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23-09-12 09:26:38
序论:好文章的创作是一个不断探索和完善的过程,我们为您推荐十篇采购的控制要素范例,希望它们能助您一臂之力,提升您的阅读品质,带来更深刻的阅读感受。
中图分类号:F253.2 文献标识码:A
1、总承包项目的概述
所谓的总承包项目其实就是工程项目总承包企业按照合同约定,承担工程项目的设计、采购、施工、试运行服务等全过程服务,同时还对总承包工程的功能、质量、安全、工期、造价全面负责,并且向业主交付具备使用条件并符合功能要求的工程。其特点首先是业主将设计采购施工全部由总承包商负责,对项目的介入程度少,这样就会降低业主方的管理成本;其次是总承包一般采用总价合同,相对分离式而言,更有利于业主控制工程;第三是业主承担的风险很小,而总承包商承担的风险则很大。
在工程总承包( EPC) 项目,设备采购是项目实施的核心环节之一,既是整个工程进度的支撑,也是工程质量的重要保证。而EPC项目设备采购管理程序一般包括: 策划、招标、订货、催交、监造、运输、仓储管理、检验、现场服务管理等,在一般情况下,设备安装和调试及移交也是EPC的范围,但不属于采购环节。就一般而言,设备材料的采购都是通过竞争性招投标确定供货商,总承包商希望通过供货商相互竞争的方式控制设备材料采购价格,从而达到控制项目成本的目的。
2、总承包项目设备材料采购价格控制要素
2.1、潜在供方的确定直接影响设备材料的采购价格
潜在供方的确定是总承包项目设备材料采购的首要环节,也是控制设备材料采购价格最为重要的环节。因此,总承包项目部采购价格控制从优选潜在供货商开始,也就是采购策划工作。项目业主在总承包项目的招标文件中通常会对本项目设备材料的潜在供货商,尤其对关键设备和重要材料的潜在供方,会做出一个独立的名单清单,投标人只能在这个名单中选择供货商。
对于项目业主来说,当然希望寻求与业内一流的设备材料供货商合作,尤其是经过竞争性招标确定项目总承包商后,总承包商要承担设备材料采购的价格、供货期等方面的所有风险。
然而从总承包商的角度来讲,只要能保质保量完成项目建设,以最小的项目设备材料成本,进而获取自身利益的最大化。由于受产品价值及市场环境的影响,最好的设备往往价格高,所以总承包商在优选过程中,遵循的最基本原则是“适用性原则”,即在保证系统功能正常运行的前提下,选择符合工程项目特点,并且价格最低的设备,正常情况在卖方市场的条件下,通过竞争性招标采买设备材料是并不能控制采购价格,储备及筛选优质供货商可以在一定程度上抵消市场价格风险,控制采购价格。
潜在供方的确定在整个项目设备材料采购价格的控制过程中,是个基础性的工作,因此,在项目投标阶段,总承包商就要审慎研究业主的招标文件,一般在投标文件中每项设备采购都会开列3-5家不同档次的潜在供货商供业主选择,从而掌握设备材料采购价格的主动性。
2.2灵活运用订货合同的条款控制采购价格
在与设备材料供应商签订货合同时,要合理的运用订货合同的有关条款,因为在设备材料订货合同中,有关的付款计划、货款支付方式、履约保函或保证金、违约金、质保期等条款,和订货合同价格的最终形成有直接关系,灵活运用这些条款,也可以达到控制设备材料采购价格的目的。
通常情况下,设备材料供货商总是希望尽可能早和快的收到合同款来减轻自己的资金压力,而总承包方为了有计划的控制资金的支付并控制合同的执行,对货款的支付也有一定自己的要求,在设备材料订货合同中的付款专用条款,规定了需方按照什么样的付款进度向供方支付合同款。因此过于苛刻紧张的付款条款和付款计划会增加供货商资金压力和财务风险,从而直接导致合同价格的上扬。
作为设备材料订货合同中经常遇到的条款,我国各家商业银行对履约保函都有规定,在开具履约保函时,绝大多数供货商一般需要做全额的资金抵押,即银行里有等额的资金抵押才能开具履约保函。
一般来说,设备材料订货合同中的货款支付方式条款不会对最终的合同价格产生太大影响,但对于个别需要供货商总成的设备供应,通常是将货款付款给成套供货商,再由成套供货商支付给分包商,如果能与供货商及其主要部件的分包商达成委托付款协议,将其改为由需方以专款专用的方式直接付款给供货商的设备材料分包商,就能大大减轻分包商的资金负担,进而从分包商一方获得价格优惠,从而降低总体的设备合同采购价格。
设备材料订货合同中的质保期和违约金条款一般来说不宜做出更改,因为这部分条款主要是用来保证合同的顺利执行,并保护总承包方利益的。在有些情况下,调整质保期违约金的条款也能有效降低供应商的风险评估,从而降低设备材料采购价格。
2.3采购招投标中投标人报价的分析和评审
控制设备材料采购价格的一个重要环节,即以公开招标或邀请招标等竞争性招标的方式进行总承包项目设备材料的采购。在此过程中,对各投标人商务报价的细化分析和评审对采购价格的控制和执行风险控制有着重要影响,因为这直接影响到供货商和合同供货范围的确定。
设备材料采购的招标文件中都会为投标人设计专门的投标报价分项表供其填报价格,但设计好的投标报价表通常采用的是通用格式,因为要考虑招投标的成本,所以投标人在填写投标报价表时,需要提供更加详细的设备材料分项报价供便招标人评审。一般而言,当总价与分项价格不符时,采购招投标时,要以分项价格为准,所以评审投标人价格时,分项报价是一个最主要的参考,通过对投标人的分项报价的多角度考量,评标阶段控制设备材料采购的关键是找出报价的不合理之处和隐含的价格上调因素。对于一些比较隐蔽的或存在变数的价格问题,可以要求投标人做出书面澄清,将报价有效期适当延长至招标文件要求。尤其是主要设备和零部件之间的价格存在较大差异,一定要将零部件的报价补齐或修改到符合招标文件要求,挤掉其中的水分,使各投标人得到公平公正的评标。
3、中小型设备材料采购的价格风险控制
3.1、中小型设备材料供货商的供货风险控制
供货商是承包商履行好EPC合同义务的基础,而EPC工程项目设备材料规格品种繁多,供货商来源复杂,有的供货商供货不及时、供货质量缺陷、出厂检验未检出的瑕疵、不及时提供备件、故意抬高备件供应价格,所以在选择设备材料时,所选产品质量要能满足合同要求,并且在业界口碑好,信誉好,售后服务一流,这样就能避免后期不必要的障碍,从而控制了因后期纠纷带来的成本增加。
对于这样的风险,要积极与业主沟通协调,妥善解决可能造成不良后果,调查研究项目相关供货商,预防上当受骗,在供货合同中明确支付、违约、质量检验和索赔争议等条款,严把质量关,严格控制不合格产品到达现场,对出现不良记录的供货商,在以后的项目中不再与之合作。
3.2、中小型设备材料现场管理风险控制
设备现场管理即设备材料到场的开箱检验,在开箱验收时出现货物数量和装箱单不一致,数量不全,设备损坏等现象,应提早发现,尽快处理,越早发现问题越容易解决。尤其在项目关键阶段,对设备材料的管理容易失控,从而加大采购成本,延误工期。对于此类风险,承包商应该委托采购部门将货物及时移交给施工单位,并同时邀请业主、监理等相关部门参加开箱检验一次性移交,开箱检验,确保无损坏和划痕等异常情况,做好书面记录,裸装、捆扎包装的材料应逐件检查尺寸,根据实际验收记录,写开箱检验单,按质验收。
经进货检验合格的货物应及时办理入库手续,各类货物入库时应做好标识,定期检查库存区内货物,对长期存放的设备做好保养工作,做好防盗工作,仓库保管员应按领用单上所列的品种、型号、规格、数量进行发放,并签写出库单,总包单位组织施工单位办理剩余材料退料手续,随机文件和检验记录等应分类妥善保管,以备查询调用。
结束语
