水稻生产技术标准汇总十篇

时间:2023-09-22 10:31:39

序论:好文章的创作是一个不断探索和完善的过程,我们为您推荐十篇水稻生产技术标准范例,希望它们能助您一臂之力,提升您的阅读品质,带来更深刻的阅读感受。

水稻生产技术标准

篇(1)

适应东丰县积温生育期条件、米质好、抗逆性强、分蘖力高,纯度达到98%以上的优质水稻品种有:秋田小町、吉粳83、通引58、通95-74、吉粳88。

2.种子处理

晒种:3月25日左右,选择晴暖天气晒种3~4天。晒种时,每天翻动3次。

选种:50kg清水加12kg粗盐,待盐全部溶化后,放入种子漂选;清除秕谷后,捞出种子用清水洗2遍。

催芽:将浸泡好的种子置于30℃~32℃的温度条件下破胸,严防温度过高。当种子80%破胸时,降温至25℃控温催芽,要经常翻动。芽长至1mm时,将种子放在阴凉处摊开晾芽6小时后播种。

3.旱育苗稀播育壮秧

3.1播种 选择苗床地:选择地势平坦,土质疏松肥沃,地下水位低,背风向阳,排灌方便的旱田地块做苗床。做床:床面长15~20m、宽2m,沟深10cm,沟宽40cm,床面要耙细整平。施肥:每m2用有机复合肥100g均匀混拌在床面至5cm深的土层内。浇水:苗床浇透水应达到10cm深。播种期:4月8日~15日,气温稳定通过5℃时,抓住冷尾暖头时期进行播种。播种量:每m2播催芽种子150g,播种要均匀一致。定种、覆土:播种后用细嘴喷壶浇水定种,随后覆盖0.5cm细土,再覆盖0.5cm细砂。覆盖厚度要均匀,不露出种子。盖膜:每0.5m远插一根竹披弓条,中间高度40cm,弓条中间用绳拉紧后覆膜。采取开闭式盖膜方式,膜上面用绳压紧。

3.2秧田管理 播种至出苗期保温、保湿;出苗至一叶一心,床内温度控制在25℃内,超过25℃应通风降温;一叶一心至三叶期,床内温度控制在20℃~25℃,注意通风炼苗,防止徒长。早晨叶尖不吐水珠应及时补水,浇水要在早晨进行,一次浇足浇透;三叶期以后早7时揭膜通风,下午5时盖膜;5月中旬、终霜期以后昼夜大通风;遇低温下雨天气及时盖膜;高温大风天在背风处通风;通风炼苗阶段要注意补水,一次浇足浇透,尽量减少补水次数。

4.本田管理

4.1本田整地 秋翻深耕15~20cm。5月初泡田,插秧前3~5天耙平整细。寸水不露土,沉淀适宜后插秧。

4.2插秧技术 插秧时间:气温稳定通过13℃开始插秧,即5月20日开始,5月末结束。插秧质量:插秧深度不超过2cm,深浅一致,随插随补,穴与穴之间分布均匀,保苗率应达98%以上。插秧密度:30×20cm,或33×(16.5~20)cm,每穴插2~3株基本苗。

4.3本田管理 肥料使用原则:有机肥使用必须经过发酵腐熟,不含对人体有害物质,有机氮与无机氮之比应低于1∶1。无机肥禁止使用硝酸铵、氯化铵、氯化钾。底肥:施用有机无机复混肥750kg/ha做底肥,在翻地前一次性施入。寸水插秧:插秧后灌水深度为苗高的三分之一,扶苗三天。返青至7月5日前寸水以浅为主,7月5日至25日间歇灌溉,7月25日以后干干湿湿、以湿为主,每隔5~7天灌水一次,9月5日排干水。除草技术:插秧后5~7天,用60%丁草胺乳油1500mL/ha,对细砂225kg,拌均匀撒施,撒药后圈水一周。病虫害防治:病虫害防治原则是以农业防治、物理防治、生物防治为主,化学防治为辅,有限度地施用限定的化学合成农药。选用高效、低残留化学农药,禁止使用剧毒、高毒、高残留或具有致癌、致畸、致突变的农药。一种农药在作物一个生长季节只允许使用一次。防治稻曲病:在水稻出穗前7~10天,用10%井岗霉素可湿性粉剂750g/ha,对水喷雾。防治负泥虫:在负泥虫长到小米粒大小时,主要采取人工扫除的方法防治。防治稻瘟病:7月30日左右用40%富士一号可湿性粉剂1050g/ha,对水450kg喷雾防治。防治二化螟:7月上、中旬,用18%杀虫双水剂3000g/ha防治。

篇(2)

中图分类号:S511 文献标识码:A DOI:10.11974/nyyjs.20170533022

1 水稻生a基本情况

去年黑龙江省水稻种植面积突破了333.33万hm2。从秋季测产结果看,病虫害轻,分蘖足,空瘪率低,穗大粒多,成熟度好于去年,未受到低温冷害的影响,根据初步统计单产较去年增加3%~5%。

2 水稻生产情况分析

2.1 气象条件总体有利

去年春季回暖早,为水稻播种育苗创造了条件,育秧期间温度较为适宜,对培育壮苗十分有利,水稻插秧后虽然温度偏低,水稻缓苗相对缓慢;但进入6月中下旬气温明显偏高,水稻有效分蘖集中、整齐;7月份气温平稳,尤其是7月中下旬,温度平缓略高,未发生低温冷害,水稻幼穗分化良好,为穗大粒多增粒重创造了很好条件;进入8月份、9月份,温度持续偏高,少雨,且光照充足,为水稻抽穗、灌浆创造了条件,有利于穗部干物质的积累。而且,去年霜期明显拖后,籽粒饱满,成熟度良好。

2.2 防控技术落实及时,病虫害轻

黑龙江全省实行稻瘟病统防统治,航化作业近6000架次,覆盖面积近200万hm2,有效地控制了稻瘟病的发生和发展。从黑龙江省各县市田间调查看,水稻插秧后,中西部、东部部分县市潜叶蝇发生面积较大,但都及时采取了喷药防治等措施,未影响水稻生长发育。

2.3 采取的农艺栽培措施有效

今年黑龙江省水稻生产选用优质高产品种,工厂化集中浸种催芽、超早育苗、大棚育苗、三膜覆盖、隔寒增温育苗、钵育摆栽、机械插秧、测土配方施肥以及综合防治病虫害等先进技术。尤其是抢早育苗、钵体育苗、适时插秧等抢积温、加快水稻生育的技术措施在今年的超级稻实施中发挥了决定性作用,加之栽培管理措施到位,黑龙江省水稻总体普遍长势均衡,活秆成熟。

2.4 加强技术标准,实行标准化生产

农时要严格。水稻大棚扣棚要按黑龙江省规定3月25日全面完成,水稻育苗要在4月25日完成,比以前多7d左右,力争实现不扣4月棚、不育5月苗的目标。水田插秧预计比历年提前5d以上确保水稻全部插在了丰产期,为夺取全年农业丰收奠定了坚实基础。

品种要严格。正确引导农户使用优质高产、耐旱、耐寒、抗逆性强的品种,不可越区种植,加强对智能浸种催芽技术的推广,充分发挥良种的增产潜力,黑龙江省良种覆盖率保持在98%以上。

技术要严格。保证新技术常规化、技术标准化常规,确保技术到位率。大力推广水稻大棚钵育摆栽技术、 “三化一管”技术、超级稻技术集成与配套以及节水控灌技术等,重点抓好高效、高产栽培技术模式以及管理措施的具体应用。

