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生阅读教学汇总十篇

时间:2023-09-17 14:41:34

序论:好文章的创作是一个不断探索和完善的过程,我们为您推荐十篇小学生阅读教学范例,希望它们能助您一臂之力,提升您的阅读品质,带来更深刻的阅读感受。

小学生阅读教学

篇(1)

孔子说:“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只有对阅读有了兴趣,才会越读越想读,阅读越会读。这样日积月累,何愁语文知识不丰富,阅读能力不提高?在阅读教学中,如何引起学生的阅读兴趣呢?我认为要在教学前、教学中和教学后三个阶段下功夫。

阅读教学前,教师要调动学生的已知对课文内容进行预测、产生猜想。可以让学生先看着课题,想想会产生什么问题,或想知道些什么;或者先读读课题,猜一猜课文会怎么写;当学生带着一种强烈的疑问进入阅读时,其效果必然是最佳的。

阅读教学中,教师要围绕文本中心意图,不断提出疑问或话题,使学生不断产生阅读愿望。一是在学生认为对课文内容理解得差不多,没有什么可想的时候,就追问一个可以加深理解的问题;二是当学生思考遇到困难时,就提出有点拨作用,能使学生豁然开朗的问题;三是当学生的思维处于抑制状态,不愿思考问题时,就提出可能引起争论的问题,以激发他们探讨的兴趣。当学生怀着某种愿望或为达到某种愿望而进入阅读活动时,他的整个阅读过程会始终保持着阅读兴趣,阅读也就成为学生轻松愉快自主建构的过程。

阅读教学结束后,教师要根据所学内容激发学生课外阅读相关内容的兴趣,将学生阅读的视野拓展到更广阔的领域。这样学生就会始终保持自主探索的浓厚阅读兴趣。这对于提高学生的阅读能力,无疑是非常重要的。

2 培养学生良好的阅读习惯

阅读习惯的好坏对于学生的阅读效果非常重要。良好的阅读习惯对形成阅读能力、提高阅读效率,顺利地达到阅读目的有着重要的作用。如果学生没有养成自觉、专心的思考习惯,阅读就会毫无效果。

良好的阅读习惯一旦养成,便会成为个人的宝贵财富,终生受用。它既能在主动、愉悦的气氛中进行,又能在遇到问题时排除困难,坚持达到阅读的目标。在小学阶段,我们要着重培养学生良好阅读的习惯。一是提醒学生在阅读时不要一心多用,而要静下心来阅读,一边读,一边想,以达到理解文章的目的;二是养成不动笔墨不读书的习惯,可以摘抄优美的词句、段落,也可以在文章中作出记号和批注;三是要善于使用工具书。比如学习《长城》一课,学生之前对世界遗产不太熟悉,这对他们理解课文内容有一定难度。在讲读课之前,老师先让学生从课外书籍上收集有关的资料和图片,并在课堂上充分利用这些资料,这对学生深刻理解课文有很大的帮助。

3 培养学生质疑释疑的能力

阅读教学中要善于引导学生质疑释疑,教师可以清楚地知道学生有哪些地方不明白,难点在什么地方,便于有针对性地教学,减少无效劳动。对于学生来说,能够起到促进学生主动探究、激活学生思维及养成求知兴趣的作用等等。语文学习中,教师应鼓励学生认真寻疑、大胆质疑、积极解疑,让“疑”成为激发学生课外阅读的动力。 教师要教给学生在何处质疑。一般来说,应在难点处、困惑处、关键处提出自己的疑问。比如教学《白鹅》一课,学生学习过程中,提出“什么是三眼一板?” “京剧里的净角是什么角色?”等。学生提出问题,谁来解疑呢?教师应引导学生带着这些问题去读书,去思考,去查阅资料想办法解决问题,同时要注意发动学生互助解疑。

4 教师要创设民主和谐的学习氛围

长期以来,教师在阅读教学中为了赶时间或省心省事,常常无视学生的自主性。教师拿着教学参考资料,根据作品的时代背景、作者介绍、分段分层,概括段落大意和主题思想,分析作品的写作特色,一路下来,只是生硬地肢解了作品。在这样的阅读教学中,学生是被动的接受者,接受的是老师对作品的解读,而不是学生对作品的自主阅读。

新《语文课程标准》中指出:“阅读教学是学生、老师、文本之间对话的过程。”这一理念揭示了阅读教学的基本要求:以教材为媒体,实现教师、学生、文本之间的对话和交流。充分发挥学生在课堂上的自主性,就是对这一理念的落实。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应该充分发挥学生的自主性,注重学习方法的指导,营造民主和谐的学习氛围。教师应该是点拨、启发、激励学生,把更多的时间给学生阅读、理解、品味、感悟,这样不但有利于减轻学生学习上的精神负担,还能促使学生积极地学,主动地去探索。在阅读教学中,师生应处于一个平等的地位进行读书、讨论、研究,教师应是一名与学生平等的参与者,并起着积极的引导作用。学生也正是在互相问答、探讨的相互动活动中,成为学习的主体。教师在教学时还要注意倾听同学们的意见,使学生在课堂上想说敢说爱说,甚至提出不同想法。在这种宽松民主和谐的氛围中来学习,学生的积极性、主动性、创造性和合作精神自然而然地发挥出来,同时也获得了精神上的愉悦。

5 培养学生的感悟能力

语言是表情达意的工具。理解语言,不仅要理解语言所表达的具体内容,还要体会蕴含在语言中的感情,特别是作者不直接表达的、比较含蓄的情感。感悟作品,对学生来说也是极为重要的。如《鸟的天堂》一课教学中,教师课前可播放大榕树的幻灯片,创设情景,从而激起学生学习课文的兴趣。教师在引导学生细读课文时,抓住景物品词赏句,先读出感受再读出情感,从而体会作者是如何触景生情的,然后把作者的感悟转化为学生自己的感悟。这样,教师通过引导学生感悟作品,加深了学生对作品的理解,从而提高了学生的理解能力和阅读水平。

篇(2)

