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23-10-07 15:19:52
序论:好文章的创作是一个不断探索和完善的过程,我们为您推荐十篇土地资源管理专业前景范例,希望它们能助您一臂之力,提升您的阅读品质,带来更深刻的阅读感受。
随着二十一世纪的到来,社会对土地规划、资源建设的要求越来越高,掌握GIS技能已经是土地资源管理专业学生的必然要求,培养学生的GIS技能也已经成为土地资源管理专业教学的重要任务。土地资源管理是一门综合性学科,其理论性和实践性都较强。在教学过程中,我们不仅要做好理论教学工作,还要关注实践领域,提高学生的GIS技能,使学生能够熟练地掌握这门现代化技术,从而更好地应用到土地资源管理业务中。
1土地资源管理专业引入GIS课程的必要性
1.1土地资源管理专业的综合性特点
土地资源管理专业是众多学科的集成体,涉及的知识范围比较广,要想提高土地资源管理专业的教学质量,我们必须重视学生的理论能力和实践能力,培养复合型人才,使学生掌握测量、制图等专业技能。随着信息技术和网络技术的发展,该专业也呈现出“信息化”的特点,在土地资源规划和建设方面,越来越重视GIS技术手段的应用,可以说GIS为土地资源管理专业提供了一个网络平台。基于信息大环境的影响,教学育人工作也应当顺应时代潮流,符合时代要求,适应时代的变迁,重视GIS课程的引进和发展。
1.2GIS课程的应用性特点
GIS是土地资源管理专业的基础性课程,也是技术性课程,它在土地资源管理中的应用范围非常广泛。除此之外,GIS还应用于其他行业领域,可见GIS是一种应用性很强的现代化技术。总之,人类社会上一切与处理、分析空间数据相关的学科,都在试图找到一种能够收集、加工、整理、存储、检索和显示输出多种多样数据的工具,这些数据都产生于人类的生产生活和各种实践活动,而这种工具的归结点就是GIS。尽管GIS应用前景较好,但是当前我国的人才输送还满足不了GIS的发展需求,因此在土地资源管理专业培养学生的GIS技能,不仅可以促进该专业的发展,而且还可以满足GIS对社会人才的需求。
1.3GIS实验教材的不适用性
当前GIS实验教材的设计和编写都是针对GIS专业的,对于其它专业则没有通用的教材。专门的GIS实验教材无论在教材内容还是实验设计,都无法较好地适应于土地资源管理专业,因此采用当前的GIS教材会有一些弊端,也会影响到该专业人才的培养工作。为了增强GIS实验教材与所用专业的契合度,我们要从专业的实际情况出发,根据专业内容编写实验项目,结合学生的学习特点,不断完善教材的设计体系,从而使GIS实验教材更好地满足专业的发展要求,促进实践教学工作的进展。
2GIS技术在土地资源管理专业中的具体应用
2.1GIS技术在地籍管理中的应用
在土地管理过程中,土地调查是一项重要的任务,也是进行管理的首要工作,通过土地调查我们可以得到相关土地资源信息,从而为后续的工作提供所需的资料。这项工作是离不开GIS的,需要GIS技术的极大支撑,主要表现在:GIS可以采集和输入相关数据,建立地籍库,并且还可以对数据及时进行更新。但是在地籍库的管理方面还需要进一步优化,例如:如何使地籍库的录取工作标准化和规范化等。我们应当对其加强管理,以便给后续的管理工作提供相关资料。
2.2GIS技术在调查土地利用情况中的应用
土地利用现状分析是土地资源管理中的一项实时性工作,为了明确土地利用情况,我们需要对土地的数量、质量、分布情况、应用情况及其变化情况有一定的了解和掌握。此阶段,GIS的应用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通过GIS来对土地利用情况进行记录、统计和分析,并对数据进行转换,测定田坎系数,调绘成果转绘以及绘制相关图表,最后对图表信息和数据信息进行统一管理,输出关键情报,从而了解目前的土地利用现状,实现调查的目的,为土地管理奠定良好的基础,做出可靠地决策。
2.3GIS技术在土地资源规划中的应用
土地资源规划工作是土地管理工作中的核心内容,要想做好规划工作,达到规划后的利用目的,必须对土地的所有情况有一个宏观的把握,了解土地管理的所有信息,只有做到全面详细,才有可能不出任何规划错误。除此之外,还应结合土地管理的客观规律,在遵循客观规律的基础上发挥相关人员的主观能动性,合理科学地对土地资源进行规划。GIS在土地资源规划中的作用主要体现在:利用GIS综合分析土地情况后,进一步对土地资源制定大体的规划方案,并对土地资源的利用情况进行评估研究,建立空间预测模型,从而满足规划管理工作的需求,提供规划方案所需要的数据,保证数据的精准性和科学性。不仅如此,还可以进一步建立数据库,通过数据库来输入和分析数据,对规划对象进行GIS专题图叠加分析,进而提供多种规划方案,以便做出科学的规划决策。
2.4GIS技术在土地整治中的应用
GIS在土地整治中的应用主要体现在两个方面:一方面,我们可以利用GIS来构建土地整理专门使用的电子图件,明确并建立数据之间的相关关系,以便对这些空间数据进行更科学的管理。另一方面,我们也可以利用GIS来对原始数据单元进行分析统计,进而绘制相关图表和地图,例如土地利用现状分析图、土地资源管理规划图以及利用潜力分析图等,以便精确地了解土地整治的情况,在此基础上,定义地图关键要素,顺利进行图形变换。
2.5GIS技术在土地地价评估中的应用
空间数据的收集和处理工作是土地地价评估中一项重要的任务,而要做好此项工作,离不开GIS技术的辅助和支撑。LPS系统是地价评估中的应用系统,GIS能够把图形数据和属性数据连接起来,从而实现了空间数据叠加分析,再加上评估模型作用的发挥,最终使得土地地价评估工作顺利进行。因此,如何把LPS系统和GIS技术较好地结合起来关系着地价评估工作的成败,是土地地价评估工作的关键要素。通过两者的结合,不仅可以对土地地价进行客观合理的评估,而且还能够大大节省用户的评估时间,加快其工作效率。
3土地资源管理专业人才GIS技能培养的措施
3.1加大设备投入,满足教学要求
GIS课程的学习离不开实验教学,当前有些院校为了满足实验教学要求,已经购置了相关设备,并建立了实验室,以供科学研究。但是仍有部分院校仪器缺乏,实验条件不达标,影响了GIS的实验教学,而教学工作直接与学生的GIS技能培养相联系,因此GIS实验教学不到位,学生所掌握的技能也自然达不到要求。为此,各院校应当加大对GIS软件相关设备的投入,使用科研经费购入实验设备器材,如扫描仪、正版的GIS软件、中地公司国土系列软件等。以前的学生可能只在教室里通过PPT来认识相关的GIS实验设备,从来没有亲自利用仪器进行实验,对各种输入、输出设备的标识也没有切身体会过,通过增置实验设备,建立实验室,学生能够很好地认识各种GIS设备标识,掌握设备标准参数,从而使学生更好地掌握GIS技能,对知识有更好地运用能力。
3.2完善GIS教学体系,使其系统化
从教学的角度来说,培养学生的GIS技能是土地资源管理专业的核心教学任务和重点教学工作;从学生的角度来说,掌握GIS技能是学生就业的重大优势,是学生的核心竞争能力。而这两者之间关系密切,做好教学工作能够为培养学生的GIS技能奠定良好的基础,因此我们必须强调教学工作,不断完善GIS教学体系,实现GIS教学体系的系统化和专业化,为此,我们需要从理论教学和实践教学两个角度来提高教学水平和质量。一方面,开设地理信息系统课程,并设置合理的理论课时数,夯实学生的地理信息系统理论基础,注重基础,例如开设数据库原理与应用课程、VisualC++程序设计课程、CAD软件课程、制图课程等。同时,实践教学内容也不容忽视,通常来说,理论课程和实验课程各为24小时,坚持理论和实践相结合,最后外加一周的实习课程,尽可能早地联系相关企业和机构,为学生搭建实习平台,提供实习机会,使学生在实践过程中全方位地掌握GIS基础知识和技能。
3.3合理设计实验项目,优化其内容
设计合理的实验项目关系着GIS实验教学的质量,因此我们结合本专业特色和学生特点,科学设计实验项目,不断调整实验内容,使其符合当前实际领域的要求,避免教学工作与实际现状相脱节的情况发生,为此我们需要从以下两个方面加以保证。首先,明确GIS实验课程内容。在内容构建时,要着重突出数据收集、整理、加工、图形变换、输出等项目的设计,培养学生这些基础实践能力;在实习过程中,应当注意培养学生的专项能力,例如影像地图制作能力等,熟练掌握GIS的各个操作环节。其次,构建以GIS为核心的专业教学实践内容。土地资源管理教学一般使用土地利用数据库,为了培养学生的GIS技能,我们应当结合课程大纲,找到与GIS相关的教学内容,在进行实验教学时尽可能地以GIS技术的运用为核心来设计实验项目,实现土地资源管理专业课程和GIS技术课程的无缝结合,在项目中充分运用GIS软件和GIS技术,提高学生的综合应用能力。
3.4提高教师GIS技能,增强师资力量
理论教学和实践教学都是土地资源管理专业的重要工作,注重产学研一体化,这就要求无论是在理论教学领域还是在实践教学领域,教师们都要重视对学生GIS知识的巩固和GIS技能的培养,使学生能够掌握GIS应用的各个操作环节。对于没有GIS专业背景的教师而言,学校应当鼓励教师进修,不断学习,增强自身GIS专业知识与技能。除此之外,学校还要加大技术培训投入,定期举办讲座,或者借助网上资源平台,使教师可以自主进行学习,并对自己的能力进行科学评估。因此,教师也应当拥有一定的GIS技能,确保自身就是土地资源管理专业的复合型人才,以便更好地引导和帮助学生应用GIS技术。
4结语
为了培养土地资源管理专业人才的GIS技能,我们要首先要认识到土地资源管理专业应用GIS技术的必要性,同时还要明确GIS技术在土地资源管理中的具体应用情况,最后还要加大设备投入,不断完善GIS教学体系,合理设计实验项目,调整优化实验内容,注重教师GIS技能的提高,增强师资力量,从而使学生能够运用GIS技术解决土地资源管理问题,提高学生的GIS技能。
参考文献:
[1]王承武,马瑛.土地资源管理专业实践教学体系研究[J].广西教育学院学报,2007,05:66~69.
