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23-09-18 17:08:13
序论:好文章的创作是一个不断探索和完善的过程,我们为您推荐十篇高中生心理调适方法范例,希望它们能助您一臂之力,提升您的阅读品质,带来更深刻的阅读感受。
中图分类号:G424 文献标识码:A DOI:10.16400/ki.kjdkx.2016.06.061
Abstract On senior high school students' resilience training, help to alleviate some of the daily learning in the face of the pressure, to overcome the setbacks encountered in learning, reduce the learning task of bringing the tired and anxious. Learning environment, learning content, teacher-student relationship, self expectations are the main factors affecting the resilience of high school students. We tried by guiding students to form good learning habits, maintain a positive attitude towards learning, improve student learning environment etc. method to develop high school students' resilience, stimulate the lasting power of the daily learning.
Key words high school students; daily study; resilience
1 复原力的基本内涵及特点
1.1 高中生复原力的内涵
“复原力”一词最早提出于心理学研究领域,它是美国心理学家在一项关于“儿童在逆境或挫折中表现出的心理反应”的研究中发现的,被认为是儿童在逆境中形成的一种恢复调节的能力。随着复原力在教育领域的引入,人们开始关注复原力对学生发展的影响。学者Martin和Marsh就学生复原力给出了这样的定义:“学生成功应对学校日常学习活动中典型的学业挫折与挑战的能力。”我国学者徐浩岚和邹晓丹在《试论青少年的教育复原力》一文中认为“教育复原力是在教育情境中,尽管有明显的逆境存在,但个体通过与环境之间的不断交互作用仍可以取得积极学习结果的能力。”根据众多研究可将中学生复原力概括归纳为:中学生在克服日常性学习所带来的挫折困难以及应对竞争等诸多压力时所产生的能够以一定的标准维持自己行为的平衡,形成正确的自我评价并通过心理暗示达到自我情绪修复的能力。
1.2 高中生复原力的特点
高中阶段是学生心理和生理发展的关键时期,高中生自我意识强烈,思维活跃,不盲从但思想认知不成熟。同时其,面对繁重的课业压力,升学竞争,外界环境等干扰使得其复原力具有诸多特点。其一,环境调控性。由于高中生处于思想认识发育阶段,外部环境的刺激会使其产生好奇心,求知欲。尤其是困难,挫折,充满竞争环境,更能激发其产生复原力。其二,自我恢复性,随着高中生心理认知的发展,其对事物的认知,对自我情绪的掌控也达到新的高度。在环境作用的同时,会产生强烈的自我调解意识。因此高中生复原力并不是用完为止,而是可以通过自我认知,自我恢复调节,从而产生新的动力。其三,日常发展性。在高中生的日常学习中,其面临的学习问题难度不同,要求不同,因此高中生复原力随着其对问题的测量会有所增加,这也使得其复原力在学习的机遇和挑战中得以不断发展,同时不断提高解决学习问题的难度系数。其四,循序渐进性。高中生复原力的培养并不是一蹴而就的,而是需要分析其影响因素,建构适当的培养模式,在具体的学习过程中逐步培养发展的。通过对以上特点的分析可知,培养高中生复原力是有据可依,有律可循的,因此我们可以通过一定的途径,促进其复原力的发展形成。
2 日常学习中对高中生复原力培养的必要性
2.1 高中生复原力的培养,有利于调适消极的学习情绪
随着课业难度的增加,高中阶段的学习面临着新的挑战。进入高中后,学生知识需求量增加,学科思维模式进一步强化,使得高中生需要大量的知识记忆和思维转换时间。高强度的脑力劳动使得学生产生弃学或是厌学情绪,加之当今我国的应试教育体制,使得很多学生将高考视为“改变命运”的一搏,让“唯成绩论”之风盛行。因此,培养学生复原力有助于适当减缓学生学习压力,予以正确的心理引导和心理暗示,将正确的教育意图提供给学生,使学生潜移默化地接受从而恢复学习动力。
一、加强高中生心理健康教育的必要性
心理健康是现代健康观念中非常重要的一部分,一个心理健康的人,可以在学习、工作和生活中不断取得进步。他可以用坚强的意志战胜困难,用坚定而乐观的心态面对挫折与失败;他会在任何顺境中一路领先,也会在任何逆境中奋勇崛起,取得事业的成功。
当代高中生将面临着激烈的竞争和挑战。要想发展成为时代需要的人才,不仅要具备广博的知识、良好的能力结构,而且要有健康的心理素质。高中生正处于青春发育的高峰期,生理上的显著变化和心理上的急剧发展给他们带来许多新的问题。随着高考体制的改革,高考考生资格的放宽,竞争日趋激烈。高中生普遍面临着巨大的升学压力,沉重的课业负担;加之多数孩子都是独生子女,心理承受能力差,挫折意识不强。如果这一阶段缺乏引导,很容易导致心理疾病,影响学生的健康成长。
