团队人文建设汇总十篇

时间:2023-09-20 10:36:19

序论:好文章的创作是一个不断探索和完善的过程,我们为您推荐十篇团队人文建设范例,希望它们能助您一臂之力,提升您的阅读品质,带来更深刻的阅读感受。

团队人文建设

篇(1)

1、加强采编队伍建设的重要内容

随着全媒体时代的到来和新闻业的发展,我国广播新闻采编工作水平在逐步提高,采编队伍的综合素质也在稳步提升。加强队伍建设,提高团队协作能力,是新时期企业发展的重要条件。另一方面,随着我国经济建设的发展,物质生活水平显著提高,广播新闻受众的文化层次、欣赏水平也都随之提高,要满足受众需求,提高收拾水平,都必须提高节目质量,迎合不同受众多方面的需求,而节目质量的提高,最关键的一点就是采编人员的素质提高。但也有部分采编人员专业技能不精、责任意识薄弱、缺乏进取心、学习不主动、工作不积极、眼界不宽阔、业绩一般、缺乏创新精神,难以满足新闻宣传工作的客观需要。

2、提高企业新闻采编人员素质和团队建设的措施

2.1增强新闻采编人员的新闻意识

要想提高企业新闻采编人员的专业水平和综合素质,企业首先要对内部新闻采编人员的特点和实际情况进行调查分析,并结合新闻采编人员的特点和实际情况合理的制定人员素质培养方案,有针对性的开展培训。虽然企业内部年轻的新闻采编人员数量较多,这并不代表年轻的新闻采编人员可以取代原有新闻采编人员的地位和作用,企业可以把年轻的新闻采编人员划分成几个小组,并由经验丰富的新闻采编人员带领年轻的新闻采编人员,帮助年轻的新闻采编人员积累工作经验,并把新闻采编的方法传授给年轻的新闻采编人员,带领年轻的新闻采编人员一起观察百姓生活,丰富自身的知识储备,开拓眼界。这样才能逐渐增强年轻新闻采编人员的新闻意识,提高年轻新闻采编人员的新闻敏感度,真正挖掘出新闻热点中所蕴含的新闻价值。

2.2提高新闻采编人员责任感

新闻传播过程中,新闻采编人员要掌控好新闻信息的传播内容、方式和渠道等,强化新闻采编人员的职业道德,使信息的准确性、真实性得以保障,不能道听途说、人与亦云,通过多方求证、深入了解等方式对所报道的新闻进行全面剖析,这样可以有效地避免新闻报道中的虚假信息,保证新闻报道的权威性与真实性。

2.3重视调查取证

事实上,很多新闻采编人员关注的都是和百姓生活息息相关的事件,真实性也成为新闻报道的一大特点,如果在编写新闻报道之前,新闻采编人员未到新闻事发现场进行调查,就没有编写新闻报道的权利,新闻报道也就失去了可信度。因此,在编写新闻报道之前,新闻采编人员必须第一时间赶到新闻事件发生地,并进行走访调查,针对新闻发生的事件、人物、起因等因素展开调查分析。但是,要想了解部分新闻事件的真实情况,新闻采编人员就必须进行实地暗访,这样才能获取到第一手相关信息,让百姓了解新闻事件的真实情况,并把真实的新闻报道出来。调查取证是新闻采编的前提,只有保证证据的真实性和可靠性,才能保证新闻报道的真实性和可靠性。

2.4坚定政治立场、提高政治素养

在全媒体盛行的今天,新闻采编人员掌握着各种新闻资源和对其进行编辑整合的权力,同时也会面临各种诱惑。这就要求新闻采编人员必须具备高度的政治理论和政策理论水平,才可以在新闻采编过程当中,从正确的政治角度出发,以国家和最广大人民的利益为原则,对新闻事实进行最客观、最真实地编辑。同时,在此过程当中,要正确掌握新闻报道的导向,以防止错误的观点在新闻受众群体中产生负面影响,以达到正确引导舆论的目的。

新闻编辑能力是新闻采编所应具备的基本素质。新媒体环境下新闻的编辑更为快捷,时效性增强对新闻编辑能力提出更高要求。首先,要提高新闻采编的时效性,使之与新媒体发展相适应;其次,提高新闻编写能力,通过不断学习优秀新闻采编的编写方式,在运用基础技能的同时,加入自身特色,准确把握受众的心理变化,才写出符合时代潮流,符合大众审美和需求的新闻稿件。

2.6完善新闻采编人员奖励机制

要想提高企业新闻采编人员的工作积极性和热情,企业就必须在新闻采编人员内部完善奖励和惩罚机制,对工作态度端正,工作积极的新闻采编人员给予一定的物质奖励和精神奖励,进而提高新闻采编人员的工作积极性和热情。但是,对于工作态度不端正的新闻采编人员,企业也要给予适当的惩罚,这样才能规范新闻采编人员的行为,避免出现恶意竞争的现象。国家也要出台新闻采编相关的法律法规,为新闻采编工作的开展提供政策支持,保证新闻采编工作有法可依。国家相关部门也要起到监督和管理的作用,整顿市场秩序。

2.7善于与受众交流

互动性是新媒体的特点,新闻采编也应充分利用新媒体的互动性,通过编辑与受众之间的交流,了解受众的不同观点与看法,在得到反馈完善自身的同时,能促进新闻的高效传播,同时更有利于新闻采编与新闻传播。

结语

新闻报道已经成为百姓生活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新闻报道必须真实,实用才能真正走进百姓的生活,才能受到更多人的关注。但是,企业新闻采编人员存在的问题比较多,比如,新闻采编人员根据自己的主观去编写新闻信息,新闻报道的真实性无法保证,而且很多企业新闻采编团队默契度较低,缺乏合作意识,而且采编人员分工不明确。要想提高企业新闻采编人员的专业水平和综合素质,企业需要结合新闻采编人员的特点和实际情况合理的制定人员素质培养方案。企业还必须认识到加强新闻采编人员培训的重要性,派遣年轻的新闻采编人员外出参加专业化的培训。除此之外,企业要明确每一位新闻采编人员的分工和职责,把工作职责落实到每一个人身上,进而保证新闻报道的真实性。

【参考文献】:

[1]杨光伟,杨利.江津日报采编队伍建设“三着棋”[J].新闻研究导刊,2013(4):84-86.

篇(2)

作者:陈彦艳 单位:苏州大学教服集团东吴物业公司

我国高校后勤管理仍然采取传统的教条式管理,高校后勤一直处于社会化与企业化的过渡阶段,人员结构复杂,人员配置存在很大的制约,人事管理制度不能完全按照现代企业的模式发展。受传统高校后勤管理体制的影响,当前还有很多高校在人事管理上仍然采取工资平均分配、因人设岗、用人不当等方式,严重影响了后勤人员的工作热情和积极性。现有的后勤绩效考核体系不科学目前高校后勤队伍的考核多数为传统的定性考核,缺乏科学全面的理论依据,而即使有结合定量考核,也没有明确定量考核的具体指标,仅停留在工作标准的数字化描述这一层面,并没有做到实质意义的绩效考核,无法起到有效地激励和发展员工潜力、加强员工自律性的目的。此外,当前高校后勤队伍的考核中,大多数是进行评价性的考核,根据评价结果简单的作为奖金分配的手段,而非通过考核手段来实现提高绩效的目的,从而失去了绩效考核发展性的意义。由于对考核定位缺乏全面的分析与认识,从而导致考核的最终结果是引导了员工为实现短期任务而做目标性的努力,但是却忽略了作为后勤服务人员应该保持的长期的服务育人的工作态度。

