双减课堂教学汇总十篇

时间:2023-10-07 15:19:50

序论:好文章的创作是一个不断探索和完善的过程,我们为您推荐十篇双减课堂教学范例,希望它们能助您一臂之力,提升您的阅读品质,带来更深刻的阅读感受。

双减课堂教学

篇(1)

自从因为中国入世而带动的双语教育热潮渐渐引起注意以来,不少国内学者对双语教育发表了很多论著,对双语教育的具体实施起了指导作用,如上海外国语大学双语学校王旭东《关于“双语教学”的再三思考》(下称《王》文);四川省达州巨全双语学校张修富的《论“双语教学”》(下称《张》文);董艳的《双语教育的概念》(下称《董》文);黄冬梅的《双语教育原则》(下称《黄》文),等。然而,一些论著虽然试图为赞成或反对双语教育提供理论根据,但是,由于种种原因,他们都无法说清他们试图说清的东西,也即解决正在从事双语教育或者即将从事双语教育的行政人员和教师经常会产生的疑问,包括“什麽是双语教育?”“为什麽要从事双语教育?”“双语教育和双语教学是一回事吗?”“双语教育的课堂实践应该是怎麽样的?”等等。

发表在《双语教学研究》网站上张正东的《论双语教学》(下称《论》文),翁燕珩的《浅析浸没型双语教育》(下称《浅》文),和卢丹怀的《双语教育面临新挑战》(下称《双》文)就是这样一些典型的论著。虽然就论著本身来讲,作者们对国内外各种双语论著涉猎颇广,也引用了不少很有价值的文章,但是,由于不明的原因,论著给人的感觉却是越讲越不清楚,到最後一个问题也没有得到解答。

双语教育和双语教学在美国和加拿大已经有三十多年的历史,有关的理论依据和课堂实践已经是一个有共识的、非常清楚的体系。然而,国内的一些学者在面对这个非常清楚的体系的时候,却变得模糊起来,不但无法准确地把国外的双语教育的理论基础引进国内,让国内的教育工作者取其精华,弃其糟粕,反而引发了更多的问题。

首先,是“双语教育”与“双语教学”的概念。例如,《论》文从一开始就开始模糊,称“双语教学就是实施双语教育的手段,”这本来是对的,可是后面却马上接著说“也泛指双语教育。”问题就来了,因为概念已经被偷换了,而且后面还开始把双语教育分类来论述,这已经完全偏离“双语教学”这个主题了。

准确地来说,“双语教育”(Bilingual Education)是一种通过使用学生的第一和第二语言来进行教学,从而达到某个教学目的的教育方法。国外因为这个教学的目的不同,就出现了不同类型的双语教育:

假如是希望以少数、弱势语言为母语的学生尽快掌握主流、强势语言为目的的:教师使用弱势的语言来帮助学生克服语言障碍,掌握各学科知识,同时也积极教导学生主流语言。一旦学生掌握了主流的语言,就不再通过母语来教学,所有学科全部过渡为使用主流语言教学。这种类型的双语教育称为“过渡型双语教育。”

假如是希望以少数、弱势语言为母语的学生在掌握了主流语言以后,仍然保持他们的母语为目的:那么,学生在掌握了主流语言以后,并不完全脱离母语教学的环境,仍然有部分的科目使用母语来上课,部分科目使用主流语言来上课。这种类型的双语教育称为“保持型双语教育。”

假如无论学生本身的母语是否主流、强势的语言,教育的目的都是让学生成为双语、双文化的人才,那么,整个教学体系的设计就已经完全脱离哪一个语言为主,哪一个语言为次的束缚,专注于最大限度地发展学生的双语能力。这种类型的双语教育称为“沉浸型双语教育。”

我们先来评估一下,三种双语教育的模式,哪一种比较适合在中国实行?

首先看“过渡式”:这种类型的双语教育在美国,是为了使移民学生尽快融入英语主流而设立的,由于强调的是英语能力的培养,忽视母语的继续发展,三十多年的实践证明是一种失败的双语教育,因为学生英语没有真正学好,母语也丢掉了。导致加州和其它州选民通过选举废除的,就是这种双语教育。过渡式的重点是让掌握弱势语言的群体过渡到掌握强势语言的群体。目前国内的“双语教育”除了少数民族地区的学生需要通过本族语的帮助过渡到完全掌握汉语外,根本就没有过渡式存在的理由,因为外语在中国是弱势语言,汉语是强势语言,刚好跟实行过渡式的国家,如美国,相反。

其次看“保持式”:这种类型的双语教育在美国,是试图让已经掌握了主流语言的学生继续留在双语计划里面,能继续用母语学习一些科目,保持他们的母语水平。研究证明这种类型教育出来的学生比“过渡式”教育出来的学生在英语能力和母语能力方面都要高,在英语能力方面至少不差于非双语班的学生。保持式最大的缺点就是“保持”。假如一个移民学生在三年级进入一家美国的公立学校,在保持式的双语班里面学习,他的母语水平就将永远“保持”在三年级,无法再进步了。美国的一些双语计划使用“保持”的原因是因为政府对教育的基本拨款并不包括双语教育在内,双语教育是由联邦或者州政府特别拨款给英语能力不足的学生的。为了防止学校利用英语能力不足的学生拿更多的政府补助,通常政府会严格监控双语教育是哪些学生受益,并设立“脱离”双语计划的标准。当学生达到标准,通常是英语能力达到一定水平,就必须脱离双语计划,不可以拿政府的补助。要把熟练掌握了英语的学生留在双语计划里面,只能让他们上类似于外语性质的课,跟完整的双语计划里面大张旗鼓进行母语训练,用母语上课等就差很远了。在国内,我们当然不要我们的学生只是“保持”他们的母语,我们当然是希望他们的母语 -- 汉语能随著年级的增加而进步。因此,“保持式”也没有在中国存在的理由。

最后,是“沉浸式”。沉浸教育在美国和加拿大,主要都是掌握强势语言的学生希望同时也掌握弱势语言。比如加拿大的法语沉浸计划,是讲英语的学生希望掌握法语;美国的中文沉浸计划是讲英语的学生希望掌握汉语等。在中国,强势语言是汉语,弱势语言是英语或者其它外语,当然是讲汉语的学生希望掌握外语了。应该说,国内目前希望实行双语教育的地方或学校的目标跟这种双语教育的目标完全一致。要进行双语教育,最好就是进行沉浸式的双语教育。《浅》文用了很大的篇幅引证了国外的研究结果,证明沉浸式的双语教育是最好的,因为只有这种双语教育,才能培养出真正双语双文化的高素质人才,才真正有跟国际接轨的可能。可是,在最后,《浅》文却不知道为什麽得出了沉浸式双语教育不适合中国学生的结论。所根据的,只是一个非常弱的研究结果说受过沉浸教育的学生大多数仍然喜欢使用他们的第一语言,而不喜欢使用第二语言,因此,沉浸式的双语教育仍然是失败的。我们认为,这个结论完全跟双语教育无关。社会语言学告诉我们,人们使用哪种语言并不一定跟自己是否熟练掌握这种语言有关系。我们最熟悉的例子就是在外地遇到老乡的时候,即使我们都能熟练地讲普通话,但我们仍然是情不自禁地用家乡话交谈。假如在一个老乡的聚会中,大家都用家乡话交谈的时候,有一个人硬是不讲家乡话,大家就都会认为这个人有毛病,傲气大了。加拿大法语沉浸计划的学生的英语标准测验成绩比非沉浸计划的学生好,法语标准测验成绩更远远超越非沉浸计划,只上法语为外语课的学生;美国中文沉浸计划的学生也得到相似的结果;日本英文沉浸计划的学生日文比非沉浸计划的学生要好很多。这些都证明了沉浸式的双语教育,确实是目前最先进和最值得仿效的双语教育类型。

但是,沉浸式的双语教育应该如何实行?国内的学校是否有这个条件实行?无论是《论》文还是《浅》文,都没有明确地回答这个问题。

至于“双语教学”(Bilingual Teaching Methodology),包括的范围比“双语教育”要广泛得多。《董》文就指出了“双语教学是实施双语教育目标的主要途径。”而且,它包括了属于和不属于“双语教育”范畴的教学方法。比如:在国内很流行的在外语课上面使用汉语来解释语法,属于一种双语教学的方法,但不是双语教育;上课时讲一句汉语再讲一句外语来教化学,也是双语教学,却也不可以算是双语教育;上历史课,第一章书用汉语讲,第二章书用外语讲,这种听起来很奇怪的教学方式,却是属于双语教育的一种双语教学方式!

