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23-09-10 14:58:02
序论:好文章的创作是一个不断探索和完善的过程,我们为您推荐十篇公共管理现象范例,希望它们能助您一臂之力,提升您的阅读品质,带来更深刻的阅读感受。
弗雷德里克·泰罗是古典管理时期的开山鼻祖,开创了管理学发展史上的科学管理原理学派。然而,随着知识经济、信息社会和后工业时代的来临,泰罗的经典管理思想也受到越来越多的非议和挑战。一种流行的观点认为,科学管理原理的根本目的是提高工厂的劳动生产率,管理的哲学基础是亚当·斯密以来的理性“经济人”假设,管理方式是一种“大棒加胡萝卜”的物本管理手法,已经适应不了新时期的要求。更有甚者,有人简单地把科学管理原理与人际关系学派思想对立起来,认为科学管理原理是一种冷酷的非人本管理,因此,在人本管理已经成为普适管理价值的今天,泰罗的思想更是显得格格不入。那么,泰罗的管理思想是否真的过时了呢?我们到底应该以怎样的一种态度,看待泰罗及其科学管理原理在过去、现在乃至未来的地位呢?本文从管理学说和管理学理论的历史演进的角度进行探讨,认为它开创了公共行政学的管理主义研究途径,挑战了传统的经验管理范式,并注重组织管理由工具理性向社会理性的转型。
一、开创公共行政学的管理主义研究途径
当代美国公共行政学家戴维·罗森布鲁姆认为,自伍德罗·威尔逊以来,公共行政学开创了三种研究途径,即管理、政治和法律途径。而管理途径又可区分为两派,即传统(正统)管理途径,以及当代以革新为导向的新公共管理(NPM)。公共行政研究的传统管理途径可追溯至19世纪美国的文官制度的改革运动。当时为消除政党分赃和官僚腐败给美国联邦政府系统带来的祸害,改革者提出“政府事务中具有商业性质的部分应当以一种完全企业化的模式运作。”传统管理途径的思维和逻辑主要是建立在政治与行政分离的观点之上的。任职于1913—1921年的威尔逊总统提出,应该用(企业)行政管理的稳定原则———企业式原则来指导公共机构的运作,认为“行政的领域是一个企业的领域”。因此,为了提高政府运作的效率,我们应该以私有企业的行政管理为榜样,所谓行政问题就是管理问题。根据传统管理途径的观点,公共行政的意义在于追求效能、效率以及经济的最大化。
自20世纪70年代开始,欧美国家普遍掀起了一场政府改革运动,其矛头直指政府的机构膨胀、职能臃肿、成本高昂、效率低下,由此也推动了公共行政研究新的热潮,催生了公共行政研究的新管理途径。所谓新管理途径,一般又称为新公共管理(NPM)途径。与传统管理途径之发源相类似,这一新途径也主要是改革取向的,以期改善公共部门的绩效。新公共管理途径包含诸多改革假设,比如,公共行政的焦点应放在获取结果而非遵循程序上;公共行政在产品和服务的提供方面应妥善运用各种市场竞争机制;公共行政应强调顾客导向的观念,等等。与传统管理途径观点相类似,认为公共行政是非政治化的和企业化的,这是新公共管理途径的根本。在罗森布鲁姆看来,从价值、组织结构、对人的认识、认知模式、预算、决策观、政府职能等几个特征来说,尽管公共行政的传统管理途径和新管理途径之间存在不少差异,但总体上看是殊途同归的,崇尚效率和系统管理是其不二法门的哲学基础。而追根溯源,管理途径作为现代公共行政学的一种主流研究途径,历史上滥觞于泰罗及其科学管理原理。可以说,正是泰罗的学说,奠定了管理学在现代社会科学中的合法性地位;也正是泰罗的思想,启发了威尔逊的研究灵感,从而触动他去吸收和借鉴私营部门的管理哲学和管理技术,写出了流传百年的《公共行政之研究》,进而创立了适应现代社会要求的公共行政科学。
泰罗通过对时间动作制、职能工长制、计时工资与计件工资制的亲身体察,发掘出现代组织管理中的重要法则———效率法则。在他看来,劳资双方都应崇尚科学管理工艺,追求生产率的提高,以实现双赢的目的。着名学者欧文·休斯认为,工厂装配线是体现泰罗思想的主要的社会领域,但政府运用科学管理的时间并不比它晚多少。因此,泰罗的科学管理理论在公共行政领域一直占有重要地位。因为泰罗当时就认为,科学管理可运用于公共部门的原因在于:它提供了政府中官僚制组织形式的运作方式,是一种最佳方法,其系统控制的思想非常符合僵化的等级制、过程和惯例。标准化任务及按其操作的工人与传统的行政模式是吻合的。甚至利用秒表计时进行绩效测量的做法在庞大的官僚组织及其分支中也较为普遍。
在泰罗其后的近百年时间里,尽管人际关系学派、管理决策学说、权变组织理论、知识管理理论等各种管理学说和理论流派层出不穷,众说纷纭,对公共行政学的研究产生了不同的影响。然而,泰罗开创的传统管理研究途径,以及由其衍生的新管理研究途径,始终是公共行政学的正统研究途径,并未受到其它学派和研究途径的冲击而被边缘化。正如美国着名管理学家哈罗德·孔茨所指出的,二战后管理学科领域出现所谓“理论丛林”现象,这使得泰罗等古典管理学者的观点被人发展得过于枝蔓,先后出现6个甚至11个学派的混乱局面。但很多学派其实是标新立异,只是迎合了社会的需要,在学科发展的角度看其科学性值得质疑。而惟独由泰罗开创的管理科学研究途径,其合法性一直经久不衰甚至有久尔弥坚之势。对于泰罗及其科学管理原理在公共行政学研究中的历史地位,博兹曼提出过一个更具结论性的评论。他说:“科学管理在教科书中占有一席之地;它在公共行政的实践和政府研究中具有很大的影响。由于对科学管理和科学原则的信奉迅速扩展并使其流行的正统做法,公共行政和公共行政人员的影响达到了顶峰。科学管理在1910—1940年期间一直对公共行政起着支配作用,它使公共行政具体化为一个学术领域。”
二、推动传统经验管理范式向现代的科学管理的转变
科学管理原理的本质是一场思想或精神革命,它挑战了传统的经验管理范式,倡导新的科学管理精神,推动了传统经验管理范式向现代科学管理的转变。关于这个问题,泰罗在《科学管理原理》一文中曾多次提醒人们不能只重技术而忘记了它的精神实质。他说:“科学管理是通过研究和实践发展起来的,它是以测量手段和工程技术为基础的,用科学的调查方法,根据实际而不是传统来决定所能完成任务的正确方法”“具体体现在科学管理的‘四个原理’上。不仅是管理手段上的,更是管理理念上的。”因此,“他自己由于对大批的所谓‘效率专家’借用了他的方法而忘却了他的基本原理而感到苦恼”。管理学家邓恩评论道,“科学管理的‘措施’绝不等同也不应取代科学成本核算方式等等的管理技巧问题,而后者则是一种坚持收集数据、列表分析并将知识应用于解决工业社会问题的科学态度和科学精神,是倡导一种全新管理范式的‘思想革命’。”
为什么说泰罗的科学管理原理的本质是一场思想或精神革命,而且挑战了传统的经验管理范式呢?这是因为泰罗一反传统的经验沿袭方法,采用科学的途径来解剖管理生活,探究管理的内在规律和普遍原则。他把科学视为良好管理的一个重要方面。因为在他之前,没有数据,没有理论、原则或制度,就没有人会相信管理能出效益,人们也不会把管理看成是一件严肃的事情。比如,此前法国经济学家萨伊就意识到管理是土地、劳动和资本之外的生产力的“第四要素”,但没有得到社会的普遍承认和重视。“只有泰罗第一次从理论的高度向社会的劳资双方、管理者和被管理者阶层证明:真正的科学,那种能够导致充分掌握信息专业实践的科学不只是技巧、公式和规则,而是一种思想革命,一种世界观和解决问题的方法。”
当代管理学大师彼德·杜拉克认为,“直到1885年泰罗开始探索之前,还从没有人对工人的日常工作进行过系统的研究。怎样工作被看作是一种想当然的事情”。英国着名管理学家厄威克也指出:“泰罗所做的工作并不是发明某种全新的东西,而是把整个19世纪在英美两国产生、发展起来的东西加以综合而成的一整套思想。他使一系列无条理的首创事物和实验有了一个哲学体系,称之为‘科学管理’。”
罗伯特·丹哈特则从公共组织理论的角度评价了科学管理原理对于实现管理范式演变的贡献。他提出:“泰罗着作中的哲学含义对公共行政学者来说具有重大意义。虽然我们有可能觉得泰罗的科学很粗糙,但我们不能否定他推进了将严格的科学性运用于组织研究的观念。这种方法不久便成为了管理科学的主流。此外,科学原则最先是被运用于生产,但随后便‘向上和向外’扩大到组织的更高层次,或许可以说普及到了社会。”欧文·休斯更是对泰罗的思想充满誉美之词,他认为:“泰罗所追求的是一种根本性的变革,用效率和科学取代了特定决策,当通过科学管理使雇主和雇员拥有相同利益时,它甚至成为一种社会变革。”
上述说明,正是泰罗把科学的知识和科学的精神应用于管理的实践和理论探索,才使人类社会的管理世界观和管理范式进行了一次哥白尼式的变革,实现了由经验管理向科学管理的转变。具体来看,这种转变体现在四个方面:
(1)经验管理的主体是个人,主要是通过有经验者起“传、帮、带”的作用,把长期积累的管理常识和管理窍门传授给其他人。相反,科学管理的主体不再仅仅是个人而是一个群体,他由领导群体或管理群体来控制,同时还外加了参谋机构和智囊团(外脑)来辅助决策和参与管理。
(2)经验管理的客体(对象)是单纯的物,属于见物不见人的管理;而泰罗的科学管理对象不仅有物(如机器、工场),更重要还有人,它是通过对人的有效管理来实现对人和对物有机统一管理。
(3)经验管理的主要依据是人类以往积累的知识、智慧、经验和个人胆识与阅历;科学管理依据的则是科学的方法、理论、工具、技术和艺术,实现了我国古代提倡的“工欲善其事,必先利其器”的境界。泰罗明确指出:“必须用科学知识来代替个人的见解或个人的经验知识。否则,就谈不上科学管理。”
