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23-10-10 10:26:12
序论:好文章的创作是一个不断探索和完善的过程,我们为您推荐十篇经济对社会的重要性范例,希望它们能助您一臂之力,提升您的阅读品质,带来更深刻的阅读感受。
职业技术教育是现代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工业化和生产社会化、现代化的重要支柱。近些年来,国际组织、区域性机构和各国认识到发展职业技术教育对推动社会经济发展及促进就业增长的重要作用,把发展和改革职业技术教育作为规划面向21世纪教育和培训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我国职业教育经过多年的发展,对于完善我国教育结构体系,促进教育的大众化起到了重要作用。但职业教育在发展过程中还有许多不尽如人意的地方,正确分析职业教育的现状和问题,是职业教育实现科学发展的前提。
一、中职教育与社会经济建设发展速度相适应
(一)以终身教育为新的职教发展指导思想
在科学技术高速发展的当今社会,那种一技学成终身受用的时代已经成为过去。现代人必须通过终生的继续教育,获取所从事职业所要求的不断更新的知识和必要的技能,才能在职场立于不败之地。在市场经济条件下,结构性失业是不可避免的,这是中等职业教育永久的市场。中职教育应是一种贯穿于个人职业发展全过程的一种教育与培训。其目的在于帮助人们从幼儿园到成年获得全部生涯的谋生技能,并形成个人生活方式。国外劳动力就业的状况都已证明,“只有终身学习,终身受教育,才能终身就业”。所以中职教育的发展应牢固树立以终身教育为指导的观念应是职业教育的共识。
(二)以能力为本的新的职教观
中等职业教育与普通高中教育是有着本质区别的,在义务教育基础上的普通高中教育注重的是学术教育,质重于量;而职业教育则侧重技能教育,要使之成为多数人就业的手段。但现在的情况是,大多数情况下如果我们进入一间中职学校的教室,会发现它和普通高中学校是那么的相似,一样的教室摆设,一样的课堂教学,一样的课后书本作业,活生生的把中职教育办成了第二普通高中教育。中等职业技术学校是实施培养各产业中间人才(技术员)的专门教育机构,属技术教育的范畴,即在一定文化程度基础上进行基础理论、专业知识和相关技能的教育,培养目标为各行各业的中间人才。所以中职教育应更加注重的是具体的实际操作技能的培养,创造条件积极有效的将理论知识运用到实践中去,重在知识技能的实际应用。
二、中职教育课程与城镇经济发展需要相适应
(一)中职教育的课程应根据农村和城镇的需要设置种植、养殖、林业、水产、家电维修、计算机应用、汽车修理、电焊等实用技术课。
课程的内容一定要有系统性、实用性、可操作性。所谓系统性就是与技术对象有关的内容要全面。比如:辣椒种植技术内容应包括:种子的选择及识别、种子消毒、育苗方式,移栽技巧、科学施肥、田间管理、病虫害防治、加工储存、销售等内容。而且每一个技术环节的知识都一定要浅显易懂,具有可操作性。学生掌握了系统的技术知识,可以利用自己的技术在农村或城镇自主创业或就业。
(二)建立中职学校示范基地和实习基地,把理论和实践结合起来,培养学生的实际工作能力。
把农村经济中发展得较好的种植、养殖、果林场作为中职学校的示范基地。农村学生也可以把自家的种植、养殖项目划出小部分来开展实践活动,把所学的技术用在自家的种植、养殖项目上,并写出试验报告上交学校。带学生到种植、养殖、果林场、观光农业、立体农业示范点参观,启发学生的创业意识,激发学生的创业热情。在国家实行土地流转、林权制度改革的条件下,引导学生应用现代农业生产技术、现代农业机械设备、高效农业组合模式、现代农业经营理念在农村利用荒山、空地、田土、林地、水域发展适度农业规模经济是很有发展前景的。
(三)聘请社会科技指导员对学生进行现身教学。
把农村有名的种植能手、社会上创业成功人士聘请为社会科技辅导员,定期对学生进行实用技术教学和成才教育。用技术能手的技术专长、创业人才的成功经验激发学生学习专业技术创业的热情和感受创业的艰辛和快乐。
(四)加强校企合作,为企业培养优秀的后备人才。
企业的发展离不开人才,开展校企合作,让学生到企业参观,参加实践活动,利用假期到企业勤工俭学。利用学生所学的专长技术帮助企业解决一些技术问题。利用农村的资源,为农副产品加工企业生产优质的原料。比如说辣椒加工厂,可以与中职学校合作,开展社会实践活动,可以利用学生的优势,开展辣椒技术培训,让学生回家帮助父母种植辣椒,生产无公害辣椒产品,企业包回收,既可以增加学生的经济来源,又可以为企业建立优质的原料基地,也可以扩大辣椒加工厂在社会上的影响,对企业、学校、学生、社会及当地辣椒产业的发展都是有益的。
(五)开展技术竞赛活动,在全社会形成一个学技术、比技术的热潮。
开展科学养殖、种植,技术能手竞赛活动,评选养猪标兵、烤烟大王、西瓜大王、养牛状员、电焊标兵、机修能手等活动,对那些在种植、养殖上成本投入少、病虫害防治好、经济效益高的种植养殖大户,技术过硬的技术能手给予表彰,给予一定的物质奖励。并把他们的种植、养殖经验,创业成才事例加以总结,在全社会加以推广,在全社会形成一个学科技、用科技的良好氛围。
