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中物理概念汇总十篇

时间:2023-09-11 17:18:26

序论:好文章的创作是一个不断探索和完善的过程,我们为您推荐十篇初中物理概念范例,希望它们能助您一臂之力,提升您的阅读品质,带来更深刻的阅读感受。

初中物理概念

篇(1)

概念的学习过程是一个认识、理解和应用的过程,因此,在初中物理概念教学中,教师要通过直观的引入来引导学生认识概念,在经历概念的形成过程中构建起概念,在应用中不断理解概念,从而提高学生应用概念来解决问题的能力。本文就结合初中物理教学进行简单的论述。

一、直观引入,让学生认识概念

在物理教学中,很多教师都容易站在“我”的角度来认识学生,看待学生对知识的认识。其实不然,学生的认识受原有知识和经验的影响,同时,受认识规律的影响,学生认知以直观为主。因此,在教学具有抽象性的概念过程中,教师就需借助情境,让学生从直观过渡到抽象,认识概念,奠定学习概念的基础。如,在“大气压强”的学习中,教师将一个塑胶挂扣直接按在黑板上来引入大气压强的概念,学生的探究兴趣浓了,学习起来也就更加自主了。在物理概念教学中,导入的方法较多,如,通过实验导入、问题导入、故事导入等,教学中教师还要根据具体教学内容和学生实际而综合应用多种方法来进行。

二、经历过程,让学生构建概念

学生对概念的理解并不是在机械的背诵和教师反复的讲解中进行的,而是建立在对概念的形成过程基础上的。因此,在物理概念教学中,教师要摒弃以讲为主的教学方式,转而以引导为主,让学生在经历概念的形成过程中来构建起概念。以密度教学为例,教师先让学生通过一杯水和牛奶、一杯水和一杯酒精鉴别而引出对铜块、铁块和铝块的鉴别,让学生明白用颜色、气味、味道、硬度等特性都具有一定的缺点,如果能找到一种方法来鉴别物质,那就能更简便。接着让学生通过实验设计来分析物质(同种物质和不同种物质)的质量和体积之间的关系,在这个过程中通过实验,讨论交流而得到相应的结论,最后教师再总结出概念,学生对概念的理解也就不显得空泛了。

三、区别练习,让学生应用概念

学生理解概念后,需要通过应用概念来巩固对概念的理解,提升学生的问题解决能力。在物理概念教学中,教师可先用直接应用概念型的问题来引导学生进行分析解决,接着针对概念中涉及的公式变化的问题来引导学生分析解决,最后再将当次课堂学习的概念和其他概念融合起来。这样,循序简单地让学生从易到难逐步过渡,最终掌握并应用概念。

总之,物理概念的学习是一个不断认识、理解和应用的过程,教学中教师还要从学生的认知规律出发,逐步引导方可有效。

参考文献:

篇(2)

在物理课堂教学中,物理教师应充分重视概念教学的重要性,并与时俱进地将多媒体这一教学辅助工具引入到课堂活动中,将物质概念变得更为生动而直观,从而切实提高概念教学实效;本文采取理论与案例结合方式,从三个角度进行阐述多媒体教学在物理概念教学中的优越性和实效性,以飨读者.

一、借助多媒体,帮助学生科学构建概念

初中物理概念的形成需要一个图式积累的过程,教师在实际教学中应借助多媒体,依据具体的教学内容为学生播放相关材料,以充分激发学生学习兴趣,从而促使其以更大热情投入到物理概念的学习中去.物理是一门以实验为基础的学科,在物理概念教学中,教师可借助多媒体为学生播放相关实验,使得学生获得丰富知觉与感觉图式,从而尽可能多地了解和物理概念有关的各类矛盾现象.在日常教学中教师可借助提问手段唤醒学生记忆,引导他们有针对性地知觉,积极把新的物理感性素材同化到旧的知识体系中去,从而恰当找到记忆的“衔接点”,使得学生精准了解自己要学习的物理概念和什么相关.在实际教学中,教师应全面分析学生新了解的信息和旧知识之间有无矛盾之处,如果有的话在什么位置出现了什么矛盾.这就有助于学生排除与发现旧概念的影响,从而为构建新的物理概念做好了准备.比如,在学习苏科版初中物理中《浮力》这一概念时,教师就可借助多媒体为学生播放人在死海漂浮的视频,并提问他们为什么人在死海中不会下沉?然后再播放实验:将小木块、压扁了的易拉罐放在水槽中后,小木块漂浮在水面,而压扁了的易拉罐沉到了水槽底.教师提问是不是只有木块受到了水的向上作用力,压扁了的易拉罐没有受到作用力呢?很多学生回答“是”.有的学生回答水只会对自己密度小的物体产生作用力.教师可先不评价学生的回答,将压扁的易拉罐恢复原状后放回水中,当学生看到它也能漂浮起来都感到很吃惊.教师这时可告诉学生:所有物体都会受到液体的浮力,这也是人们在水中搬运重物更轻松的原因.