(4)经验管理的程序简单和随意,没有规则意识和制度观念,“谋”和“断”合而为一;科学管理是一种程序管理和规则管理,讲究程序的合法性和合理性,管理的过程是分阶段、按步骤进行的,避免了主观的随意性和盲目性。泰罗反复强调:“最佳的管理是一门实在的科学,其基础建立在明确规定的法律、条例和原则上。”
三、注重组织管理由工具理性向社会理性的转型
德国社会学家马克斯·韦伯认为,理性化是现代化的核心要义,而要实现管理的现代化,就必须首先进行理性化的组织设计。为此,他提出了“官僚组织”(或称“科层制”)的概念。与此相对应,韦伯极力倡导工具理性,以适应工业社会条件下社会化大生产对组织管理的要求。由于泰罗与韦伯大体生活在同一个时代,因此很多人以为泰罗也效法韦伯,在具体的管理实践中把工具理性发挥到了极致,并由此断定泰罗的管理是以“经济人”假设为根基的。然而,事实并非如此。我们不能简单地以“经济人”假设来断定泰罗的管理就是见物不见人的物本管理,属于典型的工具理性;恰恰相反,在泰罗的着作和思想中,始终闪烁着社会理性的光芒,充满了关注弱者和劳资共同利益的人本意识。
要研讨这个问题,首先必须区分工具理性和社会理性的基本涵义。所谓工具理性,是指在人性的设定上,把组织人单纯看作“经济人”,诉求物质利益上的最大化;在管理的对象上,把人看作是机器的附件或依附物,实施一种见物不见人的物本管理;在管理的价值取向上,关注组织赢利的最大化,忽视个人和社会的利益。而社会理性,则同时关注人的多方面需要特别是社会心理需要、社会的公共精神和国家的公共利益。从总体上看,前工业社会的传统管理属于典型的工具理性管理,见物不见人,纯粹把人看作是工具性附属物。泰罗的科学管理虽然是在科层组织场景下进行的,受特定历史环境的限制,在很大程度上是一种工具理性的组织管理方式,因为其根本目标在于最大限度提高组织效率和生产能力。但必须承认,它同时也注重由工具理性向社会理性的转变。主要表现在:
(1)泰罗的管理哲学的初衷在于高扬“提高全国性效果”大旗,配合罗斯福总统倡导的“保护国家资源,增进全国性效果”的呼吁。泰罗认为他自己写《科学管理原理》一文有三个目的,其中第一个目的是“通过一系列简明的例证,指出由于我们日常的几乎所有行为的低效能使全国遭受到巨大的损失”,并因此在美国全社会宣传和灌输科学管理的精神,提高社会效率和全国性效果。但很显然,传统的基于工具理性的组织管理思路往往是狭隘的,它只重视组织个人或内部的效益,其目标诉求尚未升华到社会和国家利益的层次。
(2)关注管理层和被管理层双方的收益,实现了由瓜分既定蛋糕向做大蛋糕的理念嬗变。在《科学管理原理》第一章的开篇泰罗就旗帜鲜明地提出:“管理的主要目的应该是使雇主实现最大限度的富裕,也联系着使每个雇员实现最大限度的富裕。”当时社会上绝大多数人都相信雇主和雇员的根本利益必然是对立的,但泰罗认为,“科学管理则恰恰相反,它的真正基础在于相信两者的利益是一致的。”
(3)强调管理者和被管理者间是合作博弈而非劳工阶层的“囚徒困境”博弈。在论证《科学管理原理》时,泰罗明确地指出“资方和工人的紧密、亲切和个人之间的协作,是现代科学或责任管理的精髓。”他把雇主与雇员之间的亲密友好的关系,强调为是科学管理中最重要的一个特点。
(4)关注人的价值而非完全的“经济人”取向。如泰罗在国会证词中说:“先生们,有很多人把工人看成是贪心、自私、贪婪,甚至更坏的人。我完全不同意这些在社会上散布的污辱工人的滥言。我完全不同意这种说法。工人同社会上各个阶层的人没有什么不同。他们并不比其他阶层的人更加贪心、更加自私。他们也不比其他阶层的人少贪心、少自私。”当代美国管理学大师T·彼德斯则认为:“注重时间和动作模式的泰罗,以他特有的方式增加了人们的自由。他的确定工序最佳时间的方法,使一线工人从盲目的、反复无常的工头手中解放出来。人们往往忘记了科学管理革命的两重性,一是对上面的管理者的,二是对下层被管理者的。”
一、建筑质量管理存在的问题
质量是建筑本身的真正生命,也是社会关注的热点。在科学技术日新月异和经济建设高度发展的今天,建筑工程的质量关系到国家经济发展和人民生命财产安全。因此,建筑工程质量尤为重要,但是,在建筑施工过程中,任何一个环节、任何一个部位出现问题,都会给工程的整体质量带来严重的后果。监理作为工程质量监督的一个重要体系,是加强工程质量的重要保证因素。加强建筑施工质量监理,应在施工前、施工中、施工后建立系统的监理工作体系,确保建筑施工的质量。
1.建筑企业法人行为有待规范
当前建筑市场秩序及建筑企业法人行为比较混乱。就建筑企业法人方面讲:
(1)行政干涉严重,违反建设操作流程,任意篡改合理工期,影响工程进度,从而不能保证建筑施工质量。
(2)建筑质量管理意识淡薄,管理阶层松懈,建筑法人责任制不够完善。
(3)资金严重短缺,建筑工程运作有问题、压价现象泛滥,要求承包方垫资,拖欠建筑工程款项,造成盲目降低质量成本和管理质量投入。
(4)招投标工作不够正规,违规操作现象时有发生,虚假招标或直接发包工程导致设计水平降低、无资质设计、施工项目、监理队伍参差不齐。
2.施工不按程序操作,“豆腐渣工程”现象严重
(1)工程多次转包,层层收费、资金严重流失,在利益的驱使下,导致建筑企业偷工减料现象严重。
(2)大量低水平、低素质的施工队伍涌入建筑市场,施工人员技术水平比较落后、施工经验大打折扣。
(3)施工不规范,质量管理水平比较低,管理素质粗放,质量体系有待健全,质量把关松散。
3.质量监督力度不到位,作用难发挥
(1)法律、法规不健全、不完善,执法不力,质量监督处罚可操作性不强。
(2)无检测手段,质量评定缺乏权威性。
(3)质监机构为事业或企业编制,收费标准低,财力、人力所限,工作难以深入到位。
(4)质检员专业知识水平有限,监督往往表现于形式。
(5)质量管理职能交叉,责任不明,质量问题难整改,质量监督机构作用难发挥。
二、质量监控要做到事前预防
监理方一旦进入工程质量监理,首先审查施工单位的施工现场质量管理是否有相应的施工技术标准,健全的质量管理体系,施工质量检验制度和综合施工质量水平评定考核制度,并督促施工单位落实到位。仔细审查施工组织设计和施工方案,检查和审查工程材料、设备的质量,杜绝质量事故的隐患。
1.对工程所需的原材料、半成品的质量进行检查和控制
首先要求施工单位在人员配备、组织管理、检测程序、方法、手段等各个环节上加强管理,明确对材料的质量要求和技术标准。针对钢筋、水泥等材料多源头、多渠道,对进场的每批钢筋、水泥做到“双控”(既要有质保书、合格证,还要有材料复试报告),未经检验的材料不允许用于工程,质量达不到要求的材料,及时请退出场。
2.加强质量意识,实行“三检”
制在工程施工前,监理方召开由施工单位技术负责人、质检员及有关各工程队组长质量会议,加强质量管理意识,明确在施工过程中,每道工序必须执行“三检”制,且有公司质监部门专职质检员签字验收。然后经监理人员验收、签字认定,方可进行下道工序的施工。如果施工单位没有进行“三检”或专职质检员签字,监理人员拒绝验收。
3.严格把好隐蔽工程的签字验收关,发现质量隐患及时向施工单位提出整改。
在进行隐蔽工程验收时,首先要求施工单位自检合格,再由公司专职质检员核定等级并签字,并填写好验收表单递交监理。然后由监理工程师组织施工单位项目专业质量(技术)负责人等进行验收。现场检查复核原材料保证资料是否齐全,合格证、试验报告是否齐全,各层标高、轴结也要层层检查,严格验收。
三、结束语
综上所述,因此,必须针对建筑施工质量监管,建立健全施工企业技能和安全教育制度,改进培训方法,完善培训内容,以提高建筑企业管理和技术骨干力量的质量安全。
一、高速公路BOT项目风险简介
(一)高速公路BOT项目风险的含义及类别
高速公路BOT项目风险是指:在一定的时间内,在项目目标既定的条件下,由于系统行为的不确定性给项目带来损失的可能性。常见的高速公路BOT项目风险有:通货膨胀风险、设计方案变更风险、成本费用超支风险、政策风险、完工风险、生产技术风险、经营管理风险、市场风险、不可抗力风险等[1]。
(二)高速公路BOT项目风险的特征
1、复杂性:以BOT模式融资建设的高速公路,一般而言其投资规模较大、建设周期及特许经营期较长。在这一较长的特许权期内,高速公路项目遭遇政治、经济等外部环境风险的概率增大、复杂程度增加。另外,高速公路BOT项目的项目公司是基于一系列协议书上的、由多个参与方组成的商业组织,从项目的设计、融资、建设、运营到移交给政府的过程中,各个环节会由不同的参与方负责完成,其间涉及到的参与者及风险承担者众多,而各个参与者均需通过利益博弈进行风险分担,这无疑增加了项目风险分担的复杂性。
2、阶段性:在BOT项目建设-运营-移交的不同阶段,由于参与方的不同,项目风险呈现出非常明显的阶段性。
(1)在建设开发阶段,完工风险是项目面临的主要风险。如在此阶段项目遭遇拆迁、特殊技术难题等问题,都有可能引发完工风险。
(2)在生产运营阶段,市场风险是项目面临的主要风险。具体的高速公路项目,由于可行性报告中对车流量的乐观估计,很可能引发项目此阶段的市场风险。
(3)在项目移交后,运营维护风险则是政府部门面临的主要风险。由于此阶段高速公路修理及养护费用的增加,政府部门需要投入大量资金及人力管理运营项目,很有可能造成入不敷出的现象。
3、政策性:高速公路项目关系到社会公众利益,政府部门在签订高速公路BOT项目特许权协议时会为自身保留一定的行政特权,即政府部门可以在其需要的时候单方面对合同进行变更。此外,一些政府性的法律法规也会增加BOT项目风险的政策性。
