另外,“两课”中内容涉及学生就业方面思想政治教育少,与社会实际和学生个人情况脱节,无法解决学生普遍关心的就业实际问题,不具有针对性和实用性。就业思想政治教育途径单一,单纯依赖学校课堂教学开展就业思想教育,忽视与企业文化、社会实践等隐性教育有效对接,这种“单打独斗”教育就业思想政治育人模式,难以与社会、企业的实际需求接轨。
二、高职院校就业思想政治教育问题成因
1.没有把高职生思想品德素质摆在首位。有些高职院校片面曲解了高职人才培养目标的科学内涵,甚至出现一切为了“就业率”的扭曲观念。就业状况已经成为衡量一所高职院校办学质量的重要指标,也成为事关高职院校生存与发展的头等大事,而这在近年高职院校生源数量下降的背景下尤为突出。基于这种观念,一些高职院校认为高职生只要掌握实践操作技能,能够马上就业即可,从而把以学生思想品德素质为核心的综合能力和单纯的操作技能割裂开来。“重技能轻思想”倾向把就业教育的全部重心转移到功利性极强的纯就业技术指导上来,进而忽视了对学生择业与就业有着指导性、引领性的就业思想政治教育工作。
2.对就业思想政治教育对象及目标存在误区。一些高职院校把就业教育的对象及目标仅仅限制在毕业生范围,停留在“临毕业再教育”的老模式之中,因而忽视了其它年级学生的就业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就业思想政治教育是高校政治思想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其必须遵循思想政治教育的基本规律和原则。倘若违反这一规律和原则,不对学生进行全程式、连贯式就业思想政治教育,仅靠在学生毕业年级突击或集中上几次就业思想政治教育课,在朝夕之间解决学生的就业思想政治教育问题,很难收到实效。
三、加强高职院校就业思想政治教育的对策
1.提高思想认识,高度重视学生就业思想政治教育。高职院校必须清醒地意识到,培育和提升学生就业竞争力,就必须着力培养学生职业素质和思想品德素质,二者不可偏废,这是提高学生核心竞争力、提升学校知名度、使高职院校就业工作可持续发展的必由之路。如果只注重学生职业技能培养,忽视学生思想品德和职业道德培养,会解决学生一时的就业问题,但有可能给人才培养质量埋下隐患。
2.积极构建高职生就业思想政治教育学学科类体系。对高职生开展就业思想政治教育绝非权宜之计,这是一项长项工作。建立完善的知识体系及较为完整的学科体系,建立新的适应经济社会发展和充分考虑高职生个性化需要的课程体系,这是新时期就业思想政治教育发展的内在要求。高职院校要以就业思想政治教育科研课题为平台,增强科研实力,凝练学科方向,提高就业思想政治理论成果的档次,生成专门的理论知识体系,使就业思想政治教育尽快成为一门研究对象明确、功能定位科学的新兴学科类体系。
3.实行就业思想政治全程式教育。学生良好的就业思想的培养与形成是一个长期积累、净化、提升的积淀过程。因此,认真研究高职生从入学到毕业整个过程成人成才的基本规律,把学生就业思想政治教育作为一项内容、形式、工程相统一的系统工程在各年级全面推进,形成循序渐进的、系统的学生就业思想政治教育体系。各高职院校应站在“就业兴校”的战略高度上,高度重视学生就业思想政治教育,将就业思想政治教育渗透于大学生活的全过程,分阶段、分层次、多形式进行,使高职生在学校期间每时每刻都能够受到就业思想政治教育的熏陶。
在我国高等教育工作稳步发展的背景下,大学生就业难已经成为社会各界关注的焦点问题之一。大学生就业难的影响因素是多方面的,从高校就业指导工作的角度进行分析,国内高校开展的就业指导过于强调服务功能,侧重于对就业政策和相关信息的宣传,而忽略了思想政治教育的作用和意义。因此,在新时期的大学生就业指导中,必须促进其与思想政治教育的有机结合,从而全面实现高校的人才培养目标。
一、大学生就业指导中思想政治教育的基本特征
1.导向性。在大学生的就业指导中,思想政治教育对于培养学生的成才观、就业观具有重要的导向作用。尤其是对于缺乏社会经验的大学生而言,如果不能对他们进行科学的引导,极有可能导致部分大学生就业中出现认识偏差,无法正确树立自己的就业方向和目标。在大学生就业指导的思想政治教育中,教师必须认清教育对象的个性发展特征、心理特点与实际需求,尽量避免盲目的政策宣教,而是要从实际出发,引导学生提高自身对于就业的认识,从而不断完善自身的人生观、世界观与价值观。特别是在社会经济形势不断变化的背景下,在思想政治教育中要注重引导学生树立面向基层的就业观念,打消他们好高骛远或自暴自弃等不良就业情绪。
