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少年道德教育汇总十篇

时间:2023-09-21 10:22:11

序论:好文章的创作是一个不断探索和完善的过程,我们为您推荐十篇青少年道德教育范例,希望它们能助您一臂之力,提升您的阅读品质,带来更深刻的阅读感受。

青少年道德教育

篇(1)

近年来,世界范围内的青少年早恋、流产、堕胎、性犯罪等现象与以往相比明显增多,已成为全球性的社会问题。不光给青少年自身的身心发展带来很大危害,对于整个社会的道德风尚以及社会的安定、和谐、发展都埋下隐患。产生这种社会问题的原因很多,各个国家和地区的具体情况也不尽相同,但性道德养成方面的教育缺失或不足是其中一个很重要的原因。针对我国目前青少年性道德的现状,试图对青少年性道德养成教育过程中的某些问题进行探讨,以期对当今青少年性道德养成教育工作有所帮助。

一、青少年性道德养成教育刻不容缓

(一)性道德养成教育是保证青少年身心健康发展的需要。当今社会由于物质生活水平的提高,青少年的营养状况比以前大大改善,再加上外界环境的不良信息的刺激,导致青少年发育提前。据有关专家测定,当代青少年生理发育普遍提前,提早进入了青春期。据有关资料显示,男孩初次遗精的年龄比l960年提早了2年左右。而上海l964年l2—13岁的女孩,出现月经初潮的占15%,l985年已达57.9%,15岁女孩已达96.95%。笔者于2004年对徐州某一私立中学初一女生作了调查,女孩的月经初潮平均年龄是13.1岁。与此同时,青少年的性心理尤其是性道德发展却严重滞后于生理发展。青少年对与性相关的责任、义务等没有清楚的认识。往往对生理上的变化更多是好奇,在这种好奇心的驱使下,再加上本来这个年龄就缺乏自制力等原因,容易做出一些超出他们年龄应当做的事情。因此,对青少年进行性心理特别是性道德教育,对于青少年的身心健康发展是至关重要的。

(二)性道德养成教育是填充性道德领域真空状态的需要。近年来,商品经济的飞速发展,在提高人们的物质文化生活水平的同时,也带来了一些新的问题,其中最突出的问题就是人们的道德滑坡,特别是人们关于性方面的道德滑坡,这种现象在青少年中更是明显。造成这种滑坡的原因很多,其中社会公认的性价值标准多元化、实际上缺失化,即所谓的“性道德真空”是其主要原因。在传统经济社会,经济形式是以家庭或家族为单位的。适应这种需要,传统的道德规范尤其是性道德规范也是为这种家族经济服务的。它不光得到社会普遍认可、接受,社会还赋予其政治和法律的意义。而商品经济条件下,以家庭为依附关系的经济形式已不复存在,因此传统性道德规范也就自然丧失了其政治和法律的后盾,并且正变得日益不适合社会需要。再加上以往我们对传统道德规范打击、排斥过于强烈,近年来又受西方20世纪六七十年代性解放、性自由观念的影响等原因,导致人们特别是青少年性道德标准多元化以至缺失化。传统性道德不适应新形势的需要,而适应新形势的新的性道德标准又尚未确立,使得目前在性道德领域出现了混乱或多元化状态,即所谓“性道德真空”。而一个健全的社会是需要一种主流价值规范的,因此对青少年进行性道德教育,对于建构一个适应新时期要求的性道德规范体系有重要意义。

(三)性道德养成教育是保证社会安定、和谐的需要。近几年我国青少年犯罪呈上升趋势,我国每年刑事案件几百万起,其中青少年犯罪就占了大约50%。一项调查表明:从14岁开始犯罪人数逐渐增加,l5—18岁是犯罪的高峰,约占犯罪青少年总人数的69.7%,而其中涉及性犯罪占了很大的比重。况且,伴随性犯罪、婚前、未成年人等问题而来的还有一系列的社会问题,如计划生育和国民素质问题,性疾病的传播与控制、婚姻家庭等诸多问题。其中AIDS的威胁是全世界都关注的问题。据WHO报告,绝大多数AIDS病人及感染者处在l8—45岁年龄段。l998年世界新感染HIV人数为580万,其中l5—24岁的青少年占一半。截至l998年6月,全球3400万感染者中50%以上是青少年。我国云南省宏州民族医学院对皮肤科门诊病人为期4年半的血清抗HIV检查,8例阳性病人全部是18—25岁的青少年。青少年是祖国的未来,他们的道德素质状况直接决定我国未来的国民素质和在世界民族之林的地位。因此,青少年的性道德教育是关系社会安定、和谐的一件大事。

二、青少年性道德养成教育的内容

(一)加强个人道德修养,塑造理想人格。所谓性道德,即是人们关于性方面的道德,它的高低是由人们的道德水平决定的。因此,性道德养成教育的根本是加强青少年的个人的道德修养,塑造理想人格,即“修身”。而传统性教育仅仅局限于性知识的教育,涉及性心理和性道德的很少。西方对青少年性教育的经验和教训可以给我们提供借鉴。西方社会20世纪六七十年代由于“性革命”思潮的影响,青少年早恋、婚前、性犯罪、少女流产等问题相当严重,他们针对这种现象向青少年传授性知识,希望消除他们对于性的神秘感。事实证明,这种生理性的性教育没能从根本上解决青少年的性问题。因此,他们吸取教训,从20世纪80年代开始主要加强性道德教育,这被认为是治本之举。事实也证明的确如此:据美国《新闻周刊》在20世纪90年代中期发表的一项民意调查指出,认为发生婚外是羞耻的占62%;而根据芝加哥大学于80年代末至90年代初的性调查,对婚外,美国人多视为例外,而不是常态,有75%的丈夫和85%的妻子都说他们从未有过婚外。中国儒家文化历来提倡“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认为“修身”是个人立身处世乃至“治国平天下”的基础。时代虽然不同了,“修身”的内容特别是关于性方面的内容可能有许多不同,但是其中对于性的理性认识是不会变的。人与动物的性的不同之处在于人对于性是有理性的,它不光是男女两个人之间的事情,它还具有社会性和伦理性,它是与责任、义务、荣辱等联系在一起的。因此,青少年在性问题上,应保持严肃、认真的态度,严守道德规范,正确认识由于性而带来的伦理责任与义务。在遇到外界不良刺激的时候,能够用理性去分析外界的诱惑,使内心无邪念而归于善。能够做到自尊自爱,坚守,自觉维护个人的尊严和家庭的稳定。

(二)树立正确的爱情现、婚姻观。树立正确的爱情观和婚姻观也是当前青少年性道德养成教育的题中之义。伴随性自由观念而来的就是青少年对于爱情观和婚姻观的错误认识,他们视爱情和婚姻为儿戏。现在青少年早恋现象非常严重。北京的一份调查报告显示:32.8%的学生认为高二以后没有异性朋友会被同学瞧不起,另据广州市穗港澳青少年研究所最近对广州市青少年的婚恋状况的调查数据表明,在中学时期就谈恋爱的就占19.5%,其中15岁及以下就恋爱的竞有3.7%。有31.1%的学生不仅认为“性解放”、“性自由”是“现代文明的标志、完全可以接受”,而且认为“这是人类爱情发展的必然结果”

