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23-09-11 17:18:25
序论:好文章的创作是一个不断探索和完善的过程,我们为您推荐十篇地理课堂教学模式范例,希望它们能助您一臂之力,提升您的阅读品质,带来更深刻的阅读感受。
一、巧妙引入,激发兴趣
课堂教学的导入艺术是教学成功的重要一环,必须高度重视。几句妙趣横生、引人入胜的“开场白”能够引起学生的注意,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这已经成为不争的事实,深入每位教师的内心。现行教材非常讲究新课导入,能从教学内容的实际出发设计精心,体现了趣味性的特点。
新课导入要紧扣内容,注重“新颖”“巧妙”。其方式主要有“讲述故事式”“地理谜语式”“地理趣闻式”“地理诗歌式”“巧设悬念式”“警示忧思式”等。
在讲述“新能源的开发利用”是我运用了“警示忧思式”导入。“我们人类目前大量使用的煤、石油、天然气等能源是经过漫长的地质历史时期形成的,用完了不能再生,因此用一点少一点。据估算,全球的石油按目前的探明储量再有40年将用完,煤炭也只能维持人类100多年的使用。全球能源危机的矛盾日益突出,寻找新能源迫在眉睫。那么新能源究竟在哪儿呢?”
这样的导入既暗示了本堂课的学习内容,又增强学生的忧患意识,激发了探求新知识的欲望。
二、鼓励参与,组织自学
新课程标准非常重视学生学习能力的培养,积极倡导课堂角色的转变,让学生真正参与到课堂成为课堂的主人。初中地理的教学内容具有生活化、丰富性和趣味性的特点,在教师组织下的学生自学具有很强的可操作性和实效性。
导入新课后,我一般都要安排十分钟的时间让学生自学本节课的内容。有时是教师设计几个问题让学生看书思考;有时是让学生自行拟写提纲;有时让学生撰写学习心得,写出自己的收获和发现的问题,在全班交流。
在学习“地球仪”一节时,我围绕本节课的重难点设计这样的几个问题让学生自学:(1)什么是经线和经度?(2)根据概念在注有南极和北极的地球草图上画出经线、标出经度。并举行竞赛,看谁画得最好。(3)在提供的经纬仪上,标出若干点,让学生标出经纬度,比比看谁标得最准。(4)提出在自学过程发现的问题,看谁提得最多,最有价值?
由于问题明确,并采取激励机制,同学们迅速投入紧张的课堂自学,积极交流,大胆质疑,气氛非常活跃。
三、精讲多练,深化理解
讲授是课堂教学的基本方法,是教师授业解惑的重要手段。但是传统的满堂灌、教师独霸课堂的做法已经逐渐淡出课堂并将彻底“下课”。地理教师应围绕教学重点,运用准确、简练、生动形象的语言,辅以各种媒体以及表情、手势等讲清、讲透教材的重点和难点。有效的精讲可以让学生在课堂上能够有更多的时间和空间进行“多练”,动手练、动口练、动脑练,只有通过“多练”才能巩固所学的知识。
现行教材设置了“读一读”“想一想”“做一做”等众多的栏目,这些栏目内容丰富,紧密联系教材内容,为课堂训练提供有利的条件。其中,“读一读”内容不仅能提高学习兴趣,还能让学生更过的知识。教学时,我将范读、指名读、齐读、自由读等多种方法交替使用,以更提高学生课堂参与度,活跃课堂气氛。
“想一想”栏目可以帮助学生把学过的知识系统进行分析总结深化的目的。在教学中,对难度小的我就让学生自己回答,内容难度大的我就作简要提示,让学生回忆、联系学过的知识,思考后完成。在“气温和气温的分布”中有一个“想一想”,“等温线的分布为什么不跟纬线一致?”这一问题对学生来说有难度。我提示学生:各地气温除了受维度影响外,还受到哪些因素的影响?(海陆分布和地形)各地的海陆分布和地形是否一致?(当然不是,而是多种多样的。)所以等温线必然是弯曲的,不可能与等温线一致。
“做一做”栏目属于技能训练,有些题目需要知识面较宽。我在教学中注重引导学生灵活运用新旧知识,适时调用其它学科知识,寻求有效方法解决问题。这一栏目集知识性和趣味性为一体,深受学生的喜爱。
读图、识图、用图能力是地理能力的重要组成部分。在指导学生练的过程中,我特别重视图的运用。教材中不仅有大量的政区图、地形图、交通图,示意图、剖面图、模式图、统计图,还有大量的景观图、照片、仪器图和漫画。这些使学生的活动范围扩大,空间距离缩短,减少了学生掌握抽象概念的难度。我充分地运用这些图为教学服务,通过“读”“析”“填”“补”“改”“绘”等方面的训练努力培养学生的地图运用能力。
四、注重反馈,强化效果
本文是作者主持的甘肃省十二五教育科研规划课题“农村初中地理高效课堂教学模式的行动研究”(课题批准号:[2012]GSG093)研究成果之一。
新课程改革的全面实施,给教师教学提出了新的要求。其要求教师转变自己的教学方式,以学生为本,建立自主、合作、探究的教学模式,从而使学生真正成为课堂的主人。为此,笔者结合自己的教学实践,构建了以导学案为基础的五环节课堂教学模式:自主预习、合作交流、展示拓展、检测反馈、归纳总结五环节,以期提升学生的学习效果。
一、自主预习
教师要把课本内容巧妙变形,设计成问题串,提示处理问题的方法和探究形式,分散学习难点,引导学生依据学案有指导性地自主学习教学内容。具体要求:问题设置要求低台阶、小步子、多层次,时间控制在十分钟左右;内容应以新课内容为主,辅以旧知识点的复习;形式应多样,包括填空题、图形题等,且设题难度不宜过大,应紧扣课本,达到让学生熟悉教材、预习新知、复习旧知的目的。例如,在设计八年级下册《丝路咽喉—甘肃省》时,我是这样设计导学案中的自主预习内容的:
1.绘制一幅甘肃省地图,标出甘肃省省会兰州市;
2.在中国政区图中找出与甘肃省相邻的省份;
3.找出以兰州为中心的四条铁路干线,并描述于1绘制的图中;
4.画一画:绘制丝绸之路通过甘肃的部分;
5.找一找:甘肃有几座“矿都”;
6.进图书馆或上网查阅丝绸之路对甘肃的贡献。
自主预习部分主要解决1-5小题。从绘制图形到找一找,体现了学生自己动手的教学理念,丰富了地理课堂教学的策略,改变了划一划、背一背的传统地理课堂教学模式,初步让学生了解了甘肃自然人文概况。另外,通过找相邻的省份和铁路干线,也让学生复习巩固了前面所学知识,从而加深了学生对于甘肃的印象,为下一个教学环节做好了铺垫。
