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23-10-08 10:10:04
序论:好文章的创作是一个不断探索和完善的过程,我们为您推荐十篇地籍测量规范范例,希望它们能助您一臂之力,提升您的阅读品质,带来更深刻的阅读感受。
2按照国家有关行业规范进行测量,在满足土地登记发证的前提下尽量减少工作量
根据《地籍测量规范》(CH 5002-94)③的规定,地籍测绘的内容包括地籍建立或地籍修测中的地籍平面控制测量、地籍要素调查、地籍要素测量、地籍图绘制、面积量算等。地籍图应表示的基本内容:“(1)界址点、界址线;(2)地块及其编号;(3)地籍区、地籍子区编号;(4)土地利用类别;(5)永久性的建筑物和构筑物;(6)地籍区与地籍子区界;(7)行政区域界;(8)平面控制点;(9)有关地理名称及重要单位名称;(10)道路及水域。根据需要,在考虑图面清晰的前提下,可择要表示一些其他要素。”
针对土地登记发证的特点,我认为我们的宗地图首先需要满足本宗地权属界址点、界址线表达清楚和面积准确这个要求,同时能够准确表达本宗地与邻宗地或相邻地物的准确相关关系,满足《土地权属调查界址表》的签界需要。这样就可以达到准确表达“土地权属界线所包围的封闭地块或空间”,从而达到土地登记发证的需要。其次,“宗地内土地用途、使用权类型、使用期限不同的,”我们也应该把其界线测量出来,表达清楚,以便“分别划宗申请登记”。当然,本宗地内的“永久性的建筑物和构筑物”、“道路及水域”等也应视具体情况表达清楚,但不需要像基础地籍测量那样测满整个图幅,或者一定要测满权属界址线外多少米(大家都知道围棋棋盘外面那几圈的面积跟里面的面积相比是怎么样一个概念)。这样既可以满足土地登记发证的需要,同时又可以尽量减少实地采集的数据量,从而提高了工作效率。
3充分利用现有成果资料
充分利用现有地形图、地籍图测绘成果,在地形图、地籍图的基础上绘制宗地图,是提高宗地测量的有效办法。目前大部分城区和部分圩镇已经完成地形图和地籍图测绘工作,其中部分是最近完成测绘的,部分是十几年前完成测绘的。进行宗地测量之前,我们先把宗地所在地一定范围的地形图或地籍图打印出来,到现场进行界址点、界址线核对,变化大的需要进行修测或补测;变化不大的(误差范围之内)在地形图或地籍图的基础上绘制宗地图,具体尺寸以现场核对数据为准,坐标系统统一转换成目前要求使用的国家统一坐标系统坐标。当然,要做到提高精度的话,需要点对点的逐个坐标点进行转换。实践表明,有电子版数字地形图或地籍图的测区,充分利用已有数据,宗地测量的效率可以大幅提高。
4成果标准化
从目前的情况看来,地理数据信息化是大势所趋,因此我们目前采集的测绘数据以及生产的测绘成果必须满足地理信息系统数据库建设要求,以便使我们的测量成果可以很方便的及时更新和持续使用,为往后提高工作效率打下基础。要达到这一目标我们至少应该从以下几点入手。
4.1 尽量采用统一的坐标系统
这个情况比较复杂,有的地方统一采用“1980西安坐标系”,有的地方已经开始采用“2000国家大地坐标系”,有的地方或部门还在使用“1954年北京坐标系”,甚至有些地方还在使用独立坐标系。这个要看当地主流选择合适的坐标系,如果原来是地方独立坐标系的,最好直接过渡到使用最新的“2000国家大地坐标系”,这样比较具有前瞻性。
4.2 使用符合精度要求的测量工具,尽量使用能够形成电子数据的高精度测量工具,最好能够使用2″以上全站仪和RTK(5mm +1ppm精度以上)相结合的方法进行测量
RTK用来做控制测量,全站仪做碎部测量,在RTK没有信号的地方,用全站仪做导线测量。全站仪的免棱镜测量距离最好能够达到250m以上,条件允许的最好能够达到1000m以上,这样能够大副提高碎步测量效率,而且精度也能达到宗地图的精度要求。“地籍控制点的精度:地籍平面控制点相对于起算点的点位中误差不超过±0.05m”(《地籍测量规范》(CH 5002-94)(注3))。
4.3 暂时还没有实施控制测量建立起控制网的偏远测区,每次作业应该建立起相对稳定的简易测区控制点,该测区内部的宗地测量精度仍然按照《地籍测量规范》(CH 5002-94)里面关于精度方面的要求进行实施,这样可以尽量保证我们在该测区所测量的数据能够相对连成一片而不至于发生干涉
实践证明,磨刀不误砍柴工,做好简易控制点确实能够使我们在该测区的测量工作方便很多。
以上是本人结合本地区工作实际情况总结出的一些提高宗地测量效率的体会,有一定的区域局限性。对于不同基础测绘情况和不同经济基础的地区,相信会有更丰富的提高宗地测量效率的有效措施。
注释
随着我国城市化进程加快和人口增长,土地的价值逐渐被重视,这对地籍测绘的现实性和准确性要求不断提高。GPS卫星定位技术的出现并成功应用于地籍测绘控制测量工作中,极大地提高了地籍测绘工作的效率,使测绘工作的方式方法发生了根本性的变化。
1.地籍控制测量
地籍控制测量是指在地籍测绘前期工作中,为满足地籍基础控制和测制地籍图之需,以地籍区或地籍子区为范围,以国家等级点为基础,按规范要求而采用三角测量、导线测量、全球定位系统定位等方法,测定基本控制点和图根控制点的过程。地籍平面控制网包括基本控制网和地籍图根控制网。基本控制网分为二、三、四等控制网和一、二级控制网。根据城镇规模,各等级控制网均可作为城镇首级控制,为满足测绘地籍图需要,要在基本控制网点的基础上布设地籍图根控制网,可根据实际需要按两级布设。
2.城镇地籍平面控制网的布网原则
2.1应遵循“从高级到低级”、“从整体到局部”、“分级布网逐级控制”的原则。首级网应一次全面布设,加密网可视地籍测量的次序,分期分批布设,具备条件的城镇也可布设全面网或越级布网。
2.2城镇地籍平面控制网尽量利用已有的等级控制网(国家三角网或城市平面控制网)进行加密,但对原有成果必须进行可靠地分析和检测,以符合现行规程要求。
2.3坐标系统的选择。《规程》中规定:“地籍平面控制测量坐标系统尽量采用国家统―坐标系统,条件不具备的地区可采用地方坐标系或任意坐标系。”即地籍平面控制网的坐标系统最好和国家统一坐标系取得一致,但为满足地籍及城市管理工作的需要,应要求由地籍测量中反算的边长(如用解析法施测界址点坐标反算的界址边长)与实量的边长尽可能相符,即要求长度的相对变形限值为1/40000或2.5cm/km,当长度的相对变形值大12.5cm/km时可采用;投影于抵偿高程面上的高斯正形投影3°带的平面直角坐标系统;高斯正形投影任意带的平面直角坐标系统,投影面可采用黄海平均海水面或城镇平均高程面,即所谓地方坐标系或任意坐标系。
2.4地籍控制点要有足够的密度。每幅地籍图内至少有两个相互通视的埋石控制点。图根控制点的密度既要顾及测图比例尺精度,又要保证从测站到界址点的量距长度小于50米。尤其在建筑密集的城区,控制点间距还要小,故按传统的仪器、工具和方法作业,地籍控制点的密度一般要比地形测量控制点的密度大。
3 GPS技术地籍控制测量中的应用
GPS定位技术的迅速发展给地籍测量工作带来了革命性变化,应用GPS技术进行地籍控制测量点于点之间不需要相互通视,这样避免了常规地籍测量中,控制点位选取的局限条件,并且布设成GPS网状结构对GPS网精度的影响也很小。由于GPS技术具有布点灵活、操作简便、全天侯观测、计算速度快、精度高等特点,使GPS技术在各省市城镇地籍控制测量中得到广泛应用。GPS地籍控制测量与常规地面控制测量相类似,也分技术设计、外业实施及内业数据处理三个阶段。
3.1 GPS网技术设计依据
GPS网技术设计的主要依据是GPS测量规范(规程)和测量任务书。GPS测量规范(规程)是国家测绘行业管理部门制定的技术法规,目前GPS网设计依据的规范(规程)有:2001年国家测绘局的测绘行业标准;1998年建设部的行业标准。
3.2GPS网测量精度标准及分级
对于各类GPS网的精度设计主要取决于网的用途。用于城镇地籍测量的GPS控制网,其等级划分、布设规格及精度要求可参照《全球定位系统城市测量技术规程》中的相关规定。
3.3 GPS测量的外业实施
GPS测量外业实施包括外业准备、外业观测和成果整理三个阶段。
