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23-09-24 15:32:51
序论:好文章的创作是一个不断探索和完善的过程,我们为您推荐十篇地理课的意义范例,希望它们能助您一臂之力,提升您的阅读品质,带来更深刻的阅读感受。
中图分类号:G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3-9795(2013)03(c)-0157-01
什么是一堂好的地理课?可谓仁者见仁智者见智。笔者认为一堂好的地理课应具有如下几条“标准”。
1 地理教学目标设计得正确、明确
地理教学目标是指导地理课堂教学开展的标杆、调控地理课堂教学的利器、是评价地理课堂教学的准绳。没有明确的教学目标,那么地理课堂教学就会显得无章法可循。可见,地理教学目标的设计尤为重要。
第一,设计地理教学目标需要依照行为目标陈述法来设计。行为目标陈述的基本要素包括行为主体(audience)、行为动词(behavior)、行为条件(condition)、行为程度(degree)。例如,对于“运用世界气候类型分布图说出主要气候类型的分布”这条标准[1],行为主体是学生,可省略,行为条件是“运用世界气候类型分布图”,行为动词是“说出”,行为程度是“主要气候类型的分布”。
第二,表述地理教学目标时有两种方式。一是按照三维目标的顺序来进行归类式设计,即从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三方面来归类;二是依照某个主题将不同领域目标综合起来进行融合式设计,即分若干条教学目标设计,每条教学目标中含有三维目标的多个方面。第一种表述方式随着新课程改革而出现,第二种表述方式在现今的一线教学中可能不如第一种表述方式更常用,但这两种表述方式都是正确的。
2 地理教师的教学技能扎实、悯熟
地理教师的课堂教学导入技能、口头语言表达技能、“三板”技能、组织技能、结课技能等,都关系着地理课堂教学的推进。地理教师只会讲解是不够的,必须要将已有的知识、技能、方法、观点等通过教学方法、教学技能传授给学生,让学生自己体悟到所学知识的价值。对于地理学科来说,地理课程的属性与地理学的综合性、区域性等特点,就决定着空间性是地理教学中的特色。而提高学生的地理空间素养就必须加强地理教师的“三板”技能。在第八次课程改革的今天,在信息技术辅助教学的当下,地理教学的“三板”技能也被师范生和新教师有所忽略。其实,地理教师在地理课堂教学中“三板”技能的展示,会潜移默化地影响着学生对“三板”的认识和学习行为,进而会影响学生的地理空间概念和地理空间能力的形成。可以说,地理教师的课堂教学技能是否扎实和悯熟,直接影响到地理课堂教学效果是否显著。
3 教师和学生间的关系良好、和谐
在地理教学中,地理教师处于主导作用,学生处于主体地位。近几年,地理学案教学的普及较广,不能因为使用了地理学案,而狭隘地理解地理教师的地位下降了。其实,能否准确、科学地运用地理学案开展地理课堂教学,是对地理教师的新的挑战。地理教师对学生的爱不仅要体现在口头上,还要体现在行为上,而在行为上体现关爱时,需要注意方式。对于九零后的学生,尤其是城市中的学生,更要关注教育方法。只有正确看待和处理地理教师的主导作用和学生的主体地位之间的关系,只有不断加强地理教师和学生之间的和谐关系,才能充分调动学生学习地理的兴趣和主动性,促使地理课堂的气氛更加活跃。正所谓:“亲其师,信其道”。
4 地理教学评价开展得积极、及时
地理课堂教学中的重要一环,便是开展地理教学评价和进行及时的地理教学反馈。学生的学习效果如何,能否达成地理教学目标,是至关重要的。在地理教学目标的指引下,地理教师设计或筛选若干道较为典型的习题,进行当堂检测,查看学生的学习情况,若较多学生出现同一问题,需要地理教师给同学们放慢进度地再讲解一遍,若是个别学生出现不懂等问题,也需要进行及时的评价和反馈。值得说明的是,地理教学评价时,要积极开展发展性的教学评价,以学生的发展为本。笔者认为,不注重地理教学评价和进行及时反馈的课,不注重地理课堂教学效果的课,是没有意义的地理课。
5 地理教学中有一定的缺憾、不足
1.激发学习兴趣
地理教师在导入中针对学生的年龄特点和心理特征,精心设计生动的导入语言,充分联系学生的生活实际,或展示图片,或演示实验,就会使学生感到学习地理既有意义又富有趣味,从而产生积极的学习心向。
2.启发学生思维
导入设计引入启发性的问题,采用形象化的语言叙述,创设富有联想的教学情境,导入就能燃起学生的思维火花,激活学生的思维活动,增长学生的智慧。
3.指导学习活动
学生对一节课的学习目标和学习要求有明确的认识,学习过程就能主动和有序。所以,教师通过导入,在上课一开始就将学习的主要内容、学习要求、学习方式都告诉学生,就能使学生在开始学习时就学有方向,学有依据。
二、高中地理课堂教学导入要遵循以下的基本要求
1.导入要有目的性
作为课堂教学的重要组成部分的导入,首先必须符合教学目的的要求,对不利于实现教学目的的导入形式和导入内容,要忍痛割爱。
2.导入要有科学性
所谓导入要有科学性,就是教师表述的地理概念定义、论证的地理原理、引用的地理事实等都要做到准确无误,具有高度的科学性;同时导入内容要条理清晰、逻辑性强;导入形式和方法要恰当。
