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式教育教学汇总十篇

时间:2023-09-10 14:57:53

序论:好文章的创作是一个不断探索和完善的过程,我们为您推荐十篇分享式教育教学范例,希望它们能助您一臂之力,提升您的阅读品质,带来更深刻的阅读感受。

分享式教育教学

篇(1)

中图分类号:G642.0 文献标志码:B 文章编号:1674-9324(2015)06-0093-03

面向对象分析与设计(OOAD)课程是软件工程专业课程的必修学科。主要任务是在学生已掌握的面向对象程序设计语言的基础之上,使学生们能够深入理解面向对象方法的精髓和实质,全面了解面向对象分析与设计相关领域的主要研究内容及关键技术,包括面向对象的需求建模、面向对象的系统分析、面向对象的系统设计及设计模式、软件架构和软件构件技术等内容[1-4]。

面向对象分析与设计是现代软件企业广为采用的一项有效技术[5],由于其较强的理论性与实践性,历来是教学的难点。掌握面向对象分析与设计原理和技术对软件开发有着重要的指导作用。高校是承担软件人才培养的主要场所,但长期以来,一个不争的事实是,IT用人单位常常对刚进入工作岗位的毕业生不满意,他们认为学生在学校里并没有为自己将来所从事的工作做好必要的准备,而教育界也意识到存在的问题,采取措施进行教学改革。面向对象分析与设计课程教学改革的一个主要方向是使课程的教学、实践等环节与现实软件开发中的情形更加相符。

一、面向对象分析与设计课程现状

面向对象分析与设计方法是目前软件开发的主流方法,它是软件工程人才必须掌握的基础知识和必备的能力[6]。可以说OOAD是软件系统开发中最能体现从业人员创新思维以及其技术精髓闪光点之处[7],而与这门课程在软件行业的重要性形成鲜明对比的是,目前OOAD课程教学体系与模式已然落后。由于软件工程专业2008年开始建设,该课程目前已完成08、09、10、11级软件工程专业,10、11级电子商务专业讲授,教学体系、师资队伍、教学资源亟须完善。理论讲授如何和项目实践相关联,学生的学习兴趣和积极性如何提高等等,教学改革迫在眉睫。

随着教学的不断深入,通过对国内多个高校面向对象分析与设计课程设置和教学目标运行的调查,结合社会对人才需求和该课程人才培养目标的分析,发现课程存在如下问题:

1.教学内容有待完善,缺乏相对应的教学方法和手段。教育教学内容的制定,只针对了课程本身,没有很好地注重学生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对面向应用的要求认识不足,过多重视理论教学,弱化了技术应用和实践能力培养,缺少面向对象思维培养,从而导致学生分析和设计能力提升较慢,更多地停留在基础知识和基本的应用层面。

2.教学资源匮乏。多媒体辅助教学是一种非常有效的现代化教学手段,是现代教学改革的方向之一[8],由于课程开设时间较短,课程教材、多媒体课件、参考资料不足,建立配套的教学资源,提供网络教学交流手段,提供教学效果和教学水平方面开展的工作还不够,不能很好满足教师备课、课程教学和学生学习的需要。

3.实验教学环节有待完善,缺乏设计性、综合性、应用性实验项目。实验教学环节,只针对章节所学内容进行实习,而对综合应用、实际问题的解决缺乏有效的实验教学内容和教学环节。

4.教学手段和方法较单一。目前《面向对象分析与设计》课程仅仅完成了对相应的教学课件、教案、讲义的建设,在教学方法、教学手段、网络教学平台上还需要进一步探索和研究。

5.考核与评价方式单一,缺乏整体考核体系。目前采用单一考试成绩作为评价课程学习的主要依据。只注重知识考核,缺乏教学过程考核,应建立健全考试系统,实现知识学习和能力培养相结合的考核方式,使考核更加合理、公平、公正。因此,我们积极进行新的教学体系和教学方法的改革。

二、面向对象分析与设计课程改革的探索

针对课程目前的实际情况,进行面向对象分析与设计课程改革时,既要照顾到课程基础理论,又要照顾到分析与设计技术的新动向,因此我们在以下方面进行改革。

1.提高师资队伍水平,建设结构合理的课程组。师资队伍是课程建设的基础,一流的师资才能保证有一流的课程,按照多年在其他课程中的教学经验[9],成立以课程负责人任组长,长期从事该门课程教学的主讲教师为成员的课程小组,课程小组成员必须具有职称梯队、学历梯队、专业及年龄结构合理的特点。同时课程小组负责研究课程的目标及课程体系,制定教学大纲及教学计划,设计教学方案及教学过程,开展教学研讨,监督教学质量和效果,集中解决教学中出现的问题。课程小组成员针对课程情况,不定期地外出考察,参加教学研讨会,或进高校、公司、企业进修,了解国内外面向对象分析与设计课程的教学、应用的现状、学科发展动态及社会人才需求,与时俱进地完善教学体系,修订教学大纲。

2.更新教学内容,改善教学组织方法,构建合理的教学、实验架构。在教学组织和课程讲授过程中引用先进的教学理念,利用网络技术、多媒体技术进行辅助教学,提高教学质量和效果。不同的教学方法和教学手段在不同章节合理搭配,扬长避短。教学组织方法如下:(1)不断更新教学内容、完善教学过程、提高学生能力。课程组制定并规范了教学内容,制作电子教案,并及时进行更新。同时,任课教师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课前做适当调整,各教师间定期交流、相互听课、优势互补。(2)根据教学情况,结合课程特点,以案例为基础,以实践为导向来组织教学。《面向对象分析与设计》是一门理论与实践并重的课程,Java语言程序设计、数据库原理与应用、软件工程、Web程序设计等课程是其先修课程。本课程对学生对项目的实践能力要求较高,通常要求学生开课前要具备一定的项目开发经验,这样学生在问题的理解和掌握上会更加准确。在近三年的授课过程中,课程组还发现仅仅拥有项目开发的经验还不够,如果能够跟进项目,对项目进行不断的更新和升级对OOAD的理解起到更加重要的作用。因为在项目功能增加、系统逻辑变复杂的过程中,学生很容易发现自己编写的程序存在的问题,更加深刻地理解OOAD及其使用方法。但由于教学条件的限制,大部分学生在本课程前并没有参与过项目的开发,因此课程的教学方法显得尤为必要。教学过程中启发式教学、项目驱动教学、案例教学贯穿始终。启发式教学主要用在问题的提出部分,或引出解决方法部分。如:什么样的表示方法易与不同领域的人员沟通,引出UML;怎样表达对象的调用顺序,引出顺序图等。

项目驱动教学法[10]是指在教学中引入若干个项目,按照实际软件开发中的方法与步骤展开教学。课程组目前主要采用两个项目贯穿课程始终,3~5个学生为一组,该分组保持在教学的各个部分。首先进行系统设计编码,在教学过程中根据课程进度,进行面向对象的分析与设计,实习过程中进行修改。一个是学生信息管理系统,一个是综合教务管理系统。学生管理信息系统要求具有课程查询、课表查询(分别按班级、教师、教室)、选课、成绩查询等基本功能。学生对系统较熟悉,因此对问题域的了解较清楚。这个项目实际上是使学生能够利用面向对象分析与设计的知识来解决熟悉领域的问题。综合教务管理系统在学生信息管理系统的基础上增加教师模块和管理员模块,使管理员能够排课、查询课表(同学生),教师模块能够提交成绩,生成多种报表。该项目是在前一个项目的基础上完成的,使学生能够在原有基础上进行系统更新和维护,总结接口、类、属性、方法设计的缺点和漏洞,体会和理解面向对象分析和设计方法的作用。

案例教学[11-13]是由美国哈佛法学院前院长Langdel于1870年首创,后经哈佛企管研究所Doham进行推广,并从美国迅速传播到世界许多地方,被认为是代表未来教育方向的一种成功教育方法。20世纪80年代,案例教学引入我国[14]。课程主要案例及分析过程中让学生通过分组讨论完成,应用场景如下:面向对象分析部分采用降雨侵蚀力工具软件为案例,该工具是利用“水量计”记录的降水数据,进行统计分析,获取次降雨次数、次降雨总量、次降雨历时、次降雨平均雨强、次降雨能量、最大30分钟雨强、降雨侵蚀力。该案例是学生没有接触过的专业领域,对问题的理解需要通过与领域专家进行交流,同时代码编写不多,又能说明OOAD中的相关问题。基于该案例,完成对问题域的分析,绘制用例图、类图、顺序图、通信图、活动图、包图。最终将学生提交的分析模型进行课堂分享,选取1组学生完成较好的进行讲解。源码及分析模型的参考供学生下载、讨论和学习。面向对象设计部分将前期分析作为设计的基础,按学生所学先修课程及自身语言掌握情况,将学生分为6组,分别为C++、Java、C#、JSP、、PHP进行设计。根据该案例,将采用C++编写的程序从问题域部分、人机交互部分、控制驱动部分、数据管理部分、构件与部署部分分别讲授面向对象设计的内容和相关方法。

3.构建网络教学平台,为学生提供丰富的学习空间。搭建网络平台,将教学课件、教案、实习作业、习题、优秀作品、源码等提供给学生参考。增加课程相关内容的辅助信息,对课堂知识进行扩充,为优秀学生提供更加广阔的平台,同时学生亦可选择自己感兴趣的内容进行自我提高。提供可在线答疑的师生交流平台,为学生关心的重点、难点问题进行讲解和说明。

4.强化平时考核,淡化期末考试,增加课程后期实践教学环节。学生的分析和设计能力是无法通过期末考试的一张试卷所反映出来的,所以学生的平时考核尤为重要,平时考核可以占到最终成绩的30%,由作业、实习实验效果和项目讲解组成,其中本课程的设计模式部分可由学生分组进行讲解,然后老师点评、补充完成,根据学生完成的效果给分。这种形式使学生对设计模式的理解更加深入,能够理论联系实际。

