经济发展的成就汇总十篇

时间:2023-09-18 09:51:06

序论:好文章的创作是一个不断探索和完善的过程,我们为您推荐十篇经济发展的成就范例,希望它们能助您一臂之力,提升您的阅读品质,带来更深刻的阅读感受。

篇(1)

城市经济是指由工业、商业等各种非农业经济部门聚集而成的地区经济,是以城市为载体和发展空间,二、三产业繁荣发展,经济结构不断优化,资本、技术、劳动力、信息等生产要素高度聚集,规模效应、聚集效应和扩散效应十分突出的地区经济。改革开放以来,中国的城镇化进程不断加快,现代城市迅速崛起,城市经济成为现代经济发展的重要表现形式。20世纪初,中国实行西部大开发战略,中国西部城市迅速发展,以重庆成都等为代表的西部大中城市迅速崛起,成为西部地区发展的成功典范。然而中国西部城市经济总量小、产业层次低、辐射作用小,远远落后于东部城市且西部城市经济发展中的一些不合理政策和只求速度,不讲质量的做法反到阻碍了城市经济的发展。因此,西部城市经济的发展方式还有待于改进,实现城市经济的可持续发展。

西部城市经济的可持续发展道路:

一、经济的可持续

经济的可持续是城市经济可持续发展的核心内容,实现经济的可持续发展,首先要合理规划城市产业布局,符合城市经济发展空间,使城市功能得到更好的发挥;其次,加快西部城市经济结构转型和优化:1.在稳定农业和工业经济的前提下,积极发展高新技术,提高第一生产力的能级。2.以市场为导向调整城市产业结构,建立以主导产业为支撑的产业高地。3.调整和完善城市所有制结构,推动以产业结构变动为核心的经济增长;再次,加快建立多层次、多元化的经济发展模式,西部地区这种多元化的经济发展现状和多民族大杂居、小聚居的情况,在把握好原有地区的区位优势以及资源优势的基础之上积极引进新的产业,发展特色经济,从而形成一个资源互补、产业链衔接、可持续发展的良好局面;最后,实施人才发展战略,大力培育高素质的人才,为西部经济的可持续发展储备人才。

二、政治的可持续

政治作为国家的上层建筑,对经济的发展具有反作用,西部城市经济的可持续发展需要政治上的正确指导和支持,实现政治的可持续发展的主要方法有以下几点:1.稳定推进国家西部大开发战略,走国家政策与地方具体情况相结合的道路。2.加快行政管理体制改革,建立公共服务型政府,完善政府职能,大力建设基础设施工程,完善西部城市经济发展过程中的相关机制和法制,妥善解决城市经济发展过程中的问题,为城市经济发展铺平道路。3.加强政府的公正廉政建设,坚持“科学发展观”以人为本原则,杜绝损害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的腐败发生。

三、文化的可持续

文化作为一个国家的综合实力的重要指标,文化的发展也是一个城市经济发展的重要内容。西部城市文化多样且底蕴浓厚,有巨大的市场挖掘潜力,然而西部城市文化建设相对落后,没有形成以西南地区或西北地区为代表文化产业圈。促进西部文化的发展,并大力发展以文化产业为代表的新型产业,不仅可以居民的文化水平,弘扬西部传统文化,而且可以带动相关产业的发展,实现城市经济的快速发展和城市产业结构的转型。

四、交通的可持续

城市经济的发展离不开道路交通建设,西部大开发战略后,西部城市交通建设取得了巨大成就,然而发展的同时许多问题凸显出来,如西部地区地形崎岖,道路建设较为困难且投资巨大,许多小城镇交通闭塞,城市交通拥挤、交通用地不合理、交通污染严重等,完善西部道路交通建设是西部城市发展亟待解决的问题。实现交通的可持续发展的主要措施有:1.加大对道路交通建设的投资,实行政府投资、企业投资与民间投资相结合的投资模式。2.合理规划城市道路网络,将城市之间、城市内部各要素之间连接成一个交错互织的网络,提高道路利用效率及带动城市经济的发展的能力,建设形成大城市为核心辐射范围的城市功能群。3.发展以公交为主体,各种交通方式和交通技术相结合的综合型立体交通体系。

五、生态环境的可持续

城市环境与城市经济建设相辅相成。经济发展既是环境问题产生的主要原因,又是解决环境问题必不可少的基础条件。可持续发展观认为,谋求经济发展与保护环境相统一,而西部城市在经济发展过程中,城市生态破坏和环境污染比较严重如城市的环境效应、城市的大气水污染效应等。因此,要实现经济的可持续发展必须要与生态环境的可持续相同步,实现生态环境的可持续要做到以下几点:1.改革环境管理制度,健全法律法规制度,从立法、执法和守法三个方面加强环境保护。2.发展循环经济,在物质不断循环的基础上发展经济,在生产和生活过程中运用链的技术,建立起不同层次的循环链接,实现良性循环,达到经济、社会、环境相统一。3.推行清洁生产,倡导绿色消费,建设生态住宅,发展环保产业。

六、资源的可持续

西部地区有着丰富的矿产、森林、水能等资源,以攀枝花为代表的资源型城市迅速崛起,近年来,由于城市化建设的需要,许多资源型城市经济的发展超过了资源的再生承受能力,导致资源的破坏和枯竭,走资源节约型城市的道路是资源可持续的要求,实现资源的可持续要做到以下几点:1.要因地制宜,制定发展规划,根据城市矿物资源种类、储量、开发程度等,制定一个能够实现社会、经济、资源、环境协调、可持续发展的近期、中期、远期发展规划。2.扩展产业链,在资源开发的基础上,延长产业链,发展下游加工业和相关的服务业,建立起资源深度加工和利用的产业群。3.建立资源开发补偿机制,衰退产业援助机制.完善资源性产品价格形成机制三大机制相结合的制度,有效实现资源的可持续发展。

参考文献:

[1]王华东,彭应登.城市可持续发展的综合评价[J].中国人口.资源与环境.1997(02)

篇(2)

20世纪80年代,人口经济学刚刚在国内兴起。由于处于初创时期,学界多借鉴国外的研究成果,以对人口经济的理论研究为主,注重从宏观上把握人口经济学的性质、研究对象和结构体系等。吴忠观(1981)在对人口过程和经济过程进行阐述的基础上,论述了社会主义经济发展过程与人口变动过程之间的相互影响、相互制约的关系。王向明(1982)更是直接对马克思的“两种生产”理论做出了解释,认为在中国应要高度重视两种生产之间协调性的调整。张国平(1984)从人口的自然变动、机械变动和社会变动的角度,谈论了人口与社会经济效益之间的关系。张文贤(1985)从人口投资与物质投资关系的角度,论述了人口与经济的关系,并将人口投资区分为积极的人口投资和消极的人口投资。彭松建(1987)对当代西方人口经济理论和人口经济学的形成与发展进行了系统论述,并对当代西方人口经济学研究的主要课题做出了总结。 

2 90年代的人口经济学 

进入90年代,人口经济学的视角逐渐聚焦于微观层面,研究对象和研究方法都与80年代大为不同。李建军(1992)用实证分析的方法研究人力投资与人口素质的关系,论证了建国后不同时期全要素生产率对经济增长的影响,并得出人口素质影响经济发展水平、提高人口素质是促进经济增长的重要途径的结论。李涌平(1995)通过定性与定量相结合的方法,讨论了市场经济背景下,人口数量与需求之间的关系,认为消费人群会通过市场供应弹性影响需求,因此必须有一个合理的生活消费品计划;并分析了供应弹性在人口与消费关系中的作用。宋楚珠,张友干(1996)利用对陕西农村的调查数据,结合孩子的成本—效益理论,对被调查地区孩子的历史成本变化做了分析,并得出孩子的效益观会影响人们的生育决策的结论。郭志仪,卢平(1997)运用人口经济学的基本原理论证了西北地区人口因素对经济发展的影响,并提出了一系列提高人口素质、缩小地区经济差距的对策和建议。 

3 进入21世纪后的人口经济学 

进入21世纪后,随着人口老龄化、可持续发展、循环经济等问题成为社会热点问题,人口经济学研究内容和涉及领域也得以扩展。姜向群(2001)根据我国1990年简略生命表的人口结构,估计出我国人口的生产与消费模式,并通过建立模拟量表的形式,观察不同年龄段人口的经济价值,揭示了老年人的价值特征,认为推迟退休年龄和提高劳动生产率是人口老龄化提出的必然要求等一系列观点。陈楠,林宗坚(2006)通过建立人口与经济系统的方程组模型,并引入人口空间分布的因素,探讨了人口数量、人口空间分布与经济产出之间的关系。张新平(2008)对传统的效用函数进行改进,建立了一个循环经济效用分析模型,通过分析环境资源状况和物质产品与人们获得的效用之间的关系,得出了技术进步是循环经济发展的动力、人口增长会给发展循环经济带来压力等结论。李通屏,郭熙保(2011)从人口与内需关系的角度,对人口因素变化的内需效应进行了实证分析,利用中国1978-2009年的数据和国际银行2008年的数据对消费率的基本模型进行实证研究,最终得出的结论是:人口适度增长有利于扩大内需,人口结构的变化对低消费率和高投资率有较大影响。蒋伟(2015)利用1991-2011年的跨国面板数据,对人口老龄化与通货膨胀的关系进行实证分析,结果表明,少儿抚养比和老年抚养比能够对通货膨胀率作出解释;老龄化严重、经济发展水平高的国家,通货膨胀会受到抑制。 

