影视文学策划汇总十篇

时间:2023-09-25 11:10:17

序论:好文章的创作是一个不断探索和完善的过程,我们为您推荐十篇影视文学策划范例,希望它们能助您一臂之力,提升您的阅读品质,带来更深刻的阅读感受。

影视文学策划

篇(1)

[中图分类号]G642[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9-5349(2011)04-0223-01

随着我国经济的不断发展和改革开放的不断深入,国内外文化交流不断增多,社会对外语学习者的语言实际运用能力的要求也随之提高。学习者通过大学英语的学习,不仅要掌握纯正的发音、大量的词汇、正确的语法规则,而且还要具备较强的英语交际能力,能够了解西方国家的文化习俗、价值观念及思维模式,无障碍地与不同文化背景的国外人员进行交流。传统的只重语言知识点讲解的英语教学已经不能适应这种新时期的要求,跨文化教学已经成为社会发展的必然要求,也必将成为大学英语教学的重要组成部分。

一、培养学生的跨文化意识

跨文化意识是指对不同文化背景差异的敏感性。较强的跨文化意识是语言学习者有效接受跨文化教育的前提,有助于帮助学习者理解和运用所学语种的文化内涵,促进对目标语言的理解,协助跨文化交流顺利进行。教师首先应该不断提高自身的跨文化意识,丰富自身的综合性跨文化背景知识,提高自身的汉文化和英文化修养,具备很强的跨文化交际能力,以自身对汉英文化的理解力、洞察力,给学生树立学习的楷模,潜移默化地影响学生跨文化意识的培养。其次,要在课堂教学中有意识地给学生渗透跨文化意识。教师要深入研究教材,挖掘教材中的语言材料,对教材中涉及英语国家历史、地理、风土人情、行为规范、传统习俗等西方文化内容,以生动的实例向学生加以介绍,让学生体会汉英差异,激起他们的跨文化意识。课堂教学还可以采用实际教学法,通过创设交际语境,给学生提供英语交际机会,让学生变成英语交际活动的参与者,提高他们的英语应用能力。最后,鼓励学生利用网络媒体进行跨文化意识的培养。互联网上有很多实用的自主学习材料,教师通过筛选可以给学生推荐合适的英语学习网站,还应该鼓励学生通过网络主动了解西方文化,通过即时聊天工具与不同文化背景的人进行语言交流,身临其境地感受不同的文化差异,不断增强自身的跨文化意识。

二、加强英语与汉语的对比教学

跨文化交际不仅要具备识别目的语言的文化背景,理解语言及非语言行为所表示的文化意义,能够根据场合选择恰当的习惯用语,理解文化的多样性,更要自身具备一定的本民族文化底蕴和背景,并通过语言交流,将自己民族的文化传递给对方,达到文化沟通交流的最终目的。因此,大学英语教学中的跨文化教学不仅要注重对学生西方文化的传授,更要帮助和督促学生了解我们中华民族文化,并通过对比教学,给学生留下更深刻的认识。这就需要让学生明确语言与思维的相关性,了解中西方思维的差异,在教学中选取合适的教学内容进行对比分析。具体来说,教师可以通过对表面相似的语言现象进行差异性分析,让学生体验英语和汉语文化中所包含的价值观、心理特征、思维方式等等。在教学中,教师可以根据教材中涉及到的文化内容,进行个案分析,或者利用影视片断对英语国家的世界观、时间观等进行专题解析,让学生体味中西文化差异,以便在跨文化交流中正确理解对方语言文化的内涵。这方面可选择的资源很多,如《Family Album,U.S.A》采用的是“电视影集”的组织形式,剧中人物发音清晰,体态语言丰富,蕴涵丰富的美国文化因素,是一部不可多得的生活化美语教材,很适合跨文化教学。在进行英语文化教育的同时,教师还要注重引导学生加大对中华文化的关注,了解本土文化特质,加强母语文化学习,并通过对传统节日等文化因素的对比,让学生更深入地理解不同语言所负载的不同文化内涵。

三、加大对跨文化交际能力的考核力度

现在虽然大多数教师充分意识到大学英语跨文化教学的重要性,但是实际教学中仍多以传统的教学方式,注重语法和语言结构的讲解。究其根源,主要是很多学校仍以学生的英语等级考试通过率来衡量学生的英语学习水平和教师的教学能力,导致教师在有限的时间里只能减少文化教学。为了改变这种现状,增强学生的跨文化交际能力,在教学评价中理应对其有相应比重的检验手段,以督促教师的教和学生的学。具体来说,可以通过预定话题的讨论、场景模拟来进行测试,创设各种学习交流机会让学生去体验不同语言负载的文化差异,通过组织活动,如戏剧、情景剧、总结汇报等不同形式的活动,强化巩固学生已经掌握的文化差异。

四、结束语

随着经济全球化的不断深入和全球交往的日益频繁,培养学生的跨文化意识,提高他们的跨文化交际水平,是新时期社会赋予大学英语教学的一项紧迫任务。在有限的教学时间内,要完成这一紧迫任务,教师首先要不断提高自身的文化素养,不断探索适合跨文化教学的教学形式和方法,不断实践、反思和归纳,以切实提高自身的跨文化教学水平。

【参考文献】

篇(2)

所谓“问题意识”,是指敢于质疑,能主动探索.发现问题的积极思维。不断强化语文教学“问题意识”的本质意义就是要进一步强化语文课堂教学改革,把创新学习作为语文课堂教学改革的重要课题。

长期以来,我们的语文教学的重要目标就是围绕某个参考答案进行设计,然后引导学生的思维向这个预设答案聚拢。这种求同式教学经过长时间的积淀,在学生心理上形成一个固定的思维模式:他们并不关心自己有什么不同的看法,关心的是老师的参考答案;他们更习惯于被动机械地求同,而不是求异。语文那种想象的丰富性、理解的多样性就在这“求同”思维的扼制下变得僵硬、干瘪、无味。学生的求异意识、问题意识也就在这“求同”的大熔炉中熔化,扭曲,泯灭。在大谈创新思维的今天,语文的寓科学与人文于一身的丰富而深远的内涵,使语文教学有更充分的理由肩负起这一特殊使命。语文创造性思维教学模式的研究和尝试已成为迫切课题,而“问题意识”的强化也应该成为不可或缺的一部分。那么,语文教学应如何强化“问题意识”呢?

有人说,没有“问题”的学生不是好学生。同样,不能激发学生“问题意识”的教师也不是好教师。教师的主导角色决定了教师的教学思维将对学生的思维能力产生重要影响。要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就需要有创造性的教师;要激发学生的“问题意识”就需要善于发现、敢于质疑的教师,特别是敢于大胆张扬鲜活个性的教师。然而,由于受当今还不尽完善的中学语文教育模式的束缚,许多语文老师认为,自己是笼中鸟,有飞翔的翅膀,却没有飞翔的空间,于是就心安理得,一如既往,照本宣科,人云亦云地倾倒着统一的流行的但可能是自己也不太赞同的作品的评价和理解。个人的审美体验、价值取向连同学生的求异创造、问题意识一起销声匿迹、扭曲变形。

其实,语文教师完全有空间去张扬自己的个性,许多语文教师也有能力用自己的创造性去唤醒学生尘封已久的“问题意识”。所缺少的只是开拓进取的改革精神。许多教师尽管不缺丰富的思想,但还是不敢突破“大一统”教育思想的认识局囿,采取急功近利的态度,把语文教材当做一台机器,按照统一的图纸,或进行拆卸,或进行组装,没有个人的感悟,个体态度情感的必要融入也逐渐迷失。当教师缺乏创造性的时候,就可能压抑甚至侵蚀学生的创造思维;当教师自己都没有“问题意识”时,又怎能培养出有“问题意识”的学生呢?

