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等教育专业建设汇总十篇

时间:2023-09-19 18:19:05

序论:好文章的创作是一个不断探索和完善的过程,我们为您推荐十篇高等教育专业建设范例,希望它们能助您一臂之力,提升您的阅读品质,带来更深刻的阅读感受。

高等教育专业建设

篇(1)

随着学历补偿教育任务的完成,在普通高校连续扩招、网络学院招生的冲击以及中等师范学校部分转向五年制连读专科层次的办学等因素的影响下,成人学历教育的生源已经开始萎缩,地方普通高校成人教育的发展面临着较严峻的挑战。作为构建终身学习体系中的重要一环,成人高等教育的发展应当加强自身办学实力,拓宽办学领域,而在目前的形势下,承办高校着力提升专业建设的整体水平、特别是加强特色专业建设,有利于进一步优化专业设置、提高人才培养的质量,同时,能够增强竞争能力、促进事业发展,因此,特色专业建设在成人高等教育的发展中具有十分重要的地位。

一、特色专业建设的含义及必要性

在市场经济条件下,越发地要求高校培养出来的学生能够适应社会的需求,对成教学生的要求尤为突出。因此,高等教育特色化符合高等教育多样化和高等学校创造化的发展趋势。学科专业建设是高等学校生存的基础,而特色专业的建设是高校在竞争中求生存求发展,提高自身知名度与影响力的根本性工作。特色专业建设的重要性显而易见。所谓特色,从哲学的角度看,任何事物都是普遍性共性与特殊性个性的统一特色是一事物区别特色专业是特殊性和个性于他事物的特殊性在专业建设中的体现它既有本专业一般的共性又有其鲜明的个性特征。因此,特色专业可定义为:培养目标明确、适应社会经济发展的需要、专业特色鲜明、培养模式创新、人才质量较高、具有明显办学优势和社会声誉的专业。特色专业的建设能够带动其他专业建设,发挥示范作用,提高学校的成人高等教育质量和办学效益,进一步增强学校成人高等教育的整体实力和综合竞争力。

二、成人高等教育特色专业建设发展面临的问题

1.专业重复设置,导致“特色不特”。地方普通高校成人教育主要为当地经济建设和社会发展培养应用型、技艺型和创新型人才,提供有力的智力支持,具有一定的地域性,但仍需要有全局的眼光,不能搞狭隘的地方保护主义,同时要防止专业设置的盲目性。此外,一些专业内涵不清,表述不规范,也是造成专业重复设置的一大原因。因而造成成教招生中一些院系抢生源、截流生源,甚至在招生中相互诋毁的不良现象。

2.不重视成教教学质量。一些地方普通高校对成人高等教育的地位、作用以及发展趋势认识不清,方向不明,职责模糊,往往只重创收、轻管理,重规模、轻培养,重数量、轻质量,重经济效益轻社会效益,没有把成人教育质量作为学校成人高等教育可持续发展的前提和基础。比如:有一些地方普通高校成人教育或随意缩短学制、或随意减少基础文化课、或专业课形同虚设,使得这些学校的成教毕业学生难以达到用人单位和社会对各类人才需要的规格和质量。

3.成教师资队伍堪忧。教师是学校的主体,是学校办学的第一要素,目前,地方普通高校举办的成人教育,普遍地只是兼职教师,主要的教学任务,包括面授、课程设计、教学实习和毕业设计等,都是聘任有关的全日制教师来担任,在有的函授站和教学点,聘请的兼职教师的资质还有缺陷,特别是在普通高校扩招后,许多教师都是超负荷上课,教学质量受到较大影响。

三、特色专业建设的基本原则

特色专业建设的基本原则要根据特色专业建设目标,遵循专业建设规律,指导高校特色专业。笔者认为成人高等教育特色专业建设的基本准则应遵循以下几个基本原则:

市场导向原则。学生和用人单位之间双向选择,大学毕业生的一次就业率已经成了评价一所大学教学质量和综合竞争力的主要指标之一。要提高就业率,高校办学必须根据市场对人才的需求进行特色专业建设,也必须以市场为导向重视职业性教育,培养市场需要的专业人才。

创新性原则。特色专业建设是我国成人高等教育教学改革的一项新内容,本身具有探索性、创新性,加上各校各专业都要根据自己的内外部条件形成自己的特色且无先例可循,因此,特色专业建设要坚持创新性原则,在教育观念、培养模式和评价标准等方面都不能因循守旧。

前瞻性原则。特色专业建设是一个长期的过程。特色的形成一方面要保持一定的稳定性但还要为适应内外部环境的变化而作相应的调整。显然频繁变动是不利于特色专业建设的,这就要求特色专业建设不但要以当前的人才市场需求为导向还要具有一定的前瞻性,要能够体现现代科学技术发展的趋势和未来社会和市场的需求变化。

以人为本的原则。特色专业建设要坚持以人为本原则:一方面要为了人,即:各项工作重心要围绕如何把学生培养成符合市场需求,有一定特长的专门人才;另一方面要依靠人,特色专业建设需要特色人才或特色人才结构来支撑教学和管理,人才是专业建设中最重要的资源,必须把师资的充实和提高作为特色专业建条件设的一项基础工作来抓。

四、特色专业建设的探索

我校在进行成人高等教育特色专业建设的过程中,做了一些有益的探索,主要的做法是:

1.注重特色提炼。特色提炼不是盲目的,要根据人才市场需求现状和发展趋势,能够充分发挥自己的教学资源和能力优势,特别是办学历史中已经积累的特色基础,有效利用外部环境中的有利因素和发展机遇,在充分论证的基础上才能提炼出来的。我校的一些专业在长期办学中,已经积淀下来了一些优势,初步形成了特色,这些专业在建设过程中,通过分析市场需求和根据自身条件对原有特色做出调整或重新提炼特色并重新定位,进一步优化培养方案,保证专业建设目标的基本实现。

2.着力于师资队伍建设。师资队伍是保障特色专业建设的根本,没有合格的师资队伍就无法建设特色专业。因此,我校在人才引进上向特色专业倾斜,在人员配备上向特色专业靠拢,在人才培养上向特色专业侧重,以此保持该专业的特色。充分利用各种机会对专业教师进行专业能力及实践教学能力的培养。此外,学校组织教师定期培训和进修,参加学术交流,使教师的理论知识和教学水平有所提高;注重从社会的生产、科研一线聘任少数兼职教师,以便能更好的让学生把理论和实际结合起来。

3.推进课程体系和教学内容的改革。课程建设是专业培养目标实现的基本途径,特色专业必定要在课程建设和教材建设上有相应的体现,教学内容必须和特色相适应。我校注意特色专业课程体系的不断完善,根据市场需求适当调整教学内容,做到课程教学大纲、实验实纲、毕业设计等方面符合教学大纲的要求,同时,坚持函授站、教学点教师的集体备课制度,保证面上的教学质量的稳定和提高。

4.抓好教育教学研究工作。“科研带动是工作开拓创新的基础和必由之路。”我校坚持以教育科研为先导,通过科研造就一批学科带头人和学术骨干。在验收标准中,明确规定:特色专业在建设期中需取得教育教学研究的成果,必须有在核心期刊上发表的教研论文。通过科学研究和学术交流,吸收大量的最新研究成果并融入到教学中去,以保证教学内容始终站在学科的前沿,这样教师能够将从事教学和科研工作总结出的经验上升成为理论来服务于教学,使成教学生更好地贴近社会,适应社会。

开展特色专业建设工作是成人高等教育发展进程中的有益探索,成人高等教育要自觉主动地研究自身特点,增强创新意识,促进事业发展。

参考文献:

[1]胡凤英:《特色专业:成人高教品牌专业建设的视点》,《继续教育研究》,2007.1。

[2]汤 勇:《试论地方普通高校成人教育特色专业建设》,《湖北大学成人教育学院学报》,2003.6。

篇(2)

1、国内外资产评估行业高等教育现状

1.1 国外资产评估专业高等教育现状

资产评估行业在发达国家已有一百多年的历史了,无论在评估理论研究方面还是实际操作方面都取得了很大成就。在人才培养上基本形成了一套由准入考试教育、高等教育和后续教育构成的完善体系。在高等教育方面,早在1894年于英国成立的伦敦城市大学,便设有资产评估与管理专业,其研究重点是在金融、投资等经济环境下,运用定量方法对资产与投资市场互动关系进行评估;美国的霍夫斯特拉大学设有房地产评估、收益资产的评估、评估原理与程序及专业操作规范等专业;新西兰梅西大学设有资产管理专业,具体方向有城镇评估、乡村评估、房地产评估三大方向。

在澳大利亚资产评估人才培养过程中,最突出的特点就是对资产评估高等教育的重视。1972年南澳大利亚大学率先开设了资产评估方面的专业,开始授予资产评估专业学位。通过大学的系统教育,使学生了掌握丰富的基础知识,提高了其未来的执业素质。由于澳大利亚具有完善的资产评估高等教育,目前,澳大利亚资产评估协会已将大学学历作为入会标准,在大学获得相关专业学士学位并有两年相关工作经历后,可以直接申请成为注册资产评估师,可见其对高等教育的重视程度。

1.2 我国资产评估专业高等教育现状

我国高校中关于资产评估专业建设和学科建设的工作起步较晚。在上世纪八十年代后期,国有资产管理问题日益突出。随着关于国有资产管理的研究和探讨的逐渐深入,进入九十年代后,一些院校开始进行国有资产管理方向的学科建设,并开始招收国有资产管理方向的本科生。后来在企业改制的过程中,为了防止国有资产流失,资产评估成了不可或缺的重要环节,市场上对资产评估业务、人才也有了大量的需求。我国注册资产评估师制度的建立以后,促使一些院校将原有的国有资产管理方面的专业方向改为资产评估专业方向,或专门建设了资产评估方面的专业。一些院校不仅进行了本科层次的专业建设和招生,而且延伸到了研究生层次。2004年,厦门大学积极申报并且第一个获得批准设立研究生层次的资产评估专业。2005年,南京财经大学和内蒙古财经学院也建立了本科层次的资产评估专业,并开始进行招生。近几年来,我国虽然在资产评估高等教育方面取得了一定的成就,从目前来看,我国还未形成完善的资产评估人才培养体系,评估人才缺口较大,高等教育本科层次培养数量严重不足。到2010年,全国开设资产评估本科专业的院校有14所,每年的毕业生人数只有几百人,远远不能满足资产评估行业的需求。在资产评估专业建设方面由于起步晚,目前也处于探索阶段。

