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历史科研课题研究汇总十篇

时间:2023-09-20 09:42:37

序论:好文章的创作是一个不断探索和完善的过程,我们为您推荐十篇高中历史科研课题研究范例,希望它们能助您一臂之力,提升您的阅读品质,带来更深刻的阅读感受。

高中历史科研课题研究

篇(1)

一、新课导入的演示实验要体现科学探究

选择一些生动、有趣、新奇和学生感到意外的演示实验引入新课,能够有效地激发学生的好奇心和求知欲.

例如学习光的折射时,如果重复初中学生知道的实验,学生学习的兴趣不会强烈,但选用学生不注意的新奇现象,如用“神奇的影子”这个实验,一定会激发学生的探究欲望.在平静的水盆中慢慢将一支铅笔斜放入水中,我们会看到在水底形成一个铅笔的影子,而在对应铅笔与水面相交处,却形成一个较大的黑圆影子,黑影的外边显得比较明亮,随着铅笔不断放入水中,这个圆形黑影也随之向后移动;如果将铅笔慢慢提起,结果刚才的黑圆影突然消失,而变成非常光亮的亮斑,现象非常奇妙.这是怎样形成的呢?教师在这里提出问题,设置悬念,让学生去思考、探究,引导学生通过观察、讨论、收集证据来证明提出的观点.原来在铅笔放入水中时,在铅笔与水面相交处,由于水面的表面张力的作用,在水面形成一个凹形面,其作用就像一个凹透镜,由于光的折射,光线向四周散开,在凹透镜的中间形成黑影,而在黑影的四周显得比较明亮,如果用一个手电筒和凹透镜做一个演示,很容易看到这个现象;但在将铅笔慢慢提起的时候,同样由于水面的表面张力的作用,水面凸起,其作用就像一个凸透镜,由于光的折射,光线向中间汇聚,在凸透镜的中间形成亮斑,如果用一个手电筒和凸透镜做一个演示,很容易看到这个现象.接下来教师还可以要求学生从理论上进行探究,根据透镜对光线的折射作用,作出光路图来解释看到的上述现象,通过这样的探究学习,学生一定会终身难忘.

二、教学过程中演示实验要体现科学探究

中学物理是以实验为基础,以最基本的概念和规律为主干构成的完整体系.为帮助学生构建基本概念和基本规律设计的演示实验要体现科学探究.演示实验不仅要为构建知识提供感性认识,而且需要激发学生在观察演示实验中,以科学的态度和对科学探究的浓厚兴趣,经历科学探究过程,去发现、思考、探讨,在获取知识的同时,实现培养科学素养的目标.

三、应用深化中演示实验要体现科学探究

篇(2)

重庆市普通高中进行新课程改革这几年,高中课堂最大的变化是学生的自主学习、合作学习等活动增多,课堂变活跃了。但在轰轰烈烈的课堂中,学生是否真正学到了知识和方法,能力得到了提高?是否貌似实施了新课改使课堂活跃,但课堂教学却不一定具有实效性?这些都很值得我们去研究。通过这几年课堂教学实践,我将自己对新课改后高中地理课堂教学实效性的一些研究总结如下。

一、地理课堂教学实效性的内涵

地理课堂教学的实效性是指教师在有限的课堂时间内完成教学任务,教学生掌握这节课的地理知识和技能,培养学习兴趣和创新思维,提高解决问题的实践能力。简言之就是提高学生课堂单位时间内的学习效率和效果,提高教学质量。

二、提高地理课堂教学实效性的重要性

要提高地理课堂教学的实效性。教师必须清楚新课标和高考的要求。课堂教学是实施素质教育的主渠道。而提高课堂教学质量的关键在于教师要实施有效教学。通过课堂教学,让学生在“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和价值观”这三个维度方面得到协调发展。这就要求教师要积极适应新课改的变化,不断调整教学行为,追求教学的有效性高效率,才能促成教学目标达成和学生全面发展。

三、提高地理课堂教学实效性的措施

(一)转变教学观念,认真备课,注重教学过程和结构的设计。

在新课改的课堂理念下,传统的“满堂灌,填鸭式”课堂教学模式已经不适应新课程改革的潮流。地理教师也要转变传统教育观念,地理课是让学生通过地理的学习,“学会学习,学会思考,学会合作,学会生存”。因此教师除安排好教学计划和进度外,还要充分考虑每节课的内容,结合新课标的要求设计教学活动,安排好每堂课的教学设计和结构。这是非常关键的一个环节。这一切需要教师课前认真准备,收集相关资料,才能为追求教学的实效打下基础。以往只注重一节课开始时的导入集趣,而学生的兴趣一般是不会持久的。如何能够让学生始终保持持久的学习热情,这应该是在每一节课的教学设计中反复思考的问题。所以在备课设计时,要考虑教学过程有一定趣味性,对每节课的每一个重难点知识都要深入浅出的精心设计,才能让学生乐于探究和学习。设计时还要把握一节课循序渐进,逐步深入的全过程结构。如:讲自然界的水循环,可提出长江为什么流不干的问题,让学生合作探究水循环的过程环节;然后观看水循环动画,让学生知道实际和自己想象的异同;再让他们画出三种水循环的示意简图并标出水循环的环节,由他们来讲解;然后教师适当“引问”,最后总结。这样既激发学生兴趣和参与体验,又达到较好的教学效果。讲课时注意结合实际情况,因势利导,就能事半功倍。

(二)充分调动学生学习兴趣,构建和谐高效课堂。

由于课堂时间有限,要构建高效课堂,教师还必须要锤炼自己的语言,尽量精炼准确地表达意思。对于抽象内容,可利用生动的语言教态、板图及多媒体结合,才能引起学生的兴趣。而对于一些需记忆的枯燥知识,可用易记的歌诀和自编口诀等辅助记忆。这样学生既通俗易懂感兴趣,又加深了对地理知识的理解。如讲“水资源的合理利用”,可从重庆遭受旱灾的视频入手,循序渐进介绍水资源的特点和分布,最后让学生思考怎样合理利用水资源,解决本地的旱灾。在疑问和好奇的心理作用下,学生的探究思维必然得到触动,去探究怎样合理利用水资源。这样学生往往热情高涨,整堂课也就和谐高效了。

