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中地理学科教学基本要求汇总十篇

时间:2023-10-07 15:19:49

序论:好文章的创作是一个不断探索和完善的过程,我们为您推荐十篇初中地理学科教学基本要求范例,希望它们能助您一臂之力,提升您的阅读品质,带来更深刻的阅读感受。

初中地理学科教学基本要求

篇(1)

1.命题的指导思想和原则

坚持体现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正确导向,本着有利于体现九年义务教育的性质—基础性,有利于基础教育课程改革,有利于稳定正常教学秩序的原则;注重考察学生学会学习的能力,培养学生收集和处理信息、独立分析问题的能力。同时注意加强与学生生活以及现代社会和科技发展相联系,关注学生的学习兴趣和经验,着眼于学生的全面发展和终身发展,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促进学生生动、活泼、自觉地学习。

2.命题的基本要求

2.1基础性——“以学生终身发展为本”

根据新课程要求,学习对终身发展有用的地理。“精选终生必备的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

(1)以基础知识为主

人教版教材都是根据“课标”的要求精选了是初中学生必备的地球与地图、世界地理、中国地理等地理知识,注重地理知识的基础性。在模拟试题中我选择了例如:七年级的经纬度、大洲大洋、“世界年平均气温分布图”。八年级的我国省级行政区图、我国干湿区图、我国轻、重工业部门等。

(2)注重学生最基本技能的培养

识图能力既是地理课程内容之一,也是学生学习地理的基本技能。不仅对学生地理学习有用,而且对学生今后的生活有用。现代社会将会越来越多地与地图打交道,生活离不开地理,地理离不开地图。因此,识图能力是地理能力的重点。在模拟试题中我选择了例如:七年级的经度图、海拔和相对高度、世界年平均气温分布图。八年级的我国土地利用百分比图、我国省级行政区图等。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也是地理的基本能力之一,试题中也占一定的比例。例如:分析三种民居分原因、水果与我国所生长的地区的关系。

2.2指导性

新课程教材怎样使用,教师把握到什么程度,那些知识点需要学生理解到什么程度,是目前新课程实施的难点、重点。在平时教研、培训的基础上,试题也具有一定的导向性。一方面注意关注不同类型的学生,在选做题中选择了这一样道题:用地理学的原理分析“人间四月芳菲尽,山寺桃花始盛开”,目的是使有一定基础的尖子生有提高的空间,引导教师在教学中让尖子生也能吃饱。另一方面注意引导教师教学中不单纯重知识的结论,更要注重获得知识的过程。在题型上不采用书上的原题,有些试题是靠分析得来的。例如读图分析,就是让学生通过分析得出结论。避免了学生死记硬背,期末出几张复习题,只要学生期末背好了,平时上课不听也能得高分的局面。教师平时教学指导不到位、不注重知识的发生和发展过程,学生也得不到高分。所以要求教师平时教学不能按老路子走了,必须按新教材的步骤,由浅入深逐步引导,教师要清楚什么是基础,怎样逐渐培养基本技能,学生应该学会什么。

2.3生动形象、灵活多样性

图文并茂,体现地理学科的形象性和直观性的特点,增加一部分学生动手绘图题,具有趣味性,试题类型多样、灵活,答案不唯一,具有开放性,给学生发展和想象的空间,符合学生的年龄特点。例如:根据“人口问题漫画”谈谈感想、“画出200C、00C、﹣100C的等温线”。绘制我国土地利用百分比图、“请你为当地人民设想一下,如何能充分合理地开发A区”、读漫画“所剩无几”分析回答以下问题等。

2.4注重“人文”性

以往地理教学内容偏重自然,忽视“人文”,《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试行)》中明确指出“人文素养”的形成。新教材“人文”地理部分比以前突出,比重是:人文、自然各占50%。模拟试题“人文”占51%,自然占49%基本符合《地理课程标准》的要求。例如:简要说明下面三种民居设计的原因、人口增长过快所带来的问题、我们的宗教活动、农业布局、我国省级行政区、发展和建立新兴高新技术产业的最重要的条件等。

2.5注重与现代生活、社会发展相联系

地理课程标准中指出“学习对生活有用的地理。”地理课程要提供给学生与其生活和周围世界密切相关的地理知识,增强学生的生存能力,模拟试题增加了生活试题。例如:保护世界文化遗产、天气与生活、火山地震分布、节约用水、南水北调工程问题等。

3.命题的注意事项

3.1题型多样,覆盖面广

试题灵活多样,覆盖面广。给分点要小,一个大题不能占太多分。覆盖面要全,各个章节都要有题。每册教材所占比例:

3.2难易度要适中。易、中、难比例6:2:2 。

3.3不出教材的原题,教师自己编题,要有自己的思路、风格。

命题要准确、无知识上的错误。

3.4严格按“课标”的要求,达到课标程度。

例如:目标水平结构

篇(2)

近年来,新课程改革以风雨雷霆之势席卷中国学校教育,各个学科教学在此感召下,进行了大刀阔斧的祛腐除弊,新的教学模式和教学手段在课堂中广泛应用,打破了传统教学一片死水的湖面,逐步映射出汩汩奔流的生动情境。在新课程背景下,笔者经过长期的地理教改实践,在学生的思维能力培养方面初有建树,愿与各位教育同仁分享交流。

一、在地理教学中培养学生的形象思维能力

在初中地理教学中,很多的地理现象较容易引起学生的关注,学生的形象思维在对事物的观察中得到锻炼。地理形象思维不是转瞬即逝的灵感闪现,而是可以切实存在于日常教学中。在地理教学中,有针对性地对学生进行形象思维能力的培养和强化,对于学生地理学习能力很有帮助,对启发学生在实际生活中运用地理知识认识事物、解决问题也是大有裨益的。在地理教学中培养学生的形象思维能力,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着手:(1)通过具体实物和图片影视资料立体直观地呈现地理形象;(2)借助教师高超的语言优势,描绘具体的地理情境;(3)整合地理中简洁丰富的线条符号和示意图形,再附上一些说明文字,将特定的地理知识内容形象化图示。这些直接或间接的形象内容资料,为培养和发展学生的形象思维能力提供了最基本的原始资料。

二、在地理教学中培养学生的抽象思维能力

由于初中生的身心尚未发育完全,其抽象思维能力有限,教师在教学中应从学生实际出发,运用附着形象思维的诸多资料,把有关地理事物直观地表达出来。在地理教学过程中,教师要围绕“主题作业”对学生施以点拨、提示,引发学生主动思考、探究的意识。如,在讲授“黄河水系”章节时,可以向学生展示相关幻灯片,提醒学生注意观察黄河在流淌过程中,流域面积的变化,让学生在直观视觉中进行抽象思维能力的训练。

三、在生活中寻找素材,发展学生的发散性思维

在对水产及野生动物保护等相关章节进行讲解时,由于涉及知识众多琐碎,如果一味地让学生死记硬背,难免会出现内容交叉混乱的情况,学生对知识的记忆缺乏生动的感官刺激,不利于知识的掌握和巩固,更无法做到学以致用。如果在地理教学中,能将教学内容与学生生活实际紧密结合,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就会大幅提高,效果也会出现质的飞跃。如,在向学生“推销”野生动物时,本来学生就对野生动物缺乏一定兴趣,更谈不上去主动了解。教师在教学中,只要将生活中的点滴与教学内容有机结合,学生对知识理解和记忆就变得轻松多了,学生在此过程中,思维活跃度也会得到一定提升。

四、从地理学科特点出发,培养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

在初中地理教学中,教师为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引发学生的积极性和主动性,一般都会从与地理相关的旅游、动物群体等多个角度作为切入点,迅速唤起学生的求知欲望。主要形式就是在看似互不相关的地理事物之间建立挖掘某种逻辑关系,培养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

在地理教学中,有意识地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是新课程教学改革的重点,也是素质教育的基本要求。初中地理教师要不断更新教育观念,调动一切积极因素,利用诸多教学资源,优化教学手段,开展形式多样的教学活动,让思维能力培养的触角延伸到课堂的各个角落。

篇(3)

关键词:

地理教具;初中地理;课堂教学;应用

在新形势下,社会的发展对教育提出了全新的要求,初中阶段的教育作为九年义务教育阶段的重要时期,保证各学科教学质量的意义已毋庸置疑。地理作为初中阶段的一门重要学科,具有着重要的基础作用,直接影响着学生后续地理知识的学习质量。然而从地理学科本身的特点来看,不仅带有着众多的抽象概念,同时各知识的复杂性也较高,对于学生来说,地理的学习普遍存在着较大的难度。长期以来,在我国传统教育体制的惯性影响作用下,初中地理教学模式均在围绕教材照本宣科,在地理课堂中,对于知识点的讲解仅仅是对地理教材的平铺式展开,单一化的理论灌输使学生的学习兴趣大打折扣,教学效果可想而知。新课改的普及,对初中地理教育提出了全新的要求,为了更好地满足新课改政策的要求,地理教具的应用逐渐被赋予了高度的关注,不仅有利于教师的“教”,更有利于学生的“学”,对于初中地理教学质量的提升具有着积极的促进作用。

一、初中地理教学中应用地理教具的意义

地理教具就是地理教学工具,是用于辅助地理教材进行地理知识讲解的重要教学资源,包括地图、地球仪等实体以及基于多媒体技术的现代化媒体设备等。长期以来,初中地理学科的课堂教学均以教材的理论灌输为主,学生身处于抽象且复杂的知识体系当中很难提高学习兴趣。而教具的应用,则能够将抽象的地理知识具体化,学生通过对地理教具的认识形成对地理知识的更深层次理解。比如应用地球仪,能够引导学生更直观地认知世界,并更清楚地掌握基本的地理知识;地图的应用在加深学生印象的同时还能锻炼学生的读图能力。总而言之,初中地理教学中应用地理教具的意义主要体现于两大方面:一方面,便于教师提高课堂教学效率,将教学内容拓展,借教具的辅助将更多更抽象且复杂的关键地理知识点有效传递给学生,从而提升教学质量;另一方面即在于能够促进学生对地理知识的吸收和转化率,并且能够通过多媒体教具的应用引导地理知识回归生活,更进一步深化学生对地理知识的理解,从而不断提升对地理的学习兴趣。

二、地理教具在初中地理教学中的应用方法

地理教具的应用优势已经被得到了广泛的认可,鉴于初中阶段的地理教学处于重要的基础时期,在此阶段打好学生的地理基础意义重大。然而初中地理教学的综合性过强导致复杂性上升,宏观性特点也极易使学生陷入学习的困境当中,地理教学的立体化与系列化成为了地理教育现代化发展的必由之路,因此不断创新与完善地理教具实为促进当代地理教学质量的根本动力。新课改政策要求当代教育课堂要切实还原学生的主体地位,将传统的“灌输式”教学模式调整为师生双向的“互动式”教学模式,课堂的理论讲解也被要求过渡到启发式的引导教学。初中阶段的学生年龄特点决定了普遍具有着较强的好胜心和求知欲,教师对于地理教具的合理化应用能够有效化“静听”为“动学”,学生的主体地位也能够由此体现,对于学生地理学习积极性的提升大有裨益。要想实现地理教具价值的重要前提是要能够保证教师对地理教具的正确利用,只有教师密切结合课堂教学的实际内容,将教具应用到对抽象知识的具体化上,才能有效将复杂的知识简单化,通过对学生非智力因素的深度开发达成事半功倍的教学效果。