二、借助多媒体,帮助学生抓住理解概念

在初中物理概念教学中,教师借助多媒体为学生尽可能多地展示出与概念相关的感性材料之后,就要引导学生分析材料并逐渐构建出新的物理概念.建立新概念的过程也是将客观材料主观化的过程,这就需要教师积极发挥自身的教学主导作用,借助课堂讨论、发现问题、提出问题等形式不断激发学生努力思考,从而逐渐排除物理现场中的无效因素,挖掘出与概念形成有重大关系的核心因素,从而获得物理概念的本质属性,进而构建出新的物理概念,最终实现从感性到理性的质的飞跃.比如,在学习苏科版初中物理教材八年级下册《浮力》概念时,教师就可将多媒体作为教学辅助手段,帮助学生抓住浮力概念的本质,从而使得他们更加深刻理解概念内涵.物理教材中是这样定义“浮力”的:一切浸入液体(气体)的物体都受到液体(气体)对它竖直向上的力.但是影响浮力的因素有哪些呢?在实际教学中,教师可借助多媒体为学生播放几组实验,并要求学生一一记录实验中弹簧秤读数.实验中体积不同但质量相同的两个铜块铁块,上端用绳子悬挂在弹簧秤先浸泡在水中,同学们会发现悬挂铝块的弹簧秤读数小于铁块,在更改铝块外形后弹簧秤读数不变;再将悬挂在弹簧秤上的铁块与铝块再次放到油中,弹簧秤读数均变大.然后,再为学生播放牙膏管放在水中的实验:处于正常状态的牙膏管漂浮在水面,而将牙膏管揉成一团后再次放进水中后下沉.实验播放完毕,教师引导学生就几组实验现象展开讨论,分析影响浮力的各种因素,最终学生在对比中抓住了影响浮力的因素为物体排开液体的体积与液体密度.

篇(3)

作用;练习

〔中图分类号〕 G633.7

〔文献标识码〕 C

〔文章编号〕 1004―0463(2014)

07―0060―01

物理学理论由概念和规律构成,所以物理教学的主要问题是教好物理概念和物理规律。学生如果对物理概念领会得正确,一般来说,物理规律也就容易掌握,如果学生对物理概念不理解或死记硬背,就不可能真正理解物理规律和物理公式的物理意义,在解决实际问题时就会感到困难,要更进一步通过物理教学去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思维能力、分析能力将成为空话。学生反映物理概念抽象难懂,运用物理知识解释日常生活中的问题很难,关键在于对物理概念一知半解。因此,认真研究物理概念的教学规律,帮学生打好基础,是物理教学中的重要课题。

一、重视概念的引入,激发学生学习兴趣

在概念教学中要尽量在回忆旧知识的基础上引入新概念。概念的引入要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有了兴趣,思维就能集中,学习的主动性就被调动了起来;提出的问题必须和引入的新概念密切相关,学生在生活中熟悉而又不能解决的问题,就能激发学生学习新概念的强烈愿望;用实验引入新概念,既生动又形象,可以使学生获得与概念有联系的感性认识,而又不能解释其原因,学生必然要满腔热情地去探索新知识。总之,不管采用什么途径引入概念,都必须使学生认识到引入新概念的必要性,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探索新知识的愿望,把学生的思维活动引导到新概念上来。

二、做好演示实验,使学生获得形成概念的感性认识

初中学生的知识和经验都较少,思维活动往往依靠直观材料。做好演示实验,使学生获得与物理概念有直接联系的、具体直观的感性认识,是学生形成概念的基础。因此在概念教学中,每个演示实验都必须突出实验所要达到的目的,抓住主要因素使它鲜明、形象,给学生留下深刻的印象。在实验过程中,教师必须恰当地指导学生观察、思考,使学生通过观察实验获得形成概念的感性认识,打好理解概念的基础。实验的“可见度”和“准确度”都必须有恰当的要求。演示实验应尽可能让全班同学都能看见,准确程度则根据不同的仪器、不同实验的要求来确定,但必须达到实验要求和实验目的。

三、发挥教师的引导作用,促进学生概念的形成

教学过程是学生的认知过程。初中学生处于形象思维向抽象思维过渡的阶段,所以学生获得感性认识后,教师的作用在于引导学生积极思维,使学生从感性认识逐步提高到理性认识。这是学生形成概念的关键。对初中学生来说,从感性认识到形成概念是比较困难的,要想获得良好效果,应注意以下几点。

1.概念形成过程,教师的启发和引导很重要。2.要引导、训练学生用自己的语言来表达概念的物理意义,逐字逐句地研究概念的定义。3.引导学生用数学公式表示概念。4.在概念形成过程中,往往存在一些妨碍正确概念建立的因素。如,日常生活的直观错觉、相近概念的混淆等。在启发学生讨论问题时,教师必须引导学生暴露与概念形成相关的直观错觉,然后加以纠正;必须引导学生分析、对比容易混淆的概念,搞清它们之间的区别和联系,才能使学生印象深刻,加深对概念的理解。

