幼儿急诊护理措施汇总十篇

时间:2023-10-10 10:26:11

序论:好文章的创作是一个不断探索和完善的过程,我们为您推荐十篇幼儿急诊护理措施范例,希望它们能助您一臂之力,提升您的阅读品质,带来更深刻的阅读感受。

幼儿急诊护理措施

篇(1)

【关键词】婴幼儿;静脉输液;心理;护理

静脉输液是一项有创性护理操作,常导致患儿,产生恐惧、不合作等心理应激反应。它不仅对婴幼儿的生理、心理产生不良影响,而且直接影响治疗工作的顺利进行。如果患儿与护士配合不佳,更可降低护士工作效率,增加甚至激化护患矛盾。笔者通过对600例门急诊输液婴幼儿的心理特点进行分析,并采取针对性的护理干预,取得了满意效果。

1 资料与方法

1.1 临床资料 对2010年4月1日至2010年9月30日,接受门急诊静脉输液的600例婴幼儿,年龄1~6岁,其中男323例,女277例,随机分为观察组300例,对照组300例;其中上呼吸道感染246例,急性支气管炎112例,支气管肺炎116例,急性胃肠炎109例,其他疾病17例。两组患儿在年龄、性别、病种及静脉条件方面比较,差异均无显著性(P>0.05),具有可比性。

1.2 方法:两组均由两位工作经验丰富、静脉穿刺技术熟练且善于与患儿进行沟通的护理人员完成。对照组采用常规的护理模式;观察组采取语言、非语言交流方式对儿童在静脉输液过程中进行心理疏导。包括:①塑造护士美丽形象。护士的形象是护患关系间无言的、潜移默化的沟通手段。美丽形象包括仪表美、语言美、行为美,对职业操守的执着、对患儿的尊重和关爱、服务态度好、技术精湛等。静脉穿刺时针对患儿的不同特点与其沟通,建立友善、相互信任的感情基础,取得患儿的主动配合。②输液前护士热情接待患儿和家长,亲切地称呼患儿的名字,轻轻地抚摸患儿的头或手。对于因害怕“打针”疼痛而哭闹的患儿,护士则和蔼、耐心地做他们的思想工作,与其讨论动画片中他们崇拜的英雄,同时鼓励患儿向他们学习,告诉患儿“打针”并不是他们想象的可怕,就象被蚊子咬了一口那么疼,如果乖的话只要轻轻扎一下就好了。以此淡化患儿的恐惧、怕疼心理。③穿刺完成后对患儿的良好表现给予鼓励、表扬。

2 婴幼儿静脉输液的心理特点与对策

2.1 心理特点

2.1.1 抗拒心理 由于大部分患儿均有过“打针”时的疼痛经历,往往一跨进医院注射室的大门,或看见医生护士,潜意识就感到害怕,表现为哭闹、挣扎、逃离、拒绝输液治疗等[1]。

2.1.2 紧张害怕心理 患儿多因不了解注射的方法、经过,或者害怕注射产生疼痛,给其心理带来巨大压力,以至于引起不良的心理反应,甚至出现全身冒冷汗、四肢冰冷、恶心、呕吐、虚脱等现象。

2.1.3 积极心理 多见于学龄期儿童,一般与医护人员进行交谈后,可消除不安心理,表现为安静、愿与医务人员交谈、好奇、对治疗合作等。

2.2 对策

2.2.1 诱导式教育 1-3岁患儿处于心理发育的第一阶段,注意力不集中,易受周围的事物和人的影响。所以采取诱导式的教育,用鼓励和赞美的语言取得患儿的信任。在注射时不失时机地鼓励和赞扬患儿,潜意识地增强患儿的意志力;同时做好患儿家长的解释工作,取得他们的配合。

2.2.2 转移式心理疏导 适合3岁以上的患儿,在注射时,护士有意识地转移患儿的注意力。可用交谈的方式,边询问患儿的生活、学习情况,并给予正面鼓励,有意识地转移和分散患儿的注意力,使其紧张害怕的心理逐渐缓解,达到治疗的目的。

2.2.3 增强医务人员的亲和力 根据儿童心理学家的研究,儿童在就诊时,由于紧张和害怕,他们对医务人员的每一句话都敏感;所以,护士的面部表情、动作、态度和语调等也会影响儿童的情绪和心理变化[2]。在实施心理干预时,护士必须具备良好的沟通能力,有效的沟通技巧有助于提高患者的依从性,提高患者的满意度,对提高护理质量有促进作用[3]。因此,护士在输液时,应和蔼、耐心,即使儿童的行为比期望的要差,也不能粗暴指责,以免使其产生畏惧心理。对儿童提出的问题应以真诚友好的态度给予答复。3岁以下的儿童要尽量避免使用“强制措施”,不要给儿童幼小的心灵造成恐怖的治疗体验。3岁以上儿童,因其已有良好的语言沟通能力,要采用儿童易懂的语言进行解释,逐渐减轻他们的畏惧心理,配合治疗。

3 结果

护理干预前后一次穿刺成功率比较(见表1)。观察组婴幼儿静脉输液一次穿刺成功率明显高于对照组,差异具有显著性意义(P< 0.01)。

4 讨论

有文献报道,1~3岁婴幼儿在面对外界刺激时,恐惧、不合作态度十分明显,意志力、自觉性和自制力都较差,行为和情绪易受当时外界事物或外部环境的引诱而转移。静脉穿刺对患儿来说是接受痛苦的时刻.患儿合作程度,是影响静脉穿刺成功与否的极其重要因素。门急诊输液室的护士每天都要面对患儿的哭闹和家长的关注,护士在穿刺时不但要考虑,尽量做到一次成功,还须适度制止患儿的抵触,所以对穿刺护士的心理会产生较大压力,严重影响穿刺成功率。国外的护理研究表明,对门诊输液患儿进行护理干预是十分有益的,能使患儿处于最佳心理状态,是接受治疗的重要前提。只有做好护理干预,才能使患儿和家长增强对医院的信赖感和安全感,建立融洽的医患关系,更好地配合治疗,促进疾病痊愈。国内也有学者报道,护士的表情和态度与家长的满意度密切相关,并在护理管理对策中,提出了应加强护士关于儿童心理特点和患儿家长心理状态的知识教育。