在培训工作中,要坚持以人为本,按需施教,分级分类地开展培训,激发人的内在动力和潜力。首先,有组织地实施岗位培训,针对不同岗位,采取“分层培养,分类培训”的方式:对管理岗位,重点对管理理念、管理方法、管理模式、管理技能、法律法规等方面进行培训;对专业技能岗位,重点对操作技能、技术更新、技术认证等方面进行培训;对普通服务人员,重点进行服务理念、意识、礼节、态度等方面的培训。其次,采取“传、帮、带”的方式培养年轻员工,一对一的指导,以日常工作中的点滴作为培训的案例,将培训和工作融为一体。最后,有组织的开展岗位技能竞赛,进行岗位练兵,以赛促学,到达提升业务水平的目的。通过培训可以增强个人的技能,更新观念,全面提高后勤人员的综合素质。高校后勤管理者要树立现代人事管理观念作为高校后勤的领导层及管理层,要有管理的哲学观,要充分认识到人才建设是关系到后勤工作成败的关键。在后勤管理工作中,要建立与员工沟通的平台,要做员工的代言人,力求信息的公开化、透明化、科学化,为员工提供更加和谐和平等的就业环境及条件。深化用人制度改革,实行全员聘任制为了充分调动全体员工的积极性,高校后勤必须按照现代企业的要求实行全员聘任制,公开、公平、公正地面向学校和社会招聘,择优选聘优秀人才充实管理队伍,改善员工文化素养和知识结构,真正做到“能者上、庸者让、弱者下”。为了打好聘任制实施的基础,首先要确定机构编制,科学合理地设置各级各类岗位,形成机构简、人员精、功能全、效率高的理想格局。其次,要健全制度,实施合约管理。作为契约式管理,重在合同,具备什么资格、什么条件才能上岗,上岗后履行什么职责、尽什么义务,个人和组织之间是建立在双向选择基础上的平等契约关系。最后,严格遵循《劳动合同法》的规定与员工确立劳动关系。《劳动合同法》要求高校后勤实体必须与符合条件的员工签订固定期限或无固定期限合同,使“临时工”变成了“合同工”,身份的改变能很好地增强员工对高校后勤的归属感,最低工资标准的执行能保障后勤员工的基本权益,这样才能改善后勤服务的劳动关系和分配关系,员工的主人翁意识得到明显增强,组织肯定性不断提升,和谐稳定的劳动关系才能得到逐步加强。建立科学有效的后勤绩效考核体系,完善激励机制绩效考核是企业根据员工的职务描述对员工工作业绩、工作行为和工作技能定期进行的考察和评估,以显示出他们对于企业的贡献程度。从人力资源管理的角度来看,绩效考核应该依据目标管理的精神,采取“开发”的方式,按照合理的程序来实施,注意过程评估,以促使“目标—执行—考评—奖惩”能结合为一体。科学的绩效考核模式首先应层层制订工作目标,包括后勤集团总目标、部门目标和员工个人目标。在具体的绩效考核实施上,首先要采用科学合理的考评方法,引进合适的测评工具;其次,要规范考评程序,公开考核过程和考核结果;最后,要将员工业绩考评结果与激励机制紧密挂钩、严格兑现,这样可以有效地促进绩效的提高,确保激励机制的良性循环。有效的绩效考核,是建立以人为中心的管理激励机制的基础。科学地激励机制是针对不同岗位的实际,采取不同的激励机制,对员工的各种需要予以不同程度的满足或限制,使员工的每一种内在的动力都朝着所期望的组织目标做出持久努力。对于高校后勤管理中重要而特殊的群体———技能型员工,这部分人具有独立从事某一活动的能力,但文化程度、综合素养参差不齐,对组织忠诚度比较低,流动意愿强。对这一部分人应实施全面薪酬战略,以达到使他们高效工作的目的。

对于管理型的人才后勤集团可以为其设置职业发展目标,开拓发展空间,适时地为他们提供接受新知识和新技能的机会,为他们能力和技能的增长提供有力的保障。管理型人才的荣誉感和自尊感尤为强烈,设法满足其荣誉感,使其感受到自己的人生价值,就能极大程度地调动他们的工作积极性,激发出他们强大的精神力量;对于高校后勤中的专业技术型人才,因为他们所从事工作都是技术含量较高的,可以创造出高价值的成果,他们的创造力根植于工作的热情和激情,对他们应采取参与管理激励。现代人力资源管理的实践经验和研究表明,员工都有参与管理的要求和愿望,创造和提供一切机会让其参与管理是调动他们积极性的有效方法。专业技术型人才可以对后勤的状况有所了解,满足他们自尊和自我实现的需要。在高校后勤人才建设中,重点是要利用科学的人力资源管理模式,形成良好的机制,时刻树立以人为本的理念,将发现人才、造就人才、任用人才、培养人才作为用人的基本观念,将吸引人才、激励人才、留住人才、发展人才作为人才建设的根本目标,最大限度地释放人才能量,发挥人才的有效作用,提高后勤工作的水平和效率,促进新型高校后勤服务体系的建设和新型高校办学模式的转变。

篇(3)

“民生新闻”节目是近些年来发展起来的一种新闻节目形式,节目素材来源于日常百姓生活,报道重点主要针对于百姓民生,能够在很大程度上反映现实生活中普通百姓遇到的棘手问题,帮助他们解决实际困难,是百姓与政府部门实现沟通交流的重要平台,近些年来受到越来越多的关注,尤其是在普通百姓家庭,民生新闻更成为每天必然关注的电视节目。民生新闻节目以其实用性、时效性以及贴近生活等特点受到大众的喜爱,是值得我们重视的一类电视节目。

本文就根据目前电视民生新闻受欢迎度高的现实情况,分析节目采编人员的素质与团队建设的重要意义,并对如何提高采编人员素质,加强团队建设提出一点看法,与大家共同探讨。

1 电视民生新闻节目工作人员存在的问题

目前,在电视民生新闻节目受到越来越多的关注的同时,我们不能忽视其中存在的一些问题。

1.1 采编人员缺乏足够的新闻意识

近些年来,电视民生新闻队伍越来越年轻化,有很大一部分工作人员缺乏相关的工作经验,在日常工作生活过程中缺乏对新闻事件的敏感度,不能很好的把握新闻点,缺乏足够的判断力,对日常事件只看到了表面,无法深度挖掘隐藏在背后的实质内容,缺乏足够的新闻意识。

1.2 缺乏实地调查,脱离实际

有一些民生新闻工作人员在面对新闻事件时没有进行实地调查,只根据自己所掌握的情况主观臆断进行新闻报道,或者热衷于关系新闻,根据知情人员所提供的相关信息进行推断,脱离实际,不能真正反映 现实民生问题,丧失了民生新闻节目的实际意义。

1.3 团队配合缺乏默契,凝聚力不足

一档成功的电视节目不仅仅是某个人的工作,更重要的是全体人员的团队意识和相互配合的精神。目前,一些电视民生新闻节目工作人员缺乏相应的配合意识,队伍内部分工不明确,甚至有恶性竞争的现象出现,严重影响了节目队伍的正常建设发展。

2 提高电视民生新闻采编人员的素质

通过以上分析,我们不难意识到目前存在的一些不足之处,因此,如何提高电视民生新闻采编人员的素质就成为我们应当关注的话题。

2.1 培养采编人员的新闻意识

目前,新闻节目的采编队伍有越来越年轻化的趋向,他们缺乏相关的工作经验,执行力不足,因此,在工作过程中要注意新老结合,由富有工作经验的资深采编人员带领年轻队伍进行新闻采访以及稿件写作、节目编排,“老记者可以和年轻记者结成一对一或一对多的帮带对子,直接向他们传授经验”,[1]透过现象看本质,多留意身边的敏感事件,常怀发现之心。另外,要多注意观察生活,体验生活,丰富自己的生活经验和社会阅历,不断提高自己的新闻敏感度,做到发现好新闻,挖掘背后是深远意义。

2.2 注重调查取证

民生新闻所关注的重点就是发生在百姓身边的事件,因此真实性是其最重要的特点。没有调查就没有发言权,如果采编人员脱离实际,只根据主观臆断或者所谓的内部消息而进行报道,那就失去了民生节目本身的意义。因此,采编人员要进行调查走访,针对某个新闻事件发生的背景、现实状况进行深入分析,必要时进行暗访、蹲点守候,以获得最真实的信息,最原始的一手资料,让大家了解实情,将最完整的信息报道出来。

2.3 完善采编人员培训机制

新闻单位要注重对采编人员的培训、考核,构建一套完整的培训机制,针对各个岗位的不同特点有计划地进行分类培训。“改进培训方法,把讲座教学与采编人员的走转改工作实践相结合”,[2]通过视频教学、模拟实践等形式对采编人员的工作素养进行培养,深入基层,贴近实际,贴近生活,贴近百姓,使民生新闻更加富有吸引力、亲和力。

3 加强电视民生新闻节目的团队建设

团队精神是互相协作、互相服务的集中体现,需要每个团队成员的向心力、凝聚力,良好的团队建设能够保证电视节目的正常运作,同时也是提高节目水平和质量的重要保证。

3.1 分工明确,各司其职

新闻节目的制作需要各个环节的默契配合,因此,电视新闻节目团队内部要分工明确,各司其职。各负其责,从一线采访到稿件编写,从视频制作到后期合成,各个部门的工作人员做好本职工作,尽最大努力完成每一期节目的制作,以达到最好效果,一旦出现任何问题,追责到人。