二、合作交流
本环节是课堂教学的主体部分,是师生互动、生生互动,擦出火花的关键环节。此环节中,教师可根据自主预习部分预设的问题,或者根据学生自主预习的情况,设计合作交流的问题,让学生展开合作交流。需要注意的是问题的设置一定要源于课本,而又高于课本,体现出知识的内涵和高度,时间控制在十五分钟左右。仍以《丝路咽喉—甘肃省》为例,本节内容的重、难点是理解河西走廊的贡献。因此,在合作交流中我设计了如下问题:讨论河西走廊对甘肃所做出的贡献,完成自主预习6。学生根据查阅的资料,以小组为单位,在课堂上进行了激烈的交流互动,从多角度探究了此问题;从历史的角度讨论了丝绸之路的意义,包括张骞出使西域,开辟丝绸之路,互通有无,进行水果、丝绸等货物贸易;从现实的因素考虑,丝绸之路是“西北粮仓”,为西北的农业发展做出了重要的贡献。学生积极参与,课堂气氛十分活跃——这是一场知识的大交流、思维的大碰撞,既培养了学生的思维能力,又提升了学生分析、解决地理问题的能力。
三、展示拓展
展示拓展是发散学生思维的最好环节。此环节时间要控制在八分钟左右。教师所设计题目不能拘束在课本的狭小空间,要灵活多样,要以综合学习为主,且要根据所学内容,适当调整问题形式:或设计讨论题,或设计表格。例如,在学习山西煤炭资源一课时,我设计了这样的讨论:你觉得是将煤炭转化为电能的方式好还是直接将煤炭资源运输到外省好?学生分小组讨论,参与性很高,且他们给出的精彩答案超出了我之前的预想,他们从经济、环境等多方面进行了考虑。又如,在设计《丝路咽喉—甘肃省》导学案时,考虑到甘肃的农业属于难点和重点,在展示拓展部分我做了如下尝试:
农业区 所在省区 灌溉水源
河西走廊 甘肃 祁连山冰雪融水
河套平原 黄河灌溉
新疆绿洲 新疆维吾尔自治区 冰雪融水
宁夏平原 宁夏回族自治区 黄河灌溉
通过设计这样的表格,让学生把河西走廊和其他农业区的灌溉水源作比较,从而让学生区别了灌溉农业和绿洲农业,加强了学生的理解。
四、检测反馈
根据每节课的特点,紧贴教学内容,教师可恰当编制3-5个题目,检测学生本节课学习目标的达成度。题型上可以设计或选择题,也可以设计读图题,时间控制在八分钟左右。以《丝路咽喉—甘肃省》为例,教师可让学生读“甘肃省略图”(见下图),回答问题,以便巩固学生所学知识,培养学生的读图能力。
1.城市A是我省的省会城市 兰州 ,城市B是 敦煌 ,该城市有享誉世界的艺术宝库 莫高窟 。
2.图中阴影部分是有“西北粮仓”美称的 河西走廊 ,其灌溉水源主要来自于山脉C是 祁连山 山脉。
3.在城市A处有四条铁路交会,它们分别是:① 陇海线 铁路;② 包兰 铁路;③ 兰新 铁路。
五、归纳总结
此环节,要让学生对本节课的重点、难点以及思维方法与技能进行反思评价,并及时消化、整理、补充和归纳“导学案”,整理错题集。时间控制在五分钟左右。与此同时,教师也要适时将“导学案”收上来,仔细查阅,对“导学案”上反映出的共性问题及时安排指导和讲解,为下一课时的学习和导学案的编写和设计找准起点。
一、转变师生角色,大力推行生本教育理念
现在的课堂上,大多数学生是在教师的全程紧逼中学习。学生一味地机械模仿,而不知道应该学什么,怎么学,学生找不到自己的主角意识。教师的付出与学生的成绩不成正比,要改变这种现状,教师就得改变观念,学会把教学舞台让出来,让学生在课堂中上演主角,这样学生的智能才能得到真正的发展,教师的教学能力也才能得到真正的体现与提高。
教师应成为学生学习活动的引导者,让学生表现自己的独立性。在课堂教学中,小组探究合作是新课程中经常采用的课堂教学组织形式。这些组织形式为学生创设合作交流空间的同时也给学生的自主学习提供了充足的时间。新课程中强调,教师应成为学生学习活动的参与者,师生关系已从传统的“师道尊严”转变成新的平等的朋友关系。教师与学生之间既有认知上的交流,更要有情感上的沟通。
教师这一从引导者到组织者的转变,使教师在教学活动中的角色发生了根本的改变。教师应该由纤夫变为牧者。当下,全国数百所学校推行生本教育理念,将生本理念融入到课堂教学中成果丰硕,这种教育理念也是当今教学改革中所大力推行的一中理念。把主要依靠教师教转变为在教师的帮助下主要依靠学生自己的学习。
二、转变教与学的方式,培养探究学习的能力
新课改下要求教师转变教学方式,树立以学生为主体的教学观念,改进教学方法和教学手段,组织丰富多彩的教学实践活动,为学生的学习营造一个自主学习的良好环境,激发学生主动的学习兴趣和探究能力。在教学观念上,由教师的“教”向学生的“学”转变;在教学模式上,由统一标准教育向差异性教育转变;对学生的态度由统领者向平等者转变,构建和谐、平等、互惠共赢的师生关系。
新课程强调,教学是教与学的互动,师生双方相互交流、相互沟通、相互启发、相互补充,在这个过程中教师与学生分享彼此的思考,交流彼此的情感,丰富教学内容,求得新的发现,实现教学相长和共同进步与发展。教学不是教师教和学生学的机械相加,而是师生互教互学,它不仅是一种认识活动的过程,更是一种平等的思想交流。
倡导探究学习,就是教师在精选教学内容的前提下,启发学生发现问题,把问题留给学生,让他们自由讨论,共同交流,寻求解决问题的最佳方法和结论。越来越多的学生习惯于和同学们在学习上的合作和交流,教师只需要适当加以引导,学生所获得的就远远超过了书本上的知识同时学生也感受到了探索知识的乐趣。
三、转变结果学习为过程学习,激发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
苏霍姆林斯基说过:“在人的心灵深处,总有一种根深蒂固的需要,这就是希望自己是一个发现者、研究者、探索者。”美国当代教育家布鲁纳指出:“知识乃是一个过程,不是结果。”这话极深刻地揭示了教学观的一个重大转变。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应变“结果学习”为“过程学习”,培养学生的独立性和自主性,引导学生质疑、调查、探究,使学习成为在教师指导下主动的富有个性的合作过程。