正因为国内的学者搞不清“双语教育”和“双语教学”的区别,才会出现类似于下面这些问题的疑问:

- 我们学校也要搞双语教学了,我们语文老师怎麽用外语来讲文言文呀?

- 既然别的老师已经用外语上数学、物理、化学、地理、政治等等了,双语教学,那我们外语老师该教什麽呢?

- 既然双语教育也是外语教育的一种,干脆还象从前那样,加强外语教育算了,搞什麽双语?

- 我有英语六级证书,校长才聘请我当这个双语学校的地理老师,上课的时候我该用多少汉语,多少英语呢?我用英语讲课,学生读的课本是汉语的,行吗?

篇(2)

"teaching introspection", and puts forward the classroom teaching method for vocational teachers, hoping to provide reference for improving the teaching ability of “Double Capability” teachers.

关键词: 高职教育;“双师型”教师;教学实践

Key words: higher vocational education;"double capability" teacher;teaching practice

中图分类号:G7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6-4311(2013)07-0246-03

0 引言

高职教育作为高等教育的一种类型,具备高等教育的教学特性,在教学中必须遵循高等教育共同的教学规律。但它又与一般意义上的普通高校的培养人才标准和规格不尽相同,其人才培养目标是为企业“生产、建设、管理、服务第一线”培养具有大专学历的高级技能型专门人才。因此,高职教育的教学有自己的特点和要求。例如,强调学生的职业能力和创新能力培养,强调教师的“双师素质”,强调教学的“理实一体化”、“教学做一体化”和“工作过程导向”等。这就要求高职“双师型”教师(以下简称教师)要充分领悟高等教育的共性和高职教育的特性,以“市场导向、就业导向、实践导向”为原则,搞好高职课堂教学。

1 走出课堂教学误区,是搞好高职课堂教学的前提

目前,我国高职教育的职业性、开放性和实践性越来越强,若要搞好高职课堂教学工作,首先必须从以下误区中走出来。

误区一:“备课”不仅仅“编写教案”和“制作课件”。“备课”应该是“教学设计”,不仅要为教师的“教”而设计,而且要为学生的“学”而设计,不仅要钻研人才培养方案和课程标准,而且要深入企业调研“职场”、深入学生了解“学情”。

误区二:“上课”不仅仅是“教师讲课”和“学生听课”。“上课”应该是全面实施“教学设计”。在实施过程中,要充分发挥教师的主导性和学生的主体性,按“理、实一体化”和“教、学、做一体化”模式实施教学,按“计划执行检查处理”循环来控制教学过程和持续改进教学质量。

误区三:“课堂”不仅仅是“教室”和“实训室”。按照高职教育的特性,“课堂”应该是开放的,应该包括实现高职教育目标的所有“时空”。教师要以“教室”和“实训室”教学为“根据地”,大胆走出校门,充分利用“企业”和“社会”这样的大课堂,走“校企结合”和“工学交替”教学新道路。

误区四:教师有“一桶水”不等于能“上好课”和“教好学生”。常说的“要想给学生一杯水,教师就必须有一桶水”,仅仅是从时间和数量上来要求教师的知识和技能的,这对于现代高职教育来说是十分有限和片面的。高职教育要求教师:不仅能将“一桶水”,即专业知识和专业技能教给学生,而且要能保持这“一桶水”是新鲜的和有用的;不仅要能教给学生“一桶水”,而且要能教会学生获取“一桶水”和用好“一桶水”的方法。

2 突出教学环节,是搞好高职课堂教学的基础

课堂教学的环节包括以下环节和因素:教学设计、教学实施、教学评价。

2.1 教学设计

2.1.1 教学目标设计 教学设计的主要目标就是如何选用适宜的教学方法,引导学生在有限的教学资源下,尽可能让学生理解、掌握相应的知识和技能。具体来说,就是按照课程标准的目标要求,设计每一次课的教学目标,也即课程标准目标的分解。包括知识目标、能力目标和情感目标。

2.1.2 教学对象设计 教学活动是一种双边活动,教与学同时进行。在教学条件既定的情况下,教学对象就是达成教学目标的决定因素。但高职学生主要是高考第4批次以后录取和补录的高中毕业学生,此外还有少部分中职毕业学生。生源基础素质偏低且参差不齐,给高职课堂教学带来较大的困难。因此,在教学设计时要充分考虑学生的这一实情,真正做到“因材施教”,杜绝“照本宣科”。有条件或有必要的专业可考虑实施“分层教学”。

2.1.3 教学内容设计 课程标准和学生基础是教师设计教学内容的主要依据。课程标准不仅规定了课程的总目标、总要求,也规定了各模块、课题的目标、要求和内容。教师要在领会课程标准和熟悉学生基础的基础上,钻研教材内容,确定教学内容的取舍、重点和难点。按照理论知识的连贯性和系统性、技能训练的过程性和情境性、学生学习的心理和逻辑顺序来编排教学内容。除教材外,教学资料还可从以下两个方面收集而补充,一是通过网络、图书馆等收集二手资料;二是通过实验和实践收集一手资料。

2.1.4 教学方法设计 适用于高职专业课堂教学的方法是多种多样的,例如讲解法、案例法、演示法、讨论法、角色扮演法,头脑风暴法等。对于教师来说最为重要的是在掌握的基础上能够灵活运用这些教学方法。在高职课堂教学中,教师应尽可能多采用以“启发+互动”为核心的教学方法,应在“理、实一体化”、“教、学、做一体化”、“工作过程导向”、“网络空中课堂”的教学模式下,“因学生、因项目、因设施、因情境”而制宜,灵活选用和综合运用适用的教学方法。同时,在课堂教学中,教师要特别注意引导学生学会和运用适用的学习方法。

2.1.5 教学手段设计 教学手段是实施教学的重要条件。主要包括教学媒体和实训设备。教学手段的选用要根据教学课型、目标、内容、方法等进行综合考虑。例如,在实施理论教学时,可选用动画、交互课件;在实施技能教学时,可选用影视、虚拟仿真、实训台架、实际设备等。

2.1.6 编写教案 教案既不是教材的缩写,也不是课程标准的翻版。教案是教学设计的文字记录和表现,是实施教学的方案。教案的编写一要内容完整,二要逻辑严密,三要通过创新形成特色。教案一般包括学情分析、目标和要求、内容和学时、重点和难点、方法和手段、过程安排、板书和课件设计、小结和作业、评价和反思记录。

2.2 教学实施

2.2.l 新课导入 新课导入是课堂教学的首要环节。它与新课教学效果有着密切的联系,起着承前启后、激发学生兴趣和求知欲的作用。导入新课要符合教学目标和内容,要从学生是实际出发,要从课型的需要入手,其导语要短小精悍、引人入胜。比较适合高职教学的导入方法有“由温故而知新导入、由专业案例导入、由问题(任务)导入、由社会热点导入、由学生生活实例导入、由多媒体演示导入”等。