那么,我国中学生的心理健康状况如何呢?让我们一起来看两组数据:
在一次对全国近3000名大中学生的调查中,发现42.73%的学生“做事容易紧张”,55.92%的学生“对一些小事情过分担忧”,47.41%的学生“感觉人与人之间关系太冷漠”,67.26%的学生“在心情不舒畅时找不到朋友倾诉”,48.63%的学生“对考试过分紧张,感到有些吃不消”。
中国科学院心理所王极盛教授对北京两万多名学生的测试结果表明:当今中学生三个人中就有一人存在各式各样的心理问题。这些枯燥的数字说明,中学生的心理健康状况欠佳。
因此,非常有必要对中学生特别是高中生加强心理健康教育。心理健康教育可以通过多种方式展开,如学科渗透、心理咨询、团队工作等。本文主要结合班级管理工作实践,就班主任如何加强学生的心理健康教育问题进行探讨和尝试。
在多年的班主任工作中,我始终注意把学生心理素质的培养放在重要日程上,加强学生的心理健康教育,使学生逐渐学会控制自己的情绪,磨炼顽强的意志,保持良好的人际关系。在工作中,根据学生的心理、生理发育特点和成长规律以及认知规律,在不同阶段确定了不同的心理健康教育重点,采取讲座、心理训练、主题班会等多种形式,以个案辅导和集体辅导相结合的办法,不断调整学生的心理状态和素质,取得了显著效果。在2002年我所带的班高考成绩名列前茅。全班总平均分485.7,超出高考文科本科录取线61.7分,超出高考文科重点录取线23.7分。其中重点率70%,上线率100%(全校唯一一个全部上线的班),本科录取率87.5%,专科录取率97.5%均居第一。本科上线率和重点录取率居第二。其中,有2名学生上北大,2名学生上人大(全校有5名同学上北大,3名上人大)。吕尤同学以642的高分被北大人力资源管理系录取,与北京市文科状元仅差4分。我所教的政治属于文综的一部分,我班高考文综平均分190.4,居全区第一,高于区平均分23.5分,高于市平均分34.22分。现在所带的班在几次考试中均居前列,在各项活动中均表现突出,被评为优秀班集体。
所有这些成绩与平时的心理健康教育和心理素质的培养是分不开的。
二、高中生心理健康教育的对策
在教育教学实践中,对高中生进行心理健康教育,我主要采取了以下一些措施:
1.加强自我调控,提高适应能力
良好的社会适应能力是衡量一个人是否健康的标准之一。一个适应能力强的人,能和现实保持良好的接触,对周围环境和事物有清醒、客观的认识,能较好地适应不断变化的人际环境和心理环境,乐于接受新事物,能承受日常生活中遇到的困难和不幸。
为提高学生的自我调适和社会适应能力,我主要引导学生接受环境、顺应环境,针对环境的变化对自身做出相应的调整,以积极的心态适应环境。同时学会在生活中不断反省自己,认识自己,调整自己的心态和行为方式,建立和谐的人际关系,以更好地适应社会。
与初中相比,高中生活有很大的不同。在学习方面,知识密度大、知识难度加深,课程进度快。要想尽快适应高中生活,就要学会学习,学会思考,掌握科学的学习方法,提高适应能力。在生活和交往方面,有一部分同学由于住宿要开始新的集体生活,和同学之间的接触和交流更密切。第一次远离父母,还要学会独立处理很多事情。另外,考入九中的学生在初中大多都是学习的佼佼者,在工作上都是老师的得力助手。现在大家都集中到一起,可谓人才济济。所有这些都要求学生重新认识自己,调适自我,给自己定位。
基于此,我从高一新生入学开始,就有意识地教给学生正确的学习方法,心理保健的重点是有效地提高学生的适应能力和学习能力,教会他们掌握学习方法,端正学习态度,加强对学习心理和学习规律的科学指导与训练,培养学生良好的学习习惯,教会学生制定科学的学习计划。同时引导学生正确看待考试分数和名次的变化,帮助学生树立自信心,使学生尽快适应高中生活,指导学生摆脱由于不适应而造成的学习上的困境,顺利完成从初中到高中的过渡。
随着高中生心理生理的进一步发展,学生的自我意识不断增强,独立性、自主性逐渐提高,心理闭锁性特征更明显,这就需要家长、老师给予及时正确地引导。所以在高一第二学期我重点针对这一阶段学生成长过程中容易出现的问题进行教育。在继续加强学习心理调节指导的同时,侧重良好人际关系的引导,加强心理训练,指导学生树立正确的交往观,学会正确处理学习、生活、交往中的遇到的问题,克服自卑心理,克服各种困难与挫折。我还利用录音机、VCD、电视机、投影仪等多媒体电教手段组织了“学会生活、挑战明天”“意志品质助我成长”“我们在爱中成长”“ 我与责任”等大型主题班会,使学生深受教育,收到非常好的效果。这样学生学习的内在动力渐渐地被调动起来,学习主动性明显提高,同学之间的关系越来越融洽,我班不但在各种考试中始终名列前茅,同学的集体荣誉感和责任心大大增强,踊跃参加各项活动,表现突出。
实施素质教育以来,音乐教学得到了较好的落实和发展,不管声乐还是器乐,对学生整体素质的提高起到了画龙点睛和锦上添花的作用。笔者结合多年音乐教学的实际,谈谈高中生学习声乐的现状与对策。
一、高中生学习声乐的现状
高中生在学习声乐的过程中,遇到了各种各样、大大小小的困难,归纳起来,大致可分为三个方面。
1、发声基本功未练到家。发声的位置,对声音控制、从声母到韵母的过渡、从一个字的发声到下一个字发声的过渡不连贯。对声音的高低、长短以及换气的时机方法和技巧把握不到位。
