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外资产配置的重要性汇总十篇

时间:2023-09-10 14:57:49

序论:好文章的创作是一个不断探索和完善的过程,我们为您推荐十篇海外资产配置的重要性范例,希望它们能助您一臂之力,提升您的阅读品质,带来更深刻的阅读感受。

海外资产配置的重要性

篇(1)

作为我国最早开展资产管理业务的金融机构,信托公司近年来的发展如火如荼。根据信托业协会数据显示,截止2016年9月末,全国68家信托公司管理的信托资产规模为18.17万亿元。从2011年9月末信托资产规模3.27万亿元至2016年9月末,信托资产规模年均复合增长率为40.9%。但是从2013年起,信托资产规模的增长速度持续下滑,而行业内营业收入和权益报酬率的增速以及年化信托报酬率也在逐年回落。在经营环境和经营业绩都产生前所未有的变化下,信托公司必须深刻认识当前所面临的严峻问题,开创新型业务以提升经营业绩。

二、大资管时代信托业的新型信托业务方向

1.不良资产证券化

受到经济增长乏力的影响,商业银行信贷资产质量将持续承压。而尚未见顶的不良率不断加大银行业的运营压力,因此商业银行的不良资产出表意愿十分迫切。当前,不良资产出表的方式主要有三种:第一种是银行自主核销不良贷款,这不仅程序复杂,而且意味着不良资产的彻底损失;第二种是将不良资产打包出售给资产管理公司,但这种方法具有周期长,折扣高的特点,既要求银行贱价出售不良资产,放弃可能产生的后续收益,又难以满足特殊情况下不良资产紧急出表的要求;第三种是银行将不良资产与其他金融机构对接实现出表。这种方式简单的说,就是银行将不良资产名义上出售给其他金融机构,如信托公司,基金子公司等。金融机构发起资产管理计划募集资金作为不良资产的对价,但实际上银行又作为出资方以名义上投资于资产管理计划的方式将不良资产收益权回购,资产管理计划的收益即不良资产的现金回流,是银行减少的不良资产损失。而其他金融机构作为通道角色收取通道费用帮助银行粉饰报表。但是,2016年8月银监会下发《关于规范银行业金融机构信贷资产收益权转让业务的通知》将使不良资产名义转让的操作空间消失殆尽。不良资产的出表将会更多考虑资产证券化模式。

资产证券化一直被视作信托公司重要的转型方向之一,原因在于不良资产证券化的过程中,商业银行将证券化的资产出售给一个特殊目的载体以达到风险隔离的目的是一个关键步骤。一般来说,SPV有特殊目的信托、特殊目的公司和有限合伙三种模式。在我国现行的法律框架下,只有特殊目的信托模式才能真正实现破产隔离效应,实现减税减负的目的,具有较强的可操作性。因此,信托公司是目前最好的SPV。信托公司有望在不良资产证券化的发展中,采取"大投行+SPV”的模式获取竞争优势。

2.家族信托

据统计,截至2015年中国个人可投资金融资产总额达到113万亿元人民币,较2014年增长32万亿元人民币;高净值人群可投资金融资产总额达到49.7万亿元人民币,可投资金融资产超过600百万元人民币的高净值家庭约207万户,2013至2015年年均复合增长率达到26.1%。当积累的财富已经超过了富裕生活的日常所需时,愈来愈多的高净值人士开始考虑财富的保障和传承。根据贝恩公司《2015中国私人财富报告》显示,近年来随着经济增长持续放缓,财富保障和财富传承成为高净值人群首要和次要的财富目标,而对于超高净值人群而言,财富传承更为重要。超过一半的高净值人士尚未对财富传承做出安排,但是不少高净值人士担忧将大量财富过早而又没有规划地交予子女,将助长子女好逸恶劳的纨绔心态。这种现象催生了财富管理的需求,庞大的高净值群体也意味着财富管理市场巨大的发展潜力。

作为长期以来定位高端资产管理业务的金融机构,信托公司拥有丰富的投资经验和灵活的配资模式,具备抓住初具雏形的财富管理市场发展机遇的良好基础,能够开展家族信托业务满足高净值人群的风险偏好和投资需求。在我国的法律框架下,相比国内另一针对高净值客户服务的金融部门―私人银行而言,家族信托以独有的风险隔离机制实现了财富保障目标的同时,具有独特的财富传承功能。通过设立家族信托,高净值人士可以有效地紧锁股权以避免委托人及受益人离婚或去世产生的财富分配问题和企业控制权纠纷问题,实现财产的安全隔离以避免企业各种风险导致的家庭财富缩水,合理的避税节税以避开高昂的遗产税,确立受益人的受益条件以传承家族理念和防止财富外流。

家族信托业务不仅能够满足高净值客户的需求,也给予了信托公司更多的业绩激励。以2013年平安信托推出的国内首?渭易逍磐小捌桨膊聘弧ず璩惺兰蚁盗小蔽?例,采用了"年费+超额管理费”的收费模式,年费率为信托资金的1%,年信托收益率高于4.5%以上的部分收取50%作为浮动管理费。对比当前信托公司的固定比率收费模式(主动管理型业务2%左右,被动管理型业务0.1%左右),家族信托业务给予信托公司更高的业绩激励。此外,家族信托能够为信托公司提供稳定的长期资金,解决集合资金信托期限短、成本高的缺陷,能把视角投向长期收益率更高的投资方向。

当前,我国家族信托刚刚起步,限制家族信托的主要因素是法律制度不完善,股权不动产等资产暂时无法过户至信托名下,受托人的道德风险和客户认知能力缺乏,以及金融机构能力欠缺。但是随着财富管理和传承的需求上升,和监管层对信托公司开创新型业务表示积极鼓励的态度,相关法律法规将不断完善,家族信托业务的发展前景将更加广阔。而遗产税开征等预期将进一步加速家族信托业务的发展。

3.海外资产配置业务

自2015年以来在经济增长乏力,国内收益率整体下跌和货币政策持续宽松的多重因素影响下,资产荒开始蔓延。国内可投资资产的质量不断下降和兑付危机逐步增多,以及人民币汇率持续下跌的现象使投资者意识到分散降低投资风险和海外配资的重要性,资产保值增值的需求持续高涨。而在国内资产配置陷入僵局的情况下,资产管理机构纷纷将目光转向海外资产配置业务,境外投资的价值日益凸显。多家信托公司也开始尝试海外资产配置业务,通过申请QDII和QDIE业务资质、设立海外子公司、与境外资产管理机构合作等方式开展境外投资,为客户提供优质的海外资产配置服务。截至2016年9月末,共有20家信托公司获得开展境外业务的相关资质,14家信托公司获批QDII额度,规模合计77.5亿美元。

篇(2)

面对市场上资金出海投资风潮,多位国际国内宏观和投资理财专家在接受《投资者报》记者采访时强调不赞成盲目向海外投资;至于如何选择投资标的,他们建议回归价值投资。

不担心人民币剧烈贬值

令人担忧的是,上月的人民币汇率在短期12个工作日内贬值了1.5%,接近过去8个月的贬值幅度。期间美元指数升值了3.4%,而其他新兴市场货币并没有太大波动。市场预期,人民币贬值将会继续,而且形势严峻。

不过,花旗银行(中国)有限公司零售银行研究与投资策略主管唐君豪对《投资者报》记者说:“人民币相对美元或温和贬值,但整体将维持相对稳定。”

“花旗预估未来6~12个月,美元兑人民币可能升至6.85,隐含约1.2%的贬值幅度。从贸易盈余和外汇储备的角度看,我们不认为人民币汇率受到严重高估。” 唐君豪说。

在他认为,尽管美联储或在年底加息,但中国央行推迟降息降准措施,适度减轻因息差所导致的资本外流压力。“资本管制措施趋紧减少投机性资金流出,人民币贬值预期稍微缓和。而人民币纳入特别提款权货币篮子,以及中国债券市场向国际机构投资者开放,皆可能让资本重新回流。”

不建议盲目海外投资

人民币走弱瞬间刺激了国内民众对于以美元为主的海外资产配置需求,大量资金兑换成外币或流出境外投资,令人民币持续受压,但盲目逃向国外是否能够保值增资?经记者了解,包括国际投行在内的很多专家也并不赞同盲目出海,认为仍需考虑资金来回的成本和实际的需求。

星展银行(中国)个人银行部投资及保险产品部总监孔淑妍建议有资金出海打算的客户可以考虑三方面的问题:一是能承受的外汇风险是多少?二是需要更多外汇是否有为未来需求的打算,如为孩子的教育资金提前锁定汇率?三是选择怎样的投资途径?

在孔淑妍看来,全球资产配置更适合于有一定投资经验,投资期较长的投资者,由于没有一个货币可以保持永远强劲,所以只需转移投资组合的一部分去捕捉市场机遇。“外汇投资是个相对概念,人民币对美元出现贬值不代表兑其他货币皆是。如果投资者可以承受较高的风险,那么在外币的配置上更加丰富,也更具操作弹性。”

虽然多元化全球配置策略是对冲单一资产风险的务实选择,但在业内看来,多元化也有诸多容易被忽视的误区。

“人民币未来还是有缓慢贬值的压力,但是急速贬值的情况并不存在,我们预计年幅度大概在3到5个百分点。所以对于一般的投资者而言,由于国内的投资品种仍比较丰富,并不赞成盲目的往海外扩张,建议流动资金在千万元以上的客户可以考虑海外资产配置。”包商银行私人银行部总经理邱思甥对《投资者报》记者说。

“美元兑人民币汇率牌价每天都在变化,并且未来可能波动幅度也较大,如果没有明确的长期用途,比如海外留学置业,仅选择中长期的美元存款作为投资仍存在一定换汇风险。”北京某市场人士表示。

国内国外都有机会

对国外的资产配置,孔淑妍认为,如果仅是在不同市场分别投了10只股票,这样的资产配置并不是多元化。“一个优秀的资产配置应该是不同资产类别在不一样市场的平衡组合,包括股票、债券、大宗商品和另类投资等,最终以达到在最低风险下收益最高,而在最高收益是风险最低。

