知识学习管理汇总十篇

时间:2023-09-24 15:32:53

序论:好文章的创作是一个不断探索和完善的过程,我们为您推荐十篇知识学习管理范例,希望它们能助您一臂之力,提升您的阅读品质,带来更深刻的阅读感受。

知识学习管理

篇(1)

一、 知识管理

第一,知识的追溯。Barney(1991)和Penrose(1959)提出企业资源观(RBV),他们将知识作为关键资源以及竞争的源泉。正如企业所必须的人员、资产、公司名称等等一样,知识也是企业的一项资源,且是一项必备资源,是不可忽视的,对企业的生存和发展有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Polanyi(1967)对知识的研究具有高度的影响,他认为知识是一种活动,可以描述为知道的过程,其中显性知识是人工的、可以编码的,而隐性知识是非人工的、直觉的、不可编码的。

基于Polanyi的研究,Cook和Brown(1999)提出仅区别隐性知识和显性知识还不足以理解知识的性质,为了表明某人知道的所有东西,必须增加“知道”这一术语。他们认为,当人们拥有显性知识和隐性知识时,“知道”不是 “拥有”,而是关于“实践”,关于同社会及物理世界中的事物之间的相互作用。刘光岭(2004)在归纳知识派的观点时归纳道:企业核心竞争力是指企业具有独特的专有知识和信息,其基础是企业的专有知识,学习是核心竞争力提高的重要途径。

第二,知识管理。20世纪60年代初,彼得.德鲁克首先提出了知识工作者和知识管理的概念,指出我们正在进入知识社会,在这个社会中最基本的经济资源不再是资金、自然资源、自然资源和劳动力,而应该是知识,在这个社会中知识工作者将发挥主要作用,知识管理在这个背景下应运而生。

关于知识管理主要有以下几种定义:

一是从知识管理的目标定义,如Bassi认为:知识管理是指为了增强组织的能力而创造、获取和使用知识的过程;IBM公司则认为,知识管理是对知识的管理、共享及应用,目的在于全面提升企业的生产力、应变力及创造力。

二是从知识管理的流程定义,如Rademacher认为,知识管理是一组发现、获取、存储、管理、开发、传播和使用知识的综合性活动。

三是从知识管理的对象定义,如Sveiby认为,知识管理是一种从组织的无形资产中创造价值的艺术;Nermati认为,知识管理就是对组织在知识配置过程中所产生的问题进行解决和对智力资本的有效利用。

四是从知识管理的发展历程定义,如第二代知识管理的界定,区分开了以信息技术为基础的第一代知识管理,强调人和组织的作用,重视学习,不断促进新知识的持续产生。

二、组织学习

组织学习的概念最早于上世纪50年代提出,1965年,Cangelosi和Dill首次提出了组织学习的概念,其后以Argyris和Schon为代表的一批学者在20世纪70年代将组织学习推向新的发展阶段。

阿吉利斯(C.Argyris)和熊恩(D.Schon)在1978年的定义比较权威:组织学习是为了促进长期效能和生存发展,在适应环境变化的实践过程中,对其根本信念、态度行为、结构安排所为的各个调整活动;这些调整活动借由正式和非正式的人际互动来实现。

组织学习理论研究真正兴起始于20世纪90年代初,将组织学习理论系统化并把它推向。麻省理工学院(MIT)的彼得?圣吉(1990)提出了创建学习型组织的概念,是组织学习在理论和实践领域均受到广泛的关注。至此,组织学习理论开始不断应用于管理实践,同时学术界对该领域进行了更加深入的理论研究。

关于组织学习的研究,现已形成以下几种观点,其中,过程的视角是比较主流的观点,因为其充分反映了组织学习的动态性和整体性。

Stewart 关注组织中的人和人之间的关系

(资料来源:欧阳硕.知识管理、组织学习的互动与创新、核心竞争力的关系研究——基于406个样本的实证[J].)

Pawlowsky在《组织学习与知识创新》中,提出组织学习的四种范围:学习的不同系统层面:分别是个人、小组、组织和组织间;不同的学习模型,如认知、文化和行动学习;不同的学习类型:单循环学习、双循环学习和再学习;集体学习的过程,包括了鉴别与创新、知识交流与扩散、整理和修正并转化为行动。这个框架系统的阐述了组织学习的内容。

三、总结

尽管在商业实践中组织学习与知识管理两者密切相关,但在学术研究中却处于相对隔离的状态,相互借鉴不多。这种理论研究的相对隔离使组织学习和知识管理之间出现许多理论差异。但是,也有许多学者在不断进行两者之间联系的研究,其中,Senge将组织学习和知识管理两者的概念结合起来,在一次专访中他提到:组织学习社群所需要努力应对的一些关键问题同样是知识管理要解决的,即组织知识的可持续创造、转移和扩散。

篇(2)

一、引言

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人类已经进入知识时代,知识正在不断地增长,人类正面临着巨大的考验:一年不学习,你所拥有的全部知识就会折旧80%。在知识时代中,为了适应这样一个高速发展的社会,人们学习观念和思想也发生了巨大的变化,终身学习已经成为必须。人们不仅要不断地获取知识,而且还要学会如果管理这些知识。个人只有学会对自己所获得的知识进行有效地管理,才能更好地学习。

二、知识管理

(一)知识管理的起源。

人类已经进入信息爆炸时代,知识的剧烈增长使我们目不暇接,知识的折旧程度也在不断地提高,现在所学的知识将在一年之后大部分被淘汰。我们必须要每天学习、不断学习才能赶上这个时代的变化。可是,面对庞大的信息,我们却不知如何取舍。所以,知识信息量虽然庞大,可是如果我们在吸收它的同时不进行有效的管理就不能达到学习的目的。

知识管理的定义是由彼得・德鲁克最早提出来的。德鲁克在1988年发表于《哈佛商业评论》上的《新型组织的出现》一文是关于知识管理最早出版的著作。知识管理最早来源于企业界,一直以来在企业中的运用比较多,知识管理为企业的生存发展提供了保障。通过知识管理,企业可以对自身零散的经验进行归类总结,并形成一整套的知识体系。这样的知识体系给企业带来了极大的便利,也为企业的发展奠定了深厚的基础。对于企业来说,知识管理已经成为不可或缺的支柱。越来越多的企业在生产和发展中运用知识管理,知识管理的好坏决定了企业的成败。

随着社会地不断发展,个人也越来越重视知识管理。个人的知识管理主要用于支持终身学习,对于个人来说,知识管理也是非常重要的。学习者必须学会学习以及学习如何管理自身的知识才能有效地支持终身学习。

(二)知识管理的定义。

知识管理的定义有很多,还没有一个确定的标准。从上个世纪开始一直到现在已经有许多人为知识管理下了定义。

马斯(Masle):知识管理是一个系统地发现、选择、组织、过滤和表述信息的过程,目的是改变雇员对待特定问题的理解。

维娜・艾莉:知识管理帮助人们对拥有的知识进行反思。帮助和发展支持人们进行知识交流的技术和企业内部结构,并帮助人们获得知识来源,促进他们之间进行知识的交流。

这些定义从不同角度阐述了知识管理的概念,也表明了人们对知识管理的重视程度。总体来说,知识管理就是运用知识管理工具对知识进行获取、共享以及反思的过程。

三、个人终身学习能力的理解

当今社会瞬息万变,我们必须要不断地学习才能适应这样的社会,因此,终身学习成为了学习者唯一的选择。根据OECD国家教育部长会议的定义,终身学习是指一个人从摇篮到坟墓终身不断地学习。通过终身学习,人们可以掌握适应这个时代的知识,并且运用这些知识来为自身创造幸福。“终身学习是人类开启知识社会大门、适应并且驾驭知识经济的一把钥匙”。

在终身学习时代中,个人的终身学习显得尤为重要。个人只有通过不断地学习,不断地完善自我才能赶上时代的步伐,才不会被这个社会所淘汰。在知识时代中,文言已经不单单指不会读写算的人,懂得读写算的人也会不小心成为“功能性文盲”。所谓“功能性文盲”就是指受过一定传统教育,会基本的读、写、算,却不能识别现代信息符号及图表,无法利用现代化生活设施的人。知识在不断地改革创新,现在所学的知识在数年以后就会被淘汰,每一个人都有可能成为“功能性文盲”,所以我们更要学会终身学习。

