企业信息化基础设施建设汇总十篇

时间:2023-09-18 09:51:05

序论:好文章的创作是一个不断探索和完善的过程,我们为您推荐十篇企业信息化基础设施建设范例,希望它们能助您一臂之力,提升您的阅读品质,带来更深刻的阅读感受。

篇(1)

一、企业信息化网络基础设施建设的客观原因与主观原因

企业信息化网络基础设施对降低企业的经营成本,做出正确的决定,满足市场的消费要求具有非常大的作用。企业利用信息,及时获取消息,升级生产设备和机器,了解市场的动向。知己知彼,百战不殆,对市场的正确把握,使得企业能够实现有效决策。生产出来的产品和所提供的服务能够很好的迎合消费者的消费需求,对于消费者的评价可以及时获知,从而对于改善产品和服务起到巨大的作用。

二、企业信息化网络基础设施的具体内容

企业信息化网络基础设施实际上就是说企业利用先进互联网、智能机器以及数据库和各类信息设备,结合自身的实际情况,对企业的生产与开发、市场与流通等有具体地把握,从而达到发展与信息化的完美结合,使企业把握住市场规律,提高企业的运行效率,减小市场的延迟性与滞后性对于企业的不良影响。企业信息化网络基础设施的建设能够实现企业各方面的智能化管理,实现企业各过程的自动化,还能够准确及时地了解消费者的消费需求,从而生产出适销对路的产品,提高市场的竞争力,减少人工操作所带来的失误得到可能性。

三、企业信息化网络基础建设发展规划

1.与企业发展方向结合。企业进行信息化网络基础设施建设是针对大部分企业快速发展的正确道路,是企业走出低产效益的重要方法。但企业决策者不能因为这个原因就盲目展开建设,信息化网络基础设施建设必须实事求是,一切从实际出发,就企业的发展方向来制定基础设施建设的总方针。如果不这样,也可能功亏一篑。2.必须要对于企业发展的当前状况进行了解再做决定。有句话叫做想要发展,首先得了解自身现状。这句话应用到基础设施建设中的意思也就是企业必须明白自身有什么,缺什么。在之后开展的企业信息化基础设施建设中了解到应当重点建设什么,避免重复建设,浪费资金。这样不仅可以有针对性地制定目标,还可以节省资源,把人力物力利用到最需要的地方。3.提前制定基础设施建设的战略。提前制定计划可以说是关键的一步棋。它包括了估测,重点发展等几个方面。企业需要根据前面的两个步骤来总结出信息化网络过程中哪些是重点,哪些需要重点建设,从而制定出建设的总的规划。这一环节对于整个企业信息化建设过程非常重要,因为企业信息化建设是一个长期的过程。销售方面有缺陷的就在基础设施建设的时候注重对于销售手段与方式的升级,生产方面有缺陷的就在基础设施建设的时候注重对生产设备与工具的更新换代。4.注重建设方法。这一点要求企业对于企业工作人员进行专业方面的培训,这样一来在基础设施建设完成之后,如果发生问题,不会造成企业内部的恐慌,能够及时解决问题。除此之外,具有专业素养的企业工作人员可以试验网络设施的可行性,由此可以减少建设完成后存在的缺陷可以被及时发现和弥补。工作人员可以对体验情况进行评估,促进优化,使得信息化网络基础设施可以更好的适应企业发展的需求。

四、结束语

企业信息化网络基础设施建设是企业实现产品精准好,销售实现快准狠的必要条件。经济全球化使得各国各企业的竞争越来越激烈,随着互联网和人工智能的深入发展,信息随处可见,企业如何利用丰富的信息来实现自我的可持续发展,如何让自身在市场经济中占有主动权,如何利用有限的资源来实现多产量和高质量化,如何使企业内部运行得当有效,已经成为企业不可忽视的发展问题。而这一系列的问题的解决都离不开信息。哪个企业把握住了信息,谁就把握住了发展的诀窍。只有抓住了信息化,我们的国家的企业才能缩小与其他快速发展的国家的企业之间的差距,才能最终赶上或者超过他们。因此,企业加快信息化网络基础设施建设是发展的必然要求。

参考文献

篇(2)

完善流通方式改革的发展规划。改革开放以来,国家已多次制订流通产业的发展规划,对指导我国流通产业的发展起到了很大的作用。但受历史条件的限制,这些规划的侧重点主要放在流通体制的改革上,侧重于流通领域经济关系的调整,而对流通方式的改革没有给予充分的重视。目前,我国流通产业发展的主要矛盾已由流通体制改革转移到流通方式改革上来。因此,应根据我国目前面临的新形势和新问题,进一步完善流通产业的发展规划,把流通方式的改革作为流通产业发展的重要环节来抓。

篇(3)

[中图分类号]F270.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5-6432(2008)48-0066-02

我国政府自2000年明确提出了“以信息化带动工业化,发挥后发优势,实现跨越式发展”的战略后,企业信息化由此形成热潮。当前,企业在其信息化过程中,普遍存在的现象是片面追求采用高、新、全的技术,而不顾自身的信息化基础水平如何,造成了众多企业的信息化投资不能产生合理的回报,甚至失败。要解决这个问题,就要求企业在进行大规模信息化投资前必须准确地测评自身的信息化水平,才能制定出正确的信息化投资战略。制造业在工业中居于重要地位,对制造业企业的信息化成熟度评价研究有重要而现实的意义。

1 制造业企业信息化的内涵与特点

制造业企业信息化是指制造企业在生产和经营、管理和决策、研究和开发、市场和销售等各个方面全面应用信息技术、现代管理技术和先进制造技术,建设信息化系统,通过对信息和知识资源的有效开发和利用,调整或重构企业业务过程和组织结构,从整体上优化企业各项活动,服务于企业经营战略,使企业的竞争力更强和收益更多的一个动态发展过程。

由上述定义,可以看出制造业企业信息化具有以下内涵:(本文以制造行业的企业为研究背景,如没有特殊说明,下文中“企业”专指“制造业企业”,“企业信息化”是指“制造业企业信息化”)

信息化的范围涉及企业各个方面:生产和经营、管理和决策、研究和开发、市场和销售等。信息化的内容包括三个主要方面:建设信息化系统、开发信息和知识资源、调整或重构业务流程和组织结构。这三个方面主要内容可以简称为技术、信息和管理。其中,技术是工具和条件,信息是基础,管理是动力和归宿。信息化的本质是在制造企业的各个环节,通过对信息和知识资源的利用,提高人和设施的效率、降低成本、提高决策质量、加快对外部变化的反应,从而提高企业的整体竞争力,服务企业的发展战略和目标。信息化的直接目的是提高对信息和知识的获取、存储、处理、传递和利用的能力及水平,为企业各项活动服务;最终目的是提高经济效益,增强核心竞争力。

由上述分析可知,制造业企业信息化是一项复杂的系统工程,具有不同于其他形式信息化的特点,表现出特有的复杂性:

1.1 企业的信息资源复杂

随着供应链管理、动态联盟等理论和方法在企业的应用,制造业企业不仅要开发和利用企业内部的信息,而且要开发和利用供应链合作企业的信息。

1.2 业务过程的组成环节众多,过程复杂且易变性强

制造过程往往需要经过众多的处理环节,涉及复杂的事务。而且,先进的经营理念和管理模式、先进的制造工艺以及营销模式都会使制造企业的业务过程发生改变。另外,企业适应多变的市场环境和激烈的竞争,必然要不断完善自己的业务过程。

