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23-10-07 15:19:51
序论:好文章的创作是一个不断探索和完善的过程,我们为您推荐十篇传统文化对年轻人的重要性范例,希望它们能助您一臂之力,提升您的阅读品质,带来更深刻的阅读感受。
物质生活的充盈使消费时代早早来临,消费者已经开始对商品的包装重视起来。包装既可以传递商品的信息,又可以给人们带来美的享受,在现代商品竞争之中,一个好的包装设计往往会成为压死骆驼的最后一根稻草。
1 包装设计的重要性
在消费时代,包装已经是连接商品与消费者之间的纽带,是提升两者间亲和力的重要手段。包装与商品已经形成了完整的依存态势。作为实现商品价值和使用价值的一种重要手段,包装在商品的销售和消费领域中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包装的原始功能是对商品进行一定的保护,但随着人们生活水平、审美情趣的提升,包装开始多样化,以便更准确地传达商品信息,吸引消费者的目光,现在包装已经发展成为了一门综合性的学科[1]。
2 木版画在包装设计中的优势
木版画起源于我国,历史悠久,形式多样,我国古代印刷书籍中的插图就是木版画的一个代表。作为我国一种优秀的传统文化,典雅、素朴是木版画的重要特点,在商品的包装设计中应用木版画进行设计不仅可以烘托出商品的历史文化品位,而且还能够弘扬我国的民族传统文化。木版画中刀法刚劲有力,而且黑白相间的节奏,使作品富有极大的力度,可以表达出强烈的艺术效果。通过巧妙构图,以丰满密集或萧疏简淡等不同风格来衬托表现主题风格,表现风格多种多样,这也符合商品多样化特性[2]。
3 木版画的设计应用原则
(1)准确传达信息。在进行包装设计时要根据消费者和市场的不同,进行区别设计,力争做到准确的传达商品信息。首先,每一种商品都有其应用人群,例如有些商品是老年人所偏爱的,而有些则是年轻人所衷心的,那么在对这些商品进行设计时就要根据老年人和年轻人喜好的不同进行设计,例如,在应用木版画的设计元素对商品进行设计时,针对老年人的商品木版画的内容可以是“松”、“鹤”等吉祥富含我国传统文化的元素,而针对面向年轻人的商品设计时,要考虑到年轻人积极、活跃、富有激情这些特征,在木版画的内容选择上可以选择一些富有积极意义或具有反叛精神的内容,以此来赢得年轻人的喜爱,从而达到提升他们购买欲望的目的。其次,包装已经不仅仅是对商品进行保护的一种措施,现代包装的目的更主要的是将商品的特征、品质等通过视觉语言真实准确地传达给消费者。所以,包装设计的准确性是包装的一大要点,这就要求在进行包装设计时,设计师一定要充分了解商品的各种信息,并根据这些信息来对其进行准确设计,以便向消费者明确无误的表明该商品信息。
(2)独特的个性。当两种价位相同、品质相似的同类产品出现在一起时,消费者会怎么选择呢?我想答案肯定是选择包装更好的、更吸引眼球的那个。在竞争日趋激烈的时代,要想在竞争中处于有利地位,赢得先机,就必须对商品的各个方面予以重视。在商品的包装设计中,只有具有独特个性的包装才能牢牢的吸引消费者,而木版画作为一种尚未大规模在包装中进行应用的设计元素,它的应用恰好可以使日益趋同的商品包装设计中呈现出不同的风采,赋予包装强烈的个性,给消费者留下深刻的印象,加强消费者的购买欲。但是需要注意的是独特的个性必须要与大众的审美水平保持一致,太前卫、非主流往往会弄巧成拙,反而起不到较好的效果[3]。
(3)注意局限性和适应性。我国是世界制造的中心,很多商品要出口销售,所以在包装图形设计时要考虑到不同国家、地区、民族的风俗习惯。例如,木版画中经常会使用“鹤”、“兰花”等设计元素,但是在法国仙鹤确是的象征,意大利人则忌用兰花,因此,在进行设计时设计师一定要对这一方面给予重视,事先对商品销售地的风俗习惯进行了解,避免造成不必要的损失。另外,由于现代消费市场环境瞬息万变,所以设计师要不断地对包装设计进行改正,使其不断适应时代的要求。
结语
我国具有深厚的文化底蕴,在进行包装设计时对木版画等代表我国民族特色的文化不应该置之不理,设计师一定要去粗存精,深刻了解我国传统文化的精髓,设计出具有我国独特魅力的产品包装。
参考文献
中国汉字书写面临严重传承危机
英国广播公司网站在2014年8月27日发表题为《当中国孩子忘记如何书写时》的报道称,每周有亿万中国人在电视机前收看一档青少年角逐“汉字英雄”称号的节目。为了准备一次比赛,不少选手需要花几个月的时间研究字典。
报道称,关于这些汉字的拼写知识,现在面临着被遗忘的危险。在中国各地都出现了在没有电脑帮助的情况下,人们想不起怎么书写本国语言文字的问题。如今,提笔忘字成了普遍现象。
中国教育部希望孩子们花更多的时间来学习如何书写汉字。书写汉字的能力是中国传统文化的一部分。学生现在必须学习这些内容,这样长大以后才不会忘记。
(摘自 《参考消息》,有删改)
素材解读
读完这则材料,心里有一种沉甸甸的感觉。外媒的报道反映了一个严峻的现实:如今,在国内,提笔忘字成了普遍现象。为了角逐“汉字英雄”,要花上几个月时间研究字典,学习汉字结构,看似可以理解,实则可见日常学习工作中对汉字书写的忽视。痛心之余,我们应静下心来反思。究其原因,一方面归因于智能手机和电脑的普及,导致人们书写机会减少;另一方面是人们没有充分认识到汉字及其书写的重要性,更显示了人们对汉字背后文明与文化的漠视。“汉字书写危机”也暴露了我国基础教育的缺失:过于重视分数,忽视了学生文化素养的形成与提高。作为新时代的中学生,应该熟悉汉字,喜爱汉字,这是对传统文化的尊重,也是对文明的坚守与薪火相传。
适用话题
汉字书写危机 热爱民族文化 文化素养
文化传承
节日的凋零背后是文化传承挑战
白靖利
每当一些传统节日到来,就有人感叹节日的凋零:“中秋节沦为月饼节,端午节就是吃粽子。”在传统文化传承面临挑战的情况下,这种担忧并非没有道理。
