世界经济发展的特征汇总十篇

时间:2023-09-24 15:32:51

序论:好文章的创作是一个不断探索和完善的过程,我们为您推荐十篇世界经济发展的特征范例,希望它们能助您一臂之力,提升您的阅读品质,带来更深刻的阅读感受。

世界经济发展的特征

篇(1)

国际金融危机爆发后,全球跨国直接投资流入量显著下降,2008年投资总额达1.74万亿美元,比2007年1.97万亿美元的历史峰值减少了11.66%。2009年跨国直接投资延续了下降态势,缩减至1.18万亿美元,标志着从2004年开始的国际投资增长周期的正式终结。随着世界经济缓慢复苏,以及世界生产和贸易活动的恢复,全球跨国直接投资也从低谷中走出。2010年全球各国跨国直接投资增长9.3%,总额达1.29万亿美元,但远低于2007年的历史高点。尽管2011年全球经济持续动荡,但全球外国直接投资实现了17%的增长,达1.5万亿美元。具体来看,跨国直接投资的国际格局主要具有以下三大特征

(一)跨国直接投资流入的整体格局没有显著变化

国际金融危机爆发以来,发达国家依然是跨国直接投资流入最多的地区,东亚、东南亚和南亚地区次之,跨国直接投资对初级产品出口国(包括石油、天然气输出国和矿产资源的主要输出国)的流入相对较少。从总量的角度看,2000年以来,发达国家吸引的外资大约在4000―13000亿美元之间波动,东亚、东南亚和南亚国家在1000―3000亿美元之间,而初级产品出口国大约在200―2300亿美元间波动。

分工格局中不同地区受危机的影响程度有所不同。发达国家吸引外资受危机的冲击较大,从危机前的1.3万亿美元降到2009年的6028亿美元,2011年恢复至7532亿美元;东亚、东南亚和南亚国家的跨国直接投资流入量已恢复,高于危机前水平,而主要初级产品出口国虽有所回升,2010仍低于危机前水平。

(二)跨国直接投资流入格局在发达国家和发展中国家内部均出现一些变化

从发达国家内部来看,欧洲地区的流入量在持续下降后强劲反弹,美国增势不稳。欧洲地区和美国的跨国资本流入格局受其经济复苏的不同态势影响,呈现出不同的特征。2011年流入欧洲地区的外资增长23%,美国的跨国直接投资流入量在2011年出现下降,降幅达8%。流入欧洲地区的外国直接投资强劲反弹,主要是欧元区国家受债务危机的影响,金融市场动荡,经济增速下降;一方面,受公司重组、提高资产利用效率和降低成本等因素的驱动,另一方面,也存在一定的欧元贬值情况下的机会主义交易,导致对欧元区国家的跨境并购增多,2011年对欧洲地区的跨境并购增长55%。

从发展中国家内部看,拉美地区资源型国家的跨国直接投资流入较为活跃,增幅超过东亚、东南亚和南亚地区。2011年流入发展中国家和新兴经济体的外国直接投资增长不再主要依靠南亚、东亚和东南亚,拉美、加勒比地区以及转型经济体增长显著。流入亚洲发展中经济体(不包括西亚国家)的外国直接投资较2010年增长11%,东亚、东南亚和南亚分别吸引外资2090亿美元、920亿美元和430亿美元。而拉美和加勒比地区吸引的外国直接投资流入量增长34.6%,达2160亿美元。

(三)发展中国家和转型经济体的跨国直接投资流入连续两年高于发达国家

发展中经济体受内部需求强劲、经济加速增长和南南投资上扬影响,2010年外国直接投资流入量上升12%,高于全球外国直接投资流入量5%的增速,达5740亿美元,占当年全球外国直接投资流入总量的52%,首次超过发达国家。而2010年流入发达国家的外国直接投资下降了7%。2011年发展中经济体吸引外资继续占全球外国直接投资的一半以上;而流入发达经济体的外国直接投资虽呈强劲反弹态势,较2010年增长18%,但仍略低于发展中国家和新兴经济体的外资流入量。

二、美、日发达国家和印度跨国直接投资的主要特征

(一)美国的跨国直接投资复苏缓慢

整体上看,美国的对外直接投资和对美国的直接投资的复苏,慢于美国经济的复苏步伐,并且在结构上出现了一些新趋向:

一是从跨国直接投资的流量看,美国的对外直接投资和对美国直接投资的流量均低于危机前水平。危机后跨国直接投资的流入出现下降,回升趋势不稳,2009年大幅减少50%,2010年上涨49.3%,但2011年又出现了8%的下降。跨国直接投资的流出也受危机影响出现显著下降,虽出现回升,但仍低于危机前水平。

二是从跨国直接投资头寸的收益率看,对美国直接投资头寸的收益率已高于危机前水平。对美国直接投资头寸的收益率在2009年降为4.18%后,2010年已恢复至6.12%,高于2007年6.07%的水平。美国对外直接投资头寸的收益率则有所下降,2009年降到9.45%,2010年略升为10.48%,但仍低于2006年的12.26%。

三是从跨国直接投资的国别结构看,基本格局没有发生变化。美国的跨国直接投资主要来源于欧洲、加拿大和亚太地区,2009年跨国直接投资的流入量下降50%,主要来自欧洲地区和亚太地区的直接投资大幅下降,2010年来自两个地区的投资出现增长,涨幅分别为87.97%和220.66%。美国跨国直接投资的流出也以欧洲地区为主,占一半以上,拉美和亚太地区各占20%左右,国际金融危机后,对欧洲地区的投资出现大幅下降,2010年有所回升。

四是跨国直接投资的流入和流出都出现了逐渐集中于制造业的迹象。2011年前三季度,制造业领域的流入量占总额的41%,而金融和保险行业的流入量仅占10%。美国的跨国直接投资流出,金融和保险业受危机影响下降非常显著,制造业的冲击较小。金融和保险业的对外直接投资,从2007年821.7亿美元直降至2010年的135.1亿美元,2011年三季度跨国直接投资流出量转为负值,制造业领域的对外直接投资受金融危机冲击也出现大幅下降,但降幅小于金融和保险业。

(二)日本的对外直接投资受危机影响较大

一是总体上看日本对外直接投资从2009年以来下降较为明显,对外直接投资在2011年有所增长,而引进外资形势仍然严峻。首先,2010年日本对外直接投资继2009年下降42.03%后,下降23.35%,2011年前三季度逐季度增长,一至三季度累计值已超过2010年全年水平,制造业对外直接投资的快速增加成为主要的带动力量。其次,日本引进外商直接投资在大幅下降后继而出现净资本流出,集中在非制造业领域,这意味着日本作为主要的发达国家,引进外资面临着比较严峻的形势。

二是从三大洲的分布来看,对亚洲的投资基本上较为稳定,对北美洲和欧洲的投资波动较大,对北美洲的投资大幅下降,而对欧洲地区的投资在大幅下降后2011年出现较大增加。从2011年的初步估计数据看,对欧洲地区的直接投资为399.86亿美元,占比34.6%,略大于亚洲地区34.0%,而北美洲地区仅占比13.4%。并且,日本对外投资的大幅增加主要来自对欧洲地区直接投资的增加,对欧洲地区165%的增速远高于亚洲地区77.4%的增速。