二、高速公路BOT项目风险管理的内涵及流程
高速公路BOT项目风险管理是指:项目利益相关者通过对高速公路BOT项目风险的识别、分析和评估,揭示高速公路BOT项目面临的各类风险的过程,并根据BOT项目及项目执行组织的特点,采用多种技术、工具和管理方法,对高速公路BOT项目所涉及的风险进行有效的控制与管理,以尽可能少的成本保证项目的实施,确保高速公路BOT项目整体目标的实现[2]。
高速公路BOT项目风险管理的流程具体包括:
1、风险识别。通过对风险的初步了解,找出风险产生的原因,并对其可能产生的后果做出定性分析。
2、风险分析。分为定性分析和定量分析两种。通过对已识别风险进行分类,分析出每种风险是否对项目目标产生影响,并确定出每一种风险的驱动因素。
3、风险评估。通过对风险因素的分析,估算风险发生的概率及其影响程度,进而得出主要风险因素;明确项目整体风险水平,为如何应对此类风险提供科学依据。
4、风险应对。有控制法和财务法两种。前者是指在项目风险发生之前,尽可能低将项目损失降到最低;后者是指在风险发生且造成损失后,运用各类财务工具对损失进行补偿,以尽快恢复项目建设运营。
三、高速公路BOT项目主要风险分析
(一)项目建设开发阶段的风险
此阶段的风险主要表现在两个方面:
1、因项目实际建设成本超过预算成本而造成的成本超支风险。
2、因未能按要求完成项目的建设而造成的完工风险。此阶段风险通常由项目公司承担。为了偿还贷款并实现项目的投资回报,倾向于风险规避的项目公司通常会通过“交钥匙”合同将风险转移[3]。同样,总承包商为了实现建设开发阶段风险的转移,会采用竞争机制来选择尽可能符合条件的子承包商。此阶段的风险对于政府部门的影响主要体现在:项目移交后的质量会因建造的不合格而难以保证;公众利益会因项目未能顺利完工而难以实现。
(二)项目车流量难以预期的风险
由于外部经济环境的变化及影响较多,即使没有竞争性项目,高速公路项目的车流量也很难预测。倘若项目的实际车流量低于预测车流量,项目公司将承担较大的商业风险;相反,政府部门则需承担了一定的社会效益上的损失。
(三)项目竞争性风险
高速公路BOT项目的竞争性风险主要表现在两个方面:
1、在当前项目车流量尚未饱和时,竞争性项目的投入运营无疑会影响当前项目的车流量。
2、与当前项目相关的竞争性项目的收费水平降低,甚至取消收费,或者与本项目的收费标准调整不同步,都有可能导致项目车流量的减少。
项目公司在特许期内对高速公路BOT项目的经营是具有一定垄断性质的,但其仍需面对其他道路的竞争。高速公路作为一种服务性的产品,缺乏一定的市场退出机制,即一旦高速公路项目与其它项目形成竞争关系,这种影响将会是长期的,而这种长期的影响很有可能导致项目商业运作的失败。
在高速公路项目中,政府部门更为关注项目建设所带来的税收增长等其它利益,而不单纯考虑甚至有时不考虑项目本身的商业收益。然而作为项目公司,其在决定是否投资高速公路项目时,最关心的却是项目本身能够带来的投资回报。二者在决策基础上的这种不同,极有可能造成一条高速公路的车流量还未饱和时,政府部门就开始筹划新的竞争性项目的现象。
(四)项目运营维护风险
高速公路BOT项目运营维护风险的根本在于政府部门和项目公司的利益趋向不同。前者关心的是高速公路BOT项目移交时运营是否良好,技术是否过时,是否能为公众提供预期的、高质量的服务;而后者则更为关注项目本身的投资收益,即如何最小化项目的运营成本而最大化项目的运营收入。因此项目公司是不具备积极性提高项目服务质量的,尤其在特许期将满时,受利益驱使,项目公司更愿意通过降低项目的维护成本来增加自身的投资回报,这极有可能导致项目移交后维护费用的大幅度增加。(作者单位:西南交通大学公共管理与行政学院)
参考文献:
中图分类号:F270 文章编号:1009-2374(2016)33-0173-02 DOI:10.13535/ki.11-4406/n.2016.33.085
1 建筑工程项目总承包管理的概念
1.1 工程项目总承包的含义
所谓工程项目总承包,主要指的是从事工程总承包的相关企业受业主的委托,并根据相关合同的约定,对工程项目的实施全过程或者部分阶段的勘察、设计、采购、施工、竣工验收等环节的承包过程。它是一项以向业主交付最终产品和服务为宗旨,并对整个工程项目实行整体思路、整体安排以及全面协调衔接工作模式。在这个过程中,工程总承包企业需要依据相关合同的约定向业主负责项目质量、工期、成本等工作,同时工程总承包企业也可以按照相关的法律规定,将所承包工程中的一些工作分包给具有相应资质的企业。此外,工程项目总承包管理的宗旨是在节省造价成本以及满足业主对产品的基本要求的前提下,在规定工期内,凭借总承包企业的管理和技术能力,完成整个工程项目的建设。
1.2 工程项目总承包管理的特点
1.2.1 尽管业主招标环节是发生在项目立项之后,但是总承包企业一般都会在工程项目的立项前,就开始给业主做详细的项目设计和可行性研究等工作。这样做的目的不仅使总承包企业与业主建立良好关系,同时还便于总承包企业更好掌握业主的意图,进而在项目投标过程中开出更加科学合理的报价来中标。
1.2.2 由于总承包的项目往往都是工程量非常庞大的,往往不是一个企业就可以独立完成,因此就必须考虑加强资源的优化组合,综合各个承包企业的核心能力,进而有效地形成横向和纵向的供应链,只有这样才可以形成有竞争力的投标和报价,进而实现工程项目的效益最大化。
1.2.3 在总承包项目中,业主更多的是关注工程需要达到的目标,而对于工程项目的具体实施过程,只从总宏观的角度进行一定控制,进而使得承包企业能够更加自主地进行项目实施,尽管可能会面临着更大的风险,但也能够最大限度地锻炼在设计、采购、施工、项目管理等环节的创新能力。
1.2.4 总承包企业拥有完整的责任体系。总承包企业对项目设计、施工以及运营的协调责任是一体化的,这也就使得在项目的设计、施工以及各专业工程之间的责任都非常的明确,不存在责任的盲区。
1.2.5 由于总承包企业不仅需要负责项目整个生命期,同时还需要加强对各个专业工程在工作中的协调,进而全面分析、研究和处理项目中出现的各种问题。
2 工程项目总承包的重要性
工程项目总承包方式是现阶段国内外建设过程中使用广泛的发承包方式,这种承包方式对于处理工程建设中业主与承包商、设计企业与业主、总包与分包、执法机构与市场主体等各种复杂关系有着十分重要的作用。
2.1 利于优化资源配置
工程项目总承包不仅降低建设过程中资源占用和管理成本,同时也使得业主避免了各项繁杂事务的困恼,使得人力资源以及成本的合理化利用。此外,承包企业也减少了因变更、纠纷以及索赔的繁琐,使得成本、技术和管理的各个环节更加紧密。
2.2 利于提升履约的执行力,确保工期和质量
由于采取项目总承包,可以让承包企业充分发挥自身的技术力量、管理能力以及丰富经验的优势。而且在总承包企业的指挥下,建设过程中各环节的综合协调都得到了一定的提升,进而促进项目建设的整体质量和进度。
2.3 利于政府部门打破行业垄断
不仅可以集中力量去处理激烈的建筑市场当中突出的各项难题,同时还可以加强风险保障制度的落实。
2.4 便于加强工程造价的控制,提升招标的档次
在落实工程设计责任的基础上,我们可以通过概念设计和成本的双重竞标,把“投资无底洞”的现象扼杀在工程发包当中。
2.5 利于组织结构的优化
首先,实现了组织形式从单一的形式转变为综合的形式,进而有效地整合成资金、技术、管理的大型企业;其次,建立了工程总承包、施工承包、分包三大梯度塔式结构形态;最后,不仅扩大行业市场的份额,同时还提升了参与BOT的实力。
2.6 利于促进管理的现代化
采用项目总承包模式作为建设协调中枢进行项目建设,就需要建立计算机系统,进而确保建设施工的各项工作能够实现信息化、自动化、规范化,进而有效地提升项目管理水平。
3 建筑施工项目总承包管理的现状
3.1 相关法规不健全
首先,根据当前国家在工程总承包方面颁发的法规和资质体系来分析,现阶段我国在建设行业中的各项法律法规都还不够完善健全,尽管在《建筑法》当中提倡加强建筑工程实施项目总承包模式,但却没有明文规定该怎么样进行总承包工作的开展,也没有颁发相应的法规文件;其次,在建筑工程的招标投标管理法当中,都有详细地对项目的施工、设计以及监理等分别招标投标的相关规定,但对于项目总承包的招标投标方面没有做出相关的条文规定,并且还没有相关的总承包招标文件、合同的范本;最后,在项目监理、咨询、设计以及施工单位资质的分割方面,依然存在着政策性的问题,进而导致项目总承包还处于提倡阶段,没有实际的应用,从而游走在项目承包市场的边缘。
3.2 工程项目总承包管理人员综合素质有待提高
现阶段,在建筑施工总承包管理当中,专业的管理人员比较缺乏,尤其是在当前先进的科技、管理技术等多重基础素质的要求下,建筑施工总承包管理人才就十分的缺乏,并且能够熟练掌握各项新技术、与国际交流的管理型复合人才也非常的少,进而导致管理人才在综合素质和综合能力上存在问题,无法满足建筑施工总承包管理工作的要求。
3.3 工程项目总承包管理组织结构不合理
在工程项目总承包管理过程中,由于受到建筑行业传统机制的影响,导致建筑企业存在着部门分割和行业分割的各项问题,使得一个施工企业的内部无法有效地进行协作,更无法以专业化的方式来促进工程项目总承包管理的提升,因此这种组织结构的不合理的情况,导致工程项目总承包管理的质量无法得到保障。
3.4 工程项目管理技术有待提升