四、知识管理对塑造个人终身学习能力的启迪(知识管理工具)

知识管理是运用现代信息技术搜集、整理、整合、存储、传递知识资源的过程。知识管理促进了知识的交流与共享,并且实现了知识的转移与编码。知识管理工具是实现知识的生成、编码和转移的手段和方法。

图1知识管理的组成

知识管理工具包括知识获取工具、知识生成工具、知识编码工具和知识转移工具。

1.知识获取工具。新知识的产生必然要在前人的基础之上,学习者要创新就要学会如何获取前人已有的知识。知识的获取工具如我们所熟知并且经常使用的搜索引擎。搜索引擎主要有google、baidu等。利用这些搜索引擎可以从网上搜集自己所需要的信息,可以获得大量的知识资源。

2.知识生成工具,学习者从网络以及其他各种途径获取信息资源并且进行归纳与整理。从而生成了知识。知识生成工具主要有BBS、Wiki等社会性软件。BBS是一种电子信息服务系统,它向用户提供了一块公共电子板。学习者可以在这块电子板上交流学习心得和发表自己的见解。wiki是一种内容开放的百科全书,它可以帮助学习者找到自己所需要的知识。学习者可以通过Wiki不断地充实自己、提高自己。

3.知识编码工具,知识的编码过程就是一个知识的组合过程。知识编码工具主要有知识地图和概念地图等。知识地图是一种知识导航系统,并显示不同知识存储之间的重要的动态联系。概念地图是一种图表,它可以用来解释各种知识观点是如何联系的,并给学习者呈现一种直观的表达方式。概念地图是一种有效的学习工具。不仅可以用于教师课堂的需要,而且还为学生课后学习提供了有效的帮助。

4.知识转移工具,知识的转移是一种知识共享的过程。学习者通过网络这样一个平台进行知识上的交流与讨论,并实现了知识资源的传递与共享。知识转移工具主要有聊天室和在线学习(E-Learning)等。聊天室是一种网上交流空间,它为用户提供了很好的知识交流平台,学习者可以在聊天室里相互沟通,分享自身的知识资源。在线学习是指学习者通过互联网在网络虚拟教室里接受网络课程的学习过程。在线学习为学习者提供了一对一的学习与交流,并且能够充分尊重学生的个性发展以及学习动机。在线学习不受时间和空间的限制。学习者可以在家中接受网络课程的培训。这些知识管理工具为学习者的知识管理提供了极大的帮助,学习者通过这些知识管理工具为个人的终身学习打下了深厚的基础。

终身学习是社会发展对人提出的必然要求。个人的发展需要终身学习,个人的成长也需要终身学习,个人只有学会了终身学习才能更好地适应这个急剧变化的社会。知识管理对塑造个人终身学习能力有着很大的帮助,学习者只有学会了如何进行知识管理才能有效地促进终身学习。

参考文献:

[1]钟志贤,大学教学模式革新:教学设计视域,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2008:8

[2]刘丽斌,从知识管理思想的起源探讨知识管理的概念,[J]图书管杂志(Library JournaI),2008,(6):2-7

[4]维娜.艾莉著,刘民惠等译,知识的进化[M],珠海出版社,1998

篇(3)

中图分类号:TP312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4-8646(2016)04-0090-02

21世纪是由信息技术主导的新时期,互联网技术、物联网技术的空前发展,使整个世界变成信息的海洋。人类的所有生产、生活、娱乐等活动都离不开信息的支持,可以说信息无处不在、无时不在,这就是泛在计算概念出现的前提。而有用的信息对于使用者来讲就是知识,例如,企事业单位所掌握的大量客户信息和产品信息,各级各类学校要教授和学习的各学科的知识,等等[1]。为了对海量的知识信息进行有效的存储和管理,在泛在计算概念下,有学者提出泛在学习的概念。泛在学习强调在泛在计算环境支持下,无处不在的学习;强调学习者只关心学习过程本身,与所处的环境无关;强调学习者的学习活动是完全自主的,是发自内心的积极参与;还强调学习的强交互性和情境感知。泛在学习的理论和方法已经成为人工智能知识管理领域非常热门和有效的方法。

1泛在环境下的知识建模

泛在环境下的知识建模技术,在近几年发展迅速。很多学者提出基于框架、规则、模型以及本体的多种知识建模技术,在一定程度上解决了知识在泛在计算环境下的存储、表示和处理的问题,部分实现了知识的共享和复用。在文[2]中,笔者提出一种新的集成情境的知识模型。该模型的特点是以泛在计算为基础,以少量学习资源、少量导师和同伴、多种通信方式和高效学习工具为前提,集成适合学习者当前状况的情境,伴随学习系统强大的交互功能而进行的学习活动。具体体现在将情境同样看作是知识内容的一种,因为任何知识不能脱离情境而存在。这样,就实现了知识和情境的统一建模,从而为更有效地表示和管理知识提供理论基础。

2泛在环境下的知识管理

知识管理技术是泛在学习范畴下除知识建模之外的另一个重要支撑技术。知识管理就是综合利用信息技术和人工智能技术实现知识的获取、表示、处理和复用。泛在环境下知识管理的功能目的就是无处不在地获取信息(包括知识本身、用户和情境),进而根据系统使用的模型将其抽象成知识点进行存储,然后通过知识处理智能算法对知识的的关联和挖掘,向用户推送适合恰当的知识内容。本文设计的泛在学习环境下的知识管理模型如图所示。知识获取层:通过多种手段和方式方便地获取一切信息,包括人、信息和情境。笔者认为人同样是知识的一部分,情境也是知识的一部分,人、情境和知识是不可分割的整体。所以,它们三者都是知识的来源。数据存储层:获取来的知识信息要经过模型化、抽象化,进而形式化地存储。包括显性知识和隐性知识要统一表示和存储。服务提供层:主要是通过各种人工智能算法,对系统存储知识进行检索和挖掘,从而对用户进行推送。知识应用层:面向用户,为用户提供各种个性化的应用。

3技术实现

实现本文所设计的知识管理模型,在技术上可以采用本体理论进行形式化定义,采用XML技术进行形式化描述和表示。本体理论下的层次结构埋深有利于描述关系型数据库中的数据,可以提供近乎完备的知识检索理论。而XML技术具有多样化的结构和语义,有非常良好的可扩展性。本体理论和XML技术的综合运用是泛在学习环境下知识管理技术的关键。

4结语

本文介绍了泛在学习环境下知识建模和管理的发展,提出了一种泛在学习环境下的知识管理模型。该模型将用户、情境和知识统一处理,把用户和情境看作知识的不可分割的一部分,还原了知识的本原,对知识管理技术的发展有着积极的建设意义。

参考文献:

篇(4)

中图分类号:G20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1-828X(2014)09-00-01

一、引言

现在我们正在大量运用信息和通信技术来改变知识的创造,组织,存储,管理和传播的方式。电子学习系统与知识管理相融合,使得电子学习系统成为一个开放式的,动态的,拥有友好用户使用界面的,分布式的系统,使得我们获取知识变得更容易。电子学习系统已经成为知识管理系统发展中的一个重要部分。电子学习系统和知识管理是密切相关的,因为,电子学习系统用户要想获得他们所需要的信息就必须要有一个合适的知识管理系统。由于知识管理系统对电子学习系统有指导作用,使得电子学习系统成为一个将隐形知识转换成显性知识的工具。因此,在电子学习系统中应用知识管理变得尤其重要。本文作者尝试确定知识管理和电子学习系统之间的关系,并且设计了一个采用知识管理的电子学习系统。通过这个系统,可以预期隐形知识的转化,增强知识的共享,促进知识的组织和检索,以及对知识的适当管理。

二、知识管理

知识管理是一个连续的过程,可以分成五个阶段:(1)知识创造和获取;(2)知识组织和存储;(3)知识分类和整理;(4)知识应用;(5)知识评估,验证和细化。从知识管理的角度来看,学习者需要通过知识合作,交流,共享,采集,创建,分发,传播,存储和个性化以获取知识;知识管理工具帮助学习者在无处不在的学习环境中去学习。知识管理可以用来获取、组织并提供这方面的知识和管理系统,可用于快速识别最相关的信息,以满足特定的需求。