三是从亚洲的布局看,中国仍然是日本在亚洲最大的投资国,泰国仅次于中国,对新加坡和韩国的投资也有较大规模。近年来,对中国的直接投资持续增加,而对印度尼西亚、越南和印度的直接投资出现较显著的增加,但对这些国家的投资总量仍然较小。

(三)印度跨国直接投资的流入和流出均出现较明显的下降

印度跨国直接投资的流入自国际金融危机后持续下降,2009年和2010年分别下降1.04%和33.5%(数据来源于印度央行提供的财年数据,本段所提的年份均为财年)。从国别结构来看,自由港和发达国家仍是其主要的资金来源地。从行业结构看,服务业仍是跨国直接投资的主要流入领域,但2010年大幅减少45.5%,其中,金融业和房地产业的降幅较大,计算机服务和通信服务部门的流入量也出现下降,而制造业有所下降,降幅相对较小。

印度对外直接投资危机前快速增长,国际金融危机对其产生的冲击较为显著。2006―2008年从29.8亿美元增加到193.9亿美元,国际金融危机爆发后,2009年和2010年分别出现17.9%和8.19%的下降(数据来源UNCTAD数据库)。进入21世纪以来,印度的对外直接投资,尤其是跨国并购已经历了从发展中国家为主向发达国家为主的过程。从行业结构看,印度的对外直接投资主要集中于制造业领域的生物医药产业和汽车业,以及软件行业和通信服务业。

从印度引进外资的政策看,进一步扩大自由化的同时,加大了对战略性产业的监管。印度了更新的FDI名单,其中很多的产业领域FDI实行自由化,包括生物技术、医药和生命科学领域的基础性和应用性的研发,以及教育部门的建筑活动,印度还允许外国投资者对单一品牌的零售贸易的投资比例限制从51%扩大到100%,但是对于投资比例超过51%的FDI中,要求销售总额中至少30%的商品来自国内供应商,印度政府还决定,外国投资者对医药领域的并购申请提案只能实行政府批准,不再实行原先自动审批的模式。

三、跨国直接投资的发展趋势及我国的对策

预计2012年或近几年,跨国直接投资可能会呈现出以下主要趋势:第一,根据当前世界经济复苏形势,以及跨国公司的运营情况,联合国贸易与发展会议对2012年全球跨国直接投资保持谨慎乐观,预计全球FDI将温和复苏。第二,跨国直接投资流向可能在地区之间调整。第三,世界经济整体增长乏力,在资金流动性充裕的情况下,能源资源领域必然成为资本争夺的领域,而新兴技术领域对各国培育新竞争优势具有战略性意义,因此,对能源资源领域和新兴技术领域的跨国并购可能增多。

全球经济调整背景下,跨国直接投资的发展对我国的影响及对策主要有以下三点:

一是国际跨国直接投资的格局在短期内不会发生大的变化,这将意味着我国面临的国际分工格局较为稳定,短期内我国面临的国际跨国直接投资的形势将不会发生显著变化。因此,一定意义上说,我国跨国直接投资政策具有一定的延续性,根据世界经济形势和跨国直接投资的发展,可适时地、有针对性地进行调整和改进。

篇(2)

关键词 经济发展 经济发展方式 经济增长

一、经济发展方式的界定

经济发展方式的内涵离不开对经济增长方式的认识。经济发展的方式就是经济发展的方法和形式,包括经济增长方式、经济结构优化、经济运行的质量、经济效益、收入分配、环境保护、城市化水平、工业化水平及现代化程度进程等诸多方面的内容,含有可持续发展等。经济发展方式包含经济增长方式,但不等同于经济增长方式。经济发展方式反映了经济的数量、质量、结构和制度的根本性变化的总体特征。惟有从中国经济发展的阶段性特征出发来研究发展方式才有意义。经济发展方式的转变必须尊重所处的历史情境、地域经济发展的约束条件,选择与之相匹配的发展方式,才能实现经济社会全面、协调和可持续发展的目标。

二、经济发展方式转变的观点综述

经济增长方式被引入中国后,经济学界和实务工作部门从现代主流经济学、政治经济学、制度主义的范式等多个维度对经济增长方式转变进行了探索。十七大又明确提出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重大战略方针,要求尽快实现发展理念的转变,促进国民经济又好又快发展。从近年来的相关研究动态来看,主要研究了以下五个问题。

(一)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内涵

中国经济发展到一定阶段,发展方式的转型迫切需要一种新的方针来指导经济建设的开展。为此学术界针对新时期经济发展方式转变的内涵展开了研究。

(二)经济发展方式转变的问题与难点

从提出“转变经济增长方式”到强调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经历了12年的时间。一些学者对经济发展方式转变的问题和难点展开了研究,以期提出更有针对性的对策建议。

(三)经济发展方式转变的原动力

改革开放以来,中国经济保持了持续稳定的高增长和高发展,中国实现高增长的动力是什么?来10―20年,是否能继续保持这种强劲的势头?刘庆宝、未良莉结合我国的实际国情,对经济增长理论的源动力进行系统的分析,构建了扩展的索洛(So-low)模型,对投资、消费、出口――“三驾马车”对我国经济增长的拉动及其相互作用进行了实证研究,在此基础上提出了消费作为经济运行的主要动力,对拉动经济增长具有十分重要的作用。

(四)经济发展方式转变的途径

经济发展方式的转变必须有科学的途径,要实现国民经济又好又快发展,转变经济发展方式,就必须更深刻、更自觉地把握经济发展规律,下更大的决心、采取更有力的措施提高经济发展质量和效益。

三、现有研究的评价及其启示

从现阶段中国经济发展的特征出发,对相关研究动态加以梳理后,笔者认为近年来,国内学者从不同维度提出了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具体措施,但这些研究存在一些问题:对经济发展方式转变内涵尚缺乏统一的界定;未能从中国现阶段经济发展的阶段性特征出发认识经济发展的转变;从动力结构优化的视角寻求解决经济发展方式转变的有效途径,有待进一步深入研究。因此,今后中国经济发展方式转变需要从以下三个方面来进行研究。

(一)从经济发展方式转变的内涵界定展开研究

党的十七大报告提出: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推动产业结构优化升级。这是关系国民经济全局的紧迫而重大的战略任务。要坚持走中国特色新型工业化道路,坚持扩大国内需求特别是消费需求的方针,促进经济增长由主要依靠投资、出口拉动向依靠消费、投资、出口协调拉动转变,由主要依靠第二产业带动向依靠第一、第二、第三产业协同带动转变,由主要依靠增加物质资源消耗向主要依靠科技进步、劳动者素质提高、管理创新转变。

(二)从现阶段中国经济发展的阶段性特征出发研究

经济发展方式转变改革开放以来,中国已经保持了持续30年的强劲增长势头。他们都在怀疑,中国经济能走多远?因此,如何正确理解和把握中国经济发展方式转变的理论内涵和现实特征,确立经济发展方式转变的方向和思路,并制定出行之有效的政策成为研究中国经济发展方式转变问题的新趋势。

(三)研究中国经济发展方式转变中的动力结构优化问题

转变经济发展方式不仅要继续保持量的增长,更要注重质的提升。当前世界经济仍未停止萎缩,尽管经济下滑的速度放缓,但缺乏后劲的经济增长依然有下滑的可能。面对这场全球性经济衰退的挑战,我国政府采取了积极措施调整经济发展方式的动力结构,以扩大国内消费、加大投资为主,积极稳住出口来启动经济。

参考文献:

[1]欧志文,蒋均时.“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科学理念与时代内涵.消费导刊.2008(2):209-211.

