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23-09-10 14:58:00
序论:好文章的创作是一个不断探索和完善的过程,我们为您推荐十篇文化产业区域现状范例,希望它们能助您一臂之力,提升您的阅读品质,带来更深刻的阅读感受。
引言
“文化创意产业”是当前十分热门的词汇,上世纪九十年代创意产业就在全球掀起了一阵改革热潮。文化创意产业来源于个人创意和才华技巧展示等,在开发和运用文化知识产权的同时,能够和地方经济产生互动。文化创意产业属于高投资、高利润的产业。目前文化创意产业已经成为发达国家的重要新兴产业,为发达国家经济增长做出了很大贡献,它每天创造的价值高达200亿美元,并且在全球范围内产值递增的速度达到5%。由此看来,文化创意产业不仅是一个创新发明或者理念,也是一个能够带来巨大经济效益的并且有着广阔产业背景的产业,对我国的现代化建设和经济发展具有巨大的推动作用。
1 文化创意产业的发展现状及其存在的问题
1.1我国文化创意产业的现状
2002年杭州的一家化纤厂停产后将厂房对外出租,低廉的房价吸引了一大批艺术家和设计师,他们给这个废旧的厂房起了一个新潮的名字:LOFT49,这一举措促进了我国文化创意产业的兴起。随后,北京、上海和深圳等经济发达地区相继出现了各种文化产业区,这股文化创意风潮迅速席卷祖国大地。目前创意产业已经成为我国的一项热门产业,仅上海市就有十几个有特色的文化创意产业基地,上海市第十二毛纺厂的旧厂房中已经注册的广告公司超过一百家。北京市计划在近几年大力发展文化创意产业,力争将北京打造成全国的创意文化中心,北京现有的数字娱乐示范基地、国家新媒体产业基地等都是近年来发展起来的大型创意产业集散地。
上海市2004年举办了中国创意产业发展论坛,首届中国创意产业发展国际论坛也于2005年在北京举办。杭州的LOFT49在两年时间内集中了18家颇具规模的创意设计公司,2004年一年的总产值就超过1.5亿人民币。近年来,我国的一些其他中心城市也出现了很多专业创意设计公司,形成了一条“中国人设计”的发展轨迹。各级地方政府、企业、学术界等也在积极推动创意产业的理念。目前文化创意产业已经成为我国经济发展新的增长点。
1.2我国文化创意产业中存在的问题
(1)文化创意产业的形成和发展主要取决于所在城市的产业发展、产业基础和区域位置等,创意文化产业应该有其特有的定位。但目前我国的文化创意产业还存在不考虑实际情况,一哄而上、盲目跟风等现象。(2)我国的文化创意产业在一定程度上受到经济结构、整体职业结构等因素的限制,同时也存在缺乏知识产权保护、传统教育无法提供创意环境等问题。(3)我国文化创意产业发展的最大障碍是创意人才匮乏,拥有大批创意人才是促进创意产业发展的重要前提。创意来源于人,培养优秀的创意人才以增强创意产业高端人才的集聚,是促进创意产业发展的重要举措。统计表明,上海世博会上多媒体设计人才的缺口约有八万余人。同时多媒体设计的领军人物也非常稀缺,严重影响了文化创意产业的发展进程。(4)文化创意产业的发展过程中需要构筑清晰的产业链和产业外延,其中知识产权在产业链上的价值最大。很多文化作品没有发表前不具有任何市场价值,一旦发表后就被赋予了一定的版权价值,同时受到产权保护。但作品的版权价值一般很低,只有在产业链的流动中被制成电影等衍生品,将版权价值进行多渠道、多形式的开发,才能有效提升作品的价值。在这个过程中,如何让“创意”实现更大的财富价值是当前亟待解决的问题。
2 文化创意产业今后的发展趋势
随着我国现代化建设的不断发展,各地区的文化创意产业也得到了迅猛发展。上海市于2005年成立了创意产业中心,政府也推出了一系列创意产业发展指南,同时改造利用废旧厂房建立起一批有特色的创意产业基地。2005年上海市创意文化产业的经济增长率已经超过上海市的平均经济增长率,产业增加值超过500亿元,为上海市的经济做出了很大贡献,该产业从业人数约有44万余人,占到全市总就业人数的5.0%。2006年上海市创意产业中心新建了14个文化创意产业园,全市总产业园区增加到48个。截至2007年底,上海市的文化创意产业园已经有70余家,年产值高达3000亿元。2010年上海举办世博会为创意产业的发展带来了良好的发展机遇,文化创意产业也将成为上海市近几年的经济发展重点项目。
2006年北京市认定了首批文化创意产业基地,其中包括中关村创意产业基地、北京798艺术区等,并且制定了每年划拨5亿元用于支持文化创意产业的计划。这些文化创意产业基地在北京市文化创意产业的发展中起到了很好的引导作用,吸纳了很多有实力的企业入驻。2008年北京市大力发展文化创意产业,以迎接奥运会的到来,并且挂牌授权了第二批共11个文化创意产业基地,这11个文化创意集聚地是从46个申报基地中挑选出来的,在一定程度上代表了首都的产业政策和城市定位。目前北京市已经有20多个文化创意集聚地,对全市的文化创意产业产生了重要影响,也成为北京市文化创意发展的核心部分。我国的其他经济发达城市,例如深圳、长沙、武汉等,也相继建立了一系列文化创意产业基地,深圳市的发展目标是在2020年文化创意产业经济增值达到本市GDP的11%。
3 结语
在文化创意产业不断兴起的过程中,我们应该坚持科学发展观的理念,充分结合全面协调可持续的战略特征,正确引导文化创意产业的发展方向,保障文化创意产业的发展符合其行业特征,更好地提高文化创意产业的发展潜力,以此为我国的经济发展做出更大的贡献。
参考文献:
一、恩阳区文化产业的基本情况
1、恩阳区文化产业现状
自2013年恩阳新区成立以来,我区将文化产业纳入经济社会发展重点内容,古镇旅游、民俗文化产品开发、影视制作、表演会展、文化创意设计、美术设计、工艺印刷等产业的发展路径和载体基本确立,文化产品开发、文化企业引进、发展平台建设逐步实施。
目前,由我区招商引资,四川恩阳川旅锦江旅游投资有限公司承建的恩阳古镇保护与开发建设项目预计总投入22.5亿元,项目主要包括古镇核心区域保护与开发、旅游文化产业街建设和五星级酒店及商业群开发建设三部分,分三期完成。2015年巴中市金鉴印刷有限责任公司落户明阳小微企业园,该企业结合本土文化开发一些文化创意旅游产品和其他印刷品,去年9月开始投入运营,季销售收入300余万元。
2015年,我区净增“巴中市金鉴印刷包装有限公司”、恩阳电影院等文化产业法人单位23家,净增率居全省首位;全区现有文化法人单位、企业及个体户共392家, 2015年新增规上文化产业法人单位7家。从业人员1600多人,年营业收入2亿余万元,占我区GDP(48.86亿元)的4.1%。 新开发文化旅游产品专柜5个;到位资金1000万元以上的文化产业项目招商1个。
2、恩阳区文化产业存在的问题
尽管全区文化产业发展稳步推进,但也存在较多的问题:
一是全区文化产业缺乏宏观管理和整体规划,文化产业的发展处于原始粗放状态。
二是文化产业规模小,量少。通过近几年的发展,虽然总量有所增加,但与相邻市区相比差距大,占GDP的总量偏小,占全省比重就更小;档次不高,市场总量不大,发展后劲不足,缺乏亮点和精品、新产品开发明显较弱,而且科技含量和附加值偏低。特别是以信息技术为依托的数字出版、互联网信息服务、移动多媒体、文化创意、现代服务业等新兴产业门类整体处于萌芽起步阶段。