1.3 信息化实施阻力大

制造业企业信息化尤其需要对企业业务过程和组织结构进行优化调整,往往涉及企业各级各类人员、信息化实施人员等众多利益相关者及其利益的协调,实施阻力较大。

1.4 信息化实施周期长

由于制造业企业信息化的复杂性使得企业实施信息化的主要手段――信息系统的开发和实施周期比较长。

2 制造业企业信息化成熟度评价指标体系构建

企业信息化成熟度评价的根本目的就是确定企业在信息化方面已发展到有效果的程度,即企业信息化成熟度。分析企业的现状,得出企业信息化发展所具备的各种条件,进而判断企业适合利用何种信息技术来建设企业信息化,构建一套企业信息化指导实施方案。因此,要对一个企业的信息化成熟度进行评价,需要一套有系统层次的评价指标体系,在系统分析了制造业企业信息化内涵和特点的基础上,本节构建了企业信息化成熟度指标体系。

2.1 指标选取原则

选取指标要做到科学性、合理性和全面性,应当遵从如下原则:

目的性――建立评价指标体系的目的是使企业能清楚地认识到自身的信息化水平所处位置,选择实施企业信息化建设的方向。

可行性――设计的指标要容易采集,便于操作,尽可能避免有重复的指标,简化统计。

可比性――保证选择指标口径的一致性,便于横向、纵向比较。只有比较才能发现方案的优势和劣势所在,然后进行相应改进。

动态性――随着环境的变化和技术、实践的发展,企业信息化方案当然也要作出相应的改进。所以,评价指标体系要反映出企业在信息化过程中的变化,并作调整。

全面性――指标体系的设置应尽可能从多个角度来分析比较,防止片面性。比如:要考虑短期利益和长远利益,考虑企业中信息设备的拥有量及技术含量、设备的利用效率和信息流的通畅以及企业信息化化的可持续发展潜力。

2.2 指标体系构建

综上所述,在充分考虑制造业企业的内涵、特点和信息化发展的前提下,依据评价指标的选取原则,制造业企业信息化成熟度的评价指标体系主要包含业务流程合理程度、企业信息化基础设施建设水平、企业信息系统应用水平三大块内容,这三大块作为指标体系的三个一级指标,每一块均有对应的二级指标。如左图所示。

3 制造业企业信息化成熟度评价指标体系分析

3.1 业务流程合理程度

业务流程对制造业企业来说是至关重要的,业务流程的清晰化、标准化、连续化深刻影响着制造企业的发展,是制造业企业信息化实施的基础。业务流程合理度可以从管理制度和流程规范两方面来衡量。管理制度描述业务流程在企业内的重视程度以及是如何考核的,可以用信息化重视度、管理层合理度和考核程度来进行度量。信息化重视度反映了企业对信息化的重视程度和信息化战略落实情况,管理层合理度反映企业在决策层、管理层和执行层的职责合理分配,而考核程度反映定性、定量地全面考核岗位承担工作的程度。

3.2 企业信息化基础设施建设水平

企业信息化基础设施建设是企业信息化的物质基础,也是发挥信息资源作用的必要前提。因此,信息基础设施建设是当前进行企业信息化水平测度的重要标准。本文遴选了计算机硬件及内部局域网建设、企业接入互联网情况、网站建设水平三个方面作为企业信息化基础设施建设水平的衡量指标。其中网站建设水平可由网站建设情况、主机托管情况、网站服务水平、网站更新情况四个次级指标来反映。

3.3 企业信息系统应用水平

篇(4)

1 企业信息化建设的意义

1.1 优化组织形式,加快反应能力

基于信息技术的支持,企业可以进一步简化组织形式和生产经营模式,裁减中间环节内的“多余”管理人员,最终形成一种具有创新性、敏捷性和精良性的“扁平”型组织形式。这种组织形式可保证信息沟通的畅通和及时,使得市场和周边信息与决策层之间的反馈过程更为迅捷,加快反应能力,从而在日益激烈的竞争环境中立于不败之地。

1.2 合理降低企业生产成本

信息技术的应用范围极为宽广,甚至涉及到整个企业经济生产活动,可合理降低企业的生产成本。企业通过利用信息技术获取多方面的外部信息,如市场信息、产品销售渠道信息的成本;计算机辅助设计与制造技术可促进新型产品设计、生产和现有产品优化性能等成本;库存管理信息化使得企业的库存量减少,管理成本得到控制;电子商务的推广与应用降低了交易成本。

1.3 增强市场的掌控能力

企业立足于市场发展,需要在掌控市场和消费大众方面做足工作,特别是基于信息技术的应用,电子商务可大大缩短企业与消费大众之间的距离,通过电子商务平台可快速建立企业、供货商和消费客户三者之间的联系,从而可以及时掌握市场信息和消费信息,提升企业对于市场和消费者的掌控能力,确保即时根据消费者不同的需求变化开展具有不同针对性的开发活动,企业也可以根据实时局势调整经营发展战略,不断地为市场输出质量更优、品质更全和更适于消费者需求的各类产品和服务。

1.4 提升企业管理水平

企业信息化管理不仅仅强化计算机硬件方面,更重要的是计算机与管理形式的有机联合,也就是说,信息化管理引入的不单是信息技术,更多的契合信息化的新型管理理念。将先进的信息化管理理念和管理制度及方法充分引入到具体的管理流程中,实现管理模式的创新,因此建立起来良好的管理规范和管理流程,夯实企业管理基础,从而整体上提升企业的管理水平。

2 企业信息化建设采取的策略

2.1 有层次有条理地建立企业信息化系统

第一,生产经营过程中要充分实现信息化,从而为企业的管理、决策的信息化打下基础;第二,数据处理要实现信息化,从某种角度讲,自行研发和购买的管理软件对生产经营各个重要部门的数据进行处理,通过建立内部网络然后再进入到因特网中,利用该网络可实现决策的辅助功能,值得注意的是,信息化系统的建设从刚开始就应该以企业的根本利益为中心,数据采集、分析和整体战略方案的规划和确立都要有层次、有条理,实现企业管理信息化也当如此,既不可以消极等待,也不可以盲目乱上。

2.2 基于企业决策实现信息化还应该建立相应的支持系统

员工应该充分理解企业要实现信息化管理是一个战略问题,建立符合本企业的信息化管理系统是作为企业全战略实现整体信息化管理的关键一环。基于企业决策实现信息化还应该建立相应的支持系统主要是为决策层提供参考信息,应该包括大量的历史数据和外部经济数据,而企业的内源信息则主要作为处理内容。除此之外,该系统还应该根据决策问题的内容、性质以及各决策者的具体需求来灵活组织,以便于协助决策者做好相应的决策工作。

3 企业信息化建设的实施方案

3.1 基础设施建设

企业信息的基础设施建设指的是按照企业当前的业务情况和未来可预见的发展动向对信息数据的采集、处理、存储和流通等要求选择和构筑由信息设备、通信网络、数据库和支持系统等内容组成的基本环境。它作为实施企业信息化管理的根本条件,建立企业信息管理网络,以因特网技术改造为外联网和内联网,其实也是信息化管理的基础。

3.2 制定信息资源的具体管理标准

过去一定时间内,很大一部分人将思想从“重硬轻软”转到“重软件轻数据”,信息数据主要涉及企业的内、外源信息资源,还包括对企业管理的监督工作的多项标准,它囊括计算机用户必不可少的基础性信息数据,客户、供应商、存货和库存等关键信息,还涉及对信息化管理的监督工作所必要的基础能源、工时和材料消耗等预算数据,企业应该高度重视对这些信息数据的处理,统一实现对数据的规范化管理。制定信息资源的具体管理标准,可保障企业标准地、规范地组织好各项信息,也就是开发信息资源的各项基本工作内容。