3.2 团队内部要相互沟通

一个成功的电视节目需要各部门之间相互配合,因此,整体内部的相互沟通十分重要。良好的沟通能够及时化解甚至避免相互之间的误会、分歧、矛盾,避免过于自我的决策,使得配合更默契,队员的凝聚力更强,关系更融洽,在最大程度上避免恶性竞争,提高节目质量。

3.3 竞争奖惩机制

篇(4)

高职院校十分重视学生实践能力的培养,而学生实践能力的培养需要教师的引导和教育,教师具备较强的实践能力才能指导学生的实践锻炼。在这种情况下,“双师型”教师的培养成为高职院校的重点工作。对于英语专业来说,“双师型”英语师资团队建设是当前高职院校英语专业的首要工作。研究高职院校“双师型”英语师资团队建设影响因素不仅能提高英语教师的质量,而且对英语专业教学改革有着深刻意义。

一、高职院校“双师型”英语师资团队建设影响因素

1.社会环境。教师的成长和发展离不开社会环境,因此,社会环境对高职院校“双师型”英语师资团队建设有着重要应影响。首先,教师的社会地位。学生对教师缺少敬畏感,教师职业少了一份神圣感,地位尴尬。另外,媒体对教师消极现象的刻意夸大导致家长不信任教师,教师的社会地位越来越低。教师社会的地位降低使很多教师转岗。其次,教师的经济待遇。当前,我国教师的工资水平普遍较低。虽然,教师职业稳定,但其工资水平的变化也比较稳定,很多高校毕业生因为工资待遇低而不愿意从事教育工作。教师的社会地位和工资待遇严重影响了教师的来源,不利于教师的“双师型”发展。

2.学校管理。学校是教师的工作场所,是教师成长的主要阵地,学校管理会对高职院校“双师型”英语师资团队建设产生影响。首先,学校的管理制度影响“双师型”英语师资团队建设,只有公平、公正、民主的管理制度才能增强教师评价的客观性,肯定教师的价值,使教师坚持岗位发展并积极响应双师型教师的要求。其次,学校的人文环境会影响“双师型”英语师资团队建设。教师工作的特殊性要求学校积极尊重教师,为教师创造良好的人文环境,坚持以人文本的人文建设理念。如果学校缺乏人文环境,忽视对教师的人文关怀,会严重影响教师发展的积极性。最后,学校对教师的教育和培训会影响应“双师型”英语师资的建设,只有积极组织教师参加“双师型”教师培训,才能培养英语教师的“双师型”意识,加强“双师型”英语师资团队建设。

3.个体因素。首先,教师的学习意识和学习能力影响“双师型”英语师资团队建设。只有教师具备终身学习的意识,才能重视当前学校教育对“双师型”教师的要求,学习“双师型”教师的教学知识和技能。其次,教师的职业认同会影响“双师型”英语师资团队的建设。教师的职业认同主要指教师对教师岗位的认识和热爱程度,只有教师认同教师岗位,热爱教育岗位,才能在教育岗位上积极奉献,积极响应教育岗位的“双师型”教师要求。

二、高职院校“双师型”英语师资团队建设的策略

1.加大政府支持力度。政府应积极支持“双师型”教师的发展,加大对“双师型”教师建设的投入力度,设立专项教育经费,用于“双师型”教师的建设。政府相关部门应加强对高职院校“双师型”英语师资团队建设的监督,确保教育经费真正落实到“双师型”教师建设项目中,避免政府教育经费的流失。另外,政府相关部门应加强对高职院校“双师型”英语师资团队建设的政策引导和法律指导,为高职院校“双师型”应英语师资团队建设提供完善的政策和法律支持。

2.完善教师管理工作。加强高职院校“双师型”英语师资团队建设需要完善教师管理工作。首先,教育部门应及时调整教师的经济收入,增加“双师型”教师的收入。例如,教育部门可以设立教学科研奖励,“双师型”优秀教师奖励等。其次,学校应积极改善教师的工作条件,优化学校环境。为此,学校应做到尊重教师,重视教师的现实需求,加强对教师的人文关怀,为“双师型”英语师资团队建设提供宽松的校园环境。

3.加强岗位培训。首先,要加强教师的岗前培训,组织没有教学经验的应英语教师到相关企业和单位进行实习锻炼,完善教师的英语专业知识,使英语教师了解当前英语知识的运用,提高英语教师的实践能力,促进“双师型”英语师资团队建。另外,高职院校应按照“双师型”教师的要求组织学生参加教学实习,增加学生的教学实践,使学生了解在英语教学过程中容易出现的问题,引导学生深入了解并探索英语教学问题的解决方法,提高师范学生的实践能力,为“双师型”英语师资团队建设储备人才。最后,高职院校应对现有教师开展培训,采用校企合作、教学培训等方式加强教师的实践锻炼,使高职院校英语教师深入经济生活,了解最新的英语专业技能,加快“双师型”英语师资团队建设。

4.充实兼职教师队伍。充实兼职教师队伍是高职院校“双师型”英语团队师资队伍建设的重要途径。高职院校应积极充实英语专业的兼职教师队伍,可以从合作企业或者科研单位中聘请兼职教师,让兼职教师对英语专业实践教学进行指导,提高应英语实践教学水平,促进“双师型”英语师资团队建设。

参考文献:

篇(5)

要实现技能应用型人才培养,教师队伍在培养人才的教育中起到主力军作用,教师队伍的发展状况直接对人才培养的质量产生影响。目前在高职院校教师队伍建设中,还存在一定的问题亟待解决。加强教师队伍建设推动高职教育发展,提高教师素质、加强教师能力建设,为培养适应社会发展需求的高素质人才奠定基础,也是实现人才培养发展战略的有效途径。本文以万博旅游管理专业教师队伍建设为研究背景,依据教师队伍建设的问题提出对策,为提升教师队伍的整体教学力找到重要途径。

一、教师队伍基本情况

在推动学院全面发展进程中,旅游管理专业教师队伍建设稳步提升。近年来,学院加强教师队伍建设,聘请外籍专业教师完成国际旅游教学和学术交流,聘请来自于合肥著名高校的客座教授提供学术交流和教学指导。

万博科技职业学院在新加坡莱佛士教育集团的资助下,受其师资队伍联合教学的影响,组成了以青年教师为主的教学和管理队伍,不断追求教育与管理科学化、规范化、制度化,逐步形成国际化的教学管理体系。

二、教师队伍建设存在的问题

万博学院在2008年和新加坡莱佛士教育集团合作办学以来,高度重视教师队伍建设。但是,根据对学院教师的数据统计以及现状分析,学院教师队伍中年轻教师多、女教师比例大,高级教师少。教师队伍建设中的问题主要表现在以下方面。

(一)教师队伍结构失衡缺乏团队核心

万博旅游管理专业教师队伍建设存在层次单一、结构不合理,主要表现在教师的年龄、职称、数量比例、能力等方面。教师平均年龄不到35岁,女性教师较多,大部分教师是大学毕业直接受聘学院任教,部分教师是聘用或引进的退休教师,教师年龄走向层次单一的两级分化。“双师型”教师所占比例较低且质量不高。教师职称主要是中低级,高级职称太少。学历层次不高,硕士学位或研究生学历教师比例只能达到20%,与国家规定30%的目标还有差距。教师的工资待遇低、工作环境差导致教师教学效能感不强,人才招不进,优秀的人留不住。在授课能力、科研能力、实践技能、理论知识方面还需要进一步的提升。另外,旅游管理专业的教师有些是从其他专业领域转过来,在授课中难免会出现理论和实际需求脱节的现象,专业的市场敏感度也会降低。教师的实践、科研能力不高,缺乏核心带头人,影响专业建设。

(二)激励机制激发教师积极性作用不明显

由于万博学院规定每周专职教师授课量15课时以上,教学课时数作为考核的主要指标,因此教师的主要精力不得不放在备课、授课上。虽然执教能力有所提升,但是科研能力、社会资源整合能力却没有得到拓展,传授的知识没有时代感、新鲜感,有的甚至是滞后的知识,市场实际需求的状态和学生所学的理论知识有很大差异,无法做到学以致用。对于教学质量的惩罚措施缺失,教学质量的好坏没有严格的评判指标,让老师什么课都敢教,带着教案就能讲,脱离书本没话说的现象。而激励更新知识和提高科研能力的机制不健全。科研学术和知识更新能够为教学质量的提高发挥重要的指导性作用,教学能力的提高应以科研课题为基础,把教学和科研相结合,提高教师的综合能力。而学院在鼓励支持教师科研学术、知识更新能力的建设上没有制度和对策,导致教师的潜能没被激发出来,抑制了个人和学院建设。