本文提示,根据儿童的不同心理特点,在穿刺的全过程中,综合运用多种心理干预方式。如分散患儿对穿刺的注意力;充分调动患儿的积极性和自信心,克服恐惧、紧张心理;纠正患儿对护士的错误认知,使患儿懂得护士阿姨给他“打针”是为治好他的疾病,消除对护士的敌意等。临床实践表明,以上在门急诊输液室,对婴幼儿静脉穿刺的心理干预措施,不仅减轻了患儿穿刺时负性情绪的表现,提高了患儿的合作程度和穿刺成功率;而且进一步密切了护患关系,提高了护理工作质量。

参考文献

[1] 郑菊芬.婴幼儿静脉输液的心理分析及护理干预.护理杂志 2008 :11-12

[2] 霍世英,黄叶莉,杨桂娥,等.住院患儿过度心理反应的院内因素分析及对策.护理杂志.2007,21(7 ): 15-16

篇(2)

急诊科是抢救患者生命,展示医院形象的重要窗口。急诊科的全体医护人员,时刻树立着"以患者为中心"的服务理念,从"患者要我服务"转变为"我主动为患者服务"。随着我院优质护理服务的深入开展,各科室 将"优质护理服务"推向一个新的台阶。急诊科 推出了 特色举措,自开展以来,全面提升了护理质量,患者满意度明显提高。

1特色指令服务

我们牢记"时间就是生命,铃声就是命令"的职责。出诊任务做到"快"、"准"、"好"。做到判断病情迅速,采取急救措施果断,用最好的方式将患者病情控制在稳定范围内。

1.1 针对120出诊指令

1.1.1我们接到电话时做到三个准确:联系电话准确、出诊地址准确、判断病情准确,做到一分钟接完120指令。

1.1.2出诊前做到三个就绪 人员就绪、医疗用品就绪、急救车就绪。做到有令必接,有呼必应,出诊迅速。自开展优质护理服务活动以来,我科累计出诊车次3000余次,接诊指令率100%,在群众中拥有良好口碑。

1.2针对院外急诊指令 因我科工作量大且无规律,突发事故多,还要参加政治性任务或义诊等等,我科医护人员大力倡导奉献精神:每天手机保持24h通畅,并专门增设24h的急诊备战班,要求急诊抢救到位时间不超过5min,机动休息不能离开医院范围,遇有重大抢救、特殊事件等突况,只要一个电话10min内必须到位,确保急诊护士在第一时间拉得出、救得下、护得好。

1.3针对院内急诊指令 在急诊科只要拨打120,医生护士、平车轮椅、抢救药品立即火速赶往,提供帮助,竭尽全力为患者实施急救处置,争取最佳的抢救时机,使其转危为安,从而使家属满意、医院满意、社会满意!

2特色接诊服务

急诊护士要求听到救护车警笛响,立即向前迎接;看到有车停在急诊室门口,主动上前询问,针对病情立刻展开急救;输液及平车患者,由护士全程陪同做各种检查,以及护送患者住院等等。住院前及时与接收科室做好联系,一来加快了住院速度,降低了转运风险,同时为患者得到及时、妥善的救治奠定了基础。

3特色护理服务

3.1特色人性化的护理 我们始终坚持"生命第一"的原则。急危重患者先抢救后挂号,绿色通道保持24h通畅,对于无亲人在、无钱、无身份证明的"三无人员",我们做到先检查、先诊断、先抢救治疗,后补办入院手续并通知家属及交费,不因费用问题而延误救治,体现"以人为本"的服务理念,减少患者的顾虑,最大限度地给予关怀。

3.2特色亲情化的护理 针对急诊留观输液患者中婴幼儿输液占1/3的比例,它要求护士有娴熟的穿刺技术、良好的心理素质和丰富的临床经验。我科从细节入手,主动微笑亲切的与患儿打招呼,让患儿感觉像亲人一样精神放松、放弃抵触情绪,让家长倍感信任;由护士帮忙扶住婴儿,固定好穿刺部位,穿刺时做到"稳"、"准"、"快", 并采取年资高低合理搭配,保证穿刺的成功率。 结合护士分层管理,分配不同病情轻重、护理难度和技术要求的患者的责任护士,危重患者由年资高、能力强的护士负责,体现能级对应。家属不方便时我们为患儿兑奶粉,把尿,换尿布等,整个过程体现了以人为本,热情周到,让家属倍感亲情般的温暖!

3.3特色细节化护理 寒冬时节,输液患者常感手凉,我们在走廊放了一个烤火炉为患者取暖,输液时主动提供热水袋,使患者在暧手的同时也温暖了心。为方便患者的需要,还提供多种便民措施,解决患者的需求,把亲情服务融入到护理程序的每一个细节,全面提高了留观患者对护士的满意度。

4创建特色护理队伍,人人有特色

要想做好优质护理服务,必须要有一支护理水平高、技术精湛的护理队伍。急诊科护理人员以护师以上职称为主体,占全科护理人员的4/5。其中护师12例,主管护师6例,有8例取得专科护士证书。

4.1加强对护士理论知识的培养 对五年内护士加大三基三严、急救知识及技能的培训力度。每日晨会提问,每周进行专科护士培训,每月业务学习及护理教学查房。并加强了急救知识、急救预案、急诊专科护理常规、患者安全目标、护理核心制度等的学习。

篇(3)