,有21.9%的学生认为婚前是“可以理解的”,55.9%的学生认为婚前“只要相爱,毋须指责”,甚至有5%的学生认为“只要两人愿意、没有爱情也行”。很显然,这些青少年对于爱情和婚姻没有清醒和正确的认识,因此帮助他们树立正确的爱情观和婚姻观至关重要。所谓爱情,是指一定社会经济文化状态下,两性间以共同的生活理想为基础,以平等地互爱和自愿承担相应义务为前提,以渴求结成终身伴侣为目的,而按一定道德标准自主地结成的一种具有排他性和持久性的特殊社会关系。“’从这个定义中可以看出,爱情并非两个人的私事,它是以一定的责任、义务为前提的,以婚姻和组织家庭为目的,是受一定标准约束和规范的,是一种社会性的关系。有了爱情不意味着就可以有性的行为,必须等到缔结婚姻之后。在缔结婚姻之前,男女双方要学会克制自己的感情,对自己和对方负责。就像列宁所说的:“克己自律不是奴隶主义,即使在恋爱上也必须克己自律。”而婚姻是指两性基于当时社会制度或风俗公认的结合而形成的夫妻关系“婚姻是家庭的基础,而爱情又是婚姻的基础。因此,婚姻家庭道德的第一个要求便是“当事人双方的相互爱慕应当高于其他一切”(《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四卷第75页)。其次,婚姻应当有公证,在我国目前的合法缔结婚姻的方式就是到民政部门正式登记结婚,其他婚姻形式不承认。再次,夫妻双方必须忠实于婚姻,自觉维护和增殖夫妻双方的爱情,一切婚外情、婚外恋都是违背这一要求的。最后,坚决捍卫一夫一妻制,反对任何形式的一夫多妻、一妻多夫。理论和事实都已证明一夫一妻不光适应现在的社会,它也必定是未来社会的婚姻模式。正如马克思所说的:“它必将随着社会的发展而发展,随着社会的变化而变化,就像它过去那样……我们可以推想:它还能更加完善,直到达到两性间的平等为止。如果由于文明将继续进步,一夫一妻制家庭在遥远的将来不再能符合社会需要的话,那就不可能预言它的后继者将具有什么样的性质了。”

(三)弘扬符合时代要求的新观。中国传统社会也提倡和弘扬观念,但那只是片面针对女性的,实质是钳制女性婚姻自由的思想枷锁。女性丝毫没有追求爱情和婚姻自由的权利,她们的婚姻实质是包办买卖的婚姻。传统观显然早已不适应现实社会的需要,应该建构一种新的适合时代要求的观。它不光针对女性,同样适用于男性。观在当今社会非但没有过时,反而在当今这个婚前日益增多和少女怀孕、不安全流产事件的频发,性病、爱滋病肆虐的时代尤其重要。新观对于青少年来说,主要要求他们严肃对待和珍惜自己的童贞。童贞是指不滥用不成熟的感情,维护自己的尊严,保持身心的纯洁。苏霍姆林斯基在给女儿的一封信中这样写道:“那些追求,而且在思想上也不想成为真正男子汉的小伙子是无知的,随意在不负责任的感情的海浪中嬉戏的姑娘也是无知的。”童贞对于每个人,尤其是青少年有着非常重要的价值,不光能使他们保持良知与身体的纯洁性,保持情感与心理的完美性,还能使他们有发展人格和学业的充分空间。保持性纯洁更能给人以健康,这是人类以生命的代价换来的经验。就连曾经倡导性自由的美国,也掀起了大规模的性纯洁教育活动(又称禁欲教育)。

三、青少年性道德养成教育的途径

最终代表人类进步和文明高度发达的不是原子弹和经济指数而是道德指数。青少年是未来的主人,因此青少年性道德养成教育是关系未来社会能否安定、和谐的大事,因此需要学校、家庭、社会、国家多方形成合力,共同完成。

(一)学校层面。学校是青少年性道德养成教育的主阵地,因为学校的任务不光是教书,更应该是育人。学校在青少年性道德教育方面应努力做到:首先,应构建青少年性道德教育的课程体系。应把性道德教育纳入德育教育、心理健康教育、卫生保健教育及法制教育的课程体系,逐渐完善课程的内容和评价标准。学校应从战略上重视青少年的性道德养成教育,配备专业的、优秀的教师担任该课程的教学,并把该课的考核标准作为青少年平时道德测评和评优的重要依据。其次,在性道德养成教育的过程中,还应注重方法。应灵活采用多种方法,如教师可以利用班会、辩论会、讨论会等形式组织学生一起讨论,以达到集体教育的效果。由于在讨论的过程中,学生真正参与进去,亲身体会,况且最终的讨论结果是绝大多数同学的意见,具有权威性,因此,往往效果较好。对于个别有早恋倾向的学生,教师应找其谈心,做好心灵疏导工作,一定要尊重学生的自尊心,替学生保密。再次,在性道德教育的过程中应注重分层教育。青少年的年龄段一般认为是13—25岁,这其中既有未成年人又有成年青年,因此针对不同年龄段进行分层教育是很必要的。如对小学高年级男女生进行互尊互爱的教育;对初中生在性生理、心理知识教育的基础上,进行自尊自爱、自我保护、珍视童贞的教育;对高中生进行性道德、性法制教育;对大学生进行爱情观、婚姻家庭观、价值观、审美观等教育。

(二)家庭层面。家庭的性道德养成教育也不容忽视,毕竟家长是孩子的第一任老师。家长面对处于青春期的青少年,不应对性教育问题避而不谈。在主动给孩子讲授性生理知识的同时,应当主要给孩子灌输性道德观念。应给孩子讲自己年轻时遇到的性的困惑,帮助孩子走出疑团。还应给孩子讲授正确处理男女两性问题的道德规范和原则。应主动关心、体贴孩子,及时发现孩子在性方面的问题和困惑,及时和老师沟通,配合老师共同解决好孩子的问题。同时,家长平时要注重自己的言传身教,在爱情、婚姻方面要忠贞,给孩子树立一个良好的榜样,并且努力给孩子营造一种快乐、和谐的家庭氛围。

篇(2)

中图分类号:G632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002-7661(2016)12-143-01

道德是一种精神,是人区别于动物的高贵品质,是束缚人与人之间的规范。当前我国青少年的道德教育实效性低下,可以说处境非常尴尬。究其原因,还是道德教育没有走到学生的心理深处,简单的道德说教难以引发学生的共鸣。

一、青少年道德教育的现状

青少年正处于少年和成年之间的“心理断乳期”,心智发展还不够成熟,易受外部环境影响。我们常常可以看到青少年的一些不良现象,如满口脏话骂老师殴打侮辱老师,甚至有上课玩手机被教师批评,杀害教师的极端现象,有的青少年没有礼貌,打架斗殴,向低年级同学收保护费等,还有学生对生命毫不重视,虐待动物甚至同类,有的对自己生命也如同儿戏,自杀现象也常有报道。这些都说明青少年的道德教育现状不容乐观。针对这些现象,人们认识到青少年的思想道德出现了滑坡,一方面是因为环境的影响,另一方面是我们的教育不到位。很多人认为学生的道德教育只是政治老师的事,实属愚昧之见。作为教育工作者,都要把培养学生的道德作为首要任务来抓,要通过各种机会来提高学生的品质修养。当然,这些都需要教师言行一致,做好榜样。

