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23-09-22 10:31:38
序论:好文章的创作是一个不断探索和完善的过程,我们为您推荐十篇小学智慧课堂范例,希望它们能助您一臂之力,提升您的阅读品质,带来更深刻的阅读感受。
我的“‘思想・智慧’数学课堂”的主张一是源于我十七年的教研员生涯对数学教育教学的观察与思考,在亲历课程改革的过程中不断地反思:从数学教学来看,数学课堂如何在让孩子学了数学知识的同时,积淀数学素养、培养数学能力、形成数学思维。让孩子在今后的学习和生活中更有“后劲”而不是简单体现在短时间的应对考试,这才是数学教育的重要目标。因此这门学科强调的不应该是孤立的数学知识的累积,更重要的是通过数学的学习让学生喜欢数学,具有用数学的眼光观察生活的意识,学会数学思考,具有较强数学素养。数学课堂应该是智慧的,学生的数学学习应该是幸福的。二是源于我对我原有课题“小学数学教学中有效渗透数学思想方法的研究”的执着,是我研究了5年的课题的延续,2007年我参加厦门市专家型教师培养对象在导师的指导下进行有关数学思想方法的研究。2010年“小学数学教学中有效渗透数学思想方法的研究”被市课题规划办确定为市“十・一五”规划课题。2011年秋,将这一研究课题辐射到全区,研究活动内容更加丰富,形式更加多样,领域更广,触及层面更深。《小学数学思想方法及其有效渗透教学研究》发表在核心期刊上。三是源于我对数学教育教学改革的分析和思考。数学教育给孩子带来的决不仅仅是知识,更重要的是智慧和能力,我国建国以来的小学数学相关的标准和规定,从1950年的《小学算术课程暂行标准(草案)》到1986年的《全日制小学数学教学大纲》再到今天的《义务教育数学课程标准(2011版)》是一部部描述重视数学思想,开发学生智慧主张轨迹的教育史呈现。实现培养学生基本数学思想、启迪学生智慧的目标是全面实施素质教育的需要。基于以上三点我第一次确定我的个人教学主张是“让数学课堂充满智慧,让数学学习写满幸福。”在经过几次的修订后又定为“思想・智慧”的数学课堂。
摘要
形成用数学思维的解决生活问题的习惯,培养学生的数学气质、养成学生刻苦钻研的数学精神,进而积淀数学素养、习得智慧。
思想智慧;教学实践
数学教育的真正目的在于积淀学生数学素养,启发学生数学智慧。要达成这个目标,小学教学课堂就应该是“智慧数学”的课堂。教师应本着为学生智慧的生长而教进行智慧预设,通过挖掘教材中隐性的数学思想、寻求在数学课堂中有效的渗透数学思想的方法和策略,形成有利于启迪学生智慧的教学预案。让学生在愉悦的课堂学习中自主探究、在与教材、学生、教师、自我的对话和思维碰撞中,引发学生深度的数学思考,让学生学会质疑、具有批判性思维、会运用所学的知识解决问题,进行智慧性地学习。
一、关于数学思想与教学智慧
1.关于数学思想:指人们对数学理论与内容的本质认识,它直接支配着数学的实践活动。数学方法,是指某一数学活动过程的途径、程度、手段,它具有过程性、层次性和可操作性等特点。小学生常用的数学思想有符号思想、对应思想、化归思想、类比思想等,主要的数学方法有观察方法、实验方法、假设方法等。
数学思想方法在数学教学中已经被提到重要的位置,《全日制义务教育数学课程标准(2011)》在“基本理念”中指出:“通过有效的措施,引导学生独立思考、主动探索、合作交流,使学生理解和掌握基本的数学知识与技能、数学思想和方法,得到必要的数学思维训练,获得基本的数学活动经验。”史宁中教授认为数学的基本思想应该是数学的产生与发展必须依赖的思想,是学习过数学与没有学习数学的思维差异――可以归纳为三种基本思想“抽象、推理、模型”。在课堂教学中进行数学思想渗透,引导学生了解和把握一定的数学思想和方法,从某种意义上来说比让学生掌握数学知识更重要。
2.关于数学智慧:数学本身高度的抽象性和逻辑的严密性,知识的系统性,应用的广泛性,奠定了数学教学在培养学生数学思想、启迪学生智慧中所具有的独有的地位和作用。数学的教学应是一种智慧的教学;数学课堂应是智慧生长的“沃土”。课堂上,学生习得的不应仅仅是知识本身,而应是探寻知识的过程中所萌发的智慧,即数学智慧。数学智慧并不等于学生会做几道数学习题,不是外显的知识,而是属于缄默知识的范畴,以数学思维的生成、数学思想方法的领悟、数学解题中的灵感萌发作为其内隐的表达形式。数学智慧的外在表现形式是数学智慧技能的高低,数学智慧技能是在掌握数学基本概念和规则的基础上.将已有的知识经验和生活经验应用于与原本的学习情境相类似或完全不同的新情境中解决问题的过程。具有较强的数学智慧技能的孩子在面对涉及知识点多,综合性强的题目时,能显现出较好的解题能力和数学素养,善于从关键点着眼,从整体入手,通过对其全面、深刻地考察和对整体与局部辩证关系的认识,广泛地收集和获取信息,用结构化地思维去分析和思考问题,利用数学思想方法进行转化、类比、联想、探究,从而找到解决问题的途径。
二、小学“思想.智慧”数学课堂的基本特征
(1)传递“智慧”的幸福感
“智慧有其鲜明的外部特征:愉快、欢悦、幸福,这是智慧的表情。”充满智慧的人总是愉悦的,总是充溢着幸福感的,智慧地生活着肯定是幸福的。让孩子学习数学具有幸福感,一直是数学教育的难题,由于数学学科本身的抽象性、符号化、逻辑性等特点,数学的学习长久以来对于大多数学生来说是强制性学于主动学习,如何让学生学习数学有幸福感,对数学有兴趣,是决定孩子能否主动学习数学、主动参与课堂的关键,而这恰恰是影响数学课堂效率的一个很重要的因素,所以在课堂中教师要充满智慧地预设每个环节,充满激情地组织课堂教学,让孩子愉快、自由的成为课堂的主人,只有愉快的心态和自由的氛围才可能有智慧火花,让孩子充满信心、充满喜悦、充满欢乐地去学习和创造。这样才能使数学的学习充满魅力,学生才能在刻苦的探求知识的过程中常怀欢喜心,在主动的潜心钻研中开启智慧之门!
(2)创设“智慧”的教与学
智慧的课堂我想应该包括三个方面,首先是教学的智慧,其次是智慧的教学,再次是智慧的传递。智慧的教与学是教师内在教学素质和策略性教学知识的总体体现,具体表现在独到的、创新的、厚实的具有灵性的教学预设与实施。例如张齐华所执教的《负数》一课,没有课件,没有太多的多媒体辅助教学,一个黑板,一支粉笔却凭借教师的独到的智慧组织教学。首先,教学智慧,体现在提出的一些问题,围绕目标,按照以定的结构精心设计,通过一个个问题指向教学知识、方法、思想等发生发展过程。在教学中主张老师请学生说“在哪看见过负数?”,再抛出问题“知道是什么含义吗?小组讨论讨论。”,“讨论是用嘴巴,有的同学却把手也比画上了,是不是要借助图形更能说明负数的含义,现在请同学们在小组内就你们发现的负数画一画。”,“请小组派代表上讲台当老师说一说你们画的负数的意义,其他组的同学可以向他们提问题。”然后教学就在学生与学生的对话中,在教师不失时机地点拨和捕捉课堂生成中智慧地推进,教师热情的鼓励,学生热情空前高涨,积极地参与。其次,智慧的教学,在课堂上表现为“教师面临复杂的教学情境所表现出来的一中敏感、迅速、准确地判断能力。”其核心在于智慧,叶澜认为智慧型教师“具有把握对象实际面临的情境及时作出决策和选择、调节教育行为的魄力”,“具有使学生积极投入学校生活、热爱学习和创造、愿与他人进行心灵对话的魅力”。教师在课堂上要综合地采用各种教学策略、有效利用各种教学资源,极度的敏锐和机智,随时捕捉课堂的生成。教学过程中针对学生的生成适时的对学生进行肯定、鼓励、保护,恰到好处地点拨和指导,时时点亮着那盏智慧之灯,才能开启学生的智慧。如《负数》的教学中,学生讲解自己画的楼房“-1层”的时候,教师机智的引导学生观察这个组的同学在地板的地方写了一个“0”,并引导说:“老师长这么大,第一次看到有人在地板上看到‘0’的,请他们来说说为什么”。有效地撷取课堂生成,突破本节课的一个教学重点――关于“0”的教学;当有的同学发现学生所画的图可以看成数轴时,教师惊喜的说:“当我们都还在纠结楼上一层和楼下一层时,这位同学已经看到数轴了,这就是数学的眼光!”再一次以教师的智慧利用课堂生成,帮助学生实现抽象和建模,使学生对负数的学习融入到原有的知识结构中,丰富学生的数感。