而相对于国内多数投资者,中建投资本管理有限公司董事总经理杨崇艺建议,高净值投资者为了保卫已经取得的财富成果,可以看看香港首富李嘉诚、中国首富王健林在干什么。“美国的股票、债券、期货、创业基金等适合专业机构投资人,而个人建议投资能够看得懂的房地产或房地产基金。” 杨崇艺表示,中国的国内以房地产为代表资产价格偏高,资产投资收益率急剧下降,而美国商业经营性物业的投资回报率是中国的3倍以上,可以选择国企背景和正规持牌的金融机构所推出的房地产基金。”

篇(3)

近段时间,刚大学毕业一年的胡女士可谓生活在水深火热当中。跟着牛市的步伐,在今年5月就将工作一年攒下的3万元投进股票市场,到6月初赚了3000多元也算受益不浅。但是A股暴跌之后,胡女士就连着将收益的3000多元和本金亏了一万多元。

现在很多投资者不再仅限于投资国内市场,他们还非常重视海外配置的重要性。投资者进行海外资产配置的主要目的是在全球范围内分散投资、降低风险并在全球范围内追求稳定的高收益。胡女士的情况只是众多股市投资者的一个缩影,这使得一些投资者考虑转向其他投资市场,寻求其他的投资机会。此时,QDII基金就进入了投资者的视野。

QDII就是境内合格投资者投资境外。新鼎资本董事长张弛告诉《经济》记者,QDII基金是国内的资金通过QDII的形式投资于国外的A股市场,例如美国股市,此外,香港市场也可以通过QDII的形式投资。

张弛表示,这种基金一般投资周期很长,美国A股市场过往几年平均每年的收益率在30%左右。“从去年和今年来看,它的收益肯定没有A股的基金收益高,但长期来看,也许它的收益会更高,它是一种比较平稳的长期投资方式”。

中国民生银行首席研究员、发展规划部总经理高级助理温彬向《经济》记者表示,最近这几年它投资的机遇更广,除了香港之外还有一些欧美的市场在进行配置,同时投资标的也不仅仅是局限于股票市场,还有固定收益类的债券QDII基金、房地产QDII基金,甚至黄金这些大宗商品。

QDII基金的配置更加多元化。温彬认为,从这个意义上讲,它可以规避某一项资产的系统性风险,包括一些地域上的风险,这可能使它的综合回报率保持一个相对较好的水平。

QDII基金有公募类、银行类、私募类和券商类。专家认为,公募QDII最适合普通投资者参与,品种更为多元化;对于银行QDII,投资者可以重点关注长期业绩表现较好的产品。

另外,私募QDII最高半年收益超60%,但其门槛较高,通常是100万元起。目前市场上处在存续期的6款券商QDII产品上半年平均收益率为9.66%,表现也很好。

QDII2 显示港股投资新机遇

最近一周虽然有很多QDII基金收益率有所下跌,但较今年上半年来说,整体还是呈上涨趋势的。并且,今年市场上关于QDII2即将开启的消息不断出现,QDII2提高了个人和机构海外投资的额度上限并鼓励更多国内资本进行海外投资。

对于QDII与QDII2的区别,除了海外投资额度上限的提升,上海证券一级分析师刘亦千还告诉《经济》记者,QDII2最大的突破就是个人也可以直接参与海外投资,不一定要通过机构这个中介来进行。

温彬表示,这一个方面也体现出了我们资本项目的开放在进一步深化,同时还可以丰富个人投资者的投资渠道和品种。QDII基金品种繁多,那么,哪些市场的QDII收益率更好更稳定呢?

有专家表明,QDII2在初期对于国内金融机构的冲击较小,由于地域、语言、税收、法律等方面的影响,国内的投资者更有可能先在香港的资本市场进行“试水”。

“我觉得港股的QDII会跟着A股的反弹出现一定的机会。”海通证券分析师桑柳玉表示,港股大盘股估值合理,恒指市盈率约8-10倍,而且内地宽松货币政策不变,以及人民币国际化持续,均利好港股。“经过这次A股暴涨暴跌,更显出港股的配置作用,投资者适当布局港股QDII标的意义得到加强”。

张弛则表示,全世界收益率最高的肯定是中国的资本市场,收益率稳定一点的是美国和香港,这几年美国经济复苏,股票市场比较平稳,也有一定的收益。

而在刘亦千看来,近期应该关注美国市场。“美国市场的产品相对来说比较好一点,有固定收益,7月初表现比较好的是美国房地产开发股”。

影响QDII基金收益率的因素

投资行业处处存在风险,有很多因素影响着QDII基金收益率。中投顾问金融行业研究员边晓瑜表示,影响QDII基金收益率的因素主要是:海外政治、经济情况;国外货币汇率变动;QDII基金管理者的投资水平。

边晓瑜在接受记者采访时说:“近期各类QDII基金的收益率主要是受两个方面的影响。一方面,希腊债务危机愈演愈烈,希腊与欧盟的谈判进展不顺,希腊有退出欧元区的风险;另一方面,美国经济出现通胀现象,而且加息预期强烈。”随着希腊债务危机的逐渐缓和,未来几个月QDII基金上涨的概率较大。边晓瑜也认为,最近收益更为稳定的是港股市场,其受欧美经济震荡的影响相对较小。

“QDII基金收益率高的背后存在的风险主要有三个方面。”边晓瑜对记者说,其一是流动性风险,QDII基金的申购、赎回周期长于国内基金;其二是汇率风险,申购QDII基金需要使用外币,将受汇率波动影响;“其三是人才缺乏,QDII基金投资面对国外资本市场,但是对国外资本市场非常熟悉的基金管理者尚在少数。

而刘亦千对此做了一些补充:“汇率上的风险是需要权衡的,未来的人民币汇率普遍预期会贬值,但也不排除人民币升值的可能性。”另外,投资海外市场也要面临市场波动的风险,除此之外还要面临一些操作上的风险。

既然了解了其中的风险,下一步当然是想好规避风险的方法。但规避这些风险并不容易。

篇(4)

距离基金组织正式评估SDR货币篮子仅剩四个月,这是否意味着人民币被纳入SDR已势在必得?SDR评估对我国的汇率政策和资本账户管制有怎样的影响?是否会进一步扩大汇率浮动区间?如果今年人民币被纳入SDR,对资本流动、流动性和资产价格又将产生怎样的影响? 加入SDR的意义和可能性

尽管特别提款权仅是各国央行所持有的一种名义上的储备货币,但加入SDR意味着中国在国际金融体系中的重要性获得正式认可,也被看作是人民币国际化的一个里程碑。

不过,我们认为,决策层主要是想通过SDR获取国内各方面对推进金融领域改革的支持,特别是利率市场化和资本账户开放。在央行看来,开放资本账户可以倒逼国内其他改革加速推进,而这些改革有助于提高资本配置的效率。

我们认为人民币有相当的可能性在今年或不久之后加入SDR。一种货币被纳入SDR货币篮子必须符合两个标准:1)该国在全球贸易中影响力大;2)该货币在国际交易支付中被广泛使用、且在外汇市场交易活跃,也即“可自由使用”。

中国显然已满足第一个标准,但是否满足第二条仍存在争议。

人民币是否能被纳入SDR最终需要获得IMF其他成员国的支持。扩大SDR货币篮子需要基金成员国70%以上的投票支持,因此美国没有一票否决权。

对大多数国家而言,人民币是否被纳入SDR对其没有明显的影响,而支持中国则可能有助于其加强与中国的经合作、争取中国投资,因此它们投赞成票的可能性很大。IMF成员国中有多个国家对人民币兴趣较高,如设有离岸人民币结算中心、与中国签署了货币互换协议,或被授予了RQFII(人民币合格境外投资者)额度,它们投赞成票的可能性更大。

即便今年人民币未被纳入SDR,估计国际货币基金组织很可能设立一个短暂期限,一旦中国进一步开放资本账户等条件成熟,即可加入。 力推人民币资本项目可兑换

资本项目可兑换并非加入SDR的必要条件,但这无疑有助于达到货币“可自由使用” 这一关键标准。因此,中国计划使跨境个人投资更加便利化、进一步开放资本市场、并修改《外汇管理条例》,从而在今年实现人民币资本项目基本可兑换。

我们估计未来几个月可能出台的措施包括:扩大QDII(合格境内机构投资者)、QFII(合格境外机构投资者)和RQFII额度;推进QDII2,允许境内投资者投资境外有价证券投资业务和实物资产。

据媒体报道,首批试点管理方法将很快;推进深港通,并在7月1日推出基金互认;放松海外借款、人民币跨境支付,及在上海自贸区开展集团内跨境双向人民币资金池业务的管制;进一步推进存款利率市场化,包括最终取消存款利率上限。

不过,我们认为央行仍将通过额度等措施对资本流动保留一定的控制。资本账户开放的步伐和程度可能将取决于国内流动性、市场信心,以及国际金融环境。 最初资本流出规模可能更大

由于过去的资本账户管制主要是为了防出严于防进,一旦管控放松、国内居民可以更便捷地配置海外资产,初期资本外流规模可能会增加更多。当然,考虑到境内外利差仍然可观,如果人民币汇率保持稳定,国内机构也可能增加海外借款;海外投资者得以更便捷地购买国内资产,也可能带来一部分资本流入。

此外,人民币纳入SDR还会增加外汇储备管理机构和财富基金对人民币的需求。从总体看来,短期内资本流入和流出的规模,可能不会相差得太多。

值得注意的是,随着过去两年中国逐渐放宽资本账户管制,资本双向流动规模已有所扩大、国内流动性的波动也有所加剧。

我们认为自3月份以来,受央行调整中间价的影响,市场汇率预期有所转变、资本外流规模明显缩减。另一方面,离岸人民币远期汇率回升、对在岸人民币即期汇率的溢价收窄,也反映离岸人民币外汇市场上流动性有所改善。 浮动区间可能扩大

在10月IMF评估SDR之前,我们预计央行将继续保持汇率稳定、对美元相对坚挺,而不会允许人民币贬值。保持人民币相对坚挺是为了在国际贸易和投资中使用人民币更有吸引力,也可以避免被主要贸易伙伴指责操纵汇率,并且也能稳定市场预期,避免引发更大规模资本流出和因此带来的流动性和金融市场波动。

