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23-10-08 09:50:54
序论:好文章的创作是一个不断探索和完善的过程,我们为您推荐十篇无形资产评估论文范例,希望它们能助您一臂之力,提升您的阅读品质,带来更深刻的阅读感受。
引言:无形资产是当今企业的作用和比重越来越大,甚至可以影响到企业的营业状况,但随着时间的推移,无形资产也会出现减值的问题,为此要加大对无形资产的管理,本文从无形资产对企业的重要性开始出发,继而无形资产减值的危机和带来的影响,再此,企业要做哪些准备,笔者都给我们一一的描述,最后给文章做了一个总结。
无形资产,指企业为生产商品、提供劳务、出租给他人,或为管理目的而持有的、没有实物形态的非货币性长期资产。无形资产可分为可辨认无形资产和不可辨认无形资产。可辨认无形资产包括专利权、非专利技术、商标权、著作权、土地使用权、特许权等。
在经济与科技竞争日趋激烈的今天,无形资产对社会经济进步的促进作用日益突出,越来越受人们的普遍关注。一个地区或一个单位所拥有的无形资产资源能否保值增值,能否依靠它长远发展,能否靠它创造经济效益,很大成分取决于有无较高质量的无形资产管理。目前无形资产的管理在我国企业多数还是空白,由于保护意识不强,管理不善等原因致辞使无形资产流失严重,特别的无形资产减值尤为突出,已经对企业的生存发展构成巨大威胁。研究无形资产流失原因,寻求相应管理方法,已成为当务之急。笔者先相对无形资产价值问题进行简说,再而笔者提提无形资产的重要性。
无形资产减值的简说
无形资产减值预备则是针对无形资产账面价值而言的,在期末时按账面价值与可收回金额孰低的原则来计量,对可收回金额低于账面价值的差额计提无形资产减值预备。而可收回金额是依据核算日前后的相关信息确定的,不可事先确定。可见,相对摊销而言,无形资产减值这种估算是事后的,客观一些,不同时间计提的减值预备金额具有不确定性。企业计提无形资产减值预备是不得在税前扣除的,它对所得税数额没有影响,但是因为无形资产减值预备的提取,会影响摊销数额的变化,从而会形成纳税的暂时性差异。当无形资产不能收回账面价值时,减值损失就发生了,就应当对其存在减值的迹象进行判定;其次,无形资产可收回金额的计量。资产存在减值迹象的,应当估计其可收回金额,可收回金额应当根据资产的公允价值减去处置费用后的净额与资产预计未来现金流量的现值两者之间较高者确定。再次,减值损失的确认。可收回金额的计量结果表明,资产的可收回金额低于其账面价值的,应当将资产的账面价值减记至可收回金额,减记的金额确认为资产减值损失,计入当期损益,同时计提相应的资产减值预备。资产减值损失一经确认,在以后会计期间不得转回.当内部购进无形资产可收回金额低于集团摊余价值时,只将购方当期计提的无形资产减值准备中相当于未实现内部销售利润的部分予以抵销。因为,站在企业集团的角度,在无形资产可收回金额低于集团摊余价值的情况下,应按其差额计提减值准备。所以,应将购方当期计提的无形资产减值准备中相当于内部未实现销售利润的部分,对个别会计报表相关项目、的影响数予以抵销。
无形资产的重要性
在知识经济时代,经济全球化进程在进一步加剧,应该承认的是无形资产的地位和作用有一个不断提升的过程,当市场竞争愈趋激烈,企业的经营活动愈复杂时,无形资产在不断增加,同时其地位和作用愈趋向于核心,以至于一些高新技术企业都开始重视无形资产及其重要作用。
就拿公司的利益来说,因为企业都是想无限度的加大利润收入,虽然技术在企业中占有主导的地位,但是,从全面发展的角度来看,因为企业技术提高了,如果再能在其他方面提高,公司的利益不是更高吗?就拿美的企业来说吧,因为美的企业的技术含量是相当高了,但是自己的专利方面的投入不是很高,所以在一定的程度上比不上其他相关的企业,比如说,海尔企业吧,在技术和无形资产都是很有名气的,所以该企业在国际市场上的销量总是很大。这就说明了,企业的管理中不但要重视技术的投入,还要注重无形资产的投入。
1.就拿专利来说吧,一个组织或一个企业,专利反映了该企业的综合能力,像日本松下,在企业的领域中,由于专利排名第一,所以该企业的营业额一直都是前几名。还有就是美的企业,美的新型改造能力比较强,在电器企业中也占有比较重要的地位,但是由于专利很少,随着其他企业的崛起和当今社会对新产品的需求,以往的改造型不能适应市场的变化,这几年,美的企业的总裁也开始对无形资产的加重,首先表现在专利方面,加大专利的投入。
2.无形资产是民族的重要资源和国家实力的象征。它不仅是21世纪的入场券,而且还是21世纪国家实力竞争的武器。当今的世界强国无一不是专利大国、商标大国和计算机软件大国、世界上绝大多数的专利权、商标权、软件著作权等无形资产要素被他们所拥有,用以占领中国市场、积累资本就可以了。跨国公司之所以能够跨国,就是因为他们在世界上的其他国家拥有无形资产。公司未建立,资金未投入,无形资产权益就可以在世界其他国家获得,并在相应的领域牢牢控制市场。而国内企业由于无形资产意识淡薄,自觉不自觉地放弃了阵地,失去了宝贵的市场。
3.现在的著作权,专利权在社会上都占有一定的比重,另外,诚信也是一个企业的无形资产,一个公司的信誉好了,很多企业都会慕名而来,很多企业都是打着名牌的旗号向其他企业或消费者推销,不如说,当消费者购买产品时,一看到冰箱是海尔牌的,电器是佳能牌的,美的牌的,一般都比较信任,不会再对产品抱有怀疑的态度。特别的一些比高科技的产品,因为消费者要买的放心,所以说,企业的信誉也是一个比较重要的无形资产。通过调查发现,大部分消费者除了看产品的价格是都少,还要关注看该产品的保修期,耐用性和信任度。笔者在这里举个例子,现在由于U盘的广泛应用,一些企业订购U盘时,先看看是不是盗版的,然后再谈价格。当然那是企业的做法,但也证实了企业知名度的重要性。而提高知名度,诚信是一个很重要的因素。
4.特别的对于一些IT行业或一些高科技的企业,因为市场千变万化,很多时候电子产品更新换代,如果还是操作别人的专利(就是生产别人发明的东西),那么该企业跟不上时代的发展。无形资产在当今的领域中的地位越来越突出。像日本的DVD行业就是因为申请了专利,随着社会的需求,人们对DVD的需求大大提高了,几乎每家每户都有一台,那么看看日本DVD企业在其他国家收取的专利费就是无可计数了。特别的一些企业靠着专利优势走在社会经济的最前线。
在市场的冲击下,无形资产的比重变得越来越重,但是,无形资产也存在一些问题,那么先让我分析下我国企业无形资产在管理中存在的问题。
1.无形资产的保护力不足;有关资料显示,当一个企业刚刚申请一个专利时,还不到一年就被别的企业抄袭改造,还有的就是抢商标的例子也很多,据调查:近几年,中国企业知名商标,品牌在国外被抢注事件频发,“抢注清单”已经触目惊心:云南“红塔山”在菲律宾被抢注,北京“同仁堂”、“英雄”金笔在日本被抢注,“康佳”在美国被抢注。
2.无形资产减值;无形资产减值预备实质上是从“资产是预期的未来经济利益”的角度出发,对可收回金额与账面价值进行定期比较。当可收回金额低于账面价值时,确认无形资产发生了减值,要计提无形资产减值预备,从而调整无形资产的账面价值,以使账面价值真实客观地反映实际价值。无形资产减值所表示的价值减损,主要是由于企业外部环境或内部因素的变化而引起的,与生产经营的关系不大,它可能发生也可能不发生,具有很大的不确定性。
3.法律法规不健全;我国无形资产评估缺乏统一的规范,管理混乱,致使在现实工作中有的评估机构为了迎合顾客的需要任意拼凑评估值,有的评估人员在操作中不认真进行市场调查,在评估方法的选用上和评估参数的确定中存在主观随意性,这些都有损我国无形资产评估的客观性、公正性。中外缺乏对产权交易中无形资产计价、评估、转让的审计监督,缺乏相应的审计法规和制度支持。
4.企业人员没有注重到无形资产的作用;因为就目前来说,大部分的企业都是把大量的金钱投进了企业的建设和规划之中,而对于企业的一些无形资产的投入不够,因为大部门的人员认为,有形资产才是最重要的,要想企业发展起来只要把企业的有形资产搞好就行了。无形资产很难在企业中发展起来。说个笑话,就是一个企业当有钱搞无形资产时,可是他们的领导者会想,为什么要加大无形资产的投入呢?倒不如把钱发到别的地方去搞建设。大家可能觉得没什么,但是仔细想想,那样企业的无形资产还能发展吗?