[2]吴树青.转变经济发展方式是实现国民经济又好又快发展的关键.前线.2008(1):17-31.

[3]杨玉霞,邢宏.转变经济发展方式内涵及实现机制.学理论.2008(6):15-18.

篇(3)

网球运动孕育于法国,诞生于英国,开始普及和形成于美国。现代网球运动经过100多年的发展,在世界体育运动中的地位日趋明显,已成为世界上最流行的运动项目之一。近些年来,随着我国经济水平的发展和人们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网球运动在我国也越来越普及。如今,“北京中网”和“上海大师杯”在我国成功举办,这一切都标志着中国网球正在与世界接轨,它们的成功举办积极推动我国又一波网球热的兴起。但是我们必须客观地看到我国网球运动的水平距离世界先进水平还有很大的差距,尤其是男子单双打的水平与世界的差距还很大。如何缩小这个差距,尽快迎头赶上是一直困扰中国网球界的问题。本文对世界男子优秀网球运动员的形态、机能、

素质以及技战术等特征进行简略的分析,以期为能够迅速提高我国男子网球运动水平提供一些有益的参考。

1 世界优秀网球运动员的形态、素质、机能、心理特征

1.1世界优秀网球运动员的身体形态特征

网球运动在诞生初期被誉为“绅士运动”,可见其运动强度和运动量并不是很大,对运动员的身体形态要求也不高。但是,随着网球运动职业化的不断发展和完善,它对运动员的身体形态的要求不断提高。近此年来网球运动员大型化的趋势越来越明显。在当今男子职业网坛排名靠前的几名运动员身高都在1.80m以上。如费德勒1.85m、罗迪克1.86m、纳达尔1.86m,已经退役的前巨星桑普拉斯1.85m、阿加西1.80m。女子运动员身高超过1.80m的也比比皆是,特别是顶尖选手身高的优势更加突出,如达文波特1.90m、大威廉姆斯1.86m、小威廉姆斯1.80m,莎拉波娃1.83m。著名华裔运动员张德培曾经在17岁时取得了法网桂冠,但是此后他再没有获得过四大公开赛的冠军,这与他1.75m的身高不无关系。为了弥补身高和力量的不足,他必须更多地快速跑动,消耗更多的体能,在与其他高大运动员比赛时吃亏不少。目前,世界优秀男子运动员身高像张德培一样在1.80m以下的已经很少见了。网球运动员身材增高的趋势适应了网球运动场地大、活动范围广、运动负荷大的特点,同时也反映出当代选手的技术更加细腻,技术手段更加丰富的特点,要求运动员必须有强壮的身体,这是现代网球运动的特点之一。

1.2世界优秀网球运动员的身体素质特征

网球运动员除了要具有灵敏性好、反应速度快、爆发力好、动作速度快、心理素质好等乒乓球、羽毛球小球类运动员的共同素质外,还要有快速起动、急停、变向的能力,以适应在场地上左右奔跑、急停、变向的要求。对于网球来说,灵活性、速度和爆发力量是最重要的素质[1]。

从力量素质来看,网球项目要求运动员具有很好的最大力量。在比赛中世界优秀运动员击出网球的球速最高可以达到200km/h以上。这就需要运动员有足够的力量才能打出如此高的球速。现代网球运动的发展趋势表明:力量已经成为优秀运动员的重要素质。即使是技术型运动员也必须有足够的力量,否则无法在高手如林的职业网坛立足。

耐力素质是网球运动员所需的另一项重要素质,其原因在于:网球比赛的争夺异常激烈,并且一般的男子比赛通常都要在2个小时以上。一场高水平比赛一场打3至4个小时是司空见惯的。如此长时间、大运动量的比赛对运动员的耐力水平是严峻的考验。

1.3世界优秀网球运动员的身体机能特征

从身体机能来看,网球运动员要具有神经反应快、心肺功能好、无氧代谢能力强的特点。网球比赛的发球速度越来越快,运动员接发球的反应时间很短,必须在极短的时间内对来球做出正确的判断,同时采取相应的措施。因此网球运动员必须具有快速神经反应能力。此外,还要求运动员的血红蛋白含量要高达13%以上,白肌纤维比例要达到70%以上[2]。在身体机能的特殊要求方面,网球运动员要具有良好的有氧代谢能力。良好的有氧代谢能力是完成3至4小时的大运动量比赛的保证,这一点特别应该引起运动员和教练员的重视。

1.4世界优秀网球运动员的心理特征

在比赛中充分发挥技术水平,赢得胜利,除自身的技术水平、体能、战术运用等诸多因素外,良好的心理素质也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国外运动专家认为,在激烈对抗的大赛中要取得胜利,身体、技术、战术等因素占70%,心理素质占30%。因此,心理素质的好坏直接影响技术水平的发挥,要能够沉得住气,不急不躁。特别是在世界优秀网球选手的对决中心理素质的好坏直接影响到比赛的结果。有统计显示:在每盘打到抢七的决胜局中费德勒往往能够胜出,这与他的心理素质有很大的关系,在关键球上他不是能发出Ace球就是能够打出漂亮的底线击球,这也是他的绝技之一。

2 世界优秀网球运动员的技战术特征

2.1发球与接发球技术特征

发球与接发球技术是网球项目中的重要技术。网球的发球和接发球技术不但能够直接得分,还对比赛有很大的影响[3]。网球比赛分发球局和接发球局,运动员都力争保住自己的发球局和破掉对手的发球局。网球发球技术的重要指标是发球的球速,目前世界男子优秀运动员的发球最高球速都能达到200km/h。美国选手罗迪克在2003年与鲁赛德斯基的比赛中创造了249.38km/h的世界纪录。他在2008年的迪拜网球公开赛中就以17记Ace球把二号种子纳达尔阻止在了半决赛的大门外。

网球的接发球技术主要是准确的预判和回球。如果被动地在对手发球后再移动找球,在高速的发球面前不可能有高质量的回球,甚至根本接不到球。因此优秀运动员必须从对手的发球动作中预先准确判断发球的线路和落点及时移动,接好发球和创造接发球抢攻的机会。老将阿加西就是一位世界最好的接发球手,他34岁时还能够屹立在世界网坛,与其高超的技术分不开。其中接发球技术是他的优势,往往让对手在发球局中不能占到便宜。

2.2线路和落点的特征

网球的发展使传统意义上底线对抽已经成为过时的技术。我们在世界大赛中往往看到的是:击球线路的变化已经取代了等待对手失误的落后观念。现在的世界优秀运动员总是力争采用大角度的击球将球打到左右两角或直接得分或让对手来回奔跑,在对手回球质量不高的情况下给出致命一击。同样,运动员在被动跑动时也会打出高质量的直线穿越球或大角度的斜线回球,变被动为主动。

2.3个性化技术的特征

世界优秀网球运动员除具有普遍意义上的精湛技术之外,极具魅力的个性化技术的发展也是当今网球项目的特点之一。如双手握拍击球在传统上不是主流技术,但是阿加西、德约克维奇等著名运动员大量采用双手击球,增加了击球的力量和准确性;桑普拉斯、萨芬、费德勒等人采用的反手单手击球球速快、落点刁钻、动作潇洒。这充分说明任何技术只要运用得当都是可以取得很好的效果同样。