造成当前语文教师个性缺失,“问题意识”沉积的原因是多方面的,我觉得主要有以下几点:(1)中国文化的求同思想,使得许多人更乐于趋同而非逐异。人的思维历程有时实际上就是个性被同化或被压抑的过程。这对中国传统教育思想的影响是不可低估的。(2)教育模式还不尽完善,“大一统”的、“单一”的升学考试模式和评价手段或多或少强化了语文教学的功利意识,语文教师更关心的是如何立竿见影地提高学生成绩。“问题意识”如果有的话,更多的也只是“应试”问题。(3)“参考答案”成为扼杀教师“问题意识”的紧箍咒。教师已经变得越来越离开“标准答案”。而且,不仅需要各类练习、试卷的“标准答案”,也需要对作品理解评价的“标准答案”。他们不需要也不愿意学生听完课后还有一大堆问题;他们更习惯于用同一把钥匙开不同的锁。不管是迷信权威,还是惰性使然,都足以让“问题意识”如泥牛入海。(4)根深蒂固的师道尊严思想的影响。前几天在报纸上看到一则惊人的消息,说某校一教师因羞于回答不了一个学生的问题回家后上吊自杀。这一典型事例尽管还不足以概括当前教师的心态,但它起码告诉我们这样的事实:有些教师还不习惯或还不太愿意让学生提出许多“标准答案”中找不到的、自己可能回答不了的问题。这无疑也会成为学生“问题意识”产生的一个阻力。

我觉得在语文教学“问题意识”弱化的趋势还没有得到有效的抑止的今天,语文教师不断更新教育观念,大胆尝试课堂教学改革应是当务之急,在此基础上,我们可以设想把激发和保护学生的“问题意识”作为教学设计的重要内容。

篇(3)

教师要最大限度地利用教材这一英语学习的主要工具,将语言知识和文化知识紧密结合,提升学生英语文化意识。课堂上教师要多挖掘教材背后深刻的文化因素,想方设法地对教材中的文化内容进行删减和补充,创造性、灵活性地使用教材,努力提高自身文化素质,准确把握文化解读在英语教学中不可忽略的地位。比如,教师在上到这一单元时,就可以挖掘复活节、圣诞节、感恩节等节日的由来、背景及相关趣事来提高学生对英语学习的兴趣,丰富英语文化内涵,提升学生的文化意识。当然,教师也可以通过将之与中国传统节日进行对比,在提高学生民族意识、培养学生传承传统文化的同时,让学生深入了解中外文化差异。教材中凡是涉及到生活方式、历史习俗、地理风情、文学艺术、思维方式等内容的教学,都可以深挖其文化内涵与本质,让学生了解到各个国家和地区文化的差异,拓宽学生视野的同时让他们学会尊重文化差异,不排斥他国文化,形成正确的跨文化意识。而以上的前提就是,高中英语教师要努力提高自身英语文化的素养,只有教师先成为一名合格的文化修习者,在文化内容上下足功夫做足准备,学生才能在英语学习中领悟到文化的内涵美,从而积极主动地去了解文化内涵。具体而言,教师在英语教学中需要经常去琢磨某些单词和固定搭配背后的文化意义,有条件的教师还可以多和外教进行沟通,在获得切身体会的同时慢慢积累和沉淀文化底蕴,以便更好地将语言和文化融为一体。

二、教师要改变观念,加大对文化的教学,将文化列入教学重难点中

由于文化知识在英语高考中所占的分量较轻,很多英语教师在平时的英语教学中自然而然地将重点放在英语语法和对学生听说读写能力的考查上,于是就忽略了文化教学,导致学生文化意识较为薄弱。所以,教师要尽快转变思想观念,加大对文化的教学,采用最有效的方法将知识与文化合二为一。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要有效引导学生理解某些词语在不同文化下的差异,不能因为该词语不是重点词汇,就让学生失去体验文化差异的机会。在英语中是贬义词,指追名逐利而不择手段向上爬的“政客”;而在汉语中却是褒义词,是政治家的意思。教师若不引导,学生就容易将汉语思维代入到英语学习中,产生误解。许多教师在写教案时会把文化内容设定为教学目标,但是这还远远不够。如果不把文化内容列入每节课教学的重难点中,就很难引起教师对英语文化教学内容的重视,文化教学内容就会像课堂上的一个点缀而被一带而过,很难真正渗透到教学过程中去。反过来,把文化教学作为教学重难点和对学生语言能力的培养结合在一起,更有利于提升学生的文化意识。如在讲解“Festivals”听力部分时,教师可以将重点设在了解复活节的历史文化内涵的基础上掌握一定的听力技巧。这样,教师在授课过程中既可以将听说读写的技巧教给学生,又可以让学生体会教材中所蕴藏的文化内涵。

篇(4)

(一)演进中的交互式教学理念

交互式语言教学(Interactive Language Teaching)是当今越来越被广泛运用的一种有效教学方法,强调教学的核心在于交际,将语言视为实现人际关系和进行人与人之间社会交往的工具,H.Douglas Brown的主要原则是自动性、内在动机、策略输入、面对风险、语言和文化的联系、交互性语言以及交际能力,也即交互式的教学同时涉及了学生和教师两个角色的元素,师生通过语言交际和互动来完成课堂实践,传统的交互式教学理念只是要求一个教师与少数学生之间展开,然而随着科技的发展,教学手段的日新月异,交互教学的课堂已经拓展到,人人交互,人机交互等多维的模式。作为语言学习主体的学生,即是交互活动的主要参与者,不仅应该和老师之间有互动的过程,还必须投入到学生与学生之间的交流、合作、游戏与竞赛的环境当中去。英语教学课堂搭建了一个人与人对话,人与人沟通的平台,更借助多媒体计算机的有效利用,进行尽可能多的交流和互动。这一模式无疑有利于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与能动性,培养一定的创新思维与探索精神,还能够树立团队意识与合作观念,将语言学习有效性最大化。

(二)语言教学与文化教学的必然联系

在二十世纪这个充满机遇与挑战的时代,英语教育必须紧跟步伐,运用先进的教学理念指导教学实践,针对生源的特点,结合办学的条件,才能走出有特色的英语教学道路并取得相应的成效。英语教育并不满足于语言技能的训练,而是将语言知识、应用能力、学习策略、文化交流广贯穿一致,以培养学生的英语综合应用能力。英美文化教学主要指英美国家文化知识的教与学。从英美文化知识的功能角度看,可分为知识文化和交际文化两种。知识文化,包括哲学、文学、艺术、历史、宗教等领域。这类知识常被称为事实文化和成就文化,关于此类知识的学习能让学生对英美文化有个大致的了解。而交际文化则侧重两方面内容:一是关于一个民族的日常言语行为,包括问候、致谢、道歉、称呼语等;二是带有鲜明民族特色的委婉语、谦逊语、客套语、禁忌语等词语的运用。这种文化知识常被称为行为文化,是属于英语文化意识范围的知识,是英语教学的重点内容。对这种文化意识差异的理解是决定中西方跨文化交流是否顺利和成功的关键。英语学习者只有掌握好这两类英美国家文化知识,才能较好地保证跨文化交际的顺利进行。由此可见,语言和文化的关系是部分与整体的关系,语言是文化的载体,是文化的主要表现形式之一,要真正学会一门语言,必需了解其所代表的文化。学习英语知识,掌握英语技能,提高英语运用能力与熟悉英美文化背景知识密不可分。