2.专业性。在大学生就业指导的思想政治教育中,专业性是促进相关工作全面发展的内在需求,也符合大学生的个性化发展要求。新的高校教育形势对大学生就业指导提出了更高的标准与要求,而作为其重要组成部分的思想政治教育,更要注重专业性发展问题的深入研究与实践。大学生就业指导思想政治教育的专业性主要包括:就业指导工作队伍、思想政治教育方法与内容的专业化,教师必须具备心理学、教育学、咨询学等方面的专业知识,而且要在工作中展现政策的敏感性,以自己丰富的工作经验,不断完善思想政治教育方法与内容的专业化,从而促进相关工作的全面开展与进行。
3.时效性。大学生就业指导中思想政治教育的时效性,是指大学生在有限的学业阶段内树立正确的就业观,帮助解决大学生学习阶段、就业期间遇到的实际困难和问题。大学生就业指导中的思想政治教育不同于学生日常教育管理,具有鲜明的时效性。对大学生进行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教育,还必须紧紧围绕他们的就业实际问题和困难开展,及时解决他们在就业过程中的情绪、心理和思想问题。
二、强化大学生就业指导中思想政治教育的策略
在新的社会经济与高校教育背景下,为了全面实现高校的人才培养与教育目标,必须在对各类问题进行综合分析与全面考虑的基础上,采取行之有效的策略,强化大学生就业指导中思想政治教育的实际效果。笔者结合多年高校就业指导工作经验,总结了以下强化思想政治教育的策略。
1.组建专业化的高校就业指导队伍。在高校就业指导的思想政治教育中,必须结合现阶段的形势和需求,组建专业化的就业指导队伍,特别要注重强化就业指导教师的思想政治教育能力。高校就业指导队伍的人员构成、培养计划、培养目标等都应纳入到高校的总体工作规划中,对就业指导与思想政治教育的相关问题进行深入的研究,从而不断强化学校就业指导工作的总体能力与水准。另外,在高校就业指导队伍的组建中,既要保证人员的数量,又要保证人员的专业化,定期对于就业指导人员进行专业培训,促进他们思想觉悟与政治水平的提高,以满足各项工作开展的实际要求。
2.改进大学生就业指导中思想政治教育的方式。随着我国高等教育体制改革的不断深入,大学校园中“象牙塔”式的封闭氛围已经逐渐被打破,大学生的人生观、世界观、价值观也发生了深刻的变化,对于就业问题的理解也普遍存在较多的认识偏差。所以,在高校就业指导工作的开展中,教师必须采取多种方式与方法联合应用的策略,从而实现思想政治教育由封闭型向开放型的转变。针对于当代大学生的心理特点与个性发展需求,教师在思想政治教育中要力争摆脱与社会需求脱节的封闭型教育方式,更多地关注学生在就业中面临的现实问题,加强开放型教育方式的研究与实践,促使学生更加勇于面对社会与现实。
3.加强理论研究与实践探索相结合。随着时代的不断进步,大学生面临的社会就业岗位与就业方式更趋于多元化,如何充分发挥就业指导中思想政治教育的意义和作用,是高校就业指导工作中应重点研究的课题之一。在新时期的高校就业指导工作中,思想政治教育的开展必须坚持理论研究与实践探索相结合,尽量避免理论宣教过多而缺乏实践的状况,那样将导致思想政治教育过于表面化,而无法取得预期效果。因此,在大学生就业指导的思想政治教育中,理论研究与实践探索是必须坚持的基本原则,教师应在认真总结相关经验和教训的基础上,努力探索思想政治教育的新规律、新方式、新方法,而且要不断增强思想政治教育在就业指导工作中的影响力,从而在促进就业指导工作中,大学生接受更为专业、正规、系统的思想政治教育。
三、结束语
综上所述,在大学生就业指导的思想政治教育中,我们必须认识到其重要性,而且要充分发挥就业指导的服务功能以及思想政治教育的引导作用,进而在提高大学生就业率的前提下,促进当代大学生思想认识和政治觉悟的全面提高,这对于大学生的今后发展都是具有重要影响的。
河北省社科联科研题目:《扩招背景下后金融危机时期大学生就业问题研究》,课题编号(20110387)。
课题组成员:冀玉然 段淑娟 路成林 杨乃彤 夏向阳 罗占军
参考文献:
[1] 张耀灿.思想政治教育学前沿[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6.