我觉得未来的职业教育应该调整职业教育专业目录,拓宽专业面向,以能力为本位,培养创业能力,教育新技术的运用,加强企校合作,发展现代学徒制度,发展全民技术职业教育,促进职业教育机会均等,加强和完善职业指导和咨询制度。这样才能更好更快的发展职业教育,从而推动社会经济发展。
一、背景
随着改革开放、高校扩招等带动了高等教育结构及形势的转变。精英化教育逐渐向大众化教育转型,教育对象在原有基础上向西部地区或教育相对落后的农村地区的适龄青年延伸。教育的相对平等使得众多贫困地区学生接受高等教育的梦想得以实现。据统计,在全国大学生中家庭经济困难学生的比例已达到近30%[1]。然而,随着贫困大学生队伍的不断壮大,各种问题随之而来。而某些问题不是仅仅依靠物质资助便能解决的,正如人们所熟知的,贫穷不可怕,贫穷的思维才最可怕。在这个日新月异、高速发展的时代中,贫困大学生在思想上、行动上跟上时代步伐,尽快融入这个社会是资助问题的关键。
二、社会适应能力与实践锻炼
“适应”一词本是生物学名词,是指“生物的形态结构和生理机能与其赖以生存的一定环境条件相适合的现象”。而心理学上从三个方面对“适应”进行解释:一是生理上的适应,通常指身体各器官对声、光、味道等刺激物的适应;二是指心理上的适应,通常用来指个体在经受挫折后借助心理防御机制恢复内心平衡的自我调节过程;三是对社会生活环境的适应,即社会适应,指人与社会相互作用时的心理承受水平及自我调节能力。社会适应能力即指人为了在社会更好生存而进行的心理上、生理上及行为上的各种适应性的改变,与社会达到和谐状态的一种执行适应能力[2]。
对于家庭经济困难学生来说,社会适应能力包括两方面内容:一是在大学学习期间,其与师长、同学、室友交往的能力,接受学习课程、利用学习资源的能力,以及接受社会新鲜事物、逐渐由学生向社会人转化的能力;二是离开校园,走向社会时,其求职能力、处理职场人际关系能力与应对工作的各项技能等。
“实践锻炼”即指通过社会的或者自然的有意识活动,在艰苦中经受考验,增长才干。这里既包括学校为贫困生提供的勤工助学机会,又包括社会上工作岗位的磨炼。通过实践锻炼,一方面培养学生自理自立的能力,培养坚韧不拔和吃苦耐劳的精神,另一方面有助于学生树立职业目标,明确发展方向。
三、社会适应能力及实践锻炼缺乏表现及原因
(一)严重自卑心理,病态自尊心理。
自卑是一种因过多地自我否定而产生的自惭形秽的情绪体验。一般来说,某些家庭经济困难大学生存在不同程度的自卑心理。由于家庭贫困,物质条件的差距使得他们从小就觉得在生活中低人一等,认为自己不如别人。丰富的校园生活在给贫困大学生带来新奇的同时,也给他们带来无限忧虑,他们像其他同学一样渴望友情与爱情,却时刻担心因贫困而被他人看不起;而与他人交往的活动,有时也需要金钱作为支撑,贫困生们不得不为此精打细算一番。严重的自卑心理使得某些贫困大学生选择掩饰自己的出身,甚至自我封闭,排斥人际交往[3]。如此,不利于贫困大学生适应校园中的各种人际关系,不利于他们身心健康。
由于自卑,贫困生在对自己有消极的认识的同时,自尊心极强,担心别人看不起自己,而对他人的言行过于敏感。有时学生只是开玩笑的一句话,可能会换来贫困生的激怒行为,出现这种病态的自尊心理和行为。所以贫困生经常因为一点儿小事就与身边人发生争执,为了维护自身的“尊严”而用言语或行为攻击别人。往往造成人际关系紧张,身边人对他们另眼相看,使身边学生和自己在生活中都倍感压力。
(二)长期经济贫困形成贫穷思维。
贫穷思维是指因为贫穷而形成的以金钱为第一位衡量事物的思维方式。一方面,长期的经济贫困会让家庭经济困难学生更懂得勤俭节约、自立自强,更积极地通过自己的努力赚得生活费。另一方面,他们可能会因为“缺钱”,更明白没有钱的意义,而对于一些应当花钱的事情犹犹豫豫,放弃提升自己的机会。比如参加一些英语培训班,因为家庭经济困难学生往往英语底子较薄,进入大学后要比普通同学落后一些,而将来面试的时候可能会因为英语不好而失去到外企工作的机会。这种贫穷思维让某些贫困生不愿加入一些联谊活动、不愿在人际交往、自身能力提高方面花钱,甚至钱产生“仇富”心理,这样将很难适应现代化的生活。
(三)综合素质偏低,就业视野较窄。
家庭经济困难学生多来自经济较不发达的农村等地区,教育结构单一、师资水平低下及教学设备落后等都影响学生综合素质的提高。对于经济欠发达地区,地方学校往往只看重升学率,注重加强对学生基础知识的夯实,却忽略学生综合素质的培养;另外师资水平的参差不齐及教学设备的落后都影响对学生兴趣的培养引导,不利于学生综合素质的提高。
贫困地区的大学生肩负父母甚至整个家族的压力。到城市求学,他们潜意识地形成命运由此被改变的意识,对未来充满无限憧憬。尤其在就业方面,贫困学子们对未来抱有很高的期望,且有不良的攀比心态。希望借此改变自己乃至整个家庭的命运。但进入社会后会遇到种种不如意,某些学生在经历一次次梦想破灭的折磨后尝试改变以适应社会。但某些学生盲目悲观,一再否定自己,严重影响其适应社会。
(四)缺乏实践锻炼,感恩意识不足。
