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23-10-10 10:26:11
序论:好文章的创作是一个不断探索和完善的过程,我们为您推荐十篇建设美丽新农村范例,希望它们能助您一臂之力,提升您的阅读品质,带来更深刻的阅读感受。
(二)社会制度文明
社会制度文明包括社会制度、社会体制、社会政策、社会法律等。客体是人为的、外在的、容易变化的。《礼记•中庸》:“文武之政,布在方策。其人存,则其政举;其人亡,则其政息。”[2]社会客体文明是社会主体——人进行社会实践的产物,说的再直接一点,诸如社会制度、体制、政策、法律等客体都是人创造出来的,只有它们为人服务才有现实意义。相应的社会客体制度、体制、政策、法律制定、颁布出来在特定的范围内针对相应的人群具有一定强制性的,促使人们去遵守这些行为规范,如果越界就会受到制裁。在社会主义美丽新农村建设中同样需要推行社会客体文明为其提供外在的保驾护航,把社会主体的社会实践约束在“客体的笼子里”。当前少数民族偏远贫困地区在社会客体文明建设中存在的问题包括:一是社会保障制度有待加强。健全完善的社会保障制度是维系社会和谐、人心稳定的根本。少数民族偏远贫困地区因为经济落后导致社会保障制度出现缺失。例如柳州市近几年在所辖的几个县施行新型农村社会养老保险制度,许多农民都参加了此项惠民工程,但是每个月领到的养老金还是不多,像经济基础较好的柳江县参保农民每月可以领到55元的养老金,如果是失地农民则可以像城镇居民一样缴纳养老保险,年满60岁以后每月领到数千元不等的养老金。但是失地农民毕竟是少数,绝大多数人特别是少数民族群众的居住地基本上非常偏远根本不可能成为“失地人”,所以即使参加了养老保险,等到60岁以后领到的钱也只能是杯水车薪。医疗保险制度近几年来在桂中地区许多少数民族农村实行得还是较好的,例如融水县从2012年9月起,实行新农合“50+0”住院医疗,即在实行基本药物制度下,参合农民在上述定点医疗机构住院时,缴纳规定的起付线50元金额后,其基本医疗费用予以全额报销,实行免费治疗。但是,在一些政府财政收入较少的乡村有时候就有点困难了,民族群众一些小病还可以进入统筹,一遇到大病医疗费用报销就非常麻烦,经常要花不少钱,跑不少路,折腾很久都不一定能办下来。二是乡规民约制度有待完善。乡规民约是村民经过集体协商结合本村实际,自发制定的用于约束本村人员的不具有法律效力的临时制度,里面既有只适用于本村人的规约,还有一些则适用于外来人。规约从道德和行为上对乡民产生约束作用,保障了乡风文明建设。存在的问题主要是一些少数民族乡村还没有制定出完善可行的规约,对于不少损害集体利益的行为紧紧根据过往的经验做出裁决,另外就是所制定实现的规约与国家政策、法规相抵触,往往是国有国法,家有家规这样一种矛盾状态。例如近几年少数不法分子窜入村里偷盗牛、狗等,如果被抓住,情绪激动的村民经常把盗贼殴打成重伤甚至死亡,等民警赶到现场已经来不及,这个时候要惩罚打人者也是非常棘手的案子,一些不懂法的村民通常会制定攻守同盟使办案人员无从下手,最后为了平息众怒只得大事化小,小事化了。在少数民族偏远贫困地区社会主义美丽新农村建设中如何加强社会客体文明,即加强社会制度文明建设是必须要求各方不断努力推进的。乡风文明的前提条件之一是广大的民族群众生产、生活上没有太多的后顾之忧,因此只有把社会保障等制度切实搞好了,使他们中的绝大多数都实现老有所养、病有所医、学有所教、住有所居,大家才会安下心来投入到美丽新农村建设当中。另外,地方党委、政府和法律机构除了应该经常深入乡间开展普法宣传外,还应该在乡规民约的制定和实施上加强指导,要尽可能平衡法律和规约之间的关系,尽量不要制定出与国家法律矛盾冲突的规约。
(三)社会关系文明
社会关系文明主要是指民族群众之间以及与其他民族之间的关系能够和谐融洽、和睦相处。当前少数民族群众内部以及其他民族的关系总体上是良好的,大杂居、小聚居,民族融合团结的安定友好局面能够长期稳定的保持下去。在大好的形势下有时也会出现某些不和谐影响各族群众团结的声音,表现在:一是一些历史遗留下来的问题还未得到根本解决。历史遗留问题在解放初期的一段时间本来已经得到了较好的控制,但是因为改革开放以后特别是市场经济的发展使各方之间的部分利益多样化、复杂化、尖锐化,根本上是经济利益的纠纷成为主要矛盾,本来一些被冷处理的历史遗留问题这时候又浮出水面,例如山林纠纷、土地纠纷、水源纠纷、矿产纠纷等。解决的根本出路还是推动民族地区经济社会发展,协调好各方利益,不要把经济矛盾上升为民族矛盾。二是党群、干群之间的关系有待进一步改善。部分民族地区干群关系的不和谐根源不在民族群众,而是少数党员干部出现了、形式主义等思想作风,不把群众利益冷暖放在心上,越来越脱离群众。党的群众路线是“一切为了群众,一切依靠群众。从群众中来,到群众中去”,党员干部应该时刻时刻坚持群众利益至上,事无巨细地深入到群众中去与他们打成一片,水融,这样才能真正搞好党群、干群关系。
(四)社会行为文明
人们的行为可以分为合法的和非法的、文明的和不文明的等。总体而言,少数民族偏远贫困地区群众的日常行为还是比较良好的,主要是淳朴的民风熏陶,另外跟当地较为封闭,受外界不良风气影响小有很大关系。虽然经济不够发达,但是村民还是具有较高的守法意识,违法犯罪行为大大低于外面地区,普遍的轻微违法行为主要涉及买、赌博等,特别是在农闲时间,进到村里经常可以看到群众三五成群聚集在一块,十有八九与赌博有关。赌博风气的小范围蔓延与群众的精神文化生活贫乏有很大关系。在“美丽乡村”建设活动中,遇到群众的不文明行为主要是乱扔乱放垃圾,导致村里村外垃圾成堆无人处理,臭气熏天众人捂鼻。政府在其中应该发挥领导、引导作用,加大各项投入,约束群众的乱扔乱放行为,清理卫生死角,还村民一个优美环境,还要形成长效机制,实现从清洁乡村向生态乡村升级版的转变。
为了贯彻落实中央和省委、省政府关于“物的新农村”与“人的新农村”建设同步推进,打造新农村建设升级版,促进美丽吉林建设,从2015年开始,我省大力开展美丽乡村创建示范,经过村申报、乡(镇)把关、县(市、区)推荐、市(州)审核、省综合确定等工作程序,并经专家论证会讨论通过,吉林省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领导小组审定,最终,确定榆树市五棵树镇爱国村等108个行政村为2015年省级美丽乡村,名单已经发至各地。为了进一步对108个美丽乡村进行再完善,确保美丽乡村建设水平再提高,经过省检查组实地督查和专家论证后,现提出今后建设完善提升工作意见。