(一)合理化利用既有教具

初中地理是地理教育的重要基础阶段,此时期的地理教学以基础知识为主,对于学生来说,初步接触地理并不会对地理知识具有多么深刻的了解,而地理知识又具有着无可避免的宏观性与抽象性,理论概念等更是相对严谨,对学生的记忆力要求较高。用于地理教学的既有教具主要包括地图与地理学图片等,尤其是地图之中更囊括着众多的地理信息,学生不可能用很短的时间就将地图当中所承载的信息刻进脑海,因此教师应当在教学过程中不断强化对地图的利用频率,给予学生以更多的时间对地图进行浏览以深化记忆力。为了避免学生对此产生抵触情绪,教师有必要掌握好地图等教具的使用时机。比如在进行人教版七年级上册《地球和地图》内容教学时,教师就应当引导学生对地球仪和地图形成一定的认识,并可根据实际条件适当应用多媒体进行拓展教学,引导学生认识到熟悉地图的重要性,从而为后续内容教学的顺利开展打下良好基础。

(二)对地理教具进行科学化开发

对地理教具的开发已经成为了当前教育新形势下的必然趋势,反过来从地理学科的教育目的来看,为的就是能够使学生具备了解地理现象与解决地理问题的能力,从而提高生活常识的储备量。相对来说,地理知识体系有着极其广阔的覆盖范围,除了重大的地理现象之外,还会涉及诸多微观事件,也都能够用地理知识进行解释。因此对于地理教具的开发并不一定非要集中在基于现代化多媒体的视频与微课等方面,完全可以进一步联系生活实际保证地理教具开发的科学性。比如在进行人教版七年级上册《地球的运动》教学时,教师则可以引导学生利用文具对地球的自转与公转进行模拟,以此对地球的运动知识原理等形成更深刻的认识。与此同时,还能使学生在参与地理教具开发的过程中拓展思维,潜移默化提高发现问题与解决问题的能力,最终促进学习效果的提升。

三、结语

综上所述,在教育现代化发展的新形势下,初中地理教学模式的改革势在必行。地理教具的应用对于促进初中地理教学质量具有着重要的作用,因此教师有必要对此予以高度重视,以教具的应用辅助课堂教学,促进课堂教学质量的稳步提升。

作者:谭明虹 单位:重庆市万州沙河中学

参考文献:

篇(4)

《基础教育课程改革与发展纲要》明确指出,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具体目标之一:“改变课程实施过于强调接受学习,死记硬背,机械训练的现状,倡导学生主动参与,乐于探究,勤于动手,培养学生收集和处理信息的能力,获取新知识的能力,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以及交流与合作的能力……这对教师驾轻就熟的教学提出了严格的挑战,对教师的专业素质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教师只有不断调整其教学行为,以追求教学的有效性,从而促成教学目标和学生全面发展目标的最终达成。

一、目前农村初中地理教学中存在的问题

长期以来,地理学科在中学教育处于比较劣势的地位。2002年,泉州市地理重新纳入为中考的科目,地理学科的春天好像到了。可时至今日,地理课的命运并没有真正地改变,在学科教学中仍然是“第三世界”。原因是在初二年的地理会考中,考试命题虽然注重考核学生基础知识与基本技能,虽然考试中也兼顾能力考查,但是难度偏低。师生只要在临考前的一学期突击一下,也可以考到优秀等级。可一旦升入高中,就会发现地理知识在他们记忆中并没有留下多少,“优秀”的等级只是临时性记忆获得的,并不是学生的地理能力真正得到了提高。因此,我们地理教师有责任帮助学生在初中阶段实现地理知识技能和能力的真正提高,为高中地理的学习奠定良好的基础。

可事实上,学生对地理学科重视不够,加上大部分老师在教学实践中“穿新鞋走老路”,采用传统的教学模式,依然依靠一支粉笔一张嘴,一堂课从头讲到尾,学生死记硬背,“满堂灌”“填鸭式”,这样的教学怎么能引起学生的兴趣。这样的地理教学怎么会有出路,又怎么能真正提高学生的能力和地理技能?

于是,随着教学改革的不断深入,农村地理学科出现了一些令人尴尬的教学局面:一方面,老师们不断接受新课程改革的新理念,在教学经验交流会上,对新课程教学改革大谈经验心得;另一方面,在教学上沿用习惯的传统教学方法,只要跟着会考的指挥棒走,师生的教与学“涛声依旧”也没有问题。因此,怎样摒弃无效教学,改善低效教学,进行有效教学,保证新课程目标的实现,已经是我们农村地理教育工作者面临的不可回避的问题了。

二、什么是有效教学

有效教学的“有效”,主要是指通过教师在一种先进教学理念指导下经过一段时间的教学之后,使学生获得具体的进步或发展。有效教学的“教学”,是指教师引起、维持和促进学生学习的所有行为和策略。简单的讲教学的有效性,笔者以为应该是在一定的单位时间里,教学任务得到最好的完成,换言之,也就是学生获得的知识最多,收获最大,而且接受知识的过程是愉快的,精神上得到了充分的享受。

三、如何实施有效教学

教师如何在新课程背景下提高地理课堂教学的有效性是当前地理课程改革成败的关键所在。笔者结合平时的教研情况,对提高农村初中地理教学的有效性谈谈自己的看法。

1.加强教师自身个性魅力是实施地理教学有效性的起点

作为一名好教师,在课堂上你幽默、激情、睿智、豁达,时时感染着学生的上课情绪。充满爱心,有了爱心,你才会真正替学生考虑,你才不会因为学生一次偶尔的调皮而给学生过分的惩罚。你才会从大局出发,把自己放在教学的大集体里,而不会只为了自己的单个科目的成绩,忽视了学生学科的平衡发展;你才会关注到学生的内心世界,细微体察学生的情绪波动,及时给学生以润物细无声的开导与指点;有爱心,才有亲和力。爱心的适当表露,便使亲和力得到很好的体现。作为教师要平易近人。学生喜欢你才愿意上你的课,学生喜欢你的课,才会认真听你的课,学生认真听你的课,你的教学效果才会好。我时刻提醒自己:要把自己融于学生中,把他们当成自己的朋友,我和他们是平等的关系。要和蔼可亲,要让学生觉得你是容易接近的,这样学生有问题才会与你探讨,学生听你的课才会轻松自然,学生才不会因为讨厌、害怕而拒绝学习。古语曰:“亲其师,才能信其道。”学生喜欢你,愿意和你接近,那你在教学实践中更容易被学生信赖和接受。

2.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是实施地理教学有效性的动力

教育家斯宾塞说:“教育使人愉快,要让一切教育带有乐趣”。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初中地理学习效果的好坏,很大程度取决于学生对该学科的兴趣。因此,在教学中,教师要培养学生积极学习地理的状态,首先要培养学生学习地理的兴趣。

教学实践证明,精心创设各种教学情景,能够激发学生的学习动机和好奇心,培养学生的求知欲望,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引导学生养成良好的意识倾向促使学生主动参与。例如,在学生进入初中的第一节地理课,关乎着学生能否对地理产生强烈的好奇心和求知欲。怎样才能吸引学生的眼球呢?一定是学生熟知的生活中的事物,又能折射一定的地理环境,对于其间的关系能够激起学生的思维,用地理的头脑思考问题,引发兴趣。基于这种思想,所以除了教材中的例子又选取了热门电影《后天》“CO2的温室效应”带来的全球气候变暖,使冰河期重返地球;身边事――惠安火电厂的建设对环境与发展的问题,让学生初步感知资源与环境问题是地理研究的重要问题,学习地理是为了更好的生活,地理是有用有趣的学科!带着许多暂时无法解决的问题学生开始奇妙的地理学之旅,学生精神集中,思维活跃,进入最佳的学习状态。

为了让学生学得好,学得生动有趣,我充分挖掘教材的趣味因素,运用多媒体等设备,让课堂变得生动活泼,让学生对课堂感兴趣,只有生动,才能吸引学生的注意力;只有活泼,才符合学生的心理特点,使他们感受到学习的乐趣。学生一旦对学习感兴趣,就会乐于接受它,变“苦学”为“乐学”。乐学是学习的最高境界,在这样的教学方式中,学生能愉快地接受,并且也取得了很好的效果。

此外,教师还可以充分发挥地理与生活的紧密联系,地理学科综合性强的优势,激发学生学习地理的兴趣。如引入历史典故、传说、时事政治等;激发学生兴趣的方法多种多样。善于激发学生兴趣是一种智慧,著名学者许纪霖说过“我不能改变这个世界,但我可以改变我的课堂”。只要我们心中有学生,我们就会有奇招妙想让学生喜欢上地理,从而在原有的基础上获得更大的进步和发展。

3.构建多彩课堂是实施地理教学有效性的途径

初中生的年龄正处在青春期,好动是初中生的典型特征。传统教学往往是学生的被动学习,忽略了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主体地位和年龄特征,这一阶段学生往往对枯燥乏味的理论讲解以及对教师重复演示的所谓活动课并不感兴趣,而教师是教学的参与者、引导者也是策划者、组织者,在教学过程中构建形式多样的多彩课堂,让学生成为学习的主人,是初中地理课堂活动有效性教学的有效途径。在教师的备课过程中,备学生是基本要求,我们知道不同的学生有着不同的个性,因材施教、备好学生、备好学情,针对学习内容的不同和学生认知、情感的实际,在教学中突出学生的主体地位,采取学生喜闻乐见的课堂活动,促使学生积极参与到教学中来,积极自主的探索学习,是初中地理课堂有效性教学的重要途径。具体来说,包括了演讲、辩论、讨论、竞赛、学生授课、多媒体地理图片展等课堂活动形式,如单元考试可以改变为在课堂教学中模仿和借鉴电视综艺类节目等形式,开展知识竞赛活动,让学生在“赛中学”、“学中赛”,学生心理特点总是争强好胜,不甘居人后,这样既能提高学习效率,扩大学生的知识面,又培养了学生集体主义观念和竞争意识,让地理课堂从沉闷走向活跃。又如,学习《南方地区》时,在适当辅导后我与学生转换角色,让学生当“老师”,而我成了“学生”。在“小老师”完成了教学任务后,我做了调查,学生的学习任务完成情况居然比老师授课还好,这也符合M・希尔伯曼的有效教学的量化理论:学生对所教内容的平均回忆率为:由教师单纯讲授活动:30%”以下!而由“学生教学生”的学生主体活动:50%以上!所以教师应斟酌学习内容与学生具体学情,合理采用丰富多彩的教学活动促进地理学科的有效教学。

4.运用多媒体辅助教学是实施地理有效教学的催化剂

我们都知道,一个人对信息的储存来说,单纯的朗读、听、看的识记效果并不理想,而视听结合则能记忆50%以上,由此可见,使用两种以上的教学渠道就比单一渠道效率高得多。通过现代教学方式――多媒体教学,让学生的听觉、视觉及手脑等感官都充分调动起来,能多渠道接受信息,提高认识能力和理解能力。这样知识在大脑中的印象才会更深刻,更强烈,记忆得更牢靠。地理是一门趣味性比较强的学科,很多地理知识可以利用多媒体将知识以生动有趣的方式呈现在学生面前,同时很多地理现象也可以利用多媒体动画来模拟。例如,在教授《地球与地球仪》时,学生刚接触地理就碰到这些抽象的地理事物和现象,往往一头雾水,不知所措。应用多媒体教学,可以把抽象的经纬线形象立体的表现出来,地球的自传与公转也很容易通过多媒体的演示变得生动化和简单化。通过这些多媒体方式可以让学生很形象的认识地理现象,不再局限于传统教学中的“口授”,让学生通过调动多方面的感官,科学形象生动的掌握好地理知识和地理现象,在轻松愉快的环境中完成教学任务,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5.坚持不断地教学反思是实施地理教学有效性的保证

有效教学需要教师具备反思意识。反思性教学被认为是教师专业发展和自我成长的核心因素。教师是实施有效教学的关键,只有不断提升自己的专业水平,才能更好的实施有效教学。怎样提升呢?就是反思与学习。美国学者波斯纳提出教师成长的公式:成长=经验+反思。如今,我们对其进行了修改:成长=经验+学习+反思。教师上完一节课后,及时反思自己的教学行为是否有效:“我的教学有效吗?”“什么样的教学才是有效的?”“有没有比我更有效的教学?”“我的某一环节应如何调整更有效?”等等,不断地对教学观念的反思、对教学设计的反思、对教学过程的反思、对教学行为的反思、对教学反馈的反思。反思要持之以恒,贯穿于教学活动的始终。这样才能使自己的地理教学更有效。

总之,在具体的教学过程中,应针对学生情况灵活应用,因材施教,具体学生具体分析,方能有效提高教学质量,让学生学有所得,真正从学习当中获得乐趣,从而提高地理教学的有效性。

参考文献:

[1]赫伯特・史宾塞.史宾塞的快乐教育.