3.导入要有针对性
地理课堂教学导入应当针对的教学实际主要是指要针对学生的年龄特点、心理状态、知识能力基础、兴趣爱好的差异程度等。
4.导入要有联结性
课堂教学导入的一个重要作用就是承前启后,建立新旧知识的联系。所以,设计导入时,要仔细分析新旧教学内容之间的联结点,充分了解学生的知识和能力基础,选择最佳突破口和表现方式,使导入温故而知新。
5.导入要有开发性
地理课堂教学导入的开发性要求主要是指两方面:其一是激发学生的地理学习兴趣,其二是开启学生的地理思维。
6.导入要有时效性
课堂教学导入要以最少的时间、最快的速度拉近学生与教师、学生与教材的心理距离,使学生尽快进入学习状态。导入时间一般应控制在5分钟之内。
三、课堂上我常尝试以下几种方法导入新课
1.复习导入,承上启下
由复习旧知识进而导入新课是日常授课中最常用的方法,这种导入有利于复习巩固已学习的知识,也使新旧知识之间的衔接更加紧密,自然而然地引出新课知识。复习的知识内容要与当节课的知识内容密切相关,可采用教师提问学生回答、教师或学生讲述等形式进行。如在学习《中国可持续发展之路》这一节知识时,可复习上节课的知识导入,教师可以讲述:上节课我们学习了可持续发展的基本内涵,明确了可持续发展的概念、可持续发展的复合系统、可持续发展的基本原则等知识,这节课我们在此基础上一起来学习我们中国是如何实施可持续发展的《中国可持续发展之路》。
2.设问导入,引发思考
“学起于思,思源于疑。”课堂中根据新课的重点、难点,设计若干有趣、带有启发性的问题导入,以激发学生渴求新知识的愿望,让学生有目的地听课。教学中教师要着眼启发、引导和帮助学生将新知识融会到原有的认知结构,激发学生潜能,使学生处于积极的思维状态中。如在教授《常见的天气系统》这一章节时可以设计这些问题导入:(1)今天的天气情况怎样,同学们知道今天这样的天气是怎么形成的吗?(2)“一场秋雨一场寒”是什么原因?(3)夏秋季节我国东南沿海的台风是怎么形成的?这些问题的抛出,必然引发学生强烈求知的欲望,使他们在课堂上认真听课,积极思考,调动学生学习新课的积极性。
3.悬念导入,激发兴趣
悬念,是指对那些悬而未决的问题和现象的关切心情。悬念导入一般可以出乎学生的预料,会让学生迷惑不解,常能造成学生心理上的焦虑、渴望和兴奋,这种心态就出现了教学过程中所需要的“愤”和“悱”的状态,使学生在课堂学习中高度注意。如在教学《大气的受热过程》这一章节时可以提出悬念问题:(1)晴朗的天空为什么是蔚蓝色的?(2)多云的白天为什么气温不高?(3)多云的夜晚为什么气温不低?这些悬念的提出,必然会引起学生的强烈的好奇心,课堂气氛必然就活跃起来。教师这时候做出总结,给出答案,就直接把学生的学习兴趣调动起来,也直接进入了新课的学习。
4.谜语导入,启迪思想
谜语具有很强的趣味性、知识性。利用谜语导入新课,可以启迪学生思想,提高学生学习的兴趣,活跃课堂学习气氛。如在教学《大气的水平运动――风》的时候,用谜语“诸葛亮借东风――打一水果名称(西瓜)”来导入风的学习,效果会很好。
5.热点导入,紧跟时事
关键词:
地理课堂;地方特色;高中生
地理生活化是近年来的热点话题,因此如何使地理知识真正贴近生活是地理教育工作者孜孜不倦所寻觅的。构建地方特色的地理课堂是以本地资源为主,使学生身边的地理资源融入于地理课堂中,从而转变传统地理课堂以书本知识为主的教学模式,即实现地理知识走出神圣的地理课本,走进学生的实际生活,让学生切切实实地感受到生活中处处充满着地理知识,使学生认识到地理不再是枯燥乏味的理论知识,而是与我们的生活息息相关的、对我们的生活有实际意义的并带有趣味性的学科。这样一来,学生会迸发出学习地理知识的极大热情,地理课堂教学效果也会不言而喻。人教版高中地理教材中“自然地理”“人文地理”“区域地理”的相关知识均可取材于学生的实际生活中进行讲解。下面,笔者结合人教版高中地理教材的有关章节,以河南省开封市的相关地理资源为例具体阐述如何构建具有地方特色的地理课堂,以期满足学生学习地理知识的需要和愿景。
一、构建地方特色地理课堂的意义
将高中地理课堂赋予地方特色,地方特色又融入于单调无趣的地理知识中,以喜闻乐见的方式呈现学生所要掌握的地理知识,不仅更易于学生掌握地理知识,更能使学生灵活运用地理知识解决生活中的实际问题,以达到地理教育的实际意义。
(一)优化高中地理课堂的教学模式
高中地理课堂的传统模式是以地理教师为核心,学生主要靠教师的讲授获得地理知识。在较为传统的地理课堂中往往会出现“教师苦口婆心的教,学生不知所以然的学”的现象,教学效果极其不佳。众所周知,地理知识与日常生活的方方面面都密切相关,地理渗透在我们的生活之中。在具有地方特色的地理课中,教师将学生所生活的当地的地理资源与所要学习的地理知识糅合为一个整体,并利用启发式教学让学生自己寻找隐藏在自己身边的地理知识,可以达到教学的目的。构建具有地方特色的地理课堂,转变顽固式的教学模式,给学生更有效、新颖的课堂模式以完成高中地理知识的学习。
(二)授以高中生独特的学习思维
