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23-09-28 09:53:51
序论:好文章的创作是一个不断探索和完善的过程,我们为您推荐十篇医学影像发展史范例,希望它们能助您一臂之力,提升您的阅读品质,带来更深刻的阅读感受。
中图分类号: H315.9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1672-1578(2014)9-0029-02
古希腊时期,人们发现当理解《荷马史诗》和《圣经》等文学著作的意义时普遍感到理解和把握上存在困难,为了解决这个问题,人们创造出“寓意诠释”以及“语法诠释”等解决方法,自此诠释学诞生。“寓意诠释”注重于解读文学的象征意义,而“语法诠释”侧重解读文本字面上的意义。从这种层面上来说,诠释学是一种为专门诠释《圣经》而发展起来的方法。通过诠释学的研究方法,分析《圣经》考古学和语义学等方面的意义,使人们了解领悟《圣经》中上帝赐予的旨意。诠释学的发展对翻译学的发展也起到了重要的推动作用,不同的诠释学派对翻译学的影响也是不同的。
1 诠释学的产生及不同流派的形成
一般意义上,诠释学是指研究对文本意义理解以及解释的哲学或理论。诠释学涉及多方面领域:宗教、哲学、文学和语言等,其反映了当代人文社会呈现出各学科研究相互渗透、交流和融合的趋势。诠释学是一门边缘学科也是一种哲学思潮,是在现象学和存在主义的基础上形成的美学流派。
1.1诠释学的产生
诠释学一词产生于希腊语“Hermeneutics”,是希腊雄辩之神赫尔墨斯的名字演化得来,意为了解,它的词根“Hermes”在古希腊语中是神的旨意的意思。在远古文明时期,人类社会已经开始研究神话、卜卦、寓意中蕴含的意义以及如何将神的旨意翻译成人类易于理解的文本。古希腊时期,著名的哲学家亚里士多德在著作中已经涉及理解和解释问题的研究并且使用了诠释学的概念,笛卡尔在其《谈谈方法》和《关于第一哲学的沉思》等著作中也使用了诠释学的概念。但是在18世纪以前,诠释学被称为“释义学”,在释义学的研究阶段片面的注重实用性,对相关解释规则只是进行单纯的收集工作。到了文艺复兴末期,德国宗教改革家马丁・路德开始研究关于理解《圣经》文本方法和原则问题,自此诠释学的研究得到学术界的重视,在历史学、语言修辞学和法学等相关领域的研究也开始变得活跃。
1.2古典诠释学
在西方传统习惯中,将19世纪以前关于诠释学的研究成为古典诠释学。古典诠释学最初是致力于研究解释《圣经》,后来研究领域逐渐逐渐扩展到罗马法律、中世纪文献学和释义学等,其主要领域一直是古典文学,致力于经典文献的注释。古典诠释学的主要任务是研究经典文本的解释翻译,其功能主要体现在两方面:一是诠释历史文本;二是诠释宗教文本。由此可见,古典哲学的研究范围和研究内容十分有限,尚未发展到哲学方法论的层面。直到20世纪左右,德国哲学家狄尔泰和施莱尔马赫等人以古典哲学为基础创立了诠释学理论的新纪元,提出有关正确理解和避免误解的普遍性理论,拓宽了诠释学的应用领域和研究方向,实现了由特殊到一般的哲学转变。
1.3现代诠释学
现代诠释学形成于20世纪初期,德国哲学家海德格尔将传统意义上的诠释学发展为哲学诠释学,实现了诠释学研究层面由方法论和认识论性质层面到本体论性质层面的转变,使得诠释学从人文社会科学的方法变为哲学理论,最终创立现代诠释学。德国哲学家伽达默尔将古典诠释学与“本体论”结合起来,将哲学诠释学变为专门的哲学流派,给欧美诠释学理论的产生和发展带来深远影响。德国的宗教诠释学家R・K・B・鲍尔特曼在海德格尔与狄尔泰学说的基础之上创立了诠释学的循环论学说,认为“宗教信息解释者必须先有信仰才能理解,但理解的目的是为了获得信仰”。他的学生E・福赫斯与G・艾伯林将循环论学说结合语言学研究,对宗教诠释学造成了较大影响。意大利哲学家E・贝蒂则认为对人文社会科学的理解要具备相对客观性,肯定了诠释学作为人文社会科学方法论和一般解释理论意义。
20世纪后期,诠释学的发展到了繁荣时期,德国哲学家J・哈贝马斯和K・O・阿贝尔创立了“批判的诠释学”,法国思想家利科尔敬爱那个本体论、认识论和方法论结合到一起,创立了“现象学诠释学”。除此之外还有美国的翻译理论家乔治斯坦纳、哲学家E・D・赫施等学者也为诠释学的发展做出巨大贡献,将诠释学的发展推向后现代诠释学阶段。
2 理解是诠释学和翻译学的联系纽带
人类与自然界其他生物的最大区别在于人类具有思想和情感,人类的生存不仅要满足物质上的需求还要满足心理上的需求,相互之间要有思想的交流和情感的沟通,于是人类发明了语言和文字。语言用来表达人类思想感情,文字是语言记录的载体,也是人类思想和情感的高级表达形式。语言的产生要早于文字,但是受到地域和时间的限制,人与人之间的沟通和交流产生困难,因此诞生了文字。虽然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人类社会的沟通已经不受空间和时间的限制,但是文字作为一种高级表达方式,在思想和情感的沟通上具有先天的优势。人们无论是通过语言、文字或者其他艺术形式进行沟通,都需要保证这种沟通方式由有效的,否则只能是对牛弹琴,由此可见理解的重要性。时空是影响理解沟通的最大障碍,因此要通过一定的方法帮助人们理解语言文字中蕴藏的思想感情,由此产生了翻译。根据翻译的定义可知,翻译的内容不仅包括语言形式,也包含语言的意义,由此可知,实现人与人沟通和交流的前提就是理解和解释。
海德格尔曾说过:每种翻译都是解释,而所有的解释也都是翻译。由此可见,翻译就是翻译者通过理解和把握原作品中的思想内涵,借助不同的语言和文字形式,将作者所要表达的思想和感情展现出来的过程。翻译的前提是译者对作品的理解和把握,如果译者不能很好的理解原作者的真实意图,就不能准确的再现作者的意义和情感。认识和理解也是诠释学的研究对象,对此,斯坦纳有着十分准确的评价:语言的产生和理解就是一个翻译的过程,翻译的属性之一是语言,舆论是语内还是语际,理解就是翻译。翻译学和诠释学之间的联系密切,德国诠释家马丁路德首次运用现代意义上的诠释学方法翻译了《圣经》,不管是从理论研究还是实践探索的层面上说,这都是一次伟大的尝试,因此翻译史上将其称为“诠释方法之典范”。自此,诠释学的发展和翻译学的发展不再是孤立,而是相互影响,相互推进。
3 诠释学不同流派对翻译学发展的贡献
诠释学理论体系的发展经历了三次重大转型,从“作者中心论”到“读者中心论”再到“文本中心论”,三次转型均对翻译学的发展产生了重要影响。特别是将近现代诠释理论运用到翻译理论实践与研究后,不同诠释学流派对翻译学的发展起到了引领作用。
3.1作者中心论