2、关于资产评估专业建设的思考

2.1 明确专业人才培养目标

(1)道德素质要求。对资产评估人才道德素质的要求并是仅仅停留在遵纪守法的水平上,而是要在遵守职业道德方面起标帅作用。养成高尚的社会主义道德品质和文明行为习惯,遵守社会公德,遵守职业规范、讲究职业道德,弘扬传统美德。不仅能够始终坚持独立、公平、公正原则,而且能够与一切违反职业道德的不良风气作斗争。不仅将资产评估作为一种职业,而且能够真正作为事业来对待,关心资产评估行业的发展,积极为行业的发展作出不懈的努力。工作中能够勤勉尽责、廉洁自律、精益求精,谦虚谨慎,团结和带动周围的同事共同为树立行业的良好形象不断作出努力。

(2)知识储备要求资产评估高等应用型人才应掌握外语、数学、计算机应用、经济、管理等相关学科的基础知识;掌握资产评估基础理论知识;熟悉并掌握与资产评估相关的法律知识、行业法规、监管规章;掌握每个专业岗位所必须的专业理论知识、操作技能。资产评估涉及多种特殊行业,需要资产评估人员具备相应的专业知识,如涉及土地和房地产的评估应具备房地产估价或土地估价的知识;涉及税基评估应具备税收与财政学的专业知识;涉及金融资产的估价、保险评估,应具备金融和保险等知识;涉及车辆和机器设备评估,应具备机电设备专业知识;涉及珠宝鉴定的应具备专业珠宝鉴定方面知识。

(3)能力素质要求。作为一名合格的资产评估人员,首先要具有宏观形势的理解能力,正确把握国内、国际经济发展动向及趋势,把握重大资产评估政策出台的背景、意义和理念,并合理运用到评估工作中去;其次要具有从事本专业实际业务工作的能力,如具备相应的职业技能,具有独立搜集、处理信息的能力,具备较扎实的应用文写作能力和公文处理能力,具有独立获取知识、提出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具有较强的协调组织能力和社会交往能力等。

2.2 合理设置课程体系

2.2.1 完善课堂教学体系

(1)通识教育课程体系。通识教育课是对所有大学生普遍开设的,为了让学生了解一般规律、掌握一般技能,重在教授系统的通识知识,培养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一般能力的教育课程群,是学生终身学习的基础。通识教育课的宗旨不是重在传授某种专门的知识,而是重在培养学生的基本素质、基本能力、基本知识,以有效解决人的全面发展和专业人才培养之间的矛盾。通识教育课程群除了包括教育部规定的政治、外语、体育、计算机等必修课之外,还应包括从哲学、自然科学、社会科学、人文科学、工具方法科学及艺术素养、体能教育、公民道德教育等精选出来的,具有基础性和普及性的素质教育选修课程。

(2)学科基础课程体系。学科基础课是培养学生掌握专业基础知识和专业基本技能的课程群。该课程群应包括政治经济学、西方经济学、货币银行学、财政学、财务会计、统计学、计量经济学等核心课程,另外考虑到资产评估专业涉及相关学科较多,专业基础知识跨度大的特点,还应开设机电综合技术、建筑工程概论、财务管理、证券期货理论、管理学原理、房地产经济学等课程。

(3)专业必修课。专业必修课是在通识课程、学科基础课程注重宽度教育的基础上,将资产评估专业教育,向系统化纵深发展的专门化课程群。资产评估专业课程是资产评估教学计划中最重要的部分,其设置是否科学、合理,对于明确资产评估专业人才培养目标、完善资产评估课程体系、培养专业综合分析能力和业务操作能力关系重大。这一必修课包括:资产评估学、机电设备评估、房地产评估、无形资产评估、企业价值评估、无形资产评估、投资项目评估等,设置的课程应能直接与注册资产评估师(CPV)考试衔接。

(4)专业选修课。专业选修课是提供学生自由选择的资产评估专业发展方向的课程群。设置这一课程群的目的是,使学生在完成专业主干课学业基础上,根据自身的条件和爱好进行专业拓展和深化教育,让学生能够自主选择课程,满足学生的不同需要,促使学生的兴趣爱好、专业特长得到充分发挥,使学生既获得各种必要的知识,又提升了专业能力。该课程群包括:房地产开发与经营、项目评估、金融资产评估、税基评估、财务报告分析、珠宝收藏品评估、企业战略管理、国际评估准则等课程。

2.2.2 加强实践教学建设

(1)开设资产评估综合模拟实验课程。资产评估综合模拟实验是一门将资产评估理论与资产评估实务融于一体,以培养学生专业技能为宗旨的资产评估学专业的一门必修实践课程。开展融合会计、评估等内容的综合模拟实验,强化文理渗透的力度,进行以学生为中心、为特点的教学内容服务(如案例教学、情景教学),让学生广泛开展社会调查,对现实问题和某一特定事件进行交互式的探索,使学生以评估理论为工具解决实际中错综复杂的问题,学生通过资产评估综合模拟实验,既可以检验与进一步学习在课堂上所学的资产评估基本原理与方法,又可以补充学习书本上没有的,而实际工作中必须了解的资产评估业务知识,还有助于进一步学习其他资产评估专业理论与方法,缩短资产评估学专业在校学生从事资产评估实践的距离,为培养高级应用型人才奠定坚实的基础。

(2)建立资产评估实践教学基地。建立资产评估实践教学基地,可以促进认识实习、专业实习及毕业实习活动的开展,培养学生的应用能力和动手操作能力,做到“坐下去能写,站起来能说,深入实践能干”。同时建立实践教学基地可以有效推动教学、科研与实践的结合,一方面推动资产评估行业科学、规范、有序、健康发展,另一方面也可以为地方高校的教学科研提供更加广阔的空间,从而使双方实现优势互补、互利双赢。

2.3 加强师资队伍的培养

师资队伍建设是发展资产评估高等教育的核心。加强师资队伍建设,可以通过组建评估培训师资库,请资产评估研究领域的专家或者资产评估行业从业人员到学校,以讲座等形式提高专业教师业务水平;也可以把青年教师有计划地送到具有资产评估研究生方向的学校进行系统学习, 或者鼓励青年教师考取资产评估方向的博士研究生,以及安排青年教师到资产评估事务所从事资产评估实践活动,以强化专业教师的理论知识和提高他们的实践经验。

篇(3)

审计学是一门实践性很强的课程,随着我国会计准则和审计准则的不断改革及经济活动的日渐复杂化,审计难度也在日益加大,对审计人员的知识结构和职业判断能力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据统计,我国有526所普通高校开设了会计学专业,而开设审计学专业的高校只有48所。因此会计专业人才的培养在很大程度上也承担了为社会输出审计人才的功能。研究高等教育会计专业审计学课程建设对审计人才培养质量的提高具有重要的意义。

一、普通高校会计专业审计学课程建设现状

(一)审计课程设置种类有限

我国多数高校会计专业审计学相关课程设置相对有限,且以《审计学》《管理咨询》《资产评估》这三门课为主,也有部分高校在上述三门课以外,设有电算审计、审计案例等课程,只有很少院校开设了财务审计、效益审计、政府和非盈利组织审计课程(刘世林,2006)。

(二)审计课程内容偏重社会审计

我国高校会计类专业主干课程设置呈两类:一类是会计课程,这类课程约占主干课程的70%~90%;另一类是会计课程以外的课程,这类课程占的分量很小且不同院校设置也不一样。从有关审计课程设置来看,其主流仍然是为培养社会审计人才而设置的课程;从有关专业主干课程设置来看,其课程的主要内容是以会计知识和技能占主导地位。这种课程设置模式,不能满足培养政府审计、内部审计不同主体审计人才和不同行业审计人才的需求,在审计人才个体知识和技能的培养上,也无法满足培养既掌握财务审计知识和技能,又掌握绩效、环境、信息、工程、技术等领域审计知识和技能的需求。

(三)审计课程建设理论研究现状

教育界普遍认为,审计学课程建设应侧重于优化课程结构,提高课程建设质量和水平(刘世林,2006;时现,2006;曾晓红等,2009)。具体课程设置应突出职业化、国际化、信息化特征。首先,在人才的培养中应注重学历教育和职业化教育的结合,注重实践教学环节,提倡案例教学,设置课程实习,建立专业实训基地,培养学生实践应用能力。其次,课程的设置上应开设国际比较类的课程和一定比例的双语教学课程,培养学生专业语言的掌握能力。再次,现行审计以计算机为重要手段,不仅审计对象由纸质转化为磁介质,而且审计人员要利用计算机辅助审计以提高审计的效率(阚京华,2008)。为此,在课程设置中应注重培养审计专业人才的信息处理能力。

普遍认为审计学课程体系应该涵盖公共基础课、学科基础课、专业核心课和选修课四部分内容(时现,2006)。但关于审计学课程体系四个部分的层次性,以及各部分具体课程之间的关系和高校自身资源的相互影响还有待进一步的研究与完善。