全球化的到来,金融危机波及到了全球,难道就是技术的为题吗?不是的,无形资产也是一个非常重要的原因,在市场上无形资产越来越重要,但是无形资产存在的不足问题也越来越突出,面对无形资产的减值越来越严重,我们要对无形资产进行探究。
为做好无形资产减值准备的会计处理,企业应从以下几方面做好准备:
一是重视无形资产减值准备工作。目前的竞争更多的转向技术的竞争。中国的DVD行业每销售一台,要付出百元的专利成本就是一个很好的例子。企业要积极投入科研,又要按规定重视无形资产减值准备。作为一个企业,如果生产一件物品是要考虑专利费用是不是在预算的范围的之内。如果是市场的突然间的影响要适时做出相应的对策是把无形资产减值准备同其他资产的减值准备处理相结合,共同做好资产减值准备会计业务工作,就是那大预算和决算的力度,让企业有一个大概的概念和一个准备,从而想办法去解决是把无形资产减值准备同其他资产的减值准备处理相结合,共同做好资产减值准备会计业务工作,就是家大预算和决算的力度,让企业有一个大概的概念和一个准备,从而想办法去解决。
二是加强会计人员的业务培训,使减值准备的计提与处理,在遵守国家法规的基础上,切实维护企业自身利益。企业可以采用人才型的培训,就是加大专利的力度,而不是靠改造别人的,要靠自己专利申请,转换角色一改以前的向别人缴专利费,自己申请了专利,要别人买你的专利。就像海尔企业的发展宏图一样,加大专利的投入,美的企业就是向着海尔发展。
三是企业应当在资产负债表日判定资产是否存在可能发生减值的迹象,存在减值迹象时,才对其进行减值测试;对使用寿命不确定的无形资产,无论是否存在减值迹象,每年都应当进行减值测试。进而在《企业会计准则第8号—资产减值》第五条中进一步明确,当存在“资产的市价当期大幅度下跌,其跌幅明显高于因时间的推移或者正常使用而预计的下跌”等七种迹象的,表明资产可能发生了减值,应当估计其可收回金额。当可收回金额的计量结果表明,资产的可收回金额低于其账面价值的,应当将资产的账面价值减记至可收回金额,减记的金额确认为资产减值损失,计入当期损益,同时计提相应的资产减值预备。
党的以来,我国实行对外开放政策,大量引进外资和国外的先进技术设备,使国内的生产力水平迅速提高,促进了经济的发展和科技进步,缩小了我国与世界上科技先进国家的差距,为加速四个现代化建设的进程起到了积极的作用。但是,这些引进的项目中无形资产为主的项目不足20%,我们应当更新投资观念,改变引进技术的结构,形成以无形资产投资为主的局面。同时,无论是企业界、科技界还是政府部门,也应该加大对无形资产的开发研究力度,促进国民经济的快速发展。但是,无形资产提供未来收益的不确定性、垄断性、交易中所有权与使用权的可分离性等特点,决定了无形资产的投资与有形资产相比具有一定的复杂性,同时也存在着一定的风险,特别是在无形资产的评估方面存在一些风险。
一、无形资产的评估风险
无形资产评估作为市场评估中涉及种类和范围最广的资产无疑对资产评估行业影响巨大,但是迄今为止关于无形资产评估依旧存在诸多尚未解决的问题。因此,有必要加深对无形资产评估的进一步的研究。本文着重从无形资产评估方法中最简单、最有效的市场法进行研究,以独特的思路对无形资产中市场法的评估作深入的研究。
一、无形资产的定义
资产评估准则——无形资产(中国资产评估协会(2008)217号 二零零八年十一月二十八日)定义无形资产:本准则所称无形资产,是指特定主体所拥有或者控制的,不具有实物形态,能持续发挥作用且能带来经济利益的资源。上述定义的无形资产为广义的无形资产,并且更接近于经济学中的资产的定义。由此可以看出上述定义比新准则颁布之前的无形资产的定义更为清晰和准确。
理解这一定义要注意从四个方面来进行理解:第一,划定主题范围限定。特定主体进一步限定了无形资产的私有财产权,是对物权法的进一步的规范和补充。第二,拥有和控制的状态规定。必须是达到拥有或者控制状态,而非其他使用或者租用等状态,从而进一步规定产权的归属。第三,不具有实物形态。这一点与之前的定义没有太多的新颖之处,这一要素规定了无形资产区别于有形资产的特点。第四,必须具备资产的普通的特点。能为企业创造持续的经济利益,这一点也是称其为资产的原因。上述四个要素缺一不可,无论缺少哪一个要素都不能称其为无形资产。
二、市场法的应用分析
对无形资产的应用进行分析研究不可避免的涉及到成本法、市场法和收益法,但是究竟哪一种方法为研究的对象可以更具有普适性。成本法与收益法都存在其各自的优点和缺点,因此讨论哪一种方法最好已经不具有实际的意义。在对三种方法进行进一步的选择和研究因此不分先后彼此,对每一种方法进行深入的分析和研究也就对实践具有非常重要的理论指导意义。因此针对实际中应用广泛的市场法进行应用研究,以期对市场法进行研究和创新,更好的推动无形资产评估市场法的科学应用。
1、适用市场法评估的无形资产范围的限定
首先来对市场法的定义以及应用来进行限定:市场法,又名市场参照物法,是指利用市场上同样或类似资产的近期交易价格,经过直接比较或类比分析以估测资产价值的各种评估技术方法的总成。从上述定义可以看出我们必须深入研究无形资产评估市场法的使用条件以及必须考虑的误差影响,才能更加科学合理的应用市场法对无形资产做出公正合理的评估结果。市价法适用于能够在现行市场上找到交易参照物的无形资产(张发树,1997)。
2、市场法对于无形资产评估需要注意的应用条件
对于应用条件要从市场法的应用条件和无形资产评估市场法两方面来进行思考,因此在分析时要注意两个角度的进一步比较。
首先,从市场法的使用条件来进行分析。在不考虑无形资产评估这一特定条件下,市场法的使用要具备两个基本条件:第一,要存在相关资产的活跃的公开市场。只有这一市场的存在,才能从市场中找到可靠和相关的资产评估资料,才能作为市场法应用的基础和基本的前提条件。第二,在公开市场上存在可比资产极其交易活动。如果不存在相关资产的公开市场,那么也就不存在合理的市场法的参考依据了。虽然有可能存在黑市等其他非公开的市场交易的存在,但是都与公开市场条件下公平交易的情况相比具有巨大的缺陷。在导致评估信息不具有相关、合理、可靠和有效性的要求的同时,此条件的存在也是违法和政策不允许的。这一点也就限制了市场法不可能适用于一切资产,因此必须考虑其他相关资产评估方法。这些缺点同时也对无形资产评估同时具有明显的限制和局限作用。
其次,在考虑无形资产评估市场法应用的条件下必须要考虑到无形资产的相关的特殊性来分析。针对无形资产区别于其他资产的特殊性必须考虑市场法在无形资产评估中需要特别注意和提及的问题。第一,无形资产需要考虑其是否具备唯一和独特的特点,那么市场法可能就不适用。比如商标权、著作权等等。第二,需要考虑无形资产与其他交易数据是否具有可比性,要从时间、功能、市场发育情况等方面进行考虑。第三,要考虑对数据采用何种方法进行比较。不同主体相同时间以及不同时间的交易信息的比较是否可行。这些都要进行实证分析,但目前遗憾的是国内尚未有学者做过系统的实证分析。第四,要考虑交易目的或者说动机对无形资产评估的影响因素以及其他需要考虑的因素都要考虑在内,才能对无形资产的价值做客观科学的评估。不同的目的,比如转让、企业兼并、出售以及企业联营、清算以及担保等等都对市场法评估有重要的影响。甚至每一次评估的结果都有可能产生巨大的差异,这也是在情理之中的事情。因为评估的时间、地点、评估时的市场条件、资产评估当事人双方自身的状况以及资产自身的状态都有可能对评估结果造成巨大的差异。
3、对应用市场法缺陷的思考
评估价值虽不是事实上的市场交易价值,但应是最可能的市场交易价值,所以,从总体上讲,评估方法都应是市场法(陈守忠,2004)。从这一点上讲,市场法应该是代表广泛性和合理性的方法。但是如何才能克服和避免无形资产评估市场法的上述缺陷呢?
从市场方面来讲,我国相关市场发育不完善,因此从某些客观因素上来讲有些缺陷是不可避免的,但是我们必须从理论上来考虑如何才能使无形资产评估市场法的误差降到最小或者理想的水平才是我们研究的终极目的。评估方法一般都应该是市场法,它包括重置成本法、市场参照物法或市场比较法以及收益能力法,而收益能力法应该成为无形资产评估的主要方法(陈守忠,2004)。从上述观点的分析我比较同意市场法作为其他方法的基础的观点,因为不论从何种方面来衡量市场法应该是反应无形资产市场价值最好的方法,并且要符合市场经济的经济理论要求。 转贴于
但是某些唯一的、独特性的无形资产,并且没有相关市场交易信息,以及市场化程度不高的国家如何避免自身市场条件 上的缺陷呢?
4、对无形资产评估应用市场法缺陷的修正
既然选择了无形资产评估的市场法来进行研究,那么应该从何种角度入手呢?无形资产评估体系应与无形资产评估的对象、评估的目的和评估的方法相匹配(陈发树,1997)。这可以作为一种调节无形资产评估市场缺陷的折衷方法,但是如何从创新的角度来解决无形资产评估市场法应用中的缺陷呢?