2.5 技术指导和服务到位

农业生产的新形势新情况总体看,有利于农技部门开展技术指导服务。今年总体气像条件有利于水稻生产,黑龙江省各级农业技术推广部门积极行动起来,及时下发有针对性的技术指导意见、开展电视广播讲座、深入田间地头等开展技术服务,为应对不利条件,保证水稻正常生长发育及夺取今年水稻丰收发挥了积极作用。

3 黑龙江省发展水稻生产存在的问题

农户使用新技术能力比较低。黑龙江省虽有大棚旱育苗、超早钵育、智能化浸种催芽、钵育摆栽等先进的生产技术,但农户科技素质较差,是新技术无法发挥。

品种抗逆、抗病能力差。黑龙江省地处高寒地区应选高产、优质,抗病、抗逆能力强的品种。

基础设施不配套。黑龙江省属于自然灾害多发地区,10年9春旱。因大型水利与田间配套工程建设落后,如遇干旱,用水就会困难。目前水稻面积迅速扩大,水资源尤为紧张。许多水田能灌不能排,后期雨水大,直接导致水稻收获进度。

四抗灾防灾体系不完备。早期预警、预报及防控网络严重断条,防灾、抗灾和减灾能力差。

地下水过度开采严重。黑龙江省井灌稻面积大,接近60%,造成地下水位下降明显,原来4寸井口10~30m深即可满足灌溉需要,现在必须6寸井口50~80m深,甚至深达百米才能满足需要。水库蓄水不足,2012年7―8月份,鸡西、七台河等地的水库就达到了无水可放的程度,水库蓄水接近死库容,导致水田渴水严重。

4 2016年工作计划

继续做好水稻高产创建、超级稻等农业部重点项目的技术指导与服务工作。主要包括技术方案制定、技术指导与培训、组成技术指导专家组、测产验收与总结等。

搞好新技术的试验示范与推广工作。重点做好水稻新基质育苗技术、吨田宝应用技术等的试验示范,搞好水稻钵育摆栽、优质稻综合栽培、水稻节水灌溉、水稻液体硅肥应用技术等的示范推广工作。

篇(3)

中图分类号 F326.1 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 1007-5739(2011)11-0388-01

2011年大中农场种植业发展的目标任务:大中农场确保实现粮豆总产5.7万t,力争达6万t,大小麦单产确保6 750 kg/hm2,力争7 125 kg/hm2,水稻单产确保7 575 kg/hm2,力争8 250 kg/hm2。全年麦稻力争实现单产15 t/hm2、单位面积成本1.5万元/hm2以内、单位面积效益1.5万元/hm2以上。在此基础上力争种业增产增效。确保外销良种1万t,利润150万元;力争1.25万t,利润200万元。为确保目标实现,现将采取的主要措施介绍如下。

1加快产业结构调整,努力实现3个目标

大力发展现化大农业,全面建设农业现代化企业集团,不断提高农业综合生产能力、抗御风险能力和市场竞争力,力争实现稻麦单产15 t/hm2、单位面积成本1.5万元/hm2以内和单位面积效益1.5万元/hm2以上的目标。

1.1围绕高效吨粮,优化作物布局

确立“农业一体两翼格局”,以种植业为主体,以种子产业和优质稻米加工业为两翼,优化作物品种布局。根据近几年作物品种的产量性状、市场行情及效益对比,结合大中农场农业可持续发展的要求和实际生产能力,不断优化作物布局,以实现两熟作物高产高效。

1.2提高全员素质,落实生产技术措施

开展业务培训,提高管理人员的业务能力。充分利用冬春农闲季节,结合农场生产实际,对管理人员进行系统的专业知识培训。针对大田生产的关键环节,聘请专家教授考察、指导和授课,切实解决生产中的实际问题[1]。围绕一线生产工作,特别是两季大忙,搞好技术服务,满足生产需要;做好病虫测报,指导大面积防治;做好气象预报,为大田生产和场头管理服务;做好水源盐分监测,为水稻灌溉提供安全保障。

1.3强化行政管理,促进大面积平衡增产

认真制订阶段性生产计划,明确生产技术要求,组织力量加强对生产过程的督查,纠正生产措施落实过程中出现的偏差。完善农业工作考核细则,加大考核力度,严格责任制方案兑现,对存在的问题要及时整改,努力减少经济损失,促进平衡增产[2]。抓住重要农事季节,以作业质量和进度为重点,组织开展多种形式的劳动竞赛,在缩小单位间差距上求突破。

1.4深入开展调研,加快产业结构调整

在公司农业稳步发展的根本和基础上,实施产业结构调整,促进现代化农业的跨越发展。要根据大豆、西瓜种植和外包的实践,从产业结构调整的高度,以种植业效益最大化和促进种子产业做大、做强为出发点和落脚点,深入开展土地和人力资源、市场和技术的调研,趋利避害,提出产业结构调整的可行性报告,指导秋熟布局[3]。

2加强科技创新工作,努力提升核心竞争力

完成中心农科所项目建设,构建农业科技创新体系和农业科技创新支撑服务平台,不断增强农业科技服务和研发能力,启动“农业高科技示范园”建设工作,继续深化稻麦高产增效项目创建活动,力争实现吨粮水平上的高产、高效。

2.1加快实施中心农科所建设

中心农科所是农业科技展示的窗口,相关部门一定要按照下达的标准和要求,在规定的时间内完成建设任务,配足经费,配齐设备,配强人员,确保顺利通过验收。

2.2启动农业高科技示范园建设工作

以中心农科所为核心,启动该公司“农业高科技示范园”建设工作。以农场现有水稻杂交制种、有机稻生产和外包西瓜为基础,在大棚建成后,在品种选育的同时,探索设施农业新路;结合产业结构调整,引进名特优高效经济作物栽培。以通过农业高科技示范园建设,不断扩大规模,实现种植业效益的大幅度提升。

2.3继续深化高产增效项目创建活动

认真总结近2年来高产增效项目创建的成功经验,针对创建中存在的制约单产突破的瓶颈问题,开展深入研究,确保在小麦万亩示范片创建上保持高水平,力争在水稻万亩示范片创建上取得新突破,并通过创建活动的开展,展示公司形象,推动大面积生产的高产增效[4]。

3创新企业管理机制,努力实现经济工作目标

全面推行企业生产过程精细化管理,建立健全农业生产技术标准体系,不断挖掘企业潜能。深化目标成本管理,加强生产过程控制,努力实现节本增效[5]。进一步完善机农一体化运行方案,充分调动职工的劳动积极性。

3.1建立健全农业生产技术标准体系

水稻、大小麦和大豆栽培技术要点是公司全体农业专业技术人员集体智慧的结晶,在指导栽培、规范管理中发挥了重要作用。在科技人力资源不足的情况下,要实现进一步增产增效,必须提高技术措施的标准化水平,建立健全农业生产技术标准体系,使精细化管理迈上新台阶,并通过技术的标准化、体系化、通俗化推动机农一体化[6]。

3.2深入动员进一步完善机农一体化

近2年,机农一体化实施中取得了一定的成效,但在实(下转第391页)

(上接第388页)

践上也遇到了各种各样的问题,需要进一步的完善和延伸。各分场、各机队必须端正思想,锐意进取,全面动员,结合职工增资在机农一体化上寻求新突破[7-8]。

4参考文献

[1] 张兆敏,李建国,田云峰.漯河高效型种植业的研究开发与应用[J].河南农业科学,1994(4):14-16.

[2] 袁卉馥,张立峰.退耕后种植业生产系统的分析与调控――以国家防沙治沙张北示范区为例[J].河南农业科学,2005(3):5-10.

[3] 李志强.发展农业循环经济,促进农业可持续发展[J].河南农业科学,2006(1):9-12.