而智慧的教学核心在于教学,不是简单的讲解和传递知识而是引发学生深入的、把握知识本质核心深层次思考,是教师运用教学智慧所进行的教学实践活动,表现为教师充满思想、情感的教学;遵循教育思想和教育规律的教学;创造性的教学;真实的教学。其一注重过程性教学――凸显自然和本真。在数学课堂中还原数学知识的形成过程,教师在学生学习的过程中依据学生的思维进程及时的调整教学思路,留有充足的时间和空间,让学生充分地思考与表达,恰到好处地引导和评价,指导学生有效学习的教才是智慧的教。如《小数的初步认识》创设了课前让学生到超市调查各种商品的价格,课上进行交流的情景,让学生介绍他所调查的商品的价格各怎么呈现,表示什么意思,借此丰富学生对小数意义的理解和感知,然后让学生观察这些数和我们以往所学过的数有什么不同,(都有一个点)教师再介绍“数学上把它叫――小数点,然后告诉孩子像1.5、2.30、0.86等这样的数叫小数,然后引导学生试着读一读,学生可能会出现读成“二点三十”的错误读法,教师再做正确的引导,指导写小数,然后引导学生寻找生活中哪儿有小数,在小组中交流并在全班反馈,学生可能会说到很多,其中不排除有身高的,这时教师就顺时导入例1的教学,借助米尺帮助学生进一步深入的认识小数,这样的教学让还原了小数概念的形成过程,还课堂教学于本真,让学生在调查、交流、观察和反思中丰富了数感,培养了能力,而不是直接的简单的告诉孩子什么是小数,该怎么读怎么写。其二,转变学习方式――重视探究和创造。要促使课堂充满智慧的魅力,教师就要立足课堂,注重生成,让学生的思维呈“辐射状”向外拓展。自主的学习才是真正的学习,由自主展开的学习方式才是有效的,学生在数学的学习中,通过数学观察、实践操作、分析探究,经历数学化的过程,实现数学再创造。在知识的再创造中,学生学会了分析问题、解决问题和思维的方法,培养了能力;在知识的再创造中,学生养成了科学的态度和探究的精神,积淀数学素养。在《负数》一课中,教师以高观点为指导,盈动着数学思想和对学生真诚的热爱,在学生自主探索、小组合作学习的过程中始终以学生的学为主,教师成为一个幕后的调控者,在关键的时候点燃学生探究的欲望和智慧的火花,让学生经历横向数学化和纵向数学化的过程中完成对“负数”这一概念的丰富感知,在发现、辨析、抽象、概括和建模等一系列数学活动中,把握“负数”这一概念的最核心的本质。
同时,在小学数学教学中,要通过教师智慧的教学,达成与学生思维的碰撞,传递智慧,在帮助学生获得扎实的数学基础知识与基本技能的同时获得探究和活动的体验与经验,挖掘蕴含在数学知识背后的数学思想方法,让学生学会数学的思想方法和学习方法,形成灵活运用数学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和创新的意识。课堂上不时闪烁着师生碰撞的智慧火花,心智的唤醒与开发,需要通过生动的情景,提供各种平台,让学生敢想、敢问、敢争论,教师本身应该是智慧的课堂才能是智慧的课堂,学生也才能有智慧。如《负数》的教学中老师创设了老师的儿子体检单上去年记载身高+3.5cm,今年记载身高-1.2cm,老师智慧设问“我的儿子难道缩水了?”引发学生思考,学生在稍作思考后突然顿悟“是以某一年龄标准身高为标准的”从而带出了“负数”的另一个知识点――不都是以“0”作为分界点的。还比如在《简便计算的复习课中,学生在练习时进行小组合作学习,利用教师提供的数,编写能简便运算的式子,学生自己上台展示并说明设想,当有一个学生说到“1.2+6.7+8.8”是依据“凑整”法、利用加法运算定律进行简便运算时,另一位学生提问“既然是凑整为什么不只选两个数,编一道一步的就好?”发言的女生不假思索的回答“因为必须是三个数两步的计算才能显现出比较简便。”极具机智的对话内容和场景博得在座的听课教师和学生自发的热烈掌声,“冰冻三尺非一日之寒”,由此可见教师平时的课堂教学给学生更多的是自我展示的平台、是师生、生生智慧性对话的平台。
三、用 “思想・智慧”视角解读数学文本
本人从教学主张的视角和立场解读数学文本、对人教版小学1―6年级教材中蕴含的数学思想进行一一的分析整理。 使教材中隐含的数学思想变成显性存在(显性化);并把它进行整理从零散存在变成系统存在(结构化)。同时提供了渗透教学的方法和要求。为达成以渗透数学思想方法的教学促进学生智慧地学奠定重要的基础。
小学数学中蕴含的数学思想方法很多,突出这些基本思想方法,就相当于抓住了小学数学知识的精髓.其中最基本的数学思想有三类:抽象、推理和建模。小学数学教学中由三大基本思想而派生的思想方法有化归思想、类比思想、数形结合思想、符号思想、统计思想、函数的思想方法、分类思想、极限思想、假设思想、一一对应思想等。如:化归思想方法:所谓的化归思想更简单一点说就是将新知转化为旧知、化难为易、化抽象为具体等,数学化归思想方法是数学教学最基本的思想方法。是解决数学问题的基本思路和途径之一,是一种重要的数学思想方法。在小学,化归思想主要集中在解题中和各平面图形的面积公式的推导、立体图形体积公式的推导中,在新的课程标准。模型化思想:建立和研究客观事物的数学模型,从量的方法来揭示数学对象本质特征和变化规律的方法称为模型方法。模型方法可以帮助学生探索数学的作用产生对数学学习的兴趣。小学阶段最典型的渗透模型化思想的是:植树问题、烙饼问题、抽屉原 理等。
下面就以小学数学人教版一册教材中的主要数学思想方法分析及渗透方法和要求做简要的举隅和分析:
一年级上册:本册教科书以基本的数学思想方法为主线安排教学内容。
1.对比思想、分类思想:在认识10以内的数之前,
先安排数一数、比一比、分一分、认位置等内容的教学;在10以内加、减法之前,先安排分与合的教学。通过数一数,让学生初步感受到数能表示物体的个数;通过比长短、比高矮,比大小、比轻重,让学生初步学习简单的比较;通过分一分,让学生接触简单的分类,并初步感受到同一类物体有相同的特性;通过认位置,让学生认识简单的方位,初步感受到物体的位置是相对的。
2.一一对应思想:在同样多、比多、比少有对应的数学思想,初步学会从数学思维的角度观察事物的方法,如数出物体的个数,比较事物的多少,比较简单的长短、大小、轻重等。
3.符号化思想:在“>”、“
4.统计思想:散布在各练习中,用表格的形式呈现数据,渗透初步的统计表的知识。
一年级下册:教材安排了训练数学思维的内容,加大渗透数学思想方法的力度。
1.安排了已经符号化的数学问题,如《找规律》,有利于学生进行主动的观察、猜测、推理、实验等初步感受数学的思想方法,受到数学思想方法的训练。
智慧课堂是一个比较先进的教学模式,有利于学生学习效率的提升和教师专业发展的促进。为此,本文将围绕小学数学智慧课堂的构建展开论述,以资借鉴。
一、智慧课堂的内涵
智慧课堂是以促进学生的智能发展,完善他们的人格成长,并促进学生综合素养提升为目标的理想课堂。构建智慧课堂,教师需要从教学理念层面和教学手段层面来理解和把握它的内涵。
(一)教学理念层面的智慧课堂
新课程改革指出,课堂教学活动不仅仅是传递知识的过程,还应当是师生共同成长的过程,也是生成教学智慧的过程。打造智慧课堂,教师要树立先进的教学理念,首先,以生本教育理念为引领,不管是教学环节的设计,还是教学情境的创设,都要体现学生的主体性,使他们在自主探索和实践中获得知识、明白事理,真正成为课堂的主人。其次,教师要打破以往以知识传授为主的教学模式,多关注课堂生成,将教学目的由培养“知识人”转变为培养“智慧者”,进而使知识课堂逐渐走向智慧课堂。
(二)教学手段层面的智慧课堂
智慧课堂要求学生在课堂学习中感受过程、习得规律、发展智慧。要达到这一要求,教师需要整合各种教育资源,促进学生综合素质的提升。当前,多媒体技术已经广泛应用到了教学中,翻转课堂、微课、慕课等先进教学手段的实施和应用,使课堂教学资源得到了充分整合,体现了学生作为探索者、发现者、实践者的主体地位,而且他们在教师的组织和引导下,获得了知识,掌握了学习方法和规律,有了更好的发展,进而促进了智慧课堂的生成。
二、小学数学智慧课堂的构建策略
小学数学智慧课堂的构建需要梳理先进的教学理念,并且在多层面上保障智慧课堂的实施手段,利用多媒体实现智慧课堂。
(一)树立先进的教学理念
1. 以学生为数学学习的主体
在小学数学课堂中,只有一个主体,就是学生。但很多时候教师在课堂上占据了中心地位,剥夺了学生的主体地位,这是陈旧的教学理念的误区。智慧课堂则要求在课堂教学中要注重让学生“感受过程,习得规律,发展智慧”。在这个过程中,学生的主体地位是需要得以绝对保障的。教师只有树立学生为主体的智慧课堂教学理念,才能据此展开有效教学。
2. 教学要从知识型走向智慧型
长久以来,国内教育者都过于注重知识的教育,因此课程教学不免形成“满堂灌”的局面。其实,教育教学不仅仅局限于知识领域。知识是无限的,我们只有在传授知识的同时教育学生掌握一定的智慧,成长为有一定学习能力,在今后具备获取知识能力的人。为此,教师应该树立智慧教育的理念,使教学从知识型走向智慧型。
①以学定教。小学数学智慧课堂应该是遵循以学定教原则的课堂,因为只有充分考虑学生的状态和学情,才能有针对性地展开教学活动,使学生获得最有效的提升。例如,在教学《圆的认识》时,教师并没有直接进行教学,而是给了学生几分钟的时间,让学生将对圆具有的已有认知进行梳理,然后询问学生对于圆都有什么理解。根据学生给出的回答,教师再设置教学内容和教学重难点。这样的课堂中,教师根据学生对已有知识进行梳理和回顾,再进行新内容的教学,会更有重点,有方向,课堂也会更充满智慧。