单从某些客观方面的限制因素我们无法改变现状,因此我们必须突破常规思路对无形资产评估的市场法进行进一步的修正,以期对无形资产评估市场法的应用的纠正。思路关键就在于结合其他方法的优点来弥补市场法的缺陷。市场法中直接法的应用已经日益成熟,但是间接法的应用还是没有得到广泛应用。究其原因无非是理论上间接法需要采用国家标准、行业标准或市场标准,而目前相关的数据都无法从可靠、权威的机构得到,故上述方法应用举足不前。
三、对无形资产评估市场法经济学思考
随着我国金融市场的完善以及市场机制的进一步健全,我们有必要从创新的角度入手来考虑如何对无形资产评估的市场法缺陷进行修正。
1、市场法的经济理论基础
无论是近代西方经济学还是现代西方经济学的发展无疑关注了市场的总供给与总需求对商品价格以及市场均衡的影响。
从这一意义上来说无形资产评估市场法评估时无论采用直接法还是间接法(同时也是其他资产评估所采用的市场法的基本分类)都是在其他过去时点的市场交易价格,因此这一价格包含三层含义:①供给:需求时,亦即市场平衡时的市场交易价格;②供给需求,亦即处于买方市场时的交易价格。从这一角度来出发思考无形资产评估我们往往就会发现无形资产的评估在供给和需求上绝大多数资产往往处处与市场不平衡的状态,即便因为市场法的种种优点,但也需要在应用无形资产评估市场法时注意是否参照物的评估价格是否是处于均衡状态下的市场价格。
因此在评估时需要考虑市场的供求状况以及单个评估资产的个别特点,从这一点上来讲无形资产市场法评估时参照物价格需要避免其独特时点以及单个资产特点的可比性。从这一角度来思考需要结合更多的参考资产的价格来做出评估,这也符合统计中大数定律的要求,无疑会促使评估结果更加科学合理。但是同时也加大了无形资产评估的难度,影响了无形资产评估成本和效益之间的平衡。
2、市场法需要注意的问题
无形资产因为其独立性、收益性、期限性以及复杂性等特点往往在应用市场法评估时出现诸多缺陷。
①无形资产因其独一无二的特点造成在相同性资产的参照上往往相关性不是很高或者说极低。并且无形资产市场金融证券化发展并未起步,这些都制约了相关或相似无形资产交易数据的不完善以及历史信息的不可比性。所以在应用无形资产评估市场法时弊端比比皆是。
②无形资产因其产生未来收益作为市场存在的经济学前提也产生了未来收益的计量问题。从这个意义上来讲,无形资产评估市场法也需考虑其未来收益问题。从这个角度上来思考又不可避免的把思路转移到无形资产评估收益法的缺陷研究中来,因此在应用无形资产评估市场法时必须结合其他方法的优点弥补自身的缺陷才能科学的评估无形资产的价格。
③无形资产比如知识产权或者专利权等等往往涉及到保护期限等问题,因此在评估时需要特别注意其期限保护问题。从这一角度来思考也是要对无形资产评估收益法思考时的关键点进行深入思考分析,才能避免无形资产评估收益法所容易出现的错误。
④存在的无形资产往往在市场上是独一无二的,以及纷繁复杂的独一无二的特点,这些都造成了在应用无形资产评估市场法时需要评估参照物与待评估无形资产的相似程度,这无疑又增加了无形资产评估的难度。
通过以上分析来看无形资产评估时的价格从经济学供需角度来分析无疑需要对市场法的具体的直接法抑或间接法进行进一步的经济学角度分析,并需结合收益法、成本法以及数理统计等相关知识来综合考虑无形资产评估市场法的应用,力求达到待评估无形资产理想的评估价格。
无形资产是企业拥有或者控制的没有实物形态的可辨认非货币性资产。而商誉就是企业合并后在非同一控制下所形成的无形资产。那这是否就能说明商誉属于无形资产。
在世界经济发展中,随着跨国公司的产生,产业结构优化,行业资源整合,寡头垄断市场越来越成为主流市场经济国家的形式。寡头垄断厂商,是指少数几家厂商控制整个市场的产品的生产和销售的一种市场结构。且如今企业集团间的并购的规模越来越大,收购方在并购的过程中支付的溢价越来越高。按照现行的企业会计准则,非同一控制下的控股合并,在合并资产负债报表中,合并中取得的被购买方各项可辨认资产、负债应以其在购买日的公允价值计量,长期股权投资的成本大于合并中取得的被购买方可辨认净资产公允价值份额的差额,体现为合并财务报表中的商誉。然而并购中并购企业支付的高于目标企业公允价值的溢价部分,往往是企业公允价值的几倍。为什么收购方总是愿意支付高额的溢价呢?国内外学者认为,并购方看莺的是并购后产生的协同效应。那么溢价是不是都是商誉呢?其实不然,还包括一些可辨认的无形资产,需要通过无形资产评估来确 认。在非同一控制下的企业合并中,购买方确认在合并中取得的被购买方各项可辨认资产和负债不仅局限于被购买方。
社会无形资产通常包括专利权,非专利技术,商标权,著作权,特许权,土地使用权等。
例如专利权,是指国家专利主管机关依法授予发明创造专利申请人对其发明创造在法定期限内所享有的专有权利,包括发明专利权,实用新型专利权和外观设计专利权。而因专利权并不是实际存在的事物,而是对于某种成绩或发明的证明,所以属于无形资产。对于我国企业自行开发并依法申请取得的无形资产,现行会计准则规定,其入账价值按依法取得时发生的注册费、律师费等费用确定;依法申请取得前发生的研究与开发费用,应于发生时确认为当期费用。
自然无形资产包括不具实体物质形态的天然气等自然资源等。对于我国来讲,天然气、石油等为国家垄断行业。自然,天然气也成为这些企业特有的无形资产。同时,其价格并不会因为某些原因而大涨或大跌,从而保证了企业的固定收益。换个方面讲,像天然气这种自然无形资产,在一定程度上保证了质量安全,而不会因事故而发生社会扰乱。
外购商誉产生于企业的并购行为,其价值表现为并购方支付的购买价格超过被并企业净 资产公允价值的部分。根据目前国际上较为通行的做法,企业并购过程中并购方支付的溢价,应由并购方确认为一项资产,即商誉,所以,支付和确认这部分价差的会计主体是并购方企业。
自创商誉是对企业自身而言,其会计主体可以是任何一个实体。由于自创商誉是“企业 在长期经营过程中积累起来的,不需要一次性支付任何款项给某人的能使企业获得未来超额盈利 的经济资源”,因此,形成商誉的费用难以归集,同时,商誉所能带来的未来经济利益的不确定性,使自创商誉在现有财务会计信息系统下难以得到确认和计量。从这点来看,自创商誉往往也被认为是能为企业带来超额盈利的未被现有财务会计系统确认的无形资源。
我国企业对无形资产的评估现状及建议
企业对无形资产评估,如对某个品牌评估,就能够了解它的价值,它未来发展的预期以及企业能够收获的利润或损失。
近年来,随着我国企业的不断发展,企业无形资产的数量也在快速增加,无形资产的评估已经成为影响企业资产总额的重要因素。在这种情况下,我国企业无形资产的评估水平也有很大程度提高,但由于开展时间有限等因素的影响,我国企业无形资产评估还存在一下几方面的不足和问题。
(一)无形资产概念模糊,资产评估难度增加
(二)无形资产评估方法不够科学
(三)无形资产评估失真现象严重
无形资产的评估是一项具体而又复杂的工作,因此,提高我 国企业无形资产的评估水平,需要从制度、方法、监管等多方面 着手加以实施。
(一)完善无形资产评估理论与评估制度
(二)合理选用无形资产评估方法
(三)加强无形资产评估的监管力度
我国企业商誉会计处理的问题
目前,我国会计界在关于商誉的会计计量上最常用的两种方法是超额收益资本化法和超额收益折现法。它们的不足之处分别在于:在超额收益资本化法下,企业和企业间在进行产权交易时,购买方所支付的购买价格不仅取决被购买企业总体优越因素的潜在价值,同时还受到其他各方面尤其是交易双方在信息资源的不对称性从而导致谈判结果的影响;而超额 收益折现法在计量时缺乏可实际操作性。其计量结果受人为因素的影响太大,采 此种方法的每个计算环节都掺杂着许多人为的假设。在公司正常利润率的界定方面,到底是按照全国的同行业的平均水平,还是按照公司所在地区同行业先进企业的平均水平界定正常投资报酬率,对商誉的计量结果影响很大。
相对于美国资产评估行业的成熟发展,我国资产评估行业从实践到理论都发展较晚,产生于20世纪80年代末,在这期间,资产评估从无到有,一经产生便呈现出较强的生命力,为改革开放、国有企业经济体制改革、市场经济的发展做出了重要贡献。资产评估的发展当时我国还不存在一套完整系统的资产评估准则,不能从理论的高度对资产评估的概念、资产评估的评估原则、评估假设以及评估要素等进行的规范总结,1993年,中国资产评估协会成立,成立大会上首次提出了创立资产评估准则的任务,这期间,召开了多次国际性的研讨会,并提出了准则制定的设想和框架。20世纪90年代初期,在评估准则准备制定的过程中及资产评估实践中,由于无形资产的形态的特殊性,在国有企业经济体制改革的过程中,接连出现了无形资产价值虚假评估的事件,造成了国有资产价值严重流失,引起了社会各界对无形资产评估的强烈重视,同时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无形资产价值在企业中所占的份额有所增加,企业涉及无形资产评估的情况也随之增加,于是在我国资产评估的基本准则尚未出台前,便首先于2001年7月出台了《资产评估准则――无形资产》,规范了注册资产评估师的执业行为,提高了评估质量,维持了微观企业和宏观市场经济的健康发展。由此看来,中国资产评估行业和资产评估实践与理论的产生背景及发展,具有明显的国有资产管理的特色,评估业务所遵循的操作规范也主要是政府的文件。我国的资产评估业发展时间较短,但发展速度较快,再加上20世纪80年代末期我国国情的特殊性,无形资产评估准则在整个资产评估准则体系尚未建立,缺乏基本准则指导的情况下通过行政立法强制推行出来,这便形成了资产评估准则落后于资产评估实践,评估准则被评估实践推着走的局面。