四、结论 

(一)主要成就。通过对不同时期的文献梳理,可以清晰地看出我国人口经济学的发展轨迹,学科研究呈现出由浅入深的变化特点。首先,研究内容更加丰富。初创时期我国的人口经济研究多集中于对理论的探讨,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有了对人口规模与经济发展、人力投资和人口结构对经济发展的影响、人口与资源环境等方面的研究。其次,研究方法更为多样。随着技术的进步,在人口与经济问题的研究上采取了实证研究方法、调查研究方法、定性与定量相结合的研究方法等,工具更为先进,研究更加具体。再次,研究与实际结合更为紧密。许多人口经济方面的研究是结合实际问题开展的,应用性更强。 

(二)主要问题。虽然我国人口经济学的研究取得了长足进步,但也存在一些问题。首先,忽视了理论研究。人口经济学是建立在理论研究基础之上的,而近些年研究过于注重实证和模型,忽视了对理论的探讨,研究成果缺乏理论支撑而显得苍白,这也是学术界普遍存在的问题。其次,对人口经济学科建设和发展方向关注度不高。虽然国内已有一些相关的著作和成果,但从整体的研究情况看,大多数还局限于对现象和问题的探讨,没有上升到理论的高度。 

因此,未来我国对于人口经济学的研究,还应加强理论和学科建设的系统论证,弥补发展过程中暴漏出的问题,使之成为一门严谨的学科。 

参考文献 

[1]吴忠观.建立和发展社会主义人口经济学[J].西北人口,1981,(3):41-47. 

[2]王向明.两种生产的理论是人口理论的基本内容两种生产的比例是最基本的比例、更高层次的比例[J].人口研究,1982,(2):27-28. 

[3]张国平.人口发展的社会经济效益问题[J].学习与探索,1984,(4):101-104. 

[4]张文贤.人口投资·物质投资·智力投资[J].苏州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1985,(3):6-10. 

[5]彭松建.当代西方人口经济学的形成和发展[J].人口与经济,1987,(5):55-61. 

[6]李建军.我国人力投资与人口素质关系的实证分析[J].中国人力资源开发,1992,(5):6-9. 

[7]李涌平.论市场经济下人口规模对市场需求的影响[J].中国人口科学,1995,(5):35-39. 

[8]宋楚珠,张友干.中国咸阳部分农村孩子成本与效益研究[J].人口与经济,1996,(5):13-22. 

[9]郭志仪,卢平.人口因素对西北地区经济发展的影响分析[J].经济管理研究,1997,(2):32-34. 

[10]姜向群.对老年期价值变化的人口经济学研究[J].市场与人口分析,2001,7(4):1-8. 

[11]陈楠,林宗坚.人口总量及其空间分布特征与经济发展关系的动力学研究[J].测绘科学,2006,31(4):14-16. 

篇(3)

一、问题提出及研究述评

改革开放近四十年,我国经济取得举世瞩目的成就,GDP增速多年维持在两位数,国际地位显著提高。但是,不可忽视的是,我国城市间发展存在不平衡现象。所以,如何分好改革开放这块大蛋糕,促进城市间协调发展,就成了急需解决的问题。鉴于此,众多学者对城市经济发展问题进行了研究。目前,我国城市经济发展依然存在众多问题,魏学文,刘文烈(2014)认为促进城市的集群化发展是当前中国城镇化和经济发展的一种重要方式。[1]而徐顽强,段萱(2014)认为区域整合进程中缺乏协同,导致城市群及区域经济发展从产业生态到功能定位的高度重叠。[2]不仅如此,孟德友,李小建等(2014)指出,充分发挥中心城市对全区的带动作用,以经济区来组织城市经济发展将是长三角地区城市经济均衡、协调和一体化融合发展的有效途径。[3]

二、城市经济发展水平的评价指标及实证方法

(一)评价指标的选取

本文选取指标时遵循指标数据的客观性、可比性和可搜集性原则,力争指标科学地、全面地反映城市经济发展水平。本文从地区生产总值 (单位:亿元)、工业增加值 (单位:亿元)、公共财政预算收入 (单位:亿元)、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 (单位:亿元)、进出口总额 (单位:亿美元)、固定资产投资 (单位:亿元)、金融机构存款余额 (单位:亿元)、金融机构贷款余额 (单位:亿元)及居民消费物价指数 (单位:%)这九个指标来综合分析江苏省内13个城市2012年的城市经济发展水平。这13个城市依次为南京、无锡、徐州、常州、苏州、南通、连云港、淮安、盐城、扬州、镇江、泰州、宿迁。

(二)实证分析方法

因子分析的基本思想是根据相关性大小把原始变量分组,每组变量代表一个基本性结构,这个结构就称为公共因子。然后再从研究相关矩阵内部的依赖关系出发, 把一些具有错综复杂关系的变量(指标)归结为少数几个综合因子的一种多变量统计分析方法。同时本文在因子分析所得结论的基础上,使用Q型聚类分析进行验证分析。

三、城市经济发展水平的实证分析

(一)数据的选取

根据评价指标,选取13市的经济指标数据(因篇幅限制,原始数据未列出,如有需要,可至苏州市统计局网站获取)。

(二)标准化处理

本文采用标准化处理来消除不同量纲的不同可能所带来的不合理的影响。标准化后的新标量用字母 (i=1,2,3…9)表示,所代表的经济含义与原来的数据一一对应。

(三)对标准化的数据进行因子分析

应用软件SPSS做因子分析,得出第一主因子和第二主因子的累积贡献率为94.009%(因篇幅限制,总方差解释表未列出),而一般要求累积贡献率在85%以上,这就表明了这两个主因子能够基本包含原始指标的信息。

(四)确定城市经济发展水平

从分析的结果来看,苏州、南京和无锡是经济发展水平较高的城市,无论是从其财政预算收入上还是从其固定资产投资上,经济发展程度都是很发达的。而相比较之下,淮安、连云港和宿迁等城市的经济发展水平是比较落后的,每一项指标都是很低的。这就充分说明了江苏省的13个城市的经济发展水平是参差不齐的。总体上来看,苏南地区好于苏北地区。此外,苏南地区经济发展也并不同步,最典型的就是镇江,综合得分排在了第10位,只好于淮安、连云港和宿迁。

(五)Q型聚类分析

对于上述的因子分析结果,本文采用Q型聚类分析进行验证性检验。根据所选用的指标对江苏省13个城市进行Q型聚类分析,可以得出南京、苏州和无锡属于一类;常州和南通属于一类;镇江、泰州、扬州、盐城、徐州、连云港、淮安和宿迁属于一类。这三类城市基本上反映了江苏省的现行情况。南京作为全省的政治、经济中心,苏州和无锡作为全省的经济中心,无论是从固定资产投资数额,还是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上来看,较其他的市都有着显著的优势。

而常州和南通作为第二类城市,与南京、苏州和无锡这三个城市还有一定的差距。但还是具有发展潜力的,南通作为港口城市,常州作为轻工业城市,都有着自己独特的优势。而徐州、镇江和宿迁等其他城市就相对落后一些,较苏州和南京更有较大差距

通过以上所得结论可以看出聚类分析和因子分析得出的结果是基本一致的。这说明用因子分析和聚类分析评价城市的经济发展水平是合理的,本文的数据分析的结论是正确的。

四、结束语及政策建议

首先,根据以上分析,笔者认为江苏省应该采取大城市与小城市联动型的城市化发展模式。即发达城市帮助经济发展相对落后的城市。对于南京、苏州和无锡这几个中心城市而言,不仅要充分发挥其作为江苏省的经济和政治中心的作用,还要强化其对周边城市的辐射作用,而且更应该改善其投资的软硬环境,而政府应该加大这方面的监管。对于次中心城市的南通和常州而言,应以经济发展为基础,充分发挥各自的优势,并加强其与中心城市的经济联系,逐步形成以南京、苏州和无锡为主的城市群,实现共同发展。

其次,目前苏南地区的大部分劳动者都是来自苏北地区,对苏南地区的经济发展起到了重要作用。目前,苏南地区城市的人口压力正在增加以及基层劳动者市场趋于饱和。所以作为经济较发达的苏南地区应当反哺苏北经济较不发达地区,加大对这些城市的投资,吸引苏北劳动者向苏北地区流动,这既能加快苏北地区发展,而且能为苏南地区带来新的投资。

最后,必须打破行政区划的分割,坚决反对城市保护主义的存在。以经济联系和经济辐射为依据进行行政区划调整,特别要针对自身经济实力较弱,城市化水平较低的城市制定相应的保护政策, 带动其发展。

参考文献:

[1]魏学文,刘文烈.黄河三角洲城市群发展格局与战略研究[J].中国石油大学学报,2014(01):29-34.