二、高等教育会计专业审计学课程建设存在的问题

(一)课程设计缺乏主线,无法建立系统的审计知识体系

审计课程设计缺乏一条主线,课程之间缺乏内在的逻辑联系,难以形成系统的审计基本理论与技术方法,现有课程设置体系使审计课的教学难有施展的空间。

审计课程体系一般包括理论审计学、应用审计学、审计技术学、审计史等。但目前我国多数高校会计学专业一般只开设与民间审计关系密切的《审计学》《管理咨询》《资产评估》等课程。由于缺乏系统和整体的学科体系知识支撑,导致审计课程教学不仅内容枯燥,而且不成体系。现行常规课程设置难以培养学生整体的职业判断能力、职业应变能力,以及分析和处理问题的能力。

(二)不成熟的课程比例高

相对于传统的会计专业的课程来说,审计课程中不成熟的课程所占比例较高。目前在审计学课程中“审计学”“审计实务与案例”等课程的教材及知识模块和教辅资料相对较为成熟,但是像“管理审计”、“信息系统审计”以及审计相关交叉学科等课程的教材及知识模块则还不够成熟,相应的教辅资料亟待完善,从而影响审计课程的教学效果。

(三)课程内容界定与划分缺乏合理的标准,造成课程之间内容重复

现行的审计相关课程中,《审计学原理》和《财务报表审计》《审计学》《审计实务与案例》等课程在内容上如何前后衔接以及在内容上各讲到什么程度目前还未进行过系统的研究。《内部审计》和《管理审计》两门课程分别应讲述哪些内容,课程的知识体系包括哪些,也缺乏合适的界定标准,且在内容上存在交叉重复现象。

(四)缺乏科学的审计职业道德及审计实验课程体系

当前的审计职业道德教育主要体现在审计学课程中关于注册会计师执业规范体系中职业道德的简单介绍上,课时的分配也相对较少,不利于学生综合素质的全面提升。同时,我国多数高校会计专业的课程体系均包含了含有实验教学内容的会计模拟实验教学、会计沙盘模拟等课程,为会计专业人才实际应用能力的培养发挥了重要作用。但是,涉及审计的实验课程则相对较少。

这些课程的缺乏另一个主要原因在于相关教材的缺乏,这也决定了要加强职业道德、职业操守、审计实验等相关课程的教材建设。

三、审计学层级化课程建设体系设计

课程是按教育学规律对学科知识的传播、改造和拓展,课程是连接学科与专业的中介,学科的人才培养功能最终是以课程为依托实现的。对审计学层级化课程建设的研究,是以人才的培养目标为标准,通过合理设计各层次的审计课程,并协调各课程间的逻辑关系以不断提升学生的综合能力。笔者认为高等教育会计专业审计学课程体系应区分为专业理论基础课、专业主干课、交叉学科以及审计实验课四个层级。通过反映不同层级审计理论及应用课程的开设,学生逐步实现对审计理论及基本技能的掌握、专业综合应用能力的系统训练、综合应用与分析能力的提升、创新开拓意识的形成与锻炼等,以不断提高素质教育。

(一)专业理论基础课――培养学生基本审计意识

基础性课程一般包括通用基础课和专业基础课。通用基础课主要指数学、哲学、政治经济学等课程。专业基础课是指同专业知识、技能直接联系的基础课程,它包括专业理论基础课和专业技术基础课。本着“厚基础、宽口径”的课程设置原则,审计理论基础课除了常规设置的如统计学、财政学、金融学、管理学等学科基础内容要丰富外,还要包括审计学原理、内部控制及审计职业道德、审计技术与方法、风险管理等课程。

审计学原理旨在学生掌握审计学的基本理论、基本知识和基本方法,为学习后续课程打下扎实基础;内部控制旨在培养学生能够灵活运用有关内部控制理论独立设计企业内部控制系统,制定内部控制评价方案,以提高学生应用内部控制的理论和方法评价、分析和解决企业经济活动所出现的各种控制缺失问题的能力;审计职业道德课程旨在灌输职业道德理念,培养学生诚实守信的职业情操和遵纪守法的道德品质;审计技术与方法是为培养和检查学生的审计方法知识和其应用能力而设置的一门专业课程;风险管理则主要培养学生的风险管理理念,以提高其实际运用风险管理方法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二)专业主干课――使学生掌握一定的审计专业理论

专业主干课程是培养专门人才的根本保障。这一层次的课程主要包括:内部审计、政府审计、民间审计、内部控制审计、审计实务与案例、信息系统审计、经济责任审计、审计软件应用等课程。

这一层次中,内部审计、政府审计与民间审计是根据审计主体的不同分别介绍的审计理论与方法体系。内部控制审计是根据现行内部控制规范体系的要求应运而生的一门课程。旨在培养学生掌握民间审计业务中的除年报审计外的另一鉴证业务的相关理论。鉴于审计课程实践性的特点,审计实务与案例课程的开设有助于学生更好地实现审计理论与实务的契合。信息系统审计、审计软件应用则是根据企业信息系统的不断发展完善,计算机应用的不断普及,而开设的有针对性的课程。

(三)交叉学科课程――拓展学生审计理论知识面

交叉学科相关课程主要包括:建设项目审计、资产评估、金融审计、管理咨询、税务、审计伦理、审计法规等课程。

建设项目审计主要介绍建设项目审计理论和实务,使学生系统的掌握建设项目审计的基本理论知识和基本实务知识;金融审计是以国家审计法规和金融审计法规为依据,系统阐述金融审计的相关理论及工作程序和方法;税务旨在培养税务基本理论及各类税务实务操作,使学生掌握税务基本规范;资产评估则通过系统研究企业在资产评估中的特殊问题,使学生掌握资产评估的基本原理、方法;管理咨询课程则通过介绍管理咨询的程序,开展管理咨询需要具备的基础知识、基本的方法和技巧,培养学生掌握对企业的管理问题开展咨询、诊断的方法和程序。审计相关交叉学科课程的开设体现了专业课程设置“宽口径”的原则,通过引入交叉学科相关课程不但扩充了学生的知识面,而且在一定程度上也满足了社会对不同领域审计能力人才的需求。

(四)审计实验课――增强对学生审计应用能力的培养

审计实验课程是审计课程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该课程的开设有助于学生实现从审计理论到审计实践的跨越,增强审计教学的直观性、趣味性和可操作性,并且利于学生掌握基本的计算机辅助审计技术的应用,从而适应审计电算化发展的需要。审计实验课程设置有两种方式,一种是按照实验的自动化程度分为手工模拟实验和审计电算化实验;另一种则是根据审计实验目的、功能的不同分别设计为验证型、综合型和创新型实验。目前关于这两种审计实验课程设置方式都有相关的研究设计成果,而且审计实验课程的重要性也得到理论及实务界的广泛认可。

四、高等教育会计专业审计学课程设置的现实选择

会计专业高等教育的主要职能是培养会计人才,同时也在一定程度上担负培养审计人才的功能。由于受到专业、学校规模、师资等因素的限制,在审计学课程设置的实际应用环节,笔者所设计的层级化的审计学课程体系在应用方面会受到一定的限制,从而不利于审计理论体系的全方位培养。鉴于此,笔者认为高校在实现审计人才培养方面,就课程设置来讲,本着课程设置“厚基础、宽口径”的原则,应力求保证第一层次“审计理论基础课”的全面开设。第二层次专业主干课和第三层次交叉学科课程部分则可根据各高校自身的资源、学科优势、专业特色等有所选择的围绕审计的某一主线进行专业必修课的审计核心课程设置以强化办学特点。同时其他课程的开设根据自身资源有所选择的采取选修课的课程设置。学生综合素质的培养不仅需要深厚的理论基础,更需要运用所学理论发现问题、分析、解决问题能力的培养。审计课程的实践性强的特点也决定了审计理论应用能力的培养有赖于科学完善的审计实验课程体系。因此第四层次审计实验课的开设显得尤为重要,这也得到了理论及实务界的广泛认同。审计实验课程的开设目前还处于不断摸索阶段,其中亟待解决的一个问题在于相关审计实验课程教材建设方面的薄弱。

【参考文献】

[1] 刘世林.论我国审计人才需求和高校审计人才培养模式[J].审计与经济研究,2006(5).

[2] 曾晓红,刘海燕.对审计学学科建设、专业建设、课程建设关系的思考[J].南京审计学院学报,2009(1).

[3] 赵素宁.审计学课程建设重点环节的处理[J].辽宁行政学院学报,2008(8).

篇(4)

《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明确指出,要“适应国家经济对外开放的要求,培养具有大批国际视野、通晓国际规则,能够参与国际事务和国际竞争的国际化人才”,即人才培养要适应国家经济对外开放的需要,凸显高校的人才培养要以国际化为导向。专业的课程设置和课程建设直接影响了人才培养的目标和质量,在高等教育国际背景下,凸显了重新审视英语专业的课程设置和课程建设的必要性。

(一)教育的国际竞争需要。

教育的国际竞争加剧,各国在高等教育发展上提出了自身的发展策略,有欧盟的Eramus Mundus计划,英德法西的“大学卓越计划”、“学生海外留学计划”。我国的《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提出,要“加快创建世界一流大学和高水平大学的步伐,培养一批拔尖创新人才,形成一批世界一流学科,产生一批国际领先的原创性成果,为提升我国综合国力贡献力量”。英语专业的人才培养应该以国际化作为重要的突破口,重新审视现有的英语专业课程设置和课程建设现状,以提高人才培养的质量和满足经济社会全球化发展的需求。

(二)国内竞争的需要。

国内不同的学者对外语人才的内涵作出了不同的界定,比较有代表性的有顾伟勤、梅德明、庄智象等,总体来说,为了适应经济和高等教育的全球化,国际化的外语人才一方面要具备基本的语言能力和跨文化交际能力,掌握目的语国家的文化、民族习俗、价值标准,即突出外语优势。另一方面要凸显外语人才的国际优势,要求具有国际视野,具备参与国际事务的能力,突出专业知识和团队合作精神。