(二)中美资产评估准则制定的目的差异美国《专业评估执业统一准则》(USPAP)的制定,与20世纪80年代美国的泡沫经济有着密切的关系。正是由速发展的经济,为了规范资产抵押贷款业务中的资产评估行为、防止金融危机的发生,应评估实践的需要,美国各大民间资产评估协会联合起来制定了《专业评估执业统一准则》,同时得到了美国立法的认可,由此可见,美国制定的资产评估准则具有较强的针对性、目的性和可操作性,对以融资为目的的资产抵押贷款评估给予着重的论述,有具体的适用对象和范围。相对于美国资产评估准则,我国第一部资产评估准则《资产评估准则――无形资产》是为解决我国自2000年以来证券市场所发生的因国有企业改制,关联方交易引发的有关无形资产评估争议而制定的。后来财政部于2004年的《资产评估准则――基本准则》和《资产评估职业道德准则――基本准则》主要是为了规范注册资产评估师的执业行为和提高注册资产评估师的职业道德素质,保证执业质量,维护社会公共利益和资产评估各方当事人的合法权益而制定的。由此看来,我国的资产评估准则的制定滞后于资产评估的理论研究,应实践的发展而被动和强制制定和实施的,在这种情况下,资产评估准则的建设缺乏整体性思路。
(三)中美评估准则框架体系的差异美国《专业评估执业统一准则》(USPAP)制定于20世纪80年代特定的历史时期,汲取了当时美国金融行业不规范的资产抵押贷款评估中的经验教训,有大量的实践基础和针对目标,是以资产评估理论研究和评估实践为基础,因此USPAP具有较强的针对性和可操作性。 在准则制定的初期就形成较为完善的理论框架体系,结构严密,专业水准高,在国际评估界是一部水平较高的评估准则。USPAP的理论框架体系涉及了职业道德、与法律关系、评估能力、各种形式的动产和不动产评估,企业价值评估以及程式评估等几大部分,并以细则的形式对现金流量分析、保密原则、允许偏差、客户评估目的的确定性等问题进行了详细规范,用于指导评估实践,准则框架结构清晰,总体分为三个层次:前言(基本准则)、准则条文、评估准则说明、外加一个非准则性的咨询意见。评估准则的说明十分灵活,因时代需求和经济发展而制定和修改完善,既保证了USPAP的稳定性,同时也适应了不断发展的经济环境和日新月异的评估实践。我国资产评估准则体系从总体建设的历程来看,无形资产准则先于基本准则而制定,这样的发展顺序从一开始便显示出准则建设缺乏整体性思路。2004年财政部的两项基本准则《资产评估准则―――基本准则》和《资产评估职业道德准则―――基本准则》,标志着我国资产评估准则体系初步建立。到2010年底,我国已经建立了包括:《资产评估准则――基本准则》(2004年)、《资产评估职业道德准则――基本准则》(2004年)、《资产评估准则――无形资产》(2001年)、《注册资产评估师关注评估对象法律权属指导意见》(2003年)、《珠宝首饰评估指导意见》(2003年)、《企业价值评估指导意见(试行)》(2005年)、《金融不良资产评估指导意见》(2005年)、《森林资源评估管理暂行规定》(2006年),《投资性房地产评估指导意见(试行)》(2010年)和《资产评估准则――珠宝首饰》(2010年)等2项基本准则、8项具体准则、2项资产评估指南和6项资产评估指导意见在内的覆盖资产评估主要执业领域的较完整的评估准则体系。随着我国市场经济的发展,中国资产评估协会从理论到实践都做了大量的工作,取得了长足的发展,我国资产评估准则也积极地迈出了向国际准则靠拢的步伐,但相对于USPAP完备的理论框架体系,我国的评估准则建设尚存在不足。从目前的发展来看,一些单项指导意见尚未出台,已经制定的准则还不十分成熟,概念的界定、专业术语的解释模糊,可理解性有待提高,具体条文需要细化用于指导评估实践,由此可见,我国的评估准则框架离经济的快速发展和国际准则的趋同还有一段距离。
二、我国资产评估准则的完善建议
(一)在准则导向上,向美国评估准则靠拢资产评估实践越发展对评估准则的要求越高,同时,资产评估的准则体系越完善,资产评估实践也就越规范。衡量一个国家评估业务实践水平的标志之一就是其准则体系的完善程度,美国《专业评估执业统一准则》(USPAP)在目前世界各国现有的评估准则中可以称其为典范。USPAP最宝贵之处在于是在美国长期的资产评估实践的基础上,总结了评估实践发展的经验和教训,众多的评估协会在几十年间对评估基本理论的研究成果,其评估准则的制定基于实践,因此具有较强的实践操作性和可行性,从一制定开始,便迅速受到了评估界人士的广泛认可,很快成为美国及北美地区各评估专业团体和评估师广为接受和公认的评估准则。随着经济的快速发展,我国的资产评估事业从理论到实践也得到了长足的进步,新经济形式的出现和评估实践的发展迫切需要一套统一的、高质量、易于指导实践的、包含各类评估专业的评估准则,在准则的制定方面,中国应该借鉴美国评估准则,在评估理论研究和实践的基础上对评估准则进行修订和完善。
(二)评估准则由资产评估协会牵头,联合多家管理机构制定美国是世界上经济水平最高的国家之一,经济的发展促使资产评估业发展,有着美国评估师协会、估价师国际联合会等多家评估职业团体,共同组建了专业评估执业统一准则特别委员会,于1987年制定了统一的评估准则――《专业评估执业统一准则》(USPAP)。USPAP经过20多年的发展,行业协会在多头管理,多师并存的情况下,一直都致力于与公众、评估师监管机构、评估服务的提供方以及评估信息的使用者保持步调一致,满足相关利益方对评估执业统一标准的需求。我国应借鉴美国的经验,由资产评估协会牵头,联合相关管理结构制定出一部能够规范整个资产评估行业的,切实可行的,完善的资产评估准则。
(三)在准则的制定过程中体现统一规范与分别规范相结合原则统一规范是指首先对资产评估人员的执业资格、执业质量、职业道德有统一的规定。分别规范是指评估准则对各种单项资产评估行为的规范(既包括单项资产也包括整体资产)。美国资产评估事业初期的发展是以不动产评估为主,与美国发达的经济形势不同的是,我国的资产评估事业是在20世纪80年代的国有经济体制改革的大背景下发展起来的,因此,我国资产评估业比较重视企业整体资产的评估, 资产评估准则覆盖面相对广泛,既涉及无形资产和各种不动产等单项资产评估业务,又涉及企业价值的评估业务,因而我国的资产评估准则要体现统一规范和分别规范相结合的原则。
(四)强化资产评估理论研究,为评估准则的制定提供理论基础评估准则的制定首先要有理论基础作为指引,我国资产评估事业起步较晚但发展迅速,影响我国资产评估准则体系建设的重要原因是关于我国资产评估定位上的认识分歧,而资产评估定位的不同观点是由于对评估理论研究的不透彻。因此,我国应该对资产评估的理论进行深入的研究,目前我国的很多学者也对资产评估理论进行了一些探讨和研究,例如有对资产评估的对象、评估的前提假设、价值类型选择,评估范围、评估程序以及评估报告的类型等的理论研究,主要散见于一些学术论文或硕士、博士的学位论文中,但并未形成成熟的理论体系,我国应该借鉴美国评估理论先进成果及准则制定的实务经验,深入进行理论研究,为准则制定打好理论基础。
(五)加强评估界与会计界的合作,加快以“为会计计量提供支持”为目的的资产评估准则的建设作为共同服务于经济领域的两个行业,会计和评估在国际层面的合作日益密切。2005年1月1日开始,90多个国家要求或被允许使用国际会计准则委员会制定的《国际财务报告准则》(IFRS),我国财政部也于2006年2月15号颁布了新的企业会计准则,新准则的制定实现了我国会计准则与国际会计准则的趋同,新会计准则体系再次引入了公允价值计量属性,在金融工具、投资性房地产、非同一控制下的企业合并、债务重组、非货币性资产交换以及股份支付等多种业务均采用了公允价值。与传统的历史成本计量不同的是,公允价值模式对资产进行计量具有一定的估计性,这便涉及了对资产的公允价值进行评估。计量属性在会计准则中的运用需要资产评估的有力支持。高效的资产评估有利于提高企业的财务信息质量。 越来越多的迹象表明,由于资产评估所具有的独立性和专业性,将在公允价值的应用过程中发挥越来越重要的作用。 因此, 必须加快资产评估准则的制定工作,以积极应对新企业会计准则体系给资产评估行业带来的机遇和挑战。
[本文系河北省科技厅课题《河北省农民专业合作社资金互助管理及风险控制研究》(项目批准号:10457204D-7)阶段性研究成果]
参考文献:
[中图分类号] G642.0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2095-3437(2015)03-0001-04
一、背景与意义
我国资产评估行业形成于20世纪80年代末的中外合资合作及国有企业改革,并随着我国市场经济的成长逐渐繁荣。20多年来,资产评估作为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中的一支新兴经济鉴证类中介行业,在推动国有企业改革、产权交易、中外合资合作、企业改制上市、企业破产重组、规范资本市场发展等工作中,发挥着不可或缺的重要作用。为进一步加快资产评估行业的发展,2012年10月,财政部印发《中国资产评估行业发展规划》(以下简称《规划》),明确了资产评估行业发展目标及相关要求,并提出要加强资产评估行业人才培养的战略。《规划》中提到:“制定和实施资产评估行业人才规划,采取有效措施,有计划、有步骤、多渠道、分层次地培养从业人员队伍,努力打造300名左右能够提供高端服务的复合型人才,培养5000名左右业务骨干,执业人员数量超过10万人,从业人员数量超过30万人。” [1]然而现实不容乐观:在数量上,截止到2013年底,注册资产评估师仅有3万多人,从业人员仅有10万多人;在质量上,资产评估从业人员中学历为大专大本的比例高达93.65%,高层次应用型人才储备不足。此外,2008年以来,我国注册资产评估师每年新增注册人数呈逐年下降趋势(见图1),这更加剧了资产评估行业的人才缺口。
与此同时,随着我国改革开放和全球资本市场的迅猛发展,在当前和今后相当长一段时间内,市场对资产评估专业人才将存在更加巨大的现实和潜在需求。无论是各级政府经济管理部门、政策研究机构、银行企事业单位,还是资产评估机构、会计师事务所等社会中介机构,均亟须大量高素质的、知识结构更合理的资产评估专业人才为市场经济提供高质量的专业服务。于是,通过高等教育来培养高素质的评估专业人才就成为历史的必然,这也是当前和今后高等教育发展中的一个重要方向。为适应国家经济社会发展的需要,近十年来,经国家教育部批准,全国已有15所大学设立资产评估本科专业,14所大学设立了资产评估方向本科教育,全国设立资产评估学术硕士、博士方向的院校有也10余所。国家还于2010年设立了资产评估硕士专业学位,并且已有68所院校于2011年取得资产评估硕士专业学位举办资格。可见,我国高等院校的资产评估学历教育已取得迅速发展,并日益成为培养和储备资产评估专门人才的重要途径。