其实节日中的各种习俗,追根溯源,基本都是当时的生产方式和生产力的体现。随着世易时移,其中的一部分被保留下来得以发扬。如中秋节吃月饼、端午赛龙舟包粽子等。也有一部分习俗,在漫长的时代变迁中产生了变化,甚至被替换掉。如近年来,重阳节逐渐变为老人节。而古代的中秋迎寒、祭月等仪式,恐怕现在已没有人知道了。
客观地说,当前我们的非物质文化传承现状确实堪忧,不少极具文化底蕴的传统礼节、仪式逐渐被遗忘。这需要我们的文化工作者去努力宣扬,也仰赖普通公众的坚守。让人遗憾的是,不少地方政府、企业,把对于文化的传承变成了肤浅地发展“节日经济”。这种做法,非但没有将传统文化发扬光大,反而使其失去了灵魂和内涵。
(摘自《山东商报》,有删改)
素材解读
当前,我们的非物质文化传承现状堪忧,面临着日益严峻的挑战。节日文化凋零的背后,我们看到的是传统文化日益凋敝、衰落的现状,比如亲情的逐渐疏离,对传统文化内涵的遗忘,“文化味”越来越淡等。当然,文化传承本身就有一个新陈代谢的过程,所以我们一方面应该积极了解节日文化背后的内涵,另一方面要及时调整,补充节日的文化理念,尽可能地挖掘出与时代契合的节日现代内涵。因为文化不但要传承,还要不断推陈出新,才能根深叶茂。对文化有发展地坚守,才能让传统文化薪火相传,不会被遗忘与流失。这种坚守,需要一代又一代人的共同努力,只有把文化的种子种进国人的心田,才能让其发芽生根、开花结果。
适用话题
有发展地坚守 文化传承 非物质文化
百名艺人坚守皮影戏 平均年龄已达65岁
彭 磊 付磊磊
如今,位于天门竟陵中街的豪城影戏馆,是天门仅存的两个皮影戏馆,而像江先平这样的皮影戏艺人,天门有百人。百位民间艺人,平均年龄达到65岁。正如江先平常说的,“玩不了多少年了”。在天门,最年轻的皮影戏艺人叫朱丽,今年也已39岁。
市皮影艺术协会每年都会排练几部新戏,但市场的反应不是很好,吸引新戏迷的效果并不理想。戏是新戏,但创作速度再快也比不过网络、电视。市皮影戏省级传承人肖木宣说,几十年前,一场皮影戏可赚20元的演出费,人均收入可达3元,而当时农村最吃香的木工一天才赚1.3元。
他认为,对于皮影戏的传承和保护,在争取国家政策资金支持的基础上,还应适应市场,走市场化之路,通过改变表演方式、声光效果来迎合观众口味。
(摘自2014年7月21日《湖北日报》, 有删改)
素材解读
如今,皮影戏这一宝贵的地方剧种正面临着人员老化、后继乏人、市场不景气的尴尬境地。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需要多方努力 ,文化传承之路,任重道远。要想让这一优秀的文化品种得以传承下去,不仅需要老一代艺人的坚守,还需要全社会的关心与支持。大家形成合力,才能让这一剧种发展下去,不再岌岌可危。不断汲取新鲜血液,也是皮影文化得以长期发展的重要因素。为了适应现代观众的欣赏口味,皮影艺术协会每年都会排练几部新戏。这是生存的需要,更是发展的必然。尽管创作速度比不过网络、电视,但是不断创新,是传统文化赢得生存与发展的必由之路。
适用话题
坚守 创新 文化保护 生存与发展
爱上老行当的年轻人
一些历史悠久的老行当,因为其发展落后于快节奏的现代社会而面临淘汰。在效率第一的都市文化中,大多数时候我们似乎只能唏嘘于老行当的日渐湮灭……可是,却有这样的三位年轻人,虽然身处的行业都已有千年历史,但他们爱上了这些老行当。
“80后新一代中医”高荣荣,能用英语和外国学生讲中医,会针灸、拔罐和推筋导络,也学过打针、输液和做外科手术……每一天,她的微博会收到上百条粉丝问诊信息,自媒体成了她向人们传递古老中医学的平台。李子,是西安土生土长的27岁男生,现在已经成为大家所熟知的80后皮影艺人,也获得了老艺人的认同。未来,他希望能去国外办皮影剧社,让古老的艺术历久弥新。勺子,设计师出身。2013年年底,勺子把家从北京搬迁至景德镇,专注古法烧瓷。
这群年轻人,爱上了老行当,并且正在用自己的努力让这些老行当不仅能活下去,而且活得更美。这,是我们传统文化的希望所在。
(摘自《北京晨报》,有删改)
素材解读
中国文明是世界四大古老文明之一,具有极强的生命力,千百年来,一代代中华儿女传承着中华文明。如今,中华文明中一些传承上百年,甚至千年的老行当正慢慢消失在人们的视野中。保护和传承这些人类的非物质文化遗产,已成大家的责任和使命,尤其是现在的年轻人。比如高荣荣们,正在做着自己的努力。他们的执着和热诚感动了大家,也将影响和带动着更多人的参与和付出。给这些老行当不断地融入新的血液,加入新的元素,才能让它们焕发新的活力。
江西婺源的朱熹传统文化作为我国众多地区传统文化中的一个代表,从分展现出了独有的赣文化面貌。但是,随着现代社会的发展,新一代年轻人作为文化传承的主题,其获取信息的方式、审美取向、价值观,都已发生了很大的改变,江西朱熹文化中的一些传统艺术表现形式,对于大多数年轻人来说,较难与接受和青睐。所以传统文化的传承和发展,需要做出一些新的尝试和转型,通过新的包装、新的理念、新的表现形式,来让更多的年轻人接受和关注。所谓“大道无形”,只有让传统文化的艺术形式和内在精神,以一种全新的面貌,渗透到大众生活中的各个角落,在无形的耳濡目染之下,才能完成传承和发展。因此,考虑将江西朱熹文化与旅游产品设计这一年轻人熟悉并易于接受的国际化艺术形式相结合,来尝试进行江西婺源文化的转化和新生。
2、满足旅游文化产品对民族文化辨识度的需求