[4] 胡经伟,傅新红,鞠立瑜,等.四川省种植业农民专业合作社发展现状调查[J].安徽农业科学,2010(11):5902-5904,5910.

[5] 王小平.农业产业结构调整与农民增收的关系分析――以江西省为例[J].安徽农业科学,2011(2):1229-1230.

篇(4)

中图分类号 S511 文献标识码 B 文章编号 1007-5739(2017)06-0024-02

有机水稻是指生产环境条件符合国家相关标准,生产过程中不使用转基因和辐射育种的种子,不施用化肥、农药、生长调节剂等的水稻。丰都县位于三峡库区腹地,境内立体气候特征明显,高海拔的山区生态环境良好,适宜种植有机水稻。丰都县农业技术推广站从2012年即开始进行试验性种植,迄今已示范推广400 hm2,其中162 hm2获有机认证和有机转换认证。本文就丰都县有机水稻种植技术和种植效益进行总结与分析。

1 种植技术

1.1 种植基地选择

有机水稻种植基地必须具备良好的生态环境条件,远离化工厂、水泥厂、磷肥厂等有污染源的工矿企业。同时,需充分考虑周边环境及相邻田块对种植基地的影响。温度适宜、阳光充足、雨量丰沛、土层深厚、土壤有机质含量高、空气清新、水质纯净的高海拔区宜作为有机水稻的生产区。为确保基地环境符合有机水稻生产的基本条件,基地的土壤、大气和水质条件必须经过具备资质的部门监测。检测标准参照《土壤环境质量标准》(GBl5618―1995)、《环境空气质量标准》(GB3095―1996)、《农田灌溉水质标准》(GB5084―92)。基地周边采取一定的防护、隔离措施,避免常规田块的农药、化肥和水流入或渗入有机水稻种植田块[1]。

1.2 品种选择

选择适应性广、抗性强、商品性好的国家二级及以上优质稻品种,例如丰优香占、川优6203等。

1.3 物资准备

准备种子18.0~22.5 kg/hm2及经发酵处理腐熟的饼肥1 800~2 250 kg/hm2。

1.4 播种育秧

丰都县有机水稻生产基地播种期以3月下旬为宜,根据不同区域具体情况,可适当提前或延后。采取旱育秧或旱育抛秧方式育秧。播种前晒种1~2 d,用35 ℃温水浸种12 h。

1.5 施底肥及移栽

撒施腐熟饼肥1 800~2 250 kg/hm2,然后耕犁并平整。当秧苗达到4叶1心时即可移栽,按15 cm×20 cm左右的规格栽植,每窝栽2株苗,可采用人工或机械栽植方式。

1.6 追肥

秧苗移栽成活返青后,施畜禽粪水15 t/hm2左右,施肥方法为直接浇泼于稻田。

1.7 病虫草害防控

1.7.1 病害防控。丰都县有机水稻生产基地的主要病害有恶苗病、稻瘟病、纹枯病和稻曲病等。以农业防治为主,通过培育壮秧、合理密植、科学调控肥水等增强植株抗性,改善田间小气候,减轻病害发生[2]。必要时可适当使用井冈霉素防治纹枯病,用枯草芽孢杆菌制剂防治稻瘟病、纹枯病、立枯病等。

1.7.2 虫害防控。经田间观测与统计分析发现,对水稻造成严重危害的害虫主要有稻飞虱、稻纵卷叶螟、螟虫等。防控方法:一是采用杀虫灯[3],每2~3 hm2安装1盏频振式太阳能杀虫灯,诱杀害虫;二是选用有机认证机构认可的生物农药或植物源农药防治,以控制害虫基数,如Bt粉剂、苦参碱水溶剂等;三是利用生产环境中的自然天敌,如蜘蛛、寄生蜂、蛙类等控制害虫的种群数量;四是利用微生物杀螟杆菌、白僵菌等防治水稻螟虫;五是通过稻田养鸭控制田间害虫,特别是中下部害虫的发生数量[4]。

1.7.3 草害防控。提前泡田诱草萌发,再耕翻达到灭草目的[5];或采用人工除草,减轻杂草危害;还可铺专用除草膜抑草。施用的有机肥需充分腐熟,且不含具有生命活力的草种。科学配置株行距,加强田间管理,促进稻秧提早封行,抑制杂草。

1.8 收获

采用人工或机械收割,收获时单打单晒,不与其他栽培方式的稻谷混合堆晒。晾晒器具要求使用竹器或草席等,不得在石板和水泥地板上晾晒,以免影响稻谷品质[6]。有条件的地方,也可以利用烘干机代替自然晾晒。

1.9 田间档案记载

绘制有机水稻分布图,对种植有机水稻的田块进行统一编号。设统一规范的记录表,记录事项包括生产资料种类和数量、技术责任人、种植者、生产过程中每项作业措施等。

2 效益分析

2.1 经济效益

据统计分析,丰都县水稻种植面积2万hm2,低海拔至高海拔单位面积产量递减,平均产量7 425 kg/hm2,2016年稻谷市场价2.6元/kg,产值19 305元/hm2。有机栽培条件下水稻后期结实率偏低,千粒重下降,平均产量4 680 kg/hm2,企业收购有机稻谷的保护价为5.6元/kg,产值达26 208元/hm2。与常规栽培水稻相比,转换后的有机水稻平均单产减少2 745 kg/hm2,减产约37%,但有机稻谷的销售价格增加了3元/kg,增幅115.4%,种植农户的收益大幅提高。

2.2 生态效益

丰都县水稻种植化肥施用量平均为尿素750 kg/hm2,过磷酸钙或钙镁磷肥1 200 kg/hm2,氯化钾或硫酸钾450 kg/hm2。采用有机方式栽培,不施用化学肥料,有利于保护生态环境。特别是有机生产方式以有机肥替代化肥,对恢复地力效果明显。丰都县农业环境监测站的检测结果表明:多年施用有机肥有利于保持土壤生态平衡和养分平衡,增加土壤有机质含量。连续施用3年,稻田有机质含量提高1倍多,全氮含量提高67%,速效氮含量增加23%,速效钾含量增加38%,土壤各种养分含量显著高于常规栽培稻田。

2.3 社会效益

丰都县有机水稻生产采用公司+专业合作社+基地的模式运营,农户只投入劳动力,公司无偿提供有机水稻生产所需的生产资料,统一技术标准并进行技术指导,所产稻谷由公司按5.6元/kg的保护价收购。此经营模式解决了农民缺乏技术、缺乏销售渠道等系列问题。种植者在不增加投资、不增加风险因素的情况下,单位面积效益更加显著,有助于丰都县贫困山区农民脱贫致富,同时社会效益明显。

3 结语

随着人们对生态环境问题的普遍关注,对大量使用化学肥料和化学农药的农业生产体系提出了挑战。同时,随着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食品安全问题受到广泛重视,有机食品概念下的有机农业顺势而生。水稻有机栽培的生产成本比较高,丰都县有机水稻生产的物化成本是由企业替农户承担的,但如果企业市场开拓或品牌培育能力不足,将无力分担投入品所需成本。因此,对如何降低生产成本、提高单位面积产量与产值等问题,还需要加大研究力度。另外,水稻有机栽培的病虫害防治仍比较困难,有待寻找更加有效的防治途径。

4 参考文献

[1] 朱晓辉.有机稻高产栽培技术及生产管理[J].农技服务,2015,32(8):42.

[2] 吴旦良,周奶弟,朱贵平,等.仙居县有机稻米生产技术规程[J].农业科技通讯,2010(6):144-146.

