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生物的科学思维汇总十篇

时间:2023-09-10 14:57:56

序论:好文章的创作是一个不断探索和完善的过程,我们为您推荐十篇高中生物的科学思维范例,希望它们能助您一臂之力,提升您的阅读品质,带来更深刻的阅读感受。

高中生物的科学思维

篇(1)

1.引言

高中生物课程大纲对衡量生物教学的效果提出了两个判断标准,其一是课程的学习情况,其二是思维能力的发展,创新意识的培养。在现阶段的高中生物教学过程中,教师已经充分认识到了思维能力对生物学习的重要性,不仅是自主学习的源泉,更是培养创新意识的重要途径。思维导图作为一种教学方法被引进生物教学,促进了高中生物教学的发展。在教学过程中,思维导图将无形的思维过程给予有形的表现,对于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提高生物教学效率具有重要意义。

2.思维导图概述

思维导图最早由英国学者托尼・博赞提出,用于组织和表征知识,是将无形的思维模式给予有形表现的一种重要手段。它以一个中心为起点向周围发散,形成若干的分支,每条分支中的节点又可以作为中心,继续发散,形成更多的次分支,从而形成一个信息表征网络,进而清晰地展现思维发展的过程。

3.思维导图在高中生物教学中的应用

(1)思维导图在生物科学史教学中的应用

科学史是科学发展的历史,学生对于科学发展脉络的掌握,有利于加深对于具体生物问题的理解。在生物教学中,运用思维导图,有利于清晰地展现科学发展史的前后关系和内在框架。每个理论的总结都不是由某个科学家独自完成的,必然有着前后的递进关系。如果只是根据课本对这些发展脉络进行简单的介绍,则学生所得到的信息必然是零散的、不成体系的。将思维导图运用于教学过程中,教师可以以重要概念为中心,向外辐射形成多种思维方法的网状结构,进而对学生进行引导、启发,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性,鼓励学生积极主动地参与,在互助探讨的过程中完成知识的学习。

(2)在概念教学中的应用

高中生物课程的概念较多,这给学生的理解和掌握带来了一定的难度。利用思维导图,教师可以在教学过程中,找出同一课程内容中的重要概念,将其作为思维导图的核心,以该概念为基础,以层次为依据,形成此概念。这不仅有利于凸显概念之间的关系,而且对于学生的理解和记忆较大的帮助,在一定程度上可以说,将思维导图应用于高中生物的概念教学,对于强化学生的教学效果具有重要意义。

(3)在问题教学中的应用

学生与教师之间的互动是教学活动有效进行的重要过程,学生的疑问是教学的难点,也是教学得以有效进行的重要步骤。学生的反思能力、问题意识是学生综合素质的重要体现,同时也是衡量高中生物教学效果的重要参考标准。在高中生物教学的过程中,应用思维导图有利于培养学生的反思能力,促进学生有效提问,对于学生未来的学习和生活具有重要的意义。例如在生物生长具有向光性这一问题上,教师如果直接提问,则学生很难回答。相反,如果教师利用思维导图对学生的思考进行一步步的引导,将学生的思维模式以图式的方式表现出来,引发学生层层深入思考,将有利于提高学生思维的开放性和发散性。

(4)思维导图在学生自主学习方面的应用

思维导图作为一种重要的思维模式,不仅在教师的教学活动中具有重要意义,而且在学生自主学习的过程中发挥着必不可少的作用。例如将思维导图应用到课堂笔记的整理和记录上。学生的课堂笔记是学生课后学习和复习的重要工具,如果仅仅将教师的板书完全照录下来,由于不同学生对课堂内容掌握程度不同,就无法有效地进行针对性的复习。利用思维导图模式进行笔记整理,有利于课后的复习和知识的掌握巩固。知识本身就是呈发散放射状的,这与人们的思维方式相关,将教师教学过程中思考问题的过程及相关问题的联想作为记录课堂笔记的重要内容,有利于知识在学生头脑中的清晰再现。学生不仅应该掌握零散的知识点,更应该了解知识的发展过程,只有这样才能增强学生的学习效果。与此同时,思维导图模式在复习巩固等课后学习方面都具有重要的意义。

4.结语

思维导图作为一种重要的思维模式,应用于高中生物教学,有利于提高生物教学效率,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培养学生的自主创新意识,增强学生思维的连续性和灵活性。教师应该提高对该种教学模式的重视程度,在高中生物课堂教学中积极地推广应用。

篇(2)

随着社会的发展和新课改的持续推进,人们对教育的认识不断深化,传统的高中生物教学方式已不再适合现代课堂的教学需要。当下,如何帮助学生对知识进行有效的把握,进而对其延伸和灵活运用成为老师进行着重考量的地方。高中生物教学方法的改变,使人们将视野逐渐从唯结果论转到教学过程上来,老师不再单纯的以分数考察学生对知识的掌握程度,更加注重学生的综合能力的提高以及灵活运用知识的能力。在新形势下,高中生物老师应立足于学生的基本诉求,对传统生物教学方式中不符合现代课堂的地方进行改革和创新,在帮助学生塑造理想人格的同时,注重对学生综合能力的培养和提升。

一、对当前高中生物教学现状的分析

笔者通过听课和调研等方式对各高中生物教学方式进行了考察,发现了高中生物课堂教学存在以下几个问题:

首先,因为面临着升学压力,老师将主要精力投放到学生对知识点的理解和把握上,而较少关注学生的兴趣点。学习的整个过程就是学生被动接受知识的过程,导致学生学习的自主性下降,只会被动记忆,不会去主动探究。课堂主要以老师为主体,学生处于配合地位,师生之间不能形成一种良性互动,导致课堂气氛沉闷、乏味,学生的兴趣和积极性得不到激发,在这种教学环境下,学生的学习效率提不上去就不足为奇了。因此,如何建设一个高效、有趣的n堂环境,成为高中生物老师值得关注的一个问题。