(三)组织功能不强团结协作精神淡化

万博旅游管理专业是在各级组织的指导下开展工作。组织功能的发挥程度影响着旅游管理专业的全面建设,组织功能作用发挥的好,则很多工作能够协调发展,组织工作作用没有得到体现,工作的开展质量就会受到限制。在教学团队建设中,很多教师都希望能够在组织的关怀下,参加到教学团队中发挥自己应有的作用。然而由于组织功能没有很好的体现,教学团队建设的发展不够健全,从而影响到教师能力素质的提升,导致教师队伍的团结协作精神淡化。以专业为单位的教师团队建设没有在组织的领导下顺利进行,以工作任务为牵引的教学团队在没有核心工作任务的情况下,团结凝聚力不强,协作精神淡化,也同时影响到万博学院旅游管理专业其他方面的建设。

(四)教师队伍人文素养不高

教师是铸造人类灵魂的工程师,教师的言行举止、人文素养直接影响着人才的培养。教师以高尚的情操和人格感化学生是培养学生成才的重要方面,不仅传授知识,还要教会学生做人。万博学院对教师授课的管理制度不健全,没有更好的监督机制,导致教学任务完成的很不错的教师,在学生的全面培养上总体作用不强。对于学生培养认为是班主任的事,是学校领导的事,自己做好本职工作就是尽职尽责,没有真正把自己纳入学院这个集体,主人翁意识淡薄。对于触及学生素质的培养,教师要认真负责的教育学生,对学生负责、对学院负责、对社会负责。教师不仅要培养自己教育教学的责任心和使命感,加强对教育信念的追求,维护教师在教育工作中公平和正义代表形象,还要以学生的生存和发展为根本出发点,以高素养的品行善待学生,提高学生全面素质。特别是,教师职业的神圣,教师语言的感染力强,对学生的影响力大,如果教师的人文素养不高,对学生的负面影响更坏,加强教师的人文素养是非常必要和重要的。

(五)教师队伍教学效能感不强

教学效能感是衡量教师教学效果和自己能力的心理判断,影响教学效果,支配、调节教师的行为。教师教学效能感受多方面因素的影响,外部环境能够改变教师的教学效能感,教师自己的心理因素也会改变教学效能感。根据本人对万博旅游管理专业教师进行的调研分析,教师的教学效能感普遍不强。万博学院是民办高校,起步晚,受到教师的待遇不高,管理制度不健全,招生学生的质量水平等因素的影响,教师对自己所从事的职业信心不足,不能把职业当作事业干,不能把心思真正放在教学和科研上,从而降低了学院教师的教学效能感。由于女教师受家庭的影响以及控制情绪、生理状态的能力低对教师教学效能感也有负面作用。

三、教师队伍的优化设计

万博旅游管理专业加强校企合作,对教师队伍建设进行了调整和重组,为提升教学力和教师科研水平奠定了基础。由于万博旅游管理专业教师队伍的发展受到多方面因素的制约,还需各级做出努力,为全面加强教师队伍建设付出力量。

(一)培育能担当的专业团队带头人

团队的带头人作为团队建设的引导者、推动者和组织者,在团队的发展目标、发展计划、团队资源整合等方面发挥重要作用。由于教师职称较低,年龄较轻,学术科研能力较弱,要实现教师队伍建设的整体提升,就要加强教师队伍领头人的培养。学院可以通过引进、借调或外聘等方式,吸纳一部分能够在教学科研上发挥重要作用的人带领和培养一批自己的学术科研团队,为教师队伍的可持续发展奠定基础。根据近几年科研成果结果分析,学院的科研能力相当低,不是教师不愿意参与科研课题,而是由于工作能力受限,在课题的申报、研究、总结等程序工作中没有经验,缺乏能够组织团队的学术带头人。学院要加强学术带头人培养,培养出具有丰富的团队建设经验,较强的组织协调能力,较高的专业水平和科研能力,且有强大的团队凝聚力和创造力的带头人,实现学院旅游管理专业教师队伍的科研学术水平的整体跃升,通过理论指导实践教学,为学院的全面发展创造广阔的平台。

(二)加强教师队伍教学能力建设

旅游管理专业学生仅具备理论知识不能胜任岗位要求,随着岗位标准不断提高,要培养出适应社会需求的高素质的技术人才,必须注重实践教学的落实。学院除了要有专业理论教师,还要有精通岗位核心技能或专业技能的教师。要优化学院教师队伍,培养“双师”是主要途径。万博旅游管理专业8名专业教师中仅有3人符合“双师”的条件,而且含金量还不是很高。要实现“双师”培养的目标要求,就要提供更多的实践锻炼机会,计划安排更多的专业教师到实际岗位学习先进的管理经验、管理规程和标准,到其他院校进修学习、交流经验,到企业进行岗位践学,或者指导学生参加技能比赛,提高教师理论水平和实践能力,不断充实、更新专业知识资源优势,从而提升教师专业知识水平和服务学生的能力。聘请来自旅游相关企业的兼职教师也是实现目标的重要手段。他们对旅游相关产业的发展动态以及岗位能力要求非常熟悉,能够给学生带来新鲜的行业信息,为学生提供及时的指引。

(三)建立结构合理的教学科研团队愿景

团队愿景是指有共同的价值取向,有高度认可的目标,能够让参与者为之共同努力,团结协作的理想。教学团队建设本身就是一件很困难的事情,把一个个有学历,有职称,有能力的个体有效团结融合起来,没有教学团队合作的和谐氛围,没有强有力的专业领头人,没有独特的团队文化,没有有序的有活力的团队组织是很难办到的。学院旅游管理专业在团队愿景方面没有统一的目标,各自为政,缺乏带动组织的领头人,不能形成专业发展合力。

学院旅游管理专业在教学过程中,可以通过建立“互帮互助”团队,使得专业相关的教师能够相互帮助相互影响,从而提高整体教学水平。集中主要力量组成编撰团队,结合专业发展需要,对本专业所需教材进行编写,既能体现本学院专业特色,又能及时更新知识体系,实现全面建设。同时,学院也要组织教师队伍成立精品课程的打磨团队,树立教学示范的典型,为专业知识的教学模式提出创新性思维。对精品课程的选择,教学方法、教学手段、教学内容进行严格的把关。精品课的团队建设不但能够提高授课人的教学能力,对其他课程的教学也有借鉴作用。首先打造学院精品课,继而实现精品课程向更高级别发展。

(四)提高教师队伍的人文素质

人文素养对社会和个人都有重要影响,国家缺乏人文素养,可持续发展必然被制约。作为培养人才的工程师,加强教师队伍人文素养的建设对于高职院校的教育非常重要。

学院要组织教师队伍人文素养的教育评比,让学生参与到教师人文素养的评比中,为老师的师德风范打分,从而制约教师的行为。学院还要对教师的教学内容、教学设计进行严格的把关,确保“三尺讲台”无杂音,净化教室空气,净化校园氛围,让社会上的乌烟瘴气禁止通过教师的口传入校园。有的教师对于授课内容很随意,没有进行很好的课堂设计,领导把关不严,从而到课堂上把不该说的或者不该教师说的也拿来在课堂上乱说,影响了课堂的纯洁性。只有提高教师的人文素养,才能更好的服务教学,服务课堂,服务学生,做一个有公德和职业道德的教师,做一个高尚的研究人员。

(五)改善条件提高教学效能感

教师教学效能感受到外部因素的影响,也受到教师自己心理因素的影响。要提高教师教学效能感,不仅要改善外部因素,也要加强教师自我心理调节。在全院树立尊重教师职业的良好风气,不断提高教师的地位,改善工资待遇和后勤保障,让教师成为受人尊敬的岗位。通过组织了解教师家庭情况,做好家人的思想工作,获得家庭和亲戚的支持,从而提高教师的教学效能感。塑造典型、榜样的作用可以改变教师教学效能感。“精品课”团队建设就是树立典型的有效途径。学院也可以通过观摩优秀教师的教学活动,组织教学评比竞赛活动,既能体现组织功能,又可以提高教师的教学效能感。学院各级领导应及时了解教师队伍中个人的心理状况,对于有情绪的教师及时做好心理疏导,调动教师的积极性,从正面引导教师对消极问题的看法,变消极为积极,培养教师的信心,提高教师的教学效能感。