①外业准备。外业准备阶段的主要工作是进行技术设计和选点埋石。技术设计应根据上述规范(规程)、测区范围、测量任务的目的及精度要求,测区已有测量资料的状况,以及测区所采用的坐标系统,考虑GPS技术的特点,在实地踏勘的基础上,优化设计GPS网布设方案。该技术设计应确定使用接收机的台数,同步图形的连接方式,设站次数和观测时段长等;还需要根据作业日期的卫星状态图表,制订作业进程安排计划。 GPS网各点之间不要求通,GPS的点位应选在视野开阔处,避开高压电线、变电站、电视台等设施,还应尽量选在交通方便的地方,点位附近不应有大面积水域或强烈干扰卫星信号接收的物体,以减弱多路径效应的影响。点位应尽量和测区原有已知点重合,否则至少应联测3个已知点,当所选点位需要进行水准联测时,选点人员应实地踏勘水准路线,提出有关建议。
②外业观测。GPS外业观测是指用GPS接收机获取GPS卫星信号,主要工作包括天线设置、接收机操作和测站记簿等。
③成果整理。外业成果整理包括应用随机软件进行GPS基线向量的解算,计算同步环闭合差、非同步多边形闭合差及重复边的较差,检查它们是否超过规定的限差。如超限,应分析其原因,然后进行重测或补测。
④GPS控制网平差。将外业计算获得的基线向量,即在WGS―84坐标系中的三维坐标差,作为观测数据,组成基线向量网进行GPS控制网平差。一般首先在WGS―84坐标系中进行三维无约束平差,然后考虑坐标转换问题,在网中加入地面已知点的坐标进行三维或二维的约束平差,以将各点坐标转换为实用坐标系(如北京54坐标系或西安80坐标系)的坐标。
结语
利用GPS技术进行地籍测量的控制,没有常规三角网(锁)布设时要求近似等边及精度估算偏低时应加测对角线或增设起始边等繁琐要求,只要使用的GPS仪器精度与等级控制精度匹配,控制点位的选取符合GPS点位的选取要求,那么所布设的GPS网精度就完全能够满足地籍测量规程要求。
参考文献:
中图分类号:G812.42文献标识码:A
引言
CORS系统作为GPS技术发展新的技术层面,是多学科综合成果的结晶。在诸多测量应用领域GPS技术都可以取代常规的控制测量方法而被广泛认可和应用,同时它具有不同于常规测量手段的诸多特点,在不同测区也会各不相同,因此对用户,尤其是数据处理人员提出了较高的要求:数据处理人员必须具备熟练运用计算机的能力,熟悉GPS的定位原理和误差理论;掌握近代测量平差和大地测量知识,特别是GPS测量的误差来源和数据处理的质量控制等关键的问题。本文结合国土部关于全国农村宅基地调查项目就一些常见的误差来源和数据处理中的某些问题进行分析,阐述CORS系统的精度指标,以及在市农村宅基地测量中的实际精度,为将来CORS系统发展奠定广阔的空间作为参考依据。
CORS系统误差
GPS测量是通过地面仪器设备接收卫星传送的数据信息来确定地面坐标点位的三维坐标,测量结果的误差主要来源于GPS卫星、卫星信号的传播过程、GPS接收机等地面接收设备和其他因素等。CORS系统作为GPS测量的一种方式,也存在着测量误差的因素。CORS系统按误差性质可分为偶然误差与系统误差两类。偶然误差主要包括多路径效应;系统误差主要包括卫星的星历误差、卫星钟差、接收机钟差以及大气折射的误差等。其中系统误差无论从大小还是对定位结果的危害性讲都比偶然误差大的多,它是GPS测量的主要误差来源。但系统误差有一定的规律可循, 可采取措施加以消除和减少。减小对控制测量和界址点位测量精度的影响。
CORS系统的精度
根据城市需要建立的D级GPS控制网。该控制网利用国家、地方各等级点位标志,选择已有高等级点位,构成市国土测绘院D级GPS控制网。
(1)数据处理软件:采用南方测绘仪器公司开发的GPS数据处理软件;
(2)WGS84坐标系下经典自由网平差并求取平差后WGS84坐标及点位精度;点位中误差:±5.063mm;
(3)二维网约束平差:点位中误差:±9.417mm;边长中误差:±28.889mm;最弱边相对中误差1:98767;
(4)高程拟和平差:高程中误差:±1.204mm。
因此,从CORS系统理论精度完全能满足农村宅基地测量的要求。
CORS系统实验方法
1、CORS采集地点
在野外测量时,劲量选择开阔地带,选择高度截止角10°范围以内,这样使得接收的卫星数范围大,接受的卫星数多,参与结算的数据增加,减小误差,使得结算的数据精度更高。
2、CORS采集时间
在测区内选取了一个测试点,从上午9时左右至次日上午9时左右,连续观测站12个小时,采样间隔为5秒,平面残差大于5cm的5个。因此,总超限数为14个,系统的可用率为99.89%。另外,在数据采集过程中,通过采集成果显示在每天中午11时至13时,数据采集效果不是很好,作业时为避免超限,在此时间段进行休息。
3、CORS采集方法
系统CORS测试的外延较好,网外30km流动站设备仍能完成初始化,且内外符合精度满足设计要求。作为图根基础的控制点,通过仪器进行控制测量采集,数据基本上在2分钟至3分钟内完成数据的采集,采集的中误差都在8mm之内,全部采集的数据合格率为100%。
完全能够满足作为地籍测量的控制成果。
CORS系统测试结论
(1)CORS网络在整个覆盖区域内精度稳定,误差能够达到作业要求。
(2)CORS系统运行稳定,内外符合精度达到设计要求,网内精度分布均匀,初始化时间普遍小于20秒。
(3)各种通讯方式(GPRS、CDMA)都满足用户终端对通讯能力的要求。
结论:
经上述对连续运行卫星定位参考站系统(CORS)的精度和误差指标的分析,本CORS系统运行稳定、精度指标完全能够满足农村宅基地的测量要求,并且可以替代常规的导线作业方式,适合在更广泛的领域惊醒应用。
结束语
随着我国经济的快速发展,土地资源的合理利用与开发,农村宅基地作为土地资源的基础数据事关我国的经济发展重要因素。本文在探讨分析农村宅基地测量基础--控制测量和界址点位测量误差及精度指标,作为农村宅基地面积核算解析基础,控制测量和界址点位测量的应用技术GPS,CORS作为GPS的一个新的发展层面,无论从理论还是从实际作业精度指标,CORS系统完全能满足《地籍测量规范》的技术要求,CORS系统的便捷性、灵活性和高精度性在以后的地籍测量、工程测量中提供广阔的应用前景。
参考文献:
[1]《全球定位系统(GPS)测量规范》(GB/T 18314-2009)
[2]《全球定位系统实时动态测量(RTK)技术规范》CH/T 2009-2010
[3]《卫星定位城市测量技术规范》CJJ/T 73-2010
[4]《第二次全国土地调查技术规程》(TD/T1014—2007)
1、GPS地籍测量工作的原理及要求
目前的地籍测量工作中大多使用快速静态相对定位和静态相对定位,相应的原理如下:静态相对定位一般指位于基线端点的接收机保持固定,如此能够进行重复观测而获得充分的多余观测值,从而使得定位精度提高。通常基本观测值为载波相位观测值,这也是如今GPS地籍测量中具有较高精度的定位途径,在精密工程测量和大地测量中应用广泛。快速静态定位指的是在地籍测量区的中心部位先选测站点,也叫做基准点,然后设置接收机,使得全部卫星能被连续跟踪,再设置另一台接收机对各个测站依次观测,每个测站点的观测时间为一到两分钟,在基准站和流动站距离小于二十千米时,精度能高达毫米级。和静态发相比较,快速静态定位具有较高的效率。另外,GPS地籍测量工作中要有一定的精度要求,根据我国测绘局绘制的GPS测量规范,GPS地籍测量工作的精度可以分为A到E五个级别,其中C、D和E是相对于局部GPS测量网所规定的,A和B是相对于国家GPS测量网规定的,如下表1所示:
表1 GPS测量规范
2、GPS技术在地籍测量工作中的应用分析
2.1 GPS地籍测量工作的环节
2.1.1 GPS地籍测量准备工作
在实施GPS地籍测量数据采集前,首先要做好测区探勘、器材准备、资料收集、仪器校验、计划制定和任务书编制等准备工作。测区探勘一般是在GPS测量合同签订以后,按照施工设计图来对测区进行调查和探勘,对所在测区的交通状况、植被状况、水系分布等充分了解,为施工设计、技术设计等奠定基础;资料收集一般是按照探勘的情况来收集各种图件、测区的气象、地质、通信资料以及城市行政区规划表等;观测计划的制定主要指的是GPS卫星预报图的编制、卫星图形强度的选择、观测时段的选择以及作业调度表的编排等;GPS地籍测量的技术设计需要按照用户要求和控制网的用途来开展,包括控制网的图形及精度指标设计。地籍测量作业组需要在观测之前按照测区的交通情况、地形情况、仪器数量、精度高低等进行作业调度表的编制,从而使得测量工作的效率提高,作业调度表一般包括接收机号、观测时段、测站名称和测站号等。
