医学教学方法汇总十篇

时间:2023-10-08 10:10:04

序论:好文章的创作是一个不断探索和完善的过程,我们为您推荐十篇医学教学方法范例,希望它们能助您一臂之力,提升您的阅读品质,带来更深刻的阅读感受。

医学教学方法

篇(1)

医学遗传学是临床医学与遗传学相互渗透形成的一门边缘科学,近年来发展迅速。科学工作者早就认识到人类几乎所有疾病的发生、发展都是遗传因素和环境因素共同作用的结果,未来的医学是分子医学和遗传医学、未来的药物是基因药物、未来的保健是遗传保健。医学遗传学承载着揭示人类疾病发生发展根本原因以及推动医学技术发生深刻革命的神圣使命。但目前在医学专科院校中医学遗传学的设置状况与本学科承载的使命很不相称,主要问题有:课时少任务重,难以进行系统的教学,要在32个学时甚至是18个学时内完成医学遗传学理论课和实验课的教学任务,这给任课的教师和学习的学生提出了更高的要求;该课程设置为考查课程,学生不重视,难以收到好的教学效果;专科院校的学生基础知识的掌握度比本科院校的要低很多,各个专业的学生文科学生所占比例接近三分之一,因此对本门课程的理解能力要低于理科学生。在教学过程中文科学生普遍反映对知识的把握度要明显低于理科学生。在这种情况下,要保证教学质量,只有在备课、授课以及课程考核方式等多方面下功夫。本文主要介绍了我们在教学实践中一些心得体会。

1 选择合适的授课内容

目前我们使用的教材是上海科技出版社的由蒋炳正副教授教授主编的医学遗传学,该教材在内容上相对于大专护理专业而言难度较为适宜,理论比较系统,缺点是和临床遗传病结合比较少,缺乏实用性。我们在教学过程中注意了这一点,对于需要学生重点掌握而教材中较少讲到的内容进行补充并详细讲解;及时将本学科新的发展动态和技术研究成果通过课堂教学介绍给学生,以弥补教材中的不足。通过这一措施,达到了教学知识的系统性、新颖性和实用性。

2、分析学情,针对不同层次的学生,力争共同进步,共同提高。

教学的中心是提高学生的能力,学习的主体是学生,教学设计和方法的运用要适合学生具体情况。从情感上讲我们面对的是刚进学校的高中学生,一切对于他们都是新的,对于一切有极大的兴趣,所以在情感态度上亲和力的渗透是第一位的。从个体上讲学生基础参次不齐的学生,文科同学几乎都没学过高中生物学。所以在知识和能力上,我们在为没学过的学生打好扎实基础的同时,必须每节课为那些高起点学生拔高,让不同层次的学生都能找到成就感。而教学上学生过分依赖教师的讲授,抽象思维能力较弱。学习欠缺主动、自我计划和管理能力缺乏。缺乏团队协作。教学方法需注重灵活性和技巧性。

3、基于专业本身的需要,结合教学大纲合理设置理论课和实验课的课时比例

以往课程教学中我国的护理教育与医学教育之间缺乏专业的独立性、独特性和区别性。护理专业教学内容基本属于临床医疗专业的压缩版。护理课程教学应该反映社会需求的变化, 发展多学科综合课程,使护理教育与社会的需要联系起来。

为了克服教学中的现存问题,突出专业特色,充分体现护理专业是直接维系人类生命和健康的专业,我们从教学对实践的指导性角度考虑,重新调节课程结构,整合教学内容,构建了以岗位技能培养为核心的课程教学体系。将知识和技能模块教学方法进行了如下安排。

理论部分实践部分均分解为四个模块:遗传分析、胚胎发育、优生基础、临床优生。

理论课时和实验课时的设置比例为三比一,在一定程度上提高了实验课的比例,充分锻炼了学生的操作能力,提高了其基本技能,为其以后从事临床工作打下理论与实践的基础。

4、尝试不同的教学方法

根据课程特点,结合学情和教学条件,我们采用“项目导向,任务驱动”、“教、学、练、做”有机融合、“理论和实践一体化”的教学方法。不同方法均以提升学生能力为最高原则。具体有模块化教学、实践性教学、延伸性学习、自主性学习。

模块化教学主要是校内的课堂情境体验、录像观摩评析、专题讨论、病例研究、综合训练及校外的见实习、参观、调查、访谈等实践活动、现场观摩。

我们经常采用的教学组织安排方式是:提出教学目标讲解示教操作指导练习自检评价反馈.

篇(2)

0引言

急诊医学是一门新兴的跨多个临床专业的边缘学科,与其他临床学科的主要区别在于它始终处于处理急危重症的最前沿。面对大量未经筛选的急危重症患者,其处理原则强调“时效性”和“生命第一”的原则,要求用最短的时间,最有效的方法救助患者生命,这就对急诊医师提出了更高的要求,而高等医学院校作为培养专科医师的首发站任重而道远。为此,我们针对我院的急诊医学教学情况,结合兄弟院校的教学经验,对急诊医学教学方法做了以下有益探索,现报道如下:

1课堂理论教学

1.1加强师资队伍建设

我院急诊医学专业授课教师均为副高以上职称,具有扎实的理论基础,丰富的实战经验,良好的医德医风。授课教师均采用集体备课形式,授课前先在教研室进行试讲,通过后方可给学生上课,以保证授课内容的准确性和课时安排的合理性,提高授课质量和课堂教学效率。同时我院还加强了后备教师储备,要求青年教师参与教研室备课、听课环节,参加教学比赛,对于青年优秀教师进行表彰奖励,同时在职称晋升方面予以政策倾斜。

1.2转变传统教学模式

我院于年开设急诊医学课程,由于早期教学经验不足,基本按照传统的“填鸭式”教学模式即按照不同系统,不同疾病,从病因、发病机制、病理生理、临床表现、诊断及鉴别诊断和治疗对学生进行纵向思维培养,但教学效果不佳,主要表现在以下两个方面。①学生的学习兴趣和积极性较低,感觉是在重复以前所学的专业课程,体现不出急诊医学专业的特点。②临床实习阶段,学生感觉像无头苍蝇,找不到头绪,理论和实践不能有机结合,动手能力较差。通过几年的摸索和参考其他医学院校的教学经验,发现以教学法结合典型病例或情景模拟的新型教学模式更能收到良好效果。这是因为新型教学模式是以患者疾病问题为基础,以学生为中心,教师为引导,学生自主学习,强调以常见急症鉴别为主线的横向临床思维培养盯。

1.3加强教学质量管理

授课教师要严格按照教学计划和教案进行授课,教研室主任协同教学质量管理科对任课教师授课情况进行抽查,课程结束后要求学生无记名反馈教师授课情况,并根据评分量表打分,以此作为教师年终考核的一项重要指标。

2医院临床教学

2.1急诊入科宣教

急诊科工作环境、工作性质与其他科室相比存在很大差异性,为了减少学生对陌生科室的心理恐惧,尽快进人实习状态,我们安排具有丰富带教经验主治以上医师对实习生进行人科宣教,其内容包括急诊科布局、工作环境、急诊科规章制度、常见急症抢救程序、急诊病例书写规范及要求、法律法规教育等。通过宣教,学生们能较快进人实习状态,学习兴趣较前明显提高。