关于旅游文化产品设计民族文化辨识度的问题,可以先举一个例子。“孔子文化”是一例把中国儒家文化使之持续的优秀的旅游文化产品,里面通过面向全国征集孔子的旅游文化产品,很好地将山东曲阜和孔子文化全面的展示出来。但是纵观孔子的文化产品,在文化元素,造型设计等方面,不难看出,其中体现的主体思想,是中国山东曲阜儒家的核心思想。以一种消费者喜闻乐见的表现形式,将儒家文化所具有的特点,包裹上各种不同的外壳进行传播,这种强大的文化包容性,往往可以带给人们耳目一新的惊喜感,并且以一种轻松娱乐的态度让人们乐于接受。中国旅游文化产品目前最为缺乏的就是一种民族文化的辨识度,也就是缺乏中国文化特点的世界观,价值观,人生观等,作为旅游产品设计核心思想的支撑,其次才能配以外观、包装、介绍等方面的体现。而通过江西朱熹文化所承载的赣鄱大地的世界观、人生观取向以及审美标准,作为博大精神的中国文化,历经千年城店在一个特定地域的代表,具有清晰的文化归属感。而一次为核心所设计出的旅游产品,任其包容、借鉴其他文化符号来体现,也必须是具有民族文化辨识度的产品。
二、走产业化之路的重要性
中国的旅游产品从20世纪70年代起源,一直到90年代初,其中出现过非常具有民族文化精神和美术特点的作品,尽管当时是出于手工工艺品的范畴。像山东,内蒙古,北京、贵州、云南等地方都有很好的旅游工艺品。可是为什么90年代之后,一直到现在,中国旅游产品却好似陷入了一个泥潭,且出现了断层的现象?很大的原因就在于现阶段的环境下,光靠设计所创造的文化产品是入不敷出的,到设计师手中,最多也是薄利,基于生活所迫很多优秀人才流失,而低投入的制作,换来的是更加粗制滥造的恶性循环。所以,抛开体制和市场的制约,最重要的是缺乏一种合理的盈利模式和人才管理方式。可见,产业化是一种变相的可持续发展,在合理决策和领导下,会良好的推动旅游文化产品设计的前进,并使之所能承载的文化传播属性,更加丰富和多样。
三、江西朱熹文化与旅游产品设计相结合的产业化之路方法初探
1、充分利用文化产品自身的表达和传播特点
相对于江西朱熹传统文化比较固定化、单一化、分散化的传统表现方式来说,旅游产品这种表现形式可以将江西朱熹传统文化的著作、思想、建筑、传说、年画、木刻等艺术形式,通过合理安排融合在一起,是这些传统文化的表现方式相互联系起来,使其更加生动,具有更加多元化的体验感受,让其回归到现代生活当中,更直接、更全面、更通俗易懂的来体现江西朱熹文化的精神本质。
2、利用旅游产品设计所产生的品牌效应
一系列的旅游文化产品与其说是在阐释朱熹文化的内涵,不如说就是通过文化的内涵的发展不断的丰满其产品的过程,然后让产品与观众的情感达到一个共鸣的巅峰,来完成其文化内涵的升华,最后在消费者心中留下既能表达其传统文化精髓,又能用于平常生活之中的产品。如水杯、书签、衣架等,这些深入到人们日常生活点点滴滴的物品,最后所形成的就是一种产业上的品牌效应。通过良好的品牌效应,就可以保证传统文化旅游产品设计产业化稳定的过程。
(一)可以培养高校学生的民族精神戏曲艺术教育的综合性,实现了音乐、舞蹈、美术等融为一体,是我国民族文化的集中表现形式。另外,戏曲内容涵盖广泛,比如:民间传说、历史、民族流传乐曲等等。我国民族文化的发展过程离不开戏曲艺术,戏曲艺术发展过程是我国民族文化发展的真实写照,其二者是不可分割的统一整体。高校戏曲艺术教育的加强,有助于培养我国高校学生民族文化精神以及民族自豪感、自信心等。
(二)可以培养高校学生的艺术欣赏力根据我国不完全统计显示,分布在各民族地区的戏曲剧种有上百种,像我们常见的京剧、豫剧、越剧及评剧等等,还有我们不常见的种类就更多了。而且戏曲表现的是一种独特的艺术魅力,有说的、有唱的,有文的、有武的,具有较高的艺术欣赏价值。高校戏曲教师要注重培养学生的艺术欣赏能力,引导学生掌握更多的剧种特点,不管是在音乐的选择上、人物唱腔等,还是在演员的服饰搭配上都应该指引学生如何欣赏,培养更多的艺术性人才。
(三)与高校素质教育相符合近年来,素质教育成为高校教育改革进程中呼声最高的改革内容。素质教育的目标是艺教会学生做人的道理及做人的准则,为社会培养更多的适用性人才。另外,素质教育要求强化学生的科学精神及人文精神。这一点与戏曲艺术教育目标实现完美统一,为素质教育培养提供了及时的帮助。例如:在传统戏剧《铡美案》《琵琶记》等的学习时,教师都可以利用戏剧中典型人物的典型事件来教导学生,将一些正能量的做人美德传达给学生。这些日常生活中的典型案例远比那些思想政治理论教学来得更加容易。
二、我国高校戏曲艺术教育走出困境的具体策略
(一)明确高校传统戏曲艺术教育重要性近年来,随着时代的发展、社会的进步,出现了很多新型艺术表现形式。从弘扬我国传统艺术形式的层面上理解,这些已经严重影响到了我国戏剧艺术在未来的发展。戏曲艺术作为我国传统民族文化遗产,一直是我们老百姓日常生活娱乐休闲方式的一种。我们应该正确看待新型艺术表现形式,并不是抛弃自己的优秀文化遗产,而去发展引进的新型艺术形式。同时,我们倡导弘扬传统文化艺术也不是非让戏曲艺术就像从前那样成为人们生活娱乐的唯一艺术形式,回到当初的辉煌成就。而是权衡多方位艺术形式健康发展,在本着不抛弃、不放弃戏曲等传统艺术形式的基础上去接受新鲜艺术形式。让传统戏曲艺术在自己的一片天地里自由翱翔,在如今浮躁的市场环境下找到自己的容身之处。
(二)清晰戏曲艺术节奏的快慢速度戏曲艺术的节奏慢成为现代年轻人无法感兴趣的一个原因。然而,戏曲艺术蕴藏着深厚的文化及内涵,高校学生应该清晰戏曲艺术的这种特殊的表达方式,懂得花费时间去欣赏、思考及感悟。节奏的快慢只是戏曲艺术表现的一种本质特征,并不是人们常常认为的单纯表演情节的节奏。同时,在戏曲表演中加入了舞蹈、音乐等表演的元素,使得表演艺术与观众产生共鸣。有很多歌舞音乐与故事情节融入的非常恰到好处,引发观众的冥想,吸引了观众对戏曲艺术的好感。也有很多舞蹈音乐的融入不是那么恰当,使得观众对戏曲节奏产生误解,影响观众心中对戏曲艺术的评价。高校要引导戏曲学生理解戏曲节奏的重要性,培养学生的审美情趣,使得戏曲艺术在我国的发展路程更加顺畅。
感恩节、圣诞节、情人节等西方节日现在在国内确实存在过热的现象,这一方面与国人的盲目崇洋意识有关,另一方面也与“洋节”中存在的与“家节”迥然不同的合理性、甚至可以说是先进性的因素有关――西方节日注重精神内涵,而中国的传统节日则过于务实,国人过节的方式更是“唯物主义”,缺少激情浪漫。想想,从端午节、中秋节到春节,哪一个节日不是与吃喝有关?