[3] 束汉良,邹国民,戎全虎,等.发展有机农业提高稻米品位:浅谈镇江发展有机稻米生产的前景与关键技术[J].中国稻米,2006(6):55-56.

篇(5)

1.种子问题突出。受2009年杂交稻制种期间不利气候条件的影响,杂交稻种子产量和质量双双下降:在三系杂交稻制种期间,四川等主要制种基地长期阴雨、寡照,不少主推组合制种减产严重,个别组合制种产量下降30%以上;在两系杂交稻制种的关键季节,安徽、江苏等主要制种基地遭受低温危害,相当面积种子报废,产量大幅下降,种子纯度也明显偏差;在东北水稻生产期间,连续低温影响,导致灌浆不充分,种子发芽势下降。基于上述原因,可能使2010年水稻生产用种的种子价格大幅上涨,导致农民用种减少,栽插密度进一步下降;种子质量潜在风险大,部分不法商贩的陈种子、假劣种子可能流入市场,影响当年水稻生产。

2.气象灾害发生可能偏重。2009年9月以来,西南地区出现持续温高雨少的干旱天气。目前,云南大部、贵州西南部、广西西部、中南部和四川南部等地存在中到重度气象干旱,一旦发生冬春连旱,将对水稻播种育秧和移栽产生较大影响。去年年底以来,北方大部持续出现暴雪和极端低温天气,春季地温回暖慢,将有可能造成东北水稻主产区春耕备耕活动的推迟。在南方双季稻区,早稻早播、晚稻迟熟现象较为普遍,一旦遭遇春季低温或晚稻“寒露风”危害,也可能造成早晚稻较大幅度减产。

3.生产粗放化趋势越来越明显。目前,生产上过度轻简化现象增多,粗放化趋势突出,对水稻生产影响较大。一是移栽密度不足。由于片面追求省工而导致的大田生产移栽密度不足的现象较为普遍,无论是人工插秧、抛秧,还是机械化插秧都存在密度偏稀现象,机插稻还普遍存在播种量过大和超秧龄问题。二是晚稻直播面积扩大趋势明显。近年来,长江中下游稻区除了早稻和中稻直播发展较快外,湖南洞庭湖等稻区晚稻及江淮地区的麦茬稻直播面积也快速扩大,据有关专家调查,2009年湖南南县晚稻直播已占晚稻播种面积的70%以上,严重影响晚稻生产安全。三是早稻割青严重。我国水稻生产机械化的加快推进,机械化收获日益普及。但由于不同农户选用品种生育期长短不同,成片同期收获往往导致不少田块割青,对产量和品质影响大。

4.生物灾害更加复杂。一是老问题依旧。稻瘟病、纹枯病等主要病害仍然是国内各主产稻区偏多、偏重发生的病害。2009年稻瘟病在东北地区就有中等偏重的流行趋势。从虫害看,水稻二化螟、稻飞虱、稻纵卷叶螟等主要虫害在部分主产区也达到中等偏重发生。二是新问题扩大。近年来,一些过去偶发性的黑条矮缩病和稻曲病等次要病虫害的发生区域和面积扩大,蔓延速度加快。近年来,黑条矮缩病在各地有愈来愈重的趋势,特别是在江苏、广东一带,严重田块病丛率高达50%~80%,受害田块减产均在60%左右。同样,稻曲病近年来在各地稻区普遍发生,而且逐年加重,危害较大。如2009年四川省稻曲病严重发生,直接影响了水稻产量。而且这两种病害只能以预防为主,一旦爆发就非常难以控制,对水稻生产影响极大。

5.专业化、社会化服务严重滞后。随着水稻生产成本的持续增加,水稻全程机械化生产、统防统治等现代水稻生产技术及其管理方式的推进,一家一户的小农生产方式带来的资源综合利用不集约、生产效率不高、种稻比较效益偏低等现象日益严重,迫切需要通过规模化生产方式来进行根本性转变。但是,由于我国水稻生产中专业化、社会化服务严重滞后,导致农民实际稻田经营能力不高,经营规模很难扩大,制约了规模化生产发展。

6.政策补贴效果弱化。近年来,以粮食直补、良种补贴、农机具购置补贴和农资综合直补等“四补贴”政策为核心的各种补贴制度已经成为了福利性制度,只是作为农民的固定收入,缺乏有针对性的刺激生产的作用,激励作用越来越不明显。如水稻良种补贴政策以种稻面积作为补贴依据,而与产量高低无关,不能有效带动良种的推广;部分省份的粮食直补政策也与种植面积挂钩,而不是与商品粮出售数量挂钩,这种普惠制补贴政策难以有效解决增产与增收的矛盾。

二、促进2010年水稻生产发展的技术建议

1.调优技术布局。适应新时期水稻生产技术发展的现实需要,加快形成适合不同稻区、不同气候条件和不同生产条件下的水稻生产技术体系。要积极推广抛秧、机插秧等移栽技术,在栽培技术上做到强化替代。第一,巩固发展抛秧。要在逐步改水育秧为旱育秧,特别是发展无盘旱育秧,提高秧苗素质的基础上,改抛秧为摆秧,提高抛秧质量;第二,大力发展机插秧。大力发展机插秧是提高水稻生产全程机械化水平的关键。重点是加强农机与农艺结合,大力提高杂交稻机插秧水平。第三,积极发展再生稻。充分利用光温水资源,稳定再生稻传统生产区的发展,并在南方适宜的一季中稻区积极发展;加强农业基础设施建设,提高蓄留的成功率,稳定扩大面积;加强再生稻专用品种选育和推广,强化促芽肥施用等关键技术措施,狠抓关键技术到位率,着力提高单产水平。第四,规范发展直播稻。要明确适宜发展区域,杜绝盲目扩张,在区域分布上做到积极引导;广泛开展试验、示范,加强技术引导,在生产条件和技术条件成熟地区要进一步完善技术规范;加强直播专用品种筛选、选育,加强直播稻配套技术的研究和示范应用,提升直播稻技术水平和生产水平。

2.突出关键技术。一是组织实施标准化壮秧工程。根据生态气候条件、品种类型等,分区域制定育秧技术标准、操作规程,并通过强化稻农培训、大力开展试验示范等各种方式,提高技术普及率和到位率,提高育壮秧水平。在政策配套上,增量资金要补贴育秧盘、种衣剂、壮秧剂等物质投入以及永久性育秧大棚建设。二是组织实施稻田培肥工程。通过秸秆还田、增施有机肥、种养结合、免耕栽培、水旱轮作等技术措施,解决当前不同地区出现的土壤酸化板结、有机质下降、养分失衡等导致耕地质量下降的突出问题。三是组织实施密度定量化工程。要着力解决当前水稻生产中的穗粒协调问题,挖掘品种增产潜力。在南方稻区,主要是解决基本苗普遍不足而导致的有效穗不足问题;在北方稻区,主要是解决适度稀植的定量化问题。四是组织实施统防统治工程。要在加强区域性、流域性病虫害监测的基础上,按照“统一组织药剂、统一组织机械、统一操作人员、统一防治时期、统一防治技术”的“五统一”方式,加强病虫害统防统治,提高防控能力。五是组织实施再生稻推进工程。制定科学区划,确立再生稻适宜区和次适宜区;加强农业基础设施建设,提高蓄留成功率;加强再生稻专用品种选育和推广,强化促芽肥施用等关键技术措施,狠抓关键技术到位率,着力提高单产水平;加快研究解决头季稻机械收获等技术瓶颈,确保再生稻稳定发展。着力解决再生稻蓄留成功率低、强再生能力品种缺、两季高产技术弱等突出问题。

篇(6)