[2]高慎英,刘良华.有效教学论.广东教育出版社,2004.

篇(5)

由于我国区域之间、城乡之间、学校之间差别很大,而初中地理新课程改革需要有大量的、可供选择的信息学习资源和现代化的教育教学设施,而且全国初中地理教学只有一个地理课程标准,这对于我国这样一个经济文化发展极不平衡的国家,是不符合实际的。农村大部分地区经济文化发展较落后,难以成为初中地理新课程改革的强大后盾。农村初中地理教学软硬件均不够完善,要进行地理新课程改革尤显“水土不服”,面临严重问题。新课程改革实施之后,区域、城乡之间教育的公平问题日益凸显出来[1],城乡之间的初中地理教育质量差别愈来愈大。

二、初中地理教学地位尴尬

1.“副课”地位

考试的评价功能对教育教学行为会产生导向作用。国家规定高考、中考要考地理,则中学地理教学就会受到各级教育主管部门的高度重视,地理教师教学热情高涨,学生及家长积极配合,高度重视,教学效果良好。否则,地理教学就像是可有可无的课程影子,正常的课堂教学都会难以开展。由于我国在上世纪90年代中期高考不考地理,2001年新一轮课程改革前,全国各省中考不考地理,2004年6月,随着新课程改革的深入,全国38个新课程改革国家级实验区迎来了新课程环境下的中考改革,但至今有些省、市的中考地理分数只计入毕业成绩,不计入升学成绩,造成有些学校只在初一、初二开设地理课程,初二进行毕业会考后初三不再开设地理;有些省、市初中地理不用进行中考或会考,即使中考考地理,但所占比例小,且考核的内容也是非常基础的,试卷也不能反映出学生所学,学生即使平时不认真学习地理,只要中考前突击记忆也是能考高分的。

不少农村学校的管理者、教师及学生家长对于新课程教学改革还处于传统教育教学的思维当中,学校所有的工作几乎都是围着中考转,认为只要中考成绩好,就是人民满意的好学校。由此便导致许多农村学校不重视初中地理教育,把地理作为“副课”。绝大多数学生及其家长对地理学科也极不重视。学生上地理课积极性不高,甚至把地理课当作是放松神经或做其他课程作业的自修课,课后更不愿花时间去复习巩固,这对地理教学形成了非常大的冲击,导致地理教学工作举步维艰,地理教师提职提干较难,地理教师专业思想发生动摇。

2.教而少研

很多农村初中没有成立地理教研组,地理科的教研活动很少或者根本就无法开展,没有开公开课或者探讨课,校本研修培训力度不够。学校对地理科目的教学常规工作的检查也不重视,导致老师备课、上课、改作业和课后辅导工作环节的质量难以得到保证,给学生和老师造成地理科目根本就不重要的感觉。

三、农村初中地理教师整体素质偏低

1.地理教学师资力量不足

农村初中学校专职地理教师少,科班出身的地理课专任教师更少。我们对某市33所农村初中学校进行调查,得到以下数据:33所学校中,有18所学校一个科班出身的地理教师都没有;33所学校共有教师139人担任初中地理课堂教学,其中地理本科或专科毕业的教师只有23人,其他116位非地理专业毕业的教师主要有以下几种类型:①兼职教地理的教师。由语文、数学、英语、物理、化学、政治、生物、历史、教育管理、美术、音乐、体育、计算机等学科的教师兼职担任地理课程教学。②转教地理的教师。主要是一些“老弱病残”的年长教师转专业改教地理学科;大学刚毕业的其他专业教师,因其专业教师过饱和而转专业改教地理学科;农村初中近年来学生人数减少,语文、数学等学科教师数量需要减少,有些老师只好半路出家转教地理。③以工代教的职员教地理。

为了更好地了解农村初中地理课堂教学情况,我们分别到六所农村中学共观摩了10节公开课,发现所开课教师中,除2位特别有钻研精神的优秀教师上的是优质课外,8位教师缺乏地理专业知识,对地理学科教学的认识和研究程度不够深入,知识间的联系很难讲授清楚,甚至有些老师连一些基础的地理专业知识都不懂或弄错。

农村初中地理教师对地理新课改知之甚少,《义务教育地理课程标准(2011年版)》已于2012年秋季开始执行,但我们调查的40位农村初中地理教师中,没有1位教师知道有《义务教育地理课程标准(2011年版)》。

2.地理教师教育理念陈旧

大部分初中地理教师对新课改不了解,或知之甚少,仍然是传统的教育教学理念,看不到学生间的个体差异,用一把尺子要求所有的学生,主要关心的是学生的考试成绩,没有对学生进行综合素质的培养;课堂教学方法单调、枯燥,基本上还是靠一支粉笔一张嘴。地理要中考的学校,大部分地理教师上课不是按课程标准的要求,而是按中考考试大纲考点要求,采用灌输法,从头讲到尾,包办代替,教师唱的是独角戏。

有部分教师对新课改了解而且是热情的,但观念过于偏激,容易陷入新的误区,认为新课改是对旧课程的全盘否定;对学生的个体差异认识极端化,如对学生身上的毛病不但不加以批评教育,帮助其克服,反而当作学生的个性化加以纵容;教师在教学中忽视或者抛弃传统的教学方式,过于重视新的教学方式如探究性学习等,但却没有真正理解其教学实质,教师不加以引导,认为课堂吵闹,小组学生七嘴八舌地说话就是探究,教师缺乏课堂调控艺术、能力和技巧。

部分教师上课照本宣科。有不少初中地理教师,还是以教材为中心,一切教学活动围绕教材展开,照本宣科,认为讲完了教材中所规定的内容,教学就算结束了,学生到底学到了多少,三维目标实现了没有,教师是不会去关心的,教师注重的只是短期效应,而忽视了应该为学生的终身发展奠定基础。

3.地理教师专业知识储备不足

新课程教科书的内容结构都有一定的变化,拓宽拓深了地理知识,科班出身的地理教师均感到力不从心,更何况非科班的兼职地理教师呢?非科班的地理教师没有经过地理专业培养,缺乏必要的知识储备,对地理教学内容把握不准确,难以达到应有的认识高度,面对新的教学内容和课程标准要求,不懂得如何备课、如何教学;对课程标准的学习不深刻,授课时讲不出知识联系,教师制作地理教学课件能力也较低,上课照本宣科或过分依赖教参及网上教案,不能较好地整合和利用教材内容。兼职教师需把主要精力用来担任其他科的教学,也就没有多少精力专心于地理课堂教学了,上课普遍存在一种应付心态,能把学生管住就行,这怎么能完成教学目标?

4.地理教师继续教育不到位

(1)培训机会少

各级教育主管部门举办的教育培训、专家讲座、教学比赛活动,大多没有地理学科。有些面向地理教师的培训,但因农村学校经费紧张,不能完全解决或只能部分解决教师的培训费用,参加培训的地理教师需自掏腰包,可农村初中教师的家庭收入普遍偏低,有些老师最终只好放弃培训机会;农村初中也缺少一些有关实施新课程改革的书籍或资料;地理教师也难走出校门观摩优秀教师的示范课;农村中学教师上网是一件奢侈的事情,因此,网络培训很难开展。

(2)培训形式化

现在的培训很多也只是形式化,有教师戏称:培训培训,无非就是让老师报个名交个钱,再给你发一个培训证明罢了。至于培训内容是否是教师需要的,在培训中能学到多少,也就很少有人研究了。教师培训缺乏对被培训教师教育教学工作的有效指导。

(3)自我充实时间少

地理教师必须勤于学习,博览群书,善于积累,使自己不仅要有丰富的地理专业知识,而且还要有广阔的文化视野和深厚的文化底蕴。教师应密切关注地理研究的前沿动态,了解地理学界最新的研究成果,结合自己的地理教学加以运用。但现实生活中能够做到的却微乎其微。地理教师数量少,教学任务重,有的教师一人要担任六七个班的教学,大多是跨年级上课;兼职地理教师更是难以分身。教师整天忙于备课、上课、批阅作业、学生的管理及辅导,很难抽出时间和精力加强学习,充实自我,自身素质难以得到提高。

5.地理教师工作积极性不高

据调查,农村初中地理教师基本上能完成学校安排的各项教育教学工作的基本要求,但能把教学工作做到更好的就少之又少了。乡村学校教师的经济待遇普遍不高,一些刚出来工作的年轻老师每个月还领不到2000元钱。很多老师经济和生活压力相当大,即使工作出色也没有什么奖金,工作积极性受到极大挫伤,加之不少农村学校的管理就是狠抓成绩,教师的职务晋升、年度考核、评优评先、评职等均与学生的中考成绩挂钩。地理在中考中的“副科”地位,使得地理教师在职务晋升、年度考核、评优评先、评职等方面难以胜出,这很大程度上挫伤了广大地理教师的积极性、进取心和敬业精神。在教改上,地理教师做一天和尚,撞一天钟的惰性心理尤为普遍

6.地理教师课程开发举步维艰

开发开放的、富有活力的课程资源和校本课程是地理课程标准的理念和地理新课改中的亮点。从理论上说,在地理课程资源的开发和利用方面,学校地理教师具有极大的智慧潜能,能提供新课改需要的巨大资源。但开发地理课程资源是一项开创性的工作,全新的领域,无论是系统性、综合性、学术性、科学性还是驾驭文字的能力等方面都有较高的要求。这对于农村大多数中学地理教师来说,是难以胜任的,因为他们知识储备不足,课程意识和技能缺乏,甚至有些学校,科班出身的地理教师一个都没有,外行的地理教师在课堂教学时对地理知识间的联系均难以讲授清楚,只要加以拓展就有可能出现知识性错误,在教学参考资料、地理教具少,上课只得照本宣科的情况下,又怎么能搞好校本教研,提高教育科研能力,进行课程开发呢?

