影像学与影像技术汇总十篇

时间:2023-09-20 10:36:22

序论:好文章的创作是一个不断探索和完善的过程,我们为您推荐十篇影像学与影像技术范例,希望它们能助您一臂之力,提升您的阅读品质,带来更深刻的阅读感受。

影像学与影像技术

篇(1)

【关键词】 点、线、面、体、摄影

1 点 一般用来表示位置,是物质的浓缩,也是人类的微号点,具有空间位置的视角单位。点在人体三维立体结构的不同部位,具可代表不同组织器官的表面位置,同时可以通过点与点之间不同角度的投影、折射、或者立体交叉连接,推断出不同组织器官彼此间的相互关系,从而确定相应组织器官的三维立体空间位置。例如:头颅骨的“翼点”投影到体表相当于太阳穴,本身又是蝶骨、颧骨和颞骨的交汇点,不仅结构薄弱,同时下方还有脑膜中动脉经过,向深部垂直矢状面投影可以经过蝶鞍与对侧“翼点”相连。其次:肚脐位于腹前壁中线体表,其上方3cm处平第3腰椎,下方3cm经过第4腰椎。再次,胸骨剑突末端点,平第11胸椎。很明显,点在人体三维立体结构中代表着无数组织器官的位置或参照物。

2 线 有关线的解释和意义繁多,这里主要针对立体几何里点与点之间的连接线段,即直线或弧形,在人体三维立体结构中,无论从体表或深部组织器官,从解剖学的角度看,无处不体现出线的存在和相应的意义,如:人体正中线,与正中矢状面重合,将人体分为左右两半。其次:水平线,与水平面重合,至上而下有无数条。最后,在头颅还有瞳间线、听鼻线、听口线、听眦线等等。

3 面可以是点的密集,也可以由直线的移动而构成。从解剖学的角度看,人体三维立体结构,就是由无数个大小不等,形态不一,方向不同的面与面相互架构而成。如:矢状面,将人体分为左右两部分的所有平面。其次:冠状面,将人体分为前后两部分的所有平面。再次:水平面,将人体分为上下两部分所有的平面。最后,在矢状面与冠状面之间,根据其夹角大小不同存在着无数个平面等等。更为重要的是,我们必须认清,不同的部位和不同厚度的断面,其间包含着各种不同的组织器官。

4 体 有关体的含义解释繁多,这里我们主要指三维立体空间,即点、线、面相互间的演变和转化最终而来。如点:指物象特定空间中所处的位置,它没有长宽厚度,常常也指线段的起点和末端. 其点的移动形成线,线的移动变为面,面的转变成为体。很显然,体就是点、线、面立体交叉的融合,只有正确理解和掌握点、线、面、体相互间的关系,同时与人体三维立体结构紧密结合,用立体的三维思维来分析和5 理解人体不同组织器官,这样才能从不同的方位、角度、平面全方位判断把握不同组织器官的准确位置。

摄影 即X线束经过人体被检部位,由于不同结构的组织器官,对X线的吸收存在差异,当这些带有被检组织信息的剩余射线作用于胶片或探测器,经过暗室处理或计算机转换,即可获得相应部位的X光照片,其照片显示的组织器官影像形态,由不同的摄影所决定。现就不同摄影与点、线、面、体的关系作如下的探究。

5.1 针对三维立体的人体组织结构,怎样把握摄影与“点”的关系,首先确定不同摄影的“点”在人体体表或深部的位置,明确“点”与暗合(IP板或FPD)的关系(将相应的“点”投影在暗合相应的位置),确定“点”与球管焦点的中心线的入射方位,根据不同的要求,可以垂直或倾斜一定的角度经该“点”进行入射。例如:头颅正位,中心线经眉间垂直射入暗盒。汤氏位,中心线向足端倾斜30°夹角与两外耳孔连续中点入射。这方面的例子举无盛举。

篇(2)

我院作为首批招收医学影像技术专业的学校,自1999年开办医学影像技术专业大专班。根据全军院校教学改革工作会议精神。从教学实际出发,经过六年多来的教学改革探索和实践,取得了初步成效,供同仁参考和指正。

一、确立教学目标。强化实践性教学

(一)把握规律,强调实践性教学目标

强化实践性操作,全面改革讲习比例不合理的现状,打破理论与实践教学分段实施的界限。充分体现该专业以培养高等技术应用型医学影像专业人才为根本任务,适应基层军地卫生工作需要为目标,突出“应用”为特征,围绕动手能力强化实践性操作。以现代化教育技术为手段,彰显影像学科形象化的特点,提高教学时效比。将影像诊断学全部进入实验室授课。电子幻灯授课与学生同步阅读实片过程结合,实现理论与实践的零距离接触的事例教学的目的;将X线摄影中基本理论、X线照片冲洗化学集中讲授,X线摄影位置学部分全部进入实验室在教师实体示范操作的基础上,主要由学生分组进行操作训练,达到集中学习基本理论、分组强化规范具体操作的目的。在实习环节中,实施“导师制”,倡导学生主动实践与带教主动指导相结合并全程分段进行考核,确保实践教学的质量。

(二)抓住核心,优化课程体系与教学内容

以培养专业技能和综合素质为核心, 适应目前随医学影像学的快速发展,影像学科架构的变化,对原有教学内容以突出影像诊断、注重实践教学、加强技能训练、适应基层发展需要为原则。基础课以必须、够用为度,专业基础课以专业需要为主。专业课以宽基础重实用为本。基础课:取消高等数学、物理学改为医学影像物理学,增设一门人文学科;专业基础课:将电工学、电子学合为医学电子学基础,将原有医学微生物学与人体寄生虫学合并为医学病原学,减少生物化学、药理学、医学病原学学时数,将人体解剖学、组织学与胚胎学合并为人体解剖组织胚胎学,增设人体断层解剖学;专业课:将原来的x线投照学和x线机原理构造与维修分别增加CT、MPd、CR和DR相关内容,重组为医学影像设备学和医学影像检查技术学,将原有的x线诊断学、CT诊断学、MR/诊断学融合为医学影像诊断学。同时采取大专业平台与小方向模块课程自主选择的方式将原有的部分课程列入选修课,如介入放射学、影像核医学、放射治疗学等

(三)拓视野,增强针对性教学.