随着水稻生产的发展和生活水平的提高,人们对稻米品质的要求越来越高,优质米在我国乃至世界贸易中所占的比重越来越大。我国从八十年代起就把选育和栽培优质水稻品种作为水稻科研和生产的重要任务来抓。但由于目前大部分优质水稻的抗性较低、栽培困难、产量和效益偏低,严重制约了优质水稻的生产和发展。青龙山农场年水稻栽培面积51万亩,地块之间产量、效益差异很大,高产地块亩产超过650公斤,亩效益可达450元;低产地块亩产仅450公斤,亩效益仅250元左右。如何改低产为高产,进一步提鸭绿河农场水稻产量品质与效益,本着良种配良方的原则,提出如下解决措施。

1、选择优质、高产、抗病品种

在保证粮食安全、稳产、高产的前提下,适当搭配种植优质、高产、抗病新品种,提高水稻品质,保稳产争高产。品种是水稻增产的内因,是水稻增产的依据。水稻的产量水平是遗传因素决定的,是水稻高产的首要决定因素,但增产的潜力是有限度的,不能无限地发挥,每个品种如果增产潜力发挥到极致,也可以认为是个常数。我场主要以11叶品种为主,主栽品种为空育131、龙粳26号、龙粳31号等品种。

2、适时早播育壮苗

本地区生育期短,活动积温少,前期升温慢,中期高温时间短,后期降温快,易遭受低温冷害。因此,培育健壮秧苗尤为重要。培育壮苗的宗旨是“以旱育为基础,以同伸理论为指导、以调温控水为手段”,根据建三江水稻生产技术标准,突出育苗先育根,育根先育种子根的原则,育成地上地下均衡发展的标准壮苗,为稳产、高产打下坚实基础。

3、加强田间肥水管理

配方施肥,提高肥料利用率。在国家项目测土配方施肥技术基础上,根据土壤肥力状况,合理搭配氮、磷、钾比例及用量,科学施用有机肥,以最大限度发挥肥料作用,提高肥料利用率。施肥总的原则是因地施肥,土地肥沃、地理条件好的地号少施,尤其是氮肥,地号贫瘠、肥力较差的多施。

一般认为,灌溉对米质和产量影响很大。稻田水分不足时,整精米率和千粒重显著下降,糊化温度有所下降,蛋白质和直链淀粉含量降低,米质严重下降,产量降低。优质稻的水分调控前期应浅水分孽结合露田促根,中期晾田塑造理想株型,孕穗期保持浅水层,后期采取间歇浅湿灌溉,以延缓衰老,促进灌浆结实,提高产量和品质。并且加大井水增温力度。在井水灌溉的灌水方法上,要防止大水猛灌,以小水缓灌进地为好,不要灌过塘水、长流水,要充分利用水的比热大、热容量高的物理特性,令其发挥蓄能作用。

4、合理用药防治田间杂草,加强病害防治

近年来,随着我国化工业的迅速发展,农用药剂种类越来越多,盲目用药会导致农药残留,降低产量。因优质稻抗性较弱,易于倒伏,卫生品质要求高,必须加大病虫害防治力度。目前,由于病虫害防治中农药使用不当,使一些有毒重金属离子及有机磷、有机氯等有害物质在稻米和土壤中的残留量较大,严重影响了稻米的卫生品质。为防止农药污染,病虫害防治应以综合防治,生物防治为主,搞好病虫害预测,严格控制农药用量,充分利用天敌的控制作用,坚持生物农药和高效、低毒、低残留的化学农药结合使用,以提高防治效果和稻米品质。三江地区优质水稻的种植应本着“农业防治为主、化学防治为辅”的原则,综合防治病虫害。由于受不同病虫草害的防治适期、方法及所要求的环境条件不同,所采取的防治措施,防治药剂也有所不同。在秋翻、春旋、泡田搅浆等一系列整地过程中,杂草种子从表层逐步布满整个耕层,用药时期不合理将造成除草不彻底,插前施药时期的把握尤为重要。选择长效、高效、低毒、低残留的药剂为宗旨,在沉淀最佳时期用药,可使药剂深入耕层,提高防治效果。

(1)充分发挥生物预警的作用,各测报点要严格检测病原菌发生和消涨动态,结合气候条件、水稻田间病害检测点检测数据及时指导病害防治。

(2)选择农业部药检所登记的新型杀菌剂,淘汰未登记、防效差的杀菌剂。

(3)施药条件:早晚无风天气用药,风速小于4米/秒,气温不超过27℃,相对湿度大于65%。

5、提高还田秸秆利用率,减少有害气体排放

秸秆还田配合施用氮肥和有机肥,比单纯秸秆还田更能提高土壤有机质含量。相对于秸秆覆盖还田和焚烧还田方式,秸秆埋没还田方式对水稻整个生育期水稻土N、P、K含量的稳定是比较有利的。随着水稻生育期的推进,秸秆还田能缓解粘土和砂土碱解氮、速效磷和速效钾含量的下降。秸秆还田和无机氮肥配施,或者秸秆还田、有机肥和无机氮肥配施有协同提高土壤碱解氮、速效磷和速效钾含量的作用,能改善养分供应状况,培肥地力。

作物秸秆是重要的有机肥源,其中含有丰富的碳、氮、磷、钾等营养元素,是物质、能量和养分的载体,是宝贵的自然资源。秸秆还田具有良好的土壤效应、生物效应和农田生态效应,有利于水稻生长发育,增产作用显著[1~3]。但是对于秸秆还田的埋深程度,适宜的秸秆还田量,以往研究没有严格的考量。对于秸秆替代化学肥料的施用问题,仍然是一个值得继续研究和商榷的问题。

篇(7)

大荒地村现有民营、个体企业46家,2011年经济总量达到10亿多元。经过10余年探索,这个村“三农”变革取得明显进展:

1.传统农业初步打造为现代农业、新型工业、温泉经济链接的现代产业体系

流转土地1300公顷,水稻种植实现标准化、规范化;大型机械140余台,育秧、插秧、收获均实现机械化;初步形成种养加循环经济模式,畜禽养殖业污染“零”排放,基本解决了农业污染问题。

推进新型工业。以东福为代表的驻村企业,农产品加工能力达到18万吨。“大荒地”品牌大米附加值高,有机肥生产、生物质能源等企业粗具规模。

发展温泉经济。东福依托当地的地热优势,发展集旅游休闲度假、生态农业观光、农业历史旅游为一体的温泉经济。2011年,实现营业收入3174万元,安置农村劳动力400余人。

2.传统农村初步变为住宅砖瓦楼房化、环境生态化、基础设施相对完善的新社区

住宅砖瓦楼房化:住房砖瓦化率达到98%,平房小区的车库、上下水、太阳能一应俱全,7万平方米楼房安排668农户,人均住房近40平方米。

社区生态化:街道平整,花园式院落。农村环境连片整治,新建人工湿地、地下排污管网、污水处理站及垃圾箱;种植树木、栽花、铺设草坪;安装艺术围栏、粉刷房屋。社区城镇化:建设给排水、供热、电网、污水处理、停车场等设施。

社会事业发展。基础教育全面落实“两免一补”政策。现代村部及标准化卫生所、多功能文化室、休闲文化广场。农村新型合作医疗100%,以及低保救助、村民养老保险。

3.传统农民初步转变为工人、服务业人员及新居民

村域内的二三产业企业,安置本村劳动力960人。加上搞运输、办旅馆饭店等,85%以上有劳动能力村民有了第二职业;农民生产生活基本城镇化,变为社区新居民。

4.民生福祉明显提高,村集体实力得到增强

人均年纯收入1.8万元。除了每公顷土地流转收入1.55万元外,还有工资和商贸运输等收入,已有80余辆私家车。

新建老年活动中心及1.5万平方米、120套老年公寓。建设县区级水平医疗中心,做到小病不出村,大病不误诊。村集体每公顷水稻收入2.6万元,纯利3000元,每年收入数百万元。对新生孩子、升入大学、60岁以上村民、新农合医疗保险给予补助。