【参考文献】

[1] 蒋丽珠、李玉向,教师队伍建设困顿与出路―百年树人师何为[M],江苏教育出版社,2011

[2] 宋朝河、何发霞,基于人才战略工程的教师队伍建设[J],中国教育科学学报,2010年10月总第63期:39-40

[3] 卢建,教师队伍专业成长若干问题研究[M],厦门大学出版社,2013年1月

[4] 陈俊,高职教师队伍建设的制度创新[M],西南交通大学出版社,2009年7月

[5] 许涛,建设高素质专业化教师队伍[M],高等教育出版社,2012年9月

篇(6)

近年来,我国高等教育教学研究逐步开始注重学科团队建设,相关理论探讨和实践经验均取得了有效进展。尤其是自教育部在《关于实施高等学校本科教学质量与教学改革工程的意见》中提出要充分利用“教学团队促进教学研讨和教学经验交流,开发教学资源,推进教学工作的老中青相结合,发扬传、帮、带的作用,加强青年教师培养”以来,我国高等院校教学团队建设研究处于蓬勃发展状态。

一直以来,高职院校尤其是文化艺术类高职院校的大学语文作为一门综合性和学科融合性都很强的公共基础课程,有着自身的个性特点。

首先,文化艺术类高职院校的大学语文课程集人文性、工具性和职业性为一体,培养学生的人文素养与职业竞争力,这对教师的个人素质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教师不仅要熟悉本学科的专业知识,还要了解其他如音乐、美术、舞蹈等方面的知识。

其次,如今课堂教学需要用到课件、图片、动画等各种多媒体素材,教师教学的开展必须要不断适应信息化的发展需要。

再次,大学语文课程一般都涵盖文学、哲学、历史、音乐、舞蹈、美术等方面,除大学语文教师要了解所教各个专业的具体情况外,艺术类教师也必须要参与进来,对专业知识点进行把关。尤其是近年来微课、慕课等新形式课程及教学手段的不断发展,对大学语文教学团队的建设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和期望。因此,想要收到良好的教学效果,必须不遗余力建设一支涵盖大学语文教师、艺术类教师、信息技术教师在内的集学科知识为基、艺术涵养作辅、信息技术参与的教学团队。对此,文化艺术类高职院校大学语文教学团队的建设可以重点考虑以下方法。

一、内培外引,选拔带头人

教学团队带头人是整个团队的灵魂和核心,是团队运行的掌舵人,在团队中起着管理和组织的作用。因此,对于教学团队带头人的选拔,一是要外引,引进校外具有一定影响力的专家,有着独特见解和科研能力的人,通过“老带新”和“传帮带”,促进团队其他成员的发展。除引进必要的新鲜血液之外,还要引入竞争机制,注重从内部选拔培养具有扎实的学科基础、较强的教学科研能力、有责任心的中青年骨干教师,有效发挥中青年骨干教师的影响辐射作用,以带领本团队能够和谐发展。同时,对于教学团队带头人,还要注重其先期和后期管理能力的培养,培养其良好的沟通能力和组织协调能力,以便其更好地胜任、管理工作。

二、协调统一,培养教学骨干

大学语文课程内容涵盖古今中外,一位教师不可能完全精通所有内容,这就使得教学骨干的培养难上加难。重庆文化艺术职业学院大学语文课程分为四门分课程,分别是《中国现当代文学》《国学经典导读》《应用文写作》和《演讲与口才》,由本学科或有所长的教师授课。这就使得大学语文教学团队的建设能够在各个科目之间培养多个教学骨干,从而能够更好地促进本学科教师的发展和成长,最终实现多门学科协调统一于大学语文之中。

三、优化数量,老中青结合

一个教学团队中的成员不宜多,如果成员较多,很容易出现“三个和尚没水吃”或“搭便车”的情况。成员的数量可以根据大学语文的性质、教学目标等来确定。如1个带头人,根据分课程选拔4个教学骨干,每个分课程下各有2―3名专业教师,1―2名相关艺术类教师和1名信息技术教师。这样的组合更容易促进团队成员之间的沟通理解,形成凝聚力和向心力,可以更好地促进本团队的发展。同时,还要注意团队中各个年龄段的教师数量,合理配备老中青三种不同的年龄结构。

四、分析整合,打造校本教材

大学语文是以人文素质培养为基础,兼具工具性和职业性,重视学生综合实用能力提升的课程。纵观现今的大学语文教材,类型多样,风格各异,突出了高职教育“实用、够用”及语文学科人文素质教育的特点,但艺术类专业大学语文教材却存在内容安排不尽合理、专业性不强等问题。相比在整个大学语文教学团队的建设中,打造适合文化艺术类高职学生使用的教材就显得尤为重要。校本教材的水平能够直接反映整个教学团队的建设水平,因此,团队成员之间要各尽其能,通力合作,编写出凸显艺术专业性、实用性与人文性并举,纸质教材、电子教材和网络教材相互补充的立体化教材体系。

任何一个团队的建设都不是一蹴而就的,都需要长期的摸索、探讨和改进。高职大学语文作为一门综合性和融合性都很强的学科,其教学团队的建立和发展,除了需要在带头人、教学骨干、团队结构和教材建设方面下功夫,还需要各种运行机制的保障及可持续发展的评价模式,才能达到实现教师的可持续发展,激发学生学习兴趣,提升学生综合素质的目的。

【参考文献】

篇(7)

一、中期评估的目的、内容和方式

中期评估的目的是以评促建、以评促管、重在建设。通过评估,督促项目依托单位和学科、实验室、人文社会科学研究基地在认真进行工作总结的基础上,进一步明确方向,找准不足,在余下的两年多的时间中有针对性的开展工作,加大投入,保证重点建设项目在“*”期间形成更多的高水平的学术团队,产生较多的标志性成果、培养更多的创新性人才,进行更广泛的学术交流,探索更为有效的管理机制,创造更有价值的经验。

重点建设项目内容分为四个方面:学术队伍建设,科学研究与人才培养,条件建设、管理制度建设。本次评估的主要内容包括:项目建设规划的总体执行情况;依托单位管理制度建设与落实情况;学术队伍建设、条件建设、学术交流、人才培养、建设经费投入、科研工作等情况。

评估方式:采取了学校自评、材料送审评估和现场考察评估等3种形式。于20*年*月,组织专家对11个省级筹建重点项目进行了现场考察评议;于20*年*月,组织专家对对313个省级重点建设项目进行了材料送审评估;于20*年*月,组织专家对73个省属高校强化建设重点项目和部分抽查的省级重点建设项目进行了现场考察评估。首先听取学校关于重点建设的总体情况介绍和重点建设项目负责人的汇报,审核《*省*重点学科、重点实验室考察表》及背景材料,然后进行质询讨论,对重点建设项目进行实地考察,最后,形成考察意见,给学校进行反馈。肯定成绩、指出不足,提出建议,为各高校的重点建设提供了有益的参考。

二、重点建设项目取得的主要成效

通过中期评估和现场考察,专家认为,各单位坚持走内涵发展之路,对省级重点建设项目建设非常重视,在广泛宣传的基础上,已形成共识,把重点建设项目作为单位一号工程,科学规划,认真实施,加大投入,规范管理,在队伍建设、条件建设、制度建设、环境建设等方面措施有力、成效较为显著,基本完成了各年度规划任务。各单位在高层次人才培养、科研项目和获奖、为经济社会服务、学术交流等方面取得了令人满意的成绩,增强了我省高等教育的影响力,为建设教育强省做出了积极贡献。

(一)重点建设带动了内涵发展。各单位高度重视重点项目建设,尤其是强化建设重点项目。根据自身实际,扬长避短,制定了科学合理的学科发展规划,建立了相对完善的管理体制和运行机制,重点建设项目取得了明显的成效。省级筹建重点项目的依托高校,学校领导观念的转变到内涵发展上,把重点建设提上了重要议事日程,科学定位,长远规划,全面统筹,正确处理规模与内涵、教学与科研的关系,大力加强队伍、条件和制度建设,提升了学校的学科管理水平。

