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23-09-28 09:53:50
序论:好文章的创作是一个不断探索和完善的过程,我们为您推荐十篇儿科急救医学范例,希望它们能助您一臂之力,提升您的阅读品质,带来更深刻的阅读感受。
二级学科艺术学在国家学科目录上已经存在多年了,目前具有二级学科艺术学硕士、博士授予权的高校也有不少,从数量上看,其增长速度相当快,这也许是“学术成果大发展”的业绩证明。在增长数量的背后自然是大量的研究生,有一个真实的情况是愈是接近年底论文“开题”的时段,部分准硕士、准博士们愈是对二级学科艺术学研究什么内容,如何研究很是心焦。今年底笔者收到他们的一封电子邮件,说他们曾为此“商量”,讨论,并且在检索查看了以往历届“艺术学”博士学位论文,发现绝大多数都是二级学科的非“艺术学”的内容,最后得出结论是:大家都觉得,艺术学论文很难脱离某一个具体的艺术门类来写,如果脱离具体门类来写,纯粹形而上的东西那就变成美学、哲学了。
这让笔者想起2007年《中山大学学报》第2期上就有论者在《艺术学的学科性质与发展前景》论文中提出:“艺术学与美学并无实质性区别,必将消失于美学之中或重新成为美学的一个部门”。再看作者相关的论辨,知道他的意思并非“艺术学科消亡”,而是目前的“性质”“定位”不当:现在的二级学科“艺术学”定位在一级学科“艺术学”之下,成为“文学”门下,而作者认为应当或将来“必将”要归属于“哲学”门下。笔者认为,哲学、美学自然有纳“艺术学”于其门下的容量,但是这不妨碍“文学”仍保留“艺术学”的空间。理由是从“文学”门下一级学科“艺术学”的角度观察的“艺术”和哲学、美学角度的观察是不一样的,结论也有不同。本文以俄罗斯美学家卡冈对“造型艺术”的分类为例,试释不同之处。
一、艺术学的分类问题
出现上述研究生疑问的原因中,至少有一个是“艺术学”迄今未有成熟的“分类”。“分类”不明,当然研究对象难免交杂不清,研究方向、目标和方法模糊就是必然的了。学术研究,不进则退。我在《艺术学,莫后退》一文中就“分类”问题略作探讨,就是希望证明二级学科“艺术学”还是能“生存”在“文学”门下而已。分类中大概只有“应用艺术学”概念被部分学者采信,其余的都未能引起学人兴趣,没有真正的学术回应。现在则恐怕连“应用艺术学”也不再引起兴趣,因为大概“艺术”一经“应用”,就会被看成不是“理论”的低层次了吧。
我想要探讨问题,先要站稳在“艺术”的起跑线上,这个起跑线不仅在于对“全部”艺术实践的理论须有所认知,更需要的是对某些门类的艺术实践有所“实践”。正如陆放翁诗句:“纸上得来终觉浅,绝知此事须躬行。”“艺术学”不同于其他纯理论学科的地方就在于“须躬行”,而不是永远的“隔岸观火”。“隔岸观火”可以观其大势,“须躬行”可以避免“隔靴搔痒”的结论。有“切肤之感”,又明其大势,“艺术学”研究才有实质的“莫后退”。
对艺术的分类,不论是对艺术总体内容、还是对某一门类“品种”的分类方面,美学和艺术学的立场不同,标准也不同,结论当然不同。下引俄罗斯美学家卡冈在《艺术形态学》中的“造型艺术”分类为例,提出疑惑之处:从这些疑惑之处引入到“艺术学”角度的分类的思考。
在上表中,卡冈把“造型艺术样式”分为5大类:“艺术摄影”和“书画刻印艺术”、“绘画”分为一大类;其他4大类是:“雕刻”、“全景艺术”、“玩具艺术”和“化妆艺术”。他提出:艺术摄影与书画刻印艺术和绘画的接近在于,它在平面上、通过对世界的假定的黑白色再现或者彩色再现而描绘世界。因此,摄影艺术仿佛重复书画刻印艺术和绘画的可能性,不过,它与书画刻印艺术和绘画的区别不仅在于技术手段,而且在于这些手段所产生的对被再现现实的反映和改造之间不同的——直接对立的——相互关系:艺术摄影总是纪实艺术的,而在书刊刻印艺术和绘画中甚至对模特儿的直接再现,也包含着无法排除的使模特儿发生变化的因素,这种变化按照艺术家对模特儿的看法、感觉和理解而产生。从这段引文中可以看到卡网关于“造型艺术”的某些概念和我们已经有了如下歧义。
先看他分出“造型艺术样式”之一的“书画刻印艺术”,在此样式下含三项“品种”:“书刊的书画刻印艺术”、“版画”和“插图”。他也知道这不是20世纪之前的分类,他说:在20世纪以前理论不把书画刻印艺术划分为与绘画和雕刻并列的第三种独立的艺术样式……在“三种最著名的艺术”中,与绘画和雕刻并列的是建筑,而素描仅仅被评价为一切“构造”艺术的基础或者绘画的一个品种。他这里说的“素描”,其实和绘画所说的素描还不是一回事,他说:
素描开始被看作为一种独立的艺术价值,而使它与版画相接近的特点,归根到底许可承认在平面上、在素描的所有技术品种(铅笔、炭笔、钢笔、色粉的素描,以及木版画、金属版画、漆布画等)中的黑白造型和单色造型是造型艺术的特殊样式,称之为书画刻印艺术。他说的素描,就是单色画(黑白依然是单色)。可见,对同一个词汇,美学家和艺术家的理解距离有多遥远,双方如有争论、探讨、研究,也许都在“各说各话”,连基本概念都没有统一的对象——除了一个词汇之外。
按照卡冈的“素描”说,如果只要是“黑白造型”和“单色造型”就是“素描”,就是“书画刻印艺术”,那么,对
如果笔者的记述不错的话,这种“全景艺术”,似乎类似“艺术学”角度所说的“装置艺术”、“行为艺术”。“装置艺术”的“空间”可以在街头巷尾,可以在市民广场,可以在厅堂、门廊……总之,有足够的“空间”就行。“行为艺术”则除了一定的造型外,也可以有“进行中的情节”,而这个“情节”的参与者可能是行人,也可能是来驱散他们的警察。总之它揉合了一点“时间艺术”的条件。卡冈强调:全景艺术与雕刻和绘画的另一个本质区别在于,如果绘画预定于从一个视点出发的完整知觉,而全雕刻作品预定于视线围绕静止的雕刻的运动,那么,围绕观众的全景造型则定向于从内向外的环形知觉。“从一个视点出发”,包含观者只可能有的“一个视点”和绘画本身的“焦点透视”及非焦点透视的构图,“全雕刻作品”显然即“圆雕”。至于“全景艺术”又有“环形知觉”,令人想到一种“全息电影”和“环形电影”。但他又提出:全景艺术的边缘形式是透景画,透景画在它的视知觉的结构和性质上接近于自己的形态学邻居——透视浮雕。卡冈列出“透景画”品种,不能详明何所指。联系他的相关论述,也许指的是博物馆陈列中普遍采用的虚拟“场景”艺术设计。这是借用电脑技术,利用光学原理合成的有真实“三维空间”的艺术设计,用来表现某种历史上曾发生过的诸如族群迁徙过程或某种手工艺工艺操作流程,如“玉作”、“陶瓷作”、“泥人作”等连贯的过程。在特殊的“橱窗空间”里,完全“纪实”的人物、器物都被按比例缩小,俨然如“小人国”般的“表演”,所以也含有相应的“时间艺术”因素。但是这些在“艺术学”角度看来,统统属于“展示设计”的范畴,上述所有具体内容的呈现手段,都只是“展示设计”指 定的某种“技术”的运用,和“雕刻艺术”没有关系。
卡冈把“玩具”列入造型艺术的一个类,下列“静态玩具”、“活动玩具”两个品种,不知道他的“静态”、“活动”是不是指不能“动”的(如泥偶等)和能“动”(如附发条机械或电控的汽车、飞机之类)的两种玩具的意思?这是出乎“艺术学”研究者的意料之外的。倘若凡有“造型”——不论何种手法、形式——皆可为“造型艺术”,那么“绘画”、“雕刻”、“建筑”都是“造型艺术”;“戏剧”、“电影”里也有“造型”,理应也是“造型艺术”,但若在艺术学分类中以呈现主要艺术效果的“手段”为标准的话,其主要艺术效果并非单由“造型”解决,更多的是音乐、表演、语言、灯光、色彩及镜头特技所起的作用,所以只好说它是“时间艺术”类的“综合性艺术”品种。
玩具则不然,首先是“玩具”的涵盖量巨大,既有平面的,也有立面的。既有芭比娃娃、变形金刚一类的“造型”,也有正方几何体拼图游戏一类的“造型”。即如卡冈列出的“静态玩具”而言,它们也不是艺术家个人完成的终端产品,一样要经过工艺制作过程,并且最重要的是只有“玩”的过程中,“玩具”的艺术功能才彰现出来。从这一点看,分类的标准和前述的“绘画”就不一致了:设定同一种标准应该是“分类”的“游戏规则”,标准不一必然带来逻辑混乱,离分类的要求太远了。
卡冈认为“玩具不仅是独立的艺术现象,而且是儿童的综合创作——艺术游戏——的一种成分。”因此他又提出“造型艺术样式”中还有一项是“化妆艺术”。他说:化妆通过演员的面孔再现完全不同的人——戏剧或者电影的角色——的面孔,从而自己的特殊手段创造类似于造型创作的其他机所创造的艺术形象。因此,对于演员,化妆艺术和木偶艺术原来是二者必择其一的;实质上,木偶本身仿佛是演员的一种“化妆”,是演员用来遮盖自己面孔的假面具。从上文可知卡冈的“化妆艺术”仅指戏剧、电影演员的“化妆”而已,但如果就“化妆”,特别是就“化妆”的“假面具”而言,儿童玩具中就有此类“化妆”物。就其形态说,在未使用前是“静态玩具”,一旦使用又是“动态玩具”,虽然它本身并不动,或只有局部动。此外,戏剧演员会有“假面具”,
中图分类号:G622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002-7661(2016)10-113-01
在新课改理念下,彝区小学二年级语文教学融入到孩子们当中,变成孩子们的笑脸,变成学生愉快的学习,变成学生更真实的发展。笔者经过多年教学实践,应做到以几个方面探究:
一、能引领学生在“玩与学”相结合
在彝区小学二年级语文教学中,我注重将学生引领到生活当中去识字,激起学生识字的极大热情。鼓励学生从不同的角度去整体识记生字,提倡个性化的识字方法。让学生寻找出自己认为最有效的识字方法,通过不断的求异,激活学生思维,"玩" 出价值。如"闯"字的识字,有的学生说:"这是一只马跑进门了。""不是,这是马儿被关住了失去了自由,想冲出门到外面呼吸新鲜的空气。"有的学生说:"这是"门"跟门有关系,就是冲进门或冲出门的意思"……一个字有多种识记方法:看字形认字、跟据部首猜字义等等,学生在发散思维的"玩" 中学得快乐。再如用画画的方法记一记会意字;将所学的字、词贴在家中的实物上"复现";将课外识记的字剪一剪、贴一贴,制成"小报";在班级中评选出"识字大王"等方法、活动都为学生识字提供了丰富多彩的"玩" 法。
二、引导学生正确书写、工整、规范、美观