2.2强化诊断思维

对于急症患者,首要任务是评估生命体征是否平稳,首先要排除风险最高、威胁生命的病因,先安排最必要的检查,并在检查时做好必要的急救准备。对于生命体征不平稳的危重患者,在诊断未明的情况下,应坚持诊断与治疗同步,边抢救边检查,不能消极等待化验及辅助检查结果,体现“生命第一”原则。我院临床教学侧重以常见急症就诊时的症状和体征为中心,强化鉴别诊断思路及处理流程,经过针对性强化训练,使得学生在接诊病人时做到心中有数。

2.3强化技能训练

由于目前患者及家属法律意识和自我维权意识的逐步增强,很多急救技术还无法在患者身上实施,故急救技能训练更多在模拟人身上进行。我们采用学生先看教学视频,然后老师操作示范,最后分组模拟训练和技能考核的方法。学生模拟训练时带教老师必须在场,针对学生操作过程中出现的错误及时纠正,然后督促学生反复练习,直到学生完全掌握技术要领。对于技能考核合格的学生,老师可根据患者病情以及与家属沟通的难易程度,适时让学生进行现场急救技能操作,这样既可以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又可以帮助学生实现由学生到医生的角色转换。

2.4参与诊疗活动

学生掌握了常见急症的鉴别和处理流程后必须参与诊疗活动,只有这样才能将理论和实践相结合,更好地巩固三基知识。对于病情及时间允许的患者,老师在场的情况下可侧重让学生参与诊疗活动,如量血压、做心电图、采集病史、查体、书写病历等活动,必要时老师予以指导、补充。对于病情危重患者,学生应对老师的诊疗过程做好详细记录,抢救结束后,作为危重病例进行讨论,总结经验教训,这样可强化学生科学的临床思维能力和敏锐的现场反应能力。

2.5加强医患沟通

急诊科是医院医疗纠纷的高发区,而产生纠纷的根本原因更多在于患者对服务态度的不满,而非专业技术水平。良好的医患沟通是赢得患者满意的重要一环,要做好医患沟通,首要环节就是学会换位思考,只有真正站在患者及家属的位置,才能体会到他们对疾病充满了焦虑、不安、甚至是恐惧,很容易对医生产生不满情绪。所以我们在带教过程中反复强调服务态度、沟通技巧,并在诊疗过程中始终以热忱耐心的服务给学生起潜移默化的示范作用,让整个诊疗活动在紧张而和谐的过程中进行。

2.6规范出科考核

学生实习结束时,带教老师需根据实纲对学生进行考核,内容包括常见急症的诊断程序及处理流程和心肺复苏、气管插管等常见急救技术。对于考核不合格的学生要求重新补考,直到合格为止。

总之,急诊医学是一门实践性和综合性很强的学科,其人才的培养需要在教学中不断探索、总结、提高。

参考文献:

罗学宏急诊医学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

杨铁城,于东明教学法在急诊医学教学中的应用中国急救复苏与灾害医学杂志

陈尔秀,张正良,袁国莲,等急诊医学临床教学改革探讨西北医学教育

篇(3)

中图分类号:G7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3-9132(2016)14-0290-005

医学统计学是以数理统计和概率论为基础,以医学理论为指导,运用统计学的原理和方法研究医药卫生领域中数据的收集、整理、分析的一门应用型科学。该门课程概念抽象、内容逻辑性强,被许多学生认为是最难学习的课程之一。对于医学统计学教师来说,如何改变传统的教学方法,培养学生的统计思维,是值得进一步探究的问题。为此,我们对医学统计学的教学方法进行了改革,现将教学情况总结如下。

一、研究对象与方法

(一) 研究对象

将我院2014级医学检验技术专业4个班级随机分成实验组2个班级和对照组2个班级,实验组85人,对照组102人,实验组和对照组学生在性别、生源、录取分数等方面均无统计学差异(p>0.05),实验组和对照组授课教师、教材选取、教学内容、课时均相同。

(二)研究方法

1.教学方法及内容选取:对照组采用“灌输式”教学方法,即课堂上以教师讲授为主,学生被动接受,课后练习教材上的习题;实验组采用“分组讨论-课堂点评-效果巩固及检查”新的教学方法,但有些内容是离不开教师的课堂讲授的,如基本概念等,结合课程内容特点及学生的能力,我们选取了四个章节实施新的教学方法,这四个章节包括定量数据的统计描述、医学参考值范围估算、统计表和统计图以及x2检验。

2.分组:对照组102名学生不分组,实验组85名学生按分成10组,每组有8~9名学生,每组由教师选出2名负责人。

3.实施过程:在对照组学生每次上完课后告知下次上课的内容,要求学生提前做好预习;实验组学生在提前1周左右告诉每组的2名负责人课堂讨论的内容,由负责人和组员分工准备,通过教材研读和文献查阅等制作PPT或挂图,上课时每组选派一名代表进行讲解,其他成员参与讨论,教师做适当的引导,最后由教师归纳总结。

4.效果评价:课程结束后采用卷面考核和满意度调研来评价教学效果。由于教学方法不同,所以两组学生考核的题型不同,对照组学生考核题型包括名词解释、填空题、判断题、单项选择题和计算题,实验组学生考核题型包括判断题、单项选择题和原始资料的统计学处理(计算题),实验组学生题型的灵活性优于对照组学生;满意度调研的问卷自行设计,两组学生所用的问卷相同,问卷包括四部分内容,即教学方法、教学适应性、教学效果、综合素质的提高,在课程结束后由授课教师统一发放填写,当场回收。

(三)统计分析

采用Epidata3.0双人双份录入数据并核对检查,用SPSS18.0统计软件包分析,定量资料采用t检验,定性资料采用x2检验,以p

二、结果

(一)教学效果评价

1.总成绩评价:两组学生采用不同试卷进行考核,满分均为100分。对照组学生最低得分28分,最高得分93分,平均得分66.35±15.13;实验组学生最低得分36分,最高得分94分,平均得分71.07±12.69。两组学生总成绩有统计学差异(p

2.正确率评价:两组学生相同题型的正确率得分见表2,计算题和单项选择题实验组学生正确率高于对照组学生,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二)满意度评价

实验组共发放问卷85份,回收85份,有效率100%;对照组共发放问卷102份,回收98份,有效率96.08%。教学方法、教学效果和综合素质提高三方面实验组学生优于对照组学生,有统计学差异(P0.05),具体见表3。

表3 两组学生满意度调查结果

三、讨论

其一,通过本次调研发现,实验组学生卷面总得分高于对照组学生,有统计学差异(p

其二,满意度调研方面发现除了教学方法的适应性两组学生无统计学差异外,其余方面均是新的教学方法优于传统教学方法,且有统计学差异(p

其三,通过访谈发现,学生以往学习中接触到的都是传统教学方法,这次突然面临一种全新的教学方法,可激发学生的好奇心。但是这种教学方法使得学生课后需花大量的时间查阅文献及制作ppt,这导致他们研读教材的时间相对不够,对教材上的基本概念一知半解,最终在卷面考核中判断题的正确率非常低。在以后的教学中,我们需要进一步找到两者的平衡点,既要重视基本概念的理解,又要重视实际能力的培养。