1、强化第二课堂的专业知识拓展和提高专业素养和发展潜于的功能,弱化围绕专业教学以外的作用。首先设立讲座课.如医学统计学、医学科研基础、医学文献检索、医学论文撰写、医学信息管理、专业英语等。其次通过开放实验室,学生自行设计内容进行强化。对学有余力的学生,设立课题小组,老师围绕设计课题进行引导,通过查阅资料、实际操作,拓展专业知识面。

2、以外引内联方式,加强师资建设。聘请院外有实践经验的专家为兼职教授,定期来院讲课或指导工作,丰富临床实践知识;根据专业教学需要,有针对性安排教师进行专项进修、交流,根据教学实际,与医院联合进行教学、学术研究,共同促进、共同发展。

二、构建学生专业综合评价的考评体制

(一)实行理论与技能测评分离

根据专业培养目标的要求,改革原有一纸定乾坤的模式,采取专业理论与专业技能分离,对于专业理论与专业技能测评,其中任何一项不合格,均认定为专业不合格,通过考核方式改变,强化专业技能要求。其中理论考核由题库生成,技能考核分口试、操作二部分,请院外专家进行测评。

(二)建立技能目标考核标准

1、医学影像诊断学分为平时考核、课终考核、毕业考核。平时考核以各系统完成阅片诊断数量及诊断报告质量打分。课终、毕业进行双盲片考核,抽取各系统一张影像片,书写诊断报告。对报告结果分格式、描述内容、名词应用、诊断顺序、诊断结论等五部分,进行计分。

2、x线摄影学以具体操作内容双盲抽取。分暗室装片、机器准备、摆放、工具应用、条件设备、暗室洗片等六部分目标进行考评。

3、医学影像设备学以随机抽题。分原理说明、部件指定、线路分析、仪器使用等四部分测评。

(三)完善实习考核办法

在实习手册中增加实习目标考核标准,完善实习双向(学与教)督促机制。 按专业课分医学影像诊断、医学影像检《现代医用影像学》2006年12月第15卷第6期查技术学二大部分,然后再各自分为普放、CT、Mill三个小部分,分别设立考核内容及量化标准。对考核过程要求每一小部分由带教医生(技师)考核鉴字、每一大部分由科室会考、学校抽考的方式进行,实习结束前由学校与医院科室共同检查考核。

三、加强教学方法及手段的变革,开展教学质量评估

篇(3)

肺静脉左心房区域的解剖学研究很少被关注,研究左心房、肺静脉、左心房与肺静脉结合部的形态、变异等方面的文献诸多[1],但很少涉及肺静脉长轴与人体标准、矢、冠状面之间的夹角即肺静脉投射角。增强磁共振血管成像(CEMRA)或CT血管成像(CECTA)均可以测量出肺静脉投射角[2]。研究通过分析我院98例房颤患者和49例健康检查者的临床检查报告,探究肺静脉投射角大小的影响因素。

1 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 选取我院2014年2月~10月进行CECTA与CEMRA检查的房颤患者120例,其中A组49例为持续性房颤或阵发性患者,均通过心电图机超声心动检查确诊,排除其他可能引起左心房形变的肺部、纵隔和胸廓病。男女比例为25:24,年龄为18~70岁,平均年龄(50.8±14.6)岁,房颤时间6个月~1年,平均(8.5±2.4)个月;B组49例健康者,男女比例为35∶14,年龄为20~73岁,平均年龄为(52.1±10.8)岁;C组为49例CECTA肺静脉左心房图像资料均为无器质性心脏疾病健康人,男女比例为26∶23,年龄为20~74岁,平均年龄(49.1±12.3)岁。B组与C组心电图、超声心动图、普通体检结果显示均无心、肺、胸膜和纵隔病,纵隔位置正确,胸廓未变形。以上3组研究对象的一般资料对比均无明显差异(P>0.05),有可比性。

1.2方法 将A组和B组98例检查者给予4~5 ml/s高压注射18~20 ml对比剂Gd-DTPA[3],扫面范围须囊括整个左心房部分和所有靠近心脏50 mm的肺静脉。获取左心房及肺静脉高信号图像。用最大密度投影、多平面重建从增强MRA[4]原始数据中重建肺静脉和左心房图像。

C组49例进行心电门控扫描,扫描仪器为Toshiba Aquilin 64排螺旋CT机[5],电流:350~450 mA,管电压;120~150 kv,准直:65×0.5 mm。通过双筒高压注射器5~6 mL/s速度肘前静脉注射50~60 ml非离子型对比剂,以同样速度注射30 ml生理盐水。扫描范围须囊括胸锁骨上方和距心脏隔层下的16 mm处[6]。注射对比剂同时,动态连续扫描感兴趣层面,指导患者吸气再屏气,4~7s内,采集扫面数据,并记录心电图。

1.3数据记录 测量A、B组肺静脉与冠状面间投射角和肺静脉与横轴面间投射角。

1.4统计学分析 将上述所有患者的所有数据结果均采入到SPSS 19.0软件进行分析处理,确保录入过程客观真实,以95%为可信区对数据进行处理,正态计量资料采用(x±s)表示,组间对比采用t检验。P

2 结果

2.1 A组与B组各肺静脉投射角对比,两组数据无显著差异(P>0.05),无统计学意义,见表1。

2.2将A组、B组的肺静脉投射角与C组对比,无显著差异(P>0.05),无统计学意义,见表2。

3 讨论

临床实践证明,肺静脉向左心房投射角相关的解剖学规律即包围在表面肺静脉邻近心端处的肌袖组织,使肺静脉的形态和肺静脉与左心房的相对关系稳定不变。上肺静脉均投射至下后方,下肺静脉均投射至前上方。但对于各肺静脉投射角的特征、特定性规律,长期阵发性或持续性房颤患者的左心房面积增大各支肺静脉投射角与正常人的差异等问题鲜有研究[6-7]。

本次研究显示,在一般资料均无差异的前提下,A组、B组、C组各肺静脉投射角度差异不明显(P>0.05),对比无统计学意义。通过临床多组测量对比,肺静脉投射角度与性别、年龄及CEMAR和CECTA成像方法无关,肺静脉投射角作为解剖学特征之一是固定的,长期阵发性或持续性房颤对静脉透射度并无影响。临床实践中,从正侧位利用肺动脉注射造影剂,肺循环肺静脉显影完成肺静脉造影,诊断出肺静脉异位引流等先天性新房肺静脉异常症状。

综上,临床实践中,一般通过肺动脉注射造影剂,经肺循环即完成肺静脉显影全过程。从正侧位投照可诊断肺静脉引流等静脉连接异常症状。因肺静脉细窄,需通过肺静脉造影进行检查大小及心房形变。肺静脉投射角是一种解剖学固定规律。

参考文献:

[1]侯祚琼,汤建平,章宏伟,等.现代影像学技术在修复体表软组织缺损中的应用(附15例报道)[J].中国现代手术学杂志,2010,14(5):385-388.

[2]顾建河,陶晓峰,肖湘生,等.现代影像学技术在moyamoya病诊断中的意义[J].国外医学(临床放射学分册),2001,24(1):29-32.

[3]李嫣,夏黎明,管汉雄,等.64层螺旋CT三维重组对左心房及肺静脉的形态学评价[J].放射学实践,2012,27(1):52-56.