其次,每个学生作为一个独立的个体,对知识的理解和把握程度有所差异,有的生物老师为了赶教学进度会在一定程度上忽视部分学生的真实学情,导致基础欠缺的学生既没掌握好基础知识,又在能力提高的部分含混不清,这是高中生物老师对学生学情把握不当的缘故。学生基础打不好,能力又跟不上,对老师讲解的内容就会感到不知所云,对生物学习的兴趣自然就减弱了。生物属于偏文的理科学科,既有需要学生着重记忆的基础部分,又有重点分析理解的部分,老师应该对自己的学科特点有着深刻的认识,并结合具体的学情对高中生物课堂进行改革创新。

最后,高中生物老师为了活跃课堂气氛,调动学生的积极性,经常采用课堂自由讨论的形式。这种形式看似以学生为主体,培养学生自主探究与合作学习的能力,实际上在宽泛的范围内,学生对重点问题把握不到位,讨论学习也只是浮于表面、流于形式,缺乏有效参与。如何开展有效的课堂讨论,这是高中生物老师需要重视的一个问题。

二、改进高中生物教学方式的措施

(一)调动学生的兴趣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是学习并进行深入探究的引导者,如果学生没有学习兴趣,那就会丧失学习的积极性,学习就会停滞不前甚至产生厌学情绪,学习成绩也很难得到提高;反之,如果学生对生物有着浓厚的兴趣,那学生就会充分发挥自主性和积极性去学习、去领悟。在高中生物教学的过程中,老师如果不能正确把握学生的兴趣点或不能引导学生对生物学习产生浓厚的兴趣,那学生在学习生物的过程中只能被动接受老师传授的知识,不会去深入探究本源。只有激发学生的兴趣,他们才会深入了解、深究相关知识,借此扩大自己知识的宽度和深度。所以老师在课前可以先播放一个与教学内容有关的小视频或创设一些具体的教学情境,比如带一些标本到课堂给学生观看或带学生去博物馆亲自感受、体会一下,这样既可以激发学生的兴趣和积极性,又可以营造一种活跃的气氛,打破传统课堂的沉闷的讲课方式,利用现代先进的科技和多媒体技术带领学生全方位的感受知识和生物的魅力。

(二)分层教学

古代孔子讲究“因材施教”,主张根据每个学生的特点有针对性的制定学习策略。在教学过程中老师同样讲20分钟的知识,有的学生能记住80%,剩下的只需在课后稍加复习就可掌握;有的同学只能掌握40%的内容,在课下需要花费更多的时间和精力。在这种情况下,老师如果要求学生在课下盲目拔高而忽视部分同学对基础知识的掌握情况的话,就会造成部分同学基础打不牢,能力跟不上。老师应根据学生的实际学情灵活应对,对基础知识掌握较好的学生可以要求他们进行深入的挖掘和拔高;对基础知识掌握欠缺的学生先要求他们掌握基础部分,再根据情况进行拓展。另外老师在私底下应该多跟学生一起参加一些公共活动,这样既可以增进师生间的了解和友谊,也可以在很大程度上帮助老师及时掌握学生的心理和学习情况,成为学生的良师益友,时刻关注学生的身心的健康。

(三)转变讨论学习方式

篇(3)

一:高中生批判思维的现状分析

20世纪,生物科学研究取得了重大突破,并且与其他科学不断融合,显示出重要的科学地位,然而在发挥重要作用的同时也面临多样性的威胁,因此,教师要提高学生的生物科学素养,思维能力和思维技能。但在实际的生物科学实践中,面临着:“逻辑思维缺乏力度和韧劲”“见多识广的学生多,灵活运用的学生少”等培养问题。在高中生物教学中对学生批判性思维的培养有利于缜密的检测自己的思想行为,同时对于别人的思想行为也能做出实事求是的评价。因此,培养学生的批判性思维应成为高中生物教学的重点。

二:影响高中生批判思维形成的因素分析

儒家的“中庸”思想和封建社会的专制制度对我国思想有极大的影响,因此在中国传统文化中缺乏批判性精神,多年的应试教育使学生缺乏好奇心和怀疑精神,缺乏实践能力,因此影响高中生批判性思维形成的因素包括内因和外因。首先,从学生的自身原因分析:学生的思维存在惰性,不会提问的现象比较严重,希望其他人能给出正确答案,这都表明学生学习缺乏主动性。其次就是社会因素,大多数人都是间接地接受知识,长期以往会形成盲信,而且科学也不能解决所有人的问题,所以为迷信留下了空间。很多人利用科学技术作为幌子,使得他们具有迷惑力和煽动性,带来了严重的社会危害。最后,从教师的原因分析,传统的课堂,学生是被动的接受知识,不是积极的探索,这与批判性思维是相反,课堂中重视学生对知识的理解,但是对价值中心问题缺乏剖析。

三:高中生物教学中对学生批判思维的培养

(一) 利用教材中的“批判性思维”栏目培养高中生的批判性思维

高中生物教材中,批判性栏目只有四个,但是在实际的教学过程中,教师要把批判性思维的培养融合到整个生物教学中,美国加利福尼亚大学教授归纳了利用教材中的批判性思维的栏目培养学生批判性思维的教学方法。

方法一:例如对于细胞不能无限长大的学习,教师要为学生提供发现问题和积极思考的机会,教师要使学生把所学的内容和问题相联系起来,启发学生思考,培养学生的批判性思维的能力。比如:教师可以提供一段材料让学生分析,让学生积极主动提出问题,要比教师直接给出正确答案要有效的多。

方法二:例如对于基因,蛋白质与性状关系的学习,教师要启发学生引出不同的观点,可能一小部分学生会考虑环境对形状的影响,这时,教师应该对该答案就行进一步探究,集体得出答案,即性状的形成是内因和外因相互作用形成的。因此,教学要具有多元性和生成性,教师要理解不同的观点,不能强迫学生接受,否则只会导致学生缺乏创造性。

方法三:例如对于血糖平衡的调节的学习,教师要引出证据和根据,首先学生很容易理解血糖不是越高越好,但是最关键的问题是如何证明自己的观点,教师可以让学生通过血糖调节的模型试验回答这个问题,培养学生各方面的技能。