结果教学,一味的追求结果,急功近利,学生不会享受学习过程中的乐趣。忽视那些过程中或得到的成功。在过程教学中,学生获取的不仅仅是知识,还有方法。他们的品格、看待问题的角度,都在过程教学的潜移默化中成长。
在知识、信息更新速度日新月异的时代,我们不仅教学生掌握知识,更要让学生掌握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知识的本质在于不断地推陈出新,学习科学知识的过程尤为重要。知识是启发智慧的手段,过程是结果的动态延伸。教学中能把结果转化为富有收获的过程,才能把知识变成智慧的结晶。
四、降低教学难度,拓宽知识广度,着眼于全体学生的全面发展
由于各方面的差异,学生的知识水平参差不齐。为了适应大多数的学生,适当降低课堂教学难度,尽量减少教学过程中的难点,使教学顺利进行,能够更好地顾及全体学生的全面发展。
降低教学难度,拓宽知识广度,有利于培养学生的自信心,使学生对学科产生浓厚的兴趣,特别是对于学困生的培养尤为重要。拓展知识的广度,使抽象问题具体化,利于多个问题或现象进行关联,产生共鸣,同时也有利于小组交流、合作探究的顺利进行,尽可能地让每一位学生都能够参与教学活动,活跃课堂气氛,提高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使每一位学生都乐于学习,使全体学生得到全面发展。
五、结语
总之,在新课标理念下的高中地理教学,充分利用生活中的地理,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在课堂教学中,教师应不断创设教学情景,培养学生的探究能力。让学生成为学习的主体,课堂教学的主人,感受地理学科的魅力。教学有法,但无定法。我深信只要我们大胆实践,新课标的教育理念,必定会不断地渗透到高中地理课堂教学实践中。高中地理课堂教学将独具魅力,焕发异彩。
Keywords PBL teaching mode; high school geography; case
1 PBL式教学概述
PBL(Problem-Based Learning)(以下简称PBL)式教学,指的是以问题为导向,基于现实情境的以学生为中心的课堂教学方式。在高中地理课堂实施PBL式教学,是指基于课程标准并在对学情进行科学分析的基础上,从学生的真实生活中寻找合适的情景资源,设计具有思考价值的、符合地理学科特色的问题。学生在自主学习和合作探究中解决这些结构不良的问题,能够从地理学的角度来观察事物且运用地理学的技能来解决问题,培养学生具有人地协调观、综合思维、区域认知和地理实践力等素养。
2 PBL教学模式
PBL教学模式是在授课老师的启发指导下进行研究性学习的教学方式,旨在提高学生发现问题、分析问题及解决问题的能力。PBL教学模式通常包括确定学习内容、设计教学情境和问题、设计教学线索和活动、学生自主探究学习、小组交流汇报、评价与反思等环节,其中问题、学生、教师是学习的三大基本要素。问题是PBL学习的起点,也是实施PBL教学的关键。通过以问题为导向,在学生解释这个问题的过程中,使他们确定了所要学习的新内容并尽可能地积极搜索信息,从而进一步深入地思考和理解问题,并尝试能够最终解决这个问题。当他们完成解决问题的任务后,学生要对自身进行评价和相互之间进行评价,这样做的目的在于发展他们的自我评价和同伴之间评价的技能。在PBL中,学生在PBL的过程中逐渐地承担了越来越多的责任,他们必须为自己的学习负责,同时他们在学习中也逐渐变得不依赖于老师。在PBL中教师的角色是资源的提供者和学生发展的促进者、推动者或辅导者,他们的任务基本上是在学生解决问题的过程中不断引导他们。
3 教学案例――以《洋流》为例
3.1 相关课标要求
运用地图,归纳世界洋流分布规律,说明洋流对地理环境的影响。
3.2 课标要求解读
主要涉及一个概念、两个结论和三个行为动词。
关于洋流的概念,学生在探索航海路线的时候,可以感受到海水具有相对稳定的流向和流速,并且海水流动的规模也是巨大的。
一个结论是世界洋流分布规律。分布规律的归纳,可让学生先观察洋流分布图上太平洋海水流动的情况,然后观察分裂在图两边的大西洋,最后到南印度洋和北印度洋(季风洋流)。在此基础上,归纳总结出世界洋流的分布规律,请学生试着画出世界洋流分布的模式图。另一个结论是洋流对地理环境的影响。发现世界洋流分布规律,就是为了更好地认识和利用规律,服务于人类的生产和生活,促进人地关系协调发展。洋流对地理环境的影响,要作一分为二的分析,既有有利的一方面,也有不利的一方面。以此来告诫学生要辩证地分析问题。
三个行为动词为运用、归纳和说明。“运用地图”这一地理的基本能力在整个课程标准中,第一次出现,并且之后再也没有出现。其实是提醒学生,从此时开始,学习地理知识要习惯用图,要经常看图,要学会运用各种地图来解释地理现象和原理,要掌握读图的方法和技巧,逐渐养成良好的读图习惯,逐渐培养图文转换和提取有效信息的能力,这些能力要贯穿整个高中地理学习。归纳就是要求学生能根据地图上呈现的一系列具?w事实,概括出一般性的规律。再根据洋流的分布规律,结合生活中实实在在的、典型的地理现象,解释清楚、讲明洋流对地理环境和人类活动的影响。
达标教学途径或活动构想。学生在地球仪或世界地图上复原出麦哲伦当年的环球航行路线为学习的情境。学生画的路线与麦哲伦真实的航海路线进行对比,激发学生探究洋流的兴趣。麦哲伦和他的船队首次成功的环球航行,促进学生探究全球海水流动的规律。切实感觉到学习好洋流的重要性和实用性。激起学生现场查阅关于洋流资料的欲望,并通过小组成员之间的分工合作,对查阅的资料进行分析、加工、整合,最后以图文的形式来说明洋流对地理环境和人类活动的有利和不利的影响。
3.3 学习目标
(1)运用世界洋流分布地图,归纳世界洋流分布规律。
(2)结合实例,说明洋流对地理环境和人类活动的影响。
3.4 学习情境与教学问题
3.4.1 学习情境
同学们!你们知道是谁带领他的团队证明地球是个球体,世界各地的海洋是连成一体的?