随着我国改革开放进程的不断推进,西方文化给我国传统文化带来的冲击不可小觑:在全球经济一体化浪潮的冲击下,许多传统文化遭受到沉重的打击,现在许多年轻人只知道过圣诞节、情人节,却不知道春节怎么过,许多节日没有了文化气息,没有了文化记忆,文化出现了断层。节日中大量独特的民族文化和美好的民俗生活意境逐渐被人们所淡忘了,如清明节的踏青、中秋节的赏月、重阳节的登高等早已与年轻人的生活渐行渐远。
其实,面对洋节日,我们需要多一点文化自信,而不必大惊失色,更不必视之为洪水猛兽,提出抵制洋节日这样极端的看法,这绝对是因噎废食之举。我们应该把洋节日还原成一个普通节日。无论是圣诞节还是情人节,这些洋节日本质上都是一个节日。为何洋节日在国内备受欢迎,年轻人为何喜欢过这些洋节日?这应引起我们国人的思考:我们应该从洋节日中取取经,将我国传统节日的魅力继续保持下去。
中国的传统节日为何会失去魅力
不可否认,现在人们的生活方式、生活节奏和人际关系都在发生着变化,传统节日的一些习俗在现代城市里已经很难见到,甚至很难操作,并且一些习俗,比如清明节烧纸钱祭拜先人,在现如今看来多少有些“不文明”。因而,人们越来越习惯于将传统节日简单地看成是一次“休假”,而不在乎节日的文化意义,只是关注节日会放多少天假,可以去哪里旅游。不知不觉中,传统节日丧失了原本的魅力。而“洋节”相对更加私人化,在现代社会中更易“操作”,加之商业部门把节日成功地商业化,使得“洋节”更符合青年人的心理需求,因而逐渐占据了上风。
但是也有越来越多的人认识到传统节日的重要性,呼吁保护传统节日。的确,我们应该弘扬自己的传统文化,弘扬自己的传统节日,但这种弘扬绝不是简单地与“洋节”对立,强迫青少年去过传统节日,而是要将传统节日与现代生活相融合,支持、倡导传统节日中所蕴含的美好情感,改变一些繁文缛节或是不文明的习俗,比如用鲜花代替烧纸、用电子鞭炮代替传统鞭炮,让传统节日能够与时俱进,更加富有新意。
中国的传统节日应该向“洋节”取哪些经
想必很多人都已经注意到这样一件事――尽管如今很多中国人将欢度西方节日视为一种时髦的生活方式,但2013年的感恩节在中国却没闹出多大动静。即便在节日消费氛围颇浓的北京,也几乎没有商家大张旗鼓地趁这个时间节点促销;而在微博、微信等社交平台上,关于感恩节的话题也是寥寥无几。这个在大洋彼岸举国欢庆的盛大节日,为何在几乎不会错过任何“洋节”的中国全面遇冷?
与朋友谈起这个“反常”现象,他认为最关键的原因在于,感恩节是一个带有浓厚宗教色彩的美式节日,与中国社会的文化传统难以“兼容”。很多人都知道感恩节的历史渊源――1620年,一艘名为“五月花号”的船,载着一批不堪忍受英国宗教迫害的清教徒到达美洲,他们在冬天遇到了难以想象的困难,最终是善良的印第安人帮助他们渡过了难关。美国人设立这一节日,最初是为了感谢上帝和印第安人。
从文化渊源和宗教习俗的角度寻求解释,固然是一种比较靠谱的思路,但我觉得这个理由难以自圆其说。理由很简单,中国人过“洋节”很少真正考虑节日背后的文化和宗教因素,只要能给狂欢制造噱头就能流行。事实上,圣诞节也是一个典型的宗教节日,但这并不妨碍它成为备受中国年轻人追捧的热门“洋节”。
既然如此,我认为问题并非出在感恩节本身,而是与中国的节日生态有关――更准确地说,感恩节在中国难以流行的原因,其实是受到“光棍节”的制约。现如今,节日消费实质上已成为节日文化的内核,几乎只有那些能与节日消费形成共振的节日才会流行。在感恩节之前的“光棍节”,人们的消费需求已经被集中释放――数百亿元的消费额,甚至已经“透支”了不少国人的消费需求。这就意味着,无论是商场的实体店家,还是淘宝、京东等电商,近期内都不太可能再次调动消费者的购买欲。与此同时,不少店家在“光棍节”的促销中处于“赔本赚吆喝”的状态,也没有再搞一次促销的意愿。无论是买方还是卖方,都处于相对低潮的时期,这使得“节日氛围”严重不足,感恩节自然也就“火”不起来。
借用电影行业的术语来说,感恩节在中国难以流行,主要是因为它赶上了一个糟糕的“档期”。如果没有之前将民众消费需求榨干吃尽的“光棍节”,这个以感恩为主题的节日,应该会备受商家们的青睐吧。事实上,时间退回到几年前,在“光棍节”购物狂欢尚未形成规模前,那时的感恩节确实比现在要更热闹一些。
分析一个节日为什么流行或遇冷,最能启发我们如何走出传统节日的危机。一方面,感恩节在中国魅力尽失,是因为它没有契合中国消费者的购买需求,而这同样也是端午、中秋等中国传统节日日渐式微的重要原因。如今很多人对“节日变成消费日”的现象嗤之以鼻,其实换个角度想想,西方社会的几个重要节日也都是商家促销的黄金时间,狂欢式节日消费何尝不算一种新的节日传统?
端午节、中秋节等传统节日要从危机中突围,就不能固守包粽子、吃月饼等单调的传统习惯,而应该懂得“与时俱进”的艺术。尤其重要的是,要创造出一些新颖时尚的节日形式,提高年轻人的认同感和参与度,以此延续传统节日的生命力。
另一方面,感恩节在美国本土历经三百多年的传承和延续,依旧散发出勃勃生机,这其中应该也有值得中国传统节日借鉴的地方。感恩节不是“人造节”,而是已经完全融入美国民众的文化传统,这样的节日在增强民众的文化认同等方面均功不可没。中国的传统节日,不妨也向这些“洋节”取取经。
现在的医院不再是单一的国家所有制,其市场化经营理念已经逐渐深入到医院的各项日常管理当中,如今一所医院的成功不单单是医学人才和先进技术的竞争,而是人力资源、管理质量等多方面的综合竞争,面临着日益激烈的竞争,医院应以一种怎样的状态迎接新挑战呢?我们应该充分认识到管理的重要性[1]。将新时期的共青团工作在传统思想的基础上与医院的管理工作相结合,不仅切实加强了共青团的自身建设,开拓了团的新思路,更对医院的发展起到积极作用。
1.当前医院管理工作所面临的问题
1.1医疗机构经营观念的转变
在过去的很长一段时间,我国实行计划经济,医院作为纯粹的社会福利性事业而存在,患者持公费医疗保险就医;随着经济体制的改变,医疗机构在市场经济条件下,患者在治疗上开始自费,医院成为了实行一定福利政策的社会公益性质单位。医院的经营观念有了本质的转变,患者也由公费转变为自费,患者可以根据自己的经济状况、信任程度选择医院、医生,对医院的服务质量也有了更高要求。整个医疗机构变成了各个医院竞争的场所,医疗服务成为了无形的、特殊的商品,如今医院不仅要树立社会主义的营销观念,寻找和确立服务市场。此外,医院还应摆正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两者间的关系,时刻践行全心全意为人民健康服务的医疗宗旨[2]。
