乡镇企业经营管理汇总十篇

时间:2023-09-10 14:57:53

序论:好文章的创作是一个不断探索和完善的过程,我们为您推荐十篇乡镇企业经营管理范例,希望它们能助您一臂之力,提升您的阅读品质,带来更深刻的阅读感受。

乡镇企业经营管理

篇(1)

主管单位:中华人民共和国农业部

主办单位:农业部乡镇企业发展中心

出版周期:月刊

出版地址:北京市

种:中文

本:大16开

国际刊号:1002-4905

国内刊号:11-1493/F

邮发代号:18-25

发行范围:国内外统一发行

创刊时间:1982

期刊收录:

核心期刊:

中文核心期刊(1996)

中文核心期刊(1992)

期刊荣誉:

篇(2)

大王镇人民政府

1993年以来,我们按照上级要求,结合我镇实际,对乡镇企业的产权制度、经营方式进行了大胆探索和改革。截止目前,原有12家乡镇集体企业,已有9家完成产权制度改革,改制率75。

一、我镇企业改革的基本情况和主要成效

大王镇乡镇企业的发展起步于80年代初,当时抓住国家鼓励乡镇企业发展的机遇,上下一心,苦干实干,企业规模快速膨胀。但随着计划经济向市场经济的过渡,乡镇集体企业的一些弊端逐渐暴露出来。一是产权不明晰。所有企业都戴着“乡镇企业”一顶帽子,产权关系不清,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积极性的发挥。二是权责不明确。谁应该对企业经营行为和成果负责,谁能够决定企业的发展方向等等,都没有明确的主体。三是管理不够科学。当时的企业,仅仅依靠几个人甚至一个人去决策和管理,缺乏有效的激励约束机制。针对这些问题,近年来我们不断探索和改革。从时间顺序和主要内容上来看,可以分为两个阶段:

第一阶段,以产权制度改革为重点,以建立现代企业制度为目标的初步改革。从1993年开始,我们借全市企业改革的东风,对乡镇企业进行了以集体控股、职工平均持股为主要模式的股份制改造。这次改革,共组建股份制企业9家,其中股份有限公司3家,有限责任公司6家。进行股份制改革的企业,都按照《公司法》和有关文件政策的要求健全了法人治理结构,初步建立起了现代企业制度,企业整体水平有了较大提高。

第二阶段,以调整优化股权结构为重点,以资本运营为主要特征的深化改革。从1999年开始,我们按照“不求所有,但求所在”的指导思想和“谁投资谁所有,谁创造谁受益”的原则,通过多种方式进行集体股减持,构造科学合理的股权结构,实现经营管理集团控股,企业法定代表人持大股。截止目前,除少数企业外,已基本完成了股权结构调整任务。镇办企业中,大王集团由1998年的平均持股33%下降到现在的20%。在调整股权结构、转换经营机制的同时,我们将目光瞄准资本市场,加强资本运营,引导企业确定上市目标,并以此加快企业改革步伐,实现与国际接轨。20__年华泰股份成功上市,不仅募集了大量的发展资金,而且率先按照上市公司的要求,建立起了完善的现代企业制度。20__年,华泰股份又按照中国证监会的要求引进了2名独立董事,优化了董事会结构,为公司的科学决策奠定了基础。与此同时,科达集团通过积极工作,上市材料已经中国证监会发审委员会审核通过,近期将发行上市。改革使我镇企业的体制和机制发生了重大变化。

(一)实现了政企分开,促进了企业经营机制的转换。通过改革,明晰了企业的产权关系,改变了过去政府既是资产所有者,又是企业直接经营者的状况,消除了政府对企业负无限责任的弊端。改革将企业的经营权、人事权、投资权、收益分配权和盈亏责任都交还给了企业,使企业真正成为了市场竞争主体。在明晰产权关系的基础上,实施股份制改造的企业普遍建立了“三会一层”的法人治理结构,搭起了现代企业制度的框架,促进了企业内部人事、用工、分配制度的改革和管理机制的创新。

(二)拓宽了融资渠道,优化了企业的资本结构。集体资本减持后,通过职工入股、法人参股、企业上市等途径,改变了过去过分依赖银行贷款的状况。集体企业改制而成的9家股份制企业,共募集增量股本金11亿元,股本总额达到13亿元,其中法人股总额9179万元,仅占股本总额的7%。华泰股份股票发行上市后,企业资产负债率由53%降为22%。

(三)激发了企业发展活力,促进了区域经济发展和农民收入的提高。截止目前,全镇乡镇企业已拥有固定资产51亿元,从业人员2.5万人,

20__年实现产值85亿元,实现销售收入83亿元,利税8.5亿元,分别比股权结构调整前的1999年增长63.5%、66.1%、84.7%。乡镇企业安排农村劳动力2.1万人,占全镇乡村劳动力的50。20__年乡镇企业总产值占农村社会总产值的94,上交税金占财政收入的99,农民人均纯收入有48来源于乡镇企业。

二、几点体会

(一)改革必须以解放思想为先导。首先是镇领导班子的思想必须解放。这次股权结构调整,推行经营管理集团控股,董事长持大股,镇领导班子成员中有个别同志简单地认为企业集体股减持是对集体经济的削弱,会加大贫富差距,进而抑制乡镇经济的发展。针对这种情况,我们认真分析了原有乡镇企业存在的问题,大家经过反复分析比较,认为不应该计较企业属于谁、归谁管,关键是看能不能促进大王镇经济发展。只要企业在大王镇发展,提供就业机会,创造税收,就有利于大王镇的发展,就能造福于大王人民。镇领导班子思想的率先解放,增强了推进改革的主动性和创造性,为企业改革奠定了良好的思想基础。

(二)改革必须形式多样、因企制宜。对效益好、规模大、净资产较多、符合国家产业政策的企业,改制为规范的股份有限公司。已组建的3家股份有限公司资产总额达到32.2亿元。华泰股份股票在上海证券交易所挂牌交易,一次性发行股票9000万股,筹集资金10.6亿元。对净资产较少、规模较小的企业,改造为有限责任公司,集体资本原则上逐步退出,鼓励经营管理集团控股、经营者持大股、职工自愿参股。同时,还采取其他多种形式推进改革。信义啤酒有限责任公司由于规模小、技术落后,管理较差等原因,经营陷入了困境,被烟台朝日啤酒有限责任公司控股兼并后,引进资金1700万元,并引入了先进的经营管理机制,效益明显提高。

(三)改革成功的关键在于选好用好“能人”。大王镇乡镇企业之所以能够发展起来,在很大程度上依赖于我们选择了一批“能人”担当重任。企业改革后,能不能继续发挥“能人”的作用,直接关系到企业改革的成败和区域经济的发展。我们在发扬光大过去优良传统和优秀品德的同时,耐心细致地做企业家 的工作,用市场手段,用先进灵活经营机制,把他们的利益同企业的发展紧密联系起来。通过股权结构调整,使经营管理集团控股、主要经营者持大股,从而建立起了企业与企业家之间以产权为纽带的牢不可破的联系。华泰集团、科达实业等企业都进行了股权结构调整,增强了经营者的责任心和对企业的关切度,为实施资本运营,促进集体资本保值增值发挥了重要作用。

(四)改革要坚持与时俱进。大王镇的每一步改革,都是从解决当时影响发展的实际问题入手,与时俱进,步步深入。1993年开始的第一轮改革,在企业中初步建立了现代企业制度,解决了当时影响企业发展的政企不分、权责不明的问题。但是从实践上看,这轮改革后部分企业经营管理集团和经营者持股比例偏低,缺乏有效的激励约束机制。因此,我们又从解决这些问题入手,展开了第二轮改革,取得了很好的效果。

(五)改革要着眼于增强企业活力。企业产权制度改革改到位,只能说明是打下了一个好的基础。要促进企业发展,还要在产权制度改革的基础上,不断深化企业内部改革,增强发展活力和竞争力。在改革过程中,我们指导企业按照《公司法》要求,制定了股东会、董事会、监事会和经理层的工作细则,明确了各自的权利和义务,形成了企业内部有效运行的制衡机制。进一步深化企业内部劳动、人事和分配制度改革,真正实现了职工能进能出,职务能升能降,收入能高能低。从完善各项规章制度入手,以“财务管理”为核心,最大幅度地降低资金占用,搞好资本运营。积极走科技兴企之路,加大技术改造力度和科技投入,大力引进高新技术和高层次专业人才,提升了创新能力,促进了高新技术成果向现实生产力的转化。20__年度,仅大王集团各子公司就投资8.8亿元用于新上项目,这些项目投产后,年可新增产值11亿元。这些措施的实施,使企业活力和竞争力明显增强,管理更加规范,经济效益明显提高。

三、今后改革的基本思路

下一步,我们将按照十六大提出的“改革要有新突破”的要求,进一步深化企业改革,重点抓好以下三个方面的工作:

篇(3)

1.义县乡镇企业发展现状

义县位于辽宁西部,幅员面积2476平方公里。全县划为18个乡(镇),240个村,15个民族44万人民。近年来义县的国民经济迅速发展,乡镇企业对义县经济发展贡献巨大,形成了农业蔬菜、畜牧、林果、育种四大主导产业初具规模, 2012全县地区生产总值实现120亿元,同比增长24.3%;公共财政预算收入完成11亿元,同比增长33.5%。全年动工兴建规模以上项目109个,其中新动工项目87个,包括固定资产投资超10亿元项目3个,超亿元项目12个。五个百亿产业集群迅速扩张,新型冶金材料产业集群产值实现150亿元,健康食品产业集群产值突破100亿元。从这些数据可以清楚地看出,义县的乡镇企业对扩大出口、财政增收、劳动力安置、提高人民生活以及产业结构调整都起着重要的支撑作用。

2.义县乡镇企业财务分析存在的问题

2.1企业领导对财务分析不重视

义县乡镇企业的领导大多把产量、利润作为企业考核的核心指标。他们认为企业的经济效益是靠生产干出来的,不是靠算出来的,通常是重生产、轻财务,重指标、轻分析,重利润、轻资金等等。企业领导财务管理意识淡薄,企业中设置专门财务分析岗位的更是微乎其微。另外,很多乡镇企业的财会人员素质较差。财务分析人员不仅要掌握企业财务分析的知识和方法,而且还要有较宽的知识面。尽管近几年义县财务人员的总体素质有所提高,但乡镇企业的很多财务人员都是凭借关系等原因走到工作岗位上的,对财务工作本身就不胜任更不能适应新时期财务分析的要求。作为管理企业价值流的职能机构,财务部门是企业各项管理职能中最能发现和利用管理信息的部门,而在义县乡镇企业财务部门的作用却被弱化了。义县乡镇企业要实现跨越式发展,首当其冲的就是要对自身财务管理信息有深刻而紧迫的认识,特别是企业的主要领导,对企业财务管理和财务信息的认识要有一个观念上的飞跃。