外语院校是培养外语人才的摇篮,在高等教育国际化背景下,英语专业的人才的培养要看准国际前沿,加快国际化步伐和加强国际化的力度,培养更多可以参与国际竞争的英语人才,突出英语专业学生的专业知识和跨文化交际能力,国际视野和参与国际事务的能力,以此为基础构建英语专业课程体系,合理设置课程内容。

二、区域高等教育国际化背景下的英语专业课程设置的原则

(一)英语专业的人才培养定位与国际接轨。

英语专业的国际化人才应该具备最基本的特质:有全球视野和国际观念;有民族情怀,熟悉中国传统文化;有参与国际事务、参与国际经营活动所必需的专业知识;有跨文化的交际能力,同时有人认为英语专业的国际化人才需要至少精通两门外语。根据英语专业国际化人才的基本特质,我们需要重定位英语人专业的人才培养,优化人才培养的方案,人才培养方案的培养目标、培养规格等与国际接轨。

(二)英语专业的课程设置接近国际化需求。

课程是实现人才培养目标的载体,英语专业的课程设置要与国际事务、国际规则等密切相关,通过开展国际合作办学,引进国外课程等,以此突出英语专业的专业特色,丰富英语专业的课程体系。

三、现有英语专业课程设置中存在的问题

(一)英语专业人才培养的定位未凸显国际性。

与西方国家相比,我们国家的人才培养在观念和定位上与国际上相距甚远,国内尖子生放弃高考赴海外留学人数激增,这与我们国家的人才培养的定位和观念的落后是密切相关的,人们相信国外一流的大学往往能学习更先进的思维方式和处事态度,让他们在未来的竞争中更具优势。英语专业本身就有国际化的特征,在区域高等教育国际化的背景下,现有的英语专业的人才培养定位和人才培养的目标更应凸显人才培养的国际性,满足国际竞争的需要。

(二)英语专业的课程设置的广度和深度不够。

目前,英语专业的课程设置不尽合理,未涵盖国际化人才培养的基本需要,一方面,课程设置的横向宽度不够,通俗地说,即课程门数不够多,涵盖面不够广,另一方面,处于学科前沿的课程少,课程的深度不够。

(三)英语专业的课程设置国际化程度有待提高。

现有的英语专业课程设置在基于区域高等教育国际化的背景下,课程陈旧,国际化的课程少,英语专业课程设置的国际化程度有待提高,以满足国际化人才培养的需要。

四、基于国际化背景下英语专业的课程设置

(一)重视英语专业的课程建设。

中国的高等教育应注重在国际化背景下构建具体的课程体系和课程目标。目前我国许多高校英语专业的课程设置几十年不变,能锻炼和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能力、跨文化沟通能力的课程较少。根据浙江省区域经济国际化的需要,科学设置英语专业的各个教学模块,围绕市场需求和区域经济国际化发展方向,调整优化专业结构,增加国际知识和外国文化等课程的比重;使语言技能训练和学科知识传授相结合,突出知识交叉和复合型能力结构的培养,并有机地渗透到本科四年课程教学里。

(二)人才培养的定位和目标凸显国际性。

基于区域高等教育的国际化背景,在人才培养中要注重培养学生的综合分析、批判性思考、创新性解决问题的能力,培养学生面对快速变革的世界和多元的价值取向所应具备的包容能力和理解能力等。因此,英语专业应及时调整人才培养目标,加快培养适应全球化、具有国际意识、国际交往能力、国际竞争能力的人才;努力培养国际通用型人才,并对人才素质、知识结构及技能标准做出调整;适应跨国办学、教育资源的共享、人才的跨国流动和服务需要。

(三)拓宽课程的宽度,加深课程的深度。

篇(5)

中图分类号:G712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4-9324(2012)04-0043-02

在世纪之交,我国职业教育经历了一段调整之后,进入到一个新的发展阶段。2002年、2004年、2005年,国务院连续召开了三次全国职业教育工作会议,专门出台了两个大力发展职业教育的政策文件。作为高等教育的一种新类型――高等职业教育,兼具高等教育和职业教育双重属性的高等职业教育已经取得了巨大的成绩,但是由于许多原因,高等教育教学质量并没有跟上其发展的步伐,而作为影响其教学质量的关键因素――专业建设,更是令教育部门、教育专家和高职院校所关心和头痛的问题。我国高等职业发展与研究中心主任马树超研究员也说过高职院校的核心竞争力就是专业,所谓的不管是学校好还是学生好,归根结底还是专业好。

一、我国高等职业教育专业概况

一般而言,专业是根据社会职业分工、学科分类、科学技术和文化发展状况以及经济建设和社会发展需要而划分的。根据《辞海》释文,专业是高等学校或中等学校根据社会分工需要而划分的学业分类。高等职业教育的专业与普通高等教育的专业不同,高职教育的根本任务是培养生产、建设、管理和服务第一线的应用型人才,因此,它的人才培养工作和社会服务工作都必须以专业为基础、为基点、甚至是唯一单位。据2009年统计,高等职业教育备案招生专业涉及19个专业大类,80个专业二级类,750种专业,36297个专业点,覆盖全国第一、二、三产业所以领域。其中第一产业有90种专业,占专业总数的12,有3758个专业点,占专业布点总数的10.4,;第二产业有150种专业,占专业总数的20,有5450个专业点,占专业布点总数的15;第三产业有510种专业,占专业总数的68,有27089个专业点,占专业布点总数的74.6。据2008年对不同类型高职高专各专业大类设置的院校数统计来看,理工类院校数量最多,为480所,其次是综合类285所和财经类的125所,其中排后三位的是语文类27所、体育类13所和民族类4所;其它的师范、农林、医药、政法和艺术类都是50所左右。然后从2008年对不同类型高职高专各专业大类设置个数的院校比例来看,普遍的高职院校的专业大类都是5个到11个左右。这些就是高职教育专业类设置的大概现状。

二、高职教育专业建设面临的问题

应该说,仅仅30年的发展,高职教育的专业建设已经取得了丰硕成果,而且伴随着国家政策的支持,更多人力物力财力将会投入到专业建设的工程中去,但是,我们必须正视高职专业建设现在存在的问题:

1.政府部门对高职教育的投入不够,专业建设成了“巧妇难为无米之炊”。这个问题首先归咎于对高等职业教育本身的理解力不够,尽管教育部在2006年通过16号文件已经明确规定高职教育属于高等教育的新类型,已经明确了高职教育的身份,但是在现实中,和普通高等教育相比,它还是没有得到应有的地位,特别是在政策资金的支持上,高职学生的生均经费明显低于普通院校学生,在硬件条件和师资配给等方面远远不能满足要求。虽然国家现在启动了国家示范性高职院校建设计划,且已经完成,其中对每个示范院校的支持至少为1000万元,对每个特色专业群的支持为500万元,但是全国共有高职高专院校1200余所,专业上万个,仅仅支持100所和450个特色专业是远远不够的。学校没有资金来源,就无法满足专业建设所需要的一切开支。

2.高职教育的专业定位还很模糊,在构筑专业过程中有学术化倾向。高等职业教育的根本任务是培养生产、建设、管理和服务第一线的应用型人才,要满足我国走新型工业化、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和创新型国家对高技能人才的要求。所以高职教育是使人有业乐业,也要有利于人的发展,这就使得基于社会分工和岗位设置的高职专业与基于学科体系和学术发展为基点普通高等教育不一致。但是就是因为高职部分研究和管理者对高职专业的定位模糊,至使无数高职毕业生走老路,走冤枉路,重新花时间和精力去进行学术学习。另一方面,很多高职院校都是由以前的中职学校升起来的,对现在市场究竟需要什么专业,需要多少这种专业的学生缺乏了解,所以导致很多专业要么过时了需要改革,要么很多新开专业需要完善。

3.高职院校缺乏对自身的科学认识,没有根据社会实际需要和自身优势来设置专业。随着高职教育的迅猛发展,学校之间相互比拼,兴建新校区,增设热门专业,增加招生指标,以学校面积大和学生人数多而荣;这样在本来自身硬件软件吃力的情况下扩招,必然会带来教学质量的下滑。特别是在专业的设置上,工科类学校大肆招收文科类学生,反之文科类学校抢工科类生源,这样导致教育资源整体不能优化配置,甚至造成资源浪费。从有关方面的统计数据中可以看出我国高职院校的专业特色还不是很鲜明,农林类院校大量招收非农林专业学生,如财经、艺术传媒、公安;财经类又大量招收土建、医药卫生和文化教育专业学生,这造成了大量的培养错位,最终导致学生的专业性不强,知识能力不够,在就业和工作中出现问题。

4.专业建设中的综合问题。这个问题又可以分为高职教育在专业建设遇到的硬件和软件问题。第一,硬件问题主要表现在专业设置背景和专业建设基础上。很多高职院校的缺乏强有力的行业、产业作为背景;没有对人才需求进行细致的分析,它们的行业和产业结合度低。专业建设基础问题主要为实训条件不能满足学生实习要求,教材过于陈旧,图书资料太少和网络信息建设不完全,人才培养方案不够科学,培养目标和规格定位不准确。第二,软件问题主要是表现在专业建设的师资队伍上。缺乏具有高职称和高能力的专业带头人,“双师型”教师数量太少,企业骨干兼职教师引入困难,还有各种规章制度还不健全,导致学生培养质量不高。

三、高职教育专业建设的对策分析

1.继续加大政府部门对高职教育的支持力度,提升高职教育的社会影响力。虽然国家已经完成了示范建设和国家特色专业建设,但是对占据高等教育半边天,对我国经济建设做出巨大贡献的高等职业教育来说是不够的。在制定相关政策时,教育部门应该参照对待普通高等教育的措施,但是考虑到高职教育的双重属性,甚至在某些方面还要比普通高等教育的投入更大。除了国家层面,地方政府也应该给予高职院校在资金和政策上的支持,鼓励其培养服务地方区域经济发展的高技能人才;其次,社会大众也应该了解高职教育,摒弃一些对高职教育的曲解的看法,让高职发展拥有一个健康的环境;最后是作为高职教育本身,除了积极申报和建设国家特色专业和省级特色专业外,也应该根据自身条件,积极建设校院级特色专业,形成良好的运行机制。