知识管理是一个动态的、连续的社会过程,包括采集,组织,存储和检索,将知识传播给特定的用户群以实现知识组织的目的。

三、电子学习系统的理论框架

Khan在2001年开发了一个电子学习系统框架包含八个维度:分别是制度,教育,科技,界面设计,评估,管理,资源支持和伦理。这个电子学习系统的每个维度都对应电子学习系统环境的一个具体方面。

另外,马歇尔等人在2003年提出了三种类型的电子学习系统工具:(1)课程工具;(2)数字图书馆工具;(3)知识表示概念图工具,它强调学习过程中的不同部分。课程工具提供了一个系统化、标准化的支持课堂学习的环境;他们的作用特别有助于开始阶段和选择阶段。数字图书馆工具可以促进对资源的有效的和高效的利用,支持资源搜索和收集。而知识表示概念图工具集中在制定和表征。电子学习系统可分为两大类:一类是利用显示知识的电子学习系统,一类是利用隐形知识的电子学习系统。

四、知识管理和电子学习系统的理论模型

尽管电子学习系统即可以提供显性知识也可以提供隐形知识,但是电子学习系统可以通过知识管理将显性知识和隐形知识互相转换,使其成为一个更高效的学习系统。因此,我们提出了一个模型,这个模型采用知识管理在电子学习系统中通过相互转换得到显隐性知识。在这个模型中,知识的创造,获取,评估和反馈作为隐性知识的一部分转换为显性知识。conversely知识组织,存储,传播和检索已经为外显知识画报,可以转换到隐性知识的精髓。当然知识组织,存储,传播和检索已经被看做是显性知识,也可以转换成隐性知识。

1.知识创造和获取

知识创造可以定义为从数据、信息和经验中发展出新知识的过程。获取知识的主要过程是人与人的直接互动,包括面对面的交流和通过网络即时聊天工具的交流,也包括人和电脑的互动。因此,知识获取是知识管理和电子学习系统的主要目标。知识获取包括获取隐性知识和显性知识,获取来源包括在线聊天、书籍、期刊、报告、手册、论文、学位论文、会议论文等,知识管理和电子学习系统也可以从不同的在线资源如在线数据库和互联网上的各种电子出版物获得。

2.知识的组织和存储

对于一个现代化的企业来说,知识组织的开发和再利用是一个极其复杂的过程。知识管理的完整生命周期是:创建--采集--组织--存储--检索--转移,是影响企业分类和企业知识地图的智力资本。电子学习系统组织知识资源,以一个合适的、方便的、可交付成果的方式使学习者可以很容易的访问和使用资源。因此,电子学习系统可以采取一些知识组织与存储技术以提高学习的过程。检索过程中,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在知识管理和电子学习系统对知识的正确储存。

3.知识的检索和传播

为了方便访问,研究和检索知识资源,大量的工具和技术,如浏览,搜索,数据挖掘,元数据,知识地图等,被应用在知识管理上。这些类型的工具都可以用在电子学习系统中,用来将电子资源结构化,以获取知识。使用数据挖掘方法可以在电子学习系统中“检测未知用户学习行为模式,学习资源和掌握知识的瓶颈”。

知识管理和电子学习系统使用电子邮件,聊天室,论坛,视频会议等工具来传播和传递知识。

五、结论

本文的主要目标是获取知识管理和电子学习系统之间关系,以及在电子学习系统中如何去使用知识管理。知识管理和电子学习系统在目标,组成,工具和技术等多个方面有着极其紧密的关联。例如,为了获取和共享知识,创建一个协作的学习环境;创建一个合适的技术基础设施,获取,组织,存储,操作,维护和传播知识,使学习者可以获取知识资源。知识管理和电子学习系统共同的目标是管理显性知识和隐形知识。我们还探讨了,都有显著的重叠区域,如技术,目标,流程,交换和利用等。知识管理和电子学习系统是密切相关的,他们可以分享一些工具和技术,知识管理工具和技术可以应用在电子学习系统的所有方面。我们提出了一个知识管理和电子学习系统的应用模型,可以大大提高电子学习系统的性能。我们确定了隐性知识转化的组织和检索,促进知识的共享和管理。当然由于作者自身的知识有限,该研究还有一定的局限性,不确定性和不完整性,有待提高完善。

篇(5)

在知识经济时代,知识被视为企业创造和维持其核心竞争能力的最重要资源。面临不断变化的外部环境,企业组织必须不断的从内部和外部的现存环境中学习新的知识,并作出适应性的调整,这种学习和调整能力决定企业现在和未来的生存和发展机会。在这一过程中,包含有三个层面的问题,首先,如何对知识进行有效的管理;其次,如何促进组织处理不同信息来源中学习知识的能力;最后,组织如何通过有效的管理和努力促使现有的知识管理能力和组织学习能力的提高。

一、对知识管理的两种观点

大量的研究文献在如何提高知识管理的有效性方面做了研究,提出了很多有建设性的建议。对知识管理的认识,这些研究大致分为两类:个体知识观点和组织知识观点。

在个体知识的观点下,知识是个体的特征属性,知识很难从个体中提炼出来,通常知识是隐性的或策略性的。作为个体特征属性的知识大部分被存储于不同个体的思维能力中。在知识管理的过程中,管理者首先必须识别不同个体具有的知识结构和知识含量,然后安排这些具有不同知识结构或知识含量的个体进行适当的互动,在这种互动中促进知识的交流。因此,这类研究者建议在不同的环境下,将具有不同的能力和知识的人组合在一起,共同分享工作的构思。其目的就是试图在这种交流中,实现知识在个体之间的相互传递,进而有利于组织整体知识的提高。基于这种思想日本企业提出了质量循环(Quality Circles)的方法,通过雇员分享改良建议,实施这些建议并检验这些建议的成果来提高组织的知识能力。

在组织知识的观点下,个体的知识可以经过转换、强化和修正脱离个体,变为组织知识。知识是显性的,个体可以通过组织显性的获取知识。组织知识管理的重点是鼓励和创造有效的组织途径,通过这些途径促使个体知识强化为组织共享的知识,进而创造组织的知识财富。同时知识可以通过文件、图片、操作手册、实践程序等在个体之间进行传播和扩散。因此,不同层级之间和个体之间的信息沟通系统十分重要。新的组织知识来源于明确定义的、可以管理的学习过程。通过优化组织设计,及时弥补组织设计中的缺陷,可以强化组织的知识管理。因此,组织知识管理的重点是如何产生、归纳和系统化组织的知识资产。基于这种思想,GE公司提出了一种基于细节的系统设计方法来改进其生产系统。

二、知识管理两种观点的比较和融合

个体知识的观点提供了一种相对简单的知识管理方法。管理者识别组织内部不同个体的能力和知识结构,将合适的个体安排到一定的工作职位上或者将具有不同知识结构的个体聚合起来组成团队,一起工作。如Philips提出了一种列出了内部个体能力结构的“黄页”,据此可以在不同的情况下,组合出不同的团队或工作安排结构。但是,正如Stein和 Ridderstr le指出:个体被组织认同的能力,但个体在实际中可能并不具有这些能力或知识 iii。在工作过程中频繁变动员工会带来经济上的无效率。不同个体之间的学习过程可能缺乏自觉性。同时,将知识在不同个体之间存储对企业来说,充满风险。

在组织知识的观点下,知识是显性的。所有组织成员均可以共同分享这些知识,个体的特异知识通过强调和转化也可以变为组织知识。组织知识是可见的、可检验的和不断改进的。

通过将个体知识强化为组织知识可以降低企业的风险。但是,组织中的个体可能不愿意将自己的知识和技能被强化为组织知识;组织必须设计出可以系统性强化和显性化个体知识的途径,必须解决个体知识与组织知识的各种冲突;在具体评价哪些知识需要被强化为组织知识时,可能会有不同的意见和看法;同时,知识只有通过运用于实践才能显示其价值,不同的群体可能在实践中产生不同的工作思路和技术,在界定这些知识或技能的重要性方面可能需要多种技术技能。

前述个体和组织的知识管理方法分别从不同的角度和侧重点分析了知识管理和组织学习问题。在不同的组织内部,可能某种观点更有代表意义或现实性。每种观点也都有自己的优势。个体知识强调面对面的知识传递和组织学习,强调创造相互尊重和相互信任的工作气氛来提高知识,而组织知识方法通过对最优实践和共同过程的规则化,创造共同的“学习平台”,在对新知识系统性分享中提高知识存量。在实践中,应该将个体知识观点和组织知识观点结合起来,创造一种能沟通个体与组织的双向的学习过程,进而加快知识在组织内部的流动,提高组织学习的效率,改进组织学习的过程。这一点可以在组织的团队设计中体现。