二、青少年道德教育的困境

青少年是人生发展的转折期,其人生观和价值观正处于形成阶段,面对学习中的困难,生活中的困惑还找不成熟的解决办法,如果不能正确引导,就可能会走向邪路。这要求教师要正确剖析青少年的生命困境,给予积极正确的引导,让学生顺利过渡到成年。但道德问题可以教吗?苏格拉底认为美德就是知识,是可以教的。中国古代也有道德引导的标准,如“见贤思齐,见不贤而内省也”,“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等,曾经取得很好的德育效果。但现在的道德教育大多是在搞形式,对学生进行灌输式和说教式的道德教育,比如用考试来测评学生道德水平,强制学生做好事,公众人物不能以身作则,给学生的德育带来负面影响等,这些道德教育导致学生口是心非,思维混乱,说一套做一套,道德情感缺失。长此以往,学生都会认为道德教育都是骗人的,都是没用的废话,是十分乏味和无聊的,导致很多青少年一听到道德说教就头疼。因此,道德教育要知、情、意、行相统一,如果仅仅在课堂上对学生进行说教,举一些老旧的事例,是不能让学生有亲身感受的,也很难得到切身的领悟和感受。因此,道德教育如果失去了情感和灵魂,就变成了苍白干枯的语句,培养出来的人是是口是心非的伪君子。

因为我们道德教育水平欠缺,形式主义严重,难以适应时代的发展,导致很多青少年道德情感脆弱,缺乏同情心,甚至没有道德底线,看问题比较偏执,容易走极端,不能够理性看待问题。如果在这个时候能给学生一次打动心灵的谈话,看一部优秀的作品,是可以触发学生的道德情感的。青少年正处于生命的敏感期,对世界和自己的认识还比较片面,还要借助于别人的看法,这时候他们希望别人能够理解自己、认可自己、尊重自己。教师要根据学生的情感需求展开针对性的德育,让他们能够走出困境,实现自身的价值。

三、青少年道德教育的构建

1、明确道德教育的目的和定位。

青少年是人生发展的关键时期,应该把道德教育放在首位,给道德教育一个明确的目标和定位,道德教育的方法要根据受教育者的特点,找到恰当的切入点,尊重受教育者的主体性。道德教育要以学生为主体,要尊重学生的主体地位,教师只能发挥引导作用,可以给学生点化和点拨,但不能从头到尾式的说教。传统的德育弊病就是违背了道德教育的法则,没有让青少年进行生命体验和道德感悟,把道德教育当成了知识教育,不能打动学生的心灵。其实道德教育是知情意的统一,要彰显学生的主体地位,要求教师和学生能够和谐相处,平等对话,不能把自己的思想强加给学生,二者都要敞开心灵,真诚交往,也就是说教师要摆正姿态,不能倚老卖老、高高在上,要潜下心来走进学生的世界,倾听学生的心声,体会学生的困境,感悟学生的困惑,这样才能达到师生互动,实现德育水平的高效化。

2、重构青少年道德理论体系。

新的青少年道德理论体系要关注学生的道德需要,要支持和满足学生的道德需要,对不合理的需要要进行疏导,鼓励学生自我控制、自我提高,激发青少年的自我道德修养,把道德修养进行内化。这就要求转变传统教师灌输式的说教模式,将教师为主导的道德教育模式转变为学生自发遵循的基本原则,强调由外及内,由表及里的教育模式。新的德育模式并不是教会学生多少道德方面的知识,也不是给学生讲多少道德楷模的例子,而是让学生对道德意识进行内化。这都要求教师从学生的需要入手,研究青少年的道德需求层次,确立道德在青少年中的基础性地位。

3、建立多元化的道德载体。

教育教学活动需要一定的载体,道德教育也同样需要载体。人类社会的发展都是要借助载体的,道德教育就要借助家庭、学校、社会三个载体,只有把这三个载体有机结合起来,对青少年进行有目的、有意识的教育才能达到理想的教学效果。随着互联网和现代媒体的发展,社会已经相当开放,家庭、社会、学校各子系统相互融合,这说明任何单方面的道德教育都是难以凑效的,需要建立一个立体化的道德教育载体,其中家庭教育是基础性教育,对青少年的道德会产生潜移默化的影响,学校教育有一定的规范性和系统性,发挥着主渠道作用,而社会领域的德育需要社会媒体、社会组织的共同努力,发挥整体熏陶作用。

参考文献:

篇(3)

青少年是祖国未来的建设者,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接班人。他们的思想道德状况如何,直接关系到中华民族的整体素质,关系到国家前途和民族命运。高度重视对他们的教育培养,努力提高少年儿童思想道德素质,既是一项长远的战略任务,又是一项紧迫的现实任务。近期,我对部分少年儿童思想道德教育的现状进行了调查与分析,并在日常的教育过程中积极思考、大胆尝试。下面谈谈青少年思想道德教育的现状与对策。

一、青少年在道德认知及行为方面存在的问题

(一)认知偏差。

1.不知不行,一部分人对个人、家庭、公共生活等领域的道德规范知之甚少,不知道什么是对、什么是错,所以就很自然地导致了行为上的不良。

2.知而不行,大部分人对一些道德规范是知道的,但在实际行动中却不去遵守。

3.知而不完全行,这主要表现在有人在和无人在不一样。

(二)缺乏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人的价值是自我价值和社会价值的统一,人的自我价值只存在社会中才能实现。现在有些学生缺乏正确的人生观和价值观,缺乏必要的理想、信念,脑子里却装着各种各样的错误观念。

二、青少年道德问题存在的原因分析

1、大众传媒。大众传煤主要包括广播、电影、电视、报刊等。青少年判断是非的能力较差,但具有极强的模仿心理和模仿力,在好奇心的驱使下,最容易做出违反道德规范要求的事情。

2、不良社会风气。社会现象形形、纷繁复杂,不仅存在真善美,也存在假丑恶,特别在当今社会转型时期,许多新的游戏规则没有建立和完善,各种不良的社会风气不断出现。

3、网络。网络给工作、生活和社会交往带来了极大的便利,促进了社会道德的开放性、多元性,但也给道德教育带来了许多负面影响。青少年学生是极易受网络影响的群体,如不正确加以引导、处理,会给青少年的道德行为带来偏差

4、教育。特别是学校教育,学校是对青少年道德教育的主要渠道,而学校对青少年道德教育也存在一些问题:首先,在应试教育下,学校以追求升学率作为自己生存和发展的目标,出现了重智轻德的现象;其次,在德育教育中,老师是德育的主体,学生处于被动状态,这样会使学生产生逆反心理;最后,在德育教育中重基础知识的传授,却忽视了学生对知识的内省和实践这一重要环节。

三、青少年思想道德教育的改进措施

在实施素质教育的过程中,始终把德育放在首位,贯穿教育教学的全过程,关注家庭教育,并向社会延伸拓展,多方面对学生进行思想品德教育,充分体现了德育的渗透性、活动性和实效性。

1、重视学校教育

学校是青少年思想道德教育的主阵地,学校德育工作在积极发挥德育课程的同时,还要充分利用学校现有的场地、设备等条件,创造各种机会开展内容丰富多彩、学生喜闻乐见的德育活动。