在总承包项目投标及设备材料采购过程中,总承包商希望通过竞争性招投标确定供货商的方式控制设备材料采购价格,通过本文的分析,控制总承包项目设备材料采购价格的重要因素主要包括潜在供方的确定、对投标人报价的细化和评审以及灵活应用订货合同的相关条款,对于设备采购承包商来说,加强风险意识和对风险的预控能力,将会对设备材料采购价格控制起到积极作用。
参考文献:
关键词会计控制要素结构财务风险
一、企业内部会计控制的基本要素
企业的资金运动包含资金的投入、资金的循环与周转和资金的退出三方面。资金投入分企业所有者投入和企业债权人投入两类。从一定日期相对静止的状态来看,资产总额减去负债的差额为所有者权益,由此划分出资金运动相对静止状态下的三项会计要素:资产、负债及所有者权。企业各项资产经过一定时期的营运,在获得一定收入的同时必将发生一定的耗费,收支相抵后的差额确认为当期损益,由此分离出资金运动显著运动状态下的三项会计要素:收入、费用及利润。
二、企业会计要素的结构。
资产、负债、所有者权益、收入、费用、利润这六项会计要素具有紧密的相关性,反映资金运动的静态和动态两个方面。资金运动的静态表现为:资产=负债+所有者权益。这是最基本的会计等式。资产来源于权益,两者相互依存,在数量上必然相等,权益包括所有者权益和债权人权益。资金运动的动态表现为:收入-费用=利润。利润是指企业一定时期所获得的收入扣减该时期所发生的各项费用后的余额。
三、会计要素及其结构与企业财务风险的关系
企业一定期间内资产的形成来源于权益资本和负债资本的投入,两者之间的任何变化都会使得企业资本或资本结构发生变动。以企业一定时期内形成的资产为基础,收入或费用的任何变化都会引起企业利润的变化,根据企业这六种会计要素的联动传导关系,运用系统分析的思想,可以得到这六种会计要素及其结构比例关系与财务风险的关系。
(一)资产与资产结构
资产是企业拥有或控制的,预期能给企业带来一定经济利益的资源,企业资产的增加或减少将使企业的收益变得不确定。按照资产的流动性及周转快慢可将企业资产划分为流动资产和非流动性资产,两类资产的比例构成企业的资产结构,所有不合理的资产结构都会削弱企业获得收益的能力,而企业发生财务风险的前兆之一就表现为企业收益能力的降低。
(二)负债与负债结构
负债指企业由过去的交易或事项形成的、预期会导致经济利益流出企业的现时义务。企业负债的增加必将会增大其偿债风险。按照企业债务偿还期限的长短可将企业负债划分为流动性负债和非流动性负债,两者的比例构成了企业的负债结构。企业的资产结构一般将决定企业负债结构的比例范围,如果两者不相适应,那么必将会加大企业的偿债风险。
(三)所有者权益与所有者权益结构
所有者权益是指所有者在企业资产中所享有的经济利益,在数量上等于企业全部资产减去全部负债后的余额,企业所有者权益是企业清偿债务的基础。按照投资者类型的不同,企业权益被划分为国家股、法人股、个人股和外资股等,其各自拥有股份的份额结构便构成了企业的权益结构,企业不同的权益结构将会决定企业的治理结构,影响企业的管理结构和管理效率,进而有可能影响到企业经营活动创造价值的能力,使企业发生财务风险的可能性增大。
(四)收入与收入结构
收入是企业生产经营活动或资本经营活动以及其他活动过程中所产生的收益,表现为企业一定时间内现金的流入、其他资产的增加或负债的偿还,获得收入是保证企业持续经营的基本前提。企业收入结构是指企业从事生产经营活动与从事资本经营活动获取的收入之间的比例关系,企业收入结构的非预期变化预示企业发生财务风险的可能性将会增大。
(五)费用与费用结构
费用是企业在从事生产经营或资本经营活动以及其他活动中发生的各种耗费,表现为企业一定期间现金的流出、其他资产的减少或是负债的增加,企业开展经营活动必然产生一定费用,作为企业经营成果的扣减因素,费用数额增减的不确定性必将会对企业收益的稳定性造成影响。企业的费用结构包含能够予以对象化的制造成本和不能予以对象化的期间费用,企业的费用结构变动的不确定性能够反映企业的经营效率,进而能够影响企业的实际经营绩效和发生财务风险的可能性。
(六)利润与利润结构
利润是企业在一定期间内收入与费用相抵后的差额,是反映企业经营成果的最终要素,企业利润的不确定性会直接表现为财务风险。企业利润结构既可以指利润形成结构,又可以指利润分配结构,利润形成结构反映企业各类经营活动获取利益能力的高低情况,利润的分配结构反映企业各类经济利益主体对企业利润的占有和控制程度,企业利润结构的特征是企业持续经营的动力和约束条件,其结构的不确定性势必会影响企业持续发展,增大企业发生财务风险的可能性。
由企业各类会计要素及其结构的不确定性与财务风险之间的作用关系可知,内部会计控制可以从控制会计要素的内容和结构两方面保障企业的资产安全。在分析影响企业会计要素及其结构变动的所有因素的基础上,采用定量和定性预警分析,建立财务风险预警系统,可以灵敏地检测企业财务状况并传递给利益相关者,从而有效地防范和规避企业财务风险。
.
【关 键 词】文献询价采购/关键要素/综合评价/递阶优选-层次分析组合法
1 文献采购方案评价中存在的主要问题
图书馆文献采购人员以往在选择书商时,多数是凭经验出发,主要考虑书商的优惠政策、订到率和信誉程度,至于其他一些评价因素则很少考虑,一旦选定某一书商则往往长期不变。在市场经济条件下,如何科学合理地确定文献采购方案,是采购人员所面临的首要问题。
信息技术的广泛应用,使得各种载体类型的文献大量涌现。图书馆文献信息资源的结构和成分正在发生巨大变化,形成了集图书、期刊、电子出版物、光盘数据库、网络数据库及网络信息资源为一体的多元化馆藏格局。面对用户信息需求日益多样化、图书馆经费严重短缺、文献价格飞涨等情况,采购人员如何利用有限的资金最大限度地满足用户需求,怎样综合考虑各种不确定的复杂因素,选择更为合适的书商,如何经济合理地搞好每一次文献采购活动,是采访人员必须面对的第二个问题。
随着市场经济及电子商务环境的不断优化,图书馆文献询价采购应运而生。然而,文献询价采购或投标方案评判的不确定性因素较多,采用人工法分析评价较为繁杂。如何利用计算机和数学建模技术来科学高效地进行综合评价,将传统的定性分析变为定量评价,优选出投标书商或订购方案,是采购人员应认真思考的第三个问题。
2 文献询价采购的递阶优选—层次分析组合法
文献询价采购方案的评判参数具有模糊性和复杂性,必须遵循宏观评判(定性)、定量排序(定量)和综合分析(再定性)的辨证思路开展综合评价。分析表明,评判参数中的某些参数在方案优选过程中起着关键性控制作用,也就是说,其具有一票否决的作用。这就要求在具体评价过程中,首先对各方案相关评判参数的控制作用进行递阶分析,剔除明显带有一票否决要素的方案。然后运用层次分析方法,对递阶分析后保留下来的方案进行定量排序,最后选择出最优方案。这就是本文所要讨论的递阶优选—层次分析组合评价法的基本思路。
根据上述基本思路,文献询价采购方案的递阶优选—层次分析应按两大基本步骤进行:
· 关键评价因素的递阶优选。分析相关评判参数的重要性,筛选出对方案和商评判具有关键性控制(一票否决)作用的因素或要素,进而对各方案进行评价和优选。在关键控制要素组合内部,不同要素在不同阶段的重要性也有所不同,因此需要分层次或先后顺序加以考虑。
· 投标方案的“定量排序”。基于上述步骤对询价采购相关评判参数和指标进行考察,应用决策论中“层次分析法”的科学思想,科学地确定各要素的相对重要性或权重,采用相关运算方法计算出排序值,并在此基础上,分析评价各书商的投标方案,优选出最佳方案。
2.1 关键要素递阶优选分析
纵观文献询价采购全过程,需考虑的风险要素有3类,即竞标单位的资质状况、服务质量和报价测评,每一类别中又包括若干风险子要素。其中,某些要素可以量化而具有可比性,某些要素含有不确定因素而难以量化,只能作为定性参考。