三、混合观点下的团队设计

通过合理的团队设计,可以有效的提高组织的学习效率,使组织能及时调整对外部环境变化的适时变化。在混合观点下,个体知识的学习和组织知识的学习可以同步进行,它们可以在团队内部、团队之间、组织内部和组织之间建立良性的互动。这里我们提出一个组织学习的团队设计框架。

高效团队一般要求团队成员有良好的合作沟通品质,在团队设计中应该将不同知识背景的成员合理的安排进团队承担不同的工作任务,促进知识的相互传递。在有效的讨论、沟通和相互协作中,提高团队的运作效率。注意到不同的个体在团队中通常会承担不同的角色,必须将这些个体在团队中以有机的形式组织起来,进而提高团队学习的能力,进一步提高组织学习的能力。

首先,合理的组织设计为个体在充分授权、民主沟通、适当的信息流通渠道下,构建了良好的自我学习环境;其次基于共同愿景、充分交流、及时响应的个体学习在个体的相互流动中实现知识的个体积累;这一过程之间互相配合、互相协调,使个体学习能力和知识水平不断提高。在个体学习和良性的团队设计的基础上,组织对自身的结构进行合理的改变,作出适应性的调整,并在此基础上,建立适当的组织学习机制,将组织所需要的个体知识经过强化、转换和归纳形成可供所有个体可以共享的组织知识。在组织结构调整和个体知识向组织知识转换的过程中,还需要及时对团队设计过程做出调整,建立起及时的反馈关系。

图 组织学习中的团队设计

这种混合了两种知识观点的团队设计,一方面将个体知识的相互学习纳入在组织之内,使个体的实际能力和知识水平在工作中得到提升,增加了个体对组织的满意程度,有利于组织对个体的管理;另一方面,在个体知识水平积累的同时,通过组织结构调整和内外适应能力的增强,来提高组织自身的学习能力,实现组织知识的自身积累,并将这些组织知识及时在组织内部或团队内部进行有益于组织的传播。这样就可以实现组织知识与个体知识的良性循环,提高组织的学习能力和组织对外部环境变化的适应能力,进而提高组织的核心竞争能力。

四、结语

组织的学习能力的提高,个体知识和组织知识的积累受到很多因素的影响,如技术、文化、环境等等,本文仅仅将团队设计一个变量纳入到组织学习的分析中。在日益激烈的竞争环境下,提高组织的学习能力对于组织的生存和长远发展都是至关重要的。在进一步的研究中,应该将更多的影响因素纳入分析的框架内。

参考文献:

篇(6)

关于组织学习的概念,Argyris(1977)的经典定义认为组织学习是组织成员对组织内部和外部环境变化而作出相应反应,通过员工自主能动来查错纠偏以维持组织特征稳定性的过程。Senge(1990)认为组织学习是思想的根本性转变的过程,组织发现环境的改变以及组织当前的行动会产生问题,并给出解决方式。Marquardt and Reynolds(1994)则认为组织学习是个人获得新知识、改变行为方式的过程。Crossan(1999)提出的组织学习动态模型,试图建立一个战略和学习之间的清晰关联以统一人们对组织学习的理解,他认为组织学习是思想和行动(包括个人的和组织共享的)的改变以融合不断变革的组织的过程,组织学习遇到的最基本的挑战是在新学习中的探索(exploration)和既有学习中的利用(exploitation)之间创造一种张力。这种张力的控制也是公司战略重建的关键,这就将组织学习定位为一个组织战略认知过程和实现战略目标的主要方式。

在管理会计或管理控制系统中,可以用组织学习来简化或变革传统的管理控制,一个组织也需要借助于相对固化的管理控制系统来提升学习能力。当然管理控制和组织学习之间也有很多不同点:从实施者来看,管理控制的实施者是管理层,而组织学习的实施者是下属员工;从实施方式上,管理控制主要通过自上而下的命令来实施,组织学习则通过过程导向的自下而上的方式实现;在功能作用上,管理控制是度量和管理职能性活动(functional activities),组织学习是度量和管理具体的工作流程;在关注点上,管理控制重点关注生产率、目标与预算相关的标准,组织学习则重点关注组织能力、与目标确定相关的变量;在文化与沟通方面,管理控制具有明显的限制性特征,强调上下纵向的沟通,而组织学习是开放性的,偏重横向的沟通;对业绩结果的处理上,管理控制采用奖励、惩罚、改进行动,组织学习提倡采用对话和改进措施。

对知识的定义,可采用Davenport和Prusak的观点(1998):知识是已形成框架的经验、价值观、背景资料以及能评估和整合新经验与资料的专业洞察力的混合(fluid mix)。在组织中,它不仅被录入文件和知识库中,也被应用在组织惯例、进程、实践和规范中。而知识管理(knowledge management)是企业面对日益增长的非连续性的环境变化时,针对组织的适应性、组织的生存、组织的能力等重要方面的一种迎合性措施(Y.Malhotra)。知识经济时代下,知识的管理不同于传统的管理,它有着特别的内涵。知识管理作为一种管理思想,与企业的战略相结合,涵盖了知识的沉淀、共享、和发掘过程。知识管理的外延更是涉及到个人、群体、组织内部和跨组织产业内所有知识的创造、交流、共享和利用的各个领域。

以知识为基础的相关文献区分了知识管理概念上的两个不同层面。第一,这些活动增加了一个组织的知识储备――即March(1991)提到的“探索”和Spender(1992)所谓的“知识产生”;第二,有些活动是用知识来创造价值――即March(1991)提到的“开发”和Spender(1992)所谓的“知识应用”。在战略联盟方面,知识产生和知识应用的区别是相对应的。知识产生在联盟中作为一种学习方式,是指每个成员都能通过联盟来传递和吸收其他成员的知识储备。知识应用则是指知识共享的一种方式,每个成员利用合作者的知识储备来研发,补充现有知识,但目的却是维持自身特有的专业知识储备。

组织学习与知识管理是密切相关的。在管理控制系统下,二者之间的关系可以用图1表现出来。

从图1可清晰这样一个原理:在理论上,学习知识的过程就是组织学习进程,通过组织学习的方式完成知识的获取和应用;而实践中,则表现为一个组织将自己构建成一个学习型组织。从内容上讲,学习与知识在理论上的交叉点就是组织的知识。学习的结果就是丰富组织的知识;而在实践中表现为知识管理。由此可以看到,组织学习与知识管理是学习与知识在理论和实践上的交汇口。二者共同作用于组织的管理控制系统。

二、西方管理会计中“学习与知识”议题文献综述

笔者查阅了发表在2000年到2009年的西方顶级20本会计类学术期刊上的相关文献,本文收集文献的标准有两个:标题中含有“学习或知识”;文章属于管理会计研究领域。按照这些标准获得了12篇关于“学习与知识”议题的研究文献,这些会计刊物包括:The Accounting Review,Critical Perspectives on Accounting,Management Accounting Research,Accounting、Organizations and Society。这些管理会计文献也可分为学习与知识两大类,文献研究的问题涉及到了管理控制系统、绩效评价以及特殊组织或环境中的知识管理与组织学习等多个方面。

文献的类别及相关信息列表如表1:

以上有关“学习”的文献一共四篇,并采用四种不同的研究方法,分别讨论了组织学习和管理控制的互动、学习与战略、以及激励和非正式控制对学习的影响。

Geoffrey B.Sprinkle在《激励合同对学习和业绩的影响》中研究了相对于浮动工资补偿合同而言,激励补偿合同在激励个人学习和表现方面的作用。通过研究发现激励合同相对于浮动工资合同,更能促进个人对工作的投入和表现,会促使个人做出更好的决策。这种激励能够提高个人努力的持久性和强度。激励补偿合同还可以提高学习水平、加速学习进程。另外管理会计系统的反馈信息会促进个人学习,而学习级别的提升则需要个人接受更多的激励。

Laurie W. Pant在《非正式控制日益重要的作用:组织学习是授权还是压制员工呢?》中通过总结学术界对于非正式控制,特别是组织学习对员工的影响的研究成果以说明自己的观点。规范研究结果表明非正式控制特别是组织学习,并不会导致组织不公平制度的持续,而是会促使组织实现真正的公平。管理层在设计管理控制系统时,应该考虑组织学习对员工的影响,以及如何通过组织学习实现组织和员工个人的双赢。员工是企业重要的竞争优势,管理层应重视员工知识的应用以及如何将其更好地整合到组织中发挥最大效用。