[4]张杰,江倩,陈秀庆,等.低氧诱导大鼠肺静脉重塑及下调其过氧化物酶体增殖物受体γ的表达[J].中华结核和呼吸杂志,2015,38(8):607-611

篇(4)

中图分类号:TP39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9-3044(2016)30-0238-03

随着科学技g的快速发展和生活质量的提高,健康问题已成为大家关注的焦点。然而生活环境的污染、饮食结构的不健康和长期处于现代职场高压环境之下,很多人的身体出现亚健康状态:头痛、胸闷、失眠等健康问题困扰着现代职场白领,长期以往,身体不堪重负,疾病随之而来。面对这种情况,早期发现、早期治疗既可以减轻患者病痛,提高预后水平,又可以减少患者的经济支出。因此,对疾病问题的早期诊断就成为国内外医学界关注的焦点。

然而由于医患交流以及过去医学影像不清晰、保管难等问题,始终制约了精准医疗的发展。目前随着科学技术的进步和互联网技术的突飞猛进,影像学被越来越多的应用到各种疾病的检查中去,医生读片诊病,影像成了医生重要的诊断辅助工具,难以被低估,不能被替代。随之影像学科也成了当今迅速发展起来的一门综合学科,多门课程如通讯、计算机、医疗交叉,为医务工作者提供尽可能准确的辅助诊疗方法,这将是今后影像学科持续发展的重要方面。

日常生活中我们在对体内和体外的血液细胞、器官组织进行无损害性检查时,通常会选择诸如:数字线摄影、核磁共振、超声波三维诊断等治疗方法,这些拍片式的诊断方法可见即可得,不仅生动补充了书本上的人体正常组织以及病灶组织的解剖学知识,同时对影像引导下的教学、检查、穿刺、手术等有着不可低估的作用。但是医疗图像A生成往往会因自然界信号的干扰、信号传输过程中的衰减、医疗设备的成像原理、光线和显示屏等原因的影响,所显示出来的影像像质往往不够清晰、感兴趣内容不突出,或者不适合人眼观察或者机器理解分析,同时医学影像本身也有图像分辨率不高导致图像模糊不清或者无明显边缘、噪声偏大、结构信息缺乏的问题, 最终生成的影像不能准确定位病变部位以及病变性质,临床诊断面临各种困难。如果有一种方法能对生成的医学影像进行数据处理提高影像的清晰度,增强医学影像的可读性可分辨性,临床医生可以结合解剖学和生理学对病变组织有针对性的观察并诊断,这将大大提高临床诊断的准确率。因此,医学影像的数字化处理对医疗卫生、信息技术、生物科学等学科来说无论在理论研究还是临床应用方面都起着关键作用,这是人类认识疾病并对之精确诊断的重要环节,这将是一门具有较强应用性和长远发展性的课题。

1医学影像的发展及意义

1.1国内外医学影像的背景及对其图像处理的意义

1895年德国物理学家W.K.伦琴在实验室拍摄出其夫人手指和的影像,自此 “X射线”被发现,并被影像学逐步引进到医学领域。经过30多年的研究与应用,医学影像起着翻天覆地的变化,随着计算机技术的引进和广泛应用,影像学科更是呈现出跨度大、知识交叉密集的特点,如今基于计算机算法的图像处理技术也已经成为医学影像学中发展迅速的领域之一。

1971年,英国科学家汉斯・基于计算机技术原理设计出第一台X-CT诊病机,这一发明在医学界引起巨大的轰动。从此,对医学影像的数字成像技术的研究开始发展壮大,各种医疗设备也被开发出来,它包括计算机 X线摄影( Computed Radiography, CR)、数字 X线摄影( Digital Radiography, DR)、 X射线计算机断层成像( X- Computed Tomography,X- CT)、磁共振成像超声( Magnetic Resonance, MR),超声( Ultrasound)成像、光纤内窥镜图像、磁共振血管造影术( Magnetic Resonance Angiography,MRA)、数字减影血管造影术( Digital Subtraction Angiography, DSA)、单光子发射断层成像( Single Photon Emission Computed Tomography,SPECT)、正电子发射断层成像( Positron Emission Tomography, PET), EEG脑电图、 MEG脑磁图、光学内源成像等。

本文着重论述的 X- CT( Computed Tomogaphy)意为 X线计算机断层扫描技术,是用 X线束对器官组织进行断层扫描,应用物理原理来测量X射线在人体组织中的衰减系数或吸收系数,再经计算机进行数学计算来对图像进行三维重建。按照测量的衰减系数的数值排列成一个二维分布矩阵,计算出人体被扫描组织断面上的图像灰度分布,从而生成断面图像。X-CT以它高速、高分辨率、高灵敏度的探测器螺旋式旋转来获取器官组织的多方位、多层次的断面或立体影像,经临床实际应用,它能发挥有别于传统X线检查的巨大作用。它能综合反映人体组织在解剖学方面的功能、性质,还能提供人体被拍摄部位的完整三维信息,器官和组织结构清楚显影,提示病变,已与核磁共振、超声波等诊断方法一样成了医生获取信息的重要来源。并且具有其他医学设备不可比拟的优点,X- CT成像简单方便、对人体损伤小、组织结构密度分辨率高,这在病理学和解剖学研究中尤为重要。特别是临床在对肿瘤的诊断中X-CT的分辨率要远远高于其他医学设备成像,研究显示在对于1~2厘米的小肿块的检测上,X-CT显示率高达88%,而B超、MRI等仅为48%。在针对肝脏疾病实验的拍片中, X-CT可以较清晰的显示出多种器官病变和功能性状,如肝癌、肝血管瘤、脂肪肝等,其对肝癌的诊断准确率高达93%,最小分辨率可显示为1.5厘米,

可以直接观察到肝静脉、门静脉与肿瘤大小、位置之间的关系,并能诊断出肝静脉、门静脉有无癌栓,为医生的精确诊疗提供了重要依据。

由于器官病变的位置、病灶大小、病程长短等自身因素,加上设备电子元器件、嘈杂的环境以及人为操作等因素的影响, X- CT在对病灶做定位影像、定性精确诊断时常常会有所限制,即它能反映出器官的异样变化,但却不能反应目前器官的生理功能。现实工作中采集到的数字化影像或多或少的存在一些问题:伪影、雪花、边缘不清、病灶不清、对比度不强……凭借肉眼无法从整张影像中清晰分辨出病灶部位或者确性病理改变的程度,要想精确诊断,还需做进一步的检查。

目前,对 X- CT图像处理进行处理大部分的研究还集中在预处理阶段,即研究通过调试设备、提高影像像素、提高出图效率、减少外界干扰等方式增强医学影像的可读性和敏感性。而对于医学影像成像后的处理则相对冷门,其中对部分内容的研究也比较单一,如仅仅单独研究医学影像的降噪或增强。同时应用降噪、增强、分割技术来处理影像的研究较少,理论研究也停留在可行性阶段,针对单一疾病的医学影像处理研究还不常见。