三是经费紧缺。近年来,中央、省级财政对文化建设投入力度加大,对民族地区、革命老区、贫困地区虽略有倾斜,但地方财力薄弱又无力配套,进而导致阵地建设、活动经费等方面人均文化经费远低于全省平均水平,致使文化阵地建设不达标、文化活动难以有效开展。因财力薄弱,我区尚未设立文化产业发展专项资金,无力更好地支持中小文化企业发展,大多中小文化企业竞争力不强、产业附加值不高、成长的空间受限。
四是文化产业经营管理人才奇缺,文化产业培育艰难,产业品牌难以打造成型,产业项目的发展尚处于起步、探索、初级的发展阶段。
五是缺少文化产业优惠政策及项目支撑,产业培育难度较大。
二、恩阳区文化产业发展优势
1、政策优势。十绘制了文化强国的宏伟蓝图,为文化事业的大发展大繁荣指明了方向。随着文化强国战略的加快实施,文化产业将发展成为国民经济支柱性产业,文化软实力对经济社会发展的引领、教育、推动作用将日益显现,文化发展迎来了空前的大好时机。目前,我国进入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关键时期和深化改革开放、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攻坚时期,对革命老区扶持力度加大、秦巴山区连片扶贫开发的加快推进,都将为恩阳文化产业的加快发展提供强有力保障支持。按照省委建设文化强省的要求,巴中市出台了《关于加快建设文化强市的决定》,提出了到2020年,把文化产业发展成为支柱性产业。新区成立以后,我区第一次党代会提出了建设“四新恩阳”的新战略目标,确立了要把我区建成西部文化旅游新亮点和生态历史文化名城新名片。今年,区委领导班子先后三次召开“恩阳古镇保护与开发建设”专题会议,提出“高端规划、彰显奇特,强化宣传、扩大影响,政府主导、科学营运”等建议意见。有力助推恩阳古镇的保护开发建设工作。大力发展旅游产业,为恩阳的文化产业提供了强大的的市场空间和千载难逢发展机遇。
2、资源优势。恩阳历史悠久,文化底蕴厚重,既有丰富的三国文化、红色文化等历史文化资源,又有众多个性鲜明的民俗文化和特色独具的生态文化资源。
3.潜力优势。文化产业领域广泛,共涉及国民经济10个大类、50个中类、120多个小行业。我区文化产业392家,规上文化产业9家,尚有许多行业领域是空白,没有涉及,表明我区的文化产业潜力巨大,有很大的发展空间。
三、恩阳区文化产业发展思路和建议
1、按照城市“十五分钟文化圈”、农村“十里文化圈”的要求,结合城市总体规划和“巴山新居”建设规划,进一步完善城乡基层文化站点布局,提升乡镇文化资源配置和服务水平。以产业园区、专业街区、优势业态和重点企业为依托,推进文化产业提质增量,加快发展成为我区国民经济支柱性产业。
2、大力实施品牌战略。以区域特色文化资源为基础,打好红色文化、历史文化、生态文化“三张牌”。恩阳古镇保护和开发、积极推进米仓道申报世界文化遗产工作。依托国家级风景名胜区,打造恩阳历史文化古镇,有序推进米仓道文化旅游精品线路建设,做足做精生态历史文化名城新名片。
3、创新工作机制。充分激活文化发展活力,全面推进文化服务社会化、市场化、多样化发展。创新乡镇文化机构管理模式,提高基层文化服务效能。加大资金投入,建立多渠道、多层次的投融资体系,通过各类文化产业投融资平台,加大文化产业招商引资力度,积极推进我区文化产业的快速发展。
根据联合国教科文组织界定,文化产业是“按照工业标准生产、再生产、存储以及分配文化产品和服务的一系列活动,且采取经济战略,其目标是追求经济利益而不是单纯为了促进文化发展”。这就在一定意义上体现出了文化产业区别于其它产业的双重属性,其一是经济属性,作为知识和劳动密集型产业,它可以创造财富和就业岗位;其二是精神属性,传递价值观、思想,促进和维持文化多样性。因此,文化产业的功能就体现在经济功能和娱乐教育功能上。
二、西部地区文化产业发展现状
(一)文化产业总量迅速增长
文化资源是发展文化产业的物质和非物质基础,与我国中东部相比,西部地区的文化资源具有丰富性、多样性与原生性等特征,在客观上构成了西部地区文化产业的特有胎记。近年来,西部地区充分利用丰富的文化资源,大力发展文化产业,文化产业总量迅速增长,占GDP的比重不断提升。如,2008年云南省文化产业实现增加值突破300亿元,占GDP的比重达到5.3%,文化产业已经成为推动云南经济社会发展的支柱产业。尽管受到国际金融危机的冲击,陕西省文化产业却逆势而上,2008年实现增加值174.73亿元,较2004年的65.33亿元增加了109.4亿元,年均增长29.4%,比同期GDP年均增速高出15.5个百分点,比同期第三产业增加值增长速度高出17.1个百分点。同时,文化产业体系日益完善,已经形成了包括新闻出版、广播影视业、演艺业、音像业、网络文化业、艺术培训业、图书报刊业、文化旅游、文物和艺术品业、会展业等文化生产和文化服务行业,文化旅游、演艺等行业在全国已经具备一定竞争优势。总体看,文化产业正逐步成为西部地区经济发展新的经济增长点。2007年、2008年西部省份文化产业增加值占本地GDP比重如表所示。
(二)文化产业结构不断优化
西部地区在充分挖掘和开发利用民族文化资源的同时,积极调整文化产业结构,加大资源整合力度,突出优势,合理开发。既大力发展对传统优势文化产业的数字化、信息化改造,实现产业升级,也在积极推进现代传媒、动漫游戏、数字视听、演艺娱乐、文化旅游、网络文化、会展博览等新业态文化产业的发展,文化产业呈现出结构不断优化、竞争力不断增强的势头。以重庆为例,2008年文化产业的“核心层”,包括新闻服务、出版发行和版权服务、广播电影电视服务和文化艺术服务等产业实现增加值60.84亿元;“层”,包括以互联网信息为主的网络文化服务,以旅游、娱乐为主的文化休闲娱乐服务和以广告、会展、文化商务为主的其他文化服务等产业实现增加值53亿元;“相关层”,包括文化用品、设备及相关文化产品的生产和销售活动实现增加值32.62亿元。统计分析表明,核心层、层和相关层实现增加值之比为41.54:36.19:22.27。
(三)文化精品工程不断出现
西部地区在党委和政府的主导下,大力实施文化精品工程战略,推出了一批具有西部特色的文化精品挤进了国际国内市场,取得了良好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例如,2003年,由杨丽萍主创的《云南映象》成功演出。这部大型原生态歌舞剧,目前已经在国内巡演300场,其上座率和购票率高达100%,创造了中国舞台阵容最大、巡演时间最长、所到城市最广、演出场次最多、票房收入最好等6个第一。广西桂林则把利用著名的漓江山水、壮族民歌和传说中的民族歌手刘三姐的品牌资源通过国内有名的舞美、灯光、编导整合起来,在基于传统歌舞剧《刘三姐》的基础上,成功运作了大型山水实境歌舞剧《印象・刘三姐》,极大促进了桂林市文化旅游业的发展。
(四)文化产业体制改革取得成效