· 竞标单位资质能力要素。竞标单位资质能力涉及到投资风险问题,是招标和询价过程中应首先考虑的因素。资质能力包括公司注册与权限、公司软硬件条件、人员素质、经营状况等子要素,尤其对公司注册、权限和经营状况更应高度重视,皮包公司或注册时间短、经营状况差的商应不予考虑。应当指出的是,询价并不完全等同于招标,询价是在需求特定、询价单位事先选定的情况下进行的。也就是说,公司资质能力的优选发生在询价之前,询价后的综合评价中只考虑参标单位资质能力的大小,而不考虑资质能力的优劣。
· 报价测评要素。文献询价采购同仪器设备和工程招标一样,首先关注的是参标单位的报价。报价测评要素包括报价及时性,报价完整性、总报价(优惠比率)、报价差错率等。对于同一种文献,优惠比率高的单位当然是首选单位。显而易见,总报价(优惠比率)在文献询价采购中起着“一票否决”的关键作用。同时,在同一批次的文献询价中,报价完整性也是一个重要测评指标,报价低而完整性差的商是不予考虑的对象。
· 服务质量要素。该方面要素包括文献订到率、订购回收周期、数据化信息服务能力、问题响应性、信息反馈及时性等子要素。对于文献采购人员来说。最为关注的是文献订到率,其次是订购回收周期,都具有“一票否决”作用。在图书馆自动化与网络化环境不断完善的情况下,数据化信息服务能力也越来越受到关注,评价中应予以重视。
综上所述,文献询价采购的关键主要在于竞标公司的注册与权限、经营状况、总报价(优惠比率)、报价完整性、文献订到率、订购回收周期和数据化信息服务能力7个要素。它们之间尽管互有关联,但却无法相互替代。某些关键要素在询价前的书商选择中具有重要作用,某些要素则在询价后投标方案的评价中起着重要作用,它们构成了不同阶段的递进优选关键要素组合(见表1)。根据关键要素组合,可对诸多投标方案中明显不符合要求的方案进行筛选剔除。
表1 文献询价采购方案优选关键要素递进关系
附图
注:表中“+”代表重要程度。+++表示“一票否决”,++表示相当重要,+为重要性一般。
2.2 层次结构模型分析
2.2.1 层次分析法的基本思想和实施步骤 层次分析法是一种实用性很强的多准则决策方法[2],它能够将定性分析与定量分析相结合,有效解决多层次、多目标的系统优化问题,并具有高度逻辑性、简洁性和可靠性等特点,现已被引入图书情报界[3-4]。
运用层次分析法解决实际问题的基本步骤为:
· 分析研究对象所涉及的主要影响因素,并根据各个不同的因素属性划分层次,构建递阶层次结构模型;
· 对同一层次各要素相对于上一层次中某一准则的重要性进行两两比较,相对重要性按1-9比例标度进行赋值(参见文献[1]和文献[2]),构建两两比较判断矩阵;
· 由判断矩阵求算不同层次要素对上一层次的相对权重向量,并进行一致性检验,计算流程见图1;
附图
图1 相对权重向量计算流程
· 计算各层次对于最高层次的合成权重,进行层次总排序。
一、企业成本控制的主要内容
企业成本是企业为了实现企业经营目标而发生的价值牺牲。企业成本的组成部分既包括营业成本、期间费用等当期费用,也包括经营过程中发生的最终将计入各期费用的经营费用等。
经营费用是经营过程中发生的费用支出。企业当期发生的支出包括费用性支出、非费用性支出。发生于经营过程各方面、各环节的各项费用性支出就是经营费用,这是企业当期发生支出的主要部分。经营费用本质上是经营过程中发生的最终应当计入费用要素的各种支出。经营费用通过成本费用等账户的汇集、分配、计算、结转等加工处理而计入各期费用要素。
成本费用即成本性质的费用,也即将要计入某个成本计算对象账户的费用。成本费用有多种。以工业企业为例,有材料采购中的成本费用、生产过程中的成本费用等。通过对它们分别进行核算,确定应该计入材料采购成本、产品生产成本、设备购置成本的数额,从而确定库存材料、产成品、固定资产等资产的成本。
费用要素中的各项费用是企业为了实现本期目标而发生的价值牺牲。会计上的费用要素是企业在日常活动中发生的、会导致所有者权益减少的、与向所有者分配利润无关的经济利益的总流出。计入当期费用要素的主要包括主营业务成本、主营业务税金及附加;销售费用、管理费用、财务费用、其他业务支出等账户汇集的数据。作为与收入相配比的费用要素各个项目,其核算的真实、公允对确定财务成果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其控制效果对企业提高经济效益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二、企业成本控制贯穿于生产经营的全过程
企业的经营活动从资金流的角度看主要是从各项支出开始的。企业在生产经营过程中发生的各种费用性支出,经历了经营费用核算、成本费用核算直到当期费用要素的确定这样一个数据加工过程。
经营费用包括应当计入当期的各项费用,也包括当期支出的购置各项资产而应当在以后各期摊销并计入费用的支出。经营费用的数据处理需要通过各个经营过程中的成本、费用等账户归集、加工、分配、结转,才可正式计入费用要素。其中,计入期间费用、计入生产成本、计入在建工程等账户以及在何时转入当期费用要素上是有极大区别的。一是作为期间费用,是当期费用要素的组成部分。当期全部转入本年利润账户。二是作为生产成本,需要完工入库计入产成品账户,在部分或全部销售之后,部分或全部转入主营业务成本,作为已经销售产品的生产成本转入本年利润账户。三是作为固定资产的购建成本,需要以后多个会计期间跨期摊配到制造费用、管理费用后,于不同年度再通过不同步骤最终转入本年利润账户。
成本费用包括生产过程中发生的生产费用。也包括购置各项资产而发生的材料采购方面的费用支出、设备购建方面的费用支出等。作为成本费用,在发生时还不能直接与收入配比,需要经过数据流转过程。这些在经营中发生的要归集到有关成本计算对象的成本费用需要经过多次的归集、分配、结转核算过程,之后才转入费用要素。由于在转入费用要素的时效上的差异将直接影响到损益的大小,所以整个成本费用数据流转过程在会计核算中占有十分重要的地位。
企业成本控制具有聚焦效果。从经营费用、成本费用到费用要素的数据流转过程看,企业成本将企业各种费用性支出汇集到了一起。整个经营费用和成本费用的核算过程客观地提供了各成本责任中心、费用责任中心对成本与费用的控制机会,从而使要素费用的控制连成了线、形成了片。一般情况下,这些成本费用中,材料采购方面的成本费用可设置“材料采购”进行核算与控制;生产方面的成本费用可设置生产成本等账户进行核算与控制;设备购置方面的成本费用可设置“在建工程”进行核算与控制。
三、企业成本的控制方法
(一)实施作业成本法加强生产费用核算与控制
作业成本法(Activity Based Costing)是指以生产经营中各现场的各项业务、作业链为对象,对成本产生的原因及费用分类计量,进而以作业量为基础分配间接费用的费用归集、分配、考核方法。加强生产费用核算与控制可以使用作业成本法。生产现场发生的费用主要包括各项直接费用与制造费用。制造费用是生产过程中组织管理生产而发生的间接费用。生产现场发生的间接费用种类多、地点分散、金额较大,笼统分配主观性太大,核算与控制相对困难。将作业成本法运用到生产成本中各车间制造费用的核算与控制方面,能够加强对车间制造费用的控制。在各生产现场实施作业成本法时应当紧密联系实际。一是按部门进行责任核算时,还应进一步按生产部门内的生产线、准备工作环节、维修工作环节、技术与质检工作环节、计划管理工作环节等组织责任核算。二是对生产现场的制造费用核算进行改革或重新设计。建立生产过程中成本费用的核算与控制系统,还可对生产现场的各项直接费用实行以业务核算为基础的责任核算,并对各生产车间实施车间责任核算。这样,生产成本中的间接费用使用作业成本法进行责任考核,各项直接费用使用业务核算进行责任考核,整个车间的各种生产费用进行统一的车间责任核算,可以形成一个全车间的分层考核、针对性核算与控制的体系。为了做好这一工作,还应设置生产成本、车间生产成本、产品生产成本组成的三级成本账户体系,并拟定生产成本总分类账户与各车间生产成本明细账户、产品生产成本明细账户在平行登记、定期稽核方面的配套措施。