古典诠释学诞生之后,逐渐形成了不同流派的诠释学。例如:一般诠释学、生命诠释学、此在诠释学、哲学诠释学、批判诠释学等。施莱尔马赫是继马丁路德之后一般诠释学的另一大代表人物,在其发表的《论不同的翻译方法》中首次论述了归化和异化两大翻译策略,被称为近代翻译史上最伟大的突破之一。狄尔泰,生命诠释学的创立者,认为解释的范围不仅是生命的阐述与分析,也是各种世界观解释和分析。理解是翻译者通过对原作者作品的解释和把握过程。自从笛卡尔提出我思故我在的主题思想后,西方开始流行形而上学的哲学思想,人变成了思想的主体。19世纪是诠释学发展的重要时期,诠释学完成了历史上第一次转型,作者中心论诞生了。
古典诠释学的研究领域是历史和宗教文本,在狄尔泰等人的努力下,将诠释学从神学、文学、法律等领域的束缚中寄托出来,将诠释学研究领域拓宽到整个人文社会科学领域。一般诠释学的研究领域是人文社会科学,其认为文本存在的意义是展现作者的原意,无论是译者对文本的把握还是读者对文本的理解,都要以作者的原意为中心,将读者和译者对文本的理解限定在作者的原意中。作者中心论的重要贡献是淡化了译者和主体性,强调了作者原意的主体性和重要性。
3.2读者中心论
20世纪,诠释学完成了从认识论到哲学,由方法论到本体论的转变,形成了读者中心论、西方诠释论以此次转型为重要标志,因此称此次转型为“哥白尼式革命”。存在主义哲学的主要创始人马丁海德格尔是推动此次转型的人,对当代诠释学的发展产生了难以估计的影响。海德格尔对诠释学理论的独特理解和运用,以及其对存在诠释学的热情和兴趣,是海德格尔转向诠释学存在论的研究。他的主要贡献是将一般诠释学片面研究方法论引向存在论的理论研究,将诠释学研究范畴进行重新定位。海德格尔将本体论进一步引入诠释学的研究领域中,使之成为诠释学的研究对象,自此,诠释学的研究重点不在仅限于揣测神的旨意,而是拓宽到对经典文本的内在规定性的阐释。海德格尔在这次转型中起到了推动作用,真正完成此次转型的是他的学生,伽达默尔。
伽达默尔是在本理论的思想基础之上,建立了哲学诠释学,他认为诠释学不是基于理解者和被理解者内心的交流和重合,其本质是为了超于主体,达到作者和读者之间深层次的融合。伽达默尔的主要观点是针对艺术品而言,艺术品因其具有特殊性,其艺术价值和思想往往会超越所处的年代。在以后的历史阶段中,人们会依据自身所处的年代去理解艺术品的思想内涵,这就是伽达默尔所要表述的核心概念,效果历史。效果历史是指人们通常用带有本时代特征的看法去审视艺术品,这种理解本身就带有先入为主的缺陷,这也就是为什么一千个人看哈姆雷特,产生一千种解读的原因。从另一种角度来说,正是由于这种时代偏见,才使得解读者对文学艺术的解读更符合现代人的审美眼光,使得这些文学艺术得以广泛流传。
3.3文本中心论
文本中心论产生于20世纪后期,是诠释学想后现代诠释学的又一次转型,形成了文本中心论。正是由于这次转型,加速推动了诠释学由现代哲学诠释学转变为后现代诠释学。伽达默尔曾强调说哲学诠释学是一门实践哲学,这说明诠释学是一门具有理性和综合性的人文学科,并且具有批判精神。对这次转型作出重大贡献的是哈贝马斯,其代表作是《交往与社会进化》,在此书中提出了普遍语用学理论,弥补了伽达默尔思想不足,同时他将批判性思维引入到诠释学研究中,建立了新的批判诠释学。
在西方诠释学领域中,乔治斯坦纳是将诠释学理论全面系统的应用于翻译领域的第一人,对翻译学的发展产生了不可估计的影响。斯坦纳提出了四个翻译步骤:信赖、攻占、吸纳、补偿,他强调即使是同一种语言,在进行翻译是也需要细细的揣摩和理解。在后现代诠释学时期,著名的代表人物还有法国哲学家德里达等人,他们创造了许多新的诠释学流派,对翻译学的发展都产生了不同程度的影响。
4 结语
在诠释学的产生和发展过程中,产生了许多不同的流派,例如:一般诠释学、生命诠释学、此在诠释学、哲学诠释学、批判诠释学等。不同的诠释学流派对翻译学的发展产生了过多或少的影响。诠释学理论体系经历了三次重大转型:作者中心论、读者中心论、文本中心论。诠释学的发展和翻译学的发展过程不是两个孤立的过程,二者相互影响,共同发展。
参考文献:
[1]何德红.诠释学与翻译研究:理论梳理与问题反思[J].天津外国语学院学报,2007(04).
[2]陆涓.论分析哲学理论在专有名词翻译实践中的运用[J].扬州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11(04).
[3]闭景景,刘子瑜.阐释学研究综述[J].文学界(理论版),2011(04).
[4]王慧杰.归化异化与广告翻译[J].青年作家(中外文艺版),2011(01).
[5]赵娟丽.阐释学翻译研究的回顾与展望[J].兰州交通大学学报,2010(05).
1.体艺知识普及阶段
这一阶段为高一,重点抓好文化科的学习。同时严格按课程标准的要求,积极开好体艺必修课程,提升学生的艺术修养和身体素质,并利用周一至周五下午5点到6点和周日上午学生自主学习的时间开设多样的体艺选修课程,供学生选择,提高学生的兴趣,为体艺类考生的招生动员做准备。到高一第二学期的后期,开展大规模的宣传发动进行招生,主要形式有张贴体艺类高考信息海报,人手一份详细的宣传手册,招开学生和家长参加的体艺类高考动员会,邀请专家来校讲座等。鼓励具有一定体艺特长的学生立志于专业发展。
2.文化和术科并重阶段
在高二时根据学生人数单独成立艺术班,进行半文化半术科的学习。在此期间,学校是在确保文化课时和文化班一样的前提下进行术科辅导,每周体艺科的辅导时间共20个课时,教学内容上以专业基础为主。在这一阶段学校还会针对不同层次和需要的学生进行分层指导。
(1)对于文化好术科薄弱的学生,采取在保证文化课时的前提下增加术科学习的时间和利用休息时间单独进行辅导;
(2)对于术科好文化薄弱的学生,采取在保证术科时间的前提下增加文化学习的时间;
(3)对于文化及术科均好的学生,会适当加快术科进度,同时利用每日下午的整块时间进行术科培优;
(4)对于文化及术科均弱的学生,重点放在术科上面,让学生通过术科找到自信从而带动文化课的学习。
3.全日制术科学习阶段
在高二结束后,开始进行全日制的术科学习直到术科单考结束,在术科方面针对考试大纲要求进行术科冲刺;在文化方面,文化科老师主要进行文化高考的备考准备工作,成立专门的备课组在学生术科结束前根据体艺类高考特点做好详细的教学计划和导学案,形成校本教材,确保学生文化成绩能够在高考中恢复到以前的最高水平甚至有所提高。
4.考前文化冲刺阶段
在术科结束后进行文化冲刺,在此期间适当增加文化学科的课时量,确保学生能够有更多时间进行文化学习。
二、注重对外合作交流
由于我校的体艺类高考起步较迟,唯有加强学习才能尽快缩小和兄弟学校的差距。除了在校内加强自主学习和研讨外,学校多次外派教师到全省各地学习,吸取别人成功的经验和做法为我所用,同时也多次邀请广州美术学院、星海音乐学院、中南大学等高校的专家来校指导,来校上课、诊断,分析学生的作品,对学生的作品进行点评。加强与兄弟学校的优秀教师的合作,进行联考,寻找差距。在国培计划、名师培养等方面,向体艺科老师倾斜,从而进一步提升体艺教师的专业化水平。