篇(4)

物理概念引入则是概念教学的必经环节,利用这一过程能让学生了解为什么引入这一概念,引入它到底有什么作用。当学生了解了相关概念的具体用处,才能将他们探究这一概念的兴趣调动起来,才能将学生内在的学习动机激发出来。物理教师要根据学生的生活经验,结合相关的概念教学,创设恰当的物理情境,让学生在分析、探索中知晓引入新概念的必要性,为进一步激发学生思考如何定义新概念奠定好基础。例如,在引入“密度”概念时,可以从鉴别生活中的常见物质着手。先出示铁块、木块和橡皮泥,一杯水与一杯酒精,然后再提问:如何有效分辨出这些物质?待学生回答后指出:要想有效分辨出这些物质,可以通过物质具有的一些特性,比如颜色、气味、硬度等进行分辨。但是有些物质,比如两条项链从外表上看一模一样,这时候又该怎么分辨出它们呢?有时候鉴于它们的一些特性比较相近,很难用人的感觉器官直接将其区别出来,这时候就需要引入新的科学方法进行解决了。这个新方法则是根据物质的“密度”来鉴别。接下来我们将一起探究密度的概念,以此来引出需要学习的内容,学生接受起来也比较容易。

2对比教学法有利于灵活运用物理概念

学生学习物理概念既要记住概念的定义式与表述内容,也要对其包含的物理内涵进行深入理解与运用。但是,在实际教学中,我们常听到有些学生抱怨物理概念多,又难于理解。但是,在概念教学中如果使用对比教学法,能让学生学会掌握触类旁通的本领,有利于促使学生灵活运用已经掌握的物理概念去理解一些陌生的物理概念。比如,在学习完“速度”这一概念后,大部分学生都比较容易记住并理解v=s/t,在学习“功率”这一概念时,就可以借助对比法,让学生观察P=W/t与速度的概念公式之间的联系与区别。学生们通过对比很快发现,从本质上来说,这两个公式描述的都是在单位时间内,某一个物理量的变化程度。对比教学法的应用,能帮助学生灵活使用简单易懂的速度概念公式去理解相对抽象复杂的功率公式,有助于提高学生的学习效率。

3多媒体形象演示

借助多媒体课件将物理教学中一些不容易解释的物理概念通过演示直观形象地展示出来,很多学校由于物理实验器材受到限制,学生不能够自己操作一些物理实践,这时候就可以利用快捷、方便的多媒体,图文并茂、声色俱全地将相关的知识点演示出来,既生动形象,又便于学生理解。例如,在讲解“照相机与眼睛”这一知识点时,为了让学生能更好地掌握实像与虚像两个概念,教师就可以借助多媒体技术向学生对眼睛成像模型和相机成像的光线传播原理进行直观演示,待多媒体生动形象的演示后,学生也能很快理解虚像、实像的具体含义,也能对凸透镜的相关原理有一个初步理解与掌握。利用多媒体课件将概念教学作形象演示,既受到学生们的欢迎与喜爱,又能使得课堂教学取得理想的教学效果。

篇(5)

一、创设学习物理概念的环境

在物理概念教学中,不同物理概念常常采用不同的办法来创设学习环境,可以取得良好的教学效果。例如,在进行压强、摩擦、力等概念的教学时,我利用许多典型、、为学生所熟悉的事例来创设学习物理概念的环境,这样会使学生有身临其境的感觉。但要注意,列举事例要恰当典型,语言要简练生动,并且是学生确已熟知的。又如学习“大气压”时,我先将一只水杯装满水,再将一张薄纸片压在杯口,然后将水杯倒过来,他们惊奇得看到这张薄纸片竟将这杯水托了起来。这种意想不到的现象,不但引起他们了浓厚的兴趣,而且激发起他们主动探索其中奥妙的积极性。再如在讲解原子结构时,我使用模拟的模型和挂图;讲解天平时(由于讲台上示范用的天平太小,整体结构也比较复杂)我运用天平的投影片,从底座开始,逐步复合再逐步分解。

这样,通过各种事例,进行必要的实验,图表、电视、参观等方法,使学生明确建立概念的事实依据,并建立起研究对象的正确清晰的表象,这是形成概念的基础。

二、对感性材料进行思维加工是形成概念的关键

概念的形成,并不是感性材料的堆积,而是对物理现象和过程等感性材料进行科学抽象的产物。因此,在现实已有足够数量的感性认识的基础上,就要引导他们进行科学的抽象,即引导他们运用比较、分析、综合、想象、归纳、概括等方法,逐步抓住事物的本质特征,以达到认识从感性到理性的飞跃。所以在概念教学中,不能只提供形成的概念,同时要引导学生进行科学的思维活动,也不能只是从概念到概念,从理论到理论的简单演绎。