2.1.2 GPS地籍测量数据采集及处理
GPS地籍测量中外业数据的收集首先是选点,因为点位选择的合理与否和测量结果是否可靠以及测量工作能否正常进行关系密切,因此点位选择中应该保证测站周围具有宽阔的视野,不会有大片障碍物存在,应与大功率电信号远离,同时应远离微波无线电信号和高压输电线。点位一般选在有利于联测和扩展其他观测途径、交通方便的地方。接着是埋设标志,点的标志和标石应该稳固和坚定,能够长期利用和保存。然后是GPS地籍外业观测工作,包括天线的安装和其高度的量测,测区观测和数据记录等。观测GPS地籍测量数据时,要保证外接天线和电缆连接的正确性,开机以后,在仪器数据正常显示后,才能将时段控制信息和测站信息输入。在观测时,不能将接收机关闭然后重启,天线高应该保持稳定。同时观测中要对硬盘容量和仪器内存及时检查,每次观测后需要将数据及时转移到计算机上,防止丢失。在采集好GPS地籍测量数据以后,需要进行数据处理,目的是将原始数据通过加工整理、编辑、分流从而产生信息文件,为下一步的工作做准备。数据处理包括数据的传输、数据的分流、数据文件格式的统一、周跳的探测和相位观测值的修复。
2.1.3 GPS地籍测量成果的检验
GPS地籍测量成果的检验室保证观测质量、确保观测结果满足要求的关键步骤,所以在观测结束以后,应该在测区进行观测数据的质量评价和检验,如果发现不合格数据,应该及时采取措施,补测或删除重测。地籍测量成果的检验包括:首先是对同步观测边进行检验,检验均方差和基线方差比。通常基线方差比不小于3,基线小于十公里室,观测结果满足要求。倘若仅仅是加密控制,那么可以适当放宽检验条件,比如说基线方差比不小于2。其次是对重复基线边进行检测。重复基线边指的是相同的基线测量了多个时段,从而得到多个基线边。重复基线边的差值应该不大于相应精度的2.828倍,同时任一观测时段的测量结果和各个时段的平均值差值不应该大于相应的规定精度。最后是同步观测环与异步观测环闭合差的检验。按照《全球定位系统城市测量技术规程》等要求,对于同步和异步观测边所组成的同步环和异步环,各个点左边的相关闭合差需要满足一定的要求。
2.2 GPS RTK技术在地籍细部测量中的应用
利用GPS RTK技术进行地籍细部测量主要有两种方法,首先是无投影法,即用接收机直接在流动站和基准站来进行WGS-84坐标的接收,然后按照相关的数学模型来转换。此方法中,不一定要将基准站设置在已知点上面,但需要按照各种转换方法来进行已知点的观测。其次是键入参数法,即在控制手薄中将地方坐标和WGS-84坐标键入,然后转换,同时可以将相关转换参数置入。此方法中,需要在已知点上面架设基准站,对其他已知点可以不用观测。流动站和基准点同时进行卫星信号的接收,基准站将已经接收的相关信号利用电台发送给流动站,然后流动站将基准站发送的以及自己接收的信号向控制手簿传输,并实施平差和实时差分的处理。最后将预设精度和实测精度指标相互比较,如果符合要求,控制手簿将会做出提示,是否接受测量成果,在接收成果后,控制首播会将测量的精度、高程和坐标等存储。
3、结语
GPS技术作为一种新型的地籍测量技术,具有巨大的应用潜力,随着GPS测量精度的不断提高,其应用范围也不断扩大。地籍测量工作是一种数据量大、精度高、测点繁琐的工作,利用GPS技术可以有效提高其工作效率。本文主要对GPS地籍测量工作的原理、要求、工作环节和细部测量方法等做了分析,对于GPS技术的应用推广意义重大。
参考文献
数字化测绘技术是近年来随着数字化测图软件、地面测量仪器、计算机的应用而飞速发展起来的新型技术,在城市规划、土地管理、测绘生产、军事工程等行业和部门都得到了广泛的应用。当前,在某市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过程中,作为地籍信息系统中的前期工作,数字化地籍测量质量的优劣将直接影响到整个地籍信息系统的质量。所以对数字化测绘技术在农村地籍测量过程中应用的有关问题来进行探讨是很有必要的。
一、数字化测绘技术的作业依据和相关设备
1、作业依据
《全球定位系统(GP S)测量规范》(GB/T18314-2001)、《国家一、二等水准测量规范》(GB/T12897-2006)、《城市测量规范》(CJJ8-99)、《地籍图图式》、《城镇地籍调查规程》、《地籍测绘规范》、经审批的测量方案等。
2、相关设备
根据测量方案,并结合某市农村地籍测量的工作量,选用GPS接收机(精度5mm+1ppm)4~6台、全站仪(精度±0.3mm/k m) 8~10台、笔记本电脑10~15台、相应的测量数据处理软件以及大范围对讲机若干。
二、数字化地籍测量的作业流程
通过对某市农村地籍的相关资料进行分析,并进行实地勘察之后,决定采用GPS静态施测方法来进行首级控制,并采用全站仪导线测量和GPS RTK技术相结合的施测方法来进行图根控制,而对于道路旁的房角、围墙角以及封闭建筑物的拐点,则均采用界址点的施测方法来进行测量。因此其作用流程为:
收集和分析相关地籍资料、现场勘探、编写技术设计书GPS静态技术进行首级控制测量全站仪导线控制与GPS RTK技术相结合进行图根测量全站仪及GPS RTK外业数据采集数据处理、初编地籍图打印地籍草图、外业实地测绘、编绘地籍图打印地籍地图、宗地图地籍二次调查、检测界址边及相关元素、填写地籍调查表成果整理与验收。
三、数字化测绘技术的优点
数字化测绘技术是以计算机为核心,以全站仪、GPS、数字测量摄影仪、数字化仪等为数据采集工具,在外接输入、输出设备和软、硬件的支持下,对地形的数字空间数据进行采集、输入、成图、绘图、输出、管理的测绘技术。与传统的地籍测量方法相比,数字化测绘技术具有具有明显的优越性:
(1)自动化程度高
传统的方式主要是通过手工操作,外业工作时间长,内业编辑工作量大,而且在操作工程中出错的几率大。数字化测绘将外业采集的数据自动记录在电子手簿中,自动计算处理、自动成图,节约了人力、物力、财力,大大提高了工作效率。
(2)精度高
传统的测绘方法,地物点的测定视距误差、方向误差、展绘误差、测定误差等会导致实际的图上误差较大。数字化测绘技术中,测量数据作为电子数据格式进行传输、记录、存储、处理和成图,在全过程中原始数据无精度损失,避免了人工观测、记录、绘图的误差,可以大大提高测绘的精度。
(3)图形信息量大
数字地图包含的信息量几乎不受测图比例尺的限制,数据可分层存放,使地面信息的存放几乎不受限制。比如将地貌、道路、水系、房屋、植被等存于不同的层中,通过关闭层、打开层等操作来提取相关信息,便可方便地得到所需测区内的地籍图。数字测图时所采集的图形信息,它包括点的定位信息、连接信息和属性信息,易于检索。
数字化测绘得到的信息是分层存放在计算机中的,便于成果的使用、维护和更新。当实地有变化时,只需输入有关的变化信息,经过编辑处理,很快便可以得到更新修改后的图,能够随时保持产品信息的现势性。同时,还可以根据不同用户的需要,对地籍测绘产品的各种要素及数据进行再加工,得到不同用途的图件。
三、数字化地籍测量的具体实施
1、控制测量
在首级控制中采用E级GPS网,以此来方便采用全站仪和GPS RTK进行导线测量。在布设控制网时充分利用某市农村已有的规划控制点,而对于自己布设的控制点,则尽量选在较高或较开阔的地方,并注意避开点位上方的障碍物以及附近的电磁波干扰源。对于建筑物密集的地区,还应采用二级导线点来进行加密。所有控制点均应布设稳固可靠并且与其他的至少一个控制点通视。
2、界址点坐标测量
对于农村地籍测量过程中的房屋拐角、阳台角、围墙拐点以及封闭建筑物的拐点,均采用界址点的施测方法来进行测量,具体通过全站仪来将所有能采集到并需要上图的地物要素均全部采集成为解析坐标。而对于其余的地物则采用地形点的施测方法来进行。在每次点的采集过程中最好由同一名测量员来操作测量仪器,并将各种不同性质的点在输入时命名为相应的地物代码。测量员在实地打点测量过程中应尽可能将一个地物施测完成后再转点进行下一个地物的施测,这样就能使得同一地物的采点数据在内业转换时可以自动联线,从而避免了散点太多导致不利于编图的现象。在每个图块的数据采集结束之后,不要忘记把全站仪无法采集到但很可能是界址点的地物再通过GPS- RTK技术来进行补测。
3、相关数据的处理