3.3 根据信息资源的具体管理标准开发企业的集成信息系统

为了提高生产过程的生产企业信息化建设,建立过程应该从设计到制造和管理综合信息系统(即计算机集成制造系统CIMS)开始。提高关键业务流程的信息服务企业内部信息系统的集成,不仅对各部门的信息共享、企业的发展有利,也是实现企业与业务伙伴或客户信息的自动交换的有效方法,外部互连应用就是通常讲的交换。事实上,要建立一个更大范围的集成信息系统,积极利用外部资源,供应链合作,实现企业效益的最大化。

3.4 开展企业信息化教育

篇(5)

从我国企业信息化建设过程来看,国家和企业对信息化的投资建设随着信息化的发展也在发生变化,大致可划分为3个发展阶段。第1阶段,国家将信息化建设纳入社会发展战略,投入大量资金建设外部网络,构建信息化发展的基础。一些大型国有企业的信息化也得到了发展,但仅处于简单的使用计算机阶段。第3阶段,部分企业逐步认识到信息化建设的广阔发展前景,开始把信息化建设列入到企业发展战略中,主动加大这一领域的投资力度。一方面政府积极发展信息基础设施,另一方面,致力于政府信息化,利用信息技术改革政府,构建电子政府。第3阶段,信息化的全面发展导致信息产业的迅猛发展,给企业带来了巨大的利益。面临自身发展的需要,企业逐步加大对信息化建设的自主投资及经营力度,信息化服务作为新型产业也应运产生了,同时,也吸引了民间风险资金的进入。

2、我国建筑企业信息化发展的局限和不足

由于工程项目管理的生产经营特点,如工序复杂、动态性强、资料档案繁多、信息管理难度大等,建筑业应用信息化管理整合企业资源的整体水平较低,存在着明显的局限与不足,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

(1)国家有关法律相对滞后。电子商务的持续发展取决于相关合同法律框架的制订[3],只有制订一系列规则和标准,使企业信息化的政策法律环境进一步优化,为企业信息化营造公平的交易平台,才能促使其步入良性的循环发展中。但是电子商务在我国发展缓慢,国内关于此类法律要么空白,要么简单,难以确保建筑业信息化运作的安全性、合法性。

(2)一方面,各级政府和有关部门对建筑企业信息化管理的促进作用认识不足;在技术、资金、通讯基础设施建设等方面支持力度不够。另一方面,政府信息化程度不高,没能为企业信息化提供良好的支持环境和对接方式;未发挥对企业信息化的推动作用。

(3)社会相关信息化服务机构不健全,整体服务水平不高。不论政府网站还是商业网站,大都以信息为主,缺少工具类网络软件,缺少信息互动;以企业管理诊断和重组为特长的咨询机构太少,软件市场的无序竞争问题也亟待解决。

(4)建筑企业未能充分利用Internet带来的便利,实现网上材料采购、招标,项目管理、信息交换、信息等,电子商务没有真正开展起来。

(5)以应用单机版软件为主,单机操作,仅仅利用了计算机计算速度快的特点,没有形成网络,没有实现企业信息的共享和即时传递,效率较低。据有关资料,美国的PC机的深度使用率为38%,而中国只有6%[4].

(6)具备较深厚的计算机知识、熟悉本单位业务的复合型管理人才是企业实施信息化、网络化建设的中坚力量和有力推动者。但长期以来,对计算机知识和管理知识的培训相互脱钩,分开进行,缺乏对复合型人才的教育培训,人才过于单一化。

我国建筑企业信息化发展滞后于其他行业,因此,现阶段我国建筑企业信息化的投资发展策略,主要应该是根据自身财力、技术、发展战略、市场核心竞争力等,研究介入信息化建设的时机、投资的力度、建设信息化的模式等。

3、政府促进信息化建设的战略

我国信息化建设经过20年的发展历程,政府作为社会信息化建设的倡导者、促进者及使用受益者,利用政策指导了行业的信息化发展,促进信息共享,投资建设公共设施基础,提供社会公益服务,大力发展电子政府等。

(1)尊重企业的主体作用。通过各条渠道调动和提高企业的积极性,使之产生信息化的内在动力和自觉性。发展电子政府工程,利用现代信息技术手段,带动政府部门的政务管理和运行,把政府机构改革和职能切实转变到宏观调控、社会管理和公共服务上去。一切以企业为中心,通过市场运作,循序渐进地推进信息化的进程,以此带动全社会信息化建设。

(2)政府在强化基础设施建设、加快信息资源开发的同时必须立法保障。一方面,在信息化建设初期政府致力于建立高速信息公路,为企业的信息化发展提供一个良好的外部环境,如银行、税收等金融管理体制、政府财政管理体制等的联网信息化建设。政府主要通过政策法律保障社会信息化的发展、激励企业投资信息化,从而促进信息化的提高发展。另一方面,政府要充分运用信息技术,推进政府的管理体制、管理观念、管理方式和管理手段的转变,推进政府职能向宏观调控、社会服务、公共管理和市场监督的要求转变,带动国民经济和社会的信息化。

(3)引导民间资金的投入,扩大第三方(如信息化建设服务商)的投资力量。由于信息产业的广阔市场前景,对民间资金具有不可抵挡的诱惑力。我国信息化建设应引入市场化运作模式,将一些能产生经济效益的项目交给第三方来做,引入民间资金,发展信息产业。因此,国家应当出台相关的风险投资管理规定,开放民间资金市场,引导民间资金进入风险投资市场,增加对信息产业的总体投入。如通过税收、财政等政策、通过维持低廉资费扩大需求等手段,对信息产业单位给与一定的支持,政策性降低风险投资的风险,增加信息公司的收益。

4、建筑企业促进信息化建设的战略

实现信息化是建筑企业生存发展、增强国际竞争力的必然要求。建筑企业必须深刻地认识到信息技术在工程项目实施过程中扮演着越来越重要的角色,从而加大这一方面产品的应用工作。信息化建设一定要从企业的本身条件出发,按照客观规律的要求来推进。企业也要认识到信息化建设在带来高效益的同时,也带来了高风险。即信息化建设在提高企业生产率、扩大收益的同时,若投资不善也可能使其陷入投资困境。为此,建筑企业必须准确理解和应用信息化管理,对信息化管理进行评价,制定并实施有效的信息化发展战略。对建筑企业而言,一个准备充分的、有效的信息化建设战略应包括:

(1)企业内部进行资源整合、准确定位。尽管在企业制度、管理模式、发展阶段、经营规模等方面具有共性的企业,可以相互借鉴信息化建设的经验教训,但是,任何企业信息化模式(即使是非常成功的)都是不能完全照抄照搬的。因为,每个企业所面对的问题不可能是完全一样的。因此在投资建设信息化之前,企业决策层首先应当从经营战略、体制、技术、管理、企业文化、人力资源、行业环境等方面,对企业进行全面的自我诊断和准确定位甚至重新定位,在此基础上确定本企业信息化建设的关键需求、方针、范围、阶段和深度,确定信息化建设的策略,才能很好地服务于企业未来经营发展和增强核心竞争力。