在国务院《关于深化文化体制改革的若干意见》和《文化产业振兴规划》等一系列文件的支持和引导下,西部地区文化体制改革全面推进,文化发展的宏观环境不断优化,文化发展的新格局初步形成,文化企事业单位的活力显著增强,文化创作和文化市场空前繁荣。如,陕西省全部省直文化单位已经成功完成了转企改制,陕西文化产业投资控股有限公司等大型文化企业公司相继成立,尤其是在具有深厚盛唐文化历史底蕴的曲江建设了曲江新区,极大促进了全省文化产业快速发展。新区并没有沿用国内常见的经济开发区模式,而是按照西安市发展文化产业的总体要求,确立了以文化产业为主导产业的新区定位,借助于市场化手段,先后建成了大雁塔周边园林景区、大唐芙蓉园、大唐不夜城、曲江遗址公园、寒窑遗址公园等重大项目,促进了文化资源的快速提升与市场转化。2007年8月,曲江新区与深圳华侨城一起被命名为全国首批国家级文化产业示范园区。
(五)文化产业已步入多元化经济形式发展阶段
随着文化产业的市场化运作,以公有制为主体、多种所有制共同发展的投资主体多元化的产业格局进一步得以巩固。鼓励和引导非公资本进入文化产业的政策效果明显。如云南省民营文化企业也在政府扶持下,发展成为云南省文化产业的一支生力军,涌现出云南映象文化产业发展有限公司、云南吉鑫集团股份有限公司等一大批民营文化骨干企业,带动了云南文化产业的发展。同时,西部地区与国际相关文化企业合作也在深入,如《云南印象》在国内国际团队的通力运作下,成功改造成符合欧美主流文化市场需求的作品,取得了良好的市场反应和文化效应。
三、西部地区文化产业存在主要问题
(一)文化产业的总体规模还比较小
国家统计局公布的《2008年我国文化产业发展情况的报告》显示,2008年东部地区的文化产业法人单位数量占全国的59%,从业人员数占67%,拥有资产占75%,营业收入占78%,增加值占69%。从对国民经济的贡献看,东部地区文化产业增加值占本地区GDP的2.73%,中西部地区分别仅占1.63%和1.34%,东北地区占1.38%。西部地区文化产业的总体规模还比较小,对国民经济增长的贡献率还不够大,这与西部地区文化资源富集形成了巨大的反差。
(二)文化消费市场不够活跃
西部地区经济发展水平不高,城乡居民收入较低,对文化产品的消费能力不强。虽然我国整体进入了小康社会,但大多数居民的收入仍然较低,文化消费极其有限,这种情况在西部地区更为典型。西部地区文化消费能力不足,市场不够活跃这种特点也极大地制约了西部地区文化产业快速发展。
“十一五”期间,西部地区城乡居民文化消费总量及综合人均文化消费增长幅度较“十五”期间皆大幅下降,人均文化消费绝对值差距更是迅速拉大,文化消费占收入比重、占总消费比重均比“十五”期间大为下降。2008年,西部城乡居民综合人均文化消费占收入比重为5.23%,低于“十五”末年1.29个百分点,广西、重庆、云南、甘肃、四川更是落到了全国最后5位;西部城乡居民综合人均文化消费占总消费的比重为6.80%,低于“十五”末年1.23个百分点,重庆、甘肃、四川、云南落到全国最后4 位。同时,东西部地区文化消费差距也在不断拉大。
(三)文化企业总体竞争力不强
在市场经济背景下,无论是文化产业的主体还是文化贸易的主体都应是企业。西部地区文化资源优势转化为文化产业优势很重要的一个方面在于培育、扶持、帮助一批具有战略眼光、有实力、有能力的文化企业,迅速形成强大的市场主体。对西部地区而言,市场微观主体重塑远未被提高到应有的认识高度,而是大多依赖于政府的主导和推动。文化事业和文化产业的界限比较模糊,体制内享受财政扶持实惠的“单位”继续享受产业政策的好处,文化企业没有得到应有的政策扶持。文化企业难以做大做强,形成规模。在第二届全国“文化企业30强”中,西部地区仅有四川新华发行集团有限责任公司1家入围。
(一)发展阶段和发展水平的总体判断从全区情况看,近年来广西文化产业有一定发展。根据统计部门完成的广西文化产业发展统计数字,2010年广西文化产业实现增加值180.21亿元(按国家统一口径调整,含法人单位、产业活动单位和个体户等),比2009年增长26.89%,其中全区文化产业法人单位增加值为159.21亿元,占广西地区生产总值的比重为1.68%,比2009年提高0.05个百分点,比2009年增长28.28%。文化产业的不断发展不仅提高了人民的文化生活质量,也推进了和谐广西建设。但从总量来看,2010年广西文化产业法人单位增加值的增速低于全国3.29个百分点,文化产业增加值的比重低于全国1.07个百分点。文化产业增加值总量、占全国GDP的比重和占全国文化产业增加值的比重均落后于广西经济总量在全国的位置[9],文化产业发展亟待发力。就广西北部湾经济区而言,地区差异明显是广西文化产业发展的另一个现状。在全区14个市中,2010年文化产业实现增加值在50亿元以上的只有南宁市(59.29亿元),广西北部湾经济区其余三市均尚未突破10亿元大关,防城港、钦州两市各只有2亿多元。法人单位增加值占本地区GDP比重高于全区平均水平的有南宁(3.29%)、北海(2.32%)2个市,防城港市、钦州市的文化产业增加值占GDP比重不到1%。基于2010年广西北部湾经济区各市文化产业增加值情况,有学者将广西主要城市文化产业竞争力进行排名[11]。从排名结果看,南宁、北海、防城港、钦州四市分别排广西14个市的第一、第五、第六、第七名。南宁市的综合得分远远高于其他城市,这与实际相符,作为广西的首府和广西北部湾经济区核心城市,其无论是在产业化发展的基础条件、市场化程度,还是在相关产业支持条件等方面都高于其他城市。而北海市、防城港市、钦州市的文化产业发展水平较低,基础因子和发展潜力因子对文化产业竞争力的提高作用不大,文化产业还没有形成一定的发展模式。总体说来,目前广西北部湾经济区文化产业还处于粗放型、初期到中期的起步发展阶段。(二)四市文化产业各有优势,互相补充,共同发展。从单个市来看,其对各自文化资源、文化发展目标还比较清晰。但从区域文化产业发展来看,各市自成体系,未能实现区域合作共赢与有效整合。(三)广西北部湾经济区区域文化产业发展的突出问题与思考目前,广西北部湾经济区文化产业存在规模偏小,产业链不完整、发展不均衡、结构松散、产出效益低、区域辐射能力较差等问题。但从区域文化产业视角分析,其主要存在以下的问题:1.资源未能有效整合。广西北部湾经济区内四市虽然有各自的规划,但就经济区整体而言,尚没有以经济区为一体的文化产业总体规划出台,没有形成贯通的产业链条,也未能在政策、社会氛围和资源整合上形成合力。四市文化产业发展缺乏互动与合作,交流联合少,未形成集约化和产业化开发的主体模式,一体化程度低。各市产业布局差异性不够,在产业政策、项目设置、发展目标、龙头企业设定方面趋同;区域特色资源的强势聚集与优化配置方面转化率和利用率低。其区域文化产业资源开发发展缺乏长期、规范、稳定、深入的联系,合作潜力有待进一步挖掘。广西北部湾经济区区域文化产业发展具有多种优势叠加的特点。比如,特殊的区位优势,经济区开放开发的优势,在广西相对的经济基础优势,国际区域经济合作优势等。综合优势未能有效发挥,因此如何用好用足优势是其发展的关键。2.创新理念认识不足。根据波特产业竞争力四阶段①,虽然广西北部湾经济区发展文化产业存在优势并取得一定的成效,但与发达地区文化产业相比,还有很大差距,其仍处于起步、探索、培育时期,即要素驱动向投资驱动发展的阶段。