1.2医院管理层观念的转变
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这场大变革对医院的挑战究竟是什么呢?从主观上说,是从非营利性事业单位向营利性单位的转变;从客观上来说是要求医院管理必须解决怎样适应市场经济,如何实现从计划经济体制模式向市场经济体制模式的转变。医院的服务宗旨是“一切以病人为中心,时刻为患者服务”,在医疗卫生服务市场下,体现出了医院与患者间的服务供需关系,医疗卫生劳务价值是通过价格和消费来体现的。医院职能面临着从治疗扩大到预防、从生理扩大到心理、从院内扩大到院外的全新转变与全新挑战,医院必须重视更新观念,管理层必须改变管理方式[3]。
2.在医院文化建设中,共青团思想政治工作有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2.1在医院文化建设中,共青团组织起着有效推动的作用
在现今社会,现代年轻人的思维活动一般都处在一个很是活跃的状态,使得青年医务人员能够更好地肩负起倡导引领医院文化的重任。这就要求青年医务人员应该在学好专业技能的基础上不断地实现自我完善与自身价值的有效提升,为推动优化医院文化建设献出自己的一份力[4]。一般来说,共青团思想教育活动十分具有多样性,在医院文化建设中开展的共青团思想教育活动能够帮助医务人员进行正确的人生价值观的树立,使得医院优良的传统文化能够被很好地继承,贯彻执行以病人为中心的服务理念,培养青年医务人员乐于奉献的工作精神,将医院文化建设引领到一个更高的发展阶段。
2.2在医院文化建设中,共青团组织起着相应的创新作用
医院的文化建设管理过程本身就是一个在不断创新继承的过程,医院能够保证长期稳定的发展动力就是要不断进行创新。现今的年轻人的思维都是比较开阔的,有着很强的开拓创新精神,由此可见,共青团这个年轻人聚集的组织能够很好的为医院文化建设管理提供源源不断的创新动力,在医院文化建设中,医院共青团组织可以通过正确的渠道汲取充满活力的年轻医务人员的先进科学建议,并择优采纳实施,这样可以充分激发年轻一代的医务人员的主人翁意识,使医院运营永葆青春活力。
3.如何充分发挥共青团组织在医院管理中的作用
3.1以思想建设为基础,引导医院文化管理建设
继承医院的优秀传统管理方式,注重医院文化建设对于青年人有着重大的意义。医院团委在主办医院重大活动过程中,要始终把医院传统文化内涵贯穿始终,寓教于乐。医德医风是医院文化的重要表现形式,也是医务人员价值观的外在表现。青年人的服务质量和服务态度,直接影响到医院的形象。医院共青团通过加强青年医务人员的思想教育,号召青年医务人员向先进模范学习,以积极向上的心态投身到医院的各项工作中去。
3.2加强人才建设,促进医院文化建设
可以看出,医院文化建设直接关系到医院的管理质量,人才建设作为医院可持续发展的核心内容,直接影响到医院未来的发展前景。加强共青团组织建设既是共青团组织自身建设的需要,也是医院文化建设的需要。医院共青团应加强团干部队伍的建设。因而,医院共青团应选拔德才兼备、责任心强并具备开拓精神的年轻人到团组织中担任干部,加以培养组织、沟通、协调等能力,为医院文化建设储备人才。
总结:
医改环境下,共青团通过结合自身优势,开展共青团的特色活动,推动了医院管理的进一步发展。但由于医疗行业工作的专业性极强,因此,对医院青年医务人员的要求也随之提高,既要有过硬的专业知识,又要求时刻保持共青团思想。认真抓好医疗事业共青团工作的建设,发挥好共青团组织的作用,对于实现医院的可持续发展,具有重大的现实意义。
参考文献:
[1]上官江洪;思想政治工作在医院管理中的作用探析.[J] -中国误诊学杂志2010(1).
继承发展中国传统文化是每个炎黄子孙都应该义不容辞的责任。但是随着21世纪地球村概念的不断普及,外国文化逐渐入侵我国本土文化市场,韩流日流的火爆程度甚至超过了我国本土流行音乐文化。如何能够在各种文化充分涌流的现代社会使传统音乐表演艺术文化重新焕发生机成为了传统音乐教育者着重研究的问题。中华文化博大精深,源远流长。但却因为时代潮流的冲击而黯然失色,新一代年轻人因为媒体的导向,逐渐向外国文化倾斜,中国传统音乐表演艺术不但受众群体逐渐变少,甚至面临着后继无人,濒临灭绝的险境。对于祖辈留下来的宝贵的文化遗产,教育工作者应该取其精华,去其糟粕,推陈出新,革故鼎新。将古老的传统文化与新生文化进行适度融合,在增大传统文化的关注度的同时,宣传原汁原味的传统文化。传统音乐表演艺术应该在政府和民众的共同努力下来进行,政府发挥其组织社会主义文化建设的职能,适度拨款;学校普及传统音乐表演艺术的教育,对年轻人进行兴趣培养,审美熏陶;民间艺术工作者积极宣传,努力提高自己的艺术表演水平;富有极高造诣的传统音乐表演艺术家应出版著作,便于对传统音乐表演艺术爱好者的培养和指导。传统音乐表演艺术的传承与发展有利于提升中华民族的自信心,增强中华民族的文化自觉和文化自信。而这一过程需要传统音乐教育者的不懈努力。
一、传统音乐表演艺术的发展
(一)传统音乐表演艺术的教育现状
传统音乐的传承一方面是民间心口相传的传承,一方面是在教育制度的要求下,以师生关系为前提,规定教材为指导进行的系统教育。就民间传播而言,虽然已有的经验和传统风俗能够为其提供有力指导,贴近传统音乐自然生长环境的授课地点使其更能够汲取传统音乐的精髓,但是民间的传统音乐传承仍存在师资力量薄弱,教育设备落后,教育系统不完善等缺点。而就教育制度下的传承而言,学生生活在坐落于城市的培训学校,远离自然,原离传统音乐得以孕育而生的生态环境,原离充斥着人文气息的民间艺术家集散地,这使教育制度下的传统音乐传承在一定程度上华而不实。如何使教育过程更“接地气”,更原汁原味地体现传统文化来自民间的的特性成为体制下音乐教育亟待解决的难题。现代的音乐课堂,必须注重理论与实践的结合。从实践出发,以理论为指导,从民间汲取养分,从国外吸收经验,注重传统音乐的推陈出新,革故鼎新,同时又要把经典的,古老的,有高超水平的传统音乐原汁原味地保存下来,奉之为中华文化的瑰宝。教师群体应不断提高自身的音乐涵养,把国内外最新的研究成果带给学生们,开拓其视野,为传统文化的传播提供后备力量。注重在音乐传媒,音乐教育,音乐创作等方面的人为调控。把控信息时代的价值取向,生产适合观众口味的具有传统音乐元素的音乐作品。音乐工作者应该树立高度的民族责任意识,在精心音乐创作的过程中不应该仅仅考虑商业利润,更应该在自己的作品中插入中国传统音乐表演艺术的元素,引导歌迷对传统音乐的正确认识。