[2]鲍文东.基于GIS的土地利用动态变化研究[D].济南:山东科技大学,2007.
风险管理在我国八十年代早期就被采用,而如今土地资源管理投资风险评估完全处于起步时期,我国学者在此方面的文献仅是凤毛麟角,仅有的部分文献成果也只是基于土地资源管理项目风险的冰山一角进行剖析。简而言之张娟、王志征、欧阳斌等学者所运用的蒙特卡罗法模型均是针对土地资源管理项目经济风险的资金流动性这一方面。而蒙特卡罗法仅凭传统的历史概率数据进行模拟,而无法控制实际运作中所产生的不特定风险概率,所以无法有效的达到对土地资源管理项目全面具体的剖析。就我国当前现状对于土地资源管理项目投资进行风险评估的难点颇多,集中来讲主要为:1、发达国家均有专业的风险评估机制及相关作品,对于风险识别可以有效提供参考。在我国因为企业对风险意识的忽视加之国内并无风险评估相关成果,所以我国土地资源管理项目投资只能从风险源进行,从而大幅提高风险研究及管理费用。2.风险评估在我国的误差大也是非常棘手的问题,风险识别阶段是后期工作的基础,在此阶段一旦出现差池就可能导致整个风险评估功亏一篑。3、在政府引导下,投资者基于过去土地资源管理投资的收益预估未来的可得利益,忽视项目本身投资风险,我国土地资源管理项目风险管理最关键的限制因素则是政府和投资者对风险意识的漠视。
风险管理在1931年美国管理协会保险部得到提倡,美国风险评估及防控于1960年已成为管理类的学科并得到飞速发展。在国外概率分析、敏感性分析、现代数学分析和蒙特卡罗模型分析等方式为项目投资风险定量分析的主要方式。影响项目经济评估指标分析法则是采用推算风险因素和不确定因素的概率分析法。敏感性分析主要是对项目投资效果的情况下对指标变化的敏感度作出评估。此种方式通过参数恒定的状态下优先分析出影响项目总成本的单一参数。蒙特卡罗模型法则是庞大的过去数据的汇总分析,无法达到将来变量的全面反映。采用现代数学理论对项目经济效益指数的影响程度中的不确定因素进行预测及分析就是现代数学分析方式。美国项目管理者学会多数学者分析认为在风险评估中模糊风险评估及蒙特卡罗法在实际生活中运用较为普遍。在单一事物评估中经常会涉及很多因素,那么就要求对多个不特定因素进行综合评估,模糊综合评估对不特定因素的评判是受到学者肯定的。1965年加州大学自动控制专家查德教授,首次采用“模糊集合”对不确定疑问的数学探讨方式。
中图分类号: F301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674-0432(2013)-18-01-1
1 基层国土资源规范建设中存在的问题
基层国土资源的规划与建设还存在诸多问题,这些问题直接影响国土资源管理工作,所以要及时有效的解决土地资源开发和管理中的问题。其中存在的问题主要包含以下几个方面:
1.1 管理体制存在一定的缺陷
管理是一个企业和部门发展的重要组成部分,管理上的缺陷就会阻碍企业的既定目标和发展前景。就目前而言,多数基层国土资源管理依然采用“按乡镇设所,县局直接垂直管理”的模式,此种模式在一定程度上有利于增强省级以下基层土地管理工作的自主性和独立性。在土地管理所垂直管理前,基层土地资源是由当地政府进行管理工作,县局管理部门只是起到指导业务作用,工作人员并不稳定,流动性极大。在实现垂直管理之后,人员流动性小,相对稳定,福利待遇和经费都由县局统筹,这就有效的排除了基层经济发展不平衡的影响,同时也大大加强了县局统一贯彻国土资源局法律、法规、政策的落实和执行能力。“垂直管理”模式从某种程度上来讲是有效的,但并不是一个完美的管理体制。通过调研资料显示,当前的管理体制并没有完全理顺,存在一定的缺陷和不足,这种管理模式对县级以上国土资源管理来说并没有实质性的改变,对基层土地管理同样也不够彻底,已经呈现出“垂而不直”的状态。比如,基层工作人员的工资仍然由同级别的财政发放,机构编制仍然由县级单位统一管理,市级国土资源局只管理副科级及以上级别职务的任免,也就是说没有对整个资源管理部门进行有效的人员编制管理。“垂而不直”的管理体制必然会带来很多负面影响,制约职能职责的充分发挥,减弱职工队伍的工作积极性和工作热情,国土资源工作的开展也势必会受到影响。
1.2 硬件设施落后,经费供应不足
硬件设施和经费供应是开展工作的重要保障。硬件设施要满足工作开展需要,要不断的更新换代。设施的更新是建立在经费的基础上。如果经费不足硬件设施也就是失去了更换的资本,这会限制和影响工作的进一步开展。尤其是进入21世纪这个科技时代,硬件设施的辅助显得尤为重要。在经济发展水平较低的基层单位,经费问题一直存在,由于财政收入有限,主要靠国家给予的经费补贴。
1.3 人员素质有待提高
国土资源管理人员的素质是推进和开展国土资源各项工作的基本前提,人员素质高低会影响工作完成质量的好坏。尤其是基层工作人员,他们的素质高低很少被关注,这其实是对国土资源管理工作的一种忽视。工作没有贵贱之分,只是职责不同。但不论从事何种职业,必须具备一定的专业素质,只有具备职业技能才可以胜任其岗位,才能有效地完成自己的工作。然而,基层国土管理工作人员的素质参差不齐,有的甚至没有经过培训,有的是通过特殊途径,有的虽然是大专以及本科学历,但是并非本专业或者相关专业,种种原因最后导致人员素质不高,严重影响了土地资源管理工作的开展。
1.4 执法、监察工作困难
执法和监察是土地管理工作中相对较难执行的工作。面对着土地资源的日益减少,保护的规定越来越严格,但是保护的同时不能放弃发展,因此保护与发展的矛盾也逐渐加深并难以调和。在利益的驱使下,违法占地,铤而走险等现象越演越烈。面对这些违法行为,理论上可以采取动态巡查等方式进行预防。但是由于基层地广面多,监察工作可谓防不胜防,虽然保护土地资源的相关法律、法规不断健全和完善,可在土地管理执法中缺少强制性规定。靠发通知来制止其违法行为显然是不现实的。即使进行立案侦查,当事人也不会自行履行,申请法院强制执行,法院也会权衡其社会影响力或者以其他理由不予受理。所以说保护土地执法是一项困难工作,需要法律、法规强制性保护执行。
2 基层国土资源建设建议
2.1 以提高人员素质为目标,加强队伍建设
在上文中笔者已经提到了人员素质的重要性,企业发展需要一个优秀的团队,需要一支具有坚实职业技术的队伍。只有提高了职工队伍的综合素质,才能真正的胜任土地资源管理和建设工作。所以笔者认为在建设队伍方面应做到以下几个方面:第一,具有一定的业务基础。要杜绝跨行从业人员。第二,要具备一定的“实战”经验。第三,考察其工作态度。第四,具有所从事岗位的职业技能。对于基层土地管理部门要严格对员工进行培训,针对不同部门不同工作制定一套合理的培训课程,提高员工的综合素质。同时要培养员工和谐大局观,讲作风重廉洁,讲言行重举止。
2.2 强化执法监察执法行政能力
强化执法监察的行政能力,要充分争取各级政府的支持,落实保护土地资源的共同责任。从高层面加强相关职能部门的协作,加强各职能部门沟通办案和联合执法。
一、专业分析
1.行业背景分析。
国土资源调查与管理专业所培养的学生主要是面向国土、测绘、地勘的基层单位及土地规划咨询公司等,在生产第一线从事国土资源权籍调查与测绘、土地利用规划、土地整理设计、土地复垦设计、土地管理等技术工作。同时也面向地质勘测部门、林业管理部门、工程勘察与设计、铁道勘察规划部门等,从事工程测量、土地评估等工作。
我国经济社会快速发展,城乡面貌发生很大变化,全国土地利用状况发生巨大变化,各项管理工作对土地数据提出新的需求,现有的土地详查成果、土地信息已难以满足当前新形势下节约集约用地、严格土地管理及经济宏观调控的需要。掌握真实准确的土地基础数据,是实行最严格土地管理制度的迫切需要。这些工作的进行,依赖于国土资源调查与管理者。尤其是全国第二次土地调查完成后,自2010年起每年都要进行一次土地更新调查,这些都需要国土资源调查与管理人员。现在国土部正在谋划第三次全国土地调查和全国土地利用总体规划,全国土地调查更接近于经济普查工作,需要动用大量的人力、物力和财力。2016年全面实施的不动产统一登记制度的执行落实职能也归并至国土资源部,因此,国土资源调查与管理专业的学生就业前景良好。