②合作探究。新课程标准对于学生的合作进行了明确的要求,小学数学智慧课堂更是不能欠缺合作探究这一学习方式。为此,教师应该树立合作的意识,在合适的机会开展合作学习,使学生在合作过程中获得知识的积累与智慧的飞跃。例如,教学“圆锥的体积”相关的内容时,教师发给每个小组不同的圆柱和圆锥,有的是圆柱和圆锥等底不等高,有的是圆柱和圆锥等高不等底,有的是小组内圆柱和圆锥等底等高,也有的是不等底不等高。教师引导学生进行小组合作学习,探究圆柱体与圆锥的体积有何关联。由于学生持有不同的圆柱和圆锥,所以他们都投入了合作操作中。在合作中,学生将圆锥中的水倒入圆柱中,再将圆柱中的水倒入圆锥中,仔细地观察着,热烈地讨论着,并且详细地记录着。在这样的合作探究过程中,学生的思维被大大激发,得出了不同的结论。最后,三个小组的学生发现圆柱与圆锥的体积没有关联,但是另一个小组的学生发现圆柱是圆锥体积的3倍。这个结论使得学生十分好奇。教师要求这个小组的学生代表上台进行实验汇报。汇报完,学生恍然大悟:在等底等高的情况下,圆柱体积是圆锥的三倍。如此,具有学生的合作探究的课堂更具智慧性、艺术性。
(二)多层面保障智慧课堂教学手段――多媒体技术
1. 利用翻转课堂保障智慧课堂
翻转课堂具有四大优势:用视频再造教育;突破传统课堂教学的时空限制;将“最合适的教学过程”安排在“最合适的时间”;接受学习与探究学习的有机结合,优势互补。因此翻转课堂能够对学生的知识学习和智慧发展都具有重要的意义,是智慧课堂的保障。为此,教师应该利用翻转课堂来确保智慧课堂的构建。例如,教学《平移与旋转》的过程中,榱吮U现腔劭翁茫教师引导学生课外观看相关的微课视频,了解与感知平移和旋转。学生在观看微课视频的过程中,对平移和旋转有了初步认识,基础相对较差的学生通过多次观看也大致了解了这节内容。这样一来,就为《平移与旋转》的教学打下了基础。在新课开始的时候,学生对新知已有掌握,教师所做的,就是结合本节课的重难点内容,根据学生课外观看微课视频提出的问题和疑惑进行解答。如此,课程变得更有效率,学生学习更有重点和方向,教师教学也能更有针对性。这是智慧课堂的基本保障。
2. 利用微课保障智慧课堂
智慧课堂应当是高效的、互动的、快乐的、开放的、信息化的。微课是一种新的现代化教学的产物,是通过微视频的方式来呈现学习内容,其特点是短小精悍、生动有趣、图文并茂,能激起学生的学习兴趣,引发他们的主动思考,可以帮助学生理解知识点、完成解惑过程。它的出现和运用,使“教与学”不再局限于课堂,使教学活动从“以教师为中心”,转向了“以学生为中心”,也使学生由被动接受知识转变为主动思考和探究。因此,利用微课开展小学数学教学,能够为小学数学智慧课堂的构建提供教学手段方面的保障。例如,小学生的生活经验有限,对于比较抽象的数学知识,他们理解起来有一定的难度,而微课可以将生活化的场景、语言、物品运用到教学中,能帮助学生更快速准确地记忆和理解知识点。如教学完“认识时分秒” 的相关知识后,教师可以制作一个微课“认识钟面”,视频中首先介绍钟表的历史,然后给学生提出问题:如何制作钟面?接着边操作边讲解制作过程,使学生掌握操作步骤。最后教师让学生在课下动手制作钟面。这样,既能够帮助学生理解和掌握所学知识,也锻炼了他们的动手能力,同时拓展了课堂教学,促进了小学数学智慧课堂的构建。
智慧课堂是新课程改革下每位教师都应追求的课堂局面。希望本文的论述能够为广大数学教师的教学提供借鉴与参考。
【参考文献】
[1] 任敏. 聚焦智慧课堂感受数学魅力――浅谈新课程下的小学数学教学艺术[J]. 新课程(小学),2013(4).
一、俯下身子,对话学生――小学数学智慧课堂构建的基础
小学生因其年龄、生理的现实特点,易于接受生动形象、好玩有趣的教学语言,要求具有成熟思维的教师俯下身子,对话学生,与学生、课本深入融合,用学生喜闻乐见的语言引导学生接受并喜爱数学学习。
1.精心设计课堂导语,适当设置悬念,激发学生兴趣。“良好的开端是成功的一半”,是一节课拉开序幕的重要环节,相当于一场舞台戏的“开幕式”,好的课堂导语能吸引学生的注意,让学生迅速进入学习状态。
2.根据学生特点,鼓励学生思考,实现对话教学。教师在执教课堂教学与学生对话时,要从学生实际出发,根据学生的接受领悟能力、个人对问题的认识和掌握程度,有针对性地设置不同对话方式,从而有针对性地为学生释疑解惑,提高学生的思维能力,促进学生思维的发展。
(1)构建师生之间的对话:实现对话教学有利于智慧数学课堂构建。实现对话教学在小学数学教学中的应用,首先要营造和谐的学习氛围,加强学生与学生的对话。让学生释放学习和心理压力,更好地与同学沟通和交流,进一步解决学习问题。在生生对话过程中,学生更容易放松心理戒备,敢于提出问题、敢于思考、敢于质疑,通过不断沟通和思维碰撞,更好地提高学生对数学教学的理解程度,发散学生的思维[1]。
(2)多元融合,多维度对话:教师在数学教学中不仅要与学生对话,向学生讲解数学知识,帮助学生解决问题,还要与书本对话,总结章节主要教学内容和目的,从泛泛的书本中提取学生学习的重点知识,学生通过不断与教师、书本对话学习知识,因此学生、教师、书本是三位一体的融合关系,不可分开,在小学数学中更好地促进三者融合对话[2]。拓宽小学数学课堂的“深度”和“延伸度”,由此进入学生自主乐学的境地。
二、开发资源,乐学不倦――构建小学数学智慧课堂的具体应用
1.充分运用多媒体进行直观的小学数学教学。现在的阅读基本属于碎片化和读图化,充分运用多媒体教学,如视频影像、PPT动态图等,根据学生的年龄特点,吸引其注意力,更重要的是图形的展示有利于直观教学,便于学生建立数学模型,形成数学思维,由此形成有利于学生终身发展的数学智慧课堂。
2.运用游戏进行有趣的小学数学教学。好玩是孩子的天性,游戏是学生认识世界、学习知识的有效途径。充分挖掘与教学内容切合的小游戏,并运用到具体授课过程之中,有利于活跃课堂气氛,改善师生关系,有利于师生之间互动,形成“教学合力”,有利于学生更好更快地接受知识。如学习《长度单位》这节课时,老师可以适当进行改进,从学生喜闻乐见的物品等出发作为教学切入点,充分利用距离长短、学生身高、桌子宽度、旗杆高度等单位进行简单的配对游戏,加深学生的课堂记忆。
三、关注生活,解决问题――构建小学数学智慧课堂的终极追求
数学是一门基础学科,也是一门工具学科。数学来源于生活,最后应用于生活,运用数学知识和数学思维独立思考,求得解决问题的策略,或者提出新问题,都是数学意义所在。以往,我们割裂了数学和生活的联系,导致学生学习了数学之后,觉得跟自己的生活相距甚远,只不过是为了学几个算术知识,只不过是为了考个高分,仅此而已。针对此,数学课程标准指出:“使学生感受数学与现实生活的密切联系,初步学会运用所学数学知识和方法解决简单的实际问题。”在小学数学实际教学过程中,教师应从学生熟悉的生活情境出发,积极策划组织相关教学活动,使学生切身感受数学的趣味和价值,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使学生从熟悉的事物中更快更好地理解数学知识。
1.数学教学中教师要根据学生生活经验、年龄特点和教学内容创设生活化的情境,将枯燥的数学符号和抽象的数学概念、公式转化为生动有趣的具体场景,从而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在课堂教学中,教师可以运用生活中的实例、实物或挂图创设生活化的情境[3]。教学“圆的认识”时,教师可以出示自行车挂图、一元钱硬币等导入新课,让学生观察和认识自行车的轮子和一元硬币的形状。这样学生自然会兴趣盎然,对生活中的数学问题和现象做到留心观察。
2.创设生活化教学情境,培养学生解决实际问题的意识和能力。在数学教学中,教师要在学生掌握知识后有针对性地联系生活创设情境,使学生学以致用[4]。首先,帮助学生明确如下观点:生活中处处有数学,数学知识在日常生活中被广泛应用。教师在教学中要引导学生学会观察生活,发现、思考并解决生活中的数学问题,让学生了解数学知识在生活中的广泛应用,学以致用,在获取生活中的数学知识的同时,培养学生的想象力、观察力及创造力。其次,加强实践操作,培养学生运用数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教师要让学生学以致用,运用所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就要加强实践操作,使学生勤动手、多动脑,提高实践能力。如非常经典的“烙饼问题”,既和生活发生了密切的联系,因为要考虑怎样才能尽快吃到饼,解决肚子饿的问题,又可让学生在家长的指导下亲自实践,解决动手能力的问题。
需要指出的是,数学是一门美的学科:对称之美、思维之美、曲线之美、构造之美,无不蕴含其中,数学本身就很有智慧、艺术性。要求数学教师,特别是小学数学教师,立足学科本身特点,尊重学生的思维特点和认知特点,在课堂上构建出智慧的数学思维之花,为学生以后人生道路提供缜密独立的思考和美妙有趣的体验。
参考文献:
[1]章红霞,徐金凤.“对话教学”在小学数学教学中的应用特点及方法探析[J].西北师范大学学院学报,2013(12):102-103.