1519年9月20日,麦哲伦和他的船队在没有先进的导航仪,在没有无处不在的通讯信号,在没有准确的天气预报,在没有足够维持生命的食物和淡水,借助自然的力量,历时“一千零一夜”,终于完成了人类首次环球航行。让我们踏着巨人的足迹,探索当年的航海路线。
同学们可以参考书本(湘教版必修1)P62页图42世界洋流分布,地理教室里的任何一幅地图和数字星球上显示的内容(洋流的分布)。在地球仪或塑料的世界洋流分布图上,用白板笔将航海路线画出来。
3.4.2 教学问题
教学主问题1:世界洋流分布有什么规律?
教学子问题:⑴洋流按性质,可为哪两种?⑵太平洋洋流分布有什么规律?⑶大西洋、印度洋洋流分布分别有什么规律?⑷根据太平洋、大西洋和印度洋洋流的分布规律,可以归纳总结出世界洋流的分布规律,并画出世界洋流分布的模式图。
教学主问题2:洋流对地理环境和人类活动有哪些影响?
教学子问题:⑴麦哲伦和他的团队当年借助洋流,历经千难万险,终于完成首次环球航行。通过这件事情说明洋流对人类航行活动产生一定的影响。在航行方面,洋流的影响还有哪些?⑵洋流对地理环境和人类活动的影响体现在许多方面,请同学们自己查阅资料,并对查阅到的资料进行分析、加工、整合,最后以图文的形式来说明。
3.5 学习流程
以“探索航海路线――发现洋流分布规律――探寻洋流神秘力量”形式呈现。
3.6 学习活动
活动1:探索航海路线。
活动2:发现洋流分布规律。
请运用世界洋流分布图和数字星球呈现的洋流分布情况,以太平洋为例,说明洋流的分布规律;并进一步思考大西洋、印度洋洋流的分布规律。
活动3:探寻洋流神秘力量。
请利用互联网相关查阅资料,说明洋流对地理环境和人类活动的影响。
(要求:列举一至两个实例,需提供相关的文字或图像等材料。)
3.7 板书设计(如图1所示)
3.8 课堂小结
今天,我们踏着巨人的足迹,也来了一次“环球航行”。在航行中,我们发现了世界洋流的分布规律,探究了洋流对地理环境和人类活动的影响。洋流的影响还有许许多多,期待大家努力学习,不断探索发现。
3.9 教学反思
教师要充分相信学生的学习能力。在学习小组带着问题开展活动的过程中,提醒他们“三人行必有我师”,互相取长补短,共同进步。而教师要适时启发,即“不愤不启,不悱不发”。不到学生冥思苦想却仍领会不了的时候,不去指导他;不到学生想说却表达不出来的时候,不去启发他。引导学生,但不要硬牵着他们走;严格要求学生,但不要施加压力;指明学习的路径,但不要代替他们得出结论。
中图分类号:G633.2 文献标识码:A
新课程改革的深入发展使教学方法、理念、师生互动、教材内容等方面都有了很大的创新和改变,当然在高中地理课堂教学中也是如此。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应充分意识到学生的主体地位,在教学中充分发挥自身引导及辅助的作用,带领学生开展合作、探究式学习。旧的“填鸭式”的教学方法已经不能适应新的需要,改变高中地理教学方法势在必行,而最首要的就是转变教学策略。新课改背景下的高中地理教学策略是在新课改的目标和要求下,用新的有效的地理教学方法、教学模式来解决高中地理课堂教学中出现的问题。
1转变地理教学策略要求营造良好的课堂氛围
如果想要课堂教学取得理想的成果,教师首先要做的就是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只有带动了学生学习的热情,才能够将学生的主体作用充分发挥出来,所以,想要将高中地理课堂教学策略转变需要教师为学生营造一个优良的课堂氛围,而营造优良的课堂氛围的前提是让学生爱上地理学习。怎么使学生的注意力从课间的松散状态集中到课堂中来,以最快的速度投入到地理课堂学习中,利用好每节课的前五分钟做好新课导入是关键。地理教师可以在备课过程中加入一些学生感兴趣、贴近生活、与课本知识相关的课外话题,以故事、诗歌、新闻、图片、或者视频的方式导入新课,吸引学生注意力,引导学生进入到接下来的课程主要知识点的学习中。导课有助于营造一个良好的课堂学习氛围,学生在轻松有趣的氛围中进行课堂学习,学习效率高,学习劲头足,教学效果理想。
2D变地理教学策略要重视地理知识的传递
针对于高中地理课程新课标明确指出,要将地理渗入到实际生活中,让地理知识服务于生活。教材内容都是以文字的形式展示的,为了能够让学生对知识的本质全面了解,地理课堂上教师要对教材内容反复的展开、演示、还原,让学生从教材中获取知识,到生活中运用知识。教师在进行地理课堂教学时可以多从我们日常生活着手,将地理知识更直观地展示在学生面前,便于学生理解记忆的同时让学生从枯燥的书本知识中学会如何学以致用。重视地理知识的传递,让学生学以致用,有利于学生掌握知识、记忆知识,纠正应试教育所学内容只能用来获得更高分数的错误观念,从心里端正学习观,爱上地理学习。
3转变地理教学策略要培养学生的地理学习能力
如果学习地理就和学习历史、政治等学科一样,仅依靠死记硬背是不可能学好地理知识的,虽然地理属于文科类型,但是对于该学科不能只是简单的记忆,更重要的是理解。如果教师在课堂教学时仅对教材知识简单陈列讲述,学生根本无法深入掌握。如果学生不会读图就无法对国家和地区进行判别;不会图标分析、获取信息就无法对一个地区的气候、土壤、水文、植被、位置等信息进行深层次的研究。如在学习自然地理的教学阶段,有许多抽象的概念,教师必须引导学生发散空间思维能力,头脑中形成地球的立体概念,然后对课本知识加以理解。如果仅仅靠背诵各个时区、行星概念,学生仍然不会计算时区问题、理解昼夜更替。培养学生的地理学习能力,不仅是教授学生解答地理习题的关键步骤,更是引导学生分析、理解课本知识的基本要求。
4转变地理教学策略要求增加地理课堂活动
传统的教学模式只会让学生感到厌烦,所以在新常态背景下教师应具备组织开展地理课堂活动的能力,采用多样化方式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和积极性,让学生感受到地理学习的乐趣所在,将课本知识融入到课堂活动中,鼓励学生积极参与、主动合作、善于探究,有利于学生在三维目标上的进步和发展,其教学效益是无穷的。
实际上,高中地理课堂教学的方式非常丰富,普遍运用到的有合作学习、情境创设、知识竞答等等。如在学习高中地理知识《河流的综合治理与开发》这一内容时,教师可以组织学生小组合作学习,让每个小组担任不同的角色进行讨论学习。增加地理课堂活动有利于增加学生对地理课堂学习的兴趣,活跃课堂气氛,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同时寓教于乐,将课本内容形象生动地展示出来,加深学生对知识的理解和记忆。
新常态下为了能够培养学生良好的学习和思维能力,必须彻底摒弃传统的教学模式,为学生创造一个优良的课堂氛围,组织各种课堂活动,让学生能够深刻体会到地理知识的魅力所在。新课程改革要求高中地理教学中要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采用丰富有趣的教学方式将知识传授给学生,让学生在轻松愉悦的状态下理解、记忆和掌握知识,这样不仅可以促进师生之间的沟通和交流,还能实现教学质量和效率的提升。
参考文献
[1] 张大均.教学心理学[M].西南师范大学出版社,1997:135.