(2)明确企业信息化建设的总目标和阶段目标。由于企业的信息化建设是一个动态、长期的过程,因此,企业首先应制定总体目标,同时,根据企业本身的经营方式、产品特点、管理流程来规划信息化发展的阶段目标。一般来说,企业信息化建设的总目标有:加强企业各层人员之间、企业与各合作单位之间的沟通;加强客户关系管理,提高服务质量;加强和优化企业管理水平,提高企业生产效率等。只有逐次实现阶段目标才能不断推进企业的信息化进程,如建立企业内部网络,加强信息资源的开发利用,加强信息化基础设施建设,包括计算机系统、数据库系统、网络系统、信息应用系统等;加快信息流通,实现内部资源共享;连接企业内部网络和外部网络,充分利用企业网和互联网,建立网上营销系统,积极推进企业电子商务,实现公司经营信息化,实现经营信息系统辅助决策智能化,建立客户关系管理和供应链管理系统;利用企业信息化系统的先进管理理念,调整企业管理与组织模式,使之与信息化系统相配套的,逐步实现企业各项工作的信息化管理等。

(3)确定启动信息化建设的时机及投资力度。信息化建设是一项系统工程,它的启动涉及到企业管理理念的变革,流程的新建、重组与再造及企业资源的整合;关系到人员的工作方式、思想观念等。因此,启动时机和投资力度的选择便变得至关重要,企业应全面、客观地分析国家对信息化建设和企业自身对信息化建设的关系,蓄积动力、克服阻力,积极地、有计划地准备信息化实施所需的条件,并由此确定启动信息化建设的最佳时机和最佳投资额。

(4)进行信息化建设的评价。信息化建设是高投入、高风险的过程,所以必须定期对信息化管理和信息化业务进行评价,明确企业信息化建设过程中的不足与过剩,及时调整企业信息化建设的策略,才能实现优化企业的价值链,提高生产效率,创造更多的价值的目标。

5、结束语

目前我国建筑企业的信息化应用范围较窄,主要集中在技术应用方面,如单机操作文档处理、数据计算,未能对施工过程中的进度、质量、成本进行整体化管理控制。建筑业在继续加大对信息化的投资的同时应更加注重建设和应用的策略,充分利用社会资源,借助第三方信息公司的力量,深入开发信息资源,利用信息技术,建立客户关系管理系统、生产管理系统、企业资源计划管理系统等,实现建筑企业的信息化。

参考文献:

[1]金达仁。我国企业信息化渐入佳境[OL].人民网,2003-05-14.

篇(6)

从我国企业信息化建设过程来看,国家和企业对信息化的投资建设随着信息化的发展也在发生变化,大致可划分为3个发展阶段。第1阶段,国家将信息化建设纳入社会发展战略,投入大量资金建设外部网络,构建信息化发展的基础。一些大型国有企业的信息化也得到了发展,但仅处于简单的使用计算机阶段。第3阶段,部分企业逐步认识到信息化建设的广阔发展前景,开始把信息化建设列入到企业发展战略中,主动加大这一领域的投资力度。一方面政府积极发展信息基础设施,另一方面,致力于政府信息化,利用信息技术改革政府,构建电子政府。第3阶段,信息化的全面发展导致信息产业的迅猛发展,给企业带来了巨大的利益。面临自身发展的需要,企业逐步加大对信息化建设的自主投资及经营力度,信息化服务作为新型产业也应运产生了,同时,也吸引了民间风险资金的进入。

2、我国建筑企业信息化发展的局限和不足

由于工程项目管理的生产经营特点,如工序复杂、动态性强、资料档案繁多、信息管理难度大等,建筑业应用信息化管理整合企业资源的整体水平较低,存在着明显的局限与不足,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

(1)国家有关法律相对滞后。电子商务的持续发展取决于相关合同法律框架的制订[3],只有制订一系列规则和标准,使企业信息化的政策法律环境进一步优化,为企业信息化营造公平的交易平台,才能促使其步入良性的循环发展中。但是电子商务在我国发展缓慢,国内关于此类法律要么空白,要么简单,难以确保建筑业信息化运作的安全性、合法性。

(2)一方面,各级政府和有关部门对建筑企业信息化管理的促进作用认识不足;在技术、资金、通讯基础设施建设等方面支持力度不够。另一方面,政府信息化程度不高,没能为企业信息化提供良好的支持环境和对接方式;未发挥对企业信息化的推动作用。

(3)社会相关信息化服务机构不健全,整体服务水平不高。不论政府网站还是商业网站,大都以信息为主,缺少工具类网络软件,缺少信息互动;以企业管理诊断和重组为特长的咨询机构太少,软件市场的无序竞争问题也亟待解决。

(4)建筑企业未能充分利用Internet带来的便利,实现网上材料采购、招标,项目管理、信息交换、信息等,电子商务没有真正开展起来。

(5)以应用单机版软件为主,单机操作,仅仅利用了计算机计算速度快的特点,没有形成网络,没有实现企业信息的共享和即时传递,效率较低。据有关资料,美国的PC机的深度使用率为38%,而中国只有6%[4].

(6)具备较深厚的计算机知识、熟悉本单位业务的复合型管理人才是企业实施信息化、网络化建设的中坚力量和有力推动者。但长期以来,对计算机知识和管理知识的培训相互脱钩,分开进行,缺乏对复合型人才的教育培训,人才过于单一化。

我国建筑企业信息化发展滞后于其他行业,因此,现阶段我国建筑企业信息化的投资发展策略,主要应该是根据自身财力、技术、发展战略、市场核心竞争力等,研究介入信息化建设的时机、投资的力度、建设信息化的模式等。

3、政府促进信息化建设的战略

我国信息化建设经过20年的发展历程,政府作为社会信息化建设的倡导者、促进者及使用受益者,利用政策指导了行业的信息化发展,促进信息共享,投资建设公共设施基础,提供社会公益服务,大力发展电子政府等。

(1)尊重企业的主体作用。通过各条渠道调动和提高企业的积极性,使之产生信息化的内在动力和自觉性。发展电子政府工程,利用现代信息技术手段,带动政府部门的政务管理和运行,把政府机构改革和职能切实转变到宏观调控、社会管理和公共服务上去。一切以企业为中心,通过市场运作,循序渐进地推进信息化的进程,以此带动全社会信息化建设。

(2)政府在强化基础设施建设、加快信息资源开发的同时必须立法保障。一方面,在信息化建设初期政府致力于建立高速信息公路,为企业的信息化发展提供一个良好的外部环境,如银行、税收等金融管理体制、政府财政管理体制等的联网信息化建设。政府主要通过政策法律保障社会信息化的发展、激励企业投资信息化,从而促进信息化的提高发展。另一方面,政府要充分运用信息技术,推进政府的管理体制、管理观念、管理方式和管理手段的转变,推进政府职能向宏观调控、社会服务、公共管理和市场监督的要求转变,带动国民经济和社会的信息化。

(3)引导民间资金的投入,扩大第三方(如信息化建设服务商)的投资力量。由于信息产业的广阔市场前景,对民间资金具有不可抵挡的诱惑力。我国信息化建设应引入市场化运作模式,将一些能产生经济效益的项目交给第三方来做,引入民间资金,发展信息产业。因此,国家应当出台相关的风险投资管理规定,开放民间资金市场,引导民间资金进入风险投资市场,增加对信息产业的总体投入。如通过税收、财政等政策、通过维持低廉资费扩大需求等手段,对信息产业单位给与一定的支持,政策性降低风险投资的风险,增加信息公司的收益。

4、建筑企业促进信息化建设的战略

实现信息化是建筑企业生存发展、增强国际竞争力的必然要求。建筑企业必须深刻地认识到信息技术在工程项目实施过程中扮演着越来越重要的角色,从而加大这一方面产品的应用工作。信息化建设一定要从企业的本身条件出发,按照客观规律的要求来推进。企业也要认识到信息化建设在带来高效益的同时,也带来了高风险。即信息化建设在提高企业生产率、扩大收益的同时,若投资不善也可能使其陷入投资困境。为此,建筑企业必须准确理解和应用信息化管理,对信息化管理进行评价,制定并实施有效的信息化发展战略。对建筑企业而言,一个准备充分的、有效的信息化建设战略应包括:

(1)企业内部进行资源整合、准确定位。尽管在企业制度、管理模式、发展阶段、经营规模等方面具有共性的企业,可以相互借鉴信息化建设的经验教训,但是,任何企业信息化模式(即使是非常成功的)都是不能完全照抄照搬的。因为,每个企业所面对的问题不可能是完全一样的。因此在投资建设信息化之前,企业决策层首先应当从经营战略、体制、技术、管理、企业文化、人力资源、行业环境等方面,对企业进行全面的自我诊断和准确定位甚至重新定位,在此基础上确定本企业信息化建设的关键需求、方针、范围、阶段和深度,确定信息化建设的策略,才能很好地服务于企业未来经营发展和增强核心竞争力。

(2)明确企业信息化建设的总目标和阶段目标。由于企业的信息化建设是一个动态、长期的过程,因此,企业首先应制定总体目标,同时,根据企业本身的经营方式、产品特点、管理流程来规划信息化发展的阶段目标。一般来说,企业信息化建设的总目标有:加强企业各层人员之间、企业与各合作单位之间的沟通;加强客户关系管理,提高服务质量;加强和优化企业管理水平,提高企业生产效率等。只有逐次实现阶段目标才能不断推进企业的信息化进程,如建立企业内部网络,加强信息资源的开发利用,加强信息化基础设施建设,包括计算机系统、数据库系统、网络系统、信息应用系统等;加快信息流通,实现内部资源共享;连接企业内部网络和外部网络,充分利用企业网和互联网,建立网上营销系统,积极推进企业电子商务,实现公司经营信息化,实现经营信息系统辅助决策智能化,建立客户关系管理和供应链管理系统;利用企业信息化系统的先进管理理念,调整企业管理与组织模式,使之与信息化系统相配套的,逐步实现企业各项工作的信息化管理等。

(3)确定启动信息化建设的时机及投资力度。信息化建设是一项系统工程,它的启动涉及到企业管理理念的变革,流程的新建、重组与再造及企业资源的整合;关系到人员的工作方式、思想观念等。因此,启动时机和投资力度的选择便变得至关重要,企业应全面、客观地分析国家对信息化建设和企业自身对信息化建设的关系,蓄积动力、克服阻力,积极地、有计划地准备信息化实施所需的条件,并由此确定启动信息化建设的最佳时机和最佳投资额。

(4)进行信息化建设的评价。信息化建设是高投入、高风险的过程,所以必须定期对信息化管理和信息化业务进行评价,明确企业信息化建设过程中的不足与过剩,及时调整企业信息化建设的策略,才能实现优化企业的价值链,提高生产效率,创造更多的价值的目标。

5、结束语

目前我国建筑企业的信息化应用范围较窄,主要集中在技术应用方面,如单机操作文档处理、数据计算,未能对施工过程中的进度、质量、成本进行整体化管理控制。建筑业在继续加大对信息化的投资的同时应更加注重建设和应用的策略,充分利用社会资源,借助第三方信息公司的力量,深入开发信息资源,利用信息技术,建立客户关系管理系统、生产管理系统、企业资源计划管理系统等,实现建筑企业的信息化。

参考文献:

[1]金达仁。我国企业信息化渐入佳境[OL].人民网,2003-05-14.

篇(7)

我国建筑企业信息化发展的局限和不足

由于工程项目管理的生产经营特点,如工序复杂、动态性强、资料档案繁多、信息管理难度大等,建筑业应用信息化管理整合企业资源的整体水平较低,存在着明显的局限与不足,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

1、国家有关法律相对滞后。电子商务的持续发展取决于相关合同法律框架的制订,只有制订一系列规则和标准,使企业信息化的政策法律环境进一步优化,为企业信息化营造公平的交易平台,才能促使其步入良性的循环发展中。但是电子商务在我国发展缓慢,国内关于此类法律要么空白,要么简单,难以确保建筑业信息化运作的安全性、合法性。

2、一方面,各级政府和有关部门对建筑企业信息化管理的促进作用认识不足,在技术、资金、通讯基础设施建设等方面支持力度不够。另一方面,政府信息化程度不高,没能为企业信息化提供良好的支持环境和对接方式,未发挥对企业信息化的推动作用。

3、社会相关信息化服务机构不健全,整体服务水平不高。不论政府网站还是商业网站,大都以信息为主,缺少工具类网络软件,缺少信息互动。以企业管理诊断和重组为特长的咨询机构太少,软件市场的无序竞争问题也亟待解决。

4、建筑企业未能充分利用Internet带来的便利,实现网上材料采购、招标、项目管理、信息交换、信息等,电子商务没有真正开展起来。

5、以应用单机版软件为主,单机操作,仅仅利用了计算机计算速度快的特点,没有形成网络,没有实现企业信息的共享和即时传递,效率较低。据有关资料,美国的PC机的深度使用率为38%,而中国只有6%.

6、具备较深厚的计算机知识、熟悉本单位业务的复合型管理人才是企业实施信息化、网络化建设的中坚力量和有力推动者。

但长期以来,对计算机知识和管理知识的培训相互脱钩,分开进行,缺乏对复合型人才的教育培训,人才过于单一化。我国建筑企业信息化发展滞后于其他行业,因此,现阶段我国建筑企业信息化的投资发展策略,主要应该是根据自身财力、技术、发展战略、市场核心竞争力等,研究介入信息化建设的时机、投资的力度、建设信息化的模式等。

政府促进信息化建设的战略

我国信息化建设经过20多年的发展历程,政府作为社会信息化建设的倡导者、促进者及使用受益者,利用政策指导了行业的信息化发展,促进信息共享,投资建设公共设施基础,提供社会公益服务,大力发展电子政府等。

1、尊重企业的主体作用。通过各条渠道调动和提高企业的积极性,使之产生信息化的内在动力和自觉性。发展电子政府工程,利用现代信息技术手段,带动政府部门的政务管理和运行,把政府机构改革和职能切实转变到宏观调控、社会管理和公共服务上去。一切以企业为中心,通过市场运作,循序渐进地推进信息化的进程,以此带动全社会信息化建设。

2、政府在强化基础设施建设、加快信息资源开发的同时必须立法保障。一方面,在信息化建设初期政府致力于建立高速信息公路,为企业的信息化发展提供一个良好的外部环境,如银行、税收等金融管理体制、政府财政管理体制等的联网信息化建设。政府主要通过政策法律保障社会信息化的发展,激励企业投资信息化,从而促进信息化的发展。另一方面,政府要充分运用信息技术,推进政府的管理体制、管理观念、管理方式和管理手段的转变,推进政府职能向宏观调控、社会服务、公共管理和市场监督的要求转变,带动国民经济和社会的信息化。

3、引导民间资金的投入,扩大第三方(如信息化建设服务商)的投资力量。由于信息产业的广阔市场前景,对民间资金具有不可抵挡的诱惑力。我国信息化建设应引入市场化运作模式,将一些能产生经济效益的项目交给第三方来做,引入民间资金,发展信息产业。因此,国家应当出台相关的风险投资管理规定,开放民间资金市场,引导民间资金进入风险投资市场,增加对信息产业的总体投入。如通过税收、财政等政策,通过维持低廉资费扩大需求等手段,对信息产业单位给予一定的支持,政策性降低风险投资的风险,增加信息公司的收益。

