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23-09-25 10:43:36
序论:好文章的创作是一个不断探索和完善的过程,我们为您推荐十篇德育的文化功能范例,希望它们能助您一臂之力,提升您的阅读品质,带来更深刻的阅读感受。
宿舍文化作为高校校园文化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以潜移默化的方式对大学生的思想和行为产生一定影响,在新世纪人才培养工作中发挥着重要的作用。因此,高校宿舍文化建设的好与坏,直接关系到宿舍――这个学生第二课堂育人功能是否充分发挥,直接影响到校园精神文明建设,越来越受德育工作者的重视,探讨宿舍文化建设的德育功能,成为新时期加强高校德育工作所面临的一个重要课题。
一、大学生宿舍文化的内涵及构成
“宿舍文化是以学生为主体,以宿舍为主要活动空间,以课余活动为主要内容,以校园精神为主要特征的一种群体文化。该文化使宿舍成为学生美化生活、优化环境、独立价格的成长的摇篮。” [1]
“宿舍文化是学生宿舍内的一种精神环境和文化氛围,是以大学生为主要对象,在思想特征、价值取向、行为趋势、生活方式等方面具有一定独特属性和功能的文化类型”。 [2]一般来说,宿舍文化基本上可划分为物质文化、精神文化、制度文化三个方面。
宿舍物质文化指的是学生宿舍内的物质环境。它包括宿舍的整体布局及硬件设施。比如宿舍各种学习、生活、床上用品、生活用品摆放习惯、宿舍整体的装饰布置、宿舍卫生的定期清扫和保持等。从某种程度上反映了当代大学生的审美情趣和去向,体现了观察美、发现美、创造美的能力,是宿舍其他文化存在和发展的基础,展现了宿舍的外在形象。
宿舍精神文化指的是宿舍成员的精神面貌、生活方式及思想意识形态。它包括舍友们在活动中彼此开成的言语及非言语的沟通、宿舍艺术活动及其成果及认知方式、创造能力、思维方式、价值取向等方面。
宿舍制度文化指的是宿舍成员在日常学习、生活的交往过程中开成的社会关系及调控这些关系的规范体系。
二、大学生宿舍文化在高校德育中的功能
良好的舍风可以促进校风、学风的形成,进而有利于大学生身心健康。宿舍文化作为一种重要的文化形态,具有陶冶、激励、规范、辐射、凝聚等作用,归根结底就是育人功能。因此,大学生宿舍文化在高校德育工作中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与功能,其德育功能具体有以下几点:
(一)引导功能
宿舍文化作为一个特殊的文化载体,同校园其他文化一 样,对宿舍成员的行为具有导向和同化功能,对大学生的价值取向、道德观念和行为习惯有着深刻的影响。
众所周知,大学时期是人的世界观、价值观、人生观形成的重要时期。这个时期,个人的观念意识尚未完全定型,道德^念尚不完善,具有很强的可塑性。宿舍文化对大学生三观的形成有着潜移默化的导向和同化作用,它就像一根无形纽带联结着每一个成员,影响着他们的思想品行、道德观念、行为规范和生活方式的选择。其中,积极健康的宿舍文化能营造出优美的宿舍环境 、浓厚的文化氛围,激励和培养大学生良好的道德和生活情操。
(二)心理调适功能
从心理学的角度来说,人是自然、社会和心理三者活动的统一体,人的任何一种活动都会伴有心理现象的出现,大学生思想方面的问题,有很多与心理因素有关。人的心理是需要调节的,尤其是当代大学生,来自学校和社会各方面的竞争压力 ,心理较为脆弱,更加需要调节。良好的宿舍文化氛围有助于调节大学生的心理状态 ,有利于大学生人格的完善 ,有利于宿舍成员间建立和谐愉悦的关系。
(三)规范约束功能
宿舍文化对学生的行为有着一定的规范作用和约束力.这种规范既是一种硬性约束又是一种软约束。宿舍的明文规章在一定程度上规范了学生的日常行为 ,它不仅影响全体成员的感觉、认识、情绪、心理机制和心理过程,而且从整体上影响全体成员的价值取向和行为取向。
(四)激励功能
宿舍文化具有激励功能,良好的宿舍文化对学生是一种内在的驱动和激励,能促使宿舍成员积极奋进、克服困难、开拓创新。特别是当宿舍成员遇到困难时,宿舍文化会成为学生追求理想与发展的力量源泉 , 给学生以信念的支撑。同时.在宿舍中形成的共同需要与目标对每个宿舍成员都有很强的激励作用,从而使宿舍每个人都把内在潜力和创造力最大限度地发挥出来。
三、创建良好大学生宿舍文化的有效途径
第一 ,制定和完善宿舍项规章制度
俗话说“不依规矩,无以成方圆。”规章制度是管理工作的依据,一套健全完善且行之有效的宿舍规章制度,会促进宿舍管理的科学化和规范化,保证学生有一个良好有序的生活环境,促进大学生养成良好的行为习惯,促进宿舍文化朝着健康文明、规范的方向发展,是学校德育的重要内容之一。
第二,打造良好宿舍环境
宿舍环境是宿舍文化建设的重要内容,良好的宿舍环境会促进宿舍成员身心健康。心理学研究表明,当环境作用于人的大脑时 ,会产生相关的感觉 、知觉 、表象 、思维 、需要 、意志等 ,从而影响着人的活动。当良好的环境作用于学生时,学生可以在思想上得以感化,情操上得以陶冶,精神上得以升华。
第三,营造良好的精神文化氛围
关键词:德育功能校园文化 情感陶冶校风
校园文化是一个特定性的区域性文化,是学校长期形成并为全体师生员工所认同的校园精神、校园制度和校园的文化氛围,以及承载这些精神、制度、文化氛围的活动形式和物质形态。校园文化是学校生存和发展的动力和成功的关键。因此,了解校园文化的层次、结构和功能,把握校园文化的特点,强化校园文化的德育功能,显得格外必要和迫切。同时体现一个学校的校风风貌。
一、德育功能在校园文化中的作用
校园文化作为学校教育中的隐性课程,具有暗示性和渗透性的特点。校园文化对学生品德形成的影响是潜移默化的,是一种无声的命令,无言的教育,是感化学生的熔炉,对学生成长和发展有着重要的影响。它与显性课程相配合,成为学校进行思想品德教育的重要渠道和有效手段,也是学生实践思想品德教育的重要阵地。德育功能是教育者根据一定社会的需要和受教育者的需要,遵循品德形成的规律,采用言传、身教等有效手段,在受教育者的思想、政治、法制和道德几方面素质的系统活动过程,是一种改造人的主观世界的行为实践活动,通过实践能够培养人的思想品德,完善人的主体人格。校园文化所具有的德育功能,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一)引导认知功能,校园文化是一种特殊的社区文化,具有鲜明的精神文明和德育特性。这有利于培养学生广泛而有益的兴趣爱好,追求高雅新美的文化品位,塑造活泼开朗的个性品质,养成文明礼貌的行为习惯健康成长。
(二)规范行为功能,校园文化是由校内师生自发组织创造和享有的精神文明和文化氛围。它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校内师生的道德风尚、精神面貌、行为方式以及文娱活动的水平。一方面校内师生在校园文化当中生活,必然受到有形的或无形的、有明文规定的或无明文规定的等各种规范的要求和制约。另一方面,受群体效应和从众心理的影响,他会不断调控自己的行为,逐步融入到群体之中,最终成为群体中的一员。