近年来,我积极尝试高效生本课堂教学模式,总结出生本化五步课堂教学流程:学案导学----学生展示----质疑探究----建构知网----当堂训练,提炼为“学―展―疑―建―练”五步教学法。现就教于方家。
1.学
(1)独学。课上把自学案通过多媒体呈现给学生,学生按自学案进行独立自主学习。自学案是学生课堂学习的引擎,是方向盘,它引领学生走向地理知识,教师根据教材和学生实际预设课时目标,并把目标转化成问题,引导学生通过阅读地理教材、地理图册和辅导资料独立学习。
(2)对学。学生把独学不能解决的问题在同桌小组中讨论解决,还不能解决的问题提交到群组。地理学科学习特点是“任务驱动活动化”学习,需要学生在对子中进行互学,对学环节解决小组合作学习任务。
(3)群学。每个对子小组把不能解决的问题提交到群组中解决,并且要找出群学中不能解决的问题。教师在此过程中要巡视各组,发现学生存在的问题,并指导、引导学生怎样解决这些问题。
2.展
学生根据教学目标展示重点和难点问题,采用不同的方法展示,既有利于新知的形成,又培养了学生多方面的能力。
自编歌诀展。学生针对新学内容,采用歌诀展示。在学习《澳大利亚》一课时,通过多媒体呈现学生总结的澳大利亚歌谣,“独占大陆的国家,库克船长发现他;特有动物大袋鼠,广袤草原闲溜达;鸭嘴鸸鹋和考拉,远离大陆慢进货;气候环状多样化,咱是冬来他是夏;地广人稀好牧羊,农牧生产机械化;煤铁资源储量大,三个美名传天下;人口集中东南部,暖湿气候好安家;港口悉尼墨尔本,首都却在堪培拉。”
画图讲解展。学生在学中国地形时,在黑板上画板图,勾勒中国的主要山脉,填注主要地形区,边填边讲,把四大高、四大盆地和三大平原的特征给同学们讲出来,讲解准确清楚。
模拟实物展。学生在学地球自转、公转时,几个学生进行演示,体验到地球运动的特征。学习等高线地形图时,学生能够根据课本模型,用橡皮泥表示山脉、山脊、山谷、鞍部、盆地等地形。学习地球仪时,用乒乓球或废篮球制作地球仪,标注重要的经线和纬线。
主题分解展。在学习中东时,主持人说道:这是一片连结欧亚非三洲的土地,犹太教、基督教、伊斯兰教在这片土地上起源。战争与和平,东方与西方,历史与现实在这里交汇,民族矛盾、宗教纠纷,领土争端,为油而战,因水而争,使这片土地长期动荡不安,战火连绵。几千年历史纷争留下来的恩怨还没有化解,新的错综复杂矛盾又使这片土地成为当今世界的焦点。请各组从“中东成为世界热点地区的原因是什么?中东地理位置有什么重要性?中东石油资源对世界经济有什么影响?中东为什么一直为水而战?”四个话题选择一个进行展示讲解。
在展示过程中,教师把握时机,适时追问,搭桥引路,迷途自返。
3.疑
在展示完重点知识后,学生提出自己不懂的地理问题,然后教师围绕本课目标进行筛选1―2个问题再次通过投影呈现给学生,组织学生探究,并进行班级展示。
如学习初一地理《气温和气温的分布》中“气温的分布”时,学生根据学案自学“气温的垂直变化”素描图和“世界年平均气温分布”等值线图,从垂直和水平角度分别总结气温分布的规律。学生在阅读等值线图时,提出问题:为什么南半球等温线比较平直,而北半球等温线比较弯曲?引导学生进一步读图,经过小组讨论,得出南半球以海洋为主体,北半球陆地地面积较比南半球面积大,由于海洋陆地热性质不同而导致的。接着教师出示“世界1月气温分布图”“世界7月气温分布图”,进一步观察北半球陆地和海洋等温线弯曲情况,总结气温分布特点。
4.建
根据建构主义学习理论,地理教学是学生地理知识的建构过程,引导学生进行自主建构本节课知识网,绘制地理知识树,并把本节课知识树纳入到上一目中去,同时引出下节课要学习的知识点,使学生明白地理知识从哪里来,又到哪里去。
初一地理《地球和地球仪》一节分三课时完成,其中纬线和经线是第二课完成的内容,此时组织学生绘制知识树,纬线和经线是一层次,其次是纬线和纬度,经线和经度是第二层次,然后继续画第第三次知识,分别是定义、特点、划分、表示符号和特殊线。画完本节课知识树后,然后引导学生在把上节内容再补充出来,这样在画知识树过程中,做到上挂下联,复习上节知识,突出本节课重点,又开启下节内容,从而使地理知识形成一个完整的知识系统,使学生对地理知识不断消化、融化、内化。
一、建构新课改下的高中地理教学模式
根据素质教育的要求及自身的实践,总结出新课改下的高中地理教学模式:
1.学习活动:调动非智力因素――强化动机
2.操作程序:兴趣(知识 智力 能力 情感 意志)
课前:师生情感交流,激发学习动机。
课上:创设情境,激发兴趣 心理环境;
巧设疑点,激感 产生兴趣;
树立信心,激励竞争 情绪高涨;
尊重个性,激励创造 意志坚强。
课后:个别辅导,发展个性;
课后活动,验证实践 ;
主动合作,学习努力 。
二、深究教材,提高学生地理思想素质
高中地理课程标准要求,通过地理教学使学生获得基础地理知识,掌握基本能力,受到辩证唯物主义、爱国主义和国情、国策的教育;树立正确的人生观、资源观、环境观和人口观,从而使学生胸怀祖国,放眼世界,立志建设祖国。