但不可否认,由于开展资产评估专业硕士教育的时间较晚,各高校在实际培养过程中面临着诸如课程设置、教材编制、专业实践和学位论文等亟须完善的问题,而教材的合理编制与正确选择对于专业硕士的学习而言具有至关重要的作用。其中,《资产评估学》作为资产评估专业的主干课程,其国内现有教材的内容多以基础性知识为主,能够较好满足本科生的教学要求;但如果立足于专业硕士等高层次人才的培养和市场的高端需求,这些教材还具有一定的改进和提升空间。本文通过对《资产评估学》现有教材的比较分析,结合资产评估专业人才的市场要求,对教材的内容设置与提升方向进行思考并提出建议,进而为提升我国资产评估专业硕士培养质量提供借鉴和参考。
二、对《资产评估学》现有教材的比较研究
(一)教材比较对象的选择
在综合考虑教材的通用程度、影响力以及作者情况等因素的基础上,我们选择了国内最具代表性的五本教材作为比较对象,详见表1。
在这五本教材中,中国资产评估协会编写的注册资产评估师考试用书《资产评估》[2](以下简称“A教材”)在全国范围内通用;汪海粟编写的《资产评估》[3](以下简称“B教材”)和姜楠编写的《资产评估学》[4](以下简称“D教材”)被列为普通高等教育“十一五”国家级规划教材;刘玉平编写的《资产评估教程》[5](以下简称“C教材”)和赵仑、张晓慧编写的《资产评估学》[6](以下简称“E教材”)在高等院校中也得到了广泛使用。可以说,这五本教材基本代表了《资产评估学》现有教材的主流地位和发展方向。
(二)主干章节设置的比较分析
五本教材的主干章节设置较为相似,章节设置数目从十到十四章不等,但在主干章节的基础上,部分教材还单独增设了特殊的扩展章节。例如,A教材和D教材章节设置较多,均为十四章;C教材章节设置仅为十章;而资产评估中的定量分析基础与模型、以财务报告为目的的评估等个别特殊章节,零星体现在部分不同的教材中,如表2所示。
比较发现,五本教材的主干章节都主要包括以下四部分内容:一是资产评估基础理论,主要介绍了资产评估的概念、要素、发展历史、基本原则等基本知识;二是资产评估方法及其选择,主要论述了市场法、成本法和收益法这三种基本评估方法的思路、特点、适用范围和使用要求;三是不同资产评估类型的特点与应用,主要包括具体评估事项、基本程序、评估方法应用以及适用于特定资产类型的特殊方法介绍,并且一般都是围绕机器设备评估、房地产评估、无形资产评估、流动资产评估、长期投资性资产评估、企业价值评估等类型分别展开;四是我国资产评估行业发展现状,一般涉及我国资产评估现阶段的发展特点与行业管理等内容。
此外,部分教材特别设置了若干特殊章节作为对以上主体内容的补充与拓展,使教材章节体例显得更加全面和完整。首先,除C教材外,其他四本教材均单设了国际评估准则的类似章节;其次,A和D教材均单设了资产评估程序和以财务报告为目的的评估这两个章节;第三,B教材还单设了资产评估中的定量分析基础与模型、税基评估这两个章节。可见,这些拓展章节基本是针对资产评估前沿问题、实务中的定量方法或部分特殊业务类型展开,对于开拓读者的视野和启发读者的思考有所裨益。
由此可知,五本教材总体是以经典的基本理论方法介绍为主,其主干章节设置均较为相似和详尽,并分别有所侧重。
(三)各章小节设置的比较分析
除了个别教材的特殊小节以及深入程度不同外,五本教材各章小节的设置都具有相对统一的形式,内容也大致类似,教学的思路和结构比较统一。一般都是从章节内容概述入手,然后结合具体应用进行讲解,最后根据需要介绍一些特殊方法。不过,经过比较可知,无形资产评估是其中差异最大的一章,其小节设置的对比情况如表3所示。
根据表3可以看出,A教材单设了版权评估,B教材则单设了非常规无形资产评估和无形资产评估的期权法。在本科生教学过程中,目前主要以常规无形资产评估及其基本方法应用为主,较少涉及非常规无形资产评估和特殊评估方法的应用。考虑到研究生教育更具针对性、深度和广度的特点,就无形资产评估而言,B教材较为适合专业硕士培养。
(四)教材的分类、特点及适用性分析
根据教材的用途,可以将《资产评估学》现有教材分为两大类:
第一类是以A教材为代表的考试用书和执业指南。其主要针对注册资产评估师考试要求编制,教材涉及范围的广度和内容的深度都较为适宜,版本更新较及时,更适用于有一定专业基础的注册资产评估师及从业人员的执业或备考需要。例如,“以财务报告为目的的评估”这一章节就是随着2007年新会计准则的实施所带来的以财务报告为目的的评估业务的增加而增设,包括投资性房地产评估、资产减值测试和金融资产定价等内容。但不可否认,其与高校教材在编制宗旨和适用对象上存在一定差异。
第二类是以B、C、D、E教材为代表的高校教学教材。作为教学教材,这四本教材内容相对灵活,章节顺序和章节设置内容略有不同,也根据需要加入了一些拓展性章节。总体看来,D、E教材更重视基础内容的夯实,B、C教材的内容设置相对更深、拓展内容也更全面。对于本科生而言,这四本教材都是其通过学习能够理解和掌握的,只是难度和广度存在一定差异,因而较好满足了不同层次的本科教学要求,同时能为本科生的未来发展奠定良好的基础。
但需要强调的是,无论是上述哪类教材,其在资产评估实务领域中的前沿问题与业务难点的解析方面还较为有限,只是局限程度存在轻重之分。所以,对于资产评估专业硕士而言,教材在拓展内容的深化与创新思路的启发等方面仍有一定的改进和提升空间。
三、基于资产评估专业硕士培养视角的思考与建议
根据教育部教研[2009]1号《教育部关于做好全日制硕士专业学位研究生培养工作的若干意见》,专业学位研究生的培养目标是掌握某一专业(或职业)领域坚实的基础理论和宽广的专业知识、具有较强的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能够承担专业技术或管理工作、具有良好的职业素养的高层次应用型专门人才。从定位来说,资产评估专业硕士应该是高层次、应用型的资产评估专门人才。如前所述,《资产评估学》现有教材在专业硕士的培养方面,还有待于进一步的改进和提升。下面结合对现有教材薄弱环节的分析,提出几点建议。
(一)强化理论教学内容与实务的结合
资产评估业务的实务性特别强,但现阶段的教材内容侧重于理论知识传授,与评估实务操作的联系有限。例如,在企业价值评估章节中,收益法和市场法作为评估方法选择的未来主流方向,其比重较之于成本法的介绍显得不足;在无形资产评估章节中,对收益法评估无形资产过程中的参数测算路径的讲解过于简单。这些与评估实务存在差距,对于专业硕士日后课程的学习、研究方向的确定及相应的社会实习来说无法起到有力的铺垫性和过渡性作用。建议适当增加资产评估实务介绍的深度和难度,根据市场实务的主流趋势适当调整教材的结构体系,并重视通过对实务中的重点、难点问题的分析,提高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此外,还可以尝试在现有教材中适当补充实务操作性知识,例如评估事项说明、评估程序执行和评估报告撰写等内容。
(二)增强对知识综合性应用的引导
专业硕士与本科生的显著差异之一在于,他们在入校以前往往具有不同的专业背景,加之资产评估的业务范围又相当广泛,因此,对其知识综合性应用的引导就显得十分重要。但现有教材中各章节所设置的例题和思考题一般较少涉及对统计、财务、金融等知识与资产评估知识的综合应用。鉴于此,建议在教材内容的配套解读、案例分析与思考题设置中适当侧重培养学生的知识综合应用意识和能力,促进学生积极思考、举一反三,这样无论对个人短期兴趣的培养还是长期能力的提高、抑或是不同专业知识的协同创新都十分有利。此外,评估实际业务中要求从业人员具有一定的信息收集和筛选分析能力,而模拟实际业务的综合性例题则有助于培养学生的信息筛选与分析能力。同时这有利于增强教材知识的可读性,使学生在校期间就能体会到实际工作的复杂性。
(三)增加对学科前沿研究的拓展性介绍
专业硕士培养还需注重对学生创新能力和科研能力的培养。因为他们比本科生在学习上更具有自主性,更注重对某一个方向的追踪研究,所以专业硕士教材除了需要与市场实务相结合以外,必要的前沿问题接触和拓展研究思考是必不可少的。例如,对文化资产评估、碳资产评估、生态价值评估、艺术品评估、海外并购价值评估、周期性行业价值评估等新兴课题的探索及其研究成果的形成,都是资产评估高层次人才应该学习和追踪的前沿。因此,课题研究报告或论文成果等都是学科前沿的有效载体,可以适当筛选作为教材的拓展内容。这不仅有利于学生尽早发现自身的兴趣点和明确其在研究生期间的研究方向,也在无形之中提高学生了研究视野和科研创新能力。
(四)注重教材语言、内容与国际的接轨
随着我国资产评估行业与国际市场联系的日益紧密,国际业务的增加要求从业人员必须具备一定的语言素质。目前的教材多以中文为主且主要关注中国市场,较少涉及国际市场,对国际化的描述一般局限于对国际评估准则的介绍。专业术语英文解读的欠缺和国际主流理论渗透的不足是现有教材普遍存在的共性问题。为此,建议一方面在教材中加强对评估专业术语的英文提示与适当解读,另一方面深化国际评估准则及相关规定在教材中的渗透讲解,同时补充对国际主流理论的教学内容设置。此外,在各方面条件具备的情况下,借鉴经典的英文原版教材或资料,探索编制本土化的《资产评估学》英文教材,并辅之以适当的双语或全英文教学,是进一步培养资产评估专业国际化的高层次应用型人才的有效路径。
[ 参 考 文 献 ]
[1] 财政部企业司,中国资产评估协会.《中国资产评估行业发展规划》解读之五[EB / OL].(2013-04-1)[2014.2.10]
[2] 中国资产评估协会.资产评估(全国注册资产评估师考试用书、注册资产评估师执业指南)[M].北京:经济科学出版社,2013.
[3] 汪海粟.资产评估(第二版)[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7.