(1)学科中渗透

学科教学是对学生进行思想品德教育的主渠道。小学各学科的课程标准都从不同的角度对学生提出了进行品德教育的任务,因此,我们应充分发挥各学科的育人功能,寓思想教育于学科之中,有机地对学生进行思想品德教育。思想品德课是比较系统地、直接地对小学生进行思想品德教育的一门课程,教学中,要按照新课程改革的要求,结合学校的实际情况,着力于思想品德课教学内容、教学方法和手段的改革。在其他各学科教学中渗透思想教育也是一项长期任务,教学时,可对各科教材进行整理疏通,认真分析教材中的德育因素,落实每一节课的教育点,并纳入教学计划。在具体实施过程中,注意从教材的思想内容与学生思想实际出发,找准知识传授与德育渗透的最佳结合点,抓住各种有利时机,通过各种训练途径,自然而然地进行品德教育,达到“随风潜入夜,润物细无声”的教育效果。

(2)活动中育人

校园活动贯穿于整个学校的教育过程,丰富多彩的活动为校园文化开辟了广阔的前景,有目的、有计划、有组织地开展校园活动,可以激发学生对科学和艺术的兴趣。因此,我们应该以学生为主体,以活动为载体,认真组织和开展校园活动。如每周的升旗仪式、少先队入队仪式、开学典礼、毕业典礼、表彰仪式等,应以庄重的气氛深深地影响学生,做到形式新颖,内容充实,把学校风格一次又一次地烙在学生的心坎上。每日开展五分钟演讲,每周举行唱一首儿童歌曲,每月组织一次全校性学生活动,经常性地在学生中开展安全教育、环境教育和法纪教育……。通过形式多样的活动,使学生在这样的教育环境中陶冶情操,健全人格,得到发展。

2、关注家庭教育

家庭是学校的合作伙伴。家长是支持学校工作的重要力量,是学校形象的重要评议者和宣传者。在教育生态理念的指导下,我们要注意密切与家庭的联系。学校可通过校长接待日、校长信箱、电话访问、家庭访问等形式,运用互联网、问卷调查、反馈信息等,听取家长对学校工作和班级工作的意见。邀请优秀家长、优秀学生举行报告会,广泛宣传家庭教育成功的个案和策略,普及家庭教育知识,推广家庭教育的成功经验,帮助和引导家长掌握科学的教育方法,明确家长在教育学生的工作中应承担的责任,不断提高科学教育子女的能力,让家长和教师共同关注学生,关爱学生成长。

3、紧扣社会教育

社会是学生生命得以发展必不可少的舞台,给学生提供了更多的表现和创造的机会。我校结合市、区教育局的相关要求,鼓励和组织学生利用寒暑假、大小节日、周末等时间积极开展社会实践活动。让学生调查农村水、电、粮食等资源的重要作用,使他们懂得珍惜宝贵资源的道理;让学生为自己所在街道或村庄提一些小建议,如勤俭节约、团结互助、科学种田等,展示自己的聪明才智。学生在开放的社会中生活,在自由的社会中发展,不仅收获了一个又一个的荣誉,还在实践中体验到了生命的快乐。

综上所述,加强对青少年学生的道德教育是提高青少年道德素质的必然要求。只有加强对他们的道德教育,提高他们的道德素质,才能积极地促进他们的潜能、思维、创造力的继续发展,才能真正把青少年一代培养成为国家的有用之才。

参考文献:

篇(4)

二、利“穹顶”之利,避“穹顶”之弊

事实证明,网络亦是一柄双刃剑,其利弊同时存在,它既是宝库,也是垃圾场。最终是吸收精华还是垃圾,主动权往往掌握在网民手里。网络在新时代大大的开阔了青少年的视野,青少年们根据自己的需求浏览最新的新闻,学习最新的科技,了解最前沿的动态,这给学习和生活带来方便和乐趣。青少年可以通过网络学习到诸多课堂以外的知识和内容,拓展自己的兴趣爱好,有利于其长远发展。现在越来越多的网络共享学习资源,不仅可以有力的扩大教育资源,大大提高学生的学习效率并提高学习成绩。同时网络即时通讯的发展,让青少年有了更宽广的交友平台,可以通过网络认识一些志同道合的朋友,也可以通过网络联系到一些感兴趣的专家和导师进行进一步的交流和请教。这些网络带给青少年的利可以进一步的开发,让其更加专业化,以期更全面、更快捷的服务于青少年的学习和发展。当然网络也有随着方便快捷而滋生出弊端,尤其是对于青少年群体而言,这些弊端有着不可以忽略的影响。青少年网民作为一个特殊群,其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还在发展阶段,极容易受到网络信息的影响。对网络的不良使用、社会的不良风气和不良的网络舆论导向很可能给青少年造成极其负面的影响。青少年自控能力差,很可能导致其沉迷于虚拟的网络和游戏而脱离社会现实,降低学习兴趣,导致学业荒废;网络中部分不健康的信息会腐蚀青少年思想,影响其身心健康。更有甚者,受网络负面信息影响,缺乏判断是非的能力,致使其道德意识和法律意识淡泊而误入歧途走上犯罪道路。在思想道德方面,网络使用不当必定会导致青少年道德意识下降。据统计网络上无益的信息占30%以上,部分缺乏判断力的青少年通过长期浏览不健康网站和信息也会导致其是非观念模糊,道德意识下降。网络上频发的社会事情和热门讨论也不断的挑战大家的道德底线,给青少年造成不良的示范作用。其次,虚拟的网络会造成青少年社会责任感弱化,有一部分沉迷网络的青少年活在虚拟的世界里,脱离社会现实,对家庭和社会完全丧失了责任心。在网络虚拟出的世界久了,容易对真实的世界和身边的人产生怀疑的态度,且心理容易脆弱不堪一击。网络的交际也有虚拟的一面,不知道对方是否真实,这样的情感带入生活会带来人际交往的障碍。网络会给思想道德教育带来诸多的弊端,但其实很多弊端是可以尽力去避免的。只要家长、教师、学校和社会相互配合,做好引导和监管的工作,增强青少年的价值观建设,提高其判断是非和明辨善恶的能力。让青少年主动吸收网络中精华的信息,自觉的抵制不良诱惑,就能大大提高其思想道德意识。

三、网络思想道德教育的对策研究

(一)搭建网络思想道德教育平台,丰富网络思想道德教育的内容

通过调查研究发现,大部分的学生不了解网络思想道德教育是因为很多学校并没有专业的网络思想道德教育平台和相关的信息资源。所以网络思想道德教育的第一步应该是搭建一个网络教育平台,让学生除了教务处、学生处网站外还有其他的网络平台可以学习使用。学校要培养专业的,高素养的思想道德教育教师团队,在平台上相关思想教育信息和新闻资讯,大力宣传和弘扬道德模范的榜样力量,营造良好的校园风气,同时成立网络评论员时事及热点问题的评论和分析。同时,出现在网络平台上的思想道德教育形式和内容都应该丰富多彩,且具有吸引力,让学生有参与感。平台也可以设师生交流专区,让有困惑的学生可以即时与专业的老师进行交流和疏导。甚至可以把网络和课堂联系起来,日常的网络思想道德教育搭配定期的主题交流活动,以提高青少年的社会道德意识,培养其良好健康的人生观、世界观和价值观。