[2] 钟义红,黄丽娜等.论当前大学毕业生的择业心理问题及其对策[J].教育与职业,2007(26).
[3] 王伟利.大学生就业指导现状分析和对策研究[J].社科纵横,2007(11).
作者简介:
当前,我国高等职业教育的目标主要是培养生产建设第一线所需的专业技术、高技能人才,要实现这个教育目标,高职院校不仅仅注重学生专业知识技能的教育,除此之外,高职院校要坚持以人为本,德育为先,把立德树人放在教育的首位,应该将思想政治教育摆在重要的地位。思想政治教育具有其特殊的渗透性,高职院校教育者们要将就业教育与思想政治教育融合起来,在提高学生专业技能知识的同时,还要树立学生正确的人生观和价值观,建立良好的就业观,培养更高素质的社会主义接班人。
一、高职院校思想政治教育与就业教育失衡发展的现状
高职教育要以就业为导向,对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也越来越重视,已经通过多种手段加强学生的思想政治教育。但是,还有很多高职院校对于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还十分落后,学校往往把大量时间精力都花在招生就业工作上和专业课程改革上,思想政治教育重视程度往往不足。就业教育中的心理、道德素质、法规教育课程设置有时代替了高职思想政治教育。尤其有些高职院校,甚至没有上课的思想政治或者就业教育的教师。学校的教学设置与教学改革往往更加专注知识技能的提升,专业课不断改革、精益求精,专业教师受到很大的重视,思想政治课教师和辅导员不受重视,没有时间进行深造来提高教学工作水平。学院领导把主要精力投入学生专业技能的教育中,对思想政治教育不重视,对工作热情不够。
二、高职思想政治教育发展失衡的困境分析
(一)高职思想政治教育的环境因素
毕业生的就业形势,直接影响了高职院校课程设置和课程改革的方向。大学毕业生就业困难,社会经济状况影响市场供需,经济发展的好坏直接影响就业市场供需状况,经济状况不佳,直接影响毕业生就业状况。此外,近年来,我国高等教育规模不断扩大,招收学生人数逐年增加,毕业生人数增加,大学文凭的市场含金量降低,也造成了毕业生就业困难。还有,当前我国的经济结构正在调整,国有企业进行重大改革,私企也得到迅猛发展,,这些都直接影响高校毕业生的就业形式。
(二)高职思想政治教育的主体因素
第一,是思想政治理论课问题。当前,我国高职院校思想政治教育方法不是很科学、不是很正确,这严重影响了思想政治教育目标的实现。当前思想政治教育方法单一、手段陈旧,在我国的学校教育中,思想政治课枯燥、乏味,不受学生重视。我国思想政治教育理论课教学,仍旧采用“灌输式”教育,教学形式枯燥单一,空洞乏味,与学生现实生活结合不够,甚至使学生产生厌倦情绪。
第二,辅导员队伍问题。辅导员在实际工作中也存在着很多不足,例如:首先,高职辅导员专业水平较低,教学经验少,专业不对口。他们缺乏思想政治教育方面的学科背景,高职院校对于辅导员培养与培训不重视,辅导员缺乏成长和发展空间。辅导员自身也缺乏学习意识。此外,高职辅导员工作量过大事务性强,疲于应付。辅导员面对各类杂事琐事一大堆,对于学生的教育工作没有充裕的时间,这些繁重杂乱的工作牵扯了辅导员大连的精力。最后,高职辅导员队伍不稳定,严重影响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成效。[1]
(三)高职思想政治教育的客体因素
第一,高职学生总体文化素质较低,学习心理差异较大。近年来由于高校扩招,使得读大学拿本科文凭很容易,因此,高职院校的生源质量就越来越差,大部分学生文化水平较低。高职院校学生总体的学习习惯差、自我控制和自我管理能力差。很多学生没有学习自觉性,不认真上课。
第二,高职学生的社会认同感较低,心理自卑。加上很多人认为普通高校的教育才是“真正的高等教育”,高职学生都是在高考中淘汰下来的“次品”。[2] 社会上存在看不起高职教育,不被社会承认。他们在缺乏社会认同感的同时,感到自卑。
三、思想政治教育与就业教育融合渗透的主要途径
(一)在专业知识技能教育中融入思想政治教育
专业知识技能的学习要融入思想政治教育。专业知识技能教育使学生掌握就业所需专业技能,培养职业素养与职业精神。但是,在专业学习的过程中,不仅仅要知识和技能,还要培养学生去发现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教师要将思想政治教育融入专业教学中,进行企业文化的渗透,培养职业兴趣,激发学生学习的主动性、积极性和创造性,[3]使学生树立正确的择业观,明确就业方向。
(二)在就业指导课学习中融入思想政治教育
大部分高职院校都开设了就业指导课,要将就业教育与思想政治教育相互融合渗透。在就业指导课,教师使学生了解政策、法规,提高学生的法治意识;教师指导学生面试技巧,提高学生的基本素质;教师教育学生吃苦耐劳的精神,提高学生的社会责任感;教师帮助学生确立良好的职业道德观,更进一步完善学生人生观和价值观。
(三)利用高职院校校企合作的优势,开展实践活动
