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23-10-10 10:02:32
序论:好文章的创作是一个不断探索和完善的过程,我们为您推荐十篇环境污染的主要特征范例,希望它们能助您一臂之力,提升您的阅读品质,带来更深刻的阅读感受。
中图分类号X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 1674-6708(2011)44-0123-01
1 我国环境问题现状分析
1.1 水体污染
居民生活用水和工业废水的排放以及农药、肥料等物质,经由地表水或地下水的渗透与流动而进入水体,使得水体环境受到污染,水环境质量恶化,居民可以饮用水源的质量普遍下降,进而威胁人的身体健康。
1.2 大气污染
近年来,随着工业化的发展,大气污染日益严重,空气质量进一步恶化。大气污染主要是指由于人们的生产和生活需要,不断向大气排放污染物而造成的环境污染。大气污染物的排放一旦超过环境自身的净化能力,大气环境就会日益恶化,严重影响人们的生产生活和健康、破坏生态环境。
1.3 固体废弃物污染
固体废弃物通常是指人类在生产、消费、生活和其他活动中产生的污染环境的固态、半固态废弃物质,简而言之就是“垃圾”。目前固体废弃物主要包括城市生活固体废弃物、工业固体废弃物和农业废弃物。这些垃圾不但可以污染大气,而且还会对土壤、水体都会造成严重污染,危害生态环境和人体健康。因此,为了创建良好的人类生存和发展环境,我们要积极研究运用先进的高新技术手段,加大对环境保护和环境治理力度,如在环境治理时采用比较先进的现代生物技术来控制和治理环境污染问题,从而为人类的生存和社会经济的发展提供良好的环境氛围。
2 生物技术的内涵和主要特征分析
生物技术是近年来新兴的现代高新技术,它是以DNA分子技术为基础,内容涵盖微生物工程,细胞工程,酶工程,基因工程等一系列生物高新技术。我国的生物技术在发展初期仅仅局限应用于农作物的改良、医药研究、食品加工工程等方面,伴随着生物技术的不断成熟,我国逐渐在环境污染和环境监测方面运用生物技术。生物技术不同于一般的传统的环境污染治理技术,生物技术具有以下几个优点:生物技术不依赖地球上有限的资源,而是以以生物为对象,着眼于环境污染中再生资源的利用;生物技术打破传统的高温高压处理技术,可以在常温、常压下进行连续性的操作,这样不仅可以节约能源,而且还可以减少环境污染;生物技术可以开辟生产高纯度、优质、安全可靠的生物制品的新途径,从而为人类的生存提供有力的保障;生物技术可解决常规技术和传统方法不能解决的问题。
3 生物技术在环境保护中的具体应用探讨
3.1 生物技术在水污染治理中的应用与发展
随着现代社会经济的飞速发展,水环境污染问题已经成为严重地威胁人类的生存环境和制约人类社会与经济的进一步发展的主要因素。因此,如何加强对水污染的控制和治理已经成为整个人类社会共同关注的问题。分析当前的水处理技术,我们可以得知生物处理法是世界各国普遍采用的控制和治理水污染的主要手段,生物技术将成为水污染控制和治理领域重点开发和应用的技术手段,目前常见的水污染控制和治理的生物技术有生物膜处理法、活性污泥法、稳定塘法、人工湿地处理系统法和土地处理系统法等等。其中突出表现在生物技术应用于废水处理、生物修复以及微生物水处理剂等方面。
3.2 生物技术在大气污染治理中的应用与发展
生物技术在我国的起步比较晚,尤其是在大气污染处理中的应用历史非常短,还不够成熟。目前在大气污染控制和治理领域采用的生物处理方法主要有生物过滤、生物洗涤和生物吸附法等。生物技术法与传统有机废气处理方法比较,具有低消耗、低成本、高效率、安全性好和无二次污染等优点。
3.3 生物技术在固体废弃物处理中应用与发展
近年来随着城市人口的不断增多和城市规模的不断扩大,固体废弃物也迅速增多,严重地影响着人类的生存与发展。目前世界各国处理固体垃圾的方法主要有三种:填埋、堆肥、焚烧。其中填埋和堆肥技术属于利用了生物的处理技术。运用现代生物技术,将固体废弃物进行“无害化、资源化、减量化”处理后,可作为作物生长的优质肥料,实现生活垃圾的部分资源化,这不但可以保护生态环境,而且可以实现废物资源的二次利用。
4结论
生物技术在环境污染控制领域已显示出独特的魅力和应用前景。作为一项有效的环境污染治理措施,越来越受到社会的普遍关注,随着社会的不断发展,新的环境问题的也会不断出现,我们不能仅停留在原有的技术阶段,我们要不断探索环境污染的治理和控制新理论、新方法,从而为生态环境的建设提供有力的技术支持。
参考文献
[1]孙毅.现代生物技术应用与环境保护研究的新进展[J].科技情报开发与经济,2006(14).
[2]许云峰,杨涛,兰微.现代生物技术在水污染控制中的应用[J].中小企业管理与科技,2009(11).
[3]刘艳丽.现代生物技术在生态环境及污染治理中的应用[J].煤矿现代化,2009(4).
环境污染责任保险是以企业发生污染事故对第三者造成的损害依法应承担的赔偿责任为标的的保险。保险作为现代社会风险管理的重要手段,其主要特征为损失补偿和风险分散,通过保险机制来处理环境污染事故,有利于及时对受害人进行经济补偿,极大保护受害人的权益;帮助企业分散风险,降低经营成本,将不确定的损失赔偿变为确定的保费支出;通过保险公司积极的风险管理,有利于降低污染事故发生的频率及严重程度,提高社会整体环境保护的水平。20世纪70年代以来,环境污染责任保险在西方国家繁荣发展,我国虽90年代推出了环境污染责任险,但却呈现出明显的需求供给不足。本文将基于保险人的角度,对环境污染责任保险强制实施所面临的困境进行探讨。
一、保险公司开发环境污染强制责任保险的动力不足
1.经营风险高
企业环境污染对第三者造成人身伤害和财产损失所应承担的赔偿责任以及为清除污染物所付出的费用一般都十分巨大,从西方各国和我国的环境污染责任保险制度的运行情况来看,保险人承担的赔偿金额过大,而且承保范围比较窄,导致其经营风险远远高于其他商业保险,因此许多保险公司并不热衷开发环境污染责任保险。另外,我国保险行业发展尚不成熟,自1980年恢复开办财险业务至今,也不过短短30年,缺乏相关的经营经验,再加上与环境污染损失相关的历史数据不足,为保险公司产品的风险评估与定价带来困难。
根据《关于开展环境污染强制责任保险试点工作的指导意见》,涉重金属企业以及石油天然气开采、石化、化工等企业是作为环境污染强制责任保险的试点企业范围,此类企业均具有较高的环境污染风险,且一旦发生事故,带来的损失也相对较大。目前为止,我国51家财险公司中仅有7家提供了环境污染责任保险及附加险(分别是中国人民财产保险、大地财险、中华联合、平安、华泰、长安以及丘博保险(中国)有限公司),可见我国保险公司对于开发环境污染责任保险产品的热情度一般。
2.环境污染责任保险需求不足