建筑企业促进信息化建设的战略

实现信息化是建筑企业生存发展、增强国际竞争力的必然要求。建筑企业必须深刻地认识到信息技术在工程项目实施过程中扮演着越来越重要的角色,从而加大这一方面产品的应用工作。信息化建设一定要从企业的本身条件出发,按照客观规律的要求来推进。企业也要认识到信息化建设在带来高效益的同时,也带来了高风险,即信息化建设在提高企业生产率、扩大收益的同时,若投资不善也可能使其陷入投资困境。为此,建筑企业必须准确理解和应用信息化管理,对信息化管理进行评价,制定并实施有效的信息化发展战略。对建筑企业而言,一个准备充分的、有效的信息化建设战略应包括:

1、企业内部进行资源整合、准确定位。尽管在企业制度、管理模式、发展阶段、经营规模等方面具有共性的企业,可以相互借鉴信息化建设的经验教训,但是,任何企业信息化模式(即使是非常成功的)都是不能完全照抄照搬的。因为,每个企业所面对的问题不可能是完全一样的。因此在投资建设信息化之前,企业决策层首先应当从经营战略、体制、技术、管理、企业文化、人力资源、行业环境等方面,对企业进行全面的自我诊断和准确定位,甚至重新定位,在此基础上确定本企业信息化建设的关键需求、方针、范围、阶段和深度,确定信息化建设的策略,才能很好地服务于企业未来经营发展和增强核心竞争力。

2、明确企业信息化建设的总目标和阶段目标。由于企业的信息化建设是一个动态、长期的过程,因此,企业首先应制定总体目标,同时,根据企业本身的经营方式、产品特点、管理流程来规划信息化发展的阶段目标。一般来说,企业信息化建设的总目标有:加强企业各层人员之间、企业与各合作单位之间的沟通;加强客户关系管理,提高服务质量;加强和优化企业管理水平,提高企业生产效率等,只有逐次实现阶段目标才能不断推进企业的信息化进程,如建立企业内部网络,加强信息资源的开发利用,加强信息化基础设施建设,包括计算机系统、数据库系统、网络系统、信息应用系统等;加快信息流通,实现内部资源共享;连接企业内部网络和外部网络,充分利用企业网和互联网,建立网上营销系统,积极推进企业电子商务,实现公司经营信息化,实现经营信息系统辅助决策智能化,建立客户关系管理和供应链管理系统;利用企业信息化系统的先进管理理念,调整企业管理与组织模式,使之与信息化系统相配套的,逐步实现企业各项工作的信息化管理等。

3、确定启动信息化建设的时机及投资力度。信息化建设是一项系统工程,它的启动涉及到企业管理理念的变革、流程的新建、重组与再造及企业资源的整合,并关系到人员的工作方式、思想观念等。因此,启动时机和投资力度的选择就变得至关重要,企业应全面、客观地分析国家对信息化建设和企业自身对信息化建设的关系,蓄积动力,克服阻力,积极地、有计划地准备信息化实施所需的条件,并由此确定启动信息化建设的最佳时机和最佳投资额。

4、进行信息化建设的评价。信息化建设是高投入、高风险的过程,所以必须定期对信息化管理和信息化业务进行评价,明确企业信息化建设过程中的不足与过剩,及时调整企业信息化建设的策略,才能实现优化企业的价值链,提高生产效率,创造更多的价值的目标。

篇(8)

电子商务源于英文ELECTRONIC COMMERCE,简写为EC。顾名思义,其内容包含两方面:一是电子方式,二是商贸活动。一般来说是指利用电子信息网络等电子化手段进行的商务活动,电子商务将传统的商务流程转化为电子流、信息流,简化了流通环节,突破了时间空间的局限,大大提高了商业运作效率。这种方法通过改善产品和服务质量、提高服务传递速度,满足政府组织、厂商和消费者的降低成本的需求,并通过计算机网络加快信息交流以支持决策。

电子商务的特点和优点决定了它必然会取代传统贸易形式而成为占据主导地位的新的贸易形式。从长远来看,电子商务作为一个发展潜力巨大的市场,具有十分诱人的发展前景,其重要性是不可估量的。当然,与任何其他具有强大生命力的新生事物一样,电子商务也不可能在短时期内就发挥巨大的潜力。它不可能在给我们带来便利的同时就解决自身所产生的全部问题,而尽善尽美地呈现在我们面前。电子商务在我国的经济发展中的重要性是不言而喻的,同时也存在着诸多问题。

一、我国电子商务发展的制约因素

1.网络基础设施不完善

我国互联网是近两年快速发展起来的,与发达国家相比相对滞后。经过多年的发展,我国网络基础设施在逐步改善,并取得了一些成就,已经逐步形成了一些较大的互联网络中心,如中国公用计算机互联网,中国科技网,中国教育网等,在公用电信网方面,传统窄带ISDN网,新型宽带多媒体网,智能业务网都已基本完成,但是由于我国在网络基础设施建设方面投入不足,使得网络基础设施的发展与电子商务发展的要求仍然相差较远;因此要想促进电子商务的快迅发展,就必须加大对网络基础设施建设的投入,尽早解决制约电子商务发展的“瓶颈”。

2.企业信息化程度较低

我国信息产业是在低水平上的快速发展,自主知识产权、核心技术或软件,仍是由世界顶级的研究和发展机构IT厂商所拥有,产品的关键部件和软件开发的平台技术,基本上是由境外厂商或者是研发机构所提供,国内厂商多是完成组装、拼装或属地化的应用开发。行业垄断远未彻底打破。涉及到企业、行业及国民经济基本情况与运行状况的综合信息,在其开发利用与有效传输实现社会共享方面,以及规范管理与商务运作方面,基本处于空白状态。大多数企业没有认识到企业信息化的必要性,许多企业把企业信息化片面地理解为添置电脑,上网信息,满足于“上网露一面”,出现了许多网页信息长期不变的企业网站。国家经贸委经济信息中心有关官员曾明确表示,企业信息化作为电子商务的基础,现阶段的重点是实现企业管理信息化,长远目标是积极稳妥地开展电子商务;其相应对策是“以企业信息化应对电子商务的挑战”。

3.金融体系支撑不足

网上支付是电子商务的重要环节,它在给人们带来方便的同时,也带来了一定的“金融风险”,例如网上银行的存款有被盗取的可能,就是一种最主要的金融风险形式。电子支付,不但涉及国内跨行网上支付,更存在跨国网上支付问题,由于电子支付、网上银行都是网络时代的新生事物,中国人民银行对于如何监管这类业务缺乏经验,尤其对其所涉及的技术问题缺乏了解,无法制定规则。网上支付风险,成为制约电子商务发展的一个重要障碍。

4.缺乏完善、健全的法律法规环境

2005年4月1日《中华人民共和国电子签名法》正式实施,为电子商务持续快速健康发展提供了法律依据和法律环境。但电子商务是基于互联网的一种网上交易、网上支付的新型商业模式,在开放的互联网上如何安全地进行网上交易,网上支付,网上数据传输的准确无误,并保证商业秘密的不被窃取破坏,对电子商务就显得尤为重要,随着电子商务交易方式及途径逐渐成为主流,同时也对传统的知识产权保护制度提出挑战。电子商务活动在互联网中的知识产权保护问题开始显现,域名抢注和商标侵权成为某些商人谋取不正当利益的方式。网上大量无授权软件下载,使用未经授权的他人作品、链接他人网站、网页、网络原创作品下载和转载等侵权行为和纠纷大量存在。建立和完善包括电子商务立法在内的知识产权法律体系,采取有力措施促进电子商务的健康发展。