学校的建设发展,教师具有很大的参与力,教师作为知识的传播者,其专业的成长和发展对学校的建设有着显而易见的影响。台湾著名学者罗水情提出,“教师专业发展乃是教师为提升专业水准与专业表现而经自我抉择所进行的各项活动与学习的历程,以其促进专业成长,改进教学效果,提高学习效能。”外语教师作为外语教学中的主导者,他们通过将自己所学会的技能,传授给学生,是学生获取知识的直接途径,通过外语教师专业成长和发展来促进学校建设发展,尤其是对学科建设的发展而言,亦是一个重要的契机。
在谈到如何通过外语教师的专业成长和发展来促进学校的建设?先要明确外语教师对医学高职院校建设的重要性。目前学校的学科建设基本处于自然生长阶段,绝大部分整体实力较弱,缺乏优秀的学科带头人,各学科没有形成明确的、稳定的研究方向,更谈不上独树一帜的特色学科。以外语教师的专业发展来更好的提升学校竞争实力,提高学校在教学界的地位,促进教师专业成长和发展也是提升学校核心竞争力的最佳着力点。如何通过外语教师专业成长与发展的提升来促进学校的建设与发展呢,提出下列几点建议:
一、通过转变教学理念 改善教学质量 加快学校建设
教学观念的转变,能改善教学的质量,并能加快学校建设的步伐。在以就业为导向的高职院校,学生的就业方向是学校和教师的主要关注方向,上述已经提到医学高职院校的学生培养,具有针对性,这导致了很多时候,学校和教师一味的关注于学生的职业证书或者就业率,而忽视了学生对学习的真正把握。要想要促进学校的建设发展,就必须扭转这些错误的观念,外语教师尤其要先扭转自身的认识,才能促进这个学校扭转这种现状。将自己的教学角色调整为不再仅仅是教学内容的的传播者、讲授者,要将英语转变成是和学生交流沟通的工具,激起学生学习英语的兴趣,通过电影,小品等等有趣的教学方式,在组织良好的知识体系基础上,呈现给学生。并帮助学生制定适合他们自身的学习目标,比如学习国外医学类的趣闻轶事,确认和协调达到目标的最佳途径指导学生形成良好的学习习惯。要明确学生在成长的过程中存在的个体差异,以发展的眼光看待学生,根据学生的差异,让每一个学生都能在原有的基础上持续发展。教学效果是外界检验学校实力的一个标准,因此教师通过合理的教学,灌输学生学习理念,培养学生学习习惯,让学生的学习有所提高与进步,让家长对学校的教学质量有所肯定。无疑是学校教学实力的实际体现,理所当然也顺利加快了学校的建设的进程。
二、督促教师提升自我专业素养 提高学校建设的教研水平
我校设置有临床医学、护理、口腔医学、助产、医学检验技术、医学影像技术、口腔医学技术 7 个专业及专业方向,每一个专业的发展都必须紧跟国际的发展,这也就需要学习国际的优秀专业水平。教师必须紧跟上时代教学的步伐,自觉、自主地为自身发展开创广阔空间。除了获得与专业化发展阶段相配套的教育文凭与证书、具备相应的教育资格以外,还要掌握与自身相关的专业技能。要以这些专业作为学校建设的基石,就要求教师有阅读国外原著的能力,在阅读各类国外最新的科研成果,医学硕果等等,并将它们化为自己的知识,再教授给学生,教师不断的努力进取,提升自己教学水平,师资素养代表着学校教学水平的最直观反映,教师在专业领域的拓展能迅速提升学校的建设与发展。
三、让教师专业成长与发展与学校建设共同进步。
学校承担着对教师专业成长和发展的职责。校本教研、校本培训和校本研修读是学校促进教师专业成长和发展非常有效的途径。通过激发教师对专业发展的需求来实现教师的自我价值。学校发展的关键所在是提升教学质量,这个质量是通过教师来完成,因此,学校必须时刻为教师考虑,为教师的教育教学工作提供相应的教学设施。而针对教师面临的各种生活工作问题,群策群力,把教师的利益放到学校全局工作当中去考虑,去定位,去落实。学校内部也要实行竞争制度,制定骨干教师的培养计划,根据教师的现状和不同发展的需要,让不同层次的教师都拥有机会和空间,帮助教师从新手走向成熟,为教师提供情景化、可操作的、富有个性特色的专业发展的环境。同时要拨出一定的经费,奖励在专业成长过程中的优秀者。为教师建立独立的教师成长档案袋,作为已经被实践证明能够有效促进教师专业发展的办法,成长档案袋能记录教师所有的专业成长和发展的详细情况,有助于教师和学校了解教师的专业学习动态和进步,尽快促进自身的专业发展,从而全面推动学校建设,让教师和学校的发展共同实现。
四、以全面推动教师专业成长与发展来促进学校建设发展
教师单独的学习是无法迅速提升教师专业发展的,学校要加速建设发展,就需要为教师提供相应的全面发展机会。学校将教师组合成对,将老教师和年轻教师结对,相互交流不同的教学方法,将骨干与普通教师结对,共享正确的教学方式;或者松散式,教师灵活自由结对或临时结对,谁有一技之长就拜谁为师。通过校际合作,既为基层培养了一批高层次卫生技术人才,又学习、借鉴了先进的办学理念和管理经验,锻炼了师资队伍,提高了教学、管理和服务水平。也可以聘请校外各界知名教育人士举办系列讲座,每学期开设关于教师专业发展的讲座,请专家来传授公开课,让教师从教学方法,教学理念等方面借鉴大师的经验,进而从他们的专业发展历程来剖析哪些是可以复制的教师专业发展知能,提升理论水平,拓宽教学视野。而外语教师,由于所涉及的是国际化语言的教学,就需要有国际化的视野,了解目前与医学相关的英语教学知识,充实自己的教学内容。
前言
移动媒体是科学技术突破下以新媒体为背景,衍生出来的一种综合性科技产物。学生子在个人发展的过程中,使用编辑的移动媒体交流工具开展生活、学习中的相关工作,有利于提高自己的社会常识知识储备。以往的学生获取各类信息的渠道主要是通过报纸、广播和电视,但是,随着近阶段网络媒体(手机、电脑)技术的发展,大学生目前使用移动媒体来获取信息、开展各种联系越来越频繁,极大地改变了学生的生活方式。
一、大学生生活方式受媒体发展的具体影响
(一)移动媒体功能的延伸
根据腾讯公司的调查,在受参与调查的500名大学生中,表示使用移动媒体进行日常性聊天活动的人数比例高达26.93%。学生使用移动媒体进行课件学习、浏览新闻、增长见识的比例也比较高,占据使用频率23.93%,处于第二位的位置。除此之外,学生使用QQ空间、日志blog和微博等进行网络信息交流的方式达到了12.71%。通过调查我们发现,大学生使用移动媒体开展游戏娱乐活动的比例并不高,仅为11.59%(以男生居多。)除此之外,学生使用“京东商城”、“淘宝网”等网络平台开展网上购物活动的使用频率占4.49%(以女生居多)。而部分学生表示使用移动媒体进行网页浏览还有其他目的,或者是使用网络进行一些逛贴吧等无特定指向性的活动,这部分的学生比例占7.29%. 因此,高等院校思政工作人员一定要开展对于他们个人特点的人文关怀,根据“互动传播”的原理,在教务平台新浪微博建设和博客信息网建设的过程中,促进教师和学生之间信息交流的有效展开。通过网络工具及时解决学生生活和学习中的各种困难,通过聊天软件,接受学生的倾诉,开展有效的沟通活动。一些本来可以通过口头传播或者纸质书面信息传播的方法,逐渐被移动网络媒体的信息传播方式所取代。