为了巩固学生学习效果,在大三暑期增加校企实训的实践课程,课程将企业指导教师引入学校,按照企业软件制作的标准过程,对系统进行分析、设计和编码,使学生能够将理论尽快地应用到实践中。目前已完成08、09级的实训,学生对课程内容、课程在企业开发中的应用掌握得较好,同时对授课方法也反映较好。

5.编写符合教学要求和目标的实习指导书。实习指导书是知识巩固的重要途径,是促进教育教学改革与发展,提高高等教育教学质量的重要方面。基于此,编写合适的实习指导书,将新的教学理念和教学思想、学科发展方向融入到教学中去成为了课程建设亟待解决的问题。《面向对象分析与设计》实习指导书经过3次修订,于2012年9月投入使用,目前效果良好。实习指导书主要包括Rational Rose的使用;绘制用例图、类图、顺序图、通信图、活动图、包图;研究生培养管理系统的分析和设计过程。

三、结语

经过3年的《面向对象的分析与设计》课程建设,目前已经基本形成了合理的职称梯队、学历梯队、年龄梯队,课程体系已经具有客观性、科学性和可操作性。考核体系完善,能够激发作为学习主体的学生的学习积极性,鼓励学生的个性发展,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为培养全面的专业人才打基础。网络教学平台提供了教学团队之间教学信息共享和交流,为学生知识扩展、自学、互动提供了有效的技术支撑,为教学实施提供了保障机制。在进一步的工作中,我们按照精品课程的标准,进一步完善课程的教学资源,将教学视频、教学案例库组织完成,完成更加全面的教学资源建设。

参考文献:

[1]任华,冯晓兰.探析应用型本科软件工程专业教学的改革[J].新西部,2011,(3):176-177.

[2]王新海,李建东,李捷娜.软件工程专业课程体系研究与实践[J].计算机教育,2011,(4):70-73.

[3]杨书新,李淑芝,兰红.关于软件工程专业课程体系设置的思考[J].江西理工大学学报,2008,29(2):74-76.

[4]李志民,赵一丁,恒底.“面向对象的分析与设计”优秀课程建设[J].计算机教育,2012,(8):51-53.

[5]白晓清,王勇,祝云,等.“软件工程”课程教学改革探索[J].高教论坛,2007,(2):122-124.

[6]王光,王永贵,刘腊梅,等.面向对象分析与设计课程教学改革探索[J].科技资讯,2011,(30):176-177.

[7]王光,王永贵,邱云飞.“链”式教学模式下的OOA/D课程教学尝试[J].科技信息,2011,(28):44-47.

[8]刘辉,黄务兰,密严.高校多媒体教学资源建设的问题与管理对策研究[J].高教论坛,2012,(1):82-85.

[9]张宏鸣,孙健敏,李书琴,等.高等农林院校计算机网络基础课程教学改革探索与实践――以西北农林科技大学为例[J].高等农业教育,2012,(5):58-60.

[10]邵玉祥,陈青.“案例教学+项目教学法”在计算机语言教学中的互补应用[J].高教论坛,2012,(2):21-23.

[11]张继学.案例教学及其在国内的发展现状[J].职业教育研究,2004,(11):60-61.

篇(2)

高校肩负着学习研究宣传、培养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建设者和接班人的重大任务。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承担着对大学生进行系统的理论教育的任务,是对大学生进行思想政治教育的主渠道,是进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帮助大学生树立正确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的核心课程。对于大学生而言,思想政治理论课是强化自身思想道德素质,树立正确思想观念的主课堂。强化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育教学工作的实效性,有利于不断提升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实际水平,促进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不断改革、发展与深化,提升教育效率。

一、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育教学工作实效性的具体内涵

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育教学工作的实效性,即为实际的功效或者是实践的效果,具体而言即在实际教学过程中,各教学相关要素的作用能够得到充分的发挥,相关教学方法以及教学内容实现了科学优化,进而促进教学效果的显现,达到教书育人的根本目的。实效性要求从三方面体现:

1.现实意义

通过基本理论教学,提升大学生观察以及分析现实社会焦点、热点问题的能力,同时引导并帮助他们找到解决问题的方法,提高解决问题的能力。

2.作用和价值

受教育者通过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学习,可以更好的提升思想认识水平,坚定信念,促进正确的道德观、法治观、价值观、人生观以及世界观的形成。

3.相关功能

思想政治理论课相关的教育教学工作,可以实现共同价值观的分享,也就是发挥道德共识所具有的引导以及教育保障方面的功能:如社会沟通功能、社会交流以及社会利益表达和社会资源整合等,还包括对于个体生命实际价值的保障以及敬畏等。

二、发展现状

在我国,高校长期以来坚持着教书育人,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教育理念和方针,特别是改革开放以来,思想政治理论教育的发展和进步有目共睹,促进了大学生综合素质的提升,有利于我国社会发展以及经济建设。20世纪末期以来,我国经济、社会发生了深刻变化,新的思潮不断涌现,新形势下,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也面临着诸多挑战,已由显性强化向隐性消退过渡。

从现阶段教学实践工作看,很多教学方法和措施,客观上是对思想政治理论课相关功能的削弱和淡化。例如,人才培养过程中对于工具理性主义在实用化以及专业化还有技能化方面的教育过度重视,对于人文理性通识方面的教育往往被忽略;学生所应具有的班级集体观念在推行学分制以后,由于选课制度的施行被淡化,学生更加或者说只专注于个性化发展;学生就业理念以及就业实际去向在新形势下日趋现实和功利化。甚至有一种错误认识和倾向在教学上出现:认为既定的思想体系以及相关价值设定在思想政治具体教育内容方面不容改变,重构就更没有必要。致使教师仅能把关注点集中于更新教育方法以及形式上,忽视了对教学内容以及教学结构本身的研究和关注;忽视了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的实践教学,基础相对薄弱,具体表现于:

(1)对于实践教学方面的认识不足;实践教学无法形成有效的制度约束,随意性较强,缺少有效的学分以及学时以及相关考核机制,形式化问题突出。

(2)教学保障方面相关措施难于落实,特别是经费保障问题难以解决,实践教学通常会应付了事,造成实践与理论出现严重脱节。总之,思想政治理论课在教育教学环节边缘化倾向较为严重。

三、相关分析

有很多因素会对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育教学实效性产生不同程度的影响,其中包含了大学生自身方面的因素,以及其他社会环境方面的因素,也包括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实际教学相关的因素。如果从社会环境角度观察,社会环境因素必然会对人们的道德观念以及社会政治思想还有相关品性产生影响。

1.现阶段,我国社会正经历着深刻的变化,逐步由传统向现代社会转变,由农业转向工业社会,由礼俗社会转向法理社会。这一过程必然会对人们的价值观念以及生活方式乃至社会组织形式以及社会利益方式带来巨大影响,并有多样化以及多元化发展的趋势,人们的行为选择以及价值取向都会受到社会生活价值观念多样化以及负面影响的冲击,不同价值观间产生冲突的情况普遍存在,人们的价值标准出现模糊,市场经济条件下实利价值不断攀升,很多人的行为选择背离了自身真实的价值观,大学生中此类现象更加普遍,荣辱不知、善恶不辨、美丑不明以及是非不分现象大量存在。特别是一些大学生行为任性、过度强调个人主义以及享乐主义现象尤为突出,缺乏远大理想,漠视社会责任以及道德规范等问题和现象极大消解了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积极作用。

2.高等教育大众化趋势明显,对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相关教育教学工作造成一定的冲击。扩招政策实施后大学生生源成分复杂,学生思想道德素质多样化以及复杂化趋势明显,高校思政教育教学工作实际难度不断加大。长期以来,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具体教学工作主要是实施道德政治化教育以及理想化教育,这是基本的教学模式。过去此模式应用于实践取得了一定成绩,为经济建设培养并输送了大批人才。随着我国改革开放事业正在不断深入发展,国民经济以及社会发展正在经历着极为深刻的变革,政治维度单一的教学模式会对积极发挥实效性带来负面影响,革新教育方法,转变教育模式的必要性愈发凸显。

四、三个维度的探讨

上述分析较为明确的指明了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相关教育教学在实效性方面存在的问题,本文将从现实、价值还有功能三个维度,对如何在实践中增强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相关教育教学的实效性进行探讨。

1.现实方面

“真”是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程具体教学工作所追求的核心目标,也就是以事实为基础,遵循客观规律,将科学性作为主要原则。实践中求真,即意味着对客观社会现实不回避的原则,教师在传授知识时不能照本宣科,被课本所局限,要把社会现实与书本知识有机结合,注意学生的思想动向,注意把日常生活与学生的思想实际联系在一起。观念上求真,意味着要根据实际情况转变教学观念,参与教学工作的教师要实现自身观念的不断更新,同时要引导学生不断更新相关观念。在传授教学内容时,要结合学生的实际特点抛弃不科学的教学理念,把过时以及教条和错误的教学内容摒弃掉。现阶段,我国正在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和谐社会,在这一伟大进程中,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相关教学工作需要不断对教学方法、手段以及内容进行革新,结合新时期新的社会环境以及大学生新特点对相关教育内容进行创新,在教育教学活动中增加学术语言的比例,引导学生透过各种现象把握事物的本质与规律;教师要用通俗易懂的语言表达学术观点和教学内容,变抽象为具体,以加深学生的理解程度,提升学生接受水平,实现既定的教学教育目标。求真对于改进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方式而言,还应该不断发挥学科优势,有机结合大学生实践与教育教学活动,在生动性、时效性及对象性方面凸显高校思政课教育教学活动的积极作用。