2.2乡镇企业财务分析过程中重利润,轻现金流

现金流与利润是两个含义不同的经济概念,一个存在于经营过程之前,是企业经营得以正常开展的先决条件;一个产生于企业经营过程之后,是经营效果的直接反映。经营利润的产生往往伴随着现金流的良性循环与周转,所以利润与现金流之间存在着内在的经济联系。可是在企业经营的多数情况下,利润的账面数额与同期企业的现金流实际情况并不一致。当期盈利的大小并不能反映企业的偿债能力和支付能力,也不能反映企业在生产经营活动中所必须的资金保障。偏爱利润,忽视对资金周转状况的分析与把握,必然导致短期经营行为的蔓延,最终将损害企业的长远经济利益。这类情况在义县企业中时有发生,这就要求企业领导高度关注理财,全面把握利润与资金周转的信息,并且将资金流信息作为视觉的首要关注点。

2.3乡镇企业财务分析滞后

企业的财务控制可分为事前管理、事中管理和事后管理。这些管理工作都离不开财务分析:财务分析对财务计划具有控制作用、对财务决策具有指导作用、对财务控制具有监督作用。在义县的乡镇企业中,无论是事前管理还是事中管理和事后管理,其管理成果都会反映在企业财务状况上,企业定期编制的财务报表的目的就是及时、准确地反映企业各项经营管理活动的成果。

目前,义县的许多企业的财务分析依据还仅限于财务报表本身,由于财务报表反映的都是过去的事项,所以所做出的财务分析多属于事后分析,没有真正达到财务分析的目的。进行企业财务分析不能脱离企业的各项经济活动和企业所处的外部环境。企业与外界的各种交流活动在财务上主要表现为企业资金的运动,因而进行财务分析离不开分析企业的资金运动。而企业的资金运动主要反映在企业编制的财务报表上。因此,可以说,进行财务分析的依据是:一是企业的经济活动;二是企业的外部环境;三是企业的资金活动;四是企业的财务报表。所以在进行财务分析的过程中,不能只重视财务报表本身,还要重视与其他内容的结合,只有如此才能真正达到财务分析的目的。正确评价财务活动、挖掘企业潜力,提高经济效益,找出企业问题及症结,揭示企业财务状况,以帮助管理者更好地管理企业。

3.义县乡镇企业财务分析的解决对策

3.1乡镇企业领导应提高对财务分析的认识

为了义县经济的跨越式发展,完成“双增升位”的目标,首先,义县各乡镇企业领导要把财务分析工作作为企业经营管理的重要方法和手段来认识,积极组织、协调各业务部门对财务分析的配合,支持、帮助财务分析人员熟悉本企业的业务流程,尊重财务分析人员的劳动成果,提高财务分析在整个企业经营管理中的地位。其次,财务管理人员自己也要认识到,搞好财务分析是发挥财务管理在企业管理中作用的最好途径,要努力搞好财务分析,不断提高分析质量。另外,义县乡镇企业领导应注重财务人员的素质培养。财务人员的素质是义县乡镇企业财务管理工作的重要保证,因此必须加强财务人员的思想教育、职业道德教育和法纪法规教育,重视财会人员的业务培训,提高财务人员掌握和应用计算机的能力。同时,在用人方面还应打破任人唯亲的家族式用人界限,唯贤而举,完善加强自身的管理机制和管理队伍管理。

3.2注重对现金流量的分析

现金流量在很大程度上决定着企业的生存和发展。即使企业有盈利能力,但如果现金周转不畅、调度不灵,也将严重影响企业正常的生产经营。拥有一定数量的现金是企业维持正常偿债能力、避免财务风险、保证生产经营顺利进行的必要条件。所以义县乡镇企业在财务分析的过程中,在对现金流量信息内涵进行分析的基础上,应将现金利润、现金流转额、经营活动现金净流量的概念引入财务分析体系,构建以现金流量为基础的企业盈利能力、营运能力、发展能力与偿债能力评价的新指标,构建这些指标的目的是充分发挥现金流量信息在财务分析中的作用,使得财务分析更加有助于乡镇企业的经营管理。

3.3加强事前、事中管理与事后分析的结合

就义县实际而言,目前乡镇企业所做的财务分析多属于事后分析,没有真正达到财务分析的目的。应加强财务分析的事前、事中管理与事后分析的结合。事前管理是在财务活动发生之前所进行的控制,主要采取预测等手段进行财务预算,财务预算是控制企业经济活动的依据。事中管理是在财务活动发生过程中进行的,如按财务预算要求监督预算的执行过程,对各项收入的去向和支出的用途进行监督等,其中主要的是对现金流的控制。事前、事中管理有利于事后分析的有序进行,同时为事后分析提供基础资料。事后分析对事前、事中管理提供一定指导作用,可以发现事前、事中管理中存在的问题,有助于提高管理效率。

总之,义县的发展离不开乡镇企业的支撑,义县乡镇企业应采取更多必要的手段和措施,提高财务分析的作用和质量,加强财务管理工作,增强企业的竞争力,坚持可持续发展,确保实现义县经济在十二五末期达到全省中等发达水平。

【参考文献】

篇(4)

前款所称投资为主,是指农村集体经济组织或者农民投资超过百分之五十,或者虽不足百分之五十,但能起到控股或者实际支配作用。

乡镇企业符合企业法人条件的,依法取得企业法人资格。

第三条乡镇企业是农村经济的重要支柱和国民经济的重要组成部分。

乡镇企业的主要任务是,根据市场需要发展商品生产,提供社会服务,增加社会有效供给,吸收农村剩余劳动力,提高农民收入,支援农业,推进农业和农村现代化,促进国民经济和社会事业发展。

第四条发展乡镇企业,坚持以农村集体经济为主导,多种经济成分共同发展的原则。

第五条国家对乡镇企业积极扶持、合理规划、分类指导、依法管理。

第六条国家鼓励和重点扶持经济欠发达地区、少数民族地区发展乡镇企业,鼓励经济发达地区的乡镇企业或者其他经济组织采取多种形式支持经济欠发达地区和少数民族地区举办乡镇企业。

第七条国务院乡镇企业行政管理部门和有关部门按照各自的职责对全国的乡镇企业进行规划、协调、监督、服务;县级以上地方各级人民政府乡镇企业行政管理部门和有关部门按照各自的职责对本行政区域内的乡镇企业进行规划、协调、监督、服务。

第八条经依法登记设立的乡镇企业,应当向当地乡镇企业行政管理部门办理登记备案手续。

乡镇企业改变名称、住所或者分立、合并、停业、终止等,依法办理变更登记、设立登记或者注销登记后,应当报乡镇企业行政管理部门备案。

第九条乡镇企业在城市设立的分支机构,或者农村集体经济组织在城市开办的并承担支援农业义务的企业,按照乡镇企业对待。

第十条农村集体经济组织投资设立的乡镇企业,其企业财产权属于设立该企业的全体农民集体所有。

农村集体经济组织与其他企业、组织或者个人共同投资设立的乡镇企业,其企业财产权按照出资份额属于投资者所有。

农民合伙或者单独投资设立的乡镇企业,其企业财产权属于投资者所有。

第十一条乡镇企业依法实行独立核算,自主经营,自负盈亏。

具有企业法人资格的乡镇企业,依法享有法人财产权。

第十二条国家保护乡镇企业的合法权益;乡镇企业的合法财产不受侵犯。

任何组织或者个人不得违反法律、行政法规干预乡镇企业的生产经营,撤换企业负责人;不得非法占有或者无偿使用乡镇企业的财产。

第十三条乡镇企业按照法律、行政法规规定的企业形式设立,投资者依照有关法律、行政法规决定企业的重大事项,建立经营管理制度,依法享有权利和承担义务。

第十四条乡镇企业依法实行民主管理,投资者在确定企业经营管理制度和企业负责人,作出重大经营决策和决定职工工资、生活福利、劳动保护、劳动安全等重大问题时,应当听取本企业工会或者职工的意见,实施情况要定期向职工公布,接受职工监督。

第十五条国家鼓励有条件的地区建立、健全乡镇企业职工社会保险制度。

第十六条乡镇企业停业、终止,已经建立社会保险制度的,按照有关规定安排职工;依法订立劳动合同的,按照合同的约定办理。原属于农村集体经济组织的职工有权返回农村集体经济组织从事生产,或者由职工自谋职业。

第十七条乡镇企业从税后利润中提取一定比例的资金用于支援农业和农村社会性支出,其比例和管理使用办法由省、自治区、直辖市人民政府规定。

除法律、行政法规另有规定外,任何机关、组织或者个人不得以任何方式向乡镇企业收取费用,进行摊派。

第十八条国家根据乡镇企业发展的情况,在一定时期内对乡镇企业减征一定比例的税收。减征税收的税种、期限和比例由国务院规定。

第十九条国家对符合下列条件之一的中小型乡镇企业,根据不同情况实行一定期限的税收优惠:

(一)集体所有制乡镇企业开办初期经营确有困难的;

(二)设立在少数民族地区、边远地区和贫困地区的;

(三)从事粮食、饲料、肉类的加工、贮存、运销经营的;

(四)国家产业政策规定需要特殊扶持的。

前款税收优惠的具体办法由国务院规定。

第二十条国家运用信贷手段,鼓励和扶持乡镇企业发展。对于符合前条规定条件之一并且符合贷款条件的乡镇企业,国家有关金融机构可以给予优先贷款,对其中生产资金困难且有发展前途的可以给予优惠贷款。

前款优先贷款、优惠贷款的具体办法由国务院规定。

第二十一条县级以上人民政府依照国家有关规定,可以设立乡镇企业发展基金。基金由下列资金组成:

(一)政府拨付的用于乡镇企业发展的周转金;

(二)乡镇企业每年上缴地方税金增长部分中一定比例的资金;

(三)基金运用产生的收益;

(四)农村集体经济组织、乡镇企业、农民等自愿提供的资金。

第二十二条乡镇企业发展基金专门用于扶持乡镇企业发展,其使用范围如下:

(一)支持少数民族地区、边远地区和贫困地区发展乡镇企业;

(二)支持经济欠发达地区、少数民族地区与经济发达地区的乡镇企业之间进行经济技术合作和举办合资项目;

(三)支持乡镇企业按照国家产业政策调整产业结构和产品结构;

(四)支持乡镇企业进行技术改造,开发名特优新产品和生产传统手工艺产品;

(五)发展生产农用生产资料或者直接为农业生产服务的乡镇企业;

(六)发展从事粮食、饲料、肉类的加工、贮存、运销经营的乡镇企业;

(七)支持乡镇企业职工的职业教育和技术培训;

(八)其他需要扶持的项目。

乡镇企业发展基金的设立和使用办法由国务院规定。

第二十三条国家积极培养乡镇企业人才,鼓励科技人员、经营管理人员和生产人员及大中专毕业生到乡镇企业工作,通过多种形式为乡镇企业服务。

乡镇企业通过多渠道、多形式培训技术人员、经营管理人员和生产人员,并采取优惠措施吸引人才。

第二十四条国家采取优惠措施,鼓励乡镇企业同科研机构、高等院校、国有企业及其他企业、组织之间开展各种形式的经济技术合作。

第二十五条国家鼓励乡镇企业开展对外经济技术合作与交流,建设出口商品生产基地,增加出口创汇。

具备条件的乡镇企业依法经批准可以取得对外贸易经营权。

第二十六条地方各级人民政府按照统一规划、合理布局的原则,将发展乡镇企业同小城镇建设相结合,引导和促进乡镇企业适当集中发展,逐步加强基础设施和服务设施建设,以加快小城镇建设。