方法四:对于基因突变的学习,教师要确保课题的时间,在学完该知识点之后,教师可以提出问题:基因突变的机率是很低的,但是多数的基因突变是少利多害,所以有人就认为,基因突变不能为生物的进化提供原材料,这种说法是正确还是错误呢?事实上,这是一个反思性问题,学生可以举出很多例子进行探讨,学生可能要争论很久,这个过程中学生才能理解智慧忍耐。因此,批判性思维要深入到日常的高中生物教学中,使学生明辨非凡,更好的适应社会的发展。

(二) 利用开放性问题培养高中生的批判性思维

开放性的问题具有发散性,不确定性,层次性,非完备性,探究性。与封闭式问题有所区别,它是将无用和有用信息联系在一起,产生干扰信息,这要求学生舍弃无用信息,充分挖掘有用信息,从而培养思维的批判性。因此,教师要积极引导学生反思自己的学习并逐渐形成良好的学习习惯,这样学生就能达到勇于质疑,独立思考,敢于创新的目的。此外,教师在教学中要根据学生的具体情况把握教学深度。由于开放性的问题容易受到封闭性问题解决策略的影响,使学生囚禁在有限的答案中,忽视学生的兴趣和情感。因此,教师在开放性问题的教学中,要积极引导学生,不能对题目进行逻辑推理分析。当然,教师也要给予学生充分的时间思考和交流,让学生能够自由的表达他们的观点,才能有效的培养学生的批判性思维。

(三) 采用苏格拉底的问答法对高中生批判性思维的培养

罗清旭教授认为苏格拉底的问答法开创了批判性思维的教育和学科内容以及实际生活相联系的先河,是一种揭示矛盾方法,其中最关键就是提出问题。根据问题的目标性可以分为如下几种问题:第一,扩散性问题。根据学生自身已有的概念,思考出可能的答案;第二,收敛性问题,使学生聚焦在基础知识或者理解等思考;第三,评论性问题,学生回答时,能显示出依据的判断标准。在实际的教学过程中,教师要像苏格拉底一样不给学生固定的正确答案,还要给予学生额外的问题加以探索,最后达到对概念的理解。

四:高中生批判性思维培养的重要性

(一) 有利于消除不良的文化知识

众所知之,我们所学的知识大多属于间接知识,但是由于科学不能帮我们解决人类生活中的所有问题,这就为不良或者错误的文化知识留下空间。不良或者错误的知识需要不断借助现代科学对我们不完全理解的事物进行诠释,因此他们更具有煽动性。如果学生缺乏批判性思维就容易上当受骗。因此,在消除传统中不良或者错误的文化知识中,批判性思维有利于防止学生盲信。

(二) 有利于培养良好的价值观和情感态度

由于应试教育的影响,灌输式教育仍然大量存在,这种教学模式必然会使学生失去探索“未来”的兴趣,失去关注社会问题,学生将缺乏使命感和责任感。“批判性思维表征这科学研究主体的自主性思维”,这就表明批判性思维有利于培养学生的自自主性,学生主动参与,有利于形成良好的情感态度和价值观。

(三)有利于培养创造性思维

批判性思维使创造性思维的基础,批判是创造的重要源泉,所以批判性思维在高中教育中具有重要意义。只有不断对学生加强批判性思维的训练,创造性思维才能有新的方向。我们的思维不是从零开始,是以已有的认识成果为基础。当学生在认识活动时,首先要根据已有的认识结果去确定问题,并寻找知识中的不足。这样,创造性思维才会有新的方向。并且,批判性思维贯穿认识过程的各个阶段,只有学生不断的自我批判发现自己思维的缺点,进而不断自我更新。再次就是当学生的认识受到别人的批判时,就会给认识带来充分的动力,学生的思想也会更高的明确,所以,创造多半是从批判开始,并通过批判使创造更有效果性。

(四)提高生存和发展能力

中国传统教育使灌输式教育,所培养的学生缺乏创造性思维,然而缺乏批判性思维的学生会被信息时代的知识所淹没,甚至带入可怕的深渊。因此,我们需要改变传统的教育模式,已成为当今一项重要的任务。因此,批判性思维对于适应经济全球化和文化全球化具有总要重要,是提高一个国家文化发展的重要手段。

参考文献:

篇(4)

一、引言

思维导图是由英国学者Tony Buzan在上世纪60年明的一种思维工具,利用思维导图,人们能够将复杂繁琐的记忆性内容转换成树状图,在树状图中,记忆性的内容从一个中心开始,演化成多个主题,如二级主题、三级主题……犹如一棵大树的若干个树干一样,记忆信息形成点、线、面的延伸,以此实现大量信息的增殖,各信息之间呈现递进、交互、联系的关系,有助于学习者在短时期内记忆、提取和应用大量信息。

在高中生物学科的知识体系中,有大量需要记忆的内容,在传统教学模式下,很多教师习惯性地采用“填鸭式”、“死记硬背”的方法,要求学生强行记忆这些内容,结果反而是“学生越想记忆,却越记不住,记不牢”,整个教学环节陷入“高耗低效”的恶性循环中。而利用思维导图的优势,建构放射性、发散性思考和记忆教学情境,则能够大大提高生物教学质量和有效性。

二、对比教学实验对象和方法

(一)教学实验对象

以江西省上饶市上饶中学高一(3)、(4)班和(5)、(6)班学生为实验对象,共涉及学生200人,其中男生120人,女生80人。

(二)教学实验方法

在具体教学实施中,对(3)班和(4)班的学生采用思维导图引导式教学法,而对(5)、(6)班学生采用普通讲授法实施教学,四个班的学生在学习成绩、记忆能力等方面不存在显著的统计学差异。

三、教学实验设计和实施

(一)教学内容设计

人教版必修1第2章第4节“细胞中的糖类和脂质”。

(二)思维导图引导式教学实施((3)、(4)班)

在整个教学实施中,我采用思维导图引导式教学方法,为(3)、(4)班学生安排了3个课时的教学量,具体教学流程如下:

第一课时:首先,我在黑板的正中画了个圈,并提出一个问题:“同学们,大家能不能举出一些糖类的例子?”这个问题比较简单,学生跃跃欲试,不一会大量答案涌现,如:冰糖、红糖、蔗糖、果糖……其次,面对大家的热情,我紧接着提出另一个问题:“同学们说的这些糖类,都存在于哪些地方呢?”这个发散性的问题,也引起学生的注意,“细胞中”、“水果中”、“输液的液态物质中”……“Very good”,面对大家的回答,我随口说出一句表扬性的英语口语。最后,我利用教室里的多媒体设备,结合Inspiration软件,总结了大家的探究性成果,绘制了如下思维导图:

第二课时:经过第一课时的教学,大家对糖类和思维导图教学法有了基本认知,因此,我的教学中心由引导式转向实践式。首先,我带领大家进入学校的机房,利用机房里的多媒体设备和电脑,教授大家如何运用Inspiration软件绘制“糖类思维导图”。其次,要求学生根据我的操作过程,在自己的电脑上,学习绘制“糖类思维导图”,而我则不停地巡视,对学生提出的问题进行解答,指导他们更好更快地掌握思维导图的信息化实践绘制。

第三课时:经过引导、实践两个课时的教学,学生已经基本接受了利用软件,建构生物学科思维导图的方法,熟练地掌握生活中糖类的类型、来源等知识,在此基础上,我将本堂课的教学目标设定为“活用思维导图工具,进行发散记忆实践学习”。首先,我将全班分为六个小组,每个小组分配一个特定的记忆性任务,例如,小组1的任务为“细胞膜的结构”,小组2的任务为“ATP的来源”……其次,我要求每个小组利用Inspiration软件,结合自身任务,在机房电脑上完成思维导图的绘制,并对绘制的内容进行总结与记忆。最后,我在全班举行了一次主题为“生物知识记忆,一点也不难”的成果展会报告会,各小组展示自己的“劳动成果”,并进行现场记忆大比拼,我则根据学生成果,进行打分,汇总实验教学数据。

(三)普通讲授法教学实施((5)、(6)班)

在对(5)、(6)班学生的教学中,我同样安排了3个课时的教学量,主要采用传统的讲授法实施教学,具体的教学流程如下:

第一课时:为全班学生讲解糖类的概念,通过多媒体设备,以图片的形式呈现不同类型糖类的外形、来源、结构等内容,下课前要求学生课后记忆有关糖类的概念和应用性内容。

第二课时:用5至10分钟时间,复习上节课所学,接着,采用默写的形式,要求学生根据记忆,写出糖类的相关概念,作为一次课堂作业。下课前,将学生的作业成果全部收齐。

第三课时:对学生上节课作业的情况进行课堂点评,针对存在的问题,进行复习回顾,要求学生重点掌握糖类概念的记忆,在此基础上重新进行课堂记忆测试,并统计相关教学数据。

四、结语

通过对比实验教学后,对四个班学生的学习情况进行了定量统计和分析,结果显示:在“熟练记忆糖类概念及应用知识”指标上,(3)、(4)班学生为90.24%,(5)、(6)班学生为60.77%;在“建构完整的糖类知识体系”指标上,(3)、(4)班学生为85.21%,(5)、(6)班学生为52.11%;在“生物课程其他知识发散性记忆能力”指标上,(3)、(4)班学生为75.22%,(5)、(6)班学生为34.12%;在“教学方法兴趣和吸引力”指标上,3-4班学生为93.65%,(5)、(6)班学生为54.54%。整体上看,(3)、(4)班学生的生物知识学习能力、记忆能力及对课程的兴趣度等,都显著优于(5)、(6)班学生,因此,思维导图引导式教学方式,值得在高中生物课堂教学中推广实施。

篇(5)

1.能够转变高中生物教学的观念和模式

高中生物教学传统观念认为教师应只是知识的传播者和理论的解释者,而利用思维导图进行教学,使教师成为学生知识的建构者和生物学习的倡导者,以新的观念看待生物教学,使学生经历耳目一新的教学体验,同时在教学过程中,学生发散思维的引导下可以激发其知识探索的热情,鼓励学生创新思维的发展.思维导图这种新的教学手段的应用将教师与学生在学习中的角色进行了新的定位,教学相长,师生成为了亲密的学习伙伴.

2.改变学生学习策略,提高学生认知水平

面对高中生物,许多学生分不清其定义,不知应将其划分为文还是理的范畴,在认知上发生错误,于是对于生物理解性记忆的部分采取死记硬背、机械记忆的方式,在教学中我们发现,学生犯这种错误的原因大多是对生物知识头脑中没有形成准确的概念.思维导图的使用使学生对学科框架及知识结构有主观的认识,以DNA的结构讲解为例,单双链的组合元素与基本单位,各个部分之间的关系,学生即便能够说出其中整体部分间各种联系,头脑中对真正的结构也没有准确的认知,若以思维导图的方式,加上文字和箭头,能够使学生更加清楚了解本质.方便记忆同时加深印象,提高学生认知能力.

3.激发学生自主学习兴趣,形成发散思维

理论知识难免给人以刻板之感,而灵动方便的导图则更迎合学生的学习心理.画导图的方式一般找到焦点问题,然后以一些分支说明各部分之间关系,加上文字说明,甚至教师在以导图方式教学时在多媒体上加上色彩,视觉冲击力带给学生很强的思想感受,学生从基本点出发,向外形成发散思维.以细胞增殖与代谢为例,将细胞分裂方式以直观的导图画出,纷乱复杂的知识就显得更了然.再如生物链、生态系统知识,对于各个生物之间的链条关系,学生没有直观的概念.由于思维导图独特的梳理和引导作用,在解题、记笔记中都有十分明显的效果,学生将凌乱的知识点了然于心,在学习中显得更加游刃有余,增强了自主学习的能力.