不过,央行可能会不时根据外贸顺差规模或美元对其他主要货币汇率的变化调整人民币对美元中间价。

央行有可能在SDR评估前扩大人民币汇率浮动区间,以体现汇率形成机制进一步市场化。扩大浮动区间的时点可能选在汇率单向波动压力趋缓之际(比如现在),变动幅度也可能较温和,比如扩大至3%。鉴于升贬值压力相对均衡、且央行很可能会积极管理市场预期,扩大汇率浮动区间可能不会导致汇率大幅波动。

10月SDR评估结束之后,无论人民币是否被纳入SDR,央行调整汇率的空间都会更大。

如果美联储开始加息、美元随之升值,或中国出口依然乏力、且内需疲弱,那么人民币可能在目前的基础上进一步小幅贬值。

不过,决策层意图推进人民币国际化、并且担忧贬值引发汇率进一步大幅波动,因此贬值幅度也应有限。总体来看,我们预计今年年底人民币对美元汇率为6.30、2016年底为6.40。 对资本市场总体利好

资本账户更加开放意味着海外投资者有更多渠道参与内地股票市场,同时国内投资者也有更多机会投资海外市场。

未来6个-12个月,如果央行保持人民币对美元汇率相对强势,套利资本外流可能消退,从而改善国内流动性条件、降低货币市场利率,利好A股市场。同时,资本账户开放推动国内投资者资本流出,首站一般就是香港,因此可能会利好H股市场。

长期来看,一旦人民币跻身于全球主要储备货币之列,以人民币计价的股票就将成为全球基金资产组合不可或缺的一部分,这对于A股和H股来说均为利好。

此外,随着国际机构投资者的逐渐加入,A股市场的投资风格也将改变,整体交易风格将偏向于大盘股,估值体系与国际标准靠拢。

在债券市场上,我们预计国外投资者将加快参与在岸债券市场的步伐。目前我国利率高于海外,而国债和地方政府债券的增加也会丰富债券市场;我国会继续扩大国内银行间债券市场对外资机构的开放,而人民币国际化的推进可能推升离岸人民币流动性更快增长,便于外资通过RQFII或央行试点等渠道投资于在岸债券市场。

篇(5)

FOF是2017年市场聚焦的话题,自证监会公募基金FOF指引以来,不少公募基金都在思考自己的FOF发展之路。

作为国内最早树立全球化资产配置路线的公募基金管理公司之一,上投摩根基金认为,FOF业务的精髓在于资产配置,而把全球配置特色与多年投资中国经验相结合,为投资者提供新的、长期投资解决方案则是上投摩根基金设定的FOF发展方向。

为了迎战公募FOF的放行,上投摩根做了哪些准备工作?对相关产品的投资配置和体系建设有何设计与想法?应关注FOF产品线投资者的需求,《投资者报》记者也特别采访了上投摩根FOF团队及相关负责人。

全球配置专家

“发挥FOF产品在大类资产配置方面的特色,体现上投摩根在全球投资中的优势,这是我们未来FOF产品发展的大思路。”相关负责人表示,发展十余年来,上投摩根基金在投资中国和投资海外方面都积累了丰富的经验,而这些优势会在FOF发展中延续。

净值表现是最好的说明。2017年以来,上投摩根基金旗下国内投资产品和海外投资产品全面开花。截至6月22日,上投摩根核心成长基金2017年以来取得23.33%的业绩回报,同期上投摩根大盘蓝筹基金亦取得22.31%的优异表现。海外投资方面,截至6月21日,上投摩根亚太优势基金(QDII)、上投摩根全球新兴市场基金(QDII)、上投摩根中国世纪基金(QDII),今年以来业绩回报分别达19.57%、18.60%和15.34%。

从国内市场到全球市场,丰富而表现优秀的产品矩阵是上投摩根备战FOF产品的信心来源。而在FOF产品的研究和投资方面,上投摩根基金亦做了精心准备。

据悉,目前上投摩根基金内部已组建了一支精干的FOF研究、投资团队,且在正常运转,内容包括建立FOF基金研究系统,构建FOF投资流程等。据了解,上投摩根基金在FOF业务的准备体现在以下四个方面:

一是投研团队搭建,包括人员梯队、投资经验、软件制度,如FOF基金研究系统,FOF投资流程等;二是产品投资运作尝试,在既有领先尝试下,去年底又成立了上投摩根全球多元配置基金(QDII FOF);三是产品设计尝试,在股东方摩根资产管理几十年FOF投资研究的影响下,上投摩根较早开启了FOF研究和设计,而除了QDII FOF,还有专户等渠道的FOF产品;四是投资者教育,上投摩根告诉记者,公司长期坚持投资者教育,沟通资产配置、长期投资的投资理念。

“在近期的上投摩根全球多元配置基金的投资运作中,我们完全建立了从长期资本市场假设、大类资产配置、优质基金产品选择到动态调整的FOF投资流程。这只产品投资范围包括摩根资产旗下众多优质投资策略,构建产品的投资组合。” 上投摩根相关负责人对《投资者报》记者说。

资料显示,上投摩根全球多元配置基金主要在全世界范围内寻找基金做投资,到现在净值一直处于盈利状态,自2016年12月19日成立以来,截至6月21日,已实现累计净值增长7.2%。

大类配置+精选“武器”

如何将海外成功的FOF投资经验复制到中国?在上投摩根看来,对配置的要求非常高。“FOF的研究其实很像是在一群武器中寻找合适的组合。备选基金就是各类武器,如何搭建自己的武器组合,应对未来的投资挑战,就是进行FOF投资的过程。”

基于对市场长期的判断,上投摩根会先进行资产选择,根据对未来市场的研判,确定大类资产配置,找到配置目标资产,同时结合市场情况和资产类别,分析投资策略与趋势,再深入研究各“武器”的性能特点,尽可能发挥最大功效。上投摩根基金告诉记者,为打造一套完整的内部研究系统,公司已从绩效、资产配置、归因分析、估值分析、行为分析等角度对基金产品进行全方位分析和研判。

基金的投资策略是什么,基金的超盈主要来自哪些方面,基金更适合何种市场环境,基金的投资前景如何?在上投摩根看恚大类资产配置是FOF投资的起点和最高原则,只有先了解大类资产配置,才能更好地选择底层基金,并且要对基金产品的“武器”性能有深刻的了解。

而历史数据显示,在投资里,选择哪类资产在很大程度上决定了投资是否成功,这个重要性甚至高于选择该资产类别中哪一只具体的产品。为此,上投摩根基金每个季度都会上投摩根全球资产长期展望,对全球各类资产下一阶段的投资前景进行分析、预判,在此基础上,再进行大类资产配置。

“FOF投资是研究、挑选、配置优秀的基金产品。我们通过360度全方位的研究,分析底层基金产品的风格、投资策略、估值、盈利归因等,力求将大类资产配置的思路完整地执行下去,使最优秀的基金管理人执行最优秀的资产配置战略,从而争取较好的投资回报。”

内外兼顾 深化内部基金研究

不过,FOF作为新尝试,国内基金的配置对公募仍是挑战,上投摩根向《投资者报》表示为了迎接FOF的战略机会,公司在研究和投资方面也做了部分安排。

“未来FOF产品的主要投资方向是内外兼顾,主动管理产品以内部为主,也可以寻找合适的外部产品,”选择这样的发展方式,上投摩根表示有几方面的考虑:一是公司旗下产品线较齐全,包括股票型基金、债券型基金、混合型基金、海外投资产品等在内的几十只产品,覆盖了从股票、债券、海外资产等各类资产,基本满足各类资产的配置需求;二是通过寻找合适的外部产品,也可以有效地布局某些公司现在没有覆盖的资产类别。

篇(6)

在经济全球化进程中,中国成为世界经济舞台上的主角。“一带一路”倡议是中国倡导的崭新的全球化战略,这一战略的实施过程也是中国跨国公司大发展的时代机遇,“一带一路”成为国内学术研究的重点和热点。本文从会计提出中国会计国际趋同战略。

一、会计国际趋同战略的深远意义

会计是国际通用的商业语言,会计规制是重要的商业规则。财务信息是企业对国内外经营活动、投融资活动、并购决策过程中最重要的依据。近年来,国际会计准则日益成为全球经济发展、特别是全球资本市场发展的重要基础和有力支撑。关于中国会计国际化与财务战略的研究,不仅能够为企业的对外投资提供有力的支持,而且也是全球化背景下提高中国的国际地位、提升制度性话语权、书写商业规则的一个重要举措。

二、会计国际趋同战略的重要性和必要性

1.有利于中国跨国公司对海外业务进行有效管理

随着中国企业对外投资的发展和“一带一路”战略的实施,中国企业国际经营活动超出了原先的国际贸易的范畴,一批跨国公司应运而生。中国新生的跨国公司与西方发达国家跨国公司有相同的特征,在对象国设立众多子公司和分公司,在全球范围内进行经营活动和资产配置,进行更为复杂的跨国生产、采购、仓储、销售、并购活动。中国跨国公司需要通过一套完善的会计与财务管理体系,从而对海外分公司、子公司进行有效控制。中国跨国公司的海外资产控制,需要在一套国际化会计架构下运行。财务信息有助于中国跨国公司进行国际投融资决策、资产配置和并购活动。“一带一路”沿线的东道国也通过会计与财务制度对中国企业进行监管。同时,在更加复杂多样的环境下进行跨国经营,一方面需要中国跨国公司提高会计和财务水平。

2.有利于中国跨国公司充分利用国内外资本市场,拓宽融资渠道

中国企业参与“一带一路”建设的融资需求,使中国的会计国际化成为配合支持“一带一路”建设的重要战略。通过会计国际化战略,中国企业得以提高财务信息的可比性,拓宽企业的融资渠道,在投资对象国的资本市场和国际资本市场获得融资。在“一带一路”建设中,亚洲基础设施投资银行及丝路基金的建立、中国企业的快速发展、中国巨额外汇储备等因素,成为“一带一路”战略的有力支撑,但是,中国企业的海外活动依然可能受制于资金瓶颈,遇到资金困难。由于海外项目合同金额一般都较大,于是要求企业拓宽资金渠道,加速资金在境内外的周转。