在实践中,跟一些国际型的建筑公司合作后,我们不难发现,我国的许多工程项目总承包企业在项目管理技术方面与国际上相比依然存在一定的差距。在国内的许多地方,还没有意识到信息管理的重要性,也没有有效地采用信息管理进行工程建设的沟通交流,比如采用互联网利用项目管理软件进行工程管理。
3.5 技术创新与管理责任的落实工作有待加强
部分国内的大型工程企业虽然学习了总承包管理模式,但是缺乏相应的实践经验,同时还没有有效地重视总承包的管理,不仅对WTO的相关资讯不了解,同时还对国际承包企业的条例不了解,进而导致对总包和分包的责权管理混乱。此外,还有许多的建筑企业在技术创新和项目管理的学习流于形式化,导致企业当中缺乏有效的竞争和创新机制,在技术创新方面严重不足,进而使得在国际市场上竞争当中处于不利地位。
4 改进建筑施工总承包管理的措施
4.1 提升项目信息化管理,加强总承包管理
在项目总承包管理工作中,加强计算机网络技术的应用,实现项目网络化和虚拟化的管理,同时还可以根据以往的工作经验,在一些管理软件的基础上开发出符合本工程的软件及管理方案,进而起到充分发挥现代化管理手段,提高总承包管理的水平的作用,最终实现与国际接轨的目标。
4.2 调整项目总承包管理的组织结构
对于调整工程项目总承包管理的组织结构,我们可以采取提升总承包施工资质的标准,进而降低符合总承包资质的企业数量,并对一些大型施工企业提供优惠的政策措施,进而有效地培养出一批规模大、实力强的企业集团,只有这样才能更好地在国内外与国际承包商抗衡。
4.3 明确承包责任和质量责任
对于承包责任,首先,在项目实施前期,要保障社会及周边环境的协调性,协助业主完成规划、设计、报批等手续,做好拆迁工作;其次,要协调设计环节,主要是在施工图的设计阶段,要加强协调结构与建筑设计,在平面和立体空间上的专业系统的设计工作;最后,要加强采购设备的协调,其内容主要是一些设备的外贸、报关、开箱、索赔等。
对于质量责任,主要是要明确各级质量责任制及岗位责任制,以《工作标准》《技术标准》《管理标准》为主要依据,加强总体施工组织设计、总体质量目标设计,对技术、质量管理的权威和责任,并根据ISO9000标准的相关要求,对各分包单位的技术方案、质量设计方案、重点设备材料供应方案进行严格审批,进而保障总承包实施的整体质量。
4.4 加强复合型人才综合技能素质的培养
当前,我国存在复合型人才的匮乏,各项人才综合技能和素质普遍不高的问题,因此我们要充分学习一些发达国家在工程项目总承包管理方面的经验,并结合当前我们国家的实际国情来制定相应的政策、法规、制度等,同时从政府着重培养建筑公共管理人才,企业着重培养建筑工商管理人才,项目部着重培养项目管理人才等方面来培养复合型人才,使之既拥有坚实专业技术知识,同时还拥有较强法律知识、外语水平和丰富实践经验等复合型管理人才。
5 结语
总之,在我国工程项目总承包管理制度实施已经有20年左右的历史了,在努力实施建筑行业的改革条件下,提升建筑施工企业的管理水平以其经营的质量,是当前每个建筑施工单位需要认真探索的课题。伴随着工程项目总承包管理的经验的不断积累,需要不断把工程项目总承包管理的重点放在强化组织结构、落实承包责任、质量责任、理赔管理等重要工作中,建立一套符合我国建筑行业特色的总承包体系,促进建筑行业的可持续发展。
1现场管理在公路工程项目管理中的重要性
国内建筑市场的竞争越来越激烈,极大地促进了公路工程管理行业的发展,其中,管理过程中的经济风险最为重要。为有效提高公路工程管理能力和企业在市场中的核心竞争力,施工单位需要加强对项目影响因素的控制和管理,最终确保项目的顺利进行。施工单位需要控制施工期的成本、施工材料的质量,同时,应加强施工组织体系的控制以及施工单位对施工质量的监督和控制。在现场管理中,应根据各种因素进行综合管理,确保施工顺利进行。
2公路工程项目现场管理的影响因素
2.1预算成本编制
成本预算在公路工程项目中非常重要,预算成本应设置最大限度,以防止施工单位因其他原因增加施工量。在公路工程建设中,还应对材料、劳动力、机械和其他费用进行市场调研,并根据当前市场价格合理制定配额。在每个公路项目投入建设之前,相关管理单位应从市场角度对设备、人员和材料进行定价,并制定预算值。公路建设完成后,还应对建设总成本进行汇总和处理,并与运营资金进行对比,从而分析和总结预算超支,为下一步建设提供经验。
2.2成本控制
劳动力、材料和机械成本是公路工程的主要建设成本,占公路工程总成本的80%以上。因此,有必要加强对这些成本的控制,以达到经济效益的目的。合理分配劳动力可以充分利用人力资源,降低项目成本。机械设备管理项目材料应有一定的采购计划,检查接收入场的数量和质量,并应根据项目进度调整入场数量。材料的入场和使用应建立账户并由专职人员管理。现场材料经理应监督现场材料的使用,并负责材料回收和材料的现场管理。在劳动力成本控制中,施工单位应根据自身的施工能力和完整的技术承诺合理分包劳务。在劳务分包合同的成本控制中,劳务分包合同的投标应以责任成本为基础。在分包劳务成本的结算中,应根据施工合同和具体工作量进行补充结算【1】。
2.3施工技术
经济的发展和科学技术的进步为工程管理技术提供了保障。但是,如果使用的技术不稳定,将对施工产生负面影响。根据施工计划、质量要求和机器的生产能力选择先进的机械,并进行技术公开。施工开始前,针对施工方案、总体布置、施工规范、设计要求、合同要求、操作程序和规则,应对重点施工管理人员和机械操作人员充分说明,使所有人员充分了解施工要求和要点,有利于施工计划的实施。
2.4管理上的决策
在项目施工过程中,如果管理过程出现问题,施工进度将偏离原计划,因此,有必要对公路工程项目管理方法进行创新和改革,促进公路工程项目的管理,以便能够在网络背景环境中利用现代科技信息,实现公路智能化项目管理。其次,在技术方面,要根据先进的设计理念和技术,并根据不同类型的项目管理的复杂性,选择先进的经济可行的方案,以促进公路工程项目的完成。在新时代的要求下,先进技术应符合现代交通工程管理理念,采取积极的控制措施,防止施工过程中出现问题和不可控因素。通过加强施工现场管理,可以不断获得项目的质量和效益的改善。
3公路工程现场管理措施
3.1公路建设的预备措施
公路建设的预备措施需要以完善的施工准备工作为依据。在施工准备工作中,需要制定管理章程。在公路建设的早期阶段,要有详尽严谨的工作章程,建立完善的评估程序,规范管理者和员工的工作行为,激发他们的工作积极性。然后结合具体的工程建设要求和规划,进行初步评估,提前预测施工中可能出现的问题,并提前找到对策,这有助于加强公路工程项目施工管理效果。同时,在对施工现场进行调查时,有必要绘制平面位置图,初步确定施工方案及其可行性。
3.2公路工程施工质量管理措施
严格审核施工企业资质,确保工作效率达到标准。施工期间,应对施工人员进行定期合理的培训,现场管理人员还需要一段时间的专业能力培训,确保管理质量。同时,加强现场勘察工作,高速公路建设地形变化较大,环境变化较为复杂,相关的运营程度也不同。因此,在公路建设过程中,有必要提前对施工区域进行调查,并根据现场调查结果确定和评估环境因素对项目质量的影响。
3.3环境保护管理措施
公路建设中的环境保护管理措施可能对周围环境产生一定影响。有关施工企业还应定期对施工人员进行质量培训,确保施工过程中不发生意外事故。有关企业还应建立相应的环保队伍,严格监督施工过程。在此基础上,对周围环境、天气等进行现场调查,以避免环境因素对项目的影响。
4现场质量安全保障体系的建立和完善
项目质量管理应以质量为中心,建立政府监督、社会监督、企业自查和法人责任管理责任制。项目质量检验是企业生存的基础。在公路工程施工前,有必要对公路工程施工中的各种安全隐患进行调查和评估,并针对潜在的安全隐患制定完善的安全生产保障计划和相关的应急预案【2】。在公路工程施工安全管理现场施工中,建立完善的施工安全管理体系非常重要。在施工期间,工作人员应加强现场施工检查,每天定期检查现场施工安全和设备数量,并对其性能进行判断,确保现场施工不存在重大问题。
在建筑工程现场施工管理的过程中,通过合理的安全控制、现场人员管理、材料设备管理、技术管理、环境管理、施工组织管理等方面,更好的保障工程的质量与安全,为居住者提供更好的居住环境。现场管理主要指的是对现场人员的行为、现场材料的使用、设备的运行等开展精细化集中的优化管控的过程。通过约束施工人员的行为,合理有序的开展施工,能够更加规范化的完成施工任务,按照施工标准进行操作,保障现场工作的有序性。
1建筑工程施工现场管理的意义
随着经济的飞速发展,城市化进程的不断加快。各行各业面临全新的发展形势与市场变革,对于建筑企业来说,人们对于居住的需求不单单只停留在居住性需求,更多的是对房屋质量与生存环境的高标准要求。这对于建筑企业来说既是机遇又是挑战。建筑企业不仅需要在资质与技术水平方面进行提升,还需要强化内部管理工作。而想要保障施工质量,最重要的是保障一线施工能够安全有序的进行。建筑施工现场作为工程建设的第一线,施工人员比较集中,施工材料与设备数量比较多,开展科学的现场管理工作,难度并不小。施工现场的管理工作具有一定的复杂性,进行全面的管理,关系到人员的安全、施工的质量、进度等多方面,其重要性不言而喻。主要体现在以下几方面:首先,施工现场是建筑施工人员工作的主要场所,技术性较强的施工环节都在此进行,是施工管理的重要场所。除了把控施工质量与施工安全,还需要控制施工进度,将整体的施工节奏平均化,避免前松后紧或者前紧后松,时刻将施工质量与安全放在第一位。把控施工进度的主要目的在于减少返工现象发生,避免造成施工成本的浪费,减少企业的总体收益;其次,现场施工的有序性是企业形象的代表,施工水平更好的体现了施工企业的整体面貌。开展有序的施工管理能够帮助企业树立良好的施工形象,在市场竞争中站稳脚跟,提升竞争力与知名度,为企业带来更广阔的发展前景;第三,科学的施工管理能够保障施工质量。企业在合理控制施工成本的基础上,最关注的就是施工质量是否达标,这关系到企业的总体收益。为了提升施工质量,需要管理者与监督人员对现场施工开展全面的监督工作,确保工程有序、高效率的进行。