要在2015年实现支柱性产业的目标,按照文化产业发展的跳跃性程度,广西北部湾经济区文化产业发展应该走跳跃式区域文化产业发展模式②。而其应如何创造条件,跳过工业主导阶段,直接步入文化产业快速发展期,走出一条西部后发展地区文化产业发展创新驱动的新路径,目前在学理层面缺乏探讨。如何以区域文化产业理论为指导,将广西北部湾经济区作为一个区位文化产业整体进行分析、论证,特别是在广西文化产业发展的大背景下以及面向作为中国—东盟自由贸易区桥头堡的战略地位来思考经济区文化产业发展,尚待分析探讨。3.区域文化产业特色不鲜明。评价区域文化产业发展的标准是区域文化产业竞争力,大而全并不是一个区域文化产业发展良好的必备条件。区域文化产业发展应该有所取舍,突出特色。从广西北部湾经济区四市文化产业规划来看,出现“麻雀虽小五脏俱全”现象,市与市之间文化产业出现同质重构现象。从整个经济区而言,未能体现出作为区域文化产业的特色。广西北部湾经济区作为后发展地区,其文化产业发展更应该思考特色发展和错位发展战略。
中图分类号:G114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引言:文化部从2004年以来先后命名了三批135个国家文化产业示范基地以及两批4个国家级文化产业示范园区。各级地方政府也依此设立了省级、市级的文化创意产业示范基地、园区或集聚区。我国文化产业的重要发展特征之一是产业集聚发展,而文化产业园区则是产业集聚发展的重要依托和载体。尽管国内文化产业园区在类型、规模和发展模式大相径庭,但文化产业园区的建设确实为我国文化产业的发展提供了一条重要的途径,对产业的发展具有重大意义。
一、文化产业园区的内涵
在我国,与文化产业园区相关的概念有艺术园区,艺术产业园,创意产业园,文化产业园(区)。由于文化产业园区在我国出现较晚,国内学界对文化产业园区的研究也显欠缺,甚至尚无文化产业园概念的相关界定,这也直接导致了各界对文化产业园这一概念认知上的模糊不清。随着文化产业在我国的日益发展和伴随而来的文化产业园建设的逐步升温,文化产业园的规划与研究必然会越来越多,模糊的概念势『必将对以后的研究带来很大的障碍。因此,根据本国文化产业园区的发展现状并借鉴国外文化产业园区发展趋势,对我国文化产业园区的概念做出清晰的界定已刻不容缓。虽然现阶段在我国文化产业园区发展尚处雏形的形态下对其做出一个准确的定义仍显困难,但园区的基本内涵还是可以框定的。我们可以尝试将文化产业园区的概念界定为:文化产业园区是一系列与文化关联的产业规模集聚的特定地理区域,是一具有鲜明文化形象并对外界产生一定的吸引力的集生产、交易、休闲、居住为一体的多功能园区。
二、文化产业园区的类型
国外对文化产业园区类型的划分试图从文化产业园区的发展阶段、发展深度、就业动态、重要程度等角度来进行瑚。结合我国的实际情况,可将我国文化产业园区划分为如下三种类型:
1、松散型。艺术家们自发地聚集在某一区域开展各种文化活动,逐渐壮大造成声势,最后发展成为城市的文化亮点,并对所在区域及周边地区产生经济、文化的影响。
2、民间组织管理型。这种类型的特点是政府极少参与,但民间形成了相关的组织进行管理。例如深圳的大芬村等。
3、政府参与型。这种类型是由地方政府和投资商合作投资兴建,它们是按照政府引导、统一规划、市场运作、分期建设、滚动开发的模式运营,这种模式目前正在全国范围内大规模展开。
三、目前国内文化产业园区的发展现状:
1、目前,各地将发展文化产业园区作为集群发展的唯一模式,但对集群发展的本质和特点认识不深,产业园区的集聚效应不明显,园区内集聚的文化创意类企业数量少,企业之间的关联度低。从类型来看,我国文化产业园区大多属第一、第二种,第三种类型较少,大多还处于蓝图阶段,这也就决定了目前我国文化产业园区区内各企业问的合作与竞争强度、紧密联系的程度还不够。从园区的运做模式来看,已逐渐由民间自行筹备,内部联系较为松散的状态朝着政府参与投资,并由一定的协会组织来对园区进行管理。由于文化产业园区在我国的出现是最近几年的事,具体如何操作尚没有现成的经验可资借鉴,仍处于边摸索边实践的阶段。另外,我国目前不少产业园区的功能和定位不清晰,重复建设严重,还有就是是跟风现象明显,将文化园区的建设当成短期的“文化地产”抄作,确少长远规划和可持续发展等等。
四、城市文化产业园区的区位因素
1、区域的文化法律因素。只有在完善的政策法规的正确引导,才能确保尚处雏形阶段的我国城市文化产业园区朝着健康有序的方向发展。北京 798艺术园区的艰涩命运就有力的说明了这一点。如果798艺术区存在文化产业规划,已纳入到城市发展计划当中,并与区域规划相协调,也就不会出现今天的尴尬局面。
2、区域文化产业政策因素。区域如能具备文化产业优先发展的意识 ,优厚的文化经济政策,如投资融资政策、财政税收政策等等,以及积极推进文化产业、行业内的产权制度改革创新、文化产业组织的体制创新等方面的一系列激励政策,这将对各种文化产业进驻园区产生强大的吸引力 。
3、区域文化产业技术因素。城市文化产业未来发展的一个明显趋势便是与信息技术的结合。长期以来的技术水平低下是制约我国文化产业发展的瓶颈,而内容匮乏则是信息产业发展的瓶颈。两者的结合,可实现信息产业和文化产业的双重跨越和共同发展。其结合物——信息文化产业也被认为是与当今世界新的经济形态和技术形态相适应的一种新型文化产业形态,已经引起了世界各国、社会各界的高度关注。信息文化产业作为一个极富发展潜力的文化产业的新兴领域,必将迅速壮大,并成为文化产业中主流产业。因而城市文化产业园区在区位选择时要与科技园区比邻,创造促使文化产业与信息技术相结合的条件。
4、区域文化产业人才因素。当前我国城市文化产业园面临的一个很大的问题是如何才能更好的运作园区。成功的城市文化产业园,要具有不断运作展览各种艺术活动的能力,因而那些既懂艺术又懂市场的、具有丰富操作经验的活动组织者以及艺术中介者也是目前急需的人才 ,只有这些既懂经济又懂文化的复合型人才,才能真正把产业园做成品牌。
结语:我国的文化产业园区尽管发展很迅猛、政策相对超前、实施很快,但规范理论的研究仍然较为缺乏,实践中文化产业园区的发展仍然存在不少问题。但随着中国现代化进程中出现的城市化问题,经济发展面临的经济结构和产业结构转型,日益昭示着发展城市文化产业在我国的重要性。
参考文献
[1]林拓.世界文化产业与城市竞争力[]].与现实,2003,4: 2l-3l,
[2]刘维公.为什么我们需要创意文化园区.HTTP://WWW.at-[8]中国文化艺术产业园现象 “热身” 谈[ED/OL].HTLV://Sotho.cn222567986.shtm1.
[3]798艺术区一看得见的艺术,看不清的未来[ED/OL].gup://WWW.Adonai.net.c/news/Rheydt/art/200409/731.htm1.
[4]李赞,刘毅.大芬模式:中国油画产业基地[ED,0L].HTTP://s~people
[5]ill京建设文化产业园区[ED/0L].HTTP://WWW.china.org.~n/ch,SHEN/newbie/171.HTML.