高中生在学习发声的时候,所发出的声音发“紧”,效果窄、尖、亮、刺耳而且僵硬,导致这种现象的原因是学生在发声训练的过程中,没有找准发声位置并过分强调声音靠后,且咬字发声的方法和过程不正确,使字与字之间的咬字动作缺乏统一性和连贯性。其结果是气息憋闷、喉肌紧绷造成舌根僵硬,唱歌时会出现脖子粗脸颊红的现象。正确的发声是在身体相对松弛的状态下完成的。发声的位置掌握不当,气息支持不好以致颌关节僵硬,喉咽部既紧又卡,致使牙关节与咬字过分用力,字与声脱节,声音状态不统一,两肩放不下,胸腔打不开,身体处于紧张状态。此时声音缺乏流畅性和圆润感,咬字僵、声音紧,缺少圆润的混声共鸣色彩。
2、声乐练唱的程度没到位。在老师的指导下,发声练习最好的时间是早晨,称之为晨炼。在炼习正确发声的基础上,所炼曲目应达到一定的数量、演唱质量应达到一定的水平、同时还应逐渐地培育属于自己的唱风唱态,形成自己特有的风格。
3、心理素质不佳影响了演出高考的正常水平发挥。
心理素质不佳也是在声乐学习和演出过程中存在的问题之一。有的学生由于心理素质不好,课上课下、台上台下反差比较大。课下、台下发声演唱的时候,身体放松、神态自然、歌声流畅圆润、歌曲处理层次分明、感情真挚,可是一到了舞台上或考场上就一反常态,反差比较大。
二、突破高中生学习声乐现状的对策
1、相互学习指导,苦练基本功。在声乐教学的过程中,笔者耐心地引导学生练习发声,让学生准确地把握和控制发声及产生共鸣的位置和过程,舌根保持自如稳定,上下腭打开,形成良好的共鸣贯通的咽腔空间,采用流畅、均匀的呼吸来歌唱。一个字的发声、吐字要清晰准确,先声母,后韵母,清晰地圆滑流畅地过渡而来,这样所发出的声既圆润流畅、字正腔圆。平时多进行“a”、“u”等元音字母的练习,少练“i”这种闭口的母音,并借助“哼鸣”反复练习,来寻找发声的最隹位置、方法和效果。
所谓思想政治教育的心理疏导,其实质在于尊重思想政治工作对象的基础上,改变过去一味的、高高在上的训诫式的工作方法,通过贴近思想政治工作对象实际,充分尊重他们的个性特征和心理诉求,引导他们认识到自身的不足和存在的问题,并进一步找到解决问题的办法。在高中思想教育工作中,就是坚持以生为本的理念,通过了解高中生群体的特点和需求,引导他们摆正认知,实现良好情绪管理和自我调适机制,以形成健全的人格,促进学生身心健康发展。那么,如何充分挖掘生活与哲学教学资源,渗透心理疏导,引导高中生自主发现问题并解决问题呢?笔者认为可以通过以下三个方面着手。
一、找准群体共性,将心理疏导目标融入教学目标
心理疏导在课堂教学中的渗透需要明确目标。教师只有找准学生群体的共性需求,将这种需求融入教学目标,才能让心理疏导真正发挥作用。生活与哲学面对的是高二学生群体。没有高一的新鲜也没有高三的紧迫,他们能够较好地适应高中的学习生活节奏,不会因为成绩引起情绪的剧烈波动。但也正因如此,学校、家长给予的关注也相对较少;加之高二文理科分班,让这一时期的学生特别容易出现莫名焦虑和孤独感,分班带来的人际关系问题也困扰着他们。笔者认为,要解决问题就必须在教学中引导学生正视自己,挖掘心理冲突的根源,学会管理情绪,实现自我心理调适。
二、巧设情境,引导学生逐步实现自我心理调适
1.物质和意识的关系与挖掘冲突根源,实现情绪宣泄
物质和意识的关系问题是哲学的基本问题,在授课过程中,这一知识点也最为抽象,难理解。在处理这个知识点的时候,笔者在课堂做了一个互动环节――我和我的对话。用PPT投影“过去的一年,我 ,因为 ;现在,我 ,因为 ”。请全班同学根据自己的情况在横线上相应地填入表达情感的形容词和原因,并请大家写好后客观真诚地向一位同学(可自选)倾诉。最后布置一个作业:请大家写一封信给进入高三的自己。
很明显,在这里的情感表达是意识的表现,而且产生这种情感的原因则是客观的物质表现,物质决定了意识。这个互动环节的设计,在完成知识技能目标的同时也能帮助学生挖掘无故低落、烦躁背后的真实因素,正视心理冲突的根源。在与人倾诉的过程中,可以实现情绪的宣泄,减轻心理压力也能拉近双方关系,加深进一步的了解。最后的课后作业,更是启发了学生通过写信的方式鼓励进入高三之后的自己,实现自我状态的调整。
2.矛盾的同一性和斗争性与换位思考
矛盾的观点是唯物辩证法的根本观点。矛盾的同一性和对立性既是重点也是难点。笔者在这一课的处理上,借助社会上热议的青年与老年人让座之争的事件,引导学生深入理解了矛盾的同一性和斗争性相互联系不可分割后,启发学生:校园生活中人际关系的矛盾是哲学矛盾的具体体现,矛盾双方的斗争性是必然的,在我们体验到矛盾斗争性带来的困扰时,也要提醒自己矛盾具有同一性。何不创造条件,促成矛盾双方的转化呢?
很明显,宿舍、班级人际关系冲突也是如此。教师可以借助矛盾的同一性和斗争性的关系引导学生,在解决冲突的时候可以多用换位思考的方式,站在对立面的观点去看问题,改变以自我为中心的认知模式,和谐人际关系。
三、丰富社会阅历,优化语言艺术性
语言是交流沟通的工具,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可以用语言的艺术、语速的节奏、语气的轻重缓急表达不同的情感,营造民主平等的氛围,引导学生坦诚地剖析自己的内心需求,挖掘冲突根源,实现自我心理调适。所以,教师应当尽量优化语言表达,丰富社会阅历,根据不同学生群体的特点调整语言表达,语音、语调和语速。只有建立了平等民主的对话关系,才能真正地敞开心扉开展互动,心理疏导作用才能得以实现。
1.客观因素
首先,家庭主要成员变动、关系紧张、情感气氛冷漠、矛盾冲突频繁、教育方式不当、家庭变迁以及出现意外事件等不良家庭环境因素对中正青春期的高中生身心健康影响很大,容易造成家庭成员的心理行为异常;其次,学校生活对学生的身心健康影响也很大。例如,校风学风不振、学习负担过重、教育方法不当、师生情感对立、同学关系不和谐等,都会使学生的心理压抑,精神紧张、焦虑,如不及时调适,就会造成心理失调,导致心理障碍;社会生活中不健康的思想、情感和行为等不良的社会环境,严重地影响、毒害着学生的心灵。特别在当前,人与人之间的交往日益广泛,各种社会传媒的作用越来越大,生活紧张事件增多,矛盾、冲突、竞争加剧等都会加重学生的心理负担和内心矛盾,影响身心健康。
