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历史重点汇总汇总十篇

时间:2023-09-20 09:42:35

序论:好文章的创作是一个不断探索和完善的过程,我们为您推荐十篇高中历史重点汇总范例,希望它们能助您一臂之力,提升您的阅读品质,带来更深刻的阅读感受。

高中历史重点汇总

篇(1)

3.参考系不一定是不动的,只是假定为不动的物体。

4.选择不同的参考系物体运动情况可能不同,但也可能相同。

5.在时间轴上n秒时指的是n秒末。第n秒指的是一段时间,是第n个1秒。第n秒末和第n+1秒初是同一时刻。

6.忽视位移的矢量性,只强调大小而忽视方向。

7.物体做直线运动时,位移的大小不一定等于路程。

8.位移也具有相对性,必须选一个参考系,选不同的参考系时,物体的位移可能不同。

9.打点计时器在纸带上应打出轻重合适的小圆点,如遇到打出的是短横线,应调整一下振针距复写纸的高度,使之增大一点。

10.使用计时器打点时,应先接通电源,待打点计时器稳定后,再释放纸带。

11.释放物体前,应使物体停在靠近打点计时器的位置。

篇(2)

好的教学方法能够提高学生的学习效果,对于驳杂无比的历史知识而言,脉络梳理能够起到的作用是十分积极的。在高中,同学们面对浩如烟海般的历史知识,总是会觉得无从下手,然而,通过对历史进行脉络梳理,就能够很好的将历史知识形成一定的体系,在基本的框架结构下能够使同学们更好的记忆和理解历史,最后达到良好的教学目的。

一、脉络梳理在高中历史课堂中的应用

1、历史知识汇总,构建基本的结构和框架

和其他学科有所区别,历史知识囊括了一个国家或民族在过去的几千年中形成的一切记忆,都可以归结为历史。思想文化、军事政治、朝代更迭、发明专家、医药百科等,也就是说,历史是一切过去概念的总结。面对浩如烟海又杂乱无章的历史,如何进行学习和记忆就成了每个高中学生不得不面对的问题。然而在高中课堂中,通过对知识的脉络梳理就能够极大地提高教学质量和教学效率。在以往,同学们面对历史枯燥的讲义时,总是昏昏欲睡。然而随着我国教育事业的不断发展,历史的教学方法逐渐完善,整个历史知识的框架结构已经初步被构建起来。历史教师通过这些框架,可以让同学们顺着该结构很好的学习,十分利于达到教学效果。

2、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促使其主动学习历史知识

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对于学生而言,只有当其真正对一个学科感兴趣时,才能真正走进这个学科的大门。对于高中历史而言,很多学生不喜欢学习历史的原因就是其知识的复杂性。而在高中历史课堂中,通过将历史知识进行汇总,就能够解决这一问题,极大的提高同学们的学习兴趣。例如,中国朝代自古以来更迭了多次,同学们在记忆朝代更迭顺序时,经常会出现问题。因为很多朝代名字相仿,例如两周、两宋、两晋等朝代。而针对这一问题,教师就将中国古代的所有朝代,按照其更迭的时间顺序将其编成一首押韵诗。夏商与西周,东周分两段。春秋于战国,一统秦两汉。同学们通过背诵一首诗就能够记住过去朝代更迭的顺序,这就极大的促进了学生主动学习历史知识的兴趣。

3、增强学生对知识的分析能力和总结概括能力

知识梳理本身就是对知识的概括和总结,从其中找出重要的知识点进行汇总,以便于记忆。高中历史知识的学习,不仅仅是要同学们去记忆历史知识,更是要锻炼高中生独子对于知识的分析和汇总能力。其中每年高考中,都存在历史材料分析等题型。而历史课堂的知识脉络梳理工作,就是在锻炼学生培养分析能力和概括能力。提高其对于知识的理解。试问:、、对中国分别产生了什么样的影响?针对这一问题,就十分考察学生对于三场战争知识的分析能力和总结能力,必须要从这三场战争对中国的影响中选择出共性和个性,并且将其分别阐述。因此,知识梳理极大的提高了学生的分析和总结能力。

二、对于通过知识梳理来提高高中历史课堂教学效率的几点建议

1、避免枯燥讲义,以兴趣主导课堂

兴趣是促使学生学习知识的源动力,因此,在高中历史课堂中,历史教师应该通过各种手段来提高同学们对于历史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教师应该将历史知识进行汇总,找出其中容易引发同学们学习兴趣的知识点,在授课时应该循循善诱,以有趣的知识点带动同学们自主思考,这样才能达到相应的教学目的。

2、突出重点,环环相扣

在通过知识梳理来提高教学效果时,教师应该注重突出高中历史知识中的重要部分,这就需要教师有长期的教学经验,只有具备丰富的历史教学经验,才能发现历史知识中的重点部分并将其汇总整理。在构建的历史知识整体框架中,应该将这些重点知识分门别类,环环相扣。分门别类,就是将历史知识中属于一类的归纳在一起,例如可以将《本草纲目》、《齐民要术》、《农政全书》、《梦溪笔谈》等书籍归纳为生活杂谈类。将牧野之战、长平之战、官渡之战、赤壁之战、等归为战争类。按照时间的顺序将之归类,将十分有助于学生对于知识的掌握和理解。

3、师生之间应互相沟通,活跃课堂气氛

历史是一门十分有趣的学科,因此在课堂讲授中,教师不应该只通过枯燥的讲义来授课。教师应该和学生进行充分的沟通,可以通过发问等方式来促使学生自主发言,这有助于提高学生学习的主动性以及思考的积极性。试问:中国宋词中流派众多,小资喝花酒,老兵我床头,说的是宋代那两位词人?这种问题十分富有趣味性,能够极大的提高学生思考的主动性。教师可以从旁引导,最后公布答案。小资喝花酒指太平宰相晏殊,老兵我床头指的是壮志未酬的辛弃疾。

4、教师之间应该不断沟通,交流经验

历史教师都是一些知识渊博的学者,因此,不同的教师具有不同的教学风格。尺有所长,寸有所短,教师之间应该不断的进行经验交流,取他人之长,补自身之短。在知识增长方面,作为教师更不可闭门造车。只有不断的学习,不断的提高自身的历史文化知识和综合素质,提升个人魅力,才能为人师表,起到一个十分良好带头作用