导致国内保险公司环境污染责任保险供给不足的另一个原因就是需求不足。一方面,企业的保险意识普遍偏低,并没有把保险作为风险防范的工具,小企业资金不足,事故发生后往往转向政府,大企业认为自身财力雄厚,可以应对污染赔偿问题,还有部分企业对污染事故的发生抱有侥幸心理,认为事故不会发生在自己身上,因此不愿投入资金购买防范环境风险的保险产品。另一方面,我国关于环境污染相关的法规还不够完善,尤其缺少污染赔偿方面的法律规定,使得大多数企业在造成环境污染后将相关的损失转嫁给政府和社会。
二、缺乏有效的风险分散机制
发达国家的保险市场历史悠久,在环境污染责任保险出现之前,综合赔偿责任保险就承保突发环境事故,积累了丰富的承保经验和损失数据,为环境污染责任保险的实施提供了必要条件。其次,发达国家拥有大量的再保险机构,尤其是规模大、资金充裕、风险管理经验充足的跨国性再保险公司,使环境风险在全球范围内得到充分的转移和分散。另外,发达国家的资本市场相对成熟、稳定,金融产品种类繁多,保险公司投资渠道宽泛,通过使用各类金融工具有利于保险公司将风险向资本市场转移,增强了保险公司的承保能力,降低了保险机构所承担的风险。
反观我国,保险起步晚,缺乏历史数据,再保险市场不够完善,资本市场受政府管制,致使我国保险业缺乏有效的风险分散机制,保险公司为了保证稳健经营,费率厘定过高,形成了产品需求、供给的恶性循环。
三、环境污染责任保险定价和损害赔偿缺乏指导
目前环境污染责任保险的推广还面临着许多技术性问题,如国家尚未制定环境风险评估方法、污染损害认定和赔偿标准等。由于缺乏环境风险评估方法,环境风险的识别和量化难度很大,而且行业和企业间的差异也比较大,保险公司很难判断企业的环境风险并根据企业的环境风险进行产品定价。而且,由于各家保险公司规模不同,经营管理水平不一样,如若没有统一的标准,规模较大的公司可以利用自身的规模效益,提供更具竞争力的产品,让小规模保险公司退出环境污染责任保险市场,不利于环境污染强制责任保险业务的开展与推广。此外,由于缺乏国家环境污染损害认定和赔偿标准,保险公司从保护自身利益的角度出发制定赔偿条款,导致大多保险产品出现赔偿范围窄、免责条款过多等问题,削弱了它的公益性,盈利性的特征过于明显。因此,相关环保标准的缺失,已经影响到环境污染责任保险的推广程度和政策目标。
从以上分析可以看出,为保证我国环境污染强制责任保险制度的顺利实施与推广,首先,政府应完善相关法律法规,明确企业在环境污染事故中的赔偿责任,并强调环境污染责任保险的强制性。其次,政府应出台相应的优惠政策,比如税收减免等,不仅可以吸引更多企业购买环境污染责任保险,增加产品需求,也能激励保险公司积极进行相关产品开发,风险防控,并且有了政府的财政支持,可以降低保险公司的经营风险,有利于增加产品供给。最后,国家应尽快制定环境风险评估方法、污染损害认定和赔偿标准等,解决产品的定价及损害赔偿难题,促进环境污染强制责任保险的实施与推广。
参考文献:
[1]周道许.我国环境污染责任保险发展的路径选择与制度构想[J].环境经济,2011(5):23-35
发展循环经济,是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的必然要求,符合当今世界发展潮流。绿色企业体现了循环经济特征,创建绿色企业是发展循环经济的有效途径。
一、循环经济的概念及本质
循环经济本质上是一种生态经济,它要求运用生态学规律来指导人类社会的经济活动。传统经济是一种由“资源-产品-污染排放”单向流动的线性经济,其特征是高开采、低利用、高排放,通过把资源持续不断地变成为废物来实现经济的数量型增长。与此不同,循环经济倡导的是一种与环境和谐的经济发展模式。它要求把经济活动组织成一个“资源-产品-再生资源”的反馈式流程,其特征是低开采、高利用、低排放。所有的物质和能源要能在这个不断进行的经济循环中得到合理和持久的利用,以把经济活动对自然环境的影响降低到尽可能小的程度。
循环经济以资源高效利用和循环利用为核心,以“三R”为原则(即减量化、再使用、再循环原则),以生态产业链为发展载体,以清洁生产为重要手段,达到实现物质资源的有效利用和经济与生态的可持续发展。
循环经济在发展理念上就是要改变重开发、轻节约,片面追求GDP增长;重速度、轻效益;重外延扩张、轻内涵提高的传统的经济发展模式。把传统的依赖资源消耗的线形增长的经济,转变为依靠生态型资源循环来发展的经济。
二、绿色企业的循环经济特征
近年来世界各国开始倡行环境保护,消费者、政府都要求企业必须依照环保法律执行生产符合环保法令的产品,建立回收系统或采用天然原料,创立绿色企业。作为绿色企业,它应该具备以下几个条件:
1.生产绿色产品。从设计、制造、销售到回收处置的全过程中,对环境无害或危害较少,符合特定的环保要求,有利于资源再生的产品。
2.使用绿色技术。绿色技术是指能够节约资源、避免和减少环境污染的技术,是绿色管理的核心内容。绿色技术可以分为末端处理技术和污染预防技术。末端处理技术是在默认现有生产体系的前提下,对废弃物采用分离、处置、处理和焚烧等手段试图减少废弃物对环境的污染的技术;污染预防技术则着重于污染源头的削减。绿色技术是解决资源耗费和环境污染产生的主要办法,它既可以为企业带来效益和增强竞争力,又可以在不牺牲生态环境前提下发展,是建设绿色企业的关键。
3.开展绿色营销。绿色营销即企业在市场调查、产品研制、产品定价、促销活动等整个营销过程中,都以维护生态平衡,重视环保的“绿色理念”为指导,使企业的发展与消费者和社会的利益相一致。绿色营销应包括收集绿色信息、发展绿色技术、开发绿色产品、实行绿色包装、重视绿色促销、制定绿色价格、选择绿色渠道、树立绿色形象、提供绿色服务等,将资源的节省再生与减少污染的环保原则贯穿营销活动的始终。
可见,绿色企业的主要特征是把生态过程的特点引申到企业中来,从生态与经济综合的角度出发,考察工业产品从绿色设计、绿色制造到绿色消费的全过程,以其协调企业生态与企业经济之间的关系,主要着眼点和目标不是消除污染造成的后果,而是运用绿色技术从根本上消除造成污染的根源,实现集约、高效,无废、无害、无污染的绿色工业生产。绿色企业比一般企业能更高效地利用资源和能源,以较少的物耗、能耗生产出更多的绿色产品,并能使在一般企业中被排出厂外的废弃物和余热等得到回收利用,可大大提高绿色企业的循环经济综合效率,而非单纯的经济效率或生态效率。
三、创建绿色企业发展循环经济
创建绿色企业是现代企业发展的新阶段,具有强烈的时代气息和人文气息,是时代进步的产物。我国发展循环经济,建立和完善绿色企业,主要有以下实现途径:
1.发展循环经济,加强资源综合利用,实现绿色和清洁生产。循环经济是以资源循环利用为特征,以“减量化、再利用、资源化”为原则,以最有效利用资源和保护环境、实现可持续发展为目的的经济发展模式。清洁生产其实质是一种物料和能源消费最小的人类活动的规划和管理,将废物减量化、资源化和无害化,或消灭于生产过程之中。清洁生产兼顾了经济效益和环境效益,最大限度地减少了原材料和能源的消耗,实现了在生命周期内对产品进行全过程的管理,从根本上解决了环境污染与生态破坏的问题,带来很高的环境效益,同时还可以在技术改造和工业结构调整方面大有所为,创造显著的经济效益。这正与绿色企业所追求的目标(生存、获利与发展)相一致,与循环经济的基本要求即资源的循环利用相符合。因此实现绿色企业重要途径就是推行清洁生产,发展循环经济,按照少投入、低消耗、多产出的集约化方式生产,实现生产全过程的污染控制,进而走上经济、环境、资源协调发展之路。
2.通过企业技术改造创建绿色企业。积极采用新工艺、新技术,在改造落后的工艺流程中建成生态工艺,使全流程变成无废料工艺;依靠科技创新,降低废料产出率,提高资源的回收率。同时加快以生态原理为主要基础的绿色技术,特别是生态型高新技术的创新和扩散,建立可持续发展的绿色技术体系。
3.系统规范地建立绿色管理体系。绿色管理系统化、标准化是国际企业管理的发展趋势。我国企业要建设绿色企业,经营者必须根据企业的现实情况,以环保认证标准为参照,分析影响环境的因素,培养员工的环保意识,树立企业的绿色理念,在产品设计生产、原料采购、营销行为等经营管理的全过程建立标准规范的绿色管理机制。
参考文献:
当下,绿色化学及其引发的产业革命正在世界范围内兴起,对发展中的中国是宝贵的机遇。面对有史以来最严重的人类环境危机,绿色化学追求的是变废为宝,从源头上致力于禁止生成污染物,大幅度提高经济效益,能有效保护环境,是值得深入研究和实践的重要课题。
一、绿色化学研究范围及特点
(一)绿色化学的研究范围
绿色化学又被称为绿色技术、环境友好化学等,也就是用化学技术方法减少或消除有害人类健康与生态环境的原料、产物等的生产及使用的化学[1]。绿色化学研究的环境副作用要尽可能小,并且在经济、技术下可行,是预防污染、保护环境的有效途径。绿色化学研究范围为:一是研究、设计、选择对环境、人类健康友好的起始物、原材料,二是研究最佳的催化剂、转换反应,三是重新设计更安全的目标产品。当下,绿色化学研究重点包括:重新设计更安全的化工产品;探索更安全的、新的、环境更友好的产品合成路线、生产工艺;优化化学反应条件,降低对环境及人类健康的危害,减少产生、排放废弃物。此外,绿色化学的原则包括:预防污染优于治理污染;增强原子经济性;尽可能减少有毒原料及产物;设计安全的化学产品;选用无毒无害助剂、溶剂;科学使用并节约能源;用可再生资源替代资源性化学产品;减少不必要的步骤;使用高选择性催化剂优于采用化学计量助剂;注重产物的易降解性;改善分析方法,实行污染物在线监控;减少对易燃易爆物质的使用,排除事故隐患。
(二)绿色化学的主要特征
一是绿色环保。传统的化学化工产业严重污染和破坏环境,威胁人类生存,边污染边治理是不行的,要加强事前预防,而绿色化学提供了预防环境污染的新途径,绿色环保是其核心特征,通过新技术减少污染物排放,最终实现零污染、零排放。绿色化学理念是当今世界很多国家发展化学化工产业的新方向。二是技术革新。绿色化学致力于保护环境、促进可持续发展,选择各种各样的新技术、绿色原料、清洁能源,选择无害工艺生产化工产品,逐渐将原有技术取代,减少污染物排放。绿色化学的新技术能从化学原子层面来提高化学反应的转化率,提高使用原料原子的效率,实现无污染、零排放,生产新的环境友好产品。三是效率优化。绿色化学期望将反应物原子彻底转化成最终的产物,不选择有害辅助剂,整个化学反应过程无害、无毒,生产效率优化,预防污染优于治理污染,且在优化效率的同时综合考虑化学设计保持产品既有的功效,降低产品的有毒有害性;选择清洁能源,减少使用并逐渐代替污染能源,减少化学合成方法中的衍生步骤,实时监控有毒有害物质,让其快速降解。
二、绿色化学的应用
(一)研制新材料与新燃料
人类从工业发展中获得各种各样的材料,这些材料在帮助改善人类物质生活的同时产生大量垃圾,恶化人类生存环境。为不破坏环境,又不影响人类物质生活的改善,研制环境友好型新燃料、新材料是绿色化学最主要的任务,包括环保汽油、生态协调废料、低毒高效的农药、可自然降解的塑料等,从而用无毒无害原料生产化工产品,有效环节环境污染。如作为煤炭生产与消费大国,生产和使用燃煤的过程中产生大量二氧化碳加速全球气候变暖,而净煤技术能帮助解决燃烧煤炭这一最严重的环境污染问题,只是污染难以根除,且煤储量有限,所以解决能源问题最根本的出路在于应用绿色化学开发新的洁净能源,包括直接的太阳能、洁净的核聚变能源等。
(二)绿色产品开发与生产
绿色产品指的是在使用中及使用后不会对人体健康、生态环境造成危害的产品,其使用功能及寿命合理,方便回收、利用、再生,报废之后也方便处理,容易在自然环境里降解[2]。如购物袋使用再生纸制作,或用能重复使用的布料制作,在节约宝贵资源的同时减少排放固体垃圾。又如人们大量使用的发泡塑料聚苯乙烯快餐盒被丢弃后就变成垃圾,在自然环境下需要数百年才能降解,严重影响环境,为加速其自然降解,在生产时就可加入化学助剂、光敏剂等,使其只需几个月时间就分解成无害物质,保护好环境。但化学工作者们的努力尚属初步范畴,绿色在合成路线中可能很局部。要想真正应用和发展绿色化学,就需从观念、理论、技术等方面进行全面的创新,这既是合成化学面临的挑战,也是合成化学革命性发展的绝佳机会。
(三)绿色化学与环境治理
随着绿色化学学科的逐步形成,短期内通向绿色化学的途径隐约可见,这足以说明绿色化学是有效的、有益的。站在科学的角度,绿色化学更新并发展了传统化学思维;站在环境的角度,绿色化学致力于消除环境污染源头;站在经济的角度,绿色化学对资源、能源进行合理利用,大大降低生产成本,与可持续发展要求相符。绿色化学的目的就在于将现有的先污染、后治理的化工化学生产技术路线转化成根除污染源头,但需要强调一点,绿色化学、环境治理是两个不同的概念,后者是治理已经污染的环境,让其恢复污染之前的面目,前者是阻止生成污染物,也就是预防环境污染,既然绿色化学不使用、生成和排放污染物,就不会出现污染环境的问题[3]。所以只有采取绿色化学途径发展环境友好化学技术、化工技术,解决可持续发展与环境污染之间的问题,实现对环境的有效保护。
三、结语
化学工业技术正在高速发展,绿色化学的应用日益广泛,大大推动绿色化学产业的进步。在今后的发展中,只有充分重视绿色化学产业的发展,从源头上治理环境污染,从根本上尽可能减少污染物,尽早实现零排放,才能践行绿色化学对保护环境的标本兼治理念,这是加强环境保护的必由之路。
参考文献:
一、环境保护在国民经济可持续发展战略中的重要意义
可持续发展战略指的是一个国家为了实现社会、经济、环境和生态的协调发展,保持发展的永续性和适度而实施的人口、资源、社会、经济、环境等全方位的谋略。与我国的实践相结合,可持续发展战略包含几方面的内容:
1.可持续发展战略的保障是以社会公众的广泛参与和合理的政策、制度。在可持续发展战略推进的基础上,实践表明依靠政府行政力量实施自然生态和环保的协调是绝对不够的,应积极学习发达国家,注重运用法律手段、经济政策以及市场机制作用的发挥来促进可持续发展。
2.可持续发展战略立足于经济发展基础之上。重点是经济发展为基础,不仅是说要使经济增长保持一定的速度,尤其重要的是经济增长的质量也要提高。对我国来讲,要对原来那种高消耗、高污染、高投入的经济增长方式进行改变,实现从粗放型转向集约型的经济增长方式。
3.可持续发展的战略目标是以谋求社会的全面进步,科技进步是可持续发展的杠杆。
4.可持续发展战略依托于良好的生态环境和资源的可持续性利用。经济发展和人类生存的基本保障是生态环境和自然资源。
二、环境与经济发展不协调的因素
环境与经济发展不协调的主要原因是我国急于对发展落后的状况进行摆脱,开发利用资源成为很多地区经济增长的重要来源。资源型和粗放型是经济发展的主要特征,只对经济量的增长重视,而缺乏对提高质的认识;而环境的脆弱性特征也得以表现,由此导致一系列环境问题。
粗放型、资源型的经济发展模式直接影响生态环境,尤其是对不稳定的而敏感的生态环境脆弱区,会使生态环境的脆弱性加重,更加恶化生态环境。从经济发展历史来说,生态环境的恶化和资源开发利用活动有着必然的联系。农业社会发展的主要自然资源是耕地,在有限的土地生产力条件下,增加的人口促使人们对更多的耕地进行开垦,使生存需求得以满足,大规模的盲目开发带给生态环境一定的压力,促使生态环境进一步退化。
三、加强环境保护对我国经济可持续发展的分析
1.科技进步使经济可持续发展得以推进
对经济发展来讲科学技术有巨大的推动作用。经济发展的动力是科技进步,科技进步也是处理环境与经济协调发展的关键措施。凭借科技进步研究开发少废、无废、节能、节水的新工艺、新技术,可使资源利用率和劳动生产率得以提高。如清洁生产技术的推行可使能耗和原材料最大限度的减少,兼顾了环境效益和经济效益。发展环保产业,对先进的环保设备和技术进行开发推广,把科技成果向防治污染的技术转化,既可以促进经济发展又可以保护环境。所以,称环保产业为“朝阳产业”,其发展前景非常广阔。
2.协调经济与环境发展
有效的环境管理方法是通过市场信号和价格实现资源的合理配置。第一,开展核算、计价资源,用有偿使用的措施,在成本里纳入生产过程的环境代价,这有利于资源节约和环境保护。第二,市场机制对技术进步极大激发,新工艺、新技术的开发,有利于资源使用效率的提高,使一些不必要的浪费降低。“绿色产业”的发展依靠科技进步,通过环境标志认证,在国际市场上提高产品的竞争力,并对“绿色贸易壁垒”予以打破,方便实现经济与环境协调发展。第三,通过市场机制可以使环境问题中的“政府失灵”得以解决,环境问题的“政府失灵”指的是因政府行为致使环境管理和环境政策的失效,从而生态破坏和环境污染加大。如CDP核算方法与我国国民经济核算体系存在一个严重缺陷,就是没有包括自然资源与环境的代价,诱使人们单纯追求经济增民速度和经济系统,致使出现“高增长,高污染”和“有增长无发展”的现象。
3.调整产业结构,向新型工业化道路迈进
传统的经济发展模式以“高投入、高消耗、高污染、低产出”,为主要特征,由于其盲目开发和粗放经营导致环境生态的失衡以及自然资源的浪费,对生产力的发展具有极大的限制,通过实践证明这种经济发展方式非常不可取,我们必须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对产业结构进行调整,努力走新型工业化道路。新型工业化道路,指的是经济效益好,科技含量高,环境污染少,资源消耗低,能充分发挥人力资源的道路。要在新型工业化道路上,不断提升产业层次和优化调整经济结构,使经济增长方式切实转变,进一步增加发展循环经济的效益和质量,在经济结构战略性调整中实现大力发展循环经济。在调整工业经济结构中,立足于资源利用效率的提高,降低污染物排放强度,对产业结构进行优化,对污染环境、浪费资源的落后设备、工艺和企业继续淘汰和关闭,用生态技术和高新技术改造污染重、能耗高的传统产业,积极开发降耗、节能、减污的高新技术产业。
4.法规体系健全和完善,保障实施经济和环境保护的可持续发展
建立、完善环境法规、法制建设是实施经济可持续发展和保护环境的法律保障。环境法规作为自然与人关系调节的措施,通过规范行为主体可控制或预防环境破坏和污染的发生,另外,也是对以生态环境良好和资源持续利用为基础的可持续发展的制度化和具体化。完善与实施环境保护法和提高公民与企业与环保意识,对我国经济实施可持续发展战略具有深远而重大的意义。要不断加强技术创新和研发,推动产学研结合,引领资源科技和环境、能源发展,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努力建设创新型国家。
一、绿色营销产生的背景
随着社会的发展,当今市场最具有生命力的五种营销方式分别是“绿色营销”,整合营销,网络营销,直复营销及特许经营。现代市场营销的基本观念是“以消费者需要为企业经营活动的出发点和归宿。”如果我们说这一观念的产生相对于以往的生产观念、产品观念、推销观念而言是一次企业经营思想上的革命的话,那么,绿色营销观念将掀起企业经营管理领域的一场新的“革命”。
人们面对日趋严重的生态平衡,大气污染和生物灭种等环境危机,越来越认识到在工业发展和科学技术后遗症这些表象后面,隐藏着深刻的文化价值观念问题。今天,我们普遍感觉到正是那种过度掠夺式的消费方式和不可持续的生产方式,造成了这种威胁到人类生存和发展的环境危机,传统的生产方式和企业行为缺乏生态观念,那种对自然资源釆取杀鸡取卵、竭泽而渔的方法,以追求一已的、一时的高效益、高速度的经济增长,必然会造成环境污染和生态破坏,严峻的现实要求我们必须由单纯经济目标向追求“经济——生态”双重目标转变,资源配置逐步向“可持续发展战略”转变。1992年联合国在里约热内卢召开的环境和发展会议制定了《21世纪议程》,该《议程》指出:地球所面临的最严重的问题之一就是不适当的消费和生产模式,导致环境恶化,贫困加剧和各国发展失衡。
20世纪90年代以来,风靡全球的绿色革命为企业带来了勃勃生机。树立绿色营销观念,开发绿色产品、开拓绿色市场,已成为21世纪企业营销发展的新趋势,也给企业创造了新的机遇。绿色营销观念认为,企业在营销活动中,要顺应可持续发展战略的要求,注重地球生态环境保护,促进经济和生态协调发展,以实现企业利益、消费者利益、社会利益及生态环境利益的统一。
二、绿色营销的特征
所谓绿色营销是指以保护环境和回归自然为主要特征的一种绿色营销活动。这种营销活动的主要特征是:
1.提倡绿色消费意识。就绿色产品购买意愿而言,绿色消费者除了关注购买和消费过程,还关注产品的生产过程和产品的处置问题(如可回收等)。随着环境保护意识的增强,人们的思维方式、价值观念乃至消费心理和消费行为都发生了变化,日渐出现了公众对环境保护的渴望,人们开始关心消费的环境代价,呼唤既无污染又有益于健康的绿色产品。据市场调研报告表明,91.6%日本主妇对绿色食品感兴趣,大约50%的法国人、80%的德国人在超级市场购物时,都愿意挑选环保商品。在美国,有30%的消费者声称他们关心大公司的环境记录,有84%的消费者在购买产品的时候会考虑公司环保方面的声誉。绿色消费观念代表了当今世界公众消费观念的新朝流。
2.“绿色”标记贯穿于绿色营销的整个过程。绿色营销与其它营销方式根本区别就在于,企业在市场调查、产品开发、分销和售后服务等活动中,都和维护生态平衡、重视环境保护,提高人们的生活质量和情趣的“绿色”观念紧紧相联,并将其贯穿于营销活动的始终。
3.绿色营销在注重满足消费者需求并由此取得利润的同时,要符合环保的要求,满足社会的长远利益。它表明企业在发展中享有正当合理利用自然资源的权利和享有清洁、安全的环境的权利,但又必须承担环境保护的责任。
4.绿色营销能实现经济效益、社会效益和环境效益的统一,企业在获得持续利润的同时,可以使企业获得竞争的优势。
5.采用绿色标志。采用绿色标志是绿色营销的重要特点。我国现行的绿色标志,是由国家指定的机构或民间组织依据环境标志产品标准及有关规定,对产品的环境性能及生产过程进行确认,并以标志图形的形式告知消费者哪些产品符合环境保护的要求,对生态环境更为有利。
三、实施绿色营销的战略意义
1.企业实施绿色营销符合社会可持续发展战略的需要。近几年来,我国城市大气环境,水资源污染问题日益严重,企业作为环境污染的主要制造者,必须认识到企业生产的产品只有顺应社会可持续发展战略的要求,才能得到社会的承认,并获得良好的效益。
2.绿色企业形象是高素质企业的象征。以发展循环经济、促使人类社会可持续发展为目标的绿色企业形象的树立,是企业及其经营者注重经济效益,社会效益与生态效益的统一,注重企业的社会责任和长远发展的高尚思想境界的体现。追求绿色形象的企业,其理念和行为符合现代社会发展的根本利益,是现代企业的楷模。
3.实施绿色营销有利于打破绿色壁垒。随着国际贸易的不断发展,国际贸易中最隐蔽、最棘手和最难对付的贸易障碍——绿色壁垒产生了。加入WTO以后,我国企业逐步向外向型发展,一些发达国家也以环保为名,构筑起的“绿色壁垒”,对我国和其他发展中国家的出口贸易产生了极大冲击。通过强化绿色观念,重视绿色设计,推行清洁生产,强化绿色包装,积极争取ISO14000认证等措施来实施绿色营销,要树立绿色企业形象,是突破“绿色壁垒”的重要举措。
四、我国实施绿色营销的现状分析
目前国内企业的绿色营销在博弈中很容易陷入“囚徒困境”的尴尬境地。中国绿色产品市场还处于市场引入期,人们的绿色消费观念淡薄,绿色消费水平还很低,绿色产品引入市场需支付巨额费用,并导致利润为负值(绿色产品成本含生产成本和环境成本),从而使广大企业陷入“囚徒博弈”的营销两难困境。
我国绿色营销的发展尚处于起步的阶段,与发达国家相比存在较大差距。这是因为:第一,企业在资本的原始积累时期,追求利润最大化和实现规模快速扩张是企业行为的主要目标,表现为宏观的、长远利益的生态环境因素远未成为影响企业运作的“内生变量”。第二,我国的环境产权机制不健全,政府的环境立法和司法制度存在诸多问题,特别是基层政府出于地方主义的利益保护,对环保法规执行不严,职能部门在生态环境的管理上亦缺乏力度。第三,受经济发展水平的限制,我国消费者对绿色产品的需求整体水平较低。第四,社会范围内的环境意识还有待提高。由于上述原因,我国除若干大城市之外,绝大部分地区消费者的绿色消费意识尚未形成,除了少数具有领先水平的企业之外,绝大多数企业的环保意识仍然十分淡薄。如果这种情况不能迅速改变,我国21世纪经济可持续发展目标和国家生态安全计划都将成为泡影,企业在即将到来的全球竞争中,也不可避免地陷于被动甚至遭致灭顶之灾,我们相信这绝非杞人忧天或者危言耸听!
一、引言
生物技术具有和其他现代高新技术相同的主要特征,诸如开发周期短、效益高的特点,从现阶段来看已经突破了基础的理论研究阶段,从自20世纪70年代以来开始逐步进入技术应用阶段。随着现代生物技术理论研究的不断深入,其应用的范围得到了进一步的拓宽,不但在食品工业、高新技术农业、药品和发酵工业中得到了广泛的应用,同时还在环境科学、环境监测评价及防治中发挥着极其重要的作用。可以预见,生物技术必将成为环境科学中重点应用的技术。
二、生物技术的研究要点
1.生物技术的研究特点
1.1以生物作为研究对象,不过多地依赖于地球上的有限资源,主要在于对再生资源的开发和利用。
1.2研究环境相对简单可行,生物技术的研究基本上都是在常温、常压下进行,研究过程相对简单,可实现连续化操作,同时具有良好的环境友好性,能有效地节约能源,减少对环境的污染。
1.3利用生物技术开发的生物制品具有纯度高、质量优和安全可靠的特点,是未来新产品开发的一个新途径。
1.4能有效的解决传统技术下不能予以解决的难题,能根据人类的需求对生物的品种进行合理的改良,创造出更加具有经济价值的生物类型。
三、常规监测技术中微生物的应用
水体中的致病菌有可能引起各种传染病,因此,水质的细菌学测定,特别是肠道细菌的检验,在环境质量评价、质量卫生监督等方面具有重要意义。由于致病菌在水中存在的数量较少,直接监测比较困难,而且检查结果为阴性也不能保证绝对安全,因此在实际工作中常选用粪便污染指示菌——大肠菌群作为代表 。另外还有发光细菌法、污染物致突变的微生物监测,藻类与水质污染监测方式,用于监测水环境的微生物学指标是可行的。
四、生物传感器
1.BOD微生物传感器检测仪(BODs)
生物化学需氧量(BOD)是环境监测工作中的一项重要指标,它表示水中污染物的综合污染程度。目前国内外普遍规定样品在 20℃的温度中培养5d,分别测定培养前后的溶解氧, 二者之差即为BOD5 值,以氧的 mg/L 表示。但该方法操作较复杂,耗时长,且干扰因素多,结果准确度及重现性差,不能及时为环境管理和决策、科研、事故污染鉴定等提供科学依据,无法满足当前环境监测中快速测定的要求。因此,快速、准确测定水体中 BOD 一直是环境监测中的一大难题,而BOD微生物传感器检测仪就能满足这一要求,因此得到广泛应用。
2.DNA生物传感器在环境污染监测中的应用
基于生物催化和免疫原理的生物传感器在环境领域中获得了广泛应用。近年来,随着分子生物学和生物技术的发展,人们开发了以核酸探针为识别元件,基于核酸相互作用原理的 DNA 生物传感器。该传感器可用于受感染微生物的核酸序列分析、优先控制污染物的检测以及污染物与 DNA 之间相互作用的研究,在环境污染监测中具有潜在的巨大应用前景。