四、学生综合素质普遍较差

农村初中学生的综合素质从总体上来看与城市学生存在较大的差距。农村学生起点低,文化素质不高;学生的接受能力、知识面、活动能力较为薄弱;由于基础差,学习自觉性不高,对知识的追求没有明确的目标,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不强。除了课本,学生很少有其他学习资料和资源等;学生对知识的追求在很大程度上还存在着思想包袱,如今后的学习、家庭的经济承受能力、工作选择等。加之应试教育的影响,学生对地理课重视程度不够,也很难有什么兴趣。这些都严重地制约着学生学习主体地位的确立,进而导致学生的综合素质提高不快。

五、家庭教育难以适应时代的发展

1.教育理念陈旧

据调查,农村95%以上的家长没有学习过如何教育子女这门学问,其中,隔代家长的这个比例接近100%。祖辈的世界观形成于几十年前,当时他们受教育的程度低,思想旧,他们中不少人对客观事物的认识水平还停留在几十年前,特别是不少家长认为人的一生都是命中注定的。在与孩子的亲密接触之中,他们的观念无意中会传播给孩子,无形中增加了孩子接受新思想、新知识的难度。

2.教育时间少

许多家长忙于工作、忙于生计,不少人成为城市的农民工,与孩子相处交流、谈心的时间很少,家庭教育的任务主要落到爷爷奶奶身上,隔代教育,使得大部分留守孩子连最基本的为人之道等是非观念都不清楚。农村家长几乎把所有教育孩子的责任全交给了学校。

3.教育方式极端

有不少农村家长对小孩的教育方式极端,他们对小孩的要求不是过分严厉,就是过分纵容;简单粗暴,溺爱有余;过分满足孩子的物质要求,忽略孩子的精神需求。不少家长没有把孩子作为一个独立的人来看待,一味地将自己的意志强加给孩子,忽视了孩子独特个性的培养。许多家长虽然望子成龙、望女成凤心切,但对素质教育、课程改革没有正确的认识,仍然以追求高分为目的。许多家长认为把孩子送到学校是为了考上高中、考上大学,他们关心的是统考科目的分数,认为“副科”地理学得好坏无所谓,甚至认为小孩学习地理是浪费时间。

4.学习意识淡薄

农村多数人文化层次较低,学习氛围不浓,也给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带来了一定的消极影响,加之部分学生过于迷恋电视、网络,对学习的重要性认识不足,在学习中刻苦性不够,导致知识储备不足。有些家长文化素质偏低,对子女的学习关心不够,要求不高,个别家长甚至抱着把子女交给老师、学校看管,以免子女到外面游手好闲、兹惹事端等给其增添麻烦的不良心态,对学生的学习情况基本不过问,导致学生学习意识淡薄。

六、教材内容改革超前

课程改革后的初中地理教材内容与以前相比,教材正文内容较少,相关地图、活动、案例增多,教材内容力求突出时事热点问题、时代气息,适合学生进行自主学习、探究性学习、合作性学习等。要提高课堂教学效率,教师需要用教材教,不是教教材。因此,挖掘教材内涵,恰当地选择多种课程资源如教材、地图、参考书、多媒体课件、电影、幻灯、录音(像)带、照片、图片等来丰富地理课堂教学就显得尤其重要。可这对于教学条件差、师资力量较弱的农村初中来说,地理教材便成为知识容量大,难度大的教材。

七、教学评价改革滞后

篇(6)

一、运用多媒体教学极大地激发和提高学生学习的兴趣和积极性

第斯多惠说:“教育的艺术,不在于传授本领,而在于激励、唤醒、鼓舞学生的兴趣。”“兴趣”是学生学习最好的老师,是一种渴求知识、探索事物的心理倾向。学生一旦对学习产生兴趣,就会由被动学习转变为主动学习,甚至达到乐此不疲、废寝忘食的地步。

二、运用多媒体教学突破教学的难点

紧紧抓住教材的重点和难点是课堂教学中的最基本要求。多媒体计算机可以展示一些与教学内容有关的场景,设置一些与教学内容有关的问题,以启发学生思考、调动学生思维。

“地球的运动”这一部分内容远离生活实际,抽象难理解,学生无法感知地球之“动感”,因此给教学带来了障碍,形成教学过程中的难点。在教学中,光凭教师一张嘴、一本书、一支笔显然无法解决问题,有些难点借助一般的教学手段依然无济于事,而利用多媒体课件,可以从人们认识发展的一般规律(即直观—抽象—实践)入手,有效地突破难点,使学生获得更多的知识。

三、运用多媒体教学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

素质教育要求教师要培养学生的各方面能力,充分发挥学生的潜能。运用多媒体课件可大大促进学生思维能力的发展,培养学生对地理真挚而深厚的情感,使学生的形象思维与抽象思维协调发展。

四、运用多媒体教学培养学生的探究能力

在学习我国“西北地区”时,要理解其“干旱为主的自然特征”,可利用计算机多媒体课件,把本区地表景观中的风蚀蘑菇、风蚀城堡、新月形沙丘、塔克拉玛干沙漠一一展现出来,再利用动画配上少数民族曲调,把地面植被按由东向西的顺序,先后呈现出草原荒漠草原荒漠的景观,西北地区干旱缺水以致造成生产生活不方便、经济水平提高不快的画面。然后出现一卡通人物,苦着脸问:为什么?让学生思考发言后,教师归纳讲解:点击鼠标,出现夏季风运动路径,含有水汽的云团哭丧着脸到达不了西北,引发学生思考:为什么?再点出“中国年平均降水量分布图”,观察分布规律,得出:由东向西,降水量由400 mm200 mm50 mm以下,故为半干旱、干旱地区。结合当前形势,提出问题:我国要开发大西部,如何解决水资源的问题?由此激发学习兴趣,引导他们学会思考问题,解决问题,从而引导他们辩证地看待事物,合理地解决问题,进一步培养他们的探究能力。

五、运用多媒体展示事实材料,培养学生的观察和创新能力

多媒体计算机能把各种地理事实材料:平面的和立体的、静止的地理事物图像和动态的变化过程、外部的形态和内部的结构等展现在学生眼前,且计算机的可控性,使学生能够有选择地、更仔细地观察到各种地理事实材料,不致漏掉某些关键信息,这些都有利于学生观察能力的培养。

六、运用多媒体教学培养学生的读图、用图能力

地图是地理学科的第二语言,地理教学的一大特点是要求学生把地理事物的位置落实到地图上,并能在空白填充图上填写出来。多媒体通过软件控制,可把地图任意放大、缩小,既能看到全图,又可突出某个地点,做到点面结合,便于学生掌握地理知识。

七、运用多媒体教学激发学生的自主学习、合作学习能力

与传统教学方式相比,运用多媒体教学可让学生拥有更大的自由度,为他们提供自主探索、创新的条件。教师在教学中,引入最新的“热点、焦点”激发自主探究学习的热情。

八、运用多媒体教学当场测练,进行讲练结合,可使学生及时巩固新知识

多媒体教学软件提供的新的教学手段比传统教学手段更能实现讲练结合,扩大教学容量,给学生提供更多的信息,使学生及时巩固知识,提高课堂教学效率。通过课堂测练也能使老师及时了解教学情况和效果,以便及时调整教学策略。

九、复习课中运用多媒体教学可对知识进行梳理、整合

篇(7)

2017年实行的新高考改革细则于2014年11月中旬由省教育厅正式公布。此次改革最大的变化就是将高考与学业水平考试相结合。高考总成绩=必考科目成绩(语数外3门)+选考科目成绩(7选3)。选考科目为高中学考科目中的7门:政治、历史、地理、物理、化学、生物、技术(含信息技术、通用技术)[1]。截止到2016年10月中旬,2017届的毕业生已经参加过一次7选3的高考。

据此,地理学科――一门在初中由《科学》、《历史与社会》分散涉及的非独立学科,不再作为2014级学生的文综学科而成为选考科目。这门以往理科生眼中的文科学科,文科生眼中的理科学科,就被更加边缘化了。那么,新高考背景下学生究竟如何对待地理学科,尤其进入高二阶段,学生面临7选3的选择,可能受到许多因素的影响。在新的高考背景下,学生犹如在超市里选购商品(学科)的顾客,老师则形同商品促销员,要展现亮点吸引驻足观望的顾客。一位学科老师的价值在于被学生认可。试想,如果选考的人数非常少,班级也就相应减少,学科教师就会有富余,那该学科的老师在学校里就真的被边缘化了,成为学校“无用的人”。所以,唯有增强地理学科的内功,提高地理学科在学生中的分量,增加地理选考率,地理教师才能获得满满的职业成就感和幸福感。

高考模式的改革,必然给一线老师的“教”与学生的“学”带来一定的影响。那么,在改革的时代,师生该如何开展教与学呢?其实《高中地理课程标准》给了我们答案――“培养现代公民必备的地理素养”,即从学生的全面发展和终身学习出发,在教学中提供现代公民必备的地理知识,增强学生的地理学习能力和生存能力,引导学生关注人口、资源、环境和区域发展等问题[2]。这是高中地理教育的首要理念,也是地理老师的“尚方宝剑”。不管考试制度如何改革,我们的教育理念是不变的,培养目标是恒定的。

一、教学实践

如何营造一个“高效课堂”,既能渗透高中地理教育理念的使命,又能完成全体学生的学考教学任务,还能为部分参加高考的同学提供保障,亟待一线老师摸索研究。笔者从自身的教学经验和反思中,在课堂教学中追求“低重心、高效率”,立足学生学情和兴趣,积极开展了如下四类课堂实践:

(一)走出去,拿进来――一轮红月和六朵棉花引发的课堂效应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兴趣也是学生持之以恒学习的原动力。缺乏兴趣难免出现三种效应:(1)课堂40分钟专注度不够导致听课效率低下;(2)课后作业时间不够用时会牺牲地理的学习时间;(3)畏难心理导致遇难而退或者一知半解时不求甚解。

地理课堂如果仅局限在教室内,难免枯燥乏味。所以老师要积极创造“走出去”、“请进来”的机会,为课堂注入活力,激起同学们的学习兴趣。

案例一:一轮红月。《地理Ⅰ》第一章有个“观测月相”的天文活动。适逢2014年10月8日有天文奇观“月全食”,笔者及时把握教学机会,在当天的课堂上把月全食的形成原理、当次月全食的时间、观测要求一一进行介绍,并对“红月亮”的形成原因和同学们进行了探讨。

当天晚上,师生共同观测。无奈天公不作美,云层较厚,整个观测过程不理想,而且没有预计中的“红月亮”现象,师生都有些失望!

第二天的地理课堂上,师生再次探讨“天文观测选址”的要求,同学们很容易得出:天气晴朗、天空少云、灯光污染少、大气污染少等条件。这一次观测活动虽然不成功,却让同学们对怎样才能观测成功的区位条件印象深刻,比老师单纯讲,效果好多了。

生活中处处有地理,这就要求教师有一颗善于发现地理现象的心。例如此次的天文现象,近期发生的与地理学科相关的新闻事件(如2016年7月9日影响本地的“尼伯特”台风,结合选修模块《自然灾害与防治》分析成因危害等)、本地区乡土自然地理(气候、地形、土壤、河流、植被)、人文地理(工农业、城市、交通、物产)等都可以作为多元的课程资源,将地理教学延伸到课堂之外。“走出去”的地理课,学生不仅兴趣高,而且内容知识性、实用性都很强。在这个过程中,学生养成了留心获取身边地理信息与分析问题的习惯和能力,而这种能力一旦获得,那真是终身受益的。

案例二:六朵棉花。国庆假期,正是棉花成熟的季。虽然教材中并没有涉及棉花的教学,但笔者及时采摘并将棉花带入课堂,收到了意想不到的好效果。

笔者分别采摘了一颗尚未开放的棉桃、三朵处于不同开放程度的棉花、一朵采完后的棉壳、一朵烂棉。一进教室,同学们就被笔者手里的棉花给吸引了,大家兴致勃勃地又是摸、又是扯、又是用力掰,课堂气氛异常活跃。笔者一一解答同学们的疑问:棉桃好重啊――因为尚未盛开的棉桃里有水分,棉絮很湿;很难用手掰开――棉瓣的盛开靠阳光晒;烂棉怎么形成的――棉瓣开放的时候遭遇了雨水没有及时晒干,发霉后又被虫蛀……

笔者接着提问:根据棉桃水分足、棉花盛开等特点,你能推测哪些地方适合种植棉花?我们国家最适合大面积种植棉花的地区是哪里?世界上盛产优质棉的国家是哪个?经过热烈的讨论,同学们从“温暖湿润”修正到“温暖干燥、光照充足、水源充足”;从“采棉大军入疆”联系到南疆最适合种棉花;从四大文明古国埃及联想到衣食富足的长绒棉之乡。

同学们又有疑问了:按理我们这里也是适合种植棉花的,为什么看不到呢?笔者又引导大家思考单位面积土地的经济效益,大家意识到了市场经济下一块土地上种什么,除了气候等自然条件适合,还要考虑经济效益。

最后笔者让同学们细心观察青棉桃和盛开的棉瓣下叶子的区别。同学们立即发现采摘棉花时可能会把枯叶带进棉絮,这样就会影响棉花的品质。该如何解决这个问题呢?大家纷纷献计献策:要是能够培育出一个优良的品种,在成熟期棉叶能够自动脱落,该多好啊!