(三)陶冶情感功能,情感陶冶是指自觉地创设良好的教育环境,使受教育者在道德情操方面受到感染、熏陶。校园文化对学生的思想品德教育不是直接的理论输入,而是通过创设各具特色的校园生活、和谐友爱的人际关系,以及各种生动活泼的文化艺术活动等形式潜移默化进行的。各具特色的校园文化生活,能够使学生丰富的情感合理地释放出来。通过墙报上的《弟子规》《三字经》、小报《雷锋精神》、壁画《锦绣山河》等形式把德育内容展示出来;通过组织学生阅读文学作品、朗读诗歌、聆听音乐、欣赏画展、观看电影等,使他们在这些活动中不知不觉地被校园文化所展示的风采中鲜明的导向所感染,从而激发欲望、启迪智慧、陶冶情操、娱乐精神、优化素质,逐步成为一个在衣着服饰、言谈举止以及理想追求、心灵品格等方面都符合学校教育要求的合格学生。
(四)实践锻炼功能,学生是校园文化的主体,也是学校德育的主体。学生在校园中接受学校德育的同时,亲身参与到校园文化活动的实践中,使之具有了自我教育、自我锻炼的功能。校园为学生提供了实践锻炼的大舞台,为学生创造了各种表现自我的机会。他们从中可正确地认识自我,认识社会,找准自己的角色和位置,可以在实践中培养学生自我组织管理、与人交往合作的能力,以及独立自主、自我调控的能力,能够更好地发挥学生的内部潜能。
(五)凝聚激励功能,校园文化作为一种文化现象,不仅体现在师生所创造的物质和精神产品方面,更体现在师生参与和创造校园文化的交往活动过程之中。在校园文化的实际活动中,学校的好人好事、决定决议、时尚风尚以及社会新闻、时事政治等,都会通过校园中的广播站、黑板报等形式迅速传播开去,并在学生中产生共鸣,形成联动效应。只要积极健康向上的校园文化占领了学校阵地,就能抵制各种不良的社会思潮对学校的渗透和影响,净化育人环境。
(六)生态性功能,首先表现于它可以在受教育者思想上树立一种崭新的人生观、自然观、环境观,二是规范人与自然的交往行为,合理调节人类自身的行为,改善人与环境的关系,培养一代“大自然善良公民”,树立全社会“热爱大自然,保护环境”的新风。
在一定意义上讲,学校德育功能创造的成果折射出优秀的校园文化。也可以说,校园文化是在学校德育功能的引导下开展起来的,学校德育赋予它以核心内容和本质特性。校园文化活动可以促进学生的健康的心理素质、文明的行为习惯、良好的道德品质、科学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崇高的理想信念、坚定的政治方向、改善人与自然环境的关系等良好品质的形成和发展。因此,我们要充分发挥隐性课程的教育作用,切实加强校园文化建设,认识德育功能在校园文化建设过程中的重要作用,将其潜在的功能尽可能地发掘出来。
二、学校德育功能折射出校园文化的几点看法
目前校园文化建设中仍存在一些不尽如人意之处。如:一些学校教职工缺乏对校园文化重要性的认识,过分强调智育而忽视德育,校园物质文化建设仍不完善,有些制度没有得到实施;硬件设施建设不全面;有些学生对文学文艺活动缺乏自主性和参与性;有些学生心理负担过重,但又得不到及时疏导;在个别学校甚至出现了健全人格培养方面的空白,致使学生违法犯罪案件屡有发生。本人对强化学校德育功能折射出校园文化谈几点粗略的看法:
(一)加强对校园文化的管理和引导,一个学校校园文化活动的开展状况、校园精神和文化氛围的形成,与学校领导的态度和导向有着极大的关系。怎样强化校园文化的德育功能呢?首先要提高认识、积极引导,使之纳入学校工作的重要议事日程。其次,教职员工认真落实德育大纲精神,转变教育观念,切实把德育工作放在首位,形成党政领导齐抓共管的态势,从体制上保证把德育工作落到实处。再次,加强对校园文化的管理和引导,把握校园文化的功能、层次、结构、趋势,校园文化建设必须从整体上优化设计,充分考虑学校、教师、学生三个维度的整合效应。此外,要教育全体教职工都肩负起德育的责任,克服只教书不育人的现象。
(二)加强学校文化设施的建设和管理,优化校园物质文化环境学校的各种建筑和设施,都应精心设计,合理布局,既要体现艺术性给人以美感,更要富有教育意义使人从中受到感染、教化和启迪。同时,完善各种咨询教育体系,包括学习咨询、心理咨询、发展咨询等,使之成为学生健康发展和学校正常秩序的保障体系。苏霍姆林斯基曾就校园环境建设说过这样一段话:“无论是种植花木,还是悬挂图片标语,或是利用校广播,我们都将从审美的角度深入规划,以便挖掘其潜移默化的育人功能,并最终连学校的墙壁也在说话的远在目标。”
(三)加强学校的精神文明建设,创造文明健康的校风,推动校园文化的良性发展校风是学校的精神面貌,是折射一个学校德育功能的面镜子,是由全体师生长期努力、集体形成的一种稳定的、隐性的精神状态,体现着一所学校的办学特色和治学风尚。学校应当高扬主旋律,抓好校园政治性文化建设,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政治立场,从而形成积极、健康向上的校园精神;通过严格的常规管理和纪律约束,养成学生良好的行为习惯,培育优良校风。
(四)加强校园文化与社会文化的联系,贯彻社会、家庭、学校三结合的思想,是我国学校教育的一个重要指导思想。校园文化不是一种围墙里的封闭文化,必须与社会文化、家庭文化密切结合,形成一股正向的“合力”,方能更好地发挥其德育功效,产生互动效应。具了解,诸如北大、清华等具有深厚文化底蕴的高校,在双休日、节假日已成为了父母们带着孩子旅游的热点。这恰好说明优秀校园文化对社会的强大的辐射力和影响力。同样,社会文化对校园文化的影响也不可低估,各种社会思潮、各种时尚潮流都会在校园引起震荡。因此,加强校园文化建设就要加强它与社会文化的联系,如邀请教学、艺术、政治、经济等领域卓有成就的人物(特别是从本校毕业的同学)为学生做报告,或是主动争取文化部门的支持和帮助,开展一些活动,既为学校开展课余文化活动起示范和推动作用,又能让学生了解围墙外丰富多彩的社会文化生活。
学校德育功能真正折射出的校园文化。它既是一种客观现象,也是一个活动过程。以学生为主体,以德育为目标的校园文化,始终与学生优良的思想道德品质的养成息息相关。校园文化既是学校德育实施过程中必不可少的条件,也是不断提高学校德育成效的大有潜力的教育资源。校园文化是折射学校德育极其重要的载体,依托这个载体,学校德育能够更加实实在在和富有成效地开展起来;校园文化也是折射学校德育极其有效的一种途径,通过这种途径,学校德育能够更好地拓宽教育渠道,使学生的德育生活形式多样、丰富多彩、生动有效;校园文化还是折射学校德育极其重要的一个实践条件,利用这个条件,学校德育更加符合知情意行发展的教育规律,真正收到教育人、塑造人的品德的功效。
隐性课程是相对于显性、正式课程而言,学生在学校情景中无意识地获得经验、价值观、理想等意识形态内容和文化影响,即学校情境中以间接内隐形式呈现的课程。学生良好思想品德的形成需要正式课程教育,但也深受长期生活其中、可感可知、具体生动校园环境的影响,从校园硬件文化到软件文化,都提供了一个参照系,传递出丰富的德育信息,给学生以暗示和导向。那么,如何发挥校园文化中隐性课程的德育功能呢?