条件建设成效明显。检查发现,许多单位,特别是一些力争上博士学位授权点和已经完成新老校区转换的高校,明显加大了对重点建设项目的投入力度,20*年至20*年共投入建设经费4*86.5万元。实验室面积,仪器设备等方面有了明显增加。据统计,“*”期间,全省重点建设的实验室拥有仪器设备总值达11*04万元,“*”到目前为止,仪器设备总值增加到128653万元,办学条件得到了明显改善。

重点建设项目建设水平明显提高。“*”期间,我省高校有国家级重点学科20个,在20*年全国重点学科评审中我省新增的22个国家级重点学科,新增的2个教育部省部共建重点实验室全部是依托省级重点建设项目发展起来的。

重点学科建设带动了相关学科的发展。被检查的单位普遍认为,由于重点建设的龙头和辐射带动作用,促进了相关学科(实验室、人文基地)的建设和发展,真正地起到了全面推动内涵建设的作用。

(二)创新团队建设取得较大进展。各单位制订了多项优惠政策,通过引进与培养相结合,汇集了一批以中青年为主体的高学历层次的人才队伍,学术梯队的年龄结构、职称及学历结构更趋于合理。在此基础上,很多单位制定了相关激励政策,划拨专项经费,支持创新团队建设。重点建设项目都设置了学科(学术)带头人岗位,大部分重点建设项目根据研究方向设置了3-5个关键学术岗位。20*至20*年,强化建设重点项目共设置关键学术岗位348个,集聚了一大批中青年学术骨干,博士化率明显增加,有的学科达到了90%,形成了具有协作意识、创新能力强、发展潜力大的团队,营造了浓厚的科研氛围,产生了一批高水平的研究成果,提高了人才培养质量,团队建设收到明显成效。

(三)科研实力与人才培养能力提高,科学研究取得较大突破。各单位均制定了科研激励政策,科研氛围不断浓厚,与“*”期间相比,各单位的科研水平有了显著提高。据初步统计,20*年至20*年强化建设项目投入科研经费139570万元,承担省部级以上科研项目2321项,增长幅度较大。获得省部级以上科研成果奖励590项;被三大检索系统收录论文5519篇,达到“*”期间收录论文总和的72.3%;主办重要国际国内学术会议115次。高校与地方经济相结合的产学研项目不断增多,成果转化加快,对区域经济起了较大的推动作用,从而获得了多方面资金支持,使学科自身的造血功能不断增强,部分重点学科实验室已经步入了持续发展的良性轨道。

重点建设项目承担的高层次科研项目有较大增长,使得研究生能够较多的参与科研,得到了较好的科研锻炼,研究生培养质量明显提高,发表的论文数量较“*”期间明显增长,有的学科研究生在学期间发表的论文被三大检索系统收录人均达到2篇。20*年我省获得的3篇全国优秀博士论文与4篇全国优秀优秀博士论文提名奖,有6篇来自重点学科。

(四)管理体制改革进一步深化。各单位都成立了重点建设领导小组,并确定了具体职能部门、配备高素质的管理人员,部分学校还成立了专门管理机构负责重点建设的管理工作。各单位都积极探索有利于加强学科建设的管理体制和机制,出台了人才队伍建设、条件建设、科研管理、人才培养、学术交流和学科评价等方面的制度、措施,努力健全重点建设的科学管理体系,为学科建设提供了良好的政策环境。

三、问题与不足

(一)团队建设亟待加强。教师队伍与学术团队建设仍是学科建设的核心。检查发现不少高校在现有人员的基础上组合成团队,团队中青年骨干力量发展潜力不明显;有的高校将引进学科带头人与现有人员简单组合,团队凝聚力不够;个别学科仅有带头人,未形成学术梯队。团队的组建不能单纯理解为简单的博士化,也不仅是引进几个学术带头人的问题。如何将研究方向的前瞻性、研究基础的比较优势、区域或行业经济需要等各方面因素综合考虑,建立具有发展潜力和明确目标的结构合理的研究团队,将是今后重点研究解决的问题。

(二)科研水平需要大幅度提高。各单位的科研实力较“*”期间有了明显的增长,但也有许多不足。科研方向不够稳定,难以形成科研优势。理论研究的水平普遍较弱,自然科学基金项目数量,特别是自然科学重点基金和973项目偏少,缺乏高水平的研究论文。应用研究方面标志性的成果少。产学研结合有待进一步加强。

(三)研究方向需要进一步凝练。有的学科因人设置研究方向,使得研究方向不够集中,人员过于分散,不能形成团队力量,在承担大项目方面缺乏竞争力,难以产生重大成果。

(四)经费管理不够规范。各单位在匹配建设经费上做了大量工作,基本保证了重点建设项目建设需要。但有些单位存在经费匹配不足额、不及时等现象,尤其是对非强化重点建设项目的建设经费落实不到位;有的重点建设项目存在规划不科学,论证不细致,突击花钱的现象,影响了建设项目的顺利进展。

四、今后工作要求

经过几年努力,“*”省级重点建设项目取得了明显的进展与成效。但*作为教育大省,代表学校综合实力的学科水平相对较弱。去年全国重点学科评选,尽管我省增长幅度较大,但一级学科国家重点学科中,我省只有5个,与京沪江浙等发达地区差距很大。必须科学规划,加大投入,充实条件,强化管理,不断提高重点建设项目整体水平。为此,提出如下要求:

(一)进一步加强学科建设的规划。根据经济社会发展需要,既要大力建设传统优势学科,又要重点建设与区域经济发展密切相关的学科,如电子、控制、信息、能源、环境等学科,以及医疗电子、微电子等交叉学科和新兴学科。

篇(8)

【中图分类号】G640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4-4810(2013)13-0033-02

同志在庆祝清华大学建校100周年大会上的讲话中提出,在“积极提升原始创新、集成创新和引进消化吸收再创新能力”的同时,要积极推动协同创新。这一理论对当前我国提高自主创新能力,建设创新型国家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协同创新也逐渐成为高校推进教学科研、提高教育质量、培养拔尖创新人才的重要途径和举措。因此,高校要积极推动协同创新,通过协同创新来提高教学科研水平,尤其是人文社会科学领域更需要协同创新,从而提高科研水平和服务社会的能力。

一 协同创新的基本内涵

美国麻省理工学院的彼得·葛洛最早给出协同创新的定义:“由自我激励的人员所组成的网络小组形成集体愿景,借助网络交流思路、信息及工作状况,合作实现共同的目标。”从微观的角度可将协同创新概述为:为实现共同的目标,不同创新主体(企业、高校、科研机构等)之间相互配合、合作和整合,发挥各自的优势,获取外部性效应,产生“各种分散的作用,在联合中使总的效果优于单独效果之和”,即1+1>2的效用,从而降低创新成本,提高创新绩效。而高校协同创新则是指高校内部各学科之间、高校与高校之间以及高校师生与科研院所和企业的研究者、生产者、管理者之间,围绕国家重大战略需求、重大科技项目,为解决行业关键和共性技术以及生产实际中的重大问题,投入各自的优势资源和能力,在政府、科技服务中介机构、金融机构等相关主体的协同支持下,合作攻关,从而力求在科学研究、技术开发上取得重大进展和突破的创新活动。因此,高校协同创新则是自主创新和协同创新的双重内涵,具有协作和整合的双重功能。

首先,高校协同创新是一种合作关系,其目标是双赢。协同创新的各主体之间是一种互补性联盟,各主体之间可以是契约关系也可以是产权关系等,在协同创新中,各方可以最大限度地利用参与方的资源,为目标的实现提供基础。其次,高校协同创新能够整合有限的资源,实现资源利用的最大化。协同创新可以是校校协同,也可以是校所协同、校企(行)协同、校地(区域)协同、国际合作协同等,其合作类型多样,能够将有限的资源最大限度地整合。最后,高校协同创新也是一种平台的构建。随着现代经济的迅速发展,尤其是信息技术的发展,知识的传播和创新速度大大加快,传统上依赖于每个人的创作方式越来越不能适应现代社会的发展需要,时代的发展需要合作的平台,需要合作。因此,要实现高校人文社会科学教学科研的发展,必须推进协同创新。

二 推进协同创新,为人文社会科学的发展提供着力点

人文社会科学是社会发展的纽带,是建设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精神桥梁。我国社会的快速发展迫切需要社会科学的繁荣和发展,而推进协同创新则能够为人文社会科学的发展提供着力点。