(二)移动媒体主导下的大学生生活效率显著提高
以往的学生宿舍管理活动中,一般性的寝室临时信息往往是通过宿舍楼布告栏通知的形式进行的,但是,在移动媒体发展的影响下,学校的查寝活动会通过短信、飞信以及微信等手段传递,体现了信息覆盖的全面性和即时性。以往的学生内务整理情况是由学生管理中心的工作人员进行拍照,然后张贴到校园文化走廊附近,制作的周期比较长,而且费用也比较昂贵,但是,使用移动媒介传播,学生只需要登录社团微博或者校园内网就能够对这些情况进行了解,不仅图文并茂形式丰富,而且传播投放发的精准性大为提高。对于一些口头新和紧急性的统治,更是可以通过社团QQ群等形式直接传递,极大地提高了学生获取信息的效率,方便了学校的日常管理工作。学生还可以在学校的官方平台上发表自己的评论,有利于学校和学生的及时沟通。
二、促进移动媒体良性发展,指导大学生生活的措施
(一)正式移动媒体的发展趋势,促进教务工作与移动工具紧密结合
由于当今时代大学生群体中的“独生子女”比例不断提高,他们相比往届的学生来说,是一个更加特殊、敏感的群体,由于内心比较封闭和自我,个人意识比较强,而私密性的网络生活有利于学生摆脱孤独,遨游于网络社区的精彩生活中。学生参加社会实践是日常学习工作中的重点部分,在学生各种实践的过程中,参加新兴产业网络公司的学生越来越多。提高学生的自主能力,在网络环境中注意提高个人的修养,学生需要处理好网络生活与学习活动的关系,可以通过网上结交朋友的方式,丰富自己的业余生活。“新媒体”技术的相关运用,是我国教育改革背景下高等院校大学生教育的有益创新。互联网时代的到来,给教师的工作模式改革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二)利用移动媒体工具开展对于大学生的辅导工作
在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过程中,教师不要一味的进行教育观念的灌输,导致“填鸭式”教学方式的不合理运用。教师应该考虑到学生的心理特点,采用QQ聊天和微博私信的方式,了解学生精神家园建设活动中的不足部分。强化学生在大学期间清醒认识到经济建设工作的紧迫感,为助力我国经济腾飞,实现民族伟大复兴的最高追求做准备。同时,在新媒体背景下,“为人民服务”的重要思想意识培养工作,通过有效的沟通,QQ群和微博等聊天工具中,与更多的学生进行相互了解和沟通,加强老师与学生之间的相互信任,从而了解网络信息化时代中学生的人生观。
三、结束语
根据腾讯公司2015年底在网络上开展的一项针对于大学生网络行为的调查显示,学生使用移动媒体工具用来聊天的使用比例最高,移动媒体已经成为大学生日常生活中不可或缺的一种人际交流的重要工具。教师应该重视学生生活服务中心的建设工作,在学生管理活动中积极于学生会主席和分团委书记开展沟通与交流活动。教师应该积极地通过官方微博、学校公众微信号、手机QQ等网络交流软件,提高学校教务信息宣传编辑工作的力度。通过秘书处的工作建设,积极地运用网络交流与手段,与有社会实践意向的学生进行深入交流,指导学生的社会实践活动,从而极大地丰富大学生群体的课余生活。
参考文献:
[1]连榕,杨丽娴,吴兰花等.大学生的专业承诺、学习倦怠的关系与量表编制[J].心理学报,2005,37(5):632-636.
心理健康指的是持续的心理状态,心理健康标准是心理健康概念的具体化。马斯洛从成功名人的人生历程中归纳出来的心理健康标准是一种“精英标准”,他认为,具有自我实现者的人格特征就是心理健康的人。精神科医生认为,凡无心理症状的人都为心理健康的人,这是“临界标准”——一种衡量健康状况的低水平。正视现实和自我,自知、自尊与自我接纳,自我调控能力,已成为国内外学者对心理健康标准的共识。
一、自我意识的含义及划分
自我意识是人对自己存在的觉察,包括认识自己的生理状况、心理特征以及自己与他人的关系。
自我意识可划分为物质自我、社会自我、精神自我三个方面。物质自我是自己的身体、衣着、金钱等物质方面意识;社会自我是自己在社会关系、人际关系中的角色意识;精神自我是对自己心理活动的意识。按自我意识的作用划分,包括两个方面:一是积极的自我意识,包括自信心、自尊心、责任感、义务感;二是消极的自我意识,包括自卑、自我否定等。按自我意识的观念划分,可分为实现自我、投射自我、理想自我三类。
二、大学生的心理特征
大学生的心理特征可为成长和发展奠定基础,也会成为困扰大学生心理的原因,主要表现在:
1.智力发展显著
大学生抽象思维能力占据主导地位,思维的独立性、批判性、创造性显著提高,开始思考人生和世界,喜欢质疑和争论,因这些问题的解决是一个充满矛盾的过程,所以,他们常对此感到迷茫和不安。这种心理压力既可成为发展的动力,同时也可成为学习进步中的阻力。
2.自我意识增强
学生开始对自己的内心世界和个性品质进行关注。但由于处于自我意识发展的初期,评价自己和别人常带有片面性、情绪性和波动性,对周围的人给予的评价非常敏感,因自我意识的发展不成熟而易产生心理易损性。因此,对自己有正确的认识、自信而强大、自我调控成为大学生心理健康的关键。
3.情感的发展与现实的矛盾
由于大学生自尊心强,思想感情和个人秘密不愿向他人吐露,自我封闭有时会产生孤独感;他们渴望独立,有极强的“断乳”愿望,但阅历不够丰富,环境复杂陌生导致缺乏信心;情绪不稳定,容易感情用事,不善于调控感情和理智之间的关系;他们富于幻想,对未来充满美好的向往,但对现实的困难和阻力估计不足,常因学业、就业、恋爱、不正之风而困惑,会有挫折感,易悲观失望。这些矛盾若持续得不到解决,将会使大学生心理失去平衡。
在大学生的成长和发现过程中,这些心理特征是产生心理压力和心理冲突的根本原因,这些矛盾和压力将伴着大学生的心理特征逐渐成熟,逐步得到缓解。其调节的有效性依赖于学生自我意识的发展,或者说是对现实自我、投射自我、理解自我的准确把握;其心理问题解决的关键在于大学生人生观的定位和价值观的形成。心理健康反映出一个人健康的人生态度。心理健康的人对生活抱开放乐观的态度,心理健康的人以积极的眼光看待世界,心理健康的人富于利他精神,心理健康的人追求高尚的生活目标,正视现实,放弃做“完人”“超人”的念头。归根结底,心理健康是一种人生态度的映射。
1针灸临床