《新课标》中指出:"写字是一项重要的语文基本功,是巩固识字的手段,对于提高学生的文化素养起着重要作用,必须从小打好写字的基础。在彝区小学二年级语文教学中,我觉得"一个人的字写得好与否,不仅仅是个人的"门面",而是在一定程度上反映出了他的学习习惯、意志品质及性格特点。因此,教学时我采用了"读字、范写、评议、试写" 的程序:"读字" 时,让学生讨论"写这个字时哪一笔最关键""写这个字哪一笔最容易写错"或"你想提醒大家注意哪些地方"等问题,整体把握写字的规律;在范写之时,让学生评议老师的范字,引导学生观察、发现、把握写字的要领;让学生对老师评头论足,运用形体动作学写笔画、作业展览、评选书写闪耀明星等方法,激发了学生写字的兴趣,提高了学生写字的技巧。
三、在阅读教学中,注重朗读、理解和感悟结合
在彝区小学二年级语文教学中,笔者认为:初读,将课文读正确,整体感知全文;再读,将课文读流利,理解课文中词句;研读,将课文读出感情,谈独特的理解与感受;练读,将课文读入心,积累语言文字。在不同层次的读中,教师同样鼓励个性化的学习。让学生自己想想有感情朗读课文的方法,彼此交流、逐步学会有感情地朗读;让学生提出问题,教师挑出有价值的问题共同讨论,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让学生将自己的理解画出来,说一说自己这样画的理由,放胆做画学语文;让学生排演课本剧,师生根据语言文字进行评议,演演评评学语文等等。这些颇有趣味的方法不仅能有效地完成阅读教学任务,还能促进学生乐学、爱学语文。
人教版九年级化学 第六单元 课题3 二氧化碳和一氧化碳
科目
化学
教学对象
九年级学生
课时
第一课时
作者
董林峰
单位
南雄市第二中学
一、教学内容分析
1、本课题主要介绍二氧化碳和一氧化碳的性质。关于二氧化碳,教材首先通过实验分别介绍二氧化碳的密度、不支持燃烧、溶解性。然后联系学生已有的知识,介绍二氧化碳能使澄清石灰水变浑浊的原因。其中,二氧化碳与水、石灰石的反应是本课题的教学难点。
2、本课题属于元素及其化合物知识的讲授,二氧化碳与第二单元的氧气是九年级化学必须掌握的重要气体。第六单元在整个初中化学中占有承上启下的地位,碳的化合物中最熟悉的就是二氧化碳,所以二氧化碳这一节是本单元的重点与核心,教材首先安排二氧化碳有关知识的学习,由此来带动其他含碳元素的化合物知识的学习。
二、学情分析
1、二氧化碳是学生继氧气之后要学习的又一重要气体。该气体与日常生活联系非常紧密,学生在前面的学习中就有所接触,但对二氧化碳的性质和用途未必有科学的了解和认识。由于学生在学习氧气时已经形成了一定的学习方法,教材中关于二氧化碳的知识,学生大都能通过预习来掌握。然而学生习惯于接受式学习,科学探究意识较缺乏,看问题多停留于表面,缺乏深思的习惯。
2、学生易错点分析:对二氧化碳使石蕊溶液变红色的原因认识易出现错误,当看到二氧化碳通入石蕊试液中,石蕊试液变红,他们就会得出二氧化碳能使石蕊试液变红的错误结论。教学中要使学生认识到:二氧化碳通入水中,一部分溶解,另一部分与水反应生成碳酸,是碳酸使紫色石蕊溶液变红色,而不是二氧化碳。
三、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
(1)认识二氧化碳,掌握其重要的化学性质,了解其物理性质和主要用途。
(2)懂得设计实验来验证物质性质的方法。
(3)学会对实验中出现的现象进行分析并得出结论的方法。
2.过程与方法
(1)通过观察演示实验的现象,培养学生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2)通过让学生自己设计实验去验证二氧化碳的性质,培养学生的实验设计能力。
(3)经过亲自动手实验,让学生懂得二氧化碳可以与水反应生成碳酸。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通过对二氧化碳的密度以及水溶性进行实验设计,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以及思维的严密性。
(2)通过用浸过石蕊溶液的小花来进行实验探究,让学生亲自参与到知识的形成。
四、教学重点和难点
教学重点:1.二氧化碳的密度和水溶性 2.二氧化碳与水反应生成碳酸以及碳酸的不稳定性
教学难点:二氧化碳与水、澄清石灰水的反应
五、教学过程
教学环节
教师活动
预设学生行为
设计意图
导入新课
学氧化碳的物理性质
探究二氧化碳的密度和溶解性
提出问题
设计实验
介绍石蕊试剂
分组探究实验
二氧化碳与水反应的原理
课堂练习
布置作业
引入:同学们在前面已经陆续的接触、学习过二氧化碳这种物质,你能归纳出它的性质么?
投影并归纳二氧化碳的有关性质
讲解:二氧化碳与澄清石灰水反应的化学方程式。
提问:你们知道的二氧化碳的性质中,哪些是已经做过实验亲自验证并非常确定的,哪些只是由
别人告诉你的?
演示实验:
实验1.用二氧化碳倾倒阶梯上的蜡烛
实验2.在装满二氧化碳的软塑料瓶内倒入少量水
实验前让学生对实验现象进行猜想;实验后提问:你们看到了什么?这说明了二氧化碳具有什么性质。
提问:根据上述两个实验的设计意图,你们还能设计一些其他的实验来证明二氧化碳的密度比空气大且可溶于水么?
让学生思考一会儿后再投影出一些提示
让学生讲述自己小组的实验设计,并引导其他学生去评价这些设计。
讲解:今天老师还补充一个二氧化碳的性质就是二氧化碳能够与水反应。但它们的生成物到底是什么,由你们去进行实验探究。
投影并讲解:石蕊是一种植物的色素,能在酸性、中性及碱性环境下显现出三种不同的颜色
讲解:二氧化碳与水反应生成碳酸的化学方程式。以及碳酸分解的化学方程式。
投影:根据本课的有关知识点设计与生活密切相关的习题来进行知识的巩固和运用
布置作业:家庭小实验:用家里的一些物品制造并收集二氧化碳气体并对自己设计的实验进行实施,把实验的结果与老师和同学们一起分享。
学生思考、回答:二氧化碳是无色、无味的气体,密度比空气大,可溶于水、不能燃烧也不能支持燃烧,能使澄清石灰水变浑浊。
学生抄写、记忆
学生回答:二氧化碳的密度及水溶性是在实验室制备二氧化碳时从老师口中获知。
学生观察实验现象并思考回答:
实验1说明二氧化碳的密度比空气大,不能燃烧也不能支持燃烧;实验2说明二氧化碳可溶解于水。
学生分小组讨论并进行实验设计。
学生:讲述自己的设计和准备如何实施,并对实验现象进行猜想。
学生分组实验:把浸过石蕊试液的4朵小花分别进行实验对比:(1)喷醋酸(2)喷水(3)直接放入盛有二氧化碳的集气瓶(4)喷水后放入盛有二氧化碳的集气瓶(5)把(4)中的小花放在酒精灯火焰上烘烤。
分析有关实验现象并获知:二氧化碳与水反应生成了酸性物质。该酸性物质不稳定,受热很容易分解。
学生抄写、记忆
学生思考、讨论
注意从学生已有的知识出发,避免了重复与罗嗦,使教学更有针对性,重点更为突出。
对需要重点掌握的知识点进行强调。
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不要“人云亦云”,要敢于创新。
这两个实验要收集到的二氧化碳气体较多,耗时较长且实验的成功率较低,所以宜由老师演示能起到较好的示范作用。
培养学生的实验设计能力,通过小组的合作,互相启迪、互相补充、并完善自己的设计。
通过让学生讲述自己的设计提高学生的表述能力,并使学生初步学会评价和改进实验设计;通过赞美学生的设计让学生感受成功的喜悦,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通过学生亲自动手进行实验探究,让学生亲自参与到知识的形成过程中,并学会根据实析、得出结论,从而获得成功的喜悦和对化学学习的持续兴趣。
使学生能把学到的知识与实际生活联系在一起,懂得运用有关的化学知识去解决生活中的一些简单的实际问题。
让学生多动手、多思考,他们就会有更多的心得和体会,对化学的学习也就更有兴趣。
六、板书设计
第六单元课题3 二氧化碳和一氧化碳
一、 二氧化碳的物理性质
1、 无色无气味的气体;2、密度比空气大;3、可溶于水
二、 二氧化碳的化学性质
1、 二氧化碳不能燃烧,一般也不支持燃烧
2、 二氧化碳能与水反应
紫色石蕊溶液遇到酸性溶液会变红色
3、 二氧化碳能与石灰水反应
七、教学活动评价设计
一、分组实验评价(采用组间相互评价;分优秀、良好、合格、不合格四个等级。) 第一组第二组第三组第四组第五组第六组组员合作情况操作规范情况现象及分析情况 二、学习参与度评价(采用教师评价;主要以鼓励为主) 三、课堂练习评价(采用小组内同学相互评价;分A、B、C三个等级)
[中图分类号]G64[文献标志码]A[文章编号]2096-0603(2015)01-0051-03
1998年,教育部下发《普通高等学校本科专业目录》(草案),临床医学由原来的五个专业调整为临床医学一个专业,儿科医学专业即停办。但随着经济的发展、医学模式的转变及医疗体制的改革,医学教育的人才培养目标越来越侧重于以优质及特色取胜,塑造新世纪高素质的复合型、应用型医学专门人才。为适应社会需求,分设儿科医学专业,培养专门人才尤为重要。
一、儿科专业人才培养的现状
(一)走访调研
我院针对目前儿科医师缺乏的实际情况,通过调研国内两所开设儿科专业的医科院校(上海交通大学医学院、重庆医科大学),学习其成熟的培养经验及管理模式,并参观其儿科技能实训室,为我院儿科专业开设相关课程借鉴并积累宝贵的经验。
(二)专科医院人满为患,二级以上综合医院儿科诊室萎缩
由于儿科医师高风险、低回报的就业现状和教育部对儿科医学专业停止招生政策的实施,近年来,医学院校毕业生鲜有人愿意从事儿科诊疗工作。以天津市为例,在53所二级以上综合医院中,有20所不设儿科床位,3个医学中心有儿科床位82张,5个区域医疗中心有儿科床位110张。此外,儿科的二级学科只有内科。综合医院儿科萎缩,专业人才断档,高水平儿科医师匮乏,儿科诊室设置不全,诊治能力下降等因素,严重阻碍了儿科卫生专业的发展。
二、儿科专业人才培养现状的原因分析
(一)政策导向失衡,致儿科医师缺乏
1998年,国内医学院校陆续撤销儿科医学专业,只在研究生培养阶段设有儿科专业方向。统计显示,在停办的十余年间,全国儿科医师的数量只增加了5000人。最新研究表明,中国0岁~14岁的儿童超过3.2亿人,而每千名儿童有0.2598个儿科医师,美国则为1.4588个。参照美国的标准,中国儿科医师的缺口达20万。
目前,我国本科培养阶段对于临床医学不设专业方向。现仅重庆医科大学、中国医科大学等十余所儿科教学历史悠久、师资力量雄厚的医学院校继续以临床医学专业(儿科医学)的模式坚持儿科专业人才培养,每年共招生四百余人。天津市的医科院校暂无本科层次的儿科专业招生,这说明天津市培养儿科医师的任务更加紧迫。
(二)现实因素影响,致儿科医生缺乏