篇(4)

中图分类号: U445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城市桥梁景观设计,不仅仅体现了建筑学方面的内容,还充分体现着工程学、美学等多个方面的技术和知识,由此也可以看出,城市桥梁景观设计是一项综合性很强的工作,尤其是近年科学技术的发展,对桥梁景观设计的要求也更多且严格。城市桥梁所处的地理位置决定了其重要性和城市的吸引力。[1 穆祥纯:《城市桥梁结构安全度和耐久性问题的研究》,载《第十六届全国桥梁学术会议论文集,长沙:人民交通出版社,2004年版第18页。]1同时,随着经济的发展,城市化的脚步明显加快,我国城市基础设施建设的支持力度也显著提高,城市道路桥梁建设作为其中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也引起了极大的关注。当前,城市桥梁除了作为交通之外还具有了观赏的价值,所以要充分利用美学、科技等多个方面的知识,恰当的进行融合,使之成为体现了文化特色的城市景观,以下内容将对城市桥梁景观设计的现状等问题展开详细论述。

一、城市桥梁设计的概述

对于城市桥梁的理解通常是指在城市的整体范围内,在内部的河道之上修建桥梁和道路与道路立交、道路跨越铁路的立交桥及人行天桥。伴随着科学技术的进步,我国城市桥梁建设的技术也得到了极大的提高,桥梁的建设也发生了巨大的转变,一些大跨度、重荷载与高时速的桥梁开始在城市中出现。从我国城市桥梁的种类上看主要有梁式桥、拱桥、悬索桥、斜拉桥,这些桥梁的建设技术我国已经熟练掌握,并且基本上达到了世界先进水平。从美观性和观赏性上看斜拉桥是最受欢迎的形式,其也是现代桥梁建设发展的标志。在我国城市之中已经建设完工投入使用和正在建设且跨度冲过四百米的斜拉桥就有30多座,这个数量已经牢牢占据了世界的首位。

悬索桥是特大跨径桥梁的主要型式之一,其显著特点是是外形优美且规模宏大,通常被誉为“桥梁皇后”,从其特点就可以看出悬索桥的跨度是很长的,一般都在八百米甚至更长。悬索桥在我国代表就是西陵长江大桥,在上世纪末建成,单跨达九百米。[2蒋承杰:《运河桥梁的复合景观美学设计》,载《科技创新导报》,2009年第11期。]2

受制于我国工业的发展水平,我国城市桥梁的建设在二十世纪才有了巨大的进步,取得了显著的发展,主要表现为在桥梁的跨径上明显增加;城市桥梁的结构与桥梁建设的技术、外观都有了明显突破;深水大跨桥梁建设技术成熟。当前,在我国的各个地方,不论是在江河湖泊海,还是高速公路、铁路之上,各种形态、样式、类型的城市桥梁,异彩纷呈,全面体现着我国交通的进步与桥梁建设技术的发展所取得的巨大成就,这是我国人民勤劳智慧的结晶,也是我国经济发展、国力增强的体现。

二、我国城市桥梁景观设计内涵

前面提到了我国桥梁建设的发展,与桥梁建设伴随发展的就是桥梁景观的设计,这一概念来自于美国的桥梁景观设计专家FrederickGottemoeller,他认为城市桥梁景观的设计是桥梁景观与大地或城市景观尺度的和谐和统一,这是一个包含多种文化的构建过程,体现了对当地文化环境的注重和融合,也包括对于城市桥梁建设地点的生态环境的保护。城市桥梁景观设计的具体内涵应包括:线形设计、造型设计、平面布局设计、色彩设计、肌理设计和装饰设计。同时FrederickGottemoeller还对于设计中的符号学进行了考虑和运用,这就使桥梁景观设计既能保证桥梁功能的正常发挥,又能彰显美学与文化。由此可以看出,现代城市桥梁建设不应当只考虑桥梁的正常使用价值,还应当在保障正常使用的前提下尽量体现其艺术色彩,扩大其吸引力。

三、我国城市桥梁景观设计的现状与未来发展

1.我国城市桥梁景观设计的现状

在当今世界,城市景观设计的经典之作很多,比如美国旧金山金门的悬索大桥,旧本明石海峡大桥,法国塞纳河上的大桥等。我国在城市化发展的过程中也极为重视对于城市桥梁景观的设计,在我国比较突出特色的有上海卢浦大桥,该桥总共跨长550米,属于世界上跨度最大的桥,该桥充分考虑了土地的承受力,并且气势恢弘,结构舒展、尺度适当、较好地体现了其桥梁的超常跨径,赋予了强烈的艺术表现力(主要体现在雄伟的桥体)、超凡的尺度等对桥梁所在地的景观产生了重大的影响。还有在六年前完工使用的江苏苏通大桥,这是我国第一次建成跨度为一千多米的斜拉桥,在建设工程中克服了种种困难,解决了跨度过程的难题,而且通过系统的景观创新设计,把苏通大桥建成了一座标志性、示范性的精品工程和地标性建筑物。还有一些城市的桥梁景观设计也具有特色,可以说随着我国国力的增强,城市化的发展,我国城市桥梁景观设计已经取得了巨大的成就。但是,我国的桥梁景观设计还存在的一些缺陷,比如在很多地区的城市桥梁建设还没有充分顾忌的景观的问题,桥梁建设对环境的破坏较为严重,材料使用不当等。

2.城市桥梁景观设计的未来发展

随着经济实力的增强,人们对美学设计的追求,未来城市桥梁景观设计的发展必定有一个美好的前程,笔者认为,未来发展可以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首先,人们将会非常重视对于桥梁的美学和景观设计,追求河、海等于周围环境的结合;其次,重视学习国外的先进经验,并不断发展更新;最后,从事该项事业人员将会不断增加,并且桥梁的设计也会更加科学。规范。[3潘晶星:《论公路桥梁景观设计》,载《科技创新导报.》,2011年第9期。]3要想实现以上的发展目标,应当做好以下方面:首先,将景观设计作为桥梁设计的一个部分做好落实,制定相关的规范;其次,努力创新,发散思维,同时借鉴吸收外国的先进经验;再次,为推动我国城市桥梁景观建设的发展,应加大新型材料的推广应用。

参考文献:

篇(5)

Inheritance and development:economic development strategy to

explore the martial arts culture

YANG Ying-ying

(The Physical Education Division of Zhengzhou University of Light Industry Zhengzhou 450022,Henan,China)

【Abstract】martial arts is important in Chinese traditional culture, show the soul of a nation, of the nation, of the nation. In the social and economic rapid development today, the martial arts culture inheritance and the inheritance of traditional culture have a close relationship, therefore, in today's economic development, martial arts culture to research on how economic development has become the problem. By the martial arts to the inheritance of traditional culture and economic development strategy study, put forward new ideas for the inheritance of traditional Chinese culture.

【Key words】martial arts culture; economic development strategy; the inheritance of traditional culture

武术是中华民族古老传统的体育项目,是一种文化形态,有着自身特点,思想内涵和文化内涵均是中华民族五千年文明的重要组成部分〔1〕。随着全球经济的发展,西方社会推崇的文化侵略已经危及文化安全,而武术和武术商品在经济浪潮的冲击下成了需求量较大的一种产业,在发展上需要适应经济客观要求〔2〕。因此,武术文化的经济发展及对传统文化的继承成为重要的课题。

1 武术文化对传统文化的继承

1.1 继承了传统文化中的“礼”

在中华民族传统文化中,“礼”构成了价值观、社会规则、制度、风俗、礼仪及各种思维模式,既是一种方法,也是一种手段。在武术的发展史上,“礼”体现在约定俗成的规范程式上,如师徒之间的“礼物、礼仪、礼意”;擂台比赛时行抱拳礼,不同的姿势有不同的意义,左掌右拳是文武兼备,环抱胸前是四海之内皆兄弟,拇指屈曲是谦让〔3〕。除此之外,在语言上,也使用具有特点的,如承让、甘拜下风、请赐教等表达礼貌的用语。由此可见,在武术的传统文化中,“礼”是重要组成部分。

1.2 继承了传统文化中的“仁”