2.价值层面

“求善”对于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育教学活动而言,是其灵魂所在。思想政治理论课主要任务以及目标是承担主流的社会意识形态,体现了思想政治教育根本属性以及内在价值。现阶段社会正在呈现多元化发展趋势,价值观念以及文化模式体现了多样性以及多元化,大学生的思想活跃度明显提升,对于同一问题或事物会有不同的理解和解读,价值判断上会有见仁见智、众说纷纭的现象。如在大学生中拜金主义现象比较严重,一些学生受社会舆论等影响,没有正确的“金钱观”,贪图奢华和享乐,把成功的标准仅仅定义为有钱;把财富仅仅理解为享乐的工具,不能正确理解奋斗和努力的作用。舍本逐末、短效、消极、短视以及治标不治本的倾向在实际教育过程中大量出现,工具理性与人文理性间的对立以及纠葛是其实质原因。解决这些问题就要克服教育功利化趋势,有机统一个体价值以及社会价值、人文价值与工具价值,价值判断既应该满足现实条件也应该合乎道德方面的要求,脱离价值判断上的束缚,教师在具体教学工作中要满足教学机智与教学理性的双重要求。课堂教学是各种教育活动中最稳定和最基本的教育活动,课堂教学是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对大学生开展思想政治教育以及理论教育的主阵地以及主渠道,必须强化支持并以制度作为基本保证。现阶段的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堂教学活动,教师要坚持“以人为本”,改变过去课堂教学过程中简单的灌输以及说教方式,以人文关怀对学生的合理诉求予以肯定;同时应结合时代特点,合理应用信息技术手段,营造良好的课堂氛围,利用师生互动以及案例教学等方法和方式对大学生深层次思想认识问题以及普遍存在思想问题予以解决。

3.功能层面

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不同于其他学科,相关教学活动要充分体现对于大学生的积极引导和教育作用。故而功能方面,侧重于“教育与引导”是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的重要特点,集体情感、集体观念是该科目教育所要表达的主要内容,也就是对主导价值观相关功能进行学习和实践。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相关教学活动必须体现引导和教育功能,如在教学实践中我们组织学生观看了《小时代》系列影片,对于影片所要体现的思想进行了剖析,课堂上学生纷纷发言,畅所欲言,一些学生表达了对于影片所体现的观念的认同,也有学生评判了影片宣扬的奢靡思想,课堂上辩论氛围热烈,观点鲜明,学生参与热情极高。通过辩论,学生们主流思想逐步形成,批判了影片中不切实际的奢靡生活,认为应该通过自身努力过上与自身实际能力相符的物质生活。作为高校思政课教师,应通过类似的案例教学,积极引导学生,宣传正能量,不断提升高校思政课的教育教学实效性。

参考文献:

[1]周向军.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改革与创新[M].山东大学出版社,2011.274-275.

篇(3)

曾经有一个发生在我身上的笑话,我和同事都教机械制图和机械设计基础这两门课程,为了偷懒,我们约定每人做一门课程的教学PPT,然后对方只需要根据自己的要求修改就行。本来这是很完美的计划。没想到有一天,上学期教这两门课程的老师看到我在做PPT,说他有一版这样的PPT,我只要根据自己的要求改一改就行。我恍然大悟,目瞪口呆。原来他那版PPT也不是他自己做的,是他在名牌大学网站上下载的。我虽然对现有的PPT做了一些更新,加入了一些自己的想法,确实省去了很多时间。但问题在于教师之间缺乏沟通,没有及时整理教学资料,没有建立共享的资源库。事后,我们教研组开会时提出讨论了关于教学资源共享的问题,并马上付诸行动。我们教研组针对机电一体化专业的多门课程进行了探索与研究,建立了机电一体化专业丰富的教学资源库,也有了自己组的网络平台,那里有老师们做的课件,有老师们下载到的好的教学素材,有好的教学视频等教学资源,从而提高了教学效率。

一、网络互动,让教学沟通更无限

教研组的存在是为了提高教学质量。把同一教学任务的教师组织在一起,以研究改进教学工作为目的,其任务为讨论及制定各科教学进度,研究教学内容及教学方法。教研活动不但是教师增强专业能力重要舞台,还是教师形成专业归属感与学科崇拜的发源地。教研活动在教学中的地位十分重要。但是传统教研活动存在不容忽视的弊端:受空间时间的限制,参加活动的人员必须在固定时间、地点才能进行,且只能有少数教师发言,点到即止,大多数教师的观点难以充分表达;过于注意发挥个别优秀教师的示范功能,而忽视广大教师的共同参与作用,不利于集体智慧的形成;在教研点评时,不少教师(尤其是刚参加工作不久的青年教师们)经常不好意思发言、提意见,使教研效果大打折扣。如何改进传统的教研工作,更好地发挥团队效能,是我们教研组一直在思考的问题。

现如今网络技术愈加成熟,为了便于教师交流经验、沟通与联系,方便通知学校及教研组活动等各项事宜,提高工作效率,节约纸张,我们吴中中等专业学校机电组教师建立了机电教研组QQ群号。教师们对本学科的教学内容、教学形式、教学理念进行讨论,可以畅所欲言,可以提问,也可以为他人解疑,可以更方便教师间的交流,方便看到教研组的相关信息或活动通知。机电教研组QQ群的创建,让网络教研真正成为教师成长和教育教学的助燃剂。

Blog的全名是Web log,中文意思是“网络日志”,后来缩写为Blog,而博客(Blogger)就是写Blog的人。从理解上讲,博客是“一种表达个人思想、网络链接、内容,按照时间顺序排列,并且不断更新的出版方式”。它通常由简短且经常更新的张贴文章组成,这些文章的内容和目的各不相同,有的相当于博客本人的随笔和日记,有的则是一群人基于某个特定的主题或共同利益领域的集体创作,且都包含许多其他网站的超级链接和评论,通过网站传达实时信息。教师博客的建立,让教学有了生机。如我现在教机械制图,一直在关注http:///wuzhigy这个机械制图教学博客,这一博客采用了一种新的教学形式,所讲述的知识点来源于教材,力求高于教材,给学生提供一种新颖的学习方式。教师可以把这个博客作为自己教学的补充和鉴赏,给学生巩固知识,当然还可以把此博客和一些我发现的网上好的资源放入教研组群里,让大家一起分享学习。网络不但可以使在同一个学校的专业教师得到更有效的沟通,而且可以使我们与其他学校的教师们沟通、切磋,共同提高教学质量。如果有条件,教师可以就自己教学内容建立博客,还可以在博客中记录教学的点点滴滴,有个人的教学反思,也有听课后的感悟,大家在自觉的反思行为中不断磨炼,欣赏别人,让教学沟通更无限。

二、整理资料,建立教学资源库

建立专业教学资源库是促进主动式、协作式、研究型、自主型学习,形成开放、高效的新型教学模式的重要途径,是教学智慧的分享。

信息在互联网中的传播是不限距离的,信息复制是不限数量的。这两个特点,使信息共享更具存活性。互联网就是为信息共享而生的。这里不再赘述互联网的建设,而要阐述互联网时代,建立共享理念的重要性。

共享可以让人进步。我是一个有着六年教学经验的老师,但是学术不断更新,我要不停地学习。对于白天要上课的内容可以很好地在互联网上和同行交流、看论坛,看别人的课件是最好的最节约时间的学习方法。我还会解答网友的问题,与别人分享自己的看法是促进思考的途径。

共享避免重复劳动。科学文化的进步都是站在前人的肩膀上的。我们不需要去埃菲尔铁塔上面研究自由落体运动,有时可以直接拿别人的东西使用,节约时间做其他更加迫切的事情。还可以在网络上找到相关资料,进行修改、处理、使用,节约更多的时间研究如何让一堂课变得生动有意义。

教研组创建了教研组QQ群后,继而又鼓励建立教师的个人博客。教研组针对机电一体化专业的多门课程进行探索与研究,建立机电教研组自己的教学资源库。

1.资源集中化。每个教师教学多年,多多少少有一些资料,可以把自己的教学资料都晒出来,放在一起,也就是资源集中化。

2.资源整理。机电专业各门专业基础课程如《机械制图》、《机械设计基础》、《机械制造工艺学》、《数控技术应用》、《PLC技术》、《传感器技术》等既是相对独立又是紧密联系的,只有处理好它们之间的关联,才能使学习者更好地领会本专业的特点,更有效地掌握好专业知识和专业技能。在对本专业课程建立资源库之前应该先整合本专业的基础课程的主要知识点。例如,讲到螺纹连接时,几门专业基础课均有所涉及,都介绍了螺纹种类、参数和常见的几种连接方式,在教学资源的利用方面都有共同点,如连接动画、图例和一些文字资源都可以共享。同时,考虑到各门课程之间的有机联系,可以将这些课程的知识点、重点、难点提炼出来,筛选后整合,将课程综合化,其掌握知识的侧重点有所不同,比如《机械制图》侧重于画法,《机械基础》侧重于连接与传动关系。《机制工艺学》则侧重于其加工与制造工艺,这些侧重点是环环相扣的,体现同一专业学科之间的关联。《制图》是基础,《工艺》知识用于生产加工,《机械基础》则是零件在实践中的应用,它们都是融于专业体系中的。整合资料时,将这些知识点串联,有利于实现专业知识的系统化。在整合资源时,要处理好各门课程主要知识点的关联,先整理知识,再整合资源。

另外,机械制图和计算机绘图,传统教学中机械制图和计算机绘图是作为两门独立课程进行教学的,但是,现在有些学校已经大胆尝试将机械制图和计算机绘图整合在一起,进行教学。《机械制图》课程按照从二维到三维的方向讲,而《计算机绘图》按照从三维到二维的方向辅助学习,两门课程在内容上相辅相成,让学生掌握二维图形到三维图形的对应关系,基于这些,我们教研组把这一任务当做一次重要的教学模式的改革来抓。具体整合的课程内容可分为几个教学阶段实施。