(三)采用多种不同的教学方式方法,因地制宜进行教学。

自主学习、合作学习等教学方式已广泛运用于地理课堂教学。但这些方式是不是一定要用呢?课堂上是否安排合作学习、探究学习等,安排几次,应根据具体的教学内容和情境而定,还要根据知识的特点和学生的实际来确定。因此课前要精心设计,课堂上要有序组织。有时遇到教学内容偏难时,不一定死板的采用学生探究学习的方式,可以用多媒体动画演示加上传统的图示法,由教师讲授这部分难理解的知识,以帮助学生更好地掌握。如讲地球的自传,公转的地理意义,用动态的动画演示地球的运动,学生做适当的探究学习,再由老师适时讲授,学生就能更好的理解。

1.利用多媒体进行教学

地理学科知识离不开地图,现代教育技术运用多媒体投影显示系统, 将教学内容通过课件直接呈现在屏幕上, 这种方式集图、文、像、声等各种信息表现方式于一体, 改变了传统课堂以地理挂图为辅助的教学模式,它将地理内容生动形象的呈现出来,使学生更直观看到地理事物的演变过程或者直观立体的观测景象,可加强理解。在新课引入或涉及地理事物变化等过程,通过视频或动画设计来展现,可提高学生学习兴趣。例如讲“水资源的合理利用”一节,可用重庆的连晴高温致干旱的视频导入。从学生身边的现象引入,能激发其兴趣和求知欲。在讲到水资源的质量与地区经济活动效益的关系时,可用农夫山泉与娃哈哈矿泉水的价格对比,再用农夫山泉的视频广告“…我们坚持水源地建厂…”让学生轻松自然地理解。这样的视频进入课堂。可以有效的提高教学的趣味和效果。

2.利用图示法教学

地理学科与其他学科相比,最突出的特征是有各种地图、图表等。它们能直观表达空间概念和地理事物的空间结构联系及其发展变化过程。地理知识的应用也很强调熟练判读各种地图,在图上填注重要地理事物的位置或分布,解答相关问题,并能根据要求绘制简单的地理图表。多媒体教学在一定程度上展示了地图,但它不能替代图示法教学。在相关的课堂上运用图示法将本节课的重难点展现出来。运用图图互变、图文互变、图表互变法转换思考的角度,推导地理规律和原理;通过各种读图、填图、绘图、分析示意图题型训练,提高学生应变能力和地理综合思维能力。

(四)适当的课堂练习和导学案练习,提高地理实践应用能力。

新课改使课堂非常活跃。但一节课下来学生是否掌握了地理规律方法,可通过适当的课堂练习来检验学生的学习效果。课堂上每一个重难点讲了之后,可设计一道典型的练习题让学生完成。使学生从合作探究的层次再提高一步;即从知识的掌握到迁移应用,从倡导学生自主学习探索提升到学生学会应用。让地理课堂教学的有效性得到充分体现。但课堂毕竟是有限的,要想真正提高学生的地理实践应用能力,还需要课后辅以适当的练习,实现方法技能的迁移。新课改决不意味着学生只讨论合作探究就行,不需要练习。为此学校教研组的教师可以编写符合本校实际的地理导学案。它需要根据本校学生的知识水平、能力水平、学习方法特点和心理特征等具体情况,设计供学生在整个学习过程完成的练习辅导。通过这些练习,才能真正实现学生学习方法和实践应用能力的迁移。

(五)课堂学习与课外活动相结合, 引导学生从生活中学习地理。

根据学校及周围环境条件、学生的爱好、特点,组织他们开展多种形式的课外活动。这包括地理学科的课外阅读、观测、调查、野外考察、知识竞赛等。只有把理论学习与课外活动相结合,才能提高学生地理学习的积极性和课堂学习有效性。如可利用学生社会实践活动,让他们关注身边的地理,关注生活中的现象与所学地理知识的联系,教师再加以引导,教一些研究方法,让他们在实际生活中去探索研究,解决问题,达到学以致用的目的。

(六)坚持反思总结,取长补短,不断提高。

新课改非常强调教师注重教学反思,促进教学的研究;也关注学生的进步和发展,关注教学效果。有效教学需要教师必须具备反思意识。要不断反思自己的教学行为,什么样的教学是有效的,我的教学哪些是有效的,有没有更有效的教学。教师在教学前进行反思,能使教学成为一种自觉的实践;在教学中进行反思,能及时使教学高质高效进行;教学后进行反思能不断完善教学设计,能使教学经验逐步提升理论化。新课改后各地课堂教学实效性的先进经验层出不穷。这都需要我们不断学习,通过相互听课、外出学习等取长补短,借鉴先进教学经验。将反思总结持之以恒,贯穿于教学活动的始终。这样才能使地理课堂教学更有效。

课堂教学怎样更有效,是教育教学一个永恒的主题。只要按照这些方法进行教学,就会慢慢提高课堂效率,提高地理课堂教学的实效性。

参考文献

[1]普通高中地理课程标准(实验).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制订.北京市:人民教育出版社, 2011年6月

篇(3)

观点的新颖性原则 一个课题,观点是灵魂。老调重弹的东西总是惹人厌烦,观点要“新颖”。这有两种情况:一种是就观点本身而言是新颖的。(至少在教师们看来是挺有新意的)。学生思维的灵活性,往往是教师意想不到的,学生观点本身有很多是非常有创意的,教师应该尊重这种创造性。第二种情况是,就话题本身而言可能是老的,但完全可以以新的角度来研究。例如:《战国中后期的“合纵”“连横”与中国的统一》,这样的课题很明显是老话题。但是假若变成这样《“连横”与中国的统一》,并且分别从“连横”作为一种外交思想、“连横”作为一种外交政策、“连横”作为一种外交格局,三个角度来研究。这样就推陈出新。换个角度看问题,自然妙不可言。

内容的地方性原则 这一点很关键。尽管我们并不是非提倡地方性不可,但是或许地方性研究更容易体现研究性学习的目的。在没有考试的压力下,学生是可以真正学习历史的。他们一边看,一边会像考古学家一样地探索,提出各种假设,“现场”寻找自己的证据,探讨分析的逻辑,如《河阳古民居研究》。研究的地方性趋势明显在加强。地方性的研究不仅可以激发学生的研究兴趣,而且可以方便学生实地考察、询问,获取第一手的资料,从而也节省了时间,在过程中也培养了学生的社交能力,而我们的乡土教育在无形之中也得到贯彻,让学生自己发掘家乡的文化内涵,更加热爱自己的家乡。