(二)对经营费用实行全面的责任核算
对物资供应环节实行责任核算时,针对材料采购费用与储存保管费之间相互制约的情况,按事权统一加强控制的原则,可以统一材料采购、库房保管等供应工作和责任考核,并在此基础上按材料采购、库房保管等作业针对性安排更加细化的责任核算。其主要措施:一是物资供应部门设置为一级责任中心,并进一步设置下一级的采购责任中心和保管责任中心。二是专门设置“采购保管费”总分类账户,该账户之下再按采购责任中心和保管责任中心设置明细账,将采购责任中心和保管责任中心明细账汇集的数据作为责任考核的依据。并在考核后分别结转材料采购、管理费用等账户,将按作业成本的责任核算与财务会计核算有机地结合起来。三是增加一段核算程序。除采购买价直接计入材料采购账户外,所有采购间接费用均通过采购保管费汇集、考核后分配到材料采购账户。四是应当根据企业物资供应工作的新的责任核算方式进行适当的配套改革。对其他方面建立控制措施体系时,还应当按照上述使用作业成本法的原理,形成以作业为中心的更为具体的责任中心,从而对经营费用、成本费用等企业成本按作业成本法原理进行全方位的责任核算。
(三)强化企业单位的制度规范建设
要通过企业财务会计制度建设固化企业成本控制体系。各项经营费用、成本费用等的核算与控制的改革成果需要特定的企业制度方式固化。一是必须完善本单位会计核算办法。二是完善工作的重点是制订生产费用核算规定或程序。三是在力所能及的范围内,针对销售费用、管理费用等制定责任核算规定。
四、建立健全成本控制体系
(一)扩大成本管理的范围,实施全过程成本控制
现代工业企业成本管理的范围不仅应该包括生产领域成本的控制,而且还应该包括流通领域成本的控制,以及对研究、开发和设计成本进行控制。随着全球竞争的日益激烈,生产和信息技术的不断提高,人们逐渐意识到设计极大程度地影响着企业的生产、销售和服务成本,尽管设计成本比较昂贵,但却能带来产品生命周期内的成本节约。
(二)运用价值链分析,进行全方位的成本管理
现代成本管理从企业所处的竞争环境出发,其成本管理不仅应包括企业内部的价值链分析,而且还应包括竞争对手价值链分析和企业所处行业的价值链分析,具体而言:一是通过企业内部价值链分析,找出企业内部不增值作业和成本与价值不匹配的作业而予以删除或改进从而降低成本。二是通过对竞争对手的价值链分析,了解竞争对手的成本情况,确定本企业成本优势和劣势,找出占据价值链的那一部分或哪些部分最能体现企业的竞争优势,使企业能以最低的成本为顾客提供价值。三是通过行业价值链分析,确定在行业价值链中哪一部分的耗费较大,企业是否需要前向整合和后向整合的战略选择,以寻求降低成本的途径。
(三)借鉴国外的管理方法,健全成本管理方法体系
我国实施市场经济体制还未满30年,而西方的市场经济机制已有300多年历史,积累了丰富的生产经验和管理方法,我们可以从我国的实际情况出发,根据每个企业的情况灵活地、适当地加以借鉴和运用,极大地丰富和健全企业的成本管理方法体系。
参考文献:
1、林万祥.成本论[M].中国财政经济出版社,2001.
2、赵晓巍.企业的成本核算管理分析[J].中国集体经济,2007(2).
我国的事业单位设置一般面向社会公共资源和社会公共服务,有着一定权力和资金分配与使用权,存在着腐败、公款私用等诸如此类的现象,需要内部控制制度来予以防范和规制。而为了更好地达到内控目标,需要对事业单位内控制度评价体系进行构建。
一、事业单位内部控制制度评价模式选择
当前,关于事业单位内部控制制度评价模式主要存在两种,即要素导向评价模式和目标导向评价模式。显而易见,前者是根据内控要素(即COSO报告中的五项要素:控制环境、风险评估、控制活动、信息和沟通、监控)来构建,适用于内部控制自我评价;后者是根据内控目标(一般指向战略、经营、报告和合规四个主要目标)来构建,适用于外部监管者或利益相关者的评价。两种评价模式各有千秋,以下列表进行比较分析:
适用于内部控制自我评价,出于完善管理目的\&一是具有逻辑性和科学性,对单位内控执行效果的跟踪有据可循
二是有助内控制度查漏补缺
三是操作简便,易于推广\&一是主观评价,易受评价人员的影响波动
二是指标繁琐而会增加评价成本\&
目标导向式\&适用于外部监管者或利益相关者的评价,出于披露监督目的\&一是具有综合衡量性,能够满足不同需求
二是评价结果具有客观可比性
三是具有高效性和经济性\&一是单位内部自身管理功能不利于充分发挥出来
二是量化评价片面,适用范围狭窄\&]
由上可见,现有的要素导向评价模式和目标导向评价模式各有优缺点,可以有效地整合两者的优点,而去除两者所具有的缺点,使得内控评价具有更好的操作性和针对性。在整合导向模式下(见图一),要素导向结合目标导向,即以内部管理和外部监督为视角,实现同步满足内外要求和同步激发内外动力的内控评价。
图一:整合观下的内控制度评价模式
二、事业单位内部控制制度评价体系构建逻辑与思路
(一)评价体系总体构建逻辑
2014年1月1日,我国开始施行《行政事业单位内部控制规范(试行)》,开创性地提出单位层面和业务层面两大治理层级。为此,整合模式下的事业单位内部控制评价也分为单位层级和业务层级,单位层级主要包括组织架构、与工作机制相关的内部控制制度、关键岗位设置、风险评估情况、信息技术应用,业务层级主要包括预算业务控制、收支活动控制、采购业务控制、合同控制、资产控制、建设项目控制,通过风险评估、控制方法、系统评价和外部监督,来达到运营目标、预防腐败目标、财务信息目标、资产安全目标、合法合规目标。
(二)评价体系评价范围与思路
事业单位内部控制制度评价范围:事业单位各个主体注重关注内部控制的有效性,而有效性分为内控设计有效性和内控执行有效性,前者是后者的基础,若无设计有效就不会有执行的有效性。设计有效性主要是用以检验内控构成要素是否存在和是否全面,并探究其适用性如何,执行有效性主要是用以检验内控构成要素是否持续有效运行、内控执行人员的权限与能力。
事业单位内部控制制度评价思路:在事业单位内控制度评价范围的基础之上,再接着予以评估实现内控目标的风险,并检验内控制度是否存在重大缺陷与不足,如果存在重大缺陷与不足,则表明内控无效,如果不存在重大缺陷与不足,则表明内控有效。
三、事业单位内部控制制度评价指标体系
(一)事业单位内控评价指标设计原则
一是指标构建需要充分考虑风险。如单位层级风险有腐败、滥用公共权力等,业务层级风险有资产控制风险等。二是指标构建需要具备层次性。整合导向内控评价模式分为两个层次,即单位层面和业务层面,并各自下辖有多个不同层次。三是指标构建需要建立科学的评价标准。事业单位内控制度评价的标准就是《行政事业单位内部控制规范(试行)》,并需要定性指标和定量指标相结合。四是指标构建需要遵循系统性。事业单位内控评价指标必须切合实际,且各个指标相辅相成而又不重复设计。
(二)事业单位内控评价指标设计
事业单位内部控制评价指标设计思路:整合观的评价模式要求分为单位层级内控评价指标和业务层级内控评价指标,前者从具体指标具体含义及内容入手,根据重点呢环节设置观测重点,后者从具体指标的具体内容与流程入手,根据高风险点观测重点,最后两者集中汇总于对内控目标的实现程度。