3.可检测化学制剂和生物制剂的生物传感器
美国田纳西大学(位于美国田纳西州诺克斯维尔)的研究人员利用由生物工程技术制成的、存在杂质时会发出蓝绿辉光的微生物,开发成功一种基于芯片的环境生物传感器样品。这种被称为生物发光型生物指示器IC(bioluminescent bioreporter IC,简称 BBIC)的器件技术可在众多的应用(从航天器到反恐)中巧妙地检测出氨、锌等各类化学物质。
4.光纤化学/生物传感技术
光纤技术与光谱分析技术的有机结合就构成了光纤传感技术。光纤传感技术突破了光谱分析的传统模式,光可由光纤直接导入样品,而样品不必放入光谱仪中就能进行测定。特别适用于环境污染物、生物药物,以及生产过程的原位、在线监测和对样品的无损测定。早在十几年前,人们就曾经预言:光纤传感技术的出现将不可避免地引起分析实验室及分析控制仪器的又一次革命。随着环境科学与生命科学的发展,对各种与人类生存环境密切相关的化学物质的测定和变化过程的监测,已显得特别突出和重要。由于光纤化学/生物传感技术具有实时、在线及远距离自动监测和对样品无损测定等特点,人们对它在海洋环境监测中的应用给予了较多的关注,特别是在溶解氧、pH、湿度和水质毒性等监测要素的应用。
五、生物大分子标记物
随着社会对环境保护的日益重视和分子生物学技术的发展,将生物大分子标记物的检测应用到环境监测中已经成为一种趋势。生物大分子标记物检测由于其测定指标全面、准确、系统且具有特异性等优点。生物大分子标记物是指生物体内的一些对外界环境变化敏感并能产生一些可检测变化的大分子物质,这些大分子物质能够反映环境变化对生物体的影响。
1.核酸分子标记物检测
核算分子标记物检测方法有核酸分子损伤检测技术、报告基因标记技术及DNA芯片技术。
2.蛋白分子标记物检测
环境中的许多污染物能直接与生物体内的蛋白质发生反应从而对生物体产生影响,或者诱导 (或抑制)生物体内一些基因的表达从而影响生物体内一些蛋白质的量。因此,生物体内的许多种蛋白都可以作为环境中有害物质暴露的生物标记物应用于环境监测中。蛋白分子标记物检测方法有酶分子标记物检测、金属硫蛋白( Metallothione in ,MT)的检测、热休克蛋白( Heat Shock Prote in , HSP)的检测及抗氧化剂防御系统的检测。
六、微核技术
应急管理系统应急管理系统主要完成平台日常的管理工作,由风险源管理子系统、应急资源管理子系统、应急预案管理子系统、应急知识库管理子系统及平台管理子系统构成。风险源管理子系统主要完成企业环境风险源的日常管理工作。由风险源申报、管理、识别、分级等功能构成。各企业可登录平台企业端进行本企业的环境风险源基本情况申报,平台依据区域特征污染物识别区分方法、理化特性、扩散规律等对风险源进行识别与分级,并在政府端对区域内所有风险源进行统一管理和统计分析,并在GIS地图上进行标注。应急资源管理子系统提供应急救援专家信息、救援队伍信息、救援保障机构(包括医疗机构、公安机构、消防机构、运输保障机构、通信保障机构)、技术支持机构(包括气象部门信息,水文等监测部门信息等)、疏散目的地管理等信息。应急预案管理子系统实现各级政府及各企业预案的增加、删除、查询、编辑、预览、、组织评审等功能,还可查询敏感区域内的受体在典型污染物质泄漏时进行规避疏散的路线方案等。同时在这些预案库的基础上提供预案启动条件,以界定事件发生时启动相应级别的预案。应急知识库管理子系统可实现化学品特性及事故处置方法、安全防护知识、相关法律法规和环保等标准规范信息的查询、修改等。系统还将各种危化品及环境污染事故组织成案例库,供应急时查询相似案例,或日常用来进行应急人员的培训。平台管理子系统可对用户实施严格的身份认证与权限管理,统一管理用户信息和权限,分级分层管理各类数据。
应急接报管理系统还可查询历史报警事件,跟进每一个警情的处理进度等。风险动态模拟仿真及快速评价系统集成了危险品泄漏、火灾及爆炸模型,并针对煤化工产业区主要特征污染物,建立了大气环境风险预警指标体系及快速评价系统,可进行基于GIS的大气环境风场及浓度场模拟。这些模拟结果可预测重大环境污染事件发生时,受影响严重的区域,指导需要疏散及规避的受体,为政府进行应急决策提供重要的支持及评价。应急决策支持系统包括案例匹配子系统、智能方案生成子系统。在应急状态下,决策系统首先会查询系统案例库,看是否有与之相匹配的案例,查询结果会按照相似度排列,由决策人员根据相似度选择一个最为接近的案例,调用其应急方案,快速展开应急工作。若没有合适的案例,智能方案生成系统则根据动态模拟仿真的结果,匹配应急预案,生成应急救援方案,包括事件处置及资源调配等。决策者还可以利用GIS空间分析技术,确定最佳救援路线,确定需要疏散的人群范围及疏散目的地及路线,并且根据实时监测信息及模拟预警信息预测事件的发展,及时调整决策方案。应急评估与总结系统应急评估与总结系统主要工作于事件应急的阶段性工作之后,包括应急总结分析子系统、应急预案评价子系统、救援案例管理子系统。可在应急结束后,回放应急过程中的决策及处置救援过程,进行分析总结;并且对应急中使用的预案进行评价及修改,将本次应急事件作为案例加入系统案例库中以供后续应急参考。
系统结构以B/S为主,兼顾C/S(复杂科学计算等),采用面向对象的JAVA语言,客户端采用JSP技术和支持远程异步调用的AJAX技术,服务器端采用Servlet+Hibernate。另外,系统以XML作为数据交换的中间介质,屏蔽了数据源格式差异,在不影响现有部门系统正常使用的前提下,实现了不同应急系统间的数据交换与共享,并且不增加原有业务系统的复杂度[7]。系统采用WEBGIS技术作为应用支撑,建立了基于GIS的风险源识别监控、应急救援网络系统,有助于环保部门及时了解、掌握风险源状况,有效地对风险源实施监控及预警、对各敏感受体进行及时有效的应急救援。整个系统由基础服务支撑平台、数据库系统平台、综合应用系统平台和公众信息服务平台4层框架结构组成,基础服务支撑平台系统的技术设计是否合理、先进,决定着整个业务系统的适应性、扩展性和可维护性,以及决定了系统随业务变化能否长期正常运行和使用。数据库系统平台实现数据的存储和管理。地理信息数据库用来存储系统所需的地理信息,包括属性数据及空间数据,如污染源的分布、城市行政区划、交通网等图层数据集。业务数据库存储大量的属性数据及文档数据、模型数据,如应急处理处置方法、环境污染案例、各级应急预案及大气污染扩散等模型等。综合应用系统平台不仅可以进行事发前的日常管理,如风险源、应急预案、应急演练、应急资源及平台系统的管理;当突发事件发生时,进行在线监测预警,事故接报管理,启动应急预案,动态生成优化的事故处置方案和资源调配方案,给应急提供辅助决策支持;事故应急结束后还能提供事件的总结评估及预案和案例的评估管理。公众信息服务平台包括申报登记、门户网站、信息等。在日常管理中企业可通过网站进行风险源申报登记,以方便政府进行统一的识别监管。当应急事件发生时政府可通过门户网站、短消息平台等进行应急预警消息的;应急结束后,应急结束等善后信息。该平台目前已试用于煤化工产业集聚区,运行效果良好,环境污染事件应急平台结合应急资源管理、风险模拟预警、辅助决策分析、GIS空间分析等技术,以科学化、可视化、网络化的方法,为突发重、特大环境污染事故应急救援指挥和处理处置提供全流程、全方位的数据基础和决策支持,并服务于日常环境安全生产管理工作。该平台易部署,具有很强的适应性、可维护性及可扩展性,可在整体上提高化工区域抵御突发事件的能力,最大限度地减少环境污染、人员伤亡和财产损失。另外,平台还预留了与安监、公安、消防、医疗救护及专业救援队伍等多方面单位的接口,很容易整合现有的各级应急力量和应急资源,实现各部门之间的信息资源共享,建立健全统一的事故救援指挥体系,有助于事故应急救援工作的顺利开展,并引领突发环境污染事件从被动应付型向主动保障型战略转变。