2.主观因素
主观因素是指个体自身所具有的一种内在的本体因素。主要包括认知、情绪和个性三种因素。具体说来,厌学是目前学习活动中比较突出的问题,不仅是学习成绩差的同学不愿意学习,一些成绩较好的同学亦出现厌学情绪。根据教育部统计表明,中学生厌学的有30%,有的县甚至高达60%”。可见厌学是一个普遍问题。此外,人际关系、青春期心理问题、挫折适应问题等也都在潜移默化的严重影响着高中生的心理健康。其消极面主要表现有:①情绪变化无常。②厌学情绪严重。③渴望异往。④家庭及自身生理因素的影响。
因此,教师必须充分了解学生的心理特点,仔细观察学生日常生活中的表现及变化,针对学生存在的心理问题,有的放矢地进行心理健康教育,才能收到良好的教育效果。
二、教师具备健康的心理是渗透心理健康教育的先决条件
教师心理健康是学校进行心理健康教育的先决条件,只有心理健康的教师,才能培养出心理健康的学生。政治教师必须使自己在繁忙的工作之余放松身心,以良好的心境投入到教育教学工作中;必须使自己能够遵循学生心理发展的规律和特点,逐步掌握学校心理健康教育的理论和技能。政治学科教师必须具有高尚师德修养、稳定心理素质、崭新教育理念、科学教育方法。
(1)客观因素。首先,少数民族地区长久以来形成的保守观念对学生学习有一定的影响,他们不重视教育,这对学生的成长有一定的影响。另外,家庭主要成员变动、关系紧张、情感气氛冷漠、矛盾冲突频繁、教育方式不当、家庭变迁以及出现意外事件等不良家庭环境因素对正处在青春期的高中生身心健康影响很大,容易造成家庭成员的心理行为异常;其次,学校生活对学生的身心健康影响也很大。例如,校风学风不振、学习负担过重、教育方法不当、师生情感对立、同学关系不和谐等,都会使学生的心理压抑,精神紧张、焦虑,如不及时调适,就会造成心理失调,导致心理障碍;社会生活中不健康的思想、情感和行为等不良的社会环境,严重地影响学生的心灵。
(2)主观因素。厌学是目前学习活动中比较突出的问题,不仅是学习成绩差的同学不愿意学习,一些成绩较好的同学亦出现厌学情绪。可见厌学是一个普遍问题。此外,人际关系、青春期心理问题、挫折适应问题等也都在潜移默化的严重影响着高中生的心理健康。
二、在高中政治教学中渗透心理健康教育的策略
(1)教师具备健康的心理是渗透心理健康教育的先决条件。对学生进行心理教育,不但是学生自身健康成长的需要,是社会发展对人的素质要求的需要,也是我们每一位教师不可推卸的责任。教师心理健康是学校进行心理健康教育的先决条件,只有心理健康的教师,才能培养出心理健康的学生。因此,政治学科教师必须具有高尚的师德修养、稳定的心理素质、崭新的教育理念、科学的教育方法。
(2)结合地情、校情、生情、科情开展教学是渗透心理健康教育的关键所在。少数民族地区的学生,尤其是回族学生,受传统宗教观念的影响,加之所处地方社会,家庭不重视学生的教育,学生基础比较差,大部分学生没有明确的学习目标,学习缺乏动力,加上政治课抽象和过于空洞,从而对学好政治科失去信心。这就大大地增加了政治课的教学难度,总之,只要结合地情、校情、生情、科情,努力探索,就能激起学生学习的动力,变“被动”为“主动”,增强学习信心,最终真正的学好、用好政治课。
一、农牧区高中班主任开展心理健康教育概述
(一)农牧区高中班主任开展心理健康教育的优势
1.与学生接触时间多,了解学生的性格、家庭背景、人际关系等基本情况,了解学生的心理需求,能够及时发现学生的内心变化和不良心理倾向。
2.班主任能够抓住心理健康教育的良好时机,使心理健康教育更具有针对性和灵活性。
3.班主任能够连贯、系统地对学生高中阶段的心理成长予以关注,必要时进行辅导,通过与学生家长的有效沟通,能够整合学校、家庭、社会等多方的力量开展心理健康教育,以求达到最佳的教育效果。
(二)农牧区高中班主任开展心理健康教育的重要作用
1.有利于高中生整体心理素质的提高,学生学习了心理健康常识和心理训练方法后,树立起心理健康意识,学会了学习、学会了生活、学会了自我教育,适应能力进一步增强,心理素质得到有效提高。
2.有利于德育工作的顺利开展,德育工作是班主任的核心工作,通过心理健康教育,改善学生的心理素质,为德育教育提供良好的心理条件,将心理健康教育纳入班主任的工作,是提高班级德育质量的有效途径之一,可促进德育工作的顺利开展。
3.有利于加强班级的日常管理,在进行心理健康教育的过程中,教师加强了与学生的沟通,建立起更加融洽的师生关系,师生相互接纳、尊重和理解,使班级日常管理更加轻松。
二、农牧区高中生面临的心理健康问题
(一)厌学情绪
高中生厌学情绪的产生来自多方面的影响。学生的家庭关系对学生造成的影响首当其冲,某些学生父母关系紧张,动辄大吵大闹,极大地分散了孩子的注意力,使学生无法专注于学习。其次,社会上存在的各种不正之风对高中生思想水平滑坡产生了消极的影响,严重打消了学生的学习积极性,致使他们一味沉迷于网络游戏、虚拟世界而不能自拔。再次,由于某些学生文化课基础薄弱,对教师教授的内容无法理解,久而久之,失去了学习的情趣,产生了怠惰的心理倾向,无心于学习,甚至开始迟到、逃课、撒谎。
(二)自卑心理
自卑心理源于缺乏对自身的准确了解、对自己没有信心、对自身持否定态度的消极内心体验,常常表现为垂头丧气、无精打采、得过且过、悲观失望。在这种心理的驱使下,他们往往认为别人的成功是自身无法企及的,内心渴望同样的成功体验,梦想着一鸣惊人、梦想着超越别人,却胆怯、轻视自己,严重缺乏尝试的勇气,更怕尝试失败后遭遇嘲笑和冷落的困境。