单位组织层面内控评价指标设计:第一步将其分为一级评价纲目、二级评价科目、制度设计情况和制度执行情况;第二步将一级评价纲目分为组织架构、内控制度与工作机制、关键岗位设置、风险评估情况和信息技术应用;第三步将二级评价科目进行划分,即组织架构分为内控机构设置、单位负责人任职情况、内部监督部门设置,内控制度与工作机制分为三权分离、决策制度建设、管理制度建设和内部监督制度建设,关键岗位设置分为关键岗位责任制建设、关键岗位人员考评,风险评估情况分为风险评估组织机制和风险评估实施机制,信息技术应用分为会计核算信息系统和内控管理系信息系统;第四步将制度设计情况分为尚未建立、基本建立和完整建立,第五步将制度执行情况分为未能执行、基本执行和完全执行。
单位业务层面内控评价指标设计:第一步将其分为一级评价纲目、二级评价科目、制度设计情况和制度执行情况;第二步将一级评价纲目分为预算控制、收支控制、采购控制、资产控制、工程项目控制和合同控制;第三步将将二级评价科目进行划分,即预算控制分为预算编审、批复、执行、决算与考评,收支控制分为收入预算、登记、到账确认、支出事项分类、支出事项的执行方式和支出过程控制,采购控制分为采购预算和采购计划的编制与审核、采购组织方式确定、政府采购机构确定、政府采购计划实施、自行采购计划实施、合同签订与备案、组织验收、采购支付,资产控制分为资产配置、新购、更新和处置,工程项目控制分为工程立项、设计与预算、工程招标、工程建设、工程竣工验收和工程项目核算,合同控制分为合同控制职责分工、合同订立、合同履行、合同后续管理和合同特殊事项管理;第四步与第五步与单位组织层面内控评价指标设计中的第四步与第五步一样。
四、结束语
对于事业单位内控制度评价体系的构建,主要立足于对定性指标的设计上,而缺少对量化指标的设计,有待以后进一步完善;同时,对于事业单位内控制度评价指标体系的设置,并未经过实践经验来予以证明该定性指标是否合理和合适,有待以后予以验证。
参考文献:
[中图分类号]F7411[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2095-3283(2017)01-0026-08
[作者简介]严光普(1979-),男,陕西韩城人,对外经贸大学在职研究生,研究方向:国际贸易。当前,中国对美出口企业正面临内外交困的局面。外部:自美国奥巴马政府提出并实施重振美国制造业计划以来,美国对中国出口企业频频挥舞反倾销大棒。内部:中国国内经济增速放缓,市场有效需求减少并改变。内外因素叠加,中国对美出口企业尤其是传统产品制造企业面临着严重的生存挑战。中国“一带一路”战略带来的政策效应尚需时日,如何走出制造业困境是诸多出口企业共同面临的长期问题。而当下最亟待解决的问题是如何跨越反倾销壁垒。为了帮助中国企业应对反倾销带来的挑战,本文基于应诉方视角,详细解析美国反倾销调查中成本问卷即D卷的填写方法。以期能对遭遇反倾销调查的中国出口企业带来一些启发和帮助。
一、美国反倾销调查问卷D卷介绍
从形式上看,D卷包括标准问卷和补充问卷。标准问卷格式问题统一,并附有标准格式表格。在美国商务部调查开始阶段,标准问卷作为首次问卷发放给应诉企业。补充问卷没有统一格式,是基于标准问卷以及原告的评议由负责具体案件的调查官编撰的问卷。在一次反倾销调查中,美国商务部会发放一到六甚至更多次的补充问卷。
从内容上看,D卷包括要求报告耗量的主问卷和要求展示成本勾稽的附属问卷。D卷包含以下内容[1]:
I问卷填写一般性指导。说明生产要素报告方法、报告期间。
II描述涉案产品生产流程。
III客户提供投入情况报告。
IV从市场经济国家采购情况报告。
V生产要素、副产品、市场经济采购、替代国电子表格提交指导与说明。
VI指导和说明如何提交生产要素数据库。进一步,把生产要素细分为原料、人工、能源、包材、副产品、供应商到企业距离六项,详细说明具体的报告要求。
VII成本勾稽。
VIII在补充问卷回复阶段,要求对之前报告的数据提供解释、证据支持,或者回答调查官进一步的问题。
二、D卷主卷证据资料准备
填写反倾销问卷D卷的过程,就是提交一系列证据资料的过程。证据资料分为多种形式。从证据效力强弱来划分,由弱到强依次如下:
1.口头的或者文字的叙说解释,即问卷回复时的文字解释。
2.电子表格,为应诉而准备的文件。
3.企业日常的记录。
4.发票、银行水单、材质单等源自外部的文件。
5.独立第三方文件,如公司证照、验资报告、审计报告等。
填写D卷需要向美国商务部提交一系列Excel数据表格。有些表格是必须提交且比较格式化的。表格样本示例如下:
填写说明:
1此表报告的是出口美国涉案产品所耗用的各种投入的单位耗量。加入出口美国涉案产品是以吨计量,那么此表报告的就是每吨涉案产品耗用的原料、人工、能源、包材的量。
2此表报告的副产品是抵消项。商务部在构造正常价值时会减去副产品。
3封顶距离和实际距离需要先计算出来才能填入表1。表2展示了如何计算封顶距离和实际距离。
4“T”代表运输方式是卡车运输。如果使用的是其他运输方式,如铁路运输用“R”表示。
521、22……2n是原材料编号。30和40是直接人工和间接人工编号。51、52……5n是能源投入的编号。能源一般是指水、电、气、煤、蒸汽等。61……6n是副产品编号。71、72……7n是包材编号。80是包装人工编号。90是最近港口距离编号。最近港口是指距离工厂最近的集装箱码头,通常是海运港口。
6控制编码是根据产品的物理化学特征为涉案产品编制的分类代码。控制编码编写基于C卷要求。
7如果涉案企业有两家或者两家以上关联公司生产涉案产品,不管这些公司生产的产品是否出口到美国。每家生产涉案产品的公司都需要准备这样一张表,然后基于各家产量进而计算出一个加权平均的FOP database表。
8对于原料、人工、能源投入,如果企业自身无真实记录反映涉案和非涉案产品各自的用量,必须使用合理的分摊方法在两者之间予以分摊,进而计算涉案产品单耗。选择哪种分摊方法由企业自行决定。但是如果分摊方法明显不合理,美国商务部也会要求企业重新选择分摊方法。
9对于包材,企业可基于出口美国涉案产品使用的包装方法推算使用量,同时对使用的包材进行实地称重。最后再基于使用量和称重结果计算每单位出口涉案产品所使用包材的重量。
10每种生产要素单位耗量基于控制编码而非企业内部的产品代码归集。针对每个案件,美国商务部对控制编码编写有专门的要求。控制编码与企业自己编写的产品代码不是绝对一一对应,可能一对多,也可能多对一。
填表说明:
1对于报告在表1的生产要素投入,只要是通过物流运输到企业的,都必须报告运输距离。无论该运输成本是哪方承担。
2其他投入加权平均距离计算方法与表2中原料计算办法相同。
3表2中原料1小计行的两个距离小计被填入表1。
填表说明:
1该表是美国商务部设计的统一格式表格。意在要求应诉企业报告市场经济采购的涉案产品使用的生产要素。
2美国商务部认定市场经济采购有两个条件:一是该生产要素必须产自市场经济国家,二是购买该生产要素必须用市场经济国家货币结算。其中任何一个条件不满足则不认为是市场经济国家采购。人民币不被认为是市场经济国家货币。因此以人民币最K结算的采购不能被当作市场经济采购。
3从保税区购进的材料,要能证明原产国是市场经济国家。否则很难被认定为市场经济采购。
4对于市场经济采购的生产要素,如果市场经济采购量占到总采购量85%以上,且实际生产中使用了这些市场经济采购生产要素生产涉案产品,美国商务部将不使用替代国价格而是使用实际的市场经济采购价格来计算涉案产品使用该生产要素的成本。如果市场经济采购量占比低于85%,美国商务部会基于市场经济采购价和替代国价格按照采购比例加权平均计算该生产要素在涉案产品中的成本。
5在填写该表时,如果从同一家供应商进口的同一生产要素在不同时期有不同的价格,要分行填写。