二、交互式英美文化课堂教学

既然西方文化的学习是英语语言学习过程中不可或缺的部分,那么如何有效地进行英美文化概况及相关知识的教学十分值得探讨与研究。

(一)教学知识的输入与输出

早在20世纪80年代,Swain就已经提出仅仅依靠可理解输人还不能使二语学习者准确而又流利地使用语言,成功的二语学习者既需要接触大量的可理解输人,又需要产出可理解输出,而输出驱动假设则更进一步的认为输出比输入对外语能力发展的驱动力更大,并认为应该创造机会让学生主动寻求知识盲点以激发补充盲点的欲望,从教材教法各环节着手营造输出氛围,促使学生思考如何运用所输入的内容用英语表达。根据这一理念,将一门单纯英美文化概况课变成一门融阅读与口语为一体的课程,是可行、也是势在必行的一项改革。将阅读课程与英语国家社会与文化课程相结合,通过包括专有词汇、句式、英美国家社会与文化先关信息的学习,进行知识的输入,同时加以阅读技巧的训练,再通过训练学生对所学的知识进行输出,以提高口语能力和知识应用能力,借助英语国家社会与文化、英美概况等相关教材作为阅读材料,结合阅读技巧,一方面,对学生进行阅读能提提高的训练,另一方面,让学生通过阅读学习英美国家及文化知识,实现知识的输入,再通过口语活动的方式,又实现了对所学知识的运用,即实现知识的输出,从而实现读与说两种语言能力的训练与培养,又达到对所学知识的吸收、消化,变为自己的信息点,从而从容输出的过程。

(二)交互式教学的读说策略

1、课内与课外阅读的结合

英美文化作为一种知识性输入的学习,阅读是必经的过程。各种相关的主题,包括国家历史背景、经济体制、政治体制、教育制度、文学发展,以及体育活动,外交政策、节日传统风俗习惯等多方面的内容,可谓天罗地网,涉及到了一个国家与社会的方方面面,只有进行详尽地阅读,才能系统地了解一个国家和地区文化发展的来龙去脉,从而由内而外地理解其文化特质。因此,文化概况教学课堂的阅读训练势在必行,除了让学生掌握最基本的略读方式,还让他们了解文本细读的方法,进行对词汇尤其是专有名词的学习,以及熟练掌握较为典型的短语和句型。倘若光读而不练,只能纸上谈兵,而无法充分地运用所阅读到的知识。因此应当充分利用课本内容阅读与相关课外文化阅读材料,以量促学,以量促质。除了阅读技巧的训练,还应该注意阅读的广度与深度,根据课本单元进行相关主题的课外阅读活动,比如在讲授英国媒体报章单元时,可以适当地介绍报刊阅读的方法,并让学生阅读相关的报刊。学习教育体制的同时,可以列出阅读材料让学生们进行横向和纵向就不同国家的教育体制进行对比;学习文学单元的时候,也可以根据课文内容,阅读相关的文学作品节选或文章,从而拓展文化阅读的点、面、线。师生共同面对阅读文本材料,并就文本材料的内容进行交流与联系,同时为了激发学生的主动性,也可以将收集课外文本材料的任务分配给学生的学习合作小组,让他们通过要点总结、概要写作的方式进行课堂交流、分享与反馈,自然而然地,从知识的输入活动转化为一种输出活动。

2、知识输出的训练方法

语言学习的目的是运用,将所了解的文字内容装载进大脑,并用各种方式将它消化最终变为自己的知识体系。因此,英美文化的教学,除了阅读学训练之外,还必须有口语训练和写作的训练,以达到培养学生的语言交际能力的目标,通过多元化的方式来进行知识的输出活动。

篇(5)

[中图分类号]G623.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3712(2014)35-0064-02

[作者简介]徐玮(1975―),女,江苏兴化人,本科,江苏省兴化市实验小学教师,小学一级。

苏教版小学数学教材每一册都有“解决问题的策略”这一环节,这是新的领域。本文结合苏教版第八册第十一单元的教学实践,谈谈对“解决问题的策略”教学的一点思考。

一、问题导入,激发寻求策略的需求

本单元的学习,需要教师对学生的生活经验和技巧进行整合,并提炼出解决问题的策略。教科书上出现的是有关面积计算的实际问题:李大叔有一块长方形菜地,长4米,在翻建时,菜地的长增加了4米,这样菜地的面积增加了20平方米,那原来菜地的面积是多少平方米?之前学生已经接触过用列表的策略整理信息解决问题的方法,这为本节课学习用画图的策略解决有关面积计算问题打下了基础,因此,教师可以直接呈现问题情境,唤起学生的记忆,激发学生寻求策略的兴趣。

虽然问题情境中的信息一目了然、整齐地呈现在学生面前,但这些信息比较凌乱,从教材提供的信息来看,只知道长方形的长是8米,而长方形的宽却只字未提,这往往会让学生无从下手。例题所提供的情境贴近生活,以叙述的方式呈现出来,一方面可以激活学生日常生活中的解决问题的经验,另一方面也拉动学生整理这些信息的需求。在教学中,教师既要尊重教材的这种编排意图,恰当地呈现例题和相关习题,让学生真切地感受用画图策略整理信息的便捷,同时教师还可以再努力挖掘一些学生身边的数学问题素材,比如住宅小区建草坪或喷水池等,以期进一步加强学生对用画图来解决问题的策略之价值的感受。

教材受限于文本,所呈现的问题情境只能是以一幅静态的画面或者是文字的形式,如果在教学中仅是简单地出示挂图、贴出文字,就很难让问题情境回归自然状态,所以教师应该努力创设情境,让静止的教材活起来。比如,教学第一个例题时可以利用多媒体,给学生展现动态的画面;而在第二个例题的情境创设中,可以让学生分角色表演小明和小芳从家到学校的行走过程,根据要解决的问题,画图整理相关的信息,学生自然能够提出合适的解题策略。

二、自主探索,优化策略

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培养学生有意识地运用策略,提高学生运用策略的能力。本册用画图的策略解决问题,是在学生已经学习过用列表的策略解决问题的基础上展开的,学生在学习乘法分配率时已经积累了有关解决实际问题的经验。

在出示例题中的情境图后,很多学生已经能自发地运用策略,教师可以进行适当提示,引导学生运用列表、画图的策略来整理信息,通过板书,让学生直观感受到用列表、画图来整理信息的优势,体会策略的重要性,激发学生运用策略的需求。