校企合作,是高职院校提高就业率、提高教育质量的优势。高职院校要利用校企合作资源,开展各类实习实践活动,不断提高学生就业水平,将思想政治教育融合渗透,真正的实现教育目标。校企合作的形式可以丰富多彩,可以实行工学结合,让学生深入企业,感受职业精神。还可以大力宣传企业文化,让学生在学习生活中潜移默化受到熏陶。
参考文献:
1.1构建和谐校园的内涵及必要性。总书记将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基本内涵概括为:民主法治、公平正义、诚信友爱、充满活力、安定有序、人与自然和谐相处。这同样适用于和谐校园建设。在和谐校园的构建中,我们应密切结合高校实际,把构建和谐社会的基本理论应用到构建和谐校园的实际中。构建和谐校园就是要统筹学校整体利益,实现学校各项事业的全面发展。构建高校和谐校园有很强的必要性,首先,和谐校园的构建是和谐社会建设的必然要求,它为和谐社会建设提供理论支撑。其次,校园和谐是有效落实科学发展观的重要体现,校园的和谐是以人为本思想的具体体现,有利于校园环境教育功能的发挥。最后,校园和谐也是高校实现自身发展的内在需要,学校的改革与发展都需要和谐稳定的校园环境,和谐的校园环境能有效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与健康成长。建设谐的校园环境,不仅有利于学校整体实力的提升,而有利于学校的持续发展。
1.2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对和谐校园建设的作用。首先,高校思想政治教育能够保证和谐校园建设方向的正确性。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以、思想、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为指导,是和谐校园建设向着正确的方向发展的重要推动力。坚持正确的思想政治教育指导,逐步实现校园全体成员的政治共识、思想与行动的一致性;其次,高校思想政治教育能是和谐校园建设的有效保证。市场经济条件下,大学生受到学习、就业等压力的影响,很容易产生各种实际问题或矛盾,需要得到调节,这需要思想政治教育对学生有针对性的引导,帮助学生发现并解决问题,从而提高学生适应环境、解决问题的能力。同时,有利于学生人际关系的疏导与和谐,建立良好的师生与同学关系,营造良好的学习环境,形成和谐校园环境;最后,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为和谐校园建设培养人才。思想政治教育能够有效地提高学生的思想道德、科学文化、心理素质等,促进学生综合素质的提升。同时,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有利于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引导学生不断进取、努力向上,逐步实现自身的全面发展,也为建设和谐校园提供高素质的人才。
1.3积极发挥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作用,促进和谐校园建设。
1.3.1加强和改进思想政治理论教学。要加强和改进思想政治理论课的教学,一方面要保证所选用的思想政治理论课教材的科学性,另一方面是要发挥思想政治教育教师的主导作用,向学生传授基本原理、中国化的理论成果等,帮助学生树立科学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同时,鼓励学生积极发挥主体性,激发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积极计组织开展教学实践活动,提高学生的思考能力。要结合学生的特点与实际需求,使用合理的教学方法和教学手段,营造活跃的教学氛围,并引导学生把实践教学与社会实践调查、课程实习等有机结合,增强思想政治理论教育教学的感染力和时效性。
1.3.2重视思想政治教育学科建设。高校进行和谐校园建设,思想政治教育必不可少,尤其是要重视思想政治教育学科建设,促进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实效性。在新的历史发展背景下,加强思想政治教育学科建设,重视思想政治理论课程的全面建设,加强学校领导部门的支持力度,重视课程精品课程的打造,把思想政治教育学科建设作为学校教育的重点开抓,从而为和谐校园的构建提供更为坚实的理论支持。
1 前言
高等学校是社会的重要组成部分,走在网络化发展的前沿。大学生是网络群体的重要组成部分,有着特殊的心理特征,网络对其影响深远,网络有全新的观念,创新的思维以及丰富的知识,同时对大学生的行为意识,价值取向以及道德观念产生巨大的冲出,并出现许多心理问题。把大学生的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融入到高校教育的每一个环节,树立正确的择业观,调定职业目标,作出职业规划。对大学生的就业问题进行研究,改变传统就业观念是新时期高校思想教育发展的必然趋势。
2 新时期大学生心理现状分析