5.社会化信用体系不健全

从电子商务登陆中国以来,诚信一直都是影响电子商务快速发展的瓶颈之一,信任的缺失已成为当今电子商务发展的主要障碍,我国网民对厂商信用的担忧近几年来呈现不断上升的趋势。目前信用体系尚不完善,消费者最担心的是支付后所获得的服务以及产品非网络购买时当初所想,商品质量问题使用户心理不安全。由于客户与电子商务企业通过计算机网络和相关信息平台进行交流,双方减少或失去了面对面直接沟通的机会,这种虚拟性特征,使电子商务比之传统贸易存在更加严重的信用风险。

二、加快发展我国电子商务的有关建议

1.加强网络基础设施建设

大力推进电子化基础设施建设,为电子商务打好物质基础。(1)互联网的普及广泛应用是电子商务的基础。经济不发达地区,利用国家的优惠政策和资金发展互联网和交通,尽快建成宽带网,提高上网速度,加大对网络基础设施建设的投入,使网络基础设施更加完善。经济发达地区应重点抓紧建立功能强大的金融通信网络。(2)是要加快各类银行的发行和功能拓展,更新完善电子网络系统,增加金融电子设备。在设备上,可以通过购买、租赁等方法,选择并拥有诸如硬件设备、系统软件、网络通讯及银行前端等基础设施。(3)是应加强国内商业银行之间的联系,实现资源共享,逐步建立集中统一的信息中心,降低服务成本,提高服务效益和质量。(4)是由国家出面建设统一公认的CA认证中心,保证认证中心的中立和权威。

2.提高网上支付的安全性

如果具备有效的网上支付手段,电子商务就能随时随地实现。因此有必要做到以下四点:(1)要增强计算机系统的关键技术和关键设备的安全防御能力。主要通过提高操作系统的安全管理能力和不断完善安全机制以加强网上银行的安全性,在运行过程中要不断检测各种网络入侵,审核安全记录,发现对网上银行安全构成威胁的情况及时做出处理。(2)要大力提高应用软件的科技含量,敢于使用创新技术,特别是在在安全策略上,更应注重采用新技术,提高系统安全管理自动化程度,减少人为因素对系统安全的影响。同时,要注意借鉴和汲取国际上先进经验,使我国网上银行的发展与国际先进技术同步。(3)要特别加强管理机制的建立,加大执行力度,加强对内部员工的计算机安全教育,提高员工的整体素质。(4)银监会要严格市场准入、退出和市场运作机制。网上银行的设立或电子支付业务的开展,必须具备完善的风险识别鉴定、管理、风险弥补和处置方案、计划。监管当局依托先进的科技手段,实施非现场检测,以不断适应金融监管中出现的新情况新问题。

3.健全必要的法律保障体系

应参考国际《电子商务示范法》框架。根据我国国情,制定一部用以全面规范我国电子商务活动的示范法律,以解决电子商务发展所面临的法律法规问题。我国电子商务立法,应包括电子合同的效力问题、电子支付及金融管理、税收与保险、网络管理与信息安全保护、电子证据与电子签名的法律认定、政府的强制性措施及审查机制、市场准入规则、知识产权保护、消费者合法权益的保护、司法的国际管辖和国际协助等等。同时应制订相应的法律,用法律的手段严惩那些违反商业道德、恶意获取他人机密信息等犯罪行为。

4.提高企业信息化水平

篇(9)

一、我国中小企业信息化管理现状

总体来说,我国中小企业信息化建设程度不高。近几年以来,由于信息技术的迅猛发展,特别是我国对信息化建设重视程度提高,不少企业开始投入到各自的企业信息化建设中,但我国中小企业信息化的层次、规模和总体水平等与西方发达国家相比仍存着在很大的差距。

近年来,我国中小企业在信息化建设与应用方面虽已取得一定成绩,但总体来看,中小企业信息化应用仍处于相对较低的水平。据统计,我国四千多万中小企业中真正建立独立网站的企业只有37%,即使37%建独立网站的企业也仅仅有85%用于宣传或查询信息,用于电子交易的只有11%。在供应链集成、网上支付、分销渠道等方面的应用更是薄弱。

二、中小企业信息化管理存在的问题

一是受资金投入、经营模式、管理水平等诸多因素的限制。中小企业的信息化门槛比大企业要高:一方面,中小企业势单力薄,且业务量较少,没有必要也没有力量像大企业那样投入巨资建立一个属于自己的信息系统;另一方面,由于初创阶段和成长阶段业务模式的不确定以及管理水平的低下,中小企业也无法对信息化进行有效的规划和布局。再加上中小企业分布散、业务规模小、经营模式差异大、经营模式差异大,也加大了信息系统开发商的成本和方案推广的难度。二是信息化总体规划及科学方法的指导仍存在差距。大部分企业只依靠本企业自身的力量展开信息化工作,而由于中小企业目前普遍缺乏高素质的信息技术专门人才,在实际工作中往往受厂商的引导,不能做出科学的决策。在实施过程中缺乏专家的具体周到的指导,使企业信息化的实施过程缺乏统一的规范和科学的方法。这造成了很多企业的信息系统实施未能达到预期效果。三是对信息化的认识还有待进一步深化和提高。有些企业领导对信息化重视不够,信息化紧迫感不强,常满足于当前的信息化应用水平,没有体会到“信息化建设只有开始,没有终止”这一理念。但目前中小企业在对待信息化的态度上确实需要提高,例如一些企业以软件系统实施的多少来衡量企业的信息化水平;有的企业把信息化当作“赶时兴”,盲目跟风,期望通过信息化来达到别的企业所得到的面貌改变,结果失败。对企业而言,信息化是辅助手段,更加切合实际的信息化建设是为了帮助企业进一步发展,而不是单纯为了显示功绩。

三、解决我国中小企业信息化问题的对策

第一,推进网络基础设施建设。计算机网络基础设施是推进中小企业信息化建设的前提。网络基础设施建设主要包括各种信息传输网络建设、信息传输设备研制、信息技术开发等设施建设。在充分利用现有资源的基础上,政府要加大资金投入,建设一个宽带、高速、大容量、高水平的国家信息主干网,逐步消除部门间、地区间的网络分割壁垒、资源垄断和体制。

第二,加强和完善安全认证体系。解决网上购物、交易和结算中的安全问题是企业信息化建设和开展电子商务的关键。制定和完善安全认证体系,以确保网上交易合同的有效性,防止系统故障、计算机病毒和"黑客"攻击,确保交易内容、交易双方账号及密码的安全。第三,建立网上协同作业及健全法律法规体系。加快建立网上银行、网上税务、网上商检、网上认证、网上运输体系、配送系统等电子商务配套网上协同作业体系,实现物流现代化。同时,完备的法律法规是企业信息化和电子商务运行的保证。政府应制定和颁布的内容包括:电子合同的有效性、有效的电子文件的规范、电子签名的合法性和其他身份辨认程序、知识产权的保护、商标权、企业和个人隐私的保护等法律法规,以保证电子交易双方能按照共同的规则进行交易。

第四,做好并建立中小企业信息化决策管理机构。中小企业信息化建设应建立一个由管理专家、规划专家、系统分析员、运筹专家、计算机专家等成员组成的决策管理机构。在项目决策时,由该机构会同有关部门进行详细的调研、论证,分析需求,明确目标,细心听取多方意见,从而增加决策透明度,提高决策的科学性和民主性。

作者单位:吉林农业科技学院经济管理学院

篇(10)