教师应首先对教材进行研究和分析,挖掘有关素质教育的内容,然后制定出与知识传授、能力培养平行的地理品德素质教育纲要。本着科学性与思想性统一,渗透性与时效性结合的原则,坚持正面教育为主,注意两分法,使学生形成科学的国情观、资源观、人口观和环境观。例如关于资源问题的讲述,教师可以引用我国耕地面积、森林面积、林木蓄积量、草原面积、河川径流总量分别居世界第4、5、6、4、6位,但由于我国人口众多的分母效应,人均耕地、森林、林木蓄积量、草原面积、河川径流总量分别只是世界人均水平的1/3、1/6、1/7、1/3、1/4,远远低于世界平均水平的事实材料。使学生既认识到我国今后发展经济的雄厚物质基础,又不会产生盲目乐观、坐享其成的依赖思想;改变过去“地大物博”的观念,树立“人均地少物缺”的思想,自觉地认识到保护自然资源和合理利用自然资源的重要性,增强执行国家有关法规,法令(如森林法、土地法、水法等)的自觉性,并能主动地遵守有关法规、法令,坚决地同浪费资源现象作斗争。
三、注重非智力因素培养,增强学生成才的内动力
非智力因素是学生非智力的心理因素的简称,属于人的非认识心理系统。它包括兴趣、动机、情感、意志、习惯等。非智力因素虽然不具备认识事物、处理信息的机能,但对智力等认知性心理系统起调节和催化作用。离开非智力因素,学生的学习活动不可能发生,更不可能维持。非智力因素是学习的内动力。目前对大多数高中生来讲,学习困难的学生不是智力因素低下,而是学习动机、兴趣、情感、意志等方面出现偏差而形成的。在教学实践中,我们从“育志、激情、导行”入手,结合学生实际情况,着重在情感、兴趣、动机、意志上下功夫,把这四方面贯穿于课前、课上、课后,进行充分调动,获得了良好的效果。
1.育志──培养学生纯正的学习动机
在教学中创设情境,激发兴趣,是培养学习动机的前提。教师通过巧设导言、知识的迁移、直观教具和现代化教学设备的使用,使教学更有趣味性、逻辑性、系统性,内容更生动,使学生产生浓厚的兴趣。
2.激情──培养学生丰富的情感
情感是激发学习动机的能源和力量。“热爱是最好的教师”。热情蕴藏着坚强的意志力,没有深厚的情感,要完成艰巨的学习和工作任务是不可能的。在教学过程中教师要针对“向师性”进行调控,增强向心力、凝聚力。
针对“求异好奇性”进行调控,激发学生探索精神。教学实践证明,有趣的使人兴奋的气氛会使人产生悬念、开动脑筋。因此,教师在教学中十分注重知识的趣味性,激发学生的探索精神。例如:讲“生态系统”时,可以让学生解释“蝗螂捕蝉,黄雀在后”的食物链,巧设疑点,激感。
3.导行──培养学生坚强的意志和良好的学习习惯
“终生努力便成才”。教师在传授知识、培养能力的同时,要启发诱导学生战胜困难的顽强意志,培养学生自制力,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因为学生学习有了良好的动机和丰富情感没有坚强的意志和良好的习惯做保证,也不能实现自己的理想。榜样的力量是无穷的,除利用古今名句激励学生、中外名人克服困难的实例教育学生外,还应在学生中间树立刻苦学习的样板,让他们有目标、有追求。指导学生口、手、脑并用,养成“不动笔墨不读书”、“不悱不问”、“不耻下问”,及善于利用工具书等习惯,提高自学和自制能力,为成为合格公民打下坚实基础。
4.对全体学生负责,大面积提高成才率
基础教育的直接任务是培养合格的、其整体素质和个性优势都得到发展的公民。素质教育强调人人都有受教育的权利,人人要有教养、人人能成才。这就要求教师在教学实践中面向全体学生,使每个学生的地理素质都得到不同程度的提高。
“自主、合作、探究”学习是新课改所倡导的学习方式,也是实现有效教学的根本途径,为了适应新的学习方式,地理课堂教学必须转变教学模式,争取达到最优的教学效果。
从“学习金字塔”可以得知,在不同的教学方式下,学生的学习效果是不同的。两周后讲授方式的保持率是5%,读的方式的保持率是10%,视听方式的保持率是20%,示范方式的保持率是30%,讨论方式的保持率是50%,由此可以看出,学生能否积极参与讨论,参与交流,是提高学习效率的重要环节。为此我设想了地理学科新型课堂教学模式,基本教学环节如下:①复习导入。这一部分可以让学生稍作准备后由学生带领学生复习,导入部分以问题设计为主,达到激趣即可,这主要由老师完成,但时间不宜过长,1分钟之内最佳。②自主学习。依据学案要求自学课本内容。③交流困惑。通过自学对学案上还存在的问题进行集中交流。(这一环节根据具体内容灵活机动,有的还可省略)④重点讨论。教师把一节课的内容以问题的形式分配给各小组,各小组集中交流讨论本组问题,这就要求我们教师在背课时侧重于问题的分解与设计,在这方面我们全体老师都需要努力。⑤展示交流。各小组展示讨论交流成果,教师适当点拨,教师一定不要占用太多时间(应控制在5分钟之内),教师的主要任务是纠偏、点评、释难。⑥课堂小结。由学生完成,锻炼学生的语言概括能力。⑦效果检测。要让学生讲解解题思路,而不是简单得出答案。
该教学模式的核心是重点讨论,那么该模式有何优点以及如何提高课堂讨论的有效性?本人结合教学实践谈一谈自己的体会与感触。
一、教师的改变
1.新模式把老师从传统的“灌输式”的课堂模式中解放出来,在课堂上老师可以有更多的时间关注每一个学生的学习状态,有更多时间与学生个别对话,提升老师的亲和力,显著改善师生关系。
2.老师的备课重点发生转移。过去老师备课重点是研究具体知识点如何讲解,而现在的重点是研究学生、设计探究问题、课堂上如何组织教学。
3.对老师知识储备的深度和广度提出了挑战。在当今信息化时代,学生接受的信息源广而杂,很多学生的知识面是比较广的,对某些问题的认识是有自己独到的见解的。要在课堂上应对这样的学生,老师不仅要有深厚的专业知识储备,而且还要有广博的知识以及紧跟时展的潮流。
二、学生的改变
1.学生的学习主动性被调动起来。在过去的课堂教学模式下,老师在讲台上很起劲地“讲”,而不少学生思维“开小差”,甚至打瞌睡。而现在自主学习、合作探究模式则使学生的课堂学习热情被激发出来,几乎每一个学生的思维都活跃起来。