我院自2011年9月至2012年9月收治的80例急诊手术患者作为参考组,男52例,女28例,年龄5-62岁,平均年龄(35.66±5.27)岁,手术类型:骨科35例,普外科21例,产科11例,泌尿科13例;2012年10月至2013年10月80例急诊手术患者作为观察组,男50例,女30例,年龄6-61岁,平均年龄(36.07±4.63)岁,手术类型:骨科33例,普外科24例,产科10例,泌尿科13例;两组患者年龄、性别、手术类型及床护比比较无统计学意义(P>0.05),可进行比较。

1.2方法

对参考组患者护理隐患发生情况进行分析,观察其护理风险发生原因,采取有效的防范措施,并建立完善全面的管理制度,加强安全管理。比较观察组与参考组患者急诊手术中输血、用药错误、延误诊治、手术部位感染、输液等发生情况。

1.3统计学分析

本次研究所有患者的临床资料均采用SPSS18.0统计学软件处理,计量资料采用t检验,组间对比采用X2检验,P<0.05为差异具有显著性,具有统计学意义。

2.结果

观察组患者护理安全问题发生率为6.3%,参考组患者护理安全问题发生率为30%,数据比较有统计学意义(P<0.05),具体见表一:

篇(4)

儿科急诊作为医院接待重病儿童患者的重要部门,儿科急性病通常具有发病急、来势猛、病情复杂且变化快的特点。同时由于婴幼儿抵抗力低且多为高发人群,在看病时,通常有多位家属陪伴,因此儿科急诊室也具有人流量、大,常聚集就诊等特点。儿科急诊护理工作通常需要根据患儿的病情特点进行护理,但多为静脉用药,穿刺难度大,要求护理人员穿刺技术高,应急能力强,有良好的沟通能力。风险管理是对护理工作中现有和潜在风险进行识别、评估及具体处理措施的管理程序,本文主要研究了风险管理在儿科急诊护理工作的应用效果。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取自2013年5月到2013年12月在我院儿科急诊科室进行治疗的300例患儿作为研究对象,同时选取在我院实施风险管理前2012年9月到2013年4月在我院儿科急诊室接受治疗的300例患儿作为对照组。患儿年龄分布为3月龄到8周岁,实验组患儿平均年龄为5.1±1.2岁,对照组患儿平均年龄为5.0±1.1岁;实验组男性161例,女性139例,对照组男性163例,女性137例。通过对两组患儿基本资料进行分析,各项资料之间无显著差异,p>0.05,说明建模成功。

1.2 方法

对照组进行常规护理,而实验组在常规护理基础上进行风险管理,具体风险管理措施如下:

1.2.1 加强护理人员的风险意识

医院定期组织儿科急诊医师对护理人员的进行专业技术培训,整体提高护理人员的急救技能。同时组织全体护理人员学习管理知识增强护理风险意识,进一步了解护理风险管理在急诊科的作用。护士长要定时组织科里护士,学习和探讨关于护理的法律法规和制度,并开会讨论差错因果及对策。为了是更好的掌握对护理风险的辨别和评估,提高对护理风险的认识。通过教育学习,提高护理人员的工作态度、培养其敬业精神及良好的职业道德,强化急诊科护士对工作中的风险意识。科室内并建立护理告知制度,严格执行对书写文件封存的规范程序。

1.2.2 加强业务培训

加强急诊科的护理人员专业技术培训和继续教育,对护理安全管理保证有着十分重要的意义。提高护理人员对理论知识的掌握程度能对护理操作技能娴熟的操作,切实提高护理质量。制定并组织科内护理人员的业务学习计划,反复训练护理专业技能操作技术,加大对护理的执行和考核制度,真正的提高护理人员的业务水平。要从根本上杜绝护理上的技术性差错的发生,有效地减少失误,要力争做到护理到位,让患者满意。

1.3 评价标准

统计比较两组患者满意度,以及输液外渗、医患纠纷、药物错发等不良事件的发生率。

1.4 数据统计

全部资料均由 SPSS13.0 软件分析 , 计数资料比较采用 χ2检验, P0.05 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表示差异不显著,不具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2.1 患者满意度比较

实验组和对照组患者及家属对儿科急诊护理工作满意情况如下,实验组非常满意有197例,满意的有94例,不满意的有9例,满意率达97%;对照组非常满意的有146例,满意的有122例,不满意的有32例,满意率达89.33%,两组患者满意度之间存在显著差异,p

2.2 不良事件发生次数

实验组输液外渗发生2例、医患纠纷发生3例、药物错发1例;而对照组输液外渗发生13例、医患纠纷发生11例、药物错发6例,两组患者不良事件发生次数之间存在显著差异,p

3 结论

随着我国计划生育政策的实施,越来越多的家庭选择只生一个孩子,因此孩子一旦生病,作为家长便会变得焦急万分,尤其是当孩子患有急性病时,此时儿科急诊室护理人员若发生任何差错,便极容易导致患者家属的投诉或是出现护患纠纷。而风险管理就就是针对儿科急诊室可能现在或可能潜在的风险问题进行分评估析,并制定相应的解决措施,同时针对相应的风险与措施对护理人员进行培训,以降低不良事件的发生率,同时提高患者对护理工作的满意度。

本研究通过比较我院在儿科急诊室进行风险管理前后的患者满意度和输液外渗、医患纠纷、药物错发等不良事件的发生率,结果表明实验组家属对儿科急诊护理工作满意要高于对照组,同时实验组患者不良事件发生率要低于对照组,差异均显著,p

参考文献

[1]唐月琴.新时期急诊护理工作的隐患及对策[J].中华中西医杂志,2005,6(1):30.