二、思维导图的应用

1.教师课堂讲解

思维导图软件可以准确而规范的制作出思维导图,在教师讲课时得到广泛应用.其中授课使用分为两大部分:

第一是讲解新知识及说明问题时使用;

第二是在总复习时使用.在讲解新知识时,由于学生对所讲内容还很陌生,为使学生提前进入状态,了解知识本质特点,采用思维导图的形式,加深学生印象,同时可省去大量语言叙述,仅将知识点结合导图共同说明即可,省去很多理解上的麻烦.而在总复习中,思维导图的作用更加突出,学生对知识已经了解,思维导图是节省时间又准确说明的最好办法.在以往的复习过程中,无论是老师带领学生一道复习,还是学生私下进行复习,大概都是通篇查找知识点进行地毯式的搜索,而在复习之中加入思维导图,一部分重点当即清晰的展现在眼前,简明扼要又涵盖了所有的基础知识,在抓住重点进行复习时起到极大的作用.

2.学生用思维导图做笔记

篇(6)

关键词 中学生物学 微课 教学质量

中图分类号 G633.91 文献标志码 B

所谓微课是指基于教学设计思想,使用多媒体技术在相对较短的时间内,就一个知识点进行针对性讲解的一段音频或视频。随着多媒体信息技术的发展以及翻转课堂等先进教学理念的传播,微课这种教学形式被越来越多的中学生物教师使用。微课不仅是课堂教学的有效补充,还适合于移动信息时代知识的传播,也适合学习者个性化、深度化的学习需求。但是由于对微课这一新生事物的认识不够透彻,有许多的微课仅仅徒有其表或流于形式,或限于自身制作水平,导致微课较为粗糙。

1 深入认识微课

1.1 微课的定义

“微课”是指以视频为主要载体,记录教师在教育教学过程中,围绕某个知识点或教学环节,而开展的精彩教与学活动全过程。首届中小学微课大赛文件中,认为“微课”全称“微型视频课程”,是以教学视频为主要呈现方式,围绕学科知识点、例题、习题、疑难问题、实验操作等,进行的教学过程及相关资源之有机结合体。也就是说:微课是以阐释某一知识点为目标,以短小精悍的在线视频为表现形式,以学习或教学应用为目的的在线教学视频。

1.2 微课的特征

微课虽然短小,但它的教学意义和知识内涵非常巨大。有时一个短小微课比几节课都有用,所以说微课“课微不小”。微课虽然短小,比不上一般课程宏大丰富,但是它效果明显,意义非凡,所以说微课“位微不卑”。微课聚沙成塔、积少成多,通过不断的微学习、微知识,从而达到大智慧、大道理,所以微课“效微不薄”。微课都是小步子原则,一个微课讲解一两个知识点,看似很慢,但实际效果并不慢,稳步推进,所以说微课“步微不慢”。

2 精心设计微课

2.1 切入课题要新颖、迅速

由于微课的时间较短。因此,教师在设计微课时,要尽量做到切入课题的方法、途径新颖,切入迅速且与题目紧密关联,以便把更多的时间分配给内容讲授。在微课教学设计中,教师可考虑采用以下几种方式切题。

复等位基因是一个比较抽象、有一定难度的知识点,可以设置一个题目引入课题:AB血型和O血型的人婚配,他们的后代是何种血型?此问题与实际联系比较紧密,应用型较强,能激发起学生强烈的求知欲。

内环境稳态知识点与人体健康密切相关,教师可考虑由日常生活的常识、现象入手,层层深入。当遇到他人生病发烧和高温中暑时,该如何处置,这两者有何联系和区别。

教师还可以从以前学过的基本知识引入课题,如染色体的结构变异,这一知识点和之前学习的基因突变知识点联系较为紧密。两者同属突变,但又有各自独特的一些特征,教师可以通过复习基因突变,再将两者进行深入比较,从而加深学生对各自的理解。

2.2 讲授线索要鲜明

在微课的设计中,尽可能只有一条主线,在这一条主线上突出重点内容。在讲授重点内容时,教师如需罗列论据,则力求论据的准确、充分,并且简而精。在设计微课时要注意积极引导、巧妙启发,在有限的时间内,圆满完成某知识点所规定的教学任务。

如对“生长素的发现过程”,教师可围绕植物向光性原因的探究,依次展示达尔文、詹森、拜耳、温特等人所做的实验,启发学生深入思考:可以获得哪些结论,结论只能到达哪一步。这样可以使学生感受科学探究的无穷魅力,体会科学家的严谨务实的科研态度。

2.3 结尾要快捷

在微课的设计中,小结是必不可少的,它是内容要点的归纳。免疫调节这部分内容较多,各种概念之间错综复杂,学生在学完后有一种似懂非懂、似是而非的感觉。在结尾阶段,教师通过视频给学生讲解这节内容的概念图,会使学生有一种豁然开朗的感觉,起到画龙点睛之功效。好的微课小结可以加深学生对所学内容的印象,减轻学生的记忆负担。

2.4 符合生物学科特点,力求创新

生物学科是一门实践性较强的自然学科,教师只有结合生物学科的特点,才能设计出精彩的微课。比如生物是一门基于实验的学科,局限于条件和时间,很多实验尤其是教材上的探究实验,很多时候并没有得到应有的重视,这不能不说是传统生物教学的一大缺陷。微课时代的到来,很好解决了这一问题。生物教研组依靠学科组内各位老师,充分调动学生积极性,采取分工的方法,分成若干小组设计、完成制作微课。这样的微课,取材于实际,由师生共同设计完成,一起学习分析,既增强了学生学习生物的兴趣,又会取得了良好的教学效果。另外,在微课的设计中,一定要有自己独特的亮点这个亮点,可以是精妙的课堂结构,激情四溢的演讲,细致入微的剖析,深入浅出的讲解,言简意赅的教学语言等等。微课教学有了独特的亮点,才能提升微课的水准。

3 巧妙制作微课

3.1 就地取材,突出学科知识点本质

简易的微课制作只需要一部智能手机、几张白纸、几支不同颜色的彩笔。制作时,教师将手机安装在支架上,调整好位置和角度,注意光线。按照事先的设计,教师边讲解变在纸上进行书写演算。拍摄好的视屏,可借助于QQ影音软件进行编辑操作。此方法就地取材,受设备、场地等的限制较小。所用的非专业影视软件,容易上手,适于微课初学者使用。此方法的优点是化繁为简,突出知识本质,对于遗传规律计算等内容的学习非常有效。