[中图分类号] F273 [文献标识码] B [文章编号] 1002-2880(2011)04-0048-03
农产品品牌是一项重要的农业无形资产,农产品品牌的培育和管理对中国农业经济发展具有重要意义,因此正确评估农产品品牌的价值也就显得十分重要。目前,我国农产品品牌价值评估不论是理论研究还是具体实践中,都存在一系列问题和不足,严重阻碍了我国农产品品牌的建设和发展。
一、从国际评估机构看我国农产品品牌价值
我国农产品品牌价值评估起步比较晚,实践相对较少,发展比较缓慢。据世界品牌实验室(WBL)《中国500最具价值品牌》近5年的排名情况显示(见图1):2006年我国入围的食品、饮料行业品牌有48个,到2010年仅增长到70个,五年内的平均增长率为10.5%,2008年甚至出现了6%的负增长。目前入围的食品、饮料行业品牌数量只占评估总数的14%,和其他类别品牌相比,比例明显偏小,可见我国农产品品牌价值评估的总体发展趋势呈上升状态,但发展速度仍很缓慢。
目前,国际优秀农产品品牌创造的企业价值仍远高于中国农产品品牌。2010年全球企业品牌价值排行榜前100名中入围的食品、饮料行业全部被国外品牌所占据,中国农产品品牌无一入围。再从2010年全球企业品牌价值和中国品牌价值排行榜入围的食品、饮料行业前五名品牌价值对比情况来看(见表1):世界位居第一的“Coca-Cola”品牌价值为704亿美元,按2010年美元兑人民币的年平均中间价6.7695换算,其品牌价值为4769.2亿元人民币,比我国位居第一的“茅台”品牌价值高出4554.9亿元。由此可见,国外品牌价值明显高于国内品牌价值,我国品牌的发展和国外还有很大的差距。
与此同时,从2007—2010年《中国品牌价值排行榜》入围的部分食品、饮料行业品牌价值增长情况来看(见表2):2007—2010年,茅台品牌价值提升了84.3亿元,复合增长率为18%;五粮液品牌价值提升了53.1亿元,复合增长率为36%;张裕品牌价值提升了29.9亿元,复合增长率为22%;蒙牛品牌价值提升了22.5亿元,复合增长率为32%。(通常复合增长率是指一项投资在特定时期内的年度增长率)。很明显我国入围的农产品品牌价值在近三年内都有较大幅度增长,能帮助农业企业更好地顺应国际趋势,创建出更多的中国农业知名品牌,可见农产品品牌价值评估对农业企业品牌的建设和发展起到了有效的促进作用。
二、我国农产品品牌价值评估存在的问题
(一)评估主体不明确
目前,我国很多农业企业没有聘用专业无形资产评估机构对农产品品牌价值进行评估,而是在企业内部创建了评估部门,对企业进行内部评估,但其专业性和规范性都远远落后于社会上的无形资产评估机构。因为农业企业内部评估部门很难做到学科门类齐全、人员素质过硬和评估技术先进,加之农业企业内部难以协调,这就给评估部门资料的获取制造了一定的难度,造成评估结果不准确。如果农产品品牌价值评估的主体不能明确,不仅浪费了大量的人力和物力,还将影响农业企业品牌的健康发展。
(二)评估认识存在偏差
目前,我国仍有不少农业企业对农产品品牌价值不评估、不做价、不入账,甚至在农产品品牌转让、投资等经济活动中也是如此,致使大量的无形资产流失。其中有的农业公司认为评估对公司没有利益可言,没有必要花费大量资金用来评估,没有意识到农产品品牌价值评估为企业并购、品牌定价提供了依据,有利于提升企业的影响力,增强购买者的忠诚度。还有的企业又走向了另一个极端,对无形资产的评估值越来越高,对评估的对象、范围越来越大。这种不适当地高估农产品品牌价值、扩大农产品品牌价值的评估范围的结果是与无形资产评估的科学性、权威性相违背的,对农业企业非常不利。
(三)没有统一的评估方法
目前国际上著名的品牌价值评估方法有很多,如Interbrand品牌价值评估法、世界品牌实验室法和美国Financial World(金融世界)评价法等,但对农产品品牌价值评估的相关方法却很少,因为我国农产品品牌价值评估标准和评估方法仍处于借鉴、研究阶段,加之国情不同,因此目前还没有统一的适用于我国的农产品品牌价值的评估方法。我国2009年颁布的《资产评估准则——无形资产》中第二十五条规定:“注册资产评估师执行无形资产评估业务,应当根据评估对象、价值类型、资料收集情况等相关条件,分析收益法、市场法和成本法三种资产评估基本方法的适用性,适当选择一种或多种资产评估基本方法。”在实际操作中,由于该法规中无形资产评估方法的不统一性,造成很多评估机构采用的评估方法都不同,有的是采用社会上通用的企业品牌价值评估方法,有些则是在此基础上采用新创建的农产品品牌价值评估模型,从而造成评估结果不具有可比性,容易使人在理解上产生差异,这样就容易使评估产生纠纷,也给司法调解裁决增加了难度。
(四)评估信息资料缺乏且严重滞后
由于我国农产品市场经济体制尚未发育成熟,致使我国农产品品牌价值评估资料市场交易很不规范,市场信息严重缺乏,而且失真。同行业之间信息闭塞、互不沟通,而且也没有有效的沟通渠道,这就给我国农产品品牌价值评估工作带来难度。农产品品牌价值评估的信息资料如果残缺不全或不真实,会造成评估结果不准确、不公正,这样不仅不能给农业企业提供有效的经济依据和决策依据,甚至会给企业经营带来风险。
(五)评估管理不规范
农产品品牌价值评估涉及到经济、法律、政策、市场、信息、评估方法等各个方面,而我国尚没有明确的管理规范和政策。首先,评估机构中涉及的相关部门各自为政,如果没有明确的政策来予以调整和引导,工作将难以进行沟通和协调,进而将影响评估工作的展开。其次,由于我国农产品品牌价值评估工作开展的时间不长,相关的法规和条例还很少,对评估目的、评估时间和评估对象等评估前提、具体条件、限制了解得比较少,致使农产品品牌价值评估在评估范围、评估方法和评估程序等方面出现不规范的现象,这将不利于评估事业的发展。
(六)评估人员的结构不合理,素质有待提高
在农产品品牌价值评估队伍的专业结构上,需要农业、金融、财会、外贸、法律、管理等多学科多门类的高素质人才。而很多农产品品牌价值评估人员只是经过简单的培训就上岗,理论知识和操作经验不熟练,专业知识不扎实,知识面窄,科学态度不严谨,工作能力和实践经验也不足,这种不合理的评估队伍结构将会导致评估结果的不准确、不公正。
王欣洋 韦 恒:我国农产品品牌价值评估存在的问题与对策三、我国农产品品牌价值评估的对策建议
(一)明确评估主体,建立专业评估机构
为促使我国的农产品品牌价值评估走上专业化道路,我国应建立专业的农产品品牌价值评估机构,采用专业的农产品品牌价值评估队伍、高素质的评估人员、先进的评估指标体系和评估方法等,对我国的农产品品牌进行科学、合理的评估,以使评估结果更具有可比性和实用性,同时也能为企业节省大量的时间、人力和物力,以利于我国农业企业更好发展。
(二)通过多渠道、多形式加大评估的宣传力度
为增强农产品品牌价值评估的保护意识和法律观念,扭转对农产品品牌价值不重视、不评估、不做价等认识偏差,应向农业企业大力宣传农产品品牌价值评估的相关知识。第一,政府应引导媒体大力支持评估工作的进行,并制定相关鼓励政策,对积极参与宣传工作的组织机构给予奖励。第二,通过广播、电视、报纸、网络等媒体,对农产品品牌价值评估的典型成功案例和相关知识进行报道宣传。第三,通过开办现场讲座和咨询活动,使更多的农业企业能正确认识农产品品牌价值评估。
(三)加强对评估基础理论和方法研究
目前,我国在农产品品牌价值评估基础理论方面理解仍然不一致,关于无形资产评估的方法很多,可是仍然没有统一的适用于我国的农产品的品牌价值评估方法。加之农业品牌无形资产的地域性、风险性和独占性也给价值评估的准确性带来一定困难。为了加强对农产品品牌价值评估基础理论和方法的研究,一是国家应鼓励农业领域的专家、学者及企事业单位等对农产品品牌价值的基础理论和方法进行深入研究,在经济和政策上给予支持;二是明确农产品品牌价值评估的对象和范围;三是明确农产品品牌价值各项评估指标,并作详细描述;四是要在深入研究各种无形资产评估方法、借鉴国外先进经验的基础上,综合我国评估工作的具体实践和农业品牌的特点,统一我国农产品品牌价值评估方法,从而促进农产品品牌价值评估的科学性和公正性。
(四)建立评估信息数据库及信息交换平台
农产品品牌价值评估信息网络数据库的建设,将有利于农产品品牌价值评估工作的科学化、规范化、现代化和高效化。因此,要加强收集整理农产品市场信息,及时总结提炼适合于我国国情的信息资料,通过农产品市场、企业内部、网络等各种渠道收集各种农产品科技成果、专利、商标的价格信息,同行业的利润率、市场占有率、销售收入、资产负债率等信息,建立农产品品牌价值评估信息数据库。评估机构将执业过程中收集的各种有关农产品品牌价值评估成交案例等信息及时反馈到信息网络资源库和常用数据库,逐步形成全国性的农产品品牌价值评估信息交换平台。
(五)建立健全评估法规体系
首先,政府应针对我国农产品品牌制定《农产品品牌价值评估准则》,明确农产品牌价值评估细则,确立农产品品牌价值评估指标体系,统一农产品品牌价值评估方法,对我国农产品品牌价值评估要做到有法可依。其次,政府应针对评估机构制定《农产品品牌价值评估机构管理条例》,确立评估机构中涉及的相关部门的管理制度,防止各自为政,并对评估机构的设置与取缔、评估机构的权利和义务、评估机构的责任、评估收费标准及评估的监督体系等做出明确的规定。最后,政府还应针对评估人员出台《农产品品牌价值评估人员管理规范》,对无形资产评估人员的管理也要规范化,评估人员资格的取得和丧失,评估人员的聘用与解聘,评估专业的界定,评估收费标准,评估人员的权利和义务、评估责任等都要做出明确的规定。
(六)合理规范评估队伍结构,提高员工素质
评估队伍结构的规范和员工素质的提升,在评估过程中起着非常关键的作用。一是要合理规范评估机构,吸纳多学科多门类的高素质人才,建立一支专业有素的评估队伍。二是要对评估人员进行有效的培训教育和考核,在实践中不断提高评估的技术和水平,多积累工作经验。三是要使评估人员明确国家的有关法律、法规和政策,做到依法评估。四是要加强员工职业道德建设,提高评估人员自律性,防止出现评估结果不准确、不真实的状况,以保证评估的公平性。
[参考文献]
[1]罗燕.我国无形资产评估研究[D].湖南大学硕士学位论文,2001:11-12.