具有地方特色地理课堂的构建不仅仅满足于地理知识的传授,也为学生开启了一扇学习其他知识的门。在具有地方特色的地理课堂中,学生通过所在当地的地理资源学习相关的地理知识。在此过程中,学生能够逐渐地认识到生活处处皆学问,逐步养成书本理论与实际生活相结合的学习惯性。学生思维方式的养成,有利于其形成高效的学习方式。因此,在具有地方特色的地理课堂教学中,教师应授以学生独特的学习思维,让学生以独特的思维方式面对高中期间繁重的学习任务,用自身独特的学习方法排解课业压力。
(三)增强高中生的家乡认同感
爱国主义情感的培养是我国基础教育阶段最基本也是最重要的内容。高中时期是学生形成情感态度价值观的重要阶段,学校等教育部门会通过多种多样的方法对学生进行此方面的培养。构建具有地方特色的地理课堂能以特殊优势培养学生的家乡认同感和归属感。当教师将原本书本中的例子替换为学生身边的实例时,学生会产生一种亲切感;当学生在学习与当地一些熟悉的地理景观相糅合的地理知识时,学生会产生无尽的自豪感;当在具有地方特色的地理课堂中学习地理知识时,学生会深深地爱上自己的家乡。
二、构建地方特色地理课堂的策略
构建一节具有地方特色的地理课堂,需要多方面的考虑和探索。一节具有地方特色的地理课堂的成功组织需要地理教育工作者在课下做足工作。而且,教师应清楚并不是所有的地理景观都适合引用到地理课堂,也不是把地理景观生拉硬套于地理知识之中。
(一)有效替换书中案例
替换书中案例,重在“有效”。我们不可否认的是,人教版高中地理课本中的所有案例都是经过一批行业内的学者专家经过仔细的斟酌、思量所引用的具有代表性的案例。我们在构建具有地方特色的地理课堂时,如果不能找到合适的案例进行替换时,绝不能随意运用不切实际的当地地理资源。例如,在讲解必修一第四章第三节《河流的地貌发育》时,书本上引用“黄河三角洲的发育”作为案例分析,该案例大致阐述黄河三角洲的形成过程,同时配以黄河三角洲的卫星图更使得学生能够清楚地学习到河流堆积地貌的形成原因和大致过程。黄河流经开封,开封的地貌是由黄河冲积而成,虽然如此,但流经开封的黄河以及由黄河冲积而成的平原并不具有代表性。如果在构建具有地方特色的地理课堂时,不问初衷只是简单地将“开封的黄河冲积平原”的案例引用到地理课堂中必会适得其反,给学生的学习带来迷惑和困扰。因此,我们在构建地方特色的地理课堂时,要不忘我们的本质追求,不忘初衷,实施有效的案例替换。
(二)引导学生探寻实例
学生往往能熟练地掌握经过自己主动探寻后获得的知识。学生自己去感知、自己去思考、自己去发现所要学习的地理知识,其效果将远远高于教师直接按照地理课本照本宣科的讲授。引导学生去发现、发掘身边的地理资源并有效的与书本知识相契合,可使学生从生活中发现地理知识,又从生活中学习地理知识。例如,必修二第二章第二节《不同等级城市的服务功能》,编者为满足大部分地区学生的需要选择了“上海市城市等级的变化”和“荷兰圩田居民点的设置”这两个具有代表性的案例。对于从小生活在开封市的高中学生来说,上海、荷兰可能比较陌生,因此在学习本节课中这两个案例很难贴近学生的生活。在具有地方特色的地理课堂上,地理教师为方便学生接受和理解,应结合开封市及周边县进行讲解本节课的知识。例如,在学习“城市的不同等级”时,教师可把开封市与其所管辖的县进行比较分析,并适当加以讨论。教师还可让来自不同等级城市的学生自主发言,分享自己观察到的城市概念、大小、功能等。在此过程中,地理教师要引导学生展开思维,鼓励学生发散思维,帮助学生总结理论知识。教师还应引导学生自主地去发现,并在这一过程中学习到课程标准所要求掌握的知识,通过高效的途径达到教学目的。
(三)就地开展地理实践活动
开展地理实践活动是学习地理知识时常见而又有效的一种教学手段。众所周知,在大学的地理教育中,培养单位会组织该专业的学生实地学习、考察。而在高中地理教育中,由于时间、培养模式等一些主客观因素的限制无法开展相应的远足实践活动。但是,构建具有地方特色的地理课堂的宗旨之一就是立足本地,充分利用本地的地理资源,使之融入于地理知识之中。例如,必修三第四章第一节《区域农业发展—以我国东北地区为例》,分析了东北地区的地理条件、农业布局特点等知识,从而讲述了有关农业的知识。开封是一个农业大市,本节课的讲解可以从开封的农业入手,在不影响正常教学安排并保证安全的前提下,组织学生去开封周边的农村实地考察,把地理课堂开在乡间,根据课程标准要求,配合以书本编排次序引导学生实地了解开封的地理条件、农业布局特点等情况。在这样的活动中,学生既能学到课本上知识,又能充分了解这片养活自己的土地。
三、结语
构建具有地方特色的地理课堂是一个开展地理教学的新思路,也是较新的方法。学生能够在这样具有家乡特色的地理课堂中深刻感悟到学习地理知识的乐趣,并进一步增强自己对家乡的了解和认同感。因此,在构建地方特色地理课堂时,教师应采取一定的方法、策略,从而构建更加完美的地理课堂以满足学生学习地理知识的需要。此外,广大的地理教育工作者应结合自己当地情况,搭建赋有当地特色的地理课堂,并养成不拘泥于传统教学思路的思维习惯,从而形成更为优越的教学模式。
参考文献:
[1]尹司雯,尹丽云.浅析高中地理教学生活化[J].中国校外教育旬刊,2015(2):33.
[2]熊安新.让学生的思维飞一会———初中物理教学中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J].亚太教育:87.