当天采集的数据应在晚上及时地导入到笔记本电脑上,由于采点所用的仪器类型和型号均可能不同,因此所导入到笔记本电脑上的数据格式可能也会有很大的不同,因此还应通过excel等office软件利用其表格的强大功能来进行数据的编辑和整合,最后通过数据转换软件将其转换成为可连线的数据文件之后,即可以开始绘制地籍图。在此时绘制出来的地籍图中,坎子、垣栅、房屋、道路、地界等均已根椐采集点的顺序连成了折线,测量员可以根椐这些折线再加上自己施测时的记忆就能够较为轻松地进行地籍图的编绘。编绘地籍图时应掌握从整体到局部的原则,即先编绘较大的地物,比如道路、巷道、较大型建筑物等,后编绘较小的地物,最后再对独立的地物进行编绘。
4、地籍二次调查
当完成了某市农村地籍地图的测绘之后,应以其为底图再进行详细的地籍二次调查,在地籍调查过程中最好能有国土局的工作人员进行配合,并且逐户地进行农村地籍二次调查,决不能敷衍了事。最后根据调查结果再对之前的测绘成果进行整理和纠偏。
四、结语
在某市农村地籍测量过程中,将数字化测绘技术应用到地籍信息系统中来,不仅需要进行野外权属调查、数字化地籍测量等工作,还要进行数字化地籍产品的质量检验、地籍图数据录入及建库等工作,每个环节的工作质量都将直接影响到整个地籍信息系统的最终结果。通过某市农村地籍测量工作表明,随着数字化技术在地籍测量中的普及,我国的地籍信息系统已经翻开了新的一页。
参考文献
[1]袁昆.浅谈地籍测量中数字化测绘技术[J].魅力中国.2010(13)
中图分类号:P228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2-3791(2014)06(a)-0033-02
1 任务概述
(1)测绘区范围:测绘区分为新测区与补测区,新测区域包括24.46 km2。
(2)测绘内容:调查内容主要包括:控制测量、地形图测绘、权属调(核)查、地籍图测绘、土地利用现状调查、数据入库等内容。
控制测量工作:包括测区踏勘、已有控制测量资料收集和分析、控制测量方案设计、加密控制网布设、图根控制测量及控制测量资料整理工作。地形图测绘工作:对于新测区采用全解析(即全野外数字化)方法测制地形图;对于修补测区采用全解析方法对发生变化的地物进行测绘,确保新测区域、修补测区域地形图现势性相一致。①新测区域:无地形图区域,则开展全要素地形图测绘,同时开展界址点测绘,确保其数学精度完全满足地籍权属调查界址点的精度要求。②修补测区域:本项目补测区域内已有2003年完成的地籍测量成果资料,整个测区内有部分2003年后宗地测量成果,供修补测使用。修补测区域地形图的数学精度应与已有地形图的精度相一致,新老地物之间空间关系合理。
2 平面控制测量
该项目分数字化实测、数字化修补测两种情况。以上两种情况的地籍测量工作流程都是一致的,需完成基础控制网测量、图根控制测量、数字化采集碎部数据、地籍要素采集等工作。基础控制测量是以国土局提供的已有GPS三、四等控制测量成果为基础,加密控制网布设为GPS一级网,满足地籍测量图根控制加密要求。控制网布设遵循从整体到局部、从高级到低级的布网原则。本项目平面控制网布网等级设计如图1所示。
2.1 GPS一级控制点选点与埋石要求
GPS控制点的点位选取,与以往的控制点的点位选取方法不完全一致,GPS控制点原则上不要求相邻点位之间需要通视,但是对地籍测量而言,考虑到进行地籍测量时全站仪对控制点的使用要求,在选点时尽量做到至少应该保证在一个控制点上应该能与另一个控制点之间相互通视。对于地籍测量满足图根加密需要的基础控制测量GPS点的选埋,还应根据具体情况作出具体的要求。
GPS一级控制点的标石规格按照《城市测量规范》中的有关要求执行,实地选埋时应注意以下几点:(1)点位尽量选在交通便利、便于作业观测和稳固、易于长期保存的地方,并应考虑能方便其它测量手段利用。点位应选在基础稳定,并易于长期保存的地点。(2)点位周围应视野开阔、便于安全操作。点位应远离高大建筑物,远离大片平静水面,避开大面积幕墙玻璃的反射和折射,以降低多路径效应对GPS卫星信号的影响。(3)点位应远离高压线、大功率无线电发射源或强烈干扰卫星信号的装置。点位距大功率无线电发射源(如电视台、微波站等)的距离不应小于400 m;距220 kV以上电力线的距离不应小于50 m。(4)实地点号标绘时须注意维护城市景观,不得随意在明显的公共建筑、标志性建筑等处用油漆涂绘。
2.2 GPS一级控制网外业数据获取
GPS一级控制网外业观测时,应该首先编写外业调度表,明确每一个测量员的任务,严格按照调度表中规定的任务进行测量,同时要遵守以下要求:(1)外业GPS观测采用中海达V8GNSS双频接收机,接收机应在检定有效期内,并提交检定合格的仪器检定资料。(2)GPS观测采用快速静态定位模式进行作业。观测时,应视卫星信号情况、点位环境和基线长度等因素的影响,必要时适当延长观测时间。(3)观测过程中,人员应尽量不靠近天线,且不要在天线附近走动和使用对讲机,使用对讲机应离天线10 m以上;雷雨天气应停止观测,关闭仪器。(4)正确量取并记录天线高,并要求测前、测后量取两次,取平均值为天线高,两次量取差值不得超过3 mm,否则应重新设站观测。
2.3 GPS静态数据的处理
2.3.1 新建项目
静态数据处理使用的是中海达HDS2003后处理软件,在进行数据解算之前,首先要新建一个项目,确定好项目的名称。对项目的细节的项目单位、施工单位、负责人、测量员、计算员等细节进行设置。对控制网等级进行设置,本项目控制网的等级为一级,规范依据是《全球定位系统(GPS)测量规范2009版》。然后对坐标系进行设置,设置坐标系的原椭球为WGS84坐标系椭球,目标椭球为国家80坐标系椭球。地图投影选择高斯3度带投影,中央子午线输入120°,同时对新建坐标系进行命名。
2.3.2 静态基线解算
GPS观测原始数据的记录、存贮及格式转换,须严格保证数据的正确与可靠。然后采用严密、可靠的GPS基线处理软件解算和检核GPS基线向量。
首先导入外业静态观测数据,对每个数据文件分别输入点名和仪器高度,然后对所有基线进行处理。软件对基线处理完后在计算区对话框里显示基线的精度,若有不合格的则显示出不合格基线的条数,在主界面的网图里,算合的基线显示为黑色,不合的基线显示为灰色。在主界面的列表区,显示所有基线的观测时间、长度、精度等信息,若有不合的基线则在前面显示红色的叹号,Ratio值小于3,整数解误差过大达到厘米级或更大,是基线不合的主要原因。
2.3.3 GPS网平差计算
在进行网平差之前,对网图的连通性进行检查,保证网图完全连通后再进行网平差。如果网图没有连通就开始进行网平差,将出现网平差无法收敛的情况,对于网图没有连通,要逐步检查,先检查网图是否被分割成几部分,是否有孤立的测站点或基线,若有则必须删除孤点或分块进行平差。再检查是否有关键基线没有解算成功或被禁止参与网平差,若有则必须进行重新处理,甚至重测。再次,检查网图中是否有相同的测站而用了不同的测站名,在网图上的反应就是统一测站点上在非常接近的位置有另一个测站点,这两点由于是同一点在不同时段观测的,故他们之间不构成任何基线,使网图不连续,解决方法是在观测数据属性中将错误的站名修改正确。
2.4 平差精度分析
等级控制网平差计算完成后,应进行控制网精度评定、统计计算,精度统计包括以下内容:
(1)控制网中同级相邻点间最小、最大距离如表1,满足一级网最小距离大于150 m,最大距离小于1200 m的要求。
(2)最大非同步观测基线向量边独立闭合环或附合路线边数如表2,满足小于10条的要求。
(3)独立基线构成的独立环坐标分量闭合差和全长闭合差及限差如表3和表4,满足限差的要求。
3 结论
GPS技术的迅速发展,给测绘工作带来了革命性变化,也对地籍测量工作,特别是控制测量工作带来巨大的影响。通过平差精度分析,证明了基于GPS技术的地籍测量精度达到了一级控制网的精度要求。
Abstract: the author combined with years of the worked experience introduces cadastral GPS application of methods, and the cadastre of control nets and the cadastre of GPS measurement methods are analyzed.