(1)基础知识教学阶段。《机械制图》讲解投影法基础知识:点、线、面的投影;《计算机绘图》讲解的是CAD软件的基本操作:平面图形的绘制、编辑及其技巧。

(2)基本立体和简单形体教学阶段。《机械制图》讲解基本立体的绘制、截交线和相贯线的画法及简单形体的投影;《计算机绘图》学习三维建模的基本方法、基本立体的三维建模、编辑基本立体形成简单形体。

(3)组合体教学阶段。《机械制图》讲解组合体的画图和读图;《计算机绘图》学习三维形体的编辑(布尔运算及三维编辑技巧)、复杂形体的建模。

(4)机件表达方法教学阶段。《机械制图》讲解机件表达的各种画法:视图、剖视、断面及规定和简化画法;《计算机绘图》负责形体的编辑、三维实体投影成二维图形的方法及图形的编辑。

(5)零件图教学阶段。《机械制图》讲解零件图的画图、标注及读图:《计算机绘图》学习零件装配形成装配体及其编辑、生成二维工程图及对其标注。

在每个教学阶段的实施过程中,关键问题是注意两门课程的有机结合及辅助。可以借助三维帮助理解二维平面图的意义,借助二维平面图消化三维立体的投影特性。比如,讲解零件图部分时,可以把零件结构的画法与三维模型的编辑结合在一起,使二维和三维达到一体化,使学生深刻理解二维零件图的同时,掌握三维零件立体的结构特点和建模方法,一举两得。从某种意义上来说,可以淡化两门课程,而理解为“机械制图及计算机绘图”一门课程,也就是整合的意义所在。

3.建立资源库。我们没有花过多的费用进行学术数据库的建设。我们机电组的教学资源库的创建是我们全体组成员共同利用一个假期完成的。我们在教研组长的带领下按有序的步骤,明确的分工,保存和管理资源。

我们按照素材类(视频、动画)、课程级资料(试题库、课件类、竞赛训练、教学、教案、教学设计类)进行归类整理。建立机电专业教学资源库,给教师提供了素材,节省了时间,同时我们还对资源库进行随时更新。当然,机电专业教学资源库还不够全面,如果可以的话,应更完善。不仅应该有专业的教学素材,还应该有专业信息、技能鉴定、自主学习等方面的内容,同时遵循“边建边用,共建共享,持续更新”的方案建设,我想在不久的将来,随着我校课程建设和专业建设的不断发展,我们机电教育资源库建设规模将更完善和更系统,不断满足机电类教学的需要,争取更大的成绩。

如果一个学校能够共享很多教学资料和教学研究成果,则不但使多年沉淀下来的东西能够很好地发挥作用,而且能够节约很多不必要的重复劳动,推而广之到全中国、全世界,教育一定会进入一个新篇章。

参考文献:

篇(4)

古代诗词具有对仗工整、朗朗上口的特点,因此对诗词的诵读也是学生学习过程中不可缺少的步骤。学生可以通过对诗词的反复诵读,深刻体会到作者想要展示的画卷之美。如在学习王维的《山居秋暝》时,作者在诗中通过对明月、松林、渔舟、清泉的描绘,向读者展现出雨后秋天的美丽景色。东晋诗人陶渊明用“荒宅十余亩,草屋八九间”“榆柳荫后檐,桃李罗堂前”等诗句来描述世外桃源景色,这幅田园风光图让人百读不厌,学生在学习过程中也能够通过对经典语句的诵读,感受作品的意象。教师在进行诗词诵读指导时,还需要注意以下两点:第一,诵读时要情感充沛,节奏分明。好的诗词都有一定的节奏,教师在带领学生进行诵读时,需要把握好诗词本身的节奏,注意语调的抑扬顿挫和音节的错落,这样才能够更好地让学生融入到诗词的意境中。如李白的《蜀道难》中,“噫吁唏!危乎高哉!蜀道之难,难于上青天”这两句,是诗人在仰望蜀道时脱口而出的,前面的语气词应当读得重一些,“乎”和“哉”这两个语助词应当适当延读,整首诗应当读得充满声势。第二,要反复诵读,鼓励学生在反复诵读的基础上,从多方面比较诗词中的美感,品味出诗词中的意象之美。

(二)利用想象捕捉意象

意象是构成诗词意境的重要因素,也是读者揣摩诗词意境、领悟诗人所表达的思想感情的关键。教师需要正确引导学生发挥想象力,及时捕捉诗词中的意象,才能让学生真正从整体上感知诗词,体会到诗词的真实意境和作者的真实思想,对整个诗词的把握才更加游刃有余。在学习描写自然景物的诗词时,应当从描写意象的手法开始,逐步对意象的色彩、动静和虚实等展开联想,最终准确地把握作者想要表达的真实情感。如对王昌龄的《采莲曲》进行讲解时,分析“荷叶罗裙一色裁,芙蓉向脸两边开”这一句时,应当引导学生对“荷叶”“芙蓉”“罗裙”等词语表达的色彩和形状进行想象,学生可以想象出采莲女脸似荷花,裙如荷叶,美丽端庄,荡舟在荷丛中,在水上放歌的画面,这些意象共同组成了一幅完整美丽的采莲图,学生通过想象能够感受到作者写作时欣喜的情感。在古代诗词的教学中,只有引导学生开启想象力,才能够让学生真正融入到作者写作的场景中,切身体会到作者的真实情感。

(三)利用色彩感知意象

教师只有带领学生对诗句、字词进行精细解读,才能够准确地捕捉诗词中的意象,才能真正理解作者想要表达的情感。要达到对诗词中诗句和字词的准确理解,学生必须和教师相互配合,对诗歌中的意境进行认真研究,才能真正体会到诗词中所营造的意境。比如在讲解杜甫的《登高》的时候,前面四句主要是对登高时耳闻目睹的凄清秋景进行描写,首联通过对风、天、猿、沙、鸟等景物的描写,用急、高、哀、清、白等形容词加以修饰,渲染出了江水滔滔、秋风萧瑟的景象。后面四句主要是抒发登高时产生的孤独感。整首诗前半首着重写景,后半首意在抒情,将景和情高度融合,更加凸显出作品深远悲凉的意境。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要让学生进一步体会不同诗歌中的丰富意境,全方位地感知诗词中的意象。

篇(5)

在学校管理中凝聚力是学校内人与人之间的亲和力,是在一定价值观和舆论基础上形成的团队聚合力,俗话说,人心齐泰山移,教师作为学校组织中的重要组成部分,其凝聚力在学校管理中所起的作用是不容小觑的。然而在实际的管理过程中会发现,教师会有不同程度的疲软现象,这种现象的出现会降低教师凝聚力,从而对学校管理产生一定的问题和困难。文章将以教育社会学原理分析教师产生疲软现象的原因及对策。

一、教师是教育社会组织的构成要素之一

“师者,所以传道受业解惑也”,教师是教育社会组织的构成要素之一,担负着重要的教育责任, 既是教育文化的主要创造者和共享主体,又是教育文化的基本体现者;在班级管理中教师是班级的直接组织者、管理者和领导者,他们的工作效果直接关系到学校工作质量的高低和教学秩序的正常进行,关系着国家教育方针的贯彻和落实,也关系着学生的发展。

教师法规定:“教师是履行教育教学职责的专业人员,承担教书育人,培养社会主义事业建设者和接班人、提高民族素质的使命。教师应当忠诚于人民的教育事业。”教师的工作是直接教育人的特殊职业,其一言一行对学生的成长都有很大影响,这就要求教师对本职工作,应具备高度的责任心,有强烈的使命感,做到为人师表、爱岗敬业。

二、教师产生疲软现象的原因

1、社会对教师评价及工作强度都给予了过大压力

“春蚕到死丝方尽,蜡炬成灰泪始干”这是社会对教师的评价,更多的都是在强调教师的无私奉献精神,及其肩负的使命感、责任感,而往往忽视了教师作为一个普通个体的需要和获得。人们常说:“教师无小节,处处是楷模”,教师在学校起着榜样和模范的作用,处处以标准和规范约束着自己的行为,往往压抑着自身真实、正常的情绪和需要,久而久之就无疑给教师加大了心理压力。

学校设立的学科较多,教师的教学任务非常重,一个人通常要代两门甚至三门课,备课任务量很大;学生管理工作繁杂,随时都会有突发性事件和棘手问题等待处理;教改、科研任务较多,工作时间之外教师不但要照顾家庭还要完成学校规定的教研工作和任务,由此可见教师的工作时间已远远超过了8小时,工作压力太大。

2、在人才观念上的误区

学校在招聘、任用教师时通常有一些观念上的误区:过分注重高学历、高职称,而轻视其自身能力大小的观念;过分注重教师的资历,而轻视其道德水平的观念;过分注重招聘效果,而轻视人员合理配置的观念。以上几点误区致使学校在用人方面会出现学历大于能力、大材小用、人才错用等现象。这些观念上的误区在高校比较突出,例如:为增添高校光环聘用高职称、学术型的知名教授担任重要的行政职务、招聘博士生担任本科生的班主任、任用代课教师的学历很高,教学和科研水平却不尽人意等等,造成了人才的极大浪费,没有做到“选贤任能、 人尽其材、物尽其用”。同时,学校缺乏对教师的职业规划和培训,让教师看不到自身职业生涯的发展前景;在教学教务管理中不擅长听取基层教师意见和建议,工作上支持力度不够,挫伤教师在学校管理中的参与性;学校在对教师的评定、晋升时的公正程度也影响着教师的工作积极性。