2.彰显专业的地位,确立专业建设为高职教育教学改革与发展的核心工作。高职院校的核心竞争力就是专业,可以这么说,拥有了好的专业才会是一所好的院校,才能培养出优秀的毕业生。专业是高职院校服务经济的重要载体,也是其联系社会的纽带,专业建设直接决定着高职院校的发展方向,关系到学生是否能就业,就好业,最后关系到生源问题,直接的说也是高职院校其存亡问题。所以,首先要分清高职高专类专业与普通高等教育类专业的差别,不能让高职教育走进学术化的死胡同。其次,根据区域经济和社会发展的需要,结合自身实际,建设一批品牌专业和特色专业,品牌和特色就是高职院校走向社会的名片,也是吸引学生的筹码。最后,与时俱进,转变观念,对行业企业进行细致的调研和分析,再做出合理的推断,培养出真正适应社会需求的合格产品――学生。

3.统筹规划,整合资源,建立健全高职教育专业制度。高职院校专业设置凌乱,凸显了制度不健全问题。教育部门应该规范对学校的专业申请、设置、培养过程和培养结果的管理,在核查各学校的专业时应该充分考虑其实际情况,比如学校类型、师资情况、实训基地情况,等等;尽量使有限的教育资源得到优化配置。而作为专业设置主体的高职院校,更应该建立完整的专业制度,应该建立起一整套的设置、管理和考核的标准,做到规范、系统、有章可循;高职院校在充分的调研下,应该把资金和师资投入到自己的品牌专业和特色专业上,做到“重点专业重点投入,一般专业一般投入,特色专业特别投入,淘汰专业停止投入”。真正提高学生就业率和就业的专业对口率,降低学生的离职率,让学生能找到一份能用到在校期间所学知识的工作,从而使其爱岗敬业,实现人生的发展。

4.围绕专业建设构建一整套体系。科学合理的专业建设,首先必须要充分了解专业设置的背景,这就需要有一个规范的专业名称,了解该专业是否有强有力的行业和产业支撑,对该专业的人才需求如何,该专业的行业和产业结合情况怎么样。其次要拥有坚实的专业建设基础,这要求具有科学的培养方案和准确的人才培养目标;拥有可持续、岗位针对性和适应性的人才培养课程体系,拥有较好的实训条件和创新性的教学模式,还有注意该专业的社会服务功能。然后就是要有优秀的教学团队,这里面包括要有高水平的专业带头人,教学团队的职称和学历结构要合理,行业企业兼职教师比例较大,绝大多数老师为“双师型”教师,还有就是拥有稳定且质量较高的共建单位,这些共建单位能够参与专业建设的课程设计、课程教学、实训教学等人才培养全过程。最后就是构建起有保障而且效果明显的校企合作、工学结合培养模式和机制。

篇(6)

高等职业教育是高等教育的一个类别和有机组成部分,具有明确的职业价值取向和职业特征,面向生产、建设、管理与服务第一线,培养既有宽广基础理论又有较强实践能力的高素质技术应用型人才。承担人才培养的基本单元是专业,专业建设好坏关系着所培养人才的质量,是高等职业教育发展的根本所在。专业建设是一项系统工程,影响高等职业教育专业建设的因素很多,本文从就业市场角度进行思考。

一、专业与专业建设

专业有广义与特指之分,广义的专业指知识的专门化领域;特指的专业是一种实体,指培养人才的基本单位,它是根据学科分类和社会分工需要形成的。随着社会发展,知识不断增多,分工日渐细化,专业也要随之不断发展,传统不合时宜的专业要逐渐淘汰消失,相应的也要开发设置新专业以适应社会需要,那么就要进行专业建设。专业建设的内容很多,主要包括专业设置、专业师资队伍建设、专业课程体系及教材建设、实验实训基地建设以及专业评估。

高等职业教育的专业不是通常意义上的“学科专业”,而主要是“技术专业”,它强调职业岗位技术的针对性、适应性和应用性。其专业建设应依托社会经济发展,立足职业变化需要,具有市场性,同时高等职业教育又是高等教育,那么其专业建设要以育人为根本目的,促使人全面、可持续发展,具有公益性。

二、高等职业教育专业建设状况

1 专业设置:功利性倾向严重

专业是联系学校和社会的纽带,高等职业教育专业面向一定行业和职业,具有较强针对性,体现了社会对高技术应用型人才的需求,同时专业设置受市场变化影响,更加可变和开放。很多职业院校专业设置缺乏规划,新专业设置紧跟市场动向,又往往缺乏调研和严格科学论证,缺乏明确定位,目标模糊,一定程度上带有随意性,比较粗放和盲目。只根据市场需求,忽视学生发展的长远需要,往往使得专业设置过细过窄,急功近利,不利于学生成长。

2 专业师资队伍建设:整体水平不高

如果说教学质量和办学特色是一所学校生命力所在,那么一支优秀的教师团队就是生命力的保证。高等职业院校的教师,不仅要有扎实的理论基础,更要有过硬的专业技能和实践操作能力,要成为“双师型”教师。

多数高职院校由中专升格而来,专业教师学历层次不高,无论教学还是科研水平,都与国家对高职专业技能教育要求存在较大差距。多数教师既授课又担任辅导员,繁重的工作也使他们难以抽出时间,加强自身学历提升。目前新引进的教师较多来自普通高校,从学校到学校,缺乏实际专业经验,从工厂或企业单位聘用的兼职教师,虽有实际经验,但又缺乏教师的专业技能,教学效果不能令人很满意。此外高职院校教师培训机会有限,使得教师的专业素质和技能难以得到有效提高。建设一支优秀的专业师资队伍是当务之急。

3 专业课程体系与教材建设:针对性不强

高等职业教育课程体系包括基础课、专业课和实践课三部分,根据高等职业教育人才培养目标,课程与教学要随科技发展和经济进步。不断改革内容、教学方法和手段。课程体系中三部分的比重从小到大应依次为:基础课、专业课和实践课。根据了解的情况,高职院校实践课开课率并不高,多数高职院校没有建设校内外实训基地,没有给学生足够高质量动手实践的机会。

高职院校面向地方办学,课程设置及教材建设应紧密结合区域经济发展需要,具有本地特色。教材编写上应突出针对性和实用性,适应科技发展与生产实际需求。目前可选用的教材种类多样,但是多数教材仍重视理论,充满“学究”气息,而少了实用性。在教材选择上,要注意结合学校特色及当地经济发展趋势,最好能开发校本教材,更具针对性。

此外,要重视教学方法和手段改革,加强实践环节,通过产学合作,共同培养人才。

4 专业评估:主体单一

专业建设要有一套健全的评估机制,以保障建设的质量和水平。评估不仅是一种有效的激励,也是一种约束,通过不断地评估、改进、再评估、逐渐完善,提高专业水平。现阶段专业评估主体一般是政府部门,评估内容包括专业建设的各个环节。通过评估,对建设成效差的专业给予警告或撤销,对发展有潜力的专业找出不足,促使其完善。高等职业教育专业建设直接面向市场,但是单一的政府评估主体易造成评估标准不够多样化和不够客观,专业建设应采用多主体参与评估,比如学生、企业、学校本身,不同视角的评估能更好地促进专业建设。

三、就业市场对高等职业教育专业建设的要求

经济学认为,需求决定供给。就业市场有什么样的人才需求,就需要教育培养什么样的人才。对于高等职业教育,这种联系更加紧密,就业市场的变动直接影响其专业建设。就业市场由一系列职业和岗位组成,所需人才标准也各异。由于市场发展的不均衡性和变动性,职业和岗位的要求也随之变化,需要就业者具有灵活的应变能力以及适应性,理论扎实同时具有很强的学习能力,这也给培养人才的专业提出了更多要求:如何建设好专业才能促进个人现在和今后更好地发展。

1 专业设置:立足于职业或岗位群

专业的生命力在于培养的人才是否适应市场、社会的需求,目前就业市场上职业和岗位结构变化对人才层次和类型要求更加多样,而变化的周期正在缩短,面对这种趋势,专业设置要有远见。前期需进行充分市场调研,预测职业变动倾向,专业设置不能只针对某一职业或岗位,应立足于职业或岗位群,以培养学生交叉、综合、整体化的知识结构以及自学能力为目标,设置复合型的专业。专业设置之前应能预测现在的专业潜在的市场是什么,明确现在的需求反映了哪些潜在的市场,以及未来会有什么样的市场和专业?更要充分考虑学生后续发展需要。

2 师资队伍建设:重视发展,优化结构

“双师型”即同时具备教师资格和专业技术岗位相关专业技术资格的教师,是高职院校师资队伍建设的重中之重。要使培养的学生对市场有很强的适应性,教师要先行一步。针对目前教师队伍现状,加强培训尤其是实践培训是必需的。其次,在师资建设上要考虑年龄构成、职称比例、学历层次等,确保教师队伍整体水平和资源效益的最优化。此外,加强非专任教师的管理,保持教师队伍的稳定性,也有利于提高教学质量。

3 课程与教材:企业参与,增强针对性

课程与教材设计开发应依据培养目标,高等职业教育培养的是高级技术应用型专门人才,其课程设置及教材开发就应结合就业市场上职业和岗位总体目标以及各项具体技能指标,课程内容要贴近工作实践,能反映学生将来工作实际。教材内容要不断更新,始终反映企业现实需要。对职业或岗位群