一、充分开发校园硬件文化中隐性课程的德育功能
校园硬件文化中的隐性德育课程,是校园软件文化的物质载体,主要指校园建筑布局、景观设计、生态环境、馆室布置等因素对学生思想品德发生潜移默化的隐性作用,这种因素构成了校园文化的实体。
校园建筑、环境设施并非是毫无生命和感彩的客观物体,而是德育精神的物化体现。正如罗兰恩特・梅根所说:“课堂是一个幽灵萦绕的地方或场所”,其中的幽灵之一即是“建筑师的幽灵”。校容校貌一定程度上反映了教育者的道德追求、价值取向等,通过这些具体物体可以展现学校的鲜明个性和精神,从而带来高品位的文化享受和积极向上的精神动力,对学生产生巨大的德育渗透作用。
例如,用校训标语悬挂校门,展现学校精神的雕塑屹立校园,中外著名科学家思想家的肖像、警句格言装饰教室、走廊,当地特色企业文化点缀墙壁、命名班级等,会使学生自踏入校门那一刻就明白学校倡导什么、追求什么。苏霍姆林斯基说:“孩子在他周围――走廊墙壁上、教室里、活动室里――经常看到的一切,对于他的精神面貌的形成具有重大意义。”因此,“用环境、用学生自己创造的周围环境、用丰富集体生产的一切东西进行教育,这是教育过程中最微妙的领域之一。”努力营造出诸如“让学校的墙壁也说话”的教育情景,让校园硬件文化发挥一种“无声语言”的隐性德育功效。
二、深入挖掘校园软件文化中隐性课程的德育功能
校园软件文化中的隐性德育课程,是校园硬件文化的实际内涵,主要指校风班风、规章制度、集体舆论、人际关系等,是校园内特定的风气和氛围,是校园文化的核心因素,也是最具渗透力和最持久稳固的一种德育元素,其集中体现了学校的历史传统、精神风貌以及学校成员共同的目标追求、价值体系、道德情感和行为模式。
创设校园软件文化需要学校全员通过共同努力实践,建立和谐人际关系、积累校风传统、构筑群体认同的意识体系,如开展各种内容丰富、格调高雅的活动等,逐渐形成弥漫于整个校园并体现学校风范正气、蓬勃健康、进步文明的文化氛围,并经历史积淀、选择、凝练、发展,她所承载、倡导的价值取向和文化内涵已浸透、附着在校园内的各种环境元素及其成员身上,同时赋予学校以特有的个性魅力,使生活其中的每位成员都默默地深受启迪、感悟,从而又增强了校园文化的感召力、凝聚力。
例如,我们时常发现:肮脏杂乱的场所随地吐痰、乱扔杂物的行为就很难杜绝,桌椅东倒西歪、墙壁不洁不雅的教室容易使学生思想懈怠、纪律松弛;但进入优雅整洁的场所,无需任何提醒或禁令,会自然而然检点自己的行为,扼制不文明、不健康、不道德的举止。这对校园中物质环境、制度设置、师生交往等隐性德育课程都渗透着学校的道德要求与教育意志,通过暗示、舆论、从众等特殊机制,对学生的道德行为起到重要的约束、规范作用,从而产生潜在的心理压力和动力,自觉感受到这种要求并按照这种要求去规范、约束自己的行为,使这种影响不带有强制性。在这种校园文化氛围中,学生体验到自己是被尊重的道德主体,从而主动接受外部影响,而不带有任何逆反性。
二、宿舍文化在高校德育工作中发挥的作用
因为高校宿舍文化是校园文化的折射,建设良好的宿舍文化对大学生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能产生巨大的作用。就是在大的方面来说,高校宿舍文化建设的好坏,也会影响到高校德育工作能否顺利开展。良好的大学生宿舍文化对学生的发展和学校德育工作的展开都有很大的帮助作用,具体来说有以下几点:
1.协调宿舍成员关系,促进大学生身心的健康发展
大学生为了知识,远离家乡,在身心上必然会产生一定的不适应,建设良好的宿舍文化,通过共同的生活和学习,可以促进宿舍成员的互相理解、互相帮助,同时使他们互相信任和团结,正确面对生活中不良情绪。
2.培养宿舍成员积极向上的价值观
因为学生群体构成的不同,大学生往往来自于不同的教育环境和家庭背景。虽然在新时期,大学生数量扩大,但作为较优秀的学生群体,各自身上都存在着一些积极向上的品质和素养。学校文化在正面提倡主流的价值观的同时,宿舍文化也在各方面潜移默化的影响学生的价值判断。
三、大学生学生宿舍文化建设的有效途径
宿舍文化影响着大学生的日常行为规范,良好的大学生宿舍文化,对学生的身心发展,人格的形成,价值观人生观的塑造都有很重要的、不可替代的作用。所以,我们必须重视大学生宿舍文化的建设,必须认识到大学生宿舍文化在高校德育工作中的重要作用,明确宿舍文化在高校建设和发展中的地位及其作用。
1.完善宿舍设施
大学生宿舍是大学生宿舍文化的载体,建设良好的大学生宿舍文化,离不开良好的宿舍这一“硬件”的支撑。大学生宿舍是学生除了教室以外的最主要活动场所,因此,我们应完善大学生宿舍的各项设施建设,为大学生提供必要的生活环境,完善的生活服务机制,必需的文化活动场所等。
2.创建和谐的学习生活氛围
宿舍文化思想方面的建设,不能只靠单纯的说教。因为大学生群体知识水平比较高,接受新事物的能力比较强,对传统的那种单纯地以说服教育为主的教育方法内心存在一定的抵触,大学生思想具有超前性和先进性,高校必须抓住其特点,开展形式多样、生动活泼的文化活动进行思想政治工作。通过开展以宿舍为单位的美化比赛和评比活动,提高他们的思想觉悟,使他们自觉规范自己的行为举止。
在高职院校中,校园文化是一种专属的文化形式,其很全面的体现了师生之间的共同的价值取向以及思维行为方式,能够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世界观以及价值观,所以应该发挥校园文化的德育功能,加强实现途径研究,促进学生的良好发展。
一、高职的校园文化存在的问题
1.过于强调硬件设施的建设。高职院校的办学力量以及办学的规模逐步扩大,高职的发展建设越来越重视基础设施的建设。但是现在存在一定的问题,只是注重校园文化的建设却忽略了精神文化的建设,这样就会造成校园文化的功能的不健全,同时,硬件设施不具有高职院校独特的文化理念以及规划。
2.建设和管理缺少人文的关怀。现在,高职院校中,有针对性的组织学生生开展精神文明的活动很少,学生在建设校园文化的过程中并没有感受到人文关怀以及文化氛围,校园文化的功能得不到很好的发挥。
3.活动开展的内容单调层次较低。高职的校园文化缺乏针对性,是局限的、片面的。更多的是呈现出娱乐化的趋势,课外活动的开展缺乏思想性和艺术性,并且层次较低,内容单调。
4.经济活动的因素弱化了育人功能。学生受西方自由思潮的影响很大,市场经济的功利主义误导学生的错误思想,影响了校园文化育人功能的发挥。
二、校园文化的德育功能
1.塑造健全的人格,培养健康的心理。学生可以在活动的过程中看到自己的价值,可以激发学生的自主性、自豪感以及自信心,培养积极向上的态度,增强进取心,同时校园文化可以扩大学生的交流圈,扩怀,帮助学生健全完整的人格,形成健康的心理。
2.规范学生的行为,形成认知导向。在校园文化的活动过程中,学生以及老师一定会受到有形的或者是无形的种种规范的制约以及要求。这种规范的作用,有利于学生按照规章制度规范自己的行为,形成良好的道德行为的习惯。
3.增强团体协作精神,强化集体意识。校园文化的开展要求学生注意互相之间的协作,由于外部环境的压力以及个人的发展要求,学生必须要处理好个人与集体之间的关系。从而增强了团体的协作精神并强化了集体意识。
4.陶冶学生的情操,培养学生的审美情趣。校园文化与学生的德育教育是潜移默化的,各种各样有特色的校园文化生活,让学生合理的释放丰富的情感。同时校园文化具有审美性,可以提高学生的认知水平以及审美情趣。
5.帮助学生树立竞争意识。在校园文化活动中,学生是行为的主体,学生可以树立正确的竞争意识,锻炼自己的能力,为毕业后的工作能力和表现打下基础。
三、实现校园文化的德育功能的路径
1.强化精神文化的建设。校园文化具有导向性的作用,应该得到充分的发挥。首先,要确立好正确的指导思想,把握好正确的导向以及价值的取向。应该坚持弘扬社会主义文化以及中华民族优秀文明的主导,让高职学校的师生自觉的抵制腐朽和落后并且抵制消极的外来文化。其次,要帮助师生树立起正确的价值观以及道德观,调动学生的创造性以及积极性。最后可以运用先进人物的比较典型的实力进行宣传教育,强化高职院校中精神文化的建设。
