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23-09-10 14:57:52
序论:好文章的创作是一个不断探索和完善的过程,我们为您推荐十篇空气污染的原因和解决方法范例,希望它们能助您一臂之力,提升您的阅读品质,带来更深刻的阅读感受。
环境与发展问题,已成了当代世界共同面临的两难选择,成了对21世纪人类最严峻的挑战,人类不得不面临新的环境问题。为了从根本上预防和治理环境污染,必须依靠近年在国际上引起极大关注的化学领域——绿色化学(Green Chemisty)。
一、“绿色化学”的提出和内涵
“绿色化学”这个名称最早出现在美国环保局的官方文件中,以突出化学对环境的友好。1995年,美国总统克林顿、副总统戈尔专设了“总统绿色化学挑战奖”,以推动社会各界进行化学污染预防和工业生态学研究,鼓励支持重大的创造性的科学技术突破,从根本上减少乃至杜绝化学污染源。由于上述原因,使得“绿色化学”这个名称广为传播。
“绿色化学”是当今社会提出的一个新概念。在“绿色化学工艺”中,理想状态是反应物中原子全部转化为欲制得的产物,即原子利用率为100%(原子经济性)。原子的利用率越高,意味着生产过程中废物的排放量越少,对环境的影响也越小。
把绿色化学融合于中学课程教材改革和课堂教学改革之中,便绿色化学成为中学化学教育的一个重要的组成部分,这是中学化学教育的崭新课题。
二、“绿色化学”在中学化学中的渗透
在化学教学中培养学生的环保意识,应该抓住教学中的各个方面,多角度的进行环保教育。
1.抓住教材的环保内容渗透环保教育
化学教师应该结合化学教材中的许多章节向学生介绍环保的相关知识。如结合硫、氮的氧化物,介绍空气污染,酸雨的形成及其危害;结合一氧化碳等有毒气体的教学,在课堂上介绍其对环境和人体的影响和相关的实验操作注意事项;结合炼钢炼铁的工业流程,介绍工业污染及废气、废渣的处理;结合重金属元素的教学,介绍重金属对水的污染并给人体健康带来的危害;结合磷肥的相关知识,介绍湖泊水质的富营养化;结合有机高分子化合物的内容介绍白色污染及其危害和解决方法等等。课堂是教师的第一阵地,作为化学教师,我们要抓住这一阵地,紧密联系教材,在日常教学中渗透环保教育,让学生理解环保的必要性和紧迫性,逐步培养起环保意识。
2.在实验教学中推进环保教育
作为化学教师,我们要利用实验教学,让学生参与到环境保护的实践中来。首先,我们要培养学生的实验习惯,如在密闭系统或通风橱中操作有毒气体,对反应后的尾气进行吸收,不让其扩散到空气中,反应后的废液、废渣不随意倒入水池,而是分类回收等等,使学生养成环保的好习惯。其次,我们要帮助学生学会从环保角度设计、改进、挑选实验方案,选取实验药品。使学生尽可能采用一些无毒无害、低污染、低能耗的实验方案和选择一些无污染、可回收、可循环利用的药品。从小培养学生在科学实验和工业生产上的环保意识。
3.发挥考试的导向功能,强化环保教育
近年来,环境保护试题在各地中考试卷中都有出现。这些题有的落点仍在化学的基础知识上,发挥考试的导向作用和教育功能,引导学生关心社会、了解社会,推动中学的素质教育,提高学生对环境保护的认识。我觉得,中考中环保试题应向着综合型发展,难度有所提高,范围更加广泛,促进我们更要培养学生的环保意识,鼓励学生多了解环保常识,多把书本中的理论与社会实践相联系。我们化学教师要在平时就注重把身边实际与知识相结合,在日常考试练习中给学生营造一个重视环境保护的外部环境。
4.利用丰富的课外活动开展环保教育
根据现行《中学化学教学大纲》的要求,学生环保意识的培养仅靠在课堂上的培养是不够的。我们应该把环保活动作为化学课外活动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把培养学生环保意识作为化学课外活动的一个重要目标来认真有效的实施。 ① 专题讲座。结合国内外重大的环境污染问题和重大的环保活动举办专题讲座。如结合6月5 日世界环境日向学生介绍当前世界关注的全球性环境问题有哪些;结合9月16 日国际保护臭氧层日向学生介绍臭氧层的相关知识及其被破坏的原因和氟里昂的应用及其替代技术;结合我国提倡消除白色垃圾活动谈谈白色垃圾的起源及其危害。 ② 组织学生参观活动。我们可以利用假期组织学生到附近典型的污染工厂(如焦化厂、水泥厂和镀锌厂)和受污染河流等处参观,与厂里工人和技术人员及河流周围的居民交谈,明确环境污染的危害性和环保的紧迫性。③ 组织学生进行小课题调查研究 a.组织学生对雨水、江水和工厂废水、民用废水的pH值测定后进行比较;b.了解空气质量是怎样评估的,API值与空气质量级别的对应关系,调查繁忙公路上二氧化碳及空气污染气体的含量;,c.调查目前各品牌冰箱中氟里昂的使用情况,与以前情况对比如何;d.对比小白鼠在不同空气质量、不同酸度的饮用水的条件下的生长情况;e.从环保角度改进课本上一些实验,并进行讨论研究。通过这样一些课外活动,让学生活动在环保第一线,把平时所学的化学知识用到实处,亲身参与环保活动,真真切切体会到环保任务的艰巨性,有利于学生把被动的培养环保意识转为自发的主动的培养自身的环保意识。
随着世界经济的发展,一场绿色变革浪潮正席卷全球,二十一世纪将成为绿色世纪。在中学化学教学中开展绿色化教育是历史赋予我们的责任。绿色化教育有利于保护人类赖以生存的环境,实现人类社会可持续发展,中学化学必须体现绿色化学教育,要让绿色化学的思想和内容贯穿于整个教育活动之中,真正做到绿色无所不在,只有这样我们的教育才能够充满生机,绿意盎然。
参考文献:
中图分类号:TU99文献标识码: A
0引言随着我国经济的快速发展,人类城市文明也在飞速前进,我国城市进程也迎时而上,向前迈进。目前,人们对生活环境质量要求也相对提高,环境保护的理念已经形成,但是在城市化发展进程中,以灰尘、噪声、废弃物和水源空气等为代表的环境污染日益突出,其造成的负面影响已经引起了诸多学者和环保者的注意,因此,加强环境保护是城市化进程的重要任务之一。