填表说明:
1该表主要用于报告涉案产品使用的各种生产要素的采购量以及市场经济采购量在总采购量中的占比。
2该表中非市场经济采购量应该和表2中每种生产要素采购量小计数一致。
3H列的占比应该和表3中的G列一致。
4I列填写的计量单位应该和表1中每一生产要素的计量单位一致。
5L列要求填写每种生产要素的物理化学特征、级别等。
填表f明:
1该表通常由负责分析研究替代价格的美国律师完成。此表非常关键。美国律师通过各种途径针对A列各类生产要素代表企业向美国商务部主张替代价。
2美国商务部在选择替代国时通常考虑三个要素:
一是中国与替代国经济可比性。在选择替代国时,美国商务部考虑备选替代国与中国经济发展水平是否持平。备选替代国由美国商务部指定。目前落入美国商务部备选范围的替代国有:保加利亚、厄瓜多尔、墨西哥、罗马尼亚、南非、泰国[5]。通常替代国从这六个国家中选取。
二是替代国有可比产品或涉案产品的重要生产商。对于可比产品,美国商务部没有专门的条款规定。美国商务部通常参考其他文件并基于案件本身来确定什么是可比产品。
三是数据的可靠性和获得的难易程度。当有多个备选替代国生产涉案产品或者可比产品时,美国商务部会考虑从各个国家获得公开数据的难易程度以及数据的同期性。如果从某替代国备选国家容易获得数据且该数据所在时期与调查期吻合度高,那么该国被选为替代国的可能性更大。
3值得注意的是,美国商务部在替代国的选择上拥有很大的自由量裁权,尤其是基于以上三个要素的裁决上,拥有很大的自。中国企业要想赢得替代国选择主张,必须聘用有专业经验的律师。
填表说明:
1该表是由美国商务部发放的统一格式的表格。要求填写生产涉案产品过程中产生的废副品的产量、销售量、回用量、丢弃量、其他量。
2美国商务部允许将这些副产品的销售量或产量在计算涉案产品成本时予以抵消。但是有三个前提条件,一是必须有产量记录;二是抵消量不能超过当期产量;三是必须能证明这些副产品调查期有销售或者回用。
3对于回用的副产品,如果用于生产涉案产品且需要再加工才能回用,除了报告该副产品回用量,再加工过程中的其他投入(例如电、人力)也要报告在表1中FOP database。
三、D卷附属问卷成本勾稽准备
美国商务部为了确信中国应诉企业报告在表1中FOP database里的各种投入单耗数据的准确性、真实性和完整性,专门设计了一个小问卷,要求应诉企业进行成本勾稽。这个小问卷以附件形式与D卷主问卷被美国商务部要求一并提交。
在成本勾稽问卷中,美国商务部没有设计统一的成本勾稽表格。只是用文字对成本勾稽提出了要求。这些要求将成本勾稽分为三个阶段。为了充分展示勾稽过程,在如下表格中带有示例数字。
第一阶段:从被审计的年度损益表勾稽到企业总账进而勾稽到调查期销售成本。假如调查期是2015年8月1日到2016年7月31日,该阶段勾稽可以按照如下方式准备。
首先,设计一个表格计算调查期销售成本:
接着,提供被审计的2015年损益表,展示其销售成本也是5,000,000。提供2015年1-7月和2016年1-7月两个期间的销售成本总账,展示这两个期间的销售成本分别为3,000,000和2,700,000。
第二阶段:从表7-1计算的调查期销售成本4,700,000勾稽到调查期涉案产品生产成本。假设企业既生产涉案产品又生产非涉案产品且两者有各自的单独成本记录,那么可以用如表7-2来展示该阶段勾稽:
表7-2中最后的差异是无法量化或者说明具体原因的差异。差异率不超过1%会容易被美国商务部接受。这个差异是必然的。因为基于反倾销口径的成本计算与企业日常的成本计算方法是不尽相同的。但是这个差异不能过大。如果过大,要么是表7-2自身出了问题,要么真的存在报告单耗不准确的情况。
第三阶段:从单耗勾稽到调查期总耗用。为了做这一阶段的勾稽,可以用表7-3做展示。
在表7-3中,上半部分每种生产要素的单耗数来自表1中FOP database下半部分的汇总数是由调查期产量乘以单耗得出的。
表7-3调查期总耗用合计数与表7-2调查期耗用量列数字相等。
通过以上三个阶段,企业完整展示了从审计报告到所报告的单耗的完整勾稽。美国商务部要求对主要的生产要素做成本勾稽。对于包材投入,一般占成本的比重较小,并且企业通常不做库存管理,因此不做成本勾稽商务部也接受。
通过上文对美国反倾销问卷D卷全面介绍,尤其是对如何填写数据表格、如何做成本勾稽的详细说明,完整解析了美国反倾销问卷D卷的填写方法。希望这些方法能够对遭遇美国反倾销调查的应诉企业提供具体指导。
[参考文献]
[1]美国商务部.Complete Questionnaire [DB/OL].http://enforcementtradegov/questionnaires/nme/20131101/q-inv-nme-20131101pdf, 2013-11-1
成本管理是对企业的产品生产和经营过程中所发生的产品成本有组织、有系统地进行预测、计划、控制、考核和反馈所采取的措施管理工作的总称。随着经济贸易一体化,销售不再局限于某一特定地域,售后服务遍布各地,售后服务成本的体系建立需要在满足客户需求的同时,从组织机构、业务操作和公司文化各方面,把成本管理分解落实到各个区域,在满足售后服务基本需求的同时,贯彻公司成本控制理念,压缩售后服务成本空间,实现公司效益最大化。
一、成立售后服务成本费用管理委员会
成本费用管理委员会是成本管理体系的组织基础,其宗旨是以公司售后服务副总和中层领导干部为点,以单位各成员、各业务骨干和费用主管人员为面,以点带面,最终普及到售后服务全员,调动各方积极性,积极参与。
二、区域管理与费用管理相结合原则
区域管理:售后服务成本按照服务区域划分,设立区域主管,下设立服务站,站长对服务站负责。区域主管负责成本费用分解到所管辖区域的服务站,站长对本站所有费用的预算、管理、控制负责,并将服务站所有费用登记与统计,月度汇总上报区域主管。费用管理:对每个成本要素设立费用主管,费用主管对所管理成本要素负责,做到指标月度、季度和年度的预算与实际之间调控。从区域主管与费用主管人员两个维度对费用管理与控制,相互制衡,互相监督,实现全程、多层控制。这样更能识别分析与应对费用控制过程中存在风险,减少无效无理低效费用支出。
三、业务操作层面合理有效控制
1.建立账套盖高楼地基最重要。为了更清楚归集成本,需要单独要设立售后服务账套,便于处理并查询所有收支明细账,便于经营者了解每一项售后事项后期维护成本,为再次销售提供售后成本数据基础。同时方便对区域主管经营业绩考核。根据售后服务网点多、售后事项多的特点,一区域一成本中心,一事项设立一订单。成本中心归集区域各项费用,订单归集涉及到该事项的所有费用。区域系统和内部订单系统组成成本管理体系的经络,经络通了成本构架也就清晰了。2.配备专业财务人员专业财务人员具备专业的财务知识、风险意识和法律意识,为成本管理体系提供技术保障。要求财务人员能熟练地使用办公软件,登记录入各个会计科目,保证售后服务各项收入、成本费用正确性与合理性。3.不相容职务分离控制授权审批与业务经办、业务经办与会计记录、会计记录与财产保管、业务经办与稽核检查等,这些不相容岗位相分离,内部牵制,互相监督,互相制约,不相容岗位相分离,形成有效的制衡机制,避免人为因素对成本的不利影响。4.售后服务业务处理中各项成本环节管理与控制在售后服务成本包含成本要素识别、成本预算、管理与控制、责任考核反馈4个环节。这是成本体系的枝和叶。不仅强调各个环节的准确,也强调各个环节的互动,信息共享,相互制约,为实现售后服务乃至公司的目标利润提供保障。(1)识别售后服务成本要素。售后服务成本包含的要素主要有:材料费、工资福利费、差旅费、三包物料消耗、运输费、职工交通费等。