(二)发挥家庭、学校和社会的力量,加强引导和监管

宏观上,国家和政府职能部门需要建立相应的监管体系,严禁非法信息在网络上肆意传播,大力净化网络文明环境,制定相应的网络法律法规来规范网络行为。社会相应部门应承担相应的社会责任,制造有利于社会主义文化建设和思想道德教育的社会舆论氛围。只有在良好的社会风气影响下,青少年的社会责任感才会增强,其道德法律意识也会增强。从微观上,家长和学校应该全力配合,以身作则给青少年示范规范的上网行为,引导他们提高辨识能力,平衡他们的价值取向。

(三)积极将网络思想道德教育和社会实践相结合

网络的思想教育更多的是倾向思想道德宣传,社会舆论营造以及社会风气的净化。但通过调研发现学生表示最有效、最容易接受的思想道德教育方式是主题活动和社会实践。所以除了搭建网络思想教育平台,也要与现实相结合,让学生感受到思想道德教育的意义,以及让大家看到思想道德素质总体提高后的成果。让学生更好的参与社会实践,尤其是公益服务类的活动能大大提高学生的公民意识和道德意识。

(四)对患有网络依赖症的同学提供特别帮助

针对已有的网络依赖症状的同学,学校可以提供专业的辅导平台,集结最专业的心理咨询教师团队进行耐心的辅导。促使患有网络依赖症的同学逐步摆脱对网络的过分依赖,回归正常的学习生活,提升其现实自我意识和社会责任感。

篇(5)

学校对学生的三观教育起重要影响,在我国现行的教育方式中存在着较多不利于青少年成长,容易导致教育失效甚至引发青少年犯罪的潜在因素。现行教育机制育人功能的偏差。虽然在我国素质教育的呼声越来越高但面对高考制度还未改革的现状,许多学校迫于升学的压力将升学作为衡量学校教育质量的首要标准。表现在教学过程中“重智轻德”,忽视思想政治工作导致一部分学生不能树立正确的三观,这部分学生一旦升学无望就会灰心丧气,甚至心理失衡。在评优评模中教师也常常以成绩评优劣,学困生往往会不同程度地遭到挖苦、讽刺或被老师置之不理,这加剧了他们悲观失望的心理,对自己失去信心甚至破罐子破摔开始堕落。一些学校对学生的思想道德教育以及法制教育流于形式,空洞说教缺乏说服力和吸引力,工作方法简单缺乏针对性灵活性,导致少数学生是非观念模糊,道德意识和法律意识淡薄,少数学生及易受到不良现象的影响产生越轨行为甚至走上犯罪道路。

2.自身原因

进入青春期的青少年身心变化显著,在这个时期青少年精力旺盛感情脆弱。从心理学角度来讲青春期是一个充满矛盾的时期,人的生理和心理的急剧变化和认识能力存在着矛盾,意识和情绪之间存在着矛盾。在这种情况下,青少年由于法制观念淡薄分辨是非能力有限,所以经不起诱惑容易冲动从而走上犯罪道路。主要表现为:强烈的好胜心与叛逆心。好胜心与叛逆心是青少年普遍的心理特点,也是他们奋发向上的内在动力,由于青少年分辨能力差抵制诱惑的能力弱易受社会一些不良风气的影响导致一些扰乱道德甚至违法的行为,这种好胜心与叛逆心的扭曲和演变是青少年犯罪因素之一。恶性膨胀的消费早熟心理。在现实生活中有些家长对孩子过分溺爱,使他们养成任性、自私的不良习惯,强烈追求个人吃喝玩乐往往会出现低收入高消费的矛盾,在心理上出现挫折感使之走上偷、抢、骗的犯罪道路

二、如何加强青少年思想道德中的预防教育

1.自身预防

青少年应该加强自身素质的培养和提高增强抵御不良诱惑的能力,这应该是预防青少年犯罪的根本性措施。因此,提高青少年的知识水平和道德素养是预防犯罪的基础。我们应当培养他们遵守法律法规及社会公共道德规范的观念,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增强辨别是非和自我保护的能力自觉抵制各种不良现象及违法犯罪行为的引诱和侵害,促进青少年学会管理自己的情绪。当然这必然需要与家庭预防、学校预防、社会预防相互配合才能产生更好的效果。

2.家庭预防

家庭是预防青少年犯罪的基石,家庭教育是教育的一种基本形式是整个教育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培育子女是父母应尽的责任和义务。只养不教是父母的失职。家庭环境的优劣,父母教育孩子的方式方法、父母自身具有的道德观念和行为规范,都直接影响着孩子的成长,对孩子良好品行的形成起着潜移默化的作用。一个和睦的家庭,一种恰当的教育方式,有利于培养孩子养成良好的生活习惯,塑造正确科学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也可以有效地预防青少年的犯罪心理和行为的产生。

3.学校预防

学校作为青少年另一个关键的成长场所,对青少年的成长成才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学校在教育的内容、形式和时间上都优越于其他场所。因此学校应加强青少年的思想道德教育,把德育放在与文化教育同等重要的位置两手抓起。充分发挥学校的教育资源提高教师队伍的整体素质,使教师具备优秀的思想道德素养。教师除了教好书更要育好人,加强学生三观教育。改革现有的教学内容与单调的教学方式加大道德教育的分量,学校利用各种各样的形式和组织开展思想品德教育,把青少年学生培养成为新时代的四有新人。另外控制犯罪边缘青少年,这是预防犯罪的关键。在学校里一些学习成绩和心理素质都比较差的学生是最容易走向犯罪的群体,对此学校不仅要给予学习上的鼓励和帮助,还要做好学生的心理辅导工作利用辅导员或是心理咨询老师的资源,不定期地给学生做心理健康讲座引导和帮助学生消除心理障碍,将学生一些危险倾向扼杀在萌芽状态中。[3]

篇(6)

在青少年的素质教育中,“道德教育”是一个基点。感恩则是我们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也是一个人的起码品德。当然感恩并不是生而知之、与生俱来的,这就需要教育的引导和环境的影响。只有让学生形成了一种感恩的心态、品质和责任,才能外显为感恩的行动。人生成功的第一步就是先存有一颗感激之心感恩教育,每个人不仅应该孝敬父母、尊敬师长,而且对于曾经帮助过自己的人,也应该报之以发自内心的感激,不会感恩或者不愿意感恩,既是缺乏修养的表现,又是缺乏人文关怀、情感冷漠、缺少人情味的反映。

目前,只有让学生对社会对环境及周围的人心存感激,他才能幸福愉快,才能主动帮助需要帮助的人,才能在遇到困难时得到更多的帮助,从而走出大写的人生。现在有不少学校忽视对学生的传统道德教育,只重视文化知识和“升学教育”,使青少年成为“唯分数”论的践行者,同时也成为感恩的缺失者。孩子缺乏感恩意识是由综合因素共同作用的结果。首先与父母的宠爱、溺爱有一定关系。现在的孩子,自幼娇生惯养,不知道一粥一饭来之不易,过惯了“饭来张口、衣来伸手”的日子,很少体谅父母谋生的艰辛。在应试教育环境中,考试成绩“一俊遮百丑”,只要学习成绩好,其他事情父母都可以代劳,造成个别孩子由娇而横,唯我独尊,由爱生恨,甚至有的还恩将仇报。学校也要对学生加强感恩教育。要教育孩子如何做人,要让他们懂得祖国和人民对他们的幸福,,懂得父母养育他们的辛劳,懂得大自然对他们的恩泽,懂得老师对他们的教育所付出的辛劳,这样他们就会从心灵深处产生震撼,产生感恩之心。在现实生活中,有不少“小皇帝”心安理得地大把挥霍父母的血汗钱,享受父母为其提供的细致周到的照顾,偶有一点不如意,就给父母以脸色,甚至以出走、自杀相威胁。这类现象的出现,在一定程度上说,家长难辞其咎。因此,家长在为提高子女智商而努力的同时,千万别忘了注意培养孩子的情商,让孩子学会感动,学会感恩,学会爱与被爱,使他们心更善、情更真。