现在的“90后”大多是独生子女,即使是在家庭经济困难的农村家庭,也很少让子女做些什么,而对于成绩优秀的学生,父母往往都是教育“把学习搞好就行了,别的事情不用操心”。这样的结果是导致一些学生的动手能力弱,缺乏感恩意识。父母将他们的生活琐事全部包办,而孩子们大多过着衣来伸手,饭来张口的生活,很少或根本不会帮家长做家务,更有甚者经常与父母发生顶撞。在和比较富裕的学生对比后,某些家庭经济困难的学生埋怨自己家境不好,无视父母的辛苦,大肆挥霍,盲目攀比,将父母省吃俭用视作理所应当。 这种“不食人间烟火”的生活方式,会让学生习惯以自我为中心,漠视与他人的友谊,当与朋友有利益冲突时,就会出现同学之间相互伤害的恶性事件;也会对于社会的帮助缺乏感恩,漠视社会及他人的无私奉献,缺乏诚信意识与社会责任感,不知感恩回馈社会。
四、如何加强社会适应能力和实践锻炼
(一)提高贫困大学生的心理承受能力,促进其心理健康发展。
1.开设心理健康教育课程,开展团体心理辅导活动。
开设心理健康教育课和各种专题讲座是高校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主要方式。对于家庭经济困难学生在适应校园、适应社会时所表现出来的自卑、自闭、敏感、自尊心强等表现都是因为其心理还不够强大,不足以对抗外界的各种刺激。对此有必要在心理健康教育课中加入针对贫困生的“心理解困”的内容,增强其社会适应能力。针对自卑、自闭、敏感等贫困生经常出现的问题从成因、表现、解决方法及预防等方面全面地讲解。开设针对贫困生专题讲座,从而起到帮助他们“心理解困”的作用。在心理健康教育课中加入针对贫困生的“心理解困”的内容是在问题没出现时做到未雨绸缪、防患未然的有效措施。高校教师可罗列贫困大学生在校园生活中与工作中所表现出的种种心理问题。并提出针对性极强的解决策略,这既可以让贫困大学生意识到自身存在的问题,又会无形中教会他们如何应对此类心理问题。
团体心理辅导是一种在团体情境下提供心理帮助与指导的一种辅导形式,即由辅导者根据求助者问题的相似性组成团体,通过共同商讨、训练和引导解决求助者共同的心理问题[4]。团体心理辅导中求助者的心理问题是在团体的相互影响下解决的。这种方式具有感染力强,影响广泛,效率高,省时省力的优点。团体心理辅导尤其适合这些性格内向、腼腆的家庭经济困难学生。同时,他们的心理问题有很大共性,非常适合各种团体心理辅导活动。团体心理辅导可以激发他们的交往兴趣,增强交往能力,建立归属感,同时可以宣泄不良情绪,敞开心扉,畅所欲言,相互启发,开阔思路,全面认识自己的心理问题,从而逐步摆脱自卑感。团体心理辅导是促进贫困生心理健康的有效途径之一。
2.举办多彩心理健康活动,促进贫困生与他人交流。
心理健康活动可以陶冶情操,开阔视野,有利于贫困生恢复心理健康。可根据贫困生的特点和爱好,在充分考虑贫困生的心理感受的情况下,组织开展丰富心理健康活动可以陶冶情操,开阔视野,有利于贫困生恢复心理健康。可根据贫困生的特点和爱好,在充分考虑贫困生的心理感受的情况下,组织开展丰富多彩的心理健康活动,包括心理沙龙、文体活动及有利于提高能力的社会实践活动和公益活动,让他们通过公益活动在奉献他人和社会中升华自己,在学会处理与社会、他人的关系中完善自己的人格。同时,充分发挥学生社团的作用,积极开展心理互助活动,努力营造理解、尊重和关怀家庭经济困难学生的校园文化氛围。使贫困生在社团活动中感受到学校和社会的温暖及人与人之间的真挚情感,培养其热爱生活的良好情操,最大限度地消除由于家庭经济困难所造成的心理阴影。使他们在健康活泼的校园文化氛围中思想得到提高,认知得到深化,情感得到升华,意志得到磨炼。
(二)提高贫困大学生的综合素质,引导其树立合理就业观。
贫困大学生的就业情况是衡量其社会适应能力的重要标志。社会应为贫困大学生的就业提供优惠政策,鼓励企业招聘贫困大学生;学校应建立旨在提升大学生综合素质与专业技能的课程体系,帮助贫困大学生树立正确的就业观,进行必要的就业指导,并帮助他们广开就业渠道。
1.为贫困大学生就业提供优惠政策,鼓励企业接收贫困大学生。
贫困大学生们大多来自偏远的山村,因此,做好贫困大学生们的就业工作不仅关系到贫困大学生的社会适应能力强弱,从长远看,还关系改善中国农村农民生活状况。可见贫困大学生的就业着实重要,而社会在其中扮演着重要角色。社会应为贫困大学生的就业提供经济与政策上的帮助,保证他们在求职过程中有一定的经济保障和足够的机会寻求适合自身的工作。如,政府可为经济困难的贫困大学生提供一定的就业补助以保证基本生活费用;政府还可颁布相关优惠政策以鼓励企业接收贫困大学生;此外,政府应加大宣传力度,帮助企业树立社会责任意识,让他们树立主动帮助贫困大学生就业的意识。社会的帮助一定程度上能够缓解贫困大学生的自卑感,有利于其社会适应能力的提高。
2.开设课程提升综合素质、指导贫困大学生就业。
贫困大学生的综合素质差,因此,各高校可通过开设一些提升大学生综合素质的课程。如关于Office办公软件学习课程、Photoshop课程等,以拓宽他们的知识面,提升综合竞争力。学校在贫困大学生就业方面应给予充分帮助,如就业处应时刻掌握社会动态,及时将最新的就业信息传递给大学生;学校还应对贫困大学生的就业进行必要的指导,让他们尽早形成职业规划,帮助其树立适合自身的就业观。综合素质的提高与正确就业观的引导,双管齐下,贫困大学生的社会适应能力必然有所提高。