结束语

历史课对于高中教育的重要性是不言而喻的,学习历史知识,不仅对于提高学生的文化素养有重要意义,更能够提升一个人生活的品味。因此,为了提高高中历史课堂的教学效率,应该引进和创新多种科学的教学方法。知识梳理对于一门课程的学习十分重要,对于驳杂无比的历史知识学习的重要性更是无可比拟的。

参考文献:

篇(3)

要想保证高中历史教学活动的顺利进行,就要选择科学的教学方法、明确正确的教学理念、营造和谐的教学氛围,从而达到理想的教学效果。高中历史课堂教学活动需要需要进行合理有效的规划,并对新课程教学资源和教学内容进行开发,从根本上满足阶段性教学活动提出的种种要求,保证让课堂教学取得意想不到的效果。

一、树立正确的历史教学观念

在传统的高中历史教学过程中,很多教师都将其看成传授历史概念以及历史知识的一项活动,所以,采取的教学方法大都比较陈旧,导致学生难以对历史学习产生较高的兴趣。自从新课程标准实施以后,历史教师逐渐意识到素质教育的重要性,并在历史教学活动中把创新教学方法看得更加重要。要想保证课堂教学活动取得更加显著的效果,教师首先要从转变自身观念做起,了解并掌握历史主干知识的发展脉络,从更高的层次驾驭历史教材。在对自我角色进行定位时,从教学活动的支配者转变为引导者和组织者,并且在学生学习过程汇总创设一种和谐、宽松以及民主的师生关系,为学生营造出一种积极开放的教学环境。高中历史教师需要具备一定的教改和科研能力,并对自己存在疑惑的历史知识大胆进行质疑,使用全新的视野来对历史内容进行评价和分析,进一步带动高中学生参与到各项研究活动中,从而保证学生的思维能够得以活跃,不断提升他们学习历史知识的积极性和主动性。

二、选择问题式的教学模式

高中历史教学在对课堂提问进行设计时,需要从学生的角度出发,从而保证相关问题能够进一步激发他们产生启发性的思维,保证高中生能够不断进行探索和思考,从而形成乐于探索的学习习惯,进一步培养他们的创新精神。高中历史教学可以通过搭建问题式教学模式来保证学生的历史思维能力能够得到发展和提升,从而实现整个历史学科所需要达到的教学效果。首先,教师要能够营造出一种开放民主的学习氛围,为问题教学活动的顺利开展创造必要的教学条件,在历史教学活动中,教师还要鼓励学生对于某一个具体的问题进行深入探讨,对自己的观点和意见进行表达。例如,教师在引导学生对“一代明君康熙”进行评价时,有的学生就提出了其统治时期属于历史重要的变革阶段,但是,他所实施的闭关锁国、重农抑商政策无法与时俱进、顺应历史发展潮流,从而导致整个中国较为落后。教师对于这种评价需要鼓励其他学生也发表自己的观点和看法,并通过课堂讨论的开展来营造出一种民主厚重的教学氛围,从而激发学生之间碰撞出思维的火花。其次,教师也要主动创设出各种历史问题情境。在现阶段高中历史教材中很多历史事件的概括性都比较强,因为高中历史理解能力相对有限,对于很多事件的掌握都是通过单纯的记忆,难以把握住历史本质。高中历史教师通过不同的引导和启发,让学生突破历史教材的种种束缚,学会用发展和历史的眼光来对待历史问题和历史事件。

三、对教学方法进行创新

高中历史教师在对教学方法进行选择和使用时,可以通过野史引入、强化研究以及突出知识来对教学活动进行开展。高中历史涉及到很多史实,教师若一味地进行照本宣科,则会让整个课堂教学更加枯燥,难以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和思维性。在实际历史教学,教师若能够把野史、历史知识以及演义充分结合。高中历史教师可以把课堂朝着故事化发展,从而让学生能够在愉快轻松的氛围中对历史知识进行学习,让学生掌握更多的历史思维知识。很多高中历史教学活动中,学生难以对历史知识进行梳理,所以,教师需要重点教授更多的历史教学方法,从而能够帮助学生领会更多的历史规律、理清阶段性的历史结构,形成更好的历史思维。针对高中历史教学中存在的问题,教师需要组织学生成立研究小组,进一步帮助高中历史学生明确阶段性的研究方向、查找更多的历史资料,撰写相关的研究论文,从而不点提升高中生的创新思维能力以及精神。

历史学科的一个基本特点就是具体性和过去心,历史事件难以重演,不能在实验室对历史事件进行重演。所以,教师要在今后的教学活动能够中运用更多现代化的教学方法,把过去的具体的历史事件、历史现象以及历史人物呈现在学生的面前,从而让高中生对历史情境进行感知、不断陶冶自我情操,保证其思维能够活跃。例如通过辅的历史教学方法让学生对教学方式达到听、视、触等不同的效果,对于学生的想象、观察、推理以及分析问题的能力得以推动,从而达到更好的教学效果。

四、结语

历史教学作为较为系统的工程,教师在教学活动中需要充分利用各种有效的教学方法和教学思想。在新的教学思想、教学理论、教学原则进行充分利用的同时,进一步吸收先进的教学方法,从而保证高中学生在掌握系统的历史知识的同时,保证他们养成更好的历史学习习惯。

【参考文献】

[1]赵海燕.新课程背景下高中历史教学的反思与对策[J]. 科教文汇(中旬刊),2007,03:127

[2]张燕.论高中历史教学模式的创新与意义[J].中国校外教育,2012,28:39-40

篇(4)

【中图分类号】G633.51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1671-1270(2014)02-0072-01

新课程标准要求学生自主探究、合作学习,此要求既能构筑高效课堂,更能促进学生的思维能力的提升及个性化的发展。目前教育改革的特点是对学生创新能力和精神的培养的重视,主张以学生为本,注重学生综合素质的提高,致力于促进学生改变学习方式,倡导学生自主探究、合作学习。我觉得在中学高中历史课堂教学中应采用问题设置,以问导学,在此基础上的课堂将成为学生的课堂,学生是课堂的真正主人。