就学校教育而言,现在很多中小学在升学、应试教育的压力下,往往忽视了对孩子的品德、修养等的引导和教育。在评价学生时,往往只注重所谓的“主课”成绩,学生的思想品德教育缺乏科学有效的衡量标准。有的孩子即使家境平平甚至颇为艰难,依然盲目攀比,生活消费追求高档、奢华。

教育的本质是育人,人文的基本要求是平等,平等首先体现在受教育者与被教育者之间的对等关系。“责任教育”强调尊重和认同个体价值,重视独立人格的培养,教育人们骄傲、自豪、慷慨地承担起自己的责任。例如社会热心人资助贫困生,是出于社会良知和人的善良天性,积极承担对家国天下的责任的同时也充分表达了对自我的认定和尊重。总而言之,我国大多数父母教育孩子时太爱包办,正是由于他们毫无原则的溺爱,才“造就”了一批以自我为中心且独立意识很差的孩子。其次,中小学教育没能跟上,由于中小学教师在高考指挥棒的魔力下成为唯分数论的忠实执行者,对孩子的道德教育不重视,使得孩子们在情感教育上的漏洞更大;高校以科研成果和的数量作为衡量尺度,道德教育教师不但数量少,而且得不到应有的重视。在这种价值取向的影响下,情感教育变得微不足道,以致学生几乎进入情感的荒漠。

感恩意识绝不是简单的回报,它更是一种责任意识、自立意识、自尊意识和追求一种人生成就的精神境界。不懂得感恩,就失去了爱父母的感情基础。连自己的父母都不爱,又怎么能爱家庭、爱事业、爱国家,没有一颗感恩的心,就永远不能真正懂得关心他人。因此,不能小看培养感恩意识这一课,“感恩教育”必须从青少年抓起。

篇(7)

当前,由于受市场经济的巨大冲击,和教师形象不符的现象屡见不鲜,这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人民教师良好的形象。比如一些教师把青少年清晰地分为三六九等,不公平地对待学生,不能做一视同仁。对优生有优待,对后进生没有好脸色,这会给处于青少年带来非常大的心理阴影;推进素质教育的过程中,在提倡更新教育观念时,树立新时期的教师形象,已经成为老师面临的亟需解决的课题。

一、加强师德建设,为素质教育提供良好的动力和源泉

青少年是道德发展的主体,教师要对受教育者的未来负责,而不能只看个人眼前的利益和荣誉。教书育人要真正重视于青少年的成长,目光不能短浅,也不能急功近利,要从大处着眼。教师对青少年教育的重点单单停留在应试上,就很容易忽视青少年全面健康的发展。所以,作为教育工作者要有爱心,把青少年当成自己的孩子看待,考虑到青少年的未来发展。

二、通过加强师德的建设,陶冶教师的道德情感,进而影响学生的道德情感

教师在履行道德义务的行为中,如果没有真挚的感情,只凭“理智”去履行了应尽的义务,那么表现出来的也只是勉强。师德的影响力就很难发挥出来,以至于学生对“善”不能很好地学习,对“恶”也没有恨的心理。所以,注意环境的创设是陶冶教师的道德情感的关键,其中主要就是教师道德情感建设。在教育过程中注意教学方法的灵活多样,突出学生的主体地位。例如:采取师生互动、生生互动方式,对社会上的一些不良行为和思想进行讨论和批评,强调良好道德品质的形成还应当克服自身能力的限制,要从正面积极自我客服,从而对青少年树立坚忍不拔、不畏困难的道德意志。

三、注重教师的行为训练,促进教师形成良好的道德习惯

所谓道德习惯,是指建立在高度自觉基础上,自然而然产生的持续的道德行为。学校通过各种教育方法,对于教师自觉按照道德要求规范行为、调节行为和评价行为是极为重要的。更为重要的是,把自觉的道德意志转化为实际的良好的行动,并经过日积月累而成为高尚的道德习惯。只有教师自身的道德修养提上来了,才能更好的对学生进行针对性的行为训练。训练的内容与学生学习、生活实际联系起来,通过开展社会调查、活动课和社会实践等,有计划地训练学生的道德行为,从而达到知与行的统一。

四、加强师德建设是全面推进素质教育的关键

身为一名人民教师,注重师德的建设,对每一位教师都是非常重要的。“捧着一颗心来,不带半根草去”,身为一名人民教师,绝对不仅仅只传播专业知识,更要在做人方面,道德方面都为青少年做出模范和表率。教书育人需要端正心态,心中充满爱,才可以更好的影响青少年。工作中,教师要严于律己,只有严于律己才能严格要求和管理青少年。只有严于律己才能服众,才能使青少年信服。作为教师过硬的专业知识必不可少,只有具备了过硬的专业知识,才能使自己能够较好青少年的同时,更能是青少年信服。教师不能只凭自己的经验夸夸其谈来给青少年上课。而应该是有丰厚的知识,运用教学的艺术传达给青少年。教师教育的观念、知识内容、教学方式只有跟上社会和时代的进步,才能适应社会的发展,才能适应素质教育的发展。总之,搞教育不能盲目的跟风走,搞形式主义,这样一来我们的教育就是去了它本身的意义。每一个人的成长和发展有其阶段性,我们不能强求所有人都完全一致。素质教育中最不可缺少的就是道德教育,那么道德教育的前提就是要做好师德教育的工作。只有有了高尚的教师队伍,学校才能有良好的教风,有了良好的教风才能更好的培养出满足社会需求的高素质人才。

参考文献:

[1]戚万学,主编.道德教育新视野[M].山东教育出版社,2004.

[2]肖川,著.主体性道德人格教育[M].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2.[3]于光远,陈保平,著.教师素养新论[M].兰州大学出版社,2001.