语文作为众多学科的基础,具有综合性较强,与其他学科拥有一定的联系的特点。所以提高小学生的阅读能力,可以有效促进他们的逻辑水平和分析能力,对日后的其他学科W习也有着积极的帮助作用。对此,笔者研究了关于小学生阅读教学的策略和方法。本文将就此问题进行重点讨论。

一、创设情境激发阅读兴趣

正所谓“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拥有兴趣可以提高人对创造世界和改造世界的积极性。语文阅读能力的提升也是如此。因此,教师必须按照小学生的性格特点,有效把握他们学习思维的焦点,利用科学有效的方式创设和阅读内容有关的教学情境,让学生在形象、真实且新奇的情境中激发阅读兴趣,带动学生在阅读过程中的情感体验,提高教学效率。

举例而言,在进行《欢乐的泼水节》的阅读教学时,教师就可以通过多媒体播放傣族人民度过泼水节的视频和纪录片,为学生创设真实的场景,让学生能够感受泼水节中人们的欢乐,以及歌舞中人们的幸福。这种情境创设可以让学生拥有身临其境的感觉,激发学生的阅读兴趣,增加对文章的理解程度。另外,在对于《走,我们去植树》和《田园诗情》这些涉及自然风光、世间百态的课文,有条件的学校和教师还可以带领学生到真实的自然中体验文中的意境,让学生激发对大自然的热爱之情的同时,更好地感悟文章内容,提高阅读能力。

二、有效提问提升教学质量

恰到好处的课堂提问可以有效提高教学质量。这是因为合适的提问不单能够活跃课堂氛围,也可以让教师对学生的阅读进度和理解情况进行及时的掌握。通过这个方法,教师可以有效了解和掌控教学的进度和节奏,实现更好的教学。一般而言,教师的提问可分为两类:

首先就是根据题眼进行提问。利用题眼进行提问是教师进行阅读教学的导课阶段最常用也是最有效的教学方法之一。尽管导课的形式不一而足,但是巧妙的题眼设问可以有效激发学生的好奇心,让学生对文章的具体内容产生深入了解的兴趣。比如课文《真想变成大大的荷叶》和《我应该感到自豪才对》都可以在课前由教师进行设问,让学生产生阅读的兴趣,提高他们的阅读热情,为学生深入研究文章打下坚实的情感基础。

其次,教师还可以在教学的过程中对关键词句进行提问。词语是文章的基本单位,这是构成文章内容,使其提升可读性和逻辑性的最重要要素。在进行阅读教学时,教师通过课文中的关键词句进行拓展和设问,带领学生主动参与到文章的研究之中,可以有效促进学生的思维,让学生对词语的掌握更加纯熟,对文章内容把握得更加准确。

比如在进行《槐乡五月》的课文阅读讲解时,教师就可以通过“浸在香海中”进行提问。让学生充分抓住“浸”和“海”的妙用,体会槐花的香气给槐乡带来的美好。同时,教师还可以让学生通过文本中的具体内容找到映衬“浸在香海中”的话语,感受比喻的精妙用途。让学生在实现有效阅读的学习过程中,掌握事物描写的方法和技巧。

三、积极评价提高阅读信心

在阅读教学的过程中,教师的积极评价能够对学生阅读兴趣的提高和信心的树立产生重要影响。因此,教师必须合理应用课堂评价语言这一个高效的教学手段,在教学中通过文本的内容和学生的表现进行教学评价,从而让学生保持在较活跃的学习状态中,使课堂评价这个评价方式发挥真正的价值,使学生树立学习的信心,获得成功的满足,对于提高他们的阅读热情和积极性也有着重要的推动作用。

举例来说,笔者在某节阅读课上让一位男生朗读课文。这位男生朗读的过程中发音标准、声情并茂、流利顺畅。朗读结束之后,笔者走上前去主动和这位男生握手,说道:“你读得真好!就像新闻联播中的主持人一样优秀,连老师都认为比不过你。现在邀请你再把其中的一个段落重新为大家朗读一遍,让我们继续享受一番如何?”这一番话大大激发了这个男生的朗读兴趣,也在阅读的过程中实现了高效的学习。在这种新颖、积极的评价中,学生拥有了阅读的兴趣,体验到阅读的欢愉。

四、读练结合促进综合能力

小学的阅读教学不仅仅是训练他们的阅读能力,同时也要培养他们的思维能力和语言能力。所以说倘若学生在阅读的学习过程中只是实现了主旨的感悟、人文的熏陶和内容的探究,却忽视了相应的训练和巩固,那么再多的学习也不过是一时的热闹而已。所以,教师必须在对学生进行阅读的多种能力提高过程中,培养他们的练习能力,让语文阅读教学实现“读”与“练”的有机结合。这就要求教师在教学的过程中必须以读为本,读练融合,让学生在积累语言,感悟文字,迁移知识的基础上实现语言运用能力和语文综合素质的有效提升,从而让阅读教学质量和效率获得全方位的提高。

进行读练相结合的综合能力训练,首先要求教师必须对学生的的词语的推敲与品读能力进行培养,教师可以设计多元化的练习让学生实现训练。另外,教师还应当通过口述的方式代替朗读,让学生在复述内容的过程中提高他们的总结归纳能力、语言表达能力,进而为他们写作能力的提高带来必要的前提。比如进行《公仪休拒收礼物》的阅读教学中,教师就可以让学生通过口述的方式进行训练:首先,如果你是皇帝,知道了公仪休的言行后,你会对他说什么,怎么做?另外,如果你将来成为了公仪休那样的公务员,你遇到这样的事情后会怎么说,怎么做?这样的表达可以让学生有效加深对课文的理解,培养了他们的语言表达能力,还可以为提高他们的思想道德修养起到重要的作用。另外,教师还可以引导学生对相应的内容进行仿写、续写或改写,同时提高他们的写作能力。

总之,在进行小学阅读教学时,教师必须通过科学有效的方法激发学生的阅读兴趣,提高他们对文本的理解和掌握能力,从而提高他们的阅读能力,进而促进其语文综合素质,实现教学效率的有效提升。

参考文献:

[1]侯冬雪.小学语文阅读教学策略简谈[J].科海故事博览・科教创新,2012,(09).