综合医院出于经济效益、医疗风险等多方面因素的考虑,忽视儿科诊疗方面的建设,造成人员梯队断档,二级以上医院儿科医生人才队伍日益萎缩。具体原因从以下几方面进行分析:
1.儿科专业教育介入晚
天津医科大学临床医学院于2013年开始在临床医学专业三年级学生中按照专业动员、自愿报名、择优录取的原则,筛选出60人左右重新组班,作为儿科专业的特需人才进行培养。现已有两届在校生,共计105人。但这些学生在进入儿科专业学习之前,没有接受过儿科专业思想教育,部分学生不能很好地认识到儿科学研究目的是保障儿童健康、提高生命质量,对儿科专业的特殊性缺乏认识。
2.缺乏完善的培养方案
随着国内医学院校陆续在本科阶段取消儿科学专业,其培养方案也随之调整。多数医科院校对于课程设置本着突出重点、保持特色的原则,对专业性强、适用面窄的小儿外科学和小儿传染病学学时大幅度削减,同时将小儿内科学与内科学中交叉重复的内容进行整合,增加内科学的课时数。
3.缺乏有效的考核评价体系
考核评价体系在很大程度上引导着医学人才培养目标的设定。儿科专业切实有效的考核体系不健全,内容多侧重临床医学专业,由于实验条件有限及实践中具体因素的制约而没有儿科专业特色的考核。
4.独立学院学生就业难
独立学院是我国20世纪90年代末兴起的教育机构,是本科第三批次录取,即大家常说的“三本”。学生心理上存在着一定程度的自卑感,这种负面情绪从在校就读一直延续到就业竞争中。同时,由于独立学院在社会上存在时间短,大众认可度不高,也加重了学生择业时不自信的心理。如此,独立学院学生就业难日益凸显,在择业时如果没有一技之长,找到工作的机会更是少之又少。
三、儿科专业人才培养的对策
(一)政策引导为首要,加强儿科专业人才培养
我国儿科专业人才缺口大,现行培养体系与儿科特征脱节。在2012年由上海交通大学医学院、上海儿童医学中心、世界健康基金会联合主办的“”儿科住院医师培养研讨会上,专家呼吁医疗行政机构应当正视儿科医师紧缺和培训体系建设所存在的问题,医改政策应向儿科倾斜,支持儿科从体制建设、人才培养等方面加以完善。
2014年11月,教育部、国家卫生计生委、国家中医药管理局、国家发展改革委、财政部、人力资源社会保障部等六部门印发《关于医教协同深化临床医学人才培养改革的意见》,提出要加快构建标准化、规范化医学人才培养体系,统筹各类医学专业协调发展,特别要加强儿科、精神科等临床急需紧缺人才培养。
可见,国家已开始关注儿科专业人才缺乏的现实。作为医学院校,我们要积极响应政府的号召,尽快制定相关政策,采取有效措施,加大儿科专业人才培养力度。
(二)院校联动,医教协同
天津医科大学临床医学院作为独立医药院校,为适应社会需求,应积极开展深化人才培养模式改革,以提高人才培养质量。我院现有2010级和2011级儿科专业学生共计105人。2014年与天津市儿童医院签署教学医院合作协议,由该院对我院五年制临床医学专业中有志从事儿科工作的学生进行有针对性的培养。
1.早期介入儿科专业教育
对临床医学专业学生,在大学一年级即开展有关儿科专业的系列讲座、社会实践活动等。如聘请我市儿童医院专家来学院进行专题性质的专业讲座;或从学生中选拔对儿科专业感兴趣的代表,利用寒暑假去儿童医院开展早期社会实践活动,从而使学生对儿科专业有深层次的理解,为三年级的儿科专业储备优秀生源,避免以往学生盲目选择专业的现象发生。
2.调整培养方案,积极改革儿科培养模式
课程设置上采取“前期趋同,后期分化”的原则。即在本科五年制的教学计划中,三年半为理论学习,一年半为临床见习、实习。三年半的理论学习时间分配上,前两年半与临床医学专业学生的教学内容趋同,后一年逐步向儿科专业方向分化,开设小儿内科学、小儿外科学、小儿传染病学、儿童保健学及儿科技能实训课等专业性强的课程,使儿科专业学生打好扎实的基础,拓宽知识面,加强就业的适应性。
3.建立本科生导师制,完善考核评价体系
本着医教协同、提高人才培养质量的原则,在我院三年级儿科专业学生确定后,从教学医院的儿科临床科室为每位学生配备一名临床医师作为其导师,即本科生导师制。这是目前我国高校探索育人的新模式,真正实现以人为本、教学相长的教育理念。导师要对学生学习期间的各个方面负责,注重培养学生的综合能力,特别是临床技能训练。同时,向儿科专家请教,共同完善考核评价体系,细化考核内容,制订详细的评分标准,为儿科专业学习提供制度上的保障。
4.提升学生综合能力,拓宽就业渠道
[中图分类号]G610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4-4604(2008)05-0019-05
上世纪90年代起。以探究为导向的科学教育活动在我国幼儿园轰轰烈烈地展开。出于种种目的,许多幼儿园开展了各种各样的幼儿科学探究学习活动。但由于幼儿园教师对于强调探究过程的科学教育活动缺乏正确的认识,许多幼儿园在开展科学探究学习活动的过程中出现了偏差。例如。许多教师认为科学探究学习只关注过程,不关注结果,也有教师认为在科学探究学习中不能教给幼儿科学知识,等等。这些认识、理解及由此导致的行为上的偏差,正是当前幼儿园科学教育改革进一步深化的瓶颈。在此,笔者拟通过阐述以幼儿探究学习为核心的科学教育活动基本理念来对幼儿园科学探究活动作一粗略的分析。
一、科学探究与幼儿探究学习的独特性
目前学术界对于什么是探究、什么是科学探究并没有统一的定义。人们比较认同的是美国国家研究理事会在《美国国家科学教育标准》中对科学探究所下的定义:“科学探究指的是科学家们用以研究自然界并基于此种研究获得的证据提出种种解释的多种不同途径。科学探究也指学生们用以获取知识、领悟科学的思想观念、领悟科学家们研究自然界所用的方法而进行的各种活动。”因此,科学探究既包括科学家真正意义上的科学研究活动,也包括学生在学校中运用科学家探索科学的手段和途径而进行的科学学习。我们必须明确的是,幼儿在学习科学时如果只是学习现成的科学结论,忽视对科学探究过程的理解与体验,就无法很好地理解科学的本质。因此。科学探究的过程应能有效地激发幼儿的好奇心和求知欲,使他们体验探究过程的喜悦与艰辛,主动建构具有个人意义的科学知识与技能,习得科学探究的思维方式。
幼儿自出生之日起就对世界充满了强烈的好奇心与探索欲,他们会摸摸这、动动那,还会不停地问“这是什么”“那是什么”“为什么”,小脑袋里充满了对世界的疑惑与惊奇,难怪人们说“幼儿像科学家”。的确,“幼儿在每一方面、每一个领域都像科学家一样……与科学家相关联的许多特质――实验、好奇心、创造性、理论建构与合作等同样也为幼儿所具备”。然而,幼儿毕竟不是真正的科学家,他们的探究与科学家的探究是不同的。我国学者刘占兰曾指出幼儿的探究与科学家的探究的关联与区别:(1)幼儿探究的热情与科学家一样强烈。(2)幼儿自由探究的程度低于科学家的探究。(3)幼儿探究的每个环节在程度上都异于科学家的探究,幼儿只是简约地重演科学发现的过程。
除了程度上的区别之外,笔者认为幼儿的探究与科学家的探究还有一个核心的区别,即幼儿的探究有着幼儿自身的影子,科学与想象、真实与虚渺并存。“儿童的科学并不是近代意义上的纯客观的科学。儿童的主体发育程度决定了他的世界中有他自己生命的影子,即他头脑中的世界是诗意的、童话的。科学教育并不是把诗意和童话从儿童的生活中驱除出去。实际上。科学教育也难以做到这一点……要求儿童像现代社会中的成人那样掌握科学知识与科学思维。这实际上是一种违反了儿童自身发展规律的揠苗助长。”难怪苏霍姆林斯基这样表白:“我劝告低年级的老师说。给孩子们教比例、透视、相称规律这都很好。但同时也要为孩子的幻想提供广阔天地,切不可破坏孩子观察世界的那种童话语言。”因此,幼儿的探究学习与科学家的探究有很大的不同。认识幼儿探究学习的独特性,是我们把握与分析以幼儿的探究学习为核心的幼儿园科学教育活动的基础与前提。
二、以幼儿探究学习为核心的科学教育活动基本理念
以幼儿探究学习为核心的科学教育活动并不是单纯地向幼儿灌输一些粗浅的科学知识,而是将幼儿的科学探究与科学知识的建构有机结合。以幼儿探究学习为核心的科学教育活动以建构主义学习观与教学观为指导,它要求教师引导幼儿从日常生活中所遇到的真实、典型或复杂的科学问题人手,鼓励幼儿主动探究,通过设计具有开放性、生活性和游戏性的活动以及提供结构化的材料,让幼儿在直接操作、探究物质材料及与人、事、物的相互作用中,有所获得(丰富科学知识和经验)、有所体验(体验科学的神奇和伟大,激发好奇心、探索欲及热爱科学之情)、有所发现(通过自己的观察、实验和理解形成一些关键的科学概念),并在此过程中理解科学、热爱科学。科学探究学习活动超越了传统学科取向的幼儿园科学教育,体现了对幼儿主体的尊重。把握科学探究学习活动的本质。其根本在于承认与强调幼儿科学学习的独特性。这也是幼儿园科学教育过程与结果内在统一的前提。
(一)幼儿是科学学习的主体
幼儿对周围的世界有着天生的好奇心与探究欲。幼儿在渐渐成长的过程中,由必须依靠成人的帮助而生存逐渐发展到更加独立和自主,变得更有能力主导自己的行动、对自己更有信心,并逐渐将自己看作是积极的知识建构者。因此,幼儿科学探究学习的过程应该成为幼儿积极主动参与的过程。在科学探究学习中。教师应从幼儿已有的科学经验出发,为他们提供直接参与观察、操作、实验、测量、记录、交流等探究过程的机会,鼓励他们在活动中思考,引导他们提出问题并自己尝试解决问题。这比幼儿单纯、被动地接受教师的讲授和灌输更为有效。幼儿尽管年龄小,但他们也希望教师能发现他们的成就并鼓励他们,更希望教师对他们的发现给予充分的理解和尊重。
(二)科学学习以探究为核心,让幼儿充分感受与体验并有所发现
以幼儿探究学习为核心的科学教育活动强调为幼儿提供充分进行科学探究的机会,让幼儿直接操作和探索物质材料,使幼儿“在像科学家那样进行科学探究的过程中,体验学习科学的乐趣,增长科学探究的能力,获取科学知识,形成尊重事实、善于质疑的科学态度”。在此要明确的是。科学学习强调以探究为核心,意味着我们更为关注幼儿通过探究而获得的感受、体验与发现。正如《幼儿园教育指导纲要(试行)》所强调的,科学教育应引发、支持和引导幼儿主动探究。经历探究和发现的过程,获得有关周围物质世界及其关系的经验。在探究学习中,幼儿的经历不同、感受不同,建构的经验也不同。因而形成了对一些科学现象与科学问题的不同理解。正是这些体验与认识的差异将科学探究与静态的科学知识习得区别开来。也正是因为如此,幼儿在探究中了解了
科学,理解了科学与人们生活的关系,体验到了科学的真正涵义。在科学发现中体验到的成功的喜悦也进一步激发了幼儿爱科学、用科学的情感。《面向全体儿童的科学》一书这样强调:“从低年级开始就通过为儿童提供以研究为基础、以探究为中心的经历构建儿童的经验基础,这一点很重要。”这意味着幼儿科学教育活动必须在方式上实现重大转变。