那么,如何进行问题设置,以问导学呢?我认为重在教学

设计,结合平时教学实践,我觉得可以设计成这样的教学活动:新课导入――课标展示,设计问题――自主学习、解决问

题――合作探究、方法点拨――知识迁移、巩固应用――学习反思。

新课导入,通过课前检测检查学生已学内容,了解学情,找到新旧知识的连接点,提高新课教学的针对性。

课标展示,分解课标,布置任务。

自主学习,学生结合教师设计的问题阅读课本解决问题。学生可以快速全面阅读课本,整体感知教材知识;其次,有侧重点的阅读,学生发现问题,小组汇总。教师分类列出问题,教师根据新旧知识的连接点,明确具体的学习目标。学生根据分解目标自学,自学后存在疑问的内容进行汇总,如属于简单知识点方面问题的老师可以现时解决,而涉及到教学重难点问题进行呈现。

合作探究,小组讨论时,明确各组学生任务,问题要细化,精准。小组讨论中未解决的问题进行也可进行全班集体讨论。此阶段是学生对知识的理解升华阶段,学生讨论时可以生生互动,也可以师生互动。在这过程中,教师应注重方法点拨,以达到突破重难点的目的。

知识迁移,巩固应用,高一阶段可选择历年学业水平测试的选择题,检查学生基础知识掌握情况及知识运用的能力,重点是阅读材料提炼关键信息的能力培养。题目的选择要精巧,采取多样化的做题方法,达到知识的灵活运用的目的。在此同时,教师观察学生解决问题的细节,适时有效的调控课堂的节奏。

设置问题的流程安排关乎到整个课堂的节奏,而问题设置的类型关系到课堂的效率,它是整个课堂的命脉。问题设置的种类分为哪些呢?首先是判断型;这种问题是对教材内容、新知识概念等作出判断或其它问题,问题设问有“对不对”、“是不

是”等问法。述理型:这种问题是对历史事件发生的条件、原因、结果之间的关系进行分析归纳,通常设问“为什么”。叙述型:设置这种问题是指对历史知识事实、结论或者是对历史事件基本线索及过程等进行叙述,通常设问是“是什么”、“怎么样”等。运用型:此种问题是对设定的情景要求学生用所学的知识解决问题,设计问题有“当你……你该怎么办”。评价型:这种问题主要针对历史人物及现象进行评价。通常可以设计成“对……你有怎样的认识”。

以问导学,建立高效课堂是教者一直探索努力的目标,在近几年的教学实践中发现并不是设置问题种类、数量越多越好,质量才是最重要的。结合实际,我觉得问题的设置应注意以下两个方面:

一、设置的问题要有一定的开放性

学习历史的终极目标是培养学生创造未来的能力,要实现这个目标就要求历史老师在课堂教学中处处注重学生能力的培养,而落实到具体的课堂教学中,就需要教师在问题的设置上要能具有开放性。明确的说就是指在课堂问题设置上,不要求答案整齐划一。注意两个方面:首先,结论多样化,言之有理即可;其次,问题设置注重思维的扩散。高中学生的思维抽象概括性、理性思维已经具有,对史料分析和理解能举一反三,通过自主学习思考得出结论,而不再像以前盲从教师的归纳。所以这就要求教师在教学问题设置时,要进行组织教学,侧重引导、鼓励学生开阔视野、发散思维、各抒己见。比如 “自1982年在全国范围内推行,农村的面貌发生了巨大的变化,在当下我国已跃居世界第二经济实体的形势下,它是否还拥有旺盛的生命力呢?”开放性的设问既可以调动学生学习、合作探究的积极性,也激发学生多角度分析历史知识,不但拓展了学生的思维,还可以培养学生运用学习历史知识的思维来提升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同时也有利于发挥历史教学的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功能,激发学生的创新意识、爱国热情及社会责任感。

二、设置的问题要贴近学生的认知和学习水平

篇(5)

中图分类号:G632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002-7661(2014)20-315-01

随着时代的发展,传统的教学方法已经不再适用新课改的要求。高中历史教学在新课改的冲击下并未取得长足进步。随着时间的流逝现代社会正在发生巨大的变化,然而高中历史教学方法却未发生任何改变。传统教学方式的不足影响了几代人,在新时代的今天必须有所改变,对教师滞后的教学思维进行分析,找出不足之处,制定新的教学策略,保证学生通过高效的方式学习历史知识,并培养自己开放性思维方式。

一、传统历史教学

传统历史教学依托于书本,教师通过书本介绍的历史知识按部就班进行教学,并对相关事件的影响及意义进行分析,之后再进行新知识的学习,整个学习过程就像一个毫无趣味的循环,学生就在这样的循环教学中强迫自己接受历史知识的洗礼,通过死记硬背的方式记住考试重点,通常记忆重点包括事件发生的时间及背景、事件主要内容、事件的影响及意义。学生记忆与考试相关的内容,并直接应用与考试。通过考试成绩可以发现,学生在一些理论知识方面失分率较低,而在一些开放性较强的题目中失分率普遍较高。造成这种结果的原因主要是教师在教学过程中没有给予学生正确的引导,滞后的教学思维限制了教室对新教学方法的开发,历史教学方法摆脱不了填鸭式教学的束缚。学生过分注重理论知识的学习,强行记住一些重要的知识点,从而忽略了对自己创造性思维的培养,难以发表自己对某些事件的看法。

二、调整高中历史教学的滞后教学思维的策略

1、利用多媒体创造历史氛围

传统教学方式过于枯燥单调,学生在这样的教学环境中难以保证长时间集中注意力,因此教师必须营造出一种历史氛围,以此培养学生对历史学习的自主性以及学习兴趣。

多媒体被广泛应用于高中教学中,在历史教学中也是如此。历史教学不同于其他教学,很多时间都能在网络上找到相关精彩片段,并在学生经历枯燥理论知识学习后播放,无疑是一剂强心剂,帮助学生将思绪集中起来,并深入了解与该片段相关的历史事实。例如在讲述相关知识时可以从《投名状》中获取相关知识。《投名状》讲述的是清军镇压的事件。此时江南大部仍就属于太平军的势力范围,虽然影片中有些部分并不符合事实,但仍旧能反映一些问题。例如太平军投降后仍旧被杀光就足以反映出清政府对外腐败无能,对内却通过惨无人道的方式维护自己的统治。对于男二号的死亡说明一切不服从封建统治阶级的人都将被视作封建阶级的绊脚石,以此讽刺封建阶级的残暴统治,同时也反应封建统治阶级必将走向灭亡。教师从该电影中截取相关片段,从而营造出的历史氛围,学生通过课本学习的知识结合多媒体视频就能很好地理解相关历史知识,并进行良好的消化。