篇(3)

在新课改的要求下,学生的全面发展成为教学的重要目的和任务。而阅读能够拓展学生的视野,提高学生的思考能力和观察能力,是学生获得知识和解决问题的重要途径。尤其对于语文这门课程,养成良好的阅读习惯是非常重要的。特别是小学生正处于知识能力学习的初级阶段,阅读可以为他们提供丰富的知识信息和解决问题的思路,并且对他们今后学习更多知识有着重要的推助作用,也直接影响着小学生的健康成长。

一、教师与学生分享阅读的乐趣

小学生正处于思想活泼、好动的年龄阶段,还不具备自主的阅读能力,所以教师应该适当地利用课堂教学的时间,和学生一起进行阅读交流。例如,教师可以将一些有趣的阅读知识读给学生,然后让学生就教师介绍的阅读资料发表自己的看法和观点;或者教师可以鼓励学生把自己从课外阅读中看到的有趣的故事和其他学生进行分享。现在的多媒体技术已经在教学领域得到了广泛的应用,所以教师可利用多媒体和学生一起分享一些有趣的阅读资料,也可以让学生把自己喜欢的文章在多媒体投影仪上与其他同学进行分享,与学生分享阅读的快乐,促使学生养成良好的阅读行为和习惯。

二、鼓励个性化的阅读

教师可以让学生自由地选择自己喜欢的阅读资料,当然要在教师引导下,选择积极健康的阅读内容,学生才能以个人爱好进行自由的选择。只要能开拓学生的视野,引导学生积极向上地阅读读物,教师都应该鼓励学生去阅读。但是很多情况下,教师还是间接地干涉了学生自由的选择。例如,教师把一本自己觉得非常有意义的读物,让学生进行阅读,并且要求写下观后感想。这样,教师并没有考虑到学生是否真正对此读物感兴趣,从而不能真正意义上地激发学生的阅读兴趣。教师也可以和学生的家长进行沟通,鼓励家长带着学生去书店挑选自己喜欢的书籍,从而增强学生的自主阅读的意识,激发他们阅读的热情。

三、正确引导,树立阅读的榜样

环境是孩子成长的决定性因素,因为孩子有模仿的天性,所以周围的环境可以塑造孩子成长的方向。家长是孩子成长阶段重要的榜样,所以教师应该和家长经常进行沟通,让家长在孩子面前树立阅读的榜样,从而熏陶孩子的阅读行为,使家长的行为起到重要的引导作用。教师应该经常在课堂上把优秀的名著作品作为范文,在课堂上进行朗读,能很好地对学生产生一种激励作用,对学生产生积极正面的影响,让他们以优秀作品中体现的精神为榜样,激发他们阅读的热情。例如,教师觉得《钢铁是怎样炼成的》里面经典的片段能激励学生,所以在课堂上对书中的内容进行朗读,让学生听过之后对书中主人公保尔・柯察金的事迹进行评价。

四、小学语文阅读教学注意事项

首先,学生进行阅读也是有一定方法和技巧的,如果学生在阅读的时候能及时地抓住文章的重点,就可以在提高阅读的效率同时找到阅读的乐趣。所以教师在平时的教学过程中,就应该给学生教授一些阅读的方法和技巧,让学生在阅读的时候及时抓住文章的主旨。阅读的方法有很多种,教师通过观察学生,与学生进行交流,为学生提供适合自己的阅读方法的建议,从而提高学生阅读的积极性,促进其阅读兴趣的形成。

其次,很多文章中表达的情感的意义都是值得学生品味和学习的。例如我国古典的诗词,一定要进行反复的朗读,达到烂熟于心的程度,在写作的时候自然而然地就会想到这些经典的内容。并且学生通过反复的阅读,可以渐渐地体会到其中表达的思想感情和人生哲理,对学生的发展起到积极的意义和作用。

最后,阅读的过程也是一个思考的过程,如果只是单纯地阅读,不对其中的内容主旨进行思考,那这样的阅读是没有意义的。在思考的过程中学生一定要把自己领悟的内容记录下来,才能在后期不断地鞭策自己。学生在阅读的时候经常会发现精彩绝伦的词句或者片段,一定要养成将这些精彩的内容记录下来的习惯,才能养成良好的阅读行为,才会发现阅读中的乐趣。

综上所述,小学生阅读兴趣和阅读习惯的培养是个漫长的过程,在这个过程中,教师一定要起到示范和榜样的作用,并且根据学生的特点和个性,为学生创造轻松愉快的阅读氛围,从而激发小学生对阅读的兴趣,促使其养成良好的阅读习惯。

篇(4)

一、英语阅读教学策略

小学阶段开展英语阅读教学的主要目的有三:一是巩固教材中学过的语言点,提高已学知识的重现率;二是扩大学生的词汇量,帮助学生更广泛地了解英语语言特点和英语国家的风土人情;三是帮助学生获得一定的阅读技巧和能力,如快速查找有关信息的能力、通过上下文猜测词义的能力等。小学英语阅读教学可以从词汇教学、背景知识教学和语法知识教学等方面来进行。

1.词汇教学

阅读材料中的新词汇学生往往觉得不容易记忆,这些词汇会影响学生的阅读兴趣。为了帮助学生顺利完成阅读,我们可以先将阅读材料中的新词汇进行分类,然后再让学生认读。如对于读音有规律的词汇,我们可以让学生根据发音规律自己拼读;对于读音不规则的单词,我们可以给学生出示音标,让学生以小组讨论的方式完成拼读。这样,学生在自主学习和合作学习的过程中加深了词汇的记忆,加强了技能的训练,调动了学习的热情。

2.背景知识教学

为了更好地理解阅读材料,学生需要具备一些与阅读材料背景类似或主题相关的知识。将背景知识教学作为阅读教学的一个环节,既能够节约阅读教学的时间,又有利于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提高教学效果。

3.语法知识教学

语法知识是影响学生理解阅读材料的主要因素之一。因此,教师在进行阅读教学之前要先将阅读材料中所涉及到的语法知识给学生讲解清楚,这样才能使学生真正理解阅读材料所表达的含义,从而提高学生的阅读理解能力。