会计员对所有费用宏观调控、考核,并对费用的发生合理性进行监督与管理。(2)建立全面成本预算。全面预算是企业成本管理的重要组成部分。凡事预则立,不预则废,在售后服务预算时,需要根据环境因素和业务量,估算成本费用,做好费用预算的控制与偏差分析。售后服务制定预算时,相关领导与大员,讨论所有影响费用的因素,编制合理预算。在执行过程中,如果需要增加的预算费用超过该费用总额的一定临界点,需要经过公司级主管签字确认,并且做好会议记录备案。(3)成本管理与控制。①规范部门采购。制定采购制度,规范采购流程。售后服务部门采购按照集中采购与服务区域分散采购相结合模式。利用公开招议标模式在公司本部集中采购货物价值大、技术含量高的物资配件。在保障商品质量的同时,降低采购成本。对于低值易耗品在服务区域就地采购,降低运输成本、仓储成本和保管成本。②配件销售因地制宜。在售后服务过程中涉及产品配件销售,由于零距离了解顾客需求,针对各个区域目标客户对产品需求的不同,反馈营销部门适度开发产品新功能,寻求相应的营销与售后模式,有效节制因为顾客需求而发生更改事项产生的成本。③物流运输寻求战略伙伴。售后服务涉及到的配件销售品种繁多,大宗配件一般走物流运输。在信誉良好、资质相当的物流公司中寻求一对一或者一对多的战略合作伙伴,减少配件运输风险、降低售后服务成本。④库存储备寻找最佳存货经济储备量。库存储备关系销售活动、运输成本与仓储成本。库存容量管理最体现产品的质量和经营者的管理水平。制定最佳存货经济储备量,设定最高库存量和最低库存量。在减少库存资金占用,减少仓储管理费用同时,保证正常的售后服务用料以及由于采购、设计、工艺、加工、消费者新增要求等各项可能涉及到变更事项用料。(4)建立费用控制奖惩考核机制。考核是对区域主管、费用主管对该负责的区域或控制成本要素调控能力的检验,必须做到有奖有惩、奖惩分明,是对成本管理的责任落实,是激励成本管理体系正常运作最终保障。成本费用管理委员会应当定期组织预算执行情况考核,将各负责人预算执行报告和财务反馈的费用动态信息进行核对,确认各执行单位预算完成情况。
关键词采购付款循环内部控制风险识别控制措施科研转制
1999年国家经贸委管理的10个国家局所属242家科研机构经国务院批准实施改革方案,其中,131家进入企业;40家变为科技企业,实行属地化管理。经过11年的转制经历,大部分科研转制企业“产业化收入明显增长、创新能力稳步提高、对行业的技术辐射带动突出”①。伴随着转制成果的显现,科研转制企业在经营内容、经营范围、经营规模等方面都发生了重大的变化。转制后科研成果转化的职能越来越成为重中之重,小批量试制、中试、产品生产、组建公司甚至公司上市在11年后的转制企业中成为经营的常态。面对经营管理中的风险,科研转制企业急需对其各项业务进行风险梳理并制定出相应的应对措施和方案。
采购付款业务是转制企业的传统业务,但是随着转制企业的快速发展,其业务量剧增、管理模式和管理要求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采购业务的价格风险、供货风险、库存占用风险、货款支付风险等内部控制风险也随之而来。因此需要对转制企业采购付款业务的特点及流程进行详细的分析,进而识别面临的各项风险并加以有效控制。
一、科研转制企业在采购付款业务中存在的问题
即便经历了11年企业化的改革,科研转制企业在业务类型和经营上还是存在着不同于通常企业的特点。例如,研发工作仍然在经营中占有不可忽视的比例;对于技术成果及工艺等的保密要求相对更高;企业化经营时间较短,业务流程未得到充分的改造等。因此,科研转制企业在采购付款业务内部控制中尚有不足需要改进:
(一)采购权相对分散
由于科研采购、小批量试制采购的大量存在,科研转制企业的原辅材料采购并不能如通常企业那样确定相对准确的采购批量和频率。同时由于长达数十年的科研事业单位分散采购的管理传统,科研转制企业在研发过程、小批量试制过程,甚至中试过程中采购权往往比较分散。物资需求部门往往根据生产和实验进度不定期进行采购业务。
(二)岗位职责设置不尽合理
科研转制企业的采购付款业务中一人多岗、缺少牵制的现象还时有发生。科研转制企业往往是行业内高端产品的孵化器,其试制和生产的产品品种繁杂,规模却相对较小。因此其在岗位设置上也相对简化,有时难免出现一人多岗的现象。
(三)信息沟通不畅,缺少先进管理工具的引入
按照岗位制衡的原则,合同审批、执行、库存管理、付款审核等各个环节应该由不相容的岗位或部门负责。但是科研转制企业往往缺少先进管理工具的引入,如ERP等。往往合同进度信息全部掌握在一两个采购人员手中,而缺少监督和检查,这种信息沟通的不及时和不准确现象容易带来货款支付和货物管理上的风险。
(四)保密要求增加采购付款业务的工作难度
对于需要进行商业或技术保密的工艺和产品,其在采购
业务中尤其存在采购权分散、岗位制衡缺失等现象。有些的项目需要从采购的种类、规格、数量、价格等多方面进行信息保密,这极大地制约了采购业务内部控制的实现。
二、采购付款业务的内部控制风险分析及应对措施
根据COSO内部控制理论,内部控制可以分为控制环境、风险评估、控制活动、信息与沟通、监控五个要素。利用这五要素对采购付款流程进行逐步梳理,可以帮助我们全面识别和有效控制相应的风险。2008年财政部等五部委也以COSO五要素为基础制定并颁布了《企业内部控制管理规范》和《企业内部控制配套指引》,成为我国企业内部控制工作普遍适用的管理规定。
为了详细识别和有效控制采购付款循环的风险,按照《企业内部控制管理规范》和《企业内部控制配套指引》的要求,下表首先对科研转制企业采购付款流程的风险进行了详细分析,并在此基础上制定出相应的控制措施(见表1)。
三、加强科研转制企业采购付款业务内部控制的建议
经过上述分析,可以发现科研转制企业采购付款循环的内部控制从申购环节开始就需要进行有效地控制。控制的措施必须包括不相容职务的分离、信息的及时有效沟通、预算管理的应用、权限控制等基本内容。同时,针对科研转制企业业务发展比较迅速但总体规模较小、内部控制基础相对薄弱的现实情况,建议重点从以下几个方面逐步改善科研转制企业采购付款业务的内部控制工作,降低采购风险。
(一)充分利用先进的信息化管理工具
全面开发和使用适用于本企业的的信息化管理工具,例如用友、金蝶等财务软件开发的存货管理模块。由于科研转制企业目前总体规模较小可以暂时应用各财务软件公司开发的相应模块,这样不仅可以节省开发成本同时可以简便的实现与财务软件的对接。在利用信息化工具时应注意对信息进行处理,避免出现泄密事故。
(二)定期梳理并严格执行岗位职责
内部控制必须辅以完善的岗位体系建设,才能实现对风险的有效控制。因此建议科研转制企业完善并定期梳理岗位职责体系,确保岗位体系的有效执行。再先进完善的管理工具都不能替代完善的管理,例如,一份游离在信息化工具之外的采购合同给企业带来的风险可想而知。因此,必须通过对岗位职责的执行进行监督管理,以达到加强对业务的控制的目的。
(三)建立起有效的内部控制监督检查体系
与企业大量全面的规章制度相比,对制度的有效执行更加至关重要。为了达到对企业风险的有效控制,必须建立起全面的内部控制体系。相对而言科研转制企业大多有着数十年的历史,甚至有相当部分的院所建立于建国之初,因此其在制度建设方面有比较好的基础。内部控制的重点应该放在制度的更新和系统化工作上,并重点加强对内部控制活动的监督与检查。
注释:
①引自(2010年12月22日第2 版)文章:
参考文献:
[1]王春梅.ERP环境下采购模块的内部控制研究.中国管理信息化.2011(5):2-3.
[2]史波.浅谈企业采购与付款环节内部控制.中国电子商务.2011(5):18.
