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态经济效益汇总十篇

时间:2023-09-22 09:16:19

序论:好文章的创作是一个不断探索和完善的过程,我们为您推荐十篇生态经济效益范例,希望它们能助您一臂之力,提升您的阅读品质,带来更深刻的阅读感受。

生态经济效益

篇(1)

1引言

稻田养鱼作为实现经济与生态效益双丰收的重要途径和手段,得到了农业生产领域以及农户的广泛关注。大力发展稻田养鱼不仅能增加农田的经济收入,又可以防病治虫,改善生态环境,提高农业自然资源的利用效率,在获得经济效益的同时,又兼顾社会以及生态效益。近年来,为了进一步提升稻田养鱼技术,提高稻田养鱼的效益,许多水产、农业科技工作者进行了大量的科学实验,实践证明,稻田养鱼是能够综合利用稻田生态系统结构和功能,是实现经济、生态以及社会效益三者统一的重要途径。

2稻田养鱼的生态经济效益分析

稻田养鱼使得养鱼不再另占耕田,并且可以一田多用,大大的提高了农田的利用率。稻田养鱼通过人力建立起稻鱼共生、相互依赖、相互促进的生态系统。在这个生态系统中,鱼类可以起到除草除虫、防治病害、增肥以及加速肥料分解的作用。稻田养鱼在一定程度上减少了化肥和农药的用量,对于高产的田块,其化肥和农业的使用量会更少,甚至完全实现了不施肥、不打农药的目标,这样可以减少化肥农药对环境的污染,有效的促进生态平衡和生态的良性循环。此外,鱼类可以吃掉稻田中钉螺等虫害,减少了丝虫病和血吸虫病对食物链最顶端的人类的危害。稻田养鱼是人与自然和谐发展的产物,是实现生态效益和经济效益有机统一的重要途径。

2.1生态效益

稻田养鱼具有一定的生态效益,主要体现在:在稻田这个共生系统中,水稻与鱼类共同生活在其中,其中水稻这个系统的主体,而鱼则是依附在稻田中生活。水稻和鱼类是互惠互利的关系,二者缺一不可。鱼类在活动的过程中可以翻动稻田中的土壤,吃掉许多有害的虫子,而且还可以改善田间透风、通光的条件,促进水稻的光合作用,提高水稻的产量。与此同时,鱼类的大量残余饲料和粪便可以为水稻的生长提供充足的养分,进而提高水稻的产量。水稻与鱼类之间逐渐形成了互相依存、互利互惠的关系,是维持整个系统稳定发展的重要组成部分。通过研究实践证明,稻田养鱼杀虫的效果非常明显。大量的水田害虫被鱼类吃掉,大大的降低了虫害对水稻生长的影响。同时,稻田养鱼可以有效的抑制病菌的产生。在稻田养鱼系统中,鱼类可以捕食水田中的纹枯病菌核的病菌,从而避免或者减少病菌对稻田的侵染。从上述稻田养殖能量投入产出分析表格中可以看出,稻田养鱼与纯稻田种植相比,稻田养鱼所投入的能量少,而产出的能量多,光能利用效率高,由此可以证明,稻田养殖与纯稻田种植相比其生态效益更高。

2.2经济效益

稻田养鱼的历史悠久,在农户的不断发展那和改进下,其在获得巨大经济效益方面的成效更加明显。作为一种传统的稻田农作技术,在改善农田生态环境,防止虫害以及提高经济效益方面有着巨大的作用。其经济效益具体体现在可以节约耕地的扩大再生产,可以通过综合利用稻田空间进行立体开发,将稻田与养鱼有机的结合在一起,减少占田挖鱼塘的面。同时还可以避免因单一种种粮效益不高而导致撂荒等现象的发生,提高稻田种植的经济效益。在种植稻田的过程中,稻田里会不可避免的长出杂草,这些杂草会争夺稻田的养分,影响水稻的生长。然而在稻田中养鱼,这些杂草就可以作为草食鱼类的天然食物,不但可以减少鱼类饵料,还可以有效的铲除杂草。并且鱼类在自由活动中会产生大量残余的杂食以及一些粪便,可以起到保田造肥的作用,进而可以保证稻田粮食产量的稳定,会在一定程度上提高粮食的产量。下边就对稻田养鱼的经济效益以表格的形式进行更为直观的解读和分析。稻田养鱼的经济效益分析表格如表2。通过上述表2中的数据,我们可以非常清晰的看出,稻田养鱼与直接种植水稻相比,其经济效益要远远高于只种植水稻,因此,可以说明,稻田养鱼是提高农户经济收入的重要手段和途径,应在农田种植中广泛的推广和实践。稻田养鱼建设还可以起到加固进、排水渠以及田埂的作用,因为稻田养鱼建设过程中会进行围护施工,这样可以避免农户每年维护田埂的工作,降低了因维护田埂而投入的资金和人力,更有利于提高农户的经济收入。而且鱼在稻田觅食的过程中可以疏松稻田土壤,改善稻田土壤物理结构,从而可以避免浪费人力去耕地。且由于草食性鱼类是以稻田杂草为食的,可以避免人工薅秧除草的工作,为农户减少一定的人力以及成本的投入。现在稻田养鱼得到了政府以及当地的支持,稻田养鱼产业发展的越来越成熟,而且很多地区因为稻田养鱼的特色,大大提高了该地区的知名度,许多游客慕名而来。因此,一系列的休闲山庄、农家乐等迅速发展起来,为当地的居民提供了更多的就业机会,许多的农户也因为稻田养鱼发家致富,大大的提高了当地居民的生活水平。随着稻田养鱼的规模的不断扩大,形成了比较成熟的产业链,带动了相关产业的发展。所以,发展稻田养鱼不仅可以提高粮食产量,节约农业投资成本,而且还可以促进生态环境的发展和经济效益的提高。

篇(2)

前言

森林资源对社会经济的持续发展有十分重要的作用,在新环境下,要想促进社会经济的飞速发展,就必须加大对森林资源的保护力度,只有这样才能促进生态文明的建设,实现经济发展与自然的和谐统一。近年来,我国各地逐渐出现营林现象,极大的改善了全国各地的生态环境,但由于部分区域营林的主要目的是为了单纯的获取木材,对营林效果造成一定的影响,因此,要对营林的经济效益和生态效益进行详细的分析,从而有效地促进营林的可持续发展。

1.我国营林现状

目前,我国的营林存在很多弊端,营林机构不健全,缺乏专业的营林团队,同时营林人员也缺乏专业的技术,受传统的营林思想影响,当前的营林大多还是以经济效益为主,对其生态效益不太重视,导致营林过程中存在很大的风险。

营林存在的风险主要表现在管理风险、政策风险、市场风险,由于不同的树木在种植过程中,需要选用不同的管理方式,但营林是一项时间很长的工程,如果在抚育管理过程中,出现病虫害、自然灾害、火灾等现象,就会直接降低营林的经济效益和生态效益。由于森林资源是我国十分重要的资源,国家相关部门对树木的砍伐有严格的限制,如果这些限制过于严格,就会降低林农的积极性,因此,在保持营林生态效益和经济效益方面,存在一定的政策风险。在营林过程中,对于经济林、速生丰产林市场风险比较小,但对于生长周期长的树木,则存在很大的市场风险,如果在抚育过程中,市场发生变动,就会对营林的经济效益造成影响。

2.营林的经济效益

2.1 评价营林经济效益的准则

营林的主要目标就是为了获取高额的经济效益,因此,在进行营林生产,选择经济效益高,并且容易种植的树种,很容易获得更大的经济效益。在对营林的经济效益进行预测和评价时,可以采用动态经济分析法,将不同时间段的货币价值转换成同一时间段下的价值,从而进行比较和计算,实现营林经济效益的评价。这里的比较计算是指用营林最终产出的木材价值减去营林过程中的成本,得出费用差,其中营林成本包括劳动力成本和木材成本。