2.4战术打法的特征

纵观当今世界网坛,随着运动员个人能力的提高和技术的进步与发展,网球战术也有了很大的变化。在网球的发展过程中,底线对攻型曾经长期统治世界大赛。运动员在底线来回对抽,主要依靠对手的失误得分,后来大力发球后进行上网截击成为一种新的潮流,被称为发球上网型。理论界普遍认为发球上网型主动性强,是网球的发展趋势。但是由于近年来运动员击球速度的迅速提高,在底线能打出各种大角度的斜线球和直线穿越球,底线进攻的威力大增,大大限制了运动员发球后盲目上网的可能性,底线打法又重新受到重视。但是这种底线打法不同于传统的单纯底线打法,而是注重以大力发球和底线击球线路的变化造成对方回球失误或创造良好的进攻时机并及时上网进攻。同时这种打法也克服了原来的发球上网型的发球后即立刻上网的盲目性,减少了自身的失误,这种战术发展趋势应该引起我们的注意,加以认真的研究和探讨。

3 我国男子网球运动的发展策略

3.1顺应网球运动规律,重视选材工作。

选材是竞技体育的基础和最重要的环节,我国的网球运动若想跻身于世界前列必须从选材抓起。根据世界优秀网球运动员的资料和对网球运动特点的分析,具体来说,从身体形态上要选择身材高大、强壮有力的青少年。男子的骨龄预测身高要达到1.80―1.85m以上,同时在身体素质上要选择灵敏性好、反应速度快、肌肉力量好、耐力水平高的青少年。对此我们应该充满信心,如此身体条件的青少年在我国大有人在,关键在于发现和培养。

3.2更新观念,学习先进技战术思想。

现代网球技术的发展使网球技战术发生了很大的变化。因此我们的思想观念也要随之改变。首先是对多拍对打能力的认识。传统的训练理念要求运动员具有连续多拍对打能力,因此在训练中运动员长时间地练习对打。而目前网球比赛的实际情况是:在高水平的比赛中,运动员一般都会将球打到场地的边、角让对手接不到球,很少有两名选手多拍对打的场面。即使有多回合的争夺,也是在快速跑动中进行。因此,常见的多拍练习在高水平运动员中只能作为热身活动而不是主要的练习内容。实际情况是我们的很多运动员还在大量进行这种无效的劳动。在此,应该借鉴乒乓球的经验,“前三板解决问题”。即每次回球都要力争打到对手接不到的地方,以主动进攻得分而不是等待对手失误。其次是击球路线的练习。由于长时间练习多拍对打,我国运动员的回球路线往往集中在中路,因为只有这样才能进行连续的对打。养成这种习惯后在比赛中会不自觉地将球打到中路,给对手以机会。因此在练习中教练员应该要求运动员要有比赛意识,重视击球线路的变化,把球打到对手最难接到的地方。再有是底线和上网的结合。正如前面所说,世界优秀运动员在运用高质量的底线球和上网战术上有新的发展,我国运动员应该结合自己的实际,对底线和上网技术的配合进行探讨,找到适合我国运动员的方式,这样才能跟上世界潮流的发展。

3.3抓住关键环节,提高训练水平。

迅速提高我国网球运动的最直接和最快速的方法是抓住我国运动员的薄弱环节,改变这些方面的落后状态,以此带动整体水平的提高。这样的策略是符合决定竞技体育水平的木桶原理的。

发球是网球最重要的技术环节之一,同时也是我国运动员的薄弱环节。有资料显示,我国网球运动员的发球速度远低于世界优秀运动员的水平,造成这种情况的原因有两方面:一是我国运动员在身体条件上的差距使运动员发球力量不够;二是我们的发球技术落后,这也直接导致了发球速度不高。针对这种情况,可以采取的措施是:首先,在训练中重视发球技术的改进,增加练习发球的时间和练习的强度。据来我国讲学的美国专家何国纬博士介绍,美国运动员大约有1/3的训练时间安排有关发球和接发球的练习。因此,保证练习时间是首先要做到的。其次,从长远上提高我国网球运动员的选材标准,选拔身体适合的青少年从事网球的学习与训练。在当前阶段,第一,要利用生物力学等先进的技术手段对运动员的技术进行诊断,改进现有运动员的发球技术;第二,要加强最大力量和爆发力的训练,努力提高力量素质和挥拍速率,尽量减小身体能力的差距;同时加强发球落点的练习,以弥补发球速率的差距。

我国运动员的另一个明显的薄弱环节是耐力水平。从比赛实践看,我国男选手在比赛中一般只能坚持两个多小时的比赛,时间再长就会出现体力不支、腿部抽筋的现象。由此可见我国运动员的耐力水平之低下。解决此问题只有一个方法,即加大训练强度。

3.4开展多层次的网球比赛活动,立体发展网球事业。

在我国网球运动还不是很普及,有关部门有责任和义务使更多的人认识网球、喜爱网球,积极加入到这项运动的行列中。体育职能部门应该多举行一些业余的网球比赛,既能扩大网球人群,又能够发现部分有发展潜质的少年选手。有条件的学校、企事业单位和体育组织,应本着节约、高效的原则多举办一些邀请赛、友谊赛。各地体育部门应将网球比赛列入工作议程,通过比赛发现人才、锻炼队伍、扩大影响,培养更多的运动员。

4 小结

目前,我国网球还处于起步的阶段,特别是男子的水平相差很远,还需要付出极大的努力。当前的首要任务是根据我国运动员的实际情况,结合世界网球发展的趋势,制定我们的发展规划,包括战术指导思想、技术发展方向、体能训练计划以及选材和后备人才培养计划等,并且在实践中不断完善,以尽快缩小我国男子网球选手与世界优秀男子网球选手的差距。

参考文献:

[1]王清.我国优秀运动员竞技能力状态诊断和监测系统的研究与建立[M].北京:人民体育出版社,2004.

[2]田麦久,武福全等.运动训练科学化探索[M].北京:人民体育出版社,1988.

[3]全国大百科全书体育编辑委员会.全国大百利全书体育卷[M].北京:全国大百利全书出版社,1988.

篇(4)

一、市场营销的作用及其所担任的角色

人类迈入21 世纪,经济全球化速度加快,已成为世界经济发展不可逆转的大趋势。技术革命方兴未艾,知识经济席卷全球,正在成为新千年世界经济发展的重要动力;国际关系中随着美苏两大阵营的“冷战” 在9 0年代初期的结束,经济因素在国际中的地位更加突出,各国之间围绕综合国力的竞争展开一场激烈的较量,无论是发达国家,还是包含中国在内的发展中国家都不得不加入到这一潮流之中。重视经济,发展经济,成为世界各国在2 1世纪发展中最主要的发展目标。处在消费观望期的中国,市场营销是作为促进消费拉动内需的经济发展必不可少的重要手段和策略。世界经济发展的全球化趋势的主要特征除了生产全球化、资本全球化外,就是市场全球化。在现代经济展中,市场是世界经济发展的基础,是推动世界经济增长的主要动力。目前,国际市场、尤其是西方发达国家市场对商品和服务的吸纳力增长已经超过了生产力的增速,已经成为拉动世界经济增长的的关键动力。因此,中国经济要融入世界经济发展的快车道,想成为世界经济主流发展的重要成员, 就必须要抓住即将加人世界贸易组织的契机,重视市场、研究市场,并通过市场营销去实现中国经济的腾飞。