3、教师的基本需求得不到保障

各种教育现象或教育事实,都可以归纳为“教育社会现象”,教育社会的合理组建、协调运行和功能发挥,都依赖于社会成员的良好互动,而形成良好的关系就必须要以一定的制度作为保障,然而在现行的学校管理体制和管理制度中还存在一些弊端。教师的职称评定和晋升按资排辈、干部无论业绩如何只上不下、教职工的工作范围责任划分不清导致苦乐不均、工资收入太低且差距较大、教职工的住房问题得不到很好解决、最基本的“三险一金”设定标准过低、教职工归属感和安定感不强等等一系列问题的存在也是造成教职工师资队伍不稳定,工作积极性降低的主要原因。上述的一些消极因素的清除依赖于相关制度的完善和保障,但处理和解决这些问题还需要一定的时间和过程,不能一蹴而就。

4、教师自身性格、气质上的影响因素

个人的性格、气质不同则对待压力和挫折的态度和应对能力也会不同。有些教师性格比较乐观开朗,面对压力和挫折能够及时调整心态,坦然处之,但也有一些教师性格内向脆弱,在压力和挫折面前容易悲观失望,萎靡不振,过分紧张,长期下去对身心会形成一定的影响,对其职业生涯的发展和工作的正常开展都会造成不同程度的影响。

三、解决教师疲软现象的对策

事物之间存在着因果联系,因果之间既有先行后续,又有引起和被引起的关系,正确把握事物的因果联系,能提高人们实践活动的自觉性和预见性。因此,在分析过教师产生疲软现象的原因之后,我们针对原因提出一些解决对策,以防消极现象愈演愈烈。

1、注重教师心理培养

学校乃至全社会都应该多重视教师的心理素质的培养,定期让教师接受心理理论培训和心理辅导,在生活和工作中引导教师善于自我调节,做情绪的主人;减轻心理压力,适应现有教育教学制度;正确对待紧张事件,增强对挫折的应对能力。

2、为教师提供深造学习的机会

当今社会经济全球化,科学技术突飞猛进,人们的竞争压力越来越大,学校应立足长远,放眼未来,努力构建起一个学习型组织,鼓励和支持并尽可能的创造条件为教师提供进修和学习的机会,加强专业知识的学习,扩大教师的知识层面,提高教师的业务素质水平,掌握新的教育手段;同时,学校应尽可能多的为教师提供不同方式和机会加强与外界的交流,开拓教师的空间,开阔教师的视野,为学校的发展带来先进的方法,注入新的活力。

3、将“尊师重教”落到实处

全心全意依靠教师办学,这是教育的基础,《教育法》和《教师法》对全心全意依靠教职工给予了法律和规范的确认。因此学校应加强工会和教代会制度的建设,真正实现学校的民主管理和民主监督,充分体现教职工的主人翁地位,发挥教职工的主人翁作用。学校要广泛听取教师意见,为教师解决实际问题,例如:对知识分子来说事业的发展比物质需求更为重要,学校应在人力、物力、财力等各方面支持教师深化教学和科研,使他们有自我价值实现感和事业成就感;改善学校环境和教师教学条件;提高教师的工资待遇;满足教师提出的合理要求;解决教师生活中的实际困难等等。

4、建立健全激励机制

在工作过程中,学校要充分尊重劳动、尊重知识、尊重人才,根据能力大小和成绩好坏在合理的分配制度下进行收入分配;努力建立健全对教师合理公正的考评机制,客观评价教师,并将评价的结果和教师的奖励、培养和合理使用相结合;提供均等的职称评定和晋升机会;学校要为教职工办好事、办实事,重视精神激励的力量,教育领导者要给教师积极的鼓励。

教师虽会因各种压力、学校机制和管理制度的不健全、激励政策跟不上、基本需求无法满足等原因出现不同程度的疲软现象,但社会和学校如能及时给予一些政策支持和帮助,这类现象还是会减弱或逐渐消除的。

【参考文献】

篇(6)

一、引语

教学活动是一个教与学双向互动的行为,在教师的课堂教学中,学生不再是信息的被动接受者,而是教学活动的主体目标,教师教学活动好坏与学生在教学过程中的受益深浅密不可分。学生评教是一种教学管理手段,其目的是为了提高教学质量,增强学校的竞争力。在甘肃农业大学这所以农业发展教育为主的高等院校里,英语教师在大学生培养中承担着必不可少的教学工作,但却一直处于“非主流”、“边缘化”等不受重视的不利地位,在学生评教中更因此受到不公正待遇。为了引起学生对评教的足够重视,笔者借本文分析甘肃农业大学学生评教对英语教师身份认同的影响、存在的问题及改进措施,从而有助于英语教师摆脱这种尴尬局面。

二、学生评教对英语教师身份认同的影响

从甘肃农业大学以往学生评教情况来看,大多数学生能够比较客观、合理地评价英语教师的课堂教学效果。学生评教工作做得好直接影响教师身份认同,从而对教师教学质量的提高起到积极的影响。通过学生评教可以刺激并激发英语教师的竞争意识,有助于教学质量的提高;而且通过学生对教师的教学态度、教学质量、教学方法、表达能力等各方面进行评价,教师能及时了解自己在教学中的优势和存在的问题,倾听学生对教学的需求,从而不断加强英语专业知识的学习,总结教学经验,不断优化教学过程以期获得最佳的教学效果。同时,通过学生评教,给那些工作怠慢,对学生不负责任的教师敲响了警钟,使他们认识到自己在教学中的缺点和不足,及时改进教学方式,优化教学过程。

然而,也有一部分学生对评教知识缺少了解,对评教意义认识不到位,不能公正公平、客观地作出评价,得出错误和片面的结论,学校在处理这些结论时又夸大学生评教的作用,仅凭学生评教就对教师教学效果下结论。这严重挫伤了教师的积极性,引起教师反感,可能会激化师生矛盾。有的教师对评教结果不能正确对待,这些都会给评教工作造成负面的影响。

三、本校学生评教对英语教师身份认同的影响因素

1.评教指标体系。甘肃农业大学采用的是按教学内容、教学方法、教学态度、教学效果四个一级指标,一级指标下又分若干个二级指标,对评教表没有详细的说明,有些指标内容学生无法完全了解, 对处理某些评价指标有困难,不能准确把握评价内容,也就无法作出正确的判断。还有一些指标太大太笼统,没有细化,学生无法把握,这些都会影响评教的结果。

2.学生评教的态度。由于在评教前没有做好对学生的宣传引导,学生评教时没有完全理解评教体系内容,对评教的重要性认识不足,在评教时出现一些错误的理解和消极的心理,使评教结果与实际情况有所误差。有的学生根据对教师的个人好恶来进行评价,有的根据对该门课的喜好程度来评价,还有的根据该门课教师对学生要求的宽严度来评价,还有一个客观情况,就是本校的外语学院学生人数四个年纪加起来不到500人,所以英语教师所承担的课程大多数为非英语专业的公共大学英语课,本专业的英语课相对很少。大多数教师所承担的公共大学英语课学生人数众多,但这些学生有的对英语不感兴趣,有的认为英语不重要,对自己没有实用价值,就会在心理上排斥英语课,所以对英语教师的评教打分偏低。对这样的评教结果有的教师不能接受,不能正确对待,产生了对抗情绪,消极教学,不再认真关心爱护学生,严重响师生关系和教学效果。

3.学校对评教结果的处理不当。甘肃农业大学将学生评教结果与教师的优秀评定 、年终考核 、奖酬金发放挂钩 , 采取奖励全校前50名的教师,以扣发津贴处罚评教后5名的教师,片面地夸大了学生评教的作用,以为这样能起到激励教师改善教学的作用。实际上由于评教过程中难免存在一些问题 ,难免有偏差,如有时有些教学经验丰富、教学态度严谨、教学效果较好的教师在学生评教中被排在后面,所以不能将学生评教作为评价教师课堂教学质量的唯一标准,应结合专家评教,同行评教,领导评教等全方位综合评价教师的教学质量,否则会严重的打击这些教师的自尊心,影响他们的工作积极性,甚至有的教师会认为是管理部门有意给教师作对,学生有意整教师,使学校管理部门开展学生评教的初衷与评教的最终结果背离。

总之,如果学校能使教师进一步认识到自己的课程教学与学生学习和发展之间的密切关系,能制出令教师满意的学生评教体系和标准,能保证学生评教的结果比较可靠,能对学生评教体系和标准以及评教结果的可靠性进行有效的宣传,并能合理地处理学生评教结果,那么,将会有更多的教师对学生评教的作用持更加肯定的态度。同时,也将有更多的教师以更加认真的态度对待教学工作以及评教结果。否则,将会有更多的教师对学生评教持怀疑态度。

参考文献:

篇(7)

一、国内继续教育现状

1.何谓继续教育。

《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指出:继续教育是指面向学校教育之后所有社会成员的教育活动,特别是成人教育,是终身学习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由此可以理解,广义的继续教育是指所有在学校教育之后所接受的教育活动的总称;而狭义上看,继续教育即为目前我们通常所理解的成人教育。

2.国内继续教育现状。

纵观国内各类继续教育活动,概括起来总的有两大类:学历教育和非学历培训。

成人学历教育主要是仿照普通高校学历教育的管理模式来开展教育教学活动,课程结束并且考核合格后授予国家承认的各类学历文凭,成绩达到一定标准的,学校还将授予相应的学位证书。目前主要学习类型有业余大学(夜大学)、电视大学、网络教育和自学考试等。成人学历教育最大的特点在于,授予国家承认的高等教育毕业证书和相应的学位证书,而其准入门槛相对普通高等教育来说又低得很多,学习类型又非常多样,在我国目前这种注重学历的教育制度背景下,深得广大考生的欢迎。然而凡事都有其两面性,成人学历教育目前存在着诸多问题。