生态建筑材料的概念来自于生态环境材料,是指在材料的生产、使用、废弃和再生循环过程中以“与生态环境相协调,满足最少资源和能源消耗,最小或无环境污染,最佳使用性能,最高循环再利用率”要求设计生产的建筑材料。其主要的价值体现是节约资源和能源,能够减少建筑装修时产生的环境污染,避免温室效应与臭氧层的破坏,其次生态建材易于回收,可循环再利用。与普通建材相比,具有很高的性价比。生态建筑遵循可持续发展原则,以高新技术为主导,针对建筑全寿命的各个环节,通过科学的整体设计,创造高效、低耗、无废无污染、健康舒适、生态平衡的建筑环境,提高建筑功能、效率与舒适性水平,保护生态环境,有效利用自然资源,充分展示建筑与人文、环境及科技的和谐统一。
1 生态建筑装饰材料的主要特征
1.1 节能特征。节能特征指使用生态建筑装饰材料,通过改善建筑围护结构保温、隔热性能,提高供暖、通风和空调设备、系统的能效比,达到节省能源的目的。我国在大力推动生态建筑的形势下,一些大企业也纷纷推出节能建材。
1.2 环保特征。完整意义上的环保建材是指:从原材料的采集、生产制造到包装运输、销售、使用等所有相关环节都符合对环境无害化的要求。环保建筑装饰材料的特征是:无毒、无害、无污染,在施工过程中和入住后都不会散发有害辐射、挥发有毒气体。并且有阻燃性、不锈蚀霉变,即使遭遇火灾燃烧也不会产生有害烟气。对环境的破坏最小化,具有保护环境的作用;墙面装饰材料:环保型墙面装饰材料主要类别有乳胶漆、水溶性涂料、溶剂型涂料等,由于这类产品无毒和低毒,对人体和环境污染较小,应用最为广泛;吊顶装饰材料:主要品种有矿棉吸声板、金属吊顶装饰板等,无毒、无污染,并具有轻质、吸声、阻燃、隔热、工厂化施工的优越性能,是公共建筑首选的环保装饰吊顶材料。
1.3 健康特征健康装饰材料的特征:通过高新技术,使装饰材料在保留使用功能的前提下,实现杀菌或抑制微生物生长进而达入到长期卫生、安生、保护人体健康的目的。近年来的特征/抑菌技术已被广泛地应用于建筑装饰材料领域,如玻璃、陶瓷及釉面砖、塑料、油漆、涂料中,抑菌材料对金黄色葡萄球菌、大肠杆菌、黄曲霉、土曲霉等八种霉菌有抑制作用。
1.4 高品质特征。高品质指选用最新科学技术研制生产了的装饰材料。不但有良好的装饰效果,节能、环保健康的特点,同时材料的功能更强大,性能更优越。如氟碳涂料,它是以含氟共聚树脂或氟烯烃与其他单体共聚物为主成膜物质,经加工改性,研磨制成的涂料。其主要特性是树脂中含有大量的C-F键,是已知最强的分子键,以及氟原子的化学特性。与一般涂料比较,更耐久、耐寒、耐酸碱、耐热、抗辐射,是普通涂料使用寿命的3~5倍。已广泛应用于建筑、家具、电子等领域。
2 生态建筑材料的应用价值
新型的生态建材具有轻质、高强度、保温、节能、节土、装饰等优良特性。新型的生态建材的性能和功用各不相同,生产新型生态建材产品的原材料及工艺方法也各不相同。装饰装修材料主要侧重于产品的花色,其花色品种层出不穷。在房屋装修中采用新型生态建材不但使房屋功能大大改善,还可以使建筑物内外更具现代气息,满足人们的审美要求,加快装饰装修现代化发展,也更具有时代特征。即融入了绿色环保理念,又保障了装修的经济价值与实用价值。
新型生态建材与其它新型建材在概念上的主要不同在于生态建材是一个宏观的系统概念,不能只看生产或使用过程中的某一个环节而断定其是否属于生态建材,是否属于生态建筑材料的评定取决于所考察的区间或所设定的节能界限。如果没有系统工程的观点,设计生产的建筑材料有可能在一个方面反映出“绿色”而在其它方面则是“黑色”,评价时难免失之偏颇甚至误导。评价生态建筑材料的环境协调性能、生态理论,要采用生命周期评价方法。生命周期评价方法是对材料整个生命周期中的环境污染、能源和资源消耗与资源影响大小的一种方法,要求各种建筑构造体系所使用的各种建筑材料的生产、运输、加工过程所消耗的资源、能源和排放的CO2和其他污染物达到最低,对环境的破坏最小,这对于装饰装修材料的生产企业也提出了严峻的挑战。在装饰装修活动中除考虑其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外,还要充分考虑环境效益,以实现生态建筑材料在装饰装修中的应用价值最大化。
在装饰装修中,新型的生态建材区别于普通建材,具有以下几方面的显著特点:①节约能源。发达国家由于建筑业水平高,居住生活追求高舒适,但同时也比较注意环保节能,因此建筑用能稳当占当年全社会终端能源消耗的30%左右。中国已经成为仅次于美国的第二大能源消费大国。且随着国民经济的持续发展,我国能源需求总量不断上升,能源已经供不应求,生态建材的出现与使用,将会逐渐的缓解能源过渡消耗的问题。②保护环境。现代都市人口的70%以上的时间都生活在建筑空间内,建筑环境的健康与舒适对于改善人民生活质量、提高工作效率、减少疾病都有重要意义。然而目前随着大量装修材料的使用、房屋密闭性的加强及不适当的空调方式的采用,导致大部分新建建筑出现室内空气质量问题。生态建材采用各种生态技术实现废水、废物的无害化和资源化,使其得到再生使用。同时,生态建材尽量减少废水、废气、固体废物的排放,并控制室内空气中各种化学污染物质的含量,使室内有良好的日照、自然通风,和一定标准的舒适度,保证健康、舒适的室内环境质量。③可持续发展。生态建材对于建筑理念、发展模式和消费方式是一次深刻的革命。生态建材从建筑物生命周期全过程出发,全面考虑资源、能源、环境和健康舒适要求,是最能体现可持续发展能力的建筑材料,它的推广应用将会产生巨大的社会、环境和经济效益,是我国社会经济可持续发展战略的重要组成部分。
3 生态建筑材料的经济价值