(三)关注幼儿科学概念的理解与形成
以幼儿探究学习为核心的科学教育活动不只是关注幼儿在生命世界、物质世界、地球科学、现代科学技术等领域中获得广泛的经验,更为关注幼儿的一些科学概念和观念的形成。例如,在幼儿获得了生命世界关于人和动物、植物的一些知识经验的基础上,我们还要让幼儿了解生命体有一定的基本需求,人和动物的存在需要空气、水和食物,而植物则需要空气、水、养分和阳光;只有当环境具备这种条件,生命体才能生存下来,这时生命体与其生存的环境之间存在相互适应的关系。又如,在幼儿探究了力与运动之间的关系之后,我们不仅仅要求幼儿知道不同种类的力,如重力、弹力、浮力、摩擦力,还要让幼儿了解到可以通过推或拉改变物体的位置和运动状况。其变化的大小与力的大小相关。总之,以幼儿探究学习为核心的科学教育活动强调幼儿在具备丰富的科学经验的基础上对某些关键的科学概念作深入探究,以深化理解。形成与之相关的概念。
这里需要特别说明的是,幼儿由于受发育水平的制约,其探究发现具有明显的幼儿特色,原因有以下三个方面。
1、幼儿思维的自我中心倾向。幼儿由于其思维具有自我中心倾向,他们在认识客观现象、解释科学事实时总是从自己的角度出发,只相信自己的“信念”,常常将主观想法与客观事实相混淆。例如,问一个5岁的小女孩“天上的星星为什么眨眼睛”,她解释说:“每颗星星上都有一个人,拿手电筒对着我们。一会儿开,一会儿关。我们在地球上看,就好像是星星在眨眼睛。”
2、幼儿的“泛灵化”心理。瑞士著名心理学家皮亚杰指出。幼儿期的“泛灵化”心理使幼儿把客观事物视为有生命和有意识的东西,他们无法区分主体与客体。将主观情感与客观认识融为一体,把主观的东西客观化,将客观世界人格化。他们认为大自然的万事万物由于各种看不见的精灵而具有生命,而且那些东西还和人一样有感觉、有意识。因此,幼儿在认识事物时,往往物我不分,缺乏自我意识和对象意识。这种“泛灵化”心理使得幼儿不能客观地解释各种事实和现象。他们往往从主观愿望出发,赋予万物以灵性。例如,当教师引导幼儿观察小鸡与小鸭的脚爪,让他们尝试分析为什么小鸭子会游泳,而小鸡不会游泳时,很多幼儿这样解释道:“小鸭子能游泳是因为它勇敢,小鸡不会游泳是因为它胆小。”
3、幼儿思维的直觉性与非逻辑性。幼儿的思维带有直觉性,他们在分析客观事物和科学现象时往往不能抓住本质,仅凭自己的直接经验或想象来认识与解释事物及其关系,具有明显的自我中心倾向。这使得他们对事物的理解往往缺乏逻辑。例如,当教师与幼儿讨论“为什么会有白天和黑夜”时,幼儿解释道:“有了白天小朋友才能玩;没有黑夜的话人就不能睡觉了。”也有幼儿回答说:“因为只有一个太阳和一个月亮,它们不能只照一个地方。”
认知和思维的特点导致幼儿在科学探究过程中对事物及其现象的解释具有“非科学性”,是一种“天真理论”(或“朴素理论”)。因此尽管有时幼儿亲身经历了探究的过程。也获得了一些客观的依据,但他们似乎很难打破自己原有的“理论”,其探究、体验基础上的发现带有浓厚的幼儿特色,与严格意义上的科学概念有所不同。假如硬要让幼儿理解真正的科学概念,必然是强迫幼儿被动接受。这样又会使幼儿的科学学习再次回到学科取向的巢穴。
(四)强调科学学习活动的开放性
以幼儿的探究学习为核心的科学教育活动应该是开放的活动。其中最根本的是幼儿探究的开放性,它使幼儿的科学学习不再被禁锢在单纯的直接灌输型教学之中,而是强调幼儿在操作、感受、体验、思考、假设、存疑、归纳、整理、表达与交流的基础上学习与发现。
科学学习活动的开放性还指活动内容、途径、组织形式应有较大的选择机会与创新空间。内容可以是在生命世界、物质世界、地球科学、现代科学技术等领域内精心选择的、适合幼儿学习的知识,也可以是幼儿日常生活中遇到的一些真实、典型而又适合幼儿思维水平的科学问题。活动的途径也是多样化的,可以是结构性较高的教学活动,也可以是结构性较低的区域自主探索活动,还可以是游戏形式的小实验、小制作等。活动的组织形式可以是全班进行的集体活动,也可以是小组活动。还可以是个别辅导。这样就可以使科学教育活动在最大程度上满足不同背景、不同经验幼儿的科学学习需要。
强调开放性还要求教师引导幼儿利用广泛的资源进行科学探究活动。陈鹤琴先生曾说过:“大自然、大社会都是我们的活教材。”这在一定程度上说明自然、家庭、社会等都是幼儿进行科学学习取之不尽的资源。因此。我们应将幼儿的科学学习活动置于广阔的背景之中。充分利用各方面的资源。帮助幼儿不断扩展和深化对周围世界中科学现象的理解与体验。丰富幼儿的科学学习经历。
(五)关注幼儿在日常生活、游戏中所遇到的科学问题
与传统的学科取向的科学教育活动不同,以幼儿探究学习为核心的科学教育活动不是按照系统的学科体系,从简单问题、单一变量入手,去揭示每一现象背后的普遍规律,而是更为关注幼儿日常生活、游戏中所遇到的实际问题。从解决真实问题的角度出发设计活动。例如,“为什么门一开。风铃就会叮咚作响?”(探究力与物体运动之间的关系)“不一样的纸,它的吸水速度一样吗?”(观察水的渗透现象及不同纸张的吸水性)“蚂蚁最爱吃什么?又是如何搬运食物的?”(观察探究蚂蚁的生活习性与运动方式)“为什么种子不发芽?”(探究种子发芽所需要的条件)“为什么喷泉能喷出水来?”(探索发现在相同压力下,受力面积越小,水喷得越高)“镜子为何能照出人的形象?”(探究镜子的折射现象)……这样就使看似远离幼儿生活的科学知识变得与幼儿越来越近,使幼儿在解决日常生活、游戏中一些科学问题的过程中理解了一些科学现象,学习到一些科学知识。真正体验到科学与人们生活的密切关系。当然,关注幼儿生活、游戏中的科学问题,并不是说要把幼儿的科学教育带入茫茫无边的凌乱生活之中,而是强调从一些生活、游戏中的科学问题人手设计活动。把科学知识的学习融入幼儿的生活、游戏之中,让幼儿在真实的问题情境中探究科学。学习科学。
(六)给予幼儿足够的探究时间,耐心等待他们的理解与发现
由于生理、心理及认知水平的局限,幼儿的探究与学龄儿童相比更具艰难性与反复性。因此,在幼儿科学探究学习过程中,我们应允许幼儿以自己的学习速度不断地尝试、操作、实验,允许幼儿
以自己的经验个性化地理解和表达科学的概念与现象,也允许幼儿出现错误、有所反复。正如《面向全体儿童的科学》一书所言:“对许多学生来说,面对他们先前的错误概念并对它们加以改变是一个艰难的智力挑战。”因此。指导幼儿的探究发现需要教师具有更多的耐心。给予幼儿足够多的时间反复尝试、多次试误、寻求答案,等待他们的理解与发现。
(七)强调“互动―建构”:在手动、心动、口动、他动中建构对科学的理解
维果茨基认为,幼儿科学概念的获得是以自发概念(日常生活概念)为中介的,幼儿必须把自发概念融入科学概念体系,以他的经验来思考科学概念,最后才能形成一个稳固的概念。当然,这个概念必然不同程度地打上了幼儿的烙印。因此,在科学教育活动中教师应将幼儿的自发概念作为探究学习的切入点。通过创设适宜的环境,积极协助幼儿理解并发展科学概念。幼儿的自发概念来源于日常生活的经验与观察。因而教师要提供“鹰架”,在幼儿的手动、心动、口动和他动中,引导幼儿逐渐理解科学,理解科学与人们生活的关系。
手动:即实践,是指教师应为幼儿设计需要亲手操作并探索物质材料的活动,让幼儿通过操作、制作、实验、饲养、种植、采集、记录等手段揭示科学现象,验证科学结论,理解科学问题的实质。教师应尽量为幼儿提供实践活动的直接经验,并逐渐扩展到用耳倾听、用眼观察、用鼻嗅察、用口试尝、用手碰触操作,让幼儿在真实与自然的环境中自主探索,以获得科学的经验。掌握科学的方法与技能,发展科学的态度与精神。
心动:即思考,是指教师应在幼儿动手操作的探索中促使幼儿积极动脑思考。幼儿通过动手操作物质材料,将活动扩展到全身感官,由此不断发现问题,并通过思考尝试对问题作出假设或解答。例如,在“有趣的喷泉”活动中,教师为每组幼儿提供了注满水的塑料瓶、针筒以及分别打有1-4个孔的瓶盖。教师问幼儿“一个孔和两个孔的‘喷泉’哪个喷得高,两个孔的和三个孔的比,哪个喷得高”,引导幼儿不断进行猜测、操作、验证,使幼儿直观地观察到“在相同力的作用下。瓶子的孔越多,水喷得越低,孔越少,水喷得越高”这一现象,初步理解压力与压强之间的关系,同时获得一系列科学探究技能。
知道二氧化碳的物理性质、化学性质探究目标
,能写出有关的化学方程式;能根据二氧化碳的性质列举用途。
远航
准备
实验室制取二氧化碳的反应原理是
(用化学方程式表示);收集二氧化碳的方法是
,因为
;
检验二氧化碳的方法是
;验满二氧化碳的方法是
。
书海导航一、二氧化碳的性质
【情景设置】展示:桌面上放置着一瓶二氧化碳(右图所示),请根据已有知识和生活经验,
(1)写出二氧化碳相关的物理性质
。
(2)验证该气体是二氧化碳,并完成下表:
操作步骤
现象和结论
分析(用化学方程式表示)
【实验探究】------【实验6-3】
实验装置
看图理解预测实验(预习做)
课堂实录
烧杯中有__
,将__
_倒入烧杯。
预测现象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结论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现象
结论
【实验6-4】
实验装置
看图理解预测实验(预习做)
课堂实录
向收集满
气体的质地
的塑料瓶中加入约
体积的水,旋紧瓶盖,振荡。
预测现象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结论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现象
结论
颜色
状态
气味
密度
溶解性
是否支持燃烧
二氧化碳
【归纳】
【实验6-5】
取四朵用
溶液染成
色的的纸花。第一朵喷上
,第二朵喷上
,第三朵
放人盛满
的集气瓶中,第四朵喷上后
,再放入盛满
的集气瓶中,观察四朵纸花的颜色变化。然后把第一、四朵纸花取出,小心的用吹风机
,观察现象。石蕊是一种
,遇
变成
色。
(Ⅰ)
(Ⅱ)
(Ⅲ)
(Ⅳ)
现象
分析
烘干第一、四朵小花,观察现象
,分析
。
【活动小结】结合已有知识,可知二氧化碳的性质有:
物理性质:
_____色,_____味的_____体,密度比空气_______,________溶于水,高压低温下可得固体二氧化碳叫________冰,它升华时,___________大量的热,可用于
。
化学性质:
①能使澄清的石灰水变_______;化学方程式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用于检验_______;久置装石灰水的试剂瓶壁有一层______,其原理是(化学方程式)__________
_______。②一般情况下不能__________,也不_____________,不能供给_____________
③与水反应生成_____酸;化学方程式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
生成的______酸能使紫色的石蕊试液变_______,碳酸不稳定,易分解,化学方程式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体验
验证
1、将二氧化碳通入紫色石蕊试液中,再加热试液,颜色变化情况为(
)
A、红色-红色-无色
B、紫色-红色-无色
C、紫色-红色-紫色
D、红色-蓝色-无色
课堂评价
2、抹有熟石灰的白墙,房间内生上煤炉后往往会变得比较潮湿,但是硬得更快,试分析这其中的化学原理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检验某无色气体是否是二氧化碳的方法是(
)
A、将气体通入紫色石蕊溶液中
B、将气体从一个容器倒入另一容器中
C、将点燃的木条伸入集气瓶中
D、将气体通入澄清的石灰水中
2、两支试管中各注入5
mL滴有石蕊溶液的水中,通入二氧化碳气体,然后一支加热,另一支撒入少量的活性炭,其颜色变化分别为:①红—紫—无②紫—红—紫③紫—红—无④无—红—无;其中正确的是(
)
A、①②
B、②④
C、②③
D、①③
3、下列关于O2和CO2的说法正确的是(
)
A都有氧分子
B都是氧化物
C都不溶于水
D密度都大于空气
4、下列物质的用途中既利用了物质的物理性质,又利用物质的化学性质的是(
)
A、二氧化碳用于灭火
B、石墨用作电极
C、干冰用于人工降雨
D、焦炭用于冶金工业
5、下图是实验室用碳酸钙与稀盐酸反应制取二氧化碳并验证其性质的实验装置图,试根据题目要求回答下列问题:
(1)仪器a的名称是_____
___;装置A中发生的化学方程式为____
____,装置C中观察到的现象是_____
___。
(2)装置D中观察到
,说明二氧化碳
。由此可知,二氧化碳在生活中可用于___
_____。
(3)实验室用装置E来收集二氧化碳,二氧化碳应从______(填“c端”或“d端”)通入
课后拓展
有一天,一位山区农民吩咐大儿子到久未开启的地窖里拿地瓜,不想,过了很久,还没见他拿回来;于是叫他的小儿子去看看发生了什么事。小儿子到窖口呼喊,未见回应。便自己下到地窖里去看看发生了什么事,不想下去之后,看到他的哥哥倒在地上不省人事。于是想赶快爬出来叫人,可是突然一阵头晕,他自己也倒在了地上。等到这位农民意识到不对而去地窖看时,发现兄弟二人已经无法挽救了,他后悔不迭。这是多么惨痛的悲剧!而又是多么不应该发生的悲剧!只要稍微懂得一点化学常识,这个悲剧就不会发生。
(1)兄弟二人葬身于地窖之中的原因在于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进地窖之前,用简易的方法即_______
__实验就能确定进入地窖是否会有生命危险。
中图分类号:G631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992-7711(2014)09-022-3
一、何谓“自助课堂ABC”
“自助课堂ABC”在课堂结构上由三种版式的学案和四个活动环节组成,是一种通过学生的自主学习促进学生自我管理、自我帮助、自我教育、自我提升的课堂发展模式。
三版式学案分别是:A版助学案,B版导学案,C版复习案。A版助学案(见表1)主要是通过各种形式的问题设置引导学生自主学习,主动探求知识,并在集体互助的基础上促进学生知识学习的自助生成。B版导学案(见表2)主要是为A版助学案中的问题提供思路分析和答案要点,同时精选一些用于学生集体竞答的判断题和选择题,以促进学生的自助提升。针对高中知识易忘难学、复习迎考缺乏复习时间(尤其是等级学科)等问题,C版复习案(见表1)对此做了提前准备。在自助课堂上,学生可以将B版导学案中的答案要点和错题粘贴到C版复习案上,也可以写一些知识感悟和学习心得,这样,它在新学阶段就为后期的自主复习提供了具有针对性的个性化复习资料,帮助学生在有限时间内达到高效复习,实现复习自助。
表1:公平课堂模式:自助课堂ABCAC版
A版助学案(自助生成)C版复习案(自助复习)
××课题
主持学生:
问题1:。
(问题1一般设置为主旨类)
问题2:。
(问题2一般设置为主要内容类)
问题3:。
(问题3一般设置为延伸或细节理解类)
问题4:。
(问题4一般由每组根据课文内容自行确定一个有价值的问题,供其他组回答)
说明:1.问题的呈现方式可以是文字材料、视频、PPT等。
2.每个问题的得分由主持人、各组组长、老师各一票(制)组成。
3.问题4存在问题设置得分和回答得分两种情况。
4.在自主学习时组内可以先行分工。答题要点、感悟或错题粘贴
日期:本组得分:
表2:公平课堂模式:自助课堂ABCB版
B版导学案(自助提升)
一、问题13解答要点/重点解析二、判断题三、选择题
从具体的课堂流程来看,学生的自助学习过程需要通过自助课堂的四个活动环节来完成。这四个活动环节是:
1.组内自主。教师首先以公平的方式(比如抽牌的形式)选出本节课的学生主持人,然后,依据学科知识逻辑和前后文联系,简要导入新课,发放“A版助学案”(见表1),引导学生学习教材内容。全班学生则以小组为学习单位,通过自主学习和团队合作的方式共同解决“A版助学案”上提供的问题与要求。时间约10分钟。
2.组际互助。学生主持人以公平的方式(比如抽签)确定每一组可以回答的问题,并依题序组织整个回答过程,每一组同学则派代表依次回答问题,并提供本组思考的问题,各组也可以针对其它组的问题与回答阐述自己不同的见解,主持人根据他们的回答通过表决的方式确定是否加分,教师则在黑板上写上各组组别,记录成绩,参与问题设计与答案的讨论。时间约16分钟。
3.学案助导。教师发放“B版导学案”(见表2),每组根据“B版导学案”上的答案要点或解析,自我检讨自己答题的缺陷或指出对方的优点和缺陷,回答较好的加分(方式仍实行一票制)。接着,在主持人组织下,各组以抢答的方式回答“B版导学案”上设计的选择题和判断题(答对+2分,答错-2分)。时间约11分钟。
4.总结反思。老师简评学生自助学习情况,统计各组总分,宣布获胜组和失败组,由胜利组确定自己还是对方表演节目。学生根据自己个人的情况和需要当堂或课后将本课(答题)要点、错题、感悟粘贴/写到右边的“C版复习案”,作为备考复习资料。时间约8分钟。
二、“自助课堂ABC”的公平性
在高中政治学科教学中培养和提升学生的公平意识,要求课堂教学本身具备公平性,要求课堂教学能让学生感受到公平的价值和意义。课题组曾经在问卷调查后仔细研讨过影响高中生公平意识形成的不利因素,他们认为,与课堂教学方面关系较为密切的因素有三点:教师自身公平意识不强,无法有效培养学生的公平意识;师本位的教育理念,导致学生公平话语权缺失;不公平的教育过程,助长学生的自私观念。[1]“自助课堂ABC”在解决这些问题上发挥了比较优势,体现了课堂教学的公平内涵和价值取向,有助于培养和提升学生的公平意识,因此被称为公平课堂模式。
1.淡化课堂教学中教师的主导作用,凸显学生在课堂学习中的主体性。
时至今日,师本位的教育理念仍然深刻地影响着教师的课堂教学。在实践中,课堂的话语支配权牢牢地掌控在教师手中,本应是课堂主体的学生却成了课堂的附庸或看客。通常所认为的有助于发挥学生主体性的导学案教学模式由于醉心于形式设计,所谓的主体性也只是一种被抽去了本真意义的“虚位”存在,即便是想努力展示学生主体性的一些课堂教学模式和公开课,仍渗透着教师精致布局的课堂流程和话语掌控。而“自助课堂ABC”模式改变了课堂教师主导的呈现方式,由强调课堂着力前移为课前下功夫,逆转了挥之不去的师本位的课堂教学僵局。从“自助课堂ABC”三个版式的学案看,A版助学案通过组内自主和组际互助着力于促进学生知识学习的自助生成,B版导学案以知识辅助的方式促进学生知识学习的自助提升,C版复习案以课堂向课后延伸的理念引导学生对知识学习的自助巩固;从“自助课堂ABC”模式的组内自主、组际互助、学案助导、总结反思四个环节来看,课堂基本处于学生自己的组织、管理和服务之下,有助于促进学生自我帮助、自我教育和自我提升。
2.扭转教师教学中的负激励模式,强化学生在课堂学习中的主动性。
课题组认为,学习动力问题是很多表面教育问题(包括一定范围的教育不公平问题)背后的根本性和持久性因素,与增长知识发展能力最为切近的因素、最为高效的途径不是花费大量的时间去灌输与反复训练,而是如何引导和激励学生由“要我学”向“我要学”转变。就是说,学生持久学习是需要持续动力助推的,而学生学习动力衰竭问题是一个普遍性问题,薄弱学校的情况就更为明显,这就需要把相当部分精力合适地转移到培养学生学习动力上来,倒不是说我们的教学没有注重动力激发,但通常的激励模式往往是分数、标杆、批评等压力激励模式,这些模式短期看是有一定效果的,长期看,在不可及的现实面前,压力不但不能转化为动力,反而会不断增添学习的挫败感,从而失去学习的信心和主动性。而“自助课堂ABC”模式采用小组竞赛和娱乐奖惩制相结合的方式,增添了激发学习的多维动力因素,比如:参与与贡献增加了学习快乐,表现与荣誉带来了学习自信,比较与借鉴培育了学习斗志,知识逻辑关系背后所反映的生活元素增添了学习的生活趣味等,这些能充分调动和发挥各类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尤其使得那些后进学生由课堂学习的被动接受者转变为我要学习的主动追求者,增强了教育公平的有效性和普遍性。
3.注重课堂教学公平的内涵式发展,努力培养和提升学生的公平意识。