切入点的适度性原则 研究性课题切入点首先要防止过大。由于学生知识水平的局限,学生最初所提出的研究课题的切入点普遍都是大的。比如有这样一个课题:《一个“继往开来”的朝代:隋》由于初中教材讲隋朝承上启下作用是从政治、经济、文化各方面来讲的,因此学生也容易形成简单的思维定势。假如真的如教科书那样立意,可以说,研究很明显便失去价值。但假如仅从政治、经济、文化某一个角度来看这种“承上启下”性,那是有意义的。避免了“全面出击,全而不实”的现象。当然也要防止另外一种极端。切入点过小。如上例子,若选文化当中的文学,甚至是文学某一方面的诗歌发展这一角度来看隋朝的“继往开来”。这对于中学生是太难了。毕竟文学素养是一个问题,而且资料搜集也犹如登天之难。这样出现了矛盾:切入点大,容易导致泛泛而谈;切入点太小,则资料无法搜集,学生本身是无法把握的,需要教师根据学生和课题的具体情况来帮助学生选择。

操作的可行性原则 在选择课题时,研究性课题引导探究的问题一定要适应学生的认知水平,将大学生,甚至是研究生探究的深层次问题原样地端给中学生,这样就使他们望而却步,倒了他们的胃口。教师为了片面追求“高、精、新”忽视了学生个人的阅历和经验与课题的联系。教师帮助选定的课题,或许具有现实性,体现了时代特色,非常新颖,但是不是学生所感兴趣的。相关的资料是不是容易寻找、理论研究的程度是高是低等问题都是影响到研究性课题能不能顺利进行的重要因素。

学生的主体性原则 研究性学习课题的操作,主体是学生。教师只是一个参与指导的角色。在研究中,特别是选题时,由于知识结构、生活阅历、文化底蕴不同,师生冲突是难免的。这时,教师要尊重学生的选择,相信学生,让学生放开思维大胆地去做。因为学生是操作的主体。教师的过多参与,势必造成学生的被动态势,往往出于对教师的信任不敢越雷池一步,研究性课题完全变了味,教师反客为主成为研究的主体,而学生则成为了搜集资料的工具,从根本上违背了研究性学习的宗旨。培养学生的创造性,要真正在过程中得到贯彻,而不应成为一句口号。

总之,历史研究性课题离不开教师的指导,而且这种指导必须是科学的。只有这样,学生才能取得在课堂上不可能得到的经验,才能学到如调查研究、实地考察等研究方法,才能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最终达到一种“读万卷书,行万里路”的史学境界。 (上接第233页) 殖民地半封建社会。同时瓦解了中国自给自足的封建经济,打断了中国社会独立缓慢地发展资本主义的进程,中国逐渐被卷入世界资本主义市场,成为资本主义国家商品倾销市场和原料供应地。

篇(4)

生物野外实习是高校生物教学内容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是课堂教学与课外实践相结合的重要环节。其目的是巩固和充实学生理论知识,增强学生实践能力,促进学生生物学综合素质的提高。内容包括动植物学以及相关的生态环境考察等。但生物野外实习时间少、目的不明确、指导教师匮乏、实习环节得不到保障,更没有系统的评价考核体系。致使一些野外实习浪费了大量的人力物力,没有真正发挥其重要作用。本文探讨了现行生物野外实习中存在的问题,提出以培养学生初步开展科研工作的能力和综合素质为引导,构建生物野外实习教学的新模式,为相关学校生物野外实习提供一定的参考和借鉴。

一、生物野外实习存在的问题

(一)教学观念陈旧,学生不感兴趣长期以来,由于师生对生物野外实习缺乏足够的重视和周密的实习计划,于是实习就演变成了只是去验证课本的知识和认识各类动植物,学生问老师答,学生记物种,所属科、属。老师则是一本活知识词典,学生无形当中在进行一场认“种”的比赛。显然这是教师主动灌输,学生被动学习的一种验证性的教学模式,缺乏对学生独立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能力的锻炼,学生学习起来没有多大的兴趣。这种固定单一的验证性教学模式使学生得到的是表面的、零碎的知识,实习效果很不理想。

(二)参与实习主动性不强,目的不明确,与科研脱节生物野外实习是直接面对未知领域的重要实践活动,是提高学生科研能力的好时机。然而以往野外实习是一种教师主动灌输,学生被动学习的教学模式,很难发挥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只是觉得在游玩,认识物种,不知道为什么要这样做,目的很不明确,更谈不上对学生进行素质教育和科研能力的培养。学生仅仅为了完成标本采集、制作与识别等任务,很少与科研活动结合。学生被动的学习,也使得很快忘记内容知识。

(三)评价考核方式单一,没有很好的对学生的综合能力进行考查一般生物野外实习考核方式,都是在最后两天,由指导老师在实习地周边,采集一些常见植物和拿出先前的动物标本,让学生辨认,说出一些简单的特征,对比辨别物种的一些简单特点,由此来确定学生的实习成绩。正是由于这种考核方式的片面性和局限性,决定了所考出的成绩不能体现学生的综合素质和各方面能力,只能说明学生记住了多少动、植物的名称,不能达到实习效果及学生科研能力的培养。

很多学生是当作野外游玩,实习效果很难保证,与原本的教学目标相离甚远,不能体现野外实习的真正价值及意义。

转贴于

二、构建以培养科研能力为引导的生物野外实习新模式(一)实习前做好各项准备工作,确定小组的科研小专题实习前的准备阶段,给学生讲清楚生物野外实习的目的和任务。要求学生通过查阅文献资料,与带队教师讨论并结合实习地的具体情况,每个实习小组要确立一个大家共同感兴趣和切实可行的研究小专题,在实习过程中开展相应的研究工作。