Robert H. Chenhall在《综合战略绩效评估系统、生产的战略联盟、学习和战略的成果:探索性研究》中对澳大利亚200多个工业公司进行了问卷调查,研究了组织学习和生产的战略性调整对SPMS(综合战略绩效评估系统)产生的影响,并且进一步考察了它们如何影响企业的战略竞争力。研究表明:组织学习对差异战略竞争力有积极影响,但与低成本战略及灵活性战略之间却没有多少相关性。生产的战略性调整与SPMS之间的明显相关性表明生产的战略性调整有利于企业获得战略优势,并提高企业竞争力。

Julien Bataca, David Carassus在《在一个市的案例中控制与组织学习之间的互动与Kloot研究案例的比较研究》中通过对当地社会组织的研究,将控制系统、学习阶段、学习水平以及组织水平对应起来,分析了控制系统的各个要素对组织学习的影响,特别考虑了政治方面的因素,对控制系统和组织学习的互动性进行了探讨。文章对组织学习进行了分类,认为组织学习可以分为适应性学习(不会引起组织目标和典范的变化)和创新性学习(改变组织的目标或现有的结构)两大类。通过研究发现各类型的内部控制和外部控制,不管是对适应性学习中关注的内部资源调整,还是对创新性学习中关注的组织目标调整都具有一定积极影响,而文化和政治控制则趋向于阻碍组织学习,尤其是在政治环境改变的情况下,政治因素对组织学习会有较大的负面影响。

在12篇文献中有关“知识”的文献有8篇,涉及的话题既有知识管理理论问题,如知识构成、知识的可理解性等,也有不同组织的知识管理实际操作以及组织变革对知识管理的影响等问题,表明当前西方管理会计界对知识管理的研究更加宽泛与深入。

Christopher McNamara,Jane Baxter,Wai Fong Chua在《创造和管理组织知识》中,对位于澳大利亚的一个跨国的速食公司进行了实地研究,运用行动者网络理论探讨了组织知识的构成和知识管理。文章认为知识是在行动的过程中产生,并且得到真正的运用。通过行动者网络理论的应用,四个知识网络被联系起来,分别是:作为重新组合、定义和使用的知识;引入和标准化的技术技能;远距离的共享,关联和行动方面的知识;对知识性质的描述(对知识进行定位)。

Al Bhimani在《管理会计和知识管理:对可理解性的研究》中研究了信息转化对知识管理的重要性,发现通过编纂和抽象的方法对数据进行分类和整理,进一步完成知识转化,可以降低转化成本。随后分析了管理会计提供的信息的相关性缺失问题,认为管理会计应该适时改变以适应组织,保证会计记录与实物流动的同步性。对接管理会计和知识管理的探究发现会计不仅仅是知识管理活动的窗口,更应该在知识管理中发挥更加全面和深入的作用。

Karl-Heinz Leitner,Campbell Warden在《管理和报告研究机构中以知识为基础的资源和研究过程:具体情况、经验教训和前景》中首先介绍了研究机构中知识资本的管理和报告的模型以及其对生产过程和组织业绩的影响,然后总结奥地利研究中心和德国航天研究中心有关知识资本系统的执行情况和经验教训。文章致力于解决在一个组织中如何将生产过程概念化,采用以指标为基础的系统能够使组织获得传统财务会计系统以及其他知识资本系统无法提供的有关投入、生产过程、产出方面的数据。组织通过数据分析,进一步了解知识创造过程,在内部管理和外部报告之间进行权衡,从而实现对知识资本更加完善的管理。

Linda Chang,Bill Birkett在《专业化服务公司的知识资本管理:探索创造力和生产力矛盾》中对大型国际会计事务所澳大利亚分支机构在公司重组前后的专业能力水平进行了分析,探讨了一个专业服务公司如何在其专业劳动力中处理好创造力和生产能力的矛盾。创造力要求公司不断开发新的产品和服务,而生产能力要求公司能将现有服务做的更专业、更优质。随着环境的改变,组织对本身专业能力的预期有相当大的改变。对于行业新进入者,组织关注重点集中在保证专业的生产力,但随着公司越来越熟悉本行业,对其专业能力的关注也由保证专业生产力转变为激发内部人员的创造力。

Angelo Ditillo在《知识密集型企业不确定性的处理:管理控制系统作为知识一体化机制的作用》中通过对一家软件公司三个项目组的实地研究,考察了知识复杂性,和知识在不确定性水平下如何影响管理控制系统的协调作用,以及知识一体化作用。文章认为管理控制系统的知识一体化作用集中在文件来源、输出交换以及非正式的沟通方面,协调作用则集中在实际的行动、结果或者价值观方面。管理控制系统必须同时具有协调和知识一体化两方面的功能,缺乏任何一方面,都会损害知识密集型企业的健康发展。

Jan Mouritsen,Heine Thorsgaard Larsen在《知识管理的第二次浪潮:通过知识产权信息对知识资源的管理控制》中考察了Coloplast公司的知识资本报告,研究了知识资本如何转化成为实际的管理行动,如何帮助管理者干预组织知识的发展、共享和应用。文章强调知识管理的第二次浪潮导致知识资本报告中的信息使用侧重点由简单评价转向深度管理。知识资本报告使知识管理脱离了分散、随机的管理方式,将各种知识资源整合为一体;而组织则可以通过知识资本信息了解组织的概况,从而更有效率地管理知识资源,避免管理层对知识管理的忽视。

Casey Rowe,Jacob G..Birnberg ,Michael D. Shields在《组织流程变革对责任会计和管理者私人知识泄露的影响》中对一家美国航空航天承包商的一个部门进行了九年的实地研究,考察了如何通过责任会计对各个责任中心进行横向水平管理。文章特别关注在组织流程改变时,责任中心的相互关系和各自的业绩评定所受的影响,以及二者对管理者私人知识泄露的影响程度。文章认为非持续性的组织流程再造会导致责任中心高程度的依存,责任人之间会采取合作方式进行管理;持续性的组织流程变革会促使责任中心的业绩评定保持独立,并使得不同责任中心之间会倾向于竞争而非合作方式。但无论何种情形,管理者的私人知识都会出现较高程度的泄露。

Hans Englund,Jonas Gerdin在《有关作业成本法实施的不同学术流派间的知识传递》中分析了主流学派提出的作业成本法实施的影响因素,同时阐述了政治导向观点,即:组织内不同利益集团会存在一定的利益冲突,从而对作业成本法实施产生影响。本文研究发现组织内部集团间的利益冲突会导致各集团采取措施来影响作业成本法的实施,以维护自身的利益。这种基于政治导向观点重新解读了主流学派的研究发现,而且政治导向观点也可以在理论上解释作业成本主流学派研究结论与假设前提的矛盾之处。

三、西方管理会计文献对我国管理会计研究的启示

综合对西方管理会计“学习和知识”议题的文献分析,可以发现西方管理会计界对“学习和知识”议题的研究具体话题很多,在内容上文献从多个角度对多类组织的学习和知识的相关问题进行了研究。尤其是西方对该议题的研究不仅仅局限在从管理会计的具体范畴内进行,而是更多地在管理会计与其他学科相结合的情况下去探究。这种多学科的解读有助于该议题受到更加广泛的关注和研究。

当前,中国管理会计界对“学习和知识”议题的研究较为有限,很多观点都是依赖于西方的研究成果。这些文献为我国管理会计相关研究提供了一些启示:

第一,组织学习和知识管理跨领域的交叉渗透,拓宽了管理会计的研究范围。西方的文献研究表明,学习和知识的概念通常会一并提出,尤其是在特定的组织内进行实证和案例研究时,组织学习和知识管理是紧密联系在一起的。组织学习过程隐含着对组织内显性和隐性知识的应用和创新;知识管理过程体现了组织学习特定的方式,即如何最大程度地掌握和利用知识,尤其近年集中对组织学习模型、学习方式、知识管理框架、知识管理应用的研究,启示着我国管理会计的研究必须突破成本、效益、风险和制度等单一话题的局限性,关注管理会计系统的“自学习”功能,基于跨领域视角改进管理控制的各种问题。