2.很多学生的学习能力提高了。过去对知识点,老师在课堂上讲得很全,很细,怕有遗漏,怕学生没掌握到位。在目前课堂教学改革中,通过几节课的实践,我们老师发现过去是低估了许多学生的学习能力和知识储备。
3.很多学生大胆了。刚开始很多同学不敢上台展示,怕出错,现在很多同学大胆多了,敢走上讲台了,语言表达能力提高了,音量也提高了。
三、教师对问题的设计
1.教师要对讨论的问题进行科学的设计,对于课本的内容进行挖掘,把课本的陈述句变为疑问句。对这些问题的选用采取慎重的态度,哪些问题值得讨论,哪些问题不值得讨论,如果选择不慎,不仅达不到预期的效果,而且浪费学生宝贵的时间。
2.问题设置要有一定的梯度和难度。针对不同班级不同学生的学习状况进行科学的设计,如果太难,超出学生的思维能力,学生讨论的积极性受到打击,使学生讨论的兴趣消失,要保证所设计的问题让所有不同层次的学生都能参与其中讨论。
3.教师对问题的设计应结合生活实际和时事热点,设计些学生感兴趣和关注的问题,激发学生参与讨论的兴趣。
4.教师设计的问题之间尽量要有衔接,实现环环相扣。保证教学流程的流畅性。
四、在课堂实际操作中,教师还要努力做到以下几点
新一轮的课程改革从教材、教法、教学目标、考试评价等方面进行了彻底的革新,可以说是课程改革历史上最为彻底的一次。毋容置疑,课改所倡导的各种理念、模式、价值导向等都需要一线教师的大力配合和努力践行。课堂是课改改革的主阵地,由于课程改革无论从宏观还是微观方面都对课堂教学改革做了明确的要求,作为科任教师必须结合自身的教学实践对课堂教学模式做出科学合理的革新,方能适应新课改的发展要求,才能提升课堂授课效果。经过一线教师的努力尝试和反复实践,证明自主合作探究的教学模式、学案导学模式、先学后教模式、对分课堂等教学模式是适应新课改发展要求的。
一、自主合作探究的教学模式
在平时授课过程中,让广大教师最为头疼的事情莫过于学生不认真听课,睡觉的现象较为普遍。如何调动教师教的积极性和学生学的积极性,是必须面对的崭新课题。教师的积极性莫过于两个方面:一是提高教师的劳动报酬,对于这样的要求可以通过评先选优、提高课时费、各项津贴来解决;二是完善教师的考核评价制度,让每位教师都能感受到自我价值,让每位教师都能够劳有所得,劳有所依。学生的积极性也莫过于两个方面:一是要让学生喜欢代课教师,只有学生喜欢自己的代课教师,才会主动的与教师交流,才会关注教师的一言一行,否则谈什么都是空话。二是要让学生喜欢授课的模式。当下学生的心理、情绪、智力等方面已于以前80年代,90年代的学生有较大差异。他们更加主动自我能力和价值的展示,不愿意只做被动的接收者,他们勇于创新,敢于质疑,不畏险阻,在课堂上愿意通过互通、交流、展示等环节证明自己的能力,彰显自己的才华。而传统的课堂注重教师的主体地位,“满堂灌”、“堂堂灌”几乎成为普世的授课模式。在这种模式导引下,学生只能被动的接收知识,而不能与教师平等的对话和交流,长此以往,学生对课堂产生了倦怠情绪,他们厌恶上课,厌恶老师,甚至厌恶学校生活。自主合作探究的教学模式以学生为主体,教师在课堂上只扮演引导者的角色。其基本的授课流程是,首先,让学生通过自主阅读、查找、归纳总结,将所要学习的基本的概念、原理、框架等知识自我消化,自我解读。其次,在教师的引导下,对于学生所掌握的基本知识进行逐一的或以小组的形式加以展示,学生在展示的过程中,升华了思维,提高了能力。如果学生在展示的过程中出现了纰漏或偏差通过教师的及时引导,及时的矫正了学生对于知识认知的误区,会更进一步加深学生对于知识的理解。对于重点知识和难点知识,教师可以通过生活中的情景或事例予以呈现,让学生通过视频、图片、文本、情景再现等方式和途径,让学生通过小组探究的方式发现、推理、质疑等途径分析问题、解决问题。当学生完成小组合作探究之后,在教师的指导下,以小组的形式一一加以展示。展示的过程不仅仅是知识呈现的过程,而且也是知识再造的过程。通过生生互动、师生互动,使学生通过有限的时间解决重难点知识,从而达到课堂效果最优的教学目标。
二、学案导学的教学模式
各地普通高中在办学模式、管理体制、考核方式等方面存在较大的差异,值得关注的是,由于受办学历史和办学能力等因素的影响,各地普通高中在生源方面差距很大。对于生源较差的学校而言,如何保证学生课前、课中、课后进行连贯性学习,成为学校和教师最头疼的问题。学案导学的教学模式通过教师精心编制学案,引导学生在课前、课中、课后认真完成学案的授课方式,使课前、课中、课后完美的串联了起来。学案最大的优越性就在于能够广泛的调动起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并且教师可以根据学生对学案的完成情况,及时的掌握学生的学习状态,有助于教师灵活的挑战教学策略。当然学案导学的教学模式依然存在诸多的问题和不足,譬如:学案编制的质量问题、教学进度问题、考核评价问题、学生对待学案的态度问题、灵活运用学案教学的问题。不可否认学案导学的模式在运行的过程中依然存在诸多的问题,但是笔者认为,任何全新的教学模式都存在这样或那样的问题,对于学案导学的教学模式所出现的问题应该理性的客观公正的去看待,而不应该遇到问题就萎缩不前。在教学的过程中我们发现,学案导学能够很好的解决课堂学生主动性差,容易睡觉的问题,通过学案导学能够让学生在课前带着问题去学,教师带着问题去教,将课堂变成了提问——质疑——解答的过程。实践证明学案导学有助于提升学生学的积极性,也有助于教师的专业化成长,应该毫不质疑的大力推行。