Keywords: cadastral surveying and mapping GPS technology control nets
中图分类号:P228.4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
1、地籍测绘的精度标准
11地籍图的精度标准
地籍测量就是只界址点和边界点的坐标、土地的边界线、房屋、楼房的实际使用轮廓的面积和马路与公路以及高速等各方面的交通路线,还有水利工程的实地测量等等。一般界址点和界址线是测量的空间或者其它建筑的主要点, 界址点的坐标确定是通过实际勘测得出的一组精确数据, 这种方法就是界址点的数学表达式。一般界址点的精度是根据当地的实际情况来进行给定的, 这是由于当地的经济发展不能达到国家的使用标准。在我国, 由于地区经济的发展有差异, 对界址点的精度确定分为不同的等级。详见精度等级表1
1.2 地籍控制测量精度标准
地籍控制测量遵循逐级递减、由整体到部分的控制(分级布网,但也可越级布网) 原则。
地籍控制测量大致可以分为两大类: 一种是基本控制测量, 另一种是地籍控制测量。地籍的基本测量分为4 个等级, 可以根据等级布置相应的等级三角网(锁)、边界网、GPS 网等。在进行地籍测量工作的时候, 如果依据基本控制测量可以分为一、二两个等级, 布置相对应的三角网、GPS网、导线网等。
地籍平面直角坐标系统的确定要参照国家的相关标准进行确定,条件不允许的地区可根据当地的实际需要进行设立坐标系, 但是要合理精确。精度指标是GPS 网技术的主要核心, 它的精度测量准确直接影响着GPS网的设计方案、测量规划和数据记载处理方法。测量的精度是依据界址点和地籍图的精度为依据的。按照地籍测量规范 中规定, 相对起算点的误差在0 05m 左右。
2、设立GPS地籍的控制网
21 控制网的策划方案和实施
在进行控制网的设立过程中, 要参照国家的相关标准进行策划,科学、合理的对控制网进行规划设计。大多数地籍控制网都可以划分成3个等级, 二、三、四等三角网、边角网、边界网(锁) , 以及一、二导线网和相关的GPS 网等。不同的地籍控制点要根据当地地区的发展而定, 从而采取相关的措施进行管理控制。在运用GPS网技术对地籍进行控制的时候, 如果有不常规的三角网的时候, 一般都采取各边保持等边的原则。
2.1.1相关准则标准的设计。
当前施工标准中将GPS 网的基准主要都集中为网的位置基准、方向基准、尺度基准等, 在选择网的基准时主要还是利用网的整体平差计算后所得到的。通常所说的GPS 网的基准设计多数是用于在定位网的位置基准问题。在选择网的位置基准中我们能把网中一点的坐标值进行固定操作后放宽权限, 这样就能利用自由网伪逆平差对网的位置基准加以制定。把最小约束法来实现GPS 网的平差并不会给网的定向、尺度造成影响, 平差后网的方向与尺度在精度指标上都是保持一致的, 而网的位置、点位精度往往存在较大的差异。对网进行相对点的坐标值开展固定中, 我们必须要对不同的坐标值并实施固定, 当网的位置基准处于在相同水平后可以将GPS网的方向、尺度来进行调整, 确保达到观察检测的最佳位置。
2.1. 2 选点与观测方案的策划。
应想到不同的GPS 测量在观测站间没有彼此通视的详细要求, 并且每个网中的图形都呈现了各种状况。因此, 在确定工作点位置时必须要按照具体的情况而定。另外,点位确定的情况常会给测量结果造成有关的影响, 这就需要在选点工作之前做好准备, 对于有关的地理信息资料实施收集的处理, 掌握好原有标志点的具体布置状况来选择最佳的观测站的位置。为了确保数据信号的顺利传输, 在点位的布置中不亦确定了于斜坡上, 且所选择的位置必须达到观测、记录等标准的具体需要。
以GPS创建的地籍测量控制网, 其点间不用每个地方都进行通视, 对每个点保持2个方向的通视就可以, 而少数点设置1 个方向通视。点间距离的大小需根据具体情况调整, 无需考虑到图形结构形式, 每个GPS 网的最短边需控制在700 - 900m, 长边最大在20 -30km。点位时需要根据具体情况而定, 以满足使用要求为准。
影响GPS定位精度的因素是多个方面的, 而观测卫星的几何布置情况则是常见的因素之一。因而, 考虑到需把握最好的观测时期,在观测计划进行拟定过程中, 必须要对GPS卫星的可见性图实施编制。在GPS定位时需要重点对观测卫星与地面测站构造的图形结构进行观察, 在强度的因子选择需要的将空间位置精度因子当成典范,针对绝对的定位、相对定位等, 都一定要达到详细的标准需要。选择了较好的观测时间之后再按照计划安排展开操作, 其中必须要与网的规模、精度要求、作业数量等相关问题针对性处理, 对具体的工程安排应该加以科学的规划。
2.2 开展数据监测的有关方案
GPS 的数据在预处理重要就是进行有关的编辑、运算、加工等,经过制定详细的操作编辑、加工整合等各流程, 再将不同形式的专用信息文件进行分流处理, 这样就可以为后面的平差计算进行准备。为了可以提高外业检测的质量水平, 我们一定要做好针对性的外业检核, 这是确保预期定位精度的最佳方式。在完成观测任务之后需要对外业的观测数据质量采取综合检查审核的方式, 这样可以尽早察觉到存在的异常情况, 以尽早采取措施加以处理。对同步边观测数据实施检核, 其重点在于观测数据剔除、观值之间的偏差, 检核的关键在于对每种模型之间的变化情况进行调整。而残差分析就是试图把观测值中的偶然差进行分离的操作。选用GPS技术完成地籍控制测量时一定要对早期收集到的数据实施有效处理, 这样就可以将各基线向量确定下来。之后则可以对同步边观测数据实施检核、观测等操作, 从而保证了GPS 测量规范的精度指标的具体要求。
3、测量GPS地籍的方法
3.1 测量的预期准备
在测量之前必须要进行相关方面的准备, 其主要内容有: 掌握接收机的操作, 熟悉差分处理软件应用, 完善野外测量所操作的步骤等。对地籍测量的每方面情况进行分析后, 再选择有针对性的GPS 测量流程。另一方面就是对测量队伍做全面组织, 每个队伍都要安排仪器操作、记录资料等名工作者。记录员主要是对土地的具体情况加以记录, 而操纵者则是运用GPS 接收机来收发监测信号, 以保证测量工作的顺利进行。
3.2 现有绘测控制网的评估与加密
对于已经勘测的地区必须知道一定的控制点以便测量。如果没有足够的测量点, 或者控制点不够多, 可以采用GPS 静态分析进行定位, 把已知点进行引点或者加密。
3.3 数据布置与编码
在一般情况下, 如果选用1 台GPS 接收机当成基准站, 那么就必须设置的测站GPS接收机应有2 - 3台, 其可在相同时间里完成操作。要想防止数据在处理过程中出现混乱状态, 则需要根据各台流动站GPS 接收机实施编码, 如I号, 2 号, 3号, N 号。对于那些的接收机实施测量中, 其涉及到的数据文件名一定要具备日期、机号、文件等各方面的信息, 以对数据内部完成需要的操作处理。另外,对于野外测量中不仅要采集权属界线的空间坐标, 也要进行采集权属操作, 收集到不同的土地信息。这就需要在进行测量前针对不同的属性实施统一编码。