(二)传统音乐表演艺术教育的大众化普及
目前,仅仅是音乐表演专业的学生才能够接触到一些传统音乐表演艺术的教育。但事实上,由于我国的高等艺术院校并未设置完整的中国传统音乐表演艺术课程,这给对传统音乐表演艺术富有浓厚兴趣的音乐专业学生带来极大的不便。如果能在中国高等音乐教育学院设置传统音乐表演艺术专业或者设置相关的辅修课程,不但能够满足一部分学生的需求,还能吸引更多的音乐专业学生对中国传统音乐文化进行深入了解和研究,进一步培养富有良好音乐专业素养的传统音乐表演艺术者,提高我国传统音乐表演者的整体素质。其次,不仅应该注重对音乐专业学生的传统音乐表演艺术教育,还应该注重对民间传统音乐业余爱好者的教育。国家应成立中国传统音乐表演艺术文化保护基金,基金应在社会的监督下用于成立非盈利的公益性质的民间传统音乐表演艺术学校,主要面向学校,社区,社会的各个行业和阶层,进行具有专业性保障的,同时也适合整体学员认知水平的免费教育。对于民间已有的专业传统音乐表演艺术组织和团体,组织者应该注重学员从小的教育和兴趣培养。为年轻的表演者提供充足的舞台表演机会,使其在学习阶段就能积累大量的舞台经验。传统音乐表演艺术团体的经营者应该注重在师资力量,教学设备,服装舞美等方面的投资,稳健提升其教育水准。
(三)传统音乐表演艺术教育的重要性
中国传统文化是中华文明区别于其他文明的标志,传统文化是一个民族的民族特色,民族精神的代表。推动传统音乐表演艺术的教育可以让国人找到历史归属感,增强民族自信心。传统文化具有很高的发展空间和发展潜力,如果推广成为产业文化,其物质利益和文化利益都是丰厚的。传统文化的教育普及还可以提高世界人民对中国的重视程度,使世界人民加深对中国的了解。中国传统音乐表演艺术作为传统文化的一种,既是历史的积淀和精华,又是新时期可以借鉴,值得探索的文化宝藏。
二、建议
(一)发挥政府组织社会主义文化建设的职能
对于一些后继无人,濒临灭绝的中国传统音乐艺术表演艺术种类,国家文化部应该具体问题具体分析,将一些符合条件的优秀剧种列入国家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引起群众的重新关注。同时,国家应该下拨经费,专门用于推进中国传统音乐表演艺术的传承与发展工作,使一些颇具历史积淀,地域特色,传统风俗的小型的,从事传统音乐表演艺术工作的民间团体得以在观众群体稀少的当下继续正常运转。保证民间艺术工作者的固定收入,有利于为传统音乐表演艺术的传承和发展培养专业人才。
(二)坚持传统教学模式,糅合时代特点
保持传统的口授心传的教学方式,使中国传统音乐表演艺术能够原汁原味地传承。由于中国传统音乐与西方音乐在本质上的不同,以至于在西方音乐教学体系下培养出来的音乐人才无法领悟到中国传统音乐文化的精髓所在。为了避免文化异化所带来的一系列问题,保护文化源头,继承传统基因成为中华传统音乐表演艺术传承与发展的重头戏。与西方国家系统科学的音乐教学模式相比,中国传统音乐表演艺术教学更加注重心口相传的教学方式,这顺承了中国传统音乐从艺工作者千百年来的从艺经验。讲究“师出名门”的中国传统音乐表演艺术者不但看中艺术手法上的传承,更看重人品格调上的代代延展。
(三)传统音乐表演艺家适当增强理论研究,总结新的教学方法
相比于西方的音乐体系,我国的传统音乐表演艺术缺少完善的理论支撑。已有的研究成果虽然也取得了可圈可点的成绩,例如“借字”方式的旋律发展手法,传统律制的定律风格等等。但是这些研究成果仅仅是研究者个人的经验,并没有得到应有的重视和大面积的普及。我国大多数民间的传统音乐表演艺术的开展依旧处在由表演者自身的艺术水平主导的阶段,表演水平良莠不齐,并没有展现出中国传统音乐表演艺术的韵味和精髓,导致新一代年轻人对传统音乐文化的误解和轻视。所以,在传统音乐表演艺术方面已有极高造诣的艺术工作者应积极承担传统音乐的继承和发展工作,总结自身经验,传播先进思想,为民间业余传统音乐表演艺术工作者提供正确的技术引导,精髓点拨。从基层出发,提高我国传统音乐表演艺术工作者的整体水平,促进我国传统音乐表演艺术领域的振兴。
三、结束语
21世纪,中国国民经济总值跃居世界第二,成为世界性的金融大国,然而在经济飞速发展的同时,在新潮文化不断收获越来越高的关注度的同时,中国传统文化逐渐黯然失色。以中国传统音乐表演艺术为例,在媒体,舆论都导向现代流行音乐文化的情况下,中国传统音乐表演艺术可以说是在夹缝中生存,甚至,其中的不少剧种正面临着后继无人,濒临失传的境地。如何让中国传统音乐表演艺术紧跟时代潮流,俘获稳定的颇具规模的观众群体,是传统音乐表演艺术教育工作者亟待解决的问题。传统音乐如果能够被好好地传承和发展,就能够大大发挥其传统文化自身的魅力和特性,不断增强中华民族的凝聚力和自豪感,增强中华民族的文化自觉和文化自信。就目前而言,传统文化的传承和发展存在教育不到位,政府不重视,媒体忽视,受众群体老化等问题。如果能够引起政府的足够关注;电视,广播,网络等大众传媒进行适度的引导;学校设立教授传统音乐表演艺术的专门课程,聘请优秀教师或民间艺人对学生进行兴趣培养,树立正确的价值导向,那么,传统音乐表演艺术的复兴是指日可待的。
作者:安静 单位:贵州商学院
参考文献:
[1]董维松.关于中国传统音乐及其分类问题[J].中国音乐,1987(2).
[2]樊祖荫.继往开来,团结奋进[J].中国音乐,1994(3).
[3]冯光钰.保护中国民族民间音乐之我见[J].音乐探索,2003(1).
[4]杨立梅.柯达伊教育体系中传统音乐传统的继承与发展[J].中国音乐,2000(1).
[5]姜夔.一个有战略意义的构想[J].中央音乐学院学报,1998(1).
[6]李彦.不须“乞灵”自知自重[J].人民音乐,1999(10).
[7]李晓樱.中国大陆新闻教育发展的态势的走向[J].华中理工大学学报,1998(4).
[8]戴元光,金冠华.传播学通论[M].上海交通大学出版社,2000:318.
[9]杨荫浏.国乐前途及其研究[J].中国音乐学.[10]黄翔鹏.论中国传统音乐的保护和发展[J].中国音乐学.
[11]周文中,邓启耀.《民族文化的自我传习、保护与发展》民族文化文库、文化史论丛书总序见王胜华《云南民族戏剧论》、周楷模《云南民族音乐论》等[M].昆明云南大学出版社.