2建筑工程施工现场管理存在的主要问题
2.1管理体制的不完善
在建筑工程质量管理系统建立时,为了确保各项施工管理内容能够有据可依,有章可循,必须要严格依据工程的实际情况来进行制定,从而更好的完成施工目标。但是从当前的实际情况来看,很多施工企业在具体运行和管理过程中并没有建立完善的质量管理系统,而且即便是建立了质量管理系统也缺乏一定的针对性和时效性,因此导致质量管理体系并不完善,无法发挥其真正的管理目的。要想确保各项管理制度和管理工作能够顺利有效的开展,就必须要在制定制度的同时配置对应的监督管理机制,有效的加大质量管理力度,充分保证施工管理的各项工作能够满足随礼工程的质量要求。但是从工程的实际情况来看,在工程监管过程中,很多监理人员必须没有真正发挥监管的作用,不仅监管力度不够,而且有些管理人员也缺乏监理的专业技能,使其在管理过程中显得比较随意,具有很大的盲目性,再加上各项监理工作也是不够规范,无法严格按照规定的流程和标准进行操作,这些问题都给工程施工埋下了不同程度的质量安全风险,对整个工程的质量都有很大的威胁。
2.2材料管理问题
当前建筑市场材料品种和类型非常多,质量也是参差不齐,而建筑材料的质量会直接影响工程项目的质量。面对激烈的市场竞争,施工企业为了更加有效的提高自身的利润,就必须要有效的降低施工成本,而一旦在采购过程中没有能够对建筑材料和机械设备的质量进行严格的控制的话,就非常容易导致一些质量不达标的材料,比如钢材、水泥以及沙子进入到施工场地,从而给整个土建工程埋下很大的安全隐患,进而影响施工质量。因此在材料和设备采购过程中,施工企业必须要对施工材料、设备的质量予以严格的控制,要在控制成本的基础之上选择质量优秀的建筑材料和设备。
2.3现场安全管理不到位
高层建筑工程施工工期虽然都非常紧张,但是施工周期的时间依旧会很长,而且在整个施工过程中会使用到很多大型的机械设备,如果管理不当的话就非常容易出现安全事故,所以管理人员必须要对机械设备的安装工作,运输过程以及拆卸等环节予以严格的管理,一旦一个环节出现错误,就会给整个过程施工安全带来威胁。此外在施工中,这些大型的机械设备都是露天存放,因此会长期受到风吹、日晒、雨林等环境的影响,从而对仪器设备产生不同程度的侵蚀,威胁其精确性,如果工作人员没有及时对其进行维护和操作的话就会产生非常严重的后果。基于此,不管施工施工企业还是施工人员都要不断加大安全防范意识,企业要指派专门的人员开展安全检查工作,尤其是大型机械设备的拆卸和维护管理,此外还要做好各项监督施工,最大程度上避免安全隐患的发生。此外,施工现场安全管理也需要充足的资金支持。土建施工现场受到施工环境的影响比较大,现场施工人员众多,施工作业操作难度比较高,因此需要在人员安全控制、环境安全与设备安全等方面投入一定的资金。但是从实际情况来看,土建施工中在环境安全与设备安全的资金投入比较低,工人施工过程中缺乏一定的安全保障,以此施工现场存在较多的安全隐患,很多安全管理措施难以落实,这些因素都制约着安全管理工作的开展。
2.4现场环境问题
在进行建筑工程施工现场管理过程中环境杂乱现象也是比较常见的问题。因此要想确保施工现场施工秩序,应做好施工现场规划工作、构建相关的管理系统并利用信息化技术搭建管理平台。由于现场施工环境相对复杂,所以也增加了施工现场管理难度,因此怎样确保施工现场秩序也是现场施工管理中的重点。
2.5施工技术因素
在施工全过程管理过程中,由于施工规模较大,由于的技术措施也比较多。除了基础的施工技术之外,还涵盖了建筑基础设计、工艺、测试技术、组织方法等多方面。因此必须由专业的技术人员开展操作,在技术方法的选择上也要根据实际施工情况进行判断和选择,只有这样才能呈现出更好的施工效果。在实际的施工过程中,由于施工人员技术水平有限,在呈现设计图效果时,缺乏一定的客观性,仅凭经验开展设计工作,在后期设计稿的修改过程中,由于对现场施工环境不熟,在加上对测量数据没有反复的确认,经常造成工程设计难以实施,给现场施工人员带来一定的困扰[5]。
3建筑工程项目管理中施工现场管理提升措施
3.1完善安全措施
施工安全一直是建筑工程施工中重点关注的问题。要营造一个安全的施工环境,为施工人员正常施工保驾护航。首先,安全措施的制定主要包含两部分,分别是环境安全与人员安全。在现场施工过程中,大多数人员进行高空作业,除了要提供必要的安全防护装置,例如安全帽、安全绳外,还需要安全员时刻关注现场施工过程,关注每一个环节的施工进程,时刻监督人员的操作,避免安全事故的发生。一些吊装设备在运输施工材料时,要确保绳索处于安全运行状态下,避免出现脱落等事故。禁止没有安全帽的施工人员进入到现场施工。安全帽的佩戴要严格按照国家相关的质量认证,能够充分保护施工人员的人身安全。此外,现场环境的保障工作,主要围绕搭建安全遮挡、设立警示牌,安全施工的宣传等工作。存在一定危险的区域要设立安全警示牌,警示牌内容必须醒目,这样便于临时人员能够注意到,避免不必要的安全事故发生。一些还未完全完工的区域要进行必要的遮挡。现场电力设施由于具备一定的安全隐患,需要与其他施工区域分开,单独进行保护,并且除了电力施工人员,其他人不允许进入该区域。为施工人员以及管理者营造一个安全稳定的现场施工环境。
3.2对现场施工管理制度进行完善
第一,对施工现场管理制度进行完善,对管理内容进行细化并将其进行全面落实。目前由于建筑工程建设规模较大,施工内容也相对较多,这样也增加了管理的难度,所以在进行施工现场管理工作时要想保证管理效果应确定施工现场管理内容,严格按照规范进行管理。在进行施工现场管理制度完善时还应优化管理责任制度、奖惩制度,从而可以对施工人员行为进行约束。同时还应建立现场施工管理体系并确定管理内容、明确管理人员,形成系统化的现场施工管理模式。第二,落实项目经理制度并设置总工程师与项目副经理,从而保证现场施工管理工作可以顺利开展。充分利用现场施工管理制度为管理人员提供管理依据,构建良好的施工现场秩序,提升工程施工效率[6]。
3.3强化现场施工材料的管理
工程施工材料不仅是项目施工的基础物料,同时也是机械设备处理的对象,是确保建设成果的重要保障,因此对建筑材料的选择就显得尤为重要和关键,其质量不仅关系建筑工程的整体质量,同时也影响施工企业成本的控制以及经济效益的获得。所以在对施工材料进行选择时就要充分考虑到材料的质量和企业利润之间的关系。此外材料运输也是节约施工成本的一个重要方面,因此要尽量选择短距离的运输,而且对于那些特殊材料还要依据材料的是要求做好保护工作,避免材料出现损耗;再有就是要做好清算工作,避免出现遗漏或者遗失等问题。在材料进入库房以后要对不同材料的保存条件进行严格的控制,注意天气以及各方面因素对材料的影响。再有就是要做好详细的记录档案,通过计算机技术建立材料管理档案,对现有的材料审批流程进行科学的规范,做到条条款项都清楚明白,对材料的取向有明确的登记。还要安装有限队列的原则对材料进行科学的分配,做到先入库先使用,后入库后使用的原则。把施工合同规划书以及施工图纸与管理系统进行科学有效的结合,同时对材料调配进行科学监管,做好材料调配的科学计划和使用,并做好详细的记录和管理。
3.4建筑工程土建施工现场技术管理
为了确保土建工程施工质量满足施工要求,最大程度上降低风险,就要对其质量进行严格的检测,从而及时发现问题及时解决。通过阶段性的检测,充分保证施工技术管理工作能够真正落实到实处,而要实现这一目标,就要求检测人员必须要做到认真负责,同时还要配合使用先进的检测技术和设备,通过系统化的程序来完成项目的检测工作,对发现的问题要进行仔细的记录,由此为解决方案的提出提供有效的依据。对于项目中的隐蔽工程更是要落实到检测工作中,依据检测制度来填写监理日记,最大程度上保证检测结果的真实有效性,提高建筑工程施工的安全性。总之,土建工程施工开展过程中,科学的管理对施工的顺利开展以及项目的安全质量有着很大的保证,能在很大程度上减少安全质量问题发生的概率。所以在土建工程开展过程中,通过科学有效的管理,解决施工中存在的问题,并及时采取有效的解决措施,能够为土建工程的开展提供更加可靠的保证。
3.5基于BIM与视频监控的施工现场管理可视化
施工现场规范化管理,可以结合BIM技术开展高效化管理。利用BIM技术与视频监控技术,可以实现工程现场的可视化管理。通过建立信息化模型,让管理者与施工人员能够准确掌握施工进度与施工所需要的重要信息。建立施工现场线上的三维立体模型,可以对可能发生的质量与安全隐患进行提前的规避,每一项工程开展之前,都可以在立体化模型上进行分析,促进施工任务的合理化分配。在模拟过程中,如果出现一定的冲突和细节问题,有专业的技术人员与施工人员紧密合作,分析产生问题的原因,并制定合理化的解决方案。完成必要的施工模拟和问题解决后,可以重新进行数据分析和计算,直到模拟结果与现场施工充分一致。然后将施工方案充分应用的实际工程当中。同时,通过在施工现场安装摄像装置,可以实时的监控施工过程,达到有效的施工监控和管理的目的。