二、培养学生英语阅读的兴趣

爱因斯坦说过:“兴趣是最好的老师。”英语教学实践也反复证明,兴趣是学生积极开展英语学习的直接推动力,是学生进取向上的潜在力量。兴趣能激发学生对英语知识的求知欲与好奇心,能够使学生从被动接受英语变为主动学习英语,从而达到一个最佳的学习效果。由此可见,新课改把培养学生学习英语的兴趣放在了相当重要的地位,要求英语教师在教学中有意识、有目的地培养学生对英语的持久兴趣,激励学生爱学、想学、善学、学好,使其乐在其中学英语。因此,要提升学生的阅读能力,首先必须培养学生的英语阅读兴趣,学生英语阅读兴趣的培养是英语阅读教学的关键环节,也是提高学生英语阅读能力的前提和基础。那么,如何培养学生英语阅读的兴趣呢?首先,开展丰富多彩的英语课外阅读活动,如办英文板报、英文读书角、英文猜谜、英文小品表演、排演英文课本剧、英语泛读比赛或精读比赛或限时比赛、速读比赛等活动。让学生身临其境,潜移默化,增强参与意识,用活动刺激学生的阅读兴趣。其次,选择语言地道真实、内容贴近学生实际生活的阅读材料,以增强学生的阅读兴趣。教师在平时的英语阅读训练时,尽量选择学生感兴趣的题材和内容,可以选一些可读性强的英语小短文,包括幽默小故事、短小的个人经历或是一些感悟等,内容尽量灵活多样、生动有趣、篇幅长短适当、难度适中、生词不多。通过这种方式,激发学生的阅读欲望,满足学生的好奇心和求知欲,从而调动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学习热情。

三、养成良好的英语阅读习惯

当前小学生在英语阅读过程中普遍存在着许多不良的阅读习惯,比如依赖词典阅读、出声阅读、心读、译读、手指阅读和摇头阅读等。这些不良的阅读习惯会影响思维的连贯性,不时地打断大脑对文字信息进行分析、综合、概括的活动,缩短其有效的阅读时间,从而影响了阅读速度。从而,降低了学生的理解的精确度。在英语阅读训练过程中,教师应该时刻关注学生的阅读习惯,跟学生讲清楚这些不良阅读习惯的危害,及时帮助学生纠正不良的阅读习惯,并及时给予阅读方法的指导,使学生尽快形成正确的阅读观念和良好的阅读习惯。

四、运用多媒体辅助教学

多媒体辅助教学的运用,使教师的教学风格得到前所未有的展示。教师按照自己设计的逻辑进程,选用最适合自己的教法,有效组织教学。多媒体辅助教学的关键在于课件。离开课件,再好的硬件设施也只能成为摆设的花瓶。因而课件必须充分展现教师的教学风格。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往往形成了自身固有的、为学生所适应的教学风格。所以在设计课件脚本的过程中,教师应亲自创作,自然地把自身的风格融入到课件中,体现自己的教育思想,又让学生易于接受。

篇(5)

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因此,教师要努力激发学生课外阅读的兴趣,让他们愉悦地进行课外阅读。

 1.1 巧用故事悬念诱发阅读兴趣

 故事人人都爱听,一听到老师说要讲故事,学生的喜悦之情溢于言表,迫不及待地想一听为快。随着教师声情并茂的讲述,被渲染了的故事情节早已把孩子们带入了一个或有趣、或惊险、或令人感动的情感世界里。正当孩子们听得津津有味时,教师戛然收声,然后意味深长地告诉孩子:故事情节交错复杂,后面的更精彩呢,欲知后事,请自读原文。此时教师出示《一千零一夜》一书告诉他们,想知道结果就借读这本书,里面还有更精彩的故事呢。学生被扣人的故事情节激起了浓厚的兴趣,纷纷要求借书,主动去阅读,这效果恐怕比任何说教都有效。

 1.2 谈自己的读书感受激发兴趣

 教师要经常讲述自己阅读后的收获和体会,激起学生情感上的共鸣,使之产生强烈的阅读欲望。学生就会在课余时间主动地进行广泛阅读尝试。

 1.3 妙用竞争机制,激发阅读兴趣

 开展各种形式的读书竞赛活动,为学生提供展现自我的舞台,尽情享受成功的喜悦,从而激发兴趣。对于故事性较强的作品,开展故事会,表演课本剧;对于语言美的作品,在阅读之前就规定比赛朗读文章的精彩片段,看谁读得最正确最流利最有感情,或者指定背诵文章的某一部分,看谁背得快背得好,把阅读活动转化为一种竞赛活动,在竞争中激发阅读兴趣。

 2.指导小学生掌握正确的阅读方法

 2.1 选读法

 这种方法的运用一般是根据学生在课内学习或写作上的某种需要,有选择地阅读有关书报的有关篇章或有关部分,以便学以致用。如学习了《只有一个地球》一课,学生为了更全面、更深刻的了解人类与地球、自然的密切关系,有目的地阅读《人与自然》一书。同时也丰富了语言积累,提高了阅读兴趣和阅读能力。

 2.2 精读法

 所谓精读法,就是对于某些重点文章,集中精力,逐字逐句由表及里精思熟读的阅读方法。它是培养学生阅读能力最主要最基本的手段。教师指导学生精读,要求学生全身心投入,调动多种感官,做到口到、眼到、心到、手到,边读、边想、边批注,逐渐养成认真读书的好习惯。

 2.3 速读法

 速读法就是对所读的书报,不发音、不辨读、不转移视线,而是快速地观其概貌。这就要求学生在快速的浏览中,要集中注意力,作出快速的信息处理和消化。利用速读法,可以做到用最少的时间获取尽量多的信息。如果我们的学生只会字斟句酌地读书,很难适应社会的飞速发展的需求。因此教会学生根据自己的阅读需要,而采用速读法。