[6]苗长虹,樊杰,张文忠.中国农村工业发展:一个综合区位分析框架
[7]苗长虹.变革中的西方经济地理学:制度、文化、关系与尺度转向
[中图分类号]F062.9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2095-3283(2012)07-0076-02
作者简介:白雪艳(1971-),女,哈尔滨商业大学讲师,经济学硕士,研究方向:区域经济、经济政策。
基金项目:2010年度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研究一般项目“非正式约束对东北地区经济发展的影响研究:基于空间经济的理论分析与实例检验”的阶段性成果(10YJCZH058)。
一、引言
文化产业是21世纪最具发展潜力的产业之一,是我国经济新的增长点。目前我国大多数城市已将其作为重点支柱性产业来发展,文化产业必将成为我国区域经济体发展的新动力。区域文化产业的发展和布局,关系到我国经济增长方式转变、产业结构调整和区域经济的可持续发展。文化产业模式的选择一直是理论界和城市决策管理者所关注的焦点。目前文化产业模式还没有统一的定义。一般认为,区域文化产业模式是根据其地区文化资源禀赋、经济发展水平、区位特点和文化产业所处发展阶段、历史机遇方面的差异所形成的有利于本地区发展的、具有自身特色的产业发展目标、方式和样态。
二、文化产业发展中存在的问题
近年来,随着我国各地区文化产业发展的理性化程度不断提高,各区域从自身优势出发,从一开始的盲目模仿型、随从型向自主型、特色型转变。具有一定地域特色的文化产业发展模式雏形正在显现,但是还存在已成为制约区域文化产业发展的问题,如市场嗅觉不够灵敏、市场推广能力不足,使得文化原创能力方面的优势没有很好地转化为产品优势和文化贸易优势;文化原创能力不强,原创人才结构单一、文化产业链前端原创不足,中端生产环节集约化程度不高,终端营销能力不强等,缺乏品牌包装和主流文化品牌,细节执行能力不强;缺乏文化创意产业发展所需的智力要素和市场意识;智力与产业的有效结合不够,产业发展上缺乏有效协调,文化产业结构雷同,缺乏创新;在旅游演艺、节庆会展和产业园区建设方面存在大量的重复建设、文化资源浪费严重等现象。这将导致未来区域文化产业发展的整体失调,为有效发展区域文化产业,应加快制定可行的区域文化产业发展战略,并积极探索各种特殊的区域发展模式,从实际出发为区域文化产业发展选择多样化的模式提供空间,实现区域文化产业发展模式的创新。
三、区域文化产业发展的影响因素
从首次提出“文化产业”概念以来,我国文化产业已经经过了11年的高速发展,文化产业已经初具规模,2004—2010年全国文化产业增加值年均增长速度超过23%,区域经济的进步有赖于文化产业的贡献,不同区域文化产业发展的影响因素不同。本文选取文化产业增加值和文化产业增加值占地区GDP比重(区域经济中反映文化产业的贡献)的主要变量来分析。影响因素主要有该地区国内生产总值GDP,该地区人口对文化消费平均支出,从事经营性文化产业的部门数量,非盈利性文化产业机构数目,文化事业费占国家财政总支出比重。
2010年,全国文化产业的增加值达到11052亿元,占国内生产总值的比重为2.78%,远低于发达国家水平(5%),远未达到支柱产业的标准。截至2010年底,纳入统计的全国各类文化机构共计31.35万个,比2009年增加7776个;从业人员210.79万人,比2009年增加12.38万人。分类型看,执行事业会计制度的文化机构62172个,比上年增加1713个,全年收入合计696.33亿元,比2009年增长16.1%;执行企业会计制度的文化机构251368个,比2009年增加6063个;全年营业收入1244.14亿元,比2009年增长15%,实现利润403.39亿元,同比增长9.6%。按照国际人均收入和支出平均标准,我国文化消费支出总量应该达到4万亿元以上,而目前尚不足l万亿元,存在较大缺口。
文化事业费总额持续增长,2010年,全国文化事业费(财政拨款)323.06亿元,比2009年增加30.75亿元,增长10.5%,其中农村投入116.41亿元,仅占36%,对西部地区的投入仅占全国的24%;文化事业费占国家财政总支出的0.36%,比2009年下降了0.02个百分点。近年来文化事业费占国家财政总支出的比重一直在0.4%以下徘徊且不断下降。2010年,文化事业费占财政支出的0.36%,是改革开放以来的新低。文化事业经费投入的城乡差距和区域差距较大。
四、区域文化产业发展模式选择
(一)集约式区域文化产业发展模式
1文化资源在传媒产业园中的体现
文化资源在传媒产业园中的作用主要体现在传媒产业园区域内的文化环境和文化内涵。地域差异化以及地方发展史成就了多元化的文化知识环境,这种文化认同涵盖地方特色的习俗和当地市民日常生活特点。因此,传媒产业园景观设计应将这两者作为重要标准,也要重视地方旅游文化和设备等。传媒产业园景观设计应将着力点放在文化资源链上,实现区域化文化产业发展。产业园区的景观设计内容要体现出一定的文化价值和独特优势的文化内涵,同时,传媒产业园区的建设带动着土地价值的增加,通过所获利润平均分配到子区域,以此改善城市环境,并加快区域经济发展。
2文化资源在景观设计中存在的问题
文化资源作为文化产业的重要构成部分,其广泛、丰富等特点影响文化产业发展。区域性文化资源包括环境、人文以及人力资源等自然元素,也涵盖经改造开发后的人为元素。因此,高效率将文化资源置于传媒产业园景观设计是当前的一大重要课题。如:影视文化基地--浙江横店,它已成为浙江主要经济来源,也是传媒产业园中文化资源体现。但当前国内也存在者很多“变味”的传媒产业园区,主要包括以下问题:
2.1泛滥化开发利用
为了追求经济发展,各区域使出诸如“名人文化”、“建筑文化”等文化元素,从不同角度不同程度上开采自身文化资源库,让“文化”这一定义泛滥化。同时,观念滞后、创意缺失以及落后技术手段等因素导致文化产品附加值降低,只能获得较小经济效益。泛滥化开发利用在极大程度上失去了绝大部分具有潜质的文化资源,甚至失去二次开发利用的机会。
2.2缺乏资金投入
文化产业从某种程度上属于投资见效慢且资金周转周期长的产业。文化事业单位非营利性的特点导致能够用于文化资源开发的资金不多。当前传媒产业园文化资源建设资金主要依靠政府投资,只有部分企业会有少许资金投入。若在短时间内未获得相应利润,便撤掉资金投入,从而导致文化资源不能完整开发利用。此外,不完善的文化产业融资体系不同程度上影响着文化资源开发资金的获取。
2.3零散分布的文化资源
区域文化资源开发的零散性特点打乱整体规划布局,未能有效整合文化资源,并且未能注重对文化生态环境的把握。在文化产业发展快速的大环境下,部分区域文化资源并未得到全面评估与盘点。同样借助庞大的人力物力财力,盲目规划设计项目,最终却得不偿失。不合理的资源配置,竞争力分散等因素导致文化产业不能全面发展。
2.4缺乏文化创意
某一区域文化的成功为其他区域在不同程度上提供了效仿机会。正是因为这样,很多产业园景观设计中呈现严重的文化资源同质化现象,不具当地特色。比如横店发展起来后,国内各大城市都构建很多影视文化基地,如安源影视城、象山影视城等。在未实地调研的情况下,只注重数量,造成大多数景观趋向泛滥化。文化景观的同质化现象分散了文化资源,再加上本身不具特色,无法吸引更多消费者目光,导致投资者望而却步。
2.5缺乏专业文化产业管理人才
传媒文化产业园严重缺乏专业并具备创新能力的文化产业管理人才。相关文化企事业单位以及文化部门缺乏专业文化管理经营人才的配备,同时缺乏当代企业管理领导班底参与。专业文化管理人才的缺乏导致文化资源滞后不前。
3解决对策
随着新型创意产业对中国文化的显著影响,作为文化产业重要组成部分,传媒产业园加强其文化资源建设是更好建设景观设计的主要路径。针对当前文化资源在传媒产业园景观设计存在的问题,可从以下几个方面入手:
3.1合理挖掘和整合文化资源
合理挖掘文化资源是当前传媒产业园景观设计的第一步。对于区域文化资源的获取可从多渠道入手,如对具备当地特色文化资源、丰富完备公共文化资源以及具品牌优势的文化产品的挖掘,从本质上与其他区域文化资源进行划分。同时,更新观念并采取先进技术手段提升文化产品的附加值,获取更大的经济效益,以此获取更具潜质的文化资源,实现二次开发利用。在此基础上,应把握其全面性,对规划有序的文化资源进行有效整合,设计真正具备前景的文化项目,合理资源配置,集中核心竞争力,实现文化产业全面发展。
3.2形成独特优势的文化资源
传媒产业园应在现代企业相关领导精英的培养下,形成一支具备专业、创新能力的文化管理人才,推动文化资源的快步前进。相关管理团队根据区域文化特色和优势制定独特传媒产业园景观设计方案,组建实地调研项目组,重质重量,打造具有本土特色优势的文化景观。因地制宜的文化景观不仅集中公共区域的文化资源,也吸引更多消费者和投资者目光,为产业园带来经济效益。
3.3打造具有人文关怀的产业园
在传媒产业园充足并开敞公共空间内设立具有人文关怀的产业园,此空间内包括:广场、休闲区、公共绿地等。由于传媒产业园的主要使用群体是青年工作者以及部分办公人员和外来参观游客。因此,园区公共空间应该以主要群体需求为核心,进行人性化设计,凸显出人文关怀。传媒产业园景观设计中的高层面原则即是人文关怀,它是理性和感性的双向融合。所以,设计具有人文关怀的公共空间是至关重要的。打造具有人文关怀产业园是文化资源在传媒产业园景观设计中的最好体现,应充分利用文化资源优势进行传媒产业园的景观设计。
4结束语
作为文化产业的重要组成部分,传媒产业园的发展必须建立在文化资源上。各区域应该采取合理的措施,利用各自特色发展文化资源,促进中国特色文化的发展。
作者:张越衡 单位:东北林业大学
参考文献:
[1]王恩样.大力发展文化产业[J].新,2005,(1).