3.有助于中国的市场经济地位获得国际认可

从政府层面看,中国在不断完善国内市场经济体制的同时,也一直在努力争取市场经济地位的国际认同。然而,一些传统市场经济国家以不承认中国的市场经济地位为由,对中国商品进行反倾销调查,使中国企业蒙受损失。因此,中国财政部门、会计职业团体、会计学术界研究探讨如何在一带一路建设过程中,通过会计国际化和国际财务战略,提高会计规则的相互认同,避免一些国家找到反倾销的借口。在确立中国的市场经济地位方面,会计可以而且应该发挥更大作用。

4.有利于中国企业融入当地经济活动

从“一带一路”沿线国家的会计制度看,这些国家中大多数已经采用国际财务报告准则,但同时保留本国的会计准则与之并行。中国也于2006年实施新会计准则,吸收了国际财务报告准则的内涵,并与欧盟签署了会计准则相互认可协定。然而,中国目前与大多数一带一路沿线国家尚未签署会计准则相互认可协定,使中国企业不利于中国企业进入当地资本市场,也不利于中国企业在当地的经营、并购等活动。

三、实施会计国际趋同战略的政策建议

1.重视规制制订,提高制度性话语权

随着中国经济总量的不断增大和进一步开放式发展,中国应积极推进会计的国际化进程,提高制度性话语权,推进商业的制订,全面参与全球经济治理进程,主动参与国际经济组织的顶层设计。中国在全球经济治理中的制度性话语权则是中国全球经济治理参与程度的重要标志。

2.积极参与国际会计准则的制订

中国应积极参与国际会计准则的制订中发挥更大的作用。目前,中国通过在国际财务报告准则基金会、受托人、理事会等机构,更为积极地参与国际准则的制定。中国应立足于本国的实际情况,积极稳妥推进企业会计准则与国际财务报告准则持续全面趋同,积极参与国际财务报告准则基金会各层面事务和国际财务报告准则制定工作,不断提高中国在国际财务报告准则制定中的话语权和影响力。

3.发挥政府引导作用,提高跨国公司的财务信息质量,推动国际会计中介机构的发展

政府应引导参与“一带一路”的中国跨国公司按照国际会计准则要求,进行充分的信息披露,提高中国跨国公司的会计信息质量。中国企业应建立一套符合市场经济地位的会计账簿体系,符合国际认可的会计准则的要求,并提供独立的审计,以反映该企业的真实生产成本、财务状况和市场经济关系,表明中国企业的完全市场经济主体性质。政府应鼓励本国会计中介服务机构开展跨境服务,规范会计师事务所跨境执业行为,发挥会计师事务所在中国企业、中国资本参与“一带一路”建设中的积极作用。指导支持会计师事务所构建国际会计与审计服务网络,参与国际竞争,重点扶持大型会计师事务所创建民族品牌。

参考文献:

篇(7)

一、竞争环境的变化

上世纪90年代以来,全球政治、经济以及科学技术的发展改变了世界各地企业竞争的环境。

首先,冷战结束推动全球市场的形成。1979年中国对外开放,世界上人口最多的发展中大国逐步融入经济全球化的过程。1989年11月至1991年12月,前苏联和东欧发生巨变,冷战结束,两个对立的阵营不复存在,经济全球化的政治障碍被扫除。自此,超越政治地理界限的全球统一市场开始形成。

其次,以信息技术为代表的新技术革命成为经济全球化的技术支撑。从1995年开始,互联网开始广泛应用,移动电话逐渐普及。信息技术和通信技术的革命使得全球联系空前加强,全球市场得以真正形成和运行。信息技术和通信技术的革命使得全球公司的战略和管理能够真正在全球范围内实施。

第三,金融资产全球自由流动开启了经济全球化发展的新阶段。1973年石油危机和美元脱离布雷顿森林协议自由浮动成为第三次经济全球化的起点。从上世纪70年代中期开始,全球主要货币在全球逐步自由浮动和买卖,随后债券和股票也实现了全球自由买卖。外汇、债券和股票等流动金融资产在全球自由流动成为第三次经济全球化的重要特征。

经济全球化浪潮改变了企业的经营环境和竞争规则。面对迅速形成的全球市场和迅速发展的全球化浪潮,跨国公司原有的发展战略、管理结构和经营理念均面临严峻考验。

二、经营战略的转变

面对迅速形成的全球市场,一批跨国公司开始调整企业发展战略。

过去,发达国家市场是企业竞争的主战场;现在,新兴市场往往成为新产品急剧增长的市场。企业可以根据增长潜力而不是根据地理位置来细分消费者市场。

由于信息技术的突飞猛进,在全球任何地点,无论是发达国家的繁华都市还是发展中国家的乡村小镇,人们都可以通过互联网获取、加工和处理信息,参与全球的创新活动。企业可以根据技能水平而不是地理位置配置、组合劳动力。

在经济全球化和信息技术革命的推动下,企业在全球范围内按照功能配置资源和获取资源已经成为可能。1992年全球市场出现以来,许多跨国公司进行了全球战略调整,按照企业经营系统的功能重新配置资源,以适应全球市场的出现。

越来越多的跨国公司把过去的多国发展战略调整为全球发展战略。全球经营已经成为企业经营的常态:它们或者在全球最适宜的地点设置采购中心、制造组装中心、研究开发中心、财务结算中心以及营销服务中心,从而完善全球产业链;或者把价值链的若干环节外包出去,充分利用其他企业、其他国家的资源;或者通过与其他企业建立战略联盟,或并购其他企业、吸纳整合全球最优资源,从而打造全球产业链和完善全球产业系统。

随着企业发展战略的转型,跨国公司的管理架构也做出了相应调整。

跨国公司管理结构的全球调整包括股权全球化,以及公司治理结构和管理结构为适应全球化而进行的调整。

始于20世纪70年代的第三次经济全球化浪潮是以金融资产全球自由流动为特征的,金融资产的自由流动必然导致企业股权的全球化。

股权的全球化意味着跨国公司吸纳资金的范围从以一国为主转向从全球吸纳资金,同时它也意味着跨国公司从为一个国家的股东负责转变为为全球股东负责。股东结构的变化显然是跨国公司管理、治理结构全球化的重要动因。

由于各国文化背景不同、企业发展历史各异,因此过去公司的治理模式和结构也呈现出多样化的特点。上世纪90年代,不少欧洲和亚洲企业在战略调整、业务重组和管理改革中学习和引进了许多美国公司的成功经验。如果说,当时学习和引进美国模式是一种治理、管理结构的趋同,那么,进入新世纪以来,这种趋同的趋势进一步加强了。值得注意的是,新世纪全球企业治理、管理结构的趋同与上世纪90年代有所不同,它不是向美国公司学习的单向趋同,而是各个公司在坚持自身治理、管理结构优点的基础上,有选择地学习其他公司的长处。这种双向甚至多向的治管结构的趋同是经济全球化带来的企业治理管理结构改革的积极发展。

过去,跨国公司采取的是以母国为中心辐射若干国家子公司的中心辐射式的管理模式。在这一阶段,公司总部拥有绝对的决策控制权。如今,由于全球各个市场当地化经营的需要,过去单纯的纵向管理结构已经不能提供足够的灵活性来应对全球各个地点经营条件的迅速变化。跨国公司需要在全球市场的若干重点地区和国家设立地区总部,统一管理协调公司各个业务部门在当地的经营活动。地区总部代表公司总部协调和支持一个重点地区所有分支机构的经营业务。公司事业部在当地的业务分部和地区总部实行的是一种矩阵式管理结构。

在全球不同国家和地区设立纵向的业务分部以及横向的地区总部使得这些公司形成了新的管理架构。这是一种多中心、多结点的网络管理模式。网络管理模式有利于全球公司对全球范围经营环境的变化更迅速地做出反应、更有效地利用全球资源。

为适应全球竞争与合作,跨国公司还调整了企业经营理念和文化。

过去,跨国公司往往以母国文化为中心整合各国雇员带来的不同的文化。现在,全球公司通过全球各地分支机构吸纳当地人才,从而接受了多种文化成果,形成能够包容多元文化的企业文化。全球化程度高的跨国公司出现了淡化国籍、强化全球性的趋势。

ABB称自己是“处处为家的全球公司”。在ABB公司看来,其建立在世界各地的企业或分支机构是当地经济的一个组成部

分。ABB是把企业所在地当作自己家园来经营的全球公司。

IBM公司认为,原有跨国公司已经不能适应全球化时代的需要。IBM公司给自己的定位是“全球整合企业”(Global hltegrat-ed Enterprise)

令人感兴趣的是,2006年以来,出现了一些著名德国企业转变为“欧洲公司”的现象。欧洲企业是比单一国家公司全球化程度更高的公司,是走向全球公司的一个过渡阶段。从2006年10月安联保险公司率先转变为欧洲公司之后,德国BASF公司在2007年11月15日也转变为欧洲公司。BASF新的欧洲执行委员会类似德国企业的监事会,这个委员会的23名成员来自欧洲12个国家。

在跨国公司淡化国籍、强化全球利益从而形成多元文化的过程中,跨国公司的责任理念也得到提升。全球公司承担的责任从过去的股东价值最大化提升到强化包括股东、社会和环境责任在内的公司责任体系。在现代工商文明新时期,它们不仅为公司股东负责,而且为企业所处的社会和环境负责;它们不仅为总部所在母国的社会和环境负责,而且也需要对海外子公司所处的社会和环境负责。全球公司承担了全球责任。

跨国公司关于公司社会环境责任与股东利益关系的论述表明,跨国公司强化公司责任不仅不是公司的负担,而且有助于增强它们的竞争力。在全球化时代,跨国公司之间的竞争已经从过去的硬件竞争上升到软件竞争,从过去主要以技术、产品竞争上升到公司责任理念以及公司道德水准的竞争。先进的公司责任理念成为企业制胜的不可或缺的软竞争力。