2.2 影响营林经济效益的因素

影响营林经济效益的因素有很多,并且这些影响因素会发生一定的波动,营林经济效益影响因素主要分为以下几点:市场经济条件,在市场中木材的销售价格会发生一定的波动,对营林经济效益造成影响;不同等级的林地,其种植的木材存在一定的差异,这也会对营林经济效益造成影响;在营林过程中,遇到自然灾害、病虫害的现象时,会降低营林的经济效益;营林过程消耗的育林费、管理费、劳动成本等也会对营林的经济效益带来影响。

2.3 综合开发林区

近年来,营林区逐渐兴起一种新的开发方式,也就是综合开发方式,这种开发方式是根据林区的天然条件,开发森林旅游、园林、森林加工业等新的项目,扩展林业获取经济效益的渠道,从而充分发掘营林区的潜力,提高林区的经济效益。

3.营林的生态效益

营林的生态效益是众所周知的,营林能带来持续发展的环境效益,随着人们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人们对生态环境的要求越来越高,因此,营林有十分重要的生态意义。对于风沙严重的地区,植树造林具有防风固沙的作用,风沙会大幅度降低空气质量,甚至会对水源造成污染,通过植树造林能有效降低风沙的速度,避免土地沙漠化。营林还能有效地消除污染,有的树木能吸收空气中的有毒物质,同时释放出大量的氧气,从而美化生态环境,保证生态平衡。

森林资源是一种可更新资源,从长远的角度看,森林资源能为社会发展创造巨大的环境价值,实现林业综合发展,满足人们可持续发展林业的需求。由于树木的根系十分发达,在土壤的埋深也比较深,因此,营林具有聚合泥土,防止水土流失的作用,同时当降雨量比较少时,树木根据能吸收土壤中的水分,由此可见,营林具有极高的生态效益。

4.提高营林经济效益和生态效益的措施

4.1 建立优质营林基地

营林业属于人工造林,具有十分可观的经济效益,目前,我国的营林业与国外发达国家相比较,在规模上还存在很大的差距,还没有实现真正的产业化,因此,要建立优质的营林基地,扩大营林规模,从而有效地提高营林的经济效益和生态效益。为确保营林业的稳定发展,相关部门还要建立完善的林业管理制度,加强监督,对破坏林地、开垦林地等行为,要严格的按照相关制度,对相关人员进行处罚,只有加强对营林业的保护管理,才能实现营林业的持续发展。

4.2 加强树木种植管理

在营林过程中,加强对树木的种植管理能有效地增加营林的经济效益和生态效益。树木在生长过程中,第一个生长周期是十分重要的,具体的可以分为出苗期、生长初期、快速生长期、生长后期,在营林过程中,必须根据当地的实际情况,选择合理的树种,并根据树种各生长周期的特点,制定合理的生长期管理措施,才能确保树木健康的生长,才能提高营林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

营林树木在生长过程中,经常会遇到病虫害,这些病虫害会极大的降低营林的经济效益和生态效益,因此,要加强营林病虫害防治。由于营林病虫害防治是一项长期性工作,必须根据病虫害的特点,针对性制定相应的防治措施,才能有效地降低病虫害。常用的病虫害防治方法有化学防治法、生物防治法、物理防治法,其中生物防治法是最理想的防治方法,是利用病虫的天敌或者益虫、益鸟进行病虫害治理。

4.3 采用先进的技术进行营林

随着社会经济的不断发展,越来越多的新技术应用在营林过程中,因此,在进行营林时,可以积极的应用这些先进的科学技术,从而有效地提高营林的经济效益和生态效益。例如在造林过程中采用计算机技术、生物工程技术、遗传技术等高新技术,将经济性、生态性良好的树种遗传到后代,从而提高所有树木的综合性能。

5.总结

营林具有很高的经济效益和生态效益,是促进社会经济可持续发展的重要措施,因此,要建立优质营林基地、加强树木种植管理、采用先进的技术进行营林,不断提高营林的经济效益和生态效益,促进我国营林业的产业化发展。

参考文献

[1]丁海峰.浅谈营林投资的经济效益和生态效益[J].经济技术协作信息,2013,(02):70.

[2]王宏伟.经济以及生态效益在营林工作当中的体现[J].吉林农业,2012,(10):141-142.

篇(3)

中图分类号: [S7-9]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 1674-0432(2011)-10-0167-2

1 加大营林生产的投入

1.1 营林投资的风险

一般来说,林业可以承包给企业进行种植,但相关企业必须遵照当地政府部门和林业部门的管理规定。当然,为了充分利用土地资源,改善生态环境,营林也可由政府投资进行。林业需要经营,无论是哪一方来抚育和经营林业,都期望获得高额的收益,显然,营林是存在风险的,主要表现在以下几方面:(1)难以预测市场的波动。虽然近年来的实践表明,营林(天然林、速生丰产林、经济林等)的风险相对较小,但是其周期较长(一般为几年之久),不排除在培育周期下出现市场波动造成风险的可能性。营林通常有政府、企业、林农和购买方四方参与,一旦由于市场波动使得供需产生矛盾或是板材价格发生剧烈下滑,就会导致四方之间的利益链断裂,这种情况极易导致亏本。(2)政策风险。森林资源是国有重要的土地和环境资源,政府对于树木的采伐有着严格的限制,这种限制过于严格时就会降低投资方和林农的积极性。所以在提高生态环境和保持经济效益之间存在风险因素。(3)抚育和管理风险。不同的树木在种植时需要适合的管理方式,并且由于营林是一种长周期性的项目。一旦在抚育过程中发生自然灾害、火灾、盗伐、病虫害等,就会使营林利润大幅下降。

1.2 我国营林的现状

我国营林现状不容乐观,主要弊端如下表所示:

集约经营水平低、林分质量低、经营形式粗放

营林机构不健全、营林团队素质欠缺、技术薄弱

在传统大木头经济影响下,现今营林的基础地位不稳定

树木种植的科技含量较低

林区大多集中在较为贫困的山区

1.3 营林生产的抚育和管理措施

1.3.1 建设优质的种苗基地 现代营林是人工造林的一种。良种树苗带来的经济效益就是高产、高收入。相对于发达国家来说,我国良种树苗的培育尚欠规模,从长远的经济效益来看,科学育苗、建设种苗基地的建设是必要的。另外,还要加强对母树林的抚育管理,必要时可以适当调整母树林的结构组成,这便于达到林木的良种化。

1.3.2 做好成苗的管理工作 一般树苗最重要的生长周期是第一个周期,分为出苗、生长初期、快速生长期和生长后期。通过了解当地气候,选用适合品种,深入研究苗木的生长发育特点,制定出生长期相应的抚育措施。

1.3.3 做好营林病虫害的防治工作 病虫害在苗木生长的过程中影响最大,直接影响了经济效益。为得到优质的木材,就要保证树木生长的健康。因此,病虫害的防治任务艰巨,林农必须做到时刻观察监测,加强苗木的抚育管理,可以利用益虫、益鸟或是常见病虫的天敌来抵御,效果不明显或是病虫害严重时,就要施放一定的农药来治理。

1.3.4 利用先进的科学技术进行造林 先进的科学技术的使用解决了我国育林造林技术薄弱的弊端。育林、造林可采用生物工程技术、遗传学思想、计算机技术和数字模拟技术,将具有优良经济性状的树种有效地遗传给后代,也可将提升树木的抗寒性、抗病虫害性、高保存率、高木材比重等性质。

2 营林投资的经济效益

获得高的经济效益是营林投资的重要目标。首先,在选用树种时,要选用相对易于种植且经济效益较高的树种,利于获得更大的经济效益空间。

2.1 营林经济效益评价准则

由于营林周期较长的特殊性以及货币随着时间的推移购买力发生改变的性质,营林的经济效益的预测和评价要采用“动态经济分析法”,即是指把不同时间价值下的货币换算成相同时期的价值,加以计算和比较,这里的比较计算指的是用营林过程最终产出的木材价值减去营林过程中的木材成本和劳动力成本之和(标准费用),得到的费用差。由于各地区地林地等级、蓄积量以及不同树种的培育周期都有差别,故在评定经济效益时要考虑货币的时间价值。