一、完善提升工作的主要内容
总体上分为10个方面的建设内容:一是进一步完善建立农村路、水、电、气、房等基础设施长效维护机制;二是进一步完善建立农村环境卫生管理日常保洁机制,建立有效可行的村规民约制度;三是进一步完善农村绿化美化建设水平;四是着力打造新农村建设文化品牌,包括完善文化广场、建立宣传栏、丰富墙体文化、挖掘历史名人、保护古井古树等历史古迹、建立村史馆等;五是完善村级“一站式”大厅服务功能,主要是增加农村电子商务、快递、便民服务等;六是推动新农村与高效农业、休闲农业和乡村旅游结合,完善生态环境建设;七是进一步加强基层组织建设,充分发挥战斗堡垒作用;八是进一步完善和丰富农村便民服务设施建设;九是加强规划村屯未来建设方向和项目安排;十是进一步加强集体经济建设,强化新农村建设产业支撑。针对每个村的今后完善意见见附件。
二、完善提升工作的时间安排
从2015年末至2016年末,利用1年时间,对108个美丽乡村进行再完善、再提高。
三、完善提升工作的资金安排
完善提升资金由市、县两级专项资金投入为重点,乡村和农民投入为主体。
四、完善提升工作的有关要求
一是各地要加强领导,切实把美丽乡村完善提升工作作为年度工作重点,加强部署,积极作为,制定具体实施完善意见,积极组织开展完善提升工作,全力打造本地区美丽乡村建设新目标、新标准、新面貌。
二是各部门要加大对美丽乡村建设的帮扶支持力度,充分发挥本部门的职责权限,加强规划指导,整合部门力量,倾力支持农村建设。
近年来,磐石市以“集中攻坚、打造亮点、全面推进”原则,“建立体系、实施工程、完善机制”三措并举,全力推进环境美化工作。全市268个行政村、962个自然屯,村村路边都是花,每年栽种花卉达750公里。几年来,全市农村道路沿线共修建植树台586公里,植树120.3万株,42条生态长廊道路两边全部实现绿满栽严。培训班邀请磐石市农业局、黑石镇、明城镇古城村负责人分别从县、镇、村三个层面介绍了绿化、美化、亮化工作经验,花卉种植专家详细讲解了花卉种植技术和需要注意的关键环节,现场参训的12个县新农村办负责人开展了热烈的互动交流,培训班取得实效。
如何在城镇化深入发展背景下加快新农村建设步伐、实现城乡共同繁荣,是新农村建设工作需要破解的一个重大问题。今后一个时期,我省新农村建设工作将立足改革创新,调整工作思路,转变工作方式,完善体制机制,加快推进步伐,在总体安排、统筹推进、建设时序、选点布局、建设方式、文化挖掘、增收致富、产业发展、建设内涵和组织推动等方面实现转变。
一、引 言
从党的十六届五中全会作出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重大战略决策起,党和国家就不断努力为建设生产发展、生活宽裕、乡风文明、村容整洁、管理民主的社会主义新农村而不断努力。新闻传媒在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中发挥了举足轻重的作用,目前农村面貌焕然一新,社会主义新农村已经发生了重大变化,同时新闻传媒在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中也发生了变化,因而有必要对新闻传媒在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中的功能定位和作用发挥情况进行重新分析和定位研究。
二、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中新闻媒介现状分析
从党的十六届五中全会提出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总体目标起,新农村建设已经经历了将近7年的发展。农民的生活和作业方式都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这一系列的变化与社会主义新闻传媒的力量是分不开的。电视节目对于农村、农民来说,给他们带来了丰富的文化生活。随着网络在农村地区的不断普及,农民学习、娱乐有了新的途径,农民对于网络的认识由最初的排斥和盲目已经逐渐变成了对于网络的探究和学习,这些变化无疑是新闻媒体对于农村地区的重要贡献。
然而,相对于城市受众而言,农村受众目前依然处在某种程度的“传媒缺失”状态之中,各种“涉农传媒”依然处在边缘化的尴尬困境。目前来说主要表现在两方面:一是面向农村、农业和农民的涉农传媒数量比较匮乏。二是涉农的传媒本身就存在节目分配机制的先天性缺陷,涉农内容简单。 总体来说,涉农传媒在新农村建设中应该积极为农民知晓国家惠农政策提供途径和学习的平台。
三、陕西关中地区新农村与传统农村媒介接触的对比调查分析
为了给传媒在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中的价值和功能的探究奠定实践基础,我们对于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中新农村典型代表和落后的农村进行对比分析,研究对象选择了陕西咸阳花马村与罗堡村。花马村是党和国家进行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中产生的示范村,而罗堡村由于各种现实条件的限制目前依然属于传统农村。两个村子同属第一产业,花马村从新农村建设中逐渐走上了农业产业化发展。
在调研中我们发现,新农村和传统农村村民对于社会主义新农村的认知存在差异。花马村村民对新农村建设的内容较为了解,清楚本村的发展方向。罗堡村却对于新农村的概念了解不清晰。分析产生差异的原因是多方面的,从传媒角度来分析,一个重要原因是接收信息、理解信息方面存在差异从而导致决策的不同。两个存在对于社会主义新农村的认知恰好验证了“媒介示范论”,即媒介对两个村村民的行为具有模式化的示范效果。