2、调动学生思维

现在历史教材中结论性质是较多,由此直接导致教师忽视了教学过程对学生探索思维的培养。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往往沉醉于一个人的表演,游离于教学体系之外,未对学生的学习效率未作深入思考。这种教学方式导致的结果就是历史课堂上大多学生的思维都已经不在课堂之上,因此教师应该学会调动学生的思维。

教师可以让学生进行探讨,引导假想自己处于当时的历史背景中,培养自己的发散性思维。矛盾的爆发必然有原因,金融危机就是经济上不可调和的矛盾最终爆发的原因。教师可以让学生们各抒己见,集思广益,对当时的社会各种原因作出分析。在课堂讨论中,教师可以给学生一定的知识引导,让学生有准确的思考方向。在针对金融危机教学中,教师可以向学生介绍当时资本主义国家的财富分配不均的情况,工人的工资与他们付出的劳动没有呈现同步增长,美国股票暴涨。通过这些相关因素的引导让学生进行思考,就能很快得出比较接近的答案,资本主义的基本矛盾是生产社会化同生产资料私有制之间的矛盾,生产资料掌握在少数资本家手中,资本家利用自己的资本追求利益最大化,同时对工人进行最大程度的剥削,因此工人工资的增幅远小于自己增加的劳动付出,加上资本主义社会民众将发家致富希望以寄托在国家发行的股票上,导致股票价格出现不正常增长,打破原有的供需关系,种种因素的综合导致金融危机的爆发。

3、串连历史知识

教师在教学过程中不可过分依赖于课本,应该将遇到的知识进行串联讲解,帮助学生形成系统的历史知识,防止历史知识片段化,导致记忆混乱,张冠李戴。例如在进行两次的讲解时,需要将两次放到一起进行讲解,找出二者之间的异同点,让学生进行讨论。教师对的那个是的历史背景以及主要事件进行讲述后将课堂教给学生,由学生展开讨论。学生可以分组进行研讨,并将每个小组的讨论结果进行汇总,再由教师进行总结。比如两次都是资本主义国家为了打开中国市场而进行的侵略战争,并且最终都是中国战败被迫签订不平等条约。对于不同点,学生难以全面总结,但是将所有学生的答案总结到一起就很接近实际答案。例如,参战国家由英国发展为多国,侵略时间由原先的两年多变为四年多,战争范围进一步扩大,参与签订的条约、国家数量相应的增多,赔偿条件进一步增加,最后两次的影响及意义也有不同。

历史教学能够帮助学生了解中华文明以及世界文明的发展情况,通过历史的学习能够培养自己正确的三观,同时提高自己分析问题的能力。在实际教学中教师必须改变原先滞后教学思维,采用先进的教学方法,为学生营造良好的课堂氛围,调动学生的思维,并通过科学的体系将历史知识进行串联,保证学生学习历史的效率以及发散性思维的养成。

参考文献:

篇(6)

中图分类号:G633.5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3-9795(2014)01(c)-0078-01

新课程高考历史试题新颖、灵活、涉及面广、难度加大,这就对高中历史教师提出了更高的标准和要求,怎样在高考备考中找到恰当的路径和方法,打造出高考备考高效性和实效性,是指导新课程高考历史教师要面对的关键问题,以下是我在历史高考备考中选用的路径和方法。

1 分析新课程考卷特点,把握授课方向

在新高三上课伊始,就安排原高三历史科组教师,对考过的新课标高考历史科试卷进行归类分析,由专人负责汇总,形成经验在各年级历史科组教师之间交流,再反馈到新高三历史科组,最后结合老高三教师传授的经验和新高三学生的特点制定教学计划,从而把握高三在新学年的历史科整体授课方向。

2 把握《考试说明》和高中历史教材的关系

高中历史教材版本繁多,形成一纲多本,备考中,教材是基本的教学资源外,高中“历史课标、教学大纲”、《考试说明》也是必备的教学资源。《考试说明》规定了高考的目标、能力要求、知识范围和考查形式,既是高考命题的依据,也是高考复习的依据。在备考复习中,融入《考试说明》规定的能力要求,系统、规范、完整把握教材及与教材相关的历史知识,并研究《考试说明》中的例题,才能把握命题特点及解题思路。虽然高考命题高于教材,但教材仍是备考复习的依托,掌握好教材的基本理论、知识、概念等,才能使备考复习收到实效。如在复习人教版必修三第16课“的形成和发展”一课时,要求学生对的内容全面理解,先是掌握旧和的内容,然后掌握二者之间的联系和区别,再掌握二者的不同作用及影响。对于的民族、民权、民生主义的深刻内涵和外延,教师要给学生分析到位,以此抓住重点、破解难点。

3 把握必修和选修教材之间的关系

人教版历史教材必修部分内容提纲挈领,在新课标高考中所占比重却高达85%,需要补充的内容比较多,是教师认真讲,学生重点把握的部分。而选修教材内容详实,是对必修教材的很好补充,但是因为量大,复习时间紧,一般复习有顾不上选修教材的现象,我的做法是在复习必修教材内容时,让学生事先预习与必修教材相关的选修内容,复习时通过提问的方式让学生回答,老师总结,让学生同时把握必修和选修的内容,效果比较明显。