2.2 营林经济效益的影响因素

营林经济效益受多种因素的制约,且这些因素不是固定不变的,都是有波动的在变化,主要分为以下几个方面:(1)不同等级林地培育的木材等级存在差异(2)市场经济条件下,木材的售价总是在一定范围内波动;(3)营林过程中的偶然性因素(如自然灾害、病虫害等);(4)营林投资方还受国家开发行给予的贷款利率的影响;(5)管理费、营林设施费、维简费、育林费等都应算作营林成本。

2.3 对林区实行综合开发

这是今年来兴起的方式,为林区带来了可观的经济收益。所谓营林过程中林区的综合开发,指的是依靠林区天然条件优势,开发森林旅游、花卉园艺以及特色加工业。这样能充分开发出林区的潜力,创造出额外的经济效益。

3 营林的生态效应

政府重视和支持营林的发展和扩张,主要看中的是营林所带来的巨大的可持续发展的环境效益。随着人们对生活环境、空气质量、水质等要求的严格,营林的环境效益越发受到相关部门和企业的关注。

3.1 植树造林的生态意义

首先,植树造林有良好的防风固沙的作用,风沙席卷的地方,轻则空气质量大幅下降,重则会对水源造成污染、甚至淹没田地和城市。树林能够大大减小风沙的速度,一般来说,风沙遇到树林,其移动速度可降低8成,风沙中的沙尘和沙砾就会沉积在树林底部的草丛中,不易再被刮起。最好的例子就是北京周围的防风固沙林的建设,取得了明显的效果。

树木的根系较大,埋藏在泥土里的深度也较深,故能聚合泥土,且能牢牢抓住地面,树木植被可防止水土流失。当降水量相应减少时,树木的根系还能吸收土中的水分并且蓄积起来。

树林能起到消除污染的作用,一亩树林中的树木在一年中可以大约吸收70kg的二氧化碳、48kg二氧化硫(有毒物质)、约4万kg的尘土,并能释放出约50kg的氧气。有的树木还可分泌出杀死病虫害的杀毒素。另外,树林还可以减低噪音强度。总之,植树造林能够在一定程度上抑制灾害的发生,并能美化环境,利于维持生态平衡,有良好的生态效益。

3.2 采用可持续的经营方式提高生态效益

森林资源是国家宝贵的自然资源,益处多多,它是一种可维护、可创造且可更新的资源,从长远发展来看,采用可持续的营林模式是一种必然,它有利于不断创造出经济和生态效益,而且能持续给我们的子子孙孙带来益处。森林能够提供巨大的环境价值,现代林业应该是综合性、多方面发展、满足人类多种需求、对社会经济发展具有长期有效性的可持续发展的林业。加大营林的投入,扩大国土森林的覆盖率,发展可持续生态林业已经成为现今林业可持续发展的主题。

政府对林业的可持续发展给予了高度的重视,不仅投入大量资金用作营林的可持续发展建设,而且修改了《森林法》,并制定出相关政策。如何做到营林的可持续发展,以下给出几点意见:(1)建立林业生态效益补偿制度,即是向生态资源使用者收取一定费用,向对生态资源保护付出代价的人员给予一定的经济补偿;(2)完善林业保护管理机制,加强监督力度。各地区的森林资源监督管理机构应各尽职责,对违法征用领地、毁坏林地、开垦林地的现象予以监督和制止。将林地的监察落到实处;(3)完善有关林权的法律法规。林业可持续发展应当从整体上监督和完善各项保护和管理制度,以免它们出现冲突制约林业的可持续利用。

4 总结

中国从初期的“天然林保护工程”,“退耕还林工程”一路走来,国土森林覆盖面积达到了一个新的高度,也取得了突出的经济效益和环境效益。新时代仍然是营林发展的良好机遇,大力发展林业,是改变国民生产力、提高经济水平、改善生态环境的重要途径。

参考文献

篇(4)

2提高林业生态经济效益的途径

通过上述分析可知,林业的生态效益与经济效益共同构建了综合性的林业生态经济效益。如果想要对林业生态经济效益进行研究和探讨,就要依据目前林业发展的实际情况,从林业生态系统入手,对其功能和结构进行深入地分析和探索,找出林业生态效益系统发展所遇到的瓶颈,从而找出方法突破这一瓶颈。因此,通过对林业生态系统管理实践中的问题进行深入的分析和探讨,得出提高林业生态经济效益需从以下途径来展开。

2.1提高重视,创新手段依据相关调查发现,在以往,我国的林业发展只注重对单一效益的追求,而忽视了对整体效益的追求,致使我国的林业模式过于简单、片面。这严重地制约了我国林业综合效益的提升及我国林业的发展。笔者认为,要想使我国林业生态经济效益得到大幅度的提升,就要正确认识我国林业的双特性,同时在思想上要引起高度的重视,在生产、经营、管理机制上进行必要的创新。林业木材生产是林业经济效益与生态效益得以实现的基础,林业生态与经济效益互为依存、互为提高。因此,现阶段一定要正确认识、定位二者的关系,充分发挥林业生态系统的功能特性。

2.2加大投入,科学管理从目前我国林业的生产经营管理实际来看,只注重造林而忽视对林木的管理,只注重林木种植的数量而忽视林木的质量,造林时注重了对林木的管理,造完林后忽视对林木的维护和管理等现象仍很普遍。依据相关调查显示,在很多的人造林中,林木非常矮小,生长速度缓慢,这都是由于管理不善导致的。这些问题不但严重影响了林业经济效益,而且对林业生态效益也造成了一定的影响,致使林业生态经济效益严重失衡。究其原因是由于资金、劳动力投入不足,管理不科学、不合理,林业抚育技术存在问题等造成的。所以,要想提升林业生态经济效益,就要加大对资金、人力的投入,并且要加强对林业的管理。

3结合实际,因地制宜地选择苗木

在林木种植中,为了使苗木适应当地的环境,保证成活率,就要结合当地的自然环境因地制宜地选择苗木。同时,要注意选择苗木不能过于单一,应实现苗木类型的多样化,这样有利于苗木的生长。例如,在黄土高原地区,自然环境相对恶劣。这一地区地表,植被稀少;地表形态支离破碎,千沟万壑;属于半湿润暖温带季风气候,水资源短缺等。该地区的自然生态环境各不相同,因此种植苗木的类型也要多种多样。如果在这一地区进行造林,笔者以为:在坡度比较陡峭的沟谷地段,应选种如侧柏、油松、香椿及毛白杨这样的用材树种;而在坡度相对较缓的地段,要选种山楂、葡萄、大枣、酸枣、沙棘及花椒这样的经济林。黄土高原多年的植树造林实践也早已证明,要想实现植树的价值和意义,提升树木的成活率,就要因地制宜地选择树种。

4优化配置,复合人工植被

在构建复合人工林业生态系统时,要做的第一件事就是充分、正确地认知各种植物相互间的生态关系,这是一切工作的基础。在实际的林业生态系统建造中,只考虑苗木选择是不全面的,还应选择好能够与苗木相互搭配的植被类型和灌木类型,以便形成一个错落有致的、高矮适宜的复合人工生态群落。先形成一个个小的生态循环系统,然后在构成大的生态群落。这样既能提升林地的利用率,又能提升林木的产量,真正达到生态效益与经济效益双赢。依据实践经验,笔者认为在建设复合人工生态群落时,可以将一些薯类植物、黄花菜等引种到林下或树木周围。如黄花菜的肉质根能够均匀地散布在土壤中,网状须根密布土壤表面,其能够有效地防止雨水等对土壤的冲刷与侵害,利于改良土壤,利于树木的生长。

篇(5)

[作者简介]黄凤兰,广西教育学院政治经济系副教授,兰州大学干旱农业生态实验室博士生,广西南宁530022;樊宪伟,兰州大学干旱农业生态实验室博士生导师,甘肃兰州730000