2.2.2 主题探究 主题探究是课堂教学的中心环节和重要的部分。

主题探究的核心是“探究”,而不是“接受”,它要求教师转变教的方式,学生转变学的方式。这一环节实施得如何,将在很大程度上决定着课堂教学的成败。

①正确处理课堂教学的基本关系,巧妙设置结合点。

首先,学习间接知识与亲历经验的关系。学校教育的主要功能之一,就是给学生创造一个快速掌握间接知识的环境和路径。间接知识学习,是课堂教学的主要方式。但是,不能因为强调知识的主要来源是掌握间接知识,进而忽视甚至否认学生在探究中“亲历”。高职教学中的“亲历”就是学生实训或实习,它强调在专业理论“够用、实用”的前提下,学生专业实训或实习的比例不少于50%。

第二,教师作用与学生作用的关系。教师是课堂教学的组织者和引导者,教师的作用是毋庸质疑的。学生是课堂教学的参与者、亲历者和跟进者,没有学生的作用就没有教学活动的发生。过分强调教师的作用会使学生陷入被动、受到抑制;过分强调学生的作用,就会导致教学的无序和低效。

第三,学习目标的共性与个性的关系。班级授课的教学形式强调学习目标的一致和主题的共性,但共性包含在个性之中,没有个性也就没有共性。没有学生的个别学习也就没有班级教学的总体收获。这就是班级教学中“收”与“放”的关系。不收,共同学习就很难维持,不放,学生个人学习的积极性就不会被充分的调动。

第四,教师与教材的关系。教材是教学信息的主要来源,是教师教学、学生学习的中介。教师的责任在于引导学生主动去学习教材,吸引学生主动去探究主题。教师要用教材教,而不是教教材。[1]教师要按照“知识迁移”规律,引导学生利用已有的知识与经验,在主动探索研究的基础上学习新知识与形成新体验。在使用教材时,教师既要重视教材的作用,又不要局限于教材,要根据企业用人要求和学生实际情况对教材进行创造性的取舍和补充,如条件允许,可依据当地经济发展需要和校内外实习基地的实情自编校本教材。

第五,知识与能力的关系。按照高职教育的人才培养目标,要求学生具有较强的实践能力和职业能力,以适应就业的需要。同时,要求学生具有“够用、实用”的理论知识,以适应学生终身学习和持续发展的需要。教师要遵循职业教育规律,以培养学生适应社会生存和终身发展的能力为目标,提供适应学生发展的内容和形式,为学生就业和发展奠定基础。但能力是建立在知识基础之上的,没有知识作为基石,能力就只能是空中楼阁。因此,教师的每一节课的教学目标要兼顾到知识和能力的统一,不能顾此失彼,从一个极端走向另一个极端。

②努力加大课堂互动的力度,提高学生参与度。学生参与度是评价课堂教学效率不可忽视的指标。按照教育学理论,教师与学生都是活动的主体,教材与教学手段都是教学的客体。因为教师已有一定的知识和技能基础,以及成人优势,教师参与教学活动,发挥引导作用是不成问题的。但要注意的是教师的过度参与会抑制和排挤学生的参与程度。因此,学生对教学活动的参与是课堂教学应该重点关注的问题。在做中学、小组学习、自主探究等是提高学生参与度的重要策略和方法。课堂互动是学生参与教学的常见方式,它包括师生互动和学生互动,对于高职教学来说学生互动更为重要。

2.2.3 强化巩固 强化巩固是课堂教学的重要环节。巩固一般发生在主题探究之后。

①在理解的基础上强化巩固。理解知识是巩固知识的基础。要使学生知识掌握得比较牢固,首先要通过主题探究学习使学生深刻理解课堂所学。在教学中要引导学生把理解知识和记忆知识联系起来。强调理解记忆,并不否定在机械记忆,关键在于记忆方法的合理运用。

②重视组织各种复习。复习是巩固知识和强化技能的主要手段。在教学过程中,应根据教学需要,有计划地组织好复习,教师要向学生提出复习的任务,并力求具体、明确;要安排好复习的时间,并做到及时复习;要注意复习方法的多样化,运用提问、复述、作业、实操等各种方法进行复习。

③提倡积极的强化巩固。在教学中可以借用数学教学常用的“变式”教学来巩固,也可以引导学生在学习新知识时扩大和加深原有知识,积极运用所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来巩固,还可以采取变更学习的组织形式来巩固。

2.2.4 总结拓展 课堂教学总结,一种是让“学生带着问号来,带着句号走”,所有的问题都得到圆满的解答。另一种是让“学生带着问号来,带着问号走”,还有问题需要进一步探究。实践证明,如果过于关注学生的达成,将会影响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可持续学习。一个好的课堂教学总结,既能使堂课的教学内容得到升华,也能为学生的继续学习拓展新的道路。常用的总结拓展方法有点睛法、置疑法、求异法、启迪法、衔接法等。

2.3 教学评价 教学评价是课堂教学不可缺少的一个重要环节。按照评价在学校教育教学中的作用,学生评价可分成:定位性评价、形成性评价、诊断性评价及终结性评价。[2]定位性评价主要是在教学对象设计时,用于对学生学习该课程的基础进行“摸底”,做到课堂教学“有的放矢”,避免盲目施教。形成性评价的主要任务在于不断地向学生反馈学习成功或失败的信息,它特别是学生的成功之处,明确需要改进的具体的学习错误。其评价方式有自我评价(自评)、互相评价(互评)和教师评价(专评)。在教学实施过程中,教师要特别重视学生的自评、互评,淡化专评。诊断性评价的目标是分析学生学习表现的普遍原因,指出学生学习困难的症结,以利及时补救,其重点是通过调研(学生问卷和深度访谈)找到学生屡犯错误的深层原因。终结性评价是评定学生的学习或学业成绩,了解学生整体发展水平,为改进教学提供依据。对于某一门课程来说,终结性评价常用的方式就是期末考试。专业课程终结性评价可参照职业技能鉴定考评的方式进行。

3 重视课堂教学反思,是搞好高职课堂教学的关键

教学反思是指教师为了实现有效教学,在教师教学反思倾向的支持下,对已经发生或正在发生的教学活动,以及这些教学活动背后的理论、假设进行积极、持续、周密、深入、自我调节性的思考,在思考过程中,能够发现、清晰表征所遇到的教学问题,并积极寻求多种方法来解决问题的过程。[3]这一内涵表明,教师的反思是非常重要的,教师只有学会不断反思,做一位反思型的教师,其教学能力才能不断提高。与此同时,教师还应积极与学生沟通和交流,及时了解和掌握学生的学习效果、问题和动态,并根据反馈,灵活、及时地调整教学进度、深度和教学方法。

4 结语

要上好一堂课并不难,难的是坚持上好每一堂课,并能持续改善。要做到这一点,这就要求教师一要有扎实的专业理论和丰富的实践经验,二要有高超的教学设计能力和课堂现场管理能力;三要有强烈的教学责任感和对教学、对学生的热爱之心。

参考文献:

篇(3)

“活动”主要指内隐的思维活动(分析、综合、比较、抽象、概括、判断、推理等)和外显的物质活动(观察、操作、交流、实验、游戏等),这两种活动是相辅相成和互相促进的。建构主义关于创新的理论认为:在“师―生”、“生―生”的互动中,共同针对某些问题进行探索,并在此过程中相互交流和质疑,了解彼此的想法,作出某些调整再重组建构成别出心裁的想法,能为创新打下基础。