(二)实习过程以培养科研能力为引导构建新型的野外实习教学模式1. 实习观念由验证性向研究性转变在生物野外实习教学过程中, 实习观念要逐渐由单一的验证性实习,转变为将探索性和验证性相结合的研究性实习。传统的验证性实习是以教师为主,学生被动学习,目的只是让学生简单验证课堂知识,缺乏对学生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能力的锻炼,学习没有兴趣。而研究性实习则是由学生通过思维过程,进一步探索,得出科学问题的合理答案。学生在对科学产生兴趣的基础上,形成科学的思维方式,有利于提高观察学习与综合分析问题能力,从而达到培养科研能力的目的。

2. 教学内容由学生被动学习向主动参与研究转变生物野外实习开展科研活动可提高学生的科研能力,是一个很好的学习机会。

实习前,教师设计科研小专题,每个大组细分成几个小组,小组成员搭配合理,男女比例适当,每个小组1-2 个小专题。在教师的指导下,以类似科学研究的方法进行研究性实习,使学生从被动的学习转变成学生主动参与科研课题的研究,在围绕小专题的调查研究中,学生不紧学会了识别物种,采集制作标本等基本方法,更重要的是学生能主动地从科研的角度去发现问题,并与教师探讨,得出解决问题的方法。

这样可使教师从实习中拓宽科研课题来源,使学生最大限度地参与到教师的科研活动中,以培养科研能力为引导的新实习模式才能更好的落实。

(三)注重学生综合素质的培养,特别是科研能力的培养科学研究是运用知识和创造知识的探索活动过程,而生物野外实习的目的之一就是运用知识。在实习过程中,结合动植物种类识别,标本的制作,每个实习小组同时尝试开展相应的小专题研究工作。实习过程中学生有热情,采集主动,观察认真仔细,查阅工具书积极主动,提出的问题具有一定层次和高度。另外,我们还把教师的科研课题与教学结合起来,指导学生如何进行科研工作的野外调查,如可开展植物多样性、植物区系、野生浆果资源调查及其与环境的关系调查等教学活动。

科研能力的获得要求在坚实的基础理论和综合理解基础上敢于实践的思维模式,动植物学丰富多彩的野外实习活动有利于学生科研能力的培养。

篇(5)

1.1物理课堂实验活动能够帮助初中学生将抽象的物理概念具体化

物理课堂实验活动能够将抽象的物理概念转换为具体、形象的物理现象,给初中学生更为直观的理解,能够有效地帮助学生解决学习中难以理解的难点.如果脱离了具体的实验活动,单靠讲授抽象的物理规律和概念,教师很难将物理现象讲清楚,学生也很难理解老师所讲授的内容.初中学生在思维方式等方面,还不够成熟,具体的实验活动比抽象的讲授更能够吸引学生的注意力.

1.2物理课堂实验活动能够培养初中学生学习物理课的兴趣

俗话说:“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兴趣是一种带有情绪色彩的心理倾向,任何学生都会关注自己感兴趣的知识.物理课堂实验活动具有形象、真实、生动等特点,很多实验现象能够给学生带来巨大的感知冲击.物理课堂实验活动比老师教授枯燥的知识更具吸引力,能够直接调动学生的学习兴趣.同时,物理课堂实验活动还能刺激学生的操作欲望,使学生在不知不觉间就参与到物理实验活动中来.物理课堂实验活动能够帮助学生加强对物理知识的理解记忆,能够帮助学生建立起自身的知识架构.

1.3物理课堂实验活动能够培养初中学生的综合能力和科学方法

物理课堂实验活动能够培养学生的综合能力,能够帮助学生形成科学方法.相比教师的讲授,物理课堂实验活动对培养学生的能力更有效果.

(1)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和试验能力.初中生在物理课堂实验活动中对物理现象的观察过程,能够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物理课堂实验活动的操作过程,能够培养学生的实验能力.

(2)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和创造力.学生在物理课堂实验活动中,对提出的物理问题进行观察和实验的整个过程,学生思维都处于十分活跃的阶段,对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有着极其重要的作用.同时,学生在实验过程中,充分发挥自己的想象,创新实验方法,对提升学生的创造力也有显著作用.

(3)训练学生的科学方法和物理思想.物理课堂实验活动是训练学生科学方法和物理思想的重要方式,只有置身于实验,才能帮助学生领悟物理思想,才能帮助学生掌握科学的方法,提高学生解决物理问题的能力.

(4)培养学生的科学素养.物理课堂实验活动的整个过程掺不得半点假,要求学生必须尊重客观事实,必须认真地观察和记录实验数据,这对于培养学生严谨的科学态度有着重要作用.

2影响物理课堂实验效果的主要原因

随着物理课堂实验活动在物理教学中所占比例越来越大,很多实验问题都因为实验的设计问题或是实验教学条件不足,导致物理课堂实验效果不理想,这对提高物理课堂实验教学效率产生了重大影响.造成物理课堂实验效果不明显的原因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

2.1实验准备不充分,实验成功率低

在物理课堂实验活动开始之前,老师必须进行精心的准备.充分的准备是保证实验成功的基础,是提高物理课堂实验效果的保障.某些教师不重视前期的实验准备工作,导致在实验演示中屡次出错或出现偏差,这不但耽误了学生的学习时间,同时还会引起学生对实验的怀疑,导致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下降,对老师的教学能力产生质疑,对老师的教学工作失去信心.面对这样的情况,老师必须要在实验之前,进行充分的准备工作,比如实验主题的设计、实验器具的准备等.

2.2实验操作不规范,总结表达不清楚

老师在做实验的过程中,使用的仪器不标准,对仪器的操作不规范,实验操作的步骤不正确等,都会导致实验结果与书本上的描述存在着极大的偏差,这也会导致物理课堂实验效果降低.比如在使用天平的过程中,某些老师为图方便直接用手取放砝码、拨码;在使用弹簧测力计时,没有事先观察指针是否在零刻度的位置上等,都会造成实验结果出现偏差.另外,有些老师在对实验结果的总结时,语言表达含糊不清,导致学生对实验的认识不深刻,对培养学生严谨的科学态度和实验习惯等方面极为不利.

2.3忽视学生参与的重要性

老师在实验准备和操作阶段,忽视了学生参与的重要性,也是影响物理课堂实验效果的原因.不论是实验的准备阶段,还是老师的演示阶段,老师不能只顾着自己做,还要要求学生主动参与,尤其是实验的演示阶段.很多老师都忽视了学生参与的重要性,害怕因为学生的参与导致实验出现偏差,这种观念是不正确的.老师应该鼓励学生主动参与,出现错误或是失误是在所难免的,学生只有在失败中才能获得教训,只有在失败中才能寻找到成功的方法.因此,老师要大胆放手,鼓励学生大胆创新.