3.4流动站GPS接收机的数据采集
结合目前的地籍测量情况, 我们在采集过程中要重点做好两大方面的数据收集, 主要包括了: 地块坐标的数据、属性数据等。在测量之前应将GPS接收机打开, 确定4颗或更多的卫星, 到达Setup菜单后就是完成初始化, 并布置相应的采样率和天线视角。一般移动站与天线视角要比基准站的天线视角大, 这样就必须要移动站离基准站的距离再增加100km 后, 其移动站的天线视角相应增加1, 以此来确保移动站内部的GPS 卫星信息可以及时接收。GPS 接收机的布置情况,可装置在自行车、摩托车、汽车等不同设备上。以实际的测量结果所显示, 将GPS接收机的时速控制在60km 的汽车时, 就不会给测量精度带来干扰。而天线必须架设于支撑杆上, 且举过人的头顶后垂直移动天线, 防止受到其它物体的干扰, 避免给测量信号的收集、数据信息处理带来不便。
3.5 处理内业差分的办法
在对地籍进行内业差分处理和分析的时候, 一般都是结合基准站和流动站采集的观测数据, 在根据差分计算处理分析得出移动站在不同时刻的坐标点。普通的GPS 接收机都会装有差分软件, 以方便对数据的查分处理。常运用的差分处理方法有: 位置差分、伪距静态差分等。例如在使用Prom arkX- CM 接收机时, 接收机可以接受到10 个频道, 完成对L1 载波和C /A 码的实施勘测, 同时还可以完成对RTCM 差分信息的接受, 完成相应的移动差分、位置差分等相关数据采集工作, 这种方法在野外进行数据采集的时候运用比较多。
4、结语
GPS 测绘技术的应用使地籍测量更加快速、精确的测量, 不仅提高了数据接受的速度, 而且还改善了传统的计量方法, 提升了地籍的管理实施水平, 对测量的科学、合理、高效又迈进了一大步,让测量工作稳定顺利的进行。
参考文献
[ 1 ]李明峰, 冯宝红, 刘三枝. GPS 定位技术及其应用[M ].北京: 国防工业出版社, 2006.
[ 2 ]徐绍栓, GPS 定位技术在地籍测量中的应用及发展前景[ J] . 中国土地科学, Vo l9. N0. 2, 1995. 3.
[ 3 ]李国伟, GPS 在土地测绘中的应用及前景[ J] 中国土地科学, Vo.l 9, No. 4, 1995. 7.
1 引言
地籍测量是以一定的精度测定土地境界、土地权属界位置、土地面积,并以反映土地利用类型、分布状况以及质量等级为主要目的的测量工作,它是国家土地资源管理、城市建设管理决策的依据。地籍测量有其特殊的行业背景,不能简单地把地籍测量工作与地形图测绘工作等同看待,但是两者依据的测绘理论与方法是一致的,当前的新测绘技术在地籍测量中也大有用武之地,结合测区地形选择合适的测量方法,根据规范取舍测绘要素,按照《图示》综合表示图上内容,就成为当前地籍测量的研究热点。通过点位图形库层面划分地籍要素和地形要素,充分发挥“两图”优势,从而避免重复测绘,不断提高成图质量和作业效率,以适应土地管理和城市建设的需要。
2 地籍控制测量
2.1 图根点平面控制测量
图根点一般采用GPS布设高级控制网,然后采用导线测量的方法进行加密。根据测量规范,GPS控制网要求达到D级网精度,一般要联测3~4个高等级控制点,布设GPS点时尽量保证点位分布均匀,观测环境良好,并且能够长期保存。完成GPS静态观测与平差计算以后,利用导线测量方法加密图根点以满足测图需要,导线的布设方有符合导线和闭合导线,尽量采用符合导线,少用闭合导线。此处不推荐采用GPSRTK的方法加密图根点,因为RTK测量的对中和置平误差较大,城市地区信号的遮挡和干扰比较严重,不容易达到精度要求,而全部采用GPS静态测量则代价较高,故用GPS控制和全站仪加密的方法布设图根点在当前来说是高效并且可行的。
2.2 图根点高程控制测量
GPS观测的高程精度较低,故图根点的高程一般要采用三角高程的方法获得。这里亦不推荐采用水准测量引测高程,因为图根点之间距离往往达到数百米,水准测量架站次数过多,整条导线误差容易超限,而采用三角高程还能平面和高程同步观测,架站次数减少一半,大大加快了效率。为了保证精度,需要采用2”全站仪进行观测,测量前必须对所有仪器、棱镜进行校正,斜距两个测回,垂直角四个测回。
3 地籍图测绘要素
地籍图应该表示界址点、独立地物、道路、水系、管线等各项地物地貌要素以及各控制点、地理名称注记等,并着重表示与城市规划、建设有关的各项要素。
3.1 界址点测量
界址点应该实测,并用相应符号表示。对明显的界址点用极坐标法测定其坐标值,对无法由仪器直接施测的界址点,可用角度交会法、距离交会法、内外分点法等解析法实测界址点坐标,然后利用实测的界址点坐标采用极坐标法量算宗地面积。
3.1.1 界址点测量的资料收集整理
进行界址点测量时,应该充分做好资料的收集整理。首先要根据收集到的土地权属资料和土地权属调查资料在工作底图上标记出界址点的位置以及宗地的用地范围、权利人和姓名,并在图上统一编制界址点点号和宗地号,注记出与地籍调查表中相一致的实量边长。然后制作界址边长误差表,根据实量边长和坐标反算边长之差来反应界址点的观测精度。
3.1.2 界址点测量的实施
界址点用全站仪进行测量,角度半测回并进行2C差校正,距离测一测回。仪器在每个测站开始作业时都必须用控制点或以前测量的界址点进行检查校正。对于墙角处的界址点,在照准棱镜时会产生目标偏心的问题,包括横向偏心和纵向偏心。对于横向偏心,要求界址点P和棱镜中心P’ 到测站点A的距离AP=AP’,即放置棱镜时必须使P 、P’ 两点在以A为圆心的圆弧上;而对于纵向偏心要求棱镜位置放置后能读出PP’ ,用实测距离减去或加上PP’,尽可能的减少测距误差。
3.2 建筑物(房屋)测绘
建筑物测绘是城市地籍测量的重点工作,要按照规范要求保证测绘的精确性和准确性。测绘房屋均以墙基脚为准,并标注建筑物材料和层次。临时性的建筑物可舍去。房屋及建筑物轮廓凸凹在实地上小于0.2m,简单房屋小于0.3m时,可用直线直接连接,房屋内部天井宜区分表示,并注记“天井”二字 测绘居民地要求准确反应实地各个房屋的轮廓和建筑特性,房屋一般要求逐个表示,主要房屋、附加房屋和同一房屋有不同层数、不同结构性质的都应分割表示,居民地范围要以相应的线状地物符号或地类界表示清楚;机关企事业单位较大的门顶和街道两侧、楼前的台阶应予以表示,私宅的门顶和台阶不表示,台阶按投影测绘,但若不足3级,悬空楼梯一般不表示;街道两侧用铁皮木板玻璃砖等材料装饰的商业实地宽度大于lin的商业门脸,外轮廓用虚线绘出范围;未封闭的阳台或全封闭的阳台均用内实外虚的方法表示,飘楼及大于lm的飘檐等悬空建筑以虚线描绘其外轮廓范围,飘楼加注飘出的层数。落地的阳台室外走廊及有支柱的室外走廊可综合房屋内表示,悬空阳台用虚线表示,似飘楼而其下有承重柱的楼房以《图式 中的廊房符号表示,两端及中间支柱按实地情况配绘,不依比例的支柱不论其形状如何均用直径lmm的圆圈表示;房屋四角有加固垛时,按加固垛测绘房屋,当房屋四角无加固垛但边墙有时按房屋角测绘;郊区居民地门前的水泥院落需要在适当的地方标注“水泥”,面积l0m 以下的非住人房屋、街道旁占用人行道的简易房、电话亭、正在拆除的房屋、建筑工地内临时用房、庭院内建造的非永久性的简易小屋、楼顶的楼梯间以及简易厕所等等均不表示。