二、市场营销在中国的发展历程

从20世纪初开始,西方对市场营销的研究成果最早是通过中国在欧美的留学生传递到国内的。1936年,美国较早的一批市场营销学教材开始逐渐的传入中国,并在清华、复旦等国内少数重点大学内有相关教程。但由于当时中国长年战乱,企业数量极少,而且大都是国外资本和国内官僚垄断经营,市场营销的内在动力和外在环境都不具备。

从50年代到70年代末,市场营销在中国根本没有发展的基础,甚至不能作为一门独立的学科建设,几乎没有相应的科研成果,也不可能建立起相应的学科体系。自1978年起,中国走上了改革开放的正确道路,开始重视发展商品经济和市场经济。尤其是在1995年后,随着中国经济调整与改革都取得显著效果,长期存在的经济通胀问题得到有效解决,社会物质产品得到极大丰富。

三、中国市场营销的问题探讨

过去,由于缺乏相应的经济环境和实践条件,尤其是市场体制没有在根本上得到确认,因此,我国的市场营销理论难以得到深人研究和发展,大多停留在引进、消化和普及阶段。现在,两个转变的实施已经开始,市场营销所面对的环境正在发生根本性转折。正是这种转折,给我们的市场营销研究带来了一个良好的契机,同时也产生了一系列新问题、新课题。因此,可以说中国市场营销正面临着一次前所未有的契机。我们所面临并需要解决以下问题:

1.企业营销组织结构与功能统一问题。即如何使一些根本或不完全具备市场营销功能的企业培育和形成这一功能。

2.市场营销深化问题。即中国的市场营销如何从追求形式转向追求实质性内容、如何从单纯的产品促销转向企业的系统营销活动。

3.营销能力与效率问题。即企业如何考虑营销效率问题。

4.营销方式的变革问题,即我国企业如何真正面向市场。

四、中国市场营销的发展趋势

中国市场营销面临快速发展的机遇,中国的市场营销从20世纪80 年代开始建立,走过了一段从无到有,从弱到强的历程。进入21世纪初,中国市场营销的发展具备了良好的环境和比以往任何时候都要好的机遇,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市场营销在中国的发展面临良好的经济环境。

2.市场营销在中国的发展面临良好的政治环境。

3.世界经济全球化进程的加快,为中国的市场营销发展提供了良好的国际环境。

4.知识经济的到来为市场营销在中国的发展提供了良好的科学技术环境。

五、中国市场营销发展的战略调整

进人21世纪,中国的市场营销必须面对新时代和中国经济发展的实况,勇敢地从企业发展的幕后站到前台,形成新的营销战略思路,还应抓住国内经济环境、政治环境、国际环境和知识与科技环境给市场营销创造得良好机遇,推进市场营销理论的研究和市场营销策略的实施,促使我国的营销理论研究和实践水平进入崭新阶段,要实现这一目标,中国市场营销必须进行战略性调整和转变。

六、中国市场营销发展的对策与途径

中国经济改革与发展走市场化、国际化的道路,给市场营销提出了相当艰巨的任务,进人21世纪初,种种迹象表明,中国经济即将进入又一个高涨期,这就要求有与此相适应的市场营销对策的研究和制定,要有前瞻性,更要有利于中国经济的腾飞反战。从另外角度出发,又考虑到中国经济的实际,我对中国市场营销发展的对策和途径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的思考:

1.要引导整个市场向深层次方面发育和完善.

2.国家应乘经济高涨之机, 培养市场动力。

3.适度刺激市场需求, 扩大市场的有效需求,

4.为市场追加和注入新的能量, 启动市场。

5.为了使市场发育在全国范围内健康进行, 还应使区域市场与全国市场协调发展。

6.利用中美签署关于中国加入世贸组织协议之机,重点扶植一批大企业通过国际市场营销进人和拓展国际市场。

参考文献:

篇(5)

“十二五”时期世界将进入“后危机时代”,这是一个相对较长的时期,其表现为世界经济在结构变动过程中的逐步复苏。在这个阶段,由于金融危机带来了全球经济格局的调整,世界经济的重心和主题也随之发生改变。具体而言,“后危机时代”,世界经济发展重心及其主题的变化表现为以下五个层面。

第一,全球经济发展重心将“回归”实体经济领域。相关研究表明,发达国家,特别是美国虚拟经济的发展超出了实体经济承受范围,是产生此次全球金融危机的重要原因之一。虚拟经济是市场经济高度发达的产物,是金融深化的必然结果。虚拟经济具有高度流动性、不稳定性、高风险性和高投机性的基本特征,它以服务于实体经济为最终目的。随着社会信用的扩张,虚拟经济的规模迅速扩大,甚至超过了实体经济。以美国为例,2007年其虚拟经济是实体经济的30倍。这种情况下,虚拟经济发展严重脱离了实体经济,虚拟经济“泡沫化”极为严重,成为导致本次金融危机的罪魁祸首之一。由此,“后危机时代”,通过金融体系“去杠杆化”挤压经济中的“虚拟泡沫”,使整体经济发展重心回归实体经济,将成为全球经济一大特征。

第二,全球经济结构调整将“重塑”经济平衡状态。全球经济失衡被认为是此次金融危机的根源,失衡的经济增长模式在危机后必将难以为继,世界经济结构将出现一次大的调整。而世界经济结构调整的支点在于各国经济结构的转变,体现为各国经济发展模式的转变。由此,各国经济结构转变带来的世界经济重新平衡将成为“后危机时代”全球经济的基本特征之一。

第三,全球经济格局变动将“催生”新一轮产业革命。从世界经济发展历程看,人类应对经济危机并最终摆脱危机“后遗症”的方式有两种:一是对外战争和国内革命,另一种是新技术革命。其中,实施新技术革命的社会交易成本较低,是最为积极和有效的“去危机”手段。1857年,以生产过剩危机为主要特征的经济危机席卷了整个资本主义世界,美、英及欧洲大陆许多国家的企业在此次危机中纷纷破产。但是,之后十年内,以电气化为核心的产业革命给资本主义国家注入了增长动力,使这些国家迅速摆脱危机,走上经济高速发展的道路。而1929-1933年的“大萧条”之后,以原子能、电子计算机和空间技术广泛应用为特征的产业革命的发生,为美国等发达国家在20世纪保持经济长期稳定增长提供了新的源泉。由此,经济危机往往伴随着新的科学技术革命,而本轮危机带来的全球经济格局变动必将“催生”新一轮的技术革命和产业革命。

第四,全球经济发展亮点将“凸显”低碳经济和绿色增长。随着全球气候变暖迹象趋于明显,以发展“低碳经济”为核心的“绿色增长”模式成为世界经济发展新的“标准模式”,各国只有在这个基本模式框架中寻找符合本国的发展路径,才能融入新的世界经济体系,促使本国经济良性发展。“低碳技术”可能成为“后危机时代”新技术革命的主要方向。在“低碳技术”推动下,走“低碳经济”发展道路,创造“能源利用”与“环境保护”相结合的新增长动力,寻求经济的“绿色增长”,将是“后危机时代”世界各国经济发展遵从的主题。

第五,全球经济合作主题将“锁定”区域经济一体化。金融危机发生后,由于各国经济迅速下滑,导致全球贸易保护主义势力重新抬头。由此,各国开始强调地区合作的地域开放性和领域协调性,区域经济一体化步伐有加快的迹象。例如,欧盟通过地中海联盟扩大了区域合作的边界,东非共同体、东南非共同市场和南部非洲发展共同体(南共体)决定加强合作,西半球国家决定成立拉丁美洲和加勒比共同体等。与此同时,中国-东盟(10+1)自由贸易区的建立和清迈倡议多边化协议也是此次危机中区域一体化的亮点。由此,“后危机时代”,全球范围内的区域经济一体化可能迎来新的。