中图分类号: G642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673-1069(2016)30-126-2
0 引言
当下设计行业大部分区域机应用软件应用无处不在,各种类型的应用软件可以帮助设计师们完成以往很难实现的效果,以至于当下许多高职院校的环境艺术专业减少了手绘课程的课时量,或者干脆去除了手绘课程,只教授应用软件的课程。笔者将从各方面来分析及阐述这样的做法并不合适高职院校的环境艺术专业。
1 高职环境艺术设计专业现状
1.1 专业名称及内容
从2016年9月开始很多高职院校的专业名称改了,究其原因是以往高职院校很多专业名称与本科院校的专业方向名称冲突,为了有效地区别以免混淆,相关部门对各高职类院校的专业名称进行的统一的名称改革,所以环境艺术设计专业很多并不一定是传统意义上的园林景观类专业。现在很多高职类院校的环境艺术设计专业大部分可以分为以下几类:①以农林牧学为主的园艺类的,旨在培养从事园艺生产,园艺产品营销,园林绿化、施工管理,园艺植物培育养护,花艺设计加工,盆景制作养护,草坪建植养护等工作人才;②以城市园林绿地规划、设计、园林植物造景为主的园林技术专业、旨在培养能完成园林绿地规划设计、园林工程施工管理、绿地养护管理、花卉苗木生产经营、花艺设计与经营管理、园林景观要素材料的应用与营销、室内外软环境设计与施工、平面设计等工作人才;③以往室内装饰专业整合而成的,旨在培养面向家装设计公司、建筑装饰设计公司,展览展示设计公司、家居配饰设计公司的设计人才。本文的环境艺术专业主要是指后两种类型。
1.2 就业方向
高职院校的环境艺术设计专业主要是培养综合性的高级工程技术人员为目标,人才培养是以就业为导向的,较为重视培养学生的实际操作能力,以培养实际应用型人才为培养方向。高职院校的环境艺术设计专业的就业方向也一般定位是国内外设计公司及环境艺术设计专业相关企业,担任着方案设计、方案表现、工程管理、工程预算、工程监理等岗位的工作。
2 简述一般环境艺术设计毕业生就业成长阶段及具备能力
随着市场经济的发展与转型,设计行业岗位从传统的设计师,装修师傅转变成细分为设计团队、工程建设团队、(甲乙双方)项目监理几个部分。高职院校的环境艺术设计专业的毕业生如若进入设计公司或环境艺术设计专业相关企业的设计团队,无论是园林景观设计师,还是室内空间设计师,起初并不一定能够接触核心设计内容,主要是从事设计师助理、制图员、绘图员相关工作,帮助设计师完成平面图渲染,效果图制作等工作,此时毕业生应熟练地具备相关计算机软件操作能力。而随着设计分工越来越细,很多大型的设计公司或相关企业把最终效果图都转发给专门的效果图公司制作,既节省了项目制作的时间,又节省了前期设计费用。当毕业生进入公司或企业一段时间,对整个项目的设计流程都有所了解,在能够完成设计师助理、制图员或绘图员工作的基础上,就可以慢慢接触基础设计师工作的内容,主要完成项目设计概念的具化与细化工作,此时毕业生不仅要具备计算机软件操作能力,还需要具有较好的手绘能力,在与上下级设计人员的方案沟通中完成及时有效的交流。最终,若毕业生自身具备较好的设计创造能力就可以担任主力设计师甚至设计总监的工作,此阶段设计任务主要是设计概念的创想和实践工作,毕业生也基本摆脱计算机软件的操作,主要以各种沟通方式为主协调上下级设计人员的工作,这其中手绘能力尤为重要。
另一个方面,有一部分规模较小的设计公司或相关企业的项目效果图也主要以手绘效果图表现为主,这是因为当下一位熟练的效果图后期制作人员的市场薪资较高,而专业的效果图单位收费也不低,在前期投标没有资金保证的前提下,规模较小的设计公司或相关企业的项目方案投标书全部由本公司设计人员完成,加之时间的限制,多以手绘表现为主。
3 手绘对于高职环境艺术设计专业的重要性
现代科学与现代哲学已经证明,在人类进化的过程中,人类的直立行走具有决定性的意义。从人类直立行走以后,双手解放出来了,通过劳动而与外界产生了十分频繁的物质与能量交换关系,而神经、大脑通过双手与外界的反应关系的建立与频度,使得双手的活动越来越多,由此而刺激了大脑物质的迅速增加,使得人类大脑的容量与反应速度都飞速增长。这说明手指与大脑之间有着密切的关系。手的动作,特别是手指的动作,越复杂、越精巧、越娴熟,就越能在大脑皮层建立更多的神经联系。科学家通过研究发现,学生采用活动手指来刺激大脑,远比死记硬背更能增强大脑的活力,并可延缓脑细胞的衰老。医学界也认为,人类经过进化,从四肢爬行到直立行走,上肢比下肢更加灵活。手指功能越来越多和越来越精细,极大地促进了大脑发育,这便是经常活动手指可促进大脑功能的保持与强化,延缓或阻止大脑衰老之理。甚至有专家直言:由于大脑和手的关系密切,中年以后,如能经常做手指运动,有助于大脑血流通畅,这样既健脑又可预防老年痴呆的发生。原因是因为:手部的血液回圈丰富且微循环密集,毛细血管网和神经末梢极为丰富,尤其是手指,每平方英寸所含的神经末梢数量高达50000,为大脑提供了极多的资讯,从而促进了脑细胞的发育。从另一个层面上来看,手的活动刺激大脑的发育,让人更加聪明,对于设计师来说,手绘活动可以使设计者脑部活动频繁,让他们更有灵感,可以设计出更多有创意的作品。高职院校与社会上的电脑专修学校毕业的学生在本质上的区别就在于学生的设计构思与创想,社会上的电脑专修学校毕业的学生可以根据客户提供的参照物完成相似度百分之九十以上的效果图制作,从而可以胜任如效果图制作员似的工作,但在没有参照物的基础上,这类毕业生就很难办法完成工作。而高职院校的毕业生不仅需要具备熟练的软件操作能力来完成具象的效果图制作,还要有丰富想象力来创造全新的设计。