1.1单纯针灸,发展受限―――针药并用,兼顾综合针灸学是一门临床学科,只有植根于临床才能更好地发扬光大。而其中的关键在于临床治疗疾病的疗效。目前有的针灸工作者,一味强调针灸单一的作用,而不顾及其他疗法的综合应用;有的医院则以针灸疗法分科室,似乎分得越细越好。疗法的单一固然有利于施术者深入研究、提高医技,但临床上单用针灸治疗就可在短期内取得明显疗效的病种仍是有限的,而大量疾病尤其是一些复杂的、疑难的病症仍然需要多种疗法的综合应用,才能获得更好的疗效。从古至今,成为医学名家者并不仅限于单用针灸或中药治疗疾病。古有华佗著《枕中灸刺经》,倡针灸取穴少而精,用针灸治疗曹操头风症其效甚佳,但也发明了麻沸散,用于外科流芳后代;又有扁鹊“砺针砥石”取“三阳五会”治愈虢太子尸厥,但他也曾为带下医、小儿医;张仲景精于伤寒六经辨证,但又主张针药并用,以提高疗效;孙思邈、李时珍皆针药并用、博学多艺之医学家。唐朝针灸虽发展成为一门专科,但后世医家单用针灸者有几?当今临床之针灸名医也多是针药并用,内外兼治。故云:“针、灸、药三者得兼,而后可与言医”。
随着21世纪医疗保险制度的推行,针灸只能以不断扩大治疗范围来立足,以不断提高治病效果求发展。不能再让人们一提起“针灸”就只想到能治疗腰腿疼、中风偏瘫等,也不能让人们认为针灸只是治疗功能性疾病,而器质性疾病很少用,更不能给人们留下针灸医生只会针灸的误解。我们认为临床上多种疾病都可应用针灸治疗,但要有主、辅之分。对针灸治疗效果较好的疾病,针灸可作为主要手段,而效果逊者则可作为药物的辅助手段。实践证明,要想让针灸在更大空间中得到发展,就必须突出针灸,针药并用,内外结合,综合治疗。
1.2针灸创痛,惧者较多―――无创痛术,应是方向鉴于目前影响针灸发展的主要因素之一是针刺产生的疼痛感和轻微创伤,因此,在针灸治病的过程中,尽量减轻患者身体疼痛和损伤的无创痛穴位刺激方法将成为21世纪针灸治疗技术的主流。针灸治病的原理在于刺激腧穴以激发经络之气,达到协调阴阳、调节脏腑功能的目的。因此,对穴位的刺激不应拘泥于机械刺激而应该寻求更多的方法。现代虽已有远红外线照射、磁束点穴器、磁疗贴、电脉冲、TDP治疗灯、中频灸疗器、激光器等多种无创痛器械应用于针灸临床,但是,随着社会的进步和人们对生活质量的要求不断提高,这些已不能满足针灸临床的需求。且由于许多血源性传染病的发生,从而使接受舒适而安全的治疗方法,成为人类追求的目标。因此,继续创用一些新型的、无创痛的、简便安全且行之有效的材料和刺激穴位方法,仍将是今后针灸发展的方向。如:能否采用冰块冷敷对穴位刺激?既无痛苦,又便于取材;药罐离子透入法既有拔罐的作用,又有药物和电离子的作用;运用热熨法、冷熨法、药熨法等刺激穴位,也会有一定的应用前景。总之,进行针灸医疗技术革新,实现无创痛术治疗疾病,必将能加速针灸的发展与繁荣,同时也将进一步扩大针灸的应用范围,提高针灸在世界上的地位,扩大其影响。
2针灸教育知识面窄,专业性强―――教育目标,重新定位
进入21世纪,高等中医教育在市场经济体制下,将面临着更加激烈的竞争,对人才的综合素质要求也越来越高。为此,针灸人才的培养目标、培养方法也应重新思考和论证。针灸专业的学生再也不能“专而精”,只擅长针灸而疏于方药、只善于治病而疏于诊断。以致于给社会留下“针灸专业的学生临床能力不如中医专业的学生”这一印象,造成针灸专业的学生毕业分配难这一事实。我们认为确立专业培养目标的唯一依据应是社会对相应专业人才规格的需求,针灸教育的目标也应符合社会需要。那么21世纪对针灸人才培养目标的定位应该是,在首先做一名合格中医师的基础上,又擅用针灸、推拿等治疗手段的新型针灸人才。即把学生培养成为能够应用中西医基础理论和知识,采用中西药、针灸、推拿等治疗方法治疗疾病的“三条腿”走路的高级中医针灸医师。并且对学生的综合素质要求应是“知识―能力―素质型”,不仅应具备良好的思想道德和身心素质,而且要具有系统的专业知识、人文科学知识、自然科学知识、工具性应用知识,有较强的诊治疾病能力、学习创新能力等。并且还要重视相关学科之间的知识渗透,以拓宽学生的知识面。在今后相当长的时期内,高等中医院校将围绕教育目标的调整而进行课程结构、教学计划、教学方法的探讨和改革。
此外,我们还应考虑针灸国际化的特点,开办针灸外语班,培养一些外向型、高层次的针灸人才,以适应改革开放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需要和世界多国对针灸人才的需求。在这方面虽然有些学校已做了一定的工作,但还存在许多问题有待探索和解决。
3针灸科研缺乏创新,投入不够―――理清思路,提高水平
建国50年来,针灸的科学研究取得了可喜的成就,从理论研究到临床研究,都有了一些突破性的进展。但是,作为一门学科,针灸的科研成果远不及中医中药多,更比不上现代医学。原因很多,但经费的不足、重视的不够和科研思路缺乏创新应是其主要原因。或许是由于针灸学科本身的局限性,或许是由于多数针灸工作者为自己的知识结构所限,思路不够开阔,致使针灸创新性的、高水平的科研课题极少,这也是针灸科研课题在国家级科研招标中难以立项的主要原因。加之目前由于市场经济大潮的冲击,针灸的研究课题往往被认为没有明显的经济效益而被忽视,科研资助的力度偏低。而且,随着针灸在国际地位的提高,针灸人才的不断外流,目前整个针灸队伍萎缩,后继乏人现象严重,这些都影响到针灸学的发展。
进入21世纪,随着中国即将进入WTO组织和人民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中医药包括针灸医学的优势将会愈来愈明显,这就要求我们必须肩负起弘扬针灸学的重任。我们认为:(1)一些必要的基础理论研究仍应当重视,如经络实质研究、腧穴形态研究等,但这些研究工作应当让高层次的、研究条件较好的专门研究机构来做,而不应作为21世纪针灸科研领域的主攻方向。21世纪的针灸学研究应立足于临床,使科研更好地为临床服务。
(2)针灸学研究除加强与医、药的联系外,一定要注重与边缘学科的结合,如生命科学的基因工程、生物工程,近代物理、化学等,运用多学科的相关知识来研究针灸,从而寻求新的切入点,使针灸学的研究能有新突破。
(3)应进一步探讨针灸治病的原理,揭示针灸治病的奥秘,为针灸医治疾病提供更多的科学依据;应进行针药结合治疗疾病最佳方案的筛选,为攻克多种疾病尤其是一些疑难杂病提供切实有效的方法;穴性与药性关系的“经穴药理学”研究具有较大的临床意义,因此应成为针灸科研的方向。
(4)针灸的临床研究要依据WHO西太区《针灸临床研究指南》,改善临床研究方法,使之更加规范化,从而提高研究成果的可比性、严谨性、可行性、可信性、客观性和可重复性。
(5)应加大针灸预防疾病作用的研究力度,通过一些简便有效的刺激穴位方法,来预防多种疾病,既体现中医“不治已病治未病”的学术思想,又适应了当今社会人们的需求。