新农村和传统农村对于信息的需求产生较大差异。对花马村村民发放的问卷中,我们发现该村村民都对农业生产类信息和致富类信息关注度较高,而罗堡村对于该类信息的需求量较少。花马村村民对娱乐和法制教育这类信息的需求远远小于罗堡村的村民。这一对比可以看出在信息闭塞的环境中,环境以外的事物是无法影响到环境之内的事物的。正如罗堡村村民对娱乐和法制教育这类信息的需求度远远大于花马村一样。由于环境的影响,外界的声音传入这一地区的力度也是微乎其微的,罗堡村的村民接受到的新鲜事物还很缺乏,对法制教育的着重关注,说明他们自身并没有在这方面受到过信息的传递,在该方面属于轻度的闭塞。
四、新闻传媒在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中的功能定位与作用发挥
(一)保障“受众权利”,实现下情上达
受众在大众传播中的基本权利有传播权、知晓权和传媒接近权[1]。新闻传媒作为保障受众权利的直接中坚,负有不可推卸的责任和义务,保障农民的该项权利,以实现下情上达,更好的为农民了解外界事物服务以及为国家做出决策提供信息支持。然而面对长期城乡二元化的体制模式和大众传媒的商业化利益的驱使,农民、农村一向作为弱势群体的现实决定了他们在媒体世界中的弱势状态,农民由于信息的闭塞和知识的匮乏普遍缺乏参与传播活动的机会和途径,缺乏接近媒介的条件和能力,在大众传播过程中经常处于“失语者”和“缺席者”的境况。新闻传媒作为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排头兵,应该努力的丰富涉农新闻和信息,深入到基层和人民群众之中,了解他们的需求,及时将信息进行反馈和交流,做到下情上达。以陕西咸阳花马村与罗堡村为例,作为新农村和传统农村的典型代表,同样在新闻传媒上的劣势不言而喻,作为新农村建设的前沿,涉农传媒应该积极的深入农村,了解群众的需求和现实生活状态,在实践基础上进行宣传和报道。
(二)实现“信息滑板”,支持农民自主创业
随着社会的变迁,当前农村、农民面貌发生了巨大变化。近十多年来,大量农民离家、离开土地奔赴中国东南部发达城市去打工的情形彻底改变,许多农民在打工的过程中学习到了许多新本领,掌握了许多新技术,许多农民不再单纯的去打工,而是积极回到家乡去自主创业 。面对新农村发生变化的实际情况,新闻媒体应该在功能定位和作用发挥上进行相应变革。当前农村劳动力整体文化素质并不高,虽然他们在外打工积累了不少经验,但是缺乏专业的技术和技能培训,加上农村信息化建设相对于大城市来说远远较为落后,农民从城市回来后获取农业信息和科技知识的渠道非常稀少,当前媒介娱乐化现象普遍存在,涉及农村信息和信息的节目匮乏,这给农民创业带来了不少困难。因而,媒体首先要“培养造就有文化、懂技术、会经营的新型农民”,但目前传媒的节目设置显然还没有发挥应有的作用。解决该问题的基础便是积极的推动和实现“信息滑板”功能。在信息时代,凡可以随信息一起运动的区域发展与劳动力要素密切相关的文化教育成分等,都可以随现代信息传播跨地域、跨梯度地进行,从而使相关领域差别逐渐缩小。这便是新闻传媒的“信息滑板”功能[2]。在信息滑板价值下,新闻媒介应当积极的增加涉农媒体的数量,在宣传和报道的内容上积极增加农业科技和最新惠农政策等内容,为农民自主创业提供信息和政策支持。
(三)发挥“活血化瘀”作用,构建和谐新农村
当前我国城乡面貌都发生着重大变化,城乡之间、农民之间以及农民与政府机关之间的各种矛盾时有发生,现实中各种显现或者隐藏的矛盾时时刻刻有可能爆发出来,这一系列矛盾必然将会影响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步伐和质量。新闻媒体必须在新农村建设中充分发挥“活血化瘀”的作用,将隐藏在新农村建设中的各种矛盾不断的寻找出来,为政府决策和农村的和谐发展贡献力量。新闻传媒首先应该发挥自身预警功能,善于见微知著,捕捉新农村建设中的不和谐症状,并进行深入剖析,帮助受众认清其危害,将问题消除在萌芽状态[3]。不可否认,在新农村建设中也显现了不少问题,由于农村、农民群体的利益不被重视,他们的心声没有一个适当的发泄途径,这使得各种群体性事件以及上访等社会不和谐因素不断的显现出来。新闻媒介在新农村建设中应当不断的发挥其本身所具备的价值功用,在对待“群体性事件”上,新闻媒体应当切实承担起营造和谐气氛、疏通渠道的职责,通过有效舆论的引导来不断化解矛盾,维护农村的稳定,预防“群体性事件”等不和谐因素的发生。构建和谐的新农村,矛盾的发现比矛盾的存在和解决更有难度,所以我们必须在媒体功能发挥上下重力气。花马村与罗堡村在村民矛盾的解决方式上还是存在着若干差异,花马村侧重对媒体力量的寻求来不断的加大对村民的宣传,以此来化解村民间存在的若干矛盾。而处在传统农村下的罗堡村对媒体的运用还很欠缺。
(四)推动“环境监测”,适时调整农村发展
环境监测被认为是大众传媒的首要功能。大众传媒所拥有的信息丰富与触角广泛的特点,决定了它可以最大程度地向大多数人提供有用、能够作为决策依据的信息,使公众在条件许可的情况下尽可能地了解周围的环境,适时对自己的行为做出相应调整[4]。新闻媒介发挥监测环境的功能被施拉姆形象的比喻为“社会雷达”,它可以充分的了解农村地区的最新变化,为政府做出农村决策提供依据。新闻报道中,新闻媒介可以多多报道农村地区建设的最新情况和趋势,及时发现农村建设中存在的问题,为国家及时采取措施提供信息支持,更好的推动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服务。新闻媒体在花马村中农业成就的宣传和报道可以增强村民建设新农村的信息,同时也能寻找出新农村建设中存在的问题,为上级领导的战略决策提供启示。
五、结 语
探究传媒在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中的功能定位与作用发挥是建设新农村过程中对于媒体价值的重新调整和整合,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中固然还存在着许多问题,但是通过对新农村与传统农村的对比分析以及传媒在建设中作用探究,我们可以明显的发现未来新农村发展的方向,据此来更加深入的推动新农村建设的发展。
参考文献:
[1] 喻国明.试论受众注意力资源的获得与维系[A].媒介的市场定位[C].北京:北京广播学院出版社,2000.