手绘对于设计师来说更为重要的一点是:设计师在跟客户前期沟通时,运用手绘表现完成设计草图可以更具象的与客户在设计概念与细节方面达成双方的共识。假想一下,设计师通过操作计算机运用计算机软件与客户沟通,利用起码20分钟的时间来阐述与修改设计者的初步设想,而这期间客户无所事事,此时会发生设计师与客户无法有效及时沟通的不良后果,从而对设计师的能力产生怀疑。更甚者,客户根本没有这么多的时间与设计师沟通,所以运用手绘来完成与客户的方案沟通是非常适合的方式。根据前文可知,高职院校环境艺术设计毕业生进入设计公司或环境艺术设计专业相关企业的中后期上升阶段,不仅需要有较好的计算机软件操作能力,还需要具备良好的手绘表现能力,这不仅有利于上文提到的与客户的沟通,还有利于设计团队内部完成上下级设计人员有效及时的沟通与交流。如若毕业生不能具备良好的手绘能力,势必对今后的工作和职业晋升有所影响。高职环境艺术设计专业的毕业生主要以就业为主,不似本科相似专业重理论轻实践,所以从就业方面来分析,手绘能力的具被对于高职环境艺术设计专业的毕业生来说是非常重要的。
4 总结
随着时代的发展和科学的进步,计算机已经越来越智能化,应用软件也能够在短时间内出色地帮助我们完成许多以往需要花成倍时间的才能结束的工作。对于高职院校的以就业为导向,旨在培养符合当下社会需要的高水平的专业化人才,重视实际应用能力的大方向,我们并不否认许多计算机软件课程的学习对于高职环境艺术设计专业的学生来说是必需的,但传统手绘表现能力的学习也是非常重要的。高职院校的环境艺术设计专业在课程设计时,应投入一定的人力物力来完成此方面的教学工作,不能完全删减手绘课程,以为学生今后的就业与职业晋升打下基础,为国家培养给符合社会需要的人才。
随着时代的不断发展,事业单位的发展离不开经济的保障。要想使得市场经济合理的发展就需要做好会计的工作,完善会计法,以及企业内部的会计制度,这样才能推动我国行政事业单位的不断发展,使得行政事业单位为人们以及社会更好的服务,下面我们就来介绍一些我国行政事业单位会计制度的情况。
一、我国行政事业单位会计制度的现状
我国经济的发展,需要会计法的辅助,会计法可以有效的为企事业单位的活动提供保障,同时规范了企业内部的经济活动和行为。会计法在上个世纪90年代末就建立起来了,直至今日,在我国经济发展中发挥了重要的作用。随着时代的发展,会计法也需要与时俱进,结合现代经济的发展实际进行科学合理的改革,以往的会计法已经不适应社会的发展,虽然在过去的那些年也发挥过积极的作用,但是为了促进我国经济和社会的发展,对行政事业单位的会计制度的改革已经十分必要的。事业单位在我国社会中担任着非常重要的角色,为人们的日常生活以及社会发展所服务,所以加强对其的内部财政管理,有利于提高财政人员的工作效率,提高行政事业单位的服务水平。
二、我国行政事业单位会计制度改革的重要意义
在我国的会计法实施中,对事业单位的财政管理的重要性也日益重要。因为事业单位的活动资金是国家内部提供了,这就决定了事业单位活动的一切目的就是为了社会的发展更好的服务,贡献自己的力量,对行政事业单位进行会计的改革和财政的管理是非常重要的工作。会计制度反映了一个企业的内部的制度的完善,代表了一个企业结构的完整性。随着市场经济的不断发展,我们也逐渐意识到了市场经济对于我国行政事业单位的冲击性,如果做不好行政事业单位的会计制度的改革工作,行政事业单位也迟早会被市场经济所淘汰,完全丧失了其本身所具有的作用和职能,为了避免此类现象的发生,行政事业单位作为一个社会的服务部门,就必须要做好会计制度的改革工作,提高企业内部的资金利用率和透明度,同时也要注意对资金的合理非配,才能保证我国行政事业单位的长远发展,为人们的生活和社会的发展做出更多的贡献。
三、2013年我国行政事业单位会计制度改革的方法
第一,我国相关部门子啊对行政事业单位进行会计制度的改革中,需要事业单位的密切配合,从社会发展的实际出发,选择适合本企业发展的财政考核制度,以及会计审核制度,加强对会计人员的工作监督,以及岗位培训工作,不断提供啊会计人员的思想道德素质,以及业务素质。同时也要从我国的经济发展的角度考虑,在市场经济的大趋势下,不能只依靠国家的财政补给,行政事业单位本身也要创造更多的经济价值,这样才能在市场经济的刺激下更好的生错,才能实现行政事业单位的财政发展,才能为国家节省更多的开支,确保我国国库的充裕,为社会主义建设节省下更多的资金,从而也可以使得行政事业单位更好的发展。