吸纳多元文化和承担全球责任意味着全球公司理念和文化的革新,也标志着跨国公司向全球公司转型的完成。

三、全球公司的特点及其竞争力

从上世纪90年代中期以来,经过战略、结构和理念三方面的调整,许多跨国公司进入了新的发展阶段,其发展战略、管理和治理结构以及理念文化与原来的跨国公司截然不同。

与一般跨国公司相比,全球公司不仅扩大了经营地域,而且从战略、结构到理念均发生了深刻变化。在全球化潮流中,跨国公司通过战略、管理架构和理念文化的调整完成了从跨国公司到全球公司的转型。这些本来就很强大的跨国公司在向全球公司转型过程中,依据其强大的软竞争力,通过并购和外包成为所在产业全球价值链中为数不多的系统集成者。它们通过整合全球价值链和建立全球经营网络放大了自己的竞争优势。

与一般跨国公司相比,全球公司的全球化程度大幅提高。根据联合国贸发会议的统计,近十年来,全球跨国公司的全球化程度大幅提高。1995年,全球最大的100家跨国公司的海外资产占其总资产的41%,到2005年这一比例上升到54.5%。海外资产总额则从1995年的1.5879万亿美元上升到2004年的4.7280万亿美元,十年中增加了两倍。与此同时,最大的100家跨国公司的海外销售额占其销售总额的比例也从46%上升到56.5%。海外雇员比例则从43%增加到53%。

与一般跨国公司相比,全球公司的全球化程度大为提高,其跨国指数超过50%。当一个公司超过一半的资产在海外,超过一半的收入来自海外,超过一半的雇员在海外就业时,这家公司的思维方式和经营模式就与一般跨国公司产生了巨大差异,海外经营成为这家公司的重心。其战略、管理结构和理念文化必然出现重心转移。对这些公司而言,海外经营的重要性不断上升,母国经营的重要性则相对下降。公司的资源越来越多地向海外转移。这种情况在瑞士、荷兰、北欧一些小国的跨国公司中尤其明显。

全球公司通过全球战略、管理架构和理念文化的调整,成功地吸纳、整合了全球资源,从而大大提高了全球竞争力和盈利能力。

四、全球公司全面进入中国

最近15年是全球公司迅速形成和发展壮大的时期,也是全球公司全面进入中国市场的时期。全球公司把全球战略延伸到中国,它们在中国设立营销机构开发中国市场,在中国设立制造基地组装加工,在中国设立研发机构从事技术开发。中国成为全球公司全球产业链上的重要环节。全球公司把全球管理网络覆盖到中国,它们在中国设立地区总部,整合在华各项业务,从而成功实现了在华业务集团化管理。中国成为全球公司全球经营管理网络的一个重要结点。全球公司还把全球责任理念推进到中国,它们强化包括经济、社会和环境责任在内的责任体系,形成现代工商文明时期企业竞争的新规则。

(一)跨国公司把全球战略调整延伸到中国

它们根据中国市场的新变化和竞争环境的新情况,把经营市场全球化、经营业务服务化和经营资源外部化等战略具体落实到中国市场,从而确定了未来若干年在中国市场的战略规划。

(二)跨国公司把全球组织管理结构的调整延伸到中国。

跨国公司通过建立控股公司(投资性公司),在中国设立管理、服务和投资中心,将一部分母公司的职能转移到中国当地,从而大大增强对在华企业的管理。在华设立企业集团或控股公司使跨国公司在华投资管理当地化和系统化程度大大加强。跨国公司有可能把在华投资与其全球战略相连接,把在华投资项目纳入其全球经营网络,从而增强竞争力。

(三)跨国公司在中国积极推进企业责任。

跨国公司在中国推进公司责任最主要的途径是管理好自己在华投资的企业,在负责任的商业行为方面发挥示范和带动作用。跨国公司在华大规模投资,建立了一大批合资或独资企业。它们要求其在华企业承担股东责任,为跨国公司股东创造价值;要求其在华企业承担社会责任,保障劳工工作和生活的基本标准;要求其在华企业减少排放,保护环境。

跨国公司在中国推进公司责任的第二个途径是管理好自己的供应商。过去,人们关注的是供应商的产品质量、成本以及交货期。现在,跨国公司把公司责任延伸到供应商,强化供应商及其采购工厂的社会责任和环境责任。

五、引导全球公司融入我国的可持续发展进程

全球公司的形成以及与中国企业的合作和竞争给我国宏观经济层面带来了深远的影响。它们既为中国经济和中国企业带来了严峻挑战,也为之创造了难得的机遇。面对全球公司的全面进入,应当限制、排斥它们在中国的发展,还是应当积极引导,让它们为中国的可持续发展发挥积极作用?其中的关键在于进一步解放思想,以全球视野和未来意识观察问题和解决问题。

人们对全球公司在中国的全面发展感到担心,其主要理由是:如果中国各个产业被跨国公

司/全球公司渗透甚至控制,那么就会影响国家经济安全。持这种观点的人认为,“自力更生”和“自成体系”的经济更安全。其实,这是中国过去在被西方封锁时代形成的传统安全观。

在全球经济发展新时期,我们对于国家经济安全的观念也需要与时俱进。我们不能用传统的经济安全观来看待今天全球化时代的经济合作。在全球化时代,各国经济相互依存、相互促进。随着中国经济全面融入全球经济,中国企业与各国企业的相互渗透与合作将越来越密切。在这种情况下,遏制中国经济发展必然影响已经全面进入中国的全球公司的利益,进而影响其他国家的经济发展。

我们应当学会在全球化时代,在股权相互渗透、资本全球流动、经济相互依存的条件下保障我国的经济安全。事实上,由于与中国企业和中国经济相互渗透和相互依存,全球公司在中国的利益越来越重要。为了自身利益,它们越来越关注和维护中国与西方各国和平稳定的关系。近三十年的经验表明,与跨国公司/全球公司建立关联,让中国企业与这些企业相互依存,反而有助于我国经济的安全与稳定。

开放的系统能够不断从系统外部吸收能量,从而有效地维持系统的动态平衡,进而促使系统从无序到有序发展。一个国家也是一个系统,只有不断从外部吸收各种资源,把这些资源同自身资源整合才能使自身经济更加有序化,让结构不断优化。惟有如此,国家经济实力才会不断增强,经济才能腾飞。反之,则被边缘化。经济全球化使得各国相互依存程度不断加大,同时也为各国获取经济资源带来了新的途径,即积极融入经济全球化进程,以自己的优势经济资源换取稀缺资源,与其他国家互利合作、共同发展。

不少人关注全球公司为国家经济安全带来的负面影响,认为全球公司大规模进入中国,并购中国当地企业(特别是龙头企业)将影响国家经济安全。在经济增长方式转变的关键时刻,人们对对外开放战略乃至外资工作进行反思是应该的。但是人们对外资的担心和对跨国公司作用的质疑以及相应的政策诉求却倾向于被动防御,倾向于防范外来经济冲击,而不是探讨如何扩大开放,如何在开放中更主动地与跨国公司合作竞争,更充分地吸纳、整合全球资源,这样做反而是不恰当的。

被动防御和主动整合是两种不同的思路、两种不同的战略。在改革开放发展的新时期,我们应当比过去更具备全球视野,从全球角度思维,更加主动地吸纳、整合全球资源,促进我国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

全球公司大规模进入中国,特别是在我国还没有完善市场经济管理体制的时期,这些企业有可能对中国宏观经济带来消极影响,因为它们的发展目标与我国宏观经济发展目标并不完全一致。对于全球公司在中国的发展,我们当然需要研究如何防范全球公司带来的负面影响,但是我们更需要研究如何利用全球公司带来的积极因素,促进我国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

全球公司在华发展对于我国经济利大于弊。如果我们把主要力量放在如何防范、限制全球公司,而不是如何发挥全球公司的积极作用上,我们不仅不能防范全球公司可能带来的消极影响,还会错失全球公司创造的机遇,错失我国面临的发展战略机遇期。在今后与全球公司合作中,我们需要进一步解放思想、创新思路,应当变被动防御为主动合作和竞争,积极吸纳、整合全球公司带来的资源。

我们的政策应当有利于全球公司在全球配置资源时把价值链的重要环节转移到中国,有利于全球公司在中国进行制造外包和服务外包,从而促进我国企业在融入全球经济中吸纳和整合全球资源。与此同时,我们的政策应当有利于包括外资企业、国有企业和民营企业在内的中国企业在中国市场展开积极的竞争与合作,在竞争合作中相互学习、相互促进,共同提升中国企业的全球竞争力。

发挥全球公司在中国可持续发展中的积极作用主要集中在以下四个方面:

(一)桥梁――沟通作用

推动国外资源与中国资源的交换。全球公司通过与中国企业的贸易和在中国直接投资,在中国取得资源的同时,也把国际先进技术、设备、原材料甚至人才引进中国。全球公司是中国与世界开展资源交换的桥梁。

(二)标杆――示范作用

作为企业管理及企业理念方面的标杆,可以发挥示范作用。近年来,全球公司通过强化公司责任体系(包括经济、社会和环境责任)越来越重视对投资东道国环境保护与社会发展的责任。它们既有明确的实施标准,也有一套实施措施。它们成为当地企业节能、降耗、减排以及承担社会责任的模范。

(三)关联――带动作用

带动上下游相关企业及相关产业发展。全球公司通过外包和采购在中国建立了颇具规模的供应链体系。即使是全球公司建立的独资企业也通过供应链的关联作用带动了数以千计的当地企业提高质量、降低成本,承担环境责任和社会责任。正是通过这样的关联作用,全球公司与中国当地企业一起,从根本上改造了中国工业基础,提升了中国当地企业的全球竞争力。

(四)竞争――激励作用

通过竞争淘汰落后、促进先进,从而激励中国当地企业奋发图强。全球公司进入中国给同行业企业带来冲击。那些能够尽快转变经营机制和经营观念的企业通过与外来竞争者合作竞争而成长、壮大,那些不能适应竞争的企业有可能被淘汰。企业间正常的竞争淘汰有利于提高产业集中度,有利于提高企业整体竞争力。当然,我们要健全社会保障机制,保障企业破产和兼并过程中员工的权益。