篇(5)

1 门急诊输液的特点

1.1 复杂性

输液室是门、急诊各科病人接受治疗的主要部门 ,是护患关系易产生摩擦和冲突的区域。

1.2 陌生性

输液病人在输液室停留时间短,患者多、周转快,护患关系较为陌生

1.3 特殊性

门急诊病人来医院就诊的时间具有不确定性,因此,也就决定了病人输液时间的不确定

2 门急诊输液室的优化管理措施

2.1 加强护士自身素质训练,提高服务质量,护士工作为操作过程的行为主体,应具有高尚的道德品质、慎独的精神,良好的语言修养等高层次的素质,护士的每项操作都关系到病人安全,加强护理人员人常见病,基础护理操作的培训根据年限的不同采用多形式,多渠道的培训模式

2.2 加强对药物知识学习

门诊输液室的药品种类繁多,且用药指导已成为护理工作的重要内容。遇到新药及时向药房要说明书,了解药物配伍禁忌,注意事项,不良反应等,同时在工作中不盲目执行医嘱,而是主动参与,才能防止或减少药源性疾病和事故的发生,保证药品使用的安全性[2]。

2.3 告知服务:

接待护士要认真核对药品并告知病人具体的瓶数,输液所需的大致时间,使病人心中有数;叮嘱病人记住治疗时间及治疗期间每天需带的药品及医嘱治疗单,以便于治疗。

2.4 设置合理的输液流程

将输液流程输液过程分为5个环节,即:接单核对、摆药、加药、输液、巡视观察。每个环节相互关联,每个程序人员相对固定,既明确分工,又相互配合。

2.5 个性化指导

对年老,体弱、婴幼儿严格控制好滴速,尤其是特殊药物,我们会在输液瓶上写“慢”字,以提醒护士及病人注意并告知病人不要擅自调速。

2.6 巡回制度落实到位

排班以科学合理动态调整、优化组合为原则,安排业务能力强、经验丰富、责任心强、有爱心的护士担任巡回护士,专门负责输液巡视,注意输液过程中的反应[2]。

2.7 注意语言的科学性和艺术性

护士输液前与病人及时沟通,达到语言安抚的作用,介绍输液室的环境,使其产生信赖感,同时,使用安慰性语言询问其病情,有无过敏史和特殊的要求,如对患儿,护士可通过哄、抱等亲密接触使患儿消除恐惧心理,适时对其进行鼓励、表扬,与患儿建立良好的关系。对于年龄偏大的老年病人,要注意礼貌称谓以及谈话语调和语速,消除紧张情绪,达到心理舒适。输液中必须沉着、稳健、熟练,快、准、稳一针见血,尽可能减少穿刺中的疼痛刺激带给病人的不适,达到生理上的舒适感[3]。

3 总结

我科对输液室进行优化管理后患者的满意度由91.5%上升到98.2%。只有我们严格护理操作规程,严格护理查对制度,严格的环节质量管理才能确保护理安全,提高护理质量及患者满意度,继而提高了医院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

参考文献

篇(6)

[中图分类号] R47 [文献标识码] C [文章编号] 1674—4721(2012)09(c)—0153—03

护理质量管理倡导“第一次就把事情做好”和“零缺陷”理念,但因急诊患者发病急、病情重、心理着急等特点,急诊科护理人员很难达到一次就把事情做好的目标。通过及时、主动的服务补救能将服务失误给医院带来的负面影响降到最低限度,有利于提升患者所感知的服务质量并重新获得患者的满意和忠诚[1—2]。本科根据急诊服务失误的类别、患者家属的反应、补救的效果等实施相应的补救方案[3],有效防范和处理患者及家属的不满,收到良好效果,现报道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2011年3月~2012年6月本科共有护士30名(含规范化护士6名)。年龄22~48岁,30岁以下23名,40岁以上7名;职称:副主任护师1名,主管护师7名,护师5名,护士17名;护龄:< 3年17名,3~10年5名,> 10年8名;学历:硕士1名,本科9名,专科18名,中专2名。2011年3~10月,本科急诊患者3.230 2万人次,抢救689人次,留观1 798人次,仅采用传统护理管理;2011年11月~2012年6月,本科急诊患者3.120 5万人次,抢救706人次,留观1 865人次,在传统管理基础上应用护理服务补救理论指导护理质量管理。将2个时期内急诊患者数量、抢救人次、留观人次、护士数量及结构进行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 > 0.05),具有可比性。

1.2 护理服务补救的方法

1.2.1 预防补救 (1)建设急诊护理安全文化。护士长利用晨会、业务学习、护士会等学习《医疗事故处理条例》、《侵权法》,分析急诊医疗纠纷案例,交流工作中的经验与体会,加强护士的法制观念,增强法制意识与风险意识,培养护士的慎独精神[4]。(2)健全质量控制体系,加强急救仪器设备、药品的管理。在医院三级护理质量管理体系的基础上,科室成立护理质量控制小组,科学分工、团结协作,针对每月存在的安全隐患认真分析原因,提出整改措施。重点完善急诊护理管理制度,设置专人负责急救药品、器材的维护、保养与管理,确保各类急救药品、器材数量充足、性能完好。采用APN排班,高职称、高年资负责危重患者的抢救及检查每班次护理质量。(3)找出影响护理安全、引发护理纠纷的薄弱环节,鼓励护士主动报告不良事件,分析急诊护理工作中可能出现的护理隐患,完善多途径、多渠道的信息反馈途径,如:通过调查患者、医生、驾驶员、其他部门人员、“120”指挥中心的意见和建议,加强缺陷控制,加强重点环节(患者的交接、患者检查、途中转运、医嘱查对、交接班)、重点人员(新护士、进修护士、实习生、轮转护士)、重点时段(夜班、交接班、节假日)、重点患者(急危、婴幼儿、三无人员)的管理。