1.2医学影像常用的诊断方法

目前我们常用超声波、核磁共振、X-CT等设备生成的医学影像作为辅助诊断方法。其中:超声波是使用声波来探测病理并生成平面图像的一种诊断方法,由于其具有方向性好,穿透力强,声能集中,操作简便,能反映出人体组织的灰度形态和结构等优点,被影像科广泛采用。其中 B型超声波采用超声平面成像,在超声屏上显示出病变部位周围有明显的强弱不等的回声区,表现为亮度不等的光点、结合解剖学和生理学知识,可判断这些高光区和暗区的病变性质。且价格低廉,诊断快速,但缺点是对于1~2厘米的小肿块诊断准确率不到达48%。

核磁共振是诊断组织病理变化的一种新的方法,通过层片选择,频率编码,相位编码,实现对接收到的电磁信号在人体内部的准确定位,根据接收到的电磁信号的频率、相位的差别成像,完成对器官组织的检测。例如:核磁共振检查原发性肝癌时通常表现为信号改变,T1W1驰豫时间加权图呈低信号,T2W2加权图呈高信号。其特征性影像为病灶内出现粗大引流或供血血管的流空信号,该信号提示肝癌结节内有动静脉短路形成。但缺点在于检查价格昂贵,且核磁共振设备在我国普及率较低,对于1~2厘米的小肿块诊断准确率较低。

X- CT是用 X线束对器官组织进行断层扫描,再经计算机由于分辨率高图像清晰,能够扫描到早期刚发展起来的较小的肿瘤,这对病人早诊断早治疗不至延误病情具有重要意义。比如:X- CT肝癌表现与大体病理形态一致,平扫多为低密度,少数为等密度或混杂密度,外形不规则呈球形或结节形,边界模糊。增强扫描表现为低密度区略缩小,境界变得较为清楚。肿块中心部位常因肿瘤组织坏死囊变形成极低密度区。研究显示在对于1~2厘米的小肿块的检测上,X-CT显示率高达88%。目前X-CT已成为各种疑难杂症中最重要的诊断方法。

1.3对医学影像进行数字图像处理的可行性及意义

在实际图像信号的生成和传输过程中,由于受到医疗器械自身、人为操作控制和自然界噪声等干扰的影响,多多少少会出现细节模糊、对比度差、噪声较大或存在伪影等问题,影响到影像质量。且成像是用亮度不等的灰度表示,加上病灶发展早期其空间形态变化通常比较小,拍出的片子肉眼很难观察,误诊和漏诊的情况也时有发生,致使病情诊断准确率下降,医务工作者的效率也难以体现。因此,有必要运用适当的技术和方法来处理和分析医学影像,提高影像质量,这将有助于减少误诊和漏诊率,提高诊断准确率。因此,研究医学影像的计算机辅助诊断技术和数字图像处理技术具有重要的意义和实用价值。

在医学影像领域的数字成像技术有个共性:基于计算机将图像采集、显示、存储和传递分解成各个独立的部分,将每一部分图像信息分别数字化,这种共性为我们以后对各功能模块进行单独优化提供了便利,对其实施图像数字信息的后续处理提供了可行性。

以X-CT成像为例,对影像进行预处理可以过滤掉影像上的不利影响,处理掉无用的信息,保留或恢复有价值的信息。通过过滤掉不利因素,加强病灶信息的可读性,突出感兴趣部位,清除各种干扰的同时能保留所摄影像的形态和边缘,有效的改善图像视觉效果,为医生诊病提供了依据和便利,这就达到了图像处理的目的。

2数字图像处理在医学影像中的具体应用

图像处理(image processing),在医学上也被称作影像处理,是指将图像信号转换成数字信号后使用计算机对医学影像处理和分析,提高并改善影像的质量供医生有效诊断的专业技术。将将人设为对象,图像设为目标,输入低质量的图像,输入改善后高质量的图像,当图像达到满足人的视觉效果为最终目标。图像处理方法通常有图像增强、复原、编码、压缩等等。本文将重点讨论图像去噪、增强、分割在医学影像中的应用技术。

2.1图像去噪

影像的生成和传输常常受到自然界各种声音的干扰导致影像质量下降,就像我们在日常生活中交谈时被其他声音打扰一样,在语言中表现为听不清对方说话, 表现到影像上,则是原本很清楚的图像,因为机械本身、电子元件、外界杂音等干扰原因产生各种各样的斑点或条纹,图像变得模糊不清,此即为图像噪声。噪声的存在势必影响后续对影像的分割和理解分析,所以图像去噪是预处理的重要步骤之一。去噪的方法有很多,结合影像特点、噪声的统计特征及频谱分布规律,目前常用均值滤波、中值滤波、低通滤波等算法来对图像进行平滑处理。

2.2 图像增强

图像增强(image enhancement)是数字图像处理领域中的一个重要分支。影像学上的图像增强和复原的目的是为了提高医学影像的质量,清除干扰、降低噪声,通过增强清晰度、对比度、边缘锐化、伪彩色等来提高影像的质量,或者转换为更适合人观察或机器识别的模式。不同于图像噪声,在图像增强中通常不考虑影像降质的原因,它不需要反应真实的原始图像,只需突出图像中感兴趣的内容。但要对降质的原因有所了解,依据降质的原因建立“降质模型”,然后各种滤波方法和变换手段增强图像中的背景与感兴趣部位的对比度,比如:增加图像高频分量,被照人体组织轮廓变得清晰,细节特征明显;增加低频分量,能有效降低噪声干扰,最终达到增强图像清晰度的目的。

图像增强根据空间不同可划分为基于空间域的增强方法和基于频率域的增强方法。基于空间域的增强方法是对图像中的各个像素的灰度值直接处理,算法有直方图均衡化、直方图规定化等;基于频率域的增强方法不直接处理,而是用傅里叶变换将空间域转换成频率域,在频率域对频谱进行处理,再使用反傅里叶变回到空间域,算法有低通滤波、高通滤波、同态滤波等。

2.3图像分割

图像分割是数字图像处理领域的关键技术之一,目的是将图像中有意义、感兴趣的内容从背景里剥离,划分为各个互不交叉的区域。有意义、感兴趣的内容通常是指图像区域、图像边缘等。分割是后续图像理解分析和识别工作的前提和依据。目前已经开发出很多边缘检测和区域分割的算法,但是还没有一个算法对各种图像处理都有效。因此对图像分割的研究还将继续深入,在以后很长一段时间将始终是热门话题。

图像分割方法基于灰度值主要划分为基于区域内部灰度相似性的分割和基于区域之间灰度不连续的分割。

(1) 基于区域内部灰度相似性的分割

基于区域内部灰度相似性的分割是确定每个像素的归属区域(同一区域内部像素是相似的),从而形成一个区域图集,来对图像进行分割,常用算法有阈值分割法、形态学分割、区域生长法、分裂合并法等。

(2) 基于区域之间灰度不连续的分割

篇(5)

中图分类号:G648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672-1578(2015)10-0008-02