2.强化制度文化的建设。在高职院校中,各种制度能够形成独具特色的制度文化,有强制性、科学性以及规范性等特点。首先,要正确树立“以人为本”的观念,使人文精神在原则性的基础上体现出来。其次,依照教育的规律,要注重学生的全面的发展,任何活动都要从学生自身的实际需要出发,从而为学生制定出“量身定做”的规章制度。最后,应该加强对规章制度的管理工作,要保证制度的公平和公正以及严格的执行。从而可以形成具有人本主义特点的全面的协调发展的高职校园文化制度。
3.强化行为文化建设。在高职院校,其校园文化是通过行为文化的形式进行开展活动的。第一,应该充分的利用高职学生的心理特点、成长需要以及个性特征来进行对校园文化活动的设计和创新。第二,应该积极的去吸取那些具有一定的时代特性的文化元素,按照水平高、层次高以及品位高的要求进行设计具有科学性和艺术性的活动内容。第三,应该掌握好活动开展时机,利用那些具有强大影响力的纪念日或者隆重的节日开展弘扬民族精神以及爱国主义的校园文化活动,从而激发学生积极向上的决心和态度。
4.强化物质文化建设。校园文化的物质方面应该加强的是对基础设施的优化,提高硬件设施的人文内涵。第一,应该注重文化的艺术性以及思想性,既要有规划,又要融入文化底蕴,提高文化品味。第二,在高职院校,校园文化的物质建设应该有自己的特点,扬长避短、因地制宜,形成独具特色的校园文化。在网络文化的方面,首先要加强网络文化与校园文化相互交融的研究;其次,应该加强制度建设以及监管;最后,加强网络文化的服务功能的发挥,帮助学生解决实际的问题。
5.加强舆论宣传的建设。高职院校中,校园文化离不开舆论的宣传。首先,把办学的理念、制度规则、行为准则以及价值观念等方面的信息进行大力的舆论宣传,这是高职校园文化的精神主体。其次,应该加强引导宣传媒体,让媒体进行广泛的传播,从而增强与人的可持续性,让高职学生在舆论中潜移默化的受到影响和熏陶,所以一定要加强舆论宣传的建设,促进学生积极发展。
四、结语
在高职校园文化的建设过程中,需要学校多个部门的共同努力和配合,克服并且消除在发展的过程中的出现的不利因素,在教育功能上要加强德育功能的发挥以及基础设施等硬件的建设,做好相应的规划,营造出良好的氛围,鼓励学生全员参与,让学生在校园文化的建设中得到良好的教育。
参考文献:
[1]刘华.试论高职院校校园文化的德育功能及其实现路径[J].教育探索, 2015(05).
[2]李世清.高职院校校园文化的德育功能及其实现[J].学校党建与思想教育, 2015(22).
随着社会的发展,社会重视的是有高素质,高道德修养的人才,而不是空有文凭实则道德素质低下的人。这就说明,道德素质的重要性。所以培养道德素质要从小学生抓起,只有在小学生的学习阶段打好基础,才能为接下来的道德教育奠定基石。这要求语文教师在语文教学过程中提高语文教学德育的功能,促进学生思想道德素质的提高。
1充分挖掘语文教材中德育内涵
小学语文教材中有很多名人名言和先进的人物事例,所以教师要在上课之前吃透语文教材中思想教育部分,在讲课过程中穿插着榜样事例。这样不但可以调动学生学习语文的兴趣,在听故事的同时掌握语文知识点,还可以教导学生如何成为一位被世人敬佩的人。教师同时要引导学生帮助学生挖掘教材中的德育成分,让学生看到小学语文教材潜在的、德育的内涵,并且教师要把这些内涵在教学过程中体现出来。在小学生刚入学时,教师就应该用孔融让梨、雷锋无私奉献等故事来引导小学生树立正确的价值观念,知道凡是以人为善,谦虚进步。当然,教师在挖掘德育内容时还应充分考虑小学生的接受能力与理解能力,不能单纯地讲解,呆板的引入,而是要以新颖的方式,幽默的语言来引起小学生的注意力,帮助其真正认识到德育的重要性,从思想上理解和接受教师的德育活动,并主动配合教师的日常教学活动。小学生理解教材的能力比较低,只对教材中丰富的图片和故事情节感兴趣。教师在教学时要抓住小学生这一特点,运用生动的语言讲解课文上的内容,让学生不只对图片或者故事情节感兴趣,也对教师讲的内容感兴趣。教师可以借助这一机会,充分挖掘教材中的德育内容,并用自己的语言生动的表达出来,吸引小学生的注意力,提高他们的听课效率。同时,教师也要让学生认识到只有提高自身的素质才能成为一个真正合格的小学生,让小学生为了提升自身的素质而努力。
2营造浓厚的德育教学环境
小学语文的教学环境一般是在课堂上,学生只是从有限的空间里获得有限的知识,这种单调的教学环境无疑会造成学生的“学习”疲劳,逐渐降低对语文学习的兴趣,那么就更不会提升自己的思想道德水平了。所以教师要注重对教学环境的利用,课堂和室外相结合,从小学生的心理特点出发,营造浓厚的德育教学环境。课堂教学是语文教学主要的渠道,课外教学起到辅助作用,所以教师在教学时要充分发挥主要渠道的作用,结合语文教材中的德育知识营造浓厚的德育氛围,提高小学生的思想道德水平。例如,教师可以结合语文教材中的内容设立情景短剧,也可以结合社会上的一些现象在课堂中进行讨论。在设立情景短剧时教师应该把学生分成三部分,一部分作为参演人员,令两部分作为辩论的主体。可以以“帮助他人”为主题在课堂上就表演的这一主题进行辩论:如何帮助他人?是不是所有的问题都要帮?怎么区分什么该做什么不该做?通过这些问题让学生了解到在他人陷入困难时首先判定这种困难是“正义”的困难还是“邪恶”的困难,其次在结合自身的情况选择是否应该帮助。同时为了营造浓厚的德育氛围,教师也可以在室内张贴有关德育的名人名言和英雄人物的画像,用榜样的事例教育小学生做一个高尚的人。除此之外,学校还可以根据语文的教学要求定期开展德育专题系列讲座活动,让班主任定期的召开班会掌握学生的心理活动,也可以组织植树种草和看望老人的活动,通过这些活动对学生道德观念,道德行为产生潜移默化的影响,让学生在这些活动中增加爱心,体会道德的魅力,在潜移默化中提升自身的思想道德水平和科学文化素质。
3联系社会实际,加强德育渗透效果
语文来源于生活,是生活的反映,所以在进行德育的教学过程中要把德育教学和社会生活相结合,充分联系社会实际,加强德育渗透效果。在传统的语文教学中,教师注重培养学生掌握语文知识的能力和写作的能力,在教学中只是单纯的对知识点进行讲解,对学生不同的问题进行解答,采取“填鸭式”教育,不考虑学生的理解程度,也不注重提高学生的思想道德水平。学生在这种教学理念下只是以自己的成绩作为衡量自己素质的标杆,无法真正认识自我价值,甚至有的学生会把学习成绩作为人生追求的目标和动力,这些观点都是错误的。小学生处在学习的初级阶段,如果给学生灌输的是以成绩为主的思想那么学生在成长过程中肯定会造成性格的失衡。教师要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学习意识,引导学生先学会做人,之后再学会学习。联系社会实际教师要做到挖掘时政热点以及发生在学生周边的故事,结合语文教学目标对学生进行引导。例如,在学校门口经常可以看见很多乞讨的人,其中有真有假,有虚有实,有一些人思想品质低劣总想着“天上掉馅饼”的美事,于是采取乞讨的手段,欺骗大家获得人们的同情心。教师可以以这件事情作为语文课堂教学的一个环节,采取正面的教育方式,用教材上的先进人物的事例去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价值观和人生观,端正学生的学习态度。通过事例的分析,教师要告诫学生千万不要有不劳而获的心理,要用自己的双手去创造属于自己的未来。同时作为教师也需要不断提升自身的素质,在教学中为学生树立榜样。总之,德育是小学教学中重要的环节,是必不可少的。语文教师在进行语文教学过程中要充分挖掘语文教材中德育的内容,着重对这一部分知识进行讲解,让学生在潜移默化中提高思想道德素质。教师要转变自身的教学思维,以学生的需要作为教学的出发点,致力于提高学生的思想水平和道德素质。同时教师也需要联系生活实际,加强德育的渗透效果,让学生在生活中自然而然的感受到德育的氛围。
参考文献:
[1]颜永平.从点滴做起——浅谈小学语文德育教学的渗透[J].新课程导学,2013,(18):12-13.