其四,“学生分组讨论-课堂点评-效果巩固及检查”并不适合理论性强的章节,所选的教学内容应该在前期的教学中作了必要的铺垫,学生已具备自主分析问题时所必须的理论基础,在前期已经系统讲解了概率分布原理等。

其五,“学生分组讨论-课堂点评-效果巩固及检查”教学法的核心是自我学习,教师不再处于中心位置,而是对学生的学习起引导作用。这就要求教师鼓励学生提出不同的见解,在关键点内教师进行提示和引导,及时做好点评、课堂总结。

篇(4)

【关键词】

医学高职高专;中医学基础;教学方法探析

在医学高等专科院校中,中医学基础教学最突出的问题是教材内容多,课时少。它是中医专业中医基础理论、中医诊断学、中医内科学等专多门主干课程教学的缩写版,授课学时仅仅54学时,要求学生全面掌握中医学基础全部内容难度非常大,因而,在中医学的讲授过程中往往侧重于中医学基础知识的讲解。该课程存在理解困难、内容多且抽象、文字难懂、知识面较广等特点,再加上医学高等专科院校的学生中医基础薄弱、知识积累较少、学习兴趣不浓、学校安排课时相对较少等现状,对学生而言要想在短时间学习、理解、掌握如此深奥的知识,难度可想而知;对老师来说,传统的讲授方法所取得的教学效果普遍较差。笔者在中医教学实践中不断摸索探求,总结了几点教学方法,取得了较好的教学效果,现报道如下。

1兴趣学习法

这种方法重在提高学习兴趣,活跃课堂气氛。爱因斯坦曾经说过:“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只有学生在学习的过程中感兴趣,才会认真听讲,才可能学好。中医学基础作为学习、认识中医的入门基础课程,学生学习时感到枯燥、比较难理解和记忆。作为老师,首先应把难于理解的内容用通俗易懂的语言描述而不是照搬课本。比如在讲解时适当运用“示意图”能引起学生的学习兴趣,并能加深理解和记忆,如讲解五行相生相克的关系时,可利用五行相生相克表描述相生相克关系:相生就是顺时针相邻相生,相克就是隔一行克一行。这样结合图表用一种简单的语言描述,学生容易理解。再如在讲解阴阳学说中阴阳互根互用时,可举例“阴和阳的关系就像生活中没有白天,就不会没有黑夜;没有黑夜,也就不会有白天”,以这样通俗的语言讲解,学生能够较为愉快的接受且理解。

2课堂讨论法

课堂讨论法就是教师提出问题,学生在集体中相互交流各自的观点或看法,相互启发,相互学习的一种教学方法。为了提高授课生动性及学生主动性,在教学过程中以学生为主体,让学生在教师的指导下,围绕某一中心问题开展交流意见,互相启发,弄懂问题。例如在讲解阴阳学说的基本内容时,可把学生分成5组,并让每一组各自讨论并举例说明其中一个基本内容的的含义。再如讲解病因这一章节时,可以让学生分组讨论六七情的致病特点,然后进行相互交流。分组讨论不仅可以使学生加深对所学知识的理解,还可以锻炼学生的独立思考能力和团体合作能力,从而收获良好的教学效果。

3案例教学法

案例教学法是指以案例作为教学材料,结合教学主题,通过讨论、问答等师生互动的教学过程,让学生了解与教学主题相关的概念或理论,并培养学生高层次能力的教学方法[1]。教师在授课时可根据教学目标,适当在讲授过程中可以选择一些具体案例来说明课堂所讲授的内容,案例教学法中最常见的就是病案讨论,它是在教师指导下以学生为主的教学形式,变过去教学中教师单向传授的被动模式为师生双向沟通、相互促进的积极教学模式,活跃教学气氛,充分调动教与学两方面的积极性,培养学生理论联系实际、综合分析的能力。该方法是让学生首先对病案进行分析,然后再根据内容的要求进行讨论,最后老师进行讲解的方法。案例可以是学生常见的病理现象,也可以是临床中常见的病例,例如在讲解阴阳学说的基本内容时,可列举“某急性热病的病人,入院治疗时突然出现体温骤降,问该病例体现了阴阳学说的什么内容?”通过问题引导学生讨论分析该病例从而得出问题答案。再如在讲解完气与血之间的相互关系后,可问“一位贫血的病人去一家中医诊所看病,中医医师在处方上除了开补血药之外又加入了补气的药物,请用气血关系来解释为什么需要加入补气的药物?”通过这样真实的案例可以增强学生对知识的掌握和应用,充分调动了学习的主动性和积极性,增加了师生间的相互交流,活跃了教学气氛。

4比较教学法

比较教学法就是在教学过程中,把两种或两种以上事物放在一起,辨别异同,认识本质,通过“教”与“学”双方主动参与以揭示规律的教学方法[2]。与传统的讲授教学方法不同,这种教学方法能够充分调动思考主体的自身潜能,认识事物本质,从而促进创新意识的培养。中医学基础理论知识抽象、难以理解、记忆内容繁杂。医高专的学生一般对西医知识较为熟悉,且中医和西医作为两种不同的理论体系既有共同点,又存在差异,故在讲授中医某些知识时可通过中西医的对比来讲解。如讲解“心”的生理功能时,中医“心”的主血脉功能就相当于西医生理学中心脏的泵血功能;主神明功能却和西医不一样。这样一比较,学生就容易把中医西医常常混淆的教学内容区分开来。再如在解释“辨证论治”的含义时,由于初次接触中医的学生往往很难理解这一中医特有的治疗基本原则,笔者在讲解过程中常常把“辨证论治”和“警察破案”对比讲解,看似不沾边两个内容实则有着相同实质内容。“辨证论治”就像警察逮捕犯罪嫌疑人时往往需要先搜集证据在根据证据来判断真正的罪犯,从而确定并实施逮捕方案。在这一教学法中,思考、联系和启发是教学的主要方法,学生通过联想比较,建立了与以往知识体系不同的、较为清晰的概念,明确了差异,避免了概念的混淆,使所学知识更加浅显易懂,激发学生学习的积极性。综上所述,在中医学基础教学工作中运用多种教学方法,不断激发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使课堂教学具有趣味性、直观性、启发性、实践性、创新性,从而使学生最终掌握中医基础理论和基本技能,提高了教学质量。

参考文献

篇(5)

PBL的全称是“Problem-basedlearning”,即以问题导向学习教学法,PBL教学模式1969年由美国神经病学教授Barrows提出并在加拿大麦可玛斯特大学医学院开始试行的一种教学模式,在20世纪70年代以后迅速传播开来[1]。PBL教学有如下特点:一是以学生为中心,这种学习过程可以使学生养成一种积极的学习习惯,提高了理解力以及克服困难的能力,这将使学生受益终身。二是培养学生将来实践工作中需要的一般能力和技巧,包括团队合作精神、主持能力、倾听与记录能力、相互尊重与宽容能力、对文献评价能力、自我指导式学习和文献使用能力,以及表达技巧能力等[3]。三是是一个整体性参与的课程,能够激发学生参与课堂教学的全过程,学生把概念与实际生活中的事件关联起来的过程中,加深了对知识的理解。黎显林尝试将PBL教学法应用于中医教学中,分为组织教学,指定教学内容,自学讨论和归纳讲评4个步骤。PBL教学对教案的要求比较高。只有高质量的教案才能保证PBL教学的成功[4]。因此PBL教案需要精心准备。教师应该事先确定具体的教学目标。这说明,对PBL教学进行深入的学习和研究,是我国临床医学教育改革的迫切要求。