(三)早恋倾向
早恋问题是家长和教师普遍关注的高中生常见的心理问题。从高中生生理和心理发展阶段来看,高中生自我意识逐渐增强,对异性表现出爱慕之情是情理之中的现象,但在当今风靡网络的爱情故事以及电视荧幕催人泪下的泡沫剧的狂轰滥炸下,学生的心理防线被击溃,高中生的好奇心驱使他们催生尝试的意识。
三、农牧区高中班主任的心理健康教育策略
(一)营造有益于心理健康发展的环境
学生的心理健康产生问题,多数是由于心理产生了负面情绪。为使学生身心良好发展,教师要积极为学生营造适宜于健康心理B成的环境,培养学生面对困难的自我调节能力和适应能力,培养学生看待事物的正确态度和观念。在人际交往中,教师要为学生营造和谐、平等的师生关系,通过建立班级文化、开展班级活动,使学生体验积极的合作,在积极乐观的氛围中引导学生积极奋发、乐观向上的心理品质。由于高中生已经具备自我认知的能力,在班级管理中教师过于严肃、呆板的态度,必然导致学生产生抵触心理。因此,在营造有益于学生健康成长的环境时,教师尤其要注意班级氛围的民主性,充分体现学生主人翁的地位,以民主、宽松的班级文化带动学生生动活泼的学习,以此为学生心理健康发展扫清障碍。
(二)开展心理辅导活动
针对学生已经出现的心理问题,教师要采取积极的措施,帮助学生及时走出困境。教师可以多渠道采取措施,例如,开展健康教育宣传活动,开展心理健康教育讲座,开设专门的心理健康教育课,在课外活动中有效融入心理健康教育因素,心理健康教育课与其他学科教学有机融合等。这些活动的开展,要求教师在详细了解学校和学生的情况下,有针对性地向学生系统介绍心理健康教育常识,使学生自觉发现自身存在的心理问题倾向,在自我调节或主动寻求帮助的情况下解决问题,保证心理健康发展,促使学生人格全面发展。
(三)开展个别辅导
中图分类号:B844.2 文献标识码:A
长期以来,心理学对情绪情感的研究曾一度集中于消极的情绪和心理状态,如抑郁、焦虑等;对幸福、快乐、满意等积极的情绪和心理状态则关注较少,然而追求幸福是人类永恒不变的主题之一,人类的一切活动不仅是为了让自身得以生存,其最终目的是享有更好的生活。主观幸福感作为评价者根据自定的标准对其生活质量的整体性评估,是衡量个体生活质量的重要综合性心理指标;对评价者的思想和行为起着重要的影响作用。高中生作为社会中的重要群体和未来事业的建设者,其对现实和预期生活质量的预测、评价和理解,对高中生的全面发展和社会进步产生重要影响,有助于改善与提高高中生的生活质量。
1主观幸福感的概述
主观幸福感(Subjective Well-Being,简称SWB)是指个人所具有的一种独特的心理状态,是个体根据自己设定的标准对其生活质量所做的整体性评价,它是衡量个人生活质量的综合心理指标,反映主体的社会功能与适应状态。
主观幸福感具有以下三个基本特点:
(1)主观性:主观幸福感主要依赖于评价者本人的标准而不是他人的标准。
(2)整体性:它是一种综合性评价,包括积极情感、消极情感、对生活的满意感这三个维度。
(3)相对稳定性:虽然在评定主观幸福感时会受到当时情绪状态与情景的影响,但从长期看,它是一个相对稳定的量值。
主观幸福感有多项衡量指标,美国伊利诺伊大学的心理学家Diener(1984)认为,主观幸福感主要包括生活满意感、积极情感和消极情感三个重要指标。生活满意感是个体对生活质量的认知评价,即在总体上对个人生活质量做出的判断程度。积极情感是指乐观、愉快、自尊、合群等积极的情感体验,它不仅会增强免疫系统的功能,而且还有助于增进个体的主观幸福感。消极情感是指抑郁、焦虑、紧张、厌倦、自我否定等消极的情感体验,它不仅会减弱免疫系统的功能,而且还有可能降低个体的主观幸福感。其中,生活满意感是主观幸福感的关键指标,其作为认知因素,它是更有效的肯定性衡量指标,是独立积极情感和消极情感的一个重要因素,个体对总体生活质量的满意程度越高,体验到的积极情感越多,消极情感越少,个体的幸福感体验就越强。
2影响高中生主观幸福感的因素
2.1主观因素
2.1.1人格因素
主观幸福感与稳定的人格特质高度相关。人格的五因素,即:开放性、责任心、外倾性、宜人性和神经质,对主观幸福感的影响机制不同。外倾性和神经质分别对积极情感和消极情感有较高的内在敏感性,起着气质性的作用,而其他三因素不直接影响主观幸福感。国内有关高中生主观幸福感的研究也表明,主观幸福感与外倾性呈正相关,与神经质呈负相关。
Costa和McCrae总结了人格和主观幸福感的关系,也认为主观幸福感主要依赖于人格特质,不同的人格特质会导致不同的情感体验。其中自尊和快乐感这两种人格特质对人的主观幸福感的影响尤为显著。
(1)自尊。Diener(1984)的研究认为,自尊与主观幸福感之间呈正相关。王玲、张育贤(2011)在对不同自尊水平的高中主观幸福感状况分析的研究结果显示,高自尊个体的总体主观幸福感显著高于低自尊的个体。
(2)快乐感。快乐感对生活质量高低的影响是不容质疑的,几乎所有的人都希望自己生活得快乐,生活充满乐趣。虽然快乐感并不等同于幸福感,但它对主观幸福感的影响是重要的,在很大程度上决定个体的生活质量。因此,高中生把寻求生活快乐和幸福生活等同起来,并把快乐感作为衡量幸福的重要心理指标。
2.1.2归因
让高中生对自己感受的不幸福进行归因时,基本上有两种不同的归因风格:一种是将自己的不幸福主要归因于外部因素,如运气不好、竞争激烈等;另一种是将自己的不幸福归因于内部因素,如主观努力不够、缺乏明确的学习目标、没有成就动机等。
2.2客观因素
2.2.1身心健康状况