1、确立环境保护目标和指标目标:在工程施工期间,对噪声、振动、废水、废气和固体废弃物进行全面控制,尽量减少这些污染排放所造成的影响。文明施工、保护文物。 指标:在工程施工期间,噪声、振动、废水、废气和固体废弃物的影响满足国家和有关地方法规的要求,保护城市生态。 2、市政工程施工中环境问题 2.1 市政工程施工的灰尘问题 在市政工程施工过程中,灰尘是造成环境污染的主要原因之一。灰尘污染主要是指由于空气中流动的风力或者施工作业的车辆带动,将施工现场的粉尘扬起,导致空气中弥漫着各类灰尘。这些灰尘主要包括道路路基开挖是扬起的尘土、建筑材料在运输时遗落的砂浆、水泥等混凝土、建筑用的砂石等,这些小颗粒的粉尘是造成空气污染的主要来源,对人体非常有害。2.2 市政工程施工中的水污染问题在市政工程施工过程中,由于施工现场地面经常会由于冲洗等产生许多废水,每当雨天来临时,降水也会造成各种水泥、石灰等砂石料流入地表水中,水源中的悬浮物质、油性物质等污染物大大增加,这些因素都会引起施工现场周围的水源水质受到污染。2.3 市政工程施工中的噪声污染问题市场工程施工过程中,噪声污染是环境污染的一个重要方面,其大大的影响了施工现场周围的居民生活,该污染的特征是噪声源相对稳定,时间波动性大。施工现场的机械设备种类繁多,不同的施工阶段使用的设备不同,导致施工产生的噪声污染具有极大的无规律性和随意性,另外,不同的设备产生的噪声类型不同,使得噪声污染具有突发性和脉冲性,给人们的心理带来严重的影响,使人产生烦躁感,干扰了人们的工作、学习和生活。3、环保工作内容 (1) 施工准备阶段 ①建立由项目经理参加的环境管理组织机构,明确各级、各部门在环境保护工作中的职责分工。 ②建立、健全施工期环境管理体系和各项环境管理规章制度。 ③核实、确定施工范围内的环境敏感点,施工过程的重大环境因素。 ④明确施工范围内各施工阶段应遵循的环保法律、法规和标准要求。 ⑤制订培训计划,建立培训、考核程序,定期对直接参与环境管理的人员进行环保专业知识培训,对各层次工作人员进行必要的环保知识培训,对关键岗位员工进行岗位操作规程、能力和环境知识的专门培训,新工人进场和人员转岗都要进行相关的环保培训和教育。 (2) 施工阶段 ①指定专人负责施工现场和施工活动的环境保护工作,完成施工环保设计方案和环保工作方案中的各项工作。 ②将环保工作和责任落实到岗位、落实到人,在日常施工中随时检查,出现问题及时纠正。 ③根据不同的施工阶段及时调整环保工作内容,保证工作质量。 ④每周对环保工作进行一次例行检查并记录检查结果,内容包括: 施工概况;污染情况、污染种类、强度、环境影响等;污染防治措施的落实情况、可行性和效果分析;存在问题和拟采取的纠正措施;下步环保工作计划;其它需说明的问题,如措施变更、污染事故和纠纷处理等。 4 市政工程施工中环境保护措施4.1 灰尘污染防治措施保护在市政工程施工过程中,对于施工人员挖开的土方,可以实施集中堆放的管理措施,该措施能够降低灰尘扬起时的波及范围,同时要对土方进行回填,这样就可以从时间上降低灰尘的影响;运输水泥、石灰、混凝土和砂石料时,可以采用密封的罐车,如果采用敞篷车运输时,应该在物料上方覆盖一层篷布;存放施工材料的仓库和临时材料堆放点,也要设置粉尘围护栏等遮挡措施,这样就可以降低灰尘的扩散;要在固定的机械设备运行是方向波及的范围内增加除尘装置。4.2 施工水污染防治措施市政工程施工过程中,其产生的污水量并非很多,但是,如果没有采取防止措施,通常会为城市生活用水环境带来极大的危害。对于不同类型的废水,其防治措施也不尽相同。比如在处理冲洗砂石料产生的废水时,由于水中含有较多的悬浮物,因此必须建立沉降池井下沉降处理;冲洗施工设备或者车辆机械时,尽量的选择靠右污水排放管道的地点进行,以便防止冲洗废水流入生活用水中。4.3 施工噪声污染防治措施在施工工程施工期间,施工设备、运输车辆产生噪声的主要源头。因此,为了降低噪声污染,施工单位要按照国家规定的噪声标准选择施工设备和运输车辆,以便尽可能的降低噪声污染。比如低噪型的施工机械或者车辆在施工过程中,具有较低的噪声指数。另外,施工单位也应该合理安排施工时间,以便降低对施工现场周围的噪声污染。
5、结束语 在市政工程建设施工过程中,处理好工程建设和环境保护之间的关系,做好环境保护工作,是市政建设的重要内容,因此,掌握市政建设的发展规律,调节工程建设和环境保护的物质能量交换过程,寻找解决产生毛肚的根据和解决方法,以便从本质上改善人们的生活环境,促进城市可持续发展。
【关键词】城市建设 市政工程 环境污染 环境保护
1 引言
在市政项目施工过程中,主要会体现为生态污染、大气污染、噪音污染、废水污染。未来我国城市人口将继续增加,城市化建设的步伐将不断加快,国民素质的不断提高,对环境的保护就会更加重视,对环境和谐发展也将提出更高的要求。
2 市政工程施工中的环境问题
2.1市政工程施工的灰尘问题
在市政工程施工过程中,灰尘是造成环境污染的主要原因之一。灰尘污染主要是指由于空气中流动的风力或者施工作业的车辆带动,将施工现场的粉尘扬起,导致空气中弥漫着各类灰尘。这些灰尘主要包括道路路基开挖扬起的尘土、建筑材料在运输时遗落的砂浆、水泥等、建筑用的砂石等,这些小颗粒的粉尘是造成空气污染的主要来源,对人体非常有害。
2.2市政工程施工中的水污染问题
在市政工程施工过程中,施工现场地面经常会由于冲洗等产生许多废水,每当雨天来临时,降水也会造成水泥、石灰等砂石料流入地表水中,水源中的悬浮物质、油性物质等污染物大大增加,这些因素都会引起施工现场周围的水源水质污染。
2.3市政工程施工中的噪声污染问题
市政工程施工过程中,噪声污染是环境污染的一个重要方面,其大大影响了施工现场周围的居民生活,该污染的特征是噪声源相对稳定,时间波动性大。施工现场的机械设备种类繁多,不同施工阶段使用的设备不同,导致施工产生的噪声污染具有极大的无规律性和随意性,另外,不同的设备产生的噪声类型不同,使得噪声污染具有突发性和脉冲性,给人们的心理带来严重的影响,使人产生烦躁感,干扰了人们的工作、学习和生活。
2.4植被减少,生态环境破坏问题
市政建设包括:公共交通设施、给水、排水系统、燃气、城市防洪、环境卫生、照明设施、配套综合管线等。市政建设具有长期性、不确定性以及分期规划等特点,因此,容易造成原有树木、绿地及植被的破坏。甚至在一些施工过程中,对一些城市公园或是保存完好的绿化场地进行大面积的挖方、填土,这些都对居民的生活环境品质造成极大影响。同时,地下人工构筑物、表面硬化等施工亦会对地下水及土壤生态环境造成影响。如果长期得不到有效治理,这种影响将会逐步累积,终有一天对生活在该生态系统中各种生物产生严重危害。
3 市政工程施工中环境保护创新措施
3.1灰尘污染防治措施
在市政工程施工过程中,施工人员挖开的土方,可以实施集中堆放的管理措施,有效降低灰尘扬起的波及范围,同时要对土方进行回填,可以从时间上降低灰尘的影响;运输水泥、石灰、混凝土和砂石料时,可以采用密封的罐车,如果采用敞篷车运输,应该在物料上方覆盖一层篷布;存放施工材料的仓库和临时材料堆放点,也要设置粉尘围护栏等遮挡措施,降低灰尘的扩散;要在固定机械设备运行方向波及的范围内增加除尘装置。
3.2施工水污染防治措施