中图分类号:G64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7-0125(2017)06-0220-01
目前,由于我国综合实力的增强,加之时代元素的侵入,导致我国传统文化遭受严重危机。部分高校学生对于传统戏曲艺术的学习不够重视,课堂教学遭受到严峻的挑战。本文对高校戏曲教育存在的问题进行剖析,尽力寻找到解决办法,给戏曲教育开辟出一条新的道路。
一、戏曲教育的作用
(一)有利于培养高校学生的民族精神
戏曲教育的包容性,使音乐、舞蹈、美术及其他成为整体,我国民族文化的发展历程与戏曲紧密联系在一起。戏曲的成长历程也是我国民族文化发展的如实再现,它们为无法割舍的一个总体。增强高校戏曲教育,利于培养我国高校学生的民族文化素质,增强民族荣誉感和民族认同感。
(二)有利于培养高校学生的艺术欣赏力
据不完全统计,我们的戏曲种类有百余种,例如大家熟悉的京剧、豫剧、越剧和评剧等。戏曲说唱结合,文武兼备,有着丰富的艺术形式。高校戏曲教师应该重点培养学生的艺术品鉴能力,使学生对戏曲有充分了解,包括戏曲音乐的选材、角色唱腔,以及演员的着装搭配等。
(三)有利于与高校素质教育相结合
如今,素质教育受到高校的普遍重视。其旨在提高学生的为人之道和为人法则。除此之外,素质教育还可以增强学生的科学素养和人文素养。这个方面与戏曲教育目标相一致。例如,在传统戏剧的传承方面,教师可以将戏剧里的重要角色作为典范来教育学生,让学生在学习的过程中潜移默化地受到影响。
二、促进我国高校戏曲教育发展的对策
(一)明确高校传统戏曲教育的重要性
随着经济的发展、文化形式的不断创新,诸多时新的、新颖的艺术形式如同雨后春笋般兴起。如果仅仅从弘扬我国传统艺术形式的层面上理解,在某种程度上影响到了我国戏剧艺术的发展。戏曲作为我国传统民族文化遗产的一种,在很长一段时期内成为广大老百姓娱乐休闲的一种方式。一方面,要高度重视新型艺术表现形式,在实际行动中不是摒弃优秀文化遗产,而是去发掘那些新型的艺术形式。另一方面,宣传传统文化艺术不是让戏曲模仿当代流行艺术形式,而是权衡多方位艺术形式健康发展,在当下快餐文化盛行的环境中找到自己的准确定位。
(二)对戏曲节奏进行适当创新
深入分析戏曲不受青年观众欢迎的原因不难发现,缓慢的节奏是戏曲不被广大年轻人接受的重要因素。戏曲尤其是国粹京剧,受过高等教育的大学生应该拿出一定的时间来欣赏、思考及感悟。节奏的快慢只是戏曲表F的一种本质特征,在戏曲表演过程中融入舞蹈、音乐等多种艺术形式,有利于戏曲表演者与观众产生心理以及情感上的共鸣。纵观当下的艺术形式我们会发现,一些歌舞音乐与故事情节相得益彰,从而拉进了观众与戏剧之间的距离,进而提高了广大受众对戏曲的好感。当然也有做得不到位的,使得观众对戏曲节奏产生误解,不利于戏曲的普及和传播。艺术类高等院校应该提高学生传承戏曲的意识,在传承戏曲的过程中认识到自身所肩负的责任,进而让中国的戏曲艺术发展得更好。
(三)重视戏曲与高校学生的关系
戏曲表达主要有三种方式,第一,表达传统元素的传统戏。传统戏曲由于受到某种技术手段和设施的限制,使得后期戏曲发展过程中出现了形式大于内容的严重缺陷,戏曲的发展也受到了某种程度的束缚。长此以往带来的后果就是,欣赏戏曲、听戏唱戏的多是年龄比较大的观众。第二、第三种是现代戏和新编古装戏。也就是这两种表达方式在后期的发展过程中演变出最新的艺术形式。在传统艺术表现形式上融入了现代意识形态,吸引了更多年轻人的喜爱。所以,广大音乐类艺术院校在戏曲教育中,应该高度重视第二种和第三种表达形式。利用先进的、时尚的高科技手段吸引更多的观众走进戏曲、欣赏戏曲、爱上戏曲,不断提高广大艺术类学生的审美意识。
三、结语
综上所述,戏曲融合了我国民族文化的精华。高校必须提高艺术教育的力度,不应该忽略它的教育功能和感染力。除此之外,高校在进行戏曲教育之时,不仅要传授传统民族艺术,还要培养学生的民族荣誉感与自信心,增强学生的音乐素质及人文精神。
参考文献:
河北民间音乐现状及困境
众所周知,民间音乐植根于农村,在漫长的历史长河中自然繁衍生息。随着历史的发展进步,现代的审美意识,多元文化的渗透,生存环境及发展空间的改变,无时无刻地考验着传统音乐文化,民间音乐的传承与发展遭遇到巨大的挑战,具体表现为以下几个方面。1.生存空间在逐步缩小民间音乐多源自于广大农村,是在相对自然的条件下发展的,但随着社会的不断发展及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人们的审美观也发生着变化。曾经作为乡、村主要娱乐的音乐会、歌舞队、鼓乐队已日渐稀少,尤其是年轻人除了对其新奇之外,并没有渴求之意。他们当中极少有人去学唱这些“老古董”,一些传承数千载的民间音乐形式日渐衰落,这就使得民间音乐的传承遭遇瓶颈,生存空间在逐渐萎缩,甚至于出现传承无后的尴尬境地。2.生态环境的破坏民间音乐的生存与发展与当地的文化生态环境密不可分,一些民俗、祭祀、庆典等都是其得以生存的条件,它的传承与发展是在一种特定的文化氛围中进行的,即它赖以生存的环境条件。例如:廊坊霸州胜芳音乐会、沧州及衡水郑口运河号子、邯郸永年吹歌等,它们都是在一种特定、相对固定的场所进行表演,也就是说这些环境场所的保护,对民间音乐的传承与发展何等重要,但随着经济的迅猛发展,原有的环境遭到了不同程度的破坏,当地传统的民俗活动已基本消失,鲜活的原生态艺术失去了生存的土壤,濒临灭绝。民间音乐形式的生存与发展遭遇到了严冬。3.经济因素的制约社会的发展与进步都离不开经济的支撑,经济发展带动人民物质文化水平的提高。我们传统的民间音乐在现代文化的冲击下越发显得脆弱,甚至有被淹没的危险;同时民间音乐文化的传承与发展也需要经济的推动力。目前河北省的地方民间音乐的发展就处于两难境地,农民自发募集的资金非常有限,加之地方政府拿不出足够的资金用于民间文化的保护和发展。民间音乐会所用乐器、道具因得不到及时更新,早已老化严重、破旧不堪,这对民间音乐的生存与发展是致命的。4.传承模式的制约千百年来,民间音乐的传承体制一直采用家族、师徒制两种,甚至是传男不传女,在传承方式上多以口传心授为主,没有相应曲谱及文字记录,费时又费力,给传承带来极大的不便。由于这种传承体制与传承模式缺乏一定的科学和规范,从而造成传承渠道狭窄、受众面小、缺乏自主意识,使民间音乐文化得不到很好传播和社会的广泛认同。由于这种传承模式的制约,使众多有意愿学习者望而却步,再加之现代文化的冲击,年轻人对此已无兴趣,即使有年轻人参与大多也半途而废。
河北民间音乐的传承与发展