中图分类号:F019 文献标识码:A doi:10.3969/j.issn.1672-3309(x).2013.11.67 文章编号:1672-3309(2013)11-145-03
无形资产在现代经济生活中的重要性日益凸显,无论是国家、企业还是个人,都对无形资产的研发、保值和增值给予极大的关注。无形资产是一个动态的、不断变化发展的概念,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和社会的进步,无形资产概念的内涵和外延也在不断改变。
一、国外关于无形资产内涵的界定
19世纪末20世纪初,美国经济学家托尔斯・本德最早提出了无形资产的概念,他把那些不具有实物形态,但却能为企业提供某种权利或特权的资产定义为无形资产。随后,著名经济学家萨缪尔森和诺德豪斯在《经济学》一书中将无形资产表述为:“资产负债表中还有一类新资产。除了卡车或计算机这类有形项目外,企业还有无形的,但仍然有价值的资产,例如专利、商标或商誉。”经过几十年的探索,无形资产的内涵界定有了一定的改进和完善,具有代表性的观点有:
(一)会计学方面
1、1983年,Davidson在其主编的《会计手册》一书中写到:“无形资产没有公认的定义,因而常常用实例来解释。”他还在该书中引用了1927年出版的《会计学:它的原理与问题》中的一段话:“无形资产的含义是指专利权、版权、秘密制作法和配方、商誉、专营权以及其他类似的财产,这一表述并不十分恰当,但是除了列举其内容外,确实不容易把有形资产和无形资产划分清楚。”
2、1986年,日本出版的《新版会计学大辞典》认为:“无形固定资产是同有形固定资产相对立的概念,其定义不大明确。然而,作为一般会计惯例所承认的概念,无形固定资产可以说是具有下列三种属性的虚拟资产:(1)没有实体的资产;(2)有超过一般同行业企业收益能力的资产价值;(3)有偿取得。”
3、1994年,Sondhi和Fried将商誉从无形资产中单列出来,认为在大多数情况下,信誉和无形资产在剩余的方面购买中产生,代表不能分配到有形资产方面的购买价格的比例。
4、1995年,英国会计准则委员会在《商誉和无形资产(讨论稿)》中将无形资产定义为:“无形资产指无实物形态、性质上属于非货币性的固定资产。这里的固定资产是指符合下列条件的资产:(1)企业持有的,能用于生产、提供商品和劳务、租给他人或用于管理目的;(2)已取得或开发成功,预期在将来持续使用;(3)不准备在正常经营过程中销售。”
5、1997年,英国会计准则委员会正式了《财务报告准则第10号――商誉和无形资产》。该准则认为:“无形资产是指不具有实物形态但可以辨认且企业通过法定权利等可以控制的非金融性长期资产。”
6、1998年,国际会计准则委员会正式公布了无形资产会计准则――《国际会计准则第38号――无形资产》。该准则对无形资产的概念作出如下描述:“无形资产是指为用于商品或劳务的生产或供应,出租给其他单位或行政管理目的而持有的、没有实物形态的可辨认非货币性资产。”对此概念描述,无形资产应满足可辨认性、对资源的控制性和未来的经济利益性等三个条件。
7、1999年,美国财务会计准则委员会公布了《会计准则委员会意见书第17号――无形资产》,其认为:“无形资产是指没有实物实体的经济资源,其价值是由其占有权及其他未来利益所决定的;但货币性资源(如现金、应收账款和投资等)不能认为是无形资产。”
(二)资产评估学方面
国外资产评估界对于无形资产内涵的研究,主要体现在各国制定并颁布的相关准则中,至今还未形成一个统一的认识。到目前为止,只有在2000年国际评估准则委员会制定的《国际评估准则评估指南四――无形资产》准则体系中第一次对无形资产评估进行了规范。国际评估准对无形资产的概念是这样界定的:“以其经济特性而显示其存在的一种资产;无形资产无具体的物理形态,但为其拥有者获取了权益和特权,而且通常为其拥有者带来收益。”
二、国内无形资产的概念
较早的对无形资产进行研究的专著是杨汝梅于1926年12月在美国密歇根大学完成的博士论文《商誉及其他无形资产》。虽然论文中未给出无形资产确切的概念界定,但是他对无形资产的几种性质分别作了分析:(1)无形资产者,乃财产之一部,其价值并不存在于可见可触可量可算之实物中,亦并无此种实物为其代表;(2)所谓无形资产值界限,甚模糊,不能依一定之标准为范围,此种资产,在继续经营之情形下,虽有正当之价值,然其价值之存在,不能分属于特定之资产上;(3)无形资产之价值乃属一特定企业所具有额外收益能力之表示。随着我国市场经济的不断发展与完善,作为资本市场重要组成部分的无形资产,其地位也显得越来越重要,从而对其内涵做出一个精准的界定也显得越来越有必要。只有真正知道了什么是无形资产,才能更好地去利用无形资产,让无形资产本身为其所有者或控制者创造出巨大的经济价值。我国众多学者致力于无形资产研究多年,对其具体内涵的界定表现在以下两个方面:
(一)会计学方面
1、1990年,学者于长春在《无形资产会计管理》一文中对无形资产的概念做出了详细的界定:“无形资产,亦称无形固定资产,是有形固定资产的对称,指企业中不具备物质实体,而以某种特有权利和技术知识形态等经济资源存在并发挥作用的固定资产。尽管其价值形态缺乏横向比较的可能,但它的存在和应用,能使特定企业获取高于一般水平的赢利,在不确定的未来期间内为企业整体的生产经营服务。”
2、1992年,由吴申元等主编的《经济大辞典》对无形资产的概念进行了描述:“无形资产,亦称无形固定资产,指不具有实物形态而能为企业较长期地提供某种特殊权利或有助于企业取得较高收益的资产。在资本主义企业中,列为无形资产的有商标、商誉、版权、专利权、特许营业权等。”
3、1993年,财政部颁布实施的《企业财务通则》和分行业的《企业会计制度》首次提出无形资产的会计核算问题,并将无形资产的概念定义为:“无形资产是指企业长期使用而没有实物形态的资产,包括专利权、技术秘密、商标权、著作权、土地使用权、特许经营权、商誉等。”
4、1996年,蔡吉祥在其著作《神气的财富:无形资产》中指出:“无形资产是无形固定资产的总称,是指不具有实物形态而以知识形态存在的重要经济资源,它是为企业的生产经营提供某种权利、特权或优势的固定资产,这种固定资产应用于企业,可以创造巨大的收益。”
5、2001年,财政部了《企业会计准则――无形资产》,准则中将无形资产定义为:“企业为生产商品、提供劳务、出租给他人或为管理目的而持有的、没有实物形态的非货币性长期资产。无形资产可分为可辨认无形资产和不可辨认无形资产。”
6、2006年,财政部再次全面颁布新的会计准则《企业会计准则第6号――无形资产》,其中将无形资产界定为:“企业拥有或控制的没有实物形态的可辨认的非货币性资产。”
(二)资产评估学方面
1、1991年,国务院的《国有资产评估管理办法》中,把无形资产列入规定的国有资产评估范围,认为无形资产是国有资产的组成部分。
2、1998年,学者苏万贵在《无形资产理论研究》中提及无形资产,他认为:“无形资产是指无实物形态的、独占的、可转让的非货币性长期资产。”同年,学者汤湘希在文章《无形资产理论研究》中认为:“所谓的无形资产,应是不具有实物形态、却能为企业长期带来收益的法律或契约所赋予的特殊权利,超收益能力的资本化价值以及有关特殊经济资源的集合。”
3、2001年,中国资产评估协会了《资产评估准则――无形资产》,其中将无形资产定义为:“特定主体控制的,不具有实物形态,对生产经营长期发挥作用且能带来经济利益的资源。”
4、2009年7月1日,新的《资产评估准则――无形资产》正式实施,新准则第二则指出:“本准则所称无形资产,是指特定主体所拥有或者控制的,不具有实物形态,能持续发挥作用且能带来经济利益的资源。”
5、2011年,全国注册资产评估师考试辅导教材《资产评估学》对无形资产的概念表述为:“无形资产是指那些没有物质实体而以某种特殊权利和技术知识等经济资源存在并发挥作用的资产。”
三、正确界定无形资产内涵
虽然到目前为止,国内外对无形资产内涵的研究讨论还是见仁见智,并未对其形成统一的认识,但不外乎是从无形资产的控制主体、表现形式、发挥作用和收益性等这些实质性的内容来描述界定无形资产的内涵。具体可以从以下4个方面理解:
1、从控制主体上看,无形资产是由特定的主体拥有或者控制的,而这个特定的主体范围是十分广泛的,可以是自然人,也可以是企业这一类经济组织或者是非盈利性的事业单位,甚至还可以是一个国家。
2、从表现形式上看,无形资产是没有物质实体的,是一种隐性存在的非货币性资产,它必须通过一定的物质实体作为载体来存在并发挥其自身的作用。无形资产的直接载体是专利证书、商标标记、注册商标、图纸材料、软盘等,而间接载体则是与此项无形资产相关的有形资产及其他资产通过内容和价格来表现,其价值与间接物质载体不可分离的构成了物质的总体价值。同时,无形资产的形成基于其控制主体长期的发展和演进,其成熟程度、影响范围和获利能力总是随着控制主体生产经营的变化而变化。
3、从发挥作用的程度上看,无形资产发挥作用的时间明显有别于有形资产,它是在控制主体拥有或控制下通过长期的生产经营逐渐积累形成的,这就决定了其发挥作用的程度经历了一个由小变大再变小的过程。一项无形资产在期初的研究中需要投入大量的资本成本,此时其发挥作用带来的收益远远小于其成本,而经过不断的积累与演进,该无形资产日趋成熟,其(下转130页)(上接146页)发挥的作用也越来越大,其带来的收益也越来越大,足以弥补其原先开发时所消耗的成本,但是随着新的无形资产的出现,该项无形资产将会被逐渐取代,从而其发挥的作用也会越来越小,直到被完全取代时作用也就不再明显。
4、从收益上看,无形资产区别于有形资产的一个重要特点是它可以作为共同财富,由不同的主体同时共享而不减少其有用性。也就是说,一项无形资产可以在不同的地点、同一时间,由不同的主体所使用,其收益具有共益性。同时,无形资产能够为其拥有或控制者带来未来预期收益,而非现实收益,并且该收益能够用货币可靠计量。
综上可知,无形资产是指由国家、企业或个人拥有或控制的,能够用于商品或劳务生产供应、出租或管理的,在长期经营中能为拥有或控制者带来预期经济收益的、不具有具体实物形态的非货币性资产。
四、小结
21世纪是一个控制力经济的时代,在这个时代中,真正形成控制力的重要资源之一的就是无形资产。未来国家与国家的差异、企业与企业的差异就在于拥有无形资产的数量和质量,以及人力资源对无形资产的创造能力和无形资产的经营能力。无形资产作为知识经济中最重要的资源已成为全世界的共识。因此,对于无形资产的认识日益显得重要,特别是对其内涵的界定,亟待一个统一的标准来规范。
参考文献:
[1] 吴申元.无形资产管理与评估[M].北京:首都经济贸易大学出版社,2009.
[2] 刘德运.无形资产评估[M].北京:中国财政经济出版社,2010.