3提高物理课堂实验效果的主要措施

3.1改变教学观念,开展以学生为主体的物理课堂实验活动

要提高物理课堂实验效果,老师就必须将传统的“师本位”的观念彻底改变,树立以学生为主体的教学观念,老师应该深入学生中间,与学生平等交流.比如在演示实验的过程中,老师可以要求学生共同参与实验或是让学生主导实验,老师从旁协助,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地位,激发学生的创造力和参与实验的主动性、积极性.

3.2改进教学方法,提高学生参与物理课堂实验活动的积极性

老师要改进传统的教学方法,比如在开展物理课堂实验活动的过程中,鼓励学生自己动手设计物理实验,老师从旁指导.通过类似的方法,将学生被动接受知识的学习方式,转变为学生主动学习、合作学习、探究学习的方式.

3.3改进教学仪器,提高物理课堂实验活动的成功率

教学仪器的质量是提高物理课堂实验活动成功率的保证.老师要保证物理课堂实验活动的成功率,就必须对可见度低、直观性差的实验仪器进行改造,以提高实验效果.同时,老师也要利用身边的材料自制简单教具代替或更新实验,以此提高物理课堂实验活动的成功率,提高实验效果.

3.4改善教学手段,以多媒体技术提高物理课堂实验活动的效果

随着教育技术的发展,多媒体技术不断应用于教育工作中.相对于初中生这个年龄阶段,正是学生求知欲望极为强烈的年纪.通过多媒体技术改善教学手段,不但能够提高物理课堂实验效果,同时还能有效地刺激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刺激学生的求知欲望.因此,老师在物理课堂实验教学中,要善用各种科学技术,改善教学手段,提高物理课堂实验教学的效果.

篇(6)

一、多种形式的教学实践对初中历史教学的意义

历史学科是一门综合性很强的人文学科,不仅内容所涉及的知识范围广、领域多,而且呈现方式也各式各样。比如:图片及各类文献;近现代影视资料;考古出土的历史文物等都是丰富的历史教学资源。

不同形式的教学实践活动,能够让历史借助不同方式出现在学生面前,给学生提供了广阔的想象空间,让他们能够设身处地体会历史人物在历史情境中的心理活动。不仅为枯燥乏味的历史课堂注入了一股强劲活力,还激发了学生对历史事件与人物的研究兴趣,准确的理解历史发展轨迹,以史为鉴,培养博大而宽广的处世胸襟,最终达到提高课堂教学有效性的目的。

二、影响历史教学有效性的几种教学模式利弊分析

1.信息传递教学模式。这是一种以教师课堂教授为主的传统教学模式,教学全程都是在教师指导与组织下进行。这类教学模式主要依赖教师的讲授,但历史知识量庞杂,属于典型认知性的学科,一味讲述很容易造成课堂气氛枯燥,教师缺乏感染力,学生缺乏能动性,过于强调教师的作用就会忽略了学生自主学习能力和创造能力。

2.情景复现教学模式。这是一种主要以创设历史情境的教学模式,注重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情感与认知活动。学生对历史知识的学习,不应仅局限对概念的理解,还应以对历史的直观感受来认识历史事件。通过对历史情境的真实再现或模拟复现,让学生近距离的感受历史的真实,调动感性认识,从而引发积极思考,掌握知识点。比如,在课堂某一环节中插入角色扮演,充当某一历史人物来“重现”历史,教师从旁指引事件的发展,让学生直接融入历史情境,占据课堂主体地位。

3.资料研习教学模式。这一教学模式是主导以学生对课程内容的直接参与,通过亲自动手查阅资料来获得历史信息与学习技能。历史课程主要以文字材料为主,对史料的整理辨析是掌握历史知识的基本方法。教学实践中,可以由教师提供资料让学生展开自主学习,也可以布置某一主题,让学生自行搜集资料,然后在课堂上对资料进行研习,引导学生克服自主学习过程中的困难。

4.问题探究教学模式。这是一种师生共同探讨型的教学模式,知识点往往都是在发现问题――探讨问题――研究问题――解决问题一系列过程中得到不断巩固与加深的,所以这也是一种探究过程,通常以讨论、辩论等课堂形式出现。对历史的学习,不是要机械式的背诵观点与结论,而是要学会如何比较历史,从历史发展轨迹中学会立身处世的原则,形成正确历史观。

三、现代教育技术――多媒体教学法在中学历史教学过程中的作用分析

笔者总结多年教学经验,认为运用现代教育技术开展历史教学,是实现高效课堂的有效途径之一。简单的说,现代教育技术即多媒体教学法,合理的运用在课堂教学中,能极大地调动学生学习热情。视频与声音,动画与影片,这些媒介都能帮助学生在大脑中形成具体可感的实质画面,将单调乏味的历史知识变得更加具有吸引力。

1.有效辅助教学,提高学生学习效率。多媒体全方位立体式的重现历史场景,让学生在获得真实体验的情况下,充分调动各种感官,对历史知识进行宽角度、多层次的解读,不仅提高了历史教学效率,而且充分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历史的主动性和积极性。

2.设置教学情境,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多媒体特有的音像效果与情感渗透力,为学生再现历史的真实发展过程,让他们如临其境般感受历史的波诡云谲,引起情感共鸣,从而在潜移默化中受到熏陶与启发。比如,学习“”这一历史事件时,选播影片《》中的几个特写镜头:大量官兵吸食鸦片,清兵溃不成军;国库白银外流,百姓因家破人亡。这些令人扼腕的画面不仅让学生深刻感受国弱民贫,也深笃鸦片给人们带来的沉重灾难,在学习历史的同时,也对有了更深刻的认知与抵触。