[2] 吴信顺.中国东西部传媒经济的失衡及其对策[J].新闻记者,2004(1).
(一)2016年创建美丽乡村情况。主要是按照年初美丽乡村创建工作方案的有关要求,对今年申报创建省级美丽乡村进行实地考核,并评比打分。
(二)2016年美丽庭院、干净人家活动开展情况。主要是对今年美丽庭院、干净人家评选活动进行督查。
(三)重点村项目建设情况。主要是2016年省级重点村专项资金补助项目建设情况。重点检查以下内容:一是项目招投标情况;二是项目开工和完工情况;三是专项资金兑现情况;四是档案建立情况;五是绩效目标完成情况。
(四)村级“一站式”服务群众平台建设情况。重点对今年重点村申报村部建设项目进行检查。
(五)农村环境综合整治情况。主要是检查各地环境整治情况,以及工作部署、保洁经费、保洁队伍、垃圾清运、长效管理等方面的落实情况。
(六)新农村建设整体推进情况。主要是整县美化工作开展情况、整体推进县工作开展情况、整片区推进新农村建设情况、新农村建设完善提升工作开展情况、美丽乡村文化品牌打造情况等。
(七)新农村建设项目资金专项整治工作情况。主要是按照《吉林省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领导小组办公室关于开展省级新农村建设项目补助资金使用突出问题专项整治工作实施方案的通知》(吉新农村办字〔2016〕14号)文件要求,对各县(市、区)自查自纠检查情况进行抽查。
二、工作方式方法
(一)听取汇报。听取各市(州)和各县(市、区)相关情况汇报。汇报内容要实事求是、客观真实。
(二)实地检查。对2016年申报创建的美丽乡村要逐村检查;对申报美丽庭院、干净人家的要进行抽查;对2016年重点村项目进行重点抽查;对今年申报建设村部项目的重点村检查;对农村环境整治、整县推进、整片区推进新农村建设、新农村建设完善提升、整县美化、文化品牌打造情况进行沿路检查和抽查。
(三)查阅资料。查阅相关票据、美丽乡村影像证明材料、美丽庭院和干净人家评选文件、文化品牌打造相关资料以及各项工作的有关文件资料等。
(四)评比打分。主要是对创建的美丽乡村进行评比打分。
(五)填报表格。各项表格需要各市(州)组织各县(市、区)进行提前填报,待检查组成员实地考察进行复核。
三、检查时间及人员组成
按照全省东、西两片全面推进脱贫攻坚的总体部署,从2016年开始,将全省15个贫困县和1500个贫困村纳入新农村建设总体扶贫工作计划,大力推进农村基础设施、公益事业建设和农村环境综合整治,全面提升新农村建设水平。
二、工作内容
(一)推进贫困村新农村项目建设。从2016年开始,按照每2年开展一轮新农村重点村建设,到2019年开展2轮新农村重点村建设工作计划的要求,每轮支持贫困村40个,2轮支持80个,约占支持15个贫困县重点村的40%,每个贫困村年支持额度40万元左右,2年累计支持80万元左右,总计支持资金6400万元左右,其中每年支持额度1600万元左右。
全省按照东、西两片划分,东片重点支持靖宇、长白、柳河、龙井、和龙、汪清、安图、图们8个县市,两轮支持36个贫困村,支持资金额度为2880万元左右;西片重点支持镇赉、通榆、大安、洮南、洮北、长岭、双辽7个县市,两轮支持44个贫困村,支持额度3520万元左右。支持项目主要有5类:道路建设、排水沟建设、村部建设、休闲文化广场建设和围墙大门改造项目,具体以当年项目申报指南为准。
(二)推进贫困村村干部和村级合作组织带头人培训。结合省里新一轮万名村干部培训,每年对500名贫困村党组书记、村委会主任和村级合作组织带头人进行重点培训。培训内容主要是率先实现农业现代化、新农村和美丽乡村建设、“三农”政策和深化农村改革,加强农村基层组织建设和党风廉政建设,脱贫攻坚任务目标和政策措施等,提高基层干部和职业农民创业、带富和致富能力,确保实现精准扶贫、精准脱贫。每期培训10天,到2018年,按照每村培训1名的标准,全面完成1500个贫困村村干部和村级合作组织带头人的培训任务。
(三)推进贫困村美丽乡村建设。按照各美其美、全面发展的要求,积极推进贫困村打造新农村升级版,建设美丽乡村。重点是推进部分贫困地区整县美化、积极打造美丽庭院和干净人家,加强农村生态建设、文化建设和法制建设。到2019年,在15个贫困县的贫困村中打造新农村建设文化名村50个。
三、措施保障
(一)加强组织领导。切实将全面推进脱贫攻坚工作纳入到各级党委、政府和有关部门工作的重要日程,加强领导,加大投入,精心组织,科学推进,确保如期保质保量完成新农村支持贫困村建设任务。
(二)整合资金投入。以新农村支持贫困村为平台,按照一名领导、一个部门、一户企业三帮一的要求,加大新农村帮扶工作力度,进一步整合涉农项目,集中向贫困村倾斜,切实解决好贫困村基础设施和社会事业建设滞后问题,全面整治好农村环境。