一般的制造企业内,存货在企业的流动资产比重达到40%-60%,而在医药制造企业,不但存货的资金占用率大,而且由于企业的主要客户都是医疗机构,国家虽然已经对药品招标的回款期限做出了不得超过六十天的规定,但在部分医疗机构中,尤其是基层医疗机构大多存在经费不足、财政补偿不能及时到位和层报药品审批程序较严格等问题,企业的平均应收账款回款期在三个月以上,有的甚至高达半年及以上;企业药品平均周转期约为1.5-2个月,周转期长,存货资金占用较大。
(二)存货管理成本高、难度大
调查显示,药品生产的直接成本仅仅占总成本的百分之10左右,而库存成本却占到总成本的百分之30以上。在医药物流过程中,库存成本产生的费用也是居高不下。而企业药品的库存也必须严格遵守我国药品监督管理局颁布的有关药品生产和销售的相关法规,并结合药品自身特点进行管理。医药流通企业的相关管理人员都要进行专业的培训才能上岗,并且药品也有有效期,这些都增加了管理成品和难度。
二、制药企业存货管理内部控制存在的问题分析
(一)管理层不重视存货管理的内部控制的建立
我国的医药企业竞争日益激烈,而管理层为了追求企业利润的最大化通常会把主要精力放在能为企业带来较大收益产品的生产和销售上,因此对于内部控制的建设,特别是对企业存货的内部控制的重要性认识不足,仅停留在防止企业丢失药品的层面。由于制药企业处在国家药监局的严格监控下,所实施的质量管理规程相当严格,有时会与企业内控相重合,因此有的企业会认为质量管理就可以体现内部控制的作用,导致存货内部控制制度缺乏。
(二)对具体风险控制点没有做明确分析和规定
制药企业的内部控制涵盖生产、采购、销货、固定资产、关联交易、货币资金、投资、研发、人事等环节,对于各个环节的具体流程中可能存在的风险控制点都做出了明确的规定,企业存货管理的物资流转过程中涉及到多个部门,许多个部门相配合,风险性较高,但对存货管理过程中的风险控制点没有具体分析和规定。
(三)采购机制设置不合理采购效率低下
制药企业目前与采购有关的业务大都由采购部负责,采购部中有多个采购组,各个采购组与各分厂对接,按照每组负责采购一个分厂的所有物资进行设置,从表面看职责分明、各司其职,但是由于每个分厂用到的物资有时会重复,如果分开采购,就会减少采购批量,增加采购成本,倘若统一采购,则需要协调,极易造成责任推诿或采购不及时等现象。
另外,企业对于采购与付款的环节进行了严格的控制审批流程,采购流程由于涉及到采购、财务、仓储、法律事务部等多个部门,需多重审批,公司的制造中心又距离本部较远,每次批送都耗费大量时间。其次,公司的采购部门没有将采购人员的工作效率纳入员工的绩效考核中,导致部分采购人员对提高采购效率不重视,采购不及时,这造成了公司采购效率低下。
(四)公司绩效考核体系和激励机制不合理
公司的绩效考核中没有将存货内部控制的实施纳入其中,目前企业内的绩效考核更偏重员工的个人业务能力和对企业的贡献程度,因此导致员工对存货内部控制的重要性认识不足,缺乏积极性。在日常管理存货的过程中,仅以完成采购,保证持续生产为目的,不断减少采购次数和加大采购量,从而导致增加采购成本和资金占用量。
三、制药企业存货管理内部控制的对策建议
(一)建立专门的内部控制的组织机构,加强管理层的重视
公司应对现有的内部控制的组织机制进行调整,建立专门的具有独立性的内部控制组织机构。专门的内部控制的组织机构应包含管理层、监督层、领导层和执行层。管理层包含专门从审计法务组独立出来的内控专项组,主要负责领导协调公司实施内控规范工作并且直接向领导层汇报工作;监督层由企业内现有的审计法务组担当,负责监督内控全过程的运行;领导层至少要包含CEO、CFO和董事长等高管,主要把握公司内控的方向性和战略层次的规划和决策;执行层由各职能部门共同担当,负责组织内控的日常工作及落实。
(二)引入风险评估机制对公司存货管理进行评估
由于公司缺乏对导致存货管理风险进行评估的机制,并无法有效识别各类外部风险和内部风险,因此应在企业战略管理中引入“SWOT”分析法风险进行分析。
“SWOT”是一种常用且直观的风险分析方法,是基于外部环境与竞争市场变化的条件下,进而影响企业发展的每一个要素:企业内部的优势和劣势以及外部的机遇和威胁的列举,并对这些要素进行匹配和综合分析,并将公司的战略决策和外部环境、内部资源、要素结合起来的态势分析方法。具体联合到库存控制管理,可运用“SWOT”分析法可能对存货管理产生风险的因素,例如宏观经济市场环境变化、季节性或者周期性的价格变化、竞争市场及销售渠道的变化、经济状况和存货管理水平进行评估,并对可能造成的存货风险的因素,采取有效的措施来进行防范。并同时针对公司自身存货管理的特性,对于公司存货管理的物质流转控制过程中的风险控制点做出明确的分析和规定,将采取预防措施防备可能发生的风险。
(三)优化存货采购机制设置
公司现在的采购机制是采用与分厂对接的形式,极易造成采购物资的交叉,从而引起职责不明,调整原有分组,根据企业内采购存货的类别进行分类,设置权责更为清晰的机构分类,分为原料采购组、包材采购组、五金劳保采购组、溶剂采购组,同时新增核算小组,对于经过审批需求的单位请购物资进行预先归集和合算,再将核算采购的结果按照采购组的职能分配给各采购小组,进行物资采购。
中图分类号:F279.14 文献标识码:B
作者简介: 张毅(1971- ),男,四川邻水人,西南政法大学管理学院副教授,研究方向:营销管理。
基金项目:西南政法大学管理学院立项项目资助。 美国管理大师彼得?德鲁克在《管理的实践》中表明管理是实践而非科学,也非专业,尽管其含有科学和专业的因素[1]]。显然,管理来源于实践并应用于实践;然而管理的本质却并不能用实践来囊括。对于管理本质的认识,国内也有许多的观点:企业管理的本质就是创造利润[2]];管理的主要本质是追求效率[3]];管理的本质在于使人“向善”[4]]。这些观点都是从管理自身的角度来看;而要真正认识“管理本源”,还需要从另外一个角度出发,即管理对象视角。
一、管理本源的提出
其实,管理应当包括两个方面,即管理者与管理对象。目前,绝大多数的管理理论与管理方法均是从管理者的角度来看待管理。如果从营销的角度来看,管理者就应当是服务者,其服务的对象就是其管理的对象。美国营销大师菲利普?科特勒认为,营销的根本出发点是顾客的需求;也就是说,营销理论的核心或本源在于顾客,即树立“以顾客为中心”的观念。同样地,也可以推论出管理的核心或本源也在于管理的对象。因此,这里将管理本源定义为:管理本源,也称管理核心内容,是指计划、组织、领导与控制等过程所作用的根本对象。这一根本对象就好似化学中认为不可再分的原子;若原子结构发生了变化,那么相应的现象就不属于化学学科研究的范畴,而是其他学科所研究的范畴。因此,管理本源中的根本对象,就好比化学中的原子,尽管其可以再分,但管理学对其的研究只到此为止。
那么,管理本源到底是什么呢?究竟管理者所管理的对象是什么?不管是享利?法约尔(Henri Fayol,1841-1925)把管理的要素划分为计划、组织、指挥、协调和控制等基本职能,还是科学管理之父弗雷德里克?泰罗(Frederick W. Taylor,1856-1915)科学管理理论中都没有提及管理的根本对象是什么。即使是近代管理理论丛林中的11大管理学派也没有提及管理的根本对象。管理过程学派把管理看作是在组织中通过别人或同别人一起完成工作的过程;人际关系学派认为,既然管理是通过别人或同别人一起去完成工作,那么对管理学的研究就必须围绕人际关系这个核心来进行;群体行为学派关心的主要是群体中人的行为,而不是人际关系;经验(或案例)学派则通过分析经验来研究管理,其依据就是,管理学者和实际管理工作者通过研究各种各样的成功和失败的管理案例就能理解管理问题,自然地学会有效地进行管理;社会协作系统学派认为管理就是社会各系统的协作关系;社会技术系统学派认为必须把企业中的社会系统同技术系统结合起来考虑,而管理者的一项主要任务就是确保这两个系统相互协调;系统学派认为系统方法是形成、表述和理解管理思想最有效的手段;决策理论学派认为管理是以决策为特征的,所以管理理论应围绕决策这个核心来建立;数学学派则把管理看成是一个数学模型和程序的系统;权变理论学派强调管理者的实际工作取决于所处的环境条件;经理角色学派主要通过观察经理的实际活动来明确经理角色的内容。以上这些理论大多数强调的是人、系统、外界条件等,而对管理到底管什么都没有一个明确的回答。
那么管理到底管理什么呢?其实任何管理活动归根到底就是对人、资金、物、信息、时间和空间等六个基本要素的规划、组织、领导、激励和控制。那么管理的对象就可以明确为人、资金、物、信息、时间和空间等要素,即管理的六大要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