市政工程施工过程中,其产生的污水量并非很多,但是,如果没有采取防止措施,通常会为城市生活用水环境带来极大的危害。对于不同类型的废水,其防治措施也不尽相同。比如在处理冲洗砂石料产生的废水时,由于水中含有较多的悬浮物,因此必须建立沉降池井下沉降处理;冲洗施工设备或者车辆机械时,尽量选择靠右污水排放管道的地点进行,以便防止冲洗废水流入生活用水中。
3.3施工噪声污染防治措施
在工程施工期间,施工设备、运输车辆是产生噪声的主要源头。因此,为了降低噪声污染,施工单位要按照国家规定的噪声标准选择施工设备和运输车辆,以便尽可能地降低噪声污染。比如低噪型的施工机械或者车辆在施工过程中,具有较低的噪声指数。另外,施工单位也应该合理安排施工时间,以便降低对施工现场周围的噪声污染。
3.4施工F场固体废弃物污染防治措施
对于市政工程施工现场的固体废弃物,可以采取以下措施进行处理:对施工过程中产生的生产废料,应该进行分类回收,然后交给废弃物收购站进行处理;表层土可以作为绿化用土,对于施工时产生的废土,统一规划进行回填处理,建立弃土场地进行弃土的集中处理;对施工现场清场废弃物的处理中,清场的树木农作物以及杂草等要及时进行清运处理。
Abstract:Open burning of straw caused serious pollution of air. And people's normal life and normal production are affected by this kind of air pollution. Open burning of straw becomes a difficult social problem in recent years The authors carried on the investigation in the northeast region of Anhui province for surveying rural open burning straw in July 2015. We found the mainly types of open burning straw are wheat straw and rice straw; the main reason of open burning straws is that villagers can get benefit maximization; the only solution of open burning straws is finding new profitable way in straw utilization.
Keywords:open burning straws;atmospheric pollution;straw utilization
1. 引言
秸秆是指水稻、小麦、玉米等禾本科农作物成熟脱粒后剩余的茎叶部分[1],其中水稻的秸秆常被称为稻草、稻藁,小麦的秸秆则称为麦秆。秸秆曾经是重要的资源,通过调查了解,农民曾经对秸秆进行过充分的利用。概括起来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1,2]:① 烧柴。在煤、电、天然气没有普及之前,秸秆是农民生活的必需品,这也是秸秆以前消耗最重要的途径。虽然也是焚烧,但长期小剂量的燃烧并没有带来严重的环境问题;② 动物饲料,这也是一个重要的消耗途径;③ 制作生活用品,例如编织坐垫、床垫、扫帚等家用品,甚至用于制作简易房屋的屋顶等。
中国近二十年来由于煤、电、天然气的普及,以及人民对生活卫生条件要求的提高,秸秆不再被作为燃料。同时,由于中国的城市化进程的推进,大量务工人员进城,农村劳动力减少,劳动力成本上升,秸秆回收利用从经济上变得不划算。为了及时播种和避免秸秆影响种子发芽率,多地农民直接在田地里燃烧秸秆,引发了一场政府与农民之间的持久战,成为中国近年来最受关注,最难解决的问题之一[3]。近些年来,在秸秆集中焚烧的6月和10月经常安徽省全省大范围的出现雾霾天气,造成了严重的环境污染[4],对生活的各个方面产生了深远的影响。秸秆焚烧带来的环境污染问题已经从原来简单的环境问题变成了复杂的社会问题。为了了解安徽省这些秸秆焚烧的现状,作者团队秸秆集中焚烧后的七月对安徽省东部主要的农产区进行了走访调查。提供客观的第一手资料,通过与村民的访谈了解其真实情况,为进一步研究秸秆焚烧后残留物与地表水相互作用对土壤的影响以及预防空气污染提供重要的基础资料。
2.1 调查区选择
安徽省是农业大省,土地面积超过400万公顷,实际农作物播种面积达到600万公顷以上(两季作物),土地肥沃,适宜各种农作物生长。其中,玉米、小麦和水稻这些产生秸秆的作物种植面积大约总面积的90%[1]。安徽北部地区是小麦、玉米和水稻的重要产区,也是秸秆焚烧情况比较严重的地区。本次调查全面覆盖了安徽东部的地级市(如图1所示),所调查的地区较广,调查结果能够准确地反映出安徽省东部地区秸秆焚烧现状和焚烧的原因。
2.2 问卷设计及内容
2.2.1 问卷设计
调查问卷以安徽省东部地区为调查目标而进行的,调查问卷主要由3个部分组成,主要包括受访农户的基本信息,农户焚烧秸秆的现状,及农户对秸秆焚烧问题的认识、感受和解决办法。问卷针对这三个方面,共设计了20个问题,其中第一部分共4个问题,是农户的基本信息,包括性别,年龄,职业及文化程度;第2部分为11道选择题,主要是调查农户焚烧秸秆的种类,焚烧带来的影响及对政策法规的了解;第3部分由5道问答题组成,主要针对农户秸秆焚烧的原因及解决对策。
2.2.2 调查结果整理
本次调查随机走访了110户农民,少部分人中途因各种原因中断,其中有101户协助完成了调查,并且这些问卷全部可辨,问卷回收率和可辨率达到92%,能够有效反应所调查问题的真实性。然后对问卷进行整理分析。在统计和分析时,仅统计回收的问卷,未完成的问卷数据作废。
3. 结果与分析
3.1 调查对象的基本情况
通过对调查结果进行分析,发现受访农户中男女比例为53∶47,年龄分布区间为25岁~60岁。受访者90%为农民,8%为个体,2%为其他职业。受访者的文化程度主要集中在初中(75%),另外有11%是小学文化,7%以上为高中及以上文化程度,其余是文盲。所调查的农户情况基本上可以代表安徽东北部地区农户的整体情况。
3.2 调查结果的情况与分析
调查表明,101户农户的问答情况如下,11个选择题的统计结果见表1。5个问答题总结如下:
(1)为什么非要焚烧秸秆,焚烧秸秆给您带来的最大好处是什么?
几乎所有的问卷给出的答案都是方便,残留的秸秆对下一季庄稼的种植有较大影响,机械粉碎的秸秆影响发芽率,焚烧可以彻底的消除秸秆的影响,同时操作又极其简单,省时省力。同时,有32份问卷讲到焚烧秸秆可以增加土壤肥力(31.6%)。
(2)给多少钱,你愿意将秸秆收集起来出售?现在的售价是多少?