2课本式程序教学

在预防医学教学过程中,程序化教学预先分解成若干个步骤,按严格的逻辑顺序排列起来,使护理学生每学习一步,就可以得到关于自己答案正确与否,及时反馈,避免学生在不正确的思路中徘徊[6]。这个方法能够使教学活动始终处于紧凑的活动之中,比较适用于预防医学疾病课堂教育。

3“习明纳”教学法

习明纳教学法,实际上就是讨论课。讨论的形式有小型讨论会、分组集体讨论会和大型辩论会等。我们结合教学实践和学生的特点采用分组集体讨论。在预防医学课堂教学中教师指导下学生分组准备,每组负责一种类型的方法比如t检验和方差分析,课堂讨论[7]。角色不同。教师事先为学生准备好预防医学的参考书文献资料、教材,出一个小课题,在教师的引导下,抓住问题的实质展开讨论,这样有利于激发学生的积极性,主动性,使学生能够深入的掌握这门课的知识体系。

4案例教学法与传统教学法结合

案例教学是根据教学目的在教师的指导下让学生查找、辨析、讨论案例,对问题做出判断的一种教学活动[8]。案例教学法最早由美国哈佛大学ChristopherColumbusLangdell教授于1871年提出,后推广到管理、教育和医学等领域,深受广大师生的欢迎。学生来自于各专业,通过与学生的交流讨论,能够提高教师指导实践的能力,提高教师运用多种媒体组合教学的能力,教师在教学过程中专业知识和实践能力也得到提高。

5模块教学法

依据知识结构体系,形成教学模块,实现一种“立体化”的教学方式。在预防医学课程中应用模块教学可以加强课堂教学和实验(实践)教学之即临床间的纵横联系,提高学生在临床工作中独立思考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为日后对临床工作的总结和做临床科研奠定研究基础,体现出以学生为本的教学思想[9]。这种方法强调基础教学与专业教学,理论教学与应用教学相互渗透,紧密结合,培养符合社会发展需求的、适应性强的新型人才。

6互动式教学法

互动式教学强调的便是彼此平等、彼此倾听、彼此接纳、彼此坦诚,达到不同观点碰撞交融,以学生为中心的教学,改变了单纯接受式的学习,体现了"以人为本"的创新教学理念。鉴于互动式教学具备的优点,笔者在预防医学实验教学中开展了互动式教学法的尝试[10]。实践证明,互动式教学能构建一种民主、平等、协商的师生关系,使教师和学生都能"动"起来,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使学生的个性得到发展,综合素质得到提高,提高教师课堂教学效果,培养学生创新思维能力。

篇(6)

生物化学是一门重要且又抽象难懂的医学基础学科。本门课程主要包括四个方面内容:静态生物化学,研究人体的分子组成;动态生物化学,研究新陈代谢;功能生物化学,研究肝功能;遗传信息的表达。针对医学专业学生的动态生物化学即新陈代谢教学过程中的一些方法进行探究和总结。医学专业的学生将来的工作定位是临床、护理、预防保健等,理应知道人体正常的新陈代谢是如何进行的,新陈代谢应该保持动态平衡,如果新陈代谢发生异常轻则会影响正常的生理功能,严重的会引起疾病甚至导致死亡。新陈代谢包括物质代谢和能量代谢,两者相辅相成,能量代谢伴随着物质代谢。因此,新陈代谢错综复杂,内容前后联系比较紧密,然而授课时间并不是连续的,很可能出现“捡了芝麻,丢了西瓜”的情况[1]。作为本课程的教师,必须思考生物化学中的教学方法,引导学生产生浓厚的兴趣,并及时总结经验。笔者凭借多年的生物化学教学经验,发现比喻教学法、多媒体教学法、游戏教学法都是学生青睐的教学手段,能使书本上枯燥的文字、结构、反应以图片、视频呈现或者以自身比较熟悉的事物类比,甚至通过游戏自身模拟分子或者反应,既能使学生对知识点更加容易理解,又能加深学生的印象,活跃课堂气氛,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变被动为主动,成为真正的学习主导者。联系教学法、绘制思维导图能使学生对知识理解更透彻,对知识点进一步梳理和巩固。“线上+线下”混合式教学法、融合思政元素是在当前特殊时期和课程思政大背景下较好的手段。

一、比喻教学法

(一)糖代谢

糖是为机体提供能量的主要物质,食物中的糖类消化成单糖之后吸收入血,主要是葡萄糖,平时我们说的血糖指的就是血液中的葡萄糖。在教学中,可以将血糖比作手头流通的现金,一般都维持在某动态范围内平衡,氧化分解代谢途径就好比是“花钱”,会降低血糖,补充血糖的主要来源则是食物。当手头的现金过多时,我们通常会去存钱(即糖原的合成,使血糖降低),手头的现金过少时,则会从银行取钱(即糖原的分解,使血糖升高),如果银行里的存额不及时补充而又被取完了,则需要靠赚钱来使手头的现金或者银行存额增加(即糖异生,使血糖升高)。总之,“花钱”“存钱”“取钱”“赚钱”都是围绕调整手头现金的多少。氧化分解代谢途径好比是“花钱”,糖原的合成好比是“存钱”,糖原的分解好比是“取钱”,糖异生好比是“赚钱”,这些代谢反应都是以血糖为中心,调节血糖的浓度,使其在动态范围内维持平衡。糖尿病的病理基础是由于胰岛素分泌不足,甚至缺乏(Ⅰ型糖尿病)或者胰岛素受体病变(Ⅱ型糖尿病)导致葡萄糖利用率降低,使葡萄糖无法穿过细胞膜进入细胞,从而在血液中堆积起来使血糖升高。我们可以将细胞比作“教室”,细胞膜是“墙”,细胞膜上的通道是“门”。胰岛素比作“钥匙”,细胞膜上的胰岛素受体比作“锁”,当钥匙(胰岛素)被破坏、缺失(Ⅰ型糖尿病,胰岛素细胞由于免疫系统紊乱导致胰岛素分泌不足或缺乏),不能与(细胞膜上的胰岛素受体)结合不能打开门(即细胞膜上的通道),或者锁坏掉了(Ⅱ型糖尿病,胰岛素正常,但是胰岛素受体病变),正常的钥匙也不能打开门,同学们不能通过门进入教室(葡萄糖不能穿过细胞膜上的通道进入细胞,因此细胞不能获得葡萄糖供能,葡萄糖堆积在血液中浓度升高)。