篇(8)

一、网络道德教育

(一)网络社会的特点

随着网络技术的飞速发展,对人们的生活影响是非常深刻的,在网络环境的大背景下,人类的文明也得以展现。网络社会同现实社会一样也具有互动性与复杂性,网络社会也有虚拟性、公平性和同步及时性等特点。

(二)网络道德的概念

网络道德是一种社会意识形态,是一种网络活动中的规范,其目的是为了维护人与人之间关系的和谐,从网络功能的角度进行思考就可以知道网络道德是从我国传统道德延伸出的一种符合网络文化交流的道德规范,是在网络社会中通过网络信息发生的具体行为和人与人之间关心的规范或伦理准则的总和,是人们在网络社会中表现出的各种价值观念,网络道德涉及到个人、组织、人与人之间、组织与组织之间的道德问题。

(三)网络道德教育

网络社会使人们的生活方式发生了较大的改变,为了符合网络技术的良性发展,网络教育是必不可少的,并依据网络教育做出新的思考,人们应该采取什么样的网络道德态度,遵循怎样的规范,这些都是网络道德首先讨论解决的问题。在传统道德教育过程中教育者对教育环境及内容都有控制作用,道德教育活动是一个相对封闭的环境下,其内容相对固定,受教者是被动接受的,而青少年的网络道德教育是一种开放动态式的教育,且内容随着网络信息的多种多样也更丰富,更加具有时代特色。

二、青少年网络道德教育问题的现状

(一)网络对青少年道德教育的冲击

网络社会中道德观念混杂,缺少具有权威的规则约束,道德标准也很模糊。这种现象使青少年通过虚拟的网络形成了道德相对主义概念,这与我国道德教育教给青少年的固定普遍的道德教育规范相背离,同时也造成了很大的冲击。

(二)青少年网络道德教育基本现状

首先青少年是使用网络资源最多的一个群体,他们对新生事物都具有高度的接受能力及热情。据相关资料显示青少年运用网络的形式有浏览信息、查阅资料、交友聊天、网络游戏等多种多样的用途,也正因为这些多元的信息获取渠道让正处在叛逆期的青少年追求自己感兴趣的东西而不受约束和控制,L期处于无人监管状态下的青少年会逐渐脱离现实社会,而且易被其它网络不良信息所侵害。其次青少年知识程度有限,对待问题的角度不全面,不能有效的利用网络资源进行学习。而且青少年认为网络是虚拟世界,可以率性而为,忽略网络道德的重要性,缺乏约束力。再次青少年正处于人生的成长期,其各种价值观念正式可塑期,由于监管不力以及自制力较差的原因,容易被网络带来的思潮以及文化所影响,偏离正轨。

三、青少年网络对策的教育

(一)加大监管力度,打击网络犯罪

在网络环境监管问题上,政府部门有着不可推卸的责任,公安部门、网络文化管理部门、以及工商管理部门,应认证落实国家相关法律法规以及相关工作规章制度,切实加强对青少年上网环境进行监管,加大对不良信息的整治力度。认真落实未成年人不得进入营业性网吧的规定,对各个网吧设备上安装的过滤设备要进行抽检,减少网络不良信息对青少年的身心侵蚀。采取有效手段建立网络防沉迷系统,预防青少年在虚拟的网络游戏中产生心理偏差而滋生犯罪心理。应提高反击网络犯罪的有效性,增强对网络犯罪人员的震慑力。

(二)提高青少年安全和自我保护意识

网络道德教育应全方位的进行,提高青少年的自我安全意识和保护能力对网络德育工作来讲具有积极促进意义。作为道德教育工作者,应该从多方面开展大规模且具有针对性的网络道德宣传教育,结合实例讨论以减少网络世界中不良信息对青少年的危害,使青少年在使用网络技术过程中提高自我防范意识和保护能力。

(三)加强信息教育,增强防范意识

随着网络技术的飞速发展,青少年对网络信息的自主选择能力增强,相关教育部门以及监管部门应积极利用网络来展开网络道德教育,将网络道德教育以生动的网络文化传播形式进行有效传播,把正面、积极、正确的价值观念融入到网络文化之中,完善网络文化陶冶青少年的思想和心灵,增强网络道德教育的渗透力,加强对青少年的网络信息教育,增强自身防范意识。

四、结语

网络文化影响着整个社会的进程,而作为思想活跃的青少年自然成为网络文化的接受者与传播者,同时网络文化在带给青少年新知识、新视野的同时也带来了许多不良思想,危害着青少年的健康成长。因此,以思想道德教育形式来引导青少年正确合理的使用网络,规避不良网络信息对青少年的影响,保证青少年的成长具有重要意义。

参考文献

篇(9)

当前,由于受市场经济的巨大冲击,和教师形象不符的现象屡见不鲜,这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人民教师良好的形象。比如一些教师把青少年清晰地分为三六九等,不公平地对待学生,不能做一视同仁。对优生有优待,对后进生没有好脸色,这会给处于青少年带来非常大的心理阴影;推进素质教育的过程中,在提倡更新教育观念时,树立新时期的教师形象,已经成为老师面临的亟需解决的课题。

一、加强师德建设,为素质教育提供良好的动力和源泉

青少年是道德发展的主体,教师要对受教育者的未来负责,而不能只看个人眼前的利益和荣誉。教书育人要真正重视于青少年的成长,目光不能短浅,也不能急功近利,要从大处着眼。教师对青少年教育的重点单单停留在应试上,就很容易忽视青少年全面健康的发展。所以,作为教育工作者要有爱心,把青少年当成自己的孩子看待,考虑到青少年的未来发展。

二、通过加强师德的建设,陶冶教师的道德情感,进而影响学生的道德情感

教师在履行道德义务的行为中,如果没有真挚的感情,只凭“理智”去履行了应尽的义务,那么表现出来的也只是勉强。师德的影响力就很难发挥出来,以至于学生对“善”不能很好地学习,对“恶”也没有恨的心理。所以,注意环境的创设是陶冶教师的道德情感的关键,其中主要就是教师道德情感建设。在教育过程中注意教学方法的灵活多样,突出学生的主体地位。例如:采取师生互动、生生互动方式,对社会上的一些不良行为和思想进行讨论和批评,强调良好道德品质的形成还应当克服自身能力的限制,要从正面积极自我客服,从而对青少年树立坚忍不拔、不畏困难的道德意志。

三、注重教师的行为训练,促进教师形成良好的道德习惯

所谓道德习惯,是指建立在高度自觉基础上,自然而然产生的持续的道德行为。学校通过各种教育方法,对于教师自觉按照道德要求规范行为、调节行为和评价行为是极为重要的。更为重要的是,把自觉的道德意志转化为实际的良好的行动,并经过日积月累而成为高尚的道德习惯。只有教师自身的道德修养提上来了,才能更好的对学生进行针对性的行为训练。训练的内容与学生学习、生活实际联系起来,通过开展社会调查、活动课和社会实践等,有计划地训练学生的道德行为,从而达到知与行的统一。

四、加强师德建设是全面推进素质教育的关键

身为一名人民教师,注重师德的建设,对每一位教师都是非常重要的。“捧着一颗心来,不带半根草去”,身为一名人民教师,绝对不仅仅只传播专业知识,更要在做人方面,道德方面都为青少年做出模范和表率。教书育人需要端正心态,心中充满爱,才可以更好的影响青少年。工作中,教师要严于律己,只有严于律己才能严格要求和管理青少年。只有严于律己才能服众,才能使青少年信服。作为教师过硬的专业知识必不可少,只有具备了过硬的专业知识,才能使自己能够较好青少年的同时,更能是青少年信服。教师不能只凭自己的经验夸夸其谈来给青少年上课。而应该是有丰厚的知识,运用教学的艺术传达给青少年。教师教育的观念、知识内容、教学方式只有跟上社会和时代的进步,才能适应社会的发展,才能适应素质教育的发展。

总之,搞教育不能盲目的跟风走,搞形式主义,这样一来我们的教育就是去了它本身的意义。每一个人的成长和发展有其阶段性,我们不能强求所有人都完全一致。素质教育中最不可缺少的就是道德教育,那么道德教育的前提就是要做好师德教育的工作。只有有了高尚的教师队伍,学校才能有良好的教风,有了良好的教风才能更好的培养出满足社会需求的高素质人才。

作者:高帅 单位:郑州澍青医学高等专科学校

参考文献:

[1]戚万学,主编.道德教育新视野[M].山东教育出版社,2004.