2.岗位需求分析。
本专业是涉及学科较多的边缘交叉专业,就业面非常广。从本专业毕业生就业情况看,绝大部分是服务于国土局及下属二级事业单位、规划局及下属二级事业单位、土地规划设计公司、工程设计咨询有限公司、房地产评估公司、测绘公司等相关单位,从事土地资源调查与评价、村庄综合整治、土地利用规划、地籍测量、地籍管理、房地产价格评估、土地信息系统开发与应用及房地a开发经营等方面的技术服务和行政管理工作。
近年来,“三农”问题日益突出,土地资源是农村的最大资源,合理有效地利用农村土地,实现农村土地的财产价值,是促进农业、农村发展和农民增收的关键。尤其是目前,我国农村集体土地确权发证,农村集体土地所有权和使用权调查、农村居民宅基地调查、不动产统一登记等,都需要大量的从事国土资源调查与管理的外业和内业工作者。
国土资源调查与管理行业刚性需求大,尤其是需要大量能从事基层一线工作的技术人员,国土资源调查与管理专业在城市土地开发和农村土地利用管理领域具有广阔的前景。
二、目标体系
1.培养理念。
围绕“德技共举、知行合一”的国土资源调查与管理、土地利用规划、土地权籍调查与测绘高素质技术技能人才培养主线,以人为本,注重培养学生完善的人格,满足学生职业发展的需要;以土地调查与评价、土地利用规划、土地权籍调查与测绘等知识为载体,以土地利用与综合整治、土地权籍调查与测绘能力为核心,培养学生的文化知识、科学精神、思维方式,满足文化传承的需要;以就业为导向,面向市场,面向技术,面向应用,培养综合素质优良的技术技能型人才,满足社会发展的需要。
2.培养目标。
本专业培养拥护党的基本路线,适应生产、建设、服务和管理第一线需要的,德、智、体、美、劳等方面全面发展的,具有国土资源、土地、测绘、房产、建设等行业相应岗位必备的基本理论和专业知识,具有较强的土地调查与管理、土地整理与规划设计、土地权籍调查与测绘、专题制图、工程测量等技能,具有良好的职业道德、创业精神和健全的体魄,能从事国土资源调查与管理、不动产测绘、土地整理与复垦、土地管理、工程测量等工作的高素质技术技能型人才。
3.职业面向。
本专业毕业生主要是面向国土资源、土地、测绘、房产、建设行业生产第一线,从事土地利用规划、土地整理、土地调查与发证、不动产估价、数字化地形地籍测量、专题制图及数据库建设等方面的技术与管理岗位的工作。
可从事的工作岗位:
4.岗位职业资格证书或技能等级证书。
三、教学体系
1.课程体系。
(1)课程体系开发思路
①充分调研,使教改和教学与市场接轨,更有的放矢。
国土部门是一个由地矿部门、测绘部门及以前的土地管理部门共同组建的大国土资源部门,因此在进行专业设置时不仅要立足于我们的实际(隶属于国土部门),更要考虑市场对人才的需求,特别是岗位的需求。在专业设置,特别是在课程设置的过程中,我们进行了充分的调研,了解各行业对人才的职业需要,同时密切与兄弟院校的联系,多向专业办得好、就业率高、教学有特色的学校学习,加强与其合作与交流,使教学改革尽快适应市场,满足职业技能和岗位需求。从某种意义上说,多调研,加强学习,能提高专业教学,了解市场动态,对于进一步明确教学改革,培养更适应市场需要的职业型人才更有指导意义。
②深入行业、企业调研,跟踪行业、企业对国土资源调查与管理专业人才的要求。
国土资源调查与管理专业的人才培养要首先摸清行业、企业对人才的要求,定准目标。
一是针对市场的需求,走进企业,深入生产一线,弄清楚国土资源调查与管理的工作岗位对毕业生素质和能力的要求是什么。我们采取“走出去,请进来”方法,组成专业调查小组,多次深入用人单位进行专业调查,并聘请多家生产一线的技术专家作为教学改革指导委员会的成员,成立专业教学改革指导委员会,定期召开会议,听取生产一线专家的意见,采纳他们的建议,收集有关信息。根据岗位要求进行职业能力分析,构建实践教学体系。
二是要针对学生的素质和能力要求,进一步分析学生必须具备的知识、能力结构。通过广泛的调查和科学的归类分析,明确高职国土资源调查与管理专业毕业生应具备的职业能力。在此基础上,围绕如何达到所要求的职业能力,构建以“分层培养,层层递进,逐步提高”为突出特点的理论、实践教学体系。
(2)专业主干课程体系分析
2.教学学时学分比例表。
3.教学组织与运行。
(1)人才培养模式
构建“山水育人”的人才培养模式。“山水育人”的实质为校企合作共同育人,“山水”是本专业特殊的工作环境和实践场所。培养模式以职业能力体系和国土资源文化体系作为两条主链。职业能力体系从基本素质能力递进到专项能力(土地管理与规划设计能力),进一步形成综合拓展能力;土地管理与规划设计能力的体系从土地的构成基本要素初步认识(如野外性、艰苦性),土地规划行业基本认识(团队精神、严谨的工作态度、客观求是的工作作风等),形成“敬业、爱业、创业、乐业”的职业文化素养。横向上,职业能力和国土资源文化相互交融;纵向上,彼此连贯,螺旋递进。每一阶段其过程都是从理论到实践,再到理论再实践,彼此之间相互渗透,不断发展。
(2)教学方法与手段
专业课教学推行“项目引领,任务驱动”的教学模式,充分调动学生自主学习的积极性,发挥教师指导的针对性。以项目引领教学进程,以工作任务为单元组织教学。
积极开展多种教学方法革新,在教学过程中改变传统做法,因材施教,根据课程内容和学生特点,采取情境教学、项目教学、案例教学、任务教学等多元化教学方法和教学手段。
(3)课程评价与考核要求
基于教学方法和教学手段的多样性,进行相应考核方式的改革。注重过程考核,积极推行P试、机试、作品、课程设计、调查报告、实结、企业评价等灵活多样的考核方式。
四、专业人才培养方案特色与优化
1.优化了人才培养模式。
构建“山水育人”的人才培养模式。“山水育人”的实质即为校企合作共同育人,“山水”是本专业特殊的工作环境和实践场所。培养模式以职业能力体系和国土资源文化体系作为两条主链。职业能力体系从基本素质能力递进到专项能力(土地管理与规划设计能力),进一步形成综合拓展能力;土地管理与规划设计能力的体系从土地的构成基本要素初步认识(如野外性、艰苦性),土地规划行业基本认识(团队精神、严谨的工作态度、客观求是的工作作风等),形成“敬业、爱业、创业、乐业”的职业文化素养。横向上,职业能力和国土资源文化相互交融;纵向上,彼此连贯,螺旋递进。每一阶段其过程都是从理论到实践,再到理论再实践,彼此之间相互渗透,不断发展。
2.革新了教学方法与手段。
专业课教学推行“项目引领,任务驱动”的教学模式,充分调动学生自主学习的积极性,发挥教师指导的针对性。以项目引领教学进程,以工作任务为单元组织教学。
积极开展多种教学方法革新,在教学过程中改变传统做法,因材施教,根据课程内容和学生特点,采取情景教学、项目教学、案例教学、任务教学等多元化教学方法和教学手段。
3.新建并完善了教学条件,重视实践教学。
本专业新建了多个专业学训室和综合(专项)实训基地,与多家单位签订了校外实训基地协议,可满足专业教学需求。引进了新的教学软件,如K9,ARCGIS等新的GIS软件;风雨实训场是进行“课堂工地化”教学改革,以情境教学区作为学生学习的重要场所。
新增普通地质实训和地理信息数据分析综合实训,加大不动产测绘实训、GIS技术应用技术和土地规划设计综合实训课时,从而更好地培养学生的动手操作能力。
4.完善了课程评价与考核要求。
课程评价与考核采取评价主体多元化、评价标准多元化的考核评价体系。教学质量考核评价包括:社会评价和学校考核评价两部分。
社会评价由学生顶岗实习单位评价、市场调研、毕业生自我评价。
学校考核主体有:教师、学、学生;考核标准有:平时成绩、课内实践成绩、理论考试成绩。
参考文献:
[1]周伟,袁春.土地资源管理专业培养方案修订与特点[J].中国地质教育,2004(4):78-80.