[2]邓晓辉.新工艺经济时代的文化创意产业研究[D].复旦大学,2006.
中图分类号:G12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1-828X(2013)08-0-01
一、研究背景
甘肃是华夏文明和中华文明的重要发祥地,是古代中西方文明交流的重要通道,中华民族重要的文化资源宝库。但长期以来,其文化优势并未转化成为经济优势,文化资源富集与经济落后一直是甘肃并存的两大问题。近期,甘肃省依托悠久厚重、丰富多样的历史文化资源和自然人文资源,经国务院批准建设华夏文明传承创新区,确定了围绕“一带”,建设“三区”,打造“十三板块”的工作布局。
本文试图通过区位商方法,对甘肃十四个城市文化产业进行实证分析,分别找出具有显著竞争优势、潜在竞争优势、竞争劣势的区域,以期在未来发展中,有的放矢,突出重点,并结合华夏文明传承创新区已有规划,提出相应发展战略。
二、甘肃文化产业发展现状
根据2011年甘肃省文化产业统计结果显示:2011年甘肃省文化产业实现增加值62.03亿元,较上年增长19.1%,占甘肃省国内生产总值的1.24%。甘肃省现有文化产业机构3887家,从业人员9.65万人,资产为259.51亿元,并呈现出发展速度加快,效益明显提高,内部结构变化明显,重点行业的主导作用日益突出,分布高度集中,区域间发展不平衡等特点。
三、区位商分析法
在区域经济学中,通常用区位商来判断用来衡量某一产业在特定区域的相对集中程度。本文运用的区位商是指某区域某行业就业人员数与该区域全部行业就业人员数之比和全国该行业从业人员数与全国所有行业就业人员数之比相除所得的商。
其计算公式为:LQ=(N1/A1)/(N0/A0),其中N1为研究区域某部门产值(或从业人员数);A1为研究区域所有部门产值(或从业人员数);N0为背景区域某部门产值(或从业人员数);A0为背景区域所有部门产值(或从业人员数)。
一般说来,LQ>1,表明该产业在该地区专业化程度较高,该行业具有比较优势,LQ值越大,专业化水平越高,竞争力也就越强,同时也意味着该地区该行业的产出除满足本区域需求外还对外提品或服务。LQ=1时,表明该地区该产业的专业化水平与全省相当,竞争力一般,该产业的优势并不明显。LQ
四、实证分析
根据测算,甘肃省十四市(州)的区位商如下:庆阳市1.37、嘉峪关市1.12、酒泉市0.97、兰州市0.96、定西市0.89、平凉市0.86、武威市0.83、张掖市0.70、临夏州0.69、金昌市0.66、天水市0.66、白银市0.59、甘南州0.58、陇南市0.43。为了进一步考察和分析甘肃省文化产业发展具有优势的城市,我们将区位商值大于1的地区列为“显著优势地区”;区位商值大于0.8小于1的行业列为“潜在优势地区”;区位商值小于0.8的地区列为“比较劣势地区”。
显著优势地区。甘肃省文化产业具有显著优势的地区分别是庆阳市与嘉峪关市。庆阳市文化产业优势集中体现在其民俗文化上,以香包为代表的文化资源形式多样,其黄土风情在全国独树一帜。而嘉峪关市境内有西部长城、大漠风光,现已围绕长城的文化产业发展成为一座新兴的现代化工业旅游城市。在华夏文明传承创新区规划中,庆阳市位于以始祖文化为核心的陇东南文化历史区,而嘉峪关市位于以敦煌文化为核心的河西走廊文化生态区,这两个地区发展的过程中应利用各自集群优势,迅速积累资金及人才,并向周围辐射。
潜在优势地区。甘肃省文化产业具有潜在优势的地区分别是酒泉市、兰州市、定西市、平凉市、武威市。这其中酒泉市的敦煌莫高窟,兰州市的黄河城市风光,定西市的森林资源,平凉市的崆峒山,武威的西夏文化都各具特色。在华夏文明传承创新区规划中,兰州市是黄河文化为核心的兰州都市圈文化产业区的中心,兰州市无论是文化产业人员还是文化产业增加值都占有绝对优势,不但要发展文化旅游业,更要全面发展影视制作业、、出版业、发行业、印刷业、广告业、演艺业、会展业、数字内容和动漫等文化产业。而其他几个地区,可以作为陇东南文化历史区、河西走廊文化生态区的有力补充。
比较劣势地区。甘肃省文化产业具有比较劣势的地区分别是张掖市、临夏州、金昌市、天水市、白银市、甘南州、陇南市。这些城市中张掖市的大佛寺,天水市的伏羲庙,甘南州的拉卜楞寺等资源都久负盛名,但大多点状分布,没有形成集群优势,虽然类似金昌市、白银市、天水市、张掖市的文化产业增加值并不低,甚至名列前茅,但根据本文区位商的测算方法,这几个城市的问题在于从业人员的相对量较少,所以专业化程度较低,竞争优势不明显,只是单纯依赖自身资源,发展一直停留在低水平上,没有做大做强。
五、结论与对策
甘肃省文化产业资源优势明显,但总量少、单位规模小,发展水平低,潜力有待开发和培育,其产业结构仍不合理,传统文化产业比重过大,新兴的文化产业比重偏小,投资不足,缺少具备竞争力的文化产业主体,居民的文化消费力不强,人才比较匮乏。
随着华夏文明传承创新区的建立,无论是国家层面还是省级层面都会有相应的扶持措施,根据本文的分析,甘肃文化产业一方面要突出重点,着力发展兰州市、嘉峪关市、庆阳市、酒泉市等较成熟的中心地区,通过招商引资与政府投入,以品牌龙头企业与大型产业园区带动周边地区发展,另一方面对有特色文化资源的城市的文化资源要进行保护与传承,对现有资源进行深度挖掘与宣传,加大人力资本投入,并完善以景点为中心的服务配套设施,实施重大项目带动战略,让每处文化资源都成为所在城市的发展引擎。
[DOI] 10.13939/ki.zgsc.2015.03.100
进入新世纪以来,我国的经济就在不断地经历着变革,经济逐年增长,但是在我国进入第十二个五年计划时,最主要的现实问题就是如何完成经济方式的转变,而且在目前,文化产业对于经济增长方式的转变具有极为重要的意义。世界经济已经进入知识社会,而且在未来必将向着创意经济发展,在这一过程中,经济的发展体现出了“再结构的过程”,企业的竞争优势已经不能单单靠企业自身解决,更多是涉及到了文化和人,也就是创造力。当下的形势就是产业集群已经渐渐成为区域经济增长的生力军,而且这种文化产业的聚集已经为经济的持续增长带来了契机,这是由于产业聚集有其波及范围和关联性。特别是我国的“十二五计划”更是给予了文化产业一个新的高度,明确的指出“推动文化产业成为我国国民经济支柱性产业”,而且在发达国家,这种转变已经被普遍的采用,彻底的颠覆了传统的经济发展模式。
1 产业集群与经济增长
1.1 产业集群的研究史