那么,怎样才能提出好的问题,提高课堂的效率呢?
一、提问要贴近生活
数学来源于生活,又为生活服务。让生活走进课堂,让教育走进生活,不仅可以优化数学教育过程,而且由于贴近学生生活容易与学生产生共鸣与学生有亲近感。容易产生和谐、平等、轻松、愉悦的课堂氛围,实现师生互动,生生互动,生本互动。在培养学生创新能力的同时,促进学生全面健康的发展。
曾听过一位特级教师的课,教学“一个圆和一个长方形,圆的面积和长方形的面积相等。已知圆的周长是62.8厘米,求长方形的长”这道题时,学生一般都按常规思路解答,先求出圆的半径(即长方形的宽),然后求出圆的面积(即长方形的面积),最后求出长方形的长即:①62.8÷3.14÷2=10(厘米);②3.14×10×10=314(平方厘米);314÷10=31.4(厘米)。为了让学生跳出常规思维教师为学生提供台阶,引导学生借助直观图形联想圆面积推导过程。于是,学生豁然开朗地明白了圆周长的一半就是长方形的长,巧妙地一步解答出62.8÷2=31.4(厘米),这种方法太简单了,打破了人们的常规思维,最终学生的灵感得到了提升。本人在教这题的过程中,只要学生能求出正确的答案,那么课堂的效果呢?学生的创新得到了培养嘛?没有!我只是一个教书匠。当我们的教师以一个引领者的身份带领学生去遨游知识的海洋,使学生感到很复杂的问题,适当点拨变得简单明了,学生会投以钦佩的目光;当教师按部就班教给学生知识,学生只能以报以冷漠的态度。因此,当我们在课堂上营造真实的生活情境,置身于真实的生活当中,课堂教学就变得有生机、有活力,学生的热情会得到空前高涨。
二、提问要避免误解
课堂教育中有时还会出现一种情况老师唱“独角戏”。比如,在时间的学习上,时分秒的认识,小明早上6U50从家里出发,乘车用了25分钟,小明到学校是什么时间,很多学生都举起了小手,而且回答得也正确7U15,这时教师追问,你为什么得出7U15呢?学生若无其事地看着老师说不出话来。教师继续问谁能帮他说说,为什么是7U15呢?全班学生哑口无言。平常上课时出现唱独角戏的现象还有很多。造成这一现象是教师陈述语言不清。学生不理解教师的意图,就会导致学生思维窒息,不知道该问题如何回答。比如,上述案例中教师心中想让学生说7U15计算过程与方法,应当问你是怎么得到7U15的?教师用一个“为什么”学生被教师这么一问被问懵了。另外,还有一种情况是学生对教师提问不清而产生误解。比如,在学生学习“方向与位置”中的“左”“右”时经常会出现混淆的情况,如黑板上方的班风“诚实、活泼、好学、健身”,如果教师提出黑板上面班风左边是哪两个字,以学生为标准最左边是“诚实”,如果以教师为基准,那么最左边是“健身”。教师与学生交流或学生与学生交流语言表达意思应清晰、明了,不得含糊不清。因此,教师谈话交流提问时,应做到用词准确。用语意思明了防止对方理解产生歧义。
三、提问要有情境
在数学教学中,把生活中的情境搬到课堂上,如数学人教版四年级下册第87页第7题,一个学生用一块板盖住三角形的两个角,露出一个角,露出的那个角大小没有告诉我们,只告诉我们这个三角形中没有钝角,这是一道启发学生思维的题,让学生猜这是一个什么三角形。露出的那个角是锐角,又没有钝角,可以猜出那是一个锐角三角形,因为锐角三角形三个角都是锐角,所以,它是一个锐角三角形。还有可能是一个等腰直角三角形,既然露出的一角是锐角,如果这个角是45度,那么剩下的两个角是135度,也有可能一个角90度,另一个角是45度。这种题的精妙之处是培养学生发散性思维,培养了学生的创新能力。
四、提问突出重难点
单刀直入式直奔重点难点是纲举目张,提高课堂效率是提高教育质量有力保障。例如,人教版五年级下册分数的意义。一串香蕉4只每根是这把香蕉的1/4,8个面包一盒每2个面包1份,分成4份每份是这盒面包的1/4,你还有用其他的方法表示吗?一个学生高高地举起了手。
生1:香蕉的每一份可以用1/4表示,右边的面包每一份可以用2/8表示。书上印错了。
生2:我觉得右边的每一份应该用1/4表示,是对的。
师:有两种不同的结果,你们是怎样想的呢?
生1:左边有4只香蕉平均分成4份,每份就是1/4,右边有8只面包平均分成4份,每份就是2/8。
生2:我觉得右边是8只面包平均分成了4份,每份就是1/4。
师:他们两位同学争论的焦点在于“看个数”,还是看“平均分的份数”。其他同学呢?
生3:我认为分数的分母表示平均分成了几份,分子表示取了其中的几份。右边是把8个面包平均分成了4份,分母应该是4,其中的1份就是这合面包的1/4。所以,书上的1/4是对的。
生4:我发现看图写分数要看平均分的份数,1/4表示把8个面包平均分了4份,取了其中的一份,即是1/4。所以,1/4是对的。
师:是的,我们在研究分数的时候,关键要看平均分成了几份,其中的一份就是几分之一,像这里,同样是把8个面包看成一个整体,但平均分的份数相同,都是1/4。其实1/4和2/8是大小相等的,但是意义不同。
生1:哦,我明白了。
五、提问要激活思维
一、树立创新意识,激发学生的创新情感
素质教育提倡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和情感。在教学过程中要想实现这一教学目标,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必须积极的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最大限度的激发学生的创新情感。这就要求小学语文教师在课堂就教学过程中为学生创建一个融洽、和谐的课堂教学氛围,努力创建一个全新的教学情境,保证学生在学习过程中能够轻松自如的投入到学习中去。在小学语文教学过程中,只有保证学生在轻松自如的课堂环境中进行探究学习,学生才能够更加深入的将自己投入进去,才能够更加有利于激发学生的创新思维。在课堂教学过程中,教师要成为小学生的朋友,带领学生解决在学习和生活过程中遇到的各种问题,让学生在解决问题过程中能够获得一种情感方面的喜悦。学生在这样的环境下才能更好的卸下学习的重担,学习才能获得更大的突破。具体说来,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要善于倾听学生的需求,要深入学生大群体中,与学生紧密联系在一起,保证学生和教师在共同学习过程中能够产生情感方面的共鸣,在这样的教学环境下,学生思维能力才能够被激发起来。
二、改变学习防治,为学生创建自由探索的空间
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要教授给学生学习的方法,这就要求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对教学手段进行改革,保证让学生懂得如何说学习,如何才能掌握有效的学习方法,同时这也是新课程改革的方向。小学的语文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应该改变传统的过于重视学生知识的掌握和积累,而忽视了学生能力的培养,在教学过程中要结合小学阶段学生的实际情况培养学生参与课堂的积极性和勇于探索的精神以及实践的能力,重点培养学学生发现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还有就是要重点培养学生合作交流的能力。要做到这些就需要教师相信自己学生的能力,要敢于放开手脚大胆尝试,在教学过程中应该根据小学生好奇和爱动的特点,对于学生自己能够通过合作探究解决的问题,一定要交给学生去完成,只有这样才能保证学生智力更好的发展,为学生终身学习奠定坚实基础。例如在讲解《难忘的一课》过程中,在学生对文章中人物有了深刻的理解之后,教师应该结合课堂这个神圣位置问问学生对这一刻的感想。这个时候,学生就会根据文章的情感发表自己的观点,畅所欲言,由此学生在学习过程中通过自身的感悟,对文章的中心思想有着更为深刻的理解,同时,在学习过程中也进行了有效的互动交流,提高了学生自主探索能力的和创新能力,最终为学生的可持续发展奠定坚实的基础。
三、有效互动,提高学生课堂的参与程度
在名师课例中,罗才军老师执教苏教版五年级课例《自相矛盾》,罗老师生动巧妙的课堂设计,让学生在文白对读、复述、表演、想象、练笔过程中深刻理解寓意、提高语言文字运用能力。课后,罗才军老师以《寓言教什么,怎么教》为主题进行了讲座,让我们对寓言这种文最后,市教研员严考全老师和黄小颂老师分别对中高段和中低段四位授课老师作出了点评,认为四位授课老师基本功扎实,教学中注重朗读训练,善于引导学生在读中悟、读中思,做到读写结合,黄老师更提出了低年级的寓言教学也应做到四个重:重字词、重语言积累、重方法、重朗读,语文课堂不能脱离了语文教学的根本。 体特征和教学策略有了全新的了解。