3.6建筑工程土建施工现场组织管理
建筑企业在进行现场施工管理时,应先做好培训工作,根据管理人员实际情况确定培训时间、规划培训内容,从而使培训工作更具针对性,通过培训提升管理人员的专业性、责任感,保证各项管理工作可以顺利开展。另外,管理人员还应发挥出自身的作用并将绿色施工理念落实到建筑工程中,做好绿色施工理念宣传,使施工人员可以认识到绿色施工的益处并积极采用绿色施工技术,从而减少施工过程中给环境所带来的影响,实现能耗节约。组织管理过程中,利用BIM技术实现施工信息的收集与整理工作,对施工状态实现动态化的建模,可以更加便捷的为组织管理人员提供有效参考。管理者利用线上模型开展现场施工计划与管理工作,及时发现施工过程可能出现的质量、安全与进度等信息,进而更快的制定组织管理方案,及时开展人员设备等方案的调整,通过高效的管理,促进项目的有序进行。
3.7施工现场环境管理
建筑工程在施工的过程中多会受到这样或那样因素的影响,这样就无法保证施工现场管理工作效果。因此,在进行建筑工程施工现场管理过程中应根据工程实际情况有效控制影响因素并对管理工作进行及时优化,同时还应强化施工现场管理,构建良好的现场施工环境。同时在进行现场施工管理所还应积极利用信息化技术构建现场施工管理平台,对现场管理体系进行优化与完善。利用信息化管理平台进行现场施工管理更符合现代建筑行业发展要求,在进行具体应用时应注意,首先应全面了解施工现场情况,根据此制定管理制度,同时合理安排施工材料及设备具体放置位置;其次了解施工技术使用情况并做好优化工作,应积极做好施工现场视频监管技术升级,确保监管效果。通过有效的管理提升施工现场环境并可以提高施工技术操作水平,从而确保工程施工可以顺利开展。在进行施工现场环境优化的过程中还应合理应用管理文化,体现出管理人员在施工现场管理中的实际作用,充分利用管理文化实现施工现场管理目标,构建安全文明的施工现场环境。另外,在进行建筑工程现场施工管理时还应对管理流程进行优化,全面落实现场施工管理制度,同时还应做好安全意识教育,从而避免施工过程中出现安全事故,从而减少事故的发生。尤其是现阶段我国建筑工程建设规模不断扩大,只有构建良好的现场环境才能确保工程安全有序开展,为建筑企业发展奠定基础。
中图分类号:TU7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9-914X(2016)16-0211-01
现阶段,我国的建筑工程施工项目风险管理正处于起步阶段,工程施工相关工作人员的风险管理意识还不够强,相应的管理体制仍不够健全,各方面都需要进一步的完备。就目前而言,施工项目存在工期较长、投资较高、参与主体多、组织关系复杂、施工方案变更频繁等问题,这些问题很可能会给实际施工带来相应的风险。因此,我们要对可能出现的风险进行识别,并制定对应的应对策略,以做好风险管理工作,减小风险带来的不利影响,进而顺利完成建筑工程施工项目。
1 施工项目风险管理
早在上个世纪八十年代我国便引入了建筑工程施工项目风险管理理论,但当时人们对其重视程度不够,进入到九十年代后才逐渐形成较为系统的管理体系。风险管理的实际意义是指可能会出现风险的工作环节通过风险评估、风险预测等,尽可能地降低其带来的损失。风险管理并不能将风险发生率降为零,风险管理工作做的再好仍有一定的风险率。但做好风险管理工作,尽可能地降低风险,进而使整个建筑业欣欣向荣,是每个建筑工程施工企业管理者的责任,是整个企业共同努力的方向。
工程管理的主体是建设工程项目,对施工单位的生产经营活动进行合理地组织,并制定好施工管理制度,对建筑工程施工项目的有序进行、完工考评等工作具有重要的意义。一般按照时期可将其划分为起始阶段、执行阶段、结束阶段。
2建筑工程施工项目的风险识别
风险识别是风险管理工作的基础,是建筑工程施工项目风险管理的第一要素,目的是通过收集和调查相关的资料,确定可能对施工造成风险的因素有哪些、并分析其特点。通过这些分析工作可以辨别出风险因素,即确定不同的项目潜在的不同风险。因此,风险识别具有一定的复杂性,要切实分析好每一项工程的风险因素,以降低施工项目的损失。
建筑工程施工项目风险的识别方法有专家调查法、故障分析法、经验数据法等。专家调查法是指相关的专家聚集在一起共同分析、讨论工程项目可能存在的风险,之后再对结果进行归纳总结。故障分析法是指用图解的方式分解工程项目中可能存在故障问题,接着对故障问题产生的原因进行分析。但这种方法有可能会出现遗漏或者错误分析的现象。经验数据法是指在对工程项目相关资料进行整理、分析后,识别其中的风险问题,并从风险的相关内容考虑风险来源及程度大小。在实际的应用中,经验数据法的应用最为广泛。
3 现阶段建筑工程施工项目风险的主要来源
3.1 业主及监理单位引起的风险
部分业主完全不顾及施工规律,向施工方提出各种苛刻要求。例如求标价要低,但是质量要高,工期要短。违背工程建设基本原则,要求边勘测、边设计、边施工。部分监理工程师忽视职业道德,无视施工规范,甚至有些监理工程师为了自身利益,一味地满足业主要求,不按合同来、擅自提高标准。施工方由于竞争激烈,不得不接受业主不合理的要求。这就使得工程项目的质量很难达到要求,导致工期延长,使施工单位遭受巨大的亏损。
3.2设计单位引起的风险
部分设计单位的责任心较弱、或为了自身利益降低设计成本,很有可能出现设计有问题有缺陷的现象,但即便是因为设计原因发生事故,设计单位也会以施工质量未达标为理由推卸责任。因此,设计单位也可能引起风险。
3.3施工单位自身引起的风险
施工单位的工程质量、工期、成本、技术、材料物资等方面也会出现管理不规范、不达标的现象。例如施工人员没有严格按照设计图纸及相关标准的要求规范施工,以“差不多就行”的心理进行施工,导致工程质量差、易发生安全事故。如若发生因施工不达标造成的安全事故,施工单位不仅要承担相应的经济损失,还要承担事故的刑事责任。质量与安全永远都是建筑工程施工企业的第一要求,也是风险管理的重要管理内容。
4 建筑工程施工项目风险管理
4.1 建立健全企业风险管理体系,提高管理者自身素质
管理者是指建筑工程施工项目的负责人,在风险管理中具有领导地位。因此,要切实提高管理者自身的素质,发挥好管理者的风险管控作用。管理者首先要学好风险管理知识,用足够丰富的专业知识储备及专业实战经验武装自我,担起风险管理的责任,化解施工项目中遇到的各种风险问题。最后,要建立健全建筑企业风险管理体系,加强企业员工对风险管理知识的学习,做好到风险管理基本知识的普及工作。
4.2 健全企业内部风险管理体系,提高规避风险能力
系统、健全的企业内部风险管理体系可以有效的规避风险,所以,要从风险产生的源头出发,对风险进行有效的预防和控制。首先,必须严格把关设计单位的施工图纸,保证施工图纸的准确性与可行性。如若发现问题,要及时与设计者交流、验证,从源头上控制风险。其次,如若风险已经发生,要对风险进行及时的分析,防止产生蝴蝶效应,防范连锁风险事故,将风险出现的可能性降到最小。
3.3加强施工现场的风险管理,重视施工过程
施工现场一直都是是风险发生概率较高的地方,加强施工现场的风险管理,重视施工过程,可以大大降低风险发生的概率。首先,施工人员要有一定的风险管理知识,明白风险管理在项目施工过程中的重要作用,施工人员本身要具有极强的安全意识。其次,施工过程中所用的器具需要进行定期的检测,重要的施工工具的检测周期要足够短,避免因工具故障导致的事故问题,保证施工安全。
4 总结
我国经济不断发展,人民生活水平不断提高,人们对居住环境的要求也越来越高建筑工程项目的施工规模也随之不断扩大,建筑工程施工企业面临的风险也相应的增多。因此,在建筑工程施工项目中,要重视项目风险,做好风险管理工作,使工程项目相关的每一个单位、每一名员工均具有风险管理意识。企业要做到在科学识别风险后,做好风险应对措施,减小风险发生的概率,以降低风险造成的损失、提升施工的总体质量。
参考文献
在施工企业工程项目施工现场管理中, 就是在管理本企业在生产产品, 如何使工程项目施工管理的合理优化、井井有条; 从而能保证工程项目施工计划和目标得以实现, 使施工现场按照标准规范的要求正常运转; 使工程项目现场管理既科学、合理, 又经济效益的安全生产。
1 科学优化现场管理
1)科学合理
施工现场的各项工作都应当按科学合理的原则去组织、去安排、去工作, 使施工现场管理符合现场实际要求; 符合工程项目施工建设的现代化的生产要求, 切实做到操作方法作业流程合理。人力, 机械, 材料都要有条有序地运营, 能保证人员、设备的功能在安全生产中充分发挥它们的潜质。
2)经济效益
施工企业现场管理施工, 就是在生产出本企业的产品, 产品的经济效量是直接融给企业主要的经济来源; 所以现场施工管理应从成本和市场出发, 大力推行节省成本和再利用的手段, 使工程项目、设备、物质、人力起到最高效益作用; 使施工企业在精品奉献, 降低成本, 扩展市场等方面下功夫。要以项目经济管理为核心去搞好现场管理。
3)标准规范
这就是要每一个施工企业在现场施工管理中最基本和普遍的要求; 现在管理要以国家、行业、企业的标准为准, 要求每一个现场管理人员去执行, 协调施工现场生产活动的诸多要素, 保证施工现场生产经营活动正常的运转; 坚决执行以项目经理管理为责任制的统一的意志, 努力克服主观随意性。现场施工每一项生产活动, 都必须严格执行有关规定。切实地实施计划和目标, 认真检查产品在生产过程中是否符合有关标准和要求。