[中图分类号]F326.1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2-2728(2008)01-0094-05

一、论题的提出

广西是中国最大的蔗糖出口原产地之一,蔗糖业作为广西的重要支柱产业,蔗田生态系统每年给广西带来巨大的经济效益,甘蔗渣也有着很高的经济价值。我国目前已经开发的甘蔗渣产品有酒精、饲料、纤维板、可降解的一次性快餐具(代替具污染性的塑料快餐具)等等。

然而,蔗田生态系统产品开发越多、经济价值越大,意味着甘蔗作为蔗糖生产原料从蔗田生态系统中被拿走,甘蔗渣也作为酒精、造纸、纤维板等产品的生产原料被充分开发利用起来,整个蔗田生态系统成了无渣的甘蔗系列产业的物质基。以1994~2003年广西蔗田生态系统产量、产值为例,我们发现蔗田生态系统给人们提供很高的生态经济效益,可是人们对系统的回报只是些许的化肥和少得可以在统计学上忽略不计的农家肥,这种近乎掠夺式的生态索取、以牺牲生态效益追求经济效益的做法,最终导致蔗田生态系统生产力逐年下降。本文通过蔗田生态系统的经济效益与生态经济效益比较分析,提示人们应该对保护蔗田生态系统问题予以重视。

二、研究区域和方法

广西是中国最大的少数民族壮族与汉族、苗族、瑶族、侗族、么佬族、京族等12个民族聚居的自治区,东与广东接壤,西与云南相连,西北与贵州交界,北部与湖南毗连,南临北部湾,西南与越南相邻。地处中国东南沿海,位于北纬20°54’~26°23’,东经104°28'’~112°04’,北回归线横跨广西中部,属于亚热带季风气候区,雨、热资源丰富,且雨季、夏热与农作物生长期同季,有利于农业生产。广西年降雨量为1000mm~2800mm,大部分地区年平均降水量为1200mm~2000mm;太阳年总辐射量达90千卡~100千卡/平方厘米・年,日平均气温≥10℃,积温为5,000℃-8,300℃,持续日数为240天~358天。尽管广西地形多为山地、丘陵,土壤贫瘠,但其独特的气候环境和自然条件给广西带来了独特的物产,适宜人居。广西人过着自然的生活方式,成为中国人中最不愿意离开故土的人群。

广西耕地面积为261.42万公顷,占土地总面积的11.04%。其中旱地107.39万公顷,占耕地面积的41.1%,旱地以种植玉米、甘蔗、花生、薯类作物为主。广西的耕地多数是红壤土,土壤的理化性质比较差,土壤的有机质如磷、钾等矿物元素含量低,而且大多数耕地土层比较浅薄,土壤较为贫瘠。近20年来化肥用量日益增加,绿肥种植面积和农家肥的使用量逐渐减少,土壤有机质含量不断下降,氮、磷、钾比例失调。1982年广西土壤普查结果是耕地中缺氮的占83%,缺磷的占85%,缺钾的占87%;耕作的土壤有67%是酸性土,碱性土占33%。不断增加的人口压力以及对土地的不合理利用,使地力日益衰退。然而,近年来,随着制糖业的发展,甘蔗种植已逐渐成为广西旱地主要经济作物和农民主要的经济收入来源。

我们运用统计分析方法、经济效益与生态效益比较分析的方法,利用广西壮族自治区统计局农村调查队的统计数据、广西南宁糖业集团香山糖厂的相关数据及广西崇左市农业局的相关统计材料,对广西蔗田生态系统初级生产力、持续生产力及其生态效益、经济效益进行分析,结论是作为主要经济作物和农民主要经济收入原产地的蔗田生态系统238.85%的投资收益率和巨大的经济效益,主要是对自然气候条件、蔗田系统地力的掠取,大自然恩赐的巨额生态经济效益支撑着广西甘蔗及蔗糖业的发展,占中国甘蔗种植面积一半多,是中国蔗糖业出口的最重要原产地。

三、结果与讨论

(一)结果

(1)广西早地作物总面积107.39万公顷,1994~2003年,广西甘蔗种植面积、年甘蔗产量及产值分别如表1所示。

(二)讨论

蔗田生态系统是农业生态系统的微系统。Honing(1986)认为生态系统是生物的有机体集合,在该集合中生物间内在的相互作用对其行为的决定性超过外部任何事件对其行为的决定性。无论是关注物质循环、能量流动还是生物群落之间的相互作用,生态系统一般是指一个最大空间尺度上能自我维持的实体。农业生态系统是生态系统的一种,它和一般生态系统一样,是在一个同质区域中或有限范围内通过能量流动和物质循环把生物及其环境联系起来的系统。农业生态系统特指以农业生物为主要组分、受人类调控、以农业生产为主要目标的生态系统。农业生态系统可分为农田生态系统、林业生态系统、渔业生态系统、牧业生态系统、农牧生态系统、林牧生态系统、农林生态系统等。

按照农作物的种类划分,从微观角度看,农田生态系统可分为稻田生态系统、蔗田生态系统、豆田生态系统、麦田生态系统等。蔗田生态系统是农田生态系统的组分,蔗田生态系统是指人们在旱地里以种植甘蔗为主,以获得其生态与经济价值为主要目的的单一农作物生态系统。甘蔗作为土壤物质的载体,主要是通过甘蔗的收获和土壤肥料的施用来实现,甘蔗是蔗田生态系统物质循环、能量流动的贮存库,甘蔗产量受到土壤养分的影响,甘蔗的收获也会带走土壤中的部分物质,使土壤养分数量减少,从而加速土壤物质循环的频率。农家肥作为载体可以增加土壤中物质的数量,直至维持土壤物质平衡的作用。

表1所示,1994-2003年广西蔗田种植面积、甘蔗产量和产值都有不稳定增长的趋势。表2所示,广西蔗田生态系统每年提供极大的生物量(NPP)和很高的生态经济价值,蔗农们以较少的农业资本投入,为蔗糖业的发展带来很高的生态经济效益。而且,蔗田生态系统的物产――甘蔗所带来的经济价值和附加价值即甘蔗产量、蔗糖产量和产值也很大。特别不同于其他农田生态系统物产的是其废弃物――甘蔗渣可以直接成为一系列甘蔗副产品的生产原料,为蔗糖产业带来巨大的、持续的经济效益。

1、蔗田系统生态效益及其生态经济效益

生态系统的生态效益就是系统对其环境及其系统生态因子提供有便利或利益,即生态系统服务价值。其服务价值由生物技术产品及自然生物圈给予人们提供的技术与服务价值所决定(Costanza et.al,1997)。蔗田生态系统的生态服务价值就是蔗农们运用农业技术、种子、肥料作用于蔗田,蔗田系统为人们提供的物产,即蔗田生态系统净初级生产力(NPP)。

生态经济效益就是以市场行情所表示的生态价值,即系统生产力或系统为人类提供的服务效益。生态系统生产力就是系统做功的能力,即能生产人类所需要的产品或者能否在系统内适应自然的变化能力(K.A.沃科特et al,1997)。蔗田生态系统生产力从生物量上看,就是系统的生态价值(NPP),从价值量上看就是系统的生态经济价值(BEE)。NPP和BEE都是蔗田生态系统生产力可计算的部分,但是人类大部分的福利都来自于纯自然的公共物品提供的生态系统服务,它们不需要一分钱而直接给人们带来福利,例如空气、水、土地资源、气候调节、废弃物净化处理、美感和健康。蔗田生态系统也与其他的生态系统一样,其生产力或服务效益除了为人类提供福利之外,还包括目前难以测算的价值,即系统为大气、环境所提供的服务和为人类生存环境、精神享受等方面提供的服务价值。我们有必要了解蔗田生态系统为人类提供的生态系统服务价值,即经济效益、生态经济效益有其可持续经济效益。