4 把握单元复习和专题复习的关系

新课标,历史学科对知识点的考查难度增强,注重考查对历史学科基础知识相互关系的理解。这种相互关系表现为两种情况:一种是纵向的联系,例如因果关系、历史发展线索、基本历史进程等;一种是横向联系,如历史阶段特征、中外联系等。通过纵向和横向联系,可以总结出历史发展的基本方向和规律。一轮复习是单元复习,以纵向复习为主,主要是夯实基础,把教材中大量的史实根据历史发展的一般规律加以处理,简化成历史线索,便于理解、记忆,否则疲于应付大量琐碎的知识点的记忆,就谈不上主动性的学习和思考。如在中国古代史复习时,注重基础知识教学,力争做到“点透、线通、面全”,形成立体动态知识网络结构。然后让学生在掌握思路和方法的前提下自己去整理知识结构,提炼要点重点、构建立体知识网络和概括阶段特征。二轮复习是横向复习,以专题复习为主,不应再注重知识结构的先后次序,应该本着问题的提出、分析和解决的思路,去寻找所需要的、有用的方法和技能;本着解决问题的目的,将知识进行必要的拆分、加工和重组。一是细化成小专题;二是加强对专题中知识的因果关系的分析,而不只是简单的把知识归纳在一起;三是加强横向拓宽,突出空间的延伸。在专题复习时,首先应从讨论问题的思维主线入手,引导学生从全新的、应用的角度进行思考,如从有利于政治、地理学科的结合及有利于综合的思路和途径,形成不同于一轮基础复习的思维方式,二者之间的关系是,在一轮复习夯实基础的前提下,二轮复习才能拓宽、延伸知识空间,能力才能得到提升。

5 把握教材和教辅资料之间的关系

高三年级教辅资料铺天盖地,我只给学生选三本:一本是比较全面的复习资料;一本是单选优练;一本是历史单科模拟试卷。教辅资料选好对学生能力提高确实有辅助作用,好的教辅资料在归纳知识点、重点知识讲解上确实有独到之处,在知识点选配习题上也很典型,学生通过解一道题,触类旁通,把这部分知识更加准确的把握。但教辅资料只是对教材知识把握起辅助作用,绝不能使教辅资料代替教材,本末倒置。

6 把握教师讲和学生练之间的关系

备考复习中,教师主要是讲存在的问题、疑惑的知识及有针对性的习题;进一步夯实基础知识,提高学生备考能力和水平。怎样把握好讲和练之间的关系,对备考复习尤为重要。首先,要积极探讨课堂教学新模式,强化课堂教学复习的实效性。在一轮纵向复习夯实基础的前提下,二轮复习重新构建知识体系,横向归类知识,培养学生知识迁移与知识整合能力。就要改变以教师讲为主的单一模式,让学生主动参与复习。改变多讲多练、多讲少练、乱讲乱练,甚至不讲只练的片面的做法,提倡精讲精练。精讲,就是必须要讲得要精讲,讲透彻;精练,就是不会的题反复练,在方法上有所得,能力上有所提高,尤其是历史思维能力的培养和训练。只有这样才能适应新课标高考的要求,在遇到新题、难题时,才能应对自如。其次,要指导学生学会复习,给学生消化理解的时间。复习中要积极引导学生注意研究与探讨,让学生抓住核心知识,在课堂上引导学生合作探究,主动去练有价值的习题,使老师讲和学生练有机结合,使备考复习收到实效性。

7 把握掌握知识和培养能力之间的关系

篇(7)

关键词:

信息化;高中历史;课堂教学

一、信息化教学的优势

随着计算机技术的推广发展,信息技术在各个领域都有着优秀表现。教育领域也是很早引入信息技术的领域之一,在我国起步虽然较晚,但推广的效果还是非常明显的。尤其是城镇中小学中,基本上每个教室都配备了多媒体设备。这些设备给我们的教学带来了哪些便捷呢?

1.放大了课本内容。

在没有多媒体设备之前,学生只能在老师的带领下看自己的课本,开小差的机会比较多。而且学生的关注点也容易因为短暂的走思而与老师产生偏差。借助多媒体设备,将课本内容放大到屏幕上,能进一步加强学生对课堂的关注度。2.丰富教学内容。多媒体设备除了可以将已有的教学内容放大到课堂中来以外,还可以应用互联网搜索到许多与教学相关的资料,丰富拓展教学内容。尤其是一些音频或者影像资料可以很好地调动学生学习的热情,也可以让课堂教学更具趣味性。

3.能够提高课堂效率。

有些教学内容较为复杂,但用图片或者视频的形式展示出来之后更容易被学生接受,这样就让学生有了更多的主动学习的机会。同时减少了老师讲解的时间,能够进行更多的教学内容。

4.能够提高课堂参与度。

运用多媒体进行教学后,备课过程中多了更多学生可以参与的环节。备课不再只是老师一个人的工作,可以将任务分配给学生,充分运用任务式教学方法。让学生主动学习,锻炼学生发现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降低老师在课堂教学当中的地位,把课堂主导的地位还给学生。

二、信息化在课堂中的应用范例与在历史课堂中的有效应用

随着信息化教学设备的普及和各学科间的相互渗透,信息化因为其在教学当中的优势,被更广泛地应用到了课堂教学当中。

1.将课本内容和习题内容集中放大展示到了屏幕中。

这样老师可以根据自己要考查的重点,对课本内容进行增减,更有针对性地对学生展开教学活动。

2.利用多媒体设备和互联网扩充课本内容。

利用互联网寻找与课本内容相关的视频或者音频内容,再通过多媒体为学生播放,能让学生更直观、更深入地了解课本内容。

3.变平面为立体,降低知识网络构建难度。

学生接触到的都是课本平面知识,如果形成知识网络是比较难得的一个过程。利用幻灯片,可以根据授课重点,为学生直观清晰地展示知识网络结构,方便学生模仿学习。

4.增强课堂互动性,提高课堂效率。

在备课环节中,可以将幻灯片制作、视频准备等步骤分配到不同的小组进行准备,让学生根据自己的需求查找自己想了解的背景资料。在上课时,由学生中推举出一名主讲人,来为学生讲解大家共同努力的成果,最后由老师对没准备到的重点内容进行补充或者对大家的成果进行讲评。这样能使课堂的气氛活跃起来,学生的参与度和课堂关注度大幅度得到提升,也让课堂变得高效。那么,具体到高中的历史课堂中,我们应该如何应用信息化的优势来开展教学活动呢?