中图分类号:G640 文献标识码:A
Exploration and Thinking of Network Culture to Educational
Function of University Culture
PAN Weiguo, GAO Jing, SUN Jinxiang
(College of Surveying and Mapping Science and Engineering,
Shandong University of Science and Technology, Qingdao, Shandong 266510)
Abstract Today's society, the network culture had a complex and far-reaching impact to college students, and has become an integral part of campus culture. Carefully study the educational function of university culture, cultural analysis of network impact of educating people in colleges and universities, from strengthening the network of moral education, strengthening of networks and improve the quality of Internet culture to start, guide students to establish a correct outlook on life, values, world view.
Key words network culture; university culture; educational function
网络文化是指网络上的具有网络社会特征的文化活动及文化产品,是以网络物质的创造发展为基础的网络精神创造。网络文化的鱼龙混杂、包罗万象,对身处高校的大学生产生了复杂而深远的影响,并逐步渗透、影响着高校校园文化,逐渐成为高校校园文化不可或缺的一部分。高校文化犹如一把双刃剑,在丰富大学生课外生活、增长知识本领的同时,也产生了不少负面影响。正确认识网络文化对大学生的影响,提出科学合理的育人策略,是当前高校加强文化建设的重要课题。
1 网络文化对大学生的影响
高校校园成为当代大学生思想碰撞的载体,同时也是网络文化传播与发展的重要领域。网络文化在高校的传播直接或者间接地影响了当代大学生的人生观、世界观和价值观。综合各种调查结果显示,网络,这把“双刃剑”最终对大学生产生了积极与消极两个方面的影响。
1.1 积极影响
(1)活跃了思维能力。互联网络空前的开放与自由,为大学生提供了一个宽松、平等、自由的虚拟环境。丰富的知识、各色的人物、多样的观点,开拓了大学生的视野,为大学生思想的多元化和创新性提供了信息保障。大学生积极参与其中,通过与不同领域、不同年龄、不同肤色的人交流思想、发表观点,使自己的思维更加活跃。
(2)提升了综合素质。信息多样化、知识多元化的网络,为大学生巩固理解旧知识、了解把握新动态、开拓创造新信息提供了有利条件。他们可以通过网络社会去接触了解更多的现代科技知识,从而丰富大学生的知识体系,提升大学生综合素质。
(3)拓宽了社交渠道。网上的交互性、虚拟性在一定程度上锻炼了大学生的社会交往能力。大学生通过各种交互性的网络平台接触到各种优秀人物,像学者、智者或一些对某些问题具有独特见解的人,将社交面从校园扩展到了网络世界,也因此学到了更多知识,提升了社交能力。通过参与网络文化沟通交流,大学生与无数其他个人乃至世界进行普遍的跨时空的文化交流,有助于摆脱地域和民族的狭隘性,拓展自己的社交渠道。
1.2 消极影响
(1)影响大学生的个人价值观。面对网络上各种与传统文化相悖的文化,由于青年学生的世界观、价值观还没有完全形成,我国现在又正处于社会转型期,社会思想价值观念处于激烈的动荡和交锋之中,大学生很容易受到网上内容所隐含的意识形态的影响,在价值观上产生倾斜。这甚至导致部分大学生爱国主义思想和民族观念淡化,社会责任感和社会公德水准下降,思想认识混乱。
(2)影响大学生的思想品德。网络社会“数字化”、“虚拟化”的特点,使图像、文字甚至人以数字的终端和符号显现,很难确定网民的身份,因而很难对网民的行为加以有效监管。面对网络世界的秩序漏洞,一些自制力不强的大学生,往往抵制不住一些不良信息的诱惑,再加之网络世界追求的是平等、自由,对这些大学生的思想行为会很大程度上造成不良影响,从而使个人的思想观念发生扭曲。
(3)影响大学生正常社会交往。当代大学生使用网络的频率持续上升,影响他们对社会、他人以及相互间关系的判断,导致他们一方面对网络极度迷恋,同时又感到孤独和郁闷,患上信息孤独症。大学生在互联网络创造出的虚拟环境中,体验着一种虚拟的情感,沉醉于虚拟的满足中,利用虚拟的“人机交往”替代实体的“人际交往”,这造成了大学生对于近距离沟通的疏离,忽视了近在咫尺的亲情和友情。
2 高校文化育人功能的探索
2.1 塑造文化思想,夯实德育教育
塑造大学生的文化思想、陶冶学生高尚的情操和培育学生健全人格是高校文化育人功能的重要体现。大学生通过校园文化中蕴含的哲学、文学、历史、法律和心理等知识,全面认识人类生存发展的历史,认真思考时代车轮发展的方向,从而引导大学生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与价值观,增强自己思想品德和生活方式的选择能力。通过开展系列主题教育活动等,对成员的理想信念、道德人格、精神风貌等进行潜移默化的熏陶和教育,成为鼓舞师生开拓奋进的强大精神动力,巩固和扩展师生员工的集体自豪感和归属感。优良的校园文化是催化剂,能充分激励大学生对崇高理想的执著追求,提升对祖国和人民的贵任感与使命感,激发每个学生高昂的学习、工作热情。
2.2 培养科学思维,拓展智育教育
高校传承知识、整理知识和创新知识,是知识的集散地和创造源,更是社会高级人才的培育基地。高校校园是科学文化氛围最为浓郁的地方之一。各学科、各领域的前沿知识在高校交叉融合,因此高校文化的一个显著特点就是浓厚的知识性。校园文化活动充斥校园各个角落,处处彰显其激情和感染力,大学生们能够在良好的学术氛围中,感受积极严谨的治学态度,学习扎实宽广的科学知识,掌握事物的本质和发展规律,养成实事求是的工作原则,最终培养务实的科学态度与逻辑严谨的科学思维。
2.3 将智育与德育紧密相连,提升综合素质
高校文化能够将高校教育资源和成员行为有机地整合在一起,将高校的智育、德育体系融合在一起,培养学生的综合素质,用文化熏陶气质。校园文化中古今中外多学科和知识的碰撞、交融,可以使学生既获得知识,又增进智慧。学校开展的各类学术讲座、文体活动等,既是学生了解、认识世界的窗口,又是增强对人生、对世界、对社会认识的重要途径,可以获得在课堂上学不到的知识。高校文化对教育资源的有效整合,对智育、德育的有机融合,充分发掘了教育资源中蕴含的强烈的教育性、积极的约束性、特有的激励性。身处高校文化中的大学生能在汲取丰富的知识同时,感受文化环境的熏陶。科学精神与人文精神的结合、知识性与思想性的结合、智育与德育的结合,有利于提升大学生发展创新知识、追求真理,不断超越他人与自我的能力,有利于培养大学生的竞争与生存意识,有利于塑造大学生的健康人格,最终提升综合素质。
3 网络文化影响下的高校育人策略
当代社会,面对网络文化对高校大学生、高校文化的冲击与影响,高校应当积极发挥文化的育人功能,将产生积极影响的网络文化融入到高校文化中,同时剔除网络文化中的不良因素,强化高校文化的育人功能,促进大学生成长成才。
3.1 加强网德规范教育,树立正确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