1.在活动中创设情景。

教师要充分利用学生好奇心强,新奇事物的刺激会唤起求知的欲望的特点,借助活动,创设与教学内容相应的具体形象和富有感情性的教学环境氛围,促使学生利用自己原有的认知结构中的有关经验去同化所学的新知识,进入学习角色。情景的创设,教师可以根据数学与现实生活的关系,把数学知识还原到生活原型、活动情景和矛盾冲突中去。

教师在这个环节中,必须对数学知识的建构过程进行设计和组织,将书本上的内容转化为具有探索性的数学问题,创造一个宜于学生进行建构活动的情境,让学生自觉进入角色,在数学课堂教学的舞台上全身心地投入,以完成所预想的数学建构活动。

2.在活动中探求新知。

教师要让学生在引导下,主动运用感觉器官,视、听、触、摸,让数学事实、数学现象、数学在生活中的原型在学生的头脑中得到反映。在教学过程中,教师要重视创设和谐、活泼,师生民主、平等的氛围,使学生在活泼的精神态度下使能力充分得到发展,潜能得到开发。教师要达到以下几个要求:全员参与操作,加强个、组交流,教师点拨设疑,学生解疑提问,从而促使学生主动发现,主动探求。

由于学生各自认知结构上的差异,由于思考问题时角度上的不同,往往会造成一定的认知冲突。通过辩论与教师的适当指导,相互合作,可形成一个具有较高知识水平的解答。这样,学生在教师的引导下,在活动中主动地发现知识,可把感性知识上升为理性知识,主动建构自己新的认知结构。在这一环节中,教师应避免活动只停留在表面的现象,应引导学生去发现、探讨一些高层次的结论,如:数学思想、规律、定理、法则、公式等。

3.在活动中完善结构。

教师可采用活动的形式,让各组推荐代表发言,通过追问与板书,强化新知识的清晰度与稳定性,引导学生把理性知识系统化,并归纳总结所发现的规律,完善新的认知结构。到此学生经历了一个“操作、表象、语言”的过程,教师应使外显和内隐两种活动互相配合、互相促进,在培养学生动手操作能力的同时,使学生的抽象思维能力也得到逐步提高。

4.在活动中迁移应用。

教师应通过活动,进一步内化巩固知识,运用所学的知识解决实际问题,把知识转化为能力。运用知识时,教师可以采用操作型、练习型、迁移型、比较型、讨论型和创作型,这些方法的合理有效使用都能促进知识的巩固和深化。

二、“活动”的课堂渗透“双基”教学

在当今评价体制还未定性,仍需要面临升学考试的前提下,“双基”教学仍然是教学质量的生命线。“双基”教学必须渗透于“活动”的课堂中。

1.创设情境,引入概念,运用迁移,掌握概念。

对于数学概念、公式、定理、法则的提出,教师应尽量在活动的课堂中创设情境,引入概念教学。教师应注意引导学生透过事物的外部形象,抽象概括出事物的本质属性。在活动中,教师应组织学生分析事物的共同本质属性,突出概念的本质属性,掌握概念的内涵和外延,再运用概念指导解决实际问题,通过解决实际问题巩固概念,以达到知识结构的完善。教师应共同与学生将分散学习的各个概念串成线,组织成知识网络运用迁移,在运用迁移中加深概念的理解和掌握。

篇(4)

一 “双主共学”的基本内涵和基本特征

什么是双主共学?双主共学是充分汲取北碚课程改革经验基础上生成的课程理念,课堂境界和课堂形态,“双主共学”的课堂既充分尊重学生作为学习主体的权利,同时也尊重教师作为教学主体的组织,引导发展的 权利。它强调师与生同是课堂教学的主体,师生共同参与教,也共同参与学,在不同的教学行为和教学流程中,教与学的主体地位发生转变。它重视激发学生在学习中的主体意识,反对虚化教师在学生学习中指导作用,大力倡导建立师生课堂学习共同体,在学生自主学习的基础上,充分发挥“结对学习-----小组学习----全班群学----师生共学”的作用。提升学生课堂参与的广度和深度。从根本上改变单一的课堂形态,达成师生在课堂上共同发展的教育目标。“双主共学”课堂形态的基本特征体现为民主,开放,多元,共生,发展。“民主”指的是,课堂氛围,师生互相彼此尊重和包容,教学目标的确立,教学方式的选择。教学评价和表达,课堂作业布置等都倡导通过协作对话来展开,让学生通过课堂获得学习的积极体验。“开放”包括教学内容,教学手段,教学环境等的开放。教学内容要立足教材,超越教材,广泛联系生活;教学手段要充分考虑教学内容与学生实际,合理利用传统与现代教育技术,教学环境要利于学生课堂学习。“多元”是指教学方式,学习方式,评价方式的多元,教学方式上要改变单一的课堂形式,采取情景设计,问题牵引,活动体验,交流展示,讨论对话等多种方式,引导学生学,思,研,做,评。学生的学习方式是基于尊重学生主体行为的自主,合作,探究,它是“学生自学---生生共学----师生共学―远程共学的有机统一体。评价方式要评价灵活多变,评价目的是激励学生进一步学习。要定性与定量评价结合。“共生”指在课堂上通过“共学”实现师生两代人共成长,最终实现学生的更好的更优的发展的课堂价值。“发展”是指“双主共学卓越课堂”,要经历“规范课堂-高效课堂-精品课堂”的发展过程。要处理好传承与发展,借鉴与创新,规范与自由的关系。在确保课堂全面转型的基础上。追求个性化的“卓越课堂”,提高思想品德课的实效性。

二、如何优化思想品德课的教学环境,构建双主课堂

“双主共学”要最大限度地实现“以人为本”,最大限度地发挥教师和学生在教与学中的主体作用。优化思想品德课教学环境,构建双主课堂除了要注重北碚区中小学“卓越课堂”五年行动计划纲要中提到的“预习导学,探究体验,展示交流,检测反馈”等基本环节外。笔者认为在思想品德课中构建双主课堂还应该注意以下几个方面的内容:

1、建立和谐融洽的师生关系 :现代心理学表明毫无情感和毫无情绪反应的认知活动是不存在的,学生学习的过程是一种认知客观世界的过程其中伴随着情感的产生。充满情感的教学才能让学生融进到教学中来,这就需要教师和学生在教学中融为一体,创造良好的师生关系。所谓亲其师信其道,只有让学生在轻松愉悦的环境中学习,才能收到良好教学效果。所以教师在教学中应建立融洽的师生关系,在教学过程中应注意:1.不要轻易否定学生。无论是在教学上,还是在生活中,否定,如果运用不当,可能会挫伤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在课堂提问时,对学生的回答应多使用表扬和鼓励的语言,最常用的评语应该是“很好”、“有创意”等,避免对学生全盘否定,挫伤学生的自尊心和积极性。另外在批改学生作业时,要用“?”,因为这种做法包含着一种期待的色彩,能使学生不断自我肯定,不断进步。 2.要善于发现学生身上的闪光点。老师的肯定往往会唤起学生的自信心和自强精神,激励他们积极进取、奋发向上。由此看来,如果我们的思品课教师能在课堂上用“微笑”和“赞美”筑就教育的城堡,用“尊重”、“呵护”和“鼓励”关爱学生的灵魂,用“明净”、“高尚”装点自己的职业,那他就是世界上最爱学生和最值得学生爱的人。学生就会“亲其师,信其道”,在老师的引导下主动积极学习,从而收到较好的教学效果。