(二)酮体的生成和利用

酮体的生成和利用这一内容不仅仅是脂类代谢的内容,它作为肝脏往外输出能源的物质,它和糖类代谢的关系很密切,意义非常重要。酮体只能在肝脏以乙酰CoA作为原料生成,但是不在肝脏利用,而是进入血液运输到心、脑、肾、骨骼肌等组织器官利用,因为只有肝脏中有生成酮体的酶,肝脏中没有利用酮体的酶,心、脑、肾、骨骼肌等组织器官中有利用酮体的酶。在教学中,可以将酮体的生成和利用比喻成学生熟悉的“网购”。乙酰CoA好比是需要购买的“产品”,它的功能是进入三羧酸循环提供能量。心、肾、脑、骨骼肌好比是“买家”,当长期饥饿或者糖尿病严重时,此时心、肾、脑、骨骼肌等缺少葡萄糖或者葡萄糖利用率低导致能量供应不上,尤其是大脑的能量主要由葡萄糖提供,那么乙酰CoA从哪里获得需要乙酰CoA?乙酰CoA在肝脏中“包装”成酮体,所以酮体好比是“包裹”,乙酰乙酸、β-羟丁酸、丙酮就好比是不同形式的“包裹”。“包裹”是在“卖家”这里包装完成,而肝脏就是唯一的生成酮体的“卖家”。血液是人体最大的“快递公司”,负责运输,将“包裹”运输到“买家”手中。在“卖家”肝脏包装进去的是乙酰CoA,在“买家”心、肾、脑、骨骼肌等组织器官才能“拆包裹”,将酮体又分解为乙酰CoA,再为这些组织器官提供能量。这样的比喻能够很形象地解释酮体的生成和利用过程,也突出了特殊要掌握的知识点,并且将酮体生成和利用的意义巧妙结合进来。

二、多媒体教学法

多媒体技术近年来迅速兴起,并逐渐进入课堂,比起“黑板+粉笔”的传统教学,多媒体课件的精美图片、形象生动和不断变换的画面、内容丰富且声情并茂的声像资料等,有助于吸引学生的注意力,引起学生兴奋、愉悦的感受,激发他们的学习兴趣,调动他们的学习积极性,将课堂教学引入全新的境界,深受教师和学生的欢迎。同时多媒体教学不用耗费很多时间在板书上,扩大了教学信息量,有利于开阔学生的视野,提高课堂教学效率。使老师的表达方式多样化,不再是“黑板加口授,有理说不清”那么单一、呆板,能起到语言文字无法替代的作用,有种“只可看图,不可言传”的意境。比如分子结构、蛋白质的α-螺旋、β-折叠、DNA的双螺旋结构,通过图片能够形象、生动、直观地展现出来。又如糖尿病的病理基础及一系列病症之间的联系,通过视频可以短时间让学生看到一个动态的变化过程,清楚知道因果联系。另外,在生化实验教学中将微课有机结合起来。微课短小精准,可以将实验目的、原理、操作步骤、实验结果及分析以视频的形式呈现出来。学生通过观看视频,掌握实验目的、原理;同时也通过视频,观看整个实验操作过程,更加直观形象地掌握实验操作步骤。此外,还可以通过视频,看到实验结果并对照实验结果进行分析,更容易掌握实验。学生可以充分利用课余时间随时随地学习,反复揣摩,这使生物实验教学不再拘于传统课堂,而是突破了时间和空间的限制。通过微课的形式展现生化实验能够让学生不仅知其然,更要知其所以然,帮助学生对实验及理论的理解和分析,达到实验与理论一体的目的[2]。

三、游戏教学法

游戏教学法,顾名思义就是以游戏的形式教学,使学生在轻松的氛围中、快乐的游戏中,不知不觉学到书本上的知识,即将教学和游戏巧妙结合起来。游戏教学法贯彻了“寓教于乐”的教育原则,“寓教于乐”是一种先进的、人性化的教育理念。游戏内容必须与教材紧密联系,在设计游戏时,要充分考虑教学目的和要求,注重教学效果,要以教学内容为中心,根据教学内容考虑游戏的内容和形式。在课堂中适当地设置游戏环节不仅能集中学生的注意力,活跃课堂气氛,还能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所学内容,使枯燥的知识趣味性增强,提升教学效果。比如在呼吸链的教学中,通过游戏教学法,让学生对该知识点更容易理解。呼吸链指的是递氢体和递电子体按一定顺序排列在线粒体内膜上,将代谢物脱下来的成对氢原子传递给氧生成水的过程。将讲台比作是线粒体,请若干个学生到讲台上来模仿两条呼吸链上的传递体,用两支笔代表代谢物脱下来的成对氢,笔帽代表电子。在传递过程中,两条呼吸链氢的传递不同,但是电子的传递是相同的。氢原子解离成氢离子和电子,将笔帽取下继续由递电子体传递给氧,使之成为负氧离子,再与两个氢离子结合生成水。这样学生可以很清晰地看到氢的传递和电子的传递,也能区别两条呼吸链的相同点和不同点。

四、联系教学法

生物化学是医学基础科目,它与解剖、生理、遗传、内科、健康评估等多门学科都有联系,与临床疾病的诊断、检验关系密切,它自己本身的新陈代谢也是相互联系、密不可分的[3]。所谓联系,是指一切事物、现象、过程之间及内部诸要素之间的相互影响、相互作用和相互制约。联系既是客观存在也是普遍存在。在教学过程中适时、适当将相关方面的知识进行合理联系,将使学生更容易理解和掌握生物化学理论知识,进而构建系统合理的知识结构体系。比如核酸、蛋白质的合成以及遗传信息的表达与遗传学紧密联系。在学习核酸的同时,结合比喻法将DNA比喻成“老板”,mRNA比喻成“秘书”,tRNA比喻成“搬运工”,rRNA比喻成“装配工”,核糖体是“装配车间”,氨基酸是“原料”,蛋白质是“产品”。在老板的指令下,mRNA传达命令,tRNA搬运氨基酸到rRNA,和蛋白质装配的核糖体合成蛋白质。将核酸在细胞中的定位及功能与中心法则(DNA转录成mRNA,再由mRNA翻译成蛋白质)、遗传信息的表达、蛋白质的合成相互联系起来。比如生物氧化的概念,指的是糖、脂肪、蛋白质等在体内彻底氧化生成CO2和H2O,并且释放能量的过程。教材中生物氧化章节中介绍CO2和H2O的生成,能量又如何储存,生成ATP。在教学过程中,可以结合糖代谢中的一些化学反应举例,同时为糖代谢的讲解奠定基础,比如CO2的生成方式氧化脱羧以异柠檬酸和α-酮戊二酸为例。H2O的生成可以与水的代谢中水的动态平衡联系起来,其中有一个来源是代谢水,而代谢水从哪里来?以这种方式引出“呼吸链”这个知识点。另外,底物水平磷酸化可以以糖的无氧氧化中ATP的生成为例,氧化磷酸化可以以三羧酸循环中的四次脱氢反应为例,将氧化磷酸化与呼吸链、线粒体和有氧绑定在一起。既可以对比两种ATP生成方式的不同点,又能通过对比得出哪种方式是主要方式,哪条氧化呼吸链是主要方式。另外,在讲解脂类代谢的同时,也可以与糖代谢联系起来,比如上述比喻法中提到的酮体的生成和利用,将其与糖尿病相互联系。蛋白质分解代谢应该联系静态生物化学部分蛋白质的知识,比如蛋白质消化成它的基本结构单位氨基酸之后,而在学习过氨基酸的氨基和羧基的基础上,再学习氨基酸的代谢。