[2]赵中秋.土地资源管理专业培养方案修订与特点[J].科教文汇,2013(10):37-38.
[3]卢新海,张继道.关于土地资源管理专业高等教育发展的思考[J].中国地质教育,2007(2):30-33.
引言
土地资源是我国经济发展以及人民生存的重要基础,为了做好国土资源管理工作,必须开展地基测绘工作,确保国土资源得到合理的使用和有效的管理。
1地籍测绘及其与国土资源管理的关系
地籍指的是对土地的位置、数量、质量、权属、面积和用途等基本状况的资源进行反应,地籍测绘指的是在土地权属调查的基础上,对土地及其附着物的权属、位置、数量、质量和利用状况等信息进行测绘,从而建立起地籍测绘图、表、册及地基数据库。地籍测量不同于一般地形测量,由于其成果是土地登记的重要依据,因此它是一项具有法律性质的测绘工作。地籍测量与基础测绘和专业测量有着明显不同,其本质的不同表现在凡涉及土地及其附着物的权利的测量都可视为地籍测量,具体表现如下:①地籍测量是一项基础性的具有政府行为的测绘工作,是政府行使土地行政管理职能的具有法律意义的行政性技术行为。②地籍测量为土地管理提供了精确、可靠的地理参考系统。③地籍测量具有勘验取证的法律特征。④地籍测量的技术标准必须符合土地法律的要求。⑤地籍测量工作有非常强的现势性。⑥地籍测量技术和方法是对当今测绘技术和方法的应用集成。地籍测绘是国土资源管理中的一项基础性和前期性的工作,必须充分的利用现代测绘技术做好地籍测绘工作,充分和全面的利用现代地籍测绘技术和成果能够为国土资源管理提供可靠的服务和保障。随着国土资源信息化管理的建设,地籍测绘成为实现国土资源信息化管理的重要保证和基础工作。
2地籍测绘在国土资源管理中的应用
2.1土地利用调查
我国土地资源的基本特点就是人多地少,土地资源的短缺问题会对我国社会和经济的发展产生巨大的阻碍,地籍测绘为国土资源管理提供了重要的辅助作用。土地利用调查是测绘技术对国土资源管理的基本应用表现,利用GPS定位、遥感数据等方面获取土地利用现状变化情况,由数据、图件和影像等方式完成土地分析工作,对土地调查工作具有一定推动作用。结合相关管理标准,通过收集到的数据进行科学方式处理,进而制定统一的国土资源管理信息数据记录,及时更新和替换土地利用信息,这也是测绘技术最根本的优势所在,对土地资源的现状分析具有实际意义。
2.2土地规划设计
地籍测绘技术还被应用在土地规划设计中,通过地理位置、价值成分、分布情况对其开展土地规划工作,将土地信息、数据图件、基本资料等方面完成呈现在设计内容中,让调查者能够一目了然的掌握土地信息。对于土地规划设计,[2]在土地性质、数量、质量等方面,需要利用科学合理的布局方法,秉持“清晰直观”的建设理念,将土地信息准确度延展至最大化,实现土地规划更具价值效益。在《中华人民共和国测绘法》中明确表示,土地规划设计的制图绘制工作需要秉持“合理、长远”的观念,通过量化数据和信息模拟分析,可适当建立土地资源分布模型,为土地实际利用情况进行优化整合处理,保障土地规划设计科学化和价值化发展。
2.3土地勘测定界
土地勘测定界就是将土地征收、划拨、转用、开发和整理等相关作为基础,对规定范围中的土地实现实地界定,同时对界址位置和用地面积等进行确定。我国目前的土地勘测定界以“外业调查、外业测量、内业整汇、归档阶段”为主,利用GPS和PTK对其进行详细定位工作,利用流动站的实时监测系统对其实行分析对比,为土地勘测定界提供精度保障。在国土资源管理中,土地勘测定界是以土地划分范围为关键性依据的,依据《土地勘测定界规程》,对用地审批、土地测绘、权籍调查等工作进行实时管理,为土地勘测定界工作程序提供中间环节支撑服务体系。
2.4土地执法巡查
地籍测绘在国土资源中的应用中土地执法巡查存在一定的特殊性,与土地使用动态直接挂钩。在土地执法巡查汇总,利用测绘技术的优越性,结合RS技术的遥感影像作用,对土地实际开发利用情况进行实时监测,对于土地矿产违法行为予以严厉打击和制止,保障土地执法巡查工作的全面性。将GPS定位系统和PDA技术有机结合,全面了解土地利用情况,形成“精准定位、高校服务、层次管理”综合管理手段,为现代化测绘基准提供体系保障。
3地籍测绘的发展趋势
随着科技的不断进步,遥感(RS)、地理信息系统(GIS)以及全球定位系统(GPS)技术(合称“3S”技术)的发展与应用为土地变更调查工作的改革提供了新的思路与方法。本文针对当前土地变更存在问题的基础上,对土地变更调查与“3S”技术之间进行衔接分析,提出了面向土地变更调查“3S”集成系统构建方法,介绍了依据文中所提集成模式研制开发的土地变更调查应用原型系统及其应用效果,最后展望了该系统在新一轮土地调查中的应用前景。
3.1“3S”技术与土地变更调查衔接分析
通常将传统的土地变更调查分成下面三个阶段:第一阶段为前期准备阶段,包括变更证据收集,土地变更调查外业工作底图、表格和测量工具的准备;第二阶段为外业调查阶段,应用测量技术和调查基础资料,将境界、土地权属界线、线状地物和变更图斑补测到土地变更调查工作底图上,并加以图斑属性注记,同时填写土地利用现状变更调查记录表;第三阶段是成果整理阶段,即内业进行图斑变更、面积量算、统计汇总和编绘成图。从目前技术发展看,3S技术可以为土地变更调查提供技术基础。
3.2“3S”集成系统体系结构
面向土地变更调查的“3S”集成系统(简称“3S”集成系统)指运用遥感、全球定位系统和地理信息系统领域的理论、技术和方法,开发与传统土地变更调查业务流程相衔接的实用化软、硬件系统,建立适合不同区域和不同调查比例尺的应用模型,实现变更调查全流程或关键环节作业的数字化、自动化、智能化和数据传输网络化的一种技术系统及与其相适应的组织模式。该系统是一个规模庞大、技术十分复杂且跨度很大的系统,从理论和技术方面来看,包括技术系统、集成模式和组织模式等。
3.3土地变更调查“3S”集成应用系统原型
土地变更调查“3S”集成应用系统原型是在国土资源部“十五”科技专项计划《土地变更调查现代技术集成应用示范项目》资助下完成,系统研发以图形图像学、人工智能、软件工程等理论方法为基础,跟踪“3S”技术、空间数据引擎技术(SDE)、数据压缩技术及元数据等技术发展前沿。系统由基于GPS土地变更调查信息采集与处理系统、基于RS的土地变更调查数据获取及处理软件系统和基于GIS土地变更调查信息处理与管理系统三个子系统组成,子系统间通过数据流实现协同工作,即系统采取松散型耦合。
4结语
综上所述,地籍测绘是国土资源管理中的基础性的工作,地籍数据是土地管理的基础性数据,国土资源管理必须充分的认识到地籍测绘工作的重要性,加强地籍测绘基础性工作。地籍测绘在国土资源中得到了非广泛的应用,主要以“土地利用调查”、“土地规划设计”、“土地勘测定界”和“土地执法巡查”为典型代表。结合当前测绘技术的不断发展创新特点,在保障现代测试技术可靠性前提下,不断引进新型测绘技术,对国土资源管理工作具有实质性帮助,也能不断改进测试技术对其管理的实际举措。测绘技术在国土资源管理中的应用,对土地资源格局的全面发展具备实际作用,在未来的改革工作中,相关部门需要在此基础上不断创新改革测绘技术,推动我国土地资源管理的进一步发展。
参考文献
[1]黄小雨.国土资源管理中地籍测绘的作用分析[J].神州,2016(12):97.