在新的网络时代,网络使大学生的心理与行为在一定程度上偏离社会道德规范与适宜的行为方式,网络已导致大学生的社会价值观、思想道德观错位,社会适应能力缺乏,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个性极端的心理状态。由于网络没有国界,处地无人管理与限制的自主性。这一特性符合当代大学生追求个性与心理解放的特点,在互联网无人管制区域中,大学生尽可能发挥自身潜能,发表个人观点与意见,以自我为中心,满足内心需求。没有限制的网络空间,也导致大学生网络犯罪率上升。把网络当成寻求刺激与猎奇的场所,把自我行为视为一种挑战,违被道德,触犯法律。
2)性格变异。在网络环境下,沉迷网格容易产和性格变异,常常沉浸在网络之中使人脱离了现实世界。由于互联网具有匿名性,网络游戏的丰富性以及不具规范性,对于喜欢接触新鲜事物,具有强烈好奇心和冒险精神的大学生都充满吸引力,这并不代表人性的优化,反而滋长人的劣根性,使大学生的人格发生异化,出现人格变异的现象。
3)产生网络依赖的心态。大学生正处在一个发展阶段,喜欢感情用事,自我约束力不强。在新的网络时代,对电脑里的信息世界会产生过分依赖与眷恋,从而使交往能力与社会适应能力退化。因而过分的依赖网络,导致大学生的就业观扭曲,这就需要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对其进行有效的引导。
2 高校大学生的就业现状
高校大学生的就业问题受到社会各界的关注,在部分发达国家实行毕业自主择业制。由学校、劳务部、用人企业和中介机构同政府一起共同操作。但在金融危机爆发后,世界各国经济潇条,失业率大幅度的上升,没有工作经验的大学生就业正经历严峻的考验。国家政府也出台一些相关政策,以改变大学生的就业现状,大学生也需要进行自我心态的调整,改变就业理念。自2000年以来,我国高校扩招以后,高校教育也从精英教育向大众教育的转变。高校大学生人数快速增长,大学毕业生就业形势严峻,任务坚巨。
3 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对大学生就业观的有效性。
思想政治教育是把就业指导和创业教育作为工作之重点,同时加强人文化的关怀与心理引导。要围绕大学生就业过程中的思想变化,特点与需求,把思想政治工作做到精细,发挥思想政治工作在大学生就业过程中的引导作用。
1)高校思想教育过程中的创业教育与就业指导。在新的知识经济时代到来之际,需要从业者,不断的加强自身技能、知识才能顺应时展的要求。因而大学生要具备创新的精神与意识,才能立足社会更好的创业或就业。因而就业阶段大学生的思想政治教育要具有创新意识的教育与培养。调整多元化背景下学生的就业心态,通过教育的创新,培养大学生的创业意识与精神,同时加强培养创业技能与思维等,培养出具有探索,进取,事业型的新一代大学生。
2)高校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中的择业教育。择业是大学生迈向社会的开始,同时也是在社会实践过程中对学校所学知识的检验。不能做到诚实与守信的行为,在择业的过程中一旦实现,这对大学生以后的人生造成无法估量的影响,出现学校教育与社会脱节的现象,在大学生身上会出现双重以及多重人格。因而大学思想教育特别强调择业品德教育,教育学生如何调整心态,把诚信与道德放在第一位。良好的品德是社会发展精神文建设之需要,思想政治教育要帮大学生树立正确的价值观,诚信观,就业观。
3)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做好就业指导工作。大学生走向社会处于一种盲然状态,盲目择业不考虑自身特点进行专业化选择,分不清自身的优势而盲目学习,盲目就业对今后发展没有规划。根据实际情况,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应面对社会现状为大学生指导就业与人生的方向。
4)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对就业规划教育。在高校大学生的毕业阶段,对大学生所面临的职业选择方向进行指导,并对今后的职业方向作明确的规划,对职业价值观作正确的引导,对今后职业发展的方向认真思考与,明确目标与追求,增强可行性。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把人才培养当作根本任务,把思想政治教育放在首要位置,融于就业指导与创业教育以及整体教学的整个过程,充分发挥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有效性。
4 结束语
总多,在高校大学生就业,创业的过程中,学校教育要坚持以人为本的理念,以网络科技时代为基础,帮助大学生调整心态,加强心理教育,职业教育,道德教育。引导大学生自主创业,并培养良好的心理素质,有正确的人生观,就业观与价值观,培养优良的传统品德,积极的生活态度,真正适应社会发展之需要。
【参考文献】
[1] 柴志明.思想政治教育新跨越[M].浙江大学出版 社 ,2010.