第二十七条乡镇企业应当按照市场需要和国家产业政策,合理调整产业结构和产品结构,加强技术改造,不断采用先进的技术、生产工艺和设备,提高企业经营管理水平。

第二十八条举办乡镇企业,其建设用地应当符合土地利用规划,严格控制、合理利用和节约使用土地,凡有荒地、劣地可以利用的,不得占用耕地、好地。

举办乡镇企业使用农村集体所有的土地的,应当依照法律、法规的规定,办理有关用地批准手续和土地登记手续。

乡镇企业使用农村集体所有的土地,连续闲置两年以上或者因停办闲置一年以上的,应当由原土地所有者收回该土地使用权,重新安排使用。

第二十九条乡镇企业应当依法合理开发和使用自然资源。

乡镇企业从事矿产资源开采,必须依照有关法律规定,经有关部门批准,取得采矿许可证、生产许可证,实行正规作业,防止资源浪费,严禁破坏资源。

第三十条乡镇企业应当按照国家有关规定,建立财务会计制度,加强财务管理,依法设置会计帐册,如实记录财务活动。

第三十一条乡镇企业必须按照国家统计制度,如实报送统计资料。对于违反国家规定制发的统计调查报表,乡镇企业有权拒绝填报。

第三十二条乡镇企业应当依法办理税务登记,按期进行纳税申报,足额缴纳税款。

各级人民政府应当依法加强乡镇企业的税收管理工作,有关管理部门不得超越管理权限对乡镇企业减免税。

第三十三条乡镇企业应当加强产品质量管理,努力提高产品质量;生产和销售的产品必须符合保障人体健康,人身、财产安全的国家标准和行业标准;不得生产、销售失效、变质产品和国家明令淘汰的产品;不得在产品中掺杂、掺假,以假充真,以次充好。

第三十四条乡镇企业应当依法使用商标,重视企业信誉;按照国家规定,制作所生产经营的商品标识,不得伪造产品的产地或者伪造、冒用他人厂名、厂址和认证标志、名优标志。

第三十五条乡镇企业必须遵守有关环境保护的法律、法规,按照国家产业政策,在当地人民政府的统一指导下,采取措施,积极发展无污染、少污染和低资源消耗的企业,切实防治环境污染和生态破坏,保护和改善环境。

地方人民政府应当制定和实施乡镇企业环境保护规划,提高乡镇企业防治污染的能力。

第三十六条乡镇企业建设对环境有影响的项目,必须严格执行环境影响评价制度。

乡镇企业建设项目中防治污染的设施,必须与主体工程同时设计、同时施工、同时投产使用。防治污染的设施必须经环境保护行政主管部门验收合格后,该建设项目方可投入生产或者使用。

乡镇企业不得采用或者使用国家明令禁止的严重污染环境的生产工艺和设备;不得生产和经营国家明令禁止的严重污染环境的产品。排放污染物超过国家或者地方规定标准,严重污染环境的,必须限期治理,逾期未完成治理任务的,依法关闭、停产或者转产。

第三十七条乡镇企业必须遵守有关劳动保护、劳动安全的法律、法规,认真贯彻执行安全第一、预防为主的方针,采取有效的劳动卫生技术措施和管理措施,防止生产伤亡事故和职业病的发生;对危害职工安全的事故隐患,应当限期解决或者停产整顿。严禁管理者违章指挥,强令职工冒险作业。发生生产伤亡事故,应当采取积极抢救措施,依法妥善处理,并向有关部门报告。

第三十八条违反本法规定,有下列行为之一的,由县级以上人民政府乡镇企业行政管理部门责令改正:

(一)非法改变乡镇企业所有权的;

(二)非法占有或者无偿使用乡镇企业财产的;

(三)非法撤换乡镇企业负责人的;

(四)侵犯乡镇企业自主经营权的。

前款行为给乡镇企业造成经济损失的,应当依法赔偿。

第三十九条乡镇企业有权向审计、监察、财政、物价和乡镇企业行政管理部门控告、检举向企业非法收费、摊派或者罚款的单位和个人。有关部门和上级机关应当责令责任人停止其行为,并限期归还有关财物。对直接责任人员,有关部门可以根据情节轻重,给予相应的处罚。

第四十条乡镇企业违反国家产品质量、环境保护、土地管理、自然资源开发、劳动安全、税收及其他有关法律、法规的,除依照有关法律、法规处理外,在其改正之前,应当根据情节轻重停止其享受本法规定的部分或者全部优惠。

篇(5)

在改革开放30多年的发展过程中,我国区域经济发展选择了一条由区域非均衡发展到有重点的区域协调发展的道路。在这一转型时期,伴随着东部沿海地区社会经济突飞猛进的发展,我国西部内陆地区与东部地区的差距进一步扩大,而造成差距扩大的一个重要因素是东西部地区乡镇企业发展水平与发展速度上的差异。由于国家对东部地区经济发展的倾斜政策效应以及其它历史的原因,东部地区乡镇企业发展与西部之间存在较大差异。造成东西部乡镇企业发展中的巨大差距有一个重要原因就是西部乡镇中小企业内部控制观念淡化,内控制度薄弱进一步加大了发展成本,阻碍了其健康发展。

西部乡镇中小企业内控制度现状

内部控制最初称为内部牵制,随着经济的发展内部牵制的内容不断丰富、扩展,从而使内部控制已从单纯的内部牵制发展为内部控制结构,目的在取得经营效果和效率、财务报告的可靠性、遵循适当的法规等而提供合理保证的一种过程。通过相关调查显示,有80%左右的乡镇企业都建立了内部控制,但大部分企业的内部控制总体上还处于初步发展阶段,企业内部控制体系建设仍然存在许多问题。西部乡镇中小企业相当一部分尚未认识到内部控制的意义,所以未能制订完善的、成文的内控制度,即使已经制订出相应内控制度的企业大多没有很好地贯彻落实。企业雇佣人员一般未经过严格的考核,对职工未形成一套关于训练、待遇、业绩考评及晋升的制度,人事政策不完善,企业缺乏相应的激励与约束机制。企业内控制度的制订未能针对经营的各个环节、各个部门,顾此失彼现象较严重。控制制度不健全,控制环境极差。这类企业往往不重视财务管理,财会人员变换频繁,素质较低。费用报销手续不完备,成本核算混乱,做账不规范,有的是家族式管理,内部控制更是无从谈起。

西部乡镇中小企业内控制度欠缺的成因分析

企业内部因素。第一,企业管理者素质缺乏全面化。西部乡镇中小企业大多是由政府借助于当地能人的力量而创办的,在其创立和发展过程中,依靠这些能人使乡镇企业得到了较快发展。但这些经营管理者常依靠经验实施管理,新的观念和信息较少。管理者容易形成家长制管理,个人独断、自负,企业缺乏民主,社会上更优秀人才难以加盟。当企业规模越来越大、个人综合素质不全面时,由于企业的权力过于集中,缺乏集体的决策机制,特别是缺乏约束经验者行为的有效监督,决策失败的可能性增大。管理者综合素质不足,内部控制意识薄弱,导致企业内控环境越来越差。

第二,企业人才机制缺乏社会化。企业成员大多具有血缘、亲缘、地缘关系,企业负责人传统伦理观念浓厚,往往对企业成员缺乏严格要求,企业“内部人”对企业内部控制制度和企业的价值观念的规范要求难以自觉遵守,内控制度经常被“内部人”违背。人才机制的社会化就是使人才能够在开放与竞争、激励与约束完备的环境中参与到企业的生产管理中去。按照公平、公正的原则聘用管理人员其目的是最终形成以非血缘、亲缘、地缘关系成员为主的内控体系。

第三,企业管理目标短期化。追求短期利益,急功近利是西部乡镇中小企业内部控制面临的主要问题,大部分企业过于注重业务的扩张,而忽视了企业的控制。在这些企业里,最具权威的部门往往是市场营销部门,而本应监督和控制该部门的财务和内部审计部门却不得不为之服务。虽然从短期来看,重扩张轻控制的确能给企业带来收益,但时间一长,就会影响企业的形象,不利于企业的长远发展。西部一些乡镇中小企业在“小富即安”思想的支配下,缺乏长远规划和发展战略。“小富即安”思想阻碍了二次创业,导致企业缺乏有效的内控机制和创新机制。

第四,企业治理结构缺乏科学化。内部控制制度的建设及有效运行,有赖于企业内良好的法人治理结构。从目前情况看,西部大多数乡镇企业积极推行改制后,虽然形式上也建立了法人治理结构,但大多往往产权不明晰,出资人缺位,未能形成有效的内部权力制衡机制,从而使内部控制制度不能有效运行。西部乡镇中小企业一个很突出的特点就是家长式管理,很少由董事会集体决议。这样虽能减少成本、节约交易费用,但是却非常不利于决策的制定和风险的防范。

第五,企业管理理念缺乏现代化。我国西部许多乡镇中小企业由于管理理念落后,管理过程中不重视内部监督,在其创业阶段为减少人员费用开支,根本没有设置内部审计部门。随着企业的规模扩大也未能相应适时设置,即使设置的企业,其内部审计没有独立性,形同虚设,不能有效地监督其他组织的活动。同时由于管理理念落后,管理过程中缺乏内部信息沟通。

企业外部发展环境。第一,乡镇企业的管理体制不顺、多头管理。目前在社会上对乡镇企业的地位和作用有模糊认识,乡镇企业的管理体制不顺、多头管理却又缺乏协调的问题比较严重。乡镇企业管理体制不顺、机构散、职能虚、队伍弱、手段少的问题越来越重,在一定程度上加剧了乡镇企业发展的困难和内部控制制度的弱化。有些地方的乡镇企业划归经贸委,有些地方的乡镇企业划归发改委,还有一些地方的乡镇企业划入中小企业局,有的省只是在经贸委的中小企业处设一人专管乡镇企业工作。在市、县层面,乡镇企业管理部门更是五花八门。

第二,乡镇企业发展成本升高。西部乡镇中小企业在发展中,一方面存在着产业层次较低、科技能力薄弱、经济发展方式落后等问题,另一方面对乡镇中小企业的优惠政策基本消失,政策地位边缘化。再则,西部地区乡镇中小企业发展环境缺乏平等性。在区域之间、城乡之间企业发展政策上的“一刀切”,加剧了西部地区乡镇企业发展环境的不平等性。同时,近年出台的某些涉及企业发展的政策,过度强调城乡企业接轨,与发展乡镇企业的现实和解决“三农”问题的实际需要脱轨,加剧了欠发达地区乡镇企业发展环境上的被歧视问题,由此导致乡镇企业与城市中小企业相比,在获得抵押贷款方面往往处于不利地位。

西部乡镇中小企业内部控制欠缺对企业发展的影响

降低了经营效率,提高了经营成本。有效的内部控制不仅能使企业的资源合理配置,能使企业的生产、营销、财务等各部门密切配合,充分发挥整体的作用,提高经营效率;而且更能防范和发现企业内部和外部的欺诈行为,促进整个企业降低经营成本。目前西部有相当一部分乡镇中小企业对建立内部控制制度不够重视,导致会计信息失真,以致管理失控、资产流失、经营失败,从而导致经营成本升高。