第二,务必重视组织学习和知识管理对企业绩效的复杂影响,尤其与企业战略制定及实施角度中企业的组织学习和知识能力问题。西方管理会计界非常重视学习和知识,在责任中心业绩评估、激励机制、管理控制、平衡计分卡这些方面的研究均与企业学习和知识密切相关。如Geoffrey B.Sprinkle从员工个人层面学习角度,研究了激励合同如何通过提高员工学习水平,提升组织业绩;Karl-Heinz Leitner,Campbell Warden则是从组织整体的生产流程角度,研究了知识资本管理对组织业绩的影响。国内研究可以通过对本土企业进行实证和案例研究,来探索学习和知识对于我国企业管理会计系统和企业业绩的影响,得到的研究结论具实践意义。另外,学习和知识与企业战略的相关性得到了越来越多的关注,“学习战略”与“知识战略”的概念相应而生,与企业的业务战略相匹配的要求促使战略背景下企业的学习与知识对企业绩效影响方式已成为研究热点。

第三,借鉴西方研究范式,重视管理会计研究跨学科理论视角,并强化中国情境下学习与知识议题的研究。如Casey Rowe,Jacob G..Birnberg ,Michael D. Shields用了九年的时间对美国航空航天制造商进行研究,对该组织进行了深入的观察。这也说明该议题的研究不是简单地从公开的书面报告中得到结论,而是要置身于组织的具体环境中去实地考察。国内学者可以通过在研究西方文献的基础上借鉴西方研究范式,采取多维的研究视角,弥补单一学科研究的狭隘性,彰显管理会计系统学习与知识管理功能。

[本文系国家自然科学基金资助项目“中外合资企业管理控制的比较案例研究”(编号:70772022)、对外经济贸易大学211项目阶段性研究成果]

参考文献:

篇(7)

知识内容是知识所表达和包含的具体内容、含义和内涵等。对知识内容建模主要是从知识的关键属性和关键内容角度对知识内容进行描述。以本体为核心对知识按领域进行分类,每个知识类别可以包含若干子类别,各知识类别与它的子类别之间构成树状层次结构。保证学习者可以通过“随机进入”的方式从树形结构的不同知识节点进入知识网络。

1.2知识情境建模

知识情境指知识创造、获取、应用、共享、传递等知识过程发生的背景、环境、场景等,是对知识情境因素的描述,刻画了知识过程发生时的复杂状况,也是知识得以共享和再用的重要基础。由于知识情境自身的复杂性,要对其情境建模是比较困难的,对知识情境建模是基于本体论,建立一个可扩展的框架,探索对知识产生和应用的背景和环境进行表示的方法,实现对情境的显性描述,即研究使情境信息稳定持久、可比较、可获取的情境建模方法,为知识的共享与重用提供基础。知识的情境特征采用分层的节点情境树表示方法,建立情境树表示模型,并将知识与具体的情境树模型建立关联。

2、泛在学习环境中的知识管理关键技术的研究

2.1情境与知识集成

探索通过在构建情境树模型过程中或学习者访问应用知识过程中通过关联集成的方式实现情境与知识之间的集成。探索集成情境的知识管理技术,主要包括:

(1)情境的识别获取技术:识别并获取知识过程发生时的情境。通过获取的情境特征、属性要素等信息得到相似案例,对相似案例的属性关联进行分析,关联分析利用关联规则的挖掘算法Apriori算法(Apriori算法是一种挖掘关联规则的频繁项集算法,其核心思想是通过候选集生成和情节的向下封闭检测两个阶段来挖掘频繁项集),找出数据中隐藏的数据关系得到关联规则,获取情境信息。

(2)情境的相似性评估技术:对两个情境模型间的相似性做出准确的评估判断。采用K最相邻法,其是一种全局搜索方法,通过匹配公式对两个案例的相似程度进行评估后,找出与该案例最为相似的案例。

(3)集成情境的知识检索获取技术:根据知识特性和情境特性所构成的查询条件,快速从知识库中将匹配的知识提取出来,并按照一定规则进行组织提供给用户。构建情境树模型时,将知识与具体的情境树模型建立关联。集成情境的知识检索获取可通过用户输入的检索条件,基于案例库与情境模型库,利用情境树之间的相似性判断,获取相似情境的情境集,将相似的情境以相似程度的高低进行排序,并根据情境与知识之间所建立的关联关系,输出与情境相关联的知识。

(4)基于情境的知识主动推送技术:在识别获取用户当前情境的基础上,通过情境的相似性评估,把与当前情境相似的历史知识主动推送给用户。基于案例对情境信息获取后,经过一定的处理和分析,得到集成具体情境的用户感兴趣的知识模型,并将与该知识模型相关联的知识推送给用户。另外,由于情境信息是不断变化的,需要根据用户的访问行为,采用相应的学习算法动态更新情境信息来适应用户需求的变化。

(5)基于情境的知识过滤技术:通过情境约束,实时把那些不适合用户当前情境的众多知识排除在外,提高知识获取的准确性,有效解决知识超载问题。基于情境的知识过滤采用基于内容的知识过滤算法,通过比较情境的相似度过滤掉与用户的需求不相关的知识,减少知识在检索过程中的知识超载;通过比较相似情境的知识之间的相似度结合语义扩展模型过滤掉重复的知识,避免知识存储过程中的知识重载。

(6)基于情境的知识导航技术:利用情境与知识之间的相关性,实现它们彼此之间的相互导航,获得相关的知识和情境。基于情境的知识导航,将相似情境知识的知识点间的联系划分为辈份关系、依赖关系、参考关系、兄弟关系等四种关系。其中,辈份关系体现了知识的层次性;依赖关系体现知识之间的先后顺序性;参考关系体现知识的扩展性;兄弟关系体现某一复合知识点的完整性。

2.2集成情境的知识导航与检索

利用情境与知识之间的相关性,通过本体映射的方法建立相关联的知识本体之间的语义联系,并将其形式化地表达出来,实现它们彼此之间的相互导航,获得相关的知识和情境。当知识与情境集成为一体后,可根据知识特性查询和情境特性查询等检索条件,采用K最相邻法、TF-IDF等方法获取相似案例及相似情境,通过情境与知识的关联获取检索的知识。针对知识的语义重复性较大的缺点,提出一种知识过滤的语义扩展模型,可减少知识检索与存储过程中的知识超载,提高学习者所检索知识的适应性。

2.3集成情境的个性化资源推荐

个性化信息服务系统能够感知、觉察学习者当前和历史情境,并将学习者所处情境与知识系统中情境模型间的相似性做出评估判断,把与当前情境相似的历史情境相关的资源主动推送给学习者,满足学习者在特定情境下对信息的个性化需求。同时把那些不适合学习者当前情境的众多资源排除在外,提高资源获取的准确性。所推荐的资源包括与知识情境相关的所有资源:比如知识载体、包含学习过程生成性信息的知识内容、相关的人际网络资源等。

篇(8)

摘要:针对传统虚拟学习社区的研究与具体课程相脱离的问题,提出以建构主义理论为指导,从学习者的角度出发,构建以知识管理为基础的新型Java虚拟学习社区,说明虚拟学习社区在教学实践中的应用可提高教学效果。

关键词 :虚拟学习社区;知识管理;Java知识体系管理;个人知识管理

基金项目:江苏省高等学校大学生创新创业训练计划一般项目(201413646006Y)。

第一作者简介:吴冬芹,女,讲师,研究方向为计算机教育, yzwudongqin@aliyun.com。

0 引言

虚拟学习社区打破了传统教学的时空局限,随着网络的飞速发展,E-Learning的迅速崛起,虚拟学习社区有着极其广阔的应用前景,毋庸置疑,它的发展对辅助课堂教学有着积极作用。目前,支持虚拟学习社区开发的技术条件已经足够成熟,关于虚拟学习社区开发与设计的相关理论研究也十分丰富,但有关虚拟学习社区的研究缺少与具体学科的结合,忽视了不同课程本身所具有的学习特点以及由此特点所引发的社区设计与开发的差别,对具体课程知识缺乏有效的知识加工与管理,导致虚拟学习社区在实际教学中所起的作用十分有限。

因此,尝试应用建构主义的学习理论与知识管理的相关知识,构建课内和课外、课堂讲授和课后自学相结合的Java虚拟学习社区,充分调动学生的主动性与积极性,提高Java程序设计课程的教学效果,具有十分重要的实践推广价值与理论参考意义。