(三)加强督导检查。将新农村支持贫困村建设纳入督点,重点督查贫困村规划制定情况、项目建设情况、资金使用情况、基础设施和社会事业建设情况、农村环境综合整治情况、美丽乡村创建情况,坚持标准,不打折扣,加强监管,保证项目建设平稳运行,发挥应有效益。
(四)创新机制模式。在推进新农村支持脱贫工作中,要积极创新能人治村、民主管理、整合投入、整村推进、产业兴村、商贸活村等新农村建设体制机制和工作模式,切实增强新农村帮扶工作的力度和成效。
四、责任分工
全面推进脱贫攻坚新农村建设工作由省农委负责,按照“省级规划引导、市州协调推进、县为责任主体”的原则,明确各自职责。
一是美丽乡村文化品牌建设是现代农业发展的巨大生命力。放眼世界,无论是工业企业还是农产品加工业,文化品牌建设无不成为企业家们最为关注的核心元素之一,这也是企业做大做强的必然途径。同样的,农业的发展强大也一定要注重文化品牌的打造,美丽乡村文化品牌打造是农业文化品牌的落脚点。我省的一些名特优产品、24节气农耕文化、农产品的地理标识、渔猎文化等,都是农业文化的一部分。所以,美丽乡村文化品牌建设是一个大概念,不能完全局限在环境建设上,更应该作为一项系统工程直接影响“三农”全局。
二是文化品牌建设是美丽乡村的灵魂所在。文化品牌是美丽乡村建设的灵魂,失去了这个魂,根就会断,新生代人们就会出现对农村文化的传承断层。近年来,中央提出物的新农村与人的新农村同步推进,要各美其美,全面发展。人的新农村建设本质上就是要加强农村文化建设、生态建设、法制建设和提高职业农民综合素质。因此,加强农村文化建设,打造美丽乡村文化品牌就成为了新农村建设的题中应有之意,也是建设美丽乡村的当务之急。
三是美丽乡村文化品牌建设是农民增收致富重要源泉。2015年“十一”期间,我省旅游总收入为59.45亿元,排名全国第14位,同期的山东省排名第1,旅游总收入为392亿元,我省仅为山东省的15%,差距显而易见。有资料显示,我省乡村旅游在整个旅游收入中的占比也非常小。江苏、浙江两省,建设的美丽乡村都形成了独特的文化品牌,有江南十八怪景之一,有十里桂花长廊,有薰衣草基地,有茶山,有红楼稻香村、有孝村,有洋家乐等,每年每村接待的游客不下十几万,农民每户房产收入、经营收入都非常可观。我省是国家生态建设示范省,具有得天独厚的旅游资源,尤其是乡村旅游理应做大做强。由此可见,美丽乡村文化品牌的打造与挖掘,大有可为,理应成为农民增收致富的直接推动力。
在打造新农村建设文化品牌的活动中,要特别大力宣传吉林特有文化,积极展示东北关东文化,注重挖掘中华民族历史文化,归纳起来主要有以下12类。一是吉林省民族文化和历史文化。主要是我省特有的集安高句丽文化、叶赫和乌拉街等满族文化、延边州朝鲜族文化、松原伯都那文化、伊通萨满文化、前郭蒙古族文化、敦化渤海国、农安辽塔、珲春敬信镇土字牌晚清文化,梨树蔡家柳条边、伯都那乡2250年古井,还有松原古城、农安辽塔等。二是吉林省革命烈士和红色旅游文化。杨靖宇、马占山、陈瀚章、张笑天等一批抗日英雄和文化名人,四平战役纪念馆、临江四保临江战役纪念馆、靖宇杨靖宇牺牲地纪念馆、通化杨靖宇烈士纪念馆、珲春张古峰战役纪念馆等。三是吉林省物质文化遗产和非物质文化遗产。集安好太王碑和将军坟、敦化六顶山古墓群、吉林文庙、长春文庙、四平叶赫部城址、梨树偏脸城城址、杨靖宇烈士陵园等物质文化遗产。非物质文化遗产包括朝鲜族农乐舞、朝鲜族食品、朝鲜族跷跷板、荡秋千,蒙古族马头琴音乐,朝鲜族洞箫音乐、东丰农民画、东辽葫芦画、长白山根雕、白山石砚等。四是吉林省特有的关东文化。东北四大怪,吉林二人转、东北大秧歌、查干湖冬捕、长白山森林号子等。五是中华神话传说。大禹治水、女娲补天、精卫填海、夸父逐日。我省的辽河源头传说、长白山人参故事、于凤至家族故事、大布苏传说、卧龙泉传说等。六是国学精粹。比如:弟子规、三字经、论语、千字文等。七是成语故事和寓言故事。画蛇添足、草船借箭、三顾茅庐、一诺千金、刻舟求剑、郑人置履、盲人摸象等。八是中华孝文化。新、旧二十四孝,家训、祖教、校风、家谱。九是世界和中国历史人物、伟人等。十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富强、民主、文明、和谐,自由、平等、公正、法治,爱国、敬业、诚信、友善。十一是自然知识、健康知识、法律知识、科学知识等一些常识。十二是激励人们积极向上的警句和格言、漫画、图画,还有摄影书法等。上述这些,只是新农村建设文化品牌打造的一部分,现实生活中还能发现许许多多的科技、知识、文化、实践类的东西,供宣传和弘扬。总之,丰富农村文化,潜力巨大,空间巨大,可以大有作为。
挖掘和打造我省美丽乡村文化品牌,至少应该从以下四个方面来加强以后的工作。