1.2.2 即时补救 护理服务补救效果的好坏与补救者的补救能力、采取的补救措施以及补救是否主动、及时相关。实施即时补救时,护理人员首先应敏锐地感知是否发生了服务失误(最好在患者及家属感知服务失误之前),分析服务失误的类型与程度;其次,需评估患者及家属对服务失误的感知程度以及对服务补救的期望水平;第三,护理人员应主动、及时实施补救措施(最好不让患者及家属感知到护士在实施服务补救)。在实施补救服务时,护士长根据护理人员的性格特征、沟通能力、协调能力、应变能力等对不同服务失误类型、程度实施服务补救。一般要求补救能力较强的护士及值班医师甚至护士长、科主任协助完成难度较大的服务补救。护理人员在补救服务过程中,需与患者及家属保持良好的沟通,给予患者及家属充分的理解、尊重,让其体会到医务人员在实施急诊服务过程中已经尽了最大努力。

1.2.3 事后补救 当护理服务失误发生后,护理人员需要根据服务失误的严重程度向患者或家属提供事后性补救措施。首先是当事人及补救人员应认同患者的感觉,表现出能从患者的角度看待问题,采取积极沟通而不要过多地同患者、家属争论,真诚向患者及家属道歉,善待患者及家属;其次,阐明服务失误后解决问题需要的步骤,医患双方随时保持有效沟通,让患者及家属感知服务补救进展等;第三,护士长、科主任或医院领导根据服务失误给患者造成的损害给予一定的赔偿甚至超值补偿;第四,全科护理人员认真总结经验与教训,预防类似事件再次发生。

1.3 评价方法

比较观察组与对照组的护理质量评分、护理不良事件数量、患者投诉次数、患者满意度、护士满意度及同事满意度。

1.4 统计学方法

篇(7)

中图分类号 R472.2 文献标识码 B 文章编号 1674-6805(2016)27-0096-02

doi:10.14033/ki.cfmr.2016.27.050

高热惊厥在儿科急症中属于临床常见病症,其发病人群多以1~4岁幼儿为主,且具有较高的发病率。由于临床中对惊厥病症的发病时间没有准确的范围,长则能达到数分钟,短则有数秒,一旦发生反复发作状况,则会使幼儿脑部出现缺氧现象,从而能严重影响患儿的智力发育[1]。在临床治疗中,因患儿的年龄较小,对陌生环境会产生排斥,易哭闹,因此,在救治期间将护理工作应用其中非常重要[2]。为进一步探究小儿高热惊厥急救护理中应用针对性护理的临床效果,研究报道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取笔者所在医院急诊科接收治疗的高热惊厥患儿84例为研究对象,按照入院时间顺序先后对其分组。对照组42例,其中男25例,女17例;年龄0.6~3岁,平均(1.8±0.6)岁。观察组42例,其中男24例,女18例;年龄1~4岁,平均(2.2±0.5)岁。在所有患儿中,有36例患有上呼吸道感染,22例患有支气管炎,26例患有扁桃体炎。两组患者的一般资料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具有可比性。

1.2 方法

予以对照组常规护理,若患儿出现惊厥发作现象,则需要指导患儿侧平卧位,把裤子与衣服迅速解开,让身体不再受到束缚。此外,急救室内要保证空气通畅,对患儿的病床予以选择时,应当尽可能选择有较高床档的病床,这样能避免患儿发生坠落现象。及时清除患儿呼吸道与口腔内的杂物与分泌物,保证呼吸通畅,并把患儿的头部偏向一侧。针对抽搐较为严重患儿,则需要在患儿口中放置干净纱布,防止舌头被咬伤。

在对照组的基础上,予以观察组针对性护理,具体内容如下:由于患有小儿惊厥高热病症患者的年龄相对较小,如果发现自身处于一个陌生的环境,则易发生害怕和紧张等负性情绪,再者因身体产生的疼痛,则容易对治疗产生排斥。这时,医护人员可对患儿做摸头或者轻拍等动作给予患儿安抚,加强与患儿家属的沟通交流,提高患儿及其家属的配合度。应用物理降温等方式,比如温水拭擦等,对患儿进行皮肤护理。若患儿体温降低效果不显著,则需要对患儿予以退热剂等药物治疗。由于发热阶段能加快患儿体内新陈代谢,而且还会使患儿发生大量出汗现象,针对此现象,在临床治疗期间,需要对潮湿衣物给予及时更换,而且还要对患者采取补液治疗。

1.3 观察指标

观察两组患儿护理后的临床效果,护理3 d后检测两组患儿的体温变化,出院后随访1年观察患儿复况。

1.4 评价标准

以小儿高热惊厥急救护理的相关标准为依据[3],对所有患儿的临床护理效果予以评价。显效:患儿体温已恢复正常,且惊厥病症完全消失,未出现并发症状;有效:患儿体温处于正常状态,惊厥病症得到改善,且无并发症状;无效:患儿的临床病症未改善,甚至加重。总有效率=显效率+有效率。

1.5 统计学处理

本次研究数据采用SPSS 19.0软件进行处理,计量资料用(x±s)表示,比较用t检验,计数资料以率(%)表示,比较用字2检验,P

2 结果

2.1 两组患儿护理后临床效果比较

经护理,对照组患儿的总有效率为76.19%,明显低于观察组患儿的92.86%,差异有统计学意义(字2=4.459,P

两组患儿体温变化和复况比较

观察组患儿护理3 d后平均体温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3 讨论

在儿科病症中,高热惊厥属于临床常见且多发病症,它是指因感染等疾病,导致患儿体温上升,从而产生惊厥[4]。由于此病症具有病情重和起病急等特点,易导致患儿出现一系列并发症,例如:反复抽搐和呼吸困难等,从而能严重影响患儿的生长发育。所以,针对小儿高热惊厥病症,予以有效及时的急救护理与诊治尤为重要。