儒家文化是中国传统文化,讲“仁”,这是最高的道德规范,以“和”为前提,将至善、博爱融入其中。武术也同样继承了“仁”,在与他人交手比试时,多为点到为止,出手不伤人,在于制服而不是伤人。“止戈为武”“随曲就伸”等武术格言充分证明了武术对“仁”的继承,这种思想也是指导武术发展的人文内核〔4〕。

1.3 继承了传统文化中的“义”

“义”是中国传统文化中重要的一个思想,“舍生取义”说明了中国人对“义”的重视。“义”是将“仁”与“和”结合,“仁”为基础,“和”为目标,从而达到无私奉献的境界〔5〕。“富贵不能,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等人文古训演绎出习武人的人格魅力和骨气。“仁义”、“侠义”是中国武术人对尊长的孝义、敬意,惩恶扬善对百姓的帮扶,是一种精神奉献。

1.4 继承了传统文化中的“德”

“德”在武术中是指“武德”,但有公义和私义之分。在传统中,“艺无德者不立”等格言对人的教诲属于公义,拓展分析,在古代,士兵遵守军纪、奋勇杀敌的精神属于公义。而“一日为师,终身为父”的思想则属于私义,虽然习武人都会尊师重道,但这种思想却成了一种道德枷锁,阻碍了武术文化的发展。因此,对于传统文化中的“德”要辩证地去看,批判地继承。

1.5 继承了传统文化中的“和”

中国传统文化中,“和”是必不可少的一项,也是备受尊崇的。“君子和而不同,小人同而不和”中的两个“和”就具有了差异,中国武术流派多,有不同的技术方法,这体现出“和而不同”的理念。而“礼之用,和为贵”则说明和谐的状态,只有达到了这种状态,才会专心地练习武术,因此,“和”是武术文化发展的宗旨。

1.6 继承了传统文化中的“易”

“易”是指变化、转化,是整体到局部的演绎过程。武术中的形意拳、八卦掌等技术动作,都是在“易”这种思想的指导下,完成了从简单到复杂的演变。此外,“守雌处弱”这种说法概括了“后发制人”的思想,是说在比试时,要有全局的思想,攻守兼备,不要操之过急,可以诱敌深入。

2 武术文化的经济发展战略

2.1 转变发展观念,加强法制法规建设

随着全球经济一体化,市场经济不断发展,人们对武术的认识发生了转变,武术市场焕发了生机,但相对其他产业而言,武术文化的改革步伐缓慢,因此,需要在经济发展浪潮中找到获得效益的方法,找到发展的出路,走出一条具有社会化、产业化的路〔6〕。在寻找武术文化发展的道路上,要发现武术文化是否能够实施产业化管理,若要实施产业化管理,运行规律是怎样的,转变传统的思想套路,结合本区域内武术文化实际情况,通过实践总结经验,处理好发展武术文化产业与行政各部门之间的关系,使武术市场得到繁荣。此外,在实施武术文化发展中,要建立与发展相适应的法律法规,如武术学校、武术馆的审批规定,武术培训的收费标准,整个武术文化产业要有统一的质量标准和价格标准,对于武术竞赛的配套广告和赞助要有相关的法律规范,同时对武术产业化做出规定,提出市场化发展的要求,将已经存在的不合法或半合法的市场行为进行统一规划,统一管理,实施武术馆教练资格、学员武术水平等级、武术从业人员水平的相关认证制度〔7〕。

2.2 培养“职业化”的武术人才

市场经济需要高素质、高水平的人才,武术文化的发展同样需要专业的人才,但与其他行业需要的人才不同,武术人才不仅要对武术文化市场运营机制了解,精通营销技巧,还要了解武术文化市场经济的管理方法及相关的法律法规,能够熟练驾驭武术产业领域中的各项业务。目前,我国武术文化产业人才多数是体育院校或大学里的体育院系培养出来的,这就受到了学科知识的限制,学生接受的市场经济的知识量较少,没有得到市场经营能力的培养,这就导致了武术文化的经济发展中,缺乏管理人才、经营人才。为改变这种状况,要加强武术人才的教育工程,通过武术竞赛、教学科研人才中心等方式,采用经济课程和体育课程、体育课程和工商管理课程相结合的方法,联合商学院、体育学院、社区学院等多学院培养具有较高文化层次的体育经营人才。培养的人才适合市场经济下武术文化产业发展的需要,从而解决武术文化市场人才资源不足的情况,推动武术文化产业的发展。

2.3 开发武术文化市场的新领域

在市场经济的冲击中,武术文化作为民族文化,要寻找新的发展出路。五千年的历史让我们拥有悠久的文化传统,但我们不能固步自封,要寻找发展民族文化的突破点。武术文化不仅是继承的宝贵文化遗产,也是能够开发、利用、创造财富的资源。在知识经济发展的今天,武术文化要想有用武之地,要寻找经济与文化之间的结合点,从而使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最大化。因此,武术文化的发展不是等成功转型,是在转型中寻找正确的方向,经过尝试不同的开发运作,寻找武术文化产业经济发展的领域。

3 武术文化的经济发展与传统文化继承的关系

武术文化的经济发展与传统文化继承之间是辩证统一的关系,要想弄清楚二者之间的关系,需要在准确把握武术文化经济发展与传统文化继承的未来走向上,深刻理解继承与发展,科学把握,避免造成主观和客观的脱离。如果发展武术文化产业背离传统文化继承,弘扬民族文化不能满足社会发展的需要,与文化建设相悖,那么就会出现止步不前,甚至出现文化意义上的没落、倒退。因此,武术文化经济的发展与传统文化的继承是统一的整体,都处在文化建设中,是密不可分、互相倚重、互相包含、互相渗透、互相转化的,绝对不是互相对立、互相排斥的。传统文化的继承不排斥或者否定经济发展,发展也不排斥传统文化的继承,这是文化建设的两个环节,但发展代表一个事物的质的变化,是对旧的补充、丰富和完善,继承表示的是对事物的量的吸收,保持事物原本的特点,二者是促使事物朝一个方向发展。如果光继承不发展,那么继承就没有实质的意义,而光发展不继承,也就缺乏了积极的意义。发展与继承作为辩证关系,不能被割裂,不能孤立使用,否则就会使其所蕴含的积极的意义不能充分发挥出来。因此,武术文化发展的必要前提是继承传统文化,没有继承传统文化,武术文化发展就是无根之木,是脱离实际的空想。而武术文化的发展是传统文化继承的途径,是重要的阶段,继承的东西是经过发展而来的,不是原封不动地照搬。武术文化对传统文化的继承本身就是发展,这种继承是经过批判的吸收、否定、肯定、扬弃等环节,保留传统文化的精华部分。当然这些保留的精华是经过实践检验的。而武术文化的发展与传统文化的继承是相互转化的,随着实践的发展,不断出现新的继承形式,新的理论,从而不断推动武术文化的发展,武术文化的发展是为了更好地继承传统文化。

4 总结

综上所述,武术作为我国传统文化中的一项,在发展中融入了我国传统文化中的“仁”“和”“礼”、“德”“义”“易”,将动态与静态结合,以不变应万变,是对传统文化的继承,而在社会发展的今天,在武术文化经济发展的同时,不能忽视对传统文化的继承,在继承的同时,不能放弃发展,二者是相辅相成的,辩证统一的,只有继承传播,才能带动发展,只有发展才能传播继承。因此,作为中国人,在发展武术经济的同时,应对传统文化的继承亦要创新。

参考文献

〔1〕张坤荣.中国武术文化的继承与发展〔J〕.体育时空,2013,1(24):41-41,77.

〔2〕王龙飞,姚远,金龙.市场经济下我国武术经济发展研究〔J〕.山东体育学院学报,2011,27(4):1-6.

〔3〕李国辉.对我国传统武术文化传承的研究〔J〕.运动精品(学术版),2014,33(5):83-86,90.

〔4〕张慈军.中国传统文化与武术教育的互动研究

〔J〕.搏击:武术科学,2015,12(8):23-25.