学生对于解决问题策略的认识,是从整理信息、分析问题开始的,让学生根据题目的条件整理信息、分析数量关系、画出简图这些环节都是很重要的。因此,教师单单提示学生还不够,更重要的是还得正确引导学生说出分析思考解决问题的过程,从不同的角度运用分析法和综合法来分析数量关系,让学生根据示意图学会思考,明确要求。如前面的例题中,要求出原来菜地的面积,必须知道什么条件?题中提供了哪些信息?缺少哪些信息?要先求出什么?也可以从条件入手,知道菜地的长增加了4米,面积增加20平方米,可以求出什么?明确这个思维的过程,就能让学生真切地体会到画图的策略的形象性和直观性。通过列表与画图的手段,引导学生自己优化解决问题的策略,因此,教师就要着重指导学生正确地画图。教师可以先画一个长方形,表示原来的菜地,让学生读一读菜地是怎样变化的,“长增加了4米”,再让学生思考面积有何变化,“面积增加20平方米”,接着让学生在图中表示出来,给学生自主画图留下空间。

学生在学习活动中的思考、操作,并生成全新的鲜活的教学资源,所以在学生画图的过程中,教师要走到学生中,适时指导,及时纠正学生出现的错误。在学习过程中,学生解决问题的方法思路等如果出现较大范围共性的错误,教师可不急于直接纠正,而是放手让学生尝试用错误的方法去解决问题,甚至将错误的解答进行展示,在学生体验到失败的基础上引导他们自我醒悟、发现错误,构建正确的解决问题的策略,达成学习目标。本课学生是第一次用画图的策略整理有关求面积的计算,所以在教师示范画图以后,还要让学生亲自动手画图,同时教师要做好指导工作,及时引导学生掌握正确的画法,以便深刻认识画图策略的优越性。其实课堂中的许多错误都是很有价值的错误资源,若巧妙地引导修正、辨析错误,就能加深学生对知识的理解,帮助学生找到合理解决问题的策略。因此,在教学中,教师要善于倾听,捕捉学生表达中的错误、不足,适时地纠正、补充,或引导学生讨论,让学生总结经验、强化认识,在纠正错误中不断成长。

三、及时反思,总结解决问题的策略

通过这两题让学生明白在学习数学的过程中要灵活多变,养成用列表或画图的策略整理信息,这样可以帮助自己理解题目的意思,分析数量关系,确定解决问题的方法。在这个过程中,学生学会策略、体验方法,形成解题策略。教学时要注意引导和指导,让学生自主研究、自主发现,不能把学习变成被动接受和机械模仿。

在富有变化的实际问题中反思,让学生明白:同样是画图法策略解决实际问题,可是整理信息的方法是不一样的,可以用列表,可以摘录条件,也可以画图。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要灵活机动,不同的问题用不同的策略来解决,相同的问题,也可以从不同的角度来思考,用不同的策略来解决。

《义务教育数学课程标准(2011年版)》中的“解决问题”目标和传统教材中的应用题教学不同。传统的应用题教学往往脱离学生生活,体现的是解题能力培养的单一价值取向,解决问题则让学生从学会解题转向培养应用意识,以培养应用数学的意识和数学思考与交流的能力为目标。“解决问题”的教学具有激发兴趣、培养能力、开发智力等多重功能,可以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和应用意识。《义务教育数学课程标准(2011年版)》带给我们的是新思路、新方法、新理念,教师在进行解决问题策略的教学时要注重联系生活,注重创设情境,注重培养学生的数学思维和提问的能力,多让学生体验解题策略,增强应用意识,注重评价与反思。因此,我们在教学过程中,要做好传统经验与先进理念的整合,要让学生自主发现策略,自发体验策略,自动运用策略,形成自己的策略。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发现问题、发展思维、形成策略,让学生最终学会解决问题,真正做到学以致用。

从解决问题的过程中,有意识地提升一定的策略,这是学生从未经历的,巢洪政老师说过,“解决问题的策略既是可以传递的,又是需要学生主动构建的,更是可教学的”。因此,我们只有准确、清楚地认识策略的内涵和形成过程,不断掌握策略教学的规律,才能逐步提高解决问题策略教学水平。

参考文献:

篇(6)

1.词汇渗透。很多英语词汇来自于神话传说、语言等,介绍相关文化知识,不仅能够激起学生兴趣,还能在了解文化的同时,加深对词语的印象。如动物类单词bird,不仅仅是指鸟,还和某些单词组成谚语,在言语中它有了更丰富多彩的含义。比如,Kill two birds with one stone. 词谚语的意思是:一箭双雕;一举两得。

2.俗语蕴含。英语习语折射着英语语言民族在历史、宗教、神话、地理等方面丰富的文化信息和独特的文化特色。一些常用的习语负载了大量的文化内涵,如果没有准确理解,就会出现交际尴尬的现象。最常用的关于天启帝习语rain cats and dogs, 来自北欧神话,狗(dog)象征“风”,猫(cat)象征“雨”,所以该习语指“狂风暴雨”。教师在教授天气这个话题时,适当第拓展一些天气的俗语,有助于对语篇的理解,还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由此可见,教师应根据学生的语言水平和接受能力,适当导入一些英语国家的俗语,渗透英语国家的文化背景。

3.语篇挖掘。我校自主开发的小本教材,许多语篇设计英语国家典型的文化背景知识。如关于问路,英语里所有的街道横的叫街,竖的叫路,一律按阿拉伯数字顺序编号。问路时,人家只需说两条道路的交叉点,你就能较容易地找到地方。及时你不知道在哪个方向,记住道路编号,就能找到目的地。通过挖掘语篇的文化信息,使学生了解英语国家最突出的文化特色、文化现象的渊源等,培养学生对文化差异的敏感性、宽容性以及处理文化差异的灵活性能力,为发展他们的跨文化交际能力打下良好的基础。

二、环境熏陶,让英语文化视野“近”起来

1.教师资源。教师是语言的讲授者,也是文化的传播者,因此教师本身就是一种资源,他们的语言、行为、习惯在无形中传递给了学生。要拓宽学生的英语文化视野,教师的视野首先要开阔,并能起引领作用。当我们碰见孩子时,应主动说:Hello, how are you? What a nice day! 等;办理有学生不舒服时,主动上前询问:What’s wrong with you? I can get some medicine for you; 并表达自己的内心感受:I’m sorry to hear that. 这样, 学生进行英语思维的习惯久而久之就形成了,文化交际自然而然也就培养了。

2.教室情境。学习语言离不开特定的语言环境,要善于营造教室这样一个良好的英语环境,使学生在不知不觉中增长文化背景知识,提高运用英语进行交际的能力。如班级黑板报适当增加一些英语警示语、名人名言、英语俗语、谚语,墙上贴一些英语国家的简报、英语影院信息,每月举行一次英语手抄报并张贴出优秀作品,还可以讲英语小故事、英语笑话,目的是营造浓厚的文化氛围,互评互比、互帮互学,让学生在不知不觉中提高跨文化交际的能力。

3.校园风情。英语文化的熏陶可以通过校园广播播放英语歌曲、英语国家风土人情介绍,让学生沉浸在英语的文化氛围中。利用学校宣传栏或班级英语角,呈现英语谚语、英语格言,使学生在耳濡目染中感受地道的英语文化。