1 概念辨析

1.1 知识管理

关于知识管理的定义,不同学者从不同角度有不同的阐述。一般认为,知识管理是一个连续的过程,它以现代信息技术为支撑,管理个人与组织有关知识的积累、应用、共享、交流和创新活动。知识管理最初作为一种管理模式存在,现在将它应用于学习领域中,已经成为一种有效的学习模式,通过知识管理可以将各种学习资源转化相互之间具有联系的知识集合,并对这些知识提供开放管理[l]。

在具体学习领域,关于知识管理可以从学科知识管理、学习者个人知识管理两个方面进行阐述。学科知识管理主要目标是根据具体学科的特点,以特定的方式组织知识,以方便学习者对知识的意义建构;而个人知识管理则是知识管理的自主性和个性化 [2],是帮助学生完成意义建构的重要途径。

1.2 虚拟学习社区

虚拟学习社区是由各种不同类型的个体,通过教学、研究等活动所建立的一个虚拟社会形态,它是学习社区在网络空间中的一种映射,也是一种建构主义学习环境,更是一组共享语言和价值的学习者借助网络进行学习的平台[3]。与网络上种类繁多的社区相比,虚拟学习社区的主要关注点是对学习活动的支持。在如今的网络背景下,虚拟学习社区的恰当应用,能对现实世界教学活动产生极为有利的影响,而学生作为虚拟学习社区的主体是不容忽视的因素。因此在虚拟学习社区的开发中,不应仅局限于学习者的交流互动,而是应以学生为主体,尝试从学习者知识管理、知识建构的角度来设计虚拟学习社区,同时通过学习者之间的交流和合作过程,共同促进知识的意义建构,实现对知识的理解与掌握。

1.3 知识管理与虚拟学习社区的关联

知识管理与虚拟学习社区有一定的关联,在知识管理情景下的知识获取,与虚拟学习社区情景下的知识获取过程,本质上没有区别,都是学习者习得知识、完成个体知识建构的过程。在研究中,如果将知识管理和虚拟学习社区的融合,将知识管理的相关理论应用于虚拟学习社区的建立中,运用知识管理的方法与工具,将知识管理工具融入学习基础设施中,促进虚拟学习社区中的知识共享、知识创造,让学习者更加方便地获取所需知识,提高他们的学习效率与学习能力,也能更好地辅助课堂教学。

2 Java虚拟学习社区中的知识管理

在Java程序设计课程教学实践中不难发现,学生对编程普遍具有畏难情绪,缺乏学习的积极性,究其根源,主要在于学生缺乏对Java知识的有效建构,不能将知识很好地纳入到原有的认知结构中。Java课程本身具有实践性强、知识前后关联紧密的特点,如果学生在某一阶段没有能够有效地掌握相关知识,将导致后续程序编写工作无法顺利完成。因此需要运用知识管理的相关理论重新组织、整理知识,理清Java课程自身的体系结构,以帮助学习者进行有效的意义建构。在所开发的Java虚拟学习社区中,知识管理将从两方面开展,Java知识体系管理和个人Java知识管理。

2.1 Java知识体系管理

Java知识体系管理主要指Java结构化知识体系。在虚拟学习社区建立之初,根据Java虚拟学习社区成立的目的,从Java课程体系的角度出发,针对Java程序设计的特点,同时考虑到教学具体需求,例如按照次序可以把Java课程分为Java基本语法、面向对象编程、图形用户界面3大知识板块,在各大知识板块中,再将知识点细分,如Java基本语法部分可以分为数据类型、常量与变量、运算符与表达式、数组、字符串等几个知识点。此后,将各大小知识点按编程的逻辑体系组织和呈现,供学生学习,帮助学生吸收知识。

实际操作中,对Java课程的知识体系进行划分,采用多媒体技术将各个知识点以动态的卡片方式来呈现,将知识之间的关联通过概念图的方式进行关联,形成一棵“知识树”,学生在虚拟学习社区中,能够清晰地看到课程的体系结构,深化对课程的理解,提高实际编程能力。

2.2 个人Java知识管理

学生个体的编程能力有着显著的差异,因此在Java虚拟学习社区中,以学生的学习心理为基础,结合建构主义理论与奥苏贝尔认知同化学习理论,强调不同个体对自身的知识管理,以此为基础,让学生完成自身程序设计知识的构建有着十分重要的意义。

在个人Java知识管理方面,为了让学生更好地实现对知识的管理,需要一些知识管理工具,将学生所拥有的资料、掌握的信息、学习的内容变成更具价值的知识,帮助学生存储与吸收新知识,最终完成对编程知识的理解,实现积极的意义建构。在所创建的Java虚拟学习社区中,提供的个人知识管理方式有协作互助讨论区、学习日志、个人知识地图、学习热线等,以实现知识的个性化管理,促进知识的吸收与内化。

3 Java虚拟学习社区的构建

虚拟学习社区主要由社区首页、知识显示与习得、知识评价与进阶、知识检索与应用、协作互助平台、个人知识空间6个模块构成。

3.1 社区首页

在Java虚拟学习社区的首页,提供注册登陆模块。默认情况下,正在学习Java课程的学生可以根据所分配的用户名和密码直接登陆,登陆后,后续的互助小组划分和协作学习均在以自然班级为单位的学生群体中进行,学生也可以根据需要修改相应的密码。其他需要访问相应资源的访客,则需要注册完成实名认证,由任课教师来处理,进行相应的授权操作。此外,在首页还提供了站点内容分布导航以及导学教材,帮助学生尽快地了解社区的功能,以便更好地开展学习。

3.2 知识显示与习得

在大学Java课堂中,每节课教学内容繁多,课堂上所讲授的知识学生不能完全消化吸收,为了弥补这一不足,在虚拟学习社区中,提供了一个知识显示与自主习得的环境。知识的显示不是简单地向学生呈现学习内容,而是按照知识管理的思想,将Java课堂知识以结构化的方式呈现。

在此模块的构建中,需要教师先梳理出课程的知识体系结构,学生在课后可以根据自身的学习情况,登陆后,选择需要学习的相应知识点,温习教学视频。这里的视频不是简单的课堂实录,而是以微课的方式呈现,通过录屏的方式,结合各个知识点,对相应知识点、或者重点、难点进行针对性地讲解,并经过多媒体软件编辑制作完成。

3.3 知识评价与进阶

对所学知识综合进行评价的目的是为了更好地了解学生所学的状况, 在Java虚拟学习社区中,考虑到知识前后的关联性,在这个环节的设计中,采用“知识进阶”的方式,完成相应的知识点学习后,学生可以根据所习得的知识点进行自我学习测评,掌握情况较好的同学,可以直接进行测评。测评完成后,将测评情况在线提交给教师,教师进行对应的修改,对学生的学习效果进行评价,并对进一步学习进行针对性的指导。测评合格,学生已掌握前面必须掌握的知识点后,方可点击进入下一个知识点学习与测评。例如要进入“抽象类”知识点的测评,学生必须先理解“类”的基本概念,掌握类的定义与对象创建的方法,并通过相应测评。

3.4 知识检索与应用

除前面所述对知识点的视频讲解,在Java虚拟学习社区中,还需要创建课程所涉及的若干知识卡片,各卡片与相应的知识点相对应。在诸多知识卡片中,提供知识检索功能,方便学生在诸多的知识点中,快速便捷地找到自己想要了解和学习的知识点,并根据需要展开学习。

在检索到对应的知识点后,社区提供与知识点对应的案例应用区。这里的案例不是单纯的代码展示,而是从学生的思考角度,将每个案例从分析、设计到编码、调试的过程展示给学习者。例如在讲授完可视化图形界面中的“页面布局”这一知识点后,在案例应用区中即以“计算器”为案例,引导学生如何应用“网格式”布局管理器完成计算器的布局设计,后续再分别针对不同的按钮注册监听者,继而编写事件代码,并列出调试中的常见错误与解决方法,逐步完成程序的开发工作。

3.5 协作互助平台

在Java虚拟学习社区中,根据自然课堂中学生的情况、学生的成绩基础、结合性格特征,充分考虑到组中成员的差异性,将不同层次的学生混合编组。而平台则提供包括从简单的“画板”、“多文本编辑器”到复杂的“学生信息管理系统”等多个Java项目案例,每个小组在虚拟学习提供的协作互助平台上,选择需要合作完成的项目案例,学生可利用平台在线合作完成,在完成过程中编程能力较好的同学可以对其他学生进行实时解答与帮助,学生之间讨论、协商、互助,直至最终完成项目的开发工作。