2 施工企业现场管理的主要手段
1)以人为中心
优化施工现场的全员素质是现场管理的首要任务。现场管理的复杂性, 多变性和艰巨性, 及复杂庞大的施工现场和众多的工种和岗位, 越来越短的施工工期, 以及不断压缩的管理点, 是摆在现场每个管理人员面前的艰巨任务。所以, 现场管理组织必须利用现代的科学手段, 如计算机辅助手段等, 借助这些来提高现场管理效益。
2)以现场为重点
优化施工企业现场组织管理是施工企业的首要任务, 施工现场对每个段、片、班组的责任任务应当明确,段、片、班组的活动范围在现场, 工作对象也在现场。项目经理一定要现场着重地地跟踪了解掌握本职范围内的各段、片、班组活动情况, 发现问题及时纠偏和处理。段、片、班组是施工企业现场管理的承担者。
3 现场管理的主要措施
1) 人员控制
施工项目部的管理是一项组织结构, 是按照项目部的各个工作岗位的标准制度要求而进行工作。项目部按时和定期对管理人员的工作状态进行检查和考核, 并作好如实的纪录, 各个岗位依据自己的工作性质, 分解工程的若干个小的项目逐步落实, 以保证每个分部分项工程有专人负责, 根据工程进度情况及时调整, 优化人员配备。
2)施工材料控制
材料进场前须先报检, 将业主同意的材料样品一式两份封样保存, 一份留自己, 一份留业主。材料进场后, 应依据样品和相关检验报告报检, 报检合格后才能使用, 并做纪录, 材料员采购材料时, 一定要认真执行检查验收手续, 应了解材料的基本性能, 这样才能保证材料使用前一次性合格。在施工现场的管理活动中,施工企业应对各种材料的检查方法及检验标准, 采购人员, 质检人员, 施工人员进行培训讲解, 让他们都知道材料采购、使用时注意那些方面, 并采用统一的量化标准来衡量处理是否合格。进场材料入库后, 采用限额领料制度。由施工班组长签填领料单, 分管项目负责人核定后, 保管员按单发货。对易碎或贵重的特殊材料, 在施工现场宜单独存放, 标明使用日期。现场发现不合格的材料, 应及时退货, 不能及时退货时, 应标明存放, 并在明显位置标注清楚, 防止错拿错发; 施工现场多余的材料和边角材料, 能退货应及时退货, 不能退货应及时送到公司仓库保管, 以备其它工程使用。
3)施工机械设备控制
施工机械设备操作人员要对保管人员说清使用目的, 以便保管人员按照要求发放施工机械设备; 定期对施工机械设备进行维护保养检测, 使施工机械始终运转在安全有效的状态。特殊的机械设备要配备专门的操作人员, 对于工人使用一般工具, 由项目部按工种不同列出必备的工具明细; 入场前检查各种自备工具是否齐全, 保养是否良好。对施工人员都要进行机械设备安全教育, 防止机具伤人和触电事故。
4)施工工艺控制
施工工艺是决定工程质量好坏的关键; 有了好的施工工艺能使操作人员在施工过程中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为了保证施工工艺的先进性及合理性, 施工企业对于不很熟悉的施工工艺, 应安排专人进行试验, 待试验成功后再推广应用, 并将成功的经验记录在册, 作为今后工程施工工艺指导性的施工技术, 确保各施工班组、管理人员都掌握。管理人员在现场要对施工工艺进行技术交底, 并由班组长签字接收, 要使施工人员掌握, 该项施工工艺的施工技术控制要点, 质量标准及检验方法, 通病的预防措施。
4 加强施工现场的专项检查活动
1)开展自检互检活动 培养操作人员的质量意识, 各工序完工后应由班组长组织本班组的人员, 对工序项目自检, 互检在检查中发现的问题, 由班组长自行处理并做纪录, 待自检问题处理好后, 做好文字纪录,并说明解决方案和采取的措施, 确认质量已修正后方可由项目部质检员验收。项目部质检员对检查验收中出现的质量问题, 一定要书面下达给该施工班组, 提出整改意见, 由分管负责人核定确认, 班组按整改措施改好后再由项目部报总监验收。
2)上道工序完成后, 在进行下一道工序复盖施工前, 一定要由工程项目部质检员组织上、下道工序的班组长交接验收, 上道工序的班组长对工程有特殊要求的, 应做特别交代。所以, 工程项目施工中, 隐蔽工程验收要慎重。下道工程的班组长一定要检查上道工序质量, 对影响本道工序的质量问题提出意见, 并填交接纪录, 质检员督促上道工序施工人员修正后, 下道工序的施工人员方能进场施工。
3)专职检查, 分清责任。在班组自检基础上, 项目部还要对各施工班组的工序进行严格的检查, 坚决不让质量问题出现。对不合格的产品要立即处理和纠正, 并且要弄清不合格产品的原因, 是由施工人员操作不当, 还是原材料、施工方法引起的不合格。对于反复和较普遍发生的问题, 要先制定整改方案及相关防范措施, 以防同类问题再发生。如果是人为的因素引起的, 应当按情况严重程度对相关人员采取处罚和教育,并说明处罚的理由, 使他们受到教育, 得到改正。也使全体现场施管人员受到一次真正的教育, 坚决杜绝类次问题重复发生。
中图分类号:TU71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
1前言
近些年来,随着我国经济的持续发展,工业建筑项目得到了长足发展,在建筑工程中,往往会出现或大或小的安全事故,但凡一件安全事故的发生都会涉及到施工人员的人身安全以及利益的事情,因此,就算是一件很小的安全事故,施工单位也要尽量将其消除。 我国一直以来实行的“以人为本”原则,十分重视人民群众的人身安全,尤其是在工业建筑施工中,必须要以人民群众的利益为出发点, 切实保障施工人员的生命安全以及经济财产安全。在工业建筑施工过程中,对于施工现场安全管理的实施也就是给施工人员一个良好的工作环境,能够有效地为企业带来社会、经济效益,减少企业的经济损失,保证施工人员的安全,从而促进企业的良好发展。在施工过程中,安全工作的管理是一项系统工程,在进行管理过程中,企业的干部以及全体施工人员必须要不断学习, 加深自我安全保护意识,并根据国家规定的相关建筑行业的规定、客观规律、以及施工的特点要求,才能够有效的避免安全事故的发生,消除存在在其中的安全隐患。
2工业建筑施工现场安全管理的措施
如果能够减少事故隐患、不安全行为和轻微事故,也就能在总体上减少发生重大事故的机率,就能够减少、降低或消除人的不安全因素、物的不安全状态和环境不安全等工业建筑施工安全风险。具体对工业建筑施工企业来讲,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降低建筑施工安全风险:
2.1加强教育培训,提高安全意识
人的不安全行为是工业建筑施工安全风险的三大因素之一,高处坠落、触电等工业建筑施工安全事故都与人的行为有关,人的不安全行为与一半以上建筑施工安全事故有关,而消除人的不安全行为重在教育培训,提高工业建筑从业人员的安全技能和安全意识。重点抓好四个环节的安全生产教育:
(1)抓好建筑施工特殊工种的安全技能教育,工业建筑施工现场涉及多个工种,其中部分工种属于危险性较大的特殊工种,如电工、架子工、施工电梯、工业建筑起重机械操作工等特殊工种,这些工种对技术有着严格的要求,稍有不慎就有可能造成严重后果。工业建筑施工特殊工种必须坚持教育、培训、考核和执证上岗的要求,坚持严格教育培训,考核不合格不发上岗证,无上岗证不得上岗,严格建筑特殊工种管理。
(2)加强岗前教育培训和安全技术交底,工业建筑施工安全管理是一个动态的过程,不同的阶段安全危险源不同,对建筑从业人员上岗前应结合工程进度和安全管理实际,对有关安全技术事项向所有进行施工的现场人员进行安全技术交底和岗前教育,提高安全生产意识,认识安全生产新情况新问题,掌握注意事项,消除安全隐患。
(3)加强工业建筑施工企业内部安全教育,提高企业负责人、管理人员和建筑从业人员的安全意识和安全生产技能,认真分析总结工业建筑安全生产阶段性工作,吸取教训,积累工作经验,提高从业人员安全生产,及时纠正工业建筑施工安全风险存在的问题。
(4)加强对工业建筑施工安全管理人员、从业人员政策、法规、规程等教育,在工作中认真落实国家有关规定。加强岗位职业技能安全教育、安全知识教育、岗前教育、法规政策教育,是预防人的不安全因素的重要手段,通过安全教育培训,提高工业建筑从业人员的安全生产意识,认识工业建筑施工危险源、建筑施工安全隐患,加强危险源、建筑施工安全隐患管理,预防建筑安全事故,降低建筑施工安全风险。安全技能培训教育主要针对降低触电、机械操作安全事故的防范,施工人员安全意识提高可总体降低安全事故风险。
2.2做好工业建筑安全防护措施,做好事故预防
由于人容易受到心理、生理等条件的局限,提高安全生产意识并不能完成杜绝工业建筑施工安全事故,建筑安全防护措施也是预防事故的重要手段。建筑施工安全措施主要是抓好“三宝”、“四口”、“五临边”的安全防护,防范高处坠落事故。“三宝”是指:安全帽、安全带、安全网。“三宝”防护是指进入施工现场必须正确佩戴安全帽,在超过 2 米以上悬空作业的须系好安全带,悬空作业点无法挂设安全带的,设置安全拉绳或安全栏杆等,悬空高处作业点的下方必须设置安全网,按照规定对建筑施工现场设置安全立网和水平兜网。“四口”是指:楼梯口、电梯口、预留洞口、通道口;“五临边”是指:沟、坑、槽和深基础周边,楼层周边,楼梯侧边,平台或阳台边,屋面周边。楼梯口、电梯口、预留洞口,设置安全防护栏杆或盖板、架设安全网,在施工的建筑物的所有出入口搭设牢固的防护棚。对沟、坑、槽和深基础周边,楼层周边,楼梯侧边,平台或阳台边,屋面周边等,必须设置防护栏杆、挡脚板或设防护立网。“三宝”、“四口”、“五临边”的安全防护主要可降低高处坠落、物体打击事故机率,减小高处坠落和物体打击事故损失。