一、在地理教学中开展活动课的意义
1、开展地理活动课有利于学生个性品质和健康心理的培养。
培养学生的完美个性,健康心理,优良品质,是课堂教学中不易实践的内容,在教师带领下的活动课中,教师与学生打成一片,有互动交流,有互动影响。学生在活动中的言行举止都比在课堂上更自然、更真实,他们的思想、情绪、观点、行为、个性、品质、心理活动更易表现。地理活动课更有利于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培养探究能力。地理学科综合性强,涉及面广,课堂教学受时空限制,教材中的地理知识,学生不可能在课堂上完全掌握,如教材中讲到地球一章时对其中涉及的天文知识,只凭教师在课堂上讲授枯燥乏味,学生不爱听。应有计划的安排天文知识讲座,组织学生进行天文观测等活动,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2、有利于培养学生热爱自然、热爱家乡的情感。
地理活动课中创设道德感情境、美感情境、理智感情境和综合情境,让学生发现、欣赏自然和人类经济建设的美,对祖国、家乡、人民产生深厚的爱,对前人做出的巨大贡献表示由衷的崇敬之情,以此激发为祖国、为人类作贡献的理想。家乡的自然环境、风土人情、民谚所包含的丰富知识,展现在我们面前的经济建设成就,均可激发学生的探究热情。乡土地理内容成了创设好活动情境的主要阵地,让学生深入乡情调查研究,发现、欣赏、赞美家乡自然之美,经济建设之美,风土人情之美;同时也找出家乡存在的问题,分析产生的原因,寻找解决的办法,培养主人翁精神。
地理活动课的形式多种多样,内容丰富多彩。如寻找北极星、四季星座及其行星,日食、月食的观察,气候现象的观察,到野外进行地质地貌观察,测定气温、气压的变化,记录天气变化的过程等。激发学生热爱自然、探索自然的激情,培养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知道从最熟悉的现象来思考自然的奥秘、探究科学的道理。养成勤动脑的良好习惯和细观察、善始善终的品质。把这些观察与生产生活的实际联系起来,逐渐发展到学以致用的目的。
3、有利于培养独立自主和合作学习的能力。
组织学生对野生动植物资源、土地利用、水资源、水土流失、环境污染等方面的调查性活动。把家乡当作调查的主要阵地,通过调查使学生在调查中学习,把广阔的自然和社会当作学生学习的课堂,使学生懂得欣赏家乡的美,培养热爱家乡的情感,实现在调查之中获取信息的目的,并在调查之中发现问题、解决问题,培养社会责任感。然后每个学生写一份调查报告,这样学生就必须查阅大量的资料,调查性活动能促使学生去博览群书,这种学习的意义是无法用分数衡量的。如果学生深入实际调查,能够使他们更加了解社会,也使他们处理事情的能力得到锻炼。
“集体组织,自由活动”的活动方式可以是个人的活动,也可以是小组的活动。自由活动能使学生从心理上彻底摆脱对老师的依附,有助于锻炼学生的能力,也避免了教师有意无意的干涉,培养学生在社会实践中的参与意识,形成独立人格;学生自由组织学习群体,有助于在群体中培养交往能力与合作精神,自由组织的活动群体会使他们感觉到轻松,互相信任。小组活动中学生敢于发表自己的见解,有不同意见的进行辩论,使活动达到,让学生在小组活动中互相学习,取长补短,达到共同进步。
二、设计地理活动课的四个原则
1、趣味性原则
趣味是学习的先导,它给学生以全新的感观刺激,吸引学生。活动课通过采用多种多样的形式,能克服传统教学的单调乏味感,使内容丰富多彩,有形、有色、有物,增加趣味性。寓智于趣,寓学于乐,使学生在宽松、愉快活泼的气氛中开展活动,获得新知识,发展能力,从而获得学习成果。
2、知识性原则
地理活动课设计应以教材的知识为基础,适当拓宽、延伸和深化,即源于教材,落实于教材,加深扩展学生知识领域。注意知识的纵向发展和横向联系,因此地理活动课,有时可以是地理单学科的,有时也可以是多学科集为一体,使知识不仅得到纵向迁移,也得到横向迁移,促进学生综合素质的全面培养。
3、实践性原则
地理活动课的设计还要提倡多实践,不仅要求学生在教师指导下进行活动,而且要倡导每一名学生都可以根据自己的认知能力,发挥其创造性和想象,动手设计,这有利于学生突出个性,表现特长,为教师进一步因材施教打下基础。同时,学生自主自立能体现其主体作用,有利于学生的组织能力、自学能力、思维能力、分析解决问题能力的锻炼提高。
4、有序性原则
在地理活动课设计中,教师最重要的职责不再是手把手地教,而是应当致力于学习活动的设计,使所有学生在活动中都加快发展自己。因此,关注不同阶段、不同层次的学生的学习特点尤为关键。必须运用有序性的地理教学原则,设计地理活动课系列,由易到难,由简到繁,由浅入深。
三、开展地理活动课的具体操作
1、结合教材设计活动课。
在初中地理新教材中的《影响气候的主要因素》一节的活动课,安排了“小型演讲会”,主题是:正确了解地球在变暖;好好爱护地球,因为只有一个地球。
2、开展研究性学习活动课。
研究性学习活动课的内容,主要包括资料搜集整理,分析研究自然现象、社会问题等。例如,七年级《天气与气候》这一章节,布置学生搜集天气预报资料、观察记录天气变化的过程。
传统的高三地理复习课大多以教师为主导,教师讲,学生听,“满堂灌,一言堂”。学生成了知识的容器,缺乏思维的独立性和创新性,不利于学习能力的培养,也谈不上终身学习和素质教育。把高三地理复习课变成活动课,能有效地促进学生的自主学习、合作学习和探究学习,符合素质教育的理念。
2.它符合现行高中地理课程的基本理念
把高三地理复习课变成活动课,能促进学生对地理问题的探究,能构建适宜的时空和情景让学生自主学习、合作学习和探究学习。
3.它符合现行高中地理课程的设计思路