二、“十二五”规划的全球战略

从本质上来说,“十二五”规划是我国的国内经济社会发展战略方案。然而,在全球经济一体化的背景下,针对“后危机时代”全球经济发生的新变化和新调整,“十二五”规划中比较系统的“蕴含”了中国政府的“全球战略”。

篇(6)

经济全球化作为当代世界经济发展最根本的特征,已经渗透到我们经济生活的方方面面。经济全球化已经成为不可抗拒的客观现实。有着它自身的历史进程和特征。迅猛发展的经济全球化浪潮,对当代国际关系的理论与实践产生了重大的影响。全球化带来的不仅仅只是我们熟悉的、耳闻目睹的那些全球问题,从更深层次上讲,它使当代国际关系处于急剧的变革和转型之中,对传统的国际关系模式提出了严峻的考验。

一 经济全球化定义及其特征

经济全球化这一专门术语,最早出现在20世纪80年代中期。经济合作组织的一份报告认为,“全球化”一词最早是由T・莱维于1985年提出。他用全球化一词来形容此前20年间国际经济发生的巨大变化,即商品、服务、资本和技术在世界性生产、消费和投资领域中的扩散。’20世纪90年代,“经济全球化”这一词已被普遍采用,成为人们的共识。然而,对什么是经济全球化,在国内外发表的难以计数的文章和著作中,表述是仁者见仁,智者见智,尚无标准的定义和结论。乔治・华盛顿大学的普拉卡什和印第安拿大学的哈特认为:“经济全球化是一系列导致要素、中间与最终产品以及服务产品市场的经济活动跨越地理界限形成统一整体,并使跨国界价值链在国际循环中地位不断上升的过程。”。我国有学者说:“经济全球化在本质上是由各国市场开放带来的市场经济体制全球化。随着全球市场的逐步开放,势必会推动商品(包括服务)、信息、技术及生产要素跨境流动的不断增加,多国经济之间的相互依赖日益加深,市场配置资源的基础性作用从国家内部扩展延伸到全球,形成了全球经济一体化的必然趋势。”还有学者根据经济学关于生产社会化或资本再生产的理论来定义全球化,“经济全球化是社会化生产和高科技迅猛发展的结果,是生产社会化在当代高科技迅猛发展条件下的新发展。”“生产社会化这一世界的历史发展趋向,在当代……衍出经济全球化潮流。”等等。无论是生产社会化的新发展,或再生产过程在全球的展开,都意味着商品和生产要素的全球流动。自60年代末70年代初罗马俱乐部的两篇报告――《增长的极限》和《人类处在转折点》问世以来,全球性问题及其对国际政治的影响逐渐成为东西方学者普遍关注的问题。

伴随着经济全球化潮流的兴起,“反全球化运动”也正在全球化。在国内外,有一些“反全球化”的人士认为,经济全球化是主观的东西,是少数人有意操纵的产物,是“美国的阴谋”,是发达国家为发展中国家设置的陷阱。这种观点是十分荒谬的,因为它抹杀了经济全球化的客观性。正如有的学者所指出的:经济全球化是生产社会化在现代高新技术条件下的发展,是市场经济不断发展成熟的一个客观的、不以人们意志为转移的历史趋向。首先,经济全球化是科技革命的产物。科技革命为经济全球化提供了物质条件。在当代世界经济中,技术进步已经成为经济发展的核心,但是世界上任何一个国家单传依靠自身的力量都无法满足经济发展对技术进步的需求。作为当代经济发展的核心,技术进步的全球化必然导致整个经济的全球化。其次,经济全球化是市场经济的结果。市场化既是所有参与全球化的国家的起点,也是经济全球化的客观要求。经济全球化的历史证明,在市场经济成为所有参与全球化的国家都接受的体制后,才呈现出加速发展的趋势。市场的力量强迫一国内部经济自然而然地摒弃了强烈的地域和民族色彩,参与到世界经济的分工中去,由封闭的国内分工走向开放的国际分工,极大地促进了国际贸易和国际资本的流动。再次,经济全球化是贸易和投资自由化的必然。贸易和投资自由化指的是国际间物资、服务、技术和资本的自由流动。在当代世界经济中,贸易和投资自由化已经成为时代的潮流,几乎所有国家和地区都卷入其中,任何国家都无法回避,更无法抵挡。各国政府的推动,法律、规则、政策的制订和实施,对经济贸易自由化起着极为重要的作用。

当今世界,经济全球化主要表现出以下几个方面特征:一是国际分工不断深化。经济全球化时代,国际分工日益细密,由过去单一的垂直分工发展为垂直型、水平型和混合型等多种分工形式并存的新格局。不仅发达国家之间基本上是制造业各部门之间的水平分工,而且发展中国家也加快了工业化的步伐,大力发展制造业。二是贸易全球化。贸易是世界各国经济联系的传统,也是当代经济全球化的重要纽带。第二次世界大战以后,特别是20世界80年代以来,世界各国的贸易活动日益频繁,国际贸易的规模越来越大。随着贸易的迅猛发展,世界各国的贸易依存度不断提高,贸易在世界经济发展中的作用越来越重要。三是投资全球化。与国际贸易相比,国际投资的发展更为迅猛,成为经济全球化的最主要纽带。当代国际投资的迅猛发展首先表现在国际直接投资上。除国际直接投资外,国际间投资的发展也很迅猛。四是跨国公司大发展。跨国公司实行全球化生产、全球化销售、全球化采购和全球化研发,是经济全球化的主要载体。在当代,跨国公司的数量激增,规模日益扩大。根据联合国贸发会议《世界投资报告2002》提供的数据,2001年,跨国公司总数为65000家,国外分支机构数量为851234家,国外分支机构的销售额为1875170亿美元,与1990年相比,分别增长了77.6%、400.7%和238.0%。近年来,跨国公司凭借其强大的经济实力,在世界经济发展和世界经济政策制定中的影响力越来越大。可以说,世界任何重大经济政策的制定都必须要充分考虑跨国公司的作用,世界任何重大经济政策的实施,离开了跨国公司的积极参与都不可能取得成功。这一切表明,自从20世纪90年代以来,世界经济在广度、深度、速度和制度等方面都有重大新发展和新变化,这不仅是简单的量的变化,而是从量到质的变化。贸易自由化、金融国际化和生产一体化是经济全球化总趋势的三个组成部分。贸易从产品狡猾关系体现国际经济关系,金融从要素配置角度体现国际经济关系,跨的稳定或者动荡等国际因素对国内政治的反作用上,这是一种超越民族国家之上的国际力量,往往是单个国家所无法阻挡或对付得了的。

这是两个互相作用的过程,是一个问题的两个方面。在全球化加速发展的今天,超越民族国家经济之上的全球经济的发展,各种用以协调乃至管制各国内部经济政治政策的超国际组织的涌现,跨国政治、经济、文化相互依存关系的加深,使得民族国家愈来愈被包容在一个全球化的网络之中,今天,没有一个国家的经济发展可以脱离全球范围之外,也没有一个国家的内部问题不受到全球因素的影响。美国经济的增长可能因为亚洲国家的经济危机而放慢,巴西的债务问题可能因为美国联储利率的变动而趋于恶化,日本国内的政局兴许因为中东的一