3.再现历史情境,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多媒体技术具备强大的表现力与感染力,且信息储量庞大。不仅能为学生复现真实的历史场景,让他们更直观地感受历史的风云变幻,展开对历史英雄人物才略伟绩的联想,还能培养他们对历史的理解力、洞察力,并通过对历史经验的总结与教训的吸取,来体悟解决问题的思维能力。比如,在学习“”一课时,利用影视剧《北洋水师》中邓世昌英勇抗战,为国捐躯;而李鸿章为求自保则敕令北洋水师避而不战;慈禧太后为庆贺生辰而大肆挪用公款;最终以清政府彻底失败而告终的一连串画面,来引导学生思考:“为什么装备先进的北洋水师会如此迅速地被日军击溃?”在真实感官影像的刺激下,学生宛如身临其境,内心百感交集。从而能够更细致地展开思考,深化对历史事件的认识,最终实现历史课堂教学效率的提高。

篇(7)

如“氯水的漂白原理”中,通过教师创设情境,“氯气不能使干燥的有色布条褪色,而能使湿润的有色布条褪色。”提出疑问:“氯气有漂白性吗?氯气与水反应生成什么物质?起漂白作用的物质是盐酸还是次氯酸?”这样设疑直入主题,激发学生的思维使他们产生探究的欲望。

二、利用实验探究功能,培养科学探究能力

例1:在教学碱溶液与非金属氧化物的反应时,先让学生回忆并写出澄清石灰水与二氧化碳反应的化学方程式,接着提出问题:“氢氧化钠溶液与二氧化碳也能发生类似反应吗?”引发学生思考、讨论,并要求迁移写出反应的化学方程式。该反应有无明显现象呢?学生思考后,再将二氧化碳气体通入盛有氢氧化钠溶液的试管中,学生观察到无明显现象。你能否设计实验证明它们能发生反应?学生根据上述实验设计了如下方案:向上述反应后的溶液中滴加稀盐酸,如有气体产生,说明氢氧化钠溶液与二氧化碳能反应。这时按学生设计的方案再实验,现象明显,学生脸上都绽出了笑容。

例2:在教学碳酸钠、碳酸氢钠与稀盐酸的反应时,通过观察实验让学生思考,这两个反应能否作为实验室制取二氧化碳的反应?为什么?教学中,还可以补充碳酸钠、碳酸氢钠和较浓盐酸的反应,学生看到有大量气泡冒出,但开始时澄清石灰水没有变浑浊,为什么?通过思考、讨论,学生既学得了新知识,又巩固了对浓盐酸的挥发性的认识,更强化了对实验室要用大理石或石灰石与稀盐酸反应而不能与浓盐酸反应的原因的认识,真正做到了学习知识融会贯通、举一反三。

三、联系生产、生活实际,拓展学生的视野,收获探究乐趣

如在化学反应与能量的变化教学中补充“神舟七号”飞船使用的神奇燃料(肼) 的知识介绍,在蛋白质的性质学习中简单介绍“毒奶粉”里的三聚氰胺,在油脂的性质学习中简介加酶洗衣粉及合成洗涤剂。鼓励学生将所学的知识应用到实际生活中去,增强理论联系实际的意识。如在学习“醛类”知识后,教师提问:“如何检验糖尿病患者尿液中的葡萄糖?可以用哪些试剂?”引导学生思考讨论。

四、适当增加实验,激发学生兴趣,提高探究能力

篇(8)

二、“小课题”研究计划

备课过程中运用科研思路去解决的“小课题”切入角度:教学难点突破好方法;精练哪些习题既有助于学生对知识的理解又有助于能力提高;辅导资料中部分问题存在争议的分析解决;关于新课改教材中某点不足的思考;演示实验改进方法;教学设计新思路;怎样出好一份测试卷;一类物理问题的解法或教学策略;一个概念的理解;什么样的课才算优质课……

三、课题研究实施过程

成立了课题管理委员会,组织科研过程。针对组内教师对教育科研方法认识不足的问题,经课题管理委员会商议,由北师大专家为全体参与科研教师做“科研方法培训”讲座。

高一年级在备课组长的带领下,备课过程中完成了4个“小课题”的研究。高二年级的第一个研究“小课题”是怎样出一份有效的选修3-2模块考试试卷。第二个研究小课题是在同步教学中,针对教材中的“测单摆周期最佳位置”进行质疑研究。随着教学进度不断前推,“相对论”一章很快成了备课内容。其中“时间相对性”类问题是学生理解的难点,如何帮助学生渡过这一难关,组内教师在讨论过程中,利用模型突破了这一教学难点,并将研究成果整理成文。

初二年级参与课题的过程中,考虑到一方面参与教师要研究小课题,另一方面,组内教师交流中都普遍感觉让学生去提前预习、思考,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很重要。经商讨,组内教师决定以网络预习为共同研究小课题,进行实践研究。组内所有参与的教师同时还同步对多个教学“小问题”进行了分析,包括典型问题解析、网络资源整理等,并以电子稿资料形式保留了下来。

四、课题研究的结果与讨论

教师的科研意识和能力:通过在结题过程中和参与教师的交流,大家明显对科研已经没有的恐惧。从统计数据及现实情况分析,绝大部分教师的科研意识和能力确实得到了提高。极少数教师认为自己的科研意识和能力没有提高,根据教师个人问卷分析来看,原因主要是教师对课题本身信心不足,为此投入较少造成!

研究计划的可行性:问卷中90%的老师认为“该计划可以提高教师科研意识与能力”。总的来说该研究计划是可行的,一定程度上能够在减轻教师负担情况下,提高教师的科研意识与能力。如果以后进一步进行研究,在专家指导方面还要下功夫。

教学效率:教学效率的提高是提高科研意识与能力的出发点也是归宿点。“就您个人而言,在本次参与研究过程中有哪些收获?”这一问题,老师回答有很多:“多阅读很多书籍”,“注意积累资料”,“深入研究教学资源”“科研意识增强,科研能力有所增强;资源共享,分享到其他老师的小课题成果,收益匪浅;看到其他老师的优点和长处,成为自己不断要求进步的动力”“提高了自己的科研能力;熟悉了系统化研究问题的方法;对一些具体的物理问题有了深入的认识;增进了与同事之间的交流与合作;培养自己的问题意识;学会站在更高的角度去看待自己的教学”……

课题研究过程的组织、管理:首先,帮助联系专家进行研究方法、研究方向等的指导工作。最好能有物理学科专家、教法专家从不同角度对研究进行指导。应该定期组织交流,将成果固化。其次组内教师成果可定期共享,使得组内成员对研究进展有整体性认识,从而互相启发,向共同方向努力。多提醒、督促。