健康是整体幸福感的一个重要因素。调查发现,影响高中生整体主观幸福感的因素中,身心健康因素尤为突出,而自我评价的健康比客观的健康状况更重要。一是身体健康,身体健康是人类幸福生活的主要基础,在英美的一些研究中,甚至将健康看作是除婚姻之外的第二大影响因素,高中生亦然。二是心理健康,心理学研究表明,主观幸福感更多的依赖于人格,不同人格会产生不同的积极情感、消极情感和生活满意感。美国国家老龄化研究所1973年曾经对五千名成年人作过调查,这些调查者中生活满意感高的人,十年后还是感到最幸福。
2.2.2家庭教养方式
家庭是青少年生活的重要场所,不同的家庭教养方式对高中生的主观幸福感具有不同的影响。积极家庭教养方式下的高中生消极情感要明显低于消极家庭教养方式下的高中生,后者更容易体验到消极情感,因而其主观幸福感要明显低于积极家庭教养方式下的高中生。因此,可以初步断定积极家庭教养方式影响高中生的生活质量。
2.2.3社会支持
社会支持是个人在社会中得到承认的重要体现。良好的社会支持的个体会有比较高的主观幸福感。高中生的社会关系主要包括老师、同学和其他方面(如亲戚、家庭、社团等),这些社会关系有重要的社会支持作用。社会支持可以提供物质或信息上的帮助,增加人们的喜悦感、归属感,提高自尊感、自信心,当人们面临应激性的生活事件时,还可以阻止或缓解应激反应,安定神经内分泌系统,增加健康的行为模式,从而增加积极情感并抑制消极情感,防止主观幸福感的降低。
3高中生主观幸福感的培养及措施
从上述分析中,我们可以看出,影响和制约高中生主观幸福感的因素与其家庭教养方式、成长经历和内在心理认知、情感和意志紧密相关。培养高中生科学的世界观、价值观和心理认知与情感认知,建构良好的生活氛围是培养其符合社会发展要求的主观幸福感的重要前提。因此,培养符合社会要求的高中生主观幸福感应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
(1)树立高中生正确的幸福观。高中生存在的许多心理问题包括主观幸福感与他们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有着密切的关系。经常听到高中生嘴上说“很无聊”、“郁闷”、“干什么都没有意思”,上网成为一些高中生的普遍现象,在校园中他们体会不到幸福感,既没有追求幸福的意识,也没有追求幸福的能力,缺乏内在价值的体现。日本在战后经济高速发展时,校园里出现了一定数量的“三无”(即无理想、无积极性、无精神)学生,也是这种情况。因而,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才能处理好理想与现实的关系,才能体会到幸福。当前,应将心理健康教育与思想政治教育相结合,融主观幸福感于高中生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教育中,帮助高中生树立正确的幸福观,同时应着力提升高中生感知幸福的能力。许多人不能感知自己所处的幸福情境,常常产生沉重感、负担感,主要原因就是感知幸福的能力下降。幸福能力是由感知幸福的能力和创造幸福的能力构成的。培养高中生正确的幸福观,就必须加强素质教育,突出人文理念,引导学生追求崇高、完善的人格,充分满足个人的发展需要。
(2)建立积极向上的班集体,完善班集体的支持作用。人类不能离群独处,良好的社会关系可以增加个人的主观幸福感。对于高中生而言,班集体是他们生活的重要社会群体,建立积极向上的班集体不仅可以充分发挥班集体的积极支持作用,提高高中生在集体中的人际交往能力,而且有助于提高高中生的主观幸福感。尤其对内向性格的学生进行引导,使其进行主动的人际交往,积极参加各种集体活动,使其融入集体之中,在一定程度上提高他们的幸福体验。
(3)积极开展心理咨询和生活辅导。借助心理咨询与辅导,通过心理认知水平和情感控制力的提高,特别是帮助高中生正确认识自我、确定恰当的期望值,从而把个体的主观幸福感与个体实际结合起来。一方面,帮助学生正确认识自我,认识自己的长处和短处,优点和不足,对自己的学业成绩、成长进步、友谊等方面确定合理的期望值,做到既不盲目自负,又不无所作为,自暴自弃。另一方面,培养学生心理技能,使高中生通过自我调适、自我排解,保持稳定的情绪和良好的心态。同时,提高高中生对学习、学校的认知,强化爱校教育,扭转厌学情绪,引导高中生找到合适的辨别思维的方法。
(4)开展丰富的校园文化活动,满足高中生的多种心理需求。开辟第二课堂,尽可能的开展丰富多彩的校园文化生活,活跃高中生的业余文化生活,开拓视野,创设高中生生活的良好情境,从而为其对生活的主观认识达到一个希望的水平。提升主观幸福感能力主要通过两个渠道:一是组织开展好校园文化活动。要充分发挥学校的各种资源优势,广泛开展各类文明健康、内容丰富的文体活动,如演讲比赛、知识讲座、体育活动、社团汇演、心理情景剧演出、暑期社会实践活动等;使整个校园焕发出无限生机和活力,营造出一个健康的氛围,满足高中生的多种心理需求,有利于全面提高高中生的综合素质,也有利于丰富精神文化生活,更有利于提升高中生主观幸福感的感知水平。二是要坚持锻炼身体。高中生参加自己感兴趣的体育运动并持之以恒,保持适度的运动量,不仅能增强暂时的生理愉悦,从长期看,更能疏解不良情绪、压力,提高学习效率等,保证身心健康,从根本上提升高中生主观幸福感的感知水平和感知能力。
参考文献
[1] 段建华.主观幸福感概述[J].心理学动态,1996,4(1).
在社会中还存在不少高中生由于学习压力无法得到调节而酿成悲剧。一幕幕扣人心酿成悲剧,一幕幕扣人心弦的画面,种种悲剧也给许许多多的家长心灵造成难以抹去的伤痛。所以为了进一步了解学习压力给学生带来的影响.