此次研讨活动虽已圆满落幕,但它留给我们的思考、启迪将为我们打开一扇智慧之门,燃起创新智慧之火花。
1智慧型小学语文课堂是一种创新,也是一种进步,他对学生的成长成才可以有非常积极的作用。下面是小学语文智慧课堂的感受,一起来跟小编了解下吧。
一、激发学生对学习的兴趣
小学语文智慧课堂的感受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爱因斯坦说过。在激发学生学习时,学生只有乐学才能有兴趣学好,如果学生厌倦学习,就会导致差强人意的效果,所以必须是在学生感兴趣的条件下,对学生加于引导,学习起来肯定事半功倍,兴趣是学习的一个重要环节。
(一)激发学生的兴趣
曾听魏书生教师说过,“好导语像磁铁,能够一下子把学生的注意力聚拢起来,好导语又是思想的电光石火,可以给学生以启迪,催学生奋进。”从魏老师的话中可以看出,教师的重要任务就是导入设计学习,激发学生的兴趣,调整学习的最佳状态,从而把他们的注意力和思想带到课堂上。
(二)案例分析引导学生学习兴趣
例如,在学习苏教版的《晏子使楚》这节课时,教师可提出假设,对问题加于引导,并提出:“一个人的外貌重要还是智慧知识的重要?”老师刚说完,就有学生立刻站起来回答道:“肯定是智慧知识重要。”老师给予学生大力的表扬,并说道:“同学们你们说的对,智慧知识是很重要,但是外貌也重要,外貌的美是建立在智慧的基础之上。”接着,教师再加以引导,引用历史进行更近一步地介入新课程内容:“就在春秋末年时期,诞生了一位伟大的外交家,他能言善辩,口才相当了得,以至于闻名于全世界,当人们说起他的名字时,无人不知无人不晓,个个赞不绝口,从没一个人因他个子矮小而笑话他,他用自己的一生来维护国家的尊严和自己的尊严,你们想不想知道他是谁?”通过这样引导,带动学生的积极性,活跃课堂气氛,教学自然而然就能继续发展下去。这样既能引发学生的兴趣,更能提高学生的思维水平,又能使学生的情感反应达到顶端。
(三)根据课本表演,培养学生的合作能力与创造能力兴趣
在学习语文教材中的诗词歌赋时,根据优秀的作品,教师可以利用优秀的文章来引导学生通过阅读――思考――改写――扮演教材中的人物角色,进而提高学生创造能力的兴趣。刚开始,得把学生从自主阅读中引导角色中来,认真思考如何把故事的情节表演活灵活现,只有通过这样才能激发学生对阅读的兴趣,也能对学生的创审美能力和创造性思维起到很好的培养作用。其次,学生在教师的指导下,自主表演起课本剧,从而在表演中获得乐趣。在这个过程中,学生不仅能提高他们的自主创新能力,还能提高沟通合作的能力。在编演课本过程中,学生不仅能培养互帮互助合作无间的兴趣,还能培养合作精神,从在在表演活动中掌握知识。
二、共建智慧型课堂
为创建智慧型课堂,我们设计了一套方案,设计人员有:大学研究人员、各学科教师还有教研员。在研究过程中,我们不断讨论,得出结果,汇集各种智慧的结晶。研究方向必须遵照两条线索,一条明线,一条暗线。明线是“数学学科问题”,暗线是“智慧型课堂的创生”。在研究的整个过程中,贯穿“智慧型教学”的宗旨是“如何有效地协调预设与生成,引发学生的精彩观念”的问题。这次课例研究打破了以往的备课、听课、与评课的教学方式,根据实际情况来研究备课、听课与评课如下。
(一)从备课的角度进行教学设计改进
智慧型课堂根据“愿景试教学设计”,智慧型课堂需从“愿景式教学设计”,愿景象征了教师对教学的憧憬,愿景教学有着不确定性及可能性。如“既定目标”“教学步骤”“教学程序”,教学设计是针对学生的关心、课程及自我评价的探究。设计是一个开放性的教学,是对实际情境教学的丰富。从“课前分析”的三维度来加强对课程、自我及学生的研究。为了更好地研究课前分析,我们把课后的反思和课前分析连接成两次课的纽带。教师通过对课程和学生的反思,生成新的认识,为下一次教学做铺垫。
(二) 从听课的角度来了解课堂框架
完成教学设计改进后,下面就是为教学环节做研究,课例研究的人员参加课堂观课的过程,便于共同研究课堂教学的过程,通过把每次上课都录制下来,便于我们课后观察及分析。通过分析课程的结构、课堂生成教学、教学设计正确地掌握学生的特点和起点,通过结合学生的实际生活和丰富的想象力,使学生经历“数学化”的研究,利用数学概念解决生活实际问题的能力。
根据学生已有的经验,结合数形来搭建中间路径,突出学生在学习中的难点。通过对教师观察来研究,教师必须要认真观察学生在课堂上的表现及倾听学生在课堂上的回答,根据学生提供的线索来进行对教案的更改或调整,与学生形成互动。通过对学生的观察了解,学生能专注地投入到学习上,掌握学习方法,体现出解决问题的能力和创新的能力,在不同能力的起点、不同风格认识的学生都可以得到发展。通过对学生的观察,发现了许多有价值的东西,有助于加深对教师、对学生、对课程的理解。
(三) 从评课的角度来分析研究方案
“评课”是课例研究最后一个环节,评课是围绕“数学学科问题”“智慧型课堂的创生”这两条线索来进行,撰写课例研究报告是从四个课题方式所呈现的。评课时,除讨论总体思路外,重点是抓住“预设与生成”之间的不同点,找出疑问,分析原因,经过讨论后,得出课例研究报告,提出修改的思路。这不仅包括了设计思路的规整,还包括课堂上的每个环节细节的处理,其目的是为了向更精彩的智慧型课堂努力。
2小学语文课堂教学智慧
一、智慧课堂,定是富有趣味的课堂
智慧课堂,兴趣是保证。的确,学习更多的是学生的主体行为,学生的学习兴趣是学习的内部动机,若学生对语文学习丧失兴趣,哪怕教师讲的天花乱坠,那也是“独角戏”,对学生毫无益处。相反,若能激发学生的语文学习兴趣,让学生积极参与到语文学习过程中,学会自主学习,学会探究,知识构建也就顺理成章了,培养学生的人文素养也才有了基础。为此,要构建智慧课堂,对学生兴趣的激发尤为关键。
要激发学生的语文学习兴趣,首先得体现语文课程的人文性,在课堂中尊重并关心学生,多鼓励学生,以此而搭建起良好的师生关系。其次,要注重以情境为媒介,结合学生的实际生活而借助多种手段创设情境引导学生进入到探究活动中。如《欢乐的泼水节》的阅读,以视频展示泼水节的盛况,让学生融入其中,再引入泼水节的来历,引导学生阅读。又如低段识字教学中,以卡片、游戏等方式而引导学生参与,在活动中感知、识记,学生兴趣会更加浓厚。
二、智慧课堂,定是学生自主的课堂
小学语文新课标中明确指出,语文教学应积极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构建智慧课堂,提倡让学生自主参与到语文学习过程中,就是要充分发挥学生的自主性,让学生学会自主学习,从被动的接受学习方式中解放出来。语文教学中并不是教师讲多少学生就能接受多少,更多的是要加强对学生学习方法的引导,让学生能学会自主学习,这才能为学生今后的学习奠定基础。同时,自主学习也可为课堂中的合作打下基础,促进课堂生成。
在培养学生自主学习能力过程中,课前预习是极为重要的环节,为提高自主学习的有效性,语文教学实践中要注重以目标和任务作为指导。以《大作家的小老师》为例,课文讲述的是著名作家萧伯那和苏联小姑娘的故事,那么,在自主学习中,对萧伯那的了解不可少,对课文的内容感知不可少,对生字词的学习不可少,自主学习中解决了这些基本问题,课堂中再以问题引导学生展开探究,方可让学生更好在事件中感受肖伯纳严于律己的可贵精神。在小学语文教学实践中,不仅要优化课堂教学设计而促进学生构建语文知识,还得关注学生的习惯培养,这样方可让学生更加自主地投入到语文学习过程中。
三、智慧课堂,定是充满探究的课堂
教师“讲”学生“听”的教学是一种典型的“授受式”的教学,而智慧课堂所提倡的是要让学生去经历,在探究中获得丰富的体验。为此,在小学语文教学中,要注重以丰富的活动、问题去引导学生,让学生从接受学习转变为探究学习。在语文教学实践中,为更好地提高课堂探究的有效性,不仅要加强问题设计研究,还要注重结合学生的探究情况而对学生做出相应的指导,毕竟学生的认知有限,如果不辅以教师的指导,学生在探究中很可能偏离主题,也可能无法达到预期的效果。
以《爱因斯坦和小女孩》的教学中“相撞”环节的探究为例,先引导学生找出小女孩对爱因斯坦外貌的印象的句子,即“嘿!这个人简直就是从我的童话故事书里走出来的。”采用角色置换的方法问学生如果是小女孩当时会是什么样的心情?(奇怪)追问“为什么会是奇怪呢?”由此而展开对爱因斯坦的形象描写分析。由问题“这是一个怎样的老人?”而引出“奇怪”,“为什么被撞还要致歉?”“从中你体会到什么?”由问题逐层引导学生探究,在教师的点拨下而对爱因斯坦的形象形成整体感知。如此,语文课堂不再是教师的“独角戏”,而是师生互动的“合奏曲”,教师“导”而学生“学”,真正让学生去经历并学会。
四、智慧课堂,定是具有发展的课堂