 3.让综合实践活动课成为孩子阅读的平台

 随着孩子对阅读的深入,老师可以有意识的引导孩子们充分利用语文课后的综合实践活动课这个平台,进一步培养他们去阅读,并且学会有选择的读书,查找相关资料,这样学生的能力会得到不断的提高,不仅仅会读书,还懂得把读的书为我所用。在实践的过程中,我们意识到:只有尽量为孩子提供展示他们的阅读成果的舞台,才能更好地鼓励孩子多读书。因此, 我们把定期组织各项平实而丰富的活动作为孩子们课外阅读的平台,让其在展示中享受成功的欢悦,在活动中形成新的激励。

 3.1 开展笔记展评

 学生踏实认真的读书习惯的养成是很不容易的,要形成习惯,提高效果,我们的做法就是:定期进行读书笔记展评。这既是一个鉴定又是自我成果的一个展示,更是互相学习,互相督促的好机会。它起到互为欣赏,互为鞭策,互为激励的好作用,对阶段性学习起到承上启下作用。

 3.2 进行阅读交流

 阅读交流是同学间互相交流读书心得、介绍读书方法、推介新书的重要 途径。交流活动中,同学们在推荐的小主持人的主持下,各抒己见,滔滔不绝。或讲或演、或出手抄报或故事会,或读一文说感想,这类活动内容广泛,形式多样,过程活跃,孩子们乐于参与。

篇(6)

阅读教学一直是语文教学的重要部分,也是最容易被忽视的部分。阅读教学既是让学生搜集处理信息、认知世界、发展思维、获得审美体验的重要途径,又是使学生进行再创造的过程。长期以来,小学语文教学受应试教育的影响,在课堂教学中,教师往往代替学生阅读,代替学生思考,对课文进行逐词逐句的分析,忽视学生在阅读中的自我感受和领悟,无视学生的创造潜能,使学生一直处于被动地位。因此,在语文教学中,阅读教学具有十分重要的地位,必须认真搞好。

1 强化小学生阅读能力教学的重要性

1.1阅读能力是人一生的重要能力。小学生阅读能力的高低,不仅关系着小学语文教学的质量,而且影响到整个小学阶段的教育教学质量以及将来的继续学习。小学阅读教学是语文教学中一个十分重要的环节,它是培养学生感悟语言,领会文章思想,培养学生阅读能力的重要环节。因此,在历来的语文教育与改革实践中,阅读教学一直处于重要的地位。

1.2语文是母语教育课程,学习资源和实践机会无处不在,无时不有。因此,要让学生更多地直接地接触材料,通过大量的语文阅读掌握运用语言的规律。在阅读教学中,单纯依赖课堂学习是远远不够的。

1.3阅读是基础,阅读底子打得扎实、打得深厚,可以把其他方面带动起来。以读开阔认识世界、认识人生的视野,以读开启学生思维的门扉。

2 当前小学语言阅读教学存在的不足

2.1 阅读教学课程少

在实际的语文教学中,阅读教学的目标往往很难达成,阅读能力和技巧的培养经常不能落实,学生一学期学习十几节课文,整个基础教育阶段学习上百篇课文,还是不一定能有效的独立阅读。而且,好多学生随着年级的提升,甚至越来越丧失阅读的兴趣,这不能不为广大的语文教育工作者敲响警钟。

2.2 老师不够重视

课堂中,师生的交流比较肤浅,停留在表面上,往往是教师提出一个问题,然后指名回答。这样,使交流局限于师生的单项交流,不够深入,不够全面,教师往往关注学生是否能说出自己心中的预想答案,而容易忽视学生的表达中是否有自己独到的见解。在实际的课堂教学中,教师往往对学生的朗读指导不够到位,或者说基本上没有对学生朗读指导的过程。阅读教学与作文教学脱节,学生为写作文而写作文,将学生作文的兴趣一点点的抹杀。

2.3 没有良好的阅读环境

教师在组织学生自主合作学习时放任自流,教师只管提出问题,对于学生如何讨论,如何合作则不管不问;或是收得太紧,课堂气氛过于紧张、严肃,缺少合作讨论的氛围。

3 优化小学阅读教学的措施

3.1 营造阅读氛围

阅读兴趣要从低年级开始培养,低年级的孩子认识的字比较少,对阅读本来就有畏难情绪,如果教师提出太多的阅读要求,便会打击他们的阅读积极性。少年儿童的年龄特点是记忆力优于理解力,明确了这一特点,教师更应该降低理解的要求,不求一步到位。学生要有多样的书刊可读,这是完成课外阅读量的基本条件。学校应建立三级阅读基地。一是阅读中心。由学校的图书馆和阅览室组成,应当书籍丰富,资料众多,供学生自由选择,自主阅读。

3.2 发挥学生自主性

新《语文课程标准》中指出:“阅读教学是学生、老师、文本之间对话的过程。”这一理念揭示了阅读教学的基本要求:以教材为媒体,实现老师、学生、文本之间的对话和交流。充分发挥学生在课堂上的自主性,就是对这一理念的落实。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应该充分发挥学生的自主性,注重学习方法的指导,放手让学生做力所能及的自主学习。如学生学会拼音这个识字工具后,就应该给学生充分的时间借助课文注音把书读通读顺。为加深对课文的理解,教师应该是点拨、启发、激励学生,重点把更多的时间让给学生阅读、理解、品味、感悟。

3.3 激发阅读兴趣

学生阅读效率的高低取决于学生的注意力,取决于学生即时阅读的兴趣。课堂阅读教学中,教师要根据文本主题,精心设计导入语、过渡语、评价语、小结语,以激发学生的阅读兴趣。巧妙的导入语、过渡语能自然地将学生带入文本意境当中,让学生未接触文本就有一种要探询究竟的欲望;激励性的评价语和蕴含哲理而又意味深长的小结语,自然更容易激发学生的阅读兴趣与欲望。

3.4 培养学生良好阅读习惯

阅读习惯的好坏对于学生的阅读效果非常重要。如果不培养学生养成自觉、专心地思考习惯,阅读就会毫无效果。所以,在阅读教学中,应该注重培养学生良好的阅读习惯。教学中老师要提醒学生在阅读时不要一心多用,要静下心来阅读文章;然后,鼓励学生在阅读中不断提出问题,以达到理解文章的目的;培养学生勤动笔的习惯。动笔的方法有很多,可以摘抄优美的词句、段落,也可以在文章中做出记号和批语,有必要的话还可以写读后感。学生养成良好的阅读习惯,会让阅读教学更加省力、高效,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3.5 开展课外实践活动