要培养和增强学生的公平意识,教师仅仅在课堂上做到形式公平还是不行的,问卷调查中所反映出来的学生自私观念和伪装表现,与我们课堂教学中公平形式与内容脱节不无关系。这就要求我们教师要有更高的公平文化素养,破除对公平的狭隘理解,不能简单地认为,只要打破授课一言堂,只要让更多的学生回答问题,只要给学生更多的课堂训练时间,就是把公平还给学生了。本质上,公平是一种自由。之所以说我们的课堂是压抑的、不公平的,不是说没有给学生表达的时间和机会,而是很大程度上由于我们忽视或剥夺了他们思考的自由、选择的自由和表达的自由,所谓的具有普适性的“导学案”本质上改变不了它“导教案”的工具性价值理念。“自助课堂ABC”模式在课堂公平内涵式发展上进行了尝试,该模式在组内自主、组际互助、学案助导、总结反思四个环节中充分尊重学生思考、阐述和讨论问题的自由,此外,课题组还在A版助学案中设计了“留白”,即问题4一般由各组根据课文内容自行确定一个有价值的问题,供各组讨论和回答。这样,课堂就增添了学生思想的自由、选择的自由和表达的自由,能有效提升学生的存在感、成就感和自豪感,自由的价值和意义自然而然地会在他们的意识中埋下公平的种子。
三、“自助课堂ABC”的限度
可行性是“自助课堂ABC”模式的生命力之所在,在研讨和教学实践中,课题组觉得该模式并非具有普适性,而是有其一定的适用范围,即限度,具体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1.学科、模块和课型方面的限制。
“自助课堂ABC”模式着眼于学生自助学习的可实现性,它要求学生能够通过自主阅读教材就能较好地掌握基本知识,并希望学生在组内合作、组际竞争中具备提出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这样,教材文本解读的难度系数不能偏高,可以与之匹配的显然是一些偏文学科,事实上,“自助课堂ABC”模式的设计本身就带有文科的眼界。当然,在文科范围内,也不是所有的课堂教学都适宜采用该模式。
2.教师能力、学生素质方面的高要求。
从现象上看,“自助课堂ABC”模式使得教师在课堂上的作用“弱化”了,但实际上却对教师教学能力的要求更高。它要求教师要能预判学生对知识理解和掌握的程度,把握学生对知识学习的兴趣方向,在“助学案”、“导学案”的设计上要精炼、科学,A版问题、B版判断题和选择题的设计与筛选要紧扣教学目标,凸显教学重点,突破教学难点,要能用简洁的文字概括知识和解读疑难,为学生答疑解惑。它要求教师在课堂上的简短讲话能够高屋建瓴,言简意赅,画龙点睛。它要求教师在自助课堂上有所节制,既要避免按耐不住上演越俎代庖,也要避免过度放任导致状况失控。“自助课堂ABC”模式对学生素质的要求也比较高,由于是学生自主和自助学习,它要求学生主持人能够具备良好的语言表达和沟通能力,局面协调和掌控能力,它要求全体学生能形成良好的问题意识、合作意识、竞争意识、秩序意识和公平意识等。
3.课堂节奏、时间方面的制约。
“自助课堂ABC”模式的四个环节是连贯和紧凑的,由于学习自主和自我管理,它所引发的各种意外状况会比较多,从而给课堂推进的节奏带来影响,有些问题比较重要,但学生可能一带而过,有些细节和问题可能并不特别重要,却会被他们不断讨论。除了课堂节奏的问题,时间方面的问题也比较突出,从课堂安排的容量来看,密度比较大,每一个环节都有其时间上的限制,比如第一环节,时间设计为10分钟,但其内容却十分丰富,包括教师导入,选出主持人,学生阅读教材和问题,组内分工和组织答案等,如果说第一环节还可以控制的话,第二环节讨论的不可控性就大为提高了,类似的问题在第三和第四环节都有存在,所以,自助课堂在时间和节奏上的把握上还是一个问题。
当然,约束性因素不是用来作为否定与回避的借口,而是需要我们提高的路径和动力。而且,随着“自助课堂ABC”模式在教学实践中的不断应用、不断完善,它的适用性也会相应增强。
四、结语
[中图分类号] R059.7 [文献标识码] B [文章编号] 1674-4721(2014)07(b)-0191-03
开放气道(A)、人工呼吸(B)、胸外按压(C)是对心搏呼吸骤停需心肺复苏基础生命支持(BLS)的经典古老话题,已被所有医护人员所掌握,但笔者认为A、B、C对所有高危患者,包括心搏呼吸未停危重患者亦有重要意义,特别是在院前急救这一特殊环境的特殊群体中有其重要意义。基本技能是一个医务工作者必须具备的基本业务素质,将基本技能落实在患者身上尤为重要。本科于2010年2月以来应用A、B、C理念及尽早正确实施基本技能在小儿院前急救中取得一定效果,现报道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择2008年1月~2014年2月本院小儿院前急救病例175例,根据时间点将2008年1月~2010年1月75例分为甲组,2010年2月~2014年2月100例分为乙组,两组病例入选标准均按国际治疗分类为红色区域患儿,甲组75例,年龄0~14岁,其中小儿呼吸道疾病21例(28%),交通事故、外伤15例(20%),腹泻病伴中重度脱水12例(16%),小儿惊厥8例(10.7%),溺水6例(8%),异物吸入4例(5.3%),其他9例(12%)。乙组100例,年龄0~14岁,其中小儿呼吸道疾病26例(26%),交通事故、外伤22例(22%),腹泻病伴中重度脱水14例(14%),小儿惊厥10例(10%),溺水9例(9%),异物吸入5例(5%),其他14例(14%)。两组研究对象的一般资料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具有可比性。
1.2 方法
本科在2010年1月在科室进行小儿院前急救讨论,对基本技能进行规范化培训,并根据本院的实际情况制订相应流程,于2010年2月开始应用A、B、C理念及尽早正确实施基本技能在小儿院前急救中,经实践4年,将应用A、B、C理念及尽早正确实施基本技能前后(甲、乙)两组病例,查看当时转运回本院的交接记录,送到医院时有生命体征定为成功,无生命体征或途中死亡定为失败。回顾性采用多位医师分析两组急救过程中是否规范存在缺陷,统计两组的成功率和规范率。
2 结果
甲组75例中院前急救成功67例(89%),失败8例(11%),急救过程中规范66例(88%),不规范、存在缺陷9例(12%);乙组100例中院前急救成功94例(94%),失败6例(6%),急救过程中规范95例(95%),不规范、存在缺陷5例(5%)。乙组急救成功率、规范率明显高于甲组。
3 讨论
3.1 A、B、C理念在小儿院前急救中的意义
院前急救患儿多为突发、病史多不详、环境复杂、辅助检查缺如,诊断一时不明,但要求在有限时间内尽快实施有效救护,如处理不当,可能会失去抢救机会,造成不可逆伤害,甚至引发医疗纠纷,在这一特殊情况下,有时医生不知道如何处理患者,应该先做什么,最该处理什么临床问题,笔者认为,在这种情况下无论是哪种疾病、小儿情况如何,均应遵循A、B、C,把A、B、C作为首要的重中之重问题来解决,任何处理均应建立在A、B、C之后。任何患者均应首先开放气道,保持良好的呼吸、良好的循环,院前急救只有首先做好A、B、C三点,才可能挽救小儿生命,或为之创造其他更多治疗机会。A目标为通畅气道,实施手段:摆,清除异物;手法开放气道;口咽通气管;喉罩;气管插管(必要时)。B目标为有效呼吸,维持一定氧饱和度及氧分压;实施手段:鼻导管、头罩给氧;必要时仍需气囊面罩通气或机械通气。C目标为良好循环,维持重要脏器灌注;实施手段:液体复苏,血管活性药物,正性肌力药,止血,输血,胸外按压(必要时)。
3.2 基本技能在小儿院前急救中的意义
到达某一目标的手段有很多种,医护人员应尽可能掌握院前急救更多基本技能技术,很多院前急救经过简单、有效、及时的基本技能处理,有可能挽救小儿生命或为之赢得更多抢救时间,或进行手术的机会,基本技能为“三基”核心,有时不需要更高医疗技术及昂贵医疗设备即可达到目标。
常见基本技能技术,其中一般技术包括手法开放气道、摆、清除异物、普通氧疗技术、包扎、止血、固定、搬运。更深一步技术:液体容量复苏、气囊面罩通气给氧、环甲膜穿刺、气管插管、电除颤等。气管插管是最可靠的通气途径,但气管插管的操作在儿童较困难,且有可能产生并发症。所以只能由受过儿科急救培训、有良好插管经验者才能操作[1],且在抢救中如果没有给患者通气时,千万不要反复地尝试气管插管,气囊面罩给氧与气管插管的两种通气方式具有相同治疗效果[2]。选择插管通气方法应依据患者的临床情况、转运到医院急诊所需的时间和急救人员的实际经验进行确定,急救人员必须熟练掌握给氧的操作技术。低氧血症及低血容量是可避免的危及生命的主要危险因素,必须及时发现并积极治疗。儿科医生还应掌握王一镗教授推荐的异物卡喉海姆立克(Heimilich)手法[3-4],这些基本技术关键时可挽回患者的生命。现代医务工作者在掌握高科技医疗技术同时,切不可忘记基本技能操作技术。
3.3 A、B、C理念及基本技能在小儿院前急救中的注意事项
真正以患者为中心,将A、B、C理念及基本技能真正落实到患者身上。在实际临床工作中,仅停留在理论上、模拟人上,未真正落实到患者身上并不少见,要掌握达到目标所要采取的方法,保证采取方法的正确性,并遵循:评估决策实施再评估再决策再实施的程序,切忌一种方法到底,不评估有效性。一般30 s~2 min评估一次,一种方法达不到目标应及时更换另一种方法方法。
要掌握快速评估小儿气道、呼吸、循环、意识基本的方法。评估应在2 min内完成,通过患儿哭声、问话、观察小儿面色、呼吸是否费力,即可快速评估小儿气道、呼吸;通过血压测定、毛细血管再充盈时间,数6 s心率或脉搏(6 s心率×10=1 min心率)即可快速评估小儿的基本循环功能,对小儿血压测定有困难时可通过触摸脉搏来初步估计,笔者的经验是触摸到桡动脉搏动收缩压≥70 mm Hg,触摸到肱动脉搏动收缩压≥60 mm Hg,触摸到股动脉搏动收缩压≥50 mm Hg;对意识评估可采用AVPU系统评估:清醒(awake,A),对语言指令有反应(verbal response,V),对疼痛刺激有反应(painful response,P),无反应(unresponsive,U)。
树立时间就是生命,生命就把握在你手中的理念。院前急救应遵循快速、简单、安全、有效原则,快速询问病史,快速评估病情,及时有效现场救护,切忌在问病史、查体上消耗有效时间和决策犹豫不决,如新生儿心率