3.2 利用专业软件,高水平制作微课

目前主流的微课制作软件,Camtasia Studio比较有代表性,。Camtasia Studio 是由 TechSmith 开发的一款功能强大的屏幕动作录制工具,能在任何颜色模式下轻松地记录屏幕动作,包括影像、音效、鼠标移动轨迹、解说声音等。

使用时,首先启动Camtasia Studio,选择“录制Powerpoint”。打开PPT,单击“录制”按纽,PPT便进入了放映状态。然后单击“单击开始录制”按纽,程序就开始对PPT进行录制了。教师边点击PPT,边解说PPT。待PPT放映结束停止录制。然后,单击“生成您的录制”按钮,选择其中的“自定义生成设置”,选择“创建MP3文件”,继续点击“下一步”,一直至“完成”,视频就初步制作出来了。最后为增强感观效果,再次启动Camtasia Studio,导入刚刚拍摄的视频,对视频进行剪辑操作。有必要的话还可以为视频配上背景乐,一个精美的微视频便诞生了。

其他如录频软件CyberLink YouCam、Screencast-O-Matic、白板工具SmoothDraw等软件,制作微课的效果也较为出色。

对新生事物的微课,教师在充分认识的基础之上,通过精彩的设计以及优良的制作,必定可以充分发挥其优点,使它更好的服务于中学生物教学。

参考文献:

篇(7)

按照心理学的观点“能力是顺利地完成某种活动的个性心理特征。”而智力是“在各个人身上经常地、稳定地表现出来的认知特点,就是认识能力或认知能力。”智力的核心是思维能力,而思维的核心形态是抽象逻辑思维(包括形式逻辑思维和辩证逻辑思维)。按照思维结构的发展阶段来看,抽象逻辑思维是发展的最后阶段,这个阶段又可分为初步逻辑思维,经验型逻辑思维和理论型逻辑思维(包括辩证思维)。显然,培养思维能力,特别是抽象逻辑思维能力是开发智力的关键。

在高中物理教学中以提高学生抽象逻辑思维能力,特别是理论型逻辑思维能力,是需要也是可能的。

首先,高中生无论是升学还是就业,随着现代化建设的深入开展,再学习乃至终身学习,更需要的是抽象逻辑思维。同时,高中物理是一门严密的、有着公理化逻辑体系的科学理论,对于高中学生抽象逻辑思维能力的要求,较初中物理有了一个很大的飞跃,这就是当前所谓初、高中物理“台阶问题”的实质。另外,从高中学生心理的年龄特征来看,从初二年级开始的抽象逻辑思维由经验型向理论型水平的转化,在高二年级将初步完成,这意味着他们思维趋向成熟,可塑性将变小。因此,在高中一、二年级不失时机地提高学生抽象逻辑思维能力,以顺利地完成从经验型向理论型水平的转化是必需的。

其次,从生理上看学生在16岁时已能完成人脑总重量的96%的发育过程,有了必要的物质基础。在心理上,从初二开始了向理论型抽象逻辑思维水平的转化,也有了一定的思维能力的基础。同时,经过初中阶段的学习,他们在语言、文字、数学物理等各方面都有了必要的知识基础,为在高中着重提高抽象逻辑思维能力提供了可能。

广大教师的实践也证明:凡是抽象逻辑思维能力较强的学生,其他方面的能力都比较强因此,高中物理教改也应把提高学生担负逻辑思维能力放在首位。

高中物理教学如何提高学生的抽象逻辑思维能力呢?

就思维发展来说,学生“在活动中产生的新需要和原有思维结构之间的矛盾,这是思维活动的内因或内部矛盾,也就是思维发展的动力。”环境和教育只是学生思维发展的外因。作为中学生,其主导活动是学习。而学习是在教师指导下有目的、有计划、有系统的掌握知识技能和行为规范的活动,是一种社会义务,从某种意义来说,还带有一定的强制性。它对学生思维发展起着主导作用。主要表现在学习内容、学习动机和学习兴趣对思维发展的影响上,即学习内容的变化,学习动机的发展和学习兴趣的增进,直接推动着学生思维的发展。学生思维发展的过程包含着“量变”和“质变”两个方面。学生知识的领会和积累,技能的掌握是思维发展的“量变”过程;而在此基础上实现的智力或思维的比较明显的、稳定的发展,则是心理发展的“质变”。教师的责任就是要以学习的难度为依据,安排适当教材,选好教法,以适合他们原有的心理水平并能引起他们的学习需要,成为积极思考和促使思维发展的内部矛盾。创造条件促进思维发展中的“量变”和“质变”过程。应该看到,这两个过程是紧密联系的,缺一不可的。教育并不能立刻直接地引起学生思维的发展,它必须以学生对知识的领会和掌握技能为中间环节。而智力、思维的发展又是在掌握和运用知识、技能的过程中才能完成的。没有这个“中介”,智力、思维是无法得到发展的。但是教师教学的着重点应是通过运用知识武装学生的头脑,同时给予他们方法,引导他们有的放矢地进行适当的练习,促进他们的思维或智力尽快地提高和发展,不断地发生“质”的变化。这也就是学生思维结构的“质变”过程或称“内化”过程。

篇(8)

真正的物理课堂应该是积极思考的天堂!应该是培养学生思维能力的乐土!高中物理课堂作为物理学习的主阵地,老师不仅要传授物理知识更应该提升学生的思维能力!所谓思维能力是从理性上间接、概括的认识事物的能力,即在感性认识的基础上,通过大脑一系列形象的、抽象的以及灵感的活动,获得对事物的本质和规律的认识。而这种能力在当前社会知识成“爆炸式”增长,知识的更新换代周期越来越短,社会的进步国家的发展所最需要的;作为高中物理教师的我们要好好把握新课程理念,努力培养出具有较高科学素养的创新型人才。

一、把握学生思维发展的动向,充分体现学生为课堂的“思维主体”

课堂上,教师不仅要想到所教的学科知识,更要注意到学生;注意到学生的感知、注意力和思维动态。要达到此种境界,作为教师所掌握的知识,就应当比他在课堂上要讲的东西多10倍、多20倍,方能游刃有余地把握教材,到了课堂上,我们的思想和语言就不知不觉地针对学生而产生。而我们注意的中心点,就不是自己的讲述,而是学生的思维情况了:从学生的回答、学生的表情、学生的神态、学生的眼神中就能判断出他们是否懂了,如有必要,就补充讲些新的事实。这些情况并不是我们所能全部预料到的,关键在于我们要根据课堂的具体情况、根据学生具体的思维逻辑和规律,在学生不知不觉中做出相应的调整和变动!