在阅读的过程中,如果放任自流,肯定不会收到实效。小学生的意志正处于逐步形成发展中,学生有了探索和阅读课外资源的兴趣,如何让他们的兴趣持之以恒,体验阅读的乐趣呢?我积极组织学生开展课外阅读实践活动,展示学生的个性,激发学生阅读的热情,引导学生持之以恒,坚持阅读。此外,课外阅读实践活动还可以促进学生互相交流阅读心得,进行合作式阅读。如开展“读书汇报会”“安徒生童话”故事会;也可以结合校园文化的建设来举行,以发挥阅读活动的综合效应,“校园童话节”“红领巾读书、读报活动”等。通过活动,让学生将自己的阅读成果展示出来,能有效地检查阅读情况、巩固阅读成果,使他们体验到阅读的乐趣,提高阅读积极性,推动课外阅读步步深入。

4结束语

总之,对培养小学生阅读能力的教学非常重要,阅读能力的培养对小学生的创造力、想象力等都有很大的帮助,对丰富小学生的思维内涵也具有极其重要的作用。

参考文献

篇(7)

一、加强阅读方法的引导

在小学语文教学中,我们应充分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以语文课本为载体,以语言训练为主要内容,根据不同学段小学生的年龄特征,采用灵活多样的教学方法,使学生掌握读懂句子和文章的方法,并且把学到的读书方法运用到自主阅读实践中去。

教师应收集古今中外成功人士的读书方法,从中撷取简单易行、成效显著的阅读方法推荐给学生,增进他们取得良好阅读效果的信心,提高阅读的效率。

教师还应引导学生根据自己的需要与读物的实际情况选定阅读目的,让学生明白阅读时应直接捕捉与目标有关的材料,并在此基础上及时进行筛选,找到真正切中目标的实际内容。此外,教师应引导学生从文字材料中迅速接收有用信息,让学生懂得,这是一种在注意力高度集中下的积极的、创造性的理解过程。阅读结束后,教师应要求学生复述大意,浓缩要点,编写提纲,及时反馈,检查有效阅读的效果。

小学生的感情总是处于运动状态,他们在阅读时容易受一些形象的影响而为之动情。教师要善于从小学生阅读时的面部表情、朗读的声调中捕捉情感的浪花,引导他们去进一步感受、体验。教师还应通过适当的煽情激发学生的阅读热情,增强他们阅读的强烈欲望,引发他们深层次的思考。

二、重视朗读教学

小学生具有精力难以集中的年龄特征,但当他们朗朗而读的时候,他们的注意力就会慢慢地集中,心也会渐渐地静下来。朗读教学有利于集中学生精力,静心养气。古人说过:“读书破万卷,下笔如有神。”由此可见,朗读利于理解内容,体会情感,形成能力。小学生在熟读课文的基础上,理解了内容,体会到了感情,再带着美好的情感把内容一遍遍地读出来,对学生的性格是一种熏陶。

1.进行范读

课堂上,教师要进行范读。教师范读是自身素质的展示,是师生交流互动的手段。教师清晰的吐字、准确的发音、优美的音色将会征服学生,成为学生朗读的榜样。教师的态势、表情以及面对面的声情并茂的范读能让学生深刻体会到作者的思想感情,并在教师的范读中得到潜移默化、润物无声的情的感染。教师范读隐含的多重教育功能是不可忽略的,音、情、意的熏陶是任何名人诵读录音无法代替的。

2.进行朗读指导

教师应要求小学生朗读时做到:用普通话读准字音,不读错字,不添字,不漏字,不重复字句。这样能让学生掌握规范的语言规律。而且,教师应经常对学生进行节奏的训练、语调的训练和情感的训练,这样可以使学生更加深刻地理解课文内容。

教师还应引导学生“读到关键词语的背后去”,这样就能使学生在轻松愉悦的气氛中,在朗读和体验中获得感悟,使得他们对课文内涵的感悟水到渠成。此外,教师还应引导学生“读到文字里面去”,引导学生通过有效的朗读语言文字去感悟,去寻求文本的灵魂和感情。

三、培养良好的阅读习惯

良好的阅读习惯主要有预习的习惯、边读边思的习惯、写读书笔记的习惯、使用工具书勤于阅读的习惯等等。学生一旦养成良好的阅读习惯,就会主动克服各种困难,从读书中寻找人生的乐趣。这种习惯是他们个人的宝贵财富,终身受用。

在农村小学阅读教学中,教师应注意检查学生有没有预习以及预习的效果,精心设计一些问题,让认真预习的学生有话说,有话想说。教师还应鼓励学生写阅读日记,检查学生的读书笔记,开读书报告会,让学生从读书中感受乐趣,享受成功。

在阅读教学中,教师应培养学生的感悟能力。汉语言博大精深,语意丰富,同样的字符,由于语气不同含义可能截然相反;同样的字符同样的语气,在不同的场合也不一样,甚至在同一个场合,第二个人说出来的与第一个人说出来的效果也不一样。阅读时,教师应注意引导学生进行感悟,培养学生的质疑能力,鼓励学生认真寻疑、大胆质疑、积极解疑,让“疑”成为激发学生阅读的动力。教师还应注意发动学生互助解疑,着力培养学生的解疑能力。

四、加强语文课外阅读的组织与指导

1.帮助学生选择适当的读物

农村小学由于条件的限制,课外阅读的书籍还不是很多,语文教师应帮助学生选择课外读物。读物在内容上要与学生的生活息息相通,与学生的精神世界息息相通,与人性中最基本的最普通的情感息息相通,与学生的思维及心理特点相适应。

教师还应创建班级图书角,营造读书的氛围,使学生处于浓郁的书香气中,从而产生阅读的欲望。教师还可设计一个佳作推荐栏和心得交流栏,定期张贴和更换精彩文章和学生的佳作推荐书、读书心得等。图书角的书籍要丰富多样,可读性强,能引起学生阅读的兴趣。