本节内容,我们不仅对开设管理学类的高校进行总体排名,以便考生了解管理学类的总体情况。
榜单解读
管理学排行榜以综合实力做考量,反映的是该大学的总体竞争力,而不涉及具体专业门类的学科实力。与此同时,在管理学综合榜单和分门类排行榜单之外,有一些近年比较受关注、发展前景较好的专业,在此向考生进行重点推荐。
商务策划管理:商务策划不仅是一门新学科、新专业,而且更大的意义在于能够快速提高全民的创新意识和创新素养,21世纪商务策划人才紧缺,商务策划将成为本世纪发展前景最好、收入丰厚、就业最稳定的热门职业之一。开设院校有西安邮电学院、内蒙古财经学院、厦门理工学院、重庆工商大学、郑州大学西亚斯国际学院和广东商学院华商学院等。
会展经济与管理:本专业主要学习会展策划、营销、管理和服务等全过程实务运作流程,具备会展组织与管理等基本能力,具有较强的外语和计算机运用能力。开设院校有上海对外贸易学院、北京第二外国语大学、重庆文理学院、上海师范大学、湖南工艺美术职业学院。
土地资源管理:土地资源管理是综合经济学、法学、管理学、区域学等诸多学科,用来解决土地规划与利用的一门综合学科。作为城市功能的一种载体,城市里的土地资源非常有限,如何规划和利用影响巨大。是大家密切关注的问题。所以,这个专业在各个国家都非常受重视。开设院校有中国劳动关系学院、中国人民大学、中国农业大学、中国地质大学、中国矿业大学、中央财经大学、首都经济贸易大学、天津城市建设学院、上海财经大学、西南大学等。
榜单解读
在开设工商管理专业的院校方面,人民大学排名一直靠前:中南财经政法大学工商管理不失物美价廉的选择:重庆大学偏安西南,但其工商管理专业具有全国性竞争力:吉林大学工商管理专业颇具特色,本科第四年除部分专业课以外,大部分时间在国内或国外进行实践训练,学生能借此打下扎实的外语基础,适应经济全球一体化的实践需要。
榜单解读
中山大学管理学科实力超群,是管理学杰出人才的理想之地。公共管理属于政治与公共事务管理学院,她拥有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重点研究基地——中国公共管理研究中心;武汉大学政治与公共管理学院历史悠久,学术积淀深厚。武大的公共管理一级学科在国内处于领先地位。拥有硕士、博士学位授予权。
榜单解读
中图分类号: D922 文献标识码: A
1、概述
1.1、地理信息系统简述
地理信息系统是一种以计算机技术为基础,依托电脑软件和硬件设备,通过野外观测或其他途径对采集到的数据源进行操作、存储、转换和显示的空间信息系统,它能够利用地理数据信息和空间图像信息对管理对象的位置、结构属性进行提取和分析。地理信息系统通过数据库实现了不同空间分散化数据信息在计算机软硬件上的融合。数据采集工作的目的在于调整地类信息与空间属性信息,令其一一对应;数据存储则是通过计算机软件、硬件、数据和用户等环节来实现不同来源和空间属性数据的录入、修改和保存;数据操作与显示则是通过地理信息系统输入输出数据、图表、文字、报告等来实现空间数据库的管理,并绘制带有不同空间属性的专题图件。
1.2、GIS技术的重要性
GIS技术在我国的应用比较晚,其在应用过程中能够利用计算机辅助制图开展大量的研究工作,同时,因为其是计算机硬件、软件以及各种高新技术系统的合成体,因此,在使用过程中实现了数据采集、分析以及处理方面的能力。同时,其也是多种学科交叉的产物,对地理学、测绘学、卫星定位技术以及遥感技术都进行了很好的利用,其在应用过程中可以对地理空间数据库进行很好的利用,同时,建立相应的空间模型,利用空间模型的分析法,能够为工程测绘提供相关的信息,同时,在其他领域中也能得到很好的利用。近年来,计算机网络技术和测绘技术得到了很好的发展,因此,GIS技术也得到了快速发展,其作为非常特殊的信息系统,在运用方面能够对统计信息和空间地理特征进行很好的利用,同时,也能在其他方面发挥很好的效果。经济社会在发展过程中对资源的需求量出现了不断增加的情况,同时,人和资源的矛盾也越来越突出,因此,开展科学保护工作非常必要,在资源利用方面要做到合理利用,同时,对规划方面出现的矛盾要进行很好的解决,对实现人类社会的可持续发展非常有利。
2、地理信息系统的工作原理
地理信息系统是一个地理信息数据管理系统,其在发展过程中建立在数据库管理系统上,因此,能够利用其进行地理信息数据的采集以及输入,然后建立初步的数据库,同时,也能进行长期的储存,这样在进行数据分析以及整理方面效果非常好。信息社会的不断发展,在数字化时代来临的过程中,地理信息系统的作用越来越大,其作用也得到了充分的发挥,现在,地理信息系统在运用过程中在很多的领域中都得到了非常好的使用。
3、地理信息系统在城市土地管理中的应用
3.1、地籍管理中的应用
在确定地理信息时,地籍是一个很重要的概念,对地籍的通俗理解就是一片土地的归属以及土地面积。土地所属的地理位置,对这些信息进行收集和记录,这就好像是一个小孩子出生需要知道他的姓名。出生地。祖籍。家长等等的信息数据作户籍的整理是一样的。整理地籍的相关的工作人员的工作任务就是对所属自己记录范围的土地做完整的记录,包括土地最初的所属权,以及之后的土地各项的变更的信息,在我国不论是国家、政府,还是其他的一些企业想要开发一片土地都是需要经过严格的审核过程的,其中包括这片土地的开发价值,甚至是土地的地籍所属的变更的信息,这就在实际中给开发过程增加了难度。但是地理信息体统发明至今,它为地籍的相关难度问题提供了很好的解决办法,它是地籍管理问题中的辅工具,但是却是在很大程度上带动了地籍管理体统的高效率的运作,不仅如此,也是高质量的完成了相关工作,为这项工作的发展进步提供了很好的契机。地理信息体统通过自身的定位功能,能够随时的对土地数据进行监控,也能够根据监测得来的数据信息划分土地利用率的高低水平,为开发工作奠定了基础。
3.2、土地利用动态监测中的应用
土地状态是在不断不变化的,因此在进行土地管理工作时要充分考虑到土地的变更。在以往工作中没有使用地理信息系统,土地情况的跟踪是一个难题,工作量大,而且储存和调阅不方便,造成土地管理人员往往不能很好的掌握土地的变化状态。依靠地理信息系统,能将产生变化的土地图片化、数字化,拿来与数据库中的图片进行比对,一目了然,能清楚的发现变化情况,并将变化部分与原有图片进行合并操作,通过合并分割土地的图片可获取变更后的地理信息图片,最后再将土地变更图片输入数据库,完成信息更新。通过专业分析,能直接作为土地利用的决策依据。这种管理方法因有原始数据进行对照,不但对比和分析效率高,而且能完善信息的整理工作,减轻管理人员的工作量,还提高了整体工作效率,可以说是事半功倍。
3.3、在数据工作中的应用
在数据更新上的应用,土地资源管理系统在应用了地理信息系统之后所体现出来的一个最大的优势就是能够在数据浏览中实现真正的快速无缝浏览模式;在数据查询中的应用,首先,图像等信息查询上,我们可以采取点查询、缓冲区查询、行政区查询和多边形查询这样的多种方式进行操作。其次,针对文字数据类型,我们也可以采取一些关键字查询、模糊查询等多种查询方式。最后,我们的查询历史和查询的结果还能够得到一定的保存,方便我们下次的快捷检索;在信息数据统计中的应用,就是通过分开来制作了很多的表格,很好的对于现行的土地资源进行可很好地统计管理;在数据更新上的应用,地理信息系统应用的土地资源管理系统的一大优势就是能够进行实时的更新,并且能够结合遥感技术和全球定位系统技术把土地资源管理系统转换成一种动态的模式,对于我们用到的土地资源进行实时的监测,从而确保了系统中数据的时效性,避免了因为更新不及时所导致的一些工作问题。
4.地理信息系统在未来土地整理工作中的应用前景
目前地理信息系统已经被广泛应用在土地利用/覆被变化、土地利用动态监测、土地利用规划、地籍管理、土地资源调查与评价等多个方面,通过地理信息系统平台的不断优化,已经研发了一批业务化的运行系统,比较突出的有国务院政府办公厅的综合国情地理信息系统、深圳城市规划与土地管理办公系统等。
从现阶段地理信息系统的发展趋势来看,地理信息系统在未来土地整理工作中的主要应用前景有:
(1)发展专业的地理信息系统,合理确定系统应用目标,迎合土地整理业务需求,发展实用的土地整理功能,并建立相关的制度规划,从而满足专业化地理信息系统发展的需求。
(2)建立多尺度、高技术的地理空间信息系统。土地整理过程中,技术在不断更新,因此对地理信息系统的要求也在不断提高,特别是对不同尺度下土地整理项目形态、结构和细节的关注,融合不同层次空间数据的内容,这需要更好的技术性和更高的专业性,因此地理空间信息系统在土地整理工作的未来发展前景将更多依赖高难度的信息处理技术。
5、结束语
总言之,如今,国内很多GIS软件都在地区土地管理中加以应用,并取得良好的效果。这得益于地理信息系统相比于传统的土地管理模式有着显著的优点。其一,地理信息系统收集大量信息,站在宏观的角度上进行决策;其二,在土地管理中不再需要大量的工作人员耗费大量的人力。物力多次采集数据。分析统计,土地管理效率得到明显提高;其三,信息分析的正确性也得到提高;其四,随着科技的发展,信息系统的优化使得土地管理更加的合理。相信,日新月异的科技必定可以使GIS技术与土地管理工作更加相得益彰。不仅如此,GIS对人文。环境和交通数据的进一步分析可以使GIS技术不止步于只应用于土地管理的工作当中,而走向社会的各方各面。所以,在未来的GIS的研发过程当中,应该放长眼光,突破部门界限,各个部门之间通力合作,共享资源。这样,才能充分发挥GIS的优势。
参考文献
[1]李慧敏,王翠娟.关于地理信息系统在测绘中的应用探析[J].科技创新与应用,2014,21:297.