在初中物理教学中,形成概念的抽象概括方法比较简单。如建立机械运动、电压、压力这类概括一类事物的共同本质属性的概念,只要有足够典型的感性材料作为基础,又善于引导学生从中抽象概括出它们的共同本质属性,这样就利于学生掌握。而密度、电阻、比热等这类既有质的规定性,又有量的规定性的物理概念(即物理量)的建立,是把被研究的事物的某一属性隔离出来加以研究,用另外两个(或几个)物理量的比值来定义。转贴于 学生对物理量的理解,往往偏重于其量值的大小,而忽视了它所反映的物理意义,即用量度公式代替它的物理意义。例如,学生由密度公式 ρ=m/V 把密度理解为单位体积所含的质量,而掩盖了密度是物质的本质特性这一物理意义。因此,对这类物理概念,不仅要求学生掌握其量度公式,而且应从物理意义方面来加深理解。在概念教学中,我还常常引导学生运用对比的方法,来分清有关概念之间的联系和区别,如蒸发与沸腾、压力与重力、串联与并联等。

三、运用,是使学生把学到的知识转化为能力的关键

篇(6)

1立足生活实际,积累感性材料

学生对具体的物理现象或探究过程的认识经验会影响他们对物理的思考和概念的形成.经验越丰富,形成的概念就越精细、详尽和准确.当下的学生往往缺少对生活经验的科学性认识和提炼.一方面,现在的独生子女生活经验很少,父母对孩子的生活方面也缺少正确而及时的科学性引导.因此在上物理课时他们表现出对生活现象的科学性理解和课堂生成都比较浅.另一方面,初中生本身知识结构不丰富,辩证能力和独立思考能力不成熟,考虑问题时容易只看事情的表面,产生一些错误或片面的概念性理解.面对生活中习见的现象,他们容易忽略分析的过程和问题的实质而直奔结果.针对这些现状,教师在日常教学中,可以通过引导学生多阅读科普杂志,与学生多聊聊生活趣事、新闻时事,尽量为概念形成提供大量的感性材料,为学生进一步思维加工提供依据.引导学生多问几个为什么,从探究的角度试着建立假设,收集证据,分析问题,拉近物理概念和学生的心理距离,让他们感觉物理科学就在身边,从而举一反三,融会贯通.

如在讲授简单机械的基本知识点后,学生对杠杆五要素的认识体会仍然较浅,笔者要求学生回家找到在生活中能带入教室的杠杆.第二天,学生们带来了剪刀,老虎钳,筷子,啤酒瓶起子,胡桃夹等等,琳琅满目.让不同的学生拿着自己带的杠杆在讲台前讲述该杠杆的工作原理,并让同学讨论它们的五要素.学生结合演示的活动过程,感性体会绕着转动的固定点(支点),使杠杆转动(或阻碍转动)的力等.然后老师将典型例子的简图画在黑板上,学生分析画出杠杆的五要素,使他们进一步巩固杠杆的概念要点.

2集思广益,构建概念

2.1顾名思义,勿断章取义

“顾名思义”是语文学习中理解词义的一般方法,而物理概念也是用文字的形式进行表述的.如果学生看到一个概念名词(哪怕是没有接触的),敢于从字面意思抓住关键词,猜测其涵义,那么出现新概念时学生就不会感到怯气和被动.“顾名思义”教物理概念是基于我们汉语特有的性质决定的.物理概念的名称体现了汉语的语言美,它们往往准确、精炼,其中每一个字、词,每一句话,每一个注释都是经过认真推敲并有其特定的意义,以保证概念的完整性和科学性.在概念教学中抓住关键的词字,注重引导学生从字面上逐步深入概念的深层涵义.

案例压力

概念垂直作用在物体表面上的力.概念中的关键词是“垂直”和“表面”.

我在教学时是这样设计的:第一步:让学生看着“压力”这个概念名词,说说对这个词的理解.

生:压力是压在物体上的力.

生:压力就是重力.

生:压力是两个物体放着时,上面物体对下面物体的力.

……这些对于“压力”前概念的理解已经基本到位.

第二步:给学生一个海绵,请学生演示手对海绵的压力,用简单实验器具演示压力发生时的现象.当第一个学生向大家演示手对海绵向下的压力后,马上就有学生补充也可以对其施加向上的压力,思维的闸门一下子打开了,学生们纷纷补充对海绵也可以有向左向右……各个方向的压力.随即用海绵向全班学生演示向各个方向的压力,让学生总结这些力有什么共同特点.用海绵来演示“压力”可以让学生更好的观察压力作用在物体上的位置,通过观察海绵发生形变的部位和形变的方向,学生对压力作用在物体的部位和压力的垂直指向有了具体的感性认识.