(1)学历至上。

国家承认学历,这本应是成人学历教育最大的核心竞争力,却恰恰是成人学历教育的软肋。教育活动的根本目的,可以概括为六个字:“传道,授业,解惑。”本与任何其他事物无关,然而学历文凭的存在,却使教育的目的发生了偏转。在学历至上的指导思想下,学生接受成人学历教育的目的从以前的获取新知识、掌握新技能,渐渐转变为获取高等教育学历的捷径。这种态度的转变,引发了连锁反应:学生生源质量逐年下降,上课出勤率一低再低,课程考试缺考作弊情况屡禁不止,考试及格率持续低迷。为了迎合市场需求,成人学历教育的办学单位只得一而再、再而三地降低门槛、降低要求,以牺牲教学质量来谋取生源的稳定,结果陷入恶性循环。

(2)课程僵化。

由于成人学历教育主要是仿照普通高等学历教育的模式来进行的,因此其课程设置基本上也是以普通高校的专业课程设置为蓝本。然而成人学生不同于普通高校的在校生,他们大部分已经参加工作,或者已经有一定的工作经验,他们希望获得的是应用性强,专业关联程度高,和目前的工作或即将开展的工作直接相关的理论与实践知识,理论联系实践的需求要远大于普通高校在校生。然而目前成人学历教育各种学习模式基本上还是以书本知识的教授为主,较少涉及实践环节,并且专业课程设置的实际应用性也不强。加之成人学生的基础相对薄弱,平时工作又忙,往往采用“划定范围―死记硬背―应付考试―全部遗忘”这种学习模式。

(3)资源分配不均。

资源的稀缺、优势资源的集中导致成人学历教育分配的不均。成人学历教育的办学单位,主要由普通高校、业余大学、电视大学和其他民间办学机构四大部分组成,其中,尤以普通高校占据着几乎所有的教育人力资源和绝大部分教育物质资源,而其他的办学单位只得直接或间接地依附于普通高校来开展自己的教育教学活动,否则生源很难保证。从考生角度来看,在选择成人学历教育的办学单位时,也都希望挑选知名度较高的普通高校,一来能享受到知名普通高校的优质师资力量,二来感觉普通高校的成人学历文凭含金量更高,就业竞争力更强。

我国非学历培训主要包括干部培训、资质培训和考试培训。其中,干部培训主要的办学机构在普通高校,尤其是知名的普通高校,主要看中的同样是其优质的教育资源;资质培训和考试培训则被广大民办机构和部分普通高校共同经营。整个非学历培训已几乎完全市场化,因此导致非学历培训急功近利:干部培训看的是政绩,资质培训要的是证书,考试培训求的是分数,唯独没有知识的一席之地。培训逐渐沦为一种消费品,背离了教育的初衷。

概括起来,我国继续教育总的问题在于功利性太强,管理松散,缺乏一个平台对其进行整合。因此,《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在继续教育一章的最后指出,要“搭建终身学习‘立交桥’。促进各级各类教育纵向衔接、横向沟通,提供多次选择机会,满足个人多样化的学习和发展需要。健全宽进严出的学习制度,办好开放大学,改革和完善高等教育自学考试制度。建立继续教育学分积累与转换制度,实现不同类型学习成果的互认和衔接”。其中,“学分积累与转换制度”和“促进各级各类教育纵向衔接、横向沟通”的发展要求正契合了目前在教育学界所研究的“学分银行”体系的理论内涵。

二、“学分银行”的概念及其特征

1.概念

“学分银行”顾名思义,是将“学分”这一描述学习量的单位像货币一样,在“银行”间进行存储、兑换等活动。而这里的“银行”,即教育教学活动的办学单位。它借鉴了银行的功能特点,使学生能够在不同的办学单位间自由选择学习内容和学习时间。以上对于“学分银行”的基本概念基本已达成共识,然而对于“学分银行”究竟能做什么,怎么做,在多大范围内做,仍存在一些分歧。因此,我们必须深入了解“学分银行”的特征。

有人提出“学分银行”应首先应用在成人学历教育的招生环节中,“学分银行”可以解决我国成人教育生源不足的燃眉之急。“学分银行”只是一个招生平台,学生只要在平台上注册,获得“学分银行”账号,即可接受成人学历教育,其“学分银行”具有学分存储的功能。①也有人提出“学分银行”应是涵盖学历教育的一整套完整的体系,包括注册、学习、认证等教学的全部环节,其“学分银行”支持学分的存储,更支持学分的兑换,积累学分可以兑换学历,而其他资格证书也可有条件地兑换学分。②③还有人提出,“学分银行”体系应该更加具有普适性,应该包含目前继续教育中学历教育和非学历培训两方面,通过学分将两者贯通,将职业技能培训与学历教育结合起来。④上述是目前关于“学分银行”体系的主要观点。

2.特征

概括起来,本文认为“学分银行”体系应具有以下几个方面的特征。

(1)对于学生来说,应具有自主性和灵活性。

自主性体现在对于办学单位的选择上,学生可以选择任意选择办学单位进行学习,教育主管部门应尽可能地将更多的拥有教育教学资源的办学单位纳入到“学分银行”体系中去;灵活性体现在对于学习时间和方式的选择上,学生可以根据自身需求对学习时间和学习方式进行调整。

(2)对于教学管理来说,应具有通兑性。

学分直接反映了学习量,在“学分银行”体系中的不同办学单位之间,学分应该是予以认可并通兑的,这是“学分银行”存在的核心。在“学分银行”体系中学习的学生,可以采取学分“零存整取”的原则来完成学业,不受学校和学制等其他因素的影响。

(3)对于教学过程来说,应具有诚信度。

“学分银行”如同普通银行一样,诚信是其安身立命的根本。因为学分可以通兑,就意味着不同办学单位间的学分就是等价的。一旦其中的某个办学单位不注重诚信,不严抓教学质量,导致学分“贬值”,必将引起“学分银行”体系内的“金融危机”,导致整个“学分银行”体系的。

(4)对于非学历培训来说,应具有普适性。

“学分银行”体系应该将目前继续教育中的非学历培训涵盖进去,通过其学分的通兑性,更好地沟通职业技能培训和成人学历教育,使两者无缝连接。这符合国家在《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中对于继续教育发展的要求,同时也能更好地整合教育资源,使分散的教育力量紧握成拳,发挥更显著的作用。

三、“学分银行”体系的基本构成

根据以上关于“学分银行”的概念与特征,我们不难看出“学分银行”体系包含的三个主体,即学生、办学单位和管理部门,他们之间的关系可以通过下图简单描述出来。

图1 “学分银行”体系描述

建立“学分银行”体系之后,希望参加继续教育的学生无需再在名目繁多的教育模式中纠结选择,“学分银行”的通兑性最终将整合目前成人学历教育和成人非学历培训的所有教学模式和内容。学生需要做的是首先在“学分银行”的管理部门进行注册,随后即可在“学分银行”体系内涵盖的所有办学单位内自主选择进行学习。

在教学过程中,学习的方法和模式可以是目前已有的各种教学形式,不同的是,学生不再分专业学习课程,而是直接选择自己希望学习的课程进行学习。完成课程教学的各环节并且通过考核的学生,将获得该门课程的合格记录并获得相应的学分。对于希望系统地学习某一专业的知识体系,并且获得相应文凭的学生,只需根据管理部门制定的专业要求进行课程学习,获得相应学分并满足其他条件后,由管理部门授予相应的文凭。

建立“学分银行”体系之后,管理部门的监管将变得尤为重要。主要监管两大块内容:教学过程和学历认证。前者是对于办学单位的教学活动进行过程控制,严把教学质量关。在“学分银行”的特征中已经明确指出,教学质量、办学单位的诚信是“学分银行”的根基。后者是对于学生获得文凭资格的认定,管理部门将对于符合条件的学生授予相应的文凭并记录在案。

四、“学分银行”体系对于继续教育发展的影响

1.制度层面

“学分银行”的通兑性特征决定了该体系的建立需要自上而下地推动开展,整合现有的继续教育资源。从理论上来说,“学分银行”体系最终是将建立涵盖全国的学习网络,即只要是中华人民共和国的公民,就可在中国任何一个地方自主选择学习,获得的学分全国通兑。当然,目前来看实现全国的“学分银行”体系的难度相当大,几乎无法在短期内实现。但是,在一些教育资源比较发达的地方,先进行区域性“学分银行”试点,随后将比较成熟的经验推广至全国,最终实现全国性的“学分银行”体系,这种推广方式大有潜力可挖。

上海市教委在“学分银行”的实践方面已经进行了有益的探索,已在本市中职校积极推行弹性学习制度,推动以学分制为核心的教学制度改革,建立“学分银行”,鼓励工学交替,允许学生分阶段完成学业。⑤目前阶段,上海市教委对于“学分银行”构建的思路主要还是类似于“免修不免考”的模式,即相应的工作经历或资质证书可以免修相应内容的课程,但仍需参加考试通过方能获得合格。⑥

如果真要在全国推广“学分银行”体系,那么目前我国高等教育自学考试的管理模式确有值得借鉴之处。可以类似自考建立全国性的继续教育管理委员会,统一制订关于“学分银行”体系的各类制度和专业规范,监管各地方的教学管理工作;建立各省市地区的管理部门,处理办学单位和考生的日常教学管理工作。学生自由选择办学单位进行学习,统一标准获得学分。

2.主体层面

一旦建立“学分银行”体系,体系中的三大主体都将进行大规模的改革和调整,以适应“学分银行”体系所带来的巨大变化。

(1)管理部门。

对于管理部门来说,首先要做的就是制订一套完整的“学分银行”体系教学管理规范,内容须涵盖以下几大方面:一是课程大纲的制订,即说明所有办学单位开设的课程必须达到的最低的教学目标和考核要求;二是课程学分的对应关系,即每门课程相应获得多少学分;三是学分的通兑标准,即学生在不同时间和不同办学单位间获得的学分之间应该如何进行通兑;四是授予专业文凭的条件,即各类专业如需获得文凭所应达到的课程修读和学分获取条件。