2 、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疑问是思维的火种,思维以疑问为起点,疑问能够激发学生的求知欲。教师在教学中,可以根据教材要求和学生的生活实际 ,设计一些精致的小问题,激发学生的兴趣,引导学生讨论。在讨论中训练学生的思维能力,活跃课堂的气氛。思想品德课在很多人的认识中,是一门枯燥无味的课程,学生厌学、教师厌教。因此,教师可以在教学中巧妙地使用一些幽默的技巧,以达到激发学生兴趣的目的。如教材中的一些幽默小故事、漫画,名言警句等都可以激发学生兴趣,使学生产生新鲜感,让学生从笑声中明白故事中所蕴含的深刻含义,教师应该多加利用。 教师还可以应用现代化的教学手段,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在过去传统的教学体制下,上课教师总是讲要点,复习时学生总是背要点,考试时学生需一字不漏地答要点。除此之外没有其他生动的教学手段,学生对知识的理解很多是模糊的。但随着信息技术逐渐进入课堂,过去单纯的说教式教学就走到了尽头。多媒体技术把色彩、动画、音效等有机地结合起来,真正做到了“声情并茂”,使学生如身临其境,从而使教学收到了良好的效果。

三、引导学生自主探究学习: 古人云:“授之以鱼,不如授之以渔。”

篇(5)

一、电子管风琴的发展与特点

电子管风琴的英文名字为Electronic organ,我们习惯称它为双排键电子琴,欧洲人则称它为电子管风琴。在琴的上部有两层用双手演奏的钢琴式的手键盘,琴的下部有一排用左脚演奏的脚键盘和两个用右脚控制音量和音色切换的表情踏板,手键盘底部有一个用膝盖操作的延音控制杆。电子管风琴音色十分丰富,模仿真实乐器的声音效果非常逼真,而且还可以根据不同乐曲的风格特点来选择音色和编辑节奏,甚至还可以模仿不同乐器的演奏技法,如弦乐演奏中的揉弦、连音弓法、半连音弓法、断音弓法等。多层键盘的设计使其具有用不同音色同时演奏多声部音乐的功能,从而可以逼真地模仿出庞大的交响乐队的演奏效果。

二、舞蹈课堂伴奏的形式及伴奏乐器的运用

(一)音乐与舞蹈的关系

舞蹈是一门综合性的艺术形式,也是视觉艺术和听觉艺术完美结合的艺术。在舞蹈表演中,优美的音乐不仅可以使表演者充分地表达舞蹈的思想内涵,展现人物形象的风格,也可以使观众通过音乐的语言更好地理解舞蹈的表达内容,感受舞蹈震撼的渲染力,所以舞蹈和音乐是相辅相成、密不可分的。这不仅仅体现在舞台表演上,在日常的课堂训练中,舞蹈与音乐的结合更显得重要,舞蹈者应该在日常舞蹈训练中更好地理解音乐、更好地结合音乐,才能不断提高对舞蹈风格的理解和把握,为在舞台上的完美表演打下坚实的基础。

(二)舞蹈课堂音乐伴奏的主要形式及其局限性

目前,钢琴伴奏是全国专业舞蹈院校和演出院团课堂教学中的主要伴奏形式,它就像乐队的指挥一样,把握着舞蹈教学的风格,贯穿着舞蹈教学的脉络,是舞蹈课堂教学中的重要组成部分。

但是,随着舞蹈教育事业的不断发展,这种单一的伴奏形式已经越来越不能满足舞蹈教学的更高需求。比如,在民间舞课堂中,为了表现秧歌锣鼓喧天的热闹场面,单一的钢琴表现力是远远不够的,它既描绘不出唢呐袅袅如缕连丝不断的声音,也表现不出二胡委婉悠扬的韵味。又如,朝鲜族舞蹈音乐中多采用鼓和伽琴,这用钢琴是无法淋漓尽致表现出来的,也就激发不出学生对舞蹈的灵感。

中国乐器的演奏和音色也是丰富多变的,如琵琶、阮、二胡、扬琴、唢呐等都是具有中国民族特点的乐器。中国的民族弹拨乐器具有弹挑、轮指、推、拉、吟、揉等充满魅力的演奏技巧,而电子管风琴可以模仿出这些中国特色乐器的声音和演奏法,这样就使民间舞课堂教学显得生动无比了。

三、电子管风琴在舞蹈课堂教学中的独特性

电子管风琴是时展和科技进步的产物。随着舞蹈教学的深入发展,要求舞蹈音乐伴奏工作者也要不断探索、创新、发展新的教学方法和教学理念。

在民族民间舞蹈教学中,能够运用真正的民族音乐伴奏是每个舞蹈教师的渴望和梦想。目前,在国内的一些舞蹈专业学校,为了使民间舞课堂的教学过程更具有民族特色,使学生感受到民族音乐的渲染,激发学生对各民族舞蹈特点的掌握,已经在民间舞课堂上运用民乐队作为伴奏,使舞蹈课堂的教学生动活泼。学生在民乐队的感染下,更好地了解并掌握了民间舞蹈的特点,使舞蹈教学更加形象化和风格化。由于使用民乐队存在人力多、资金大的问题,所以国内的大部分专业舞蹈学校还都无法起用民乐队,而以钢琴伴奏的形式为主。舞蹈教师有时为了动作组合的形象效果不得不放弃钢琴伴奏,而使用录音机或CD播放民族音乐,但是这种音乐的速度是固定的,学生的动作有时还没做完音乐就已经过去了,这样就影响了舞蹈的教学效果。而双排键电子琴的出现就可以解决这个问题。只要一名键盘教师就可以完成一支民乐队的伴奏工作,电子琴教师可以根据课堂上每个动作的特点,使用该民族乐器的音色,模仿出一支民乐队的效果。键盘教师还可以根据学生动作的韵律调节速度的快慢,使音乐和舞蹈的配合更加默契。这样,不仅使民间舞蹈教学和民间音乐做到了真正的结合,更使舞蹈跳出了它的精髓。

不仅在民间舞课堂教学,在芭蕾舞课堂教学中也存在着对音乐伴奏更高的要求和渴望。在芭蕾舞教学中的双人舞课中,舞蹈教师编排的基本都是芭蕾舞剧中具有代表性的动作和变奏,虽然芭蕾舞剧的音乐都是交响乐来伴奏,但是由于教师编排的动作长度与速度是经常变化的,所以现在的双人舞教学一直都在使用钢琴伴奏,无形当中就使教学中的音乐形象和音乐效果打了折扣,学生不能更好地进入到舞剧人物的状态中。而双排键电子琴可以解决这一难题,键盘教师可以使用交响乐的音色弹奏出和舞剧一样的音乐效果,并且根据课堂动作的长度和速度来灵活处理音乐,使音乐和舞蹈动作的配合达到默契,能极大地提高芭蕾舞教学和排练的质量。

芭蕾性格舞是世界不同民族的民族民间舞蹈。所以它的音乐形式更加广泛,单一的钢琴伴奏无法体现出其多样性。比如,为了体现出俄罗斯舞蹈的特点,笔者曾经运用手风琴在性格舞课堂教学中伴奏,收到了非常好的课堂效果,学生仿佛身在俄罗斯的美丽乡村,围在篝火旁,聆听着手风琴动听的音乐翩翩起舞,但是手风琴毕竟有局限性,它无法更准确地表现出其他国家音乐的特点。双排键电子琴可以利用它的模仿效果做到这一点,它可以变换不同的音色来模仿不同国家的民族乐器来为性格舞伴奏,使学生有身临其境的感觉。

篇(6)

为此,我们语文教师在研究课堂主题内容的同时,不能忽略对“双语”(导语和结束语)的精心设计,为了让语文课堂更具有趣味性、延伸性,真正让学生在语文知识的海洋中想做更深入的探究,我们可以从以下角度对“双语”进行设计。