[2]董德胜.浅析地理信息系统在土地管理中的应用[J].黑龙江科技信息,2014,17:153.
目前,中国的土地资源日益紧缺,其原因主要是因为人们对土地资源的需求日益增多。从生产到生活,从工作到居住,从农业到工业,许多行业都需要土地资源,在这种情况下,一方面要充分利用土地资源,做到物尽其用;另一方面要做好土地资源的测绘工作。测绘工作质量好坏,将直接关系到土地资源是否能够得到合理的利用。这就需要提高测绘水准,借助现代化的管理方式改进测绘工作,提升测绘人员的专业素质。该文主要分析了测绘工作中的问题,并提出了解决措施。
1测绘工程的影响
面对复杂、严苛的环境,人类要面对各种挑战和难题,这样才能充分利用土地资源[1]。如今,测绘工程与土地资源开发和利用息息相关。土地不论大小,都需要测绘技术的应用,通过技术得到土地的各项信息。决定开发利用一片土地之前,必须要掌握该土地的位置、地形情况、地质情况,相关的资料和数据要一应俱全。得到完整的资料和数据之后,就可以进一步了解要使用的土地情况。
2测绘工程中存在的问题
2.1缺乏有效沟通和配合
在土地管理中,测绘工作贯穿始终,近几年来,中国的测绘水平正在不断提高。在实际操作过程中,需要上下通力,各部门充分配合,可这种配合并没有充分体现,由此就会造成沟通不畅。在作业进度的协调配合方面,需要充分的沟通,但是,许多时候,完成了测绘工作就算是工作结束,欠缺最后的检查步骤。如果没有检查,许多问题就可能不能被及时发现。由于检查工作不到位,在后期工作中极有可能因为某一个问题重新进行测绘,十分影响工作效率和进度[2]。这主要就是由于测绘人员的配合不默契,沟通不顺畅造成的。重新返工的代价就是人力物力的浪费,这是测绘工作中的常见问题。
2.2技术比较滞后
除了人力因素之外,技术滞后也是测绘工程中的常见问题。尽管我国的测绘技术在不断提高,但是与发达国家相比还存在一定的差距,测绘技术的更新速度跟不上现实的需求,技术依然存在一定的滞后性,这样就会影响测绘的结果不准确,大大影响测绘效率。随着人们对土地需求提升,对于测绘工程的要求也越来越高,相关难度加大,如果没有与时俱进的技术或者仅凭某个测绘队伍将很难完成测绘工作。测绘工作要摆脱单一的工作模式,可通过几个单位合作开展工作。不过,这种工作模式存在的弊端也很明显,各单位的测绘技术存在一定的差异,这样就会影响测绘结果的准确性和统一性。测绘工作多由经验丰富的测绘人员进行,由于工作年限长,经验丰富,涉及到一些关键数据时往往凭借直觉,而不是借助科学技术,或者干脆忽略了技术的重要性,在技术应用方面能力不足。这对于测绘工程而言自然十分不利,因为测绘工作需要由严谨、可靠、准确的数据做支撑,任何一个环节出了问题,可能都要进行返工。
3改进测绘工程问题的解决对策
3.1制定科学合理的质量保证体系
提升测绘工作质量是加强土地资源管理水平的基础。如果测绘质量不达标,那么就会影响土地资源的开发和利用。提高测绘质量是基础,因此,首要任务是制定科学合理的质量保证体系。该体系结合制定后的管理方法和程序确保测绘工作顺利开展。对信息资料和数据进行严谨的分析,确定数据和资料的准确程度,才能够及时进行上报。合理的质量保证体系是确保测绘工作质量的基础,更可以及时监控工作的信息,改善测绘工作中存在的不足[3]。因此,要不断完善测绘管理机制,严格监控测绘工作所采取的技术和设备,确保其符合国家的要求。
3.2加强新技术的应用
只有不断引进新技术,开展应用,才能在提高测绘质量的基础上做到与时俱进[4]。目前,测绘技术逐渐向数字化、电子化和自动化方向发展,突破了传统测绘技术瓶颈。在这些新应用上,需要各单位不断引进和学习,结合自身情况开展应用,切实提高测绘工作质量,不断优化测绘管理体制。测绘人员需要不断学习新技术,积极采取先进的技术开展工作,通过默契配合和及时沟通的方式协调工作,减少测绘工作中存在的问题。有经验的测绘工作人员不能仅凭经验工作,而是要虚心接受新技术所带来的工作突破,不断适应现代化测绘进程。
3.3做好监控工作
在测绘工作中,需要严格的监督和控制,才能把控全局,提升测绘质量。在测绘工作中,数据和资料至关重要,因为它们是工作继续开展的重要依据。为了减少了测量误差,需要对数据和资料进行严格、全面的检查,因此,监控工作至关重要[5]。在监控的过程中,首先要进行自查,再进行对比,最后再进行严格的审核。这三个环节至关重要,这就要求数据和信息的输入工作必须准确无误,并妥善进行保存。测绘结果正确与否将直接关系到测绘工作的效率,完善的监控工作可以避免测绘工作返工,因此要通过完善的技术手段全面检查。
4测绘工程的发展前景
测绘工程在我国体现出越来越重要的价值,其不仅关系到土地资源能否合理利用,还与经济的发展息息相关。在测绘工程中起到核心作用的就是测绘技术,目前,测绘技术正在向内外一体化、智能化、可控化、数字化、可视化方向发展,其所得到的测绘结果也越发统一、准确。测绘技术的进步提升了测绘的质量,为土地资源管理提供了准确有效的数据参考[6]。为了加强我国测绘技术的进步,需要重视对测绘人才的培养,引导这些人才掌握先进的测绘技术,为我国测绘队伍不断注入新的力量。只有不断学习新技术,并能够为己所用,才能够提升我国测绘工程水平,使其朝向现代化迈进。
5结语
综上所述,为了解决我国测绘工程中存在的问题,就需要采取针对性解决措施。测绘工程的重要性已经日益凸显,相关部门在测绘工程上高度重视,不断提升要求,测绘工作因此而面临着新的挑战。通过制定科学合理的质量保证体系才能够得到准确的数据资料,加强技术应用才能够提升测绘质量和效率,通过完善的监控手段实行测绘工程监控,是查缺补漏、避免返工的重要手段。
参考文献
[1]陆庆云.谈测绘工程常见问题及解决措施[J].中国外资,2011(18):218.
[2]周锐.谈测绘工程常见问题及解决措施[J].建材与装饰,2016(34):210-211.
[3]王晓松.谈测绘工程常见问题及解决措施[J].科技创新导报,2015(13):193.
[4]万道龙.测绘工程常见问题及解决措施探讨[J].科学中国人,2016(26):34.