中图分类号:J527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5-5312(2013)27-0042-01
紫砂壶,是一种典型的手工艺陶器,造型样式丰富,色泽古朴典雅,是一种具有高雅气质和浓厚文化的实用艺术品。通常的说法,紫砂壶的创始人是明代正德——嘉靖时的龚春(供春)。“余从祖拳石公读书南山,携一童子名供春,见土人以泥为缸,即澄其泥以为壶,极古秀可爱,所谓供春壶也。”(吴梅鼎:《阳羡瓷壶赋·序》)供春壶,当时人称赞“栗色暗暗,如古今铁,敦庞周正。”短短12个字,令人如见其壶。
一、“曼生壶”的造型及其装饰题材
紫砂陶刻历史悠久,宋元时期的紫砂器中逐渐开始有陶刻,到明初时一些名家所制的作品中,陶刻普遍出现。然而,那是所谓的陶刻仅仅是用竹笔或钢刀在壶体底部刻上作者名款而已。明末清初,由于文人士大夫阶层的介入,陶刻也随之日趋兴盛,为追求书法艺术与镌刻相结合的艺术趣味,一些书法家、金石家也参与到紫砂艺术刻绘中来。清嘉庆、道光年间,书画家、金石家陈曼生使紫砂艺术达到兴盛。
(一)“曼生十八式”造型题材
关于“曼生壶”十八式,具体是指哪十八种样式的紫砂壶,历来没有定论,当今研究专家学者的说法不一。上海学者郭若愚根据历年所收集的资料,在其著《紫砂春秋》一书中对曼生壶十式进行梳理,总结如下:(一)“石铫”。铫之制,抟之工;自我作,非周种。(二)“汲直”。苦而旨,直其体,公孙丞相甘如醴。(三)“却月”。月满则亏,置之座右,以我为规。(四)“横云”。此云之腴,餐之不臞,列仙之儒。(五)“百衲”。勿轻短褐,其中有物,倾之活活。(六)“合欢”。忿去渴,眉寿无割。(七)“春胜”。宜春日,强饮吉。(八)“古春”。春何供,供茶事;谁云者,两丫鬟。(九)“饮虹”。春何供,光熊熊,气若虹;朝,乘清风。(十)“瓜形”。饮之吉,瓠瓜无匹。(十一)“葫芦”。作葫芦画,悦亲戚之情话。(十二)“天鸡”。天鸡鸣,宝露盈。(十三)“合斗”。北斗高,南斗下;银河泻,阑干挂。(十)“圆珠”。如瓜镇心,以涤烦襟。(十五)“乳鼎”。乳泉霏雪,沁我吟颊。(十六)“镜瓦”。鉴取水,瓦承泽;泉源源,润无极。(十七)“棋奁”。廉深月迥,敲棋斗茗,器五差等。(十八)“方壶”。内清明,外直方,吾与儿皆臧。
(二)“曼生十八式”的装饰题材
装饰是紫砂壶中经常运用的手法,是将自然形态进行加工,使纹样造型比自然形象更美、更典型。曼生壶的题词题句均为文人与书画名家撰制,耐人寻味。从现存的资料来看,曼生壶铭确实是经过作者进行构思而成。而且,曼生壶的壶铭还有切茶、切水、切壶、切形四大特点。切形等四人特点,分别介绍如下:(1)“青山个个仲头看,看我庵中吃公茶”(彭年紫砂人壶铭)。此铭是切茶的。(2)“方山子,玉川子,君子之交淡如此。”(碧山壶馆藏彭年粗砂方壶铭)应《庄子·山水:“君子之交淡若水,小人之交甘若醒。”此铭是切水的。(3)“提壶相呼,松风竹炉。”(曼生石挑提梁壶铭)此铭是切壶的。(4)“笠荫喝,茶去渴;是一是二,我佛无说。”(彭年台笠形壶铭)因为此铭在僧笠上,铭题便切“笠”,僧与佛不可分,所以又切“佛”,此铭既切茶,又把抒怀与茶结合起来。
二、以“曼生壶”为代表的紫砂壶兴起的原因
自明中叶起,文人士大夫们的生命价值取向由外转向内,由社会政治转向自我,或到自然中寻求生命与自然相融合的个体人生价值,避开日常生活的琐碎细节。这些文人士大夫试图在一种简淡、雅静的生活氛围中去体悟人生,追求一种以平淡、质朴为内涵的自然和谐的精神境界,令身心归于平静安宁。其审美意趣也一变而为内敛、静穆。而茶阴寒轻甘、清火敛气、饮之能使人平静、安定的特性,以及点茶改为冲泡后茶艺的简约化,使茶与当时文人士大夫的生命价值取向和审美意趣不谋而合。于是,文人士大夫趋于在简简单单的清饮雅赏中去品出茶之自然真味。换言之,饮茶,就明中叶后的文人士大夫而言,已经被提升为最理想的生存状态。
三、结语
壶曼生开创了文人字画与紫砂艺术相结合的先河,紫砂壶造型由此向多方向发展。“曼生十八学士”,成功地将绘画、诗词、篆刻等文人画的内容转移到紫砂壶面上,开创了紫砂壶与文人绘画相结合的局面,积极推动了此后紫砂艺术的长足发展。
参考文献:
[1]王建中,范建军,唐伯年.紫砂壶制作技法[M].北京:北京工艺美术出版社,1999.
(二)独立学院教师应有的风范
笔者认为,作为独立学院的教师,他们是大学生最直接的指导者和引路人,不仅仅要具有严谨博学的专业知识,更为重要的就是自身的道德修养和人格魅力,即师德。师德对大学生心理健康起着相当大的作用,大学生的健康成长离不开师德的影响和感召,大学生现代素质的培养离不开良好师德氛围影响下形成的校园文化乃至学风、校风。可以说,师德建设的成功与失败是独立学院信誉和发展、学生对教师的尊重和信任、社会对独立学院毕业生认可和否决的关键所在。
因此,独立学院的教师要时时刻刻为学生做示范。学生在求知过程中,往往把教师作为其模仿和学习的对象,教师的道德对于大学生而言,是耀眼的旗帜、是崇敬的榜样、是效法的楷模、是鼓舞其上进的精神力量。大学生从教师身上直接受到真理的启迪,他们基本道德信念的初步形成和道德伦理的主体意识乃至情感世界的升华,都是在教师自身品质、学识、人格魅力的潜移默化的影响中完成的。
法国大革命时期的思想家卢梭,在他的论教育专著《爱弥尔》中就告诫教师:“你要记住,在敢于担当培养一个人的任务以前,自己就必须要造就成一个人,自己必须是一个值得推崇的模范。”这就是说,教师忠诚教事业、热爱学生、勤于进取、严于律己、为人师表、严谨治学的品德将直接影响大学生良好思想品德的形成。
教师必须注意到:学生是教学中最活跃、最丰富多彩、最重要的一个变量。学生具有年龄差异、性别差异、个别差异(智力差异、原有知识结构差异、家庭差异、种族差异)等,这些教育心理学研究的核心内容将对大学生集体的良好形象的形成,大学生对教师的尊重起着不可忽视的作用,它不仅能带动全班学生对教师的尊重,而且也能抑止学生和教师对立的情绪。学校是一个整体,已经建立起来的大学教师的威信和声望,对别的年级、院系的学生,尤其是新生有直接影响。 教师的言行在大学生的心目中逐步形成的威望,大学生对教师的尊重和信任,教师对大学生的关心和爱护,师生间是平等关系等都将是维护正常教学的有力保障。因此,大学教师要重视自己威信的建立,就要重视大学生对自己的态度,这也直接关系到独立学院的信誉与发展。
(三)独立学院教师须反思的问题
必须指出:独立学院里,相当一部分教师对实事政治漠不关心,不注重个人思想政治素养的提高,不知道国家的政策法规,不知道国家对人才的需要方向,甚至不知道国家的教育方针。一些教育管理者仅仅注重就业指标,忽视对大学教师专业化成长培养中的思想政治素养的培养。难以想象一个思想和知识停留在历史的某一点上,仅仅接受和掌握现代科学文化知识而对现代情商和人格魅力一无所知、一无所有的教师怎样把人类文明传承下去?怎能让遨游在互联网上的大学生信服你的说教!