既然没有机会把学生带出课堂到棉花地里去实地观察,那不如教师花时间去采集标本,把标本“拿进来”。本节课此环节用时不长,但师生兴致高昂、讨论热烈。教师创设适宜的情境,巧妙的设问和对学生疑问的引导,表面上看似闲庭信步,实际上却能展现出过硬的素质、丰富的知识储备和对课堂的掌控能力。

诸如“六朵棉花”这样的实物或情境一出现在课堂上,学生们就会蹦出自己的疑问,老师在此基础上不断地进行追问,学生在这些任务的驱使下,就会积极主动地整理自己的已有知识、归纳辨析同伴的观点然后总结构建自己的知识架构,最终形成记忆深刻的新认知。

如此“走出去、拿进来”,教与学的方式发生了转变,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兴趣度就在那一刻被调动和点燃。在他们好奇对地理事物进行观察、体验和探索中,动手能力、探究、合作学习的能力和理论结合实际的能力也相应地得到了提高,体现了地理课程的基本理念之一――重视对地理问题的探究[2],实现了由“要我思”到“我要思”、“要我学”到“我要学”的转变,学生在学习过程中不断地自我完善,自我提升。

(二)重律,循序进――“学案导学”提效果

很多同学还延续着初中时的学习习惯,希望老师能经常发些提纲类的资料,最好能有听写抄写作业,把高中地理尤其是《地理Ⅰ》当成纯文科学习,认为死记硬背就可以考高分,或者说学生心理上依赖老师,不愿意主动思考、整理、提炼。因此,教学中一些理论性相对较强的知识点,应如何深入浅出、循序渐进,既避免让学生死记硬背,又能学会举一反三的学习方法是值得教师思考的问题。

笔者在教授“地质构造与地表形态”时,采用了学案导学的方式。

1.认知――教材处理

圈一圈、划一划:(1)常见的地质构造分哪两大类?(2)哪类岩石在什么条件下形成褶皱?(3)形成断层的三个条件是什么?

2.归纳――表格整理

3.探究――背斜构造与向斜构造的判读(岩层弯曲状况、岩层新老关系)

4.实践――了解地质构造的地理意义

(1)找矿(石油、天然气);(2)找地下水:(3)挖隧道:(4)桥、坝、房屋等工程建设要避开。

一些理论性较强的知识点,如果教师没有运用合适的教学方法,将会直接影响学生对该知识的理解。在缺乏有效理解的情况下,学生往往采用低效的死记硬背方法。如此,不但记忆不深刻,而且不会灵活运用。因此,教师在处理该类知识时要及时发现学生认知困难所在,通过设计系列循序渐进的问题梳理知识点内在的联系,化解学生思维的障碍[4]。学案导学就能起到很好的作用。

此学案非常简短,但清晰地呈现了步步深入的学习过程,尤其是第四部分“实践”环节,让学生明白学习这些理论知识的目的和用途。同时,这则学案启发学生要举一反三学习:教材呈现的理论知识是什么?是否可以(用列表法来)归纳(对比)突出重点?该理论知识的实践意义是什么?教学实践证明先理解后记忆,才是最适合《地理Ⅰ》的学习方法。通过老师的点拨和学案的引导,学生逐步学会了对地理信息进行整理和分析,强化了学习效果。

(三)似无心,实有意――预复习作业形式的巧设计

一节课结束时,老师往往会布置为下节课学习准备的预复习作业,某些同学对待预复习作业的态度完全取决于当天其他学科的作业量。这说明即使同学们能意识到预复习作业的重要性,但由于其他科目的影响,预复习作业往往被忽视。

针对上述情况,笔者想起教研室曾举行过一次“我最满意的一份作业设计”,获得一等奖的是一份《常见的天气系统》的预习作业设计,给老师们留下了深刻的印象。受其启发,笔者在教学中也进行了尝试,收效很好。

附预习作业设计:

《常见的天气系统》预习作业布置

内容:在下列表格中记录校运会期间和本周末的天气变化情况,并思考导致天气变化的原因。

形式:通过收看电视气象节目的天气预报和自身实际观察,记录每天的天气状况(包括温度和降水);住校生可以收听午间的校广播预报,做好记录。

“学习对生活有用的地理”,就是要培养学生利用课堂所学知识指导生产生活实践。这份作业的设计者提前关注到学校运动会期间会遭遇冷锋过境这一天气变化,看似无心、实则有意地要求同学们记录校运会期间的天气情况,并思考导致天气变化的原因。既顺应了学生“无课业负担地享受运动会”的特殊心情,又充分利用了他们特别关注运动会期间天气的心理,不露痕迹,巧妙地完成了《常见的天气系统》新课学习前的一份重要预习作业。

事后的授课效果表明,这次的课前预习作业对学生学习新课及课后如何运用该知识点帮助很大。由于是实实在在从生活中取得的亲身体验,同学们印象非常深刻,对冷锋系统过境前后的特点有了深刻的理解。

附复习作业设计:

《水循环》复习作业

作业内容:研究性学习――“调查家乡的河流”

《地理教学指导意见》提出了“理解水循环的地理意义”这一基本要求。传统的课后作业形式往往要求学生熟记“意义”,再做几道选择题或者填空题。对此,笔者重新设计了研究性复习作业,布置学生利用周末时间去做调查,旨在实现《学科指导意见》中倡导的“让学生在调查中发现问题、提出探究方案、找到解决对策,并尝试撰写调查报告”[3]的要求。实践证明,这样的复习作业形式激发了学生的探究兴趣,真真实实地用自己的所见所闻关注了家乡的河流、水资源状况,更好地理解了“水循环更新陆地淡水资源”与“过度水污染”之间的矛盾。

(四)低重心,蕴深远――渗透科学素养、爱国主义、辩证唯物主义教育

新版《地理教学指导意见》将“地球的运动”一节定位为发展要求,无基本学习要求,教学难度和学习难度不大。由于课时的限制,老师不可能对此内容深入全面地讲解。很多老师无所适从。其实不然,老师的教学不仅要着眼于考试,还要在教学中激发学生探究地理问题的兴趣,养成求真、求实的科学态度,提高地理审美情趣。

笔者在教授《地球所处的宇宙环境》时,结合人类第一次登上月球的图片,补充了前苏联登月失败的经过及我国探月工程计划的内容。在对比中让学生意识到我国航天事业起步迟,发展快,航天之路曲折艰难的实情。同时,笔者及时在课堂上传递获得的最新新闻――2016年11月神舟十一号成功完成任务后,中国透露太空探索计划:2017年发射“天舟一号”货运飞船,将与天宫二号空间实验室交会对接;2018年发射“天和一号”空间站核心舱;2022年完成空间站建设;新一批航天员(包括女航天员)选拔;为其他国家培养宇航员,等等。课堂上笔者以展望的口吻对同学们说:“也许不久的将来,老师和学弟学妹们用的地理教材和图册中就有我们班×××同学的名字和事迹。”鼓励同学们努力学习科学知识,挑战困难,激发立志投身祖国航天事业的豪情。

《太阳对地球的影响》的教学活动,正值农历八月十八,同学们都熟悉钱塘江潮水。笔者及时引入这个乡土地理的案例,从曾经的无穷水患,到今天的旅游奇观,是一个典型的“利弊共存、化弊为利”的成功案例。由此教育学生,太阳活动、太阳辐射,以及任何一种地理事物或现象,都要全面认识其利弊,并积极化弊为利,为人类所用,促进学生形成辩证唯物主义的意识。

无论高考形式如何改变,在课程实施过程中,知识与能力、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这三维目标是一个不可分割的整体[2]。有时,教育的成功并不是用学生考试成绩的等级,或者有多少学生选择地理作为高考科目来衡量的。或许很多年后,老师课堂上讲的知识点学生已经淡忘,但当年地理课上,老师寓意深远的一两句话深深触动了学生的心灵,可能就是他(她)一辈子的记忆和收获。

二、教学反思

地理学科创新教学的实践取得了较好的效果。在与学生交流时感到教与学中有不少的亮点和小惊喜,尤其是学生那句:“老师,我们觉得你不像是在讲课本,讲纯知识……引申开的知识更能记忆深刻,很喜欢这样的课……”因此笔者相信,只要坚持,肯定会有成效。

1.充实课程资源

地理课程标准提出,教科书不再是唯一的地理课程资源,在实践中要促进课程资源的开发与建设,以适应课改和时展对课程资源多样化的要求。笔者以为,在此研究和实践过程中,教师适时引入课外知识、实物展示等,都可以创造性地成为地理课程资源。

2.提升教师素养

在课堂实践中,教师应有标新立异的思维,不是教材、教参资料的人工传声筒,对教材内容、课堂预设与生成应有深刻的思考和灵活的应用。这个过程,提高了教师的教材处理能力、课堂掌控和实践能力,使自身的教学理水平得以提升。

3.提高学生能力

课堂中的很多实例应来自于生活实际,贴近学生,教师应及时捕捉信息,巧妙引入,为学生营造更加广阔、真实的思考空间。利用教授新课,挖掘教材中蕴含的深远意义,适时地给予学生点评和鼓励,使他们在循序渐进的思考过程中扫除障碍,由疑惑走向清晰,享受学习的快乐,提高课堂教学效率和学业成绩,塑造良好的性格和学习品质。

4.打造高效课堂

最好的老师能让学生拥有持续的学习兴趣,地理教师应通过多种途径、多种手段提高地理课堂教学效果,既能站在学生终身发展的高度去深远备课,又能从学生的实际学情出发,“低重心”地浅显教学,尽量顾及每一位同学,增强他们学习的乐趣与自信。

要在课堂中讲授源于教材又高于教材的知识,教师就必须在课前做更多的、充分的准备。学情的研究、教材的钻研、导学案的设计、学生疑问的解释等,对教师的专业素养、应对能力等都是一种挑战。

三、结语

在2016年教师节前夕说,广大教师要做学生锤炼品格的引路人,做学生学习知识的引路人,做学生创新思维的引路人,做学生奉献祖国的引路人[5]。如何当好总书记眼中的“引路人”?如果选考地理学科的学生太少了,连上课的机会都没有了,没有机会和学生探讨地理问题,又何谈引路?地理学科具有文理兼备、综合性强的优势,因此,地理教师应集思广益多渠道地提高学生学习地理的兴趣,既能落实高中地理课程要求,又能提高高考选考率,增强地理老师的职业成就感。

参考文献:

[1]浙江省教育考试院网站新闻.2014.11.