对产业聚集的研究,其实早在1890年就开始了,当时的研究是从外部经济的角度,对产业集聚的形成原因进行了探究。到了20世纪30年代,当时的研究内容主要是产业集聚的区域规模经济效应,而且研究成果中提出了产业集聚是具有其最佳规模的。到了1956年,有学者研究成果显示,空间发展以不同的强度首先会出现在一个增长点上,之后便会通过不同的渠道向外扩散,由于产业集聚是具有关联性和波及性的,所以在这两种效应的影响之下,会对整个经济产生一定程度的影响。而且这名学者于此同时还提出了“增长极”的概念,这是研究史上首次提出来的。其实真正的“集群”的概念是在1990年提出的,这一概念形象地解释了发达国家的产业集群,并且指出了这个概念在提高产业竞争优势中的重要作用。而我国的经济学家对此领域的研究是近些年才开始的,2001年,有学者研究了产业集群与区域经济发展,从跨学科的角度着手,研究了企业的地方集聚与区域发展是如何关联的,并且指出了我国在目前区域发展的理性的选择就是产业集群。直至今日,我国的经济学家们也在不断地在该领域进行研究,主要探讨产业集群与区域经济增长的关系,研究成果也越来越成熟。
1.2 文化产业与区域经济增长
早在1982年,有的经济学家就指出,文化产业在提高人力资本水平上具有外部作用,而且文化产业对经济的推动作用甚至要远远的高于对GDP的贡献率。2002年,有经济学家通过对OECD国家1980年-1996年的数据进行了分析论证,发现文化产业是经济增长的一个重要因素。2004年,美国的经济学家通过对美国48个州的经济数据的研究,论证了美国的企业的投资模式是通过文化产业的不断发展改变的,而且文化产业的发展在另一个层面上促进了消费结构的升级,对拉动经济具有强大的作用。除了这些以外,有学者认为文化产业在发展经济和繁荣市场方面也有着重要的作用,甚至能成为国民经济的重要产业,而且文化产业在一定的程度上还满足了人们日益增长的精神文化追求。我国的学者认为,文化产业有其经济属性,这为社会带来经济效益,同时还能创造就业机会。而且文化产业具有文化内涵,这个属性可以通过一系列的举措如转换、提升等途径对工业化的转型具有促进作用,进而能创造更大的价值。
总体来说,以上的理论研究主要是关于文化产业的经济作用,在一定的程度上,这些研究为文化产业的发展提供了理论指导,但是现有的研究成果还有其局限性,并不能对文化产业经济作用进行系统研究,特别是关于文化产业的空间集聚所导致的经济发展分析。所以本文的研究是十分必要的。
2 文化产业集群的竞争优势
2.1 成本较低
成本较低是文化产业的第一个竞争优势。在文化产业的集群内,不论是自认资源还是运输成本,不管是劳动力的成本还是公共产品的共享,这些都能带来成本的节约,最终导致了集群的成本较低。在文化产业的集群中,大量的相关企业聚集在一起,这样的模式就产生了巨大的规模,所以在文化产业发展的各个环节都给集群中的单个企业带来了成本方面的优势。
2.2 关联产品的整体性
在文化产业集群内,基本涵盖了这个行业的所有环节,基本就形成了一个产业链,在这个集群内,既有研发设计、还有生产制作,另外也具备不可缺少的销售与信息反馈。如:陕西省整个文化产业集群内的企业全部连成一个整体,企业之间在完成效率上得到了很大的提升,而且专注制作一个环节的企业在其从事的环节内能将工作做得更好,专业化程度也就更高。一定程度上来说,文化产业集群的形成能促进行业的向前发展。
2.3 创新优势
在集群内,往往聚集了这个行业内的精英人物,许许多多的新技能、新技术、新创意都是从这里产生的,而且由于集群的集聚性,使得这些新技术和新创意能在第一时间内在集群内迅速传播。而在文化产业集群内,人们的交流不是很正式的,这种交流方式具有一定的优越性,除了能及时的传递信息,而且还能及时的受到反馈,另外在交流中,往往是获得新点子、新创意的最佳途径。
2.4 市场规模的扩大以及外来资本的投入
以上的文化产业集群的各种优势为其带来了巨大的市场效应。众所周知,产业聚集在某一空间,就会在该区域形成一个大的专业市场,而该集群就会成为该行业产品的小手机塞纳第,进而形成巨大的市场。一旦形成规模,规模形成市场,这就会引起外部投资的注意,进而获得来自外部的资本,这样文化产业集群就不单单是产品市场,更是一个庞大的资本市场。这种优势才是最具竞争力的,而且不能超越。
3 举例说明我国中西部文化产业集群
我国中西部的文化产业基本是以重庆、成都以及西安为代表的网络动漫产业的西部创意产业区和以湖南长沙为代表的电视广播行业的中部文化创意产业区。本文主要以我国西部某省的文化产业为例进行说明。
该省是我国西部的文化大省,历史悠久,文化底蕴深厚,表1是该省的三次产业与文化产业投入产出系数表。
分析表1数据可以得出,该省的文化产业的生产以及服务业对工业与服务业的依赖程度较大,说明该省的文化产业正在处于向外扩张的迅猛发展阶段,需要投入大量的工业产品进行文化基础设施的建设以及文化产品的生产。而且通过分析该省四次产业的影响力系数以及感应力系数得出该省的文化产业对经济的拉动作用与第三产业相当,但是还是小于第一产业和第二产业,而且该省的文化产业受经济发展的推动较小。
通过进一步的分析,该省的工艺美术制造业和旅游业的影响力靠前,说明该省在以上这些行业内对国民经济的拉动作用大于推动支撑作用。另外,该省的纸制品业、印刷业和记录媒介复制业的影响力较小,这说明该省的这些行业对国民经济的拉动作用小于推动作用。除此以外,该省的体育用品制造业和广播电影电视等行业的影响力系数居中,说明该省的这些行业对国民经济的拉动动作用和推动作用还未显示出来。
4 结束语
综上所述,本文对文化产业几句的关联性和波及性进行了相关的研究,发现文化产业的影响力系数在所有产业里是最高的,这显示了文化产业对整体经济的拉动作用,而且文化产业的发展还能带动相关产业的发展。本文通过举例,说明我国中西部的文化集群现在的影响力还是较弱,但是也都处于向外扩张的迅猛发展阶段,虽然不是该区域经济发展的生力军,但是其影响力却在一天一天不断地加大,最终,中西部文化产业集群会显示出其强大的优势,为该区域的经济发展做出更大的贡献。
参考文献:
[1]王宏,王泽强.产业集群的区域竞争优势及培育[J].安徽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05(12).
[2]刘立云.中西部文化产业集群的区域竞争优势研究[J].中国软科学,2011(11).