江南造园艺术具有风貌独特,小巧玲珑的美学特征,在中国传统文化中占有重要的位置。在现代室内设计逐渐现代化,商业化的今天,分析江南造园艺术的美学特征,对延续江南地区的传统文化符号,提炼江南造园艺术独特的造园手法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1 江南造园艺术的美学特征
1.1 哲学人文环境
(1)哲学思想环境。儒、释、道是中国传统思想的精髓。儒家思想主张积极入世,有所作为;而一部分文人士大夫因在当时的社会现实中无法实现自己的政治理想,希望借助老庄与佛教思想寻求精神上的解脱,从而造成了江南地区老庄与禅宗合为一体的“隐逸”哲学体系[1]。老庄思想追求无为浪漫,纵情山水的人生态度,禅宗理念则以清净淡泊、随缘无求为最高人生境界,文人士大夫们将“据于儒,依于老,逃于禅”精神生活模式[2]赋予传统造园艺术之中,展现出江南传统园林平淡清深、幽雅脱俗的意境之美。(2)人文化审美情趣。江南造园艺术风格多受中国传统文人山水画的影响,所以园中的景物搭配,草木栽植都力求遵循传统山水画创作的立意原则和构图要领,使整个园林的构思、布局、色彩体现了深厚的人文底蕴和诗画情怀,并且将诗情画意写入园林之中,使得江南园林与诗画的结合更为紧密,体现诗情画意的美学意境。所以表现出进退自如、宁静自然的野逸境界,并且通过园中的山石草木传达出超凡脱俗、物我两忘的精神境界。园中花草山石的选择搭配,亭台楼阁的组合布局宛若一幅传统文人山水画,描绘出江南园林空灵隽永的自然意境,这是品味造园艺术审美心理的最高境界。
1.2 环境空间布局
(1)空间布局错落有致。江南造园空间组织呈现出多空间、多视点和连续性的变化特征,表现手法上由起始、发展、、结尾等几个阶段组成,构架出层次丰富的空间艺术形式和内涵。同时,整个园林空间的组成非常精巧有序,大空间中包含若干个子空间,并且相互连通,前后呼应,在空间的分隔与联系来处理空间关系,古典私家园林的内部空间通常按照功能关系划分区域和院落,其中包含了若干个空间层次和主要景物,因此江南园林在空间上关系分明,层次清晰。(2)空间表达含蓄内敛。江南造园艺术在空间文化上呈现一种封闭的内敛型特征,造园注重园内空间和景观之间的关系。观赏者游览园林时,常常把观赏的注意力放在园中,园内基本上与园外空间隔绝,并不发生任何关系。这种造园布局的产生来源于中国人多倾向于采取含蓄隐晦的方式来表达艺术作品,起到引而不发,显而不露的艺术效果。江南园林每每采用这种手法把某些精彩的景致藏于偏僻幽深之处,避免开门见山,一览无余,体现出一种含蓄收敛的秀美境界。
1.3 室内装饰艺术
(1)装饰色彩清幽典雅。江南园林的室内装饰色彩与北方喜用红黄暖色调不同,园内的楼堂厅阁,亭榭廊舫的外观色调大多以冷色调为主,白色的墙面,黑灰色的瓦顶。室内的家具色调也很相似,大多用色泽黑里透红而滋润的紫檀木和红木,或者用色调黄的淡雅深沉的黄花梨木制作。因此整个室内装饰色彩色深沉,沉稳厚重,在加之大堂内的字画都为素色,这就显得室内恬静自然,古色古香,优雅清新。(2)装饰图案精美、内容丰富。江南园林中装饰图案主要是各种各样的雕饰和铺装图案。园内的雕饰主要是木雕和石雕。木雕都位于建筑的梁,枋,柱,门窗,扇,屋外走廊栏杆处等,常见用木制横,竖棂条组成各种几何图形,雕工精美绝伦。这些雕饰不仅仅有美化装饰和营造吉祥如意氛围的效果,还具有吸音的效能,雕饰内容越丰富,室内的空间就越安静无声。铺装的图案形式也有很多种,主要分为花纹铺地和花街铺地。花纹铺地常用的有人字形,席纹式,间方式花纹。这些铺地多用砖瓦,石片,鹅卵石,碎瓷片和碎缸片等材料,材料和工艺变化万端,丰富多彩。
1.4 室内陈设布置
(1)室内陈设布局对称灵动。江南园林的室内陈设布局追求对称与灵动。它以门屏或窗构成了室内陈设的轴心和主景,家具、陈设品的布局接近对称式布局。紧靠门屏设置条案、方桌或放一床榻,两边置方几;门屏前方的左右两侧则相对排列靠背椅及茶几。对称排列的格局营造出稳定、肃穆、中正的空间氛围。但是对称式的陈设格局容易造成严肃、方正的理性氛围,于是在瓶、钟、石、镜、花等的配置上追求自然洒脱的形式,显得比较随意,构成室内陈设布局中的活跃元素。这样,打破室内陈设整齐化一的不拘形式,在对称中蕴含着不对称的因子。使整个室内布局“相间得宜,错综为妙”。(2)室内格调古雅厚重。江南园林中的家具陈设在江南文风繁盛的背景影响下古朴典雅,渲染出室内陈设的儒雅气息。室内家具与陈设主要明式家具与书桌案台,家具以古朴大方的褐色为主,与建筑梁柱门窗等的深褐色在色彩上保持一致。室内家具以木制家具为主,家具平面多为正方形或长方形,同时,建筑雕饰和家具雕饰有时会采用同样的纹样和技法,且在家具与陈设品的选用、搭配和排列上,大小适宜,配合得当,主次分明,这一切使得厅堂室内陈设与建筑特点、空间氛围和谐相生。
2 江南造园艺术对现代室内设计发展的影响
(1)追求闲适优雅的设计理念。现代室内设计往往追求民族性和地域性,主要反映在室内设计文化的精神和物质层面上。在经济全球化、科技迅猛发展的今天,科技的发展和时代的进步使当代的设计师要创作出具有高雅格调的室内空间环境,依然会遵循“大象无形”、“大音希声”的创作之道[2]。现代人在繁忙紧张的工作之余,也希望能像古人那样享受畅游自然山川的悠闲乐趣。所以江南造园艺术的美学特质将这种从我国数千年的传统文化中提取出来的,并自觉地将这种传统文化融入到现代设计理念之中,对现代室内设计在设计思想上的发展起了重要的影响。(2)构筑曲径通幽的空间布局。现代室内设计是以创造良好的室内空间环境为宗旨,把满足人们在室内进行休闲、生活、追求高品质住宅享受的要求置于首位,所以在室内设计时不仅仅要考虑使用功能要求,而且要使室内空间舒适优雅;将江南造园艺术的空间布局融入其中,就可以处理好人们的活动规律、处理好空间关系、空间尺寸、空间比例;而且通过模仿自然形态,表现出师法自然的艺术创作效果,力图达到“虽由人做、宛若天开”的艺术境界,并合理配置陈设与家具,能够营造出独具风格的室内设计效果。(3)营造古朴典雅的装饰氛围。在现代室内设计中运用江南园林的传统装饰陈设艺术,可以创造出优美的室内环境、烘托出优雅的室内氛围、使室内空间具有层次感、塑造不同的室内风格、体现民族特色等作用。例如,在室内设计中想表现中式文化内涵的陈设,如明清家具,字画。此外,在墙上还可悬挂玉、贝、大理石的挂屏或在桌、几、案、地面上放置大理石屏、盆景、瓷器、古玩等。这些具有审美情趣的陈设元素组合在室内空间里,能对室内的空间起到画龙点睛的作用。发挥陈设品在空间设计中的作用,就能创造出丰富多彩的人性化空间。