医学影像技术专业主要培养应用技能型人才,随着经济和信息化的迅速发展,医学影像设备的发展同样进入了快车道。医学影像检查又是现代化医院进行诊断和治疗过程中不可缺少的重要手段,所以对医学影像技术人员的要求也越来越高,对于医学影像技术人才培养模式的改革迫在眉睫,人才培养模式的改革其核心内容为课程体系的改革。

1.目前存在的问题

1.1 旧课程体系无法满足人才培养需求。目前高职院校医学影像技术专业普遍实行的是"2+1"培养模式,即两年在校学习理论知识,第三年到医院顶岗实习。课程设置基本上是"公共基础课程专业基础课程专业课程临床顶岗实习",机械地按顺序分段式教学模式,这种模式中各门课程的教学内容往往按自身学科体系寻求自我完整,实践技能训练安排在专业课学习之后。旧课程体系设置如图1所示。学生在这种课程体系下机械的学习各门课程,课程内容安排多,学制三年,时间少,无法将知识融会贯通,缺乏灵活运用。以山东协和学院为例,医学影像技术专业课程设置如下:

公共课专业基础课专业课

英语基础医学概论影像设备学

体育临床医学概论影像检查技术

信息技术电工学影像诊断学

德育教育医用物理

军事教育医学影像成像原理顶岗实习

社会实践放射物理与防护

图1 旧课程体系

1.2 缺乏实验、实训、实践资源。医学影像学是一门实践性很强的学科,教学中要注重理论和实践相结合。随着信息技术的高速发展,医学影像设备也进入了快车道。医学影像专业起步晚,很多医学院校的影像教学实践体系不完善。多数民办医学院校甚至没有医学影像专业实验室。民办院校的影像教学实践器材和教学软件系统更是稀少,跟不上医学影像技术发展的速度,不能满足现代医学教育发展的需要。为适应现代影像教学需要,必须构建医学影像专业实验室,为社会培养大量应用型影像人才,促进医学影像专业的可持续发展。

2.制约改革的因素

2.1 资金是限制民办高校发展的瓶颈。高校办学耗资巨大,想办好、发展好,必须有强有力的资金支持。财政性资金是我国高校的主要资金来源,约占整个高校资金来源的50%,而国家对民办高校的资金投入非常有限,主要靠学费。所以资金是限制民办高校发展的瓶颈。

2.2 师资不够合理。首先民办高校师资数量相对不足。民办高校劳动强度大,师资相对少,造成教师超负荷工作,很难保证教学质量。其次民办高校师资质量相对不高。民办高校教师普遍学历、职称层次偏低,缺乏专业学科带头人。再次民办高校的师资结构不够合理。民办高校师资最主要的来源是退休返聘的老专家老教授和新毕业的研究生,中坚力量相对薄弱。最后民办高校师资稳定性差。民办高校教师一般采取专兼职结合的模式。兼职教师相对责任心不够,流动性大,随意性大,无法保证教学的质量。专职教师福利待遇相对较差,劳动量较大,民办高校成为进入事业单位或者其他单位的跳板。

3.立足实际,促进专业改革和建设

3.1 构建以岗位需求为导向,职业能力培养为抓手的新的课程体系。本着"一个中心"(以学生为中心)、"两个点"(学习效果好一点,实践动手能力强一点)和教学内容合理化、教学手段创新化、教学效果理想化"三化"原则,调整优化课程设置,打破学科界限,以人体系统为单元组建新的授课体系。另外以"岗位目标"为导向,实训室医院为载体,增加了大量实训、实践的新内容和职业素养的培养。根据岗位需求,医学影像技术专业人才主要面向大、中、小型医院影像科或者放疗科,从事影像技术工作或者放疗工作;一部分影像人才进入基层医疗单位成为技术、诊断工作都从事的多面手;还有一部分影像人才流向医疗企业,从事影像设备的维护、维修和销售等工作。以岗位为导向,以职业能力为抓手构建"模块化"的课程体系,如图2所示。

图2 新课程体系

3.2 结合民办高校特点,建设可行的实验、实训、实践教学资源。实验室的建设需要进行硬件的构建、软件的开发和软环境的创设。民办高校资金来源单一且不足,是限制民办高校发展的瓶颈。鉴于民办高校资金缺乏的特点,医学影像专业实验室的建设需要另辟蹊径,让医院与企业共同参与进来。软件建设和软环境的创设离不开全校各学院间的共同努力。

3.2.1 多渠道硬件建设

首先,以校医院为载体促进硬件平台的构建。民办高校可以依托校医院,购置设备,通过加大校医院的投入,提高产出比。加强校医院硬件建设的同时,也能为师生和社会提供优质医疗服务。提高校医院的利用率,有利于实践教学工作的开展。

其次,实行校企合作引进医学影像设备。民办高校的医学生来自全国各地,毕业后又将是各地医院的生力军。实验室可以与大的影像设备仪器公司合作办学,搭建医疗设备展示平台,将部分设备在医学影像实验室内展览和开展使用培训活动,学生学到了实践知识,影像设备仪器公司宣传了产品,实现学校和公司的双赢。

第三,合理利用旧设备。一些大型医院在引进新设备后,往往更替下旧的设备,这些设备虽然陈旧,但仍能满足实践教学需要。低价收购旧设备,在实验室合理利用,既能节约实验室建设经费,又能发挥实践教学作用。

3.2.2 自主软件建设。花费数百万资金购买计算机数字X线检查设备(CR、DR)、CT、磁共振(MRI)设备等满足教学实验实训显然不现实,从实际需要出发,充分利用民办高校多学科的资源优势,在同时拥有计算机学院和医学院的民办高校开发医学图像存档与传输系统(PACS)和 建立虚拟影像实验实训中心。既解决了学生实验实训的需求,价格又低廉,还避免了辐射污染,学生还可以不限次数,不限时间,不限场地随时网上互动学习。实现模拟仿真与实践实训的有效结合。

3.2.3 实验室软环境建设。健全实验室管理体制,强化实验室的设备、技术和人员管理。同时培训实验室人员,培养和建立一支高素质、有实践经验的医学影像师资队伍,构建医学影像实验室的软环境。

4.总结

以"一个中心"(以学生为中心)、"两个点"(学习效果好一点,实践动手能力强一点)和教学内容合理化、教学手段创新化、教学效果理想化"三化"原则,优化影像专业课程体系,建设实验、实训、实践资源,有利于民办高校健康发展,有利于教学质量和教学水平的提高,有利于民办高校培养的影像专业人才素质的提高。

参考文献:

[1] 张慧丽,钱春野,张益兰.高职医学影像技术专业"五模块"课程体系改革[J].卫生职业教育,2013,08:139-141.