1.利用互联网搜集展示专题图片,营造历史环境氛围。

高中的历史课本中,讲述历史事件和事件意义的课文内容很多,图片内容所占比重较少。不能很好地向学生全面反映当时的社会历史风貌。通过互联网多搜集一些图片,可以更丰富立体地向学生展示当时的社会环境,也让学生更容易理解当时环境下的历史事件,从而对所学内容也印象深刻。

2.利用幻灯片形式展示时间轴。

在教学中我们一直强调,历史课程最有效的学习方法就是可以建立起一条时间轴,让学生更好地记忆历史事件发生的先后顺序。在没有多媒体设备之前,老师只能利用有限的板书表格帮助学生梳理,不够全面直观。如果利用多媒体设备,搭配上图片和简单的文字总结,不仅能涵盖更多内容,还能更直观地展现出中国史和世界史时间轴的重叠。这种做法能有效帮助学生记忆,让学生保持思路条理清晰,复习时更有效率。

3.分配备课任务组织学生自己讲课。

因为学生越来越能熟练掌握计算机的基础应用,可以将备课人物合理分配,将历史课堂交给学生自己来主导。最后老师对重点、考点进行点拨。这样学习能抓住学生兴趣,通过自己的准备也能加深学生的记忆。

4.将模拟练习题放大到幻灯片里。

高中阶段,虽然有很多考试,但是也意味着没有很多的时间,同时给全班学生做统一的测验。历史知识点比较细碎,需要及时检验学生的记忆和应用情况。这种方法能充分利用课堂中的碎小时间,及时地对学生的学习成果进行检测,当堂反馈出学生在课堂中的收获是否达到了老师的预期设计。

三、信息化在历史复习课堂中的具体应用

对于历史教学来说,课堂教学中有一类特殊的课程在整个教学中也占有非常重要的地位,就是历史复习课。在高中历史教学中,历史复习课几乎占据了总教学课时中将近二分之一的时间。主要原因是由于高中历史的主要教学内容与初中阶段内容重叠交叉,在讲授新的历史知识时,其实就是在对旧知识进行复习。另外,作为高考文科考查的科目之一,历史学科由于内容多、时间线索纷繁复杂,给复习课带来的任务量一直很大。较为传统的方式主要有以下两种:

1.划分专题复习。

这种复习方式主要根据时代背景或者主要历史时间进行专题划分,然后细化专题知识点内容,带领学生梳理复习。优点是这种划分主要是依据教学大纲而来,复习与检测都较有针对性。当然这种方法也存在一定缺陷,教学大纲中会有一些重叠划分内容,复习时没有连贯性或将两部分重叠内容进行对比时学生没有形成正确的时间轴关系会给学生自己复习留下难题。

2.依据时间轴复习。

这种复习方式应该是最科学的方式之一,不仅在复习时有线索可依,还可以建立清晰的时间网,了解各个事件之间的联系和区别。但是这种复习方法工作量大,全部靠老师一个人来整理,达不到让学生梳理复习的目的。相较传统复习方法,信息化历史复习并没有太多的创新,但是却大大降低了我们复习课备课的任务量。首先,我们可以利用多媒体幻灯片直观放大地将专题表格展示给学生。重叠内容也可以归纳在表格中利用数据图片进行充分对比展示。其次,数据检索排列功能的充分应用可以轻松地帮助我们梳理出不同的历史事件时间轴,并且能够随意拆分重组。这些内容还可以布置成为小组作业,每个小组分配不同的时间段进行归纳整理,最后全班进行数据汇总。可以让学生充分参与到复习课中,改变复习课“一言堂”的现象。信息化在新课教授、复习课的整理方面都有明显的优势,对于信息化在历史课堂教学中的应用要更广泛地推广和开发。

作者:吴希 单位:福建省连江县黄如论中学

参考文献:

篇(8)

中图分类号:G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3-9795(2014)01(c)-0085-01

随着历史课程教学的改革,新的课程内容教学标准也发生了巨大的变化,现在的教学更注重老师与学生的交流互动,相互学习和共同发展。交流式教学是目前大多数高中历史老师采用的一种有效的教学方式。通过学生和学生之间,老师和学生之间平等的互动交流,共同讨论历史问题,可以极大的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同时提高教学的效率。利用交流式教学,学生们可以充分展现自己的思路,见解和认识,同时聆听和学习他人的观点和意见,从而相互促进,共同提高。

1 交流式教学在历史课堂中的作用

1.1 启发学生思维,因材施教

由于历史课程的理论性较强,如果只是历史老师一个人在讲述课程内容的话,则容易使得整个课程枯燥乏味。而交流式教学方法则可以有效的活跃课堂气氛,使得整个历史课程变得生动有趣。通过学生与学生,老师和学生之间的交流,可以引导学生自主思维和发散思维。因此,交流式教学可以起到启发学生思维的作用。根据交流式教学的特点,循序渐进,渐渐引导学生进行思维扩散,大胆提出自己的观点,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和潜力,提高学生学习的成就感,从而为学生以后的历史学习打下坚实的基础。由于每个学生的学习能力和理解能力都有所不同,老师在进行交流式教学式既要考虑到优秀的学生,也要兼顾后进的学生。比如在进行老师与学生问题讨论的时候,可以多鼓励后进的学生参与讨论,并且根据他们的能力设定讨论的范围等,这样可以促进全体学生的发展,让每一个学生的学习能力都有所提高。

1.2 平等教学,加强学生参与度

在历史课程教学中,可以有效的提高学生的课堂参与度,达到平等民主教学的目的, 让学生没有负担的发表自己的观点和想法。在交流式教学方法下,学生可以自由轻松的参与课堂的讨论,发挥丰富的想象力,创作新的思维或见解。

一种好的教学方法可以让学生快乐的学习,在轻松愉悦的环境中获得知识,同时学生的思维可以到达最佳的状态,而相应的智力能够的得到充分的发展。交流式教学方式可以给历史课堂创作一个平等民主,自由轻松的学习环境,学生可以在这样的氛围中畅所欲言,敢想敢说,而不需要战战兢兢,不敢发表自己的意见等。这种教学方式还可以促进学生以后领导力的提高,对日后的成长大有裨益。另外,民主平等的教学,能够使得学生自主学习的热情高涨,从而有效提高教学的质量和效率。