一、自我减压法:
面对学习和工作力而产生的种种心理上的问题,可借助以下方法自我调解。
1、不要把目标定得高于自己能力所及。
2、有效地分配时间,将学习任务或工作任务按轻重缓急编定先后次序,然后依次逐步完成,阶段性的成果可减低同时展开多份任务而又无法完成所带来的压力。
3、课余时应做适量运动,既可强健身体,亦可减压,或可在教室做一些简单的伸展运动,减轻肌肉疲劳。
4、遇到困扰或情绪低落时,可与家人或朋友倾诉,通过与同学,同事的沟通获得支持和关怀,亦可发泄情绪,以下提供两种心理宣泄FLASH,可点击下载
5、即使再忙,也要有必要而充分的睡眠,这对松弛绷紧的神经至关紧要,对于处在身体发育时期的学生来说尤为重要。
6、如果实在感觉压力太大,无法应承致使情绪低落,不妨去听听CD,看看电视剧,或者到酒吧去坐一坐,哪怕偶尔“疯狂”消费一把也可以。当然这是一种矫枉过正的办法,不可频频使用,更不能成为你懒惰涣散的借口。
7、养成持之以恒,平衡有序的生活习惯,不要做“书呆子”,别放弃享受美食,享受户外活动或发展个人兴趣所带来的乐趣。
二、病症的心理调适
如果面对学习压力造成的种种生理上的不适,可借助以下办法使之得以缓解。
1、头痛:以拇指轻按太阳穴,眉头及耳背等部位,再以画圆法轻轻按压。
2、肌肉痛楚(如肩部及腰部不适):可做一些简单的伸展动作,坐直身子,放松肩部,两手放背后,十指互扣然后用力向后拉,如此这般重复多次。
中图分类号:G43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4-098X(2014)02(c)-0255-02
1 SPSS软件类聚分析相关理论
聚类分析又称为群分析,是指将物理或抽象对象的集合分组成为由类似的对象组成的多个类的分析过程,是一种多元统计分析方法,其分析方法可以分为系统聚类法、K一均值聚类法、模糊聚类法、有序样品聚类法等,下面介绍一下K一均值聚类法与系统聚类法[1]。
K-means:算法的工作原理:算法首先随机从数据集中选取K个点作为初始聚类中心,然后计算各个样本到聚类中的距离,把样本归到离它最近的那个聚类中心所在的类。计算新形成的每一个聚类的数据对象的平均值来得到新的聚类中心,如果相邻两次的聚类中心没有任何变化,说明样本调整结束,聚类准则函数已经收敛。
具体的算法至少包括以下3个步骤:
(1)将所有的样品分成K个初始类,并计算各个初始类的中心坐标;
(2)通过欧氏距离将所有的样品重新分类,分类的原则是将样品划入离中心最近的类中,然后重新计算中心坐标;
(3)重复步骤2,直到所有的样品都不能再分配为止。
SPSS软件中K一均值法具体的操作步骤为:打开统计分析菜单中聚类分析中的K-均值法,将原始变量与标志变量分别移入右侧的列表框中,选取迭代方式与聚类数。在保存按钮中选中聚类成员与聚类中心的距离。在选项中将statisties中三个复选框全部选中,运行SPSS程序即可得到K一均值法聚类分析结果。
2 高中生能力素质筛选
2.1 能力素质与能力素质模型
能力素质(也叫胜任力)(Competency),
指特质、动机、自我概念、社会角色、态度、价值观、知识、技能等能够可靠测量并可以把高绩效者与一般绩效者区分开来的任何个体特征[2]。
能力素质模型(Competency Model)是从组织战略发展的需要出发,以强化竞争力,提高实际业绩为目标的一种独特的人力资源管理的思维方式、工作方法、操作流程。
基于能力素质相关理论基础,国内外学者做了相应的研究工作并构建出针对各种行业、各种部门、不同管理水平的通用和特定的能力素质模型。
2.2 李克特五点量表法
李克特量表(Likert scale)是属评分加总式量表最常用的一种,属同一构念的这些项目是用加总方式来计分,单独或个别项目是无意义的。它是由美国社会心理学家利克特于1932年在原有的总加量表基础上改进而成的。该量表由一组陈述组成,每一陈述有“非常同意”、“同意”、“不一定”、“不同意”、“非常不同意”五种回答,分别记为5、4、3、2、1,每个被调查者的态度总分就是他对各道题的回答所的分数的加总,这一总分可说明他的态度强弱或她在这一量表上的不同状态。
其基本步骤如下:
(1)收集与测量的概念相关的陈述语句;
(2)将每个测量的项目划分为“有利”或“不利”两类(一般测量的项目中有利的或不利的项目都应有一定的数量);
(3)选择部分受测者对全部项目进行预先测试,要求受测者指出每个项目是有利的或不利的,并在方向-强度描述语中进行选择(一般采用所谓“五点”量表:a.非常同意、b.同意、c.无所谓(不确定)、d.不同意、e.非常不同意);
(4)对每个回答给一个分数(一般有利项目按5、4、3、2、1分,对不利项目的分数就为1、2、3、4、5);
(5)根据受测者的各个项目的分数计算代数和,得到个人态度总得分,并依据总分多少将受测者划分为高分组和低分组。
(6)选出若干条在高分组和低分组之间有较大区分能力的项目,构成一个李克特量表。
3 高中生能力素质验证及其与成绩关系研究
3.1 研究对象
在应试制的高中学生培养模式下,评价高中生是依靠分析其考试的成绩。因此,本文以高中生个人能力素质与对成绩影响为出发点,研究采用调查问卷的方式进行实证分析,对海淀区某重点高校学生进行了调查研究。调查对象为某高二普通班级的学生具有一定的代表性。问卷具体方式采用纸质问卷的形式。共发放问卷50份,回收问卷40份,问卷回收率为80%。问卷设计借鉴之前的研究,制定了包含7项学生个人能力素质的量表,采用上述的李克特五点量表法对被试者的个人能力素质进行测量,并抽取该班学生某次考试语文、数学、外语成绩,应用SPSS 软件的进行分析研究[3]。
3.2 高中生能力素质的确定
个性素质即一个人内在的特质,影响着个体的行为表现。高中学生成绩的好与坏涉及到很多方面,不仅有来自自身心理素质的影响,更与自身思维能力、知识量和运用知识的熟练度有关。在对高中生能力素质文献分析、培养目标和培养模式分析的基础上,经过一系列归纳总结,确定了自信心、坚韧性等7项高中生能力素质 [4]。
3.3 高中生能力素质研究模型