加强对大学生网络道德、学术道德、生活道德的规范和教育,不仅是网络社会对当代大学生提出的基本要求,也是现实社会对大学生道德的要求和期望。在网络文化中东西方各种意识形态和价值观并存,特别是充斥着各种带有政治性或以己为上、个人主义价值观等不良信息,制约和影响了当代大学生的健康发展。因此,教育和引导当代大学生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学会运用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的观点,正确地分析、鉴别网络文化,明辨是非、分清好坏的就显得尤为重要。
3.2 加强网络建设管理,构建健康校园网络环境
网络已经成为今后社会发展的重要工具,是人与人之间沟通的桥梁。高校在认清网络发展的重要意义后,因当先行一步,要加大对网络的基础建设力度,在人、财、物上予以支持,维护校园网,服务广大师生。网络工作负责部门要根据国家互联网管理的有关法规,严格制定高校网络行为准则;要运用技术、行政和法律手段,及时关注互联网信息,加强校园网的管理;要引导网络发挥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正面作用,加强管理,做好网络文化的宣传、推广工作,减少和抵制其负面影响。
3.3 提升网络文化品质,建设优秀高校校园文化
高校要高度重视校园网络作为开展学术活动、增进学术交流、启迪学生智慧、拓宽学生视野的重要作用,要充分利用校园网络,积极开展科技、文化、学术、艺术等网络活动;要积极开展高科技含量、高品位艺术、高格调文化的网络活动;要认真设计各种活动,建立学生喜欢的各种网站,从学生需求出发,精心设计,形式新颖,通过丰富多彩的活动构筑起网上网下互动、课内课外互补的良好局面;要在校园网络倡导积极向上的精神,形成自我学习、自我提高、自我发展的意识,在加强大学生学识、学术教育的同时,加强大学生思想政治和理想信念教育,将思想政治教育与学术活动相结合,将理想信念教育与兴趣爱好相结合,将个人需求与服务社会相结合,使高校网络文化真正融入校园文化中,让学生在不知不觉中受到熏陶,受到影响,有利于学生成才和发展。
3.4 加强网络文化队伍建设,保障大学网络文化建设
做好大学生育人工作,无论是在现实环境下还是在网络环境下,关键在人。因此,高校必须建立起一支专门的网络文化工作队伍,吸收有特长和学识的师长、学生等,积极参与,认真组织。并设立学生网络自律组织,积极协助学校有关部门,开展网络监控和管理活动。要坚持网上网下工作相结合,坚持老师学生相结合,坚持管理服务相结合,要经常组织培训活动,不断提高网络文化工作者应用网络技术的能力和水平。
基金项目:山东科技大学科学研究“春蕾计划”项目“积极发挥大学网络文化育人功能研究”(2010AZZ006)
参考文献
[1] 郭加书.论信息化背景下的网络文化建设与管理.山东社会科学,2010(8).
[2] 施永红.浅议网络文化对高校大学生德育教育工作的冲击与对策.职业,2008(24).
[3] 冯云恒.网络文化与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中国科教创新导刊,2011(11).
班级文化是班级的总体精神风貌,可以对学生产生激励、规范和引导等作用。班级的文化不能够只流于形式,应该发挥其原有的功能和意义。要提高班级的管理效果,就必须将班级文化内涵渗透到平时的德育教化过程当中去。古来贤之,都注重道德的重要性,一个人良好的行为操守不是与生俱来的,品质的形成会受到学校、社会、家庭环境的影响,笔者认为,正确的处事态度是在学习生活中的实践中逐步养成的。因此我们有必要在初中的班级文化中渗透德育的教化功能,以培养中学生的道德情操,教育他们形成良好的世界观、人生观与价值观,提高他们的个人素养,锻炼他们的综合能力,从根本上改变他们的命运。
一、班级文化建设中渗透德育教化的功能
我们都知道良好的处事习惯对我们非常重要,养成一个良好的品性会是我们受益终生。学生步入初中学习之后,科目增多、难度加大,孩子们因各种各样的挫折与困难,形成的巨大的心理压力。这时就需要我们加强对初中生的德育宣传教育引导,运用良好的班级文化来引导孩子们形成良好的个人品行与道德操守。教师在班级管理的过程中应该发挥德育的教化引导作用,将宣传德育的教学任务落实到实处。教师应在班级里加强德育宣传工作,提高全班学生的思想道德修养,为国家培养具有高尚道德情操的优秀人才,有利于为我国的建设提供人才支持,提高我国的文化软实力,有利于增强国的整体品德修养,形成良好的社会风气。教师应该有意识的加强德育教育在教学工作中的渗透,应该有针对性地在班级管理工作中渗透一些德育的相关例子,利用各种具体的案例来教导学生们明辨是非,提高学生的思想境界,使学生学有所得并可以学以致用。教师在日常教学工作中应不断规范学生的行为,让初中生从日常生活中感受到班级文化的熏陶和约束,加强德育教化,通过宣传增强初中生的道德意识。在一定程度上提高教师的思想道德水平,有助于发挥教师以身作则的作用,让他们懂得为人师表的意义,促进本班学生在未来学习中形成健全的人格,促进学生的健康发展。
笔者认为,德育工作的主要形成健康的班级文化氛围,让初中生嗯在活动中潜移默化中受到了教育,规范了自己的言行。教师应以各种形式的主题班会为契机,组织各种班级文化活动,充分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尊重学生的主体地位,让班级成为学生施展才华的闪亮舞台。教师在班会上对学生进行思想、品德、心理等方面的引导与教化,促进班集形成正确的风气,推进学生的自我学习、自我监督。把德育的理念贯穿到班级文化活动中,有利于让初中生从内心去感受班级文化内涵,进而形成优良的班风班纪。
二、如何进行班级文化建设
教师可以让全班学生都参与到班级文化的创建当中去。比如,班级黑板报的绘制,可让学生分组轮流完成,每一期都有特定的主体,在班会上可以上绘制成员进行展示与解说。或者是教师可以组织学生在课前朗读优秀文章,然后交流感悟,让学生自主的获取德育教化知识。良好的德育教化工作可以规范本班学生的品德和操行,使学生主动接受教育,追求更高的思想文化境界。教师在引导班级文化建设的过程中应该加强班级规范的落实,班级的每一个学生都应该自觉维护本班班规,约束自己的行为,做到严以律己,宽以待人。笔者认为,出现了挫折个困难并不可怕,坦诚、承认错误、承担脆弱才成长,学会敞开心扉、互相理解,是最为难能可贵的。班级文化的建设过程中应该发挥沟通的作用,沟通的最高境界便是无言的理解,那时静默的温柔注视,是寸寸感动尊重的瞬间。
良好的班风有利于形成和谐的学习氛围,促使学生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教师应以德育人,做到有教无类,平等地看待每一个学生,为每一个学生都提供良好的成长环境,充分提高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从而提升班级的整体管理效果。教师要因材施教,具体问题具体分析,充分立足于本班学生的具体情况,结合学生的个性发展特点,充分的调动学生建设班级文化的积极性和参与性,充实学生的思想境界,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
三、教学研究小结
班级文化建设少不了具体的班级口号,它作为班级和学生的不断为之奋斗的目标,对学生成长有教化和引导的作用,使学生在不断完成一个一个小目标时最终实现自己人生价值的大目标。班级文化建设的积极作用表现在为师生创设了和谐美好的教学氛围,形成了良好的教育环境,发挥了我们教师的主导作用,又实现共同目标的过程中,增进了师生间的情感,使得师生之间互相尊重,平等相处,有效的促进了班级文化的建设。
【参考文献】
[1] 赵小剑. 高校班级凝聚力建设的影响因素及策略研究[J]. 消费导刊,2007(4).