五、结论与建议

课题研究的结论:

从本课题研究过程初定计划、改进计划再实施,至课题的最后结题过程分析来看,在备课组活动过程中同步寻找“小课题”进行研究模式可行。本课题研究结果认为:在备课组活动过程中同步寻找“小课题”进行研究的模式,对大部分教师能够实现减轻负担情况下,提高科研意识、科研能力及教学效率。

进一步推进“该课题研究”的建议:

1 注重专家在行动研究过程中的指导作用

对于参与课题研究的绝大部分教师而言,对自己的研究过程是否科学、研究方向是否可行都存在疑问,甚至研究结论是否准确都需要专家的指导。为此,如果“行动研究”继续的话,建议课题管理委员会能够帮助联系专家指导上应多下功夫。

2 及时进行科研方法培训

一线教师教学经验丰富,但对科研很多人还都是感觉自己是门外汉,甚至感觉科研遥不可及,为此,应在课题研究之初,就请专家进行科研方法的培训。培训内容应贴近教师教学实际,最好能有范例同步呈现。一方面有利于大小教师的科研神秘顾虑,另一方面,教师最初也有了可模仿的榜样,为迈出科研第一步打下基础。

篇(9)

一、明确目的 激发探究热情

1、 首先明确实验目的及观察任务。

在观察事物、做一件事前,只有给学生提出明确具体的任务,才能使他们注意力集中到所要做的事上,才能使他们深入细致地去观察去做。因此,每次实验前都要让学生明确实验目的。也就是让他们明白为了研究什么做这个实验,明确观察任务。学生都有好奇心,在人的心灵深处,都有一种根深蒂固的需要,就是希望自己是一个发现者、研究者、探索者,进而激发了学生的探究热情。

2、其次明确操作过程,实验中放手让学生自主探究。

每个学生实验的成功与否,主要取决于学生对实验中的重点、难点、操作的把握程度。做实验每个学生都喜欢,但他们往往是在好奇心的驱使下盲目乱动,做了这一步不知下一步该做什么,颠倒操作过程,少做或漏做,导致实验失败,所以在实验前就要明确操作过程。通过模拟实验可以让学生掌握正确的操作方法,从而大大提高学生科学实验的有效性学生自行探究发现和提出问题,心中一般都有臆想的答案。要鼓励学生自主探究大胆作猜想和解释,鼓励自主设计实验来探究和验证。

学科学课实验虽然比较简单,但有些科学实验若有不规范化操作就会出现危险。如用酒精灯给水加热的科学实验等。如果从科学实验的准备到科学实验之后仪器的拆除、存放,整个过程中完全按规范化的操作规程,就能保证安全。对于有些危险性高的实验操作,可采用多媒体技术进行模拟。否则,一旦学生操作失误,不仅会导致科学实验的失败,造成仪器损坏,更会引起学生的恐惧心理,影响学生科学实验的兴趣。

二、注重过程提高探究能力

做实验的目的是让学生通过实验进行探究,从而获得科学知识。科学教材中实验部分大多为探究性实验,以促进学生科学探究能力的形成。在实验中应鼓励、引导学生大胆探究。

如在上《马铃薯在水中是沉还是浮》这一课,在桌子上放着两盆液体,出示两个马铃薯,分别放到盆子里。马铃薯在一盆液体里沉,另一盆液体里浮。交换马铃薯,再分别放入盆中,在刚才沉的盆子里,马铃薯还是沉,浮的还是浮。把两个马铃薯放入其中一个盆中,都浮起来了,放入另外一个盆中,马铃薯都沉下去了。这时候有学生会发出疑问,有的就说:“哦,浮的一盆水是盐水!”听一个学生这样说,好多学生都跟着认为是盐水。这时,老师需要反问:“你能确定浮的一盆水肯定是盐水吗?”这个提问引起了学生的思考,有一些学生就说不敢确定。老师又说,如果不能确定这盆水是不是盐水,那么我们怎么办?有的学生说:我们取些水烧干,烧一烧就烧出盐来了。接着学生动手实验,按照教材的方法烧盐水,结果真的烧出了白色的粉末,学生都认为这就是盐!证明了使马铃薯浮起来的液体就是盐水。

又如在教《点亮我的小灯泡》一课时,老师一开始简单介绍了电池、电线、灯泡后,先不讲明怎样做才会让小灯泡发光,而是提出疑问:“谁能让小灯泡发光。”在学生认识仪器的基础上充分调动学生敢于思考,利用现成的仪器去实践,并在愉快和谐的气氛中争着去比一比谁最快让小灯泡发光,既激起学生的兴趣,又培养了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

篇(10)

初中物理实验课堂最重要的意义就是要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培养学生自主探究,合作学习及科学思维能力。随着新课改的不断深入,教学改革更是时代的要求,所以乡镇中学的物理教学也必须要紧跟时代的步伐,不断提高自身驾驭课堂的能力,采取有效合理的教学策略来改善初中物理实验课堂现状,提高物理课堂实验效果。

一、初中物理实验课堂教学存在问题及现状

1.实验准备不充分,实验效率低

课堂时间十分有限,教师必须要充分利用有限的课堂资源,使得物理实验课堂最优化。但是部分物理教师忽视在实验课前做好准备,缺乏精心设计实验课堂教学环节和实验教学重难点的意识,或出现遗漏实验演示所需器材及工具等,严重影响了实验教学的有效进行,甚至做出了的演示实验缺乏教学效果,使实验教学任务流于形式等。

2.实验教学器材有限,实验教学手段缺乏创新性

乡镇中学的物理实验室或者物理实验课堂的器材,相对来说是比较有限的,所配备的实验器材也只是根据教材而准备的,仅能满足教师基本的演示实验和学生的基础实验,而且这些实验只是形式教学,完全按照课本设计的相关步骤进行的,严重缩小了中学生实验操作和实验探索的范围。由于实验器材的局限,再加上部分教师的教学方法老套,使得物理实验课堂只是照本宣科、单一的演示实验,不能够很好地演示物理现象及反映物理规律,而且使得整个物理实验教学课堂枯燥乏味,学生学习效率低,更限制了学生科学思维能力和创新能力的培养。