导致经营风险增大。有些中小企业在生产经营活动中,风险意识薄弱,不能对各类风险进行有效的预防和控制,其根本原因在于内部控制欠缺,企业难以有效防范经营风险,降低了经营管理效率,难以实现管理层的经营目标。内部控制作为企业管理的中枢环节,是防范经营风险最行之有效的一种手段。它通过对企业风险的有效评估,不断加强对企业经营薄弱环节的控制,把企业的各种风险消灭在萌芽之中。

篇(6)

[中图分类号]F320.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3―3890(2007)03―0033―05

一、问题的提出

农业国工业化是发展中国家面临的最大问题。在传统发展战略及其相关制度约束下,中国工业化的推进存在种种问题:重工业超前发展的工业化模式严格限制轻工业和第三产业的发展,使农、轻、重三次产业之间的关系扭曲变形,使得城镇非农产业就业机会相当有限,堵塞了劳动力从农业向非农转移的通道,城市人口比重难以增加;城乡之间乃至农村中的自由贸易活动的制度限制致使那些原先依托自由贸易形成和发展起来的小城镇失去经济基础而逐渐走向衰落;由于失去了工业化的动力和机制,农村除了乡镇企业获得有限发展外,其他工业化进程基本停滞;城市工业化是以牺牲农村的发展为代价,城市工业化难以带动农村工业化,其结果是农村长期处于低水平的简单再生产状态使其工业化进程缓慢,城市工业化失去了农业和农村强有力的支援,最终陷入城市工业化与农村工业化彼此无法给予有力支持的困境。按照发展经济学家刘易斯的观点,在无限市场假定前提下“二元社会”一元化的过程其实就是“二元经济”一元化的过程,其实现路径就是工业不断扩张而不断地吸纳农村劳动力。遗憾的是,当中国面临推进新型工业化时,无限市场假定早已荡然无存,农村还有数倍于已经工业化人口的劳动力等待进入工业化的门槛。因此,乡村工业化的实现不能单纯依靠工业的扩张,应当把农业产业化、剩余劳动力转移作为重要基础。准确地说,就是农业按工业化的社会化和市场化的本质要求实行从传统农业到现代农业的转变,以这种转变为基础,实现农业的从业人员从传统意义上的农民转变为产业化农业的产业工人和经营者,从而完成从农业的产业性质的转变到农民的职业性质的转变,作为这一切过程的结果,农民的生活方式和社会属性最终发生由“农民”向“市民”的转化。如此逻辑,笔者认为,中国乡村工业化必然包括以乡镇企业为主促进农村工商企业的兴起和发展、以农业产业化为主实现农村人口向非农产业转移及以培育农业企业家为主的人力资本积累等三个方面。

二、壮大乡镇企业:中国乡村工业化的主体力量

乡村工业化与农村城镇化相辅相成,农村城镇化需要企业所形成的产业经济支撑。中国乡村工商企业的主体是乡镇企业和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乡村工业化推进需要以乡镇企业发展为主要内容和支撑,这是由农村经济现状决定的。

在企业所有制形式上,坚持基本经济制度,发展混合所有制企业、新型集体企业和私有制企业。面对市场竞争,中国原有的乡村集体企业需要进一步改革产权制度,实现产权主体多元化,积极探索集体经济新的实现形式;放手发展股份制、股份合作制、中外合资合作和个体私有经济;引导个体私有企业通过股份合作制和股份制形式进行合作与联合,实现资本社会化和规模水平的提升。另外,加快乡镇企业的“二次创业”,鼓励各种所有制经济与乡镇企业连姻,以增加乡镇企业活力。

在企业组织形式上,坚持多种多样,兴办个人独资企业、合伙制企业和公司制企业,按市场经济和社会化大生产的规律建立现代企业制度。乡镇企业的组织形式是灵活多样的,其中很多组织形式如股份合作制、有限合伙制等是中国农民的首创。多样化的企业组织形式既是不断演变的产权制度决定的结果,也反映了乡镇企业追求效率的动机以及不同发展阶段的特点和性质。乡镇企业最普遍的组织形式是有限责任公司,由于各种原因,其他组织形式不是乡镇企业的主体。但是,乡镇企业无论采取哪种组织形式,家族制对于乡镇企业具有特殊的重要意义,并构成乡镇企业长期持续增长的效率源泉。从效率的角度看,政府强制推行企业组织形式标准,既缺乏理论基础和法律根据,又可能损害乡镇企业利益,并降低企业效率。

在产业结构调整上,加快乡镇企业进入农业的步伐。乡镇企业进入农业,既能解决农业产业化发展缺少龙头带动的问题,又能发挥靠近原料产地的优势,避开与城市大工业的竞争,同时获得较高的投资回报和稳定的市场。乡镇企业发展第三产业,更适应农村资本稀缺和劳动力充裕的实际。农村第三产业的核心是建立和培育农村综合服务体系,全面提高农村商品化、现代化程度,在产品上,发展农产品加工,生产特色产品、绿色产品及名牌产品,发挥自身的资源优势和特色优势。

在企业布局上,把乡镇企业发展和城镇化两大战略结合起来,通过规范社区政府和企业的行为,以及通过产权制度改革,割断乡镇企业与社区政府的血缘关系,使企业成为独立的商品生产者和经营者,从而打破社区界限,促进生产要素的流动;加快土地制度改革,消除乡镇企业劳动力的兼业现象;以城镇为依托,建设农村工业区,加快城镇建设。

在经营机制上,突破一些乡镇企业存在的血缘地缘等关系,打破社区性和封闭性,形成所有者、经营者和职工的利益共同体和命运共同体,尊重知识、尊重人才、尊重创造,确立劳动、资本、技术和管理等生产要素按贡献参与的分配原则。乡镇企业是以农村资金为主发展起来的,普遍存在专业技术人员少、企业经营者素质不高及职工文化素质低的现象,因此,引进和培训人才需要广开门路,招聘人才,用乡镇企业管理灵活的优势,采取优惠措施吸引人才;注重企业内部人才的培训,与科研院所和大专院校建立长期协作关系,培养各类、各层次的人才。

在融资机制上,广辟渠道,提高投资增长率和投资效益,增强乡镇企业的资本积累能力,保护企业剩余财产权利。可通过加强企业管理、开展增收节支、改造落后工艺及提高经济效益等多种形式挖掘企业自身的潜力积累资金;通过争取国外贷款发展三资企业,大量引进国外资金;通过集资入股、发行债券等形式,广泛筹集民间资金;在国家财政、地方政府的支持下,企业建立发展基金和新产品开发基金;积极争取农村金融机构支持,扩大信贷规模。

三、推进农业产业化经营:中国乡村工业化的市场基础

对中国来讲,农业产业化经营、区域城市化推进必须与农村专业合作经济组织、乡村工业化有机结合,关联互动。农业产业化经营要求农产品生产和加工、销售的各个环节有机组合起来,实行种养加、产供销、贸工农一体化经营;农业产业化发展的制约因素是一家一户分散生产的农产品不能够满足龙头企业的需要,龙头企业依靠分散经营的农户提供原料,一般都不会成功,而公司+专业合作组织+农户的经营模式破解了这个制约因素。专业合

作组织按照龙头企业的要求,安排农户生产,建设标准化种植基地、养殖小区,代表农户与企业签订合同,既降低了龙头企业与千家万户打交道的高额成本与合同不能兑现的风险,又有效提高了农民的市场谈判地位,保护了农民的利益,较好地实现了龙头企业与农户的双赢。龙头企业既是生产中心、加工中心,又是信息中心、服务中心和科研推广的中心,他们对农民可以从资金、技术及销售等方面实施全方位的带动,从而推动农村城镇化进程。在诸多相互关联的社会经济发展过程中,乡村工业化才具备现实基础和物质保障。

1.完善利益协调机制,促进农业产业化的各个环节紧密结合。利益机制是农业产业化的核心,参与农业产业化的各个实体必须形成一种利益共享、风险共担的紧密的利益共同体。在市场经济条件下,一切企业包括农户的经济活动都是以利益最大化为目的,只有存在共同的利益并使总体和个体的利益最大化,农业产业化的不同产业组织之间的连结才有可能,也才能是真实可靠的有效连结。农业产业化可以是“企业+基地+农户”,也可以是“专业市场(或专业协会)+基地+农户+科研”等等组织形式,但市场经济要求这个“+”必须是以经济利益为纽带。以经济利益为纽带,形成互惠互利、共兴共衰的关系,产加销一条龙、贸工农一体化是农业持续发展的内在动力。因此,在实施农业产业化战略时,应妥善处理各方利益关系,建立一种能兼顾各方利益的利益协调机制。

2.提高组织化程度,完善农业产业组织体系。在农村长期不变基本政策的实施使农民已经认可和习惯于这种小生产式的组织方式,与产业化经营的规模经济方式之间存在着比较严重的冲突,解决这一问题的一种途径是借鉴工业发展过程中的两权分离原则,即在不改变承包权的基础上,按照“依法、自愿、有偿”原则让渡经营权,通过经营权的集中使用来克服小生产的固有弊端。在农业产业化进程中,如果存在一个强有力的中间组织把农民组织起来共同分担高额经营成本,打破规模对生产成本和市场交易费用的限制,并成为农产品走向市场化经营的桥梁,将对农业产业化经营将会起到巨大的促织作用。以土地规模化经营为条件的专业化农场将最终破坏小农细胞,使现在同质的农民分化为经营者和技术工人两大类型,使真正意义上的企业代替农户成为农业的基本经济单位,这不仅包括微观层面上的产业组织形式,如“公司+农户”、“合作经济组织+农户”、“专业技术协会+农户”及“农场+农户”等形式中的作为“龙头”的公司、合作经济组织、专业技术协会及农场等,而且包括宏观层面的产业组织形式,如承担宏观协调和服务等职能的政府部门、行业组织等。

3.科技先导,加大农业科技创新和技术推广应用。现代农业是建立在现代高新技术基础之上的,我们应该坚持把科技进步和提高劳动力素质作为加速农业产业化的首要推动力。西部地区更应该发挥农业科技方面的技术优势,充分利用农业教育的有利条件提高劳动力的综合素质。如加强以改良品种为主的农业科技攻关;建立健全农业科技推广网络,加快科技成果的推广应用;全面提高农民的科技素质;提高乡镇企业的技术素质,促进乡镇企业上规模、上档次、上水平;有条件的企业组建自己的研究开发机构,加速科技成果的转化;特别要注意农产品质量标准和认证体系建设,加强农产品质量安全管理工作,建立农产品质量检测检验体系。龙头企业率先执行国家制定的农产品质量标准,主动把执行质量标准及相应的技术和农艺要求导入农户,带动农户和基地的标准化生产,创造一大批优质农产品和名牌产品。同时,对于农产品要加强监管,严格市场准入。