随着社会的发展,社会重视的是有高素质,高道德修养的人才,而不是空有文凭实则道德素质低下的人。这就说明,道德素质的重要性。所以培养道德素质要从小学生抓起,只有在小学生的学习阶段打好基础,才能为接下来的道德教育奠定基石。这要求语文教师在语文教学过程中提高语文教学德育的功能,促进学生思想道德素质的提高。
一、充分挖掘语文教材中德育内涵
小学语文教材中有很多名人名言和先进的人物事例,所以教师要在上课之前吃透语文教材中思想教育部分,在讲课过程中穿插着榜样事例。这样不但可以调动学生学习语文的兴趣,在听故事的同时掌握语文知识点,还可以教导学生如何成为一位被世人敬佩的人。教师同时要引导学生帮助学生挖掘教材中的德育成分,让学生看到小学语文教材潜在的、德育的内涵,并且教师要把这些内涵在教学过程中体现出来。在小学生刚入学时,教师就应该用孔融让梨、雷锋无私奉献等故事来引导小学生树立正确的价值观念,知道凡是以人为善,谦虚进步。当然,教师在挖掘德育内容时还应充分考虑小学生的接受能力与理解能力,不能单纯地讲解,呆板的引入,而是要以新颖的方式,幽默的语言来引起小学生的注意力,帮助其真正认识到德育的重要性,从思想上理解和接受教师的德育活动,并主动配合教师的日常教学活动。
小学生理解教材的能力比较低,只对教材中丰富的图片和故事情节感兴趣。教师在教学时要抓住小学生这一特点,运用生动的语言讲解课文上的内容,让学生不只对图片或者故事情节感兴趣,也对教师讲的内容感兴趣。教师可以借助这一机会,充分挖掘教材中的德育内容,并用自己的语言生动的表达出来,吸引小学生的注意力,提高他们的听课效率。同时,教师也要让学生认识到只有提高自身的素质才能成为一个真正合格的小学生,让小学生为了提升自身的素质而努力。
二、营造浓厚的德育教学环境
小学语文的教学环境一般是在课堂上,学生只是从有限的空间里获得有限的知识,这种单调的教学环境无疑会造成学生的“学习”疲劳,逐渐降低对语文学习的兴趣,那么就更不会提升自己的思想道德水平了。所以教师要注重对教学环境的利用,课堂和室外相结合,从小学生的心理特点出发,营造浓厚的德育教学环境。
课堂教学是语文教学主要的渠道,课外教学起到辅助作用,所以教师在教学时要充分发挥主要渠道的作用,结合语文教材中的德育知识营造浓厚的德育氛围,提高小学生的思想道德水平。例如,教师可以结合语文教材中的内容设立情景短剧,也可以结合社会上的一些现象在课堂中进行讨论。在设立情景短剧时教师应该把学生分成三部分,一部分作为参演人员,令两部分作为辩论的主体。可以以“帮助他人”为主题在课堂上就表演的这一主题进行辩论:如何帮助他人?是不是所有的问题都要帮?怎么区分什么该做什么不该做?通过这些问题让学生了解到在他人陷入困难时首先判定这种困难是“正义”的困难还是“邪恶”的困难,其次在结合自身的情况选择是否应该帮助。
同时为了营造浓厚的德育氛围,教师也可以在室内张贴有关德育的名人名言和英雄人物的画像,用榜样的事例教育小学生做一个高尚的人。除此之外,学校还可以根据语文的教学要求定期开展德育专题系列讲座活动,让班主任定期的召开班会掌握学生的心理活动,也可以组织植树种草和看望老人的活动,通过这些活动对学生道德观念,道德行为产生潜移默化的影响,让学生在这些活动中增加爱心,体会道德的魅力,在潜移默化中提升自身的思想道德水平和科学文化素质。
三、联系社会实际,加强德育渗透效果
语文来源于生活,是生活的反映,所以在进行德育的教学过程中要把德育教学和社会生活相结合,充分联系社会实际,加强德育渗透效果。在传统的语文教学中,教师注重培养学生掌握语文知识的能力和写作的能力,在教学中只是单纯的对知识点进行讲解,对学生不同的问题进行解答,采取“填鸭式”教育,不考虑学生的理解程度,也不注重提高学生的思想道德水平。学生在这种教学理念下只是以自己的成绩作为衡量自己素质的标杆,无法真正认识自我价值,甚至有的学生会把学习成绩作为人生追求的目标和动力,这些观点都是错误的。
小学生处在学习的初级阶段,如果给学生灌输的是以成绩为主的思想那么学生在成长过程中肯定会造成性格的失衡。教师要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学习意识,引导学生先学会做人,之后再学会学习。
联系社会实际教师要做到挖掘时政热点以及发生在学生周边的故事,结合语文教学目标对学生进行引导。例如,在学校门口经常可以看见很多乞讨的人,其中有真有假,有虚有实,有一些人思想品质低劣总想着“天上掉馅饼”的美事,于是采取乞讨的手段,欺骗大家获得人们的同情心。教师可以以这件事情作为语文课堂教学的一个环节,采取正面的教育方式,用教材上的先进人物的事例去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价值观和人生观,端正学生的学习态度。
通过事例的分析,教师要告诫学生千万不要有不劳而获的心理,要用自己的双手去创造属于自己的未来。同时作为教师也需要不断提升自身的素质,在教学中为学生树立榜样。
总之,德育是小学教学中重要的环节,是必不可少的。语文教师在进行语文教学过程中要充分挖掘语文教材中德育的内容,着重对这一部分知识进行讲解,让学生在潜移默化中提高思想道德素质。教师要转变自身的教学思维,以学生的需要作为教学的出发点,致力于提高学生的思想水平和道德素质。同时教师也需要联系生活实际,加强德育的渗透效果,让学生在生活中自然而然地感受到德育的氛围。
参考文献:
高职教育作为高等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承担着向社会输送高素质技术技能型人才的任务。为适应社会经济发展的需要,培养具有较高专业技能和良好社会道德、职业素养的技术技能型人才,已成为高职教育的主要目标。但是,高职院校的学生是一个特殊的群体,不同于各普通高校的学生,生源的不同决定了他们特殊的心理特点和行为等。相对于普通高等院校,高职院校的学生整体素质不高,自主学习的主动性不高,自律性较差。同时,信息技术的快速发展与应用,虚拟网络又占领了高职学生的生活空间,给高职院校的德育工作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如何更好地提高人才培养质量,也是高职院校在发展过程中不断思考的问题。
一、高职校园文化与德育的内涵