随着高新技术的发展及其在文化领域的广泛利用,文化产业已成为当前理论界公认的朝阳产业,并逐渐成为各国新的经济增长点和地方经济支柱性产业。推进文化产业发展战略,加强以文化为核心的“软实力”竞争,已成为当今经济社会发展的一种趋势,在这一大的时代趋势作用下,文化产业日益成为区域经济发展的重要力量。在社会转型期,加强区域经济与文化产业之间的关联和良性互动,将会有效地促进经济社会多个领域和层次的发展。
1区域经济与文化产业的关联性
1.1区域经济决定着文化产业的发展
(1) 区域经济是文化产业发展的动力。对文化产业来说,其产生和发展的源动力不但来自于产业本身,还与区域经济的发展要求直接相关,区域经济的快速发展需要更多的人才供应和人才支撑,无论是人才的质量还是人才的数量,都应与区域经济的发展状态相适应。反过来,区域经济的高速发展模式也为文化产业的存在与发展提供了更多的可能性[1]。因此,在区域经济发展的过程中,需要大量的同时具有一定的理论知识和较强实践能力的技能型人才参与其中,这些人才将最终遍及到区域经济的生产、建设、管理和服务等领域。可见,区域经济是文化产业发展的基础,没有区域内的产业链条,文化产业就无从生发。
(2)区域经济是文化产业发展的构成要素。文化产业的主体是教育产业,教育质量的提高需要通过办学质量、教学质量、学生的质量等反应出来。对教育产业来说,要想获得充分的发展和进步,充足的生源、有“实战”经验的教师以及先进的教育教学设备、设施是必要的也是基本的要素,而这些要素的实现,需要区域经济的支持和提供。这是因为,良好的教学环境和教学硬件的落实要依靠足够的资金做保障。只有具有一定的甚至是较高的经济发展水平,才能保证教师的工资待遇,提高教师工作的积极性,提高教育教学质量;也只有获得了资金方面的支持,才能在教学计划实施的过程中,购置教育教学所需的设备与实验器材,提高学生实践课程的学习质量。
1.2区域经济发展依赖文化产业
(1)文化产业是区域经济可持续发展的潜在要素。区域经济的可持续发展是一个复杂的过程,在这一过程中,既需要处理好人与人之间的关系,又需要处理好人与自然之间的关系。在社会转型期,区域经济的发展模式正从以发展经济为中心向经济社会的全面发展转移。与这一全新要求相适应,文化产业能够完成对人的职业技能与人文素质的同时培育,传统的人与人之间相对立、人与自然之间的主宰与被主宰的关系将会被改变,取而代之的是相互协调统一、和谐相处的状态。
(2)文化产业是区域经济发展的必然环节。从发达国家文化产业与工业化相互关系的历史进程中不难看出:文化产业为区域经济的发展服务,教育要为区域内的企业培养掌握前沿技术、具有高素质的劳动者,为区域经济乃至国民经济的发展培养适应“广义社会”发展所需的人才。因此,发展文化产业已经成为提高综合国力与获得竞争能力的理想途径。而在我国,经济社会的发展正处于关键的转型期,工业化的进程正在进行之中,文化产业应该成为教育产业的“升级版”。因此,随着经济社会进一步发展和市场化改革的进一步推进,必将给文化产业提供更加广阔的发展空间。
2区域经济与文化产业之间的相互背离
2.1文化产业与区域经济的发展不相适应
我国的文化产业并非具备真正意义上的“高等”的意味,这是因为,当前的文化产业只是在职业高中、技校、中专教育的基础上发展起来的,文化产业还难以进入高等教育的行列,只能算作高级教育而已。此外,还有一个重要的原因是,在经历过文化产业之后,并不存在后续的可以继续深造学习的机会,这一点与普通高等教育有了明显的区分。但是,随着经济社会的发展越来越快速,社会生产的方式正从劳动密集型向知识密集型的方向转化,社会对劳动者的要求也越来越苛刻。因此,有必要发展更高层次的教育,提供更加多样化的文化产品,改革落后的文化管理体制机制,推动文化产业创新,改变文化产业与区域经济的发展不相适应的状况,推动经济社会的可持续发展。
2.2企业参文化产业的意愿不足
在我国,文化产业在部分地区还处于“编外”的地位,无论是地方政府还是地方经济的主要参与者(企业),在对待文化产业的问题上,还是以普通高等院校为“正统”的文化基地,这在一定程度上对区域经济的发展造成了一种气氛――文化产业并未成为社会经济的必要组成部分。在这种情况下,企业参文化产业的意愿明显不足。而对文化产业来说,要培养出高素质、高质量、掌握一定技术的人才,缺少了企业的参与是极难实现的,文化产业的过程也将使不完整的。在世界范围内,成功的文化产业的开展都已经将企业的参与看做是教育中的必然环节。可是在我国当前情况下,文化产业的发展却在企业这一参与者问题上缺少必要的投入,受教育者不但在学习期间难以与企业“衔接”,即便是在实习期间,与企业之间的接触也是十分有限的。其中的原因是多方面的,有的企业不愿接收实习学生,有的只是让实习学生完成技术含量低的工作,学生的实际操作能力难以得到培养和锻炼。
2.3文化产业模式滞后
在我国,拿从事文化产业的主体――学校来说,其原始的资金投入和软、硬件的积累并不充分,加之地方财政和区域内的企业对文化产业的积极性并不高,文化产业模式相对滞后,致使对教师进行培训与再教育的机会也就相对较少,无论是授课方式和授课思维,都还按照传统的单一型的灌输式,课堂教学和实践教学的效果并不理想,这对培养高素质的高等职业学生来说是极为不利的。能否通过有效的手段解决当前文化产业中存在的问题,已经成为关系到这一教育模式存在的关键所在。
3实现区域经济与文化产业的良性互动,促进经济的均衡发展
3.1发展区域经济,为文化产业提供物质基础
从根本上讲,文化产业的出现和发展,都是在区域经济的基础上才最终形成的。因此,区域的经济发展水平对文化产业的生成、培育、发展和转型升级等都具有十分重要的影响。因此,在发展文化产业的过程中,首先要发展区域经济,将区域经济的发展纳入到国民经济的发展背景中去,使文化产业能够和区域经济之间形成良性发展的态势。与此同时,还应最大限度地改善区域内的社会经济环境,使区域经济在发展模式上能够向社会提供更多的就业机会,在区域经济雄厚的物力与财力的支持下,实现文化产业的健康发展。
3.2依据区域经济定位文化产业
要想获得文化产业的健康发展,其首要任务便是“有的放矢”,在产业结构方面依据区域经济定位文化产业。文化产业中除了要依据本地区的产业结构状况设置外,还要有预见性地对区域产业结构的调整和变化的趋势进行预测,使其设置具有前瞻性,使人才的培养能够适应社会劳动力需求结构的变化趋势。但是,可以预见的是,区域产业结构是动态性的,无论快慢,任何一个地区的经济结构都在进行不断调整。这种并非固定不变的状态,要求文化产业的发展也应该随着国民经济与科学技术的发展不断演变。只有这样,才能适应区域产业的发展规律,促使新部门、新方向的产生,满足区域经济发展的需要。
3.3通过多种渠道开展合作
在经历了多年的发展和探索,校企合作已经成为文化产业的战略发展模式,已经被纳入到了区域经济的发展规划之中,这对提升我国文化产业的发展规模和速度,规范专业设置,促进人才的培养与经济社会的发展需求相适应,是十分有效的。其具体操作模式为:以社会人才市场与学生就业需求为导向,对区域内行业的发展趋势进行重点预测,形成依托企业进行联合办学的机制,与区域内的企业共同制订人才培养方案,通过多种途径改善文化产业的教师资源,形成“学有所教、教有所用”的良性教学模式。与普通高等教育不同,文化产业的发展必须是开放性的,只有面向社会,广泛吸收社会中的各种力量,才能使文化产业不至于成为象牙之塔,完成与其他产业的深度融合,形成相互促进、良性互动的文化产业发展模式。
3.4提高从业者的整体素质
对文化产业来说,要想实现区域经济与文化产业的良性互动,促进教育与经济的均衡发展,就必须要提高行业队伍的整体素质。通过精神激励增强从业人员工作的紧迫感和成就感,比如可以通过岗位培训、岗位轮换的方式提高素质;也可以针对具有不同特质、不同要求的人员进行岗位培训,丰富其理论知识,强化其实践经验和实际工作经验,提高其质量;对于在理论基础或者实战方面经验丰富的人员进行互动研讨,促进他们之间的信息交流;通过物质激励提高待遇,以此来吸引优秀的人才参与到文化产业的行列中来,通过加大文化产业的资金投入,提高工作的积极性、主体性和创造性。
4结束语
在我国当前情况下,文化产业已经成为我国经济结构中的重要一环。发展文化产业,使之能够与区域经济的发展实现良性的互动,与落实我国的“十二五”规划和教育发展纲要直接相关,适应了我国经济发展方式转变与产业结构调整要求、体现了终身教育理念。建设社会主义先进文化,促进社会主义文化大发展大繁荣,着力文化创新,既是区域经济战略性调整和升级的应有之义,也是社会转型的必然要求。尤其深化改革的关键时期,发展文化产业,不但能够优化人口的就业结构,还能深度地促进经济社会的可持续发展,更为根本的是最终推动人的全面发展。
[参考文献]
[1]姜燕. 发展高等职业教育 促进区域经济协调发展[J]. 山东电力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09(3):12-13.
[2]Gao Xin. Secondary vocational education current situation and countermeasures[J].Land and Resourse in Adult Education,2001(2):7-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