智慧课堂所关注的是全体学生的发展,即每一个学生的发展。的确,教育并不是为个别人而服务的,而是为全体学生而服务的,语文教学要提高的是全体学生的语文素养。在这里,必须摒弃传统观念的束缚,重新定位发展的概念。发展不是以成绩来定优劣,而是要以学生自身的基础为基准,通过过程来看学生是否在学习中得到了进步。
要在语文教学中让学生得到发展,首先的以平等的眼光来看待学生,能客观地看到学生的差异,在目标定位、过程设计、练习等过程中因材施教。其次,要学会发现学生的优点,多给予激励,这样方可让学生喜欢语文,积极参与。如有的学生书面表达能力可能差些,但口语表达能力却较好。在教学中根据学生的表现而及时给予学生激励,让学生发挥自己的长处,这样才能让学生获得自信,取长补短,更好地参与到语文学习过程中。
3小学语文课堂教学的智慧与策略
一、树立创新意识,激发学生的创新情感
素质教育提倡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和情感。在教学过程中要想实现这一教学目标,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必须积极的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最大限度的激发学生的创新情感。这就要求小学语文教师在课堂就教学过程中为学生创建一个融洽、和谐的课堂教学氛围,努力创建一个全新的教学情境,保证学生在学习过程中能够轻松自如的投入到学习中去。在小学语文教学过程中,只有保证学生在轻松自如的课堂环境中进行探究学习,学生才能够更加深入的将自己投入进去,才能够更加有利于激发学生的创新思维。
小学语文课堂教学智慧
在课堂教学过程中,教师要成为小学生的朋友,带领学生解决在学习和生活过程中遇到的各种问题,让学生在解决问题过程中能够获得一种情感方面的喜悦。学生在这样的环境下才能更好的卸下学习的重担,学习才能获得更大的突破。具体说来,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要善于倾听学生的需求,要深入学生大群体中,与学生紧密联系在一起,保证学生和教师在共同学习过程中能够产生情感方面的共鸣,在这样的教学环境下,学生思维能力才能够被激发起来。
二、改变学习防治,为学生创建自由探索的空间
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要教授给学生学习的方法,这就要求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对教学手段进行改革,保证让学生懂得如何说学习,如何才能掌握有效的学习方法,同时这也是新课程改革的方向。小学的语文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应该改变传统的过于重视学生知识的掌握和积累,而忽视了学生能力的培养,在教学过程中要结合小学阶段学生的实际情况培养学生参与课堂的积极性和勇于探索的精神以及实践的能力,重点培养学学生发现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还有就是要重点培养学生合作交流的能力。
要做到这些就需要教师相信自己学生的能力,要敢于放开手脚大胆尝试,在教学过程中应该根据小学生好奇和爱动的特点,对于学生自己能够通过合作探究解决的问题,一定要交给学生去完成,只有这样才能保证学生智力更好的发展,为学生终身学习奠定坚实基础。例如在讲解《难忘的一课》过程中,在学生对文章中人物有了深刻的理解之后,教师应该结合课堂这个神圣位置问问学生对这一刻的感想。这个时候,学生就会根据文章的情感发表自己的观点,畅所欲言,由此学生在学习过程中通过自身的感悟,对文章的中心思想有着更为深刻的理解,同时,在学习过程中也进行了有效的互动交流,提高了学生自主探索能力的和创新能力,最终为学生的可持续发展奠定坚实的基础。
三、有效互动,提高学生课堂的参与程度
课堂互动是实现学生和教师之间双向沟通、交流和学习的过程,在教学过程中要想很好的实现有效的互动和交流,教师在课下就需要做好充分准备工作,精心的设计教学问题和教学情境。在进行教学设计过程中,教师创设的教学情境都应该具备一定的启发性和探究性,保证探究过程中趣味性和价值性。这样学生在探究学习过程中才能更加具有兴趣,才能更加有效的实现师生互动和学生之间的活动。在教学过程中交流和互动过程中是一个双向的过程,通过交流,学生能够敬爱给你信息反馈给教师,教师再将收集回来的反馈信息进行总结和分析,对于教学设计过程中存在的不足及时的进行修正,而不是简答的对是非对错的判断。
在教学过程中教师要积极的引导学生主动的去探究学习,大胆质疑,积极发言,这样才能实真正的实现课堂教学的有效互动和交流。例如在讲解《少说闰土》时,教师可以先让学生对课文进行熟读,然后对段落进行划分,并积极的组织学生以小组的形式对文章进行讨论和分析,特别是让学生对文章中的细节描写,外貌描写进行分析和研究,对采用这种描法的好处进行分析,同时还应该让学生提出在讨论过程中存在的疑问。这样通过小组之间的合作和交流,能够帮助学生解决实际学习过程中问题。
学生通过小组内的相互补充、相互质疑、相互启发会对问题有一个全新的认知。在这样的学习环境下,能够保证每一位学生都有自主发言的机会,这样学生对问题的理解能力会更加的深刻和完整。因此,在课堂教学过程中,教师要刺激学生多种感官神经,激发学生的学习欲望和学习兴趣,从而保证小学语文课堂教学充满智慧和灵动。
4浅谈小学语文智慧课堂
一、在智慧型小学语文课堂中引导学生学会思考
在智慧型小学语文课堂中,引导学生学会思考、懂得思考、爱上思考是教学的主要目的之一,也是智慧型小学语文课堂的主要亮点之一。在我国传统小学语文课堂中,老师对学生的教学方式主要是“灌输”。也就是说,在小学传统语文课堂上学生并不需要思考,只需要接受,而这种教学模式很容易导致学生思想上的僵化,从而使得学生成为一个不懂得变通的“机械人”,而这样的教学是不符合智慧型课堂的教学目的的,同时也是非常失败的。因此,为了使得小学语文课堂实现传统到智慧型的转变,老师应该在课堂上引导学生学会思考,通过思考将课堂上的知识转变为自己内在的智慧。
比如说在北师大版小学语文六年级下册《告别童年》教学中老师在教会学生课本上的基本知识(如生字、词语等等)之后,可以听出若干个思考性问题让学生进行自主反思和思考,如“什么是童年”、“自己的童年是什么样的”、“童年对于自己、对旁人来说有什么样意义”、“在自己的童年生活中自己领悟到了什么”、“自己在童年中成长什么”、“应该如何告别童年”、“在告别童年的过程中自己会失去什么又会收获什么”等等。当然,其中有一部分问题对于小学六年的学生来说有一定难度的,如“童年对于自己、对旁人来说有什么样意义”等等,这些问题学生在思考的过程难免会感到有些吃力,并且学生所能提供的回答都会较为稚嫩,此时,老师不应为了避免教学的麻烦而放弃对学生的引导,也不应该因为学生回答的不到位而阻止学生思考。相反,老师应该通过例举学生身边发生的小事,让学生一点一点的对“童年”与“告别童年”进行深入的思考[2]。
二、在智慧型小学语文课堂中引导学生学会创造
在智慧型小学语文课堂中,让学生学会创造也是老师的主要工作内容之一。这是因为,时代与社会对学生的要求在不断变换,而目前时代与社会最为需要的人才就是创造型的人才,因此,在智慧型小学语文课堂的教学中,让学生学会创造、愿意创造是非常重要的教学内容。当然,许多老师认为在小学语文课堂上就引导学生进行创造是较不实际的想法,因为小学生各项能力均处于启蒙的阶段,而在这个阶段中就让学生进行创造性的探索,那么其教学的效果必定无法得到较好的保障,实际上,这样的想法是存在较大误区的。我国著名教育学家陶行知先生曾经说过“人人都说小孩小,其实小孩并不小。你若再说小孩小,变比小孩还要小”。
而通过陶行知先生的话可以得知,学生,尤其是小学生,他们的潜力往往是老师无法想象的,因此,在智慧型小学语文课堂上,老师应该站在学生的角度,给予学生更多的空间,让学生能进行更多的尝试与探索,从而实现对学生创造能力的锻炼与培养。与此同时,在多年的实践经验中可以得知,在智慧型小学语文课堂上引导学生学会创造是能够行之有效的。如在小学三年级上册《奇妙的海底世界》的学习中,老师可以给予学生更多的自由空间,让学生自己动手收集资料,用自己的双眼去看一看海底世界,老师还可以组织展示小课堂,让学生通过利用生活中的物品去创造出自己心目中海底世界里可能存在的生物,并且让学生说一说原因。
课堂教学机智的引入来自智慧的设计,教师必须把学生作为学习的主体,把学习的权利还给学生,设计富有魅力又符合学生生活实际的数学活动,认真地思考比较,选择实践。如教学“亿以内数的写法”我这样导入:
师:今天早读,同学们在我们学校校园里阅读了学校简介,谁能跟同学们汇报一下:我们学校现有学生多少人?校园面积是多少平方米?校舍建筑面积是多少平方米吗?