2、蔗田生态系统的经济效益及其持续经济效益

从经济学角度看,蔗田系统的生态经济效益(BE)就是NPP产值(NPP×价格)扣除生产成本,即生态经济价值扣除生产成本部分,也就是蔗农的纯收入。然而,蔗田生态系统在收获甘蔗之后带来的价值比甘蔗自身价值更大,它可以生产出蔗糖(PS)、蔗渣以及蔗渣系列产品和副产品(Pi),它们的产量和产值就是蔗田生态系统持续生产力BP(PS+Pi)。从市场行情看,就是蔗田生态系统的持续经济效益。它是由蔗渣资源化利用生产出的酒精、纸张、纤维板、可降解餐具、饲料、燃料等蔗渣系列产品的产值扣除其生产成本构成的。

1994~2003年广西蔗田系统的生态经济效益(BE)和经济效益(PS)如图1所示。

图1中的相关价格是按1995~2003年平均价格计算,以下图示相同。即蔗田生态系统的年生产成本是每千公顷256.88万元的肥料+135万元的甘蔗种子+13.5万元的人力资本,即每万公顷的成本为40.54万元;甘蔗的价格为200.6万元/万吨;蔗糖的价格为3064.35万元/万吨计算;甘蔗渣的价格为164万元/万吨;根据当地居民有以甘蔗尾、叶作为牲畜饲料或薪材用的习惯,其价格按广西类似牲畜饲料稻壳粉的价格200万元/万吨计算;甘蔗根则因为多年生草本植物,其根只在土壤中参与物质循环,其经济价值难以测算而忽略不计

图1显示两个特殊变化情况:一是1999年、2000年蔗田生态系统的经济效益和持续经济效益明显下降;二是2001年以后蔗田生态系统的经济效益和持续经济效益却显著提高。引起这种状况出现的原因有两个:首先是1999年、2000年甘蔗市场价格下跌,糖厂收购了甘蔗却不能及时对蔗农进行支付,打白条现象比较普遍,蔗农的经济效益不能实现,来年生产资料的购买受到限制,生产积极性受挫。于是蔗农选择了减少甘蔗的种植面积,使经济损失尽可能减少,维护自身利益,从而使甘蔗的种植面积及其占旱地面积比率、甘蔗的产量和产值都分别出现负增长(图2)。其次是地方政府对甘蔗收购市场的管理政策和对蔗农利益的维护措施不到位。比如,对于糖厂对蔗农打白条的现象没有引起足够重视,没有及时采取措施,保障蔗农来年的生产资料的购买,忽视了蔗农利益的维护,也影响了糖厂来年的产量和产值。2001年起,地方政府制定了维护蔗农利益的政策与措施,不准许糖厂对蔗农打白条,还规定了甘蔗收购的保护价格。同时,银行对农民开发了用于购买农业生产资料的小额度贷款项目,支持农业生产的发展。经过一个生产季节(甘蔗为一年)的政策时延,2002年农民大规模地扩增种植面积,使种植面积由2001年占全国甘蔗种植面积的46%逐年递增为48.1%和50.3%,种植面积及其占广西旱地面积比率、产量与产值的增长率、投资收益率同步迅速提高,使广西成为全中国31个省、区的甘蔗产量、产值和蔗糖产量、产值最大的省区,中国最重要的蔗糖输出原产地。

3、巨大的投资收益率支撑着巨大生态经济系统及其相关产业

是什么原因使广西蔗田生态系统及蔗糖产业如此发达,成为中国最重要的蔗糖出口原产地?从蔗田生态系统提供的生态经济价值与蔗农投资的比率分析(见图2),我们发现,尽管甘蔗种植面积增长率(EGR)和甘蔗年产量增长率(IROP)基本一致――几乎重合为同一条线,并且随着市场波动而出现不稳定增长的特征,但是蔗农的年均投资回报率即投资收益率(RRO)很高,因而种植面积占旱地面积比率(PDLA)有逐年增长的趋势。其中蔗田生态系统投资成本C由种子、肥料、杀虫剂、和人力资本价值构成。年均投资收益率(ROIV)则是年均生态经济价值(BEEV)与年均投资成本(CV)的比率。按2003年价格计算,近10年广西蔗田生态系统的年均投资收益率(RRO)为238.85%。

可是,巨大的生态经济效益建立在极少的投资成本基础上,实际上就是对生态系统资源,尤其是对土壤养分的掠取。蔗田生态系统反馈的信息是每万公顷甘蔗产量逐年递减15万吨,按照生态系统价值评估的耗损计算法推算,以及农作物形成所需要的养分参数计算,蔗田生态系统每年每万公顷提前耗损300吨的氮、磷和450吨的钾。这就是土壤养分及气候、环境等生态因子过度耗损的信息。

四、结论与建议

篇(6)

自2014年国家棉花临时收储政策取消以来,棉花收购价格随之出现波动,我国内地棉花种植面积和产量均减少。安徽省淮北生态区为安徽省粮食生产核心区[1],大田生产上多为小麦-玉米或小麦-大豆一年两熟制,前茬小麦一般到5月底才能收获,普通春棉品种无法接茬种植;另外,传统棉花种植方式用工较多,经济效益不显著,农民种植棉花积极性不高[2]。因此,棉花种植面积出现较大幅度下滑。自2014年起,安徽省开展了短季棉品种试验,筛选的短季棉新品种生育期在115d以下,耐迟播、腾茬早,能够适应简化栽培模式,实现麦棉两熟。为分析种植短季棉的经济效益,对种植短季棉与种植玉米或大豆的投入及产出情况进行了比较研究,旨在为短季棉推广应用、稳定棉花种植面积提供依据。

1材料与方法

试验于2014-2016年在宿州市农业科技示范园进行。棉花采用短季棉品种,其中2014年为安徽省短季棉品种比较试验参试种(品系)“皖棉1462S”,2015-2016年为安徽省短季棉品种区域试验参试种(品系)“皖棉1331S”;玉米品种为本地主推品种“郑单958”,大豆品种为“皖宿2156”,前茬均为小麦。试验采用大区对比方式,试验区面积3000m2,相邻种植,不设重复。试验区委托同一农户按照当地大田生产中等水平进行栽培管理。全程记载从播种到收获整个生产过程的物化投入、人工投入以及产量、产值等。农药、化肥等物化投入按照本地当年3月份农资市场零售价计算,籽棉、玉米、大豆等产品产值按照当地当年实际销售价格计算;大田生产上大多是农户自有劳动力从事田间管理,因此人工成本属于未付报酬的劳动力价值[3],计算时根据劳动强度不同而有所差异。采用2014-2016年3年记载数据平均值进行物化投入、人工投入以及经济效益的比较分析。

2结果与分析

2.1物化成本投入比较

短季棉生产全过程所需的生产资料投入比春棉有所减少,但与玉米及大豆等作物相比较,棉花种植的农资投入仍然较多。从表1可以看出,种植短季棉平均每公顷农资投入为7050元,比种植玉米多3000元,比种植大豆多4275元。棉花和玉米生产物化成本构成中,投入最多的均为肥料成本,分别占总物化成本的69.15%和66.67%,而大豆生产物化成本构成中,投入最多的为农药和种子费用,各占总物化成本的32.43%。

2.2人工成本投入比较

棉花种植田间管理环节多,生产用工也较多。从表2可以看出,3年平均每公顷棉花生产用工需要255工日,分别比玉米和大豆生产用工多127.5工日和157.5工日。棉花生产中用工最多的是收获环节,短季棉人工采收用工每公顷需要60工日;其次,短季棉直播种植前期需要间苗和定苗,后期需要整枝和打顶,每公顷用工增加30工日;再次,由于棉花需肥量较大、病虫发生较多,短季棉还需要多次化学调控,因此生产中施肥和打药等环节用工也有所增加。因此,棉花生产需要投入的劳动力价值较高。比较结果表明,棉花生产每公顷投入的人工价值为18900元,比玉米生产多9300元,比大豆生产多11700元(表2)。