能力具体要求与发展要准确把握,整合理论与实践教学内容,按照针对性、适应性、实践性以及创新性来构建有机结合的高等职业教育课程与教材体系。

学生在就业市场的核心竞争力取决于其知识结构,要形成一种核心能力,以及与之相关的中间带知识。这种知识结构的完善主要依赖于专业课程设置,课程内容的有效实施。此外,学校内外的实验、实训基地对培养学生实践能力也至关重要。

4 专业评估:多主体共同参与

专业建设的好坏,在于此专业培养的学生满足市场需求的情况。对专业的评估要从各个角度、不同层面进行。比如从学生角度,学生是按专业进行培养的,专业是否适应学生需要,学生最有发言权;另外从企业角度,学校毕业的学生到职业岗位中是否学有所用,通过企业反映的实际状况检验学校的专业水平;学校也应建立专业评估委员会,进行自评;还有一个评估主体就是政府,主要从宏观方面协调各高职院校的专业建设。各主体共同参与专业评估,能反映专业建设的不同侧面情况,对提高专业建设水平和质量益处匪浅。

总之,从就业市场来看,高等职业教育的专业建设具有一定的方向性,即面向职业群,满足特定领域的规定;同时具有多变性,体现在专业内容的更新及调整周期短,需要紧跟市场前沿,具有针对性和科学性;另外在具体建设过程中与企业是不可分离的,单靠学校一方力量来进行专业建设,容易缺乏个性,导致差异性不明显,不利于形成特色。

四、改进高等职业教育专业建设的思路

1 设置复合型专业

专业设置要有战略眼光,立足于职业或岗位群,不仅考虑当前市场需要,也要关注市场潜在的发展。高职院校毕业生大都工作在生产、管理与服务的第一线,这些职业或岗位对学生综合素质及应变能力要求极高,对学校来说,应设置复合型专业。所谓复合型专业,即专业群,是由若干个专业技术基础相同或紧密相关,表现为具有共同的专业技术基础课程和基本技术能力(技能)要求,并能涵盖某一技术或服务的由若干个专业(方向)组成的一个集合。这样的专业设置既稳定,又有很大的灵活性,也便于资源共享,对学生来说,可以完善知识结构,利于核心竞争能力的培养,增加其职业选择能力。

2 发展科研型教师

篇(7)

随着社会的不断变化与发展,高职院校为了提升自己的竞争力,为了吸引更多的学生前来就读,在课程的设置上、招生就业等方面进行了不断的改革。有些学校为了突出自己的办学特点,都会对学校的重点专业进行调整与建设,而在不断的调整与建设过程中,也就涉及到了专业群的建设这一问题。下文就针对这一问题进行分析。

一、专业群的主要概念

何谓专业群?在一些教育论著中,尽管对该概念有所提及,但是却没有进行具体的分析。笔者认为,专业群就是指与行业中的职业群相对应,有着共同的技术基础,有着共同的社会关联基础的类似专业,从这些专业内部来看,因为具有相同的职业基础,具有相同的资源以及社会基础,所以专业群往往存在着共同的技术课程,存在着相同的基础理论课程。专业群对应社会的职业群,因为行业是社会经济活动的自然基础,一个行业往往有着相近的自然基础,尤其是劳动资料;有着相同的技术基础,也就是相同的技术以及工艺;有着相同的社会联系,也就是社会上同类提工作的人员会进行紧密的交往。也就是这些共同的自然技术以及社会联系,导致职业集群得以形成。因此高等职业教育的专业群的建设就是通过以下面几种条件为基础而形成的专业集群,(1)行业自然条件、(2)社会联系、(3)技术条件,这些专业群所培养出来的学生能够适应这些行业对人才的迫切的需要,学校各专业的设置对应社会行业的职业集群。

二、高职专业群的主要特点

1.有着共同的行业背景。从校外来说,专业群的设置往往是依托于某一个行业的设置而形成的一类专业,而从校内来说,专业群的设置是学校长期办学所积淀的物质基础以及文化基础等。2.有着共同的课程内容。因为是面对共同的行业中相近的专业,故此有专业群有着一部门共同的理论以及技能基础,在实验或者训练的设备上,往往会有一些设备是共用的,还有一些实验实训的项目也是相同的,这对高等职业学校的专业建设有着一定的意义。3.有着共同的社会联系背景。高等职业院校在办学过程中往往会利用各种社会资源,在高职办学过程中,社会联系是其中的重要方面。因为专业群有着共同的行业背景,所以也就与一些行业有着紧密的联系,而这些联系也就成为了高职办学的一种资源。

三、高职专业群建设的意义

第一,是高等职业学校进行全盘规划的基础。高职院校在进行专业建设时一定要提前做好规划布局,要从专业群建设的角度去进行分析。学校要根据自身的发展优势,依托地方的经济发展,构建合理的专业群框架。第二,是高职学校进行特色建设的基础。高职学校的特色通常都是由专业来展现的,建设若干特色专业能够起到吸引社会注意的效果,能够吸引更多的学生起来就读。而这些特色专业的设置并不是孤立的,通常都是专业群中的核心专业。因此,高职院校在今后的发展过程中可以建设若干个重点专业群,以发挥出学校的办学特色,提升自身的竞争力。第三,是提高办学效益的重要途径。高等职业院校在建设过程中会遇到投入的瓶颈,因此提高学校的办学效益能够促进学校的进一步发展。而加强专业群的建设能够降低实验实训设备等方面的投入,能够降低办学成本,从而提高学校的办学效益。第四,是深入开展创新创业教育的必然要求。高职院校要积极探索适应新一轮产业革命的高等教育人才培养模式,要全面开展创新创业教育,这是培养学生创新精神、创业意识和创新创业能力,提高人才培养质量的重要途径,高职院校要承担起时代赋予的新使命,以完善条件和政策保障为支撑,深入推进创新创业教育改革,为了适应高职高专对创新创业教育的需要,需要打造体现创新创业教育链的专业群,在专业群框架下,培养一支由经济、管理、财务、法律等相关专业组成的综合能力强、综合素质高、创业教育教学能力强的师资团队。

四、结语

综上,高等职业学校要想提升自身的竞争力,吸引更多的生源,就需要加强专业群的建设,这样不但有助于学校进行全盘的规划,也有助于学校开办特色专业办学,以吸引社会的眼球,还能够提高学校的办学效益。

参考文献:

[1]闵建杰.关于高等职业教育专业群建设的思考[J].湖北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06,03:3-6.

篇(8)

河北省内环京津,外环渤海,是一个经济大省、人口大省和教育大省。伴随着高等教育大众化,河北省高等职业教育在办学规模、办学实力、办学水平和办学效益等方面取得了跨越式发展。随着办学规模的扩张,河北省高等职业教育的专业设置也在不断调整。尽管通过专业调整使专业设置逐渐与河北省的经济建设与社会发展相适应,但目前仍然存在一些问题。

专业设置中存在的问题

(一)专业名称缺乏规范性

河北省高等职业院校的专业有几百个,2004年最多时有591个。在这些专业中,某些专业所涉及的学科、行业、岗位却是基本一致的,只是不同的学校所确定的专业名称不同而已。2004年,教育部颁布了《普通高等学校高职高专教育指导性专业目录(试行)》(以下简称为《指导性专业目录》)之后,专业名称有所规范,但在2007年的390个专业中,仍然存在部分专业名称与《指导性专业目录》不一致的情况(见表1)。

不同专业的划分,在于各专业培养的人才不可互相替代。也就是说,每个专业所培养的人才都有其相应的、区别于其他专业的核心能力,有其对应的职业岗位。虽然相近的专业就业岗位可以相互延伸,但是各专业所培养的人才的核心能力是不可以互相替代的。但是,在2007年的390个专业中,同样也存在着界限不清的专业(尽管这些专业是《指导性专业目录》中的专业),如市场营销、市场开发与营销,水利工程、水利工程施工技术、水利水电建筑工程,通信技术、通信网络与设备,畜牧、兽医、畜牧兽医等。

(二)专业内涵不一致

在2007年河北省高等职业院校招生的390个专业中,既有专业目录内的专业,也有目录外的专业。虽然《指导性专业目录》对每个专业的专业培养目标、专业核心能力以及专业核心课程与主要实践环节等都有明确的规定,但各学校并没有完全按此执行,从而造成了同一个专业在不同的学校培养目标并不完全相同的现象,(见表2,仅以机电一体化技术专业为例)。

(三)专业设置与产业发展不对接

招生与产业人才需求不相适应河北省高等职业教育的招生人数按产业分布比例如表3所示。由表3可以看出,在河北省高等职业院校招生中第三产业的比例偏高,而第二产业招生比例偏低,这与河北省的人才需求是不相适应的(见表4)。近几年来,许多高职院校为了通过新增专业来维持规模扩充,一些投入相对较少的理科、文科专业,如会计学、法学专业等上得较多较快,而与河北省经济建设紧密相关的应用型专业发展却相对缓慢,因为与第二产业有关的专业大多都要求较高的办学条件。另外,如农业工程、植物科学与技术等与第一产业相关的专业的发展亦相对缓慢。

招生与行业人才需求不相适应从行业分布看,专业设置与人才需求以及经济社会发展也不相适应(见表5),招生数最多的10各行业)。总体而言,文教、卫生、文化娱乐、租赁和商务服务(主要是会计电算化、商务英语、电子商务、旅游管理、市场营销等)以及信息传输、计算机服务和软件业等行业的专业设置较多,其中,计算机网络技术和计算机应用技术专业的重复率(开设某专业的院校数/院校总数)最高,分别为55.7%和54.5%。也就是说,有一半以上的学校都设置了这两个专业,而电子商务、旅游管理、会计电算化等专业的设置重复率也都超过了40%(见表6)。