篇(6)

医学影像技术专业是随着医学影像学科和新设备的快速发展而建立的利用医学影像设备获取、处理和分析医学影像信息,为临床诊断和治疗提供技术支持的新专业。目前国内各医学院校对四年制医学影像技术专业学生的毕业考核,在内容、项目上各有千秋,没有统一的标准。以往传统的理论笔试存在很多弊端, 这种考试重知识轻能力,只能检验学生掌握的理论知识,无法检查学生的临床实际操作能力,制约着学生综合素质和创新能力的培养,阻碍了教育改革的深入和教学质量的提高[1]。

客观结构化临床考试( objective structured clinical examination, OSCE) 概念始于1975 年,由英国Dundee大学的Harden 博士倡导,目前已在世界许多国家和地区广为应用[ 2] 。近年来,国内有部分医学院校采用了OSCE模式来评价医学生或护理专业学生综合应用基础理论和操作技术的能力[3,4]。自2010年开始, 我院对医学影像技术专业本科学生的毕业考核进行了全面的改革, 改变了传统、单一的理论考试形式, 采取了OSCE 模式的综合考核方式,取得良好的效果。

1 考核对象

考核对象为我院2010~ 2014 届医学影像技术专业本科学生。分别为2010 届48人;2011届30人;2012 届33人;2013届21人;2014 届36人。其中男生91名、女生77名;年龄21~ 24岁,平均( 22±0.8) 岁。所有学生都经过一年的临床实践学习并取得合格的实习成绩,同时取得参加毕业考核资格。

2 考核方法

2.1考核内容与要求

第一部分:综合笔试(时间120min)

综合笔试由学校组织专家统一命题,采用100 分制,按40%纳入毕业考核总成绩。综合笔试含基本理论考核( 占60 分) 和病例分析( 占40 分) 两部分。

综合考试的内容及要求如下: 基本理论考核主要由5 门主干基础课―――医学影像检查技术学、x线摄影技术、医学影像设备学、医学影像诊断学、超声诊断学组成,病例分析由1 例骨科病例和选做1 例相关专业病例组成。

第二部分:临床实践考核

毕业临床实践技能考核时间一般在学生实习结束返校后第2 周进行,采取三站式方法考核。临床实践技能考核按60%纳入毕业考核成绩。

第一站: X线片阅片( 时间10 min, 占30分):考试采用笔试,利用交互式阅片系统提供十个选择题,内容为x线诊断病例,每个病例提供患者的一般情况,主诉,临床表现,体征和必要的实验室检查,要求学生选择最可能的诊断。

第二站:CT、MR片阅片( 时间25 min, 占40分):考试采用现场胶片阅片,考生根据胶片所见书写诊断报告,提出可能诊断。

第三站:x线摄影摆放(时间5 min, 占30分):选择难易度相差不大的临床常用X线摄影操作40题 ,采用抽签制,每人抽选1 题。两人一组,互为模拟病人,要求考生边摆放边讲解,考官在考生进行操作时或操作后,提出相关问题。

2.2组织实施

每一站考核题目由教研室主任组织人员命题,实行考教分离。考官由各教研室选派,要求为讲师以上职称,有丰富教学经验的人员,我院教学部负责审核。理论考核和实践考核第一站统一进行,第二、三站由学生抽选题目,每一站考核都安排2名考官,一名为主考官。学生则由教务干事及班干部组织,按抽签顺序参加考核。

2.3 成绩评定

临床技能学生每站考完后,考核教师当场给予打分。 X线片阅片满分30分,18 分以上为合格;CT、MR片阅片满分为40 分,24分以上为合格;x线摄影摆放满分30分,18 分以上为合格;每站考核分数低于相应合格线者,须进行该站的补考,补考仍不合格者须补实习1~2 周后再行补考。第二次补考不通过者不予以毕业。每站考核成绩之和便是学生临床实践技能最终考核得分。

3 讨论

3.1促进了学生临床技能的培养

经过连续五年实施多站式临床技能考核,使学生在平时的学习、实习中更加重视临床实践操作,更加注重自己的动手操作能力培养。

3.2以“考”促“教”

通过分站考核,可以发现我们在临床实践教学方面的优势和存在的不足。如我们充分利用设备齐全、师资力量雄厚的临床技能模拟实验室,加强对见习、实习生的临床技能培训,有效提高了他们的动手操能力;通过考核,我们发现学生理论知识方面存在不足,说明我们的理论教学还有待加强。

3.3 解决“一元化”的问题,形成“多元化”的模式

多站式考核改变以往一张试卷决定最终毕业成绩的做法,客观上改变了以往医学教育多注重知识的传授,忽略能力的培养做法。使学生由被动的应付考试,变为积极主动地获取知识,灵活的运用所学的知识,对疾病错综复杂的临床表现进行综合分析,逻辑推理,鉴别诊断及临床技能操作,充分发挥其主观能动性和创造性。

经过对多站式考核不断深入地研究和探索,我们将会建立一套符合专业目标和教学大纲的要求,遵循医学影像学专业的特点及基本规律,将教学目的与考核内容、考核方式、考核途径及考核原则等要素形成有机的组合,形成多层次、多功能、操作性强的结构系统。使其既符合国际医学教育组织要求,又适合中国国情的医学影像技术多站式考核模式。

参考文献:

[1]白波, 李伟, 王家富. 高等医学院校素质教育中的考试改革[ J].中国高等医学教育, 2003( 3) : 15- 17.

篇(7)

随着医学基础理论、信息科学、医用物理学、生物医学工程学以及分子生物学的迅速发展,医学影像设备的使用越来越广泛,影像诊断和介入治疗不断拓展新的领域,并向广深发展。我国地域辽阔,医疗资源分布不均衡,不同医院的医学影像技术设备和水平有较大差异,即使在同一医院也可能使用多种型号的检查设备。同时影像设备使用是各自为政、相互否定、互相对立,不仅造成资源浪费,更给患者造成巨大的经济负担,是导致看病难、看病贵的重要根源之一。而医学影像技术与临床学科有着极为密切的关系,也应不断完善规范化建设,达到诊断治疗的要求。要真正做好医学影像技术规范化建设工作,应重点做好以下几方面的工作。

一、医院高层重视,提高对医学影像认识

首先必须使规范化工作得到各级领导的重视和认同,使各级领导认识到规范化工作的重要性及严肃性,对该项工作给予充分重视和支持,使工作顺利地开展起来。同时做到责任到人,在具体工作中认真做到定人定岗定责任,这样只要出现问题就可由相关人员具体负责解决处理。

二、完善各项规章制度,并抓好落实

首先按照国家《执业医师法》、《护士管理法》、卫生部《放射工作人员健康管理规定》、《大型医用设备配置与应用管理暂行办法》等法律法规,严格执行有关条例,要求各级各类从事影像技术人员持证上岗,对于新进人员要求具备一定基础理论的前提下,及时申报重点培训各类专业许可证,参加有关国家级考试考核,持证后方可正式上岗。各影像科都应有完备的医疗设备质量管理制度、监督机制、故障应急预案、维修档案等质量管理制度,使影像管理工作做到制度化、科学化、有章可循。设备保养制度、设备维修申请制度、限期修理制度上墙,并抓好落实。对各项检查的原则、步骤、方法、程序、结果、照片质量、报告书写规范、发放报告流程、复查流程等等影像检查进行质量控制,量化管理,以便达到改善影像人员的专业水平,规范各影像检查的标准化流程以及影像科的科学化管理之目的。