篇(6)

一、加强农村成人教育的紧迫性

(一)“三农”问题面临严峻挑战。农村人口多,农业资源严重短缺的状况将长期存在;生态环境总体恶化的趋势不断发展,人口、资源、环境对经济发展的压力越来越大;农业和农村经济的科技水平还比较低,提高农业综合生产能力缺乏有力的技术支持;农民增收困难,农业收益不高,农村发展缓慢;农民生存环境较差;农村文化教育、医疗设施严重落后。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是一个长期的、艰巨的过程,必须坚持求真务实、因地制宜的科学态度。

(二)农村成人教育严重滞后。农民的科技文化素质不高,首先,这会制约先进农业技术的推广,一项先进农业技术在发达国家全面推广平均需两午时间,而在我国则需六年左右;其次,农民的经营素质和预见能力不能适应市场经济的需要,会造成盲目生产、成本高、效益低、生产资源浪费严重等。

(三)农村成人教育潜力无穷。近年来,富余劳动力向非农产业转移已成为农民增加收入的重要来源。然而要实现这一目标就必须对农民进行有针对性的成人教育。围绕农村能源建设,开展环境保护、循环经济、生态家园富民工程培训;围绕农村富余劳动力转移。开展从事非农产业的技术培训。

二、造成农村成人教育不能完全发挥作用的原因

(一)对教育的认识不足。一定的价值观决定着一定的教育态度,进而影响着一个人的教育成就。目前农民对教育的作用认识还存在不足,即没有意识到或感受到教育对自身生活质量的改变所能发挥的重要作用,农民是一个比较重实惠的社会阶层,在他们的视野里,一些家庭富裕起来的农民连小学都没有毕业,凭借自身吃苦耐劳的品格,再加上头脑灵活。能够抓住机遇。富裕起来。因此,部分农民对接受教育、再教育不甚积极。

(二)相对落后的农业生产方式是农村成人教育的主要障碍。目前我国农业生产方式呈现出来的特征是:人多地少。以家庭为经营单位,分散小地块经营。市场化程度低;管理水平低下,产品品种单一,类型少;高科技手段基本不能在农业生产中全面发挥作用;后续加工粗放简单,加工方式和手段的技术含量偏低等。所以,落后的生产方式也必然导致农民对教育需求的疲软。如果农业生产方式不发生重大变革,在短时期内疚难以促进农村教育需求的提升。

(三)规模巨大的农村贫困人口是制约农村成人教育发展的重要原因。我国贫困人口数量巨大。尽管我国教育经费在逐年增加,但大规模的贫困人口与不断飙升的农村教育经费的矛盾,引发了农村一些地方的教育危机。“读书无用论”在一些地方回潮,对农村成人教育的发展产生了强烈的冲击,青壮年农民学习和培训失去了热情。

三、加强农村成人教育的总体原则

(一)各级政府应加强组织引导。要切实开展“人人技能工程”,努力为农村成人教育提供切实有效的服务,建立起高效的服务体制。如建立农村教育研究所、农村科技推广培训中心、农村教育示范基地等。在农村建立农民成人教育管理机构和培训机构,配备相应的教师及管理人员,依托现有的农村中小学等把培训基地办起来,有条件的地方举办示范性基地。同时要通过积极有效的机制动员社会力量参与到农村成人教育中来。

(二)乡、村级组织要发挥重要作用。乡、村级组织应把农民教育放在推动乡村经济社会发展的角度来认识,切实做好对农民的全面教育。在乡村建立起成人教育网络。使之成为终身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提高农民科技文化素质,加强农村教育必须实现三个转变。首先,实现农民教育价值观由“功利型”向“人本型”转变;其次,实现农民教育制度由“阶段型”向“终身型”转变;第三,实现乡村社区由“传统型”向“学习型”转变。

(三)积极创造条件,开展多种形式的培训。现阶段要以服务农民的增收与成才为目标,立足农业和农村生产实际。加大培训力度,把掌握新品种、新技术和实用技术推广作为培训的重要内容。允许农民分阶段完成学业,培训期满并通过考核的发给相应的培训合格证书。把培养科技创新能力作为农村成人教育工作的重点。伴随着经济结构战略性调整的不断深入。广大农民都必须具备一定的科技知识。农村各级教学网络要因地制宜地改进教学方法和形式,开展农民喜闻乐见、积极参与的科技活动,让广大农民在活动中学科学、长知识、增能力。

(四)教育的内容要适应当前农村经济和劳动力市场的需要。一方面要适应相当大的一部分农民向城市转移的需要,大力开展服务业和制造、加工业方面的内容。另一方面要根据农村产业结构调整的需要。结合当地农产品生产、加工和销售的实际,加强对农民进行相关方面的新实用技术的培训。这两种内容的培训都要结合他们的工作实际来不断补充完善。

(五)加强职业指导。注重农民文化品位及自身素质的提升。在根据市场需要,准确预测就业方向,加强职业指导的同时。还必须注意提高农民的文化水平,其核心是使农民成为与社会同步发展的社会人。加强文化知识的教育,加强对民族优秀传统美德的弘扬。把技能培训与文化教育有机结合,把文化学习融人技能学习之中,提高技能学习的趣味性,把技能掌握运用到文化学习之中。

(六)树立品牌意识,实现对接就业,把培训与就业结合起来,坚持实行“定向培训、双向选择、与就业对接、跟踪服务”的转移就业培训模式。对剩余劳动力培训一批,转移一批,就业一批,让农民真正体会到参加培训所带来的实惠。所以,要根据当地的风土人情、风俗习惯、特产、传统技艺、人文历史等独特优势,在了解劳动力市场需求的前提下确定本地的主打品牌,制定规范化的培训体系,打造出带有地方特色的深受用工者好评的劳务品牌。

四、采取灵活多样的教育培训服务模式

(一)“学校+基地+农户”的办学模式。以产业基地为载体,利用职业学校和成人培训学校的师资和技术力量、技术优势,融“试验、示范、培训、推广”于一体,既教会农民做,又做给农民看,还领着农民干,让农民看到学科学技术实实在在的实惠,尝到科技致富、学习致富的甜头。

(二)“学校+公司+农户”的办学模式,以学员为主体,以公司为实体,以农户为课题,通过合同的方式把千家万户组织起来。带动农户进行产业开发。在这种模式中,公司为衔接学校和农户的纽带,市场需要什么,公司就组织加工和销售什么,学校出技术来组织培训,农民的生产有了技术和市场的保障。这种以市场为导向,融产、供、销于一体的产业化办学模式。教会农民生产产品,引导农民找市场,带领农民闯世界。

篇(7)

专业群的概念主要指学校内部专业的优化配置和资源共享,旨在通过专业群带动发展,围绕课程、师资、基地建设等方面从整体上提升学院的整体实力和办学水平。专业集群是基于产业集群的概念,以区域内一所或若干所重点建设高等院校的品牌特色专业和专业群为核心,形成相关专业与专业群在空间上的集聚。专业集群在涵盖范围、组成要素、目标特点、建设方式、管理体制以及发展运行等方面明确了与原有校内专业群建设的不同。专业群和专业集群的对比分析,具体见表1。

应用型高校商科专业集群建设现状及存在的问题

高校转型背景下,应用型高校商科专业集群建设有一些成就,但存在一定的同质化。高校虽然有一定的商科专业集群思想,但是并没有完全形成商科专业集群。

1.应用型高校商科专业设置同质化

应用型高校商科专业建设主要分成两个大的方向:经济类和管理类。经济类专业主要包括国际商务、国际经济与贸易、市场营销、电子商务、金融学、证券与投资、会计专业、保险学等;管理类专业主要包括工商管理、财务管理、人力资源管理、行政管理、旅游管理、物流管理、酒店管理等。有一些地方应用型高校针对地方经济发展需要还设置了一些特色管理专业,比如深圳职业技术学院管理学院设置港口与航运管理专业。由此可见,应用型高校商科专业数量比较多,各个应用型高校之间商科专业设置大同小异,具有较明显的同质化。

2.应用型高校商科专业集群并未完全形成

应用型高校商科专业集群并没有完全形成,各个专业之间资源共享程度不高,专业建设并没有形成集群思想,商科课程内容设计与岗位胜任素质匹配度并不高。在调研中,问及“课程内容与岗位胜任素质匹配度”时,调研了750人,回收有效问卷715份。其中,有163人回答“非常匹配”,占比22.9%;304人认为“匹配”,占比42.7%;215人认为“不匹配”,占比30%;13人认为“非常不匹配”,占比1.8%;18人认为“不匹配”,占比2.6%。因此,应用型高校商科专业集群的建设水平有待提升,具体见图1。

图1商科课程内容设计与岗位胜任素质匹配度调研

基于高校转型发展视野的商科特色专业集群形成路径

应用型高校转型背景下的商科特色专业集群建设,需要基于产业链的商科特色专业集群人才培养方案设计,要注重商科特色专业集群的课程群建设,加强商科特色专业校企合作的深度融合。

1.基于产业链的商科特色专业集群人才培养方案设计

近年来,各个地方新建本科院校的商科专业学生人数呈现下降趋势,是因为培养的人才无法与市场需求进行无缝对接。因此,应用型高校商科特色专业集群建设需要系统衔接、智力支撑地方经济发展链。应用型高校培养的商科人才,其职业能力与创业能力需要与地方经济发展需求相配。应用型高校商科专业建设要沿着产业链,对应地方产业结构、职业结构与就业结构,从而加强应用型课程改革与建设,构建全新的商科教材体系,与区域发展中企业组织的岗位要求与职业标准相匹配。要加强商业合作,实现集群扩张,提高商科学生的就业能力与就业实力,促进商科学生形成竞争力,实现商科人才培养目标,使商科专业产生最大的专业集群效应。