三、文化比较, 让英语文化视野“宽”起来

1.思维方式比较。思维方式的差异主要体现在抽象和具体的差异,在语言表达方面就可以提现这个特点:中国人写信地址从大到小,而英语则是由小到大;中国人姓在前,名在后,而西方人则恰恰相反,是名在前,姓在后。中国人事前先说一些客套话;而西方人开门见山地说出自己的目的。为了更好地使用文化交融的社会,要更好地了解中西方思维方式的差异,这样才能更好地进行跨文化的交际。

2.生活方式比较。由于受许多因素的影响,中西方在生活方式上也表现出很大的差异,就用餐工具来说,西方人的注释是面包和牛羊肉,他们喜欢把面包和半生不熟的肉大块大块地切来吃,所以,刀叉必不可少,而中国人喜欢吃熟食,使用筷子夹。在饮食上,西方人讲究营养,而中国人强调色、香、味俱全。教师在教学中,利用这些差异进行中西比较,既能满足学生的好奇心,又能开阔学生的文化视野。

篇(7)

近年来,随着我国社会经济的发展和人们对高等教育重视程度的不断加深,我国高等英语教学工作取得显著进步,但是受到传统教学观念、教育体制和整体环境等多种因素的影响,当前我国高等学校英语教学工作依然有很多亟待解决的问题,比如文化的缺失使我国高校英语教学质量遭遇提升瓶颈,质量难以提升,大学生整体英语使用和操作能力依然处于较低水平。除此之外,作为一种重要研究和学习方法的文化比较思维一直没有引起各方的关注,受到传统工具理性主义思维的影响,高等学校英语教学一直把应试教育作为其价值所在,教师在课堂上以语言知识结构教学为主,过于强调语法在英语教学中的地位,而学生运用英语交流的基本情况令人担忧。

一、高校英语教学的文化比较价值

1.高校英语教学文化比较的默会性价值

如果英语教师在课堂上不注重选择教学形式的多样性和教学内容的丰富性,就很容易使课堂变得枯燥乏味,学生学习英语的积极性也无法调动,因此,英语教师在高效英语教学活动中要做到经常营造言文化学习氛围,可以通过展示英美文化背景、风俗习惯、节日礼仪等内容,给高效英语教学课堂注入生机与活力,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语言背后文化带来的深刻含义,让学生准确地掌握语言的正确使用环境,提高运用英语的能力。事实上,这种教学模式不仅能够提高学生的英语学习能力,更能培养学生的英语口语交流能力。总而言之,在高效英语教学过程中适当地将文化进行比较可以在一个润物细无声的环境中帮助学生理解英语文化的要义。

2.高校英语教学文化比较的融通性价值

一方面,在英语教学活动中通过不同文化间的比较,加快中西双方文化在地域范围上展开程度更深、水平更高的文化交流。另一方面,从高校英语教学的微观角度看,将不同的文化进行科学合理的比较十分必要,因为通过比较可以从更多的角度了解不同文化在发展环境、传统风俗等方面的异同,有助于学生更全面地认识多种文化,并且从当地基本情况出发,使认知更加理性,即“语言既是文化的一部分,又是文化的载体,一种语言承载着一个民族悠久的文化传统”[1]。

3.高校英语教学文化比较的应用性价值

之所以强调高等学校英语教学活动要提高对文化比较的重视程度,旨在提高当代大学生学习和运用的能力,帮助大学生把所学的知识更好地与生活实际相联系,从而更好地发挥英语作为一种语言文字工具的基础,而不只是为了应对某种考试学习。文化比较不仅仅是常用的研究手段,更强调其作为思维角度的作用,高校应该摒弃传统的教学思维模式,解决当前教学制度体系中存在的问题,深入推进课程改革,切实把文化比较这一方法运用到高校英语教学活动中。此外,还要大力支持和倡导英语教师在具体教学活动中介绍语言背后的文化、风俗、习惯等内容,帮助学生加深对英美文化的认识。

二、高校英语教学比较文化的现状

1.文化内容的复杂性导致文化比较研究水平较低

无论是哪种文化,自身都是一个系统性的整体,内容也是丰富多样的,英语文化作为在世界范围内始终流行的主流文化,其内容更是复杂繁多,这就给高等学校的英语教学工作提出更多的难题,如何找到英语教学活动文化比较的关键突破口一直是各方关注和研究的重点内容。但是当前我国高校对文化比较内容的关注程度不高,英语教学指导大纲也缺乏对相关教学安排的具体说明和规定,那么文化教学始终只能是语言教学的一种工具,其内在的强大活力和功能无法得到释放。

2.高校英语教师的比较文化思维和能力一般

尽管当前我国不断加强对高校英语教师队伍的调整和改革,提高教师队伍的整体素质,但是某些英语教师的教学观念比较守旧,直接导致教师选择传统的教学手段,无法跟上新形势下对高校英语教学活动提出的要求。特别是部分高校英语教师的比较文化思维可以说十分缺乏,不利于比较文化教育的发展和比较文化观念的落实。

3.对母语文化的忽视

我国母语文化与英美文化相互独立、自成体系,造成二者语言文化之间存在较大的分歧,导致在文化比较研究的过程中增加难度,难以建构富有创造性的文化比较思维结构。天然的文化分歧增加比较的难度,同时在实践操作中,英语教学忽视母语文化的存在价值。“汉语言教师与英语教师缺乏交流合作,对中国文化的英语表达缺乏学习和培训,对学生的文化教学仅局限于零星的知识介绍,缺乏系统性和深度,导致学生缺失用英语表达汉语文化的能力”[2]。

三、高校英语教学的比较文化推广策略

1.构建更加完善的高校英语教学制度体系

文化比较方法在高校英语教学中的普遍应用离不开科学教学制度体系的维护。高校要注重对文化比较教学手段的顶层设计,通过研究和分析,确定科学合理、可行性高的教学制度和教学方案,为文化比较手段在英语教学活动中的广泛使用构建良好、稳定的制度环境。牢牢抓住制度这个根本点,从整体上纠正高校英语教师和学生主体不符合现实需求的观点,促使其不审时度势、转变思想。除此之外,在科学英语教学制度体系的依托之下,还要积极进行课程改革,对传统教学方式进行更新和调整,选择互动性更强、效果更好的课堂模式,重视实践在学生学习过程中的作用,有条件的学校可以组织学生走出教室,贴近生活实际,从亲身经历出发更好地感受英语语言文化的魅力。

2.注重教师文化比较研究能力的培养

教师在整个教学活动中扮演着重要的角色,发挥着主导作用。要使文化比较更好地在英语教学活动中落实,必须保证高校英语教师队伍的质量和整体素质,积极地探索提高教师文化比较研究能力的各种可行性方法,结合教师特点,在尊重差异的基础上富有针对性地开展相关培训活动。高校英语教师的英语语言水平是保证一切英语教学活动质量的前提和基础,此外,还要重视英语教师的跨文化研究能力,制造更多机会帮助教师深入了解英美文化,培养其对英美文化的敏感性,从而使其获得较高水平的文化比较思维能力。

3.加强学生的文化知识与交流能力培养

高校英语教学的主体是学生,这直接关系到英语教学目标的实现,这是由内因在事物变化中的重要地位决定的。英语教学从表面上看是一种工具化的教学任务,但实际上是一个吸纳和传递文化的过程。从这个意义上讲,高校英语教学要培养学生的跨文化交际能力,“应选择那些大学英语教学文化比较思维研究不同文化的特色内容,将大量经典著作、寓言故事引入教材,将中国文化和英美文化进行比较才能加深大学生对西方文化的印象”[3]。

四、结语

提高教师高校英语教学活动中运用文化比较方法的能力,促进高校公共英语教学活动开展文化比较活动,通过对不同优秀文化的比较,帮助学生加深对语言的认识和理解,是提高学生英语水平、培养更多优秀人才、推动高等教育事业发展的必要举措。为此,我们要把文化比较视角与高校英语教学活动有机结合,找到二者的最大公约数,培养优秀的英语教师参与文化比较活动,开发专业型人才,尽快形成两者之间的良性互动关系,在更好地运用文化比较视角之下提高高校英语教师的专业教学水准,开发更多有利于经济建设和社会发展的优秀英语人才。

参考文献:

[1]王荣生.汉英文化比较与英语教学[J].四川教育学院学报,2003(9):47.