六、推进我国大企业集团走向全球

全球公司进入中国,一方面带来了激烈的竞争,给中国企业提出严峻的挑战。另一方面,与全球公司合作也给中国企业的全球化发展带来了宝贵的机遇。

当全球公司吸纳和整合包括中国企业资源在内的全球资源来和中国企业竞争时,我们的不少企业缺乏全球视野和全球思维,它们或者仅仅考虑利用本土资源应对全球公司的挑战,或者把全球公司的冲击意识形态化,以寻求行政保护。它们的思路还停留在“民族企业”与“外国企业”的竞争上。

现实情况是,很多“外国企业”已经或者正在转型为全球公司。这些全球公司在包括中国在内的全球市场上吸纳和整合资源,在全球范围内形成产业链,发起全球竞争。而我们这些企业很少考虑全球化时代最新的变化,仅仅考虑如何保护自己免受全球公司的冲击,很少考虑如何利用全球资源来参加全球竞争,如何吸纳整合跨国公司的资源为我所用。实际上,这种被动消极的思路和做法不仅不能免于全球公司的冲击,而且往往丧失与全球公司合作的机遇。

在经济全球化浪潮涤荡世界,全球公司向全球市场全面

进军的时代,纯粹的“民族企业”难以生存和发展,更难以与吸纳整合了全球资源的全球公司竞争。面对全球公司的竞争,我国企业必须像全球公司那样,学会吸纳整合全球资源来参与全球竞争。换言之,中国企业也要迅速地从民族企业成长为全球公司。

阻碍中国企业发展的不利因素主要不是来自外部,而是来自我们自己的管理体制,来自我们自己的狭隘观念。我们的企业应当从民族国家视野扩大到全球视野;应当从民族工业思维上升到全球工业思维,在全球范围吸纳整合资源。

面对全球公司的竞争,不能以一个国家或一个民族的企业与全球企业竞争。我们的企业应当面向全球、面向未来,从全国性企业发展到国际性企业,从国际企业发展到跨国公司。那些领先的排头兵企业应当进一步从跨国公司上升到全球公司。中国企业应当像全球公司那样,实施全球战略,吸纳整合全球资源来参与全球竞争。唯有如此,中国企业才能在全球公司的时代取得自己应有的地位。

1978年改革开放以来,特别是1992年以来,我国经济迅速发展,不少产业都成为全球最大的产业。与此同时,全球公司在全球范围加快整合产业链。各个产业都形成了一些主导产业发展的龙头企业。结果,许多产业中规模最大的部分落户中国,而主导产业发展的最主要的企业却在海外。在中国出现了大产业、弱企业的现象。

我们应当通过参与外资并购和自主并购,加快产业重组。同时通过“走出去”,在全球范围内整合资源,从而打造具有产业影响力的一批大企业集团。

我国各个产业的龙头企业,特别是中央所属的大型企业集团应当充当其所在产业的系统集成者,积极推进我国产业重组。当前特别应当加快钢铁、汽车、装备工业的重组,支持那些具有全球经营战略、完善的公司治理和管理结构以及全球责任理念的龙头企业跨地区、跨部门并购同产业的其他企业。与此同时,也应当允许来自国外的具有全球责任理念的全球企业参与国有企业的并购。通过外资企业并购促进竞争,使我国企业就近学习跨国并购,积累经验。

我们应当研究外资并购带来的风险,如某些行业出现市场集中度提高进而造成垄断的问题。但是我们更应该研究外资并购带来的机遇,探讨如何充分利用外资并购促进我国经济可持续发展。

外资并购有助于企业节能、降耗、减排,节省土地资源,盘活存量资产,促进企业重组,推动产业集中,提升中国企业和产业的全球竞争力。

篇(8)

中资银行已经利用跨国并购来实现增长之外的一系列战略,包括配置过剩资金、走向全球化、获取能力和实现业务多元化。

寻求增长

配置过剩资金是我们在进行跨国并购研究时最常被提及的原因。(参阅图1)在过去5年中,中资银行获得的资金比其发放的贷款还要多。自2003年到2007年,存款以16%的年均复合增长率增长,达到40万亿人民币,而同时贷款的年均增长率为13%,达到28万亿人民币。(参阅图2)2007年的存款总额比贷款总额高出30%,是15%存款准备金率的两倍。非有机增长战略可以使银行将过剩资金运作起来,这在中国人民银行对贷款实行限额管理以放缓经济增长的情况下变得尤为适用。

作为一项附加益处,中资银行在配置过剩资金时可以利用估值套利。中资银行的市盈利大大高于平均年值,使得世界其它地区的银行变得相对便宜。(参阅图3)

许多大型中资银行期望成为全球性银行,而不仅仅限于声望。中国各行业的公司在海外市场变得日益活跃,并成为真正的全球挑战者。

BCG最近一份报告《2008年BCG100新全球挑战者:快速发展经济体百强企业如何改变世界》发现,来自快速发展经济体的前100家企业中,中国拥有41家。相比之下,印度位居其次,拥有20家百强企业。

许多中国的全球挑战者均已在新兴市场和成熟市场进行并购活动,其他企业则通过推广其业务模式来追求增长。中资银行自然希望继续和投资于新市场的中国企业合作。

中国贸易部门和银行监管机构是银行进行国际扩张的有力支持者。但是,中国政府并非盲目支持跨国并购,而是谨慎支持中资银行的海外投资。中国银行监督委员会(银监会)认为国际扩张对于银行业的发展和竞争力非常重要,但同时也认识到这是一条非常复杂且极其危险的道路。

银监会已经为考虑进行国际投资的中资银行制定了指导原则并警示这些银行进军海外的步伐不要过快。银监会副主席蒋定之希望银行先学会走路再学跑步,其严谨态度反映了海外扩张的现实。

近期事件使中资银行具有更充分的理由进行海外交易。随着金融危机从“华尔街”蔓延到“大众街”,经济指数显示其影响已经超越了银行业,中资银行可以找到开展跨国交易的更多理由。

虽然当前的金融危机能提高中资银行进行海外收购的成功机率,但是也不能忽视并购活动中通常需要的谨慎感,同时也不能轻视筛选交易的重要性或鼓励银行搜寻最弱目标。《战略家的目标》报告发现,与陷入困境的目标相比,健康的目标更有可能在经济增长低于平均水平时期对收购者的股价产生积极影响。

偏离主业隐忧

然而,有太多的变数影响买家成功交易的能力。中资银行将面临来自分析家和投资者的共同质疑,以及一些特别严重的担忧。

跨国并购为银行提供了一个利用其过剩流动性和高估值倍数,获得有价值的专长,并与投资海外的中国企业步调保持一致的机会。但是同时,许多股东对中资银行进行跨国并购的计划充满担忧。

首先,可以理解的是,大多数中资银行股东关注于国内增长――近几年国内生产总值(GDP)年均增长率在10%至12%之间。经济快速扩张为业绩优异的银行推波助澜。除此之外,中国消费者对银行业的许多需求仍未得到满足,这些需求也将产生大量新的收入来源。

从全球范围来看,银行业收入预计将在2006年到2015年间增长1.1万亿美元。中国银行业的收入预计占这一增长18%,约为2000亿美元。

这一增长规模的机遇并非没有竞争。事实上,随着中国金融服务业的监管开放,越来越多的外国参与者将进入该市场,并在其出售的产品和服务上放手一搏,同时也会导致经济环境变得更加拥挤但富有活力。

考虑到国内市场的高度吸引力和日益激烈的竞争,一些投资者认为跨国并购偏离了主业并将使银行付出昂贵的代价。许多股东希望银行关注基本业务:坚实的资产负债表、强劲的股权回报和净利息利润、更成熟的能力(如在风险管理等领域),以及开发更广泛且更具竞争力的国内产品服务。

跨国交易和国内增长并非互相排斥,但是投资者清楚地了解到这些交易吸引了管理层的大量关注并占用了公司的大部分资源。一家银行能否经得住将其资本和顶尖人才从国内运营转到国际投资的考验呢?中资银行真的需要投资海外才能获得成功吗?

许多投资者对海外并购的必要性持怀疑态度,同时还担心中资银行不能从这些交易中获取价值。这些交易如何为银行的整体利润率、增长和股东总回报作出贡献?银行是否拥有足够多的股权以获得所需的能力或施加影响?

更详细地说,投资者对于银行执行并购交易的能力也有所担心。他们是否拥有足够的技能和经验来评估这些交易的潜在价值和风险?他们是否能够识别并解决复杂的整合与文化问题,为实现协同效应和技能转移铺平道路?

制定并执行跨国并购战略

如果银行的理据是要进行优质的财务投资,则目标必须要有良好的历史增长与高回报收益。(参阅图4)中资银行对于这些业绩指标有着很高的期望值。

从2001年到2006年,中资银行的收入以每年30%的年均复合增长率增长,其有形股本回报率(ROTE)同期内平均约为13%。总体来说,估值套利机遇很有可能在筛选目标时起到一定作用,在银行将并购作为财务投资时尤为明显。2007年中资银行的静态市盈率平均为37,几乎高出国外银行平均值的3倍。

致力于获取能力的中资银行应当关注于多专长银行和提供全方位服务的机构,它们一定会找寻实现技能多样化的机遇。一家典型的中资银行批发银行业务80%以上的收入来自于贷款和融资。相比之下,一家典型的提供全方位服务的批发银行只有不到20%的收入来自于贷款和融资。投资银行业务占到中资银行批发业务收入的2%,而在这类提供全方位服务的批发银行收入中却占到48%。(参阅图5)

走向全球化以支持中国企业客户也将银行推向中国最大的贸易伙伴,特别是那些拥有高水平来自中国海外直接投资(ODI)的国家和地区。除了香港以外,这些伙伴还包括主要的发达经济体,如澳大利亚、德国、日本、新加坡和美国等。中资银行也可以定位于交易量较大而来自中国的ODI较少并存在增长空间的市场。这就包括了发展中国家市场,如巴西、印度尼西亚和越南等。

无论是何种战略理据制定了筛选流程,中资银行同样需要考虑监管问题。哪些市场有利于外国投资?那些市场的壁垒很高?比如,美国允许外国公司拥有100%所有权,但是重大交易仍需要获得监管当局的批准。