加强医务人员的培训,普及急救知识,科学构建急救医疗体系。儿童院前急救是急诊医疗服务体系中主要部分之一,院前急救包括现场急救、院前转运、启动院前急救医疗服务系统,科学构建我国小儿急救医疗体系是广大急诊急救从业人员义不容辞的历史使命[6-7]。我国儿童急救体系在直辖市和各省已基本形成规模化,部分儿童专科医院拥有院前急救系统,参与院前转运,但是鉴于我国的国情和儿童急救体系的发展史,各地急救体系的模式和发展程度很不一致,医疗规范尚未基本一致[8]。目前边缘地区医护人员对新的急救知识和技能了解甚少,我国大多数医护人员尚未接受过儿科急救技能培训,因此加强院前急救人员儿科高级生命支持(PALS)培训和初级创伤救治培训及高级创伤生命支持培训迫在眉睫[9-10],其次加快完善统一的儿科急/重症疾病的诊疗(技术)规范[11]。据报到院外心跳骤停(CA)心肺复苏后存活率为2%~9%,而院内存活率可达18%, CA后开始CPR的时间越晚,复苏成功率和存活率越低,开始时间对预后至关重要[12]。因此对大众非医务人员普及急救知识,以便目击者第一时间进行基本生命支持,对患儿的最终恢复非常重要[13-14]。早期伤害预防、早期心肺复苏、早期启动急诊医疗服务系统、早期高级生命支持、复苏后综合救治5个环节[15]构成了儿科患者的生存链,只有把握好每个环节,才能确保急危重症患儿与创伤患儿得到及时有效救治,构成真正意义上的“生命绿色通道”。笔者认为小儿院前急救应遵循A、B、C理念及加强基本技能技术操作,加强对医护人员“三基”培训及“适宜技术”培训,并将“三基”及“适宜技术”真正落实到患者身上,这样有助于提高院前急救水平,对推动急诊医疗服务体系的发展起到一定作用。
[参考文献]
[1] 王莹.儿童心肺复苏期间与复苏后通气策略[J].中国小儿急救医学,2012,19(1):5-7.
[2] 黄国英.儿科主治医师手册[M].南京:江苏科学技术出版社,2008:598-600.
[3] 中华医学会.临床技术操作规范,急诊医学手册[M].北京:人民军医出版社,2011:53-54.
[4] 王一镗.急救医学[M].北京:学苑出版社,2004:22-23.
[5] 沈晓明,王卫平.儿科学[M].7版.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08:444-446.
[6] 武秀昆.从“两个体系”建设的开篇说起―院前急救机构的职能定位与规划设计[J].中国急救医学,2010,30(1):1-4.
[7] 武秀昆.从战略高度科学构建我国的急救医疗体系[J].中国急救医学,2012,32(1):85-87.
[8] 陆国平,任晓旭,宋国维.我国儿童急救体系建设现状与发展思考[J].中国小儿急救医学,2012,19(1):23-27.
[9] 王莹,钱素云,李壁如.我国儿科高级生命支持培训现状与推广意义[J].中国小儿急救医学,2012,19(2):189-191.
[10] 杨子初.普及“高级创伤生命支持”培训提高医护人员灾难应对能力[J].中国急救医学,2009,29(11):1032-1035.
[11] 刘春峰,宋国维,钱素云.加快完善统一的儿科急/重症疾病的诊疗(技术)规范[J].中国小儿急救医学,2013, 20(1):1-3.
[12] 陆国平,程晔.复苏后综合征得预后判断及相关因素[J].中国实用儿科杂志,2013,28(6):415-418.
[13] 王一镗.再论发展我国急诊医学重要方针之一三分提高、七分普及[J].中国急救医学,2010,30(2):97-98.
目前在许多发达国家已将通过PALS培训考核作为岗前培训及资质考核标准。由美国心脏病协会和美国儿科协会联合推荐专为从事儿科急诊和儿科重症医学的医护人员创办的培训课程,发展至今已有20年历史,并且定期更新技术指南。该课程采用“启发讨论式”教学方式,通过前期理论授课,分组分模块提问-讨论-演示-回示-总结-考试-再总结的方式让学员在轻松的环境中自由发挥,接受并掌握正确的操作技能,总结自己的失误与不足,达到统一规范抢救技术的目的。国内在北京、上海等地已开展PALS培训近10年,积累了丰富的教学经验,并取得了较好的效果。据统计,四川省妇幼保健院于2008年始开办PALS培训班以来,培训前有61.3%的学员从未见过这些抢救设备,经过8个模拟工作站的反复培训,93%的学员掌握了各种抢救设备的正确使用方法。通过对培训合格学员进行电话回访,有97家医疗保健机构新配置了抢救设备或仪器;有7家医疗保健机构共36例患儿成功运用骨髓输液及时纠正休克;有7例患儿被及时诊断出严重心律失常,进行了有效的电除颤及心肺复苏术;有15例头部外伤患儿采取了保护颈椎的措施;有78名学员在临床实际工作中对112例危重患儿成功实施了气管插管术。可见,儿科高级生命支持培训能够普及国际统一规范的儿科急救技能,提高儿科医生和护士对危重症患儿的救治能力。
PALS课程是一套行之有效的向儿科急诊和重症医学医护人员普及统一的抢救技能的课程,具有很强的临床实用性。我省人口多,处于偏远落后西部地区,在边远山区还有较多的儿童不能得到很好的急救医疗服务,因此在我省开展PALS培训,使规范统一的儿科急救抢救技能培训成为切实降低我省新生儿和儿童病死率和致残率的有效保障之一。
培训所使用的理论课本是由美国世界健康基金会组织上海儿童医学中心翻译的《儿科高级生命支持》。概述以美国心脏病协会和美国儿科协会联合推荐的PALS培训课程学员手册(1997-1999年版)为蓝本并结合《2005年美国心脏病协会心肺复苏与心血管急救指南》的最新观点,图文并茂,条理清晰的讲述了儿科急诊医疗服务、呼吸衰竭和休克的识别、儿科基础生命支持、气道与通气、血管通路、液体治疗和药物应用、心律失常、儿童创伤复苏、新生儿复苏、复苏后的稳定与转运、儿童心肺复苏的道德与法律问题等11个方面的内容。
培训教具为PALS课程专用模具,主要包括心肺复苏模拟人、气道异物阻塞模型、气管插管模型、喉镜及气管导管、新生儿窒息复苏模型、带储气囊的自动充气球囊活瓣面罩复苏器、各种面罩、心电监护仪、心律失常模拟器、除颤仪、儿童骨髓穿刺模型、新鲜公鸡大腿(用于骨髓输液的穿刺练习)、骨髓穿刺针、深静脉置管套件、胸腔闭式引流管及引流瓶等。
培训授课的专家组由北京儿童医院、香港中文大学附属威尔斯亲王医院、美国“心连心”国际组织推荐的美国医师、我院参加全国PALS师资培训班并获得资格证的副主任医师以上的儿科重症专业医师组成,定期承担每年的PALS培训。
培训方法:每期学员30-40人,分为4个小组,培训时间为三天。
第一天为理论授课,理论授课每期都使用标准的PPT课件,内容包括呼吸衰竭和休克的早期确诊与心跳呼吸骤停的预防、心律失常与心脏除颤、产房外新生儿急救、儿科创伤急救、液体疗法及药物治疗、心跳呼吸骤停复苏后患儿的稳定与转运、儿科病例分析。
第二天为操作实践课,分组轮转进行培训、每组7-10人,先由教员对各种设备仪器的使用方法进行讲解并根据不同的病例进行演示,而后再由每位学员进行回示。
第三天考试,上午进行操作考试,学员根据不同病例和场景模拟完成患儿的救治,教员根据学员的思维和操作能力、团队协作性等对每位学员进行评分。下午参加理论考试,考试内容根据《儿科高级生命支持》制定,主要涉及对呼吸衰竭、各种原因导致的休克、创伤急救等地早期认识和基本处理原则,并调查学员对各种抢救设备的熟悉程度。为保证评价培训效果的客观性,考试的试题及评判标准完全根据美国心脏病协会和美国儿科学会联合推荐的PALS培训课程教员手册(1997-1999年版)进行,集中发放,在规定时间内独立完成,统一收回,以成绩>=75分为合格,理论及操作考试均合格者颁发唯一编号的合格证书。
[中图分类号] R729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2095-0616(2017)08-67-03
[Abstract] Objective To understand the epidemiological characteristics of children with sepsis in Shenzhen, and to explore the value of blood lactic acid in evaluating the severity of disease. Methods Prospective data collection methods was used. 106 cases of sepsis children (including severe sepsis and septic shock) cured in PICU of Shenzhen maternal and child health care hospital affiliated to Southern Medical University were selected. They were divided into common group (sepsis) and severe group (severe sepsis or septic shock developed during the course of diagnosis or progression). SPSS16.0 software was used for statistical analysis. The difference of blood lactic acid in two groups at different stages was compared. Results A total of 106 patients with sepsis were enrolled in this study, with PICU in the same period in 261 cases, accounting for 40.6%. Among them: 1-3 month old children with the highest incidence, accounting for about 43.4%. Pneumonia was the most common primary disease, with 42 cases (accounting for 39.6%), followed by acute urinary tract infection in a total of 28 cases (accounting for 26.4%). Statistical analysis showed that the severity of lactic acid in the different stages of the disease and the general group were significantly different, with statistical significance (P
[Key words] Lactic acid; Sepsis; Children