篇(8)

英语和汉语存在很大区别,词汇是学好英语的基础,也是了解西方文化的一个窗口,有时一个词汇就含有深厚的文化背景,在教学中,对于那些有文化背景意义的词汇,既要让学生了解熟识该词的基本知识,还要适当延伸,介绍一下与之相关的外国文化背景知识,让学生更好地了解母语和英语的区别,这样不但有助于提高阅读能力和对文章问题的理解,而且也有利于学生对该词汇的正确运用和更准确更流畅地与人交流。英语和汉语在词语的意义上存在很多不同的地方,这种不同主要表现在四个方面:第一个方面就是英语和汉语的词汇中有很多词没有对应关系。例如竹笋,在英语中就没有对应的词汇;第二方面,英语和汉语的词汇中表面上表述同一种概念,但实际上表达的却是完全不同的概念;第三方面,相同的概念在一种语言中或许只有一种或两种表达方式,但在另外一种语言中这个概念却有着更多的表达方式,在这种语言中存在微小的差别;第四方面,英语和汉语的词汇的基本意义是相同的,但它的引申意义或附加意义却是截然不同的。此外,一些关于颜色、动物等的词语,在不同的语言中有着不同的涵义。因此在翻译的时候千万不能简单地按照词语的字面意思翻译,这样不但不能准确地表达作者的意思,而且可能造成不必要的尴尬。

一个词汇的产生和发展具有一定的时代性,积淀了深厚的背景文化内涵,有的词汇要么产生于典故中,要么产生于神话传说,要么产生于文学著作,具有一定的文化内涵,因此,在英语教学中,教师要向学生讲授词汇的背景文化知识,在扩大学生的知识面的同时,加深了学生对该词汇的理解,更有利于词汇的记忆,这样不仅增加了课堂的趣味性,而且增强了学生根据语境和社交背景正确运用词汇的能力。

二、 文化背景知识在语法教学中的渗透

在语法教学中,教师为了让学生更好地理解新语法的结构和运用,往往在讲解完语法的功能和结构之后,会给出一些典型的例句,这时,教师可以举一些与本单元话题相关的例句或带有文化内涵的例句,这样结合学生已知的知识所举的例子更容易被学生熟记和理解。而在实际的教学中,教师所举的例子往往缺乏内涵和文化内容,不能给学生留下深刻的印象。比如教师在讲解英语过去式句式的时候,可以举一些古代的名人轶事,不仅可以充分地让学生理解过去式的用途和结构,而且加深了学生对过去式的印象、拓宽了学生的知识面。

除此之外,教师在教学中还可以模拟一个学生熟悉的生活场景,让学生利用所学的语法知识造句,如让学生用被动语态描述小偷被抓、房间被打扫等,这样通过学生身边具体的事例学习语法能使学生对语法结构有一个深入的理解。在以往的语法教学中,一般认为语法和文化背景知识没有太大的关系,所以很少将文化背景知识应用到语法教学中,但外在的英语知识要转化成大脑中的知识则需要一些看的见摸得着的线索来引导,像这样为学生模拟一个熟悉的生活场景进行引导,是一种较好的教学方法。

三、 文化背景知识在听说训练中的渗透

在外语的学习中,主要培养的是学生听说读写的能力。对听力内容的理解不单单是对所听内容的翻译过程,而是学生用自己所了解和掌握的知识对所听内容进行理解思考的过程。在听力训练时,学生的注意力往往集中在对某个单词和某个句子的理解上,这对学生掌握文章大意是很不利的。这就要求学生了解相关的文化背景知识,通过文化背景知识的引入来提高学生对所听材料的理解程度,提高学生的听力水平。

英语的听说能力是密切联系、相辅相成的。目前,英语教材中所给出的听说内容都围绕原文的话题展开,这两部分是紧密结合在一起的,通过听力的训练来增强说的力度,并在说的过程中强化听的能力。在进行听力训练之前,教师要给学生讲解一些与听力内容有关的文化背景知识,在学生的头脑中形成一个铺垫,会有助于学生对文章大意的把握。引导学生在听的过程中总结主要句型和词汇,通过自己的理解说出文章的主旨大意,这样听说思相结合,使学生不单单停留在听力内容的表面上,而是融入了相关的背景文化知识,提高了学生的理解能力。

英语文化背景知识的摄取不能仅靠教师在课堂上的讲授,教师要鼓励学生利用课余时间听英语广播、看英文原版电影等,增加学生获取更多英语文化背景知识的途径。而对于口语的训练,教师要合理安排课堂时间,尽可能多的在课堂上创造训练机会,让每个学生都能得到有效的练习,让讲的学生锻炼了口语,而听的学生练习了听力,一举两得。

四、 文化背景知识在阅读理解教学中的渗透

阅读理解能力的培养是英语教学的主体,从考试分值和时间的设置上不难看出,阅读理解在英语教学中占有很重要的地位。语言文字本身是没有任何意义的,无非是一些固有的单词或句子的排列组合,但是文字所表达的信息使其具有了内在的涵义,这些涵义包含着一定的文化背景知识被学生理解并接受,反过来,当学生对相关的文化背景知识有足够的了解时,其阅读理解的能力将随之提高。因此,文化背景知识在英语阅读理解中是至关重要的。英语阅读关键靠理解,它注重文章的写作背景、了解作者的思想意图,即使有些生僻的单词和句子没有在课堂上学过,但只要了解了文章的文化背景知识,通过自己的思维判断、推理,也能较好地理解文章大意,完成题目。在阅读理解的教学过程中,教师要帮助学生了解与文章主题相关的文化背景知识,或引导学生对相关文化背景知识的推理和预测,从而猜测不熟悉单词的词义,把握文章主旨,领会作者的写作意图。

教师在进行文化背景知识的教学上,可以根据不同的阅读材料采取相应的方法进行讲解,把给定的材料中的文化背景知识转化成具体的语言教授给学生,使之成为学生终生受用的知识。就学生而言,这些材料的内容可以分成两类:一是学生们较为熟悉的话题,这样可以用相互讨论的方法,经过彼此交流后进行阅读文章,借鉴对方提供的文化背景知识,结合自己的知识和理解,形成一种逻辑关系,完成阅读理解的任务。二是学生们不熟悉的话题,教师们可以通过事先补充、展示图片、运用PPT等多种途径对相关的文化背景知识进行讲解,帮助学生形成对该文化背景知识的思想意识,从而提高学生阅读理解的能力。