“三农”变革的主要创新点

大荒地村在学习借鉴公司+农户+基地基础上,走出一条草根民营企业带动“三农”变革的新路子。

1.草根民营企业带动

东福董事长刘延东是本村村民,于2000年回村创业。从大米加工起步,10年内承包5个国有农场300公顷水田,建设有机米基地。到2011年,东福发展成为国家级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有科技研发、水稻种植、畜禽养殖、稻米加工、小额贷款、温泉旅游等11家子公司,资产总额11.5亿元,成为带动全村“三农”变革的主导力量。

2.新型加工业为龙头

2007年以来,东福与7840个农户签订绿色水稻生产订单,面积达7700多公顷,带动周边12个村发展绿色水稻,每年增加农民收入2250多万元。东福实行统一供种、统一供肥、统一种植技术、统一病虫害防治、统一收购,有机水稻品质得到保障提升。“大荒地”牌大米被评为“吉林省名牌产品”和“省绿色食品畅销产品”,售价高出市场均价2至3倍,特优米售价更是高出市场价10多倍。

3.现代农业为基础

以“基地化、标准化、机械化、专业化”为目标,建设方条田及水渠、节水灌溉、现代化育苗棚、全程机械化等项目。按照有机水稻生产技术标准,种植的绿色水稻、有机水稻面积,分别达到700公顷和600公顷,有机米园区被“中国绿色食品发展中心”和“中绿华夏有机食品认证中心”评为示范基地,被国家质检总局确定为国家级绿色水稻标准化示范区。东福农机服务中心,共有插秧机40台、收割机20台、翻地机60台、扬肥机7台、除草机20台及拖苗机。农业机械化降低生产成本15%-20%,农资统一采购争取部分价格优惠,合计每公顷水稻降低生产成本3000元左右。

4.温泉旅游成为新引擎

神农温泉庄园开发地下1940米优质温泉,富含氡、镁、钠、硫磺等30余种有益人体健康的微量元素、矿物质,建有神农博物馆、满族风情园、温泉休闲区及温泉游泳馆、餐饮中心、温室采摘观光园5个功能区,四季如春的绿色生态环境深受消费者欢迎。2011年被农业部和国家旅游局认定为“全国休闲农业和乡村旅游五星级企业”。

5.创新土地流转制度

在保持农民土地承包权不变前提下,创新出土地流转模式:农户+村种植公司+50公顷以上种田大户+加工企业,形成“人借马力,马借人威”的三赢局面。按照4000平方米左右规模改造水田,田埂、废旧机井等占地变耕地,新增耕地面积3%左右;将供水管铺在地下输水改造,每年节约1/3的水和20%的电。东福以每市斤高出市场价0.2-0.3元收购水稻,采取每年1月10日“上打租”支付收购水稻费用方式;负责提供生产全程技术服务及收割储存,按照低于市场价10%-20%收取费用;签订3年协议,市场粮价如果上涨流转费上调、下跌则不减,保障农户与村的长远利益。

6.建立农业合作社

建立黑米协会和绿稻协会。实行统一标准、统一技术、统一质量、统一销售、风险共担经营管理模式。2010年,黑米协会错时销售2600吨水稻,会员共增收1000余万元。绿稻协会开展水稻种植技术培训和专业讲座,提高了农民种植水稻技术。

7.启动生物质能源革命

村投资数百万元,建设秸秆颗粒燃气、稻壳炭棒等新能源项目。将万吨稻草压缩成稻草颗粒,将近万吨稻壳压缩成炭棒,变为锅炉燃料,炉灰制造硅肥、钾肥再还田;生物质能源为企业、居民供暖及供燃气,基本实现了生物质清洁能源代替农村传统“两把火”的能源革命。

8.强化技术、金融创新动力

与大专院校合作,推广现代农业技术、现代化大米加工技术、地源热能利用技术,提高了产业技术水平。东福于2010年投资3000万元成立小额贷款有限公司,为农户提供农业生产资料、生活需要及农户新上项目等方面的贷款服务。

9.创立村企合一党委

篇(8)

推进农业标准化是对传统农业的一种挑战,必须在建立和完善相关机制上下功夫。德惠市坚持农业标准制定与实施相衔接、产前产中产后相呼应、示范与带动相配套的农业标准化全程实施体系,建立政府推动、市场拉动、企业带动、农民主动的农业标准化实施运行机制,加强组织领导与政策引导,合力推进农业标准化的发展。

1.1建立组织,完善责任体系 德惠市坚持换人不换路子、换班子不换调子,始终把开展农业标准化工作作为市委、市政府的重点工作之一,强化领导、狠抓落实,做到层层有人抓、事事有人管,形成了各负其责、密切配合、齐抓共管的良好局面。一是建立了领导组织,成立了德惠市农业标准化工作领导小组。组长由主管农业的副市长担任,农业、畜牧、质监、工商、卫生等部门负责人为成员,全面负责农业标准化工作的总体规划、组织协调、责任分配和监督检查。领导小组办公室设在农业局,负责具体组织实施;二是成立技术指导组织。由市农业局农业技术推广中心牵头,联合农优中心、农业环保监测站等单位技术人员组成专家组,负责农业标准化生产技术操作规程的采集、生产技术标准的宣传贯彻、生产技术培训和各生产环节的技术指导。同时,依托各乡镇农技推广站,建立了市、乡、村三级农业标准化生产服务网络;三是成立质量监督管理组织。积极争取项目建设资金,建起了全市统一的、具有权威性的农产品质量检测检验中心,负责全市和外埠农产品质量的检测任务。为进一步把好农产品质量关,各乡镇、各专业批发市场也相继建起了农产品质量检测站(点),形成了较为完善的农产品质量检测体系,已初步形成了农产品从田间到市场的质量监控体系。

1.2制定政策,建立标准体系 德惠市根据农业行业标准和国家有关标准,制定了《德惠市无公害农产品、绿色食品生产技术操作规程》、《德惠市农业投入品管理办法》、《德惠市农业标准化生产基地认定管理办法》,使全市标准化生产有标可依、有章可循。在此基础上,按照“统一环境质量、统一关键技术、统一操作规程、统一监测方法、统一产品标识”的“五统一”要求,组织编写了蔬菜、果品、水稻等标准化生产基地建设方案,从档案管理、农资供应、产地环境监测、产品质量检测、认证产品标识管理等环节入手,实现逐一贯标达标。

1.3加大投入,健全管理体系 实施农业标准化生产重在管理。为此,全市加大了对农业部门的投入,强化农业部门在农业标准化工作中的主体作用。一是加大人才投入。依托省市涉农大专院校、科研院所,积极培养农业科技人才,现全市农业系统有中、高级农艺师300多人。对农村实用人才的培养,采取农闲集中培训与农忙分散指导的方式,对基地农民进行生产技术规程的培训和指导。每年举办市、乡、村三级农业标准化培训班1000多次,培训人数近12万人次,为大规模实施农业标准化生产提供了技术保障;二是加大财力投入。在县级财政紧张的情况下,每年拿出10万元用于奖励为农业生产做出突出贡献的人员,激发农业科技人员的积极性、创造性;三是加大物力投入。为满足开展农业标准化工作的需要,全市积极为农业系统各部门配置相关检测化验设备,建成了无公害农产品从生产基地环境质量监测种、肥、农药质量检测农产品质量检测的一整套监控测试系统。通过采取以上措施,现已初步形成了覆盖全市的农业标准化推广网络。