3.3 独立地物的测绘
独立地物一般有对应的地物符号,对于没有统一符号的,可结合规范要求进行取舍。对于山顶的电视发射塔、微波传送塔等应测出来,而电视接受天线和楼顶避雷针可以不用表示,固定的交通岗亭要进行测绘,而广告牌、公汽牌等则可以省略;桥梁、广场、街道的路灯要表示,而单位内部的装饰灯不表示,街边公园以及单位内部的大花坛(大于l5m )需要测出来,测区内的散树和路边行树不用测;测区内的塔、亭、阁及景点内的假山石应择要表示;企事业单位学校大门前或大门内正中横卧地面的名称牌,宽在2m以上的需要依比例用虚线表示,符号内加注“厂标”或“校标 等。
3.4 管线与垣栅的测绘
管线与垣栅是城市地物中非常重要的地物,表示其拐弯点要准确测绘。对于1万伏以上的电力线必需测绘,其他电杆不表示,检修井和污水篦子不用表示;围墙、栅栏、栏杆等一般应该测绘外线,围墙测绘外边线,遇门要断开表示;上部为栏杆式围墙的,当底座的围墙体高出地面1.0m时按围墙表示,否则按栏杆表示;当围墙与房屋交接或围墙与房屋的阳台、门廊等交接时只测单实线,不需绘围墙符号,当房屋搭建在围墙上时(如靠紧围墙的简易房),宜将围墙表示完整。
3.5 注记
单位名称、行政村名、自然村名、道路名称、公路等级、建筑材料及层次注记尺寸按《图式》规定执行,单位名称原则上要求标注权属单位的标准名称,同一院、大楼有多个单位时,注记主要单位名称即可;居民地、机关、企事业单位、街道、河流、山丘、桥梁等名称均需实地调绘,单位名称前为县级名称的可省略;建筑物应注记结构、层数、材料于房屋范围线的适当位置,注记位置应指向明确、明确、醒目、易读,尽量不要压盖符号。
4 精度指标
图根点对测绘成果起质量控制作用,其精度直接影响到成果的精度,因此图根点的测绘必须严格按照测量规范规定的精度指标来完成。一级图根点用GPS静态方式联测国家已知点得到,然后再一级图根点的基础上用导线测量加三角高程的方法加密得到二级图根点。一级图根点精度指标参见GPS测量规范D级网的精度指标,此处主要介绍二级图根点精度指标。
4.1 图根平面导线的主要技术指标
其中n为测站数,导线总长小于500m时,其坐标闭合差不大于0.02m,方位角闭合差限差为:,相对闭合差可适当放宽。基本精度指标为:相对于起算点的最弱点点位中误差不大干±0.05m,相邻控制点的相对点位中误差不大于0.025m。
4.2 图根高程测量精度指标
中图分类号:TB2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2-3791(2013)01(b)-0044-02
地籍测量工作是一项系统、复杂而艰苦的测绘工作,同时又要保持较高的精度(厘米级)和现势性。常规的测量方法有经纬仪、全站仪、测距仪等,其共同特点是要求测站点间必须通视使得不能进行大面积的测量工作,并且需要3个工作人员以上,费事费力,效益十分低下。近年来,由于GPS系统进一步稳定和完善,以及相应硬、软件的提高,GPSRTK技术其简单高效的特点被广泛应用于地形图测绘、工程放样、控制测量以及导航等方面,得到了很快的普及和发展。
1 测区概况
测区位于浙江省慈溪市,经济比较繁荣,人口居住比较密集,交通便利,测区面积为64 km2,地势平坦,地面平均高程为1570 m。测区内用地类型错综复杂,有住宅、工业、商业和行政事业用地等。交通拥挤,小巷多,通视条件差,地籍测量难度大。加之测区内少数民族人口较多,工作进度比较缓慢,而且测区内初始测量控制点破坏严重,这样给变更地籍测量带来极大的困难。
2 作业依据和设备
作业依据主要有以下几点。
(1)国家测绘局1994年11月28日的《地籍测绘规范》(CH5002-94)。(2)原国家土地管理局1993年6月22日的《城镇地籍调查规程》(TD1001-93)。(3)国家测绘局1994年11月28日的《地籍图图式》(CH5003-94)。(4)国家测绘局1992年6月8日的《全球定位系统(GPS)测量规范》。
采用的仪器设备有:8台南方公司生产的GPS接收机和随机数据处理软件;徕卡公司的TRIMBLE120ORTK流动站单频接收机1台,徕卡406全站仪1台,RDGIS(瑞德地籍信息系统)软件1套;南方测图软件CASS6.01套;DELL公司便捷式笔记本电脑2台及相关通讯设备。各种设备在作业前均通过检测,性能和精度均符合标准要求。
3 作业流程与实施
3.1 作业流程
作业流程的科学化是数字测量的关键,结合测区已有的资料,以有关规程、规范为依据,设计作业流程,如图1所示。
3.2 作业实施
3.2.1 控制测量
控制测量采用全球卫星定位系统,该系统由徕卡公司生产的GPS接收机和随机数据处理软件组成,定位方式为快速动态定位。以测区内1997年测设的D级GPS控制点作为本次变更地籍测量的起算点。为方便利用实时动态GPS(RTK)、全站仪进行界址点和碎步点的测量,点位一般选在空旷地带或道路主干道旁。按照GPS测量规范要求,点位周围垂直角15°以上天空无障碍物或大范围水面,点位远离强功率电台、电视发射台、微波中继站,远离高压电线、变电所等。由于本次测量属地籍变更测量,控制精度必须满足地籍测量规范要求。内业计算为随机软件严密平差,并将其平差结果直接建立控制点数据文件,以备利用。
3.2.2 碎部(界址点坐标)测量
采用GPS(RTK)、全站仪配合的草图方式测图,关键部分绘制在草图上。草图的清晰、明了对内业工作至关重要(包括四至名称、房屋层数、房屋结构、房屋权属、院落门牌号、街坊等),草图绘制的比例尺不宜过小,地物之间的相对关系大体能够得到体现。
在进行界址点测量之前,为了提高工作效率,对测图范围内的所有界址点要进行分析和统计,将其分为三种类型。
第一种类型,界址点位于开阔地带,或位于一般建筑物的房角或墙角处,或在较容易到达顶部的高大建筑一角的地方。这类界址点和碎部点应用RTE技术(实时动态全球定位系统)进行测量。将野外采集的数据,自动记录在电子手簿或内存中并在现场将其80系的坐标与基础控制点的0系坐标进行合并解算,再代入基础控制点的地方坐标,计算出实地的界址点坐标,并绘制地籍地形草图。
第二种类型,当建筑物层数较高且不宜到达顶部或较为隐蔽的界址点和碎部点,则首先利用RTK测设一组图根点,然后再利用全站仪进行测量。对于高层建筑物或较为隐蔽的地区,RTK接收机接收条件不好,测量状态无法固定时,则应用全站仪进行界址点和碎部点测量。所用全站仪都具有自动记录和内存管理功能,外业直接观测界址点和碎部点的平面坐标,并记录在全站仪内存中,在测量过程中注意画草图。
由于全站仪测量的坐标精度较高,且又能如实记录数据,方便地向计算机传输数据,所以外业主要工作是画好宗地草图。
第三种类型,十分隐蔽的死角,只能借助与其他点、线之间的几何关系来确定其位置。