第三步:让学生再谈谈对“压力”这个名词的理解.当确定了事物的本质后,概念的定义就水落石出了,学生用简单、恰当、准确地语言概括出这个本质就可以了.当然在“顾名思义”教学中要避免片面理解字面意思,于是在下定义后,让学生通过画向着桌面朝下,向着天花板朝上、向着墙壁朝里,垂直于斜面朝下等不同方向的压力示意图,然后引导学生分析上下底面积不相同的杯子正放、倒放时液体对杯底的压力和杯子对桌面的压力,从简单到复杂,从侧面到综合多方位地启发学生的思维活动,让学生真正理解物理概念的内涵和外延,使定义的内容更加饱满.

2.2将错就错,借题发挥

在课堂教学过程中,难免会出现这样或那样的失误、错误.当错误或失误出现时,教师适时“将错就错”,把这种“错误”当成教学资源来利用,变废为宝.有时甚至可以故意犯“错误”,或把“错误”的结果放大,当错误的结果强烈冲击学生的感观,学生会自觉的辨清一些模糊、相近的概念.

比如在一次讲解电路连接时,我设计开放性实验:提供电路元件,让学生分组实验,连接电路,让两个小灯泡同时发光.学生兴致勃勃的连着电路,我在各组指导检查时,发现一个组把电路连成了电源短路,我本想制止,但转念一想,这不是一个现成的“好教材”吗?于是装着没看见,直接走过.当其他组都使两个灯泡发光时,这组同学却忙得焦头烂额,怎么都检查不出哪里出现问题了.我把他们的电路实物连接插在电路板上,向学生演示,让同学帮他们看哪出现问题.学生刚接触电学,对于这种电路中有用电器时的短路情况不能马上分辨.于是我又让他们摸摸电池,学生们马上发现:电池很烫,短路了.我乘胜让学生将“短路”的概念、类型和判断方法再一次巩固.随后举一反三,在电路图中加上电表、电阻等其他电器,指导学生辨别复杂电路中短路的情况.所谓“吃一堑,长一智”,有了这次由“错误”的结果带来的深刻体会,学生在运用电路图时,总会自觉地多下一步“检验”的棋.

3创设情境,多角度运用概念

概念教学的最终目的是运用概念来解决具体问题.因此课后及时地对学生进行难度适中的练习是必不可少的.同时实际地运用概念是概念的具体化,而每一次的概念具体化都会使其进一步丰富和深化,使学生对概念有更全面、更深刻的理解,能促使他们把新知识纳入已有的概念系统中去.在日常教学中,要贴切学生的日常生活,利用小游戏、学生发生的小意外,文具盒和书包里现有的物件,校内外学生常看见的事情,学生之间常聊的话题等多角度对概念进行运用.

如在学习了“压强”的概念后,我让学生做比赛握鸡蛋的游戏,就是把鸡蛋握在手里,看谁能把鸡蛋握破,结果是没一个人能做到,然后我让班级中最柔弱的女生轻敲这枚鸡蛋,很容易就敲破了,说明压力大不一定效果就明显,而压力小不见得就效果小;同样是“压强”,课后有个学生让我改作业,一用力学生的作业本被我用笔划破了,我及时引导学生思考用大小不等的力写字时,压力的效果是否相同?压力的作业效果到底与压力大小有什么关系?通过对与概念相临近的、相对立的、相反的方面多角度运用,可以避免过于单调的生活经验让学生缺少在多变情况下应用概念的应变能力.

4析汉字、编口诀,识记概念

篇(7)

建构主义认为,学习是学习者以自身的知识和经验为基础的主动建构活动,问题情境的设计要从学生的生活实际和已有知识出发,才能激发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因此,教学过程中要注重从学生熟悉的生活现象引入概念,因为生活实践留在记忆中的形象(表象)容易为学生理解。尤其对于初中学生,从生产生活中感知到的大量的、丰富的物理现象是他们认识物理概念的必要的感性材料。这些感性材料为他们创造了一个良好的物理环境。教师利用好这些生活素材布置学生观察或动手实验往往能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同时,学生在初步掌握物理概念后,还要通过迁移将概念灵活地、创造性地运用于新的物理情景中,来完善对概念认识的深度。

二、多样化原则

物理概念的教学不仅仅只使用一种或两种教法,可能本身会包含好几种教法,我们在让学生体会生活实践的同时又可以用实验加深印象从而应用抽象、归纳等多种方法全面、客观的理解某一概念教学,以期得到最佳教学效果。当然,我们也不必哗众取宠,把一个简单、明白的概念复杂化。物理概念教学应遵循从感性认识到理性认识,从特殊到一般的认识规律,教学的方法可以多种多样、灵活多变。在教学中选择好恰当的教法,或者把多种教学方法合理地综合应用必然能够取得理想的教学成果。