2 交流式教学实施方法

2.1 课堂辩论实施

历史课程需要陈述和记忆的内容比较多,因此课堂教学容易沉闷,没有活力。而通过课堂辩论的方法,让学生互相争论和表达各自的观点,可以使得整个课堂气氛活跃起来,让更多的学生自己的加入历史课程的学习和讨论中。通过历史内容辩论的方法,鼓励不太积极的学生自主参加到这种活跃的学习氛围中,让那些善于思考的学生组织辩论,加强他们的学习领导能力,以及从不同角度发现问题,思考问题的能力。可以看到,课堂辩论,可以使得学生的观点见解更加开阔,思维更加活跃。历史教师可以采用在每个课程单元结束后用一节或两节课的时间,举行上单元历史课程内容的辩论讨论,可以是针对某一历史人物的评价进行辩论,也可以就某个历史事件的影响进行辩论,这样既方便了学生对历史事件和人物的记忆,又可以培养学生的思维辩证能力,认识到历史事件,历史人物的丰富多彩的知识面貌。在进行辩论的时候,学生们之间还能够学会团队合作能力,创新思维的能力,这些对高中其他课程的学习都有帮助。

2.2 问题思考讨论方法

在交流式教学的过程中,可以采取分组讨论的方法加强学生对历史课程的参与度。对于分组讨论,可以是固定几个同学为一组,也可以是学生自主寻找组员进行讨论。学生可以结合历史课内外所了解掌握的历史知识,利用分组讨论和汇总,对历史课程上的各种讨论问题有一个更清楚全面的认识。因此,通过分组讨论法,既可以有效的提高学生的参与度,又能够激发学生的学习激情和思维能力,并且可以使得学生能够就某一历史问题有一个全新的认识和了解,各抒己见总能听到别人对历史的见解,同样也培养了学生间的合作能力和探究能力。

2.3 材料引导自学法

在老师和学生交流式教学的工程中,可以采取材料引导自学的方法,帮助学生提高学习的综合能力。在历史老师进行授课前,可以分发一些材料给学生自己去理解和思考,然后老师通过提问题的方式引导学生总结材料的内容,观点,并启发学生独立思想,得出自己的新的想法或见解。老师根据每个学生对同一问题得出的不同观点,与学生进行讨论,并且让学生们可以就不同观点进行交流互动,促进其思维发散。通过材料引导自学的方法,可以提高学生的综合学习能力,创新能力和独立思考的能力,也可以使得历史学习过程更轻松有趣。

3 结语

交流式教学方法可以使得学生积极互动参与课堂知识的讨论和思考,促进共同发展,并且能够培养学生的自主思维能力。通过交流式教学方法,可以培养学生的独立性和自主性,引导学生质疑、探究在实践中学习,促进学生在教师指导下主动地,富有个性地学习,创造一个能引导学生主动参与的教育环境,激发不同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使每个学生都能得到充分的发展。

参考文献

[1] 普通高中历史课程标准(实验)[S].2003, 4.

篇(9)

随着新课程改革的不断深入,课堂教学方式也发生了很多的变化。诸多教育理念不断渗透到教师的课堂教学中,如建构主义、认知主义等等,在各种尝试中,笔者认为小组合作探究的课堂学习模式比较好。

一、小组合作,多管齐下

小组合作学习是当代国际教育改革背景下的一种新潮流和新思维,正在被越来越多的国家和地区所接受。它的主要特征是师生之间、生生之间、小组之间能建立起双向或者多元的对话关系,通过多元对话来解决问题,实现学习目标。这样做不仅有利于学生自我价值观念的形成、培养学生的团结协作精神,而且有利于培养学生的科学探求精神。

小组合作,利用教学过程的互动性来促进学习,将个体间的差异当作一种教学资源,达到了集思广益、取长补短、共同进步、协同发展的目的,高效完成了教学任务,实现了学习兴趣、学习能力、学习质量的综合提高。摒弃教师讲授的单一方式,让学生“我的学习我作主”,确实是一种非常合理优化的学习方式。

二、常见问题与有效对策

笔者在实施小组合作的教学模式一段时间以后,却发现了一些操作上需要注意,或者说比较难处理的问题。经过查阅相关的理论著作,结合对相关课堂的细致研究,找到了一些简单易行的方法,具体如下:

(一)关于合作小组分配的问题

在高效课堂模式下,学习的最小单位不再是学生,而是小组。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把小组建设作为高效课堂的重要突破口,力求通过小组合作学习的力量激发每个学生自主学习的积极性。提高小组合作效率重要的一条就是加强合作学习小组的建设研究,其中就包括小组的组建方法,小组成员的分配是小组学习效率高低的一个基本前提。

常见的操作有两种方法,一是班主任老师让学生自己选择比较熟悉的、平时交流较多的学生在一个小组。这种做法的好处就是,只要能凑齐熟悉人数的小组在今后的课堂表现中肯定是非常积极的,交流讨论探究的深度应该不用怀疑。但是,这样分组的弊端也很明显:比如好说话的,好做小动作的学生往往会选在一起,影响课堂的纪律;还有就是并不是每一个学生都能被选上,平时有些人员不太好的,或是比较沉默的往往就没有人选,那么他们怎么办?总不能让他们调班吧。如果将大家选剩下的那些组成一个组,那就更糟,课堂上别想他们会有什么效率可言了。

另一种做法就是班主任老师自己排,当然如果班主任老师能认真研究学生,仔细了解个性,那么还是能按照个性特点、学科表现等方面合理分配的。但是这样分配出来的小组需要一个比较长的时间去相互了解、适应,短期内的课堂质量将会受损。

(二)关于合作学习展示的问题

1.少数学生不积极

在课堂交流或展示的环节中,我们经常会发现一些学生只听不说,或者感觉自己是局外人一样。这个情况的产生有两种原因:一种是自己能基本学会,不想和其他同学交流,没有合作意识,认为交流是在浪费自己的时间。对于这样的学生,小组长要引导他,慢慢影响他,让他逐渐融入其中。如果引导之后仍无改观,那就需要老师出面做工作了。另一种情况就是学不会,因自卑而不敢交流。对于这样的学生,组员要主动帮扶、教师要重点指导,让他学有所成。在提问展示环节给他展示自己的机会并鼓励赞赏他,让他感受到成功的快乐,最终打消他的自卑心理,在这方面我实行了一套方案,采用积分制:让历史课代表将主动展示的同学记到《评价表》中,每周进行汇总。对表现好的小组和个人进行物质奖励,再评选出“优秀小组长”、“最佳学习者”等等。这个问题的前提在发现、关键在解决。