4.整合多种因素,促进农业产业化经营与城乡关系协调。城乡社会经济发展的内在规定性决定了农业产业化、农村工业化、乡镇企业发展和农村城镇化等必须互相结合、共同推进才能实现城乡关系良性互动和协调发展。农业产业化对于城乡关系有着十分重要的意义和内在关系,只有农业产业化的实施才能使城乡关系有实质性的突破;也只有城乡协调发展才能促进和加快农业产业化进程;农业产业化发展为城乡关系协调找到了最佳结合点,城乡关系协调为农业产业化拓展了发展空间。同时,农业产业化能够稳定西部农业发展基础,提高农业自身的积累和发展后劲,既不改变家庭承包经营这一农村基本经济制度,又能把千家万户农民组织和带动起来共同发展,避免农业与工业、城市与乡村的对立。农业产业化和工业化、城镇化的结合,还有利于农村剩余劳动力的转移和农业综合效益的提高,进一步促进农村产业结构的调整和优化;作为农业产业化与城镇化结合载体的小城镇建设的发展,有利于优化农业产业布局,提升农业科技含量,拉长农业产业链条,形成支柱产业提高农村工业化水平,更有利于促进交通、通讯、教育、文化、体育、旅游、饮食、信息、金融、保险等第三产业的快速发展。从农村市场经济的发展趋势看,农业增产和农民增收对流通的依赖性越来越强,农业增产和农民增收要靠流通组织来实现,农业结构调整要靠流通组织来指导,产业化经营要靠流通组织来推动。农业产业化的市场中心地位及其辐射功能与农业产业化的商品化动力及其市场导向机制的结合,会使得多种因素相得益彰,最终有效促进城乡关系协调目标的实现。

四、农业企业家阶层:乡村工业化推进的主体培育

20世纪初德国农业经济学家卜凌克曼认为,交通位置和自然状况构成了一个地区农业集约经营的客观条件,企业家的个人状况(包括经营管理水平和个人经济状况)则是农业集约经营的主观因素。同小农个体经营的不同,农业产业化经济组织是按照现代企业的内在特性、运行方式和组织管理结构来确定和规范不同的劳动者之间的责权利关系的,这就要求有高素质的农业企业家进行经营管理才能推动农业产业化不断发展。中国曾经是一个企业家阶层缺失的国家,西部地区的企业家资源更为稀缺。总体上讲,农民的科学文化水平和生产技术水平较低,思想比较保守,商品意识缺乏,市场观念淡薄;农业产业化推进中缺乏组织规模生产的经济实力,组织化程度差,土地使用者主体呈个体性和分散化;乡镇企业和乡村工业化发展市场低迷,资金缺乏,产业同构,市场转型的磨擦存在于农业部门、工业部门以及政治、文化体制中。城乡社会发展中这些困难和矛盾的解决,又正是通过推进农业产业化、乡村工业化来切入的。中国对农业企业家的重要作用,不但要从发展农业经济本身来认识,而且要把它放到整个城乡经济和社会发展全局考察,并以此为依据制订相应的法律和政策,以保证农业企业家阶层的成长与农业企业家人才市场的形成。

1.在农业企业家人力资本投资和培育方面,建立以培养高素质农业企业管理人员为主的新型农业企业家培训机制。农业企业家是一种知识与管理并重型的人力资本,对农业企业家这种人力资本的

投资将是一项艰巨而复杂的系统工程。主要通过向学校教育投资来进行,国家和各级政府应拨出一定的农业投资以扶持农村的学校教育,有计划、多层次、多渠道指定有关部门专门负责制订切实可行的计划,在人力、财力、物力等方面给予保障,讲求效果,注重落实。各地高、中等学校尤其是农业院校具有得天独厚的条件,可以成为培养农业企业家的摇篮。可以按照考察选拔和个人自荐相结合的原则,对部分在校大学生进行定向培养,也可以通过举办短期进修班、函授班培训在职的农业企业经营管理人才;加强并严格执行农村九年制义务教育,为农业基本生产提供合格的劳动者;积极发展地方性的农业职业教育,主要是办好各县和乡的农业职业高中,以便为农村提供中等水平的农业生产和经营管理人才。同时,采取派出去请进来的办法,努力创造条件,支持和选择合格的农家子弟去农业高等院校接受农业技术和农业经济管理方面的教育,学成之后返回家乡,为农村提供高层次的农业企业经营管理人才;也可以从以上地区和企业聘请一些农业企业家前来任职,传授经验,以提高本地农业企业经营管理者的层次和水平。

2.在营造良好的培养和择业环境上,可以试点采用由农民个人、地方基层政府(县或乡政府)、省级政府三方共同投资进行,并且坚持学生毕业后回到农业生产第一线的做法。上学期间可由地方政府从其农业投资中资助大部分奖学金,还可由省级政府提供适量份额的农业发展基金,通过学校以奖学金的形式发放给学习优秀者,学生个人只承担少量费用,学生学成毕业后返回家乡,当地政府要给予一定的优惠和支持,让他们在农业生产经营的实践中逐渐成长起来,使他们迅速成长为西部农村新一代思想解放、勇于冒险、善于创新的农业企业家。同时,农业企业家作为一种较特殊的人力资源,其同样必须通过市场来配置,才能实现其最大价值。所以,按照市场经济和农业产业化的要求,逐步培育农业企业家人才市场,使农业企业和其经营管理者通过市场进行双向选择,优胜劣汰,企业家的价值通过市场竞争反映出来;把农业企业家的经营管理作为重要的生产要素,按股份形式参与收益分配,在经营管理中实现责、权、利相统一;通过市场的竞争和锤炼使大批具有企业家素质和技能的人才脱颖而出,促进西部农业企业家队伍的不断壮大。

3.在农业企业家激励机制的建立方面,建立与农业企业经营成效密切相关的农业企业家的激励机制,主要体现农业企业家的个人利益与农业企业的整体利益、农业企业经济效益及资本增值程度等方面的有机结合。为了提高农业企业家的收入水平,同时考虑到企业的整体利益,可以通过实行年薪制和经营者持股制等形式,将农业企业家的经营收入与农业企业生产经营的经济效益、农业企业资本的保值增值和经营风险联系在一起,把农业企业的整体利益与企业经营者个人利益紧密相联。年薪制是提高农业企业家与农业企业利益关联度的一种主要方式,它能够将农业企业家的经营收入与农业企业生产经营的经济效益、农业企业资本的保值增值和经营风险联系在一起,并以企业的年度生产周期来决定经营者的基本报酬;经营者持股是农业企业的内部员工个人出资认购本企业部分股份,并委托企业工会持股会进行集中管理的产权组织形式,员工持股为农业企业员工参与农业企业所有权分配提供了制度条件,它能够把农业企业的整体利益与企业经营者个人利益紧密相联,并能形成一种有效率的企业治理结构。

4.加强对农业企业家的保护。中国现行的有关保农护农、优农惠农的各项农村经济政策,无疑对农业企业家会起到很好的保护作用。但作为农业生产经营的精英和农业先进生产力代表的农业企业家,在其发展壮大的初期应该得到特殊的保护。在现阶段,虽然尚谈不上像工商领域那样用立法的形式保护农业企业家的合法权益①,但对农业企业家界定明晰的产权、合法的生产经营活动等必须要采取强有力的保护措施,以便保护和调动他们积极性和创造性,使他们劳有所获、放心大胆地投身于农业生产经营活动,为农业的增长和发展做出更大的贡献。具体可以通过深化农村土地制度改革,如实行土地永包制、单嗣继承制,并建立完整的土地流转等制度,消除农业企业家投资土地的后顾之忧,并为他们扩大生产经营规模创造条件;制定有利于农业企业家的农业信贷政策,以便他们在扩大生产经营规模时能及时获得相应的资金投入;建立机动合理的农业科技投入机制,在新品种新技术新方法的使用推广中首先向生产经营规模比较大的农业企业、能力比较强的农业企业家倾斜,同时采取多种方式激发、鼓励他们在生产经营实践中的创新行为,保护他们的创新成果。

[收稿日期]2006―11―13

篇(7)

一、乡镇企业激励机制存在的问题

1、激励机制的制定缺乏科学性

乡镇企业在激励机制在制定上缺乏科学性和系统性。其主要表现:制度建立的随意性和临时性强,建立激励机制很少作通盘的考虑和充分的论证,到真正付诸实施时,才发现制度的系统性差,可操作性差;制度的建立缺乏长远的规划,朝令夕改现象相对严重,有时对于同一种事件,今年一套激励法,明年又是另一套做法,搞得大家无所适从,不知后年又将如何。当然我们并不是说建立制度必须一成不变,但也不应变化太剧烈、太频繁,变化应该是个别的变,而不是大方向的变。

2、激励机制的制定缺乏公平性和公开性

这里所谓的公平性和公开性指的是激励机制的制定是否真正反映了一个企业的全体职工的意图,还是只是老板个人的意愿。因此,企业激励机制的建立应该代表老板和员工的共同利益和愿望。但是实际上,在很多企业里,员工“主人翁”的地位并没能得到保证,参与企业的民主管理往往只是一句空话。从理论上分析,激励机制在制定时应经过董事会的讨论和认可,并经过“职代会”讨论通过后才能最终予以贯彻执行。但在民营企业很难做到,因为老板说了算,老板的利益高于一。激励机制的制定仅仅是老板个人的意愿,企业职工并没发挥其“主人翁”的作用,而是成了老板的“打工仔”。

3、激励约束机制往往成为“特权等级”的工具

激励机制的内容特权等级严重,这是中国社会长期特权等级观念在意识形态的反映。这种观念在中小企业打下了落印。如,奖惩不当。即对经理层奖励过重,对下属员工奖励过轻;对经理层惩罚较少,对下属员工惩罚较多。在一个单位里每年评选优秀员工,这个奖项按理说是一个比较高的荣誉,但优秀员工所获得的物质奖励是很少的,就连少的奖金,有时也往往评上先进而充当了请客的资金。

二、建立一套科学的激励约束机制

1、建立一个比较完善的经营者市场

经营者特别是优秀的经营者,即一般所说的企业家,在我国是一种很稀缺的资源。在市场经济条件下,资源配置包括经营者资源的配置,都必须坚持以市场为基础。因此,要搞好中小企业经营者制度的创新,首先必须培育和建立一个有利于选择经营者优化配置的市场。否则,没有一个职业企业家的队伍成长和企业所有者采取开放式办法选择经营者的环境,而对经营者激励与约束机制的建立也缺乏一种有效的衡量标准。综观一些发达国家和经济发展比较好的发展中国家,他们对企业经营者的激励标准,无论是年薪也好、奖励也好,还是期股、期权等,一般都不是在上岗以后才定的,而是在市场选骋过程中的市场约束。因为,一个经营者只要过去的经营业绩好,其市场信誉就高,在市场上就有人或单位愿意以更好的职位和更优厚的待遇去聘请他,反之就可能做个一般成员也没有人要。其实,任何一个优秀经营者,主观上都希望实现经营者的自我价值,这就足以说明,尽快培育一个经营者市场,是必不可少的基础和前提。没有这个基础和前提,要实现企业经营者的制度创新和建立起一套对经营者的有效激励和与约束机制是很困难的。