针对性护理的实施,不仅能对惊厥病症的发生予以抑制,而且还能使患儿大脑神经损伤的发生率降低,所谓针对性护理主要是通过以下几方面对患儿进行护理,即:饮食和给药、吸痰和吸氧等,这样不仅能将患儿脑部供养不足状况改善,还能避免患儿脑神经因缺氧出现损伤现象,把口腔和呼吸道内的杂物与分泌物清理干净,可使呼吸保持畅通状态,降低窒息的发生[5]。为了能改善患儿的病症状况,医护人员可予以患儿应用镇痛药。若患儿出现惊厥发作现象,医护人员可以灌肠方法对患儿应用水合氯醛治疗,1 g是最大限度,可使用50 mg/kg。此外,医护人员还可以建立静脉通道的方式对患儿予以治疗。将急救期间需要使用的药品准备完善,用留置针实施穿刺时,所选择的血管要有较好的弹性,以便输液更畅通[6]。针对病症反复发作患儿,则需要将20%浓度的甘露醇,以静脉滴注的方式注入患儿体内,

朱丽萍等[9]的临床研究报道显示,针对小儿高热惊厥病症,在临床护理中要做到以下几点,第一,急救护理的实施:处理惊厥的主要目的是避免惊厥时间长导致患儿颅内出现高压现象,从而发生脑细胞损伤现象,防治并发症的产生。医护人员应当对诊断予以及早明确,实施降温方法,这样降低惊厥现象的发生,使患儿的痛苦有所减轻。第二,患儿呼吸保持畅通状态:如果患儿出现惊厥现象,则需要立即将患儿放平,让其平躺在床上,并将患儿衣领解开,向一侧偏头,这样能避免患儿出现呕吐时,气管内吸入唾液与污物,导致窒息现象发生,必要时,则需要对患儿实施气管插管,使其呼吸保持畅通。若患儿的抽搐较为频繁,则需要在嘴部放置牙垫,避免因抽搐使舌头被咬伤;若患儿伴有牙关紧闭症状,为了能对患儿牙齿予以保护,不能将其牙、嘴强力撬开。第三,对惊厥病症予以控制:首先,医护人员可对患儿的人中穴进行掐捏,或者对患儿的涌泉穴和百会穴、合谷穴和内关穴等进行针刺,然后对抽搐患儿及时建立静脉通道,先是将0.3~0.5 mg/(kg・次)西泮原液注入患儿体内,需要注意的是,此药物的最大注入剂量不能>10 mg,如果输液无效,则将灌肠保留,予以水合氯醛10%,可交替使用上述两种药物。如果患儿的高热惊厥病症是由病毒和细菌导致,可实施抗生素治疗,能有效控制感染的扩散。上述研究报道与本次研究报道相符,从结果中可看出,观察组和对照组患者的总有效率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由此可见,实施紧急有效的护理方法与急救措施,不仅能使急诊小儿高热惊厥病症的临床疗效提高,而且还能加快患儿病症康复,值得临床推广应用。

参考文献

[1]韦|.针对性的急救护理措施在小儿高热惊厥急诊护理中的应用效果评价[J].医学信息,2015,28(11):326.

[2]甘军侠.80例小儿高热惊厥的临床观察及护理分析[J].中外医学研究,2015,13(21):104-105.

[3]刘雪贞.小儿高热惊厥的急诊护理措施探讨[J].吉林医学,2015,36(15):3373-3374.

[4]房玉辉,付言美.小儿高热惊厥的急诊护理体会[J].中国医药指南,2013,11(3):299-300.

[5]张春香.56例小儿高热惊厥患儿临床分析及护理干预对策[J].中外医学研究,2015,13(32):130-131.

[6]张凤伟,郭秋菊,陈小萌.阶段性护理干预在小儿高热惊厥中的应用效果观察[J].护理实践与研究,2012,9(10):29-30.

[7]王朝媛.个性化护理预防小儿高热惊厥复发的效果观察[J].西南军医,2010,12(4):782-783.

篇(8)

【中图分类号】R473.7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6851(2014)04-0184-01

伴随着时代的进步,社会的快速发展,各种不同创伤成为威胁人们生命健康的重要因素,也成为人们意外死亡的主要原因,而车祸的发生率在明显提高。据调查,儿童意外伤害事件中车祸伤占到60%。这对创伤急救技术的要求也提出了更高要求。做为一名急诊科的护士,对病人实施快速、准确的评估与处理是从事危重病护理的护士应具备的基本技能,但如何对创伤儿童进行处理,这使习惯于成人工作的护士面临的挑战【1】。

1 病历资料

选择2010年至2013年我院急诊科共收治儿童车祸至多发伤16例。年龄2-14岁,平均4.0岁。男性11例,女性5例。其中腹部损伤8例,骨折伤11例,其它外伤3例,其中两个以上脏器损伤8例,三个部位以上损伤4例。

2 急救原则

2.1 创伤患儿的急救处理步骤:(1)快速初级评估(伤情判断、初期评价);(2)稳定生命体征(急救处理、紧急复苏);(3)再次详细评估(二期评估、再次检诊);(4)初步治疗及确定治疗[2]。

2.2 评估:严重创伤患儿送达急诊后,医护人员立即对意识、血压、脉搏、血氧饱和度进行监测,评估意识状态[3]。患儿来诊后立即呼叫患儿,判断意识、颈动脉搏动、生命体征、双侧瞳孔大小,光反射是否存在,面色,末梢循环。经过初步评估,若患儿病情属急危重症,应立即进行抢救。如患儿呼吸心跳停止,立即进行心肺复苏。

2.3 心肺脑复苏:依据美国心脏协会2010版心肺复苏指南,进行心肺复苏。对患儿立即进行心脏按压,位置两连线的中点,下压深度胸廓前后径的1/3,频率至少100次/分。迅速清理气道,使用儿童简易呼吸器支持呼吸,吹气量以胸廓起伏为准,与胸外按压比例双人复苏15:2,单人复苏30:2,氧流量10升/分。同时进行气管内插管,选择3.0号带气囊导管,经口插入10cm,使用简易呼吸器进行人工呼吸。迅速建立2条静脉通路,按每公斤体重20ml生理盐水30-60分钟输入,并给予肾上腺素按每公斤体重0.01mg静脉推入。