给出的价格区间在50~200之间,也有少部分人表示给钱就卖(7份,6.9%)。现在一亩地的秸秆售价在100元左右,然而多数情况下是有价无市,即没有人愿意收购秸秆。
(3)秸秆焚烧是一直都有的吗?在此之前秸秆被做什么用。
秸秆焚烧是近些年才有的,调查问卷给出的年代区间为1998~2007。焚烧之前,总体上是进行利用。多数用作烧柴,少部分当作饲料等进行利用。
(4)现在的种植面积同以前相比有什么变化,除了种植秸秆植物(小麦、水稻和玉米),其他还种植什么?
89%(90份)的被调查者表示种植面积没有变化,另外的11%(11份)认为种植面积有减少。除了种植小麦、水稻和玉米以为,还种植油菜、大豆、芝麻等。
(5)有没有想过种植其他作物?
有33份(32.6%)问卷的结果显示有想种植其他作物,作物种类包括草药,青菜,果树,烟草等。
4. 讨论
4.1 探讨秸秆焚烧的原因
通过调查了解,焚烧秸秆的种类主要为小麦和水稻,如图2所示,这两种秸秆占焚烧秸秆的88%,原因是这两种秸秆难于利用,玉米等作物的秸秆相对来说比较好利用,一般可以利用。对于焚烧秸秆的态度,有半数以上的人觉得不是好办法(如图3所示),并且有82%以上的人认为秸秆有一定的价值(表1)。然而,仍然有11%的人认为焚烧秸秆是好办法,有66%的人烧过或者曾经烧过秸秆(表1),并且多数人(77%)都认为焚烧秸秆对自己的生活有不利影响(表1,图3)。同时,国家的大力宣传[3]也起到了明显的效果,三分之二的调查者表示知道禁止焚烧,同时对我国的相关法律有一定程度的了解(图3),因此法律意识淡薄不能完全解释秸秆焚烧屡禁不止的事实。
然而为什么,秸秆焚烧屡禁不绝,成为一个严重的社会问题?秸秆在漫长的利用过程中被作为燃料也是被焚烧,也就是说焚烧本身并不是产生问题的根本原因,产生问题的原因是集中焚烧。为什么会集中焚烧,有些人认为秸秆之所以被焚烧有以下几个原因[1,2,5~7]:① 机械收割导致留茬较高,不得不焚烧;② 劳动力不足,由于大量人员进城务工,导致的劳动力流失;③ 缺乏合理的利用技术;④ 缺乏宣传和正确引导等等。我们研究小组通过调查研究,认为这主要是个经济问题。造成这个问题的根本原因是秸秆低廉的价格(有些地方甚至有价无市)和高昂的人力成本之间的矛盾。因此,如何在经济上高效的利用秸秆成为解决问题的关键。
4.2 秸秆焚烧问题解决方法的探讨
在进行调查之前,我们查阅了相关文献[1,2,5~9],并且总结了国外常用的办法。在调查的过程中,我们将这些办法同农民进行交流,得到了一些新的认识。
(1)秸秆还田,做生物肥。秸秆还田有两种方式,一种是直接打碎还田,另一种是发酵后还田。第一种方法经济方便,存在的问题主要是大块秸秆影响下一茬作物的种子的萌发;第二种方法是秸秆利用的好方法,但是费时费力,成效不明显。日本的先进做法是直接将植物秸秆粉碎深埋,这种方法可以作为参考和借鉴。
(2)作为能源,燃烧利用。利用植物秸秆发电或者利用作物秸秆生产乙醇作为汽车动力,这将是一个重要的研究方向。研究出切实可行的办法,实现生物再生能源的再利用,既能解决秸秆难处理问题,也有利于生态平衡发展。然而现阶段能源利用在经济上还不可行,特别是煤炭价格持续低迷,如果实现秸秆的生物能利用,需要政府进行高额补贴。
(3)作为饲料,发展养殖业。植物秸秆直接作为饲料难以消化,特别是小麦和水稻的秸秆,做饲料效果很差。现在一直流行的方法是青储,但是作为青储将影响粮食产量,虽然是优良的饲料,但是代价也很高(粮食收成减产甚至没有收成),很难推广。同时,利用植物秸秆培养食用菌是一个研究方向,然而这个方向不可能完全解决秸秆焚烧的问题,培植食用菌需求的秸秆量与秸秆的产出量相差太多。
现有的问题是秸秆这种可利用的资源如何再利用的问题。找到在经济上和技术上都可行的办法是解决这一问题的根本途径。当前高压禁烧的办法只能治标,不能治本。秸秆得不到合理的利用,最终只能是浪费,无论采取什么办法,都会有人抱着侥幸的心理焚烧。科技创新才是解决问题的根本办法,找到合理的途径,让农民得到实惠,让生态更加文明。
5. 主要结论
(1)秸秆焚烧的种类主要是小麦和水稻,原因是这两种秸秆难于利用。
(2)秸秆焚烧最主要的动力是经济原因,并不是法律意识淡薄。
(3)秸秆焚烧最终的解决办法是科技的进步或者政府提高补贴。
参考文献:
[1] 王晓斌.安徽省农作物秸秆养分资源及农业利用方式的调查[D].2013,安徽农业大学.
[2] 徐秀娟,吴.安徽省农作物秸秆资源及其综合利用[J].中国农业科技导报,2009,11(02):39-43.
[3] 徐尚勇,张鹏,朱玉宽.秸秆禁烧困局[N].绿色视野,2012,08:6-17
[4] 王书肖,张楚莹.中国秸秆露天焚烧大气污染物排放时空分布[J].中国科技论文在线,2008,3(5):329-333.
[5] 王亚静,毕于运,高春雨.中国秸秆资源可收集利用量及其适宜性评价[J].中国农业科学,2010,43(9):1852-1859.
[6] 刘丽香,吴承祯,洪伟,等.农作物秸秆综合利用的进展[J].亚热带农业研究,2006,2(1):75-80.
[7] 李正东,李懋潘,根兴,等.作物秸秆还田的新问题――对河南商丘地区农民的问卷调查[J].中国农学通报,2013,29(32):204-208.