2.3综合经济效益比较

2014-2016年棉花及玉米的收购价格有所波动,但大豆的收购价格相对平稳。种植棉花的单位面积总产出高于种植玉米或大豆等粮食作物,但种植棉花的物化成本和人工投入较高,其单位面积净收益低于种植玉米或大豆的单位面积净收益。以3年平均产量、产值及成本统计的综合经济效益比较分析结果显示,种植棉花每公顷总产出为18245元,分别比种植玉米和大豆的总产出高2495元和5345元;种植棉花的收益率最低,投入产出比为1︰0.68,而种植大豆的收益率最高,投入产出比为1︰1.19(表3)。在不计人工成本的情况下,种植玉米的物化利润最高,为每公顷10830元,种植大豆的物化利润最低,为每公顷9255元;但如果计算人工成本,种植棉花的纯利润为每公顷-8575元,即每公顷亏损8575元,种植大豆的纯利润最高,为每公顷2055元,比种植棉花每公顷利润高10630元。

3小结与讨论

作物生产的经济效益决定农民的种植意向,安徽省淮北生态区棉花种植面积快速大幅减少,其主要原因在于种植棉花的效益过低。本研究采用大区对比的方法,比较分析了种植短季棉与种植玉米或大豆的投入产出情况,结果表明:种植棉花的单位面积总产出高于种植玉米或大豆等粮食作物,说明棉花的土地利用经济效益较高[4];但种植棉花的物化成本和劳动力成本均较高,因此单位面积净收益远低于种植玉米或大豆。尽管短季棉采取了省工节本的简化栽培模式,但是在计算人工成本的情况下,种植棉花的纯收益仍为负值,也就是说,种植棉花不赚钱甚至亏本。要改变这种局面,提高农民种棉积极性,需要从2个方面提高种棉的效益:一是降低棉花生产成本,重点是减少采收环节的用工,建议研发适合家庭农场或小面积种植户使用的、低造价的中小型棉花采收机械。二是提高种植棉花的总产出。在国内外棉花价格低位徘徊的背景下,主攻方向是提高棉花的单产,可通过推广种植优质、高产短季棉新品种,进一步优化栽培模式,提高种植棉花的收益,稳定棉花种植面积,促进棉花产业可持续发展。

参考文献:

[1]安徽省农业委员会.安徽省农业可持续发展规划(2015-2030年)[EB/OL].[2016-01-07].

[2]何团结,肖茂盛,苏香峰.安徽省棉花生产成本分析[J].中国棉花,2012,39(11):1-2.

篇(7)

2试验结果

2.1肥育性能结果各组平均每头猪肥育性能结果见表1.2.2经济效益分析依据市场价格,出售关中黑活猪28元/千克,杜长大三元猪20元/千克;玉米2.2元/千克,豆粕3.4元/千克,麸皮1.6元/千克;551颗粒料4.35元/千克,552颗粒料3.05元/千克,分析经济效益,每组平均每头猪效益见表2。

3结果分析

(1)饲料成本占养殖成本比例从高到低顺序依次为:对照杜长大猪组48.94%、对照关中黑猪组46.27%、试验杜长大猪组40.11%、试验关中黑猪组35.11%。(2)购仔猪成本占养殖成本比例从高到低顺序依次为:试验关中黑猪组44.75%、试验杜长大猪组41.3%、对照关中黑猪组37.05%、对照杜长大猪组35.28%。(3)养殖成本从低到高的顺序依次为:试验关中黑猪组1787.73元/头、试验杜长大猪组1937.03元/头、对照关中黑猪组2159.06元/头、对照杜长大猪组2269.74元/头。(4)养殖纯利润由高到低的顺序依次为试验关中黑猪组1176.35元/头、试验杜长大猪组809.37元/头、对照关中黑猪组719.34元/头、对照杜长大猪组438.26元/头。据农业部分析,2016年1—11月全国平均出栏1头商品肥猪纯利润为410元左右,说明生态养猪效益高。(5)养殖利润率从高到低的顺序依次为:试验关中黑猪组65.8%、试验杜长大猪组41.78%、对照关中黑猪组33.32%、对照杜长大猪组19.3%。

篇(8)

摘 要:依靠资源禀赋,合理开发利用,实现资源效益最大化目标,是发展生态效益农业和农村区域经济的正确选择。本文作者以当地自然资源禀赋现实为依据,拟以通过资源优化配置、合理开发、综合利用的构思,对当地发展生态绿色畜牧经济的途径方法及其所生产的效应进行了简评,以期为今后畜牧业产业化发展提供借鉴。关键词:绿色畜牧经济;资源禀赋;利用效应中图分类号:S811.5

文献标识码:B根据资源禀赋,发挥资源、区位优势,发展生态效益农业,是发展农村经济的战略抉择。景宁县位于浙江省西南部山区,介于N 119°13′40″~119°58′19″,E27°28′42″~28°10′52″之间。境内山峰叠障、河谷交错、气候温暖湿润,雨热同步性好,常年平均气温达17.5℃,年降雨量在1800mm以上,气候温暖,雨量充足。植被保护良好,物种资源丰富,工业化污染程度极低,山清水秀、空气洁净,具有生产优质安全农产品和发展生态绿色畜牧经济德天独厚的区位、资源优势。鉴此,笔者根据当地资源禀赋,拟通过对资源优化配置,综合开发利用的构思,对当地发展生态绿色畜牧经济的途径方法及其效应进行了思考分析,以期为今后畜牧业经济的生态化发展起到益裨作用。1 资源禀赋景宁县地处山区,山多地少,在1949.98km2的土地面积中,有山地面积178466.7hm2,占总面积的91.52%,耕地面积仅7193.33hm2,占总面积的3.69%。面对现实,在当地发展农村经济、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实践中,在稳定粮食生产,提高果蔬自给能力的基础上,注重的是要做好“山字文章”。根据调查统计资料显示,目前景宁县有草山3113.93hm2、疏林地4012.4hm2、果园3733.33hm2、茶园3133.33hm2、竹林11800hm2、油茶园733.40hm2、木本药材基地3345.20hm2、水田5800hm2。所有的这些资源存量,如果稍加人为改良,优化资源配置,在林、果园内留置或套播一些优质耐荫牧草,实行稻田养鸭,发展生态畜牧经济,不仅可以起到以养代抚,培肥土壤基础肥力的作用,更为生态养殖,推进山区生态绿色畜牧经济发展,增加山区农民经济收入,实现资源有效增值拓展了空间。2 资源配置发展生态绿色畜牧经济,不可能随意狂为,需要有科学合理的规划和行之有效的切实措施。应对草地、林园稍做改良,对资源的利用做出合理的安排,改变以往就养论养,就种论种,单一留养的传统种养模式,对资源的开发利用做出合理的安排。在资源利用地域划分上,对于草山、疏林地类,可经改良后发展牛、羊养殖;而对果、茶园,竹林、药材基地,为避免牛类大牲畜的踩踏或取食,应以发展山羊、禽类养殖为宜。在宜牧资源所处的陡坡、山体的中上部、管理较为不便的地段,应以发展活动力、爬坡力强,管理稍可粗放的山羊、黄牛为好;而在山体中下部缓坡地段,管理较为方便的地处,以养殖鸡等禽类为宜;在稻田中只适合于稻鸭混合种养与稻鸡轮作。在品种选择上,以选用适生性、活动力、寻食力强,肉质风味、市场行情好的绍兴麻鸭、缙云麻鸭,绿壳蛋鸡、当地芦花鸡,凉山黄牛、宣汉黄牛、当地本地种牛,波尔山羊等为佳。在生态养殖实践中,应密切注意与种植业产业基地建设、林地抚养、畜禽粪便资源化、无害化处理的紧密联系,以农村沼气国债项目建设契机,致力于发展种、养、沼循环农业现代生产模式,以实现资源优化配置和有效增值,并以提高产出效益[1,3]。3 效益估测3.1 规模预测根据资源禀赋和相关资料分析,借力于各项强农惠农政策措施和省里扶持景宁县发展生态养殖项目实施之良机,通过人为措施的改良,适当降低栽种、留养密度,留置、套播优化牧草资源,辅之以诸如交通、饮水、栏舍等必要的设施建设,拟可以实现如下表1的养殖规模。以各类资源的80%面积可供畜禽养殖;养鸡以每年养2批,养羊、养鸭以每年养1批计算。由表1可以推测,如果能将景宁县可以用于发展生态养殖的各类资源的80%加以利用,则每年可实现930多万头、只的畜禽养殖规模,相当于2010年77多万头、只畜禽养殖的11.7倍的饲养量,这说明在景宁县发展生态绿色畜牧经济具有很大的发展潜力。3.2 饲养产出效益 根据表1所列的养殖量,依据各类畜禽生长发育规律及其产品的市场价格行情,拟可获得如下表2的饲养产出效益。牛以每年单体重225kg,纯收入以产值的25%计。由表2可见,如能将景宁县可用于生态养殖的各类资源加以充分利用,根据当地当前畜禽产品的市场价格行情,每年可增加农业产值7.8亿多元,增加纯收入近2亿元,仅此一项,农业产值可比2012年的9亿元增加近1倍。可见,发展生态绿色畜牧经济不失为景宁县发展农村经济,增加农民收入的有效途径。3.3 节省成本投入效益实行生态种养,可起到产业互利共促的作用,种植业可为养殖业提供饲料来源,而养殖业则为种植业起到以养代抚,取食园内杂草,寻食植物害虫,控制病虫杂草发生为害,畜禽排泄肥地,减少化肥、农药使用,促进低碳生态农业发展的效用[4-6]。根据景宁县的资源禀赋,如能优化配置资源,充分挖掘资源潜力,积极发展生态种养业,不仅可以促进景宁县生态畜牧经济的健康发展,根据相关资料与生产实践调查统计,可为种植业增加如下表3的养分投入[7],并拟可获得如下表4的节本效益。畜禽类便日排泄量为:牛20kg、羊1.5kg、鸡0.13kg、麻鸭0.12kg,牛、羊、鸡、鸭粪便含有机质分别为14.6%、25.5%、25.5%、26.2%,含纯N分别为0.38%、0.75%、1.63%、1.1%,含P2O5分别为0.20%、0.53%、1.54%、1.4%,含K2O分别为0.10%、0.45%、0.85%、0.62%计。3.3.1肥料投入