一是要注重美丽乡村文化品牌的挖掘与保护。东北文化其实质就是一部农耕文化史,每一个美丽传说、历史故事、民俗,都没有离开这片黑土地,都凝聚着我们祖先在这片土地上的汗水与结晶,这些精神同时也是我们中华民族勤劳、勇敢、善良的重要组成部分。但可惜的是,有一些文化已经离我们越来越久远,随着工业化、城镇化步伐的不断加快,这些文化被丢弃、被失忆。各级新农村办和农民画家朋友们要多上心、多留意、多收集、多整理,去粗取精、去伪存真,取其精华、去其糟粕,努力把新农村文化建设搞得丰富多彩、积极向上。
二是要加大对美丽乡村文化品牌的宣传力度。对美丽乡村文化品牌的宣传,省新农村办在今后工作中要对各地进行调度,既要看宣传的次数,还要看宣传的平台,更要看宣传的效果。各地也可以与省新农村办积极合作,通过省办与省级和国家级媒体加强联系,对各地美丽乡村的文化品牌加大宣传。中央电视台在敦化市雁鸣湖镇小山村拍摄的《美丽乡村》,不日将在国家媒体播放,必将极大促进该地旅游业的发展。这些年我省在国家媒体播放的电视剧《插树岭》、《种啥得啥》、《圣水湖畔》、《走在阳光路上》等,都极大的提高了当地的知名度,促进了当地旅游业发展,也极大促进当地农民增收致富。
三是要深入落实百名文化专家进百村打造文化品牌活动。今年,省新农村办下发了百名文化专家进百村打造文化品牌活动方案,要求省、市、县三级每个地方都要聘请学识渊博、知名度高、影响力大、热爱新农村事业的文化专家3~5人,选择具有代表性的2~3个美丽乡村,集中挖掘整理当地村落文化和民俗文化,结合现代文化建设,丰富和完善乡村文化内容,打造美丽乡村文化品牌,全省集中打造美丽乡村文化品牌村100个。这项工作,经过各地积极努力工作,实际打造的文化品牌村就达到300多个,明年各地还计划打造文化品牌村300多个,同时还保护挖掘了一大批古井、古树和古迹。
四是要加强文化专家与新农村办工作联络和合作。这次培训班主要目标是发挥各位文化专家的聪明才智,丰富全省各地新农村建设文化内容,使全省新农村建设文化品牌打造的更加深入、更加扎实、更富有成效。大家要继续努力,坚持不懈的把这一合作深入开展下去,为推进全省新农村建设做出贡献。
党的十给中国的建设发展指明了方向,同时提出了建设“美丽中国”的伟大构想,这是我国的一个重要的历史时期,也是一个难得的发展机遇。近年来,随着经济的不断发展,农业产业化、农村工业化和农村城镇化统筹的推进,新农村建设取得了长足的发展,新农村规模不断扩大,各地纷纷涌现各色新型小城镇。然而,建设新农村是一项长期而复杂的艰巨任务,只有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坚持从实际出发,制定科学的规划和部署,调动各方面力量参与,才能获得最终成功。随着新农村进程的推进,中国也日益面临农村劳动力转移、农村社会保障、农业产业繁荣和金融支持等一系列问题。但我县的小城镇建设还存在一定的问题,对此,我有以下几点思考:
一、科学规划新农村建设
道真自治县地处黔北偏远山区,经济贫穷落后,但资源及区位优势明显。在新农村建设规划中,一些乡镇出现五种不良倾向:一是以村容规划代替新农村建设规划,在内容上忽视发展生产。二是以城市住宅小区规划代替农家群落规划,忽视了庭院经济和民族风俗特点。三是以新产业开发规划代替当前主导产业发展,忽视粮食生产;四是以行政领导的意图代替村民自愿,忽视农户的家庭支出能力;五是关注宅基地整理后的土地开发,忽视原有宅基地和承包地农户的产权和承包经营权。
这些倾向集中反映出政府职能部门对农村基本经济政策观念的淡薄。新农村建设规划是一种社会经济发展的综合规划,其基础是农村土地的集体所有和家庭承包经营,以及农民家庭、家族生产的自然条件和生活习惯。搬用城市规划的方法和程序搞农村建设规划,搬用城市居民小区的图纸搞农村民宅建设,显然脱离实际。
这里还有一个规划的法律依据问题,目前国家只有城镇规划方面的法规,没有农村建设规划的法规,在制定新农村建设规划中只能依据当前的农村基本经济政策,依据农村生产、农民生活的需要探索编制。
二、坚持科学规划,加快新农村建设步伐
在新农村建设过程中,树立长远观念,坚持科学发展,规范农村土地使用与管理,杜绝主观臆断、拒绝盲目随意。牢牢把握建设用地置换契机,合理利用土地资源,盘活存量土地,科学规划、严格依法用地、规范用地、依法管地,严禁违章、违法用地。坚持高标准规划、高质量建设。只有高起点编制新农村建设规划,才能高质量高水平建设新农村的未来。全面编制城乡规划,把社会发展规划、新农村建设总体规划、土地利用总体规划等有机结合起来,通过对村镇人口规模、经济状况和各行各业优势的分析,客观地评估新农村的实际消费水平,在规划编制中合理确定村寨人口、商业、服务业规模,注重把新农村建设同发展招商引资、推进农业产业化经营有机结合起来,把建设与管理有机结合起来,以此促进小城镇建设的健康发展。
三、加大政策资金扶持力度,使新农村建设的可持续发展