一、“双语”设计应遵循的原则有

(一)、精炼性原则

“双语”的的设计必须做到“精”“准”,只有“精确”地对准目标,“有针对性”地进行语言加工,这样才能让学生很快进入课堂情境,并且及时把握课堂学习的核心内容。

(二)、理论联系实际的原则

“双语”的设计,除了要严格遵循新课程标准意外,要切合学生的认知实际,用语文的专业理论知识配合相关的语言实际运用,实现“双语”的有效性。

(三)、延伸性原则

“双语”的设计,必须能够使在课堂的第一阶段,学生能够从“导语”中延伸对课文的学习,在课堂的最后阶段,学生能够从“结束语”中找到课外延伸的途径。

(四)、整体性原则

“双语”的设计,应该做到首尾呼应,这样,不仅使课堂教学成为一个整体,让学生的思维、能力训练成为一个体系,更能突显语文知识的整体特点,便于对总体知识的学习和掌握。

二、“双语”设计的内容和方法

(一)依据文体类型设计“双语”

在教学不同类型的文章时,设计与文章同类型的导语和结束语,更加利于学生对课文的学习,学生可以从“导语”中得到启发,从“结束语”中获得知识的巩固。比如学习写景散文《春》时,教师可以设计一段有关《春》的景物描写作为导语,让学生由“语中景”进入“文中景”,在“结束语”时,可以设计一段其他季节中的景色,比如《夏》《秋》《冬》等景物,但是结合下一课《济南的冬天》,教师完全可以设计一段《冬》的景色,来引发学生对下一课的探究兴趣。

(二)抓住教学重心设计“双语”

在每一节课的教学中,教师都提前设计好了本课的教学重点,这样,我们完全可以依据教学重点设计“双语”,让学生在关注“导语”时明确学习的重心,让学生在回顾“结束语”时,重温教学的重点。比如在教学《皇帝的新装》时,因为本课主要是为了揭示在那个社会环境下的很多愚蠢的虚伪的人,他们为了各自的私欲而说谎。教师可以抓住这一中心设计导语,让学生明确“不同环境早就不同的人,许多大人因为私欲做了荒唐的事”,同时在设计结束语时,教师要进一步抓这一主题,然后对学生进行引导和提升,在结束语时进行升华,让学生像那个纯真的孩子一样,保持童真,正直。

(三)结合思想教育设计“双语”

篇(7)

中图分类号:G642.0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4-9324(2017)05-0207-02

双语教学是指使用第二语言或外语进行各门学科的教学。[1]在21世纪,英语应用在大学教育中越来越重要,尤其是在专业学习上,能够使学生了解国外发展状况,学习本专业领域的研究前沿,为学生的创新能力的提高起到了重要的作用。[2]因此,实施双语学习对学生的综合能力的培养起到了至关重要的作用。

很多学者也重视大学生的双语教学,探索大学生双语教学的教学方法及如何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3,4]让学生参与到教学方法改革中,为以后的教学改革出谋划策。双语教学不仅能够更新教学理念,而且能对教学内容和教学方法进行革新,不断地培养出高水平的人才。中国的双语教学正处于探索的初级阶段,需要不断地实践和总结,实现逐步成熟的过程。

目前,在高校开展双语教学也存在着一些问题,如大学教师的专业能力和外语水平,大学生的理论与外语接收能力。大多数学生对双语教学的学习兴趣较低,课堂上由于不能完整理解教师的教师内容,很难实现师生之间的互动。缺少互动致使学生的学习兴趣降低。

探讨如何开展双语教学理论及实践教学研究,对推动双语教学有着重要的理论与实际意义。《钻石学》是中国地质大学(北京)珠宝学院宝石及材料工艺学专业核心课,是宝石鉴定中比较难掌握的一门学科。目前钻石分级标准在国际上有不同的理论体系,如美国GIA,国际珠宝首饰联合会CIBJO,世界钻石联合委员会比利时钻石高层议会HRD等。我国的钻石分级标准接近IDC标准,一些条款与GIA相近。因此本专业学习中要求学生掌握各组织分级的异同,了解各分级体系的钻石分级证书特点。

通过教学课堂的逐步尝试,建议双语教学在课堂开展时应遵循以下几个原则:

一、根据学生情况,循序渐进,因材施教,逐渐改进教学内容

对于双语课程来讲,外语只是一种教学手段,具有工具性。双语授课的目的是为了让学生能够同步地了解该课程的国外学者的观点,在知识的吸收上能够更快地与世界先进的知识技术接轨。双语教学不是要求教师完全使用外语教学,不能以外语的语法、句法为教学重心。它是借助于双语教学这种教学手段,使学生掌握专业知识的专业课或通识教育课程。因此,课堂使用外语比例大小应该随着学生的理解程度而进行调节。最初在课堂上让学生了解与专业相关的一些重点单词,再逐渐加入一些句型与专业术语,如钻石分级的4C含义,净度特征中常见的专业术语,如羽状体、针尖、激光孔等等,让学生了解国外钻石4C分级的特点,逐渐介绍国外比较权威机构的分级证书如GIA等,最后过渡到国外钻石分级的英文标准,掌握国内外标准的异同点。

开展双语课要循序渐进,英语讲课的比例逐渐提高。起初几次课以汉语为主,穿插一些基本术语的英文介绍,以后逐渐增加句子,加深W生对术语的理解,增强学生的信心。由易到难,让学生理解主要英文术语的意思,在逐渐延伸到简单的英文短句。利用图片、多媒体等方式把重点向学生解释清楚,再慢慢扩展,也可以采用学生分组讨论的方式,让学生掌握英文和中文的异同点,激发学生对英文相关专业的兴趣。

二、知识点分层授课方式

按照教学内容的难易程度,分为基础层次、重点层次及应用层次。针对不同层次,开展不同的教学方式,基础内容可要求学生自学完成,课堂上检验学生的学习情况,介绍一些重点英文专业术语。重点内容要在课堂上具体讲解,用简单的英文句子介绍各个钻石分级体系的异同点。通过中英文对比,让学生了解世界上广泛应用的钻石分级卡片。利用多媒体,向学生展示钻石分级发展的最新技术及测试仪器,如钻石观察仪、钻石确认仪等。在应用层次上,要与学生展开讨论,尤其是在实践课上,对比国内外并通过实践课来提高学生的动手能力。

三、增加师生互动,随时为学生的学习提供反馈意见

增加课堂师生间互动适度增加学生在课堂上提问和答问的机会,对于一些基础知识点的提问要求学生使用英语问答,但不能强迫。通过这种方法给学生提供语言应用的机会,增强使用第二语言的兴趣。及时反馈可以对学生的学习产生一定的帮助作用。由于双语教学自身存在一定的难度,对于学生的学习效果的反馈应以正面为主。在评价时应采用“待提高”、“合格”、“优秀”这样的词语给学生以反馈,设定一个较为宽泛的标准并使学生了解这些评价标准,达到什么程度说明学生已经掌握,什么情况下还需要进一步努力。灵活采用多种考核、考试形式,促使学生主动学习,注重双语教学实效。

因此,双语教学应该根据课程内容、学生特征及恰当的教学方法及手段,而且所选择的方法和手段能有效地调动学生学习积极性,促进学生外语水平提高和学习能力发展。此外,还要灵活采用多种考核、考试形式,促使学生主动学习,注重双语教学实效。双语教学要遵循“循序渐进、因材施教”的原则,根据学生的外语认知水平,选择相应的方法和手段组织教学。我们必须将双语教学和“育人为本”密切联系起来,实事求是,灵活使用教学方法和手段,学生才能获得先进的科学技术和前瞻性专业知识,并由此启迪巩固已知、探索未知和不断求新的精神,培养出全面发展的复合型、国际型人才,为全球化中的不断开放的建设服务。

参考文献:

[1]赵云林.浅析课堂评估在大学英语教学中的应用[J].安徽文学(下半月),2009,(12):266-267.