在文化背景知识的学习上,教师的讲解和引导是必不可少,但更多的还是靠学生自主的学习,通过各种途径收集整理资料,从中获取不同类型的文化背景知识。在教师正确的引导下,有针对性地查阅一些资料,不仅使学生获得与阅读材料相关的信息,而且也为学生提供了一种学习的方法。

五、 文化背景知识在写作练习中的渗透

英语写作能力是衡量学生英语水平和英语教学质量好坏的一个重要标志。学生对一个命题的写作过程,是通过自己的思维综合运用英语词汇、语法等因素的创作过程。虽然英语写作练习主要侧重写作技巧的训练,但如果没有相应的文化背景知识作支撑,写出来的作文就缺乏内涵,显示不出学生的思想深度,只是简单词句的拼凑。

教师在写作教学中,在传授写作技巧同时,还要注重相关文化背景知识的传授,如果某些写作材料缺乏相关的文化背景知识,则要通过对学生的引导帮助学生在头脑中构建文化背景知识。学生的写作文化背景知识的掌握要在平时的学习中慢慢积累,要借助自己的认知器官去感受、归纳、总结,不仅仅从阅读书籍、杂志和收看电视节目中获得,还要积极参加社会活动,积累生活经验,这些都可以作为写作的素材。总之,文化背景知识对提高学生的写作能力是有很大帮助的,是教师提高写作训练教学质量的重要手段,教师和学生要通过多种途径来获取文化背景知识,恰当地把这些知识应用到写作中去。

参考文献

[1] 王蔷.英语教学法教程.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6.

[2] 陈俊森,樊葳葳,钟华.跨文化交际与外语教育. 武汉:华中科技大学出版社,2006.

[3] 鲁子问,王笃勤.新编英语教学论.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6.

[4] 白莉.背景知识、语境与听力教学.考试周刊,2010(17).

篇(9)

在英语教学中,由于升学的压力,学生忽略了语言在实践中的作为,产生这种现象的原因是,学生在进行语言学习的时候,对西方的文化背景、文化内涵并不是很了解,导致在应用的时候,仍用和汉语相类似的思维去和他人交流,导致了沟通不畅。

所以在新课程标准中,更加注重了英语在实践当中的应用,引入了大量文化意识层面的内容,来补充学生这方面知识的匮乏,因此也对教学目标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二、英语的文化意识

笔者在几年的教学过程中,发现学生对于英语在心理上有恐惧心理,因为英语不是母语,大多数的学生对于英国的文化、英国的社会形态、英国人的思考方式都不是很了解,因此导致他们觉得英语的用处不大,从而导致他们学习的兴趣不高。这个时候笔者发现,可以通过加深对英语文化意识的了解,来提高学生对英语学习的兴趣。通过实践,发现这种方式能达到很好的效果。在教学过程中,笔者从两点入手,加深了学生对英语文化意识的了解。

1.英国文化中的价值观

每个国家都有自己的文化,都有自己的价值观,并且这种价值观是渗透在语言表达之中的,价值观的不同,人们评判事物的标准不同,推崇的思想和行为也就千差万别。例如在中国文化中推崇的谦虚中庸,而在英美文化之中推崇的是独立和创造,所以在英语教学中要十分注意这一点。

很多学生对于英语中的很多表达不理解,正是因为英语的思维模式和汉语不同,在理解课文的时候,最重要的是在文化意识方面做出引导,告诉他们英国人为什么会这样构造句子,为什么用这样的比喻,这样学生在以后的学习当中就能举一反三,经过反复多次的练习,学生就能用英语的思维去思考所看到的句子,所读到的课文,做到从根本上理解英语,学好英语。

2.传统风俗

传统风俗是不同文化背景下,达成的一种社会共识,是文化意识的重要部分。传统习俗对人的方方面面起到了约束作用,在语言方面也不例外。在一种文化中,一个话题可能是被津津乐道的,而在另一种文化当中,可能是被视作不能做的事情。正因为如此,才使语言的表达更加的多样性,拿数字来说,在中国文化中,6,8是受大家喜欢的,而4因为不好的谐音使人们可能联想到死亡的事情,而在英语之中却不同,因为耶稣的第13个门徒出卖了耶稣,人们通常认为13是一个不吉利的数字。

因此在教学过程中,我们经常遇到这种掺杂文化内含的课文,例如有的阅读材料中提到,谁像耶稣的十三个门徒,因为学生对这些文化知识不了解,以至于他们无法了解作者想要表达的主题,感觉说的云里雾里,导致学习兴趣下降,所以在进行教学的时候,我们要将英国的风俗贯穿在整个牛津版初中英语教学的过程当中,使学生能够理解英语的表达方式。

三、文化意识引导所要做的工作

1.加强文化意识的引导与灌输

在教学过程,这些文化意识不是通过短时间就能学习到的,不可能通过上几节课,讲几篇课文就能了解,它是独立于语言之外的一个庞大的知识体系,而初中英语教学没那么多时间,也不可能有那么多时间专门去培养学生学习这些内容。因此笔者通过不断地摸索和实践总结了一些比较有效的方法。

首先结合牛津版初中英语教材中的内容,在做教案的时候,每节课都增设一个文化意识引导板块,量不用太大,以免给学生增加过多的压力,这样既不耗费太多的时间,又在潜移默化之中达到引导文化意识的效果。第二,定期让学生观看英文电影,因为在英语电影中,涵盖了生活中的各个方面,很多文化意识层面的信息都蕴含在里面,是地地道道的英语家表达方式,这样可以达到一举两得的目的,既锻炼了英语听力,又学习了英语的文化意识,同时还让学生对英语产生了浓厚的兴趣。

2.课内外学生自我提升文化意识

俗话说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在教学过程,引导学生自主学习、自发学习、无压力的学习是十分重要的。比如说在课堂中引入情景教学的方法,让学生自编自导课文,还原课文中的背景,这样学生就会自发地发现其中的内涵,并且在内在交流之中体会到作者的思想,在表演的过程中,通过身临其境的感受,理解课文的文化背景及其应用方式。在课外,可以给学生布置一些简单但具有很深文化背景的阅读资料,供学生阅读,这样学生在其中能体会到成就感,增强对英语的学习兴趣,更重要的是,学生在阅读这些资料的时候能够不知不觉地理解英语文化背景,自然而然地在以后的英语学习当中得心应手。

篇(10)

一.时尚文化在大学校园中的表现形式

1.学习时尚

如今,大学生的学习染上了更多的功利色彩。在专业的选择上,大学生越来越倾向于选择外语、法律、计算机、动画、财会等专业,而文、史、哲等则被冷落。在学习的内容上,则注重那些与就业有关的学习。当前,“考证”、“考级”、“考研”已经成为了大学校园的一道风景。面对日益激烈的就业竞争,大学生往往希望通过各种证书来证实自己的能力。司法考试、口译等级考试、会计资格考试、英语四六级考试、计算机等级考试等是大学生们的普遍需求,与此相应,各种考试辅导班也成了大学生们频繁光顾的地方。同时,“考研”也成了当今大学生的主要选择,他们希望能通过进一步学习提高自己的就业竞争力,谋得一个好的前程。此外,托福、雅思、GRE等考试也成为了有一定经济条件的大学生的学习目标。