政治气候也影响海外投资的可行性。2007年,随着美国金融危机的加剧,多家财富基金(由政府控制的联合投资组织),为蒙受损失的银行提供资本。不久,外国政府参股主要银行引起了一片批评声和保护主义呼声,部分原因是由于一些财富基金没有详细地说明其运作过程或动机。

篇(9)

一是总体规模迈上新台阶。中国企业500强在2012年实现营业收入50.02万亿元,较上年增长11.41%,首次跨上50万亿元的新台阶;实现净利润2.17万亿元,较上年增长3.58%。与此形成鲜明对比的是,世界大企业发展出现徘徊停滞局面;世界500强、美国500强2012年营业收入仅比上年增长了2.77%和2.66%,净利润分别比上年下降了5.47%和0.14%。 二是在国民经济中的地位更加凸显。中国企业500强是一个庞大的企业群体,2012年营业收入总和相当于当年我国GDP的96.32%,在国民经济中占有重要地位。2012年纳税总额为3.65万亿元,占全国税收总额的36.28%;对国家税收的贡献长期保持在35%以上。2012年职工人数比上年增加88.26万人,占当年我国全部新增就业人数的6.97%,对促进就业同样做出了较大贡献。

三是产业结构发生积极变化。近年来,我国服务业与制造业大企业之间的增长速度差距在不断缩小。2012年,中国服务业企业500强实现营业收入20.48万亿元,较上年增长15.13%;中国制造业企业500强实现营业收入23.38万亿元,较上年增长7.68%。服务业大企业增长速度首次超过制造业大企业。此外,在中国企业500强中,制造业企业的数量和收入占比都有所减少,服务业企业的地位有所增强。这其中有制造业发展明显放缓的影响,但也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大企业产业结构的积极变化。

四是跨国经营取得一定进展。2012年,中国100大跨国公司的平均跨国指数为13.98%,比上年提高1.05个百分点;显示出我国大企业的国际化经营水平在不断提高。这100家企业2012年末拥有海外资产4.48万亿元,比上年增长17.39%,实现海外收入4.78万亿元,比上年增长9.83%。海外资产的较快增长,表明我国大企业的对外投资、跨国兼并取得了明显进展。

五是在世界大企业中的地位更加巩固。近年来,世界500强中最为引人注目的变化就是中国企业群体的崛起。中国企业500强2012年的营业收入折合7.93万亿美元,相当于同年美国企业500强的65.74%,接近2/3。在世界500强中,中国内地企业达到86家,相当于英、法、德3个国家的总和,比排名第三的日本多出24家;这86家企业实现营业收入4.79万亿美元,占世界500强的15.81%,比上年提高2.80个百分点。我国大企业在世界经济大企业中的地位更加巩固。此外,我国入围企业的经营绩效整体上要好于世界500强的平均水平。

与此同时,我们也要看到,我国大企业发展还存在许多突出矛盾和问题,一些问题变得更加尖锐。主要是转变发展方式进展较慢,总体经营效率不高;近年来企业亏损面有所加大,经济效益增长落后于资产增长;不少行业产能过剩,设备利用率和盈利能力下滑;缺乏研发投入稳定增长的长效机制,发明专利占比偏低。特别是与国际先进企业相比,我国大企业在创新能力、资源利用能力、品牌影响力、国际化经营能力等方面还存在较大差距,制约了企业的持续健康发展。

今年是我国全面贯彻落实党的十精神的开局之年,我国经济总体上保持平稳运行态势。今年前7个月,主要指标仍处于预期的合理区间,经济结构调整稳中有进,转型升级稳中提质;在目前国际经济不稳定的情况下,取得这样的成果很不容易。当前经济环境更加错综复杂,有利条件与不利因素并存,经济既有增长动力,也有下行压力,给企业经营发展带来严峻挑战。党的十报告勾画了到2020年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宏伟蓝图,深刻阐述了我国经济社会的发展道路和前进方向;新一届中央政府明确提出“努力打造中国经济升级版”。立足当前,着眼长远,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坚定不移地走创新发展道路,着力提高发展质量,促进经济转型升级,是时代赋予我国大企业的历史使命。

第一,把握形势变化趋势,提升战略管理能力。

应当看到,国际金融危机的深层次影响不断显现,低速增长成为全球经济新常态。我国经济的潜在增长率也出现下降趋势,当前正处在由高速增长到中高速乃至中速增长的转换时期。最近两年中国企业500强的扩张速度明显放缓,也充分证明了这一点。对此,我国大企业要有深入的分析和及时的把握,要深刻认识提高增长质量与效益的重要性和紧迫性,尽快改变长期以来在高速增长条件下形成的发展理念和经营方式,加快推动企业科学发展,积极应对国内外环境变化带来的挑战。

经济增速适度放缓,为推进转型升级提供了宽松的环境,有助于企业加快从速度效益型向质量效益型转变,从要素驱动向创新驱动型转变。广大企业要从我国经济中速增长的现实出发,重新审视增长模式、盈利模式以及在产业链中的位置,对企业发展战略进行再思考、再定位。特别是要提高战略管理能力,建立起有利于战略调整的灵敏机制,以适应更加激烈的市场竞争。在这方面,我国许多大企业都进行了积极探索。中国铁物通过对前期发展道路的反思,确定了专注于铁路物资和钢铁供应链集成服务的战略定位,建立了基于战略执行的考核机制,在此基础上着力转变发展方式,调整优化业务结构,经营业绩屡创新高。宝钢致力于成为全球最具竞争力的钢铁企业,在企业扩张方面实现了从新建为主到兼并重组与新建相结合的转变,为我国钢铁行业跨区域重组提供了良好的示范和借鉴。实践表明,只有以战略统领转型升级,创新发展模式,企业才能处变不惊,增强驾驭复杂局面的能力。

第二,强化创新驱动,着力推进绿色发展。

创新是企业提高竞争力最为深厚的力量源泉,是转型升级的核心动力。当前全球已经进入了创新发展的关键时期,我国大企业要切实发挥在国家创新体系中的主体作用,主动参与产业标准的制定与修订工作,推动全行业不断提高产品与服务质量;要大力提升获取社会创新资源的能力,通过协同创新突破行业共性技术和前沿技术;要稳步提高研发投入,强化人力资本建设,健全研发体系,力争在产业关键技术领域取得突破。我国北斗区域卫星导航系统的建成,AC313大型民用直升机的成功自主研制,在世界上首次实现青蒿素的高效人工合成,就是这方面最为突出的成功典范。

当前,环境治理已经成为我国经济转型升级的重要抓手,发展环保产业、发展绿色低碳技术,是现阶段我国培育新的经济增长点、推进技术进步的重要突破口。为此,国务院专门部署了大气污染防治十项措施,了《关于加快发展节能环保产业的意见》;中国企业联合会、中国工业经济联合会、中国上市公司协会共同向全国企业发出了关注气候变化的倡议。我国大企业应当顺势而为,以建设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企业为基本方向,着力推进绿色创新、绿色发展。要将减碳技术、去碳技术和无碳技术作为企业科技创新的重点领域,加大工作力度,为企业节能减排、治理环境提供坚强的技术支撑。要加快推进绿色低碳技术的商业化应用,不断开发绿色低碳产品,打造绿色供应链和产业链,在环境友好的基础上实现可持续发展。中国建材、大唐电力等企业,加强节能减排技术研发,推进节能减排技术产业化,积极构建节能技术服务体系,明显提高了资源能源使用效率。大企业要积极行动起来,走在推进绿色发展的前列。

第三,大力推进结构调整,提高资源利用效率。

从中外大企业的对比来看,我国企业的整体盈利能力仍处于较低水平。中国企业500强2012年的资产净利润率为1.44%,明显低于美国500强2.27%的水平。这其中一个很重要的原因,就是一些企业过度追求总量指标,低水平盲目扩张,对资产的使用效率关注不够,相应的投入没有带来应有的产出。因此,大力推进结构调整,提高资源利用效率,就成为企业提高竞争力、改善效益的现实途径。

加快推进结构调整,要紧紧围绕提高核心竞争力、打造优势产业链的目标,按照盘活存量、优化增量的原则,不断优化企业内外部资源配置。一方面要充分挖掘潜力,加大内部资源整合力度,实现资源利用价值最大化。另一方面,要灵活运用兼并重组手段,发挥优胜劣汰机制作用,促进资源向优势企业积聚,在更大范围内实现优化配置。需要强调的是,在当前形势下,加强技术改造,对于现有企业提高发展的质量和效益,是更加重要、更为现实的选择。广大企业对此应当给予高度重视。要坚持技改与基建并重,优化投资结构,加大技术改造投入,提高现有装备的技术工艺水平,并在此基础上不断优化产品结构,提高产品的技术含量和附加值。近年来,国电集团公司通过科学延伸发电产业链,加快发展相关产业,形成了以发电为主,煤炭、科技环保、金融保险、物资物流协同发展的格局,在企业内部结构调整上取得了显著成效。新兴际华以加快转变发展方式为主线,大力推进产业、产品和资产等七大结构调整,实现了收入与利润的持续稳健上升,成功走出了一条军需企业集团转型升级的“新兴之路”。中国重汽高度重视提高技术装备水平,近年来先后投入80亿元资金用于技术改造,整体工艺装备在国内一直处于领先水平,部分关键生产线和工艺达到国际先进水平,极大地巩固了自身在国内重卡行业的龙头地位。

第四,稳妥推进国际化,积极参与国际竞争。

当前,国际经济的缓慢复苏和经济结构的深刻调整,为我国企业参与国际竞争、拓展发展空间提供了宝贵机遇。我国大企业应当抓住这一机遇,积极稳妥地推进国际化布局,提升国际化经营水平。针对以往我国企业国际化中存在的问题,以下几点需要引起企业的高度重视。一是要充分做好前期的信息收集工作,做好国际化人才和技术储备,确保国际化经营的稳妥推进。二是要统筹好国内和国际两个市场和两种资源,建立起全球一体化的企业管理体系。三是要加强协调与合作,避免因相互之间的恶性竞争而加大国际化风险,降低国际化经营绩效。四是要做好国际化经营风险管控,加强与当地企业、社区的合作,努力降低各类风险的发生。