1.推进人文社会科学协同创新是时代的需要

受传统思想影响,长期以来,我国人文社会科学科研工作者大多沉浸于经院式的自我封闭、“闭门造车”的纯理论的学术研究,研究和社会现实严重脱节,造成相当多的科研成果严重脱离实际,与社会需求不符,缺乏实用性和可操作性。人文社会科学研究“滞后”有余,“超前”意识不足,对社会改革发展实践的认识、预测、决策、咨询和指导功能不能充分体现,严重影响了人文社会科学成果有效介入决策和实际工作部门,降低了社会科学成果的实践功效,使我国人文社会科学的发展一直处于较尴尬的境地。再加上目前人文社会科学科研流于形式,重“实利”轻“研究”,学术气氛不浓,脱离社会现实需要,无法创造出高水平的科研成果,迫切需要通过协同创新来实现大发展。

2.协同创新是推进人文社会科学发展的需要

作为社会科学,时代也要求其通过协同创新,整合团队的力量来实现发展。当今世界科技日新月异,信息技术的快速发展极大地缩小了人与人的距离,利用信息技术实现资源整合,借助信息技术实现科研协同创新已成为当前发达国家推进高校创新的重要途径。当前,我国还处于传统的教学科研阶段,在人文社会科学领域,教学研究方式还大部分停留在各自为战的阶段。这就与有限的科研经费、人员以及设施等科学研究资源的分配产生了矛盾,这种矛盾极大地影响了人文社会科学的发展,影响了高校与高校、高校与科研机构、科研机构与个人之间的深度合作,因此要推进人文社会科学的发展必须要协同创新。

三 推进协同创新——实现人文社会科学大发展的对策

《国家哲学社会科学研究“十一五”规划》中明确提出要完善成果转化机制、拓宽成果推荐渠道,强调把人文社会科学科研成果运用于经济社会发展,运用于学科建设和发展。高校作为人文社会科学研究的主要阵地,肩负着如何面向市场实现成果转化的重要任务。高校协同创新成为人文社会科学大发展的重要推手和平台。

1.以协同创新为抓手,推进理念的创新与思想的解放

首先,高校要解放思想,将协同创新理念贯彻到人才培养、科学研究和社会服务的实践之中,突出“创新”在办学理念中的重要位置,强调“协同”作为办学思路的重要方面。通过协同创新营造一种自由开放、鼓励创新、宽容失败的学术氛围,倡导拼搏进取、敬业奉献、求真务实、团结合作的精神风尚,形成有利于协同创新的文化环境。

其次,高校创新要紧紧围绕科学技术发展前沿。推进跨学科交叉研究,建立与国际接轨的知识创新模式,产出重大原始创新成果,努力成为引领和主导国际科学研究与合作的学术中心,成为国家知识创新体系的主要力量。

最后,高校协同创新要充分发挥学科优势,在高校内部之间、高校与高校之间、高校与科研院所、行业企业以及地方政府之间深度融合,建立适合于不同类型研究、形式多样的协同创新模式,构建相对独立,集人才培养和解决重大问题为一体的协同创新平台。

2.以科研促教学,以教学引领科研,实现教学与科研的协同创新

19世纪初,有“现代大学之母”美誉的洪堡便提出了“教学与科研相统一”的观念;教学与科研是高等学校的两个重要职能,教学是科研的基础,科研是教学的发展和提高,必须有效地协调二者的矛盾,既突出教学的主要地位,又要加强科学研究。可见,教学与科研从本质上来说就是互为源流的关系。高校的科研工作者既是科研的主体,又是教学的主体,是研究者和教育者的统一。人文社会科学科研成果可以向教学转化,在教学、课程、教材中体现研究成果。通过传授研究方法、介绍研究经验,提高教学水平,促进教学、课程的改革发展,是人文社会科学成果转化的最基本、最普遍、最便利的途径。通过教学与科研相结合,可不断促进科研与教学协同创新,实现成果的相互转化。

3.建设一流的教学科研团队,提高创新能力

团队是协同创新的重要载体,没有团队就无法形成协同创新。团队的持续更需要有团队精神,它是团队的灵魂,没有团队精神,协同创新也无从谈起。因此,人文社会科学科研建设要以落实推进人才项目为切入点,以组建教学科研团队为载体,以承担重大科技任务、提升战略思维和研究能力为重点,放手发挥中青年科技人才的骨干作用,培育造就一批尖子人才。在协同创新中,要特别重视发挥领军人才的作用,领军人是科技创新团队的组织者、领导者和第一责任人,是创新团队的核心,更是创新团队建设成败的关键。因此,高校通过以组建一流的教学科研团队为载体,加强协同创新,将成为新时期推动高校发展的重要途径。

4.以推进产学研一体化为契机,推动人文社会科学的发展

产教结合是学校与行业、企业间的一种双向合作,具体来说,就是学校根据所设专业,积极开办相关产业,把产业与教学密切结合,相互支持,相互促进,把学校办成集人才培养、科学研究、社会服务为一体的实体。哲学社会科学是人类认识和改造社会、促进社会进步的科学。人文社会科学科研成果作用的对象是人,可以内化为人们的思想道德意识、科学素养和心理技能。人文社会科学科研成果转化的一条重要途径就是向全社会进行普及和推广。

通过协同创新,可推动高校人文社会科学教学内容、教学方法改革,能够理论联系实际,加强学生实践能力和创新思维的培养,能够为社会提供更多的有用之才,更好地为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提供人才保障和学科支持,为构建和谐社会提供动力。

参考文献

[1]李祖超.协同创新运行机制探析——基于高校创新主体的视角[J].中国高教研究,2012(7)

篇(9)

大学课程教育教学承载着一个国家未来发展方向与科学定位,通过人文知识、科技技能及科学理论的课程学习和锻炼,可以培养大学生群体成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的实践者和国家发展的中坚力量,构建“人民有信仰,民族有希望,国家有力量”的良好社会意识。面对新时期国家对高素质人才的需求,仅有专业知识,没有服务国家、关心集体意识的大学生不是我们社会主义国家需要的人才。“双一流”建设背景下,培养技术水平高、综合素质强,且具有良好人文素养与家国情怀的大学生,是目前大学教育的重要课题,也是目前课程思政建设的具体体现。既有国际视野和专业技能,又有服务国家需求,把个人目标放在国家发展中去布局和设计成为当前及今后长时间内国家对人才培养的基本要求。

1化工基础实验教学课程思政引入的必要性

大学实验课程教学需要放眼国际,不断改革创新,实现教育教学质量的提升[2-4]。化工基础实验课程突出强调实践性和工程性,是继化工原理、化工仪表及自动化、四大化学之后设置的重要实践环节,也是化工工艺、应用化学、环境工程、生物工程、矿物加工及过程控制等相关专业的必修课,课程内容涉及团队协作综合实验项目、设备正确安全操作验证实验项目、创新设计实验项目等,这些实验内容特别需要课程思政的提前融入,如服务大局、团队意识培养、安全规范操作意识强化、个人责任意识明确、严谨细致科学精神养成。中国矿业大学化工基础实验课程教学团队在授课过程十分注重将能力与素质培养贯穿始终,把课程思政与教育管理思维融入其中,从化工基础实验课程教学内容建设、实验教学过程管理、制度建设、人文环境等诸多方面实现有机衔接、协同一体,不断改革创新,为培养高素质人才奠定了基础和保障。

2化工基础实验教学课程思政的创新方法与运行策略

2.1建立化工基础实验指导教师教学团队,树立团队合作教育样板

建立化工基础实验指导教师教学团队是凸显课程思政的重要布局和顶层设计,一支坚强有力的化工基础实验教学团队能够科学把握化工基础实验教学发展方向和未来设计。中国矿业大学化工基础实验教学团队,包含了多名教授、副教授为主力,少量讲师补足,老、中、青梯队培养的队伍建设,强有力支撑了化工学科和专业发展。在实践中化工基础实验教学团队采取根据实验项目分组的方式,建立八个师生团队,从实验预约、预习,到上课过程分工指导,再到实验结束答疑辅导,分工明确,人数随任务有机配合,实现扬长避短,查漏补缺,相得益彰的团队指导优异功效。同时,通过指导教师组建团队教学,也让学生看到,团队精神、团队意识培养的重要性和必要性,对于化工基础实验教学中课程思政的高质量融入给学生树立了样板和示范。这样,上课时学生就会积极配合,自觉践行社会主义服务大局意识和团队价值观,毕业走向社会后,就会自觉站位社会主义国家大局需求和服务全局的献身精神。