另外,思维能力的培养不同于显性知识的形成过程,思维能力是在思考过程中发展和提高的。基于此,物理课堂教学中一定要充分发挥学生的“思维主体”作用,能够让学生归纳的让学生归纳;能够让学生概括的让学生概括;能够让学生推理的让学生推理;作为教师,我们要满足学生对抽象活动的精神需要,我们要做到,对物理现象、物理事实的提供和描述上是慷慨的,而在进行理论提炼和概括上是吝啬的!在由事实到概括的过渡中,学生品味到思维的果实;体会到成功的喜悦;体验到课堂的乐趣;领略到物理学其中的美!所以,我们在备课时,要充分的考虑,怎样才能把学生引到这样一个独特的位置。

比如说,在教学匀变速直线运动的速度公式的过程中,我们首先和学生一起列举,日常生活中匀变速直线运动中速度变化的数据,对于规律的总结和提炼留给学生;动能定理的教学中,我们只需要和同学们一起在具体的实验中测出真实的数据(合外力做的功、动能的变化),至于规律学生一定能够概括出来。正是当学生在具体事实和概括之间建立起思想上的联系时,他们才会体验到发现的乐趣。

二、利用物理实验来促进学生思维能力的提高

物理是以实验为基础的学科,特别是中学物理实验对学生物理知识的掌握、思维能力的培养有重要的作用。新课程理念更注重知识的形成过程,注重探究的思想和理念。而实验教学是最能体现这一理念的途径和手段。

思维是对事物感性认识的基础上进行的,大量和深刻的感性认识是思维深化和发展必不可少的因子,而观察和实验是对事物感性认识的重要途径。在生活节奏加快、学习任务加大的今天,学生的生活经历减少,生活体验不足,物理实验是学生获得感性认识的重要途径;并且物理实验是在严谨的条件下进行的(生活中不宜或根本看不到),从中获得的感性认识更科学、更可考、更深刻。比如说我们所做的“钱羽管实验”、“光的双缝干涉实验”,生活中很难见到,这样一个实验对我们的视觉绝对是一个冲击!动量守恒中五个相同小球的碰撞实验,拉起其中的两个碰撞后另外两个摆起相同的高度,这种感性认识也是不可磨灭的、记忆是永恒的!

另外物理实验我们也并不能仅停留在观察和操作上,对于物理实验的设计更能促进思维能力的提高。根据实验目的和要求,广泛运用已学的知识和方法,和学生一起设计并提出多种可能的实验方案,运用比较和鉴别思维,按照可靠、简便、精确等原则,结合实际条件,从中选择并确定可行的实验方案,从而使学生亲身体验实验设计过程,提高其素养。

三、科学的巩固练习和有效提问

对知识的真正理解和掌握,需要对事实进行积极地思考,并且能够运用概念去判断、推理,去解决实际问题。实际的教学当中,我们经常会碰到学生抱怨,“上课听懂了,明白了概念,就是遇到实际问题还是无从下手”;我认为这种现象的出现,并不全是学生上课没注意听课,应该还与我们教师的课堂教学有关。有的教师为了知识更易于学生掌握,下了很大功夫,力求使自己所讲解的一切东西都变的明白易懂、毫无困难,使得学生往往用不着思考。教师在课堂上不停的在讲,学生没有时间去思考。而这样做的效果,实践证明并不利于学生对知识的掌握。

把知识运用到解决实际问题去,能够有效的加深理解。所以,知识的讲解之后,要有实际的巩固练习,通过练习来促进对知识的掌握。而这样一个练习,主要是让学生对事实、事物、现象的实质进行独立的思考,并且练习能够观察、能够分析的实际作业。在备课时,这样的问题练习我们要精心准备,设置科学合理。在这一个环节,教师要充分的观察,判断出每一个学生的听讲情况跟他对知识的思考理解之间有什么关系。

在知识的讲解过程中,教师根据教材的特点,找准知识的生长点,在重点、难点精心设计问题,根据不同的教学内容,设计的问题要有启发性、开放性和探索性。这样的提问可以是集体的问答,也可以是单独的提问,从而可以实时把握不同层次学生的思维动态,调整教学的思路。学生完成了问题,从中体会到成功的快乐,能够得到自豪感和自信心;对于不能准确回答的学生,我们要实时引导和点拨,让其排除障碍掌握知识。

总之,在高中物理课堂中教师遵循学生思维发展的规律,学习理论知识,研究课堂实际,注重促进学生思维能力的提高。课堂上播下一粒粒智慧的种子,收获祖国灿烂的未来!