2、建立一个直接监督的约束机制

客观地讲,中小企业的运行机制是较大企业灵活的。但实际上,在“灵活”中又显得有一些“松散”。正因为如此,企业老板要对企业实行有效监督控制,应从三个方面入手:一是必须实现企业信息对称。减少信息不对称的最佳办法,就是实现委托人通过监督人获取更多信息。如公司董事会、监事会、股东大会对经营者行使监督职能,在发现经营者偏离股东目标时,有权决定减少其各种形式的薪酬甚至予以解雇。二是必须建立可控性财务体系。财务体系可控性是指企业财务管理目标必须与企业的财务管理内容具有高度相关关系,企业的理财人员对其能够控制。从种意义上说,对企业目标管理的控制就是对经营者的经营行为的控制。

因此,建立企业经济责任制,明确企业财务管理目标就是一种责任约束。不过,财务管理目标量化标准要科学。三是必须建立独立审计制度。在中小民营企业建立独立审计制度,出于以下三方面理由:会计目标的多元化,提高了审计风险;市场经济条件下会计信息的经济后果增加了审计的法律责任;内部审计制度的不完备和它天生具有的“畸形”,使得内部审计成为经营者的附庸。因此,中小企业审计应独立于董事会之外,直接向老板负责。只有这样,才能起到直接监督作用。

3、建立一个人性化的人薪酬激励机制

与外部竞争性市场相比,人薪酬激励是一种内部激励手段。人性化的薪酬激励机制,就是要以人为本,要把人放在企业核心地位。现代企业公司治理结构下显性激励的机制安排主要是在传统的短期固定工资基础上,根据经营者的工作业绩,以经营者参股、股票期权、效益赠股连动等方法对其进行长期绩效奖励,这就体现了“以人为本”。通过上述激励制度的安排,可以将人的自身利益与公司的整体发展联系在一起,将人短期利益和长期利益结合起来,从而促使人和委托人的利益趋于一致,避免人出现过分追求自身利益和短期利益而侵蚀委托人利益的现象。这一机制可以引入到中小企业。但是,激励标准以什么作为参数,到底订到什么样的水平为好,也是一个很复杂而敏感的问题。订低了,起不到有效调动和发挥优秀经营者的作用;订高了,企业本身难以接受。这就需要企业老板们综合权衡,主要是考本企业的发展战略、经营目标、企业财力和可持续发展的后劲等因素。

4、建立一个合理而科学的激励机制

乡镇企业可以试行推行年薪制,对员工除注重精神奖励与物质奖励外,还要积极探索对管理者的激励机制。其中一种较好的方式就是给高层管理人员以管理股份,这不同于一般的股份,只要员工在公司干下去,管理股份永续存在,如果员工离开公司,管理股份仍然归还股权所有人。有人提出是企业就可以用股票期权方式激励。本文认为,乡镇企业不适用用股票期权的方式来激励,事实上也难以有股票。股票期权制度是国际上通用的旨在激发和调动上市公司高级管理人员企业经营管理能动性、以提高上市公司运营质量和运营效益的一种激励机制。在国际上通常的做法是给予企业的管理人员一种权利,允许他们在特定时期内(一般3-5年),按某一预定价格购买本企业普通股,这种权利不能转让,但所购股票仍能在市场出售。根据我国乡镇企业的情况,可以做一些变通,其具体作法是经股东大会同意,将预留报酬中的一部分,无偿但有条件地分配或奖励给公司高管人员。这种激励制度将企业经营者的个人所得与企业的长远利益、企业的资本升值及广大股东的利益得以很好地结合,不仅有利于激发高管人员经营管理的能动性,更有利于提高乡镇企业的质量和素质。

5、要建立起科学的公司法人治理结构

要建立起科学的公司法人治理结构,从制度上强化所有者对经营者的有效约束问题。这不仅是公司制企业能否正常运转的核心,也是企业经营者制度创新能否取得应有成效的关键所在。因为,一个真正的现代企业,其所有者、决策者、经营者、监督者四方都必须到位,并形成一种既能互相协作,又能互相制衡的机制。即股东会是企业的最高权力机构,代表所有者对企业重大问题作出决策(这是企业发展的保证);由董事会负责实施决策(这是企业发展的动力);由优秀的经营者全权负责企业的日常经营(这是企业发展的关键)。并且,由监事会专门负责监督董事会和经理层的活动,只要发现企业有可能亏损或者有某种违规和违法行为,就随时提出警告,甚至可以向股东会提出改组董事会,或向董事会提出改聘经营者等建议。也就是说,不仅必须采用制度性的方法来解决老板对经营者必不可少的监督问题,而且可能减少甚至基本上避免因为经营者经营不善和失误而导致的企业损失。

[参考文献]

[1]樊纲.克服信贷萎缩与银行体系改革[J].经济研究,1999,(1).

篇(8)

乡镇企业外向型经济发展现状及趋势

经过20年的努力,乡镇企业外向型经济发展取得了可喜的成绩。据统计:1999年全国乡镇企业出口企业13.46万家,比上年增加1.1万家,增长8.81%。从事乡镇企业外向型经济人数1082万人,比上年增加128万人,增长13.42%。出口产品交货值7744亿元,比上年增长12.99%。与此同时,我国乡镇企业外向型经济发展总体已呈现出与经济全球化、经济一体化相一致、相吻合的良好趋势:

市场多元化

近几年来,乡镇企业通过积极改变出口策略,努力开创新的外贸出口渠道。外贸出口呈现出新的景象,出口市场趋向多元化。以往传统主销东南亚、日本和韩国市场的制衣、纺织、轻工等产品已转为销往欧美等市场。新开辟的国外市场出货值占新增出货值的40%以上。市场多元化大大地扩大了乡镇企业外向型经济发展的空间,也大大地降低了乡镇企业向国际发展的风险。提高了乡镇企业国际竞争力。

出口产品结构高科技化

随着科技水平和市场需求水平的不断提高,乡镇企业产品结构由劳动密集型逐步向资本密集型和技术密集型发展。高科技含量、高附加值的工业产品出口增加,传统的土特产、低值原材料产品逐渐减少。出口产品结构的高科技化,大大地增强了乡镇企业的竞争力,带动了当地工业产品结构的调整,使工业产品结构趋向合理。亦为乡镇企业带来高额利润,为进一步发展外向型经济提供了资本积累。

企业规模集团化

经过20余年的发展,乡镇企业的规模不断扩大,乡镇企业集团化、规模化、集约化的趋势初见端倪,已涌现出一批像广东的“美的”、“科龙”,江苏的“阳光”等在国际上有名的集团性出口创汇大户。到1999年末,全国大中型乡镇企业有1万多个,企业集团有2千多个,并形成一定的规模效应。企业集团化、集约化的形成,增强了其技术开发,产品开发、科技创新能力,以及参与国际市场的竞争能力。

管理现代化

当前乡镇企业正面临二次创业的严峻课题,很多乡镇企业正在不断改革和寻求创新。据对4523个乡镇企业进行调查发现,有70%的企业开展了管理创新活动,据对1000多家大型乡镇企业分析,这些企业的研究开发资金占总销售收入的4%。目前,乡镇企业管理呈现出以下趋势:从无管理的经营转向现代化管理的经营;从以家庭血缘关系为基础的管理转向规范的制度化管理;从传统管理转向现代化管理。

乡镇企业外向型经济存在的问题

当前,乡镇企业外向型经济发展必须注意和解决以下问题:

企业规模小

虽然乡镇企业已向规模集团化发展,但从总体上看,具有生产出口产品能力的乡镇企业规模还是普遍较小,“三来一补”密集型和小规模、零星产品出口的企业比较多。造成乡镇企业规模小的原因有历史和经济等因素。历史方面,乡镇企业主要来自小企业、手工作坊等,规模小,起点低。同时,一些企业老板存在小农意识,缺少把企业“做大”的勇气。但最重要的是企业资金短缺。乡镇企业的资金主要来自自有资金(农业剩余)、群众集资、银行(信用社)贷款三方面。目前,很多乡镇企业经营管理不善,效益下降,自有资金减少,自我积累能力降低,致使企业不能拿出更多的资金投入外向型经济的发展。同时,农民收入增长不快,致使群众集资变得越来越困难。上市乡镇企业数目更少(只占全国上市企业的5%),另外,金融体制改革,银行自主经营、自负盈亏,加强了对信贷的管理,使得银行对乡镇企业的贷款减少,有的地方甚至停止了对乡镇企业的贷款。企业规模小,在激烈的竞争中往往处于不利的地位;资金渠道较少,信用等级低,银行不愿贷款,公众不敢投资;技术吸收能力和研究开发能力较弱,因而创新能力受到限制;采购和产出的规模小,对市场的影响有限,在交易中常常处于弱势地位。这些都不利于乡镇企业外向型经济的发展。

出口产品竞争力弱

从总体上说,乡镇企业产品档次不高,质量普遍低下,形式单一、老化,缺乏适销对路的产品,出口产品中多数企业没有自己的名牌,特别是高附加值及高科技含量的产品十分缺乏。传统、低值的出口产品在我国乡镇企业的出口中仍占较大的比例。1999年全国乡镇企业出口中轻工、食品、土畜产、纺织、丝织、服装、工艺品等低值的产品占出口产品总值的67.87%。高新技术产品或机电整机、成套设备出口极少。这些主要是乡镇企业技术落后所引用起的。同时,乡镇企业出口过分集中于东南亚、日本和韩国等地方,一旦市场上出现饱和,乡镇企业的产品销售马上就陷入困境。这些都会影响到乡镇企业出口产品的竞争力。

管理水平低

乡镇企业管理水平不高,主要表现在:在经营管理项目上存在盲目性,造成区域和产业结构趋同,使得乡镇企业生产的产品趋向单一化、同一化;在管理体制上政企不分,企业生产受政府行政干预大,不能独立经营;内部管理机制不健全,不少企业在产品质量、资金使用效益、劳动生产率、原料能源消耗以及安全生产和环境保护等方面存在明显的问题;在管理创新上推行力度还不够,很多企业在人才资源、组织结构、技术等制度创新方面仍处于初试阶段,甚至有的企业只是说说而已,没有深入开展。

人才和市场信息缺

目前,我国乡镇企业人才素质普遍不高,外贸人才尤为缺乏。据统计:1999年,我国乡镇企业职工文化程度大专以上的有103万人,占总职工人数的2.3%,高中的有3827万人,占87.6%,中专的有43.9万人,占10.1%。既懂英语,又懂国际贸易的复合型人才十分缺少。很多人才选择外企、机关事业单位,不愿留在乡镇企业,这就给乡镇企业的外贸发展带来很大的困难。

乡镇企业外向型发展对策

优化市场结构

一是要巩固和加强已有的传统出口市场,千方百计地保住在东南亚、日本和韩国已建立的出口阵地;二是要加快开拓欧美、东欧、中东、非洲、拉美等市场,努力开创更多新的外贸出口渠道。对此,乡镇企业可以利用国内外贸公司作为商,加强与外贸公司的携手合作,既可充分利用外贸公司的销售渠道和国际市场信息、减少风险,形成“前店后厂”的经营方式,又可发挥乡镇企业规模小、投产快的优势,形成出口产品替代系列。其次,以创办海外企业为主攻方向,拓展外销。通过企业人员和经贸人员到实地推销适销对路的产品,带动了企业产品结构的调整,在产品外销上有新的突破。