一、引言
交通运输是国民经济命脉,船舶更是近几年使用越来越频繁的交通工具,但随着这些年的温室效应以及雾霾的影响,导致人们在关注经济发展的同时也更加关注环境的保护,开始有了保护环境的意识。而对于船舶行业,无论是制造业还是运输业,似乎都缺少了对于环境保护这方面的关注。本文最主要的研究意义在于两方面。其一是加强企业内部人员对环境管理、环境会计的重视、展开环境管理的培训。其二通过确定环境成本内容,核算环境成本和评价环境经济效益等方式,来管理环境成本,不仅能够更清晰明了地显示和说明环境成本所占比重,更能为企业管理层提供更准确的资料,使其提出更有针对性的措施和解决方法,促进企业的长远发展,提高船舶行业在国际市场上的竞争力。
二、船舶行业环境管理的相关概念
(一)船舶行业的概念
船舶行业是现在社会最不可缺失的行业之一。它促进了国家之间的经济发展,充分利用了自然资源,为人类提供了便利。在本文中所提到的船舶行业,仅仅指船舶制造业。虽然可能大多数人会认为船舶运输业的排污会更多更严重,但是致使航运业排污量不合格的最终原因,还是船舶制造过程中的设备选用的不合规,船舶制造业主要业务分为船舶设计、船舶制造、船舶修理等。
(二)环境管理的概念
环境管理是国家环境保护部门的基本职能。环境管理的主要内容有三点。第一点是环境计划的管理,主要是对环境污染的控制、计划和防治,如:自然环境保护计划等,以及调查环境状况。第二点是环境质量的管理,主要是对各污染物排放的标准的制定,以及检测环境质量状况和预测环境变化趋势。第三点是环境技术的管理,主要是确定防止环境污染的方法,以及和国际相关人员交流保护环境的技术。
(三)成本管理的概念
成本管理是企业管理中最为重要的组成部分之一。它能充分利用资源,在保质保量的前提下,对企业生产管理等各项环节进行科学有效的管理,使得企业能够以最少的耗费获得最大的效益和成果。同时也可以提高企业整体的管理水平,企业可以通过对成本的规划和控制来达到管理的效果。
三、国内船舶行业环境成本管理研究的现状
除了些许上市公司有环境管理体系(ISO14001)认证外,大多数船舶行业中的企业只有简单的环境管理。企业中大部分的环境管理体现在设备,材料等方面的耗用和更换上,具体如下:
(一)钢材管理
钢板对于船舶企业和工厂而言是不可缺少的原材料,因为船体就是由它建造出来的。然而钢材所造成的空气污染也是十分严重的。就大部分船舶行业而言,减少钢板的使用量是对环境管理的最好方式。而能够减少的措施是提高钢板的利用率和事先精确的设计。对于规模较大的船舶行业而言,除了上述的方法之外,还可以通过设备加工,减少钢板的浪费,其加工过程中产生的废气,会通过目前有的废气处理设备处理后排出。
(二)燃料管理
燃料是船舶运输业的必需品,是船厂试运船舶时所不能少的材料。如今,船舶使用的燃料有重油和柴油,少数船舶会使用馏分燃料油或残渣燃料油。对于燃料,主要问题还是硫的排放,为了减少硫含量的排放,船舶行业需要做的就是使用低硫燃料或加装废气脱硫装置。现在能够符合国内外含硫量排放的燃料,有低硫柴油和低硫重油,还有可以使用天然气当作船舶燃料。然而低硫燃料虽然能够很好地控制对大气的污染,却大大增加了船舶企业的成本。
(三)油漆管理
对于海洋污染,源头主要是油漆的使用。现在船舶使用的油漆有:防锈底漆、船体面漆、淡水舱涂料、防污涂料和特种涂料。由于防污漆对于一艘船舶而言是必不可少的材料之一,因此,减少防污漆对海洋造成的环境影响的主要途径,是使用或开发研究无锡、无毒的防污漆。
(四)噪音管理
对于船厂而言,最明显的污染是噪音污染。造船的噪音污染源主要有:钢板敲击、搬运产生的噪声;机械加工产生的噪声;打磨产生的噪声;喷砂喷漆产生的噪声;设备运转产生的噪声;机动车辆运输产生的噪声和船舶调试产生的噪声等。
四、船舶行业环境成本管理存在的问题
(一)环境成本管理体系不健全
现在船舶行业中虽然有对环境成本的管理,但是其体系并不健全,主要表现在两方面:环境成本管理目标以及环境成本管理效果评价。而环境成本控制效果评价现大多数为企业行为带来的环境影响,仅仅只是提到了环保理念和展望,而非体现在因环境而产生的财务数据。
(二)企业不能监管整个船舶建造生命周期内的环境成本
从目前来看,企业对环境成本的管理依然只是针对生产中的某些阶段进行的,一般是对目前已有的需要监管的部分做出相应的管理,而非将环境成本管理落实到船舶建造的整个生命周期内,从各个方面来考虑和监管环境成本,从而减少环境成本的支出,特别是船舶建造支出的设计期间。
(三)环境成本核算不独立、不健全
船舶企业会对成本进行确认和计量,但这其中并不包括环境成本。目前所有属于船舶行业的船舶企业都将与环境污染有关的相关支出计入到管理费用下。将环境成本的支出计入管理费用下的后果在于日后难以区分,同时也会导致企业环境成本费用无法得到确认和计量,难以更好地去控制企业的成本,甚至会误导管理层做出正确的决策。
五、船舶行业环境成本管理的对策
(一)完善环境成本管理体系
由于日本在环境管理方面实际应用时间较早,使得其体系较为完善,因此,我们可以借鉴日本的环境成本管理体系,设立环境成本管理责任中心,从而划分各个部门的环境成本管理责任;设立环境成本管理目标;健全环境成本管理办法以及制定环境成本管理的评价指标。具体构架可见图1。
考虑到船舶制造的周期较长,船舶行业的环境成本管理目标,可以针对船舶建造的周期中的各阶段,来分别制定具体的环境成本管理目标。目标的具体内容可以涵盖排污量的监管、治理环境的方法、整治污染,减少污染的费用支出等各方面,可以根据各阶段的具体操作来进行更有效、更具针对性的目标设定。
对于环境成本管理评价指标,主要作用是通过经济与环境效益相结合,找出导致环境成本变化的因素,从而改善环境成本管理,修改不足之处,为企业的长远发展打好基础,因此,船舶企业内部需要制定一套适用于企业管理需求的环境成本管理评价指标标准,利用财务数据来更清晰地表明和说明环境成本管理的重要性,促进企业对环境管理的关注,提高企业对环境管理的有效性。
(二)环境成本管理全覆盖
由于船舶制造的周期较长,使得环境成本的管理所需考虑及覆盖的面更广。环境管理不仅仅需要考虑生产中产生的污染,还需要覆盖以下几点:
1.制造前的船舶设计:在船舶研发设计阶段时,考虑完成整艘船舶建造期间产生的,对环境不利的因素,尽可能地在制造之前,设计研发之时就减少其对环境的危害,同时为满足经济效益而综合制定设计和研发方案。
2.购买设备和材料:设备和材料的环保情况直接影响到企业后续的环境整治成本和经济效益,企业需要选择提供环保产品的供应商并与其建立长期合作关系。