篇(8)

教学是以促进学习的方式影响学生的一系列行为。教学应更多地被视为一项人际互动的过程。“双互动”课堂教学模式正是在这样的时代背景下产生的。

一、“双互动”教学模式的内涵

“双互动”即课堂教学过程中的师生互动和情知互动。

师生互动:教师与学生的互动、学生与学生的互动、个人与群众的互动、群体与群体的互动。

情知互动包括:教师在教的过程中情与知的互动,学生在学的过程中情与知的互动。根据情知在课堂教学中的发展,情知互动分为四个阶段:情知引发―情知体验―情知内化―情知升华。师生互动也相应为四个环节:

师:导向引新―导法促学―导练激思―导议求通

生:明向欲学―悟法会学―精练巧学―善议乐学

二、“双互动”教学模式的理论基础

1.师生协同说

协同理论是德国科学家墨尔曼・哈肯创立的,“协同”一词指的是一个开放系统中最大亚系统之间相互作用的、整体的或合作的效应,它从系统演化的角度研究了开放系统在外部一定条件的作用下,通过相互作用而形成协同效应,自觉组织成为一个协调系统的内部机制问题。

2.情知结合说

教学活动是一种旨在引发学习的师生间互动的系统活动,它不仅传授系统的知识,激发学生的智慧潜能,而且教师与学生、学生与学生之间将产生广泛的人际交往,这种交往是以师生之间的情感交流为背景展开的。

三“双互动”教学模式的操作策略

1.教学目标多元化

“双互动”模式的策略是将科学、人文教育列为教学目标并加以整合。这一策略的实施,从思想上摒弃学生只是认知体,教学过程只是认知过程的观念;从行动上,将科学教育知识、科学方法、科学精神和人文知识、人文精神,尤其是科学精神和人文精神作为教学目标分解落实到每一节课之中。

2.教学内容生活化

加强书本世界与生活世界的联系,是世界各国基础教育改革的一大趋势。“双互动”模式的策略之一是对教材进行改造,使课堂教学既是一个教与学的过程,更是一个经过改造加工的实践过程。

3.教学过程活动化

教学过程活动化有两种方式:将主题活动穿插在教学过程

中,或者以活动主题为线索展开教学过程。教学过程活动化的重要条件是改变“秧田式”课桌椅排列方式,根据教学的不同情景,灵活多样的综合运用集体教、小组学习和个别指导等教学组织

篇(9)

关键词:控制工程基础;双语教学;翻转课堂

中图分类号:G642.0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4-9324(2016)50-0083-02

《控制工程基础》是机械工程专业的主干课程,目的在于培养学生建立控制系统数学模型和系统动态性能分析的能力。它是机电专业的基础课程,如果能够良好地掌握课程中的英文词汇和知识点的英文形式,必将有利于机电专业其他英文资料的学习,实现课程的国际化对接。一些控制工程基础的双语教学改革被开展,例如:从理论教学、实践教学和课程考核形式三方面进行了探索,提出了在理论教学中增加机械工程案例教学,在实践教学中采用实物器件与软件相结合的方式[1]。探索了双语课程的师资水平、授课材料和教学方法等,分析了不同阶段中英文授课和学生作业的中英文所占比例[2]。翻转课堂(Flipped Class Mode,FCM)[3]是近年来在世界各国兴起的一种教学模式,在翻转课堂中,课堂时间主要由实验和课内讨论等活动所填充,而传统的课堂讲解则通过微课等形式在课外时间完成。把翻转课堂模式引入控制工程基础的双语教学,教师进行知识点概要讲解,学生在课外根据微视频进行自主学习,课堂上教师与学生基于案例进行讨论和交流,开展翻转课堂双语教学实践。

一、课程教学存在的问题

1.内容抽象,部分知识点难以理解。控制工程基础课程包含的内容较多,包括系统动态数学模型、系统时间和频率特性分析、系统稳定性分析、系统相对误差分析和系统综合与校正等,是一门综合性和理论性很强的课程。一般开设于大三上学期,内容包含很多较难理解的概念、数学公式、理论推导和复杂图形等。学生如果对基本知识掌握不牢固,就会感到该课程学习困难。

2.教师单向传授知识,学生学习兴趣低。由于学时短和教学任务紧凑,控制工程基础课堂经常采取讲授教学模式。虽然教师授课和学生听课是我国教育界普遍采用的教学模式,但是,这种单向的授课方式无法提高学生的知识应用能力,导致学生探索和发现问题的能力较弱;而教师尝试改变教学模式,通常需要扎实的知识基础和付出多倍的备课时间,投入较大。

3.专业课程的国际化对接能力弱。课程国际化是拓展学生国际视野的重要方式,但我国目前高校课程缺乏国际化。在全中文的专业课教学中,学生很少能够了解专业学术英语,不能及时了解国外先进的工程理念和前沿技术的发展,缺乏与国际的接轨;且某些高校的研究生招生考试中指定的控制工程基础专业课教材为英文教材,全中文教学不利于学生的深造与个人发展。

二、课程教学改革的途径

1.课程人数设置。上课人数对于翻转课堂具有重要影响,翻转课堂适合采用小班授课。采用层次型班级开课模式,即开设1―2个小班,每个小班人数限制在20―30人左右,进行翻转课堂双语教学。另外,开设1―2个60―90人的班级,以中文教学为主,配合少量双语教学。学生英语水平是英语授课一个关键要素,应选拔英语水平较高的学生进入小班授课,可以将雅思或大学英语四、六级等作为选拔标准。注意,分层次专业课授课仅是在双语教学准备不太充分的情况下,作为试点和过渡的一种形式。经过几轮授课,待双语课程建设与教师队伍建设完善之后,应实施全面的翻转课堂双语教学,充分体现教育公平。

2.翻转课堂实施形式。翻转课堂包括课外和课堂两个环节。在课外环节,教师根据教学内容抽取和总结出重要的知识点,依据知识点制作成微视频和设计课前练习题,学生根据微视频进行独立自主的学习,并完成相应的练习题。课堂环节主要包括教师讲解、师生互动和学生小组合作。针对控制工程基础,可在每章抽取3―5个核心知识点,教师通过实例、理论、应用和启发思考题等,把知识点讲透,为学生的课外自主学习提供基础。

3.双语教学的教材选用与课件形式。实行双语教学首先要选择一本经典的英文原版教材。英文原版教材信息量大且内容繁多,而中文教材则相对简练,为了充分发挥两种教材各自的优势:(1)选用英文教材作为主讲教材[4],提炼英文教材中的知识点,配合英文多媒体课件,在课堂上进行知识点的概要性讲解和案例研讨,学生必须在课外借助微视频等资料进行知识点的自主学习;(2)选用中文经典教材作为参考书,且中英文教材的习题可配合使用;(3)多媒体课件采用全英文的制作方式,简练展示关键的专业词汇及相关定义。

4.控制工程基础的实验。控制工程基础的实验教学内容包括典型系统时间响应、二阶系统频率响应和控制系统校正。实验是理解控制原理的一种直观形式,而软件实验有助于课堂讲授和学生上机操作仿真。通过Matlab软件可以有效简化实验教学,采用Matlab可以使知识点生动形象地表示出来,有利于学生直观清晰地理解和掌握抽象难懂的知识点。