2.消费时尚

人与动物的最大的区别在于人是有创造性的,人对于新鲜事物的渴求是永无止境的,时尚消费是人的本能和心理的自然反应。时尚是个性,是创新,它总是以崭新的形态吸引着人们,给人带来新奇的感受。追求时尚的人,自然要通过消费不断地刷新自己的生活。当前,大学生的时尚消费主要体现为品牌消费、健身消费和个性消费。品牌消费主要指大学生在购买所需的生活和学习用品时追求品牌,尤其是追求那些自己的偶像所代言的品牌,以品牌作为衡量的标准。在运动方面,大学生已不再满足于打球、游泳、跑步等活动,出入健身房、练习瑜伽、学习跆拳道、开展自助游等也成为了大学生青睐的项目。此外,大学生们还热衷于个性十足的商品的消费,这些商品往往是手工制作或者独一无二的,以展现自己的与众不同。

3.网络时尚

网络正以其自身的信息容量大、传输速度快、互动交流方便等优势冲击着传统的信息查询和沟通交流方式。如今,网络也走入到大学生的学习和生活中。大学校园的网络时尚主要体现在网络学习、网络交流、网络消遣和网络消费等四方面。通过网络,大学生可以搜索到大量的前沿信息,开阔视野,丰富学习内容。同时,在网络中,人与人的沟通变得十分方便,实现了简便又便宜的视频、语音和文字沟通,促进了沟通和交流的展开。此外,网络消遣和网络消费更是令大学生们着迷,网络游戏、网络电影电视剧、网络社区等为大学生们提供了一个放松的途径,也在一定程度上丰富了大学生的生活、培养了大学生的团队意识;网上缴费、网上购物、网上订票等都可以节省很多时间和精力,成为了备受大学生青睐的时尚。

3.语言时尚

语言是对现实生活的反映,类似的学习和成长环境、大致相同的受教育程度、相仿的年龄群体,使大学生们面对共同的现实生活形成了内容和风格趋同的语言。这些独特的语言成为了大学校园中的一种时尚。例如,“老孔”是“假正经”的意思,“偶”是“我”的意思,“小强”表示“蟑螂”,“虾米”表示“什么”,等等。此外,在大学校园中,借助网络交流戏谑语也成为了一种时尚,例如,“穿别人的鞋,走自己的路,让他们找去吧!”“不要迷恋哥,哥只是个传说。”

4.审美时尚

时尚是对原有事物审美的超越,从这一点来说时尚似乎是满足了人们在心理上对“美”的追求。事实上,在“另类”、“个性”和商家对无深度、无内容的事物的复制中,“美”被遮蔽了。如今,时尚文化对大学生审美情趣造成的影响主要表现为审美形式个性化、审美情趣低俗化、审美内容感性化。例如,在张扬个性的口号下,五颜六色的头发在校园中出现了,长短不一的裙子在微风中飘扬,“日风”、“韩流”等不时展现在人流中,这些企图表现个性的审美形式,恰恰形成了审美的感性化和低俗化。大学生追求这样的时尚,势必会被追求感官享乐的思想所影响,将文化中本应具备的理性、沉思等降低为纯粹的感官刺激。

二.校园时尚文化对大学生思想的影响

1.校园时尚文化对大学生思想的正面影响

首先,校园时尚文化可以激发大学生的创新意识。时尚是一种创新,具有创新性,彰显时兴性。时尚文化有意识地摆脱传统的思维、审美和价值模式的束缚,标新立异,张扬个性。校园时尚文化的形成正是大学生品味潮流、彰显自我和力争创新的结果。“每一次青年时尚的出现,都是一种创新,它不仅是一种行为模式,更是一种流行的生活方式。”可见,校园时尚文化的流行,是大学生张扬个性、彰显自我、标新立异的结果,可以培养和激发大学生的创新意识,摆脱因循守旧的思维方式。

其次,校园时尚文化的发展促进了时尚的传播和发展,丰富了校园文化的形式和内容。时尚文化的特性和大学生的个性十分吻合,大学生很容易接受时尚元素,时尚元素在大学校园中的传播使得时尚文化得以进一步发展。同时,时尚文化在校园的传播为大学生提供了全新的生活和学习理念,那些新潮的时尚元素也极大地丰富了校园文化的形式和内容,增强了校园文化的时尚情调,在一定程度上满足了大学生的精神需求,为其校园生活增添了斑斓的色彩。

第三,校园时尚文化的娱乐性缓解了大学生的学习和心理压力,促进其身心健康。大学生生活和学习的内容是十分丰富的,既有知识的系统化学习、专业技能的集中训练,又有爱情的挫折、人际关系的经营和就业竞争的激烈,这一切都给大学生带来了巨大的压力,使心智不太成熟的大学生感到迷茫和无所适从。此时,具有娱乐性的时尚文化就可以极大地丰富大学生的精神世界,培养他们学会减压以适应当前的状况,从而缓解大学生在成长过程中遇到的学习和心理压力。

2.校园时尚文化对大学生思想的负面影响

首先,校园时尚文化容易造成大学生思维和行为的怪异。大学生的自我意识很强,他们往往喜欢张扬自我和标新立异,使自己看上去与众不同,为此,大学生常常追求以新颖、奇特、

另类为特征的时尚,以吸引周围的师长和同学的关注。在这个过程中,很容易产生一些怪异行为,如追求单纯的感官享乐和物质生活。久而久之,这些与周围格格不入的做法,就会使大学生的思维和行为异化,与社会脱节。

其次,校园文化中时尚元素的加入容易使得大学生的价值观取向产生问题。时尚文化是一种消费文化,为了促进时尚商品的消费,时尚文化总是通过各种华丽的包装和明星靓丽的形象刺激人们的感观,激发人们的欲望,从而将消费主义和享乐主义的价值取向灌输给大学生。而大学生的心智还不是特别成熟,无论是在思想上还是在行为上都极其不稳定,这就使得大学生面对时尚来袭,往往还来不及思考和判断就盲目追随了,从而造成价值取向的扭曲。

第三,大学生对时尚的过分追求会导致非理性的行为。时尚往往与感官刺激和物质欲望联系在一起,在获取时尚满足时,一些大学生还会完全地忘记理性而沉迷于其中,从而丧志。此外,在消费主义盛行的前提下,大学生的时尚不仅体现在穿着打扮上,还体现在消费观念上,他们崇尚“分期付款”、“提前消费”等观念,导致其消费行为缺乏计划性和适度性,缺乏理性的规划和思考,从而更多地表现出冲动、攀比、超前等非理。

三.时尚文化环境中的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

针对校园时尚文化,我们要采取切实可行的措施,抑制其负面影响,充分发挥时尚文化的积极作用,进一步增强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时效性。

第一,以社会主义先进文化引领校园时尚文化,加强校园文化建设,丰富大学生的精神生活。总书记在十七大报告中指出:“坚持社会主义先进文化前进方向,兴起社会主义文化建设新,……使社会文化生活更加丰富多彩,使人民精神风貌更加昂扬向上。”

上一篇: 固定资产管理小结 下一篇: 中医学临床医学
相关精选
相关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