2.注重商科特色专业集群的课程群建设

应用型高校创新课程建设思路要不断整合课程资源,注重商科课程群建设,将商科专业课分为人文素质课程群、专业基础?n程群、专业核心课程群、共享课程建设群。人文素质课程可以称为基础性课程,专业基础课程和专业核心课程也可以称为发展性课程。还应针对人性发展设置一些个性化课程,比如按照商科专业岗位要求,与企业共同建设课程建设的标准;按照商科专业岗位要求,将岗位能力分解成为若干能力模块;按照能力模块建立课程群,突出提升商科学生的实践能力等,具体思路见图2。

3.加强商科特色专业校企合作的深度融合

应用型高校商科专业通过专业集群建设,注重商科特色专业群发展机制建设,深化校企合作体制与运行机制,开展校企深度合作,校内教学资源与校外企业资源加强融合,明确商科人才培养的类型,促进商科人才培养结构量化定位,促进学生的职业能力与创业能力对应地方经济发展链,从而为地方经济发展提供智力支撑。应用型高校需要与企业深度融合,将教学任务工作过程化,校企双方共建有效课堂,坚持以工作任务为驱动+行动为导向,推进教学内容的层次发展,注重应用多种教育教学方法,注重学生知识的理解和消化,具体思路见图3。

4.加强商科专业集群的教学团队建设

篇(8)

0.引言

随着社会主义新农村的不断建设,农村经济也得到了飞速的发展,农村经济与小城镇之间具有相互作用的关系,一方面,农村经济的发展能够推动小城镇的加快建设,而小城镇的建设可以有效地缩短城市与乡镇之间的差距,从而有利于农村的经济发展。过去,我国农村经济具有分散、规模小等特点,这在很大程度上限制了小城镇的建设。小城镇的建设是农村经济发展的必要条件,农村经济的发展是小城镇建设的基本保障,通过小城镇的建设可以为企业的发展提供良好的外部条件以及基础设施,可以将周边农村的经济、劳动力以及技术水平等汇聚到小城镇当中,从而提高小城镇的经济效益。如今,随着社会的发展,人们越来越重视小城镇建设与农村经济的发展情况,只有加快小城镇的建设工作,才能够从根本上实现农村经济的发展。在小城镇建设过程中,我们不断从空间结构、基础设施建设等多个方面开展工作,使之得到更进一步的发展。针对于此,我们很有必要在农村经济发展的基础上对小城镇建设进行深入分析。

1.小城镇建设在农村经济发展中的作用

小城镇是农村与城市之间连接的桥梁,此处的交通相对比较发达,资源也比较丰富,并且在小城镇当中还设有学校、医院以及信息网络等各种基础设施。总的来说,小城镇的建设直接关系到农村经济的发展,有效的推动了社会主义新农村的建设。通过分析,小城镇建设在农村经济发展中可以起到以下几点作用:(1)小城镇是城市与农村之间的桥梁工程,它具有承上启下的作用。首先,小城镇在建设过程中受到大中城市的浸润,可以将城市中的生活方式等各个元素直接引入到小城镇当中,从而拉动小城镇的快速发展,提高人们的生活水平与生活质量;其次,小城镇也是农村政治、经济、文化、生活的集散地,它能够将农村的各个要素集中起来,并实现一体化发展,它能够将周边农村的各个生产要素全部聚集起来,从而提高小城镇的综合效益,也可以说农村经济的发展直接推动小城镇的建设。(2)具有聚集作用与辐射作用。在小城镇的建设与发展过程中,它可以将经济、人口全部聚集在一起,从而促进社会经济的发展,进而提高人们的生活质量。在小城镇发展过程中,增长极是其发展的主要内容,当小城镇在最开始发展的阶段,这种增长极发挥着重要的作用,等到其发展的一定的阶段之后,这种增长极的作用就会逐渐小贱,而扩散效应就会逐渐增强。另外,在建设小城镇的过程中,我们还需要加强小城镇与其周边的建设。(3)小城镇可以有效的吸收农村的富余劳动力。在当前的社会发展中,大多数农村都有很多剩余劳动力,并且长期都处于失业的状态,国家应该如何解决他们的就业问题?从农村经济发展的方面来看,只有使富余劳动力想歪转移,减轻农村劳动力所占据的人口比例,这就能够有效的错金农村的经济发展。而小城镇的建设是众多乡镇企业的聚集地,可以有效的解决农村富余劳动力的就业问题。(4)可以促进农民的消费能力。长期以来,由于受到各种原因的限制,导致很多农民的消费水平都不高,这就无法有效的促进农村经济的发展。要想提高农民的消费水品,一方面需要增加农民的收入水平,以此来刺激其消费需求;另一方面可以不断完善市场中的商品,达到供给平衡,小城镇的发展能够将农村居民全体聚集起来,这样可以将他们的消费需求明确的显示出来,从而为他们提供更多的商品。

2.促进小城镇健康发展的对策建议

2.1坚持科学发展观。实施县域统筹规划

县域经济包括县城经济、乡镇经济和农村经济,三者间要做好科学的规划、论证和衔接。小城镇建设是县域经济建设中的关键一环,其产业布局以及经济结构要与县域经济的整体发展目标相结合,坚决避免各自为政、重复建设的现象发生。小城镇要根据各自的地理、资源、人口等优势,发展适合自己的特色产业,并使其成为县域经济结构中的重要一环,为提升县域经济的整体竞争力打下坚实的基础。在浙江,很多乡镇的经济就是作为整个县域经济的某个环节或某个流程,形成了“一乡一品”、“一镇一品”的产业集群。小城镇应根据自身的基础条件和人口规模,科学规划、合理制定建设规模,充分利用土地空间,提高单位土地面积的使用效率。在小城镇建设过程中,还应注意对当地生态环境的保护,禁止那些效率低、污染重的企业发展;有条件的地方,可积极开发生态旅游资源,发展绿色产业,做到经济和环保的双赢。

2.2明确发展定位。突出地方特色

小城镇是联系城乡的纽带和桥梁,具中心城市的补充功能,同时是农村地区发展的增长极。所以.小城镇规模的确定,不仅应根据其所管辖的区域范围,还要根据其所处的区位、与中心城市的关系和距离;同时,在产业定位、空间结构布局、建筑风格及所提供的生活氛围等方面都不能简单模仿大城市,而是要有自己的地方特色。小城镇要想形成地方特色,就应根据当地的自然条件、资源禀赋和产业基础,选择具有比较优势的特色项目,努力培育出一批特色产业群;同时,促进镇域内的资源、生产要素和市场的优化配置,积极培育和发展具有地方特色、有较强竞争力的支柱产业和品牌产品,为农村经济的发展不断注入生机和活力。

2.3重视规划、合理建设、有序发展

小城镇建设要重视规划,应以现有布局为基础。集历史、地理、人文要素为一体,来确定规划建设的方向。一是要科学制定具有地方特色的县域城镇体系规划,建立县城一建制镇一村集镇三级模式,将规模过小、公共设施不足的乡就近并人建制镇。二是要做好总体规划,确定好小城镇的性质、规模、目标和框架。三是要做好详细规划,营建出良好的生产和生活环境。对于专家编制出的小城镇建设规划,一旦评审通过、批准,就必须在建设过程中严格执行。小城镇建设应合理有序,总体上实行严格控制村集镇,适度发展建制镇,重点建设县城的建设思路;形成布局合理,呈分级式、阶梯式建设态势。总之,小城镇只要按科学的规划进行合理有序的建设,就能避免重复投资、滥用资源、无序竞争、市场混乱等消极因素;就能充分发挥城镇互补功能,为城市和农村服务。

3.结束语

目前,在新农村的建设过程中,小城镇也不断发展起来,从而促进了农村经济的快速发展。通过上述,简单阐述了小城镇建设的渠道,以此来发展农村经济。相信在未来的社会发展中,小城镇的建设越来越强,从而不断缩小农村与城市之间的差距,促进农村经济的快速发展。 [科]

篇(9)

软件工程经济的研究和探讨在近几年才开始逐渐受到关注,本文要讨论一个交叉学科的新名词,即标题中所示的软件工程经济,顾名思义软件工程经济就是软件工程技术与经济学相结合的时代产物,是社会经济发展至今的必然产物,也是崭新的经济研究方向。软件行业的兴起和飞速发展,使其迅速与人民生活息息相关,这样我们不得不考虑软件工程与经济的关联性,劳动力的付出、软件的财力投入、软件工程行为、如何让软件产品更加的丰富多彩等多方面的因素都是软件工程经济这一新领域需要重点考虑的。同时,软件工程经济也成为了经济大舞台中众多子领域的一员,是经济大领域中信息经济的一个小的分支。我们最一开始所研究的软件工程仅仅只是关于开发过程中产生的投入资金和广告宣传价格。