三、加强医学影像技术人才的素质建设

众所周知,医学的发展是以医学设备的发展为前提的。站在现代医学影像学知识及技术飞速发展的高度,深刻理解医学、工程学和技术学的多元结合是当今医学影像学迅速发展的重要保障。现代医学影像学科应以医师为主,高素质的专业群体,加上各专业合理的梯队建设是未来科室发达兴旺的根本。只有不断地充实自己,参加各种在职培训学习、进修深造、远程医学教育网络、专业学术活动等,重点学习与普遍性学习相结合,必要时外派技术骨干到国内外强势学科进行重点学习,视情况聘请国内外知名专家来院授课,进行普遍性学习。提高自身素质努力去适应,才能进一步进行应用和开发,合理、高效地使用新设备。加强培训,持证上岗。通过学习提高全体医、技、护人员对影像工作的认识,从科学角度来看待该项工作。坚持人才是发展第一资源的理念,培养与引进并重,加速培养年轻的后备力量,按照国际惯例进行不同等级医师、工程师、技师的规范化培养,加快师资队伍建设步伐,不断优化影像系统的人才队伍结构,增大硕士和博士比重,使人才结构合理。

四、合理使用医学影像设备

要以最小的、合理化的费用达到快而准确地诊断疾病为目的,为患者尽量减少负担,充分利用先进设备。在影像学领域内各项检查有很强的互补性和借鉴性,要在应用上尽量做到删繁就简,互相补充,这样可以节省人力、物力、财力,更重要的是能够提高诊断水平。同时医生应如何合理使用这些高科技设备,既能准确及时地诊断病情,又能减少患者的经济负担,这就必须依据实际情况,掌握各种设备的优缺点,在一定范围内合理地使用各项影像设备,提高图像质量。

五、明确医学影像相关工作流程

扣紧从接诊到发报告的每个环节,尽量缩短各环节的耗时,利用信息的传递,使每个环节运作流畅。同时对当日工作量、各机房工作量等进行统计,使各影像设备得到更好的发挥。

六、完善医学影像学诊断报告

医学影像学诊断报告书的格式是一种形式,它反映的内容必须要符合质量保证与质量控制要求。纵观目前国内外的诊断报告书,形式各种各样,大小与繁简程度也不一致。这就要求医学影像科室人员要通过审阅病历,了解病情,全面观察,系统分析,结合临床进行鉴别、对照、综合,按照规范化的基本格式写出报告做出结论。

七、加强医学影像的规范化防护

篇(8)

网络教育不仅通过采用先进的信息技术,在先进教育理论的指导下,利用先进的教育手段来提高教学质量,拓展教育的深度和广度;同时通过对学生的自主学习的能力的培养,促使学生创造力和解决实际问题能力的提高。传统英语教学模式的主要缺陷在于重结果而轻过程、重“笔”而轻“口”。随着互联网的日渐普及,尤其是校园网的普及,为英语教学模式的改革取得革命性突破提供了有效的硬件条件,有利于英语教学从传统的封闭模式转变为半开放模式或开放模式:在组织形式上将传统课堂和基于网络的虚拟课堂相结合;在学习方式上将课堂学习与远程学习相结合。以学生体验学习方式为主、接受学习方式为辅,鼓励学生主动地去发现学习。

一、网络技术改善课堂教学

现代教育技术应用于课堂教学,可以扩大教学信息容量,使信息的表现形式交互化、多样化。实现课堂教学开放的网络条件:

硬件:校园网络、多媒体网络教室(学生每人一机)。

软件:英语多媒体素材资源库及其点播和索引系统。

运用网络技术,可以从素材资源库中索引出与本节课有关的各种“情景”,提供给学生自由点播。如交往型、购物型情景易受女同学的喜欢;体育型情景能吸引体育迷;军事型、旅游型、游戏型、影视片段型情景也都会吸引不同学生,从而使所有学生都能找到兴趣点。而兴趣一旦与教学目标相联系并被灵活、创意地运用,学生就会主动地参与到教学进程中,教学目标就很容易得到完美的实现。课堂教学中最难解决的问题之一,是学生的接受能力参差不齐。运用网络教室的功能,可以让学生在完成必要的学习和操练后,随时从资源库中调出检测题进行自我检测,利用相关软件控制,给予检测通过的学生访问资源库中课外阅读、课外活动等素材的权限。课堂教学的开放模式充分体现了学生对学习过程的自主支配权,有利于因材施教,并逐步提高学生的课堂学习效率。

二、网络技术改善师生交流

师生间流畅的交流是教师把握学生学习状况、及时调整教学最有效的手段。运用网络技术可以实现多方面、多层次的开放式师生交流。

实现开放式师生交流的网络条件:教师和学生具有已接入互联网的计算机,校园网具有能够存放教师大容量主页、BBS讨论板、语音聊天室的网络服务器和能接收、发送语音邮件的大容量邮件服务器。

教师可以在校园内服务器上建立自己的个人主页,内容可包括:教学内容(供学生进行复习、预习和自学)、学习方法(为学生提供学习方法的诊断和咨询)、课外阅读(提供大量英语报刊、文章、语音和影像)、写作园地(开展征文、讲评等活动)。纠错天地(将学生易错的地方汇编起来)、链接(提供本校其他教师、外校名师、健康有益的英文站点的链接)等并实时更新。同时开设多个不同主题的BBS讨论板(教师自任或委派英语课代表为板生)。学生在与教师约定的时间内实名或匿名登录教师的主页进行选择浏览、进入BBS或聊天堂与教师或其他同学交流。同时,学生也可以进入其他班级教师主页同教师或高年级学生交流。通过广泛、多层面的师生交流,调动学生学习的主动性,使学生学有所用,并在应用中去发现、创新。

三、网络技术改善语言环境

英语学习作为一种语言能力的学习,需要在一定的自然环境或情境中习得,其目的之一是用语言叙述事情和表达思想,从而达到发展学生智力、培养学生能力的目标。

实现开放式虚拟语言环境的网络条件:

硬件:校园网具有供学生使用的服务器、学生家里具有接入互联网的多媒体电脑(支持全双功通话、语音压缩)。

软件:过滤不健康内容的网络卫士软件;屏蔽中文信息的管理软件;网络电话、语音聊天、ICQ信息发送等综合性网络交流软件。

网络本身就是一个虚拟社会,在这里很容易做到“只闻其声不知其名”。内向、腼腆的学生完全不需要顾忌“面子”,而大胆地同另一些虚拟的对象用不太熟悉、可能出错的英语交流思想和叙述事情(需要屏蔽中文信息的传输)。随着学生语言应用能力的提高,其交流的对象可以逐渐跨班级、跨学校、跨区域直至跨国界,与英语为母语的学生进行语言交流,还学生广交学友的自。