五、“线上+线下”混合式教学法

在特殊时期,“线上”教学尤为重要,具备较高的线上教学能力是当前提高教学质量的保障。在“线下”教学的同时,也可将课件及相关的拓展视频、自创的实验微课等上传到职教云平台,供学生课前预习及课后巩固,拓展学生学习的深读和广度。可以借此平台进行签到考勤、完成平时的作业,既节省教师批改作业的时间和统计的工作量,又使学生平时成绩的量化度和准确度得以提高。

六、绘制思维导图

生物化学课程抽象难懂,动态生物化学网络性太强[4],不是仅靠记忆就行,更多的要有自身的理解和思考,才能一通百通。“授人以鱼,不如授人以渔”,通过绘制思维导图结合比喻法将复杂的知识点串联起来,把各章节的内容融会贯通,让学生自己梳理知识体系,使学生理解整体与局部的关系、知识乃至事物之间的相互联系性,并且可以通过“认识—实践—认识”进行举一反三,可以应用于其他学科、生活以及未来的工作中。通过举行思维导图大赛激发学生兴趣,进一步引导学生将认识用于实践。

七、融合思政元素

课程思政在大学课程中已深入人心,为适应新时展的要求,生物化学课程在教学过程中融入思政教育,发挥课程立德树人的作用,进而又能促进学生对本课程知识的学习和掌握,使思政与生物化学教学做到同向同行,如思维导图大赛的开展,提升学生学习能力的同时,又使学生对生物化学知识得以进一步巩固。八、结语教无定法。在教学实践中,教师只有根据教学内容及学生实际水平,灵活运用多种教学方法,因材施教,采取相应的策略才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与学习热情,培养其自主学习能力,从而更好地提高教学质量。

参考文献:

[1]晁相蓉.多管齐下提升生物化学教学效果的探索与实践[J].生命的化学,2021,41(6).

[2]朱宝安,尹丽.微课在医学高专生物化学实验教学中的应用[J].中国医学教育技术,2015(10):544-546.

篇(7)

我校医学院的医学检验技术专业、医学影像专业、康复治疗技术专业均开设了《临床医学概论》,由于这几个专业的学生在毕业后均不进入临床,也无需考取临床执业执照。所以很多学生对该门课抱着应付了事,非常没兴趣。面对这种局面,如何让学生喜欢上《临床医学概论》课,并对此门可产生兴趣,最终达到我们教学的意义,让学生从中学到临床知识,为今后工作中可能遇到的问题做一些全面的准备,是我们应该研究探讨的课题。任务驱动法教学法适合操作类课程的教学,能激发学生的兴趣,培养学生处理实际问题的的能力。

一、任务驱动教学方法的的概念

“任务驱动” 教学方法是一种建立在建构主义教学理论基础上的教学方法。具体指在教学过程中,教师根据教学目标设计任务,并给出完成任务的思想方法和操作参考。这种教学方法以教师设计的若干个任务为中心,学生的学习围绕完成任务展开,边学边用。教学通过教师布置任务、介绍完成任务的方法、学生完成任务、教师归纳总结来完成,达到让学生学习并掌握基础知识和技能的目的。

二、任务驱动教学方法适合非临床专业的《临床医学概论》课程的教学

“任务驱动”教学法符合《临床医学概论》课程的层次性和实用性。非临床专业的学生在学习《临床医学概论》前已经学习了部分临床专业的基础课程,并具备了一定的临床基础理论知识,对临床专业已有了一定的初步了解。所以非临床专业的学生在他们第三学期已经具备了由浅入深、由表及里学习临床课的能力。另外,《临床医学概论》课是一门与我们日常生活及今后走向工作岗位联系非常紧密的课程,在教学设计时,教师可将学生身边发现的具体病例设计成“任务”,教给学生去完成,以达到让学生掌握临床基本知识的教学目的。

三、教学策略

1、精选任务。这是任务驱动教学方法的第一个步骤。《临床医学概论》课程内容庞大,包括诊断学、内、外、妇、儿、五官等临床疾病内容。而课时最多只有72学时。所以在设计“任务”时一定要选择常见病、多发病,而且在第一节课可以在学生中开展调查,看学生对哪些感兴趣,将学生感兴趣的病种设计成“任务”。使学生学有所得。例如可以将“高血压”设计成任务。

2、分析任务。教师提出任务和具体要求后,要对如何完成这一任务做一些方法上的指导。首先让学生分析任务,理清思路。如询问学生身边的亲人有高血压病的吗?怎样的标准我们才能给他(她)做出高血压的诊断?他(她)平时血压高时都有哪些表现?这些任务设计引导学生查阅《临床医学概论》内科学的相关理论。其次,高血压现代医学的主要治疗方法有哪些?提示学生临床上有关高血压病因的论述。

3、完成任务。这一步以学生具体操作为主。可以把学生分为若干小组,分别搜集高血压的相关病因及危险因素资料并加以整理,初步形成观点。

4、交流讨论。这一时期,由各小组学生组织讨论、分析在完成任务过程中的经验与出现的问题、解决方法。没能解决的的问题汇总后向任课教师请求解答或供大家探讨。教师主要是查漏补缺。讲解一些共同的难点和重点。提供应用实例帮助学生进一步加深对所学知识的掌握和理解。同时,在思路上启发学生,看一看其他学生是如何完成任务的。在方法上和自己有什么不同之处。总而言之,要让学生充分发挥集思广益、开拓思路、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鼓励创新,让学生终身受益。

5、巩固练习。教师将这节课所学的知识进行总结、归纳,使学习能力差的同学或操作出现问题的同学能通过教师的总结和回顾,跟上教师的教学进度,全面掌握知识点,达到教学目标。课后可给学生布置一些练习题,使学生对所学知识进行加强巩固。

四、教学评价体系的建立

使用“任务驱动”教学法教学,在评价学习成效时,应打破传统的一卷定成绩的观念,应体现素质教育理念的评价观――发展性评价,即注重学生个体过去和现在的比较,看重学生自主学习能力和相对独立的分析问题、解决问题能力的提高,而不是简单问题的分等排序。发展性评价的目的在于促进课堂教学的改革,促进学生的进步,职能是诊断教学中和学生学习中存在的问题,提出改进的措施,有助于发展学生的个性,启发学生的创造性思维,鼓励学生想象和发散思维,从而诱导学生勤思、善思、敢想、敢说,培养学生发现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提高学生的学习质量。学生学习成效评价的方法可采用日常检查法,纸笔测试法和表现性评价法。

日常检查包括课上检查和课下检查。课上检查又包括课堂练习、课堂提问等。其中课堂提问在问题的设计上,要根据学生的不同层次,用布鲁姆认知领域教育目标的六个水平,即知识(记忆)、理解、应用、分析(推理)、综合(构建、整合)、评价(判断)作为设计问题的参考,对非医专业的学生可以让他们尝试总结高血压病的病因和发病机制。课下检查包括总结(即归纳每节课知识、能力、情感目标)、出测试卷等,如可以让学生拓展性的总结高血压病日常保健。

纸笔测试中要注意命题反映学生知识应用能力、思维能力、语言概括和组织能力的差异,适当拉开档次。如高血压病的测验可选择:高血压病的概念是什么?正常血压与高血压的分级?高血压的病因有哪些?常用的降压药物有哪些?