生:在校生两千零八十二人,校园面积四千二百三十七平方米,校舍建筑面积八千五百六十平方米。
师:你们能把这些数据写出来吗?。
找一名学生到黑板上来写,教师同时巡视指导,2082人;4237平方米;8560平方米。
师:谁能说说这些数你们是怎样写的吗?
生:从高位写起,哪一位上一个数也没有,就在哪一位上写0(教师板书)。
教师激情的话语开启了学生的智慧,充满智慧的设计点燃了学生的激情。数学模型的建构中学生以情促智,以智促情,学生乐学,想学,学得投入高效。
二、在智慧里巧传授――引导想
教师在能力传授时,必须机智巧妙,力戒空讲,要智慧地传授,诸法皆备,运用自如。减少对学生学习时间的占用,把学习的时间交给学生,让学生自己生成知识,只有学生浸润着自己血脉的知识才是有生命的。例如,教学《亿以上数的写法》例2:
师:同学们对亿以上的数已经知道怎么读了,那又怎样写呢?课件出示例2:七亿三十一亿七千万五千零六亿零三十万
师:你们都很优秀,请同学们按读数时的小组,我们再来试一试,把这三个数写出来好吗?(课件出示数位顺序表)
师:请同学们独立写一写,写完之后在组内互相交流,说一说自己是怎么写的?(给学生充足时间去写去交流,教师巡视发现情况。)
师:第三小组交流的很好,能告诉大家你们是怎么写的吗?
组3:先写亿级,再写万级和个级,哪一位没有数就用0补齐。
师:现在请小组之间总价交流一下,亿以上数的写法。
师强调(课件出示):亿以上数的写法和亿以内数的写法相同,从高位写起,先写亿级再写万级和个级,哪一位上一个单位也没有,就用0补齐。
师课件出示“做一做”,让学生独立完成后互相评价。
在这充足的时间、宽松的空间里,学生凝神深思,默默地想着,用心徜徉在数学模型的建构中,犹如一只只勤劳的小蜜蜂,在百花丛中酝酿心灵中的“蜜”。
三、在智慧间巧点拨――引导说
“问题是数学的心脏”,智慧课堂如何让学生由被动变主动,关键是看教师如何引导学生提出有价值的问题。教师要细心观察,摸清脉搏,捕捉时机,给予点拨和鼓励,让学生有敢问的勇气,有会问的方法,有巧的智慧,陶行知说过“智者问的巧”。例如教学《除数是两位数的口算除法》。
1.生成问题。课件出示例1:有80面彩旗,每班20面,可以分给几个班?
师:谁能解决这个问题?
生1:用除法计算,80÷20
2.探究方法。师:怎样算80÷20呢?,先自己想一想,再小组之间交流、讨论,互相说一说口算方法。
3.展示汇报。生1:80÷20=4。因为4个20是80,所以80÷20=4。
生2:因为8÷2=4,所以80÷20=4。
生3-80是8个十,20是2个十,8个十除以2个十就是4个一,所以80÷20=4。
4.演示算理。师:同学们,说得很好,让我们一起来检查结果好吗?(课件出示结果)
5.拓展练习。师:估算:64÷30=80÷19=103÷20=
通过“说”提升了学生对口算过程的认识,在“说”中培养了数学表达能力。
四、在智慧点巧转化――引导做
教师要智慧地利用现代化手段,调动一切智力储备,化抽象为直观,化难为易。找准问题突破口,用数学眼光看世界,懂得数学的价值。鼓励学生解决问题时敢于打破常规,寻求多种方法解决问题,锐意创新,使学生在多变、多解、多思中把握问题的本质,生成数学模型。如学习《角的分类》一课,我设计了三个探究活动:
1.动手折一折。我们已经学习了角,你还知道角的那些知识?谁能利用手中的纸片分别折出这几种角呢?(找1名学生演示,边演示边说出所折的是什么角。)
2.折出直角。同学们想不想亲自动手折一折?请你们利用手中的长方形纸片,折出一个直角。
请把折出的直角打开,出现了几个直角?这2个直角组成了一个什么角?师演示两个直角组成一个平角的过程。同桌互相做一做。
3.折出周角。请同学们用另一张纸片,先上下对折,再左右对折,再打开,看一看,折出了几个直角?这几个直角有什么关系?教师演示角的一条边旋转一周组成的周角的过程。
师:当一条射线绕着它的端点旋转一周,两条射线重合时,所组成的角叫作周角。同桌互相演示,找一名学生到前面演示。
师:你们在生活中见过平角和周角吗?4.合作探究。师:我们已经认识了一些角,同学们观察下面这些角各是什么角?课件出示:
分组探究,按角的度数进行分类。
师:那个小组汇报一下是怎么分的?为什么这样分?
学生在“做”中体验感知,建立概念表象。
五、在智慧地巧应变――引导用
“学”是为“用”服务的。未来社会是数字化社会,数学的应用越来越被社会所重视,我们教师要善于把课堂中书本上所学的知识应用到实际中去,让生活数学化,让数学生活化,让数学主题化,帮助学生建立系统完整的数学模型。如教学加法运算定律的应用,教师课件出示教材情境图,让学生观察李叔叔四天的行程计划,发现了那些数学信息?你能提出那些数学问题?引导学生发现信息,整理信息:李叔叔第一天骑行115千米,第二天骑行132千米,第三天骑行118千米,第四天骑行85千米。李叔叔四天一共要骑多少千米?
学生独立列式,教师指名学生说一说算式。根据学习过的加法运算定律,你怎么计算?
生1:115+132+118+85生2:115+132+118+85
=247+118+85=f115+85)+(132+118)
=365+85=200+250
=450(千米)=450(千米)
师:观察上面的两种方法有什么区别?那种算法更简便?
中图分类号:G622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002-7661(2015)15-351-01
《学记》中提出,“道而弗牵,强而弗抑,开而弗达”, 即“要引导学生,但决不牵着学生的鼻子;要严格要求学生,但决不使学生感到压抑;要在问题开头启发学生思考,决不把最终结果端给学生”。2000多年前就已总结的这些方法,充分体现了古人的教育智慧,其做法不正是我们推进课程改革的今天应在课堂中体现的吗?那么如何营造这样的智慧课堂,有效促进学生和谐发展呢?下面浅谈本人的一些做法和思考。
一、深入生活,主动实践
数学知识离不开生活,数学学习的内容与学生熟悉的生活背景越接近,学生自觉接纳知识的程度就越高。打开课程标准实验新教材,一股浓浓的生活味扑面而来,我们可以充分利用教材中选取的生活素材,引导学生参与有意义的数学实践活动,让学生积极主动地去探索、去发现,使数学课堂既充满生活的情趣,又充满智慧的探求。如,教材“确定位置”的练习中,有一幅表示学校会议室地面的场景图:教师可以充分利用这个场景图,让学生主动参与认知活动,提升对“数对”的认识:(1)说位置――让同座位的同学相互说一说,每块花色地砖的位置是在第几列第几行。(2)写数对――用数对表示出每块花色地砖的位置。(3)找规律――观察这些花色地砖的位置和数对,有什么发现?(4)搞设计――如果再添上四块花色地砖,怎样贴比较美观?借助会议室地面这个生活场景让学生说位置、写数对、找规律、搞设计,这些实践活动既促进了学生对“数对”的进一步理解,更让学生体会到“数对”在实际生活中的运用,领悟学习数学的价值,体验创作的乐趣,发展学生的情感。(5)试拓展――小明在班级的座位位置是(4,3),你能根据小明所在的位置,用数对表示出小明前、后、左、右同学的位置吗?
这是撤去场景图后抛给学生的一个富有挑战性的问题,有助于发展学生的空间观念。
师:你能用数对表示小明身边哪个同学的位置?
生:小明前面一个同学的位置是(4,2)。
师:说说“4”是怎么确定的?
生:因为他坐在小明的前面,跟小明是同一列,小明在第4列,他就在第4列,所以数对中前一个数就是“ 4”。
师:“2”又是怎么确定的?
生:他在小明的前面一行,小明在第3行,他就在第2行。那么,数对中后一个数就是“2”。
师:还能用数对表示小明身边哪些同学的位置?是怎么确定的?