3.销售意识:基于环境保护的前提,销售人员对船舶的销售不再是多多益善,而是需要考虑环境因素,尽量不损害环境的订单。
4.废弃物、余料等回收处置:出于某些原因,制造完成后会有废弃物或余料的产生,无论是废弃物还是余料都会对环境造成影响,从而也会降低企业的经济效益。因此,企业可以综合考虑设计方案,以减少废弃物及余料的产生和对环境的影响。
只有通过对各阶段全面管理,才能够有效地查找出不利于环境管理的因素,才能促进企业能够有效地采取措施和方案来降低环境污染,同时,全面的环境成本管理能够计算出更准确的环境成本管理指标,说明环境成本管理的问题及益处。
(三)独立环境成本核算
从2016年开始,中国环境保护部开始着力于监管船舶行业的污染状况,与此同时,作为企业的会计人员,需要开始注重环境方面的财务数据,需要在报表中显示或披露。首先财务人员需要了解环境成本的具体内容,然后根据企业实际的运营状况,在现有的理论基础上,设立环境成本的相关科目,运用合适的方法进行环境成本的核算。环境成本的单独核算虽可能会增加企业会计人员及其他部门的工作负担,但其单独列支却能够为企业提供更有效的管理依据,促进企业更长远的发展。
六、结论
如初一年级以植物学为基础,进行热爱环境、关心环境的主题教育;初二年级以生态学基本观点为主要内容,初步进行科学环境观、资源观、人口观的教育;初三年级可结合生理卫生课,了解环境污染的生物因素,进行环境卫生防护、防治污染教育;高中生物教学可从微观、宏观两方面认识生命的共性、本质出发,阐明生物与环境的关系,逐步进行生态平衡、保护自然资源的教育。现行的中学生物教材,在许多章节都有直接或间接的环境保护知识。如植物学中,根系在土壤中的分布涉及水土保持、光合作用涉及绿色植物对人类生存的意义、苔藓植物是监测空气污染的指示植物等;在动物学中,蚯蚓对人类的益处、鱼类资源的保护、青蛙的捕食、益鸟的保护等都与环境保护有关。高中《生物》中的第七章“生物与环境"更是着重对生态学较为细致的论述。这些都是环境教育的得力渗透点。在教学过程中,要认真挖掘教材,在不同层次和不同深度上列出环境教育的渗透点,并在教学计划和教案中得到反映。通过以上切入点,结合不同的环境教育内容,适时地在教学过程中加以渗透。这样不仅提高了学生学习生物学知识的兴趣,同时也增强了他们的环保意识。
渗透环境教育的途径和方法
1.在课堂教学中渗透在课堂教学中,尽可能结合教材中介绍或涉及到的环境保护内容,将环境教育寓于课堂教学之中,这样才能在长期潜移默化中达到对学生进行环境教育的目的。例如,讲森林在保护改善环境中的作用时,要突出生态效益的概念。可给学生列出这样一组数据:1株50年龄的树木,1年产生的氧气价值3.2万美元,吸收有毒气体、防止大气污染价值3.25万美元,涵养水源价值3.75万美元,各种生态效益达19.695万美元,而该树被砍伐后的木材价值却只有几千元,进而介绍我国森林覆盖率仅12.7%,远远低于国际标准30%的要求。而毁林速度却处于世界前列,联系我国今年长江全流域性的特大洪水灾害,其中最重要的原因就是因为长江上游近年来掠夺式的砍伐树木,有些县财政收入的90%来源于木材,昔日的青山绿水,变成荒山秃岭,水土流失,河床升高,这次特大洪灾给国家造成几千亿的损失。与此同时,也介绍日本人爱树成癖,长期坚持植树造木,使其森林覆盖率高达68%,逐步变成森林大国的事实。通过以上事例介绍及对比,可大大激发学生的民族自尊心和植树造林、绿化祖国的热情,使学生能从身边的小事做起:爱护花草树木,阳台养花种草,植树节每人争栽一棵树,把爱护、美化我们的环境变成了一种由衷的自觉行为。
又如,在讲“饮食卫生"一节时,可引用1988年上海市民食用不洁毛蚶,导致甲肝大流行的事例,使学生认识到:污水、粪便不经处理排入江河、海洋,污染水源,使水生动物带菌,危害人民健康,导致上海数十万居民患病,并且在国际上造成不良影响。同时,引导学生联系近几年来怀化市每年7月~8月份2号病的流行,给人们造成的心理恐慌和生理病痛,从而使学生更加认识到防止环境污染、保护环境的重要性。
在讲青蛙一节时,通过介绍青蛙惊人的捕食能力,使学生自觉做到不捕杀、不食用青蛙,并与捕食青蛙的行为作斗争;还可组织学生将课堂观察的实验用蛙放回大自然,培养他们热爱自然、保护动物的一片爱心。
2.通过各项课外活动渗透课内打基础,课外求深化。
根据生物教学实际情况,仅仅通过课堂教学渗透环境教育,其力度是远远不够的,还必须将课堂教学同丰富多彩的课外活动结合起来,对学生实施全面的环境教育。
(1)以课外阅读为基础,拓宽学生的环境保护知识。现在中学生的求知范围已经远远超出了教材,教师应充分利用这一点,有针对性地组织学生阅读一些环境保护方面的书籍、文章,帮助他们认识到环境问题的由来和解决方法,并引导他们把学到的环保知识与课堂学到的生物学知识联系起来,解释日常生活中遇到的环境污染问题。从而让学生更关注我们周围存在的环境问题,激发学生的求知欲,树立利用科学保护环境的热情和信心。
(2)以大自然为课堂,在环境中了解环境,培养学生的环境意识。
中学生的环境意识是其对环境问题的感觉思维与各种心理过程的总和。中学生的环境教育属于环境科学的基础教育,而不是培养环境保护方面的专业人才。其目的是通过课堂教学和课外活动的渗透,帮助学生认识环境,明确环境与发展的辩证关系,了解环境和环境保护的基础知识,树立环境思想,培养学生自觉参与环境保护的好习惯。要达到这一目的,我们必须根据学生的年龄、已有的知识和各方面的能力,在不同层次上进行渗透教育,力求做到环境教育系统化、序列化。
如初一年级以植物学为基础,进行热爱环境、关心环境的主题教育;初二年级以生态学基本观点为主要内容,初步进行科学环境观、资源观、人口观的教育;初三年级可结合生理卫生课,了解环境污染的生物因素,进行环境卫生防护、防治污染教育;高中生物教学可从微观、宏观两方面认识生命的共性、本质出发,阐明生物与环境的关系,逐步进行生态平衡、保护自然资源的教育。现行的中学生物教材,在许多章节都有直接或间接的环境保护知识。如植物学中,根系在土壤中的分布涉及水土保持、光合作用涉及绿色植物对人类生存的意义、苔藓植物是监测空气污染的指示植物等;在动物学中,蚯蚓对人类的益处、鱼类资源的保护、青蛙的捕食、益鸟的保护等都与环境保护有关。初中《生物》中的第二章“生物与环境”更是着重对生态学较为细致的论述。这些都是环境教育的得力渗透点。在教学过程中,要认真挖掘教材,在不同层次和不同深度上列出环境教育的渗透点,并在教学计划和教案中得到反映。通过以上切入点,结合不同的环境教育内容,适时地在教学过程中加以渗透。这样不仅提高了学生学习生物学知识的兴趣,同时也增强了他们的环保意识。
二、渗透环境教育的策略与途径