三、先学后教的教学模式
鉴于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主动性不强,课堂表现差的现象,广大一线教师经过长期的实践探索,提出了先学后教的教学模式。具体的操作策略可以概括为:先知、先学、先练、后教、后帮、后评。对于学生而言要做到先知、先学、先练,对于教师而言要做到后教、后帮、后评。所谓先知、先学、先练是指:在上课前,学校和老师要求每位学生要对所要学习的框题、知识点自己头脑要清楚,对于所要学习的知识,学生要通过工具书自己查找、搜索相关的信息将其在课前予以消化,每个框题所涉及的习题,学生要在课前予以自行完成。所谓后教、后帮、后评是指:在学生将基本的知识、习题通过自学的方式完成后,教师再对学生所存在的问题进行点拨和教授,既可以通过小组的形式来完成,也可以通过一对于的形式来完成。对于学生在学习的过程中所遇到的疑难问题教师要尽力的去帮助,也可以通过学习小组以群学和对学的方式予以解决。无论在教的过程中还是在帮的过程中都要对学生的积极表现予以科学、合理的评价。可以看出,先学后教的教学模式充分突出了学生在学习中的主体地位。学生和教师的在教与学的过程中角色分明,分工明确。使得学生在自主学习的过程中学会了充分利用各种教学资源的本领,客观上提高了学生自主查找知识、自主学习知识的能力。
我们是课堂的主导,学生是课堂的主体,在教学过程中我们不能一味单方面地传授知识给他们,迫使他们被动地接受,出现教师“满堂灌”的现象。新课标的宗旨要求我们积极倡导以学生为本的理念,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调动他们的学习积极性,引导他们成为课堂的主人。
我们在课堂中充当引导者的角色,需要做的是为学生创建一个良好的教学情境,激发他们学习兴趣的同时帮助他们找到适合的学习方法,制定合理的学习目标,培养他们自主学习探究的习惯。在我们共同的努力下,把高中地理课堂变成一个充满学习氛围的教学场所。比如,我在教授“温室效应”的时候,首先让学生通过阅读相关的环境资料了解什么是温室效应,进行小组讨论产生“温室效应”的原因是什么?然后允许学生进行自由讨论并且总结出温室效应产生的原因以及它对人类和地球最主要的影响是什么?为了引导学生从正确的角度思考以上的问题,我在他们讨论的时候穿插了两个小问题:1.各种温室气体的主要来源是什么2.人类行为与“温室效应”有什么相互影响?在学生进行讨论的时候,我们可以走进他们与他们一起探究,并且适时地给予一些帮助。这样,我们不仅能促使他们循序渐进地思考,最终找到答案,还能融入他们,给他们启示和鼓励,让他们在思考问题的同时培养学习兴趣,提高学习效率。
二、紧扣重点,帮助学生落实巩固
在高中地理课堂上,我们要注重精讲多练,让学生有时间充分吸收、消化、理解。在讲授的过程中,要注重讲解重点、突破点,注重知识的规律性和特殊性。站在学生的角度,尽可能地把教学内容由难化易,由繁化简,抓住重点进行归纳。比如,在地球上有很明显的地带性规律,这与土壤、气候、植被等和太阳光热沿纬度呈带状分布有联系。此类规律可以通过课堂上的分析演示向学生呈现,让他们直观地了解事物间的联系,有利于他们建立知识结构。我们在向学生概括地理特征的时候,可以采用师生一起分析、概括、归纳的方法加深学生的理解记忆,避免文字信息直接输入的枯燥。就像我在教授日本的临海型工业带分布与美国的工业分布时,我就采用了借助版图进行联系、对比、综合、归纳地理特征的方法,效果很不错。
想要帮助学生巩固记忆,加强内化,练习必不可少。给学生进行练习的时候,我们要注重内容的综合性,来拓展学生的知识领域,提高他们的解题能力。首先,我们要根据教材要求,围绕教材内容,给出适度的练习。注意难度的适中,可以考虑学生的实际情况做量的增减,以达到理解运用的训练效果。其次,我们要注意练习难易程度的层次性、范围的宽度,确保不同程度的学生都能得到提高,避免两极分化现象的出现。然后,我们要选择不同的题型像兼容填空、选择、判断、分析题,以此来增加学生做题的趣味性。最后,我们可以采用同桌互评、组长批改、讨论纠错的方式进行批改,最后由我们检查,总体分析错题情况。
三、合作探究,促进学生有效学习
由于地理学科的内容大多关于自然和人文,使得它的很多问题具有开放性的特点,没有确切或者唯一的答案。我们可以好好地利用这一点,针对一些典型的题目开展合作探究和互动学习的活动,让学生在与我们,与同学的交流探究中互相影响,互相借鉴,互相促进,实现我们高效课堂的目标。
比如,我在教授“城市化进程中的问题及其解决途径”一课时,先借助多媒体向学生展示了城市污染的图片,引导他们观察图片提出问题。接着,我就让他们围绕问题进行小组讨论,共同探究。最后,我就与学生们一起总结,得出答案,让他们享受到合作学习的乐趣。这样,不仅能营造一个开放和谐的学习环境,还能促使学生加深对知识的掌握。
四、探究小结,提高学生课堂效率
高中地理的学习,为了帮助学生提高学习效率,我们要给他们作定期的知识回顾,引导他们在原有的知识基础上总结规律,便于自己记忆和运用。一方面,要对教材内容进行归纳总结,帮助学生填补漏洞;另一方面,要围绕教材,传授学生解题思路和技巧,引导他们自己归纳总结方法,培养自学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