把高三地理复习课变成活动课为高中地理课程与生产生活实际相结合提供了更多的机会,更能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让学生积极主动地运用各种地理原理和地理规律去分析地理的实际问题。
4.它符合现行高中地理的课程目标
“一言堂、满堂灌”的复习模式难以达成新《课程标准》的三维教学目标。把高三地理复习课变成活动课,更能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实现三维教学目标也更加现实有效。
二、把高三地理复习课变成活动课的方法
1.转变教师角色,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
长期以来,教师在课堂上一直占据绝对“优势”。教师占据主动,学生居于被动。实际上,学习是一种脑力劳动,最理想的状态是主动学习,要像草原上的狮子一样,主动向猎物猛扑过去,动作敏捷而迅速。主动原则是最根本的教学原则。可是,怎样才能让学生像狮子一样积极主动地学习呢?著名教育家赵廷为先生曾经说:“教师只可以帮助、鼓励或指导儿童做事,却不可替儿童做事。”学习应该是学生的事,不能被老师包办。教师应当削弱在课堂上的绝对优势,只做一些组织、指导、辅助等事项,要让学生处于课堂的主体地位,发挥他们的主观能动性。最好的办法就是开展课堂活动,让学生成为课堂真正的主角。唯有如此,学生才会像狮子一样,向知识猛扑过去,才会对学习产生兴趣,才会主动积极。
2.宽容错误与失败,鼓励学生积极参与课堂活动
面对学生的错误,很多教师是缺乏耐心的。有一位高三老师复习岩石圈的物质循环时,让学生上台板画岩石圈的物质循环示意图,学生画得较慢,且错了几个地方。这位老师说:“算了,你回座位吧,还是我来画。”他把学生的画擦得干干净净,没做任何解释,自己重新画了一遍。有些老师甚至会苛刻地批评学生的错误,乃至羞辱学生。这是非常要不得的“教学行为”,它会打击学生的学习兴趣和自信心。为此,在上高三地理复习课时,教师不仅要转换角色,还要准备好足够的耐心,宽容学生的错误与失败。教师对学生的鼓励要实事求是,不能夸大,也不能缩小。要让学生在每一次失败中很自然地爬起来,在每一次成功中获得信心和学习兴趣。唯有如此,学生才会乐于参与课堂活动。
3.分类对待,大胆取舍,给足时间,让课堂活动充分开展
毫无疑问,高三地理总复习的工作任务是繁重的,既要复习高中地理必修一、必修二、必修三,还要复习选修课,更要复习区域地理。特别是区域地理,学生是在初中学的,相隔时间太长,遗忘太多,更需要认真复习。与之相矛盾的是,活动课的“效率”是很低的。
既要考虑总复习的任务和教学进度,又要开展课堂活动,如何让二者统一起来呢?我认为就是要把高三地理总复习的内容进行分类,区别对待。第一类,属于重点难点又能够开展课堂活动的内容,通过课堂活动进行总复习;第二类,属于重点难点又难以开展课堂活动的内容,通过其他方式在课堂上进行总复习;第三类,属于非重点非难点内容,由学生在课堂外进行自主学习。如此区别对待,能为课堂活动腾出大量时间。但是,有些老师对学生的自主学习很不放心:特别是对于第三类内容,学生偷懒不复习怎么办?学生自主学习学不会怎么办?如此等等。不论实际情况怎样,我认为教师首先要转变观念。教学方法多种多样,但没有一种教学方法是万能的,教师对此一定要有舍得的心态。对学生要有信心,对总复习内容要大胆取舍,要敢于把一些内容交给学生自主学习。与其面面俱到地复习而让学生厌烦,不如大胆取舍让学生一试身手,主动学习。有足够的时间作保证,复习活动便不会走过场,一定会取得意想不到的良好效果。
4.科学设计,提高课堂活动的可操作性
(1)科学设计讨论活动
讨论活动是最普遍的课堂活动形式,它有利于开展学生之间的合作学习,利于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和表达能力。对地理现象的描述、成因分析、地理规律归纳、提出解决地理问题的措施等复习内容均适于讨论活动。此类活动最忌教师临时起意,仓促为之。教师在课前就要对讨论活动进行问题设计。所设计的问题要具体而细微,层层递进,富有逻辑性。问题具体而细微,学生易于完成,讨论活动便能顺利开展。学生通过讨论活动能够深刻理解地理原理和规律,获得成就感,培养学习的兴趣。
(2)科学设计观察活动
观察能力的培养是高中地理教育的重要内容,它包括对地理现象的观察、对地理图表的观察,等等。在高三地理总复习中,对地理图表的观察是主要的。对图表的观察,我们要指导学生从图名、图例开始,这属于读图习惯的范畴。对于观察活动来讲,关键还是问题的设计。问题具体而微,观察的目的性就很明确。
在课堂上实施“学讲”一体化,就是充分体现学生的主体地位,以自主学习贯穿学习的整个过程,给学生提供自主建构的时间和空间,以遵循学生认知和发展规律的“学进去”“讲出来”作为学生的学习要求和学习方式,用尊重、理解学生的学习方式来调动学生主动学习的积极性。它强调以学生的好奇心和求知欲得到满足来维持学生学习的持久动力,以学生“学进去”的成就感和“教别人”的表现欲,满足学生认知及自我实现的需要。比如我在讲述《南方地区与北方地区》一节时,设计了一组关于南方与北方地区居民生活习俗的题目,让学生通过读图、思考、讨论、交流等方式,合作完成探究问题,让学生分别互相讲解,每组选择一名学生,接受其他学生的提问,鼓励内向的学生在自己信赖的同学面前大胆发言。
二、教学内容生活化