1.在课堂教学中渗透
在课堂教学中,尽可能结合教材中介绍或涉及到的环境保护内容,将环境教育寓于课堂教学之中,这样才能在长期潜移默化中达到对学生进行环境教育的目的。例如,讲森林在保护改善环境中的作用时,要突出生态效益的概念。可给学生列出这样一组数据:1株50年龄的树木,1年产生的氧气价值3.2万美元,吸收有毒气体、防止大气污染价值3.25万美元,涵养水源价值3.75万美元,各种生态效益达19.695万美元,而该树被砍伐后的木材价值却只有几千元,进而介绍我国森林覆盖率仅12.7%,远远低于国际标准30%的要求。而毁林速度却处于世界前列,联系我国今年长江全流域性的特大洪水灾害,其中最重要的原因就是因为长江上游近年来掠夺式的砍伐树木,有些县财政收入的90%来源于木材,昔日的青山绿水,变成荒山秃岭,水土流失,河床升高,这次特大洪灾给国家造成几千亿的损失。与此同时,也介绍日本人爱树成癖,长期坚持植树造木,使其森林覆盖率高达68%,逐步变成森林大国的事实。通过以上事例介绍及对比,可大大激发学生的民族自尊心和植树造林、绿化祖国的热情,使学生能从身边的小事做起:爱护花草树木,阳台养花种草,植树节每人争栽一棵树,把爱护、美化我们的环境变成了一种由衷的自觉行为。
2.通过各项课外活动渗透课内打基础,课外求深化
根据生物教学实际情况,仅仅通过课堂教学渗透环境教育,其力度是远远不够的,还必须将课堂教学同丰富多彩的课外活动结合起来,对学生实施全面的环境教育。
(1)以课外阅读为基础,拓宽学生的环境保护知识。现在中学生的求知范围已经远远超出了教材,教师应充分利用这一点,有针对性地组织学生阅读一些环境保护方面的书籍、文章,帮助他们认识到环境问题的由来和解决方法,并引导他们把学到的环保知识与课堂学到的生物学知识联系起来,解释日常生活中遇到的环境污染问题。从而让学生更关注我们周围存在的环境问题,激发学生的求知欲,树立利用科学保护环境的热情和信心。
1 引言
在市政项目施工过程中,主要会体现为生态污染、大气污染、噪音污染、废水污染。未来我国城市人口将继续增加,城市化建设的步伐将不断加快,国民素质的不断提高,对环境的保护就会更加重视,对环境和谐发展也将提出更高的要求。因此,具有长远眼光的市政施工企业必须从现在开始把市政施工中的环境保护工作摆上重要的战略位置。加强环境保护,这将是提高施工企业参与市场竞争的核心力,是整个建设施工行业可持续发展的必然趋势,体现施工企业融入社会,体现社会责任感的实际证明,更是建设现代社会一流施工企业的有力保障。
2 市政工程施工中的环境问题
2.1市政工程施工的灰尘问题
在市政工程施工过程中,灰尘是造成环境污染的主要原因之一。灰尘污染主要是指由于空气中流动的风力或者施工作业的车辆带动,将施工现场的粉尘扬起,导致空气中弥漫着各类灰尘。这些灰尘主要包括道路路基开挖扬起的尘土、建筑材料在运输时遗落的砂浆、水泥等、建筑用的砂石等,这些小颗粒的粉尘是造成空气污染的主要来源,对人体非常有害。
2.2市政工程施工中的水污染问题
在市政工程施工过程中,施工现场地面经常会由于冲洗等产生许多废水,每当雨天来临时,降水也会造成水泥、石灰等砂石料流入地表水中,水源中的悬浮物质、油性物质等污染物大大增加,这些因素都会引起施工现场周围的水源水质污染。
2.3市政工程施工中的噪声污染问题
市政工程施工过程中,噪声污染是环境污染的一个重要方面,其大大影响了施工现场周围的居民生活,该污染的特征是噪声源相对稳定,时间波动性大。施工现场的机械设备种类繁多,不同施工阶段使用的设备不同,导致施工产生的噪声污染具有极大的无规律性和随意性,另外,不同的设备产生的噪声类型不同,使得噪声污染具有突发性和脉冲性,给人们的心理带来严重的影响,使人产生烦躁感,干扰了人们的工作、学习和生活。
2.4植被减少,生态环境破坏问题
市政建设包括:公共交通设施、给水、排水系统、燃气、城市防洪、环境卫生、照明设施、配套综合管线等。市政建设具有长期性、不确定性以及分期规划等特点,因此,容易造成原有树木、绿地及植被的破坏。甚至在一些施工过程中,对一些城市公园或是保存完好的绿化场地进行大面积的挖方、填土,这些都对居民的生活环境品质造成极大影响。同时,地下人工构筑物、表面硬化等施工亦会对地下水及土壤生态环境造成影响。如果长期得不到有效治理,这种影响将会逐步累积,终有一天对生活在该生态系统中各种生物产生严重危害。
3 市政工程施工中环境保护创新措施
3.1灰尘污染防治措施
在市政工程施工过程中,施工人员挖开的土方,可以实施集中堆放的管理措施,有效降低灰尘扬起的波及范围,同时要对土方进行回填,可以从时间上降低灰尘的影响;运输水泥、石灰、混凝土和砂石料时,可以采用密封的罐车,如果采用敞篷车运输,应该在物料上方覆盖一层篷布;存放施工材料的仓库和临时材料堆放点,也要设置粉尘围护栏等遮挡措施,降低灰尘的扩散;要在固定机械设备运行方向波及的范围内增加除尘装置。
3.2施工水污染防治措施
市政工程施工过程中,其产生的污水量并非很多,但是,如果没有采取防止措施,通常会为城市生活用水环境带来极大的危害。对于不同类型的废水,其防治措施也不尽相同。比如在处理冲洗砂石料产生的废水时,由于水中含有较多的悬浮物,因此必须建立沉降池井下沉降处理;冲洗施工设备或者车辆机械时,尽量选择靠右污水排放管道的地点进行,以便防止冲洗废水流入生活用水中。
3.3施工噪声污染防治措施
在工程施工期间,施工设备、运输车辆是产生噪声的主要源头。因此,为了降低噪声污染,施工单位要按照国家规定的噪声标准选择施工设备和运输车辆,以便尽可能地降低噪声污染。比如低噪型的施工机械或者车辆在施工过程中,具有较低的噪声指数。另外,施工单位也应该合理安排施工时间,以便降低对施工现场周围的噪声污染。
3.4施工现场固体废弃物污染防治措施
对于市政工程施工现场的固体废弃物,可以采取以下措施进行处理:对施工过程中产生的生产废料,应该进行分类回收,然后交给废弃物收购站进行处理;表层土可以作为绿化用土,对于施工时产生的废土,统一规划进行回填处理,建立弃土场地进行弃土的集中处理;对施工现场清场废弃物的处理中,清场的树木农作物以及杂草等要及时进行清运处理。
3.5维护自然植被生态平衡的措施