中小型企业在投资预期上,相对大型企业不仅没有劣势,反而显示出更乐观的倾向。

基础建设平稳发展

1、硬件装备状况分析

受访中小型企业中,PC机的平均拥有量为128.6台,笔记本电脑的平均拥有量为20.0台,服务器的平均拥有量为5.6台,集线器的平均拥有量为9.2台。

2、互联网的接入与应用

全部受访企业中有98.8%已接入互联网。企业规模交叉分析显示,企业规模越大,各种系统的应用比例越高。但应用业务相对重要程度都差不多,应用最广泛的业务都是电子邮件、开放企业网站和收集信息。

3、企业网建设与应用

调查显示,企业规模越大已建立企业网的比例越高。大型企业中已有96.4%建立了企业网,中小型企业的建成比例稍低,期中已经建立的占90.5%。

4、企业网站的建设与应用

分析显示,企业规模越大,网站建成率越高。其中大型企业中有96%的企业已经建立网站。中小型企业93%的企业已经建立网站。中小型企业93%的企业已经建立网站。

企业网站应用业务状况分析上看,中小企业网站应用较多的前几项业务及相对排序与大企业相同,比例略低于大企业。

5、数据库建设与应用

企业数据库建设类型分析:从企业规模交叉分析发现,企业规模越大,各种数据库的建设率越高。中小企业的建设率均低于大型企业。

企业数据库共享程序分析:企业规模越大,实现共享的比例越高。大型企业中,84.7%的企业实现了数据共享,正在建设的有4.1%,有计划的3.0%,尚有8.2%的企业还没有计划;中小型企业中,72.7%的企业实现了数据共享,正在建设的有4.1%,有计划的4.1%,尚有17.3%的企业还没有计划。

6、信息安全

企业规模交叉分析发现,企业规模越大,各种安全措施比例越高。在采取了安全措施的中小型企业中,83.9%采取了记病毒措施,90.3%安装了防火墙,25.1%使用了数字加密技术,实行身份认证的企业有14.4%,14.1%的企业进行入侵侵犯检测,定期检测的企业有23.6%,12.7%的企业能够做到数据的自动恢复。

结论

总起来看,企业信息化基础设施建设平稳发展。

通过与本研究中心的上次调查结果进行比较,可以看出,本次调查涉及包括中小企业在内的信息化基础设施建设的各项指标,总体上与上次调查相比均有所改善,但变动幅度平缓。这说明我国企业信息化的基础设施建设在经历了前些年的快速发展后,目前已进入平稳发展的阶段。

在信息化基础设施建设上,中小企业虽仍不如大型企业,但差距不大。

中小型企业硬件装备数量的各项指标虽然均低于大型企业,但相对于固定资产的比例而言差距不很明显,特别是考虑到中小型企业本身量大面广,它对IT装备的需求更不容忽视。

业务系统中小企业与大型企业的差距较为明显

电子商务作为企业市场竞争新的手段,中小企业也表现出强劲的需求动力。

调查显示,受访企业对各项业务应用系统的使用,回答很满意和满意程度两项加总的比例在71%~75%之间,对此,大型企业与中小型企业之间并无明显差异。

企业信息化是下一步建设的重点,中小企业对互联网、外部网、内部网的需求较大型企业要大;大型企业对办公自动化,决策支持系统、企业资源计划、电子商务的需求较中小型企业要大。

结论

在各类业务系统的建设和应用上大部分指标表明,中小企业与大型企业的差距较为明显,但满意程度上两类企业无明显差别。

除电子商务系统之外,其它大多数业务系统建设与应用的比例,中小企业比大型企业一般要相差14个百分点左右。在电子商务应用系统的建设与应用方面,上中小企业的指标与大型企业相差不多,说明中小企业在电子商务上也表现出强劲的需求动力。

对各类业务系统的满意度,中小企业与大型企业相比,并无明显差别。而在下一步对业务系统的需求方面,中小企业与大型企业各有其特点。

信息化相关服务需求有待进一步培育

1、信息技术(IT)相关知识的培训

调查显示,各类企业IT有偿培训的需求总体不强,而中小型企业更弱。包括中小企业在内,最需要的培训内容为:软件知识和网络知识。

受访企业中,大型企业上年度平均在IT培训上的投入为14.9万元,中小型企业为4.1万元。就绝对数而言大型企业是中小型企业的3.6倍。

2、IT咨询服务

数据显示,各类企业对IT有偿咨询的需求较低,中小型企业更弱。中小型企业中有11.2%的受访企业回答需要,18.1%的受访企业选择视费用而定,而高达70.7%的受访企业选择不需要。

上一年度是否发生IT咨询费用支出的问题上,大型企业中只有15.6%,中小型企业仅9.2%有IT咨询费用支出。其中,大型企业平均支出为18.98万元/年,中小型企业4.69万元/年。

3、专业的IT系统维护

大型企业中有36.9%、中小型企业中有31.0%的企业上年度发生了IT系统维护支出。其中,大型企业平均支出额为15.85万元/年,中小型企业平均支出额为6.30万元/年。大型企业平均支出额是中小型企业的2.5倍。

结论

中小型企业对信息化相关服务的需求还有待进一步培育。

总体上看,各类企业对有偿的IT培训、咨询、系统维护的需求都不够旺盛,相对于大型企业而言,中小型企业的需求更弱,这说明国内与企业信息化相关的服务市场发育不足,各类服务提供商面临着严峻挑战。

从IT培训、咨询、系统维护费用支出上看,大型企业的支出额虽是中小型企业的2.5~4倍,但相对于其资产或人数对比来说,这个比例差距不大。就人均水平而言,中小型企业在上述三方面都高于大型企业。

这其实说明,比起大型企业,中小企业自身的IT能力更不足以实现自我服务,IT服务企业应该针对中小型用户企业的特点,通过提供质优价廉的服务刺激需求,逐步做大市场。

中小型企业投资预期更好

1、企业信息化的投资

信息化投资额与企业规模明显相关。软件投资,大型企业与中小型企业相差2.6倍;硬件投资额相差2.5倍;网站投资额相差2.3倍。

2、2006年企业信息化预计投资额

中小型企业对今年信息化投资的预期略高与大型企业。大型企业中,预计信息化投资额会增长的为22.6%,基本持平均的为52.2%,投资额下滑的为9.2%,说不清楚的为16%;而中小型企业中这四项比例分别为23.3%、56.1%、7.5%和13%。

3、信息化投资效果

我们从不同方面比较了不同规模的企业对信息化投资效果的看法。对比分析显示,更多的中小型企业认为在降低库存、缩短周期、提高履约率和发送企业管理等方面,信息化的效果更高;在降低企业成本和加快资金周转方面,大型企业的评价较高。说明不同规模企业对信息化的投资诉求是不一样的。

4、企业信息化效果的综合评价

综合考虑企业信息化投入和实际效果,受访大型企业中,16.1%认为企业信息化非常有效,73.4%认为比较有效,中小型企业中,11.9%认为企业信息化非常有效,79.7%认为比较有效,这两类合计达到91.6%。

结论

中小型企业比大型企业在信息化投资上有更好的投资预期。

中小型企业在投资预期上,相对大型企业不仅没有劣势,反而显示出更乐观的倾向。而在投资效果的评价上,不同规模企业对不同的效果指标上评价有所区别,但总体看来,中小型企业对信息化投资的评价稍好于大型企业。

规划与机构建设仍需加强

企业信息化机构、规划与制度建设情况的企业规模交叉分析结果中,中小企业在信息化机构设立率、信息化规划、培训计划三个指标上比大型企业有明显差距,而其它指标则无明显差异。

总起来看,无论是大型企业还是中小型企业信息化组织的设置指标都是令人欣慰的,这是企业信息化深入发展的重要保障。

结论

上一篇: 国际贸易的法律法规 下一篇: 农业项目发展
相关精选
相关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