以各类粪便有机质含量换算为栏粪便,栏粪肥以30.0元/100kg计;化肥价格以尿素1.82元/kg(含N46%),过磷酸钙0.52元/kg(含P12%),氯化钾3.50元/kg (含K60%)计。3.3.2养鸡鸭饲

料1.88元/kg,放养节省投食150g/只·天,年放养320d计。 由表3、表4可以看出,根据资源禀赋,实行资源化配置,综合开发利用,发展生态绿色畜牧经济。可为种植业提供有机质120648.86t,植物主要营养成分纯N6996.94吨、P2O56504.35t、K2O3576.65t。这就为培肥土壤基础肥力提供了条件[8];并此可以增加农业纯收入19618.76万元,节省生产投入成本92854.3万元,节本增效可为景宁县14万多农业人口年均增收6632.45元,可见其经济效益十分明显。4 结语实现资源合理配置,物尽所用,发展生态绿色畜牧经济,不仅可以有效增加农业产出效益,节省农业投入成本,提供更为安全、可口的农畜产品,并可更为有效地缓解人口增长与耕地面积趋减,粮、林、果、生态建设的用地矛盾、有效推动资源增值,节源增效生态效益农业的发展。以上只是对实行生态种养经济效益方面的粗略估测。如是加之考虑,提高农产品质量安全,优质农产品的价格升值;增加农村劳动力就业岗位;其他相关产业的互动;减少农药、化肥的使用,减轻农业面源污染负荷等诸多方面的效应,其综合效应更是可观。很显然,在景宁县根据资源禀赋,致力于发展生态绿色畜牧经济,不失、为是实现农村社会可持续发展的正确选择、今后产业发展的重要方向。参考文献[1] 杜一新,赵沛忠.毛竹笋用林栽培管理技术[J].农业科技通讯,2007(4):43.[2] 杜一新,周爱平,梁碧元,等.对生态油茶产业基地发展的思考[J].农业环境与发展,2004,21(3):31-33.[3] 畜牧和农村生态能源建设携手 共建浙江绿色生态家园.[4] 王华,黄璜,杨志辉,等.湿地稻——鸭复合生态系统综合效益研究[J].农村生态环境,2003,19(4):23-26,44.[5] 吴丽芳,杜一新,李永青.茶园养鸡生态种养模式效益浅析[J].现代物业,2010,9(7):103,89.[6] 富相奎,刘娣.发展绿色畜牧业 实现可持续发展.黑龙江畜牧兽医,2006(1):53-54.[7] 北京农业大学肥料手册编写组.肥料手册[M].北京:农业出版社,1979:26-83.[8] 刘小华,杜一新,雷沈英.吊瓜园放养鸡对园地土壤肥力的影响[J].农技服务,2009,26(11):42,45.作者简介: 石家成(1963-),男,浙江景宁人,农艺师,从事农业技术推广工作。

篇(9)

2“猪-沼-橡胶”模式的中心环节

农村沼气建设是“猪-沼-橡胶”模式的关键环节,沼气池产出的沼气和沼肥,在该模式中都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

2.1沼气的综合利用。沼气是有机物质在厌氧条件下,经微生物的发酵作用而产生的一种混合性可燃气体,主要成分是甲烷占55%~70%、二氧化碳占30%~40%,还有少量的一氧化碳、氢气、氧气、氮气和硫化氢等气体。沼气具有较高的热值,1立方米沼气完全燃烧后,能产生相当于0.7kg无烟煤提供的热量,约为20000~29000KJ,最高温度可达1200℃。在农村生产与生活中,沼气常用于炊事、照明、发电、提供二氧化碳、储粮、保鲜水果、孵化家禽、灯光诱虫、育雏舍增温等。

2.2沼肥的综合利用。沼肥是由沼液和沼渣组成,一般含有机质28%~50%、腐殖酸10%~20%、半纤维素25%~34%、纤维素13%~17%、木质素11%~15%、全氮0.8%~2.0%、全磷0.4%~1.2%、全钾0.6%~2.0%及少量微量元素和矿物质[1]。沼液含全炭2.03mg/mL、全氮0.39mg/mL、全磷0.39mg/mL、全钾2.06mg/mL、铵态氮295.5mg/L、速效磷73.32mg/L、速效钾1758.3mg/L[2]。沼渣含有机质36.0%~49.9%、腐殖酸10.1%~24.6%、全氮0.78%~1.61%、全磷0.39%~0.71%、全钾0.6%~1.3%及少量微量元素[3]。胶园使用沼肥不但能满足橡胶树生长所需的氮、磷、钾等大量元素,而且能提供大量有机质、多种微量元素;沼肥中的半纤维素、纤维素、木质素有疏松土壤的作用,腐植酸有利于土壤微生物活动和土壤团粒结构的形成,因此沼肥有改良土壤和提升地力的作用,不但能增强橡胶树抗逆性、抑制病虫害,还能提高橡胶产量和质量。