扩大乡镇企业规模,走规模化经营道路

具体措施有:一是把重点放在现有企业的挖潜、改造、充实和提高上,把当前规模应有的效益充分发挥出来,以市场需求为导向,注重品种质量,优化生产要素配置,努力提高人员素质和科技进步在经济增长中的比重。二是重点培育一批骨干企业,引导他们向大规模、高科技和外向型发展。同时,推行横向经济技术联合,以骨干企业为龙头,以名牌产品为依托,以资金为纽带,组建和创办跨地区、跨行业、跨所有制,集生产经营、科技开发、内外贸为一体的各类型企业集团;三是在项目选定和资金投向上要有一定规模的项目倾向,特别是对高科技、高附加值、外向型经济项目倾斜,要集中主要资金用于规模大、起点高、带动性强的重点骨干项目建设,改变过去乡镇企业上项目老模式;四是适当招商引资,与国内外客商合作,借助外力加快规模扩张。

加快技术创新和新产品开发,提高产品国际市场竞争力

乡镇企业必须注重建立和完善科技进步机制,采取有效措施,加大对科技的投入,密切注意世界先进技术的动态,及时引进和广泛采用新技术、新设备、新工艺。在这一过程中,乡镇企业可以从以下两方面入手:一是立足于已熟悉的传统行业和产品,密切与科研院所的联系,瞄准其最新动态、最新技术,敢于为开发高技术提供资金支持,抢占科技制高点;二是立足自身实际,准确定位,循序渐进。首先集中突破某一领域的某一关键环节,以“以一招领先”争得“招招领先”进而由生产高新技术产品向高科技企业迈进,推动企业生产方式的根本性转变。最后,以高科技企业为基础,延伸产业链条,逐步实现高新技术产业化的历史性跨越。

建立现代企业管理制度,提高管理水平

要以努力适应市场经济为目标,以提高企业市场竞争能力和经济效益为中心,以质优价廉为重点,加强和改进内部管理,努力提高管理工作队伍的业务水平。第一,转换企业经营机制。对“大而盈”的企业实行公司制,组建股份有限公司和有限责任公司。对“大而亏”的企业通过改制和资产重组,扭亏为盈。同时,要规范改制企业的运作,大力推进各项配套改革;第二,加强资金管理,降低生产成本。健全财务管理制度,加快资金流通,减少非生产性、非生产人员开支。推行目标成本管理,落实成本核算制度,降低物质成本消耗;第三,加强产品质量管理、大力推行2S0900质量认证体系,提高产品质量。第四,进一步完善激励和约束机制,充分调动员工的积极性。实行奖惩与员工业绩挂钩的方法,对绩优者给予奖励。同时,企业内部实行“能上能下”的用人机制,营造公平的工作环境;第五,做好营销管理工作。要确立科学的营销观念,运用科学的方法,做好市场调查、预测,准确生产适销产品。同时,要抓好营销队伍建设,扩大营销网点,提高市场占有率。最后,提高企业经营决策水平,加强企业对决策科学理论的学习和研究,推进企业管理走上制度化、规范化、科学化的轨道。

要注重人才培育、引进和使用

篇(9)

中国农村的改革是以的推行为开端的。这一经营体制的确立,极大地调动了农民的积极性,解放了农业生产力,实现了我国农业的第一次飞跃。但是,随着中国市场体系的逐步完善以及加入WTO,国内市场被纳入国际贸易组织统一框架内等市场新变化,要求我们必须改变目前这种以分散农户为主,小规模生产、兼业化经营,粗放、低效率的农业生产经营模式。而农业企业化是要将现代企业制度和生产方式运用于农业领域,使农业生产适应大市场的需求。通过农业企业化经营,将分散经营的农民组织起来,优化资源组合,全面提高农业生产力和农业综合竞争能力,以适应国际国内市场的需求和国外农业生产者的挑战,最终促进农业实现规模化、专业化和社会化经营,促进现代农业的发展。

在市场经济条件下,农业企业化经营被认为是一种能够适应当代农业市场化、产业化、现代化发展要求的、最好的农业经营形式,是从根本上消除和克服家庭经营局限性的一项最有效的制度安排。农业企业化经营以农业企业的迅速发展及大量存在为前提。目前,中国已形成农业公司、股份合作制企业、国有农业企业、农村集体经济组织、专业化服务组织、专业户及其他多种形式的农民独资联合经营的微观经济组织约6.6万个。这些组织逐渐成了具有独立经济利益的经济主体,它们对农业结构调整、促进现代农业发展发挥了重要的推动作用。然而,中国的农业企业化尚处于发展初期,在实践中农业企业的规模太小,资金来源渠道不畅,产品流通不畅,经营管理者能力有限,不能适应企业进一步发展等问题制约农业企业的发展和壮大。

一、当前农业企业化经营面临的主要问题

(一)农业企业资金来源问题

企业几乎都会面临资金短缺问题,农业企业也不例外。然而,由于工农的不平衡发展,农业企业的特殊身份,使其比其他类型的企业更难从金融机构获取贷款,农业企业的迅速发展受到严重制约。虽然目前已经建立了一些为农村部门服务的金融机构,但是这些金融机构为了规避金融风险,维护自身利益,多数贷款只用于农业基础设施建设和粮棉油主要农产品收购。农业企业想要从农业银行、农业发展银行、信用社得到贷款,常常需要通过非正规途径、暗箱操作解决,而通过这种渠道获得的贷款也容易变成银行的呆账、坏账。在这种情况下,民间借贷成为农业企业经营信贷中的重要来源。然而,民间的借贷数量少且不及时,不能满足企业发展需要。据统计资料显示,2004年农村信用合作社存款总额为27785亿元,贷款总额为19545亿元,存款总额相当于贷款总额的142%,资金净流出达到8240亿元;其中农户储蓄存款额为20766.17亿元,占存款总额的75%;然而农户小额信用贷款总额和农户联保贷款总额为2042亿元,占贷款总额的14.5%,只占农户储蓄额的10%;乡镇企业贷款额为1786.9亿元,占贷款总额的9.1%。这反映了现行的农村信用社不能“取之于农民,用之于农民”,农村金融组织及其服务还远远不能适应农业企业化发展的需要。

(二)农产品市场问题

近年来,我国政府一直重视农业生产发展,但对农产品市场体系的建立和储运加工系统的改革和完善重视不够。这在一定程度上限制了农业企业在农产品储运加工和销售网络建设方面的投入,使农业企业不能适应农产品市场的需求变化,难以分享作为企业应得的平均利润。

农产品市场整体发展水平不高,主要表现在农产品市场制度尤其是市场准入制度建设滞后,不能保证参与交易农产品的质量,质量安全事件屡禁不止;农产品市场基础设施建设滞后,保鲜、储藏设施不配套,导致参加农产品质量下降;市场交易行为不规范,地区封锁无法形成全国统一的农产品市场。受到农产品市场发展不健全的影响,大多数农业企业不能提供满足市场需求的产品,不能对农产品的需求模式已经由温饱型转变为营养型而及时调整经营策略。企业产品供给不能从提高生活质量、追求生存安全的角度出发,向市场提供能够满足消费者希望得到低残留、低污染、食用安全、自然生产、营养丰富、口感好的高质量绿色农产品。另外,农业企业还忽视了对产品品牌的树立和形象维护,使得企业产品进入市场没有明显的标示与其他同类产品相区别。

(三)农业企业高级经营管理人才来源问题

人力资本是现代经济发展的最重要因素之一,同样现代农业、农村改革的成功和农村经济的发展也离不开这一最关键因素。农业企业化是一种新型农村经济组织的制度创新过程。在这一过程中,培养和造就一批新的具有创新精神、市场意识和战略眼光的新型农业企业经营管理者对于培育和发展农业企业具有决定性的意义。目前绝大多数农业企业中,高级管理人员包括企业家的学历和素质都不高。这类企业很难得到且也不易留住高学历、高素质的人才,其原因在于整个社会农业最基础、农村最穷、农民收入最低,农业院校毕业生远离了农村和农业,使得农业院校这条产生农业企业经营管理人才的主渠道出现“有渠无水”的尴尬。

(四)农业剩余劳动力的转移问题

农业企业化与农业剩余劳动力转移是一个互动的过程,也是相互制约的过程。在某种程度上,农业企业化发展速度受制于农业剩余劳动力的转移速度。我国农村劳动力多,土地资源少,据统计,2005年我国农村劳动力人数为5.14亿,就业人数为4.2亿人,即有0.84亿的剩余劳动力。过去,大约有一亿以上的农民离开他们成长的家乡并居住和工作在他乡或者城里。然而近几年由于经济体制的继续深化改革和产业结构调整,城市中存在大量失业和待业人员,这些人员同进城的农民在就业上出现了冲突,农民在城市的就业机会越来越少。同时,由于生产经营方式不能继续适应市场需求,乡镇企业的数量由1994年的2494.74万个降低到2004年的2213.22万个,乡镇企业吸纳剩余劳动力的能力减弱导致农村就业的空间也越来越小。

二、进一步推进农业企业化经营的对策及建议

(一)充分考虑农民和农户家庭的主体作用,积极推进以农民为主体的农业企业组织的创设和发展

农民是农业生产和经营的主力军,农户家庭是农业和农村经济最为重要的基层组织资源,加快农业企业化进程必须高度重视农民和农户家庭的主体及基础作用,有效引导、鼓励和支持农民及农户家庭积极创建和发展经营农业的专业经营组织,使以家庭为单位的农业经营组织逐步转化、演变成为一种农业企业组织。

(二)进一步改革农村金融组织并积极培育、引导和发展各类农村金融组织

首先,农村金融组织应平等对待农业企业和工业企业,不应在贷款方面歧视农业企业。农业银行、农业发展银行、农村信用合作社应开列农业企业专项资金项目,积极支持农业企业发展。如主动支持城郊型农业、资源开发型农业以及高科技、外向型农业企业等高效农业;积极支持“菜篮子”企业的改造、扩建和联合,催化基础较好、辐射较广、带动能力强的食品加工、运销龙头企业等。其次,积极发展农村各类金融组织,构建新型农村金融体系。大力发展农村信托机构,进一步开放小额信贷机构市场,以及在一定范围内允许和引导农户发展资金互组织,着重解决那些缺乏抵押又难以找到担保却有发展潜力的中、小型农业企业和采取企业化经营管理的农户贷款难的问题。另外,建立一个以政策性保险与金融保险相结合,以商业保险为主体的农业保险机制,以降低农业企业的自然风险。通过促进各类金融组织发展,重塑和强化农业投融资机制,优化投融资环境,调动社会资金,引导各类投资主体增加农业企业投入,实现农业企业的投资主体多元化。

(三)完善农产品市场功能,引导农业企业提供符合消费者需求的农产品

首先,政府要对各种中介组织、市场管理者(企业)及市场交易行为进行规范,并为市场的公平竞争提供制度。政府在农产品集散地、大城市和大宗产区建立包括集贸市场、专业市场、期货市场、区域性农产品批发市场、零售网点在内的农产品市场体系,并且使不同的市场有机地衔接在一起,功能互补,及时各市场的供需信息,协调联动,保障农产品顺利流通。其次,建立和健全农产品质量标准体系和质量检验检测监督体系,从源头确保农产品的质量安全。