通过以上分析我们不难看出,河北民间音乐的传承与发展步履维艰,如何把这些老总宗留下来的“宝贝”延续下去,是摆在我们音乐工作者面前的首要任务。结合河北省的实际,笔者认为要保护好河北民间音乐,须从以下几点入手。1.努力提高群众保护意识众所周知,民间音乐文化和老百姓的生活密不可分,他的传承与发展离不开寻常百姓,是民间百态这块丰饶的土地为民间音乐提供了给养。我省现阶段有相当数量的民间音乐生存环境堪忧,如廊坊的太平鼓、晋州木偶戏、沧州与衡水的运河号子等,这些曾在当地广为流传的民间技艺,已越来越不为人所知。这些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已迫在眉睫,当然除了政府正确的引导之外,更重要的是提高广大民众参与和保护意识。2.创建良好生存环境民间音乐的传承需要一个良好的生存环境。当今社会发展迅猛,现代文化对传统音乐文化的冲击已不可避免,这是历史发展的规律,用过去的思维意识来分析当今的传统文化,是缺乏科学性的,我们必须立足实际,客观的分析存在的问题。传统音乐文化面临的危机是必然的,生存环境的破坏也是不可逆转的。所以我们需用发展的眼光,在现阶段努力提高民众保护意识的同时,为传统音乐文化营造一个适宜的生存空间。众所周知,民间音乐文化多是集中在广大农村,随着新农村建设的不断深入,保护传统音乐文化的生存环境尤其显得重要。比如整合当地的历史文化、旅游等资源于传统的音乐文化相结合,推出具有当地特色文化庆典活动,以节日庆典带动传统文化的发展,以文化带动当地特色产业的发展,从而形成以文化产业带动地方经济发展,以地方经济支撑传统文化传承的良性产业链。如沧州各地举行不同种类的庙会,把当地传统文化以市场化的方式运作,为传统文化的发展与传承提供了平台。使民众在感受节日氛围的同时,对传统音乐文化的感知度进一步了解,从而唤起民众对其的保护意识,进而改善传统文化的生存环境。3.加强学校的传承教育在我国中小学新音乐课程标准中明确提出了音乐课程的价值:“音乐是人类传承的重要载体,是人类宝贵的文化遗产和智慧结晶,学生通过学习中国民族音乐,将会了解和热爱祖国的音乐文化,华夏民族音乐传播所产生的强大凝聚力,有助于培养学生的爱国主义情怀”。近几年来,教育部已在十几个省市开展了京剧进中小学课堂的试点工作,精选了部分优秀传统剧目进入了中小学音乐课堂。我省也逐步在一些学校进行了试点,把传统的素质教育引进校园。石家庄裕华路小学把京剧艺术的唱腔、服装道具、脸谱、在课堂上进行全方位的演绎。通过一系列的活动,不断唤起教师和学生学习京剧的热情和积极性。京剧进课堂,这只是素质教育中一部分,其意义不在于扶持这项艺术,而在于扶持以京剧为代表的传统文化。笔者认为应以此为导向,扎扎实实地把这种形式扩展至广大农村中小学,他们才是传承民间音乐的第一载体。在内容上应以普及极具地方特色的民间音乐形式为出发点,在上课内容及形式上要灵活多样,因地制宜。使广大农村的学生在更大范围内传承中华优秀民间音乐文化,目前这项工作在全国进展缓慢,我省在这方面还要下大力度,让孩子们深刻了解河北深厚的文化底蕴,认识本土音乐文化的博大精深,使河北民间音乐文化重现勃勃生机。高校在传承民间音乐中的作用不容忽视,实践证明,在大学阶段学生树立好正确的民族观、价值观,对其未来人生的发展至关重要。所以高校在传承传统文化的接力中,要接好这关键一棒,高校不止在艺术类专业中开设民族民间课程,还要以公选课的形式面向全校学生普及。我省已有多所高校在这方面进行了尝试,如:衡水学院在学校公选课的选定上对民族音乐及舞蹈类是开放的,在课时、学分上都有明确的规定。开设一年来,深受广大学生的喜爱。有的直接将民间艺人请到高校现场表演,使学生亲身体验传统音乐的魅力。有的则将非物质文化遗产与学校的教学实践相结合,使民间文化传承具有了新的内涵。民间音乐文化的传承需要年轻人的参与,所以高校的责任义不容辞。
加强政府扶植力度政府在传承民间音乐文化上,要充分发挥其职能作用,把其同样作为一项民心工程来抓,建立专门的管理机构,制定相关的政策法规,长效、全方位的来保护和传承。定期进行民间音乐的资源调查,掌握各地民间音乐发展动态。河北省的民间音乐种类多,分布广,而且很多民间音乐形式临近绝迹,这给调查工作带来了不小的困难。所以在这方面政府还要下大力度,选调精兵强将,对我省民间音乐文化的发展现状进行清查摸底,同时逐一对其进行价值评估,建立相应的数据档案,及时了解民间音乐的发展动向。充分发挥政府职能,多为民间音乐提供展示的平台,同时要发挥传承人的重要性,激发他们的热情和活力,使其自觉的投入到传承民间音乐工作中去。充分利用数字媒体及网络宣传,来展示我省的民间音乐文化,增加其知名度,不断吸引广大音乐工作者的研究热情。为今后传统音乐文化的发展储备能量。坚持走市场化的运作方式,要发挥社会的力量使其积极参与其中,为民间音乐文化传承与发展增加新的动力。政府要动员全社会的力量进行资源整合,创新机制、开拓思路,探求出一条适宜我省民间音乐文化传承与发展的必由之路。在大力宣扬精神文明建设的今天,尤其是在建设新农村的过程中,我们绝不可忽视对农村民间音乐文化的传承与发展,它是新农村精神文明建设中重要组成部分,要把它作为一项艰巨的任务常抓不懈,只有这样,我省这些璀璨的民间音乐文化才能重放异彩,为我省的精神文明建设作出重要贡献。
今年夏天,BMW组织了两支探访车队前往贵州,在这片神奇的文化千岛上探寻、捐助和保护当地的多元民族文化。通过此次展览,BMW更将一个充满灵性与诗情的贵州带到了公众面前:从荟萃黔乡特色的饮食风华到古朴动人的民俗文化,从精湛高超的手工技艺到缤纷多彩的民族歌舞艺术,共有三十多项非物质文化遗产参展,包括实物展品百余件、图片资料和多媒体资料近二百件。近四十位资深传承人亦亲临现场,进行技艺展示与表演,为公众铺陈开一幅鲜活生动的民族文化画卷。
为了使观众更加深入地了解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与传承现状,《冬吴相对论》主讲人、正安中医创始人梁冬先生,知名作家、文化学者赵珩先生,中国艺术研究院音乐研究所副研究员邓钧先生也应BMW之邀来到现场,与苗族长篇史诗《亚鲁王》的整理和翻译者杨正江先生一起带来了一场以薪火相传的文化魂脉为主题的精彩对话。对话从个人、家庭以及民族三个层面阐释了文化传承的重要性,同时展现了贵州非遗传承人的执着信念。不论是坚持收徒授业、将苗族银饰锻制技艺发扬光大的杨光宾,还是带领乡亲们共同为古法造纸增添活力、钻研世界级手工纸的王兴武,抑或是为延续民族文化根脉而四处奔走、深入挖掘、整理、翻译苗族长篇史诗《亚鲁王》的杨正江,每个文化守望者背后的故事,都让人们看到了贵州非遗传承人那大山般坚韧的性格与风骨。这也正是古老的传统文化能够传续至今、并且依然生机盎然的根本原因所在。
八年捐赠八百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