一、软件工程经济的研究背景

关于软件工程经济的相关定义,也包含了以下多个方面的内容:第一个方面是关于软件成本的经济投入;第二个方面是关于各部分成本之间的相互转移关系;第三个方面是各部分成本之间的组合模式和互相约束的关系;第四个方面是软件最终完成的原理和变化规律的探究。然而软件行业的兴起,迅速的被应用到人民生活的各个方面,这样我们不得不考虑软件工程与经济的关联性,劳动力的付出、软件的财力投入、软件工程行为、如何让软件产品更加的丰富多彩等多方面的因素都是软件工程经济这一新领域需要重点考虑的。

世界上最先提出软件工程经济的探讨是在上个世纪六十年代中,这个有意义的研究是针对多个软件项目的不同属性进行的,采取了比较简单的模型描述,但却开创了历史上从未有过的对于软件开发成本的思考,从这个时候开始越来越多更为合理先进的项目成本探究模型便产生了。

二、软件工程经济的相关内容

软件工程在开发的各个阶段正常运作,都充分体现出了经济因素的驱动作用。这些驱动因素主要表现在:如何选择利用最适合最高效的经济模型指导软件开发的稳定进行?目前世界上关于软件工程经济的探究依然局限于简单的成本和开发进度等指标,这样的评估并不完整,得出的结论也没有对于软件的整体价值描述。除此之外,我们要想清楚地了解到软件产品如何设计更加合理、更加合理的将设计的软件系统项目解释给别人听,都需要以优质的经济模型为基础,以好的经济工具和经济方法为依托,它们的完美配合势必会给我们开发的软件项目带来意想不到的价值。这如此多方面结合的经济模型,才能过激发软件开发各个环节的潜在能力,极大程度上促进软件行业的发展,加速实现信息时代的目标。软件生命周期成本估算方法也是软件工程经济的重要内容。

在此还要对软件工程经济的描述提出一些补充内容,Hitt与Brynjolfson他们两个在软件工程经济的研究中都突出了自己的见解,给出了有力的证据,证明了软件系统回报获取价值的理论,他们两个人同时证明了技术回报不一定只是通过软件的使用者的收益及开发者的生产能力来决定的,还有很多关系到受用者的软件技术回报部分。软件系统开发完成之后,受用者的体验和感受也是评估软件质量的重要指标,也是软件价值的体现,这一点被当前的软件工程经济遗忘而并未探究过。总结前文,在此我们所要探究的软件工程经济的价值模型表现在下文中的四个方面:第一个方面,软件开发者的成本投入探究;第二个方面,软件接受者对于软件的投入收益以及多个软件收益目标的分析;第三个方面,软件用户的产品体验效益;第四个方面,关于软件使用者对于软件价值的分析。事实上,每一项软件工程都与经济息息相关,深深地被经济因素影响着开发技术的发展和应用。

三、软件工程经济理论的应用现状和相关模型代表

目前世界上关于软件工程经济理论的研究现状基本上都是将软件成本的估算当作为重点,而通常对于软件工程成本的估算方法有两种:第一种是对软件工程工作进度进行相关的计算;第二种是对软件工程工作量进行直接的计算。关于这两种不同的计算方法,都是结合了数字模型和成本估算理论知识形成了计算过程,这也是软件工程经济研究的目标之一。

从应用技术这个方面,可以将软件工程经济评估进行如下分类。总共分为六种类型,分别是:第一种以实践经验为基础的技术,例如Delphi;第二种以退化为基础的技术,例如Robust、OLS等;第三种是以计算模型为基础的技术,例如SLIM、Sheckpoint、COCOMO等;第四种是基于一种被称为综合贝叶斯规则的技术,其代表有COCOMOII、Reliability等;第五种是以动力系统为基础的技术,代表技术有AbdeHamind-Madnick等;最后第六种包含了除前五种技术之外的所有技术,我们叫做为其他技术,通常见到的有以规则为基础的技术、以 面向学习为基础的神经网络技术、以实例为基础的技术。这样,六种按应用技术不同而分类的软件工程经济评估种类就简单介绍完了。

关于软件经济成本的估算模型,世界上现阶段具有一定代表性的一共有十一种在这里分别进行简单的介绍。

第一种要介绍的是COCOMO 8I这类模型,这一类模型最早是上个世纪80年代初在世界上最先提出的,这个模型的提出为软件评估者们提供很好地指导,以便更加全面的把握软件开发经济的复杂性。

第二种要介绍的是COCOMO II这类模型,其是在COCOMO8 I模型在多次的软件开发实践中被改进后提出的,而这一模型又被划分为三个部分,按照可信度从低到高的顺序是应用构成、早期设计、后体系结构。为了在软件飞速发展中,保持可信度,一般说的模型内容只是通用的部分,而关于一些指定的内容都会有特殊标注的内容指定,并且会在每一个年度最新的版本。

第三种要介绍的是IBM模型,这种模型是以最小二乘法进行了计算的拟合,最后总结出了很多的计算公式。这一模型的提出需要很多的有效数据,所以其推导是基于大量数据的局部环境。

第四种要介绍的是SLIM模型,这是上个世纪70年代末Putnam提出来的,所以通常也被称作Putnam模型,这个模型的用法是导出一个软件方程,可以直接计算已经提交的软件代码行数和它的开发成本(包括工作量和工作时长)联系在一起,进行全面的计算。

第五种要介绍的是Jensen,这一种模型跟上面的SLIM相似,只是在不同的软件产品中采用的相关因素有小范围的调整。

第六种要介绍的是Bailey-Basili 模型,其推算产生过程分为3个步骤,第一步是关于环境的公式推算;第二步是推算实际项目数据与环境推算的误差;第三步是根据已有的项目模型预算新的软件项目成本。如果在项目估算越仔细,与实际误差越小,就能让预测的模型更加正确,预测新项目的可信度更高。

第七种要介绍的是Checkpoint 模型,这是一个以庞大软件项目为对象探究出的评估模型,Capers Jones 工作组搜集了数千个软件项目的相关数据,将探究的重点放在技术和环境等多个方面,以提高软件的质量和改善软件生产率。

第八种要介绍的是PRICE -S 模型,一开始的提出是一类内部评估模型,并没有公开使用,并且把部分的模型应用在登月计划中,这一模型有三种子模型,分别是:获得、生命周期成本、规模。

第九种要介绍的是ESTIMACS模型,其提出者是Howard Rubin,模型计算的内容集中在软件生命周期的整个过程中,是商业界的福音,用6个软件的评估维度来计算,分别是:风险、成本、部署、组合影响、硬件资源、有效时间。

第十种要介绍的是SEER-SEM 模型,其开发者是Galnrath 公司,是在Jensen模型的基础上探究出来的,贯穿于软件开发生命周期的每一个阶段,并将对其他模型的探究内容进行了增强。

第十一种要介绍的是SOFTCOST 模型,这一种模型也是上个世纪80年代初开发出来的,主要贡献是将其他模型的探究内容进行了增强。

四、软件工程经济的发展趋势

日前世界上越来越关注软件工程的经济研究,对于软件工程的研究前景十分广阔,关于经济理论的发展趋势的展望,基本上有下述五个方面内容,分别是:如何将软件开发的财务与经济学更好地融合?如何开发出包含多属性的软件开发决策模型?如何更好地把握软件开发过程中的不确定因素?如何降低投资风险和增大软件收益?如何更好地动态管理软件开发?

五、结束语

综上所述,软件工程经济理论就是软件开发和经济学紧紧融合的产物,是交叉学科,是一种十分重要的新的研究领域,软件工程经济理论的应用现状有待进一步发展和研究,对于各种相关模型代表的讨论也众说纷纭。但是,不容置疑的是,软件工程经济理论对于未来软件工程的各个成本之间的组合发展而言至关重要。同时软件工程经济的发展将会对未来市场经济产生很大的影响。

参考文献

[1]尹|. 软件工程经济的研究及发展趋势[J]. 黑龙江科技信息,2009,02:126-127.

[2]付国原. 软件工程经济的研究及发展趋势[A]. 北京中外软信息技术研究院.第二届世纪之星创新教育论坛论文集[C].北京中外软信息技术研究院:,2015:1.