四、网络技术改善师生评价体系

运用现代信息技术可以建立起完整的评价体系,使之对教学环节的各方面都是开放的。

实现开放式师生评价体系的网络条件:

硬件:完善的校园网络;教师和学生家里都有接入互联网的计算机。

软件:保存学生评价成绩的数据库;统计学生登录校园网的次数、时间、数据流量,并自动转换一定的分数记入学生评价成绩的数据库;评价成绩数据库的检索系统。

篇(9)

一、引言

英语写作作为一门重要的产出性和交际性语言技能,一直是语言教学和研究的焦点。英语作为一门国际性的语言,重要性与日俱增,越来越多的人意识到用英语进行写作的重要性。中国成功地加入世贸组织,对将在国际交流中发挥重要作用的大学生的英语写作能力,提出了更加现实的要求。传统的以教师为中心的教学模式已不能达到最佳的教学效果,而网络环境下的多媒体教学为我们的英语写作教学提供了丰富的资源,开启了新一扇写作教学之门。在构建主义理论的指导下,本文以非英语专业的两个班级的学生为实验对象,以检验网络环境下的英语写作教学是否更能激发学生学习英语的热情以及是否能提高个体的写作能力。

二、建构主义学习理论

建构主义学习理论认为,语言学习是一个基于学习者个人的经验、信仰、心理和观点之上的自我探索、知识建构和意义协商的过程。“它要求学习者进行自我规约和调节、并通过对事物不断的反思和抽象实现对其在观念结构上的构建”(Von Glasers-feld 1995)。它主张获取对知识的理解是一切认识行为的中心。二语习得理论与建构主义的学习理论不谋而合。英语写作从本质上来说,是一个复杂的知识建构过程,是一个发现问题,并运用高级思维对其进行不断反思、抽象从而解决问题,实现意义协商的过程。

建构主义理论的核心是:以学生为中心,强调学生对知识的主动探索、主动发现和对所学知识意义的主动建构。建构主义认为,学习者的知识在一定情境下,借助于他人的帮助,如人与人之间的写作、交流,利用必要的信息等。理想的学习环境包括情境、协作、交流和意义构建四个部分。网络教学正好满足了建构主义对学习环境的要求。因此,建构主义学习理论成为教育改革和多媒体教学的主要理论基础。

三、多媒体网络技术运用于英语写作教学设计模式

网络环境下的大学英语写作教学应是以学生为主体,以教师为主导的模式。在写作过程中,教师通过制作写作课件可以预设一些启发性的问题,起到良好的指导与引导作用,学生可充分利用互联网资源,进行素材的收集和构思,并能通过BBS等与同学和老师进行交流,应用Word文档完成文章,教师可以搭建博客对文章加以批阅或直接通过多媒体课堂进行点评,这就充分调动了学生的写作积极性。学生文章的质量也得以提高。此外,和传统模式下的作文批阅相比,多媒体网络技术运用于英语写作教学设计模式节省了宝贵的时间。

四、大学英语写作教学实验与结果分析

1.实验对象。实验对象为青海大学医学院07级影像本科班和07级检验本科班的学生。

07级影像本科班51人,教师应用传统的英语写作教学模式;07级检验本科班53人,教师应用网络环境下的多媒体写作教学模式。实验时间为大二下学期。两个班的学生在大一学年的两次期末考试中,平均分接近,成绩无明显差异,学生在同一层次。

2.研究方法。该项教学研究采取对比的方法,两个班级进行了一学期的英语写作教。

课时数各为36学时。

3.对比实验(2009年3月-2009年7月)。同期对比班由同一教师,分别采取传统和现代化的教学方法进行授课。进行1次写作测试,命题为The Global Shortage of Fresh Water。满分为15分学期结束后两个班级的写作成绩进行了对比统计分析。

4.实验统计分析与结果

通过图表,对比班级成绩分布情况清晰可见。采用现代化英语写作教学模式的检验本科班,优秀率和良好率均比传统模式英语写作教学下的影像本科班高出很多,不及格人数少了一倍。即网络环境下的多媒体教学有效的提高了学生的英语写作能力。

原因分析:(1)网络教学可以提高学生写作的兴趣,使学生和老师,学生和学生之间的交流机会增多,学生为主体的教学模式更好的体现。(2)传统课堂中没有计算机的文字处理功能,不能有效地提示学生一些拼写错误。对于词汇的选择,互联网比字典更提供了方便迅捷的查阅功能。(3)传统教学中,教师往往是唯一的读者。而网络环境下,学生可以互相批阅,进行交流,这就激发了学生学习的热情,学生写作积极性提高,文章的质量就更高。五、结语

网络环境下的多媒体教学模式,为大学学生的英语学习开拓了一片更广阔的天地。以计算机为核心的网络教学成为当前实施素质教育,提高课堂教学效率的一种有效途径。对于大学英语写作教学,网络教学的优势在于:(1)有利于教学资源的共享;(2)有利于提高写作教学实效;(3)有利于培养学生自主性,研究性学习能力;(4)网络教学有利于学生之间的相互协作学习;(5)有利于教师有指导地提供写作任务和素材,并对学生的写作采用动态的评估。该模式将网络技术与大学英语写作相结合,突出了“以学生为中心”的教学思想,使学生的潜力得到最大挖掘,有效增强了大学英语写作教学效果,提高了大学学生英语写作能力。

参考文献:

[1]张肖莹,李天闲.建构主义理论与多媒体机助大学英语教学[J].外语电化教学,2002,(4):22-26

[2]周炳兰.教师在计算机辅助英语写作中的十种角色[J].外语电化教学,2005,(101):66-67.

篇(10)

信息技术的发展在小学语文的教与学当中首先的影响就是能帮助小学语文教师更好地创设教学情境。教师在课堂中使用多媒体信息技术,能够通过放映相关的画面和影像,让学生更快地进入到学习氛围当中,对提升学生的学习兴趣有着良好的作用。

学生通过信息技术所展示的画面能更快地进入教师所创设的教学情境中,对于学生来说也能达到更好的学习效果。

二、信息技术让小学生更有兴趣投入到学习中

信息技术的发展也使得小学生对学习小学语文更加有兴趣。传统的小学语文教学是教师在课堂上按照自己设定好的教学方案对学生进行教学,学生在教学的课堂只能处在被动的接受位置。不但忽略了学生在学习当中的主体地位,还使得小学生缺乏学习的兴趣。

信息技术在小学语文教学当中的运用使得小学语文教师能够将学生的注意力吸引到课堂教学中。通过多媒体信息技术展示的图片和影像资料,能很快地激发学生对小学语文的学习兴趣,达到激发个人主观学习能力的效果。教师在其中主要发挥好自身的教学引导作用,就能不断刺激学生投入到教学活动中来,提高小学语文课堂教学效率。

上一篇: 社会经济分类 下一篇: 金融监管的作用
相关精选
相关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