3.以教师演示实验为主,忽视学生的主体学习意识

初中物理实验课堂教学,特别是乡镇地区的物理课堂教学,很多都保留着传统的物理实验课堂教学模式,即以教师演示实验为主,学生主动参与到实验学习的时间很少,完全是教师做实验、讲实验的一个灌输式的教学过程,没有学生实际操作能力的训练,忽视了培养学生主动学习及探究学习的能力,不符合学生是学习的主体和学生是课堂主人的教学新理念。这样的课堂教学不仅不利于体现实验教学的真正意义,更打击了学生学习的积极性,阻碍了学生科学思维及创新实践能力的发展。

4.实验操作失误,缺乏严谨的科学实验态度

初中物理实验课堂的效果,很大取决于教师这个课堂的引导者,而往往有些老师由于自身准备的不足,缺乏严谨的科学实验态度,没有足够认识到物理实验课堂教学的重要性,导致其在演示实验时出现操作步骤不规范,操作行为不符合标准等。例如没有调整弹簧测力计与零刻线就直接拿来测量;在使用托盘天平时不按照操作规范调整好就直接开始实验,造成学生在观察实验时产生质疑等,这种随意实验的教学态度不利于学生养成严谨科学的实验态度。

二、改善实验课堂教学现状,提高课堂实验效果的策略

1.合理创设物理实验教学的情境,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

教育心理学家经常说,兴趣是最好的老师,也只有兴趣才能促使学生更积极主动地去学习。因此,物理教师要提高物理实验课堂教学的效果,要合理地创设物理实验教学情境,构建具有趣味性、引导性及实践性的教学环境,来充分激发学生学习物理的兴趣,在满足初中生的强烈好奇心与求知欲的情况下,快速地导入课堂教学内容。例如,在引入大气压强时,我采取小实验课堂设疑法,在课堂开始前,准备两个口径大小不同的试管,将大试管装满水,小试管插入大试管中大约三分之一处,倒置后放开小试管,学生会看到一个神奇的现象,随着大试管中水的慢慢流出,小试管在大试管中缓缓上升,好像小试管被大试管生生吞掉一样。通过实验呈现的效果,学生不禁雀跃起来,然后我再设置问题让学生去思考(小试管真的是被大试管吞掉的吗?那是什么力量让小试管在大试管中缓缓上升的呢?)学生因为好奇,所以想知道是什么原因,就会自觉地融入到我接下来的物理教学课堂中。

2.由教师演示实验转变为学生主动参与的小实验

教师单一的演示实验,很难让学生爱上物理实验课堂,学生必须要通过自己亲身体验才能发现学习物理的奇妙,才会激发他们想要学习物理的兴趣。所以教师必须要从传统的演示实验中解放出来,引导学生在课堂上多做些小实验,让他们真正参与到物理实验课堂的学习,提高实验课堂的教学效果。例如,我在讲述滑动摩擦力和静摩擦力概念时,请全体学生将右手平放在桌面上完成一个简单的小实验:用手沿桌面施加推力,使手在桌面上滑动,感受来自桌面的摩擦;第二次仍用手沿桌面施加推力,但保持手的位置不变,再感受一下来自桌面的摩擦。进而提出这两种摩擦一样吗?它们分别是何种摩擦?学生通过这样一个简单易做的小实验,很容易就分出两种摩擦的不同,通过这样的亲身体验能更大地激发出学生的求知欲望。又如我为了让学生很好地掌握“影响压力作用效果的因素”,最直接的方法是让学生都拿起自己的铅笔,按要求分别用两指向笔的两端施加同样的力量,通过感受笔尖和笔头两端挤压的疼痛感,亲身体验后明白了压力作用效果与受力面积有关。在此基础上,再让学生拿出准备好的两块一样的橡皮泥,要求学生分别用两手向橡皮泥施加不同的力,经过观察学生发现,施加压力越大,橡皮泥变形也越明显。学生通过控制不同变量,做了这两个验证实验,不仅加深了他们对压力作用效果影响因素的理解,而且不容易遗忘。

3.充分利用多媒体信息技术,创新实验教学手段

随着时代的发展以及教育制度的改革,现代信息媒体技术运用于现代教学已不是什么新鲜事。物理教师可以借用多媒体来不断完善自身的教学设计及教学环节,进一步优化物理实验课堂。通过利用多媒体模拟物理教学中比较抽象难懂的物理现象及物理规律,以加强学生的各种感官体验,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例如,物理老师可以充分利用网络资源,搜集一些有趣且能扩大物理实验课堂内容的视频(如大气压强能托起十米多高水柱的视频),先使学生在视觉上产生震撼效果,让其了解物理实验的奇妙性和趣味性,进而使学生从心理上想要知道为什么会这样,激起学生强烈的求知欲。在讲物体运动与静止知识时,可以运用电脑动画制作出模拟物体相对运动的情景(比如可以用动画展示孙悟空的扮演者是怎么做到在云中飞行的),以直观动态的模拟,设置物理现象呈现的快慢,将抽象的物理概念清晰地呈现给学生,使其了解物体运动的全过程以及运动规律。

4.改变实验形式,丰富实验活动以激发兴趣

初中物理实验课堂如果仅仅停留在课堂,那么它就会失去吸引学生的魅力,所以教师必须要根据学生在课堂内所学习的物理知识,改变实验的实践形式,有计划地组织和引导学生开展课外物理实验探究活动,这不仅是检验学生物理课堂所学知识能力的体现,更是给学生开拓实验视野的机会。例如开展物理知识原理模型制作活动、科学智慧小发明、物理实验竞赛等。通过丰富的实验活动,来充分激发学生学习物理的热情,既锻炼了学生实验操作能力,又培养了学生的科学思维能力,促进了学生物理实验教学课堂学习能力的发展。

三、结束语

在农村初中物理实验教学过程中,师生都要提高对物理实验的认识,并克服设备不足、实验管理人员缺乏等实际困难,想方设法加强实验教学。此外,教师应提高自身素质,不断吸取新课程理念,积极进行实验探索和创新,使初中物理实验成为培养学生观察、操作、分析能力,提高素质的重要环节。

上一篇: 对空气污染的看法 下一篇: 团队人文建设
相关精选
相关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