三、教学实施效果的讨论

1.课程网站平台有助于推动翻转课堂双语教学的实施。课程网站可以划分为用户模块、交流学习模块、资源模块、监督模块等,例如,在资源模块中,学生可以找到教学微视频、教学课件、课程习题、课程优秀文章等资料。课程网站平台是教学资源的存储体,表现在学生可以通过电脑、智能手机等途径获取微视频资源;课程网站中的留言板、学生问题和教师解答资源形成了一种知识库,可以对后续年级的专业课学习提供良好的借鉴。

2.微视频在翻转课堂教学中直接影响学生课前学习的效率与积极性。教师根据课程教学目标和内容以及参考教材,抽炼和总结出每章节必须掌握的核心知识点与难点,对知识点相关内容进行整合简化。需要讲解的教学内容可以采用公式、文字PPT,配合动画或者视频播放的形式,丰富微视频的效果以避免视频枯燥。每个微视频包含1个知识点,时间大致在8―15分钟左右。在微视频授课中,对于某一个知识点尽可能从多角度讲解,这样有助于避免知识的单调性。例如,讲解控制系统稳定性时,教师除了讲解通过理论计算来分析控制系统的稳定性以外,也可以引入基于Matlab和LABVIEW的实验,这样既扩大了学生的知识面,也可以调动学生对探索未知知识的兴趣。

3.翻转课堂的专业课双语教学要增加课堂研讨和小组项目作业的环节。根据控制工程基础内容,设计典型案例,建立案例库,使用生动、形象的案例调动学生课堂研讨的积极性。要改变学生课堂参与和活跃度低的现状,仅靠知识点提问是不够的,必须通过一些实际控制系统的分析、设计案例,来体现知识点在实际中被运用的情况。另外,小组项目作业也是一个非常重要的环节,设置4―6人的小组,以章节为单位给每个小组设计不同的协作作业。小组成员在课后时间通过资料查找、讨论分析,完成项目作业并形成PPT资料。各小组在课堂上进行项目作业汇报,形成各小组之间相互学习和竞争的效果。教师要注意小组项目作业的合理的难度和工作量,并把个人完成情况反映到学生的平时成绩中。

参考文献:

[1]李泽,杨歆豪.“控制工程基础”课程教学改革与实践[J].中国电力教育,2014,(2):109-110.

篇(10)

“双课堂”,即基于“教育云”网络教育服务平台搭建的“虚拟课堂”与现实课堂。这二者的整合构成了一个新型的教学环境,凭借这样的环境所开展的教学简称“双课堂”教学。教学内容是否能够满足学生的实际需求是课堂教学成功与否的关键。我认为双课堂教学与传统的课堂教学相比有着明显的优势,具体如下。

1.课余学习与课堂练习

传统的课堂是“课堂学习+课后练习”,而“双课堂”则是“课余学习+课堂练习”。

2.减少教师的重复讲解

传统的班级授课制只能抓中等层次的学生,很难顾及优等生和后进生。所以,在传统的课堂教学中往往会出现这种情况:优等生“吃不饱”、后进生“吃不了”。“双课堂”能弥补大班教学的不足,帮助教师达成一对一的教学,从而实现教学效益的最大化。

3.让优等生加速学习

“双课堂”实验的理论设计是教师提前一学期录制好教学视频,而第一阶段只能做到提前一周。学生的学习有很大的差异性,传统的课堂教学很难让学生受到个性化的教育。而在“双课堂”模式下,学生在各自的优势学科中,可以加快学习进度,做该科的“先遣部队”,而不必像传统课堂一样跟随大部队,从而更好地发挥自己在这一学科学习中的优势。

4.即时掌握学生的学业情况

教师在备课时已经将一部分练习(目前主要是选择、填空和判断三种题型)上传至服务器,学生在课前根据预先录制好的教学视频自学完后,在线完成相关练习,学习平台会立即反馈正误。学生根据作业反馈情况决定是否再次学习本课内容,理解错误的地方能够得到及时纠正。通过一套统计软件,教师登录教学平台后即可知道每位学生对本课知识的掌握情况及全班学生的整体学习情况,进而调整教学进度、难度,制订个别辅导计划。

《两点间距离公式》在知识上起到承前启后的作用,学生的解析几何知识开始由一维到二维再到空间发展,因此学好本节内容尤其重要。在课堂教学设计中,我充分考虑到了学生的认知能力,从特殊到一般,从合作研究到代表发言,学生的主体地位得到了充分展示。本节课以几何画板和电子书包平台为教学工具,以“学案导学、自主探究小组讨论、合作学习作品展示、讲解新知巩固新知、答疑解惑训练检测、知识提升”为主线贯穿整个教学过程。课前,学案学习和合作讨论使我及时收集学生学情,调整教学内容,有针对性地教学;课上,几何画板的演示让整个知识的获取更形象直观,学生掌握更牢固,平台的及时测试和统计功能更是为检测学生学习成果、及时掌握学情、针对性指导、提高课堂教学效率创造了条件,教学内容环环相扣,教学设计由浅入深,师生积极热情地交流互动。

《两点间距离公式》学案如下:

【自主学习目标】

1.经历探求直角坐标平面内两点的距离的过程。

2.掌握平面直角坐标系内两点的距离公式。

3.会应用两点间距离公式解决问题。

【自主学习】

一、回顾旧知

1.点P(3,-4)到x轴的距离是____________,到y轴的距离是____________;到坐标原点的距离是____________。

2.点P(x,y)到x轴的距离是____________,到y轴的距离是____________;到坐标原点的距离是____________。

二、应用新知

1.求下列两点间的距离:

(1)A(-4,3)和B(1,3)

(2)G(-5,6)和H(-3,-4)

2.已知:点B在y轴上,A(-2,0),AB=5,则B点坐标为____________。

3.A(1,1),B(3,-1),点C在x轴上,且∠ACB=90°,则点C的坐标为____________。

4.已知三角形三个顶点的坐标分别是A(4,3),B(1,2),C(3,-4),试判断三角形的形状。

三、反思反馈

(1)通过自主学习,你学到了哪些知识?

(2)在应用过程中,有哪些需要注意的地方?

(3)你在自主学习过程中,你遇到了哪些困难或疑惑的问题?

请将上述问题提交至班级论坛,并思考组内同学提出的问题。

《两点间距离公式》教学设计如下:

[教学目标]

通过交流导学案中暴露的问题,经历探求直角坐标平面内两点的距离公式的过程,掌握并会应用两点的距离公式。

[教学设计过程]

环节1:

小组交流:导学案第三部分中暴露的问题,总结在公式应用的过程中需要注意哪些地方?

集体交流总结:实物投影学生的导学案,交流暴露的问题,总结应用的方法。

例1:已知:点B在y轴上,A(-2,0),AB=5,则B点坐标为____________。

例2:A(1,1)、B(3,-1),点C在x轴上,且∠ACB=90°,则点C的坐标为____________。

总结出应用公式解决类似问题的一般步骤是:根据点的位置设点的坐标—根据条件列出方程—解方程—检验并写结论。

环节2(课堂反馈):

例1.已知直角坐标平面内两点A(2,2)、B(-2,5),点P在y轴上,且APPB,则P点的坐标是(____________)(上传解题过程)

A.(0,1)____________B.(1,0)或(6,0)____________C.(0,6)____________D.(0,1)或(0,6)

例2.已知直角坐标平面内点A(3,4),点B在坐标轴上,且AB=5,则点B的坐标是(____________)

A.(0,8)或(6,0)

B.(8,0)或(0,6)或(0,0)

C.(0,8)或(6,0)或(0,0)____________D.其他

例3.在直角坐标平面内,已知ABO是等腰三角形,O、A两点的坐标分别为(0,0),(3,4),点B在x轴上,求点B的坐标.

上一篇: 基层治理与社会治理区别 下一篇: 大学劳动教育典型案例
相关精选
相关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