[2] 周长春 .新形势下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探索[M] .北京工业大学出版社.2009.
一、前言
受国内外各种因素的影响,我国大学生就业面临着前所未有的巨大压力和挑战。高校毕业生是国家最宝贵的人才资源,同时也是我国现代化建设的生力军。因此,为了给学生提供系统的职业生涯规划和全面的就业指导服务,各大高校都开设了职业生涯规划课程。将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同思想政治教育进行融合,能够令思想政治教育的目标向实际生活回归,从而最终促进大学生的全面发展,同时解决大学生的职业生涯规划问题和思想问题,是顺应时展和满足社会和谐需求的新趋势。
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教育与思想政治教育融合,就是在教育引导大学生进行职业生涯规划的过程中,向思想政治教育靠拢,从而形成全方位、多维度、立体化的融合,在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中渗透职业生涯规划,在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教育中融入思想政治教育,从而共同为提升大学生整体素质贡献力量。
二、思想政治教育缺失下我国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教育中存在的问题
首先,我国许多高校大学生存在职业规划意识淡薄的问题,这主要是因为我国的职业生涯规划教育体系还不健全,许多高校的职业生涯规划课程还处在试行阶段,导致学生总认为职业生涯规划的话题离自己比较遥远。再加上近些年学校只关注解决大学生就业的问题,一味追求就业率和签约率,从而忽视了职业生涯规划教育的实施,认为增加职业生涯规划会投入大、产出少,因此对职业生涯规划教育的进一步推广造成阻碍,从一定程度上影响了大学生的就业。
其次,我国在大学生就业观上存在偏差。只有正确的就业观才会带来正确的择业行为。在重点大学,许多学生都认为出国可以为自己镀金,于是就不考虑自己的现实情况一味地追求出国留学;一些学生认为外企职员比中小企业骨干更有发展空间,不愿意到中小企业任职;还有一部分学生则认为考研是比就业更好的出路,从而走上利用考研“逃避压力”的道路。
再次,我国大学生对就业环境认识不清晰,盲目地认为大学文凭就是自身能力的证明,不愿到小城市去发展,把就业地域仅仅局限在大城市和机关事业单位,从而忽视了西部地区和基层岗位这些能够为大学生提供更多发展机会的地方。此外,我国大学生在职业规划中还存在自我评估不准确,职业规划方法不科学以及跟风现象严重,个人目标不明确等缺陷,严重影响到大学生的就业。
三、职业生涯规划教育同思想政治教育相结合的意义
职业生涯规划和思想政治教育都是我国高校教育的重要内容,它们有助于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促进学生全面发展。
1.有助于提高思想政治教育的实效性。自从我国实行改革开放之后,大量的国外思想涌入中国,受国外不同文化思想的影响,我国大学生的价值观逐渐走向多元化,因此高校的政治思想教育工作变得更加复杂,更加困难。再加上许多高校教育经费有限,师资力量不足,这两门课程主要以枯燥的理论教学为主,让学生产生了严重的抵触感,从而造成了形式化的教学现状,难以取得理想的教学效果。而职业生涯规划教育课程是一门实践性非常强的课程,其教育内容同大学生的现实利益和发展有着密不可分的关系,从一定意义上讲,它比思想政治教育课程更加务实,因此更容易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再加上职业生涯规划教育的许多思想都是以思想政治为基础,能够为其提供更丰富而生动的内容,为思想政治教育提供新的平台,从而增强了其实效性。
2.是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的内在需求。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的关键因素之一就是思想政治素质。思想政治素质可以说是职业生涯规划教育的核心和灵魂,能够确保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的本质以及方向。对大学生进行职业生涯规划指导,有助于学生树立更加远大的理想,帮助其提高人格魅力,从而能够更快地接受并适应职业生活。将职业生涯规划教育同思想政治教育进行有效的结合,还有助于大学生创新理念和创新精神的培养,是促进大学生规范自己行为的一种驱动力,能够让学生积极主动地受到思想道德规范的约束,从而更好地实现自己的职业生涯规划。