3“猪-沼-橡胶”模式的效益分析

以种植橡胶树为主线,结合发展养殖业;以橡胶树为依托,沼气为纽带,种植、养殖有机结合,协调发展,使传统农业的单一经营模式转变成链式经营模式,提高农业生产的综合效益,实现了增长方式的转变和生态系统的良性循环,达到了经济、社会、生态三大效益的统一。当地胶农称赞“猪-沼-橡胶”模式是“一净、二少、三增、四省”集成技术,即净化环境,减少病虫害、减少水土流失,增肥、增效、增产,省煤(柴)、省电、省力、省钱。“猪-沼-橡胶”模式促进了新农村建设和生态文明建设,走出了一条能源、环境、经济、生态同步发展的新路子。以一个8m3户用沼气池为例,年产沼气865m3,可满足3~5口之家生活燃料,相当于617.6kg标准煤,可节省能源支出865元;年产生沼渣3t,沼液15t,可为胶园提供优质的无公害肥料,施用沼肥可提高橡胶树的抗性,减少农药用量,可节省肥料农药支出465元;农村沼气发展,可以带动农村养猪业,形成猪多、沼气多、肥料多、橡胶树高产稳产的良性循环,沼气农户年可增加养猪收入900元;据儋州、定安、乐东等市县典型调查,施用沼肥可促进橡胶树增产8~20%,可增加收入270元左右。总之,开展“猪-沼-橡胶”模式户比单纯种植、养殖户年节支增收2500元左右。推广“猪-沼-橡胶”模式有以下优点。一是优化农业产业化结构,促进农业增效、农民增收。二是培肥地力,改良土壤。胶园施用沼肥可以提高土壤有机质含量,改善土壤耕作性和理化性状,耕层加厚,提高橡胶产量和质量。三是保持生态平衡,减少水土流失。沼气作为一种可再生能源,不仅可解决农户的照明、煮饭、炒菜等生活用能,关键在于节制了乱砍滥伐和对薪材的索取,降低了森林消耗,提高了森林覆盖率,促进农村生态环境良性循环。四是改善农村环境,提高健康水平。使用沼气结束了农村做饭烟熏火燎、柴禾堆满街巷的局面,人畜粪便进入沼气池,减少了疾病传染,村容村貌大为改观。五是降低农业面源污染,促进生态农业发展。胶园施用优质高效的沼渣、沼液有机肥,减少了农业生产过程中的化肥、农药使用量,对治理农业面源污染,促进生态农业发展起到辐射带动作用。

4“猪-沼-橡胶”模式的发展对策

4.1提高认识,科学布局。发展“猪-沼-橡胶”模式涉及畜牧业、沼气建设和种植业三个行业,在制订发展计划和规划时,要加强各部门间的交流与合作,由地方政府协调,引导各部门对天然橡胶产业发展的各个环节进行指导和协助,将项目建设资金和技术捆绑,优先向适宜区域集中财力、物力和技术,将养殖业、天然橡胶产业及配套沼气工程做到科学布局、协调发展、匹配建设,共同促进“猪-沼-橡胶”模式的产业化发展。

4.2加大投入,确保运行。沼气发酵原料是人畜粪便,必须有充足的原料供给才能保证长期正常使用,加之农民对沼气应用技术认识不够,日常管理不到位,造成沼气利用率低、效益不明显[4]。建议海南省大力发展生猪标准化规模养殖场(小区)建设,加强先进养猪技术的引进和推广,加强农村沼气服务体系建设,大力推广沼气综合利用技术,确保“猪-沼-橡胶”模式的各个环节顺畅运行。

4.3积极探索,注重实效。充分利用橡胶林下闲置土地和空间发展种养业生产,在橡胶林下种植花卉、鹿角灵芝、散尾葵、益智、地胆头等农作物,养殖猪、羊、兔、鸡、鹅等畜禽,并加强农作物病虫害和动物疫情的监测与防治,实现“猪-沼-橡胶”模式的立体化和多层次化。由农业科研院所、农业院校及农业技术推广部门提供技术指导与服务,大力提高农业生态系统中物质和能量的多级循环利用,从而实现农业增效、农民增收和农村繁荣。

篇(10)

城市生态经济系统是一个包括自然生态系统、经济系统和社会系统三个子系统在内的复合人工系统。产生城市问题的根源在于三个系统的不协调,自然生态系统为城市提供低廉的自然资源,而经过社会经济系统最终大多以废物的形式滞留下来,耗竭自然资源的同时形成了一系列的问题[1]。研究山西省地级以上城市的生态经济效益为认识山西省的可持续发展提供了依据,改变过去仅仅以GDP论英雄的错误观念。

一、城市生态经济效益指标体系的建立

本文主要从城市经济效益、生态效益、社会效益三个方面建立城市生态效益评价指标体系,其指标体系不仅能够反映山西省各地级以上城市经济发展水平、人民生活水平和生活质量,而且能够很好地反应环境的保护程度,即能综合反映山西省各个地级市和太原市的生态经济效益。

城市生态效益评价指标体系,除包括上面三种效益的指标外,还应包括反应生态经济效益的综合指标,例如:绿化增长率、单位投资增加绿化覆盖率、单位投资增加城市维护建设费的增长率、生态经济效率的相对增长率等,但因为综合指标较难定量,原始数据较难获得,本文不予考虑。具体指标体系的建立如表1。

二、山西省生态经济效益的实证分析

(一)样本的选取和处理方法

选取山西省11个地级市和太原市2015年的各项指标,数据来源于2016年《中国城市统计年鉴》和2016年《山西统计年鉴》。

在表1所讨论的指标体系中,存在正向指标和负向指标。正向指标值越大,所表示的实际成果越大,逆向指标则相反。同时,各项指标量纲不是统一的。为了使所处理的指标都具有正向指标的性质,并消除量纲带来的不合理影响,对不同类型的指标进行无量纲化处理:

(二)山西省生态经济效益评价的主成分分析

对原始数据进行无量纲化处理后,利用SPSS16.0软件的因子分析功能进行分析,计算标准化数据的相关系数矩阵、特征值和特征向量、方差贡献率、主成分负载(见表2)。

通过表3可以看出,不同城市每个主成分的排名和综合排名并不一致,甚至还有很大差距,但综合排名可以反映山西省地级以上城市的生态经济效益。太原市的生态经济效益综合排名第一,究其原因:太原市是山西省的省会城市,经济发展迅速,产业结构以二三产业为主,尤其是三产业发展迅速,能够吸纳较多的人口就业,在山西省经济效益最好。太原市基础设施比较完善,社会效益也远远高于地级市,但生态效益排名第三,仅次于大同市和长治市。

忻州市生态经济效益排名倒数第一,且经济、社会、生态经济效益都最差,忻州市地区生产总值2011年最低,财政收入、社会商品零售额也最低,因此经济效益最低。且社会效益方面,一产从业人员比重大,在岗平均人数仅高于朔州市,职工平均工资仅高于临汾市等基础设施都相对落后,因此社会效益最低。

三、提高山西省生态经济效益的若干建议

首先,提高城市经济发展水平。经济发展水平决定市民的生活水平和教育水平,很大程度影响社会效益和生态效益,发展经济过程中要转变经济发展方式,发展第二、三产业,尤其是提高三产比重,拉动劳动力的就业,且经济发展的同时会提高地方财政收入和零售商品价格总额,从而提高山西省的经济效益。

其次,控制城市规模,控制人口密度。不同规模城市都有一定的承载能力,超过城市承载能力会给城市带来一系列问题,城市人口并不是越多越好,城市密度过大,会对城市资源、环境造成很大的压力,必须合理控制城市规模,控制人口密度。

第三,完善城市基础设施建设。基础设施包括医疗卫生、教育、公交、煤、电、水的合理配置都影响城市的可持续发展,促进城市社会效益的提高。

第四,调整经济结构,优化产业结构。受思想惰性、体制刚性、财力不足、政策缺位和区域壁垒等多因素的影响,山西省的地级以上城市能源生产和消费结构不合理状况仍然存在,资源的过度开采和浪费、煤炭产品供过于求,挤压现象仍然存在,对环境的破坏现象也屡见不鲜(大同、临汾和吕梁等)。因此经济发展的同时必须注意环境的改善,不断减少二氧化硫、废水、垃圾的排放量,提高空气质量,不断改善山西省的环境质量,提高生态效益。

参考文献:

[1]徐仲敏.城市生态经济效益及其评价计量初探[J].上海社会学院学术季刊,1988(2).

上一篇: 工程竣工管理规定 下一篇: 地质灾害防治体系建设
相关精选
相关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