第二,我国行政企业事业单位的工作人员也要注意对会计部门核算工作的处理。会计核算是会计部门工作的重要部分,只有进行会计核算才能促进企业更好的发挥那,财富能为企业的发展提供一个明确的经济目标,通过核算我们知道行政事业单位今年的总体资金消耗,为未来的发展也准备了科学的数据,同时也可以为我国会计法的制定提供一定的参考。行政事业单位的财政管理和我国总体财政管理有着很大的关系,是我国国民经济的一部分,要做好我国的财政管理的工作,必须要做好型号增事业单位的制度改革工作,这样才能从根本上促进我国社会的发展,保证我国经济的发展。所以要实现会计制度的改革,就必须加强对企业内部财政数据的核算。
第三,要推动我国行政事业单位的会计制度的改革就必须要做好我国的国库管理的工作,因为事业的单位的日常经营和工作都要靠资金的还自称,这些资金很大的一部分都是有我国的国库提供了,所以要对行政事业的会计制度改革就必须要重视对我国国家资金的整体管理,在对行政事业单位的提供资金的支持的时候,要从行政事业单位发展的实际出发,制定整体的预算,同时行政单位也要及时的提供所需资金的各种用途的预算,在经过有关部门的考察和协调之后,制定一个综合的具有一定的科学性的,能够促进行政事业单位发展的资金提供方案,该方案能够使得行政事业单位对资金进行有效的利用,同时也能够避免在日常的工作中对资金的浪费。要做好会计制度的改革工作,不仅需要行政事业单位的努力,更需要国家的支持,只有做好资金的管理工作,才能使得刑侦事业单位的会计人员进行有效的、科学的制度改革,才能保证我国国库的充足,从而为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更好的服务。
四、结束语
综上所述,本文通过对我国行政事业单位的会计制度改革重要性的研究,提出了对我国行政事业单位进行会计制度改革的重要方式,为我国社会的发展以及经济的进步提供了一定的依据。要做好2013年的行政事业单位会计制度的改革工作,需要国家和企业内部的共同努力,保证核算的科学性和客观性,从实际出发,促进我国行政事业单位的长远发展。
参考文献:
在现代社会经济的发展推动下,人力资源社会保障工作越发凸显了其重要性,做好这一方面的工作既有利于带动经济社会的进步提高,也有利于改善民生提高人民的生活质量。因而在现代化进程中不仅需要深刻意识到这一工作的重要性,更是要确切地将这一工作有效开展起来,促使其更好地为经济社会发展提供服务。本文旨在通过相关研究对其服务于经济社会发展的路径进行探讨,以期能为人力资源社会保障工作产生借鉴意义。
1对人力资源进行开发配置,推动经济持续发展
人力资源作为第一资源,是促使经济获得持续发展的强大推动力。因而,人力资源的开发配置是一项非常重要的工作,有利于充分发挥人本身具有的价值。一个国家的经济发展状况很大程度上可以通过就业来显示,促使充分就业不仅是促进经济发展的重要手段,也是对人力资源进行有效开发和配置的一个内容。中国是一个人口大国,人力资源非常丰富,而通过人力资源社会保障工作的有效开展,对人力资源进行合理开发和配置,有助于推动经济持续发展,为经济社会的发展提供服务。因此,要使人社工作更好地服务于经济社会发展,就有必要大力开发、合理配置人力资源,具体又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来开展:
第一,在当前经济结构不断调整升级的背景下,要积极顺应发展趋势对劳动力的技能结构自觉进行调整,提高人力资源素质。这就需要在具体工作中重视职业教育,对劳动者进行素质技能的提高训练,将人口优势转化为经济发展动力。
第二,紧跟城镇化的发展步伐,通过人力资源市场作用的发挥,做到科学地、合理地对人力资源进行调控。就当前发展形势来讲,合理调控人力资源重点在于优化结构和激发活力,实现从第一产业到第二及第三产业、从农村到城市的人力资源转移,从而使人口城镇化的进程得以加快。
第三,各地具体开展人社工作时,也需要做到因地制宜,根据不同地区的产业结构调整和经济发展状况来完善相应的就业政策,并对就业问题及形势予以持续关注,这有利于促使各地区的就业与经济发展形成良性的互动。
2充分发挥职能优势凝聚正能量,促使经济社会得以协调发展
政通人和,人和业兴,足见人之于社会协调、之于国家安稳的重要性。而人社工作也是与人密切相关的工作,调配人力资源,管理人的事务,改善民生,为人民的发展谋福利。因此,在开展人社工作的过程中,要注重人的因素,切实提高社会管理的科学化水平,对行政资源进行有效整合并不断创新管理方式。这样才能充分发挥人社部门的职能优势,不断激发社会活力并凝聚社会正能量,这有助于促使经济社会得到协调发展,具体工作又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来开展。
第一,将统筹兼顾始终作为落实工作的基本方法。人社部门在发挥其职能优势的同时要积极做到统筹多个方面,比如社会保障与城乡就业、人才队伍建设与人力资源开发、收入分配制度改革与人事制度改革等,通过科学方法的运用将这些方面进行统筹运作,从而使社会各方面的利益关系得到协调、积极性得到调动、创造性得以l挥,进而将人们干事创业的力量凝聚起来,共同促进社会发展。