在新农村建设过程中,只有是多渠道筹集资金建设新农村,才能实现城乡统筹兼顾、协调发展。把新农村建设提升到政府重点发展的战略高度,加大对农村基础设施的投入。多年来,由于经济基础薄弱,虽然在有些方面存在一定的优势,但一直苦于没有强有力的资金支持,集镇与村镇建设速度受到明显阻碍,镇区建设面积不够大,人口密度也显不足,严重影响了城乡一体化建设进程。建设新农村,需要稳步推进。加大政策、资金的扶持。目前,基层领导缺乏新农村科学发展观,对新农村建设的艰巨性、复杂性和长期性缺乏深刻认识,则往往会走偏,以至于出现用行政力量来扶持大户,把有限的资源过分集中在少数试点上,形成了新旧悬殊太大。甚至人为地造成农村内部的“二元分化”,违背了新农村建设的宗旨。在新农村建设过程中,政府应当根据各地的自然资源和经济发展水平,以当地农民的特殊需求为导向,因地制宜地推进新农村建设工作,要在不同地区探索符合当地情况的新农村建设路径与做法。
四、新农村建设要突出“新”
在目前新农村建设中,往往是利用有限的地理空间,来建设自己特色。在新农村建设中,只有坚持区域设施的共建共享,统筹规划好交通、通信、教育、卫生、消防、供水、休闲、垃圾处理等公共设施和社会公益设施建设,才能突出新农村建设的“新”,实现城乡一体化发展。如:阳溪四坪村、洛龙镇大塘村等形成了中药材、乡村旅游很具特色的产业。但这些产业的发展太过分散。如饮水安全、道路硬化、排水管网、教育等基础设施建设还跟不上。虽然产业结构在调整,乡村旅游在加快,诸如学校教学点却在消失。这些都与新农村建设不协调。在新农村建立中,逐步健全社会保障体系,加快推进新型农村养老保险进度大力发展乡村教育,充分利用教育资源、提高办学效益,为新农村储备跟多的基础人才。
以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和建设美丽吉林为目标,协调推进农村经济、政治、文化、社会、生态和党的建设,坚持基础设施建设与农村文化提升并重、改善人居环境与弘扬农村人文景观并重、建设美丽乡村与丰富农村文化内涵并重,以建设美丽乡村为核心,注重挖掘历史文化、名人文化、古迹文化和民俗文化,注入现代文明和新时期特色文化,全面丰富新农村建设文化,充分体现各美其美、各具特色,精心打造新农村“软实力”,提升美丽乡村建设水平。
二、主要任务
省、市、县三级每个地方都要聘请学识渊博、知名度高、影响力大、热爱新农村事业的文化专家3~5人,选择具有代表性的2~3个美丽乡村,集中挖掘整理当地村落文化和民俗文化,结合现代文化建设,丰富和完善乡村文化内容,打造美丽乡村文化品牌,全省集中打造美丽乡村文化品牌村100个。具体要做好以下几项工作:
(一)开展历史文化、名人文化、古迹文化、民俗文化普查。以县(市、区)为单位,对本辖区内的古迹建筑、历史名人、当代名人、祖训家教、孝文化、风俗习惯、农耕文明和神话传说等进行广泛调查,摸清底数,掌握第一手资料,为打造美丽乡村文化品牌奠定基础。
(二)广泛收集具有历史性文化的有关书籍和资料。主要是通过到书店购书、重要古迹建筑景点购书收集资料、网上搜寻相关信息、搜集查阅地方志、获取民俗文化专家研究成果、走访文物局和考古研究会、与有关研究历史文化的名人座谈等,广泛收集全省历史文化、人物事迹、民俗文化,全方位掌握各地历史文化特点和特色。
(三)突出关东文化、名人文化和各民族特有文化的挖掘整理。主要是我省特有的集安高句丽文化、叶赫和乌拉街等满族文化、延边州朝鲜族文化、伊通萨满文化、前郭蒙古族文化、敦化渤海国、农安辽塔和梨树偏脸城辽代文化、珲春敬信镇土字牌晚清文化,杨靖宇、马占山、张瀚章、张笑天等一批抗日英雄和文化名人,朝鲜族农乐舞、长白山满族剪纸、东北二人转、吉林汉族大秧歌、东丰农民画、东辽葫芦画、长白山根雕、长白山人参故事等一大批民间舞蹈、传统手工技艺、传统曲艺、传统美术、民间文学类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四战四平、四保临江、张鼓峰战役等涉及的重点村庄人物英雄事迹,朝鲜族特色食品、长白山人参、东北大米等特产品文化和二十四节气的农耕文化,休闲农业和乡村特色旅游文化等。通过挖掘整理,打造地域文化,在美丽乡村进行集中展示宣传。
(四)打造美丽乡村文化品牌典型。根据每个村所在的地域文化,打造具有区域性代表性的、具有本村特色的美丽乡村文化品位。可以在历史古迹、名人文化上做文章,可以彰显关东特色文化、农耕文化、民俗文化,可以宣传以教育激励人为主的孝文化、弟子规、历史故事、民间传说、家训祖教、家族家谱,也可以展示宣传新农村新农民新风貌现代农村文化、村规民约和各项管理制度、农民摄影艺术、书画、诗歌等。积极引导广大农民开展扭秧歌、跳广场舞、办小剧团和举办农民艺术节等多种活动。要对现有的街路、桥涵、广场、河流、旅游景观进行命名,赋予生命力。在村庄显著位置广泛悬挂美丽乡村标识。总之,文化内容丰富,特色鲜明,彰显新农村文化地位。
三、保障措施