[2]全日制义务教育地理课程标准(实验稿)[M].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13:3-8.

篇(8)

1.认真制定工作计划

在开学初本人针对高二和高三的学科特点,制订详细的授课计划。高二本学期是人文地理的知识,相对较容易,课时较宽松,而高三课时较紧,所以在制订计划时留下三个星期用于复习世界地理的知识。认真详细地制定时间计划,划分时间段,并控制好各时间段的用时计划,现在一个学期快结束了,事实证明我们的计划比较科学和成功。

2.注重课堂教学,提高课堂效率

刻苦钻研教材,充分利用教学专业报刊和互联网,了解学科最新动态,提高理论水平和修养,高质量的完成地理课的教学任务。在教学环节别重视提高课堂教学效率,课堂教学要坚持教师为主导,学生为主体,训练为主线,思维为核心,能力为目标的教学原则,按照高效课堂的原则,精心备好课,提高个人的好课率和备课组的好课率,地理课是一门很实用和很社会化的学科,所以要把地理课与社会相结合,不但使用课本中的案例,还增加有说服力的案例,便学生理解和自学,更有助于提高学生学习兴趣。课堂上,教师注重科学的教学方法、教学手段,尤其是适合地理学科的直观教学法、案例教学法自学讨论教学法等。

3.加强教学科研工作,提高科研水平

本人认真参加每周一次的备课组讨论。备课组活动时,每次都进行重点、难点分析,分析教法、学法,估计学生学习时会出现的困难以及应该采取的相应措施。认真组织好每次试卷分析,找出学生的薄弱环节,加强补差与提高。

4.适量布置作业,提高作业效率

高中的课程很紧,作业的压力也很大,所以教师作业布置要适量,要在提高作业的效率上下工夫。所以我们自己编制一些高质量,有梯度的作业,帮助学生巩固知识。

本学期地理进行了一系列的考试,我也参加了几次教师培训,总之忙忙碌碌中一个学期又过去了,下学期我们将继续努力,把工作做好。

地理课教学年度工作总结【2】 20xx学年,在本组全体成员的共同努力下,开展了一系列的工作,完成了教务处布置的各项任务。但取得了一些成绩的同时也存在一些不足,下面把本学期的备课组工作情况总结如下:

一、统一学期的教学计划。我们地理备课组总共才2个地理老师,要完成初中一年级8个班和初中二年级八个班的教学工作,人均周课时16节,工作量相当大。但是,我们还是克服困难,经常开展集体备课等到工作,一起讨论学期的工作计划的各个步骤,然后一起制定计划,做到学内容,学进度。

二、集体备课,资源共享。我们备课组、经常集体备课,共同讨论每节课的难重点和教学方法,协调教学进度,讨论教学内容和教学要求,选择教学方法和手段,研究考核的内容和方式,备课做到四个有,即脑中有大纲,胸中有教材,心中有教法,目中有学生。教案中充分展示教师如何激发兴趣,调动学生参与意识。课堂教学做到四个一点,即微笑和激励多一点;发展智力,培养能力的要求具体一点;让学生施展才能的面广一点;给学生灵活安排的时间有一点。所以有的资料与信息,都呈现在集体备课过程中,做到资源共享。

三、工作重点在上好课

课堂教学是学科教学的基本形式和中心环节。上课的基本要求是:

1、做好课前准备

上课要有教案。课前应熟悉教案,准备好教学用具,及时到达教室,准时上课。

2、认真组织教学

注意稳定学生的情绪,集中学生注意力,引导学生积极参与教学活动。随时观察学生的反应,及时排除干扰教学的因素。

3、实施教学方案

按照教案的设计,运用适当的教学手段进行教学,注意讲清重点,突破难点,能够指导基本技能训练,注意把握知识、能力和德育的结合点,完成教学任务。

4、完善课堂教学结构

合理安排教学环节。注意各环节的承转,保证学生思路通畅。加强新课引入和课堂总结,帮助学生联系新旧知识。获取学生反馈信息,及时调整教学活动。

5、注意教态、语言、板书和板图 保持仪表整洁,对学生和蔼亲切。讲普通话,语言准确。板书工整,内容简明,规范用字。板图正确,注意形象美观。 四。 相互听课,交流听课的意见,相互促进,共同提高。根据学校工作的要求,由备课组长带头,外出听课,组织交流与学习,共同提高自身的教育教学水平。

当然,一学期来备课组的工作也还有不够完善的地方,有待在今后的工作中慢慢提高。主要存在的问题有以下几点:

1、外出听课交流次数过少。

2、备课组成员教学水平差距较大,个别教师没有切实落实备课组的精神,学生学习效果较差。

3、相关地理学校教学资源不足,信息收集较落后,有待我们努力改善提高。

针对存在的问题,设想来年的工作,争取从以下方向努力:

(一)组织备课组老师外出听课交流。

(二)加强同备课组的同事的交流与合作,更好落实备课组的工作。

(三)想办法解决资源不足问题。

地理课教学年度工作总结【3】 转眼间,本学期的教学工作又结束了。经过了三年新课改的历练,本人收获颇丰,现将本学期的教学工作总结如下:

一、认真备课

不但备学生而且备教材备教法,根据教材内容及学生的实际,设计课的类型,拟定采用的教学方法,认真写好教案。每一课都做到有备而来,我在教学工作中注意学生能力的培养,把传受知识、技能和发展智力、能力结合起来,在知识层面上注入了思想情感教育的因素,发挥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让学生的各种素质都得到有效的发展和培养。

二、增强上课技能,提高教学质量

做到线索清晰,层次分明,言简意赅,深入浅出。在课堂上特别注意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加强师生交流,充分体现学生的主体作用,让学生学得容易,学得轻松,学得愉快。

三、积极认真参加集体备课活动

在每周定期参加集体备课,研究探讨课程教法、学法,虚心请教其他老师。在教学上,有疑必问克服自己的不足,改进工作。

四、取得了较好的成绩

本学期我担任高一(5)、(6)、(7)、(8)班,期中考试成绩所任教班级平均分,及格率,优秀率取得了较好的成绩。学生对学好地理充满信心。

五、主要经验和教训

1、教学中注重方法的传授

地理概念和规律是地理知识的核心内容,培养学生关注地理现象,引导其从现象的观察、分析中形成地理概念,学习地理规律。既而对规律的发现过程产生兴趣,避免靠单纯机械记忆的方式学习地理,在教学中要注意培养学生的分析概括能力,对重点的概念和规律要使学生学的更好一些,并且充分发挥他们在发展智力、培养能力方面的作用。但是,知识的理解、能力的培养都需要一个过程,不可要求其过高过急。

2、教学中应注意与学生生活实际联系

帮助学生通过熟悉的现象理解所学地理知识。如气温在冬夏季节的分布规律,降水的分布,天气预报等等。让学生知道地理知识在生活、生产和科学试验中的广泛应用,增强学习地理的兴趣和信心。

3、培养学生应用地理知识解决简单问题的能力

应通过读图、学生练习和课堂讨论等方式在讨论中,教师要做必要的讲解。做练习时,要求学生弄清地理事实,独立思考,自己提出解决问题的办法,并能对所得结果进行分析、判断。

4、考核不是仅停留在成绩上

在重视考试的同时也要形成对学生多方面的评价。

六、存在问题及改进方法措施

当然,在教学中,也存在着不足之处,如学习困难生的转化工作,一节课下来,总觉得原来会的还会,不会的还不会。另外,并不是所有的地理知识都教的有新意,有时内容讲解不灵活,没有吸引力,致使学生产生厌烦情绪。在以后的教学中,努力做到:

1、 以学生为主体,注意基础知识教学,调动学生的学习兴趣

2、 加强教学改革,引入新的教学模式,提高课堂教学效果

3、 重视地理概念和规律的教学方法

篇(9)

    清晰、具体可操作的教学目标是保证素质教育正确方向的前提条件。我们认为素质教育的内涵可以概括为“两全(面向全体、全面发展)一主(主体性)一化(个性化)”。在地理教学中,全面实现素质教育的总体目标,就是要落实“掌握知识,发展能力,陶冶品德”的三维教学目标,使学生成为既有丰富知识,又有创新精神、实践能力与高尚人格的一代新人。三维教学目标及其在教学中的基本要求是: 

    1、掌握知识。知识代表人类的总体认识和经验结晶,地理知识则是其具体成果。地理教学是使学生比较系统地掌握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所需要的最佳基础知识结构。最佳知识结构就是指地理教材所包含的地理基本事实、地理概念、地理成因、地理原理和地理规律组成的知识系统,并且是按照学生身心发展规律,能够被学生所接受、理解、难易适度的知识系统。在任何情况下,地理知识及其应用在教学过程中的核心地位不能动摇。这是因为;能力的发展和品德的陶冶,只能在掌握知识的过程中获得,而离开知识,能力和品德就成了空中楼阁。应该把地理知识形成过程放在教学的首位,如果不经历真正的认识过程,通过内化掌握知识,而是单纯灌输知识,其结果是难以获得具有生命力的有用的知识,更谈不上发展能力和陶冶品德。要重视知识的应用,最根本的是让学生牢固地掌握具有迁移能力的生动活泼的地理知识结构体系,学会分析和整合地理知识的基本方法,进而提高综合能力。 

    2、发展能力。能力是指顺利完成一定活动的心理特征,客观表现为顺利完成一定活动的本领。就学习而言,学习者获得知识与能力的过程可以表观在两个方面。一是通过内化形式,不断将人类已有的知识据为已有;二是通过外化形式,主体运用心智技能不断解决现实中遇到的一系列问题。而这两个方面又是互为基础、紧密联系的,它们所构成的关系,实质上也就是知识与能力本身的关系问题。因此,学生的知识经验和智能水平往往是通过内化与外化两种形式的反复交替才逐步得到积累和提高的。地理能力的素质教育是指让学生通过地理教学,培养地理思维能力、操作能力和应用能力,能够运用地理知识去处理和解决所碰到的地理问题,如小到看地图、辨方向;大到工业布局、城市规划和区域开发。能力是一种个性心理特征,只能在动态中形成,必须为学生创造形成能力的时空条件。一般来说,在教学过程中,学生能力的形成,主要通过“获得知识”和“应用知识”两种途径。因此,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应经常举典型事例分析示范,促使学生能举一反三,触类旁通,掌据不断提高能力的基本方法。能力有其独特的结构,往往与科学方法,基本技能紧密结合在一起。因此,要特别善于挖掘和运用科学方法,并注意使学生掌握基本技能,达到熟练自动化程度。 

    3、陶冶品德。一个人的情操品行,称为品德。它是以人的情意因素(情感、兴趣、意志、性格等)为其心理基础的。科学界已提出“情绪商数(EQ)”向“智力商数(IQ)”挑战,甚至指出一个人的IQ只占成功要素的20%真正决定人类智慧的并非IQ,而是EQ。然而,长期以来,中学各科教学总是实质上陷入“重智轻德”的泥坑。现代教育要求转变以发展智力为中心的教育思想,树立智力和非智力协调发展的教育思想;转变以做事为中心的教育观念,树立做人与做事相结合的教育理念。一个具有主体性的人,其核心素质是高尚的人格。因此,在学科教学中,构建具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德育体系的维度,应该包括政治品德、道德情操和科学品德。地理教学中的陶冶品德和发展能力一样,要挖掘知识的教育价值,结合知识的教学过程进行;同时,要注意“以人教人”,教师应该自觉地运用真理的力量和自身人格的力量,发挥自救的功能,时时处处潜移默化,感染熏陶,达到教书育人的目的。 