篇(8)

[关键词]:阅读教学 语文素养

“语文是最重要的交际工具,是人类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工具性和人文性的统一,是语文课程的基本特点”,“语文是工具”。(叶圣陶语)它既是生活的工具,又是思维和交际的工具,更是学习其他学科的工具。“语文课程应致力于学生语文素养的形成与发展”一个人的语文素养如何,无疑对其他学科的学习产生很大的影响。在整个语文教学中,阅读教学是提高语文素养的重要保证。

一、在语文教学中阅读教学的性质和地位决定它的重要性。

《语文新课标》指出:“阅读教学是学生、教师、文本之间的对话。阅读是学生的个性化行为,不应该以教师的分析来代替学生的新闻记者实践。应让学生在主动积极的思维和情感活动中,加深理解和体验,有所感悟和思考,受到情感熏陶,获得启迪,享受审美乐趣。要珍视学生独特的感受、体验和理解。”“阅读是搜集处理信息,认识世界,发展思维,获得审美体验的重要途径。”这两段话已充分说明了阅读教学在学习语文中的重要地位。

第一、阅读能够沟通人与外部世界的联系,使人获得更多的外部信息与知识。面对纷繁复杂的信息,千变万化的世界,读书则是一个人了解世界的最好途径。但是,书是读不完的,那么就必须要培养学生的阅读能力。在这个一日千里的社会里,人们越来越没有时间,“一目十行:成为时代的需要,这就要求我们在平时的新闻记者中讲究方法与技巧,讲究新闻记者的速度,用有选择的鉴别的眼光,在浩瀚的知识海洋中,去选择自己需要的有价值的信息。

其次,新闻记者能沟通人与人之间的心灵。人们常说书籍是人类的良师益友,讲的就是阅读能使人得以与高尚的心灵对话,提高自己的修养与品位。每一次的阅读都是与大师们心灵对话的过程。读书让我们都是纷繁的思绪得到沉淀,读书让我们空虚的心灵得以充实,读书让我们站在为人的肩膀上看得更高、更远,在拼搏与成功中找到乐趣。在小学阶段就注重训练学生的阅读能力,对于净化心灵,提高一个人的文化品位和审美境界尤为重要。

再次,阅读能够发展人的语言,提高学生的口语交际能力。语言是交际与思维的工具,是人生存、交流发展的重要赁借。口语交际能力已成为学生交流思想、传递信息、开阔视野、发展智能、促进全面发展的重要能力之一。语言的发展与人的成长和发展密切相关。一个人语言发展的水平往往反映出这个人的整体素质,儿童的成长往往会让我们更深刻地感受到这一点。阅读能够使学生在语言训练方面得到大量的积累,有了量的积累就有质的飞跃,学生“胸有点墨”,有了良好的语感就自然能准确流畅地表达自己的思想。古人所说的“熟读唐诗三百首,不会作诗也会吟”。也从一个侧面反映了阅读对发展人的语言方面所起的重要作用。

二、阅读教学在小学生学习语文的基础知识中积累、运用方法应该达到的目标。

语文学习必须是先积累、后运用,而积累则主要是依赖阅读教学。小学生阅读教学的目标应该是:使学生具有一定的阅读能力,注重情感体验,有较丰富的知识积累,形成良好的语感。

第一,阅读教学在字、词、句等基础知识方面应该达到的目标。字、词、名是形成语言的最基本的材料,识字、学词是儿童用口头语言过度到书面语言的最基本的环节,是学习文化的开始,识字、学词是阅读和写作的基础。通过阅读教学,又可以使学生在阅读过程中积累大量的字、词、句方面的知识,促进字、词、句等基础知识的学习。学生自觉地积累文中的优美词语,精彩句段,形成良好的语感,以便在习作中运用。

第二,在阅读技能训练方面应该达到的目标。朗读、默读和背诵是学生阅读的三种主要形式,民是阅读教学虽最经常最重要的三种基本技能训练。“读,见于目,出于口,闻于耳,记于脑。”(廖华:《小学语文教学心理》)读,是培养语感最基本的途径之一。朗读是指发声阅读,就是指书面语言转化为出声的口头语言的阅读。“朗读有助于更加真切地感受作用,有助于因场解义,领略作品的精妙之处,有助于加强语感,以声传情。”(际志平:《语文课程新探》)在小学阶段,朗读应做到读得正确,不读错:读得流利,不拖拉;读得有感情,不平淡。

第三,在阅读方法方面应达到的要求。阅读的方法一般分为:精读,略读,浏览。精读常见于课堂教学之中的阅读,是对课文认真仔细的研读。精读课文,品味语言的魅力。应该培养学生认真细读,揣摩探究,咬文嚼字的习惯,而且还要求学生展开联想和想象,加深对文本的理解,进而形成自己的观点。在教学《触摸春天》一课中,我们就可以抓住文中的一些关键词、句来精读,如这一句“安静的手指悄然合拢,竟然拢住了那只蝴蝶,真是一个奇迹!睁着眼睛的蝴蝶被这个盲女孩神奇的灵性抓住了。”通过反复地朗读读出这种不可思议的感受,体验安静那种全新的体验感受。

第四,阅读教学在提高小学生作文方面应达到的目标。“学语言就是多读多写。”阅读是语文教学的重点,作文是难点。读写应该结合,这为大纲所确认,为专家所认可,为广大老师所拥护。大纲中指出:在作文教学中,应该指导学生灵活运用在阅读中学到的知识和自能。虽然阅读不是专门为了写作,但是阅读对写作的重要作用是不可否认的。

三、提高小学生语文素养的两大途径------课堂阅读教学和课外阅读辅导。

1、课堂阅读教学是提高小学生语文素养的主要途径。“教材是语文学习的载体,是培养学生语文素养的例子。”教材中的课文篇数虽然有限,但却是学生积累和吸收优秀文化营养的主要窗口。在阅读教学中,我们凭借它可以对学生渗透思想教育;凭借它可以向学生传授语文知识,进行知识的积累;凭借它可以去训练学生的阅读技能;凭借它可以培养学生良好的语感;凭借它可以训练学生的创造性思维。总之,上好课堂阅读教学是提高学生语文素养的关键所在。