场战争而发生动荡,而印度新的工业发展政策在过去完全是国内的问题,现在则可能因为会威胁到邻国的环境状况而遭到这些国家的抗议。凡此种种,无不说明国家内部的问题愈来愈受到外部因素的制约和压力,带有很强的外部痕迹。这从客观上迫使我们必须在观念上纠正对国际关系和国内政治的一些传统看法,既要看到国际问题的国内因素,但更要注意国内问题的国际因素。

(四)南北关系的相互依存和发展

在经济全球化的大潮流下,发达国家经济的相互依存关系,是给国际关系注入更强的和平因素,还是导致国际关系可能的更剧烈的冲突呢?发展中国家对发达国家的依附是加重了还是转化了呢?这些问题都是关系到国际社会能否持续、公正、和谐发展的关键。

战后以来,发达国家之间的相互依存主要表现在两方面:一是经济技术特别是资本和金融领域的相互依存关系;二是国际经济协调机制的相应加强。发达国家的经济相互依存关系还体现在国际经济协调机制的加强和发展。

篇(7)

1、经济全球化的含义(Economic Globalization)是指世界经济活动超越国界,通过对外贸易、资本流动、技术转移、提供服务、相互依存、相互联系而形成的全球范围的有机经济整体的过程。

2、经济全球化是商品、技术、信息、服务、货币、人员、资金、管理经验等生产要素跨国跨地区的流动,也就是世界经济日益成为紧密联系的一个整体。经济全球化是当代世界经济的重要特征之一,也是世界经济发展的重要趋势。

(来源:文章屋网 )

篇(8)

1.信息技术的发展促进了经济全球化的发展,使经济全球化产生一系列新特征。信息的产业已经成为全球经济的主导产业。信息产业的优先快速增长带动全球经济的发展,为经济全球化增添新动力。信息技术及其产业的迅猛发展产生了互联网。互联网的产生和发展使信息的生产、传播和利用日益扩散到全球范围。地球上任何一个角落的人瞬间就可以与全世界任何其他地方的人进行沟通和交流;鼠标一点,就可获取几千里甚至几万里以外的信息,从而打破了时间和空间对经济活动的限制,使地球变成了真正的“环球村”。世界资本市场的资本金借助国际互联网能以“光的速度”从地球的一方转到另一方,国际资本可以迅速流入一个国家或地区,也可以迅速从一个国家或地区流出,这就加快了国际金融的全球化进程。当前,全球流动资本已达8.2万亿美元,全球证券市值高达29万亿美元。信息传播全球化和金融资本在全球的迅速流动使国际贸易领域掀起了一场新革命,电子商务就是这场新革命的优秀成果。人们坐在电脑屏幕前,就可以进入各种商店,销售或购买商品。经济全球化的主体――跨国公司的领导者坐在办公室里,利用国际互联网管理、组织、协调分布在世界各地的子公司和分支机构。小规模厂商也可利用互联网向遥远的市场提供商品和服务。这就足以说明,信息化、数字化、网络化已经成为当代经济全球化的新特征。

2.信息化、数字化、网络化使各国各地区各大洲都处于一个联系紧密的生产、商贸、信息和通讯网络之中,迅速消除着经济的区域性,促使资本重新组合,“流动空间”正在取代“地域空间”。换言之,政治空间和经济空间显得有些不为相适。这种不相适与跨国公司、国际资本、国际组织(如世界贸易组织、国际货币基金组织、国际复兴与开发银行)等日益扩大和强化的活动联系在一起,使各国经济政策和法规越来越受制于外部世界的框架制约,即国际通行规则和国际惯例,在新的经济全球化巨大洪流中,经济国际化和企业经营国际化不仅规模迅速扩张,而且质量也日益提高。国际化的内容不仅包括商品、资本、劳动力等,而且包括信息、知识、技能与制造技术等。国际直接投资方式日趋多样化,影响越来越大,掀起了大规模资本流动浪潮。

二、生产关系的巨变与经济全球化的本质

1.有人认为,经济全球化的本质是资本主义生产关系的全球化,主要是美国生产关系的全球化。这种观点值得商榷。经济全球化是经济国际化向全球经济纵深发展、进入高级阶段的产物,是经济国际化的高级表现形式。追根溯源,经济国际化是资本主义生产关系的产物。经济国际化于19世纪产生于欧美资本主义国家。由于资本主义生产关系的巩固和发展,无限扩大的生产经营能力,冲破国界开拓世界市场,使一切国家的生产和消费都成为世界性的了。过去深远地方的民族自给自足的闭关自守状态也被各方面的互相往来所代替了。他们发挥了自已的智慧生产出各种中国文化。生产经营者“奔走于全球各地”,“到处落户,到处创业,到处建立信息”,随着世界科技的进步和商品经济的发展,经济国际化的范围越来越广、形式越来越多、内容越来越丰富、规模越来越大。近40多年来,特别是20世纪80年代以来,一些发展中国家、新兴工业化国家、社会主义国家都纷纷扩大对外开放,实施经济国际化战略。经济国际化由资本主义国家垄断的局面早巳被打破,它不再受国家的生产关系、社会形态、政治制度、文化差异、国土面积大小的限制,成为世界经济发展的一股潮流,即经济国际化已发展为经济全球化。

2.在当今世界,商品、资本、服务、技术、信息、人才超越国界,在全球范围内大规模快速流动,实现世界资源的优化配置。哪里环境好、回报率高,资源就向哪里流动,谁也阻挡不住。资源的流动要靠市场。市场背后是人与人之间的关系,是商品和服务交换关系的总和,是不同生产资料所有者之间的生产关系。因此,从生产关系角度看,经济全球化本质上是全球经济市场化。目前,世界上几乎所有国家和地区都在发展市场经济,都在开拓国际市场。市场化使世界所有国家和地区经济逐步融合,使跨国商品与生产要素在全球流动的规模不断扩大,速度不断加快,形式日趋多样化,使世界各国(地区)经济的相互依赖性越来越强,最终形成互相依存、紧密联系的有机统一体,产生牵一发而动全身的效应。没有信息化就没有市场化,信息化是经济全球化的本质特征。

篇(9)

经济全球化是世界经济发展过程中不可避免的趋势。随着全球范围内生产力和科学技术的迅猛发展,各种生产要素跨国界的不断流动,使得世界各国经济联系越发紧密,成为一个相互依赖的统一整体。经济全球化对世界经济的影响是深远而复杂的,在提高生产要素的全球配置效率,推动世界经济的总体增长,促进国际贸易、国际投资的进一步大发展的同时,经济全球化不可避免地在全球范围内产生了一系列负面影响,带来了诸多亟待解决的问题。如何应对经济全球化成为世界各国经济学者共同关注的话题。

一、经济全球化的定义

经济全球化(Economic Globalization) 是指世界经济活动超越国界,通过对外贸易、资本流动、技术转移、提供服务、相互依存、相互联系而形成的全球范围的有机经济整体。(简单的说也就是 世界经济日益成为紧密联系的一个整体)。经济全球化是当代世界经济的重要特征之一,也是世界经济发展的重要趋势。