新课改的一个核心理念,就是让学生学习对生活有用的地理。地理老师在课堂教学中瞄准学生的生活经验和现有知识,牢牢抓住学生“好奇、好动、好表现”的心理特点,联系生活实际,巧妙地处理教材,创造性地使用教材,选择与生活实际密切相关的地理现象,给学生创设富有情趣又有意义的学习经历和学习活动,让学生在活动中、参与中、经历中感悟学习地理的乐趣,体会地理的魅力。引领学生从生活的视角发现、思考、解决地理问题,从而提升学生的生活品位,提升对家乡地理环境的理解能力,增强适应家乡环境的能力。又引导学生从地理视角欣赏我们家乡、祖国,极大地增强爱家、爱国的热情,为培养具有地理素养的公民打下基础。
三、教学问题情境化
地理课堂教学中,教师有效的问题设计,能启发学生思维,培养概括、处理信息的能力,帮助学生更好地掌握教材内容,改变传统“满堂灌式”的学习。一旦教师在课堂教学中,设计的问题太过空泛,学生便会产生疑惑,没有发言的勇气。在日常地理教学中,很多教师的课堂教学缺乏激发学生思维的问题设计,导致学生的主体性不能充分发挥。很多教师在设计问题时,普遍存在问题内容简单、呈现方式单一、设问缺乏情境性、问题呈现模式直接、缺乏思维性和探究性等缺点。“盐”很重要,但我们不能直接食用。同样,教师设计的问题缺乏情境,会使学生觉得枯燥无味,无法达到调动学生积极性,引导学生积极思维的目的。所以,教师要牢固树立“知识源于现实、知识源于生活”的基本思想,把教学主题中内含的关键问题、核心问题回归到真实(或模拟)的生活情境中,使其变枯燥为生动、变抽象为具体、变空洞为有意义,从而与学生已有的知识结构及个体知识联结起来。比如,在讲授“地球公转”时,我引用“两小儿辩日”的故事,并设置如下三个问题:①两个小孩在路边争论什么?②“孔子不能决”的问题,你们哪位能帮我解决?③孔子为什么不能决?结合学生感兴趣的故事设问,学生兴趣盎然。又比如,在讲授《俄罗斯的自然环境》时,我设置了如下问题:我国有“一江春水向东流”的说法,在俄罗斯会有这样的说法吗?由此引入俄罗斯地形方面的教学。
四、教学方法多样化
在应试教育依然轰轰烈烈的今天,很多教师为了达到短期的应试效果,课内“满堂灌”,课后“题海战”,剥夺了学生学习地理的乐趣,也从根本上失去了对学生成长发展的关怀,从而使学生彻底失去学习地理的主动性与积极性。新课程要求地理课堂教学应该致力于提高课堂教学的有效性,即实施“有效教学”。所谓“有效教学”,指的是教师以占用学生尽可能少的时间、精力和物力投入,取得尽可能好的教学效果,从而实现指定的教学目标的行动过程。只有有效教学才能让地理走出“死记硬背”的死胡同,才能让地理学科中蕴藏的科学道理深深地植入学生的心中。
为实现“有效教学”,教师应改变传统的“师讲生听”的模式,尝试多样的教学方法。如让学生上台讲课的“参与教学法”,强调学生动手操作的“操作学习法”,以及“知识竞赛法”“模拟旅游法”等等。采用多样的教学方法,可以拉近师生情感,改变学生怕地理的心理;同时也可以促进教师教学观念与教学习惯的更新,引导师生双方明确地理学习的方法和目标,从而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使地理教学在素质教育中的作用增强了,培养了学生终身学习的能力。
美国的心理学家、教育学家布鲁纳曾说:“学习的最好刺激,乃是对所学教材的兴趣。”而加强地理教学的趣味性,对于活跃课堂气氛,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和注意力是至关重要的。地理教师想要把课上得兴味盎然,激发起学生强烈的求知欲望,那么课堂教学中的新课导入这一环节就显得极为重要。
“良好的开头是成功的一半”。讲好课的开头是调动学生学习积极性的第一步。如果在上课一开始学生就注意听讲,他们就有可能连续认真地听下去。否则,他们的注意就不易稳定,掌握的知识也不全面,学习效果自然受到影响。因此在实际的教学中我首先对教材进行认真的钻研和深度的挖掘,努力设计出能引发学生学习兴趣的“导语”。或通过讲与本节课有关的生活事例或一些社会时事导入新课;或在课的开头提出学生感兴趣的问题,造成悬念等。
例如,在讲授初二地理的“时区”教学时,时差的概念,学生通过旅游、夜间看体育直播赛场的情况来体会;各国采用的时区:让学生在观看NBA系列直播,美国当地时间和中国时间的比较中,分别对这些加以理解体会,设置悬念以吸引学生融入课堂。同时,我还要求自己上课要态度积极、亲切和蔼、自信心十足。在课堂教学做到语言生动、条理清楚,并联系实际讲好每节课的学习目的和意义,使学生明确学习的重要性和必要性。这样,就会引起学生的注意。
二、打造轻松课堂,提高学习效率
观察以往的课堂教学,会发现,学生在课堂上害怕发言,生怕出错,怕遭到同学耻笑,受老师责备。所以,大多数同学采取默不做声,不动声色,缄默不言的态度。并有不少同学在老师提问的刹那间,焦虑不安,神色慌张,低头回避,生怕老师叫到自己的名字。在这样的课堂上学生紧张异常,没有安全感,更无平等、愉悦的感觉可言了。可以想象,在这样的课堂上,学生的学习效果会大打折扣的。
心理学研究表明,人在轻松的时候,大脑皮层的神经单元才会形成兴奋中心,思维才会敏捷;而在压抑的时候,大脑皮层的神经细胞就会受到抑制。只有在轻松的环境下,学生才能加快思维进程,所学知识才能加以巩固并转化为能力。因此,创设和谐民主的课堂氛围对提高课堂教学效率是有好处的。所以教师在课堂教学中应尽量创设一种轻松的课堂气氛,不再板着脸上课,该和学生开玩笑的时候也会开个玩笑,逗学生笑一笑,有时学生在课上捣乱,不要生气发火,而是开个玩笑,或者冷处理一下。这样既解决了课堂上的异常情况,又不会打击学生的学习积极性。
教学实践证明上课时如果心情轻松,学生的表情自然,心情就会比较好,课堂效率也势必有所提高。其实这点我在平时的教学活动中自己也深有体会。激情、幽默、轻松的语言交替使用,活跃了课堂气氛,容易引起学生的注意,也自然提高了学习效率。
三、开展课堂活动,激发学习兴趣