据农业部农村社会事业发展中心副主任程新元介绍,本次活动以发展休闲农业、传承农业文明、促进乡村旅游、弘扬民俗文化、统筹城乡发展、构建和谐社会为宗旨,既是一次推动全国农业休闲与乡村旅游工作的盛会,也是一次‘积极拓展农业多功能,推进会、2011中国(宁国)休闲农业与美丽和谐乡村建设高峰论坛、中国旅游协会休闲农业与乡村旅游分会第一届理事会第三次会议等。
程新元强调,系列活动之所以选在安徽宁国,是因为宁国坚持生态立市,通过开展美丽和谐乡村建设,大力实施城乡一体化的大和谐发展战略,推进工业反哺农业、城市带动农村,努力实现城乡共同、和谐发展,探索走出了一条符合宁国实际的新农村建设之路,形成了经济高效、环境优美、文化大的地区,探索在工业先期发展之后,如何实现工业反哺农业、城市带动农村,实现农业的“接二连三”,并最终实现一二三产业协调发展和可持续发展道路积累了宝贵经验。
安徽省宣城市委常委、宁国市委书记孙正东介绍说,宁国市地处皖东南,位居中国经济最活跃的长三角经济区,处于著名的黄山、九华山旅游区结合部,是安徽省重点山区县市之一,总面积2487平方公里,总人口38万。2010年,全市实现财政收入20.1亿半分田,半分道路和庄园”之称;享有“中国山核桃之乡”、“中国元竹之乡”、“中国竹子之乡”和“中国前胡之乡”的美誉。全市综合经济实力跻身全省科学发展一类县市,被评为中国中小城市科学发展百强和中国十佳“两型”中小城市。
“宁国模式”可以进一步概括为五大生态体系:
相融的自然生态。坚持生态优先原则,统筹规划城乡布局,切实加强生态环境建设保护和治理。以创建国家生态乡镇、生态村为抓手,深入推进“美丽和谐乡村”建设和创评,积极倡导以节能减排和低碳循环为特征的清洁生产、绿色生活和消费模式。加强对原生态山林资源的保护,并匹配相应的财政支持和奖惩措施。
高效的经济生态。致力于实现经济效益和生态效益的高效统一。构建企业家社会,提升农民企业家社会地位,充分激发企业家干事创业的“内生动力”。大力发展生态农业、生态旅游和生态人居,推进生态创业,构建健康休闲绿色产业体系。
开放的文化生态。宁国新农村建设十分注重文化内涵,突出文化效能,把打造新农村建设的软实力放在重要地位。一方面,针对宁国特有的移民性城市的特征,打造特色鲜明的多元文化生态,塑造新时代“宁国翠竹”这一人文精神(即勇破勇立的拼搏创新精神、自信自强的艰苦创业精神、竞风竞节的争先创优精神)。另一方面,组织开展“感动宁国十佳人物”、“孝敬公婆好儿媳”等活动,营造鼓励创新、倡导美德的文化氛围。
协同的政治生态。着力营造干部群众干事创业的良好氛围。以远谋近施的发展愿景鼓舞人,以不拘一格的用人理念吸纳人,以科学发展的绩效考核机制激励人,以协作共事的工作氛围感染人,以科学民主的决策程序信服人。
和谐的社会生态。宁国新农村建设模式的一个亮点是重视民生和社会和谐,将新农村建设与统筹城乡发展紧密结合,切实保障和改善民生,提升农民的幸福指数。
通过二十多年的探索,宁国逐渐形成美丽和谐乡村建设的五种主要类型:景区带动型、旧村改造型、项目领动型、生态依托型、城郊结合型。美丽和谐乡村建设取得了突出成效,乡村旅游有了新突破,新农村建设有了新面貌,农村经济有了新发展,文明新风有了新气象,民主管理有了新机制。形成了生态与经济齐抓共管,乡村旅游与新农村建设齐头并进,优美生态与富裕农村相映成趣的富裕文明、美丽和谐的新农村生态美景,主要表现在经济、环境、文化等五个方面。
经济更高效。形成了以山核桃、竹笋、茶叶、畜禽、种苗等特色产业为主体的生态农业立体化开发格局和以资源节约型、清洁生产型为导向的环保节能新型产业,生态农业与生态工业齐头并进,发展迅猛。截至目前,乡镇工业集中区共协议签约入区企业36家,开工建设25家,竣工投产19家,产值达1.4亿元。建立绿色农产品基地20万余亩,58个农产品获得国家绿色食品认证,81个农产品获得国家有机认证。形成乡村特色“农家乐”旅游148家,国家级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3家,省级龙头企业16家、规模以上农产品加工企业90家,发展各类农民专业合作社254家。2010年全市农民人均纯收入达到8475元,高出全省平均数3190元。
环境更宜人。森林覆盖率从2003年的67.3%提高到2011年74.9%,被誉为“安徽省园林城市”、“全国绿色小康县”、“全国生态示范区”、“中国最优秀旅游城市”、“安徽省首届文明城市”、“安徽农村卫生示范县(市)”。
产业更协调。依托先进制造业发展的良好基础,大力开发农业资源,努力拓展工业发展空间,带动“以健康休闲为主的绿色产业”的快速发展。依托生态资源、人文景观、乡村民俗,快速推进了农业与旅游业的融合,乡村旅游综合效益显著提升。把现代服务业作为区域经济发展的重点支柱产业来抓,形成了会展、物流、金融、商贸、休闲体验、创意产业等服务业快速发展并与农业相互渗透的发展局面,促进了现代农业服务业的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