2.个别学生太积极

由于采取相应的激励措施鼓励学生积极展示,导致个别在历史成绩上有明显优势的学生,见题就抢,总是第一个站起来回答问题。这样做对他来说固然是好事,但是弊端也非常明显。比方说,某节课上讨论的几个问题对于其他多数同学来说,是需要更多的思考时间的,当大多数人还在思考的时候,你就将答案抛出来了,一来他人对这个问题理解的不到位,二来会更加挫伤一些同学的学习积极性尤其是在历史学习上有欠缺的那些。从而在以后的课堂上会产生惰性、依赖性,问题一出来,他就想:“反正我也没人家答得快,算了。等着听别人说吧。”为此,我采用了一种新的积分制:问题提出以后,不是谁想答就答,而是按照某个顺序轮流进行。比如说某题轮到第二组了,该组就得有个同学主动来展示,展示不充分的话,也将由该组的其它同学优先补充。倘若该组没人主动答题或者也无人补充作答,那么机会就会留给其他组,哪组表现好就给哪组加分。

3.学习习惯不合理

具体表现为展示的同学表达不清,听的同学不认真。这种现象将直接导致教师不得不将该问题的内容再讲述一遍,这就浪费了很多时间。这个问题是比较常见而又很让人头疼的,需要历史老师在平时注意锻炼学生听与说的能力,从而提高课堂上表达的效果。课堂上的一些问题教师非讲不可的话,那就一定以概括和总结为主,力求简洁。

针对实施过程中的诸多问题,我也一直在思考,以上列出的都是一些形式上的小问题,在历史课堂上能否高效地进行自主合作探究,我认为最关键的一点,是教师在备课中能够对讨论的问题做到精心设计。

精心设计并提出富有启发性的问题是保证小组合作学习质量的前提。从心理学的角度来看,问题可以激发学生学习的动机。

总之,小组合作学习的模式固然有很多值得称赞的合理性,但是对于不同地区、不同学校层次的学生而言,将仍然是一个需要长期探索和逐步完善的课题。古人云“路漫漫其修远兮,吾将上下而求索”,但愿诸多同仁能够紧密结合本校的实际情况,仔细探讨课堂的若干细节,巧妙构思独特的课堂设计,走出富有特色的课堂教学改革之路。

篇(10)

一、历史教学要达到一定广度

首先,要整体把握教材的知识结构。教师在教学时,要注意对历史特征和规律的阐释,一个历史事件的前因后果,都要说清楚,给学生一个完整的知识结构。其次,要指导学生分析历史事实、现象和概念之间的内在联系。如讲“”时,先向学生回忆这个时期的经济史“资本主义初步发展”,文化史的“启蒙运动”,政治史的“”,这就能使学生从宏观上掌握历史知识的内在联系,能使学生从整体上掌握“”的历史概念。第三,要加强知识的横向联系。如:对“二战”影响的讲解,要注意给人们带来的灾难和平民思想的深入人心,加深学生对问题的理解。第四,教师要指导学生运用阅读方法。掌握历史的前后联系,使学生的知识达到一定的广度。具体方法是出示阅读提纲、或带着问题去阅读,在阅读的过程中,注意找出并划上内容的重点句、词。如讲“二战”的影响,每一段的第一句就是重点句,它概括了整段文章的内容。第五,要让学生学会独立思考。调动学生的思维,让他们了解家乡的名人、名胜,并能够阐述自己的看法。鼓励学生发现隐藏在事物后边的问题,保持对知识的一定深度。总结不出来难的问题时,教师要结合生活实际引导,如:现在的农村生产是不是小农经济?为什么?小农经济该具备哪些特征等,不断的设疑,不断的让学生自己解决问题。

二、历史教学要达到一定热度

要想使历史教学让学生产生兴趣,就要做到以下几点:第一,灵活多样的教学方法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如,教学时可以利用幻灯、投影、录音、录像等手段,这样做符合学生年龄特征,直观形象画面,更容易吸引学生的注意力,引起共鸣,使教学效果更佳。第二,运用与教学内容密切相关的材料。如,教学时,教师运用一些趣味性较强的历史故事、古诗,使学生很受感动。这些丰富多彩的历史材料会丰富知识面,增加学习兴趣。第三,讨论是交流的最好形式。如在讲“二战”中“敦克尔克大撤退”时,教师出示问题“如何看待交战双方的胜负?”展开讨论,有学生认为大撤退就是大逃跑,当然是英法联军的失败。有学生认为逃跑也是一种战术,是一种策略。经过一番激烈的争论,加上教师点拨,使他们对此战役有一个全面的认识:这次战役,对于双方来说各有胜负,但这次战役的最大作用是使德法西斯企图将英法联军主力消灭在法国的阴谋破产。英法两国通过此次战役,保存了实力,为以后反法西斯战争的最后胜利打下基础。在讨论过程中,学生学会从多层次多角度看问题的思维方法。

三、历史教学要重视深度

历史教育的实用性、社会性都非常重要。教师在教学时,要使教学达到一定的深度。第一,历史是前人一切成功和失败的经历,是人类经验和教训的汇总。学习历史要以史为鉴,古为今用,这也是历史社会功能的具体表现。因此整个历史教学过程中,教师要力求做到把教学内容与现实生活紧密结合,尽可能选择一些与教材有关,具有代表性、又是学生普遍关心的热点问题,这样就会觉得历史离我们并不遥远。第二,历史教学中,要注意充分利用历史材料,同时教师要教给学生解题方法。第一步,要先读懂材料;第二步,要联想教材中的内容;第三步,要弄清问题是什么。通过对材料题的分析和解答,从而提高学生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上一篇: 指导经济社会发展 下一篇: 大学生健康教育笔记
相关精选
相关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