[2]肖川,著.主体性道德人格教育[M].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2.

篇(10)

中图分类号:G78文献标识码:A

青少年是国家的未来,国家的一切有效运行人才必须在年轻一辈中选出,青少年担负着传承优良传统、把我们国家发扬光大的重大任务。可以说没有青少年就等于国家没有未来。而青少年时期又是青少年学习科学文化知识、养成良好行为习惯的关键时期。但是现今我们青少年的犯罪率之高也成为一个不可忽视的问题――2009年年底至2010年上半年,中央综治委办公室、中央综治委预防青少年违法犯罪工作领导小组办公室、最高人民法院、最高人民检察院、教育部等部门开展“重点青少年群体摸底排查专项行动”。这次的摸底排查结果显示,全国约有2820万名达到法定入学年龄但又不在学、无职业的闲散青少年,其中“有不良或严重不良行为”的青少年115万人。“有严重不良行为”的青少年达25万人,其中有16万人在18岁至25岁之间。中国预防青少年犯罪研究会的《2010年我国未成年犯抽样调查报告》,调查报告显示,闲散青少年、留守青少年等人群,总体上犯罪率和权益受侵害率比较高,特别是在上海、广东等发达地区,外来流动青少年犯罪占80%左右。

青少年犯罪率如此之高,除了有学校、社会的原因,最重要的是家庭道德教育的缺失导致的。报告也显示闲散青少年、留守青少年等人群,总体上犯罪率和权益受侵害率比较高。如何加强和改进家庭道德教育是我们面临的一个重要课题。

1 父母应首先应在思想上真正重视德育

我国历来注重人才的道德品质。在今天竞争激烈的市场竞争中,用人单位不仅注重人才的专业素质,同时也意识到人才品德的重要性。他们的用人原则是:宁愿用一个品德好、对企业忠诚、有职业道德而能力略低的人才,而不愿冒风险用一个专业才能很高但品德有问题的人。

最近,总书记在全国人才工作会议上强调:“要把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弘扬爱国主义、集体主义、社会主义思想融入人才工作全过程。”他还指出:“教育和引导各类人才学习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总书记这里提出的“融入”、“践行”两个新词,进一步强调了品德这一精神人力资本的极端重要性,也充分体现了中央关于用人标准的新思维。一个人的能力固然重要,但良好的道德更是不可缺少的。

中国家庭教育学会常务理事王宝祥曾做过全国调查,有85%的家长认为在家庭教育中进行道德教育对孩子最重要,但在一系列选择性题目中,家长们的回答显示,排在前三位的都没有德育。家长们最关心和实际认为最重要的,还是孩子的学习、分数等智育问题。家长普遍认为道德不用教等孩子长大了自然就会懂,而智育是关键。思想是行动的先导,有正确的思想才有正确的行动,有积极的思想才有积极的行动。关于思想和行动的关系,马克思在《资本论》中就做过形象而又深刻的阐述:“蜜蜂建造蜂房的本领使人间的许多建筑师感到惭愧。但最蹩脚的建筑师从一开始就比最灵巧的蜜蜂高明的地方,是他在用蜂蜡建筑蜂房以前,已经在自己的头脑中把它建成了。劳动过程结束时得到的结果,在这个过程开始时就已经在劳动者的表象中存在着,即已经观念地存在着。”①

所以要重视家庭德育首先家长应在思想上认同并重视德育在青少年教育中的重要性。只有真正思想上重视道德教育,才会在行动上表现出来。

2 给孩子创设一个和谐的家庭环境

所谓和谐家庭,就是以家庭成员的全面发展为基础,家庭成员之间、家庭与社会之间、家庭与自然之间相互和谐的新型文明家庭模式,是民主平等、学习求知、创业致富、道德高尚、环保节约的理想追求。②

和谐家庭和一个家庭的经济情况没有必要的联系,和谐家庭应该是有一种健康的、积极的共同价值(下转第186页)(上接第151页)观,一个进取、互信、互爱、团结、和睦的家庭会保持有亲切、友爱、信任、民主、欢乐的家庭氛围。而这些都会潜移默化的影响到孩子,孩子在这样一个轻松、温暖的环境中受到教育和影响,就会得以健康成长。而从小在暴力环境中长大的孩子,也将更习惯于以争吵或者暴力来解决他们所面对的难题。

对监狱中的囚犯做的调查表明,大多数暴力犯罪者都是在具有暴力的家庭环境中长大的。一对美国夫妇曾将500名犯罪青少年与500名非犯罪青少年进行比较,发现犯罪青少年大多来自不和睦家庭,而这些非犯罪青少年大多来自和睦家庭。作为父母,应努力给孩子创设一个健康、稳定、和谐的家庭环境,让孩子健康成长。

3 父母应注重身教

父母是孩子的启蒙老师,特别是在孩子早期,孩子和父母在一起的时间最长、最早。最开始,孩子是以父母的言行作为自己为人处世的榜样。所以,作为父母,应时刻注意自己的言行,为孩子做好的榜样。但是,做孩子的榜样并不是说父母一定要是个完美无缺的人,这世界上没有谁是完美的,“将成为孩子本性的一部分的,是你的整体行为模式,而不是偶尔的失误。”③

一位博学的主教说:“我们带有人类的弱点但仍能够使我们孩子们的好榜样。他们需要看到的不是某个完美无瑕的人,而是不断努力奋进的人。”所以,作为父母我们不必把自己塑造成神,家长是人,是人都会犯错,但犯错了要勇于承认自己的错误,勇于承担犯错的后果。

4 鼓励孩子进行道德思考

教育孩子进行道德思考,首先应把孩子看作一个独立的个体,鼓励孩子自由地表达自己的意见,可以就一些时事政治、道德两难问题进行家庭辩论,即使有时候孩子的意见并不合理或者家长不赞同,但是家长应该尊重孩子们的观点,保持孩子独立思考的积极性。

和孩子进行家庭辩论时,还可以有意识的让孩子“提前做决定”,可以帮助孩子想象未来可能碰到的一些充满诱惑的很难做决定的状况。由于孩子提前做了决定,当他处于棘手的处境时,能够更轻松自如地正当处理碰到的这些问题。

加利福利亚州对一千名大专院校学生做了一项研究,调查了他们的道德推理能力和早年受到的家庭教育之间的关系。研究发现,那些在道德推理方面得分较高的学生都来自鼓励对有争议的话题进行开放式讨论的家庭。所以,多和孩子进行家庭辩论,培养孩子多从别人角度思考问题的习惯,培养孩子进行道德思考的能力。

总之,家长应重视对孩子道德教育的培养,如果良好的道德品质已经成为孩子本性的一部分,那么在面对其他价值观时他会觉得不可思议,当面对一些棘手选择或者外界不好的诱惑时,他能坚持自己的价值观并能够做出正确的选择。

注释

上一篇: 医学影像技术与诊断 下一篇: 农业机械及其自动化
相关精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