三、引导性原则

物理概念是对物理现象、过程等感性材料进行科学抽象的产物,所以,在概念教学中,若只向学生提供形成概念的感性材料,而不同时让学生参与思维加工活动,尽管教师在作出概念的文字或数学表达时讲得很清楚,但对学生来说,表面联系和内在联系,感性认识和理性认识、生活经验和科学概念仍处在分离的状态。因此,要使学生形成正确的概念,就必须在他们获得足够的感性材料的基础上,引导学生运用比较、分析、综合等思维方法,对感性材料进行思维加工,进而抽象概括出事物的本质属性,从而使他们形成初步的概念,在此基础上,引导学生用精练的语句将这个概念的内涵表达出来,对于物理量,还应引导学生通过思维加工,得到它的量度公式,进而分析、比较它的量度公式与物理意义上的联系与区别。

四、探究性原则

篇(8)

一、物理概念教学的重要性

对于物理学体系而言,物理概念是物理学中重要的基础知识,也是展开其他物理学教学的基础和前提。只有很好地掌握了物理概念,才能更好地理解物理公式的含义,更好地掌握物理的规律。青少年在初中阶段开始系统地学习科学文化知识,接受比较严密的概念教育,但是对于刚脱离小学教育的初中生而言,这一认识上的重大飞跃是有一定难度的。我认为,如果概念都无法弄清,那么以后的学习无从谈起。只有初步掌握这些科学概念后,才能继续探究科学的奥秘。所有初中知识概念中,最不好解释的就是物理概念。传统的物理概念教学主要使用平铺直述的教学方式,教学枯燥乏味,缺乏吸引力。为了更好地达到教学效果,物理教师在教学中应该运用现代化的教育理论和信息技术,将枯燥的物理概念讲授得生动、有趣。只有抓好概念教学,才能激发学生的学习效能,达到事半功倍的教学效果。

二、强化感知,从实践中引入概念

从学生熟悉的生活现象引入概念,因为生活实践留在记忆中的形象(表象)容易为学生理解。尤其对于初中学生,从生产生活中感知到的大量的、丰富的物理现象是他们认识物理概念的必要的感性材料。这些感性材料为他们创造了一个良好的物理环境。教师利用好这些生活素材布置学生观察或动手实验往往能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如在简单机械的学习中,课前布置学生找找生活中杠杆、轮轴的实例以及它们的作用。再如在压强的教学中,课前布置学生完成两个实验:①一个较胖的同学和一个较瘦的同学同时站在沙坑中,观察脚陷入的情况如何?②同一个人穿平底鞋和穿细高跟鞋站入沙坑中,脚陷入的情况又怎样?这样,使学生对压强大小的决定因素先有一个初步的,感性的认识。这样能为压强概念的学习打下较好的基础。为了激发学生学习物理概念强烈欲望,教师必须充分发挥课堂演示实验的作用。对初中学生,尤其要讲究实验形象、鲜明、生动。例如讲磨擦起电这一课,当教师手托一块事先使之带电的泡沫塑料块走进课堂,将它放在一个同学头上磨擦后吸引该同学头发,一定可以很快地吸引住学生,促使他继续了解磨擦起电的原因。又如做电路实验,切忌教师自己在讲台上连接线路,坐在稍后的学生什么也看不见。要讲究示教板的大型化,鲜明化,这方面多费点精力是大有效益的。在讲授新概念之前,教师千方百计要从形象入手。用一开头就抄黑板写定义的方法,是注定不会收到好的教学效果的。

三、联系生活实践,提供应用概念的环境

学生形成概念的过程是从生活到物理的认识过程。初中生刚刚接触物理,抽象概括的能力不是很强,因此,在教学过程中,教师要讲清概念,形成内涵,就要从物理事实或自然出发,引导学生观察现实生活提供的基础材料,围绕学生生活中的物理现象来展开教学,并对现象进行分析,理解其特征,综合各种现象的共同特点,进行抽象概括,从现象到本质,形成概念的内涵。 联系生活实践完成概念教学,把生活中的现象穿插到概念的引人、概念的认识、概念的应用等过程中,学生的生活世界与物理世界被拉近了,就可以激发学生持久的学习兴趣,提升学生的求知欲望。有了生活的经验积累和兴趣的驱动,建立物理概念就显得容易多了。 让学生运用概念解答一些他们常见的实际问题,给学生提供应用物理概念的生活环境也是帮助学生深化概念的有效方法。

四、实际应用,理解概念

对概念下定义要适时,应培养学生会分析实验中的有关因素,实验中暴露的本质、分析生活中一些物理现象直观错觉的产生原因。例如,力臂概念的教学,必须从力的三要素,力的作用效果分析起,最后才能建立力臂的概念;当学生初步形成概念后,必须及时给他们提供运用概念的机会,使他们在运用概念联系实际或解决具体问题的过程中,巩固、深化和活化概念。初中学生的思维处于形象思维向抽象逻辑思维的过渡过程。因此,初中物理教学往往要从具体经验出发,使学生思维不断向高水平转化。初中物理中,有些概念的意义在日常的生活中已有感性的认识。在学习这样知识时,应顺应学生的思维,加以引导,简化理解过程。例如,对于水烧开的过程,学生往往只注意冒气泡这一现象,这样不利于形成完整的沸腾、汽化的概念。这时教师应引导学生有目的地观察水开的全过程:加热前有无气泡?加热过程中,气泡的部位如何?气泡怎么变化?剧烈程度如何?温度是否继续上升等,从而把学生的好奇心引导上正确的轨道。