3 结语
现代室内空间设计飞速发展,越来越引人注目,许多新潮的风格流派及设计手法相继涌现。我们应该在继承传统的基础上将其发扬光大,把传统江南造园艺术的精髓同现代室内设计相结合,使其更加复合现代人的审美。
参考文献:
一、引言
随着信息技术的发展,医学影像学也从传统X线诊断逐渐发展成为当今计算机断层扫描显像(CT)、B型超声波、磁共振(MRI)以及核医学影像四大影像技术为基础的医学影像学综合学科。在该种背景下,传统的教学模式显然已经不能满足当前影响专业教学需求,比较影像学作为一种全新的教学模式,开始在临床教学中逐渐获得了广泛的应用,而且发挥出了巨大的作用。本文正是基于该种背景,从比较影像学的相关理论入手,仔细对比较影像学在医学影像学教学中的具体应用及其重要性进行了探讨。
二、比较影像学的相关理论
1.比较影像学概念。比较影像学是近些年随着信息科技的发展而逐渐兴起的一种全新的影像诊断模式,其临床教学模式主要是基于医学影像学基础上,在临床应用的角度之下,将生理学、解剖学、病理学、临床各个学科以及医学影像技术学等多个学科结合在一起,使多种学科以医学影像学为中心组成一个有机的“生物链”进行综合教学的方法。
2.比较影像学的发展。随着计算机技术的发展,计算机断层扫描显像(CT)、B型超声波、磁共振(MRI)以及核医学影像一起组成了当今医学四大影像手段,它们在功能性成像以及形态学检查方面的应用相对已经十分成熟,而且在临床实践中获得了广泛的应用。但是随着目前各类新的医学功能分子影像层出不穷,如各类组合型一体化设备SPECT/CT、PET/CT、CAT等广泛应用,逐渐体现出了生物医学影像开始出现由分散逐渐走向融合的主流趋势。在该种背景下,比较影像学的出现及其发展开始成为了必然。
3.比较影像学教学法的必要性。在传统的医学影像学教学模式之下,教师往往在讲授某种影像学技术时,总是放大该种技术的优势而忽视其他技术的特长,久而久之就会让学生产生疑惑,或者造成学生的片面之感。因此,教师在讲授医学影像学课程时,需要注意对比较教学法的应用,向学生讲清各种诊治方法的不足和优势,这也是比较影像学教学法应用的必然和必要性。
4.比较影像学的应用模式。在现代医学影像学的比较影像学教学模式中,首先应该通过专题讲座让学生真正明白和理解比较影像学的基本方法和概念,然后以多组病例为切入点对具体的方法进行讲授,最后在实际的工作中,尽量多和学生一起应用比较影像学的方法对疾病进行诊断。
三、比较影像学在医学影像学教学中的重要性及其应用
1.满足了现代医学影像学的发展需求。在传统的医学影像学教学中,教师往往都是按照教材的顺序依次对各个组织系统的成像原理、成像方法、正常和异常影像的表现等进行讲解,而对于其他影像学的表现很少涉及,显然学生很难从整体上对疾病的认识进行把握,同时对各种医学影像学的诊断手法也缺乏系统的认知。目前,随着各种成像设备的横空出世,比如三维后处理软件工作站等,使得影响图像质量和检查范围不断得到提升。在这种情况下,传统的教育模式显然无法满足学生在未来的临床工作需求。因此,在授课中加入其它医学影像学的表现,并对图像之间的差异进行比较,能够显著提升医学影像学的教学效果,满足现代医学影像学的发展需求。
2.疾病的全面、多角度分析。应用比较影像学可以向学生更加全面以及多角度地对疾病进行了解,一般情况下在对某种疾病的影像学表现时,适当地结合其他影像学技术进行展现,能够通过比较来找出该种疾病在不同影像表现间的相似和不同之处。从而在各种影像表现所反映的解剖、病理、生化等信息间的联系的基础上,有针对性地解析为什么会出现该种影像,比较适合于学生在本质上对疾病的成因、发展和预后进行了解。可以说,每种医学影像学在疾病的诊断中都有着各自的优势和不同,学生能够学习和掌握同一种疾病的不同成像技术和检查方法下的图像特征,有利于从全面和多角度下对疾病进行分析。
3.提高了学生的临床实践能力。随着现代化医学影像学学科的发展,学生在实习时面对的内容一般情况下是非常多的,其往往在面对CT、MRI、普通X射线以及超声等各种影像学诊断手段时显得无从下手,即使当时掌握了,随着时间的推移仍然被遗忘,从而不得不回到岗位后再重新学习。而比较影像学将从根本上为此类问题的解决提供了一种良好思路,学生在比较影像学的教学手段之下,可以对各种不同医学影像手段进行横向的比较,在此基础上还可以实现举一反三、触类旁通,从而有效提升了临床教学的效果,从而建立起了影像专业整体框架,能够认识到影像专业的发展方向,使其对将来走向工作岗位充满信心。
4.比较影像学的具体应用内容。一般情况喜爱,比较影像学课程的主要内容可以归纳为如下两个方面,其一是对各种医学影像学自身发展的纵向比较:(1)影像设备的进步、更新和与之相联系的新技术的采用,这些进步给临床带来的益处;(2)显像剂的发展史及与之相联系的新技术的采用;(3)介入显像的发展史以及有针对性地解决的临床问题;(4)从各影像学各自的纵向发展史中找出共性和规律,以预测今后的发展。
其二是对各种医学影像学技术的横向比较:(1)各种医学影像学技术的原理、方法、适应疾病、诊断效能以及优缺点等;(2)各种医学影像学技术的准确度、灵敏度以及特异性;(3)同一患者各病程的影像学比较;(4)各种医学影像学技术的性能及成本比较;(5)创伤性及其不良反应;(6)各种医学影像学技术在疾病决策方面的比较,通过比较提出对某一疾病检查的优选方案。
四、结语
总之,医学影像学作为当今发展迅速的一门医学学科,分散和融合必定会成为未来的主流趋势,这也是比较影像学教学方法应用的必然性,从而为未来培养出高素质医学影像综合人才的奠定重要基础。
参考文献:
[1]胡芳,王志强,罗红缨,李涛,张盛甫,刘晨. 比较影像学结合CTM在医学影像学实践教学中的应用[J]. 湘南学院学报(医学版),2013,01:71-73.
[2]王少雁,王辉,李佳宁,冯方,陈素芸,吴书其,傅宏亮. 比较影像学与PBL教学模式改革在核医学住院医师规范化培训中的应用[J]. 教育生物学杂志,2013,04:294-29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