其次需建立健全“学分银行”体系的信息管理系统,该系统将和各个办学单位的管理系统直接互通,涵盖学生从报名注册、课程修读、学分获取、成绩记载、文凭认证等教学环节的所有信息。该系统也将是整个“学分银行”体系的真正载体。通过该系统,各办学单位将清楚地知道学生过往的学习情况,真正实现学分的通兑性,管理部门也能更为方便快捷地对于各个办学单位的教学质量情况进行监控。

(2)办学单位。

对于办学单位来说,“学分银行”体系带来的最大影响就是对于教学资源的再分配问题。目前我国成人继续教育一大问题就是教学资源分配的不均衡,优势资源主要集中在普通高校,尤其是知名高校。教学资源的不均衡导致的就是教学质量的不均衡,而一旦教学质量出现问题,则将动摇“学分银行”体系的根基。从实际情况看,让普通高校退出继续教育领域是不现实的,也是不应该的,毕竟它们占据着绝大部分的优势教学资源,主要是人力资源。

一种可行的解决办法是,由管理部门对于优势的教学资源进行统筹安排,在一定的区域范围内,将知名高校优秀的教师资源向其他办学单位进行输送。并可以通过建立相应教学评估体系对教师教学过程进行质量评价,开展相应的教师培训班分享借鉴优秀教师的教学方法和教学经验,从而有效避免因资源分配不均导致的教学质量问题。

(3)学生。

对于学生来说,“学分银行”带来学习自由的同时,更是对自身学习素质的巨大考验。更灵活的学习方式、更自主的学习时间,需要更坚定的学习态度,更自觉的学习习惯,以及更全面的对于自身专业水平需求的把握。对于希望获得文凭的学生来说,由于是进行课程学习,可以有多种专业的选择,在带来更多机会和可能性的同时,也带来了更多的不确定性,学生需对自身今后的专业发展有明确的规划,而非简单地遵循办学单位制订的专业学习路线进行学习获取文凭。从这个角度来看,一旦开展大规模的“学分银行”体系,在开展初期就须建立一个对于学生进行学习指导的机构,指导学生如何根据个人需求选择课程,选择专业。

五、结语

综上所述,“学分银行”体系的建立将给我国现有继续教育模式带来巨大的变革。它能融合成人学历教育与非学历培训,改善目前继续教育存在的一些弊端,整合教育资源,更好地满足广大人民群众对于学习的需求。然而实现“学分银行”体系任重道远,需从制度层面和主体层面理清思路,发展创新。道路曲折,然而前途光明,“学分银行”体系必将在不远的将来成为我国继续教育事业发展的新的理论基础和实践方向。

注释:

①宋东浩.“学分银行”在成人高等教育招生改革中的应用[J].湖南大学成人教育学院学报,2011,29,(4):22-24.

②崔铭香,乐传永.成人教育建立“学分银行”的思考[J].中国成人教育,2008,(8):20-22.

③张王豆.关于成人教育建立学分银行认证支持系统的构想[J].继续教育,2011,(5):39-41.

④丁鹏.学分银行:构建继续教育立交桥的基石[J].湖南大学成人教育学院学报,2011,29,(1):18-20.

⑤新民晚报,2009-3-11.

⑥李艳岭.上海开展“学分银行”教学改革工作的启示[J].北京市工会干部学院学报,2008,23,(4):53-57.

参考文献:

[1]宋东浩.“学分银行”在成人高等教育招生改革中的应用[J].湖南大学成人教育学院学报,2011,29,(4):22-24.

[2]崔铭香,乐传永.成人教育建立“学分银行”的思考[J].中国成人教育,2008,(8):20-22.

篇(8)

中图分类号:G642 文献识别码:A 文章编号:1001-828X(2016)028-000-01

引言

异质分组这个话题在我国早已提出,只是实施的时间相对较晚,之前大多停留在研究层面。每个学生拥有的知识都有一定差异,技能水平也存在高低之分,将这些学生混合起来,组成学习小组,然后教师对他们进行指导,监督,必要的时候适当引导他们,让学生小组成员积极参与,各施所长,互相之间学习帮助,形成自主学习的氛围,充分激发学生的自主能动性,最后老师再对他们的表现进行评价,提高学生的自学能力,这些就是异质分组模式的主要模式和内容。德智体美要求均衡发展的情况下,学校的教学活动也应该向着指导的方向发展,不能再像过去一样让学生的学习很被动,高校体育课采用异质分组来进一步提高教学的成效。

一、高校体育教学选择异质分组教学法的应用内容分析

1.异质分组教学的基础是协作教学。在任何工作或者活动中,合作都是成功进步的重要因素,学习也是一样,所以协作教学在高校体育教学中是最基础的教学模式。其核心是把集体配合作为主要,为个人的发展提供动力,进而提高每个人的学习水平。当几个学生被分在同一个小组之后,他们的交流也会多起来,在平时的学习中彼此帮助,共同进步,久而久之关系也会升温,这样一来教师对自己的教学方式也有更明确的目标。高校体育课实行异质分组提升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促进课程有效顺利进行。

2.有效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很多学生可能本来自身素质不是特别好,因此在体育学习中根本没有兴趣,高校体育教学异质分组正好是同学之间进行互助,小组成员在平时训练中或多或少会有对比,对自我的水平有明确认识。同时各个小组进行竞争,会让课程变得更加有乐趣。

3.认识学生体育学习基础存在差异化。每个人的身体基础不同,智力,理解能力也有差异。并且,学生对待体育学习的态度也不一样,学习自然会有差异化。那么,要想让每个人都能进步,就要结合学生自身所存在的差异进行教学计划,针对不同的基础的学生,要用不一样的教学计划,努力让他们达到学习要求,使每个学生都能充分施展自己的才能,还有可能培养出学生某一方面的技能。

4.异质分组教学的精髓是培养。学习是一件很讲究兴趣的事情,而不是说去强迫一个人学习自己不喜欢的东西,所以那种指令性的教学方式往往是达不到引导式教学的效果。体育教学要合理的引导,让学生久而久之爱上这门课程,激发学生的潜质,让其自主地学习。培养对课程的兴趣会使学生的学习和老师的教学都轻松顺利。

5.培养学生互帮互助思维。教学要在教学活动的基础上,培养学生的素质。体育活动多为合作学习,应用异质分组,对学生掌握理论知识和运动机能都有很大的帮助,同时又有利于学生小组内部进行互帮互助,顺利解决问题。小组内部进行交流,可以对所学的体育活动由更加深入的了解和清除的认识,彼此分享学习经验,学习心得,能有效改善学习成绩,养成互帮互助的好品质。

二、高校实行异质分组的作用

1.异质分组有助于教学组织形式的优化。体育教师进行理论的讲解,然后再给同学们集中进行动作示范,之后学生再自己练习,这种教学模式在体育教学中运用较多。这样的方式往往不会是老师真正的关注到每一个学生的表现,不了解每个学生的学习状况,而且,有可能理解能力比较强的学生已经表现很优秀了,但那些思维较慢的同学还没有学会,又往往被老师忽视了。异质分组会让每个学生通过自己的学习小组得到充分的理解,向他人进行学习,也可以让老师的教学轻松一点。

2.异质分组可以让小组成员更团结。异质分组事隔小组成员内部之间相互监督,并积极的去帮助任何有困难的组员,小组成员内部会帮关注所有人的学习情况,使每个人都能达到学习的效果。

3.有利于培养小组成员竞争意识。将不同水平的成员放在一个小组,混合分配,这样会使各个小组均衡发展,同时各个小组之间进行竞争。小组内部成员为了集体荣誉,都会进其所能去学习,适时的进行小组学习展示,老师进行各组表现的最后评价,表扬表现好的小组,鼓励有不足的小组。这样会通过培养竞争意识,激发学生的学习积极性。

三、结语

异质分组模式很好的利用小组的互助方式,提高了学生的学习兴趣和水平,是一种效果明显的教学方法,异质教学人在不断的改进,高校的体育教学活动也一定会朝着更好的方向发展。

参考文献:

篇(9)

【中图分类号】G424.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1-1270(2016)02-0104-01

一、分组分享教学法概述

(一)分组分享教学法的概念

分组分享教学法指的是在班级授课中,结合现有的教学资源,将学生按规律分成若干个小组,然后每个小组成员之间,每个小组之间进行多样化的分享学习,共同活动,让学生做自己学习的主人,全面提升学生的综合能力的一种教学方法。

(二)分组分享教学法的特点

分组分享教学法对于教育教学活动的开展有很好的促进作用,可以适应每一个学科的教学,这种教学方法将教学模式与教学实际有效地结合起来,根据教学现状进行教学活动的具体设计和操作,其特点主要包括以下两点:

1. 具有灵活性

首先分组分享教学法具有灵活性,利用这种教学方法可以根据教师的教学情况和学生的实际学习情况进行适当的调整与修改,例如,在高中体育课程中,其教学地点可以设在教室内,也可以设在体育场上,教学地点的选择可以根据教学内容随意进行修改调整,当需要学习体育理论知识时,教师可以将授课地点安排在教室内,可以播放相关的体育视频音像资料,当需要进行实际的体育训练时,教师则可以将授课地点设在体育场上,可以开展体育项目比赛,也可以对每一个学生开展体育专项训练。

2. 具有整合性

其次分组分享教学法具有整合性,这种教学方法由于是一个相对独立的教学方法,但是在面对不同的教学需求时,可以将其与其他的教学方法整合在一起开展教学活动,只要达到共同促进教学效率,提升学生学习能力的目的即可,在现代许多的课堂教学中,教师往往根据教学内容和学生的实际学习情况采用不同的教学方法,或者将多种教学方法充分整合在一起,不仅提高了教学质量,而且对于学生来说,其见识与知识都得到了全面的学习与提升。