第二,要不断对工作机制进行创新。创新是时展的需求,社会各项事业各个部门都需要创新,工作机制也一样。落实国家相关会议的精神与要求,在人社工作方面深化改革,对工作机制积极进行创新,对相关领域的发展以及具体人社工作的落实具有积极意义。
第三,也要适时转变职能以适应现代社会的发展需求。经济社会处于不断发展中,人社部门也需要适应时代的发展需求,适时进行职能的转变。一方面需要对存在的不良作风进行整改,以便于为群众提供更好的服务;另一方面,也需要对人社工作的内容、方式以及各项环节等进行适当调整,这有利于使人社工作的开展更加符合经济社会发展需求,并为促进经济社会的协调发展而凝聚正能量。
3保障和改善民生,为百姓提供优质的公共服务
在经济社会的发展过程中,民生始终是一个关键的问题,提高人民的生活水平是国家建设的重要内容也是发展经济的重要目的。人社工作是保障并改善民生的一个重要领域,因此深化落实人社工作,为百姓提供优质的公共服务是促进经济社会发展的一种方式。就当前我国开展的民生保障和完善工作来看,各个地区在取得不同进展的同时,也暴露出存在的各种问题。所以人社工作要将保障和改善民生作为基本出发点,并依据具体情况不断对公共服务进行改进,抓住就业及社会保障等根本的民生问题,切实做到以人为本,为促进人民生活水平提高而不懈努力。
第一,就业是当前相对严峻的一个民生问题,保障民生需要从就业问题着手。在有效推进人社工作开展时要将就业问题放在重要位置,相关部门要将积极就业政策落实到位,拓宽群众就业渠道,稳定就业形势,并在此基础上着力于使就业质量得到提高,只有满足了广大人民群众的就业需求才能使人社工作得到推进和深化。
第二,完善社会保障体系,真正做到将城乡居民囊括在内的全方位覆盖。在扩大社会保障体系覆盖范围的同时,还需要依照可持续的方针,增强社会保障体系的流动适应性和公平性。多做城乡居民的思想工作,鼓励参保续保,并确保社会各项保险制度之间的有效衔接,从而使社会保障水平得到提升,为人民群众提供优质社会保障服务。
第三,也要顺应时展需求,建立相应的便民服务网站。现代社会的发展要求人力资源社会保障工作更加公开透明,这就需要对基层的公共服务平台进行有效建设,建立起相应的便民服务网站,这样一来既可以增强人社工作的公开透明度,也为人民群众提供了更加便利的服务。
4维护社会的公平正义,促进社会和谐发展
社会的和谐发展需要公平正义,这也是促进社会稳定的一个重要保障。而人社工作的开展既是对公平正义的体现,也是对公平正义的有效维护,因而通过坚持开展公平公正的人社管理工作,有助于维护经济社会的稳定发展,这就需要在具体开展的人社工作中切实行动起来维护社会的公平正义。
第一,在人社工作开展过程中坚持做到依法行政。这就要求相关部门一定要严格按照规定来行使职权,对不正之风进行严格追查和打击。尤其是在劳动者的合法权益问题上,一定要对劳动保障的监察执法力度予以提升,对损害劳动人民合法权益的不法行为坚决予以制止和打击。
第二,人社工作的开展要注意维护社会公平。人社工作不仅范围比较广,又确切涉及到人民群众的切身利益,因此在推进相关工作的过程中务必要考虑到社会不同群体的利益诉求以及承受能力,从而使出台的政策更加公平公正,保证每个群众都能享受到国家发展的成果。
在现代社会经济的发展推动下,人力资源社会保 障工作越发凸显了其重要性,做好这一方面的工作既 有利于带动经济社会的进步提高,也有利于改善民生 提高人民的生活质量。因而在现代化进程中不仅需要 深刻意识到这一工作的重要性,更是要确切地将这一 工作有效开展起来,促使其更好地为经济社会发展提 供服务。本文旨在通过相关研究对其服务于经济社会 发展的路径进行探讨,以期能为人力资源社会保障工 作产生借鉴意义。
1对人力资源进行开发配置,推动经济持续发展
人力资源作为第一资源,是促使经济获得持续发 展的强大推动力。因而,人力资源的开发配置是一项 非常重要的工作,有利于充分发挥人本身具有的价 值。一个国家的经济发展状况很大程度上可以通过就 业来显示,促使充分就业不仅是促进经济发展的重要 手段,也是对人力资源进行有效开发和配置的一个内 容。中国是一个人口大国,人力资源非常丰富,而通过 人力资源社会保障工作的有效开展,对人力资源进行 合理开发和配置,有助于推动经济持续发展,为经济 社会的发展提供服务。因此,要使人社工作更好地服 务于经济社会发展,就有必要大力开发、合理配置人 力资源,具体又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来开展: 第一,在当前经济结构不断调整升级的背景下, 要积极顺应发展趋势对劳动力的技能结构自觉进行调 整,提高人力资源素质。这就需要在具体工作中重视 职业教育,对劳动者进行素质技能的提高训练,将人 口优势转化为经济发展动力。 第二,紧跟城镇化的发展步伐,通过人力资源市场 作用的发挥,做到科学地、合理地对人力资源进行调 控。就当前发展形势来讲,合理调控人力资源重点在 于优化结构和激发活力,实现从第一产业到第二及第 三产业、从农村到城市的人力资源转移,从而使人口 城镇化的进程得以加快。 第三,各地具体开展人社工作时,也需要做到因地 制宜,根据不同地区的产业结构调整和经济发展状况 来完善相应的就业政策,并对就业问题及形势予以持 续关注,这有利于促使各地区的就业与经济发展形成 良性的互动。