生态建材的广泛应用对装饰装修现代化发展,提高装饰装修业核心竞争能力,拉动相关产业,促进城市可持续发展具有重要意义。生态建筑材料的推广应用,会最终促进绿色节能理念在装饰装修业中的价值最大化体现。生态建材实施和推广,将会带动一个全国性绿色环保装修理念的兴起。生态建筑的发展与功能要求拓展生态装饰装修材料的多功能供应,它将引领装饰装修材料的发展方向,促进装饰装修行业新产品的开发。以后的生态建材不仅要满足对建筑的装饰功能,还要满足建筑物的节能、舒适等特殊要求。装饰装修材料将更强调低污染环保型、环境功能型净化、优化空气,吸声、吸波,调节温湿,抗菌防霉等、可再生、可循环、就地取材研发,这将会产生一条新的产品供应体系,形成从生态建材的研发,生产,销售到装修的供应链,并且产生其相应的经济效益,最终实现经济效益与绿色环保节能的价值最大化。
参考文献:
Keywords: ecological environment, monitoring, environmental issues, governance
中图分类号:[X3] 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
引言
目前,环境问题不仅包含排放污染物引起的健康问题,而且包括自然环境的保护、生态平衡和可持续发展的资源问题。这促使人们重新审查环境问题的复杂性,用新的思路和方法了解和解决环境问题。本质上看,环境保护是以减少或避免生态系统的破坏为终极目标。对环境监测,目前单纯的理化指标和生物指标监测存在很大的局限性,而生态环境监测则可弥补传统环境监测的不足。整体来说,生态环境监测是生态保护的前提,是生态管理的基础,是生态法律法规的依据,所以,生态环境监测不容忽视,要抓好每一项工作措施。
一 生态环境监测
1.1生态监测,又称生态环境监测,目前的定义不很一致。有学者提出“生态监测就是运用可比的方法,在时间和空间上对特定区域范围内生态系统或生态系统组合体的类型、结构和功能及其组合要素等进行系统地测定和观察的过程,监测的结果则用于评价和预测人类活动对生态系统的影响,为合理利用资源、改善生态环境和自然保护提供决策依据,这一定义似乎从方法原理、目的、手段、意义等方面作了较全面的阐述。
1.2生态环境监测是环境监测的拓宽,除了新的理论、技术和方法外,生态环境监测的理论和实践必是生态监测得以发展和完善的基本保证,并且生态环境监测是采用生态学的各种方法和手段,从不同尺度上对各类生态系统结构和功能的时空格局的度量,主要通过监测生态系统条件、条件变化、对环境压力的反映及其趋势而获得。
1.3众所周知,环境监测是环境保护工作的重要基础和技术支撑,是环境管理不可缺少的重要手段。环境监测信息是否准确,分析的结论是否客观,将直接影响到环境决策的正误,而环境监测数据、信息是监测工作最重要的成果,是分析判断环境问题最基本的前提,获取真实有效的监测数据和信息是环境监测的直接目的。重视监测全过程质量保证和质量控制的工作氛围,将环境监测质量管理工作抓紧抓实。
二 生态环境监测的现状
全球环境问题趋于恶化,出现了以全球气候变暖、生物多样性破坏等为主要特征的第二代环境问题。因此,全球要面对以工业污染和生态环境破坏为主要特征的第一代环境问题和具有全球性特征的第二代环境问题相互交织复杂的局面。30多年来我国的环境问题呈现出局部好转、整体恶化的局面,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2.1环境污染非常严重
在我国环境监测中,对自然生态环境破坏和恶化的监测与环境污染监测相比,仍处于落后状况。我国的环境污染主要有大气污染、水污染、海洋污染、土壤污染、固体废弃物污染等。目前,虽然我国局部地区的污染受到了一定程度的控制和治理,但总体上看,污染程度依然居高不下,而随着城市居民生活水平的提高,城市生活垃圾每年以10%的速率增长。不少城市由于垃圾得不到及时处理而受到“垃圾包围城市”的困扰。与此同时,由于农业生产造成的水源污染及土壤污染、小城镇和农村聚居点的基础设施建设滞后产生的生活污染和乡镇企业布局不当、治理不够产生的工业污染等等,使得我国农村的污染问题也越来越突出。2.2水土流失严重
我国是世界上水土流失最严重的国家之一,由于特殊的自然地理条件,水蚀、风蚀、冻融侵蚀广泛分布,局部地区存在滑坡、泥石流等重力侵蚀。随着城市化和工矿业的发展,地表扰动、植被破坏等进一步加剧了水土流失。根据全国第二次水土流失调查,20世纪90年代末全国水土流失总面积达到356万平方公里,目前水土流失已经成为我国的头号环境问题,给社会经济发展和人民群众生产、生活带来严重危害。2.3生物多样性受到严重破坏
由于人口的急剧增加和对资源的不合理开发,加之环境污染等原因,我国的生物多样性遭受的损失也非常严重。目前大约有200个物种已经灭绝,估计约有5000种植物处于濒危状态,约占我国高等植物总数的20%,有398种脊椎动物处在濒危状态,约占我国脊椎动物总数的7.7%左右。三 环境监测问题的解决方案
3.1把环境监测做为工作重点
环境监测站承担的环境质量例行监测和为环境管理服务的污染源监督性监测、建设项目竣工验收监测、污染物减排监测等任务十分繁重,在保证任务完成的同时,要十分重视监测的质量保证。在环境监测工作的各个环节从监测方案制定、环境监测布点、现场采样、样品制备、分析测试、数据评价和综合报告、数据传输等全过程均应实施质量管理。
3.2建立健全环境监测工作体系环境监测的质量管理说到底就是监测质量体系文件的建立、持续改进和严格施行。建立健全质量管理体系,按照质量体系要求全方位、全程序、全过程、全要素的开展质量管理和质量控制工作,实现环境监测的规范运行,持续提高环境监测质量。 3.3加强环境监测能力及监测人才培养 随着环境监测对象的日益复杂化,监测能力建设,是监测质量管理的基础。仪器装备是能力建设的重要物质基础,监测人员素质的提高是能力建设的重要环节,管理水平的提高是能力建设的重要方面。因此,人才培养和提高监测队伍素质是加强监测能力建设的重要方面和根本保证。
四 结论
生态监测是一项复杂的系统工程,它对环境监测工作者提出了更高的要求。环境监测的最终结果是对环境质量进行评价从而提出污染治理方案。生态监测将为更深层次的环境管理和决策部门服务,提出生态环境规划、生态设计方案,最终目的是建立天地人和的生态环境。总之,随着经济的发展,人口、资源、环境问题的日益严峻,单纯从理化、生物指标监测来了解环境质量已不能满足要求,生态监测是环境监测发展的必然趋势,它必将被广大环境监测工作者逐步认识和掌握。从国内已有工作来看,许多现代化的技术和手段,还没有在生态监测中发挥作用。多数工作尚属研究性质,环境监测意义尚的常规生态监测工作尚在起步和酝酿中,急待开发和实施。目前,特别需要一套操作性强的指标体系和方法,并且对各种生态类型监测的技术路线和要求有一个统一的规划,以便大范围普遍开展生态监测工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