脓毒症是感染引起的全身炎症反应综合征,其病原包括所有微生物,如不能及时处理可以导致严重脓毒症、脓毒性休克,甚至多器官功能衰竭,死亡率高,是PICU的主要死因之一。脓毒症的发生,不仅与微生物的毒力及数量有关,更重要的是取决于人体的免疫机制。儿童尤其是婴幼儿,抵抗力低下,尤其是屏障功能差,病原微生物进入体内后,可大量生长、繁殖,同时产生毒素入血,促发全身炎症反应综合征,进一步进展到严重脓毒症、脓毒性休克。美国流行病学资料显示,儿童严重脓毒症死亡率为10.3%[1-3],故防治儿童脓毒症刻不容缓,了解脓毒症的发病情况,早期发现,及早干预及治疗,可以最大程度的减少脓毒症死亡率。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择2014年1月1日~2015年12月31日期间入住南方医科大学附属深圳妇幼保健院PICU,并诊断为脓毒症的患儿,共106例,其中男60例,女46例,年龄为出生1个月~12岁患儿,分为普通组(单纯脓毒症)和严重组(严重脓毒症、脓毒性休克等),本研究通过南方医科大学附属深圳妇幼保健院伦理委员会批准,均取得患儿家属知情同意。
1.2 诊断标准
按照国际儿科脓毒症联席会议制定的小儿脓毒症及严重脓毒症标准进行诊断[4]。脓毒性休克的诊断标准根据中华儿科学分会急救组和中华急诊分会儿科组确定的“儿科感染性休克(脓毒性休克)诊疗推荐方案”确定[5]。诊断及分组也参考了中华医学会儿科学分会急救学组、中华医学会急诊医学分会儿科学组、中国医师协会儿童重症医师分的最新版儿童脓毒性休克(感染性休克)诊治专家共识(2015版)[6]。
1.3 纳入标准
1.3.1 普通组 (1)年龄:1个月~ 12岁患儿;(2)按脓毒症诊断标准,诊断为脓毒症但未发展为严重脓毒症或脓毒性休克的患儿;(3)未合并其他先天疾病等。
1.3.2 严重组 (1)年龄:1月~ 12岁患儿;(2)按脓毒症及脓毒性休克诊断标准,诊断为严重脓毒症或脓毒性休克的患儿;(3)未合并其他先天疾病等。
1.4 排除标准
(1)合并先天性疾病,如先天性心脏病等;(2)合并慢性病患者:支气管肺发育不良患儿;(3)入院前已在外院补碱纠酸等处理的患儿。
1.5 方法
采用描述性流行病学调查方法,对符合条件的病例进行个案前瞻性资料搜集,统计患儿年龄、性别、原发病、感染病原菌(血培养为主)、心率、呼吸、血压、末端循环、毛细血管再充盈时间、各脏器功能障碍状况、血气分析(血乳酸)等,制成表格。记录所有患者人院后第1、2、3天的动脉血气分析中血乳酸的值。
观察并比较普通组和严重组患者心率、呼吸、意识状态改变、毛细血管再充盈时间、皮肤花纹或肢端发冷、尿量、以及疾病转归、预后等。
1.6 统计学方法
所有参数均应用SPSS 13.0统计软件包进行数据分析。计量资料以()表示;计数资料以率(%)表示;两组均数的比较采用t检验。以P
2 结果
2.1 流行病学调查
2014年1月1日~2015年12月31日期间入住南方医科大学附属深圳妇幼保健院PICU的患者共261例,其中脓毒症患者106例,占总收治患者的40.6%,男60例(56.6%),女46例(43.4%),其中1~3个月46例(43.4%),3~6个月20例(18.9%),6~12个月10例(9%),1岁以上30例(28.3%),以1~3个月龄患儿发病率最高,其中脓毒症占为63.2%,现患率为25.7%;严重脓毒症(包括脓毒性休克)占36.8%,现患率为14.9%,具体月龄分布见表1。y计显示,肺炎为最常见原发病,共42例(39.6%),其次为急性泌尿系感染共28例(26.4%),急性泌尿系感染也是1~3个月年龄段患儿发生脓毒症的最主要病因,约占该年龄组的60%,见表2。
2.2 血乳酸对脓毒症严重程度的影响
结果显示入院诊断脓毒症的患儿血乳酸值,平均为1.9mmol/L,而严重脓毒症或脓毒性休克的患儿血乳酸平均为4.3mmol/L,明显偏低,差异有统计学意义。而且经过治疗后,血乳酸值的进行性降低,但仍高于脓毒症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见表3。
3 讨论
本研究显示脓毒症和严重脓毒症在PICU的现患率分别为25.7%和14.9%, Lecierc等[7]报道小儿脓毒症和严重脓毒症在PICU的发病率(17%,6%),这一差别与国家、城市发达程度,疾病早期发现及不同级别医院收治患者有一定关系。本研究发现1~3个月的婴儿发生脓毒症的比例最高,这是因为4~6个月内的小婴儿体内虽有母传抗体,有一定的抵抗力,但自身血液、血脑屏障差,如并发感染,容易出现重症病例。肺炎仍是小婴儿及儿童重症病例的主要原因,其次为急性泌尿系感染,急性泌尿系感染也是1~3个月年龄段患儿发生脓毒症的最主要病因,约占该年龄组的60%。这与国内不同医院报道的病原体有差别,可能与城市发展水平及人口知识水平及气候都有关系。
严重脓毒症和脓毒性休克的发生是导致死亡率增高的主要原因[8],乳酸是体内葡萄糖无氧酵解的一种产物,当机体被感染,发生脓毒症时循环血量减少,微循环灌注不足,就会出现组织氧供需失衡,就会启动无氧代谢,产生乳酸,导致乳酸堆积及多器官功能损害[9-11]。血乳酸水平是重要的组织灌注和氧供不足的早期敏感生化指标,而血乳酸水平包含了乳酸生成、清除、转化及利用等过程,因此不能单纯测定某一时刻的血乳酸浓度,需要连续记录后分析才能准确反映指标的异常[12-13],脓毒症是全身炎症反应持续失控后导致的机体微循环障碍,引起的一系列组织损害。研究发现高乳酸血症与脓毒症的预后有显著相关性[14-15],当血乳酸>4mmol/L,是严重脓毒症及脓毒性休克患儿不良预后的重要危险因素。根据实验得出,普通脓毒症患儿入院第1、2、3天,血乳酸平均值均小于2mmol/L,而严重脓毒症、脓毒性休克患儿血乳酸水平入院第1天平均值高达4.3mmol/L,经治疗以后明显好转,但仍高于2mmol/L,故血乳酸可作为一个相对敏感指标,可指导临床诊断与用药,以及评估预后。
脓毒症/严重脓毒症在PICU是一种多发病,也是PICU死亡率高居不下的原因之一。 该病进展快,如得不到重视和及时救治,可发展为多器官功能衰竭、死亡,本研究发现当血乳酸值>2mmol/L时需高度警惕,需积极有效的液体疗法及抗感染治疗,以防止发展为严重脓毒症及脓毒性休克。
[参考文献]
[1] Wastson RS,Careillo JA. Scope and epidemiology of pediatric sepsis[J].Pediatr Crit Care Med,2005,6(3 Suppl):S3-5.
[2] Chye JK,Lim CT.Very low birth weight infants:mortality and predictive risk factors[J].Singapore Med J,1999,40(9):565-570.
[3] Anane D,Aegenter P,Jars-Guineestre MC,et al.Current epidemiology of septic shock:the CUB-Rea Network [J].Am J Respir Crit Care Med,2003,168(2):165-172.
[4] Goidstein B,Giroir B,Randoiph A,et al.Internationai pediatric sepsis consensus conference:definitions for sepsis and organ dysfunction in pediatrics[J]. Pediatr Crit Care Med,2005,6(1):2-8.
[5] 中华医学会儿科学分会急救学,中华医学会急救医学分会儿科学组,中华儿科杂志.儿科感染性休克(脓毒性休克)推荐方案[J].中国小儿急救医学,2006,13(4):313-315.
[6] 中华医学会儿科学分会急救学组,中华医学会急\医学分会儿科学组,中国医师协会儿童重症医师分会.儿童脓毒性休克(感染性休克)诊治专家共识(2015版)[J].中国小儿急救医学,2015,22(11):739-743.
[7] Lecierc F,Leteurtre S,Duhamei A,et al.Cumuiative infiuence of organ dysfunctions and septic state on mortaiity of criticaiiy iii chiidren [J].Am J Respir Crit Care Med,2005,171(4):348-353.
[8] Paulsen J,Mehl A,Askim A,et al.Epidemiology and outcome of Staphylococcus aureus bloodstream infection and sepsis in a Norwegian county 1996-2011:an observational study[J].BMC Infect Dis,2015,15:116.
[9] Trzeciak S,Dellinger RP,Chansky ME,etal.Serum lactate as a predictor of monality in patients with infection[J].Intellsive Care Med,2007,33(6):970-977.
[10] 杨从山,邱海波,黄英姿,等.动态监测动脉血乳酸水平对感染性休克患者预后评价的前瞻性研究[J].中华外科杂志,2009,47(9):685-688.
[11] 黄可强.血乳酸水平动态监测在ICU患者中的应用价值[J].医学综述,2015(13):2459-2460.
[12] 刘娟,钱素云.小儿脓毒症和严重脓毒症发病情况单中心调查[J].临床儿科杂志,2010,28(1):26-29.
[13] Nguyen HB,Rivers EP,Knoblieh BP,et a1.Early lactateclearance is associated with improved OUtcome in severe sepsis and septic shock[J].Crit Care Med,2004,32(8):1637-164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