该文基于能力素质及能力胜任力模型相关理论,并在文献分析和调研的基础上,提出了包含3个维度,7个要项的高中生能力素质能力模型(图1),用于分析高中生能力素质以及其与成绩的影响关系,以期对于高中生培养提供建设性启示[5-7]。
3.4 数据信度和效度检验
(1)数据信度
研究需要对数据以及结构从信度、效度几方面进行考评,才能做到完善。本文的研究运用内部一致性系数α值即克朗巴赫α系数(Chronbach’s α coefficient)法对研究生的调查问卷进行信度检验。克朗巴赫α系数表示量表的内在一致性,是最常用的信度考评指标。一般认为α系数需要达到0.7以上。克朗巴赫α系数法克服了分半信度的缺点,它对量表的内部一致性进行了更为慎重的估计,因为它相当于将任一条目的结果同其他所有条目的结果作了比较。
SPSS软件中一致性系数法具体的操作步骤为:打开统计分析菜单中度量中的可靠性分析,将需要的变量移入右侧的列表框中。在模型按钮中选中α系数,运行SPSS程序即可得到数据可信度分析结果。
结果如(表1)所示。α值愈高,则表示问卷信度愈高。
从(表1)中检验结果显示各分量的Cronbach’s α值均高于0.7,说明问卷信度较高,可知问卷的内部结构较为良好。
(2)数据效度
效度:主要考核内容效度、结构效度、内部相关系数、区分效度。内容效度主要涉及语言表达的准确性问题,所能代表主题的多少。
KMO(Kaiser-Meyer-Olkin)检验统计量是用于比较变量间简单相关系数和偏相关系数的指标。KMO统计量是取值在0和1之间。当所有变量间的简单相关系数平方和远远大于偏相关系数平方和时,KMO值接近1。KMO值越接近于1,意味着变量间的相关性越强,原有变量越适合作因子分析;当所有变量间的简单相关系数平方和接近0时,KMO值接近0。KMO值越接近于0,意味着变量间的相关性越弱。Kaiser给出了常用的KMO度量标准:0.9以上表示非常适合;0.8表示适合;0.7表示一般;0.6表示不太适合;0.5以下表示极不适合。
Bartlett球形检验用于检验相关阵是否为单位阵,即检验各个变量是否各自独立,在因子分析中,若拒绝原假设,则说明可以做因子分析,若不拒绝原假设,则说明这些变量可能独立提供一些信息,不适合做因子分析。
SPSS软件中一致性系数法具体的操作步骤为:打开统计分析菜单中降维中的因子分析,将需要的变量移入右侧的列表框中。在描述按钮中选中KMO值和Bartlett球形度检验,运行SPSS程序即可得到效度分析结果。
该文运用KMO值和Bartlett球形检验,其系数分析结果如(表2)所示:
有上表可知高中生数据的KMO值均大于0.7,P小于0.05,表明适合做因子分析,问卷具有良好的结构效度。
3.5 高中生能力素质验证
运用SPSS软件对能力素质数据进行重要性程度得分情况如(表3):
由上表统计结果可以看出,其中“坚韧性”、“理论知识”、“科普知识”、“解决问题”均值都大于3.8,说明这四项能力素质对高中生来讲都是很重要的,是高中生在学习中所应该具备的能力素质。
(1)高中生K-均值聚类分析
由于本文研究对象是高二的学生,因此,使用主科考试成绩来评价高中学生的“绩效”是比较合适的。本文运用SPSS软件的K-均值聚类分析,针对语文、数学、外语成绩将该班的学生分为一般学生和优秀学生两个部分[9-10]。进行聚类分析可得聚类分析结果。由聚类结果分析得出:第二类中心各变量得分均高于第一类,故认为第二类为优秀高中生,第一类为一般高中生。显著性分析表明,Sig值小于0.005,故聚类效果好。由每类例数得出:一般高中包含20个样本,优秀高中生包含20个样本。
(2)高中生能力要素分析
该文针对一般与优秀高中生的能力评分进行对比分析,分析得出,在自信心、坚韧性、理论知识、科普知识、思维能力、解决问题、心理调适等7项能力素质特征上,优秀高中生与一般高中生具有明显差异,即优秀高中生的能力素质分量评分均比一般学生要高。通过上述7项能力素质特征能够把优秀生和一般生区分开来。由此验证了本文提出的高中生能力素质特征项具有良好的有效性。学校应该依据上述7项对学生做出有针对性的教育培养方案。
4 结语
该文借助能力素质相关理论,筛选出7项高中生能力素质,并基于理论分析提出了高中生能力素质和成绩影响的关系模型。通过SPSS软件进行分析,可以得出下面的结论:
通过实证研究验证了该文提出的能力素质模型的有效性;
优等生与一般生在7项能力素质上差异很大,学校可以通过对上述几项能力特点对高中生进行有序的训练。
该文研究对于当前应试的高中生培养具有借鉴意义。
参考文献
[1] Zhang Su mei.The Application of SPSS in Student Evaluation of Teaching Quality[J].Springer,2010:978一981.
[2] Mohan S, Rajah T, Spencer SM. The Indian CEO competency model:Keys to Outstanding Indian Corporate Leadership in our time[J].The Journal of Business Perspective,2008 (3):201-203.
[3] 何琳.SPSS软件在广西教育科学研究领域的应用分析[J].广西教育,2011(9):99-101.
[4] Lyle M.Spencer,Signe M. petence at work Models for superior performance[M].Wiley, John&performanceS-ons Inc. Pub, 1993.
[5] 邓修权,康云鹏,席俊锋,等.高校科研团队资源能力模型构建及其应用研究[J].科学学研究,2011(1):102-110.
[6] 鲁娅妮,段磊.教学研究型大学研究生胜任特征的模型构建[J].网络财富,2010(10):178-179.
[7] 候杰泰,温忠麟.结构方程模型及其应用[M].北京: 教育科学出版社,200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