2.加强监管,探索农业标准化实施途径

农业标准化,实施是重点,监督是保障。德惠市着眼于提升农业综合效益,拓展农业标准化发展空间,从保障农产品质量安全和促进农业增效、农民增收出发,积极探索了农业标准化实施监管的有效途径,重点强化了三个控制。

2.1加强生产监管,强化基地控制 严格执行无公害、绿色农产品生产的国家标准和吉林省地方标准,在标准化生产基地内大力推广测土配方施肥、秸秆堆沤、选用生物农药、保护害虫天敌等综合技术措施,扩大生物农药、生物肥料、杀虫灯等节本增效新技术施用面积。目前,全市在布海、菜园子等乡镇标准化生产基地安装杀虫灯1500余盏,防治面积达10多万亩,占全市标准化基地总面积的25%。

2.2加强专项整治,强化投入品控制 以市农业执法部门为主体,每年春秋两季集中开展农资市场专项整治活动,切实搞好农业投入品管理;以农技推广部门为主体,在标准化生产基地内大力发展农资专供连锁服务部,建立直供直销、连锁专供的农资专供体系,全市已建成无公害农资专供连锁服务部11家。同时,在全市各农资经销商店均设立无公害农药销售专柜,有效避免了标准化生产技术操作规程中限制使用的农药、化肥和激素类物质的投入使用。

2.3加强质量检测,强化市场监管 为了促进农业标准化生产和实现农产品的优质优价,德惠市在各大农产品产地专业批发市场设立无公害、绿色农产品销售区,将已获得绿标或经检测中心检验合格的产品集中到此,统一销售。凡未经检验或经检验不合格的产品一律不允许在无公害、绿色农产品销售区出售。在农业部和省市检测部门的几次抽检中,德惠市的无公害蔬菜产品全部合格。

3.强化服务,创建农业标准化发展环境

实施农业标准化生产是对农民从技术到意识上的革新。针对许多农民认识不够,基地建设启动慢的问题,全市加大服务力度,推进农业标准化工作的发展。

3.1科学规划,引导发展 基地和龙头企业是实施农业标准化的有效载体,在推进农业标准化进程中围绕基地建设和龙头企业发展德惠市进行了认真规划,引导农民和企业加快发展。一是围绕龙头企业建基地。围绕国家级龙头企业――德大公司建立了3.6万亩绿色玉米生产基地、5.25万亩的绿色大豆基地、30万亩的无公害玉米基地、30万亩的无公害大豆基地;建立了高标准现代化肉鸡养殖基地16个,发展肉鸡代养户6000户。围绕省级龙头企业――上禾公司建立了30万亩的绿色水稻生产基地;二是围绕产业建基地。围绕天台镇的产业基础,建立了2万只无公害肉羊生产基地,围绕菜园子镇建立了1.5万亩的无公害西红柿生产基地;三是围绕市场建基地。郭家镇围绕果品批发大市场建立绿色果品基地1.5万亩,布海镇围绕“鬼市”建立无公害瓜菜基地6万亩。

篇(9)

县地处山区,森林覆盖率达74%,自然生态环境保护较好,农业生产也较少受到工业“三废”污染。近年来,全县大力推进农业产业结构调整,初步建成了食用菌、以为柑橘为主的水果、桑蚕、茶叶.优质米等农业板块,培育了森源香菇、鸣凤冲菜、鸣凤优质米、双红蜜桔、花园椪柑、龙凤蕃茄、石桥云雾茶等品牌,农产品标准化体系建设取得了实质性进展。主要表现在五个方面:一是制定了一系列农产品生产标准。制定和完善了水稻、食用菌、柑桔、茶叶、桑蚕等产品的多项生产标准,其中有关水稻生产的两项标准、食用菌生产的四项标准已由县质量技术监督局作为地方标准正式。部分农产品加工龙头企业也制定了企业标准。二是建设了一批农产品标准化生产基地。全县建立了5个50万袋茶树菇标准化生产基地、5个100万袋香菇标准化生产基地,1个万亩柑桔标准化生产基地、6个千亩茶叶标准化生产基地、5万亩无公害水稻生产基地,农业标准化生产基地面积达14万亩。三是推广了无公害农产品生产技术。重点推广了测土配方施肥技术、有机肥生产技术以及病虫害农业、物理和生物防治技术等,全县测土配方施肥面积达10万亩,病虫害农业、物理、生物防治面积达5万亩,农业标准化生产技术在全县得到了不同程度的推广和普及。四是开展了农产品质量安全认证。目前我县已有花园椪柑、石桥云雾茶、龙凤蕃茄、双红蜜桔等4类产品获得无公害食品认证,鸣凤大米、森源香菇2类产品获得绿色食品认证。县农业部门购回了全县首台农残检测仪,可以同时对20多个样品开展定性分析。五是推进了产业化经营。全县共有各类农产品加工企业388个,其中省级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1家、市级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5家、县级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12家,2008年农产品加工业销售收入2亿元,森源香菇、垭丝2个品牌被评为湖北名牌产品,野风食品、鸣凤米正在积极争创湖北名牌。

我县农业标准化工作虽然有一定的基础,但与现代农业发展的需要还存在很大差距。主要表现在四个方面:一是认识不够到位。部分农民、企业和经营者对实施农业标准化生产的作用概念模糊,认识和理解不透,主动积极的参与意识和观念不强,“重生产轻管理,重产量轻质量”的现象较为普遍,实施标准化生产还未能成为企业和农民的自觉行为。二是体系尚不健全。目前推行的标准化生产技术规程,大多为国家及省行业部门颁布的标准,与我县实际生产还有差距,且与国际标准还有明显差距,有待制定既适合我县土壤、气候及生产实际,又与国际标准相接轨的标准。食用菌产业在我县已有近30年的发展历史,种植规模已达9300万袋,鲜菇产量达5万吨以上,农民发展食用菌人均现金收入达到2000元以上,而直到年才制定和颁布第一个地方标准。鹿苑茶是我县的传统优势农产品,然而到目前为止,尚未制定统一的地方标准,农户生产全凭经验,产品质量无法保证。三是生产方式落后。农业生产经营分散、规模小、机械化程度低,农产品品质、品相不一,质量安全也无法保证。食用菌生产仍处于一家一户作坊式的生产,全县没有一套完整的机械化制筒、装袋、烘干等现代化设备和专业服务队伍,生产方式仍处于上世纪80年代的水平。柑橘、茶业产业也是如此。四是基地建设水平不高。受客观条件限制,对产业基地投入有限,部分农业标准化示范基地布局不合理,水电路设施不配套,基地耕整、排灌、用药、施肥、采摘、运输等自动化、机械化省力设施基本没有,直接导致生产管理成本高、劳动效率低下、产出效益不高。五是农业企业数量偏少。全县农业产业化企业不到20家,规模种养大户生产规模小、数量少,缺乏推进农业生产标准化的主体。

二、加快我县农业生产标准化进程的对策建议

总体上说,所有农产品都处于过剩状态,但所有优质农产品都有市场,具体表现为“两个极端”,一个是“大路货”农产品大量积压,一个是绿色、无公害、优质、安全的农产品供不应求,二者的本质区别就在于内在质量不同。去年四川“蛆柑”事件给宜昌柑橘产业造成严重影响,柑农损失惨重,但江西赣南的优质脐橙依然卖到了1元钱1个,究其原因,关键在于他们对柑橘生产从基地建设、品种选择、生产加工、质量检验、采摘包装、储运销售全程实行标准化管理(《脐橙》早在年已成为脐橙国家标准)。因此,发展现代农业,一定要高度重视标准化工作。否则,我们的农产品上市之日就是过剩之时。