一批先行企业在国际化经营方面进行了积极探索,为改善我国大企业国际化经营绩效积累了宝贵经验。2013年2月26日,中海油以151亿美元最终完成了收购加拿大尼克森公司的交易,这是中国企业成功完成的最大一笔海外并购。红豆集团抓住“走出去”战略机遇,实现了由“境外据点”到“境外园区”、由产品“走出去”到资本、品牌、市场、管理、人才“走出去”的根本性转变。本地化是华为保持稳健发展的战略之一,目前外籍员工已经占到华为西欧员工总数的60%以上,而且更多地在西欧市场第一线充当骨干力量。中交集团在“走出去”过程中,建立了海外合规风险管理体系,通过设置合规审查,阻断合规风险,保障了企业海外战略的顺利实施。这些企业的成功经验和做法,值得广大企业学习借鉴。

第五,加强企业文化建设,树立诚信经营的良好形象。

企业文化是企业发展的内在动力,是企业软实力的集中体现。优秀的企业文化,可以凝聚起巨大的正能量,推动企业健康发展。我国大企业需要从战略高度,对加强企业文化建设给予应有的重视。要善于以企业使命、企业价值观为核心,提升企业文化的内涵和生命。要注重实效,努力实现制度和文化的协调统一,实现理念和操作的协调统一。建立具有多样性、包容性特点的开放性创新文化,形成有利于创新发展的良好氛围。加强社会责任文化建设,积极履行社会责任,提升企业责任竞争力。多年来,沙钢集团全面实施企业文化提升战略,使企业文化成为广大员工同心协力建设一流钢铁企业的价值取向和行为准则,为应对钢铁行业进入微利时代的严峻考验,实现高效稳健发展,提供了坚强的精神支柱和文化动力。

篇(10)

关键词:

石油企业;投资管理;可行性研究报告;DCF模型分析法

不断提高石油投资管理水平,已经成为现阶段石油企业开展自我管理的重要举措。目前,我国石油企业在投资管理工作中尚存在一定问题,阻碍了投资效率的正常发挥。本文简要分析现阶段石油企业投资管理存在的主要问题,并在此基础上提出改进投资管理工作的策略,并对中海油海外收购活动进行简要分析,为企业降低成本、实现最大化收益提供依据。

一、石油企业投资管理现状概述

石油资源自身具有复杂性,在对其进行开发过程中,需要先进技术和大量资金作为支撑,因此具有较高的风险。我国市场经济不断完善,很多石油企业在投资管理上适当做了一些调整和改革,并取得一定成效。在企业逐渐拥有投资自的同时,企业投资管理水平虽有提升,但幅度不大。

二、石油企业投资管理中存在的问题

1.思想观念滞后、认识水平有待提高在很长一段时间以来,我国很多石油企业未能充分认识到投资管理的重要性,而是将工程造价控制作为重点,因此造成很多不必要的损失。近年来,尽管一些石油企业开始重视投资管理工作,但是在实际工作中常常将资金“量”和“价”分离开来,导致投资活动未能全面覆盖投资管理中,进而未能真实的反映出投资估算。

2.运行机制尚不健全,约束机制难以落实由于现阶段我国很多石油企业未能在实际工作中建立完善的投资运行、约束机制,因此常常会出现“争项目”、“争投资”等不良现象。虽然很多石油企业实行法人责任制,但还是会出现权责不清,导致投资管理流于表面,进而出现严重的“三超”现象(“三超”是指“概算超过预算”、“预算超过决算”、“决算超过预算”)。

3.投资决策和投资管理方法不够完善现阶段石油企业在开展投资管理和投资决算时,基本上沿用传统管理方法,也就是将企业平均投资水平作为企业投资管理的基本指导方法。实际上,这种管理方法能够和生产型管理相契合,但是却属于比较粗放的管理方法,很难适应当前市场经济制度对石油企业投资管理的新需要。

4.基本建设程序的执行力度不够现阶段,很多石油企业未能依据投资活动的主要规律来对投资管理工作进行全面监督和控制,因此常常会在定项目过程中出现严重的主观随意性,且超越基本建设程序或基建程序执行力度欠缺等现象时有发生。

5.投资管理的基础工作较为薄弱基础工作比较薄弱主要体现在两个方面,首先是指石油企业在专项规划研究方面比较薄弱,因而常常会给投资决策工作带来不良影响。二是投资管理前期工作往往会受到多种因素的制约,导致其自身欠缺深度。三是缺乏投资管理工作方面的专业人才,且相关管理人员综合素质有待提高。

三、提高石油企业投资管理水平的策略

随着改革开放的不断深化和市场经济的日益成熟,需要在经济持续增长的基础上对资源进行合理配置。石油作为重要的战略物资,对与其相关的投资活动进行高效管理,能够加强资源的有效利用,并在此基础上对其进行合理配置,进而为企业实现盈利目标。1.转变观念,实行投资决策责任制作为管理者,要充分重视投资管理的重要性,并在此基础上不断对投资管理的核心管理进行优化。工程投资的目的在于保证投出的资金能够安全收回,并且达到增值的目的。投资活动属于企业资金运作的过程,作为投资决策管理人员,要不断提高自身理论知识、专业素质及法律法规掌握程度,并树立投资回报观念。同时,建立投资项目决策的全面责任制,实行项目经理责任制,将投资风险管理责任细化到个人,并与广大职工的自身利益相互挂钩,最大程度调动全员参与投资管理的热情。

2.完善内部投资管理运行机制石油企业属于大型联合企业,若不建立投资管理运行机制,则会导致内部各级单位之间不能开展良好合作,为了自身利益而出现“各自为政”的现象。要想在企业内部实现良好的投资管理运行和约束机制,首先转变投资使用方式,即将投资活动的无偿使用逐渐转变为有偿使用,并根据企业固定资产种类上缴不同比例的占用费。例如,针对经营性项目,要对项目进行详细评估,并以国内外同业作为借鉴来计算投资回报率。

3.改进投资决策及投资管理方法经济评价过程中,资金是有限的,为了有效提升资金使用效率,必须价格经济效益作为首要关注对象。因此,在投资决策前,要进行科学合理的可行性研究,并在此基础上对投资活动的经济效益进行分析,当方案较多时,要从中选择出最佳方案。实际工作经验表明,DCF模型分析法涵盖范围广泛,且角度更加全面,能够转变粗放管理方法,且将资金成本、获利成长、资金使用变数等内容考虑进去,以保证总投资不被超越。推行DCF模型分析法可对控制投资产生促进作用,并不断提高企业自身投资管理水平。但是,DCF模型分析法数据估算比较复杂,因此常常需要耗费较长时间,且其自身的准确性受到输入值的影响。

4.加强基本建设程序、投资全过程管理坚持按照基本建设程序开展投资管理工作,并通过专题研究来进一步深化和落实企业中长期投资活动。首先,收集工程地点、当地自然环境、地质条件、水文条件、社会环境、文化习俗、机械价格、材料市场行情、设备采购地点、类似工程项目等基础资料,为投资活动经济效益提供技术指导。其次,编制投资预算报告书,根据相关数据编制风险评估预警报告和投资预算报告,将风险因素控制到最低。同时,完善可行性分析报告,运用科学手段,对石油项目技术可靠性、投资盈利性进行充分论证。

5.夯实石油企业投资管理基础工作在开展投资管理工作时,首先要为企业做好中远期发展规划,进而从整体上为企业确定投资方向,并对投资结构进行优化。第二,要加强石油项目前期工作,针对勘探和开发的项目,要争取提前1-2年完成经济评价和方案制定工作,进而保证项目前期工作的质量,且不断提升投资决策水平。第三,不断对投资活动的定额标准进行完善,并对投资估算、概算、计划、预算、审批行为进行规范。第四,完善投资决策相关管理制度,进而对投资管理者的行为产生约束效果。最后,结合石油企业生产实际,编制项目可行性研究的报告里,要清晰显示出项目对当地环境的影响评估、项目抗风险能力,项目经济效益及项目完工后所能带来的社会效益等,进而为企业的投资行为提供科学的依据。

四、案例分析

1.中海油海外收购尼克森中海油于2012年7月宣布,其正式与加拿大尼克森公司达成协议,出资151亿美元收购尼克森,且公司现有43亿美元的债务将继续维持。此次收购活动能够补充中海油现有资产,同时也增强了中海油的全球战略布局。在中海油内部中,重点设置专业会计部门负责对海外资产项目进行长期运作和跟踪调查。例如,设置技术部门开展资源评价,并对尼克森公司资源品质、安全性及主要成本进行详细分析。同时,成立并购、资本运营等重要部门,从项目操作层面来对投资活动进行估值和管理,聘请专业机构人员参与其中。很多业内人士分析认为,中海油在开展海外并购投资时,其自身在操作方面已经相当成熟、规范和理性,且与国际标准之间相比未出现本质上的区别。

2.中海油海外收购优尼科尽管中海油谨遵国际规则,始终积极做到合作,但是与收购尼克森的结果不同,中海油海外收购优尼科最终失败而归,但却为之后成功收购尼克森做出了有益是尝试。若探讨收购优尼科的原因,除了政治原因外,企业综合能力和市场竞争力等因素也是导致此次海外收购活动失败的主要原因。中海油在吸取这次失败教训后,对海外收购尼克森出价水平、聘请投资管理顾问及投资后战略调整等工作做出详细的分析和研究,在投资工作方面的进步有目共睹。

五、结束语

综上所述,石油投资管理仍然存在很多问题,尤其是传统的石油投资管理方法单一落后,无法满足实际工作的需要,因此要在实践中不断摸索,找到更多切实可用的方法,在确保石油企业工作质量的前提下,进一步提高石油企业的投资管理水平。

参考文献

[1]彭菁菁.Black-Scholes模型与DCF模型在B2B电子商务企业价值评估中的互补应用[J].金融经济,2014,16(24):97-99.

[2]全兆松.石油工程造价分析体系研究[J].科技创业月刊,2010,23(2):53-55.

上一篇: 工程建设法规内容 下一篇: 快递行业的市场调研
相关精选
相关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