2、辅导学生进行课外阅读是提高小学生语文素养的重要保证。课外新闻记者是最廉价、最有效、最积极称职的助教。随着素质教育和课程改革的深入开展,单靠课堂上的阅读教学是远远不够的,阅读应有量的保证,提供学生语文素养还要更多地依靠大量的课外阅读。新颁布的《语文课程标准》中就对学生提出:“提倡少做题,多读书,好读书,读好书,读整本书。”随着网络的普及,还要鼓励学生上网浏览。课外阅读是课堂阅读的延伸和拓展,一方面,课堂上所学的新知识往往需要课外阅读的配合来加深理解,另一方面,课堂上所学到的技能可以在课外阅读中加以运用,作为知识的运用和技能的检验。另外,课外阅读还具有趣味性、自主性和开放性的特点。它可以在教师的引导下进行,也可以是学生个体完全自由的阅读活动,它十分有利于学生的个性发展。

四、阅读教学中应把握的几个原则。

第一,在阅读教学中应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性原则。学生应该成为阅读的主体,老师是学生的导师,学生应该在阅读过程中积极主动地思考理解,感悟体验,受到情感熏陶,获得思想启迪,享受审美乐趣;老师应该积极营造亲密和谐的气氛,激发学生的阅读兴趣,尊重学生的理解和体验,努力培养有创意的读者。《语文课程标准》中指出:“阅读教学是学生、老师、文本之间对话的过程。”这一理念揭示了阅读教学的基本要求:以教材为媒体,实现师生之间的对话和交流。

篇(9)

领会著作者意境,与作者同喜忧。“领会著作者的意境”就是学生在阅读文章时,把自己融进作品的情与景中,对文字进行形象的感受、体验和认识。用叶老的话来说就是大脑中形成与课文相对应的图像,与作者同喜同忧,受到感染。 一是以“实”衬“虚”,引导学生体会意境。如学习《燕子》一课时,我巧妙利用学生的生活积累:引导学生在阅读的基础上想象仲春季节,垂柳依依的河岸,美丽的燕子如何自由自在地飞翔。二是提供表象,引导想象意境。如《我的伯父鲁迅先生》一课,黄包车夫、女佣这样的职业现在都不存在了,学生难以形成确切的形象,影响对课文的理解。我按照“谈读书”“说碰壁”“救车夫”“关心女佣”四个小故事作了四组幻灯片,配合讲读,演示画面,让学生在我提供的表象诱导下,进入课文情景。全班学生不仅对课文中几个人物的音容笑貌,行动举止,衣着打扮,职业特点在脑中留下深刻的印象,而且加深了对鲁迅先生受憎分明这一高贵品质的理解。

培养“语感”,达到“语语悟其神”。语感就是对语言文字敏锐的感受,是对语言文字的一种正确丰富的感受力,学生依靠对语言的丰富感受进入课文描写的境界,形象思维就会更加生动。一是想象性的阅读,如《鸟的天堂》写道:“河面很宽,白茫茫的水上没一点波浪,船平静地在水面移动,三支桨有规律地在水里划,那声音就像一曲乐曲。”我让学生由“白茫茫”“船”“移动”构成一幅静水移舟图,再让耳边响起桨声,这样学生脑中就产生了一幅有声有色的图画。二是巧用比喻,文学是语言的艺术,有些普普通通的词语,作者恰到好处的运用,能够收到难以言传的效果,这是许多佳作的魅力所在。学习“窗含西岭千秋雪”的诗句,我让学生把窗子比着照相机的镜头,这样,学生对“窗含西岭千秋雪”的“含”字的妙用自然领会。三是联系生活感受。学生对语言的感受能力,不是凭空产生的,他对亲身体验的词感受最深刻。我注意让学生联系自己的生活感受去唤起对语言的感受力,让词与生活相碰撞,燃起学生形象思维的火花。

以上两个方面,在培养学生思维方面是统一的,互相补充,相得益彰的。在阅读教学中,我们应重视思维能力的培养,借鉴形象思维的规律,使“阅读”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学生的思维也就得到了很好的锻炼。(作者单位:江西省宁都师范附属小学)

篇(10)

一、学生确定阅读目标,任务驱动

小学生的自主阅读不是完全的自主,不能什么书都看,也不能没有目的地阅读,教师需要确定学习目标,让小学生有方向、有目的地学习,使学生能跟着教师的步伐去阅读,使学生能够全身心地投入到学习中来。在这一过程中,教师应该根据教学大纲给学生设定阅读方向,制作出一个具有可操作性的教学任务,引导学生学习,通过对这一目标的完成,满足不同层次学生的阅读要求,并且使学生在阅读中能够领会文章主旨,在学习过程中增加学生的学习兴趣,提升阅读能力。

二、阅读形式由封闭型向开放型转变

在小学语文教学过程当中,自主阅读越来越被教师看重,所以,在引导学生自主阅读时,教师不仅要寻找适合小学生的读物,还应该创造适合小学生阅读的环境。因此,阅读形式的转变要从以下几方面进行:

1.将小学生的时间分配好,营造出好的阅读氛围,让学生有时间自由阅读。

2.小学教师可以说是学生的启蒙教师,在今后的生活和学习中都有着重要影响,所以小学教师,要充分发挥好领路人的作用,在学生遇到困难和问题时要耐心解答,在思想认识上能够帮助学生提高,并且给予适当的帮助,而与对阅读内容中的重点内容而言,教师要和学生一起进行探讨,增加学生的积极性并且养成自主阅读的习惯。

3.在小学语文阅读过程中,教师要引导学生循序渐进,不以成绩为目的,而是要充分培养学生的独特性和创造性,还可以通过对文言文的阅读来让学生思考文章的内涵,感受文学的博大精深,让学生用阅读的方式来领会文字背后的含义,让学生热爱阅读,感受阅读的乐趣。

上一篇: 变更抚养权的法律依据 下一篇: 诗歌的起源
相关精选
相关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