篇(9)

高中物理在新课改下,教师在培养学生的能力时一定要同新课改的教学大纲相结合,按照大纲提出的要求进行培养,将对学生创造性思维意识的培养融入备课过程当中,并且要通过学生的角度、以学生的眼光来观察所遇到的问题。对不同层面学生的多层面教学目的充分优化。在整个物理教学过程中,教师不但要考量到学生所要了解的物理含义的形成,还要对课本知识进行深层次挖掘,通过新课改的高中物理教学来培养学生的创造性思维。

一、高中物理新课改下创造性思维的含义

众所周知,思维是通过大脑反映出的对客观事物进行的间接概括,是通过大脑进行综合分析、让大脑透过综合分析等方式,让感性认识提升到理性认识的阶段。如果教师在进行启发思维的活动时,学生依照教师的指导进行思维活动(通常都会依照教师的思维模式去思考问题),就会存在重现、模仿的性质,这样的思维对于高中生来讲是不可或缺的思维活动,一般称之为在线思维模式。

创造性思维的含义指的是思维过程不但可以披露出客观事物的本质以及内在的关联,并且要在这个基础上出现更加新鲜的、从未出现过的思维成果。

二、创造性思维的一般过程

创造新思维的一般过程大致有两种形式。首先是发散性思维。一个问题通常有多个答案,那么,以这个问题为核心,通过不同的方向、不同的渠道来寻找这些答案就称之为发散性思维。其次是集中性思维,指的是一个问题只存在一个答案,而为了寻求这个答案,对每一个思考步骤的要求是一定都要说明这个答案。

通常,创新思维的成果,需要通过发散性思维再到集中性思维,然后再通过发散性思维转到集中性思维的反复过程,通过多次反复后才可以完成。

三、营造创造性思维培养环境

一个教育的环境,可以构成一个特殊的学习导向,构成一个学习模式,从而可以让学生构成不同的价值观以及学习方向。通常在高中物理教学的过程中,大多数都是用成绩来区分学生的学习质量的,从而使得学生普遍不关注创造性思维的构成。所以,各个学校要通过不断的努力来营造可以构成高中物理学习的创造性思维培养的环境。当然,这也需要通过教师的努力创建一套有激励作用的制度。例如,在课堂上可以通过对学生的鼓励,让学生进行求异思维的思考;也可以在平时举办一些以思考为方向、以解题为方向的创新型竞赛,鼓励学生多参加一些物理实验方面的创新型竞赛,激发学生的动手能力,让学生通过手工制作出物理实验所应用的简单的装备,激励学生将书本上的知识融入生活当中。并且,对于一些在课堂上可以勇于提出质疑、求新思维、具有创新精神的学生来讲,教师应当通过精神和物质等方式对这样的学生给予鼓励,并且要将这种精神发扬光大,让其他学生也可以学习到这种积极创新的物理思维。

四、巧妙运用设计性实验激发创造性意识,培养学生的科学创新思维能力

教师可以通过运用设计性实验来激发学生的创造性意识。例如在讲解“原子核式结构”一课时,可以先让学生建立原子模型,然后再通过枣糕模型的例子,让学生意识到物理学家的创造性意识可以从生活中寻求。再通过枣糕模型经由高速电子流穿透后进行思考,思考此时的枣糕还是不是原来的实心体,让学生通过各种线索来证明自己的猜想,来得出原子核式结构的模型。这样,激发了学生的创造性意识,也解释了原子核式结构的氢原子结构。通过这样的例子,可以让学生明白物理学科中创造性思维的重要性。

一个成功的实验,它的设计理念包含了对已有知识的灵活运用以及创造性思维的构思。教师通过设计性实验教学,在过程中运用问题实验的教学原则,可以激发学生的创造性思维。而这种思维是需要批判思维、形象思维以及抽象思维组成的,这也培养了学生的观察能力以及提出问题、处理问题、挑战问题的能力,可以让学生渐渐形成独立思考、独立寻找知识以及创造性运用知识的能力。透过学生的实验设计方案,可以训练学生的求异思维能力,让学生通过总结、判断等方式来培养自身的求同和集中思维。而发散思维和集中思维则成为了培养学生创新思维的关键力量。

篇(10)

一、学习目的明确

和从事其他活动一样,学生只有带着明确的学习目的走进课堂,才能积极主动地获取知识,发挥自觉能动性,克服盲目性。这里所说的学习目的,既指抽象的目的又指具体的,抽象的目的指学生通过学习生物,能够对生物学知识有更深入的理解,能够使他们对今后的职业选择和学习方向有更多的思考;能够在探究能力、学习能力和解决问题能力方面有更好的发展;能够在责任感、合作精神和创新意识等方面得到提高。而具体的目的是比如学生通过课前预习,初步了解了教材内容的重难点和自己不懂的地方,从而明确了自己的听课重点。这样一来,不同的学生就会有不同的听课目的,从客观上看,也决定了教师因材施教的必要性。帮助不同的学生认清自己的学习目的,端正学习动机也就成为教师的必备功课。

二、注意力集中

注意,指心理活动对一定对象的指向和集中。注意力易分散的学生是很难学习好的,特别在课堂教学中,有些内容教师只提到一次,颇有稍纵即逝的意味,如果学生心不在焉很容易就错过了教师的讲解。注意力与学生的身体状况和毅力相关联,也与教师的教不无关系。如果高中生物教师能达到课程标准要求教师的授课标准,做到及时更新自己的知识库、优化课堂的教学过程、处理好新课程与应试教育的关系,自然对提高学生的注意力有良好的效果。

三、主体意识强

在学习过程中,学生应发挥自己的主观能动性,这是学生应清醒认识到的。一旦学生的主体意识达到一定的程度,那学生就会在听课过程中表现出自觉的行为。这些行为主要有:一是不仅接受信息,而且主动输出信息,即围绕教师提出的问题,大胆发表自己的见解,提出自己的疑问。二是不仅认真地听课,而且自觉的思考。因此,任何意识到学习是自己事情的学生,绝不会满足于听教师的讲授,而是主动寻疑问难,遇事三思。一旦学生勤于思想,主动获取知识,并达到深刻理解、牢固掌握的境界,思维能力自会发达。只有这样,学生才是充分发挥了自己的主观能动性,也才是真正意义上的积极参与了教学活动。例如在讲授人类的遗传方式和遗传特点时,因这节课分为两课时,主体意识强的学生会先于教师讲授之前总结归纳出遗传方面的规律,甚至总结出解题步骤:先判定显隐性、再判定遗传方式、再看亲本的基因型,这样的学生怎么会学习不好呢?拥有主体意识强的学生也可以鞭策教师不断地提高自己的学术水平,达到教学成果的良性循环。

四、学法合理

上一篇: 保险监管的方式 下一篇: 个人理财投资规划分析
相关精选
相关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