新课程理念强调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注重学生积极主动地参与到课堂学习的过程中去。这种新的学习观的形成使得学生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人,有利于从根本上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例如,在讲授《世界主要气候类型》时,我针对气候类型多而复杂的特点,把学生分成10个小组,每小组探讨一种气候类型,上课时由学生自己讲述和相互补充,并且由其他小组评分,促进学生之间的相互竞争,提高学习效率,从而既培养学生收集资料的能力,又有利于学生分析能力和表达能力的提高。
四、解答学生关心的问题,培养学生探求知识的兴趣
教师在备课时,不仅要备教材、备教法,而且要备学生,要认真考虑学生会有哪些想法或疑问,讲课时予以解答。例如,在讲授《地壳运动》教学:通过地壳探索的新资料了解地壳环境环境,使学生不仅仅能掌握知识,更能获得前沿的科学信息和资料;并且讲述地震发生时怎样防震减灾的知识等,学生都感到都很满意,而且还会“亲其师,信其道”。这样既排除了学生的疑问,又坚定了学生学习地理的信念。当前,中学生思想活跃,对社会热点问题非常关心,在课堂上常会出现一些意想不到的问题,这时教师应针对这一情况实事求是地解答学生的问题,满足他们的求知欲。
1、开展地理活动课有利于学生个性品质和健康心理的培养。
培养学生的完美个性,健康心理,优良品质,是课堂教学中不易实践的内容,在教师带领下的活动课中,教师与学生打成一片,有互动交流,有互动影响。学生在活动中的言行举止都比在课堂上更自然、更真实,他们的思想、情绪、观点、行为、个性、品质、心理活动更易表现。地理活动课更有利于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培养探究能力。地理学科综合性强,涉及面广,课堂教学受时空限制,教材中的地理知识,学生不可能在课堂上完全掌握,如教材中讲到地球一章时对其中涉及的天文知识,只凭教师在课堂上讲授枯燥乏味,学生不爱听。应有计划的安排天文知识讲座,组织学生进行天文观测等活动,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2、有利于培养学生热爱自然、热爱家乡的情感。
地理活动课中创设道德感情境、美感情境、理智感情境和综合情境,让学生发现、欣赏自然和人类经济建设的美,对祖国、家乡、人民产生深厚的爱,对前人做出的巨大贡献表示由衷的崇敬之情,以此激发为祖国、为人类作贡献的理想。家乡的自然环境、风土人情、民谚所包含的丰富知识,展现在我们面前的经济建设成就,均可激发学生的探究热情。乡土地理内容成了创设好活动情境的主要阵地,让学生深入乡情调查研究,发现、欣赏、赞美家乡自然之美,经济建设之美,风土人情之美;同时也找出家乡存在的问题,分析产生的原因,寻找解决的办法,培养主人翁精神。
地理活动课的形式多种多样,内容丰富多彩。如寻找北极星、四季星座及其行星,日食、月食的观察,气候现象的观察,到野外进行地质地貌观察,测定气温、气压的变化,记录天气变化的过程等。激发学生热爱自然、探索自然的激情,培养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知道从最熟悉的现象来思考自然的奥秘、探究科学的道理。养成勤动脑的良好习惯和细观察、善始善终的品质。把这些观察与生产生活的实际联系起来,逐渐发展到学以致用的目的。
3、有利于培养独立自主和合作学习的能力。
组织学生对野生动植物资源、土地利用、水资源、水土流失、环境污染等方面的调查性活动。把家乡当作调查的主要阵地,通过调查使学生在调查中学习,把广阔的自然和社会当作学生学习的课堂,使学生懂得欣赏家乡的美,培养热爱家乡的情感,实现在调查之中获取信息的目的,并在调查之中发现问题、解决问题,培养社会责任感。然后每个学生写一份调查报告,这样学生就必须查阅大量的资料,调查性活动能促使学生去博览群书,这种学习的意义是无法用分数衡量的。如果学生深入实际调查,能够使他们更加了解社会,也使他们处理事情的能力得到锻炼。
“集体组织,自由活动”的活动方式可以是个人的活动,也可以是小组的活动。自由活动能使学生从心理上彻底摆脱对老师的依附,有助于锻炼学生的能力,也避免了教师有意无意的干涉,培养学生在社会实践中的参与意识,形成独立人格;学生自由组织学习群体,有助于在群体中培养交往能力与合作精神,自由组织的活动群体会使他们感觉到轻松,互相信任。小组活动中学生敢于发表自己的见解,有不同意见的进行辩论,使活动达到,让学生在小组活动中互相学习,取长补短,达到共同进步。
二、设计地理活动课的四个原则
1、趣味性原则
趣味是学习的先导,它给学生以全新的感观刺激,吸引学生。活动课通过采用多种多样的形式,能克服传统教学的单调乏味感,使内容丰富多彩,有形、有色、有物,增加趣味性。寓智于趣,寓学于乐,使学生在宽松、愉快活泼的气氛中开展活动,获得新知识,发展能力,从而获得学习成果。
2、知识性原则
地理活动课设计应以教材的知识为基础,适当拓宽、延伸和深化,即源于教材,落实于教材,加深扩展学生知识领域。注意知识的纵向发展和横向联系,因此地理活动课,有时可以是地理单学科的,有时也可以是多学科集为一体,使知识不仅得到纵向迁移,也得到横向迁移,促进学生综合素质的全面培养。
3、实践性原则
地理活动课的设计还要提倡多实践,不仅要求学生在教师指导下进行活动,而且要倡导每一名学生都可以根据自己的认知能力,发挥其创造性和想象,动手设计,这有利于学生突出个性,表现特长,为教师进一步因材施教打下基础。同时,学生自主自立能体现其主体作用,有利于学生的组织能力、自学能力、思维能力、分析解决问题能力的锻炼提高。