篇(8)

一、 确立教学目标、强化实践教学

1 强调实践性教学目标

强化实践性教学操作,全面改革讲习比例不合理的现状,打破理论与实践教学分段实施的界限,充分体现临床医学专业以培养应用型人才为根本任务,适应基层医疗单位工作需要为目标,突出“应用”为特征,围绕动手能力强化实践性操作。以现代化教育技术为手段,提高教学时效比例,将临床诊断学大部分进入实验室授课。电子幻灯授课与学生同步操作过程相结合,实现理论与实践的零距离接触的实力教学的目的。在实习环节中,实施“导师制”,倡导学生主动实践与教师主动指导相结合并全程分段进行考核,确保实践教学的质量。

2 优化课程体系与教学内容

以培养专业技能和综合素质为核心,适应目前临床医学的快速发展,临床医学科架构的变化,对原有教学内容以突出临床诊断、注重实践教学、加强技能训练、适应基层发展需要为原则。基础课一必须、够用为度,本文由收集整理专业基础课一专业需要为主。同时采取大专业平台与小方向模块课程自主选择的方式将原有的部分课程列入选修课。

二、构建学生专业综合评价的考评体制

1 实行理论与理论测评分离

根据专业培养的要求,改变原有一纸定乾坤的模式,采取专业理论与专业技能分离,对于专业理论与专业技能测评,其中任何一项不合格,均认定为专业不合格,通过考核方式改变,强化专业技能要求。其中理论考核由题库生成,全部实行电脑随机抽取考试题目,技能考核分口试、操作两部分,请院外专家进行测评。

2 建立技能目标考核标准

临床医学考核分为平时考核、课终考核、毕业考核。平时考核以各科理论考核及实验诊断报告质量打分。课终、毕业考试实行双盲片考核。 临床技能操作考核以具体操作内容双盲抽取。根据内容分部分目标进行考评。

3 完善实习考核办法

在实习手册中增加实习考核标准,完善实习双向(学与教)督促机制。按专业课分别设立考核内容及量化标准。对考核过程要求每一小部分由带教医生考核签字、每一大部分由科

室会考、学校抽考的方式进行,实习结束前由学校与医院科室共同检查考核。

三、 对毕业考核进行改革

传统的毕业考核主要以理论考核为主,很难检验学生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综合能力,针对此种情况,如我院对2007级临床医学专业毕业生实行了osce()考核,osce考试共有三个站,第一站为病史采集,内容涉及了临床的各种多发病和常见病;第二站为体格检查,几乎涵盖了诊断学所有内容和四大穿刺(胸膜腔穿刺、腹腔穿刺、骨髓穿刺、腰椎穿刺);第三站为外科技能操作:心肺复苏、乳腺检查、外科缝合、打结、换药等等;每一个学生都必须参加这三站的考试,随机抽取题目,让有丰富实践教学经验的专家进行考核,严把考试质量。考试最终结果取上述三站所得分数平均值。对于这种考核方式不仅能检验学生临床实习的效果,更能反映学生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综合能力,对于学生以后参加执业医师考试也是非常有帮助。

四、加强教学方法与手段变革,开展教学质量评估。

在教学方法上要遵循四个“有利于”原则:有利于学生主体、教师主导地位的发挥;有利于体现学科特点与培训目标的实施;有利于培养学生学习兴趣与思考分析能力;有利于发挥教与学双方的个性潜质与创新精神。成立兴趣小组,开展以问题为中心的pbl教学;注重启发、讨论、演示、操作教学等灵活多样的教学方法。采用现代化教育技术,鼓励应用网络课程、多媒体课件等教学手段,解决教学重点难点,提高教学实效。

篇(9)

中图分类号:G642.44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671-489X(2013)06-0142-02

社会医学是医学院校公共事业管理专业的主干课程,也是预防专业的重要课程,是一门从理论到实践过渡的桥梁课程,为学生提供从事卫生管理和预防工作所必需的基本理论、技能和素质。对社会医学实践教学进行探讨和优化教学环节,在教学过程中真正落实对学生进行技能培养和素质教育,使学生既能达到公共事业管理和预防专业培养的目标要求,又有可持续发展的能力。笔者根据社会医学实践教学的特点,不断探究并尝试多种实践教学方法。

1 课程设计

潍坊医学院管理学院社会医学课程所依托的公共事业管理专业,是一门综合性、应用性和政策性很强的管理类专业[1],学制4年。生源主要来自于山东省内,该专业的培养目标是培养能够在医药卫生行政管理、医院管理、疾病预防与控制管理部门和机构工作的复合型、实用性高级人才。本课程的建设目标是:根据专业的定位,通过深化课程教学改革,构建高水平、有特色的社会医学课程体系。根据社会医学的教学要求,同步推进教学观念、教学内容、教学方法和手段改革,并达到教学观念现代化、教学内容一体化、教学方法与手段科学化的目标要求;建立一支具有现代化教育理念、能够进行双语教学、知识结构和梯队结构合理、教学与科研能力强、教学水平高和教学效果好的一流教师队伍;确立一套适应创新型人才培养要求,具有科学性、先进性的教学内容与方法体系和完备的教学条件保障体系。2000年,社会医学课程被确定为学校教学改革试点学科;2007年,该课程被评为潍坊医学院精品课程;2010年,又被评为山东省精品课程。

2 课堂实践教学模块

社会医学在公共事业管理专业开课90学时,重点介绍社会因素与健康、疾病的相互作用的规律,让学生学会社会医学诊断,开出社会医学处方,促进学生的医学模式转变。在教学内容上充分吸收国内外的最新科研成果,充实到课堂中和教材中,如增加生活方式与健康、社区卫生服务等内容,进一步强化将“社会搬上课堂的理念”。在课堂教学中,强化视频案例教学和经典案例教学改革,具体掌握好几个环节:编写案例版教材;集体讨论视频案例和经典案例的选择与制作。如将基金课题“山东三峡工程外迁移民的社会心理健康影响因素研究”的部分成果,作为一个教学案例放到第三章心理行为与健康中进行介绍,提高了学生的兴趣。本教研室教师自己录制视频案例,有的让学生自己表演,分角色,使学生充分了解和体验案例。由于分工完成任务,这样不仅巩固学生的专业知识,而且锻炼他们团队合作能力。课堂控制视频的放映时间,选择讨论的问题时教师适时地启发引导组织学生进行深入讨论,教师总结与点评:突出主题,画龙点睛。学生针对新案例,写出案例分析报告。