2.2针对具体实验项目开展特色课程思政教学,安全教育润物无声

课程思政教学不是死的、僵化的内容,需要教学内容有机切入、无痕衔接和润物无声。针对具体实验项目开展特色课程思政教学内容,化工基础实验指导教师必须提高政治站位,把国家对人才培养的政治需求巧妙融入具体实验操作过程中,使得学生在不知不觉间树立为国家民族富强而读书的学习热情和自觉性。如,在化工基础实验教学项目中有板框式机械压滤操作实验,针对部分实验设备需要用力压紧板框操作,经常会有同学不听老师课前指导与实验提醒,误将实验设备压滤机框架移动,出现压破脚的操作,取放安装板框时不小心掉落砸伤脚的操作,试验操作压力设计过大滤浆泄出污染环境及操作人员衣物,甚至损毁设备情况,还有丙酮吸收实验中带压操作与实验中丙酮溶液的吸收输送等有毒有害物质的安全管控操作,这时适时引入或提前介入社会主义国家公共安全教育,把遵守实验室安全、实验安全操作和集体场所公共安全教育普及同学们,说明安全对于化工相关专业同学职业技能培养的重要性和必要性,只有安全操作,才有理想实现的可能;没有安全意识和安全规范操作,不仅无法学习知识、掌握本领,还可能破坏公共财物,甚至伤害自己、危及他人及公共安全。这样,学生面对危险结果,就会高度领会课程思政的安全教育要领与细节要求,学习掌握规范安全的实验操作,锤炼高素质实践能力,达到安全教育不是空口说教,而是润物无声,提高实验教育教学培养质量。

2.3创新小组化实验培养个人责任感,提高课程思政与主体教学内容有机衔接

小组化实验是目前化工基础实验教学的理想模式,组内同学具有不同分工和任务达成,协同配合开展实验。通过在小组化探索实验过程中不断创新,经历了小组人数6人组到4人组的三分之一核减提升、随机组合到男女生搭配优势互补协同改革、同班级实验小组到不同班级打乱建制自由组合、按照学号分组到学习成绩优劣生搭配的共进退团队组合模式等不同改革创新;在此不断教学改革过程中,及时融入课程思政教育内容,也创新课程思政伴随模式,在讲授实验主体内容和指导操作过程时,传授同学们团队小组各司其职、相互配合的必要性和重要作用;当有的小组成员不认真学习和协同操作实验,指导老师及时加以提升,融汇课程思政教育的个人与集体、小家与大家、小集体与国家需求的辩证统一,强调民族大义和国家荣誉面前个人努力与个人牺牲的必要性、光荣性、正确性。例如“流体动力学综合实验项目”,根据实验项目特点要求操作过程团队4人分工协作,互相配合完成,包括1人监测协调实验整个进程,1人观察仪表指示值变化,保证在稳定条件下进行操作,1人操作及1人记录数据。产生不合数据、规律、现象时应及时集体讨论分析其原因,控制进程,防止意外,故实验需要大家共同操作协调完成。所以每次课程最初时段,教育学生一人关乎实验成败,引导明确个人责任意识,实现立德树人,思想引领。这些课程思政教育有力促进了实验项目学习与实验技能教学内容领会的使命感、责任感,以及对团队精神与组织协调的感悟。

2.4对标化工基础实验课程教育国际化及课程思政建设内涵,创新做细培养严谨科学精神

中国矿业大学化工专业已经多次通过国家专业认证,化工基础实验作为专业课程的重要组成,根据化工基础实验教育教学要求,实验教学过程还在不断改革创新,以提升实践教育国际化及标准化,同时,根据课程思政教育要求,引入技术过硬、政治合格的国家对大学生人才培养目标。例如,化工基础实验单元操作中“离心泵特性测定”实验,因为是带电和带压力操作,容易出现安全隐患,针对性提出离心泵操作实验特殊注意事项,结合国际质量管理认证ISO14000仪器设备安全规范,实验前必须充分预习(指导老师课前检查全覆盖)专业教材及化工专业认证相关部分具体国际标准要求。实验中要求严格遵守离心泵操作规程,经教师检查同意方可接通电路;操作过程中发生故障或意外问题必须按设备及仪表停车步骤停车,及时报告指导教师。在教师处理故障或意外问题时留意学习,观察分析问题并与老师探讨,以提高学习深度和防范今后意外。做完实验先将有关的水源、仪表、设备按顺序关闭,然后再切断电源,经教师检查水、电、气源确定关好方可离开实验室。细节教育决定了化工基础实验教育教学质量,这里融入了规范严谨科学意识的思政教育,操作不细致不规范可能出现安全事故,也影响实验顺利开展,而大学生人才作为祖国未来的建设者和接班人,若缺乏规范和严谨意识,不仅影响国家的安全与稳定,也影响国家建设,因此将家国情怀融于知识技能学习,加深学习过程规范性和严谨意识非常必要。

3开展课程思政教育的制度和规范保障

加强实验教学过程管理制度建设。为实现化工基础实验课程思政教学改革,中国矿业大学针对化工基础实验课程工程化实践特点,除了常规实验室管理要求外,融入了很多现代教育管理理念、人文建设的课程思政建设思维[12-15],如实验安全准入制度、仪器设备管理办法、课程思政内容质量标准等。通过课程思政教育,强化安全意识,严格主体责任,明确规范细节,强化爱自己、爱集体、爱国家的基本素养养成教育,引领新时代大学生的家国一体情怀,使大学生意识到人才培养过程离不开规范化管理,从而强化组织意识。实验课程规范建设至今,没有出过任何责任事故,有力保障了课程思政与实验教学技能培养双丰收的教学效果。构建化工基础实验课程思政实验室文化与软环境建设。根据教育心理学及工程实践环节课程学习特点,具有人文氛围的软环境对于化工基础实验课程思政建设是一个良好铺垫。我们把先期学生实验实践、创新发展的竞赛图片,展示在实验室玻璃幕墙及实验走廊显著位置,在实验教学的课程思政环节随时融入或展开示范。近五年来,基于化工基础实验课程而获省部级及国家级奖项获奖人数多达300余人,所得奖项级别高、影响大,对实验室文化氛围营造及学生实验技能培养带来明显促进,在先进同学激励下,每年基于化工基础实验的化工大赛都有大量同学参赛并获奖,有力促进和带动了化工基础实验教学,提升了教育教学与人才培养质量。

篇(10)

本项目面向的是人文学院全体大学生,涉及中文、社工、社会学和心理学四个专业的各个年级。对于人文学科的大学生,除了在学校认真学习专业知识,了解社会实际生活,关注社区现实问题,锻炼理论联系实际的实务能力,也是必不可少的成长经历。开展社区发展项目设计,需要同学们关怀和了解身边社区现状,思考如何学以致用,利用自己所学专长,在辅导老师的指导下,链接社区资源,解决社区实际问题,为社区发展与建设献计献策,实现更高的社会化水平和在生活和学习上的成长。从而提升自己的基本人文素质,锻炼学习人际交往能力和创业创新意识,增强其反思和总结专业知识和实践能力。

二、活动介绍

在全国大力推行社区建设和社区发展的背景下,为了进一步培养我院广大学生社会责任感,提升我院学生的专业知识和实务能力,发扬学以致用,回报社会的人文精神,鼓励广大学生依托专业做社区发展项目设计,尝试参与社区实际问题的解决和社区的发展建设。面向全院征集社区组织培育,社区网络建设,社区文化发展,社区服务设计等项目,开展人文社会科学学院社区发展项目设计大赛,选题不限,鼓励我院各年级、专业的同学根据自己的兴趣爱好、学科专长组队,鼓励跨专业跨学年合作,每支团队4-8人,分工协作,共同参与策划,共同成长。项目由参与教师组成评审委员会,对通过评审的团队有经费资助,优秀项目和团队推荐至相应行业的国家比赛。社区发展项目根据项目内容和性质可分为社区服务项目设计、社区组织培育计划、社区文化发展计划、社区网络建设计划和社区资源开发计划等方面,项目是本科生团队在导师的指导下,在对目标社区需求与问题的调查与分析的基础之上,自主完成项目设计、可行性分析、项目测试实施、研究报告撰写和成果交流等工作。

三、活动要求:

1.3-8人自愿组队,专业不限,年级不限,内容不限。

上一篇: 高中历史科研课题研究 下一篇: 电子商务的商务性
相关精选
相关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