施工期间对施工人员加强保护自然资源及野生动植物的教育,严禁随意砍伐和偷猎,限制施工人员和车辆的活动范围。施工便道选线、生活营地、大型临时设施场地选址尽量少占或绕避林地、耕地,保护原有植被。对合同明确规定的施工界限之外的绿化、树木等必须尽力维护,严禁超越合同范围任意砍伐。工程完工后及时进行现场清理,复垦或绿化。严格按设计和业主规定的征地范围和数量丈量用地,严禁超范围占用土地和水面。施工临时设施在满足工程需要的前提下不占或少占农田,各种临时建筑必须采取“因地制宜、简易方便”的原则合理设置,充分利用现有房屋场地、荒山或荒坡、线路邻近的现有道路等。修建现场临时道路时,应注意尽量避免较大的挖填施工,减少对原地形地貌的破坏;充分利用现场已有道路或区内无林地范围进行道路布设,最大限度降低对周围环境的污染和对现场植被的扰动及破坏。同时完善临时道路两侧截排水导流沟及相关的拦沙设施。临时道路应分层压实,面层用碎石、石粉等材料进行硬化处理,因临时道路施工形成的边坡及平台及时固化并恢复绿化,防止雨水冲刷。场区内临时道路应定时进行养护,雨季前后应对道路排水设施进行修复清理,防止降雨期间由于排水不畅造成水土流失及环境污染。
4 结束语
总而言之,本文通过对市政施工过程中对环境各方面的保护措施进行分析,以期市政施工单位加强环境保护,在市政工程建设施工过程中,处理好工程建设和环境保护之间的关系,做好环境保护工作,是市政建设的重要内容,也将是今后市政企业的竞争力的体现,因此,掌握市政建设的发展规律,调节工程建设和环境保护的物质能量交换过程,寻找解决产生矛盾的根据和解决方法,以便从本质上改善人们的生活环境,促进城市可持续发展。为社会带来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
参考文献:
环境与发展,是当今国际社会普遍关注的重大问题。随着我国经济和环境保护事业的发展,在中学生中进行环境教育势在必行。那么,如何在生物教学过程中进行环境教育,增强学生的环保意识呢?我认为以现行中学生物教材为基础,按照“渗于其内,寓于其中”的教学方法,把环境保护意识、环境科学基础知识、环境保护技术基础知识有机地渗透到生物教学过程中,是一种行之有效的方法。
深入挖掘教材中的环保内容和切入点中学生的环境意识是其对环境问题的感觉思维与各种心理过程的总和。中学生的环境教育属于环境科学的基础教育,而不是培养环境保护方面的专业人才。其目的是通过课堂教学和课外活动的渗透,帮助学生认识环境,明确环境与发展的辩证关系,了解环境和环境保护的基础知识,树立环境思想,培养学生自觉参与环境保护的好习惯。要达到这一目的,我们必须根据学生的年龄、已有的知识和各方面的能力,在不同层次上进行渗透教育,力求做到环境教育系统化、序列化。
如初一年级以植物学为基础,进行热爱环境、关心环境的主题教育;初二年级以生态学基本观点为主要内容,初步进行科学环境观、资源观、人口观的教育;初三年级可结合生理卫生课,了解环境污染的生物因素,进行环境卫生防护、防治污染教育;高中生物教学可从微观、宏观两方面认识生命的共性、本质出发,阐明生物与环境的关系,逐步进行生态平衡、保护自然资源的教育。现行的中学生物教材,在许多章节都有直接或间接的环境保护知识。如植物学中,根系在土壤中的分布涉及水土保持、光合作用涉及绿色植物对人类生存的意义、苔藓植物是监测空气污染的指示植物等;在动物学中,蚯蚓对人类的益处、鱼类资源的保护、青蛙的捕食、益鸟的保护等都与环境保护有关。高中《生物》中的第七章“生物与环境”更是着重对生态学较为细致的论述。这些都是环境教育的得力渗透点。在教学过程中,要认真挖掘教材,在不同层次和不同深度上列出环境教育的渗透点,并在教学计划和教案中得到反映。通过以上切入点,结合不同的环境教育内容,适时地在教学过程中加以渗透。这样不仅提高了学生学习生物学知识的兴趣,同时也增强了他们的环保意识。
一、渗透环境教育的途径和方法
(一)在课堂教学中渗透在课堂教学中,尽可能结合教材中介绍或涉及到的环境保护内容,将环境教育寓于课堂教学之中,这样才能在长期潜移默化中达到对学生进行环境教育的目的。例如,讲森林在保护改善环境中的作用时,要突出生态效益的概念。可给学生列出这样一组数据:1株50年龄的树木,1年产生的氧气价值3.2万美元,吸收有毒气体、防止大气污染价值3.25万美元,涵养水源价值3.75万美元,各种生态效益达19.695万美元,而该树被砍伐后的木材价值却只有几千元,进而介绍我国森林覆盖率仅12.7%,远远低于国际标准30%的要求。而毁林速度却处于世界前列,联系我国今年长江全流域性的特大洪水灾害,其中最重要的原因就是因为长江上游近年来掠夺式的砍伐树木,有些县财政收入的90%来源于木材,昔日的青山绿水,变成荒山秃岭,水土流失,河床升高,这次特大洪灾给国家造成几千亿的损失。与此同时,也介绍日本人爱树成癖,长期坚持植树造木,使其森林覆盖率高达68%,逐步变成森林大国的事实。通过以上事例介绍及对比,可大大激发学生的民族自尊心和植树造林、绿化祖国的热情,使学生能从身边的小事做起:爱护花草树木,阳台养花种草,植树节每人争栽一棵树,把爱护、美化我们的环境变成了一种由衷的自觉行为。
又如,在讲“饮食卫生”一节时,可引用某市市民食用不洁毛蚶,导致甲肝大流行的事例,使学生认识到:污水、粪便不经处理排入江河、海洋,污染水源,使水生动物带菌,危害人民健康,导致某市数十万居民患病,并且在国际上造成不良影响。从而使学生更加认识到防止环境污染、保护环境的重要性。
在讲青蛙一节时,通过介绍青蛙惊人的捕食能力,使学生自觉做到不捕杀、不食用青蛙,并与捕食青蛙的行为作斗争;还可组织学生将课堂观察的实验用蛙放回大自然,培养他们热爱自然、保护动物的一片爱心。
(二)通过各项课外活动渗透课内打基础,课外求深化。
根据生物教学实际情况,仅仅通过课堂教学渗透环境教育,其力度是远远不够的,还必须将课堂教学同丰富多彩的课外活动结合起来,对学生实施全面的环境教育。
1.以课外阅读为基础,拓宽学生的环境保护知识。
现在中学生的求知范围已经远远超出了教材,教师应充分利用这一点,有针对性地组织学生阅读一些环境保护方面的书籍、文章,帮助他们认识到环境问题的由来和解决方法,并引导他们把学到的环保知识与课堂学到的生物学知识联系起来,解释日常生活中遇到的环境污染问题。从而让学生更关注我们周围存在的环境问题,激发学生的求知欲,树立利用科学保护环境的热情和信心。
2.以大自然为课堂,在环境中了解环境,培养学生的环境意识。
教师可利用春游、秋游、夏令营等活动,带领学生到大自然中去,调动学生的所有感官,去看、去听、去闻、去触摸、去劳动、去品尝……让学生去感受大自然,从而培养学生对大自然的感情并和大自然建立密切关系,这样才会使他们用真心去热爱大自然,去保护大自然。如结合植物课教学,组织学生认识校园、公园中的植物,掌握美化、绿化的植物种类,让学生在大自然美的熏陶下增长环境科学知识,探究环保知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