第三产业专业招生与人才需求不相适应从专业招生情况而言,虽然招生人数最多的专业都集中在第三产业,与社会人才市场的需求是一致的,但具体到各专业而言,招生与社会需求却并不一致。如2007年需求缺口最大的人员是推销展销、营业服务、家庭服务、保险业务、餐饮服务、计算机软件等,而招生人数最多的专业却是护理、会计电算化、计算机应用技术、计算机网络技术、物流管理、商务英语、电子商务等,而护理、财会、计算机应用技术等则是需求最少、严重供过于求的专业(见表7)。

专业调整对策

(一)规范专业设置

河北省高等职业教育系统应建立有行业专家和教育专家组成的专家咨询机构,对高等职业教育的专业设置进行规范。一是规范专业名称。对于专业名称与专业方向、专业范围不相符的专业要进行规范,防止某些不具备办学条件的院校单纯为好招生、好就业而在专业名称上做文章,影响教学质量;对于不同院校专业范围、专业方向相同或差别不大的专业要统一专业名称。二是规范专业内涵。对于不同院校名称相同专业的专业范围、专业方向、主要课程、能力与素质标准、办学条件等作出统一的规定。

(二)根据社会需求调整专业设置

《河北省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一个五年规划纲要》中提出对产业结构、产品结构和企业组织结构进一步优化,重点发展钢铁、装备制造、石油化工、食品、医药、建材建筑、纺织服装、电子信息、现代物流、旅游等十大主导产业。区域经济发展的产业结构决定高等职业教育的专业结构,河北省的高等职业教育的专业设置必须与河北省的产业结构、经济结构的规划目标相适应、相协调。一是加强为河北省现代钢铁、装备制造、石油化工、食品、医药、建材建筑、纺织服装行业培养技能型人才的专业的建设,在加大投入、提高毕业生专业技能和职业能力的基础上适当增加专业数量和招生规模;二是调整相应于第三产业的专业结构,缩小会计学、法学、商务英语以及护理类和计算机类的专业数量和招生规模,增加现代物流业、商贸流通业、现代旅游业、推销展销、营业服务、家庭服务、保险业务、餐饮服务、计算机软件的专业数量并适当加大招生规模,以适应河北省产业结构的调整;三是适应河北省新农村建设发展战略调整,在加强相应于第一产业的专业建设的同时,应增加与现代农业、农产品深加工、观光农业、生态农业相应的专业,为促进农村劳动力向第二、第三产业的转移提供支撑;四是适应河北省发展循环经济、建设环境友好型社会的要求,开发与循环经济、清洁生产和环境保护以及低碳行业相关的专业。

(三)在专业建设与调整中,处理好急需专业、新兴专业和特色专业的关系

一是要突出急需专业。要适应河北省新型工业化的需要,根据十大主导产业发展对高技能专门人才的需求,着力建设与十大主导产业相关的急需专业。二是要培育新兴专业。科技进步不断促进着行业发展和职业岗位变迁,新的岗位不断出现,因此,高等职业教育要适应科技进步和行业发展的要求培育新型专业。三是要打造特色专业。根据河北省社会经济发展的特色,特别是要以唐钢、邯钢、曹妃甸港区与循环经济示范区为依托,做强与现代钢铁业、装备制造业、石油化工业、现代物流业、现代旅游业相关的专业,办出特色,形成品牌。

高等职业教育是面向行业、面向职业岗位的高等教育,其人才培养是从专业设置开始的。专业设置以及专业招生人数是否与行业、产业的人才需求相适应,将直接影响高等职业教育的可持续发展。河北省是教育大省,高等职业教育的规模已经超过了高等教育总规模的一半,在经济社会发展中起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因此,必须针对高等职业教育专业设置与招生中存在的问题,及时调整专业设置及专业招生比例,培养满足行业与社会需求的应用型、技能型人才,为经济社会的可持续发展提供支撑。

参考文献:

[1]任温涛,丁桂芝,吴建宁.教育部高等院校高职高专计算机类专业目录调整调研报告[r].教育部高职高专计算机类专业教学指导委员会,2009.

[2]河北省石家庄市劳动力市场2009年第一季度供求状况分析[eb/ol]./gb/data/2009-05/13/content_302520.htm.

[3]河北省廊坊市2007年第二季度劳动力市场供求状况分析[eb/ol]./gb/data/2007-08/20/content_192846.htm.

篇(9)

中图分类号:TU723.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

随着社会不断的进步和发展,我国的高等教育事业已经步入了更新更快的发展阶段,其中的高等职业教育更是日趋成熟,今天的高等职业教育绝不是若干年前的专科层次教育,我国的高等职业教育横跨了高等教育和职业教育两大领域,如今高等职业教育已经成为了高等教育的半壁江山。作为高等职业教育的工作者来说,我们一直在努力寻求和定位自己的生存和发展空间,面对生源素质普遍不高的现实,如何培养出适应社会发展,满足用人单位需求的人才,成为我们不断努力和前进的方向。高职教育专业设置涉及面广,联系实际紧密,适应市场需求。目前我国高等职业教育发展迅速,截止到2011年全国已有1130所高职院校,其中85%-90%的院校开办了土建类专业,专业点达到3700多个,专业分布广,且具有点多、面广、规模大的特点,其中最多的是建筑工程技术和工程造价专业。但是学生的水平参差不齐,并且这样的现状已经影响到了全国的建筑水平,作为高职教育工作者来说我们必须认真思考,找到根本原因寻求更新更好的发展。

1、专业核心课程设置

根据几年来对工程造价专业的教育教学积累的经验,结合走访多家用人单位,包括建设单位、施工企业和造价咨询公司,总结出企业对学生专业能力的三方面要求 。首先是识图能力,包括识读建筑施工图、结构施工图及各类安装工程图纸。识图能力是工程造价专业学生必备的基本的能力,如果不能正确识读图纸就无法正确计算工程量。我们针对识图能力开设了建筑工程识图与房屋构造课程,且开设在大一整个学年,但是在具体实施过程中教师安排了大量的手工绘制图纸任务,对于工程造价人员来说在实际工作岗位中手工绘制图纸的可能性很小,而重要的是识读图纸,教师侧重讲建筑施工图,对结构施工图纸介绍的相对较少,授课过程中选用的图纸相对简单,结构形式、基础类型、平面形状、施工做法等无法满足实际的工作需要。其次是对施工工艺的掌握情况,熟悉施工工艺可以更加准确的确定每个分部分项工程的单价,更为合理确定综合单价奠定了基础。如果不了解施工工艺就很有可能出现不能合理套取清单、定额项的情况,单价的准确性会产生较大偏差,致使最终无法得到合理的工程造价。很多学校开设的相关课程都是建筑施工技术,而实际上我们应该更加强调施工的做法和工艺流程。除此之外,学生还应该适当了解常用施工机械的功能和规格等,从而更加准确的确定造价。最后就是软件应用能力,目前所有的单位都在使用相关的造价软件,主要包括算量软件和计价软件两个部分,用人单位十分看重学生使用软件的能力,因为这直接影响企业的工作效率。学生如果不能较好掌握软件的应用,在就业时是十分困难的。根据以上情况我们选择了目前市场上占有率较高的软件,这样可以为学生真正进入社会奠定良好的基础。但是,对于工程造价专业人员来说熟练掌握软件的前提是已经全面掌握建筑工程计量计价的相关课程。所以今后我们应该在强化软件应用能力培养的前提下,做好工程量清单、定额原理、工程造价计价程序等专业理论知识的教育教学工作。

2、培养目标的正确定位

多年来我们一直在倡导职业教育绝不是单纯的学历教育,而是应该重视和培养学生的职业能力和专业素养,只有这样才能培养出符合社会需要的高技能应用型人才。因此,我们必须对培养目标进行准确定位,深入用人单位切实掌握实际需要及标准来制定人才培养方案。就高等职业教育的工程造价专业来说,培养目标基本都是大力发展校企合作,加强校内外实训基地建设,培养学生的实践操作能力,以达到“零距离”就业的培养目标。但是根据近几年的学生初次就业情况和用人单位反馈的情况来看,仅根据以上的思路和方法是无法实现“零距离”就业培养目标的。针对工程造价的工作内容来讲,建设项目的主要参与方对造价工作的基本任务都是根据工程量计算规则计算工程量(计量),然后根据项目套取消耗量,最终根据造价信息来确定工程造价(计价)。但是有些工程中的实际问题我们在课堂是无法给学生介绍全面的,比如业主的投资初衷和追求的意图是学生在学校学习阶段无法接触和感受到的,必须通过实际的工程去慢慢体会;再如个性化极强的高级酒店的内部装饰装修工程,有些特殊项目的造价确定是无法通过定额、造价信息和类似工程寻找到依据的,装饰材料的规格、品牌、价格相差甚远,有些装饰构件本身可能就是一件艺术品,其价格的确定是十分困难的,这些知识需要在实际工作中不断的去总结和积累。针对上述客观情况,我们必须对工程造价专业培养目标进行客观而科学的定位,在校期间学生掌握定额原理,熟悉工程量清单计价,理解定额计价与清单计价的区别与联系,可以参照建筑相关图集识读建筑图纸,正确把握工程量计算规则准确计算各分部分项及措施项目工程量,准确合理套取清单项和定额项,根据造价信息调整人工、材料、机械等市场价格,按照计价程序合理取费最终确定工程造价。

篇(10)

一、宁夏自治区高等职业教育专业设置现状

1. 宁夏自治区高等职业教育的院校情况

截至2009年6月,全区共有举办高等职业教育的办学点13个 其中独立设置的高职高专院校8所,举办高等职业教育的本科院校4所,其他办学点1个。在13所举办高等职业教育的普通高等学校中,区属本科院校4所,区属高职院校8所,民办高职院校1所。从学科门类方面看,有工科院校1所,综合院校4所,财经院校2所,师范院校2所,医学院校1所,艺术院校0所,农林院校0所,体育院校0所,政法院校1所。按院校所在行政管理区域划分,银川市9所,石嘴山市2所,固原市、吴忠市各1所。详见表1。