同时,农业企业及时了解和掌握消费需求变化,根据农产品中长期需求的变化趋势制定企业的经营战略及配套策略。第一,严格按照相关质量标准规定和标准化的要求生产,把农业科技成果大量应用到企业生产中,提高农产品的安全性和技术附加值,为消费者提供高品质的产品。第二,通过产品的商标注册和绿色食品标示认证,组织各种促销宣传活动,树立企业品牌形象,打造名牌农产品,使其明显区别于同类产品。例如蒙牛奶制品品牌形象的成功树立。

(四)多形式、多渠道培养农业企业管理人才,解决农村人才短缺问题

首先,通过建立激励机制包括物质奖励和精神奖励的方式吸引各种人才加入农业企业。鼓励农业院校毕业生尤其是经贸类毕业生加入农业企业;鼓励社会各界有企业经营能力的人士承包或创办农业企业,农业院校和农业科研院所的专家、学者领办或创办高新技术农业企业;奖励为农业企业发展做出突出贡献的人。如安徽省正在实施的一村一名大学生工程就是值得借鉴的例子。其次,通过构建农业企业管理高级人才信息传递机制,有效降低企业与高级管理人才之间的信息不对称的状态,既可以充分展示高级管理人才的能力,便于高级管理人才在市场交易中实现较为理想的工资报酬,也可以降低企业的搜寻成本,将选择人才不当带来的风险降至最低。同时,农业企业应该降低企业经营管理人才的进入壁垒。由于农业企业的人才选择余地相对有限,而且优秀的高级管理人才是经过长期竞争,优胜劣汰后涌现的,所以在选择这些人才的时候要降低进入门槛,给更多人展示能力的机会。

(五)促进农业剩余劳动力向非农产业转移

农业剩余劳动力的转移应以促进中、小企业和小城镇发展为主导思想,通过发展乡镇企业、农民工回乡创业,农民进城就业等多种形式转移农业剩余劳动力。首先,深化乡镇企业产权制度改革和转变企业经营机制,改变产业趋同、产品档次低、质量差的状况,提高企业参与市场竞争能力,从而吸纳更多的农业剩余劳动力。其次,鼓励有能力的农民工回乡开办农业企业,特别是开办农业加工、流通、服务等劳动密集型企业。再次,政府应让农民工在住房、教育、健康和其他服务方面享受与城市人同等待遇。政府应该加快建立健全城市廉租房制度,把农民工纳入住房保障体系中,为其提供能够租得起的低成本住房,为有一定经济承受能力、收入相对稳定的农民工提供经济适用房,营造一个鼓励农村人口迁入城市的法律和社会环境。

参考文献:

1、胡鞍钢,吴群刚.农业企业化:中国农村现代化的重要途径[J].农业经济问题,2001(1).

2、熊健.海峡两岸农业企业化经营和管理[M].合肥工业大学出版社,2005.

篇(10)

实现创新驱动发展,提高核心竞争力,关键靠人才。近年来,随着我国农产品加工业的快速发展,人才需求快速增长与供给不足的矛盾日益凸显,农产品加工业人才队伍总体规模偏小、结构不合理、综合素质不高、创业创新能力不强,尤其是领军人才、尖子人才不足等问题,已经成为制约农产品加工业转型升级的重要因素。加强人才队伍建设是实施农产品加工业创新驱动发展的客观要求,是促进农产品加工业转型发展的重要支撑,是提高农产品加工业综合竞争能力的关键因素,是推进以农产品加工业引领农村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的重要力量。当前,受国内外宏观经济形势影响,我国农产品加工业下行压力持续加大,加快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促进农产品加工业转方式、调结构,推进农民创业创新和农村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迫切需要建设一支高素质的人才队伍。各级农产品加工业管理部门要认清形势,深化认识,牢固树立人才是第一资源和核心竞争力理念,把人才队伍建设作为一项长期又紧迫的任务摆上重要议事日程,不断增强责任感、使命感,解放思想,创新机制,加强服务,优化环境,全面提升人才队伍建设水平,真正把我国农产品加工业发展从主要依靠要素投入和资源消耗转移到依靠科技进步和提高劳动者素质轨道上来。

二、准确把握加强农产品加工业人才队伍建设的总体要求

农产品加工业人才队伍建设要深入贯彻党的十和十八届三中、四中全会和系列重要讲话精神,以促进农产品加工业创新驱动转型升级发展为目标,以提高农产品加工业自主创新能力和市场竞争力为核心,以培养科技创新与推广人才、经营管理人才、职业技能人才、企业家及创新创业带头人为重点,进一步加大政策支持力度,创新体制机制,优化发展环境,加快建设一支规模宏大、结构合理、素质优良、善于实战的农产品加工业人才队伍,为推进农产品加工业持续健康发展提供强大的人才保障和智力支撑。

推进农产品加工业人才队伍建设要坚持以下原则:一是坚持人才优先与服务产业相结合。紧紧围绕促进农产品加工业持续健康发展,以提高人才队伍素质为重点,以用好用活人才、提高人才效能为目标,努力破除一切束缚人才发展的思想观念和体制机制障碍,加快形成关注人才、发现人才、培养人才、使用人才、爱护人才的良好社会氛围。二是坚持突出重点与全面提升相结合。紧紧围绕提升农产品加工业重点领域、重点行业发展水平,统筹推进不同层次、不同区域、不同领域人才队伍建设协调发展和结构优化,全面提升农产品加工业人才队伍素质和能力。三是坚持政府主导与社会广泛参与相结合。充分发挥各级管理部门组织引领作用,更好地发挥和调动广大科研单位、大专院校、企业及社会服务机构的积极性主动性,逐步形成政府主导、企业主体、科研教学和社会机构广泛参与的人才培养工作新格局。

到2020年,农产品加工业人才队伍建设取得积极进展,人才规模进一步扩大,结构进一步优化,素质能力进一步提高,人才培养体制机制更加完善,人才服务体系更加健全,重视人才工作、支持人才发展、人尽其才、才尽其用的发展氛围更加浓厚。

三、进一步明确加强农产品加工业人才队伍建设的主要任务

(一)加强科技创新与推广人才队伍建设。创新驱动发展关键是科技创新。提高我国农产品加工业自主创新能力,核心是加强行业科技创新人才队伍建设。要坚持科技创新与人才培养同步推进,不断完善竞争激励机制,健全人才评价制度,最大限度地激发广大科技人才的创造精神和创新热情,为科技创新人才成长创造条件、搭建平台。加强国家农产品加工技术研发体系建设,组织开展重大关键共性技术攻关,培育一批创新领军人才和创新团队。落实国家科技成果转化扶持政策,推进农产品加工科技成果推广转化,打造一批全国性和区域性科技创新推广平台,培育一批既有较强创新能力又熟悉产业发展需求的科技创新与推广复合型人才。完善青年科技创新人才培养机制,通过项目支持、合作研究、成果推广、教育培训等途径,加强青年科技创新人才培育。积极开发利用国内国际两种人才资源,通过引进来、走出去,培育一批跨学科、跨行业和具有国际先进水平的科技创新人才。

(二)加强经营管理人才队伍建设。完善企业经营管理人才培训机制,推动经营管理人才队伍建设职业化、专业化、国际化发展。立足产业发展实际,着眼于全面提升企业经营管理人员素质能力,加强战略规划、资本运作、人力资源、质量安全、市场开拓以及金融、财务、法律、信用等专题培训,推动企业管理专业化、科学化。深入实施西部大开发等区域经济发展战略,充分发挥东部地区企业人才、管理、技术和资本优势,加强东中西部地区人才交流、产业转移和市场开拓,推进中西部地区企业经营管理人才队伍建设。以实施“一带一路”“走出去”发展战略为重点,加快培育一批农产品加工业国际市场经营管理人才,提升我国农产品加工业国际市场竞争能力。

(三)加强职业技能人才队伍建设。高技能人才是创新技术技能、创造社会财富的重要力量,是提升企业竞争力的重要保障。紧紧围绕实施农产品产地初加工补助政策、主食加工提升行动、农民创业创新、合作社示范创建、休闲农业等重点工作,加快培育一批熟悉农村产业发展,懂经营、善管理的技术人才和生产能手。以促进农产品加工业和农村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为重点,加强农产品加工业、休闲农业新工种开发,加大职业技能培训力度,提高从业人员职业技能。积极整合乡镇企业职业技能人才培训、新型职业农民培训以及各种社会培训资源,拓展人才培养范围和领域,提高人才培训质量。支持有条件的企业开展自主培训,加快培育适合企业自身发展需求的职业技能人才。

(四)加强企业家和农村创业创新带头人队伍建设。企业家队伍是引领企业发展的核心力量,要适应经济发展新要求,着眼于提高企业综合素质和核心竞争力,采取积极有效措施,加快培育一支具有现代经营理念、具有战略思维、熟悉国家产业政策、热心服务“三农”的企业家队伍。以创业促创新,以创新带创业,加强农村青年创业培训,提高科技素质和经营水平,扎实推进农村青年创业富民行动,更好地发挥创业创新带头人在促进农村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中的生力军作用,增强农业农村经济发展的新动能。

四、努力强化农产品加工业人才队伍建设措施保障

(一)加强政策落实创设。全面落实国家人才队伍建设政策措施,积极争取财政、税收、金融、政府采购、知识产权保护等政策,形成政策支持合力。加强政策创设,把人才队伍建设同落实重点项目、推进重点工作结合起来,加大科技项目、财政项目和强农惠农富农政策支持力度,不断完善农产品加工业人才队伍建设政策体系。

(二)加强人才平台建设。加强以农产品加工科研院所、大专院校和领军企业为重点的科技创新平台建设,进一步完善科企合作、校企合作机制,为科技创新人才发展创造条件。加强各级乡镇企业培训中心能力建设,发挥农村实用人才培训基地优势,建立一批企业经营管理人才和创新创业人才培训基地。选择一批基础设施完善、服务功能齐全、社会影响力大、示范带动作用强的农产品加工园区和领军企业,建设一批创业基地和见习基地,为农民创业创新提供专业化、特色化、个性化服务。加强人才信息服务平台建设,逐步建立覆盖面广、优势互补、资源共享的人才信息服务系统,促进人才信息交流,提高人才管理科学化、信息化水平。健全人才评价使用机制,完善以能力、业绩为主要内容的人才评价标准,探索第三方或专业中介机构开展人才评价,推动人才评价的科学化和社会化。

(三)加强公共服务。各级农产品加工业和乡镇企业服务机构要立足服务产业发展,进一步履行公共服务职责,把服务农产品加工业人才队伍建设作为重要任务,加强队伍建设,强化职业理想、职业道德和职业纪律意识教育,拓展服务功能,创新服务方式,提高服务能力,更好地发挥服务新业态、新模式和新主体发展的重要保障作用。充分调动科研、教学、行业协会和社会中介组织的积极性,整合资源,聚焦聚力,为农产品加工业人才队伍建设提供积极有效的服务。

五、切实加强农产品加工业人才队伍建设组织领导

上一篇: 高中学习历史方法 下一篇: 采纳审计建议
相关精选
相关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