GIS主要用于信息搜集,通过对信息资料和数据进行科学研究、加工处理、相关检索并进时信及时输出的信息系统[1]。GIS应用技术在地理信息综合处理以及相关运用中都起到了重要的作用,与传统的信息系统相对比,GIS的一个重要特点就是所含信息的广泛性。
1 GIS技术的功能特性
1.1 定义及发展
GIS又被称作地理信息系统。了解GIS技术,就必须要掌握和熟悉地理信息以及地理信息技术。所谓的地理信息是指全球范围内某个位置及其相关的所有信息和资料。地理信息不仅反映了某个地理空间环境内的实体性质、固定特征等内容,同时也反映出了某个地区空间内的实体变化过程,所以地理空间、时间、属性之间的相互有机结合是地理信息的重要特点。而地理信息技术则是指以获得的地理信息资料和数据为基础,通过对这些数据进行科学的研究、分析、加工、传输并综合应用的专业技术[2]。在地理信息技术当中,GIS技术、GPS技术以及RS技术是其根本基础也是核心技术。
地理信息系统于上世纪60年代开发并投入应用当中,经过几十年的不断发展和完善,现在已成为集信息搜集、数据储存、加工管理等功能为一体软件处理系统,随着技术的不断完善和发展,它现在已成为处理和分析海量地理数据库的最常用技术。GIS是随着计算机技术的不断发展而衍生出来并不断优化的产物。它可以迅速、精准的进行特定空间地理定位并对其进行及时的处理和分析。
1.2 软件发展前景。 现阶段,GIS技术越来越多的应用到商业用途中,再加上其辅助设施的不断成熟,都进行一步促进了GIS应用技术的不断创新和发展。目前在全球市场范围内,从事GIS技术研发和推广的企业就已经超过了290多家。但由于企业规模以及经营状况等因素的限制,在全球市场当中占据主导地位的只有寥寥几家企业。整体来说,GIS技术在未来很长的一段时间内,所急需解决的问题是:在不断完善编程系统的基础之上,便于软件系统同其他设备之间的相互传输。
1.3 功能特性。 随着GIS技术的不断完善和发展,它被越来越多的应用到工农业生产和商业用途中。其主要功能:最佳路线、地理坐标、系统分析、相关图形合并及分析、三角网模型、图像拼接、相关属性检索、特定空间属性查询、坡面倾度、等高线与格网之间的相互转换和生成、总体计算、相关数据提取、平滑处理、功能菜单、图像文字、用户自定义菜单、联机处理等功能。
2 GIS技术在国土资源管理中的应用
随着GIS技术的不断成熟和发展,用途也是越来越广泛。就国家土地资源管理工作来说,随着GIS的引入和使用,不但提高了管理效率、规范了管理标准,提升了社会信息化的服务水平,同时在事后监控以及监察执法等方面都起到了重要作用,并为政府做好宏观调控决策提供了相关的信息数据资源[3]。
2.1 在城市规划建设中的应用。 通过GIS技术的应用,可以从整体上对城市的规划建设进行及时掌控,根据城市规模扩张的需要,合理的做好建设用地的分配和使用工作;通过对当地人口、土地资源和自然环境等关系的分析研究和处理,在确保其平衡发展的基础之上,对城市规划建设中的一些政策进行调整和优化。
2.2 在农业发展当中的应用。 随着我国大力开展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农民增收以及农业生产已经成为国家解决农村问题的一个重要课题。随着GIS技术的引入和应用,各地方政府可以通过相关的数据分析以及影像资料,对当地的农业生产进行整体上的把握,并利用GIS对当地耕地资源的土壤结构、气候因素等进行科学的分析和研究,结合本地的实际地理环境,提出更科学、更合理的农业发展计划,同时有利于对耕地面积变化进行及时有效的掌控,确保耕地资源满足农业生产的需求,在保障农业生产的同时,切实做好农民增收工作。
2.3 在围垦滩涂中的应用。 GIS技术的使用可以更好的掌握和了解围垦的具置、周边环境、围垦进展、开垦面积、以及水文地质等情况,通过对这些数据和资料的科学分析和研究,可以更清楚的掌握它的排洪状况以及周边地理环境等信息,当地政府就可以根据这些信息制定出合理的开垦计划,合理的开发并保障了资源的合理利用。
2.4 在土地规划中的应用。 GIS系统中有一个非常重要的特点,系统内存储着大量的地理信息,在对部分地区的土地进行规划建设时,利用GIS技术可以将规划设计图与以前的规划资料进行比较、校对,检查规划设计图是否符合当地的实际情况。并通过仔细的分析和研究,来检验规划设计图是否符合相关要求,是否具有科学性和合理性,是否需要调整、修改和优化。
2.5 在农业耕地资源保护工作中的应用。 随着国家倡导新农村建设,各地开始大力促进农业生产的发展,科技试验田、农田基本保护区等新的农业生产形式被逐渐推广开来。将GIS技术引入和应用到农业生产当中,可以起到保护农业耕地的作用,通过将当地农业耕地的区域、面积、地质成分、所占比例、相关责任人等信息资料进行搜集、整理和储存。可以起到对耕地资源进行实时有效的监控作用。
2.6 调查土地变更过程的应用。 在调查土地变更过程中,利用GIS技术,通过将相关的数据和资料搜集、整理出来,方便计算机对整理出来的资料和数据进行直接分析和统计,并形成报表,方便汇总和上报。同时对实地情况、图形文件、信息数据进行及时有效的检查和核对,确保最终结果的准确性。
2.7 在传统产业的技术创新中的应用。 通过对基础地理空间环境的信息数据搜集、输入、存储、输出等技术的应用,实现了由传统产品到数字产品的转变,实现了传统产业生产的优化和创新,同时完善了传统生产技术,优化了组织结构,丰富了产品种类。而且强化了管理人员、作业人员以及其他工作人员的专业技能水平,提高了工作效率。
总结:
GIS技术被引入和应用到国家土地资源管理系统以后,有利于各地政府组织及时掌控和了解国土资源的使用情况,也方便了工作人员查询和检索相关资料和数据。总的来说,GIS技术的成熟和应用极大的促进了国土资源管理工作的开展。
参考文献
关键词:公共管理专业;课程培养;人才需求;特色
中图分类号:G471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4-9324(2016)52-0016-03
中国地质大学(武汉)(下文简称“我校”)本科生教学培养方案每四年调整一次,2015年迎硇乱宦纸萄Ъ苹调整,这次调整将在对社会人才需求进行调研的基础上根据自身办学特点、优势,重新明确培养何种人才、向何处输送人才等问题,使我校培养的学生形成具有自身特色的知识技能,从而与其他学校的公共管理类人才相区别。因此,本文所做研究对我校公共管理类专业的建设发展有一定程度的参考意义。
一、公共管理类专业课程培养体系建设现状
我校公共管理学院学院兼备理、工、管、法四大学科,资源管理特色突出。公共管理类专业涵盖公共事业管理、行政管理、土地资源管理3个本科专业,土地资源管理二级学科博士点,公共管理一级学科硕士点,公共管理(MPA)专业学位授予权。在2012年教育部学位与研究生教育发展中心组织开展的学科评估中,我校公共管理一级学科在全国高校中排名第18位,列为湖北省重点学科,并在《2014中国大学学科专业评价报告》中入选中国四星级学科专业。比较我校公共管理类专业近三次修订的培养方案后发现,学校尤其强调学生实践能力的培养,这一点体现在公共管理类专业不同类别课程学分比例趋势分析中的实践环节课程学分比例明显增长,尤其是相比较于2003版教学计划,实践环节学分要求增幅很大。与此同时,公共管理类学生通过在秭归基地、洪山区人民政府、黄冈实训基地进行教学实习、就业实习来提高实践能力。在趋势分析还发现,相比较于2003版培养方案,2007版、2011版培养方案的总学分要求有明显增加且趋于稳定,浮动不大。尽管实践环节学分增长较多,但纵观整个课程设置还是体现着重理论轻实践这一特点。在对我校公共管理类专业培养方案资料的整理过程中,考虑到人才市场对毕业生的需求情况变化以及为了提升学生就业率,公共事业管理专业在2010年中途提出将公共事业管理(城市社会管理)教学计划调整为公共事业管理(人力资源管理)教学计划并实施至今。通过2011―2014届毕业生的就业去向来看其培养效果,可以简单归纳,2011―2014届毕业生就业去向以企业为主,继续深造次之,最后才是公共管理部门――机关、事业单位、第三部门。
二、公共管理类专业课程培养体系建设困境
1.课程设置同质化现象严重。①与其他高校课程设置同质化。在综合对比包括中国人民大学、武汉大学、中国矿业大学等17所高校在内的公共管理类专业的课程内容后发现除了教学指导委员会规定的核心课程外,我校公共管理类专业设置的课程中与其他高校相同课程在整个专业课程体系中所占比重较大,课程相似度较高。例如,我校行政管理专业设置的《公共危机管理》课程在武汉大学、复旦大学等十多所高校的教学方案中也能找到。同时,笔者横向对比了我校公共事业管理专业和华中科技大学公共事业管理专业的课程设置,发现前者的学科基础课和专业主干课有19门课程是和后者相同或相似的,占总课程数量的50%以上;同样土地资源管理专业的专业课程与其他高校的课程设置趋同现象就更严重,我校土地资源管理专业的课程基本都涵盖在其他高校的教学方案中。②二级学科课程设置同质化。这一点尤其体现在2011版行政管理专业和公共事业管理专业(人力资源管理方向)的培养方案上,通过比较发现这这两个专业在通识课和学科基础课上的课程设置是完全一致的,而在近15门主干课中,有12门是完全相同的,而对于专业选修课的设置则出现课程交叉,具体表现在行政管理专业的专业主干课《当代中国政府与政治》成为公共事业管理专业的专业选修课,同时公共事业管理专业的专业主干课《绩效考核与薪酬管理》成为行政管理专业的专业选修课。在二级学科的课程内容上也出现同质化。例如,行政管理专业的《当代中国政府与政治》与《地方政府学》这两门课程所授知识点重合之处颇多,在课堂教学中学生听到的是不同教材中对于行政区划、地方自治的复述,是不同学科背景的教师对于此知识点的赘述。