随着工业化、城市化和农业产业化进程的加快以及教育布局结构的调整,宁夏自治区职业教育规模明显提高。全区现有各类职业院校46所,在校生12.7万人。2008年,该区完成高等职业教育学历招生和东西部联合招生、培训共5万人,增幅达31.57%,连续6年完成教育部下达的高职招生任务。职业教育规模的扩大,为广大群众提供了更多接受教育和培训的机会,提高了广大劳动者的素质和职业技能。但是,自治区职业教育发展中却遭遇多重问题,急需改善。

2. 宁夏自治区高等职业教育的专业点在各院校的分布情况

全区开设高等职业教育专业点数的普通高等学校分别是:宁夏师范学院(35个)、宁夏职业技术学院(32个)、银川科技职业学院(23个)、宁夏工商职业技术学院(22个)、宁夏财经职业技术学院(22个)、宁夏建设职业技术学院(20个)、宁夏理工学院(12个)、宁夏民族职业技术学院(11个)、宁夏医学院(7个)、宁夏司法警官职业学院(7个)、宁夏工业职业学院(5个)、宁夏大学新华学院(5个)、北方民族大学(4个),这13所院校共开设专业点205个。

3. 宁夏自治区高等职业教育专业结构与产业结构的匹配情况

教育专业结构的发展要与产业结构的调整相适应,教育区域结构的形成要为地区产业结构的发展服务。有什么样的产业结构,就应该有与之相对应的教育结构。2005―2007年宁夏自治区高等职业教育专业结构与产业结构的匹配情况见表2。

从表中可以看出,这三年,尽管宁夏自治区高等职业教育专业建设在数量上发展比较快,但专业设置的分布结构与产业结构的整体分布状况仍然存在着不协调的状况,二者之间还存在着错位。

4. 宁夏自治区高等职业教育的专业种类情况

宁夏自治区普通高等学校高等职业教育专业种类及设置情况:目前宁夏自治区所设置的高等职业教育专业覆盖了2008高等教育司重新核定的《中国普通高等学校高职高专教育指导性专业目录》所列出的全部19个大类中16类,其中,覆盖率较高的专业大类分别是:财经、旅游、文化教育、公共事业;盖率较低的专业大类分别是:农业、水利、轻纺食品、环保气象与安全,总体来看,宁夏自治区高等职业教育的专业覆盖率与全省经济社会发展需求基本适应。

二、宁夏自治区高等职业教育专业设置情况分析

1. 具备的主要优势

(1) 专业科类比较齐全、覆盖面广

在教育部高等教育司2008年核定的全部高等职业教育专业中,宁夏覆盖全部16个大类覆盖率为84.2%,财经、旅游、文化教育公共事业、生化与药品等4个专业大类覆盖率都在50%以上,这些专业都具有较强的职业性,较好地适应了宁夏经济和社会发展对高技能人才的需求,为区域经济建设提供了有效的人力资源保障。

(2) 专业点分布比较集中,6所学校设有20个以上的高等职业教育专业点

宁夏自治区有6所普通高等学校设置的高等职业教育专业点数超过20个,这6所学校共设有154个高等职业教育专业点,占全省高等职业教育专业点总数的78.6%,其中宁夏职业技术学院、宁夏大学新华学院、宁夏工业职业学院、银川科技职业技术学院的专业设置具有很强的针对性,专业设置具有明显的区域优势,并均具有相对较长的职业教育办学历史,总体办学实力较强,职业教育特色比较鲜明。

(3) 区属院校院校较多、适应地方特色的院校较少

上述13所本科院校和高职院校中,除了北方民族大学直属民族事务委员会管理,宁夏大学由教育部和宁夏回族自治区政府共建以外,其他本科院校和高职院校均直属于宁夏自治区政府。值得注意的是:宁夏是广大的农牧业地区,对农业、林业、水利、畜牧等方面的应用型人才特别需要,并且需求量特别大。但截至2008年经教育部批准的高职高专院校中,只有宁夏职业技术学院一所高职院校培养以上几类实用型人才。同时西部职业院校没有体现出开发本地资源的特点,如石嘴山市是宁夏重要的工矿城市,但除了宁夏工业职业技术学院有针对性地培养专业技术人才以外,其他高职院校开设的专业均没有体现地方特色。

2. 存在的主要问题

(1) 专业布局不合理 专业发展不平衡

许多高等职业院校在专业设置上缺乏市场调研,专业设置上没能考虑市场对人才的需要 专业结构与产业结构脱节,近几年虽然根据市场用人需求开发了一些新型专业,如数控技术应用、软件技术、动漫等专业,但大多都是一些原来优势专业的派生专业,缺乏开辟新的专业领域。

(2) 校企合作、产学结合的长效、稳定、紧密机制没有真正形成

学校没有与企业的产学研还没有形成长效、稳定与紧密的合作机制,学校寻求到企业建立实习实训基地十分困难,企业等用人部门缺乏与学校合作的积极性,也没有真正参与到学校教育教学过程,往往只是迫于情面而被动地接受学生到企业实习,还没达到教育部提出的“保证在校生至少有半年时间到企业等用人单位顶岗实习”的要求。

(3) 专业重复设置,缺乏长远规划

一些学校只重视专业的申报和审批工作,在专业申报时才根据要求,提出专业建设的思路和规划,而在专业审批后对专业建设考虑较少,不能主动研究专业建设发展的长远规划。而且,专业重复设置情况比较严重,由于缺乏统一的标准,同一专业在不同地区和学校之间存在着较大的差异,特别是由于学校之间软、硬件条件的差异,导致同一专业的人才培养质量差异较大。

(4) 品牌特色专业较少 品牌效应不明显

宁夏自治区的品牌特色专业数量较少,很多学校在专业设置上存在大而全、小而全,缺乏特色以及效益低下等问题。目前,虽然有国家示范性高职院校建设计划重点建设专业3个,计划5年投入亿元发展职业教育,建设25个区级特色专业,但这些专业的品牌效应并不明显 还没有形成品牌的集团优势。

(5) 师资队伍数量不足 结构有待进一步优化

目前,宁夏自治区高职教育师资队伍在数量上和结构上都不能满足高职发展的需要,研究生学位教师仅占专任教师的21%,专业课教师数量不足,占专任教师的64%,双师比例仅为35%,与国家规定的80%比例还有较大差距,专业带头人数量严重不足,缺乏培养和引进专业带头人的合理机制,导致专业建设水平低,特色不明显,创新项目少。

三、优化宁夏自治区高等职业教育专业设置的对策

1. 加强对专业建设的指导和管理,促进专业设置的科学化和规范化

教育主管部门要积极开展高等职业教育专业建设的研究,帮助学校树立科学发展观。引导学校制定长远规划,优化专业结构,促进学校外延和内涵的共同发展。要严格执行专业设置的评审程序,吸收行业专家进入专业设置评审专家组,严格执行设置标准以申报学校招生情况和就业率为依据统筹专业审批。

要引入社会监督机制,建立一套新的专业建设评估指标体系,引导学校规范、科学、合理地设置专业、建设专业,建立学校专业淘汰机制,对于长期招生数量少,教学条件达不到基本要求,教学管理落后,教学内容陈旧,不能适应社会需求,毕业生就业困难等这样的一些专业,由教育主管部门根据情况予以暂停招生或撤消。

2. 结合地方经济和社会发展需求,优化专业结构,为宁夏经济建设服务

设置专业一定要以社会实际需求为依据,符合学校的总体规划和办学定位,要对相关的社会、产业、行业背景进行广泛深入的、有针对性的调查研究,对人才需求进行科学预测,准确把握市场对各类人才的需求情况,按照技术领域和职业岗位群的实际要求,根据各学校的办学条件有针对性地建设一批专业服务面广、新知识和新技术含量高的重点专业,设置并发展培养高新技术产业中应用型技能型人才的专业,设置并发展以高新技术改造传统产业技术需要的专业。根据西部大开发和宁夏社会经济跨越式发展的要求,积极发展现代物流产业 重视现代服务业专业的设置,结合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实际需要,重点发展培养适应新农村建设需要的专业,为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提供人力支撑。

3. 推进教学内容,教学方法和实践教学的改革,提高毕业生的就业竞争能力

推进教学内容的改革,基础课要针对高等职业教育特点,注重与专业课的衔接,适应高技能人才可持续发展要求;专业课程突出职业能力培养,实施基于工作过程的课程设计,并注重职业道德的培养和职业素质的养成。要以工学结合为切入点,根据课程内容和学生特点 合理设计教学方法,探索工学交替、任务驱动和项目导向的教学模式,做到教、学、做相结合,强化学生能力和素质培养,要建设一批设施先进、现代技术含量高、具有真实或仿真职业氛围、具有产学研一体化系列功能的校内实训基地,同时还要不断开发和建设校外实训基地。

4. 建设一支结构合理、专兼结合的“双师型”专业教学团队,为专业建设提供人力资源保障。

要采取各种有力措施,培养和造就一支真正在行业企业有影响的专业教学骨干队伍,特别是培养和引进一批专业建设的“领军人物”,发挥专业带头人的骨干作用;鼓励教师在努力提高教学水平与科研能力的同时,具有一定的行业企业经历或较强的实践能力;重视教学梯队建设,改善师资队伍的结构与素质;提高来自生产、建设、管理、服务第一线的兼职教师占专任教师的比例;鼓励教师主持或参与来自相应行业企业的横向课题或生产、技术研发 咨询以及服务项目。

参考文献:

[1]教育部高等教育司,中国普通高等学校高职高专教育专业概览 北京:中央广播电视大学出版社 2007年1月

[2]张广良,陕西高职专业设置状况分析与研究 职业技术教育 2007年4期

[3]鲍艳 王辉,吉林省高职高专专业设置现状问题及对策 现代教育科学 2007年7期

上一篇: 电力系统vr培训 下一篇: 指导经济社会发展
相关精选
相关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