综上所述,注重概念教学,让学生理解概念的内涵和物理意义,让学生正确认识各种物理概念之间的区别和联系,是提高学生分析能力的有效途径。

参考文献:

[1]郭建清.中学生物理概念学习中自我监控能力的发展[J].企业家天地,2009,(11).

[2]张玲.初中物理教学中如何实施探究式教学[J].科学教育,2009,(6).

[3]杨连成.浅谈多媒体在初中物理教学中的运用[J].科学大众(科学教育),2009,(11).

篇(9)

1.概念本质属性被现象掩盖

物理概念是对某一类物理事物和物理现象的本质属性的熟悉,本质属性往往隐藏在表面现象之后,生动的表面现象往往给人深刻的印象。例如,热传递现象中究竟传递的是温度还是热量?物体间发生热传递时给学生留下的表面熟悉是:一个物体温度降低,另一个物体温度升高,最后达到温度相同,表面上看是物体间发生了温度传递。要熟悉现象的本质,需要经过充分的分析、理解才能熟悉到,这种强烈的表面印象抑制了学生对热传递本质属性的熟悉。

2.学前概念的负迁移

学生在学习新的物理概念之前,往往已经接触过许多相关的物理现象,并在头脑中形成一些近似的概念,即学前概念。这些概念往往是未经充分的科学抽象而获得的,因此,大多是不准确甚至是错误的。不正确的学前概念妨碍概念理解的全面性、完整性,影响着学生对新概念的同化,造成新旧概念的模糊熟悉。例如,对于光和光线,学生在生活中已经有诸如“这里光线太暗”之类的说法,显然是用光线代替了光,在理解“光线是表示光束及其方向的直线”时产生迷惑,片面认为光线就是光。

3.概念形式相似或意义相近

物理概念中,有相当多概念与其他一些概念形式上相似,更多的是意义上的相近,对这些相似概念区分不清,就会造成理解的混乱。例如液体压强计算公式与浮力计算公式;物体的相互作用力与物体受到的平衡力;功率与机械效率;惯性与惯性定律;汽化与升华;电动机与发电机;音调与音色等等。

4.概念之间既相互联系又相互区别

有一些概念尽管物理含义不同,但在同一类问题或现象中有着密切的联系,有的学生由于头脑中没有完整的物理情境,对它们的物理意义理解不透,轻易将它们之间的关系简单化,不了解它们在本质上的区别,就会混淆不清。例如,对于温度、热量、内能这三个概念,有些学生常认为:热的物体热量多,内能也大;相同温度的水,质量越大热量越多等。还有如重力与压力、压力与压强、功与功率、电功与电热等等,都经常产生混淆。

二、比较法是学习易混淆概念的有效策略

1.概念形成过程的比较

物理学概念是从物理现象和物理过程中抽象出来的事物本质特征,概念形成过程的比较涉及到建立概念的目的、有关的典型物理事物或物理现象、思维过程等。这些方面的区分度一般较大,容易起到鉴别概念的作用。例如:压力和重力。压力的形成是由于互相接触的物体发生相互挤压,而产生垂直作用在物体表面上的力,其性质属于弹性力;重力是地表四周的物体由于受到地球的吸引而使物体受到的力,其性质属于引力。在有些情况下,压力是由物体的重力引起的,如放在水平地面上的物体对地面的压力,此时也仅仅是压力的大小与物体的重力大小相等。但在许多情况下,压力并不是由于重力引起的,如用手握住物体时,手对物体的压力;用力往墙壁上按图钉,图钉对墙壁的压力等。从压力和重力的产生过程看,它们是性质完全不同的两种力。

2.概念内涵的比较

物理概念内涵的比较是易混概念之间最实质、最重要的比较。一般说来,易混概念往往描述的是同一类物理事物或物理过程的不同属性。因此,区分这样的易混概念,要指明它们分别描述了同一对象的哪些不同属性,明确理解它们的不同的物理内涵。如平均速度和速度都是用来描述物体运动的快慢,但要分清前者是描述一段时间内的平均快慢,而后者表示物体的运动快慢不变。

3.在运用中比较

把易混概念运用于某些具体情况中,经常能获得生动的、直观形象的感受,使概念之间的区别更鲜明。例如:热量和温度,学生往往认为热量是一种物质,温度是热量的强度,热量和温度成比例,热传递中是温度被转移等等。教学过程中运用“概念冲突”来促进学生概念的转化,提供一些实例和需要学生解决的问题,学生用个人的理解和解释这些实例往往会产生矛盾,只有运用科学的物理概念才能解决“冲突”,解释这些现象。