3 实验教学模块

围绕社会医学课堂教学实践改革,强化实验课教学,在学校的支持下,实验班实验课比例由原来的6.6%提高到13.3%,除了原来的加强问卷调查设计外,增加社区综合诊断、生命质量评价、健康危险因素评价等内容。学校投入2000万元用于实验教学条件建设,其中建立了管理学院管理实验平台,里面包括社会医学实验,通过优化整合实现资源高效利用和共享。理顺社会医学实验教学师资队伍建设、实验室开放管理等方面的关系;调整实验教学课程体系结构,改革教学方法,强化实验课教学质量评价和监控等。社会医学实验课的实验内容体现“加强基础,强调综合,发展个性”的原则,使各实验课程内容形成有机的统一整体。“三层次”,是指按三个层次开展实验教学,即基础实验―中级实验―综合设计实验(含研究型、开放型及本科生科研立项课题)。“多形式”,是指采取计划内学时实验与计划外开放实验相结合,必做实验与选做实验相结合,命题实验与自选实验相结合的开放式、自学式、讲授式等多种形式组织实验教学。这种实验课构成了由基础训练到综合提高、创新研究的层级系统;这种实验教学体系,重点加强研究性、开放性、综合性实验课程的力度,有效地培养了学生的动手能力与创新能力。

4 课外实践教学模块

充分利用社会资源,开辟第二课堂。1)成立三个社会医学兴趣小组,涵盖整个实验班,实施导师制。让学生参加教师的科研课题,包括项目讨论、现场调查、资料的微机输入、总结分析,全程参与,增强学生的动手能力。2)社区卫生服务站、社会福利院都是开辟第二课堂的地方,根据社区卫生服务站实践,让学生帮助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建立家庭健康档案,对社区综合进行诊断,写出小论文,全面培养学生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3)寒暑假期间布置现场调查任务,让学生带任务回家乡进行调研。还将科研成果及时充实到教材中去,有的学生说:“听了社会医学的课后,查阅了老师们在这方面发表的所有论文,通过看这些论文,我学会了如何写论文。”

5 实习教学模块

建立高水平、优质、稳固的实践实习基地。优化结构和布局,坚持基地建设规范化,建设有校级挂牌实习基地200余个。坚持“高标准”、贯彻“三结合”的原则,建有一批省卫生厅、卫生局和疾病控制中心、各大医院等事业单位等实习基地。坚持基地质量高、指导学生得力、能深度合作的高标准,深化实习基地与优质生源基地、就业区域、学校建设的国家教师教育创新改革与综合服务区三结合。强化与实习基地单位建立深度互动、长期协作、互利双赢的实践教学关系,充分利用学校专家智力、图书、实验室、人才培训等优势资源。为实习基地单位开展各种培训服务,转变单纯的“麻烦别人”为为对方提供优质服务或科研、培训等合作,使实习基地成为与社会交融和协作的一个平台。

篇(10)

在21世纪的大背景下,临床医学教学模式的改变成为社会进步的必然结果。临床医学这门学科不仅需要理论,更需要实践,需要不断总结经验。

1 临床医学教育制度曾面临的困境

1.1太过重视理论知识,缺少实践能力

医学实验课程结构太过枯燥,内容陈旧,没有一定的科学性,改革创新不够,缺乏灵活性、直观性。在学校内,由于经费、教学人才的短缺等各种原因,没有对临床本科院校课程体系进行了解,没有及时对实验仪器进行更新,没有编写出临床与社会发展相融合的实验教材,没有制定培养全方位发展人才的教学计划。同时,由于扩招导致入学人数增加,人均临床见习和实习的病床数减少,学生的动手机会、与患者的接触机会减少,造成学生只有理论知识,而缺乏实践能力。

1.2课堂枯燥,教学方式太过单一

现如今,大学的教学模式太过单一,学生几乎丧失了思考的能力。教学模式大部分都是被动式,教师上课讲什么学生就记什么,考试要考什么学生就背什么,久而久之,学生养成了只听不思考的习惯。教师应注重培养学生的独立性和自主性,避免对基础和技能重视不够,或者过于重视对知识的传授而忽略对学生能力的培养,使得学生在进入工作后真正接触临床问题时,还不习惯从学生到医生的角色转换,不能自己探究与钻研,仍然习惯于临床教师的单向、简单说教。

1.3临床教学实践体系的缺乏

实践教学的目标体系应以高素质应用能力培养为主线,充分体现知识、能力、素质三位一体的教育理念,顺利实现专业人才培养目标,构建临床医学实践教学体系。建立临床医学专业实践教学体系,应根据专业知识结构和能力结构的要求,按照“增强能力、强化技能面向临床、协调发展”的思路,建立科学合理、有效的实践教学体系。课堂教学满堂灌的方式,影响了学员学习的主动性,使学员的依赖性加大,禁锢了学员的创造性思维和创新能力,从而使学生综合能力下降。所以,在课程实施过程中,教师要引导学生主动参与,乐于探究,勤于动手,培养学生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以及交流与合作的能力。通过各种教学保证措施,使教师的教学态度、教学质量、学生的学习态度及教学管理等有实质性提高,形成良好的教学氛围,使教学工作与时俱进,在不断改革与创新中前进。

2 临床医学教学改革的效果

2.1调动课堂气氛,成功地提高了学生的积极性

针对课堂气氛不积极这种情况,我校进行了探讨,教师应进行有针对性的教育,做到精讲、少讲、讲重点、讲方法、讲新进展,最后组织学生分析、讨论。并结合本院的具体情况,以教师与学生的交流为基础,以如何解决病患的当前问题为中心,引导学生不断地提出问题,并对所提出的问题进行正面、清楚地回答,从而提高学生发现问题及独立解决问题的能力。我们还为学生提供电化教学、多媒体教学等现代化教学手段,从而使教学内容易于被学生理解和掌握,充分保证了临床教学质量。

2.2增加实验课的时间,加强了学生的动手能力

在实践中教学,加强理论课与实践课的融合,从而提高学生的学习效率,才是当今的教学模式。课堂授课时采用启发式,让学生在学习知识的过程中学会提出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思路和方法,从而促使学生在学习中不断提高自学能力和学会临床思维的基本方法。把素质教育同案例结合起来,提高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在病床旁进行教学,为学生提供综合性、设计性、创造性比较强的实践环境,让每个学生能经过多个实践环节的培养和训练,培养扎实的基本技能与实践能力。可以让学生分组进行实验课学习,每组拟定一个案例问题,展开全面分析,并向所有学生讲解,锻炼学生自主思考的能力。

要把理论应用于实践,顶岗实习是一个非常可取的学习和锻炼的途径。只有让学生明确自己的位置和责任,学生才会更加集中精力去学习,独立工作能力和分析能力才能得以培养。

2.3培养学生成为全方位发展的人才

加强课程内容与学生生活以及现代社会发展的联系。改变封闭办学、脱离社会的不良倾向,在教授知识的过程中潜移默化地培养学生正确的价值观、人生观,培养学生的社会责任感和健全的人格,注重对学生学习兴趣和个性发展的培养,尊重和发展学生的主体意识和主动精神,并以此为基础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创新能力。

临床教学的研究与探讨能切实保证临床教学质量,对提高学校的医学教育水平有重要意义。改革没有统一的模式,我们 应根据本校的情况,发展具有本校特色的教学模式,培养出一批适应时展的人才。

上一篇: 初中音乐导学案 下一篇: 地籍测量规范
相关精选
相关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