2.4 再次评估与治疗:在抢救同时,呼叫儿科、ICU、相关科室医生紧急会诊,参与抢救。患儿出现自主呼吸和心率后,在监测生命体征的情况下,迅速提升血压,补充血容量,做交叉配血。取血进行患儿的血气分析,如PH小于7.35,说明存在代谢性酸中毒,应给予患儿碳酸氢钠按每公斤体重1mmol静脉快速输入,纠正酸中毒。多科医生会诊与严密监测,完善B超、CT、化验等相关检查,确定诊断,并提出治疗重点。需要立即手术者,在急诊科完成术前准备,如完成备皮、胃管、尿管的置入,直入手术室。

3 护理体会

3.1 护士对急救专科技能掌握要熟练。如婴幼儿的CPR技术、婴幼儿的静脉穿刺技术、简易呼吸器的使用技术、导尿、胃管置管术及配合医生气管插管等技术应熟练掌握,以便在抢救中得心应手,提高抢救成功率。平时应加强急救技术的训练,如科室组织进行心肺复苏模拟训练,到儿科进修穿刺技术等,得以提高。

3.2 对于重症多发创伤的患儿,护士要掌握抢救流程,如迅速评估生命体征,建立静脉通路,包扎、止血、液体复苏等,做到与医生分工明确,密切配合。科室定期组织学习,请外科医生、儿科医生讲解专业知识,提高护士的知识水平。

3.3 急诊科护士要了解药理学知识,如肾上腺素、多巴胺等急救药品的规格、用法、用量等,以及副作用,疗效观察等,做到准确用药,及时根据病情调整用量。科室利用早交班时间进行提问,提问用药常识,并定期进行考试,使护士能牢固掌握药理学知识。

3.4 做好物品管理,使抢救物品完好率100%。如监护仪、呼吸机、除颤仪等,保证电量充足,性能完好;除成人用品外,还应准备好儿童用的抢救用物,如各种型号的气管插管、胃管、导尿管、吸痰管,简易呼吸器等,物品在有效期,并保证性能完好,以便在应急情况下能够顺利使用。急救护士每班检查仪器设备的性能,护士长、仪器管理员每周检查仪器设备性能的完好性,使之处于备用状态。对抢救物品用后及时补充,定期检查,防止过期。

在急诊科,任何突发状况均可能出现,面对的就诊人群、疾病谱不确定,患者可能为男女老幼,所患疾病可能为内、外、妇、儿。在整体化急救过程中,急诊专科护士发挥应有的护理角色功能,实施及时有效的护理配合,对救治成功至关重要[5]。通过对小儿严重创伤的救治,考验了护士的专业技能和反应能力,为今后急救护理工作的开展提出了更具体、更完善的工作目标。

参考文献

[1]孙惠娟.对儿童创伤的评估与处理[J].国外医学护理分册,2001,20(7):304~306

[2]许峰.儿童多发性创伤的急救思维和处理原则[J].中国实用儿科杂志,2009,24(12):897~899

篇(9)

在对产妇进行剖宫产手术之后,由于手术的创伤和饮食等因素的影响,另外还受到手术造成的疼痛等影响,进而使得产妇的心理具有很强的依赖性,导致产妇在母乳喂养上具有一定的畏惧心理。本文分析了对急诊剖宫产术进行护理干预,旨在探讨其效果:增加产妇术后的泌乳量;减少产妇产后的乳胀。以下是我的报道:

1资料和方法

1.1基本资料 研究对象为我院自年2010年7月至2013年5月妇产科收治的20例产妇,年龄为23~37岁,平均年龄为25.6±2.8岁;孕妇怀孕的时间为35~46周,平均孕周为38.4±1.5周;经产妇有9例,初产妇有11例;所有的产妇身体健康,对产妇进行硬膜外麻醉,产妇在产后没有母乳喂养禁忌症;新生儿的体重在2435~4237g之间,平均为(3427.5±245.2)g;其在出生时的Apgar评分在9~10分。随机将这些产妇进行分组,分成试验组和对照组,各为10例;试验组与对照组产妇的年龄、怀孕时间等比较,P>0.05,差异无显著性,具有一定的可比性。

1.2方法

对照组:对产妇进行常规的伤口抗感染、饮食等基础护理,对出现的症状进行针对性的处理。

试验组:除基础护理和症状的针对性处理外,还对产妇实行富有针对性的护理干。具体如下:

术前宣教: 在产妇住院进行手术之前,给产妇讲解相关的母乳喂养知识,同时及时地回答产妇的各种疑问,消除产妇心中的疑虑和紧张情绪 [1]。

术中接触: 在进行剖宫产手术时,当脐带剪断之后,产妇还处于神志清醒的情况下,让产妇对新生儿进行皮肤性的亲吻,能够有效地促进产妇的腺垂体释放相关的催乳素和催产素,进而使得乳汁能够及早地分泌,同时也增强了母子之间的感情,让产妇感受到做母亲的喜悦性,进而有母乳喂养的欲望。

术后早吸吮、勤吸吮: 在产妇进行完剖宫产手术之后,将枕头拿掉,让产妇处于平卧的位置[2]。由于产妇的身体非常虚弱,同时受到和其他一些导管等影响,护理人员要对产妇进行必要的母乳喂养指导,让产妇顺利地完成第一次母乳喂养,同时护理人员要耐心地给产妇进行解释和讲解,告诉产妇不会因为手术而使得泌乳减少。

采取穴位按摩,促进泌乳: 让产妇处于平卧位置,让产妇全身放松,对产妇的进行热敷,时间为5 min。护理人员在洗手之后,对产妇的进行轻柔5min,再对产妇的膻中和屋翳以及云门等穴位进行轻柔,同时对产妇的周围穴位进行轻柔,能够有效地促进产妇的血液循环。