3.是促进大学生全面发展和充分就业的有效手段。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是我国高校教育目标之一,同时也是职业生涯规划教育追求的目标,是思想政治教育的核心理念。既然二者在本质上具有统一性,那么将二者有机结合起来,必然有助于大学生的全面发展。但是,我国在进行职业生涯规划教育的过程中,对于学生思想的熏陶和品德的培养方面还比较欠缺,仅仅侧重于帮助学生明确奋斗目标,提高他们的职业素质和个人能力。在职业生涯规划教育中融入思想政治教育,对于学生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和世界观有着非常重要的作用,同时还能够引导学生更好地学习、生活和做人,从而提高学生的核心竞争力,促进大学生就业。
四、职业生涯规划教育与思想政治教育相结合的可行性
将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教育同思想政治教育融合到一起,一方面能够通过成熟的思想政治教育体系指导大学生合理就业,另一方面能够在职业生涯规划教育中更加贴合学生的实际情况和个人发展需求,从而提高思想政治教育的实效性。二者进行结合存在以下几方面的契合点。
首先,两者的对象一致。二者都是以大学生为教育对象,因此都对大学生的客观实际需求进行了解和掌握,是进行职业生涯规划教育和思想政治教育的基本前提条件,这就造就了二者的共通点和共通的工作着力点。其次,二者的教育内容具有互通性。让大学生充分认识自我,认识当前的就业环境,了解社会需求和竞争状态是职业生涯规划的一个重要内容。二者表面上看各有侧重,实则互相补充,互相渗透,具有很好的互通性。再次,二者在实践过程中具有互补性。一方面职业生涯规划能够使高校的思想政治教育目标更加清晰,更具有实效性,另一方面,思想政治教育能够促进学生形成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和世界观,为职业生涯规划指明方向。最后,二者在功能上具有关联性。主要表现在导向功能、认知功能、凝聚功能以及激励功能四个方面。
五、职业生涯规划教育同思想政治教育融合的途径
1.完善工作体系,为职业生涯规划和思想政治教育的融合奠定基础。将职业生涯规划教育同思想政治教育进行融合,首先要在制度层面进行总体安排,明晰工作机制,从而打好坚实的工作基础。在高校中应该建立专门的机构,并且配备专职人员负责日常工作,进行组织和协调学校的职业生涯规划教育。同时还应该建立学生的成长档案,这样有助于针对学生的身心特点进行职业生涯规划教育。在成长档案中要尤其注重记录学生的思想动态和学习经历等信息,从而帮助学生明确发展方向,及时调整规划策略。
2.拓宽职业生涯规划的工作渠道,努力构建有效的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体系。在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过程中融入职业生涯规划,就是将学生的可持续发展与社会的持续进步有机结合起来。就业成功的必备条件,除了专业的职业技能之外,良好的思想素质也有很重要的作用,例如责任意识、职业道德、法律知识等。充分利用思想政治教育的平台,要求负责职业规划教育的教师主动将学生的职业生涯规划融入到思想政治教育中去,充分发挥思想政治教育的主渠道功能,把职业生涯规划教育的内容巧妙地引入到思想政治教育的课堂中,从而构建科学、合理、有效的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体系。
3.以社会实践为平台,推动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教育与思想政治教育的融合。社会实践是职业生涯规划教育同思想政治教育融合的立足点,鼓励大学生参加有关职业生涯规划的社会实践是提高思想政治教育实效性的具体表现。在学校举办一些职业训练、职业生涯规划大赛等活动,再加上职业生涯规划的讲座和论坛等活动,就能营造出非常浓厚的就业氛围,从而使职业规划理念深入人心,同时对加强学生对社会现状和用人需求的感性认识,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指导其正确的职业规划方向有着不可替代的作用。
总之,提高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教育的质量,提升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水平,必须实现职业生涯规划教育与思想政治教育之间必要的、可行的和可操作的全方位、立体化、多维度的整体对接。
一、大学生就业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现状分析