3.6 个人知识空间

在Java虚拟学习社区中,个人知识空间模块的功能十分重要,它的功能主要包括几个方面。①学习日志:记录每次登陆所学习的内容,所需的时间,完成测评的情况,完成作业的情况,这些将为后期教师的学情分析提供基本信息。②个人知识地图:学生在完成相应知识模块的学习,通过测评后,在个人知识地图中添加相应内容。对比Java知识地图,学生能够知道自己已经掌握了多少,还有多少知识点尚未掌握。③知识学习指导:教师在阅读学生编写的程序,结合学生测评的情况,对学生知识掌握情况进行基本的学情分析,根据分析的结果,对学生进行恰当地指导。④学习热线:学生在学习过程中有任何的问题或者疑惑,都可以利用个人知识空间中的学习热线,借助于平台的即时消息功能,向教师求助,以获得解决的方法。⑤协作互助讨论区:学生能够在此区域查看到自己所在的小组以及小组所承担的项目、各人的分工与完成情况。

4 技术实现

基于知识管理的Java虚拟学习社区在总体设计上采用 MVC模式架构,具体开发时, 以Visual Studio 2014为开发平台,后台数据库为SQL Server,结合跨数据源于数据格式的LINQ技术,使用编程语言C#以及Ajax技术,结合使用脚本语言javaScript完成程序的开发。知识卡片、知识地图、概念图部分全部采用flash、Authorware、PhotoShop、Camtasia Sudio等多媒体软件制作完成。

5 结语

在对虚拟学习社区的研究中,与具体的课程相结合,充分考虑课程自身特点,打破传统网络教学平台单纯呈现知识的机械性,能很好地弥补课堂教学的不足。在教学实践中的应用结果表明,在Java课程教学过程中,配合使用基于知识管理的Java虚拟学习社区,效果显著。学生对虚拟学习社区持积极肯定的态度,学习质量与效率得到极大的提高。Java程序设计课程虚拟学习社区的设计、构建与应用对其他课程虚拟学习社区的建立具有一定的参考意义。如何更好地利用现有的技术对平台进行优化,更好地实现对学生个人知识的管理与学情分析,完善社区的建设,是值得进一步探讨的问题。

参考文献:

[1] 曹再辉, 余东先. 知识管理理论对构建虚拟学习社区的启示[J]. 现代远程教育研究, 2007(6): 28-31.

篇(9)

我有幸参加集团公司后备干部管理人员第一期培训,培训中老师对管理知识进行了生动切深刻的演讲,使我深受启发及思考。训后,反复回味老师的话语,有以下总结:

管理知识

管理知识的培训让我收益良多,思考更多,董老师提出的核心能力及专业能力是我还需要加强学习的方向,我2011年有幸进入集团旗下设计院成为一名设计人员,2015调到市场发展部担任技术员,工作期间勤勤恳恳,专业知识也有一定的积累,但看到同期的同事有些已走入中层管理人员开启自己新的职业篇章,实话心里有落差也会心急,但学习了管理知识后,我静心自问,自己真的最好的做到了老师课上提出的 “责任感”、“使命感”及“有担当”了吗?答案是否定的。管理不仅是管理别人,更应该是严格管理自己。认识自己的缺点,更正它,升华自己,增强自己对公司的责任感及行业的使命感,只有更好的自己才能使职业生涯得到更好的提高。放下浮躁的心,静心学习更多专业知识,身边同事朋友的职业长处,丰富自己,让自己充实起来。就像老师说的怀才就像 “怀孕”慢慢大起来,总有看出来的一天,后备干部应该要做的就是严格管理自己,吸收他人长处的养分,壮大完善自己,最终让别人看到自己的才气。其次对于老师提到的领导力的五个层次:职位、认同、生产、立人及巅峰,我个人认为均是已严格自我管理为基础才能有良好的循环。这样就能有效的做好“认同”这点。关于“生产”通过老师课堂上的指导,我认为生产应该是在“职务”和“认同”都做好的情况下就能做好的事情,但前提是要自己有能耐,这样就需要更高的要求自己。关于“立人”,老师课上说的教育下属做事的方法,我的理解教育下属的方法一定要是正确的,有效的、这也基于自己自我管理后的良好方法的传授。最后的“巅峰”我认为就是前面4个做好后,自然达到的境界。

以上就是个人对本次学习的心得体会。

市场发展部:周云玺

篇(10)

在数学教学中,怎样寓知识、技能、方法、思想于一个学过程中,是数学教学的重要课题。由于数学的高度抽象性、严谨的逻辑性、结论的确定性以及应用的广泛性这些特征,决定了数学教学的难度。如果教师只是注重单纯地传授知识,而不注重学习方法的指导和能力的培养,学生就会跟在老师的后面跑,整天忙忙碌碌,全是死记硬背。听老师讲时还会,自己做时就错,临到考时就蒙,这样下去是越来越糊涂。所以,要使学生变书本知识为自己知识,就必须学会学习知识的方法。下面就其怎样使学生在原有知识基础上学习新知识的方法谈些教学体会。

新知识的获得,离不开原有认知基矗很多新知识都是学生在已有知识基础上发展起来的。因此,对于学生来讲,学会怎样在已有知识的基础上掌握新知识的方法是非常必要的。这就需要教师在教学中精心设计、抓住知识的生长点、促进正迁移的实现。

例如,在研究多边形内角和定理时,可向学生提出:我们已经知道三角形的内角和等于180°,那么,你能根据三角形的内角和求出四边形的内角和吗?这样简单、明了的一句话就勾通了新旧知识间的内在联系。问题的提出,激发了学生学习的兴趣,促使了学生思维的展开,提供了回答问题的机会,创造了活跃的教学气氛,学生会准确地回答出四边形的内角和等于360°。又问:你是根据什么说四边形的内角和等于360°呢?是猜想的?还是推理得到的?学生的回答是作四边形的对角线,将四边形分为两个三角形,而每个三角形的内角和等于180°,两个三角形的内角和等于360°。教师马上对学生的回答给以肯定和鼓励,再问:五边形、六边形的内角和等于多少度?学生很快就会回答出五边形的内角和等于540°,六边形的内角和等于720°。接着又问:你知道十边形、一百边形、一千边形的内角和是多少度吗?这是老师故意设置“知识障碍”,激发学生的求知欲望。及时引导、启发、迁移、总结规律。让学生观察、发现求四边形、五边形、六边形的内角和,都是从它们的一个顶点作对角线将它们转化为三角形来求得的,并且内角和是由从它们的一个顶点作对角线所分得三角形的个数确定的,而三角形的个数又是由这个多边形的边数确定的。从而可知从n边形的一个顶点作对角线可将n边形分成(n-2)个三角形,所以n边形的内角的和等于(n-2)·180°,即得多边形的内角和定理。这个定理的出现,是教者通过设疑、引导、启发学生思维,寻求解题方法,由个性问题追朔到共性问题,总结出了一般规律。这样做,不但使学生学会了在原有知识基础上学习新知识的方法,又培养了学生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还渗透了把多边形转化为三角形来研究的数学转化思想。

当学生在原有知识的基础上掌握了学习新知识的方法和数学的转化思想,对于诸如此类的问题就迎刃而解了。如,研究梯形中位线定理,学生很自然就会将它转化为三角形中位线来解决。对于平行四边形、梯形的问题学生也很容易就想到转化为已有知识来研究。又如,对于解二元二次方程组,学生根据已学过的解一元二次方程等知识,自然就会想到通过消元将原方程组转为一元二次方程来解之,或将二元二次方程组通过降次转化为一次方程或有一个一次方程和一个二次方程组来解决。对于分式方程要通过去分母或换元转化为整式方程来解。对于无理方程需把方程两边乘方或换元化为有理方程来解。

在数学教学中,教师只要做到精心设计教学环节,科学的提出问题,采取得体的教学方法、适时疏导,帮助学生学会用自己的语言对所学知识进行概括和总结,以知识讲方法,以方法取知识,就能够调动学生学习数学的积极性,达到开发学生智力、提高学生能力的目的。

上一篇: 化学中的能量变化 下一篇: 财务成果的会计核算
相关精选
相关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