1.3判定标准

泌乳始动时间: 主要是指胎儿胎盘娩出到乳汁首次自溢出的时间[3]。

泌乳量: 缺乳为手法挤奶,能够看见少量的黄色乳汁溢出,在进行哺乳之后,新生儿不满足;乳量一般,手法挤奶,有乳汁溢出,能够满足新生儿,产妇没有产生乳胀情况;乳量充足:手法挤奶,产妇的乳汁呈现喷射状,在对新生儿喂养之后,其处于满足状态,产妇没有出现乳胀情况。

1.4统计学方法 数据采用SPSS18.0软件进行统计,采用X2检验,差异显著,具有统计学意义(P

2结果

2.1两组产妇泌乳始动时间的比较

试验组:泌乳的始动时间为(22.5±3.2)h;对照组:(45.5±5.4)h;试验组明显优于对照组,差异显著,具有统计学意义(P

2.2两组产妇术后6 d的泌乳量比较

3讨论

母乳对婴幼儿来说是一种天然的、理想的食品,它有以下优点:营养均衡;清洁卫生;安全方便等。婴幼儿的健康成长与母乳有着直接的、密切的关系。母乳中的免疫物质可以增强婴幼儿的抵抗力。母乳是母亲与婴儿之间培养良好敢情的桥梁,使母婴感情非常深厚。

在对剖宫产手术产妇进行有效地护理干预之后,通过进行产妇进行宣传和教育,消除产妇心理的各种疑虑和焦虑等情绪,不仅能够满足新生儿的需求,而且还能够加速产妇的康复。在临床上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

参考文献:

篇(10)

一、儿科急诊护理风险识别

护理风险识别就是对潜在的和客观存在的各种护理风险进行系统的连续识别和归类,并分析产生护理风险事故原因的过程,是护理风险管理基本程序的第一步。儿科急诊室作为医院的窗口,患儿流动性大,及时对护理风险进行识别,能减少医疗纠纷或差错事故的发生。

1.1急诊室夜间急诊患儿多为危重症,抢救治疗活动性大,且无预见性,有时显得护理人员相对不足。候诊检查等待的时间长,患儿家长大多认为自己的孩子是最急、最重、最需要享受急诊服务。此时如果未能及时有效地交流沟通,一旦护理技术欠佳,一次穿刺不成功或医护、护技耦合性环节欠紧密等极易引起护患纠纷。

1.2用药错误:儿科患儿用药剂量小,常以公斤体重计算。对治疗卡上的名称、剂量、执行途径等内容时要认真核对。尤其是急诊护士执行各种抢救的时候,更应该坚持三查七对,防止各种差错出现。特别在采取紧急抢救措施执行口头医属的时候,护士所执行的各种操作与药物的供给均需与医生核对后方可实施。以免出现用错药、打错针等事故。

1.3病情观察:儿科患儿不同于成人,因其生理解剖特点,致使患儿往往起病急,病情变化快,且不能自我表达,对一些留观的患儿,护士即使在规定时间内巡视观察室,仍有延误病情的可能,经常是几分钟前观察时病情平稳,而几分钟后就会出现呼吸心跳骤停,如不及时发现,则会延误治疗和抢救时机。对正输液的患儿若护士观察不及时,还会有输液外渗,严重者出现皮肤坏死等可能。

1.4环境与压力:儿科急诊护士常处在哭闹、嘈杂的环境中,尤其是做各种检查治疗时。患儿的哭声震耳欲聋,有些患儿在输液的全过程哭闹不休,加上患儿家长的训斥声,哄孩子逗孩子的声音常使护士心烦意乱,其操作又是在家长的严密监督下进行,可使护士心情抑郁,心理压力大。

且急诊室又是一个特殊的地方,复杂的环境,特殊的服务对象,可能对护士的人身安全造成威胁,尤其是在夜间,有时影响急诊工作的正常进行。患儿家属的漫骂、殴打、伤害护士的情况时有发生。

二、儿科急诊护理风险的预防和处理措施

2.1加强护理人员综合素质的培养,护理人员的素质是提高护理质量的重要因素,是护理安全的重要保证。经常以各种渠道,多种方式提高护理人员的理论水平、操作技能、专业知识。加强对规章制度和法律知识的学习,培养护士良好的医德修养和职业情感,尤其是对年轻护士,更要加强法律意识和职业严肃性的培训。爱心、耐心、同情心是一个儿科护士必备的心理素质与职业情感,要以完全接纳安抚的态度对待患儿家长的误解、迁怒与不理智。对不配合治疗的家长,应使用一定的语言艺术与其沟通,避免正面冲突,防止事态扩大。沟通是建立良好护患关系的重要桥梁,要有主动与患儿沟通的意识,掌握语言沟通方法和技巧,这样就可预防一些护理风险的发生。

2.2对儿科急诊护士要重视他们心理的压力源,及时疏导和关心,培养健康的性格和信念,采取科学的放松方法,提高护士的心理调适能力。教育引导护士要正确看清自己,确定一种自信、自强、自立的心态,努力保持乐观开朗的心情。护士的职责是治病救人,应为能减轻和消除患儿的痛苦而感到愉快和骄傲,树立只有在帮助患儿的同时才能体现自己价值的人生观。

2.3儿科急诊护士要具有在各种紧急情况下的应变能力,具有医学护理学、社会学及心理学知识。既要掌握各年龄患儿抢救护理的特点,熟知他们的心理特征,还要掌握患儿家长的心理变化承受能力,从而保证抢救工作忙而不乱。因此,必须加强护理人员自身的法律意识,转变服务理念,严格执行工作制度,注重环节质量管理,优化各种流程,提高危重症患儿抢救技术,全面提高护理质量,才能更好地减少医疗纠纷。

上一篇: 建设美丽新农村 下一篇: 经济对社会的重要性
相关精选
相关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