    二、构建教学体系,保证素质教育的入轨到位 

    任何一种教学目标都要通过自身特定的内容体系使目标得到具体化、明了化。地理学科是在中学进行人口、资源、环境和可持续发展教育的主渠道,地理课程又是国情教育和爱国主义教育的重要阵地。根据教学目标分层原则,我们将地理课程划分为必修课、选修课和活动课三大板块;必修课以基本学生学习为标准,(目前很多是以优秀学生为标准),重在基本知识和技能的掌握;选修课以培养个性特长及第二层次学习水平为标准,着重个性培养和创新能力:活动课以学习社会化为目的,强调学生社会实践的能力培养。 

    在地理教学实施过程中,我们通过培养学生六种意识,以激发学生学习地理的兴趣,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性,达到全面提高学生整体素质的目的。 

    l、培养自我意识 

    中学生年龄的心理特征之一,就是爱表现自己、争强好胜、自我意识强,他们常常希望自己是一个发现者、研究者、探索者。为此,我在地理教学的每一个环节中,一直努力为学生创造一种有“自我表现”的环境和机会,使他们尽情地表现自己的内心世界,流露真情实感,去创造“自我”的精神财富。我们在初一开设的“我来说家乡”乡情教学课,初二的气象观测和天气预报(根据校气象哨观测资料),高一的天文观察与矿石标本采集活动,高三的城市环境调查与科技小论文竞赛等活动中,都为学生的“自我表现”开辟了广阔天地,使学生的个性得到健康发展,“自我意识”得到充分体现。 

    他们感受到“我”的存在和价值,于是对这些活动倾注了满腔热情,产生了浓厚的学习兴趣。 

    2、培养审美意识 

    兴趣是一种感情、一种需要的延伸,是一种美的流露。当学生在感知自然和艺术美的过程中,能够发现自身的美,并能对这种美具有赞叹心情的时候,就产生了不可抑制的兴趣。平时人们往往有这样的体会;凡是感兴趣的东西都记得特别牢固。这是为什么呢?这里有一个“感情”和“需要”的问题,是主动进取,而不是被动地吸收。因此,可以说只有融化在兴趣里的知识才是有力的活知识;只有处于审美意识作用下学到的知识,才是有“血肉”的真知识。我们根据《正大综艺》世界风情知识栏目剪辑电视录像资料,在初中“世界地理”教学中开设的“环球旅行”课,就是为了达到上述的目的而进行的教改尝试。它运用艺术性的语言、形象性的表演、模拟性的声音、戏剧性的构思,创造出一种立体的学习情境,使学生的视觉、听觉、思维交叉活动,用自己已有的生活经验、知识积累、形象记忆和创造性思维去回答问题和完成“旅行”。学生们感到这似乎不是在上课,而是在一条艺术的长河中畅游。在欣赏过程中,学生的思维处于一种兴奋状态,在一种愉快的情感中活动,他们的审美意识得到培养和发展。 

    3、培养创新意识 

    强烈的好奇心是中学生又一心理特征。他们不满足现状,力求创新;反对模式化,希望多样化;厌恶死板、静止,喜欢变化、发展。在地理教学过程中,设置一些对立面,创造想象的条件,以鼓励学生开展想象,能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例如,在教授初中地理“中国气候成因”末尾时,我出乎意料地向学生提出这样一个问题:倘若青藏地区不是现在海拔4000— 5000米 的高原,而是海拔与长江中下游地区相近的平原,我国的气候又将是怎样呢? 巧妙的设疑,学生自然地进入浮想联翩的境界之中:①由于高原屏障不复存在,西南季风可长趋北上,给青藏地区带来丰富的降水,形成季风气候;②虽然青藏地区海拔较低,但由于西北内陆地区远离海洋,到达这里的水气稀少,气候仍然以干旱为主要特征;③由于我国地势西高东低,北高南低,加剧了冬季风南下的势力和强度,南方的冬季气候将变得更加干冷。......一些假想合理,布局新奇的气候状况都设计出来了。这种另辟思维蹊径的设疑方法,使学生对地理课保持了新奇感和强烈的求知欲,创新意识得很好的锻炼和培养。 

    4、培养竞争意识 

    根据初中学生“争强好胜”的心理特点,我把竞争意识引入地理教学之中,在初一刚入学的教学阶段,就着手进行快速阅读背诵、快速查找地图、快速记忆地名、快速设疑答问、快速列表比较、快速读图等多种形式的速度训练和能力培养,从而增强了学生的时间观念和意识,使之在快中求多,多中求精,精中求准,准中求深。在一节课上,我要求学生将自己听到的、看到的、读到的地理信息讲给大家听,比一比看谁讲的信息最多、最新、最有价值,短短几十分钟,同学们共列了近200条地理信息,最多者一人达十几条。 

篇(10)

当前,处于浙江新课程改革的关键时期,地理选考考生数量的增长速度,令一线教师和各级教育部门始料未及。以笔者任教学校为例,现高三年级地理选考班为9个、高二年级12个,分别是传统高考文科班数量的1.5倍和2.0倍。在此背景下,地理教学质量的高低,比以往更能影响到学校的发展。而提高课堂教学效率,是提高地理教学质量的关键。以此为目标,我们积极进行“以精致化教学,构建高效地理课堂”的研究与实践。

精致,谓“精巧细致”。精致化教学是指以全体学生全面而富有个性的发展为目标,实现教学^程的精细化、合理化和科学化,并追求效益的最大化。在课堂教学中,以精致化思想为指导,围绕学生的发展精心设计和安排,通过注重过程和细节的管理,使课堂呈现规范、精致、高效,是构建高效地理课堂的有效途径精致化教学,具体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一、教学目标的精致化设计

地理教学目标是指通过教学活动而对学生地理知识、技能、方法和地理观念的发展的期望。可分为: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下面以“洋流”为例,对教学目标进行精致化设计。

(一)依据“地理学科教学指导意见”初步确定教学目标:

1.运用世界洋流模式图,通过比较、分析,归纳世界表层洋流的分布规律;

2.通过绘制洋流分布图,掌握洋流的分布规律;

3.运用地图,归纳世界洋流的分布规律,说出洋流对地理环境的影响。

(二)依据地理教材内容完善和细化教学目标。地理教学大纲对教学目标的确定具有纲要的特点,还不够具体。而地理教材内容是进行地理教学的“物质基础”,是进行地理教学目标设计的“物质载体”。因此,需要挖掘地理教材中隐含的知识、技能与能力以及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培养要求,完善和细化教学目标。

1.知识与能力目标:①运用地图,从分布位置、运动方向、寒暖流的位置来归纳世界表层洋流的分布规律;②画出世界表层洋流的分布简单模式图;③掌握洋流的主要成因;④能举例分析洋流对地理环境(气候、渔场、海运、海洋污染)的影响。

2.过程与方法目标:①通过读图对比、分析,根据教师给出的学法指导归纳出表层洋流的分布规律──读图对比归纳法;②根据归纳出来的分布规律,能画出世界表层洋流的分布简单模式图──分组合作学习法、自主评价法;③对比自己画出的模式图与专家画的模式图的不同,分析洋流的主要成因──合作探究法;④运用世界表层洋流分布图分析洋流对地理环境的影响──及时应用和反馈。

3.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①培养学生科学研究的方法和态度;②培养学生能时时刻刻用一双“地理眼”看待周围的地理事物和现象;③理解海水要素和运动过程对人类生存和发展的意义(洋流对地理环境的影响)④使学生关注全球的环境问题,培养具有人文关怀和国际视野的人。

(三)依据学生的存量知识与学习能力、学校教学条件和当地教学资源调整教学目标。本地区学生在初中阶段区域地理仅在初一“社会”学科中涉及,且大部分由非地理专业教师任教,基础非常薄弱。另外,通过前一节“大气环境”的学习,发现学生对于等值线的绘制和判读、应用还不到位。因此增加目标:

1.通过对世界地图的阅读,熟悉洋流影响较大的典型地区和城市;

2.通过对等水温线的绘制,掌握根据等水温线的弯曲判断洋流性质的能力。

二、教学内容的精致化选择

从表面上看,地理教学的内容早已被编者确定,但实质上,编者所确定的,还只是“地理教材内容”,即给我们提供了“通常可以用什么去教”的一个个“例子”。任何一节的“可教点”即教学内容都很多,精选教学内容,就有如沙中淘金、蚌中取珠一样,只有经过自己的深思熟虑、深化改造,才能建构真正适宜学生的、有价值的教学内容。

(一)围绕目标和教学重难点精选,且容量适度。教学文本的教育因素十分丰富,但我们的教学时间却是有限的,所以要对教材进行二度开发,教学内容必须有所取舍。使用和取舍的标准,即是课时教学目标和重难点。因此,有的内容尽管好,但与教学目标不符,要下决心舍去。另外,一节课的时间有限,容量要适度。多了要么教不完,要么导致拖堂,结果蜻蜓点水、浮光掠影;少了又太单薄,时间没有充分利用。以“锋面系统与天气”的教学为例:

本知识点的教学目标为“了解锋面系统的特点及天气状况(高一学考:基本要求)”;教学重点为“锋面(冷锋、暖锋、准静止锋)的结构与天气”;教学难点为“冷锋、暖锋、准静止锋对我国天气的影响”。教学课时为1课时。

笔者最初对教学内容的设计为:①冷锋、暖锋、准静止锋的结构特征与判别;②冷锋、暖锋形成的天气;③冷锋、暖锋过境前、时、后的天气及变化;④冷锋、暖锋对我国天气的影响;⑤江淮准静止锋、昆明准静止锋的形成机制及对我国天气的影响。具体课堂教学实施下来挫败感极强:教师赶进度,拖堂5分钟,仍不能讲完;学生听得云里雾里,对知识点的掌握,囫囵吞枣,似懂非懂。且对准静止锋的教学超出了教学指导意见的要求。

笔者汲取教训,对教学内容进行调整:①冷锋、暖锋的结构特征与天气;②冷锋过境前、时、后的天气变化;③冷锋对我国天气的影响实例;④江淮准静止锋的形成机制及对我国天气的影响。再次实施教学,教师颇感从容,学生也能掌握到位。课后不放心,对几位中等程度的同学抽样检测,发现都能说出“暖锋的结构特征与天气”、“暖锋过境前、时、后的天气变化”。

由此可见,课堂教学内容的选择不在多、深,而在于精、准。选择、讲解到位,学生能举一反三,就能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二)结合学生的实际学情来选择和调整教学内容。

1.从学生熟悉的生活知识入手来选择教学内容。例如,在完成“了解天气系统的特点及天气状况”教学目标时,可以结合杭州地区学生较为熟悉的身边的天气实例和民间俗语、诗句来展开教学。如“一场春雨一场暖”、“清明时节雨纷纷”、“黄梅时节家家雨”、伏旱、台风、“秋风秋雨愁煞人”、近期(2016年10月下旬)的寒潮。可以让学生分析天气系统对自己家乡生产生活的影响,由于有切身感受,非常有利于学生理解知识,很好的完成教学目标。

2.选择教学内容应充分考虑学生的读图能力和已有经验。我们应尽量选择学生比较容易理解的和在地图上容易找到的内容来教学,例如,在完成“运用图片描述城市景观和乡村景观的差别”教学目标时,我们选择的图片是学生熟悉的和喜闻乐见的。比如选取余杭塘栖镇广济桥附近聚落照片分布代表城镇景观,黄湖镇某村落分布照片代表乡村景观。这样既能引起学生的兴趣,又有助于分析理解。

3.选择教学内容还应该注重和其它学科的联系,这样的内容,学生学习起来才会更感兴趣,也有助于学生知识系统的建立。例如,在学习“人口迁移”时,可以从学生学过的历史知识(比如永嘉之乱、靖康之难、地理大发现、奴隶三角贸易等)来入手,这样学习起来既省时省力,又可以让学生把握不同学科知识之间的联系。

4.选择最能反映地理学科特点的内容来教学,也就是说,我们应尽量选择那些具有“综合性”和“区域性”特点的内容来教学。比如学习“陆地环境的整体性”,选择黄土高原为内容,探究陆地环境各要素之间的关系,更能凸显陆地环境的整体性特征。

(三)点面结合,以少胜多。

我们最好不要"推土机”式的教学---只有浅表层面的推进,而应进行“打桩机”式的教学---抓住一点深入挖掘。一节课选的点,贵在以少胜多。选什么“点”大有讲究。以“水循环”为例:

“推土机式”的教学内容安排是:水循环概念、水循环环节、水循环的意义、人类对水循环环节的影响等。这种内容安排导致整节课重难点不能凸显、知识点的掌握深度不够,一节课下来感觉平淡无奇。

现做调整:重点突破水循环的概念教学,以点带面。设计如下:

(展示)水循环概念:水在地理环境中的空间位置的移动,以及与之相伴的运动形态和物理状态的变化。

(问题)1.水在空间上如何移动?涉及了几个圈层?水循环可以分为几种类型?每种类型包括哪几个环节?