4.在结构中比较

篇(10)

二、概念图的运用在初中物理教学中的作用

1.有利于完善教学方式。概念图的运用有利于教学方式的完善主要是针对老师来说的。初中物理在教学的过程别注意学生对物理概念的掌握情况。老师在教学的过程中,往往是通过一定的事例引入物理概念然后进行详细的分析与解释,之后安排相应的练习来巩固所学的知识。然而在练习中我们也发现了一些问题。即使学生在听课的过程中掌握了物理概念,并能结合相关的物理公式解决老师提出的问题,但在实际的操作中,往往会局限于物理公式运用的范围,不能灵活的进行转化。这其中一个重要的原因就是学生不理解物理概念之间的关系,没能形成一个相互联系的完整的知识体系。概念图因其本身就具有很强的直观性、有序性与整体性,如果老师能够将其糅合在物理教学的过程中,能够帮助学生理解新旧知识点之间的关系,有利于学生构建系统的知识结构,在解决问题的时候进行灵活的转化,提高物理教学的效率。在这个过程中,老师可以结合实际的教学效果,进行经验总结,将概念图灵活穿插在物理概念的教学中,对教学内容进行有序地安排,丰富教学方式。

2.有利于提高教学的效率。在以往的物理教学中,老师依照书本按部就班的进行教学,学生则通过练习巩固所学的知识。由于缺少深化知识结构的教学过程,学生对物理概念的理解往往不够准确。概念图的作用在于能够用简明有序的方式呈现物理概念之间的关系,帮助学生构建系统的知识结构。同时概念图还是评估教学效果的一个很好的标准。一方面,老师可以通过学生自己绘制的概念图发现学生在概念学习过程中的问题,了解学生实际的接受情况,这样有利于老师及时地调整教学计划,做到有的放矢。另一方面,学生在绘制概念图的时候,会发现一些日常学习中忽略的问题,因为概念图的构建需要学生熟练的掌握每一个知识点,对知识点之间的关系有较为清楚的理解。通过绘制概念图,学生能够对自己的知识体系进行查漏补缺,发现学习过程中的短板并能进行相应地调整,这样做能够有效的避免在以后的学习中再次犯错。通过评估,老师能够了解学生的掌握情况,学生则可以扩大知识面,对知识体系进行查缺补漏,有效地提高教学的效率与质量。

三、概念图在初中物理教学中的运用

1.概念图在新知识教学中的运用。概念图在新知识教学中的运用可以结合传统的教学方法即课前预习课后练习的方式进行。课前的时候,要求老师按照第二天的知识点安排教学内容,将概念图作为教学计划的一部分,结合以往学生熟悉的方法,将相关的知识点进行整合,完成概念图的绘制。同时,老师应该在课前要求学生按照自己的掌握情况制作概念图,完成对新知识点的预习。一方面通过自己绘制概念图,学生能够关注到以前的知识点和新知识点之间的关系,对新知识点有大概的了解;另一方面老师可以通过查看学生的概念图了解学生之前的学习情况,发现学生之前错误或者不全面的地方,给予改正,以保证知识点的正确性与连贯性。课堂学习是三个环节中最重要的一步。在引入新知识之前,老师可以设置一定的事例或者情景引起学生的兴趣,,在授课的过程中,可以按照事先绘制的概念图对物理概念进行讲解与扩展,参照之前学生制作的概念图指出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错误,提出新的问题让学生思考,并根据课时进行全班范围内的讨论,加深学生对新知识的掌握与理解。学生在自己事先制作的概念图的基础上,参照老师的课件,可以发现自己的错误、学习更好地整合知识的方法,提高自己制作概念图的能力。学生在听课的同时应该注意老师着重强调的地方,做好课堂笔记,以便课后的巩固复习。在课后的练习中,学生可以参照老师的概念图先对新的知识进行整理,对新知识点进行一定的延伸思考。课后有机选择练习的重点,,做好解题笔记,将自己不明白的知识点记录下来向老师请教。老师则可以通过学生的作业对教学的效果进行验收,纠正学生易犯的错误,保证教学的质量。

2.概念图在复习时的运用。复习的内容可以安排在每章的结尾和全书结束的时候。整合的内容可多可少、可繁可细,老师可以根据课时和学生的掌握情况做相应地调整。学生在章节结束时做的概念图可以详细一点,这样可以帮助学生深化对学习内容的理解。全书总结的概念图就应该找出最主要的概念,省去细枝末节,要求学生站在整本书的角度上思考问题。老师可以根据学生的概念图进行一些修改,提出自己的意见。复习最主要的目的是查缺补漏,通过制作概念图,可以有效地达到这一目的。

上一篇: 农业发展的成就 下一篇: 高中语文关键能力
相关精选
相关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