篇(10)

在房地产盲目助推大量高星级酒店诞生的情况下,“十二五”末已出现酒店布局不均、需求过剩、经营业绩下滑、部分酒店面临拍卖或转型,为此,及时科学指导城市酒店业的发展与城市经济的发展相协调,推进第三产业的健康发展,防止过度发展或发展不足而损害城市区域的经济发展。为此,科学指导城市酒店的发展规模及其分布在“十三五”建设期间显得尤其重要。

一、国内外文献及研究现状

国外针对区域酒店与经济发展相关性研究的不多,因世界前10酒店管理集团中有7个在美国,为此重点关注了美国在该方面的研究。主要有:学者Smith分析美国从1990年到1998年这段时期,洒店业构成比例、规模增长和收益变化,他的分析是很有意义的,能对投资者降低酒店投资的风险。学者JanA Deroos的研究主要基于NOR指标,即理论住房率,他研究分析这个指标的重要意义,是实现对美国酒店业的供求情况进行平衡。学者Jeong-Gil Choi根据美国近30年的酒店增长率情况以及对美国酒店业的未来发展周期和转折点进行预测。强调通过城市经济的发展从多因素的角度对区域酒店业布局等进行系统的研究。

国内酒店管理方面的学者专家也在不断完善相关的理论体系,瞿富强对酒店项目与区域经济建设可行性研究进行了比较与分析。马智亮、邓子瑜等提出了酒店业与城市经济发展研究集成化辅助系统的模型。葛良文结合以往宏观行业调控研究成果,论述了酒店业在区域经济建设中的框架及作用。王勇评述了酒店发展与地区建设的问题与对策,系统性地归纳了酒店业与地区经济相互促进相互依赖的重点关注区域。杨永堂研究了酒店规模发展与地区GDP与CPI数据的关系,从基准收益率、现金流、影响因素等方面细致地作了财务评价研究。

本文尝试通过地区经济发展的主要指标体系给出地区经济发展水平指数,将地区经济发展与酒店业发展进行关联分析,构建两者之间协调关系的模型,并运用重庆市的样本数据进行实证检验。

二、城市酒店业与经济发展的彼此影响动因

(一)城市酒店业的发展是经济发展的需要

酒店业的发展本身也是地区经济发展的重要组成部分。由于城市资源和发展定位的区别,对地区经济的贡献占比也就不同,如以旅游度假定位的三亚等,酒店的收入与利润对城市GDP的影响占比较大,而以中心城市定位的重庆等酒店对城市GDP的影响占比目前在10%-15%之间,且呈上升态势。主要影响体现在五个方面:一是酒店业的发展会为城市经济发展带来发展资金;二是高星级酒店能提升城市形象,创造良好的投资环境;三是增加城市国民生产总值和税收;四是会带动相关行业的发展,如建筑业、商业、交通业等;五是酒店I是劳动密集型行业,对就业的吸纳能力强,酒店业的发展能在很大程度上创造就业机会,提升城市的就业率。

(二)城市经济的发展促进酒店业的发展

酒店业的发展依赖于地区经济发展水平,且总是和地区经济发展水平相适应。主要影响表现在三个方面:一是资本逐利的本性会吸引财团在城市经济发展较好城市投资建造酒店;二是城市经济的发展带来商务和旅游人数增多、流动加快,促使解决餐饮、住宿问题的酒店业出现巨大的市场发展空间;三是政府部门会创造良好的投资政策,特别是银行资金的支持、税收的支持及土地费用的支持等;四是城市基础设施配套、交通、通讯和市政设施等的提升改造,为酒店业的发展创造了良好的外环境;五是在城镇化及房地产引领城市经济发展中,近5年新建的高星级酒店约90%是以房地产集团为背景的酒店。

三、关联性及协调性分析

(一)酒店业与城市经济发展水平的衡量指标

鉴于数据的可获取性,本文选取了国民生产总值、第三产业的投资额、第三产业的收入、房地产开发投资额、进出口总额、国内游客人次和收入、国外游客人次和收入、人均可支配收入、外资利用额等9个与酒店业紧密相关的经济发展指标来衡量经济发展水平。选取酒店数量、客房数量、床位数量、酒店员工数量等4个指标,及在地区的具有代表性的国有和私有酒店各一个,平均其总收入、总利润、可售房价格、可售房利润、客房收入、客房出租率等6个反映经营质量的发展指标来衡量酒店业的发展水平。数据来自《重庆旅游统计公报》、《重庆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统计公报》及重庆劲力、万友康年大酒店。

表1 重庆市2000年---2015年主要经济发展指标及酒店发展指标数据

(二)城市酒店业与经济发展水平指数测算

本文采用主分量分析方法来评价经济发展水平。步骤如下:首先,将原始数据转换成标准化的数据;然后,运用SPSS软件进行主分量分析,得到特征值和方差贡献率。将各主分量贡献率占选取主分量的累积贡献率的比重作为权重,计算经济发展水平指数计算公式为:

F=■wk*fk (1)

其中,F表示地区经济发展水平指数,wk为权重,wk=λk/■λk*λk,λk为第k个主分量的贡献率,fk为地区第k个主分量得分。运用因子分析方法对11个指标的数据做KMO和Bartlett检验,运算结果为KMO=0.62,大于0.5;Bartlett球形检验统计量值为209.23,其相位的伴随概率P值为0,小于显著性水平值0.01,表明变量指标之间存在复杂的统计相关关系,样本数据可做因子分析。对地区的相关指标数据做主成分分析,根据特征值大于1的原则,入选2个主成分的特征值分别为5.065、1.255,累积方差贡献率为80.45%,由此可以判断这两个主分量能够很好地代表所有指标的信息,能够较好地反映地区的经济发展水平。将地区在两个主分量上相应的得分和主分量的权重代入到公式(1)中,即得到城市经济发展水平指数-0.42,酒店业发展指数0.25。

(三)城市酒店业与经济发展关联分析

酒店业发展水平与地区经济发展水平的皮尔松相关系数为0.875(显著性水平在0.01的双尾检验),表明酒店业发展和经济发展高度正相关,两者之间相互促进。为了进一步验证酒店业发展与经济发展之间的关联关系,构建地区经济发展水平对酒店业发展水平的回归模型。建立回归模型:Y=a1+b1X+e1 (2)

经计算,回归系数b1=0.855,可决系数为0.756,回归结果进一步验证了酒店业与经济发展之间存在的正相关关系。

(四)城市酒店业与经济发展协调度y算

协调发展强调整体性、综合性和内在性,是多系统或要素在协调基础上的综合发展。由于系统处于动态变化之中,系统内部要素或系统之间的关系也在不断调整,通过协调度来度量系统之间或系统内部各要素之间协调状况。设酒店业发展指数和地区经济发展指数分别为X 与Y,参考有关协调度研究的文献,定义酒店业与地区经济发展的协调系数公式为:

SXY=(X+Y)/■ (3)

式中,SXY代表酒店业与地区经济发展协调系数。协调系数SXY的大小与系统发展的协调性呈正相关,SXY越大,系统的协调性越高,反之,则协调性越低;SXY的取值介于-1.322和1.322之间。为了清楚地反映两者协调发展的程度,根据SXY值的变化采用均匀分布函数法将协调度分为六个等级:1≤SXY

四、结论及意见补充

(一)结论

本文对城市酒店业与经济发展之间的关系以及两者之间的协调度进行了探讨,结果表明:①酒店业与地区经济发展之间有着较强的正相关关系;②酒店业与地区经济发展水平,受到地域资源差异及城市发展定位的影响;③酒店业与地区经济发展还受宏观政策的影响;④城市经济发展必然会带动酒店业的发展,酒店业的发展成为城市经济发展水平的标志。

(二)建议

酒店业是地区经济发展这个大系统中的子系统,协调好酒店业与地区经济发展之间的关系是酒店业与地区经济良性发展的基础。实证分析表明重庆地区酒店业与地区经济的协调度是轻度失调,为了使两者更好地协调发展,本文提出如下建议:(1)城市酒店业与经济发展之间的相互促进是不对称的,对当前酒店产能过剩,建议政府部门控制指导酒店建设的合理布局和总体建设规模;②对目前酒店的发展状况进行全面调研,适当采取减税等政策支持酒店的良性经营,调整两者发展的失调。③城镇化建设中,房地产企业为规避资产经营风险而利用政策投资建造酒店,政府部门应逐步退出对房地产企业的政策引导,同时也有利于当前对房地产的调控;④在酒店服务与管理人才方面,政府、酒店、学校要三方联动搭建平台,解决城市酒店业与经济发展中的人力资源问题;⑤建议行业协会加强对酒店之间无序竞争的干预,规范市场价格,确保员工薪酬,确保服务品质,与地区经济发展形成良性的互动。

(三)不足

以上分析主要是建立在高星级酒店层面,今后还需对城市酒店业中的特色酒店、主题酒店、民宿酒店和经济型酒店等进行主成因素的分析。

参考文献:

[1]魏锋,曹中.我国服务业发展与经济增长的因果关系研究[J].统计研究,2007.

[2]生延超,钟志平.旅游产业与区域经济的耦合协调度研究―以湖南省为例[J].旅游学刊,2009.

[3]吴建楠等.基础设施与区域经济系统协调发展分析[J].经济地理,2009.

[4]臧华.国际酒店集团经营策略比较研究[J].商业现代化,2010,(11).

[5]曹晶.我国饭店业发展区域差异及对策探析[D].东北师范大学人文地理学,2010.

上一篇: 农业项目发展 下一篇: 高标准农田政策解读
相关精选
相关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