由于近年来我国高校教育体制的不断变革,高等教育招生数量的扩大,导致高校毕业生的数量不断增加。由于就业环境的影响,学生在就业方面表现出的自控能力不足、自我认知不足,就业心理和忧患意识存在的缺陷等因素,导致学生就业情况不容乐观。高等教育步入大众化发展阶段,大学生要想在毕业后找到心仪的工作,就需要提升自身各方面的能力。因此,面对当前大学生就业与企业需要呈现出的逆差现象,政府和学校应把加强大学生的就业素质以及思想工作,作为工作重点。高校辅导员从事学生管理工作,其中也包括对学生进行就业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辅导员应对大学生的个性特点以及自身因素进行深入分析,在掌握学生就业思想特点的同时,开展具有针对性的就业思想工作。
二、辅导员开展大学生就业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存在的问题
1.职业倦怠现象的出现。辅导员作为大学生日常生活的管理者与引导者,应以良好的精神状态和工作热情,来指导大学生的发展方向。辅导员能够感受到自身工作的价值和意义所在,投身于教育事业中,更好地为学生服务。但是在现实中,大学生辅导员的工作状况是非常繁忙的,工作繁重而杂乱,自身职务定位并不清晰,职业发展的方向并不明确,这些因素都会多多少少阻碍辅导员工作积极性的发挥,自身承受着繁重的心理压力。这些心理因素在长期的工作中,消磨工作的积极性和对学生负责的工作态度,造成职业倦怠现象。
2.缺乏专业知识和技能。大学生辅导员工作的内容、性质和对象决定了辅导员工作非常繁琐和艰巨。首先辅导员需要花费大量的时间和精力投入学生管理事务工作中,另外还需要进行自我学习和提升,提高自身的专业知识和技能。但是在繁琐的日常工作中,抽出时间强化自身知识是非常不容易的。大学生就业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涉及的学科是非常多的,例如心理学、教育学和管理学以及生涯规划等专业知识。由此可以看出辅导员专业知识与技能是开展大学生就业思想工作的关键所在。
3.大学生独特个性的转变。由于全球化的发展环境,外来文化的融入,带来了更加多元化的文化环境。当代大学生思潮的超前性,注定了其自身特点的独特性。作为新时代大学生的辅导员,学生的个性化特点为其带来了新的挑战。辅导员在开展就业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时,要符合大学生活跃的思维能力以及思想的多变和价值取向的不稳定等特点。与此同时,也要注重外界环境变化对大学生人生观、价值观的影响,还要及时掌握外界最新信息。这种新形势无疑给辅导员的工作加大了难度,不利于就业思想政治工作的开展。
三、辅导员在大学生就业思想政治教育中发挥的作用
1.有利于大学生正确就业观念的树立。大学辅导员是高校教师团队中不可缺少的部分,是从事学生思想工作的教育者与实施者。辅导员的工作内容中包含了对大学生的思想教育,将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人生观和价值观念作为自我的工作责任,帮助学生把握就业发展方向。面对现在复杂的就业形势,辅导员对学生开展就业思想教育,有利于学生正确就业观念的形成。例如,可以通过对当前就业形势的分析,让学生了解现实情况,对就业进行提前规划并进行合理指导;另外,也可以在面试方面为学生提供参考,指导学生更好地进行自我介绍,以及增加就业成功率的小技巧等。
2.有利于辅导员知识与技能的提升。辅导员的专业技能是就业思想教育工作开展的基本保障。就业指导工作的开展需要辅导员掌握多方面和多学科的知识与技能,对教育学、心理学、管理学等方面都要有所掌握。只有辅导员自身水平的优化,才能够帮助和引导学生制定更有针对性和科学性的职业计划,以此来更好地满足学生的就业需求。辅导员不能够单凭自身多年的经验积累,开展就业指导工作。需要根据形势和学生特点的变化,不断丰富自身知识与技能,提高自身水平,才能够使学生就业思想教育工作顺利开展,因此辅导员进行学生就业思想政治教育有利于自身知识水平的提高。
3.有利于辅导员对就业思想教育工作现实情况的把握。就业指导工作不仅需要辅导员拥有一定的知识和技能,也同样需要对社会就业环境和形势进行掌握,以此为基础才能够为学生提供更加明确的就业指导。辅导员需要对国家就业方针政策进行了解,丰富自身就业指导工作知识,并在结合自身工作经验的基础上,根据不同的学生特点制定符合学生需要的就业指导规划。另外辅导员之间相互的交流与合作,也能够加强自身经验的提升以及对时事的把握能力。辅导员只有顺应时展趋势,利用自身专业积累,开展学生就业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才能够不断强化学生的就业指导。
四、总结
辅导员在进行就业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时,应全方位、多层次地结合环境与学生的特点,进行学生的就业指导工作。辅导员应不断加强自身知识与技能的积累,及时掌握发展形势,针对大学生个性特点,提出合理的引导方案。
作者:段小奇 张翠英 袁琳 单位:河北化工医药职业技术学院
参考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