中图分类号:F23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4-4914(2014)02-248-02
相对于无形资产而言,在旧体制中,医院更加重视有形资产的管理,而无形资产并没有受到太多的重视。事实上,社会的有形资产和金融资产顶多只能获得一个平均投资回报率,而无形资产与其他资产有机地组合在一起,可以获得超额的利润和竞争优势。当今社会财富与经济增长受无形资产的影响越来越大,因此,合理地利用和管理好医院的无形资产,从而实现优化医疗资源,整合业务流程,树立品牌形象,提高医院的整体价值,使医院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立于不败之地,都具有重要的意义。
一、无形资产的概念及医院无形资产的特点
无形资产是一种对未来收益没有实物形态或非财务性的要求权。比如:商标专利或者一种特殊可以节约成本的组织结构。一般来讲,医院的无形资产是指医疗服务中长期形成或者使用,能够直接或者间接地为管理者带来高于一般有形资产所获得的效益,却不具备实物形态的财产及其相关的权利。医院的无形资产的种类和表现形式各不相同,但是它们却有别与其他资产的特点:一是非实物性:无形资产没有具体的实物形态,如医院的品牌和商誉等。二是排他性:无形资产往往被特定为医疗单位垄断占有的,有些受到法律保护或者通过医疗单位自身保护而实现的。如专有技术、技术诀窍等。三是效益性:某些专利或者非专利技术的开展,既可以提高医疗质量,开拓市场,增强竞争,又能够带来良好的经济效益。四是附着性:无形资产往往附着有形资产而发挥其功能。如医院引进的新医疗技术在其新的医疗设备下使用就是其中之一。五是共益性:医院的无形资产(如:专利技术、非专利技术)可以为不同利益主体共同合用,它可以在其所有者继续使用的前提下多次转让其使用权。六是积累性:医院无形资产基于其他无形资产的发展,而且无形资产自身发展也是不断积累和溶化的过程。如医院组织文化的、医院的核心价值观等。
二、无形资产的类别及医院无形资产的表达形式
并非任何无形事物都是无形资产,成为无形资产的前提必须以一定的方式,直接或间接为其控制的主体创造效益,并且在较长时间持续产生效益。根据产生无形资产的主要来源,无形资产可分为三个主要类别:创造发明,组织实践和人力资本。医院不同类别的无形资产各有其不同的表现形式。(1)发明创造。医院是科技和知识密集性产业,医疗专利技术和非专利技术是医院重要无形资产之一,同时,新医疗技术引进是医院无形资产投资活动。现代医院管理中,专业论著和论文的质量和数量成为衡量一个医院学术水平、医疗水平高低的条件之一。(2)组织实施。在市场经济中,无形资产更地多是以组织资产体现的,并可以产生丰厚的利润。医院组织实践中,商誉、公共关系、特许项目和医院文化是医院传统的无形资产。现代医院“以病人为中心”的服务理念,从而使管理模式也发生了深刻变化。以后的医疗资源,合理的业务流程,独特的组织结构,信息化的组织网络,科学的管理模式等是现代医院管理的目标,同时也是形成医院无形资产的源泉。(3)人力资本。“以人为本”是人才管理的宗旨,医院的人力资本是有独特的人事和薪酬制度创造的。它包括合理的人才结构,员工培训的投资,激励性薪酬制度以及独特的组织结构。医院的无形资产和其他类资产之间区别经常是很模糊的。无形资产经常以有形资产或劳动力(如员工的知识)为载体,这使得无形资产和有形资产在创造医院价值过程当中相互作用,相互促进。
三、无形资产的经济学涵义及医院无形资产的增值
和其他类型的资本一样,无形资产也同样适用于经济学成本效益均衡原理,这是无形资产相关的管理和评估问题的关键。无形资产能够产生收益的主要原因在于它的经济特性、非竞争性、可升级性和收益报酬递增性的特点,导致无形资产的非竞争性主要原因是无形资产所产生巨额固定成本及其具有的小额边际成本特性。也就是说,无形资产的非竞争性,在一定地方使用无形资产并不妨碍在其他方面的使用,是无形资产的主要价值驱动因素。无形资产价值的创造力,表现在无形资产可以通过知识和经验积累而实现。无形资产的收益报酬递增的特点是增加它们的可升级性,并通过规模效应,创造更多的价值。医院的价值是资本资源、人力资源和管理资源有机的组合,共同作用的结果。无形资产在医院总价值中占有相当大的的份额。在市场经济机制条件下,医院的结构和战略调整的基本变革会导致无形资产的大幅度增长。同时,作为医院价值的重要组成部分,根据其特点和经济学属性,无形资产不会凭空保值和增值,而是在不断投入的基础上形成和发展,通过科学的经营实现其保值和增值的。
四、无形资产的评估及医院无形资产的管理
医院无形资产评估具有以下意义:(1)明确医院价值。市场经济条件下,医院无形资产评估是参与市场竞争的需要。(2)医院无形资产评估为无形资产的保护提供了经济依据。(3)医院无形资产的评估为无形资产的投资和转化提供了价格依据。(4)医院无形资产的评估可以与其核算相互促进,完善医院的财务体系。医院可以根据无形资产的类型、特点、评估目的以及外部市场环境等具体情况,通过适合的评估方法(如:市场法、成本法、效益法等)进行,确定其相应的价值,为医院的管理决策提供及时准确的信息。
医院无形资产的管理应结合无形资产的特点以及自身的实际情况,建立相应的管理机制进行。首先,建立会计评估机制,在财务管理中比较明确地反映无形资产的价值,分析无形资产的投资以及回报率等等。其次,完善法律制度体制,明确无形资产的保护范围,应用法律和自身制度的手段,保护已有的无形资产。最后,市场经济体制下可以合理利用经济杠杆,充分应用无形资产,同时加大无形资产的投资,使其市场价值最大化。
五、无形资产的利用及医院的创新机制
市场经济环境下,社会资源结构和社会医疗保障体系都发生了根本变化。医院作为社会医疗资源的基本单元和医疗保障体系中必要的环节,具有市场角色和社会角色的双重身份,创新是市场经济下医院发展的必然,医院创新机制是体制创新、技术创新、服务创新和管理创新的综合体,合理地利用和管理医院的无形资产是医院创新机制的驱动力。要加强对无形资产的智力投入,通过对医务人员知识和智慧的发掘,形成自己独具特色的医疗技术、服务项目和管理技巧。医院要增强对无形资产的资金投入,形成具有竞争优势的业务流程、组织结构和管理模式。管理者应在理论基础上不断创新,提高无形资产的经济效益的生命力,并且能够不断地发展增值。
总之,在当今日益激烈的医疗市场竞争中,医院在医疗硬件相同的条件下,要想在医疗市场中占据一席之地,对无形资产的重视和管理就应当加大力度、提上日程,使无形资产真正成为医院持续发展的新的动力。
参考文献:
[1] 廖景波等.企业无形资产管理经营模式探索.经济师,2013(4)
[2] 肖侠,骆阳.对企业无形资产管理问题的思考.会计之友,2008(33)
[3] 财政部.新会计准则第6号—无形资产.北京经济科学出版社
[4] 吴少平等.会计法全书.新华出版社,1994
[5] 王维平著.企业无形资产管理.北京大学出版社,2002
一、高校无形资产的特点
在高等学校,无形资产是相对于有形资产的另外一种资产形态,主要包括专利权、非专利技术、土地使用权、著作权、商誉等。高校无形资产相对于其他单位,主要有以下几个突出的特点:
(一)自创性
无形资产包括外购和自创两部分。外购的无形资产主要包括购买、合作、以及外部赠送所获得的无形资产。高校是人才和知识密集的地方,教师及科研人员在从事教学的同时,积极从事国家科技攻关项目及企事业单位委托的科研项目的研究工作,在他们不懈的努力和刻苦钻研下,众多具有国际、国内先进水平的科研成果涌现出来。还有名校因学术水平、管理水平、师资队伍、学生素质带来的社会地位及商誉,也是学校一笔无形的财富。自创的无形资产是一所高校综合实力的集中体现,是高校的科技水平、设计水平、研发水平、管理水平的凝结,从某种程度上说,学校自创的无形资产才是高校无形资产的最核心部分。
(二)高效益性
对高校自身而言,学校的商誉及名望所能获得的经济利益和社会效益是不可估量的,能为高校带来远远高于其成本的经济利益。对社会而言,随着近些年科教兴国知识经济的提出,高校在通过科技成果转化、促进高新技术产业发展方面的作用越来越明显,最重要的是,在这些效益产生的同时并没有导致无形资产本身的损耗。
(三)无可比性
高校无形资产主要是从科技成果转化而来的技术知识产权,是科研技术人员智慧的结晶和经验的总结,具有创新性、单一性,市场上一般找不到相同的,因此也几乎没有相近的价格可供比较。
二、高校无形资产管理的现状
(一)无形资产管理意识淡薄
大部分高校只注重有形资产的使用、管理与核算,往往忽视了无形资产的管理,重有形资产管理轻无形资产管理、重实物形态资产管理轻非实物形态资产管理的现象非常严重。购入的无形资产在验收、使用、报废等一系列环节上很难管理,财务部门无法在账面上准确反映;自制的无形资产如高校的许多专利技术、著作等,既不将其纳入学校管理,也不对其进行评估入账,仅仅作为某位老师或者是某个课题组的个人荣誉,而不被视为学校一项有价值的资产。
(二)无形资产的流失、侵权现象严重
一项科研项目完成后,完整的技术方案和关键性的技术诀窍仍在发明人手里,一旦他们调走,学校的科研成果也将随之流失。当今社会上培训班及一些小企业滥用、盗用学校品牌,打着名校旗号误导公众,对高校的声誉产生了恶劣影响。
(三)无形资产入账价值不够准确
按照现行《高等学校财务制度》中对学校的专利权、商标权、非专利技术、著作权等无形资产的成本规定,对于外购的固定资产应以实际支付的价款作为其入账价值。而对于学校大量存在的自行开发取得的无形资产,只是按照依法取得时发生的注册费、律师费等费用确定其入账价值,从而忽略了形成过程中蕴含着很多无法计量的智力及科研费用,使得无形资产的入账价值远远低于其实际价值。
三、对高校无形资产管理的几点建议
(一)提高无形资产管理意识,加强高校无形资产管理制度建设
高校要加大对无形资产重要性的宣传,成立无形资产管理部门。通过制订无形资产管理的各项规章制度,明确师生应承担的责任和义务,同时也要求无形资产管理机构及有关人员严格执行无形资产管理的各项规章制度,做到秉公办事,使无形资产管理尽快走向规范化、制度化,使无形资产的管理“有法可依”,有效杜绝无形资产流失。
(二)加大无形资产管理的范围
除了对外购的无形资产进行管理之外,更要设置专门的部门对学校自创的无形资产进行统一的管理。例如对以学校声誉在国内外招收各类学生、以学校声誉与国内外大学或企事业联合办学、联合招收和培养研究生的招生事项的管理;对学校组织编写的教材、讲义、学生毕业论文或学位论文的著作权及使用权进行管理;学校专利技术的申请、维护、转让、使用、出售等相关工作的管理。
(三)建立适当的无形资产评估体系
高校无形资产的特点决定了其价值和成本相比会有很大的差异。高校在对无形资产进行计价时,应以投入的科研资金及智力成本为主要计算依据,并且充分考虑到日后的经济及社会效益,对无形资产的价值进行一个准确的评估,以便日后投资或者转让确定合理的交易价格。
(四)建立有效的激励机制,激发科研人员潜能
高校无形资产管理的根本目的,是通过学校无形资产的管理,防止无形资产的流失和盗用,保护无形资产的完整,更为重要的是,协调好无形资产与学校其他资源的搭配组合,促进学校无形资产价值的转化,更好的发挥其经济与社会效益。无形资产特别是技术类无形资产的价值时效性很强,因此要真正促进技术类无形资产的产生,就必须运用合理的激励机制来激发科研人员的研发热情和内在动力,不断创造出更新更高的技术成果。
参考文献:
1、王跃堂,陈丽花.财务会计[M].南京大学出版社,2007.
2、杨兆平.强化高校无形资产管理的思考[M].实验技术与管理,200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