4、有序性原则
在地理活动课设计中,教师最重要的职责不再是手把手地教,而是应当致力于学习活动的设计,使所有学生在活动中都加快发展自己。因此,关注不同阶段、不同层次的学生的学习特点尤为关键。必须运用有序性的地理教学原则,设计地理活动课系列,由易到难,由简到繁,由浅入深。
三、开展地理活动课的具体操作
1、结合教材设计活动课。
在初中地理新教材中的《影响气候的主要因素》一节的活动课,安排了“小型演讲会”,主题是:正确了解地球在变暖;好好爱护地球,因为只有一个地球。
2、开展研究性学习活动课。
研究性学习活动课的内容,主要包括资料搜集整理,分析研究自然现象、社会问题等。例如,七年级《天气与气候》这一章节,布置学生搜集天气预报资料、观察记录天气变化的过程。
新课程标准下的地理教材,叙述性内容少了,图像和活动课的内容多了。而在各种图像中都涉及大量的地理信息。所以在地理课堂教学中,教师要首先学会巧用地图,以地图做引线,让学生学会从地图中获取地理信息,从而进一步了解和分析地理事物的内在联系与规律,借助地图来认识地理事物,借助地图来掌握有关知识。所以说地图在地理课堂教学中既是教具,也是学具。对学生而言,是帮助其树立空间地域概念的基础,也是培养其地理思维能力的主要手段。在地理课堂中如何提高学生运用地图能力,我认为应该做好以下几点:
一、巧设知识意境,化文为图
在传统的地理课堂教学中,教师往往因为担心学生不能全面具体地掌握知识点,就采取“填鸭”的方式,由教师引导学生从文字上去理清课文思路,再由学生死记硬背下课程的知识要点,而忽略了学生主体性的发挥,忽略了学生对知识系统的把握。这样往往使学生对所学的知识记得快,也忘得快,更达不到融会贯通的效果。所以说,在地理课堂教学中,教师要想办法在教学中把冗长的文字转化为简单明了的图像,引导学生首先读好地图,分析图像,从地图中发现某一地理事物的特征、成因和分布规律。在这个过程中,教师要精心备课,充分研究教材,把握课文中的知识点及重难点,找出它们同图像之间的内在联系。
二、找准知识切入点,读图析图
地理教材中讲述的地理事物和现象中,有不少是学生不易观察到的。如果单用口头讲解,不但不易讲清,而且学生理解也很困难,学生一时对地理原理难以理解,如空间地域分布、地理现象时空变化等。此时,如果把每节课的知识点采用图像教学,就可化抽象的说教为形象的描述,对学生形成具体、明确的地理概念有极大的帮助。如:初中地理教材在讲黄赤交角和太阳直射点的移动规律时,学生对黄赤交角及太阳直射点一年四季的变化是比较难懂的,但它又是理解和掌握地球公转意义的关键,要求学生一定要理解和掌握的。这时,如果先让学生读懂黄赤交角变化图和太阳直射点一年四季变化图,并从中分析找出变化规律,记住了这个变化图就等于记住了这节课的难点要点,以图解文,以图记文,这个问题就能很容易地得以解决。
三、做好双边活动,填图练图
地理教材中对不少原理、事物都用较大的篇幅来阐述,繁琐而零碎,学生学习时无从着手。这时,我们不妨采用图像教学方法,把一些地理原理、发展变化规律设置成地图,先让学生根据老师提出的问题练习填图,从亲身填图实践中总结出某个地理变化规律来。比如在讲《澳大利亚》这节课时,先让学生在地图上准确地填出澳大利亚主要城市、人口、地形分布、气候类型分布等,然后根据地形及气候分布规律来总结出:澳大利亚气候对植被、人口分布的影响;澳大利亚发达的工矿业形成原因;澳大利亚养羊业和耕作业的成因等,从而分析出“骑在羊背上的国家”和“坐在矿车上的国家”其深刻的内涵。
四、以地图为引线,理清知识体系
新课程倡导教师“用教材”而不是简单的“教教材”,引导学生自己“学教材”,让学生利用教材这根“拐杖”学会走路。目前的高中地理教材主要有人教版、鲁教版、湘教版北师大版和中图版等。教师不仅要从地方的教学实际出发选择合适的教材,更要创造性地用好教材,科学地把握教材,在使用教材的过程中融入自己的科学精神和智慧,对教材知识进行重组和整合,选取更好的内容对教材进行深加工,设计出活生生的、丰富多彩的地理课。教材不等于教学内容,教学内容大于教材。教学内容的范围是灵活的、广泛的,可以是课内的,也可以是课外的,只要适合学生的认知规律,从学生的实际出发的材料,都可作为学习内容。教师“教教科书”是传统的“教书匠”的表现,“用教科书教”才是现代教师应有的姿态。过去的教和学都以掌握知识为主,教师很难创造性地理解、开发教材,现在则可以根据需要自己“改”教材,但是,这样的“改”显然不是随心所欲,想怎么改就怎么改的,而是建立在对专业知识体系的整体把握和对新课标要求的透彻理解的基础之上的。
二、转变空泛的“说教观”,联系生活实际
伟大的教育家陶行知先生曾提出“生活即教育”,并强调:“教育要以生活为中心,没有生活做中心的教育是死的教育。”新课改把回归学生生活世界视为教学改革的重要途径,地理课程在“关注贴近学生生活的地理,学习对生活有用的地理,学习对终身发展有用的地理”时,要从提高学生生活质量、生活品位、生活格调等角度,拓展学生生活的视野。学生生活视野的拓展,不仅要从衣食住行出发,更要放眼于快速发展的社会生活,通过了解社会经济的发展,理解生活意义,以致力于更加美好生活与和谐社会的创造。在地理课的教学过程中,教师必须走出照本宣科、空洞说教的误区,面向丰富多彩的社会生活,开发和利用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选取学生关注的话题,围绕学生在生活实际中存在的问题,理论联系实际,帮助学生理解和掌握社会生活的要求和规范,学会运用这些要求和规范来观察个人、他人与社会现象,着手解决一些实际问题。
三、转变沉闷的“课堂观”,强化课堂互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