学生们争先恐后说着自己的想法,愉悦的表情在他们的脸上洋溢,智慧的语言在和谐的氛围中流淌。
二、自主探究,合作交流
“探究是教学的生命线”,新教材中很多地方都能联系广泛的现实背景,将传统中封闭性、定向性的例题、习题转变成有利于学生探究的“问题”情境,这些探索性问题的条件、结论、思路大都具有较强的开放性,非常适合学生探究活动的开展。我们在课堂教学中,应给学生留出足够的探索空间,并尽可能多地为学生提供合作交流的机会,让学生在探索中发现,在交流中提高。
如教学《找规律》这一课中学生通过观察、猜测、实验、推理等活动使学生发现图形的排列规律。教师挖掘了各种种类的图形排列,加强了学科间的渗透,有效地促进了学生对数学本身的感受、领悟和欣赏。在学生自主探索的基础上,让学生进行两个层面的合作交流,第一个层面是组内交流,第二个层面是全班交流。通过交流使学生感受到别人的思维方法和思维过程,以改变自己在认知方式上的单一性,促进其全面发展。同时,向他人表达自己的思维过程,也有助于反思并完善自己的认知方式,从而达到个性发展的目的。让学生在相互争论、补充、交流中寻找知识的答案,体会学习的乐趣。
三、精心预设,有效生成
智慧的课堂往往会有精心的预设,充分考虑学生认知的生长点,从而实现学生已有的经验、知识与技能在新的学习活动中的正迁移。
例如,在教授“万以内加减法”一课时,学生已经有百以内加减法的基础,算理和算法对学生来说都不是难点,教师能否教出简单之内的丰富,平淡之中的高超,普通之外的深刻呢?教师可以预设学生自主学习的环节,在导学中设计两道预算实践题:5328+2641、8624+927,要求学生先计算,再初步思考“万以内加法的计算法则”,并与同桌交流。
在反馈中有学生对“从低位算起”提出异议:“为什么不能从高位算起呢?刚才第一题我就是从高位算起的!”学生敢于表达自己想法的课堂是灵动的、有智慧的课堂,教师等待着学生精彩的辩论。
生:以前百以内加法,我们就是从低位算起的。
生:我算第一题时也是从高位算起的,但一看第二题两个加数位数不同就改换成从低位算起了,算的时候还发现要进位,觉得还是从低位算起方便。
生:我比较喜欢从低位算起,尤其是在减法运算中,好多时候要退位,为了好记,不管加法还是减法都用一种方法。
经过充分交流之后,学生都认为从低位算起是可以的,若不用进、退位就更加方便。学生在激烈的辩论中自然流露出归类、同化等一些数学思想的雏形,学习内容虽然浅显易懂,但学生亲自参与数学活动,得到真实的思想感悟和经验积累,符合预设希望。因此,教师只有心中熟知学生,才能使预设见效,促使学习效果自然生成。
反之,没有预设的教学就会陷入窘境:在一次同课异构的教学活动中笔者看到,学生在用简便方法计算25×(18-8)时,有不少学生写出这样的计算过程:25×18-25×8。问及缘由,生答:“题目中写着用简便方法计算,所以我就用乘法分配律进行计算。”不难发现,学生把乘法运算定律和简便计算划上了等号。这种状况折射出学生对数据缺乏敏感性,不善于观察思考,缺少对简便计算的自我需求。学生体现出的知识缺陷,直接反映了教师简算教学的预设目的是让学生熟练运用运算定律进行简算,从长效来看,这种教学行为离智慧课堂只会越来越远。
二、智慧课堂应给予学生充分的思考时间和空间
每个学生都有各自的不同特点,因此,教师在教学时不要急于求成,整齐划一,要给予学生充分的思考时间和空间。例如,在统计教学中有关平均数的练习安排了一道导学题:新学期第一小队15人,平均每人购新书6本;第二小队5人,平均每人购新书10本。求这两个小队平均每人购新书几本?学生快速写下:(15×6+5×10)÷(15+5)。笔者看到一位学生这样解答:(6+10)÷2=8(本),教师没有直接对此解法作出评价,而是以生教生,饶有兴趣地问:“这种解法的算式真简单,我们不妨一学,看看是否有推广价值。”这时眼尖的学生说:“这里的人数不相同,不能用这种简便方法列式;如果人数相同,这种解法可以采用!”班级中小部分学生已受启发,点头表示理解;大部分学生仍然困惑,教师加入质疑:“有论点还不行,得有论据呀,让大家信而有理!”经过讨论后,学生跃跃欲试。
生:我用举例说明,若每队都只有1人,(1×6+1×10)÷(1+1)=8(本);若每队都有2人,(2×6+2×10)÷(2+2)=8(本)。由此可见,人数相同时可以用(6+10)÷2=8(本)计算;但若是一队1人,二队2人,(1×6+2×10)÷(1+2)的答案不等于8,所以解答此题我认为方法1是正确的。
生:我的理由更简单,请看线段图(图略),人数相等时,移多补少取两数的中间数就可以;而现在是两队人数不同,若以3人对1人为一组观察,取中间数只是解决一多一少2人平均,得到8、6、6、8四个数据,显然8不是平均数,从图中还能看出正确的平均数应该比8小,实际两队平均每人有7本。
教学需要时间和空间,需要舒缓的节奏和旋律。教师要学会等待,并饶有兴趣地听取学生的争辩,去赏识学生与众不同的智慧,让他们释放自己的天性。当然也要允许一部分学生经过一段时间的努力,随着知识与技能的积累,逐步达到要求,使他们树立信心,保持信心,发展潜能,促进学习。
(1)唤醒学生的求知欲。教师要在研读教材、分析学情的基础上,设置学生具有兴趣性、矛盾性的问题,以激发学生的好奇心,让他们积极主动地投入到课堂活动中。教师通过实践操作,引发学生的求知欲,让学生在“做中学”,提高操作能力和创新意识。例如在“轴对称图形”教学中,教师呈现长方形、普通三角形、平行四边形等图形,让学生在看一看、折一折、猜一猜的基础上,判断哪些图形是轴对称图形?看看有什么方法可以验证?学生经过讨论后发现:三角形不是轴对称图形,教师立即追问:是不是所有的三角形都不是轴对称图形?通过折一折、剪一剪的方法能否剪一个具有轴对性的三角形?
(2)帮助学生获得成功感。教师要树立“以生为本”的理念,以学生的健康成长为出发点,遵循学生的身心发展规律,尊重学生的个性发展,要呵护学生的超常想法,帮助学生树立信心,让他们自信地投入到数学学习中。教师要善于捕捉学生的闪光点,发现学生的点滴进步,给予及时的肯定和赞扬,让他们产生成功的愉悦。
2、源于生活,用于生活。教师要从学生的知识背景和生活经验出发,挖掘生活中的素材,从现实情境抽象出数学知识和方法,感受到数学的应用价值。
(1)将生活资源开发成数学课程资源。数学与现实生活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教师要将教材中缺少生活味的题材,改编成富有生活气息的素材,让学生在生活中体会数学的应用。如在“百分数”教学中,教师引入日常生活中的数据,通过羽绒衣羽绒成份是:羽绒85%,15%羽毛,说明这件内胆是全羽绒的。
(2)从生活体验中生成数学课程。小学生具有一定的生活经验,教师要从学生熟悉的生活经验中设置疑问,引发学生思考,让学生感到数学知识不再枯燥乏味。如在“用字母表示数”教学中,教者运用生活中的实例让学生表示数量之间的关系:
①一件上衣m元,一条裤子比上衣便宜10元,一条裤子多少元?
②学校食堂运进a袋大米,每袋n千克,一共运进多少千克?
③一辆公共汽车上原有25人,到老街车站下去x人,又上来y人,现在车上有多少人?
3、师生对话,生生交流。教师既是课堂的组织者和引导者,也是学生智慧的启迪者,又是师生交流的聆听者,所以要创设民主、平等的氛围,促进师生之间的对话、生生之间的沟通,实现思想的分享和心灵的交流。
二、“融错”让课堂因错误而精彩
部分教师生怕学生出错,让学生亦步亦趋地跟从于自己的思维,看似将学生的出错扼杀于萌芽,其实隐蔽了学生的思维过程,让他们不能深入地理解所学知识。教师要注重“融错”教育,让学生在出错中焕发精彩。
1、课堂因错误而精彩。小学生在解题中出错总在所难免,教师要巧妙地将错误转化,变“废”为宝,发掘其内在的创新智慧,将其合理利用,使课堂因错误而精彩。在学生出错时,教师不要急于纠正错误,而在指出错误后,应该通过追问将错误再抛给学生,让学生在辨别、理解、分析、改正错误中提高解决问题的能力。
2、让学生在错误中学习知识。在数学课堂教学中学生不敢表达自己的观点,究其原因是学生怕出错。教师要让学生减轻心理负担,鼓励学生出错,让他们从错误、困惑中寻找思维的漏洞,因势利导,让他们能真正地掌握知识。教师也可以相机引诱,让学生将潜在的错误呈现出来,让他们在比较、思辨中反思错误,避免再次出错。如“平行四边形面积”教学中,教者拉动平行四边形边框,将平行四边形变成矩形,这时有一个学生说“平行四边形的面积等于它的两边长的乘积。”有学生立即指出错误,“高”其实被拉长了,面积也增大了,因而面积不能这么算。数学学习是在不断探索中进行的,教师要充分地利用错误资源,引导学生从“错误”出发,培养学生的求异思维和发现意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