2.3 制定应急预案防止事故扩大
对工业建筑施工安全风险管理来讲,采取培训教育、安全防护等措施可降低事故发生的可能性,但并不能从根本上杜绝工业建筑施工安全事故,需要制定应急救援预案、加强应急救援演练,在发生事故时,采取有效措施,防止事故进一步扩大。应急救援预案主要是针对可能发生的建筑施工安全事故,为迅速、有效、有序地开展应急行动而预先制定的方案,通过制定应急救援预案明确事前、事发、事中、事后的各个进程。一旦发生事故,施工企业具有应急处理程序和方法,能快速反应处理故障或将事故消除在萌芽状态的初期阶段,使可能发生的事故控制在局部,防止事故的扩大和蔓延。
2.4购买工程保险,转移事故风险
随着工业建筑科学技术的发展,新技术、新材料、新工艺和新装备不断出现,并在工程实践中逐渐推广应用,工业建筑施工企业面临承接技术没把握、管理经验不足的工程,需要加强对建筑施工新技术、新材料、新工艺和新装备的技术咨询,重视工程质量安全检测,了解工程特点、弱点,制定相应对策,不断总结经验,尽量降低建筑施工安全风险。购买工程保险是转移和减少建筑施工企业自身建筑施工安全风险的有效措施,工业建筑施工风险的不确定性使建筑工程保障日益发挥出重要的作用。
3结语
工业建筑施工安全管理应该引起越来越多建筑施工企业的关注,尊重生命、关注安全。必须坚持“安全第一、预防为主、综合治理”的方针,按照工业建筑施工安全管理的要求,采取各种行之有效的安全技术,做到标准化生产、高效生产、安全生产,为业主交付优质合格的工程,为社会提供安全适用的建筑产品,取得最大的社会效益;强化工业建筑施工企业内部管理,充分调动建筑施工企业内部力量,把精力放在工程质量上、放在工业建筑施工安全上,降低企业成本,取得最大经济效益,推动企业健康快速发展。
参考文献:
在施工企业工程项目施工现场管理中, 就是在管理本企业在生产产品, 如何使工程项目施工管理的合理优化、井井有条; 从而能保证工程项目施工计划和目标得以实现, 使施工现场按照标准规范的要求正常运转; 使工程项目现场管理既科学、合理, 又经济效益的安全生产。
1 科学优化现场管理
1)科学合理
施工现场的各项工作都应当按科学合理的原则去组织、去安排、去工作, 使施工现场管理符合现场实际要求; 符合工程项目施工建设的现代化的生产要求, 切实做到操作方法作业流程合理。人力, 机械, 材料都要有条有序地运营, 能保证人员、设备的功能在安全生产中充分发挥它们的潜质。
2)经济效益
施工企业现场管理施工, 就是在生产出本企业的产品, 产品的经济效量是直接融给企业主要的经济来源; 所以现场施工管理应从成本和市场出发, 大力推行节省成本和再利用的手段, 使工程项目、设备、物质、人力起到最高效益作用; 使施工企业在精品奉献, 降低成本, 扩展市场等方面下功夫。要以项目经济管理为核心去搞好现场管理。
3)标准规范
这就是要每一个施工企业在现场施工管理中最基本和普遍的要求; 现在管理要以国家、行业、企业的标准为准, 要求每一个现场管理人员去执行, 协调施工现场生产活动的诸多要素, 保证施工现场生产经营活动正常的运转; 坚决执行以项目经理管理为责任制的统一的意志, 努力克服主观随意性。现场施工每一项生产活动, 都必须严格执行有关规定。切实地实施计划和目标, 认真检查产品在生产过程中是否符合有关标准和要求。
2 施工企业现场管理的主要手段
1)以人为中心
优化施工现场的全员素质是现场管理的首要任务。现场管理的复杂性, 多变性和艰巨性, 及复杂庞大的施工现场和众多的工种和岗位, 越来越短的施工工期, 以及不断压缩的管理点, 是摆在现场每个管理人员面前的艰巨任务。所以, 现场管理组织必须利用现代的科学手段, 如计算机辅助手段等, 借助这些来提高现场管理效益。坚持以人员为中心的科学管理, 合理的组织协调, 千方百计调动、激发全员的积极性、主动性和责任感。
2)以现场为重点
优化施工企业现场组织管理是施工企业的首要任务, 施工现场对每个段、片、班组的责任任务应当明确,段、片、班组的活动范围在现场, 工作对象也在现场。项目经理一定要现场着重地地跟踪了解掌握本职范围内的各段、片、班组活动情况, 发现问题及时纠偏和处理。段、片、班组是施工企业现场管理的承担者。抓好段、片、班组建设就是抓住了现场管理的核心内容。因此,优化施工现场管理组织必须以段、片、班组为重点, 才能保证施工企业在现场管理的各项计划目标的实施。
3)以质量求生存
质量和利润是施工企业的生命力, 也是施工企业的经济效益。“百年大计, 质量第一”也就是说每个生产的产品都必须达到标准满足要求, 这样才能使施工
企业在市场发展中, 开拓新的市场。
3 现场管理的主要措施
1) 人员控制
施工项目部的管理是一项组织结构, 是按照项目部的各个工作岗位的标准制度要求而进行工作。项目部按时和定期对管理人员的工作状态进行检查和考核, 并作好如实的纪录, 各个岗位依据自己的工作性质, 分解工程的若干个小的项目逐步落实, 以保证每个分部分项工程有专人负责, 根据工程进度情况及时调整, 优化人员配备。
2)施工材料控制
材料进场前须先报检, 将业主同意的材料样品一式两份封样保存, 一份留自己, 一份留业主。材料进场后, 应依据样品和相关检验报告报检, 报检合格后才能使用, 并做纪录, 材料员采购材料时, 一定要认真执行检查验收手续, 应了解材料的基本性能, 这样才能保证材料使用前一次性合格。在施工现场的管理活动中,施工企业应对各种材料的检查方法及检验标准, 采购人员, 质检人员, 施工人员进行培训讲解, 让他们都知道材料采购、使用时注意那些方面, 并采用统一的量化标准来衡量处理是否合格。进场材料入库后, 采用限额领料制度。由施工班组长签填领料单, 分管项目负责人核定后, 保管员按单发货。对易碎或贵重的特殊材料, 在施工现场宜单独存放, 标明使用日期。现场发现不合格的材料, 应及时退货, 不能及时退货时, 应标明存放, 并在明显位置标注清楚, 防止错拿错发; 施工现场多余的材料和边角材料, 能退货应及时退货, 不能退货应及时送到公司仓库保管, 以备其它工程使用。
3)施工机械设备控制
保管人员要对施工机械设备妥善保管, 实行施工机械设备登记制度, 谁领用和操作谁就负责保管和维护, 这样才能保证机械正常使用寿命。施工机械设备操作人员要对保管人员说清使用目的, 以便保管人员按照要求发放施工机械设备; 定期对施工机械设备进行维护保养检测, 使施工机械始终运转在安全有效的状态。特殊的机械设备要配备专门的操作人员, 对于工人使用一般工具, 由项目部按工种不同列出必备的工具明细; 入场前检查各种自备工具是否齐全, 保养是否良好。对施工人员都要进行机械设备安全教育, 防止机具伤人和触电事故。
4)施工工艺控制
施工工艺是决定工程质量好坏的关键; 有了好的施工工艺能使操作人员在施工过程中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为了保证施工工艺的先进性及合理性, 施工企业对于不很熟悉的施工工艺, 应安排专人进行试验, 待试验成功后再推广应用, 并将成功的经验记录在册, 作为今后工程施工工艺指导性的施工技术, 确保各施工班组、管理人员都掌握。管理人员在现场要对施工工艺进行技术交底, 并由班组长签字接收, 要使施工人员掌握, 该项施工工艺的施工技术控制要点, 质量标准及检验方法, 通病的预防措施。
4 加强施工现场的专项检查活动
1)开展自检互检活动 培养操作人员的质量意识, 各工序完工后应由班组长组织本班组的人员, 对工序项目自检, 互检在检查中发现的问题, 由班组长自行处理并做纪录, 待自检问题处理好后, 做好文字纪录,并说明解决方案和采取的措施, 确认质量已修正后方可由项目部质检员验收。项目部质检员对检查验收中出现的质量问题, 一定要书面下达给该施工班组, 提出整改意见, 由分管负责人核定确认, 班组按整改措施改好后再由项目部报总监验收。
2)上道工序完成后, 在进行下一道工序复盖施工前, 一定要由工程项目部质检员组织上、下道工序的班组长交接验收, 上道工序的班组长对工程有特殊要求的, 应做特别交代。所以, 工程项目施工中, 隐蔽工程验收要慎重。下道工程的班组长一定要检查上道工序质量, 对影响本道工序的质量问题提出意见, 并填交接纪录, 质检员督促上道工序施工人员修正后, 下道工序的施工人员方能进场施工。
3)专职检查, 分清责任。在班组自检基础上, 项目部还要对各施工班组的工序进行严格的检查, 坚决不让质量问题出现。对不合格的产品要立即处理和纠正, 并且要弄清不合格产品的原因, 是由施工人员操作不当, 还是原材料、施工方法引起的不合格。对于反复和较普遍发生的问题, 要先制定整改方案及相关防范措施, 以防同类问题再发生。如果是人为的因素引起的, 应当按情况严重程度对相关人员采取处罚和教育,并说明处罚的理由, 使他们受到教育, 得到改正。也使全体现场施管人员受到一次真正的教育, 坚决杜绝类次问题重复发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