2.水的运动形态和物理状态分别有何变化?导致其变化(即驱动水循环)的能量主要是什么?

3.举例说明水的运动形态的变化对自然地理要素(水文、地形等)、人类生产生活产生了哪些影响?水的物理形态的变化又带来了哪些影响?

4.举例说明人类如何影响了水的位移、水的运动形态、水的物理形态?对哪个环节的影响最深远?从现代对人地关系理解的角度,说出哪些影响是正面的,哪些是负面的?

地理概念的设定具有非常高的准确性、简洁性、科学性和逻辑性,具有很高的学习价值。水循环概念准确地反映了水循环这个现象及过程的本质属性。通过重点突破水循环概念这个“点”,充分挖掘水循环概念的内涵和外延,让学生把握了水循环的动力(包括自然因素和人类因素),动力如何促使水的运动及运动形态和物理形态的变化,运动形态之间如何关联从而形成循环,运动形态和物理状态的变化对四大圈层造成了什么样的影响、进而对人类社会造成了什么样的影响。概念学透了,水循环的学习也就“面面俱到”了。不仅如此,通过水循环概念的紧凑教学,让学生更加深刻的认识了地理环境各要素之间是相互关联、相互作用的,即地理核心特征---自然地理环境的整体性,为下一单元的学习做好了铺垫。

三、教学过程的精致化安排

教学过程要安排的紧凑高效、精巧合理,要注意以下几点:

(一)精彩的导入,是一堂课的良好开端,能够很好地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增强学生的学习动机。导入的形式可以多样,如以故事、影片、时事新闻或优美的诗句等导入。但主题要鲜明,与本节内容关系要密切。另外,导入切忌花哨和时间过长,要简洁明了,尽快切入主题。

(二)精心的问题设计,能够激发学生积极思维,培养学生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1.要有梯度。必须做到由浅入深,由易到难,层层递进,把学生的思维逐步引向新的高度。以“锋面系统对我国天气的影响”为例。教师逐次发问:“冷锋对我国北方天气产生了怎样的影响?”“准静止锋对我国江淮地区、云贵地区的天气分别产生了怎样的影响?”“春季时锋面系统如何影响我国南方的天气?”“你能用实例来说明每个系统又是怎么影响的吗?” 把问题分解开,分层设问,这时同学们结合所学知识进行讨论交流,收到了理想的教学效果。

2.要具有启发性。针对“快行冷锋会造成我国北方夏季的暴雨”。选取“2012年北京7.21特大暴雨”案例设计问题:“为什么北京@次形成了长时间特大暴雨?”这样一个问题,在课本上找不到定论,是一个开放性的问题,必定能引发学生的兴趣,启发学生去积极思考、讨论,吃透知识原理。

3.要有一定的思维深度和广度。 “是不是”、“对不对”等简单的问题不问,书中有确切结论的也不要问。提问得让学生开动脑筋思考,训练学生的思维能力、知识迁移能力等。

(三)精巧的活动安排,能提高学生参与课堂的积极性、主动性。比如探究性学习小组的安排:小组的成员宜由兴趣、能力、性格、性别“互补”的同学组成 ;对小组长进行必要的指导;明确小组成员分工;指导培养协作精神;对特殊学生加强指导。

又如讨论活动,不能让个别同学唱独角戏,要提高参与度。不能流于形式,要让每位同学切实思考,获得启发和成果。因此在讨论结束后,教师至少要学生讲出以下几点:你对于这个问题有何看法?有没有不同的意见?你是怎样说服他人或屈服他人的?通过讨论,小组得出的最后结论是什么?如果教学中经常进行这样的引导,就可使学生学会讨论,逐步提高讨论活动的水平。

活动要有主次之分,一般一节课最好只安排一个主活动,其他的活动只作为辅助;注意活动质量,让学生在活动中体验;注意活动的内涵,通过活动可以更好的理解地理知识,形成地理技能;活动都要围绕教学目标展开,要明确每个活动为实现目标分别所起的作用,各项活动要互相联系,形成一个整体。

(四)精配课堂题目,是对课堂讲解的最好辅助。没有练习巩固的课堂必定落空,以训练为主线是提高效率的基本途径。受课时限制,练习宜少而精。必须把握好知识点、能力点、题型三者的关系;要深研细酌,突出题目的功能。

1.精配例题:例题要具有针对性、典型性、拓展性,能起到突出重点、突破疑点的作用;要能从情境、设问、立意等方面作多种变化,从不同角度使学生对知识与方法有更深的理解,培养学生“举一反三”的迁移能力,又能让不同层次的学生有展示自己的机会,又能培养学生的发散思维。

2.精选习题:要与例题所培养的思路和方法相迎合,达到巩固和深化的目的,提升例题功能;要注重常规题翻新和题型的全面性,以培养学生的迁移能力和避免思维定势;要与学生的能力水平和支配时间相迎合,以保证任务与时间匹配,巩固与提升兼顾。

(五)精辟的小结与评价:精辟的小结与精准的评价,是精致高效课堂的完美收工。

1.精辟的课堂小结,能够把一堂课的内容浓缩成精华。课堂小结是课堂教学中不可缺少的重要环节,必须精心设计、讲究艺术,才能提高课堂教学效率,激发学生学习地理的兴趣。通过归纳、概括使整节课的内容系统化和简洁化。课堂小结归纳,提纲挈领,便于学生理解、记忆。有时甚至可以引导学生进行总结,让学生列出本课小结中各要点所含知识的细目,勾勒出全课的知识体系。然后,学生互相对照,教师给予必要补充,取长补短,归纳出最好最全的本课小结。这样既可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又可当堂检测学生40分钟的听课效率,真正让学生夯实基础,进而学以致用。

2.精准的课堂点评,是渲染课堂气氛的催化剂。从作用上来看,有的是含蓄的评判、有的是巧妙的引导、有的是准确的校补、有的是艺术的深化。从语言表现形式上来看,有时用生动的比喻,有时用精当的对偶,有时用形象的引用,有时用强劲听觉冲击的排比反问。如此学生说到哪,老师评到哪,师生对话,浑然天成。精准的课堂点评,还应该体现在有针对性,有丰富内涵,不肤浅;富于变化,不乏味。

3.激励性的评价,是有效课堂的升华。寄予希望的评价是鼓励,学生的信心得到增强;语重心长的评价是鞭策,学生的动力得到加强;委婉含蓄的评价是促进,学生的态度得到端正。寄予希望的评价是鼓励,学生的信心得到增强;语重心长的评价是鞭策,学生的动力得到加强;委婉含蓄的评价是促进,学生的态度得到端正。

四、教学策略的精致化运用

教学策略是指教师为提高教学效率而有意识地选择筹划的教学方式方法与灵活处理的过程。选择合适的教学方法,对于提高课堂效率,将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地理教学方法的选择必须要达到这样几个目的:

1.能激发学生学习兴趣、探究的欲望。比如案例教学法,可以挑选时事热点,也可以挑选生活中学生感兴趣的事件。又如多媒体教学法、角色扮演法、实验教学法, 可以创设真正的学习情境,把教学内容和学生的愿望、体验紧密相连。

2.既能巩固学生基础知识,又提升基础技能。如列表比较法、归纳总结法。对于某些规律、结论的呈现,如果由教师使用讲授法,作为“配角”的学生可能掌握不好。这时可使用列表比较、归纳总结法。比如对于冷锋、暖锋、准静止锋的异同点,可以用列表法归纳总结:让学生将三个锋面的剖面示意图绘制出来,修改正确后,对照图比较出其锋线、锋前锋后、雨区的特征;还有气旋、反气旋的水平气流、垂直气流运动特征、天气特征、我国典型天气等,都列表让学生来填写。因为是自己总结出来的知识结论,所以印象很深,而且还能体验到成功的喜悦,激发其学习地理知识的热情。

3.能提高学生参与度,让学生成为课堂的真正主人。现行新教材较旧教材而言,“读图思考”、“活动”、“阅读”和“案例”等问题探究的形式多了,很注重学生主动参与教学过程,有意识地为学生的自主学习、合作学习和探究学习创造条件。以40分钟的一节课为例,教师讲的时间不宜超过25分钟,其余15分钟应交给学生。这就需要选择适合的教学方法。在讲解《常见的天气系统》时,我多次组织学生活动,提高课堂参与度:让学生参与绘图、发言纠错;开展小组讨论,积极探究。开展多种学生活动,使学生学习新知识的过程成为探究问题的过程、获取技能和方法的过程、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培养的过程。教学过程中倡导学生积极参与,乐于探究,勤于动手,有利于提高课堂教学效果。

4.能减轻教师负担。地理教学中有很多的重要地理现象和地理过程是比较抽象的,教师应充分利用各种教学手段,增强直观性,变难为易。如台风眼的结构很抽象,直接展示一张台风的高清卫星云图,马上就变得很直观了。对于气旋反气旋的大气运动方向问题、水平地转偏向力,使用左右手定则,简单易掌握。

教学有法而无定法。在教学过程中,应根据实际情况选择合适的方法和手段,但切忌过于花哨,切忌方法的罗列堆砌。概而言之,要有利于提高课堂实效。

地理教学目标是总领,它的实现需要一定的地理教学内容、教学情境作为载体,通过一系列的教学过程来完成。而为了高效的完成教学过程,达成地理教学目标,则需要采用一定的教学策略,合理组织教学过程,选择具体的教学方法和材料,制定教师与学生所遵守的教学行为程序。地理教学目标的确立、教学内容的选择、教学过程的安排、教学策略的运用,就如同组成地理环境的各要素一样,是相互联系、相互影响的关系,它们之间共同作用,构成一个有机的整体。因此,在新课程改革的背景下,要想实现高效的地理教学,则需要对每一个环节、要素进行精致化的设计!

参考文献:

[1]浙江省普通高中学科教学指导意见(地理2014版) 浙江教育出版社2014年8月。

上一篇: 应急处理管理 下一篇: 高标准农田一般规定
相关精选
相关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