有些界址点在实际测图中动态GPS、全站仪都无法观测时,在这种情况下,量取界址点与其他已测点或线的相对位置及尺寸,应用RDCIS(瑞德地籍信息系统)软件的绘图功能或CASS6.0成图软件在图上将点解析出来(解析的方法有前方交会、边长交会、方向交会、支距量算等进行解算)。有时界址点之间的距离难以量取实际距离,而我们能看得见,在这种情况下,应该采用全站仪无棱镜激光实施对边测量来量取两点之间的距离,这样克服了人无法到达且无法司镜的问题。采用方向交会法时,绘制草图的人员要特别注意,因为它在实地是无法确定交点的,只有在内业编辑时才能确定(注意点号的记录)。
3.2.3 内业数据处理
外业采集数据后,及时对外业采集的数据进行内业数据处理。
通过全站仪通讯软件把数据下载到计算机中,再通过其他辅助软件编辑将数据存为*.DAT格式,用CASS6.0成图软件展绘碎部测量点,结合宗地草图和预设编码进行初步成图,同时加载地籍各个要素,做到地籍图图形数据的完整性和正确性。待一切就绪,就可生成不同比例尺的宗地图、界址点成果表、界址调查表、宗地属性表等相关内容,为地籍信息数据库的建立做好准备。
3.2.4 数字地籍图编译和地籍管理信息系统的建立
在一个宗地成图结束后,首先是内业复查,根据宗地草图及地籍调查表在计算机上进行全面的审核,是否有漏测和处理不当的地方,并加以修改。比如注记房屋的层数与结构、单位名称、道路名称、河流名称、宗地门牌号等。如果没有问题,则可以自动生成界址线、注记本宗地相邻界址点间的距离、界址点编号等工作,同时交土地管理部门审查。
利用MAPGIS软件编制*.WT和*.WL文件以及MAP.ZD文本文件,也可利用RDCIS软件编制*.EBF和*.EBP文件,调用软件的“用交换文件生成图形”的功能来生成地籍图。由于MAPCIS成图的局限性,可以利用CASS6.0成图,然后再将图形文件(*.DWG)转换成标准交换文件*.DXF,再到MAPGIS软件环境下进行转换,生成需要的数据库入库数据,如图2所示。
4 测距仪测距精度分析
4.1 测距误差的影响
4.2 对高差误差的影响
不同竖直角对应的高差误差见表1。
若只进行单向观测,当断离超过300 m时,应加上地球曲率和大气折光改正数,此时高差公式应为:
5 结语
通过上面的分析与计算,可以得出当用经纬仪测量时,测距误差及高差误差与竖直角大小有关,测距误差与竖直角大小成正比,随着竖直角的增加,测距相对误差增大。高差误差与竖直角关系为:
当a
当用测距仪测设时,测距误差与竖直角大小没有关系,高差误差与竖直角成正比,当a=10°时,误差为±2.28 mm;当a=50°时,误差为±12.24 mm;当a=60°时,误差为±19.3 mm。另外,如果距离大于300 m时,应加人地球曲率和大气折光改正数。
一. GPS RTK测量原理
GPS RTK(Real time Kinematic)实时动态定位技术是一项以载波相位观测为基础的实时差分定位技术,它的基本形式是:一台基准站接收机和一台或多台流动站,以及用于数据传输的电台。在RTK作业模式下,基准站、流动站保持同时跟踪至少4颗以上的卫星,基准站实时地对可见卫星进行观测,并把带有已知点位置的数据,借助电台将其观测值坐标信息发送给流动站接收机,流动站接收机将自己采集的GPS观测数据和接收来自基准站的数据,组成差分观测值进行实时处理,求得其三维坐标(X,Y,Z)。它是GPS测量技术发展中的一个新突破,可在野外获取厘米级的点位精度。
1.1 坐标转换
GPS RTK测量是在WGS-84坐标系统下进行的,要快速完成测量工作,就必须实时进行坐标转换。坐标转换可采用至少三个以上同时拥有WGS-84大地坐标和1954年北京坐标系或本地坐标系的已知点,按Bursa模型解求7个转换参数。其数学模型为:
式中,X0、Y0、Z0为两个坐标系统的平移参数;Ex、Ey、Ez为两个坐标系统的旋转参数; 为两个坐标系统的尺度比。
二. GPS RTK在地籍测绘中的作业流程
地籍测量主要是指利用现代测绘技术以厘米级定位精度测定土地境界、土地权属位置、土地面积并以反映土地利用类型、分布状况以及质量等级的专项测量,它为国家土地管理部门提供具有现时性的土地详查资料,并为土地登记提供依据。地籍测量不同于普通的地形测量,地籍测量应随着宗地的土地登记的变更而不断地更新,保证地籍资料的现时性。
(1)建立测区控制网:根据地籍测量规范的要求结合当地实际情况,用GPS静态测量方法建立测区控制网,并与国家点联测,求出各控制点坐标。
(2)求取地方坐标转换参数:合理选择控制网中的已知点,求解转换参数,为GPS RTK动态测量做好准备。
(3)基准站架设:基准站应架设在地势较高,四周开阔的位置,以便于电台的发射和卫星的接收。
(4)仪器设置:外业操作基准站架设好后,开机进行系统设置、无线电电台设置以及天线高输入并启动基准站。流动站对应于基准站也进行设置。
(5)数据采集:直接利用RTK进行碎步点采集,隐蔽地段或无卫星信号区域采用RTK控制点+全站仪方法进行目标点测量。
(6)数据存储:外业测量完成后,可以将数据直接传入计算机,进行内业整理与编辑,视需要转换为所需的数据类型。
地籍测量中应用RTK技术能以厘米级精度实时测定相关界址点及一些地物点的位置。将GPS获得的数据处理后直接录入地籍数据系统,可及时地、精确地获得、更新地籍图。GPS RTK测量技术应用于地籍测量,不仅拓宽了GPS测量技术的应用领域,还极大地提高了地籍测量的工作效率与测设质量。
三. 实例数据精度分析
沈阳市地籍测量项目:总测量面积约26km2,用地种类多,宗地数目多, 权属关系复杂,界址点数量大,采用常规测量手段施测十分困难,很难在短时间内完成所有宗地的权属界址点测量工作,满足项目单位对地籍测量作业精度及工期的要求。经过分析研究,采用GPS RTK技术进行本工程测量。经前述流程,由RTK快速作业,隐蔽区域配合全站仪进行外业数据采集、内业编辑,最终圆满完成地籍测量任务。
为检验GPS RTK测量成果可靠性,选用RTK对测区部分原有GPS点平面坐标进行了检验。测区内现有四等GPS控制点19个,对19个控制点进行动态RTK测量,并与原有四等GPS控制的坐标进行比较,比较结果如下:
从上图中比较数据可以看出:RTK测量结果与控制点结果互差很稳定,均在厘米级,其中互差最大为1.8cm,最小为0.3cm,平均为1.12cm。可以认为GPS RTK测量结果的点位精度达到厘米级,完全满足一级导线测量精度要求,可作为全站仪的图根控制点,而且各点位之间不存在误差累积,克服了传统测量技术的弊病,完全能满足城镇地籍测量对权属界址点的测量精度要求。
四. 结论
应用RTK进行地籍测量,有着其它方法不可比拟的优势:
①减少人力费用。GPS仅需要一个人来操作,在完成初始化后,在界址点上短时间进行一些处理即可完成测量工作;
②定位精度高,测站间无需通视,没有误差累积现象。在没有现成基准控制点的地区能进行高精度的定位计算,不受人眼视线限制;
③操作简便,容易使用。随着GPS接收机不断改进,自动化程度越来越高,操作越来越简单,体积越来越小,重量越来越轻;
④采点速度快,由于RTK无须通视,不受光学通视的限制,减少做控制和换站的工作量,所以采点速度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