校园文化是一所学校的灵魂所在,是全校师生的精神认同和归宿。是在长期办学实践中,不断创造、总结、凝练、升华形成的观念形态和物质形态成果的总和,其最基本的功能是人文教化,即育人。高职院校作为高等院校的一部分,高职校园文化即具备大学文化的共性,同时又具有职业性和实践性的特性。“全面提高人才培养质量”是高职院校办学宗旨,也是社会的需求和学生自身可持续发展的需要,更是高职校园文化的导向所在。作为体现高职院校师生价值取向的特殊文化形式,高职校园文化应充分发挥其德育功能,提高学生综合素养。德育是指教育者有目的地培养受教育者品德的活动,德育需要教者和受教者双方一起肯定并传承一种被社会习俗肯定的社会意识和社会规范,从而潜移默化地内化为受教育者内在的优良素养。在人类历史发展的各个时代,德育都占据着主导地位。在高职教育中,德育更是教育工作的重中之重,引领者学生全面发展,实现高职的教育目标。
二、高职院校校园文化建设与德育工作的辩证渗透关系
在高职院校的日常工作中,高职校园文化建设和德育工作是相互关联、密不可分的。高职校园文化为德育工作提供了环境和载体,德育工作伴随着校园文化活动的开展而进行,通过校园文化的强大的感染力,有助于德育教育目标的实现。反过来,高职德育工作又为校园文化建设进行提供了导向,指明校园文化建设正确发展方向。一系列以德育为主题的形式多样的活动开展,又可以加深校园文化的内涵,推动优秀高职校园文化的形成。所以说,将两者统一于高校育人的共同目标和人才培养的全过程,相互渗透,相互融合,形成合力,对实现人才培养、促进职业教育的发展,具有不可替代的积极作用。
三、高职院校校园文化德育功能的作用途径和表现形式
(一)建设特色校园精神文化,发挥校园文化德育功能的导向作用
校园精神文化主要包括学院办学理念、学院愿景、目标定位、校训、学院精神、校风、学风等顶层设计,反映了一个学校的历史传统、精神风貌、目标追求和行为规范,是学校校园文化的核心。建立符合学院特色的文化内涵与品牌的校园文化精神,可以对每个学生产生一种内在的感召力,引导学生发掘内在的潜能,并影响和约束着自己的思想和行为,从而拉动学生德育建设工作。如烟台汽车工程职业学院“人车合一、平而不凡”的特色校园文化,将高职理念、优秀传统文化、汽车文化、企业文化和地域文化融为一体,形成独具特色的文化育人体系。从不同角度、不同层面分解和诠释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内涵。将其结合到校园文化活动中来,可以更好地引导学生成为特色校园文化的推动者和德育教育的受益者,对大学生具有精神激励和价值导向作用,在潜移默化中推动了德育工作的进行。
(二)建设和谐的校园物质文化,发挥校园文化德育功能的影响激励作用
校园物质文化属校园文化可直观表现的层面,体现在学校的建筑风格、校园布局、景观设计、工作环境等方面,是学院精神气质的物化表达,人们可以通过这些来直接感受学校的文化。良好的育人环境无形中规范和引导着大学生的行为方向与价值选择,激发广大学生蓬勃向上的精神追求,在潜移默化中提高了学生的思想修养,为德育工作奠定了物质基础。良好的景观环境的设计、布局既是可感知的、美丽的景观实物,提升师生的审美情趣,其中更蕴含着学校的办学理念和特色,传承着中外古老文化精髓,与企业文化融合的特色雕塑、长廊更能彰显环境育人的内涵。通过环境文化建设,实现环境育人、环境感人、环境熏陶人的德育教育效果,将良好的环境营造与学生的良好的日常行为规范教育结合起来,在潜移默化中提高了学生的思想修养,实现环境净化心灵的德育效果,为德育工作奠定了物质基础。
(三)建设科学严谨校园制度文化,发挥校园文化德育功能的约束作用
制度文化是学校各项规章制度在制定和执行中反映出来的态度和价值取向,是学校师生员工对待学校制度的一种价值认可度。校园制度文化,主要是指校园内师生共同遵守的行为规范和纪律准则。健全完善的制度是各项工作正常开展的基本保障。学校在符合教育规律的基础上制定的一系列教学、管理、服务等各项规章制度,对学生的日常行为加以规范约束。通过建设民主法治、刚柔相济的制度文化,来修正、规范学生的行为举止和价值准则。在经历一个相对长期的对制度严格遵守的过程后,才能将约束变成习惯,将习惯变成自然。使学生形成正确的人生观和价值观,提升自己的道德水准和综合素养,达到德育的目的。如在当前校企合作人才培养的大环境下,高职院校通过企业仿真实训制度的制定,加强实训制度文化建设,促使学生自觉遵守安全操作规程、“6S”卫生管理等各种企业管理规定,养成良好的职业行为习惯。为从学生到职业人的角色转变,做好充足的准备。
(四)建设形式多样的校园行为文化,加强校园文化德育功能实效性
行为文化是学校日常生活中师生最经常、最直接感受和表达的校园文化形态,是学校在教育教学过程中产生的活动文化,主要通过师生的活动形态表现出来。作为高职院校,在传授学生技能的同时,应充分挖掘学生潜能。个人潜能的充分发挥既是人全面发展的必要条件,也是人生的价值所在。高职院校可以充分利用学生社团,经常开展一系列形式多样、丰富多彩的学生社团活动、文艺活动、社会实践活动。一方面充分调动其积极性,使学生有事可做,通过其感兴趣活动的参与,展现自己的特长,增强其自信心和自豪感,使他们能远离网络的痴迷。另一方面,学生在参与活动、互相合作的过程中,团队意识和沟通能力得到提升。座谈会、励志教育、心理健康教育、诚信教育等专题讲座活动的开展,都能引导大学生树立正确的道德观,形成健全的人格。
(五)有效利用新媒体环境下的校园网络文化,开拓校园文化德育功能的多路径
随着信息技术的发展,网络逐渐扩大了高职院校校园文化生活的空间和覆盖面,在丰富了校园文化的同时,也影响着高职院校传统的办学理念、教学方法、教学手段,对学生的人生观、价值观、行为方式产生了巨大的冲击,给传统的高职教育方式和德育工作也带来了前所未有的挑战。在校园文化建设与德育教育不断融合过程中,学校可以有效利用网络资源优势,加强校园网络文化建设,努力开辟校园文化德育的新阵地。互联网提高了传统德育工作的便捷性和高效性。学校可以结合当前社会大形势,根据学院的办学宗旨和学生特点创办优秀网站、特色网站。将我国优秀传统文化的精华放在校园网上让学生更好地了解我国优秀的文化遗产和民族精神,以抵制不良网络信息的侵蚀,使校园网真正成为传播先进知识的课堂。通过网上课堂开展各种形式的学术活动、教学内容及各种有益活动,利用本校的局域网和链接一些著名的网站开辟“德育专栏”,如“时事追踪”、“名人专栏”、“道德讲堂”等,通过不同的栏目为高职院校学生提供丰富的资料,加强对学生的引导,使网络成为加强校园文化建设与德育教育的新载体。
作者:侯立芬 侯丽芳 单位:烟台汽车工程职业学院
参考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