2.专业特殊性不强。①办学特色体现不明显。通过培养目标和课程设置的对比分析,可以看出我校公共管理类专业和其他高校的公共管理类专业是没有区别的。众所周知,我校是教育部直属的以地质、资源、环境、地学工程技术为主要特色的高校,但很难通过公共管理类专业的培养目标以及课程设置去看到这一办学特色,尤其对于行政管理专业和公共事业管理专业,只能在教学方案上找到资源与环境管理(2个学分)和土地资源管理(2个学分)两门课程。这对于近200多个学分要求的课程设置来说是微乎其微的,这种现象无疑淡化甚至失去了区别于其他高校同类专业的特殊性。②毕业生就业竞争力不足。目前,大学生面临着激烈的就业竞争,就业压力持续增大。在第三方教育咨询机构麦可思研究院组织调查并撰写的《2014年大学生就业蓝皮书》中,工作与专业相关度较高的本科专业前50名中无法找到公共管理类专业的存在,而在工作与专业相关度较低的本科专业前10名中公共事业管理专业排名第7位。通过研究自2014年9月以来我校大学生就业中心主办的大型招聘会,发现招聘单位多为地矿核企业,但由于同质化现状,公共管理类专业输出的毕业生不具备在本专业领域的专长和优势,在就业市场和就业岗位上也未呈现出明显的不可替代性。这也就意味着降低了毕业生应有的竞争力,同时这一点在2015届毕业生选择的就业单位也可以看出来,鲜有通过大型招聘会顺利就业的。
3.毕业生就业渠道与培养目标有偏差。综合我校公共管理类专业的培养方案来看,其培养的学生主要面向党政机关、事业单位,其次才是企业。但是结合上面2011―2014届毕业生的就业去向,发现实际上其毕业生主要单位流向还是企业,党政机关或者事业单位占比很小,这无疑说明毕业生就业渠道与培养目标存在很大偏差。随着党政机关、事业单位的凡进必考,公共管理类毕业生选择党政机关、事业单位为就业目标的压力也越来越大,甚至可以说公共管理类专业毕业生没有丝毫的优势可言。通过近几年的公务员招考数据统计发现无论是可报考职位数还是招考人数,比例均有所下降,这无疑也会对“适应在公共管理部门单位从事实际管理工作”这一培养目标造成偏差。与此同时,根据《2014年度麦可思――大学生就业年度指标》发现本科毕业社会需求量大且受毕业生青睐的职业是更倾向于一些低技术含量且可替代性很强的工作,如人事、助理、文职等。这主要是因为大部分毕I生都感觉找到专业对口的工作比较困难。在每年超过20%多的升学毕业中,也有很大一部分学生选择跨专业求学,有的出于就业考虑,有的完全兴趣使然,有的考研保研接受专业调剂,更甚者纯粹为了升学而升学等。不管是出于哪种原因,都能反应出公共管理类专业的培养环节出现问题,如专业知识不够扎实、学生职业教育不成功等。
三、重构中国地质大学(武汉)公共管理类专业课程培养体系
1.设定契合社会人才需求的培养目标。首先必须要确定的是,我校公共管理类毕业生仍然要坚持以政府、公共管理部门为主,只有守住这一培养目标,我校公共管理类各专业才能与相近专业,如管理学、人力资源管理等区别开来。其次,根据我校的治学特色,建议将培养出口锁定在国土资源管理部门。中国现行各级各类公务员和事业单位的人员招录实行“凡进必考”和“凡晋必考”制度,在这种背景下,公共管理类各专业要着重研究对人才能力结构的需求。2003年人事部将公务员的通用能力分为9种:政治鉴别能力、依法行政能力、公共服务能力、调查研究能力、学习能力、沟通协调能力、创新能力、应对突发事件能力和心理调适能力。因此我校公共管理类专业在整个专业的教学过程中要将之渗透在教育教学的全过程,与此同时,要善于利用学校优势学科资源,强化学生的国土资源理论知识能力。这一点在各省、市、县国土资源管理部门的人才招聘要求上都是重中之重。能否与实践部门建立起良性互动直接关系着公共管理类专业是否能够寻到理论之源,也直接影响着专业学科能否得到长足发展。同时,从公共管理类专业的定位及培养目标角度看,如果该类专业不能为其培养的学生提供一个经常、持续地进入公共管理部门观摩、实践的平台,那么这个专业的特殊性以及差异性将大打折扣。在接下来的教学实践里,可依托国土资源部法律中心、光谷发展研究院、土地工程实验室、公共经济研究所等平台建立公共管理案例教学中心、公务员考试与培训中心等实践教学平台,改变学校与政府及其他公共部门的“距离远”、教学活动中实践课程少、实习环节走过场等现状,把课堂理论教学与实习环节紧密联系,以促进学生对公共管理类专业理论知识的理解和运用能力的提升。
2.根据办学条件及培养方向强化专业差异性。根据我校治学特色,首先要强化的是与国内其他高校同一专业的差异性。只有突出了专业特色才能使专业建设在众多院校中脱颖而出。学校必须以优势学科和行业资源为核心,构建相互依托、相互支撑的专业群和学科群。例如,将公共事业管理(人力资源管理方向)调整为公共事业管理(资源环境管理方向),以此来拓宽学生在资源环境等行业的就业渠道,以学校优势学科资源助力公共管理类专业发展,强化专业差异性。其次笔者认为要强化的是我校行政管理专业和公共事业管理的差异性,在培养目标以及课程设设置上要严格区别开来,重视“专才”培养,以增强其培养的学生在各自领域的核心竞争力。
3.设置足够体现本校本专业特色、优势的专业课程。目前,土地资源管理专业是将我校传统优势学科与资源管理相结合的成功实践。在实际教学过程中,以地矿资源等优势学科为支撑,融合经济学、管理学、法学等来进行课程设置。在研究国内高校公共管理类专业的课程设置时,笔者也能找出根据本校本专业的办学条件和人才培养方向来设置课程的实例。例如,中国矿业大学的土地资源管理专业着重偏重于矿业工程技术类课程,这给我校行政管理专业和公共事业管理专业的课程设置以启发――可以增添类似资源与环境管理、环境政治学、国土资源概论等课程,拓宽学生在国土资源环境的知识面。而在上文,笔者对我校主办的大型招聘会进行了整理,可以看出来校招聘的地矿企业、资源类企业是可以解决很大一部分应届毕业生的就业需求的,一旦公共管理类专业注重提高学生在这些领域知识面,将直接影响着毕业生作为该领域的后备管理人才的核心竞争力,这也可以避免毕业生多流向银行、快递等行业的尴尬局面。
4.教学环节更注重学生发展需求。公共管理类专业不能如愿按照培养目标向公共管理部门输送人才,大量的毕业生进入企业工作,这势必会对公共管理类未来学生的专业信心度造成影响,表现在对专业定位、就业前景以及职业潜力的疑虑与迷惘,从而对专业的兴趣度降低,进而导致转专业、辅修双学位人数递增。建议公共管理类专业要开设作为管理者和领导者必备的辩论和谈判类等训练语言表达的课程,要加强各类办公软件及办公设备使用、各类公文的写作等实际技能的培训,培养环节要鼓励学生间、师生间多发生思维碰撞,能够有更广阔的视野和处理问题的方法,而非局限于课堂教学讲授与图片演示,要重视教学环节要注重多元化的教学方式。
尽管我校在公共管理类专业的教育教学实践过程中取得了诸如入选中国四星级学科的可喜成绩,但笔者在对文献、资料的收集整理过程中,还是发现了培养目标与培养结果不一致、就业预期与就业渠道不一致、人才需求与人才输出不一致等问题,这在新一轮培养方案修订之际是要重点关注并亟待解决的。本文结合我校的学科特色及优势资源,提出设定契合社会人才需求的培养目标等重构公共管理类课程培养体系的建议。与此同时,我们还必须清楚认识到,这里还存在很多约束条件,比如一个专业的课程培养方案是庞大的,牵一发而动全身,必须要充分考虑到配套设施的建立、师资力量的匹配、实践部门的有效回应等问题。
参考文献:
[1]陈锋正.我国高校办学特色的形成机理:嵌入性视角的分析[J].教育发展研究,2014,(19).
[2]中华人民共和国人事部.国家公务员通用能力标准框架(试行)[Z].2003-11-18.
[3]李军超.我国高校行政管理专业课程体系与教学内容改革研究[J].管理观察,2008,(20).
[4]赵瑞峰.中外高校行政管理专业本科教育课程设置比较[J].高教论坛,2003,(01).
[5]王河江,巫丽君,何晓柯.公共事业管理多元适应性人才培养模式研究――基于胜任力理论的思考[J].北京航天航空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4,(0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