二、分组分享教学法在高中体育教学中的应用

(一)科学分组,促进互补,共同提高

在高中体育课程的教学中,分组分享教学法的运用首先就是要将学生进行科学地分组,而学生分组主要遵循两个基本原则,其一就是要遵循组内异质,组间同异的原则,也就是说每一个小组内部成员之间要有差异性,而对外则每一个组的整体实力要保持平衡,以显示小组之间竟争时的公平公正性,在遵循这一原则的前提下,教师在对学生进行分组过程中,要让每个学生的体育能力达到互补的状态,将体育不好的学生平均分配,保持每一个小组的整体实力都均衡,这样就可以让学生之间形成互相帮助的好习惯,达到共同提高体育成绩的目的;其二就是要遵循合理分配小组人数的原则,在运用分组分享教学法的过程中,由于体育教学需要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培养学生的体育能力,因此在小组的人数分配上就不宜过多,教师要根据教学内容以及学生的实际学习情况进行人T分配,例如在进行排球练习时,教师就要根据实际情况分配四人一小组,这样就可以每两个人就可以练习一次,在练习速度上以及质量上就可以提高很多。

(二)内容回顾,明确技能与规则

在高中体育教学中,分组分享教学法的应用需要着重分析和确定教学内容层次以及教学环节层次,首先教师可以对上一节课的教学内容进行回顾,让学生在回顾的过程中对已经学过的知识进行巩固,明确相应的技能与规则,其次对学生进行科学分组,让每一个组员之间,每一个小组之间进行上一节课的内容交流与成果检测,再次教师可以根据每一个学生的实际学习情况举一些例子进行引导,培养学生对问题的分析能力,促进学生对自己的不足之外进行改进,比如在进行蓝球理论课程的教学时,教学可以通过学生平时的球场上的实际表现进行引导教学,例如某某学生弹跳力度不够,某某同学投蓝动作不标准,某某同学容易忽略带球细节,造成犯规等现象,让学生通过教师的引导讲解,逐渐明白自身的不足之处,并加以改正,同时在这过程中,让学生可以更好的对体育课堂有一个深入的理解,更加全面地掌握某项体育活动的比赛规则与活动技能,最后教师对课堂教学要进行最后的总结,通过简洁的语言对课程内容进行概括分析,并鼓励小组之间互相讨论,共同总结,积极发现自身的不足之处,全面提升学生的总结归纳能力以及其他综合能力,引导学生进行探究性地学习。

(三)明确小组行为,保证教学效果

篇(10)

当前,经济全球化已成为全球发展的必然举措,因此,世界各国的消费品都不断向中国市场涌现,其中不乏一些奢侈品和高端产品。大学生作为时尚消费一族,很容易受到不良价值观的影响,而消费观作为其价值观的重要组成部分,其消费观也是其价值观的重要体现,因此,研究大学生的消费观念也是非常有必要的。为了防止大学生的消费观存在非理性、冲动等不正确的观念,必须要深入研究学生消费观念的具体含义,然后才能够提出如何进行大学生消费观的教育。

一、大学生消费观定义和内涵

消费观主要是指消费者对于消费的一种态度和观点,大学生消费观,顾名思义,就是大学生进行消费时的一种观念和观点。可以说,这种消费观念直接影响到学生的消费内容、消费形式、消费行为和消费的方式。大学生消费观是大学生生活和消费时的重要观点和态度,对其消费行为具有非常深远的影响,当然,反过来,大学生的消费行为也是其消费观的具体体现。

大学生的消费观与学校的思想政治教育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首先,大学生的消费观是其价值观的重要体现,而人生观、价值观的培养也是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如果学生的消费行为存在冲动等不正确的行为,那么代表着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严重失误,因此说,大学生的消费观和学生的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关系密切。其次,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主要是对学生的思想进行教育和培养。学校作为一个微社会,每个学生的出身和家庭实力各不相同,一部分比较富裕的学生寻求的是比较高端的消费,而部分家庭条件差的学生盲目攀比,产生错误的消费观念,这就代表着学校思想教育工作的严重失误,因此,大学生消费观念的培养和学校的思想政治教育联系紧密。最后,我国高校工作重点是培养全方位的高素质人才,因此,要保证学生德智体美劳综合素质的发展和培养,良好的价值观念养成也是必不可少的。因此,培养学生正确的消费观念也是学校思想政治教育的一部分,大学生消费观和高校的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也是密不可分。

二、大学生消费观念的错误类型

目前来看,大学生群众中主要存在以下几种错误的消费观念。

第一,炫富型消费观。部分大学生比较注重面子,强调自己的家庭条件好,在消费中讲求“高、大、上”,国际品牌消费、高价消费是其消费观念的具体体现。尤其是科技设备的更新速度较快,部分学生还是不断的更新,譬如手机、电脑等,完全不注重使用价值,盲目的追求高价位和国际品牌,这就是非理性的消费观念。

第二,超前型消费观。这种消费观念主要表现在学生不能够根据家长提供的生活费用,过度追求时尚和个性。他们认为应该引领学生的潮流和趋势,作为潮流前线的他们追求美食、服饰,或者是化妆风格和游戏等。这些大学生片面追求时尚,而荒废了自己的学业,根本无法投入当正常的学习当中去,造成专业技能知识的掌握微乎其微,最后影响到了自己的发展前途。

第三,攀比型消费观。部分学生认为自己的家庭条件不比其他人差,所以不应该比别人花钱少、消费少。由于极度的自尊心,盲目地和家庭条件好的学生进行攀比,在消费中,别人逛街花2000元,她(他)就花3 000元,以满足自己虚伪的内心安慰,最后过度消费,给家里带来了沉重的经济负担。

第四,冲动型消费。由于大学生本身的身心发展还没有成熟,容易受到外界和不良商家的诱惑,导致自己的冲动消费。大学生选择购物如通常都是在商城促销、元旦双节的时候,由于等商家各种活动的诱惑,如满100元返50元,满1 000元返1 000元这些商家的大让利噱头可以吸引学生消费,导致很多大学生自愿上钩,最后冲动购买了很多无用的东西,浪费钱财,还造成了自身的心理阴影。当然学生上当受骗等现象也就层出不穷。这些和学生的维权意识淡薄也有一些关系。

三、大学生消费观念出现误差和错误的主要原因

“任何事情和观念的存在都是有其存在的原因”大学生错误消费观念的存在也是内外因共同发展的结果。

首先,大学生自身的身心发展不健全,消费观念错误。大学生刚刚离开家庭在外求学,由于自我生存的能力不强,在消费观念上就容易受到外界的影响,其本身还没有形成一种成熟的、健康的、正确的消费观念,因此,比较容易受到社会不良思潮的影响,比如西方的拜金、享乐主义影响了一大批当代青年。而且大学生虽然没有经济来源,但是一些家庭通常会给予丰厚的生活费用,这也就让学生没有那种理财或者节约的消费意识。

其次,家庭教育对学生的消费观形成也有非常重要的影响。俗话说“龙生龙、凤生凤,老鼠的孩子会打洞”,也就是说家庭对学生各种观念的影响可以说是不可抗拒的,如果家庭的父母也是铺张浪费的,那很难保证学生能够形成节俭的消费观念。部分家长为了孩子不在学校吃苦,也给孩子很多的生活费用,让其不能比别的学生差,这种教育理念也让孩子的消费观念产生了误区,不能够按着家庭的实际情况进行消费,造成了盲目攀比型的错误消费理念。

再次,学校的思想政治教育缺失也是造成学生错误消费观念的又一外因。部分学校过度重视培养学生掌握专业知识和专业技能,对学生的思想政治教育工作重视程度严重不足,尤其是培养学生消费理念和能力课程的缺失,直接导致了学生比较容易受到外界不良思想的侵蚀,形成错误的消费理念。另外,当下高校教育是应试教育,即使能够开展各种思想教育政治工作,比如消费观的引导课程,但是实际效果并不明显,导致了理论学习不足,实际效果更加微乎其微的后果。

最后,社会外界的影响也是导致学生错误消费观的又一原因。当下,社会经济迅猛发展,消费思潮也是不断地弥漫扩展,尤其是网络信息时代的到来,让大众受到西方不良思想的冲击,造成了消费的各种误区,学生也深受其害,不能自拔。

四、加强大学生消费观的思想政治教育的一些可行性建议

为了纠正大学生错误的消费观念,培养健康、理性、正确的消费理念,高校有必要对学生的消费观念加以引导,并且通过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家长、社会、学校共同培养学生正确的消费观,促进大学生正确的消费行为。

第一,加强学校的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尤其是消费观念的引导。学校在进行专业知识学习的同时,开设思想政治教育课程,尤其是消费观念引导的课程,可以通过举办一些勤俭节约的活动,通过实际行动培养学生勤俭节约的生活观念。不盲目攀比,不追求个性、时尚,养成正确的消费观念。

第二,家长要做好模范带头作用,不冲动消费,不盲目的和同事、朋友进行攀比,通过家庭良好的教育,让学生形成正确的消费观,而不是在孩子面前表现出一些错误的消费^念,让孩子也受到不良影响,上行下效,产生错误的消费意识。

第三,大学生要通过勤工俭学等方式,提高自身的节约意识和理财意识。目前,大学生们的生活大多都是“衣来伸手饭来张口”,所以,对于生活费用也是毫不顾忌,应该通过勤工俭学等形式,让大学生体会到“一针一线来之不易”,这样才能够为其节约用钱、合理消费奠定良好的基础。

上一篇: 智慧课堂的优势和缺陷 下一篇: 高中学习历史方法
相关精选
相关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