(一)加快农产品标准体系建设。一是制定标准。以国家标准、行业标准为基础,按照技术标准与产品质量标准并重,品种标准与生态环境标准并重,符合当地生产实际与参照国际先进标准并重的原则,根据我县自然环境特点及生产实际,有计划地制定食用菌、柑橘、茶叶等农产品系列标准规范,并对标准进行集成,转化成通俗易懂的操作手册。二是分类制标。农产品的质量档次不一样,分类标准也不一样。面对国内市场,要积极发展超市农业,制定适合我县农业主导产业发展需要的生产技术规范标准,按照国家农产品分等分级标准,严格依“标”生产,按“标”加工,引导农产品分级包装上市,确保生产出的农产品符合现代超市需求。同时,要加快出口农产品、名特优新农产品、食用农产品的制标工作,并逐步向大宗农产品普及。支持森源、兴利、野风等农产品加工企业建立与国际标准接轨企业标准,提高农产品的“三化”(质量等级化、重量标准化、包装规格化)程度,为农产品创知名品牌、无公害农产品、绿色食品认证和农产品出口提供技术保障,推动外向型农业发展,从根本上改变农产品无标生产、无标上市、无牌销售的状况。三是加快普及。开展多层次、多形式、多渠道的技术培训,大力推广普及无公害栽培技术、施肥技术及病虫害防治技术,真正将无公害生产技术落实到基层,让农民所掌握,及时应用到农业生产中。四是品牌认证。在搞好农产品标准化生产、规范化管理、全面提高农产品质量的基础上,积极组织各类品牌农产品的开发、申报和认证工作,争取更多的农产品成为国家和省认证的名牌。鼓励农产品加工企业建立良好的操作规范,积极争取通过ISO质量体系和环境体系认证。

篇(10)

中图分类号 F326.11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7-5739(2012)17-0320-01

沭阳县位于江苏北部,沂沭泗水下游,县域总面积达2 298 km2,其中耕地面积13.6万hm2,农业人口129万人。沭阳县是全国十大商品粮基地县、首批平原绿化先进县、商品猪基地县、科技先进县、国家级生态示范区、全国绿化模范县。全县森林覆盖率达28.73%,农、田、林网化率达100%,大气、土壤、水质等均符合绿色食品生产基地的环境质量标准要求。

1 沭阳县稻米产业发展现状

近年来,随着经济的发展和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人们对稻米的消费理念逐渐发生了变化,由数量满足型转向质量选择型,由营养型转向安全型,由单一消费转向多样化需求,从无公害稻米到绿色稻米,再到有机稻米,对稻米品质的要求逐步提高。同时随着稻米产业的发展壮大,特别是面对国际稻米市场的价格冲击和一些国家的绿色壁垒政策,发展绿色稻米产业势在必行,也是突破产业发展瓶颈的必由之路[1-4]。

沭阳县常年水稻种植面积7.33万hm2以上,年产稻谷60万t。沭阳县已通过无公害种植业产地认定面积达9.29万hm2,绿色食品种植面积达1.39万hm2,有机食品种植面积达242 hm2。通过无公害农产品认证156个,绿色食品34个,有机食品9个。其中无公害大米占主要部分,绿色食品、有机食品中几乎全部都是大米,尤以“江淮”、“茂安”、“白雪”等品牌逐渐叫响“绿色”品牌。无公害、绿色食品水稻生产技术已逐步推广,县、乡农技服务、技术推广体系逐步健全,农业投入品综合整治初见成效,禁、限用农药品种得到有效控制,水稻病虫害统防统治工作进一步加强,病虫预测防控能力加强,高效低毒农药推广应用步伐加快,病虫草害综合防治体系逐步建成。银河、江淮、星宇、茂安、华源、金益康、黎明等一大批稻米加工龙头企业,采取“公司+基地+农户”的模式,实行产加销一条龙,初步形成“白雪”、“高墟”、“裕农”等有影响力和市场占有率的大米知名品牌。

2 发展对策

绿色稻米产业发展要从建设优质绿色稻米生产基地着手,推进标准化生产,扩大绿色认证面积,推进产业化经营,壮大龙头企业群体,推进申报品牌,提升绿色稻米整体经济效益。按照“建基地抓粮源,扶龙头促加工,创品牌拓市场”的工作思路,发挥生态资源优势,把稻米生产、收购、加工、销售4个环节有机结合起来,在发展绿色稻米的理念、机制和方式上不断探索创新,建立“企业+基地+市场”的绿色稻米产业化经营模式,实现农民、企业双赢。

2.1 以市场为导向,科学规划品种区域

要发展沭阳县绿色稻米生产,优质品种的定位非常关键,筛选米型靓、品质优、口感佳、销路好、农民认可度高的品种作为主推品种进行推广种植,实现品种基本统一。选择稻米种植历史长、农田基础设施好的区域,规划建设绿色稻米常规基地。

2.2 以示范为推手,促进产业发展

通过创建新品种试验区、配方施肥示范区、高产创建示范区等绿色稻米示范田,发挥科技、品种、新成果示范带动作用,引导和激发农民种植优质绿色稻米的积极性,提高辐射区域农民种植绿色稻米的意识。

2.3 以质量为目标,强化生产管理

按照绿色食品技术标准制定统一的绿色稻米生产操作规程,建立生产管理档案制度和质量可追溯制度,农业部门应加强在技术方面的指导,逐步建立品种统一、规程统一、投入品统一、管理统一、收获统一的生产管理制度,把好生产关。

2.4 以农业执法为抓手,强化农业投入品管理

定期公布允许使用、禁用或限用的农业投入品目录,抓好农业投入品市场监管和基地监督检查,扶持建立绿色稻米基地农业投入品专供点,发展农资连锁配送和服务,从源头上把好投入品的使用关。

2.5 以科技为支撑,强化绿色稻米技术推广

依托农业技术推广机构,配备绿色稻米生产技术推广员,负责绿色稻米技术的指导和生产规程的落实;同时建立相应的培训制度,加强对基地生产管理人员、技术推广人员的绿色食品生产技术培训,保证生产技术真正落实到位。

2.6 发展订单农业,实现绿色稻米产业化

采取“公司+基地+农户”组织形式,通过签订购销合同,以高于市场价推行订单农业,通过委托技术服务,强化绿色稻米基地质量管理,形成公司、技术服务单位、农民利益共同体,促进绿色稻米生产基地稳定发展、农民增收、企业受益,实现多方效益的最优化。

2.7 发挥生态优势,打造绿色稻米品牌

绿色稻米产业必须打造品牌,以创造出更大的经济效益。要紧抓国家对发展绿色食品扶持的机遇,申报绿色标志、地理标识,着力打造绿色稻米品牌,进一步开拓优质绿色稻米市场,扩大沭阳县绿色稻米的知名度,促进稻米产业集群发展。加强绿色稻米市场供求信息平台建设,推动绿色水稻向现代产业化方向发展。

2.8 以深加工为新增长点,延长稻米产业链条

引导农业龙头企业开发米糠油、精炼油、谷维素等下游产品,以及速食米、碎米深加工等粮细化加工产业,从而使稻米产业链延长,产业发展空间拓展,附加值进一步提高,形成稻米绿色循环经济,促进全县稻米加工产业实现循环、健康、持续发展。

3 参考文献

[1] 金连登.我国有机稻米生产现状及发展对策研究[J].中国稻米,2007(3):2-5.

上一篇: 高三语文文常知识 下一篇: 跟踪审计的特点
相关精选
相关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