二、经济全球化的本质

生产力的发展和不断深化的国际分工,在客观上要求打破国家对资源配置的地域限制,要求对生产要素进行跨国家或地区集中生产自己具有或可以实现较大利益的商品,使生产要素配置更加合理,最终将增加产品总量和生产规模,使各国受益。各国在当代经济交往中,一直在追求经济一体化。经济全球化是社会化大生产的必然趋势,它标志着先进的生产方式,是未来社会的经济基础。全球资源可以得到最有效、最合理的优化配置。全球范围内有效的分工协作可以产生新的巨大生产力,而且资源的合理配置使全球经济可持续发展成为可能,从而可以开发最先进的产品,获得最经济的成本和最贴近的市场,从而具有最大的竞争力。由此可见,经济全球化不仅是空间先进方式,而且开辟了人类更先进的生产方式的道路。它就是世界范围内的市场经济化,主张在世界范围内最大限度地减少政府的干预,充分发挥价格和利润在市场中的作用,建立一种完全竞争的市场模式,而全球经济通过市场经济这只“看不见的手”,使各种生产要素或资源在世界范围内自由流动,从而实现生产要素或资源在世界范围内的最优配置。

三、经济全球化对全球经济的影响

推动了新一轮科技革命的进程,并为世界经济快速发展提供了物质技术基础。全球化和区域化都从不同领域和范围推动了上一世纪已经兴起的科技革命进程、全球范围的电子信息技术应用和区域安排内的科技开发分工。具体表现有三个方面,一是信息技术产业在世界高新技术发展中已成为关键。二是全球化和区域化安排实现了高新技术从发达国家向全世界的扩散和转移。三是以信息技术、生命科学和材料科学为主的新技术将逐步与传统工农业结合,形成新的产业增长周期。

对世界经济秩序产生深刻的影响。各国、各地区间经济存在巨大差异的现实状况使全球化的进程只能是次优安排附加一系列例外。区域化方式虽然基本上解决了体制内的最优安排,但由于它严格的排它特征,使之与非成员之间又形成了新的贸易与投资壁垒。但从总体上和发展进程上,经济区域化恰恰是经济全球化的阶段性补充,而且在结果上,区域化最终将促进全球化,已有的区域化实践已经证明,区域化关税壁垒与非关税壁垒的逐步消除,扩大了成员间的贸易,其进一步的结果是随着相互间市场的开放,资本、技术、人力资源等生产要素实现了利润最大化和最优效率,促进了经济增长。而生产规模的扩大和经济的持续增长,必然增加对区域外产品和生产的需求,到这时,区域内经济就需要跨越区域界限与区域外经济交流,或者是扩大区域化的范围以实现经济进一步发展。

四、我国应对经济全球化的办法

1.积极发展国际贸易,注意控制国际资本流动

国际贸易中的产品和服务的贸易,有助于发展中国家扬长避短,一方面可以发挥自己劳动密集型产业的优势(如中国的纺织和服装产品出口以及旅游服务),另方面可以在引进国外较高技术产品过程中争取到一个新技术消化吸收的时间,以开发出自己的新技术产品(如中国的家电业和电脑业)。这样,可以促进中国自身的资本积累和二元经济转型。只要掌握好贸易发展的进程,国际贸易是比较有利而比较安全的。相反,国际资本的流动就不一样。尽管作为发展中国家,资本短缺,不使用国际资本几乎就不可能。但是,国际资本的投机性和不确定性太大。我们在积极引进外资的同时,要注意分析各类资本的背景和结构。尽量引进比较稳定的资本,防止短期的“热钱”性资本对中国市场的冲击。

2.加快经济体制和政治体制改革

根据市场经济和知识经济对于工业化和信息化社会的要求,加快经济体制改革和政治体制改革,以提高国家在应对经济全球化时的实力。在明确了国有经济必须重点驻守的产业领域以后,需要大力发展民营经济和中国民间的民族产业资本。与目前经济全球化中资本过于张扬的情况相反,中国实行计划经济以来甚至改革至今,民间资本仍受到过度的压制。资本受到各类政府机构和过时规章的歧视、排挤和随意浪费的现象依然严重,资本产权的界定工作迟迟难以完成。因此,中国的资本力没有得到应有发挥,甚至在民间资本较快积累起来的地区,资本外逃的现象相当严重。对此,中国倒是应该从政策上重新尊重资本(民间资本),给资本以应有的和合理的生产要素地位,尽快完善资本市场,保护资本所有者的正当权利。以使中国真正的民族资本迅速壮大起来,而能与市场上的国际资本相抗衡。同时,要大力加强相应的基础性经济制度建设。

参考文献

篇(10)

【关键词】经济发展全球化影响

一、经济全球化的概念

经济全球化的概念,至今还没有一个公认的定义。一般说来,经济全球化是指世界各国在全球范围内的经济融合。它是世界生产力发展的结果,其推动力是追求利润、取得竞争优势和谋求经济的发展。经济全球化是世界经济发展过程中不可避免的趋势。随着全球范围内生产力和科学技术的迅猛发展,各种生产要素跨国界的不断流动,使得世界各国经济联系越发紧密,成为一个相互依赖的统一整体。经济全球化对世界经济的影响是深远而复杂的,在提高生产要素的全球配置效率,推动世界经济的总体增长,促进国际贸易、国际投资的进一步大发展的同时,经济全球化不可避免地在全球范围内产生了一系列负面影响,带来了诸多亟待解决的问题。总起来说,经济全球化的特征主要有:(1)生产国际化。(2)贸易自由化。(3)金融全球化。

二、经济全球化的本质

生产力的发展和不断深化的国际分工,在客观上要求打破国家对资源配置的地域限制,要求对生产要素进行跨国家或地区集中生产自己具有或可以实现较大利益的商品,使生产要素配置更加合理,最终将增加产品总量和生产规模,使各国受益。各国在当代经济交往中,一直在追求经济一体化。经济全球化是社会化大生产的必然趋势,它标志着先进的生产方式,是未来社会的经济基础。全球资源可以得到最有效、最合理的优化配置。全球范围内有效的分工协作可以产生新的巨大生产力,而且资源的合理配置使全球经济可持续发展成为可能,从而可以开发最先进的产品,获得最经济的成本和最贴近的市场,从而具有最大的竞争力。由此可见,经济全球化不仅是空间先进方式,而且开辟了人类更先进的生产方式的道路。它就是世界范围内的市场经济化,主张在世界范围内最大限度地减少政府的干预,充分发挥价格和利润在市场中的作用,建立一种完全竞争的市场模式,而全球经济通过市场经济这只“看不见的手”,使各种生产要素或资源在世界范围内自由流动,从而实现生产要素或资源在世界范围内的最优配置。

三、经济全球化对全球经济的影响

1.经济全球化与世界经济发展不平衡。近十几年来,全球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的发展及其矛盾运动,促进了经济全球化的发展和多方面质变。整个世界的经济技术水平大大提高,创造的物质财富大大增多。但是,收益分配的不公在加剧,可持续发展受到日益严重的威胁,世界经济发展的不平衡在加剧。发展中国家的情况比较复杂,但它们的市场经济模式不同,因而经济发展的不平衡也在加剧。世界经济不平衡的加剧引发了一股又一股的反全球化运动。这对于改善贫富差距扩大的不合理、不公平状况有一定促进作用。但要真正改变世界范围内的分配不公和经济发展不平衡状况,主要应靠发展中国家顺应经济全球化的发展趋势,制定和实施科学合理的战略和策略,促进自身经济的发展。

上一篇: 高中文学常识大全 下一篇: 国内素质教育现状
相关精选
相关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