2充分发挥职能优势凝聚正能量,促使经济社会 得以协调发展
政通人和,人和业兴,足见人之于社会协调、之于 国家安稳的重要性。而人社工作也是与人密切相关的 工作,调配人力资源,管理人的事务,改善民生,为人 民的发展谋福利。因此,在开展人社工作的过程中,要 注重人的因素,切实提高社会管理的科学化水平,对 行政资源进行有效整合并不断创新管理方式。这样才 能充分发挥人社部门的职能优势,不断激发社会活力 并凝聚社会正能量,这有助于促使经济社会得到协调 发展,具体工作又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来开展。 第一,将统筹兼顾始终作为落实工作的基本方法。 人社部门在发挥其职能优势的同时要积极做到统筹 多个方面,比如社会保障与城乡就业、人才队伍建设 与人力资源开发、收入分配制度改革与人事制度改革 等,通过科学方法的运用将这些方面进行统筹运作, 从而使社会各方面的利益关系得到协调、积极性得到 调动、创造性得以发挥,进而将人们干事创业的力量 凝聚起来,共同促进社会发展。 第二,要不断对工作机制进行创新。创新是时 展的需求,社会各项事业各个部门都需要创新,工作机 制也一样。落实国家相关会议的精神与要求,在人社工 作方面深化改革,对工作机制积极进行创新,对相关领 域的发展以及具体人社工作的落实具有积极意义。 第三,也要适时转变职能以适应现代社会的发展 需求。经济社会处于不断发展中,人社部门也需要适 应时代的发展需求,适时进行职能的转变。一方面需 要对存在的不良作风进行整改,以便于为群众提供更 好的服务;另一方面,也需要对人社工作的内容、方式 以及各项环节等进行适当调整,这有利于使人社工作 的开展更加符合经济社会发展需求,并为促进经济社 会的协调发展而凝聚正能量 [1] 。
3保障和改善民生,为百姓提供优质的公共服务
在经济社会的发展过程中,民生始终是一个关键 的问题,提高人民的生活水平是国家建设的重要内容 也是发展经济的重要目的。人社工作是保障并改善民 生的一个重要领域,因此深化落实人社工作,为百姓 提供优质的公共服务是促进经济社会发展的一种方 式。就当前我国开展的民生保障和完善工作来看,各 个地区在取得不同进展的同时,也暴露出存在的各种 问题。所以人社工作要将保障和改善民生作为基本出 发点,并依据具体情况不断对公共服务进行改进,抓 住就业及社会保障等根本的民生问题,切实做到以人 为本,为促进人民生活水平提高而不懈努力。 第一,就业是当前相对严峻的一个民生问题,保 障民生需要从就业问题着手。在有效推进人社工作开 展时要将就业问题放在重要位置,相关部门要将积极 就业政策落实到位,拓宽群众就业渠道,稳定就业形 势,并在此基础上着力于使就业质量得到提高,只有 满足了广大人民群众的就业需求才能使人社工作得到 推进和深化。 第二,完善社会保障体系,真正做到将城乡居民 囊括在内的全方位覆盖。在扩大社会保障体系覆盖范 围的同时,还需要依照可持续的方针,增强社会保障 体系的流动适应性和公平性。多做城乡居民的思想工 作,鼓励参保续保,并确保社会各项保险制度之间的 有效衔接,从而使社会保障水平得到提升,为人民群 众提供优质社会保障服务。 第三,也要顺应时展需求,建立相应的便民服 务网站。现代社会的发展要求人力资源社会保障工作 更加公开透明,这就需要对基层的公共服务平台进行 有效建设,建立起相应的便民服务网站,这样一来既 可以增强人社工作的公开透明度,也为人民群众提供 了更加便利的服务。
4维护社会的公平正义,促进社会和谐发展
社会的和谐发展需要公平正义,这也是促进社会 稳定的一个重要保障。而人社工作的开展既是对公平 正义的体现,也是对公平正义的有效维护,因而通过 坚持开展公平公正的人社管理工作,有助于维护经济 社会的稳定发展,这就需要在具体开展的人社工作中 切实行动起来维护社会的公平正义。 第一,在人社工作开展过程中坚持做到依法行政。 这就要求相关部门一定要严格按照规定来行使职权, 对不正之风进行严格追查和打击。尤其是在劳动者的 合法权益问题上,一定要对劳动保障的监察执法力度 予以提升,对损害劳动人民合法权益的不法行为坚决 予以制止和打击。 第二,人社工作的开展要注意维护社会公平。人社 工作不仅范围比较广,又确切涉及到人民群众的切身 利益,因此在推进相关工作的过程中务必要考虑到社 会不同群体的利益诉求以及承受能力,从而使出台的 政策更加公平公正,保证每个群众都能享受到国家发 展的成果。 第三,规范权力的运行,并推进政务的公开。在人 社工作的开展过程中将相应的规章制度进行完善,有 利于保障权力运行的规范性,从而达到保障社会公平 正义和提高工作效率的效果。此外,推行政务公开,有 利于加强人民群众的监督,让群众放心,也让人社工 作的开展更加顺畅和积极 [2] 。
5结束语
综上所述,在当前发展形势下,人力资源社会保障 工作从不同层面为经济社会的发展做出了贡献。相关 部门要在看到人社工作这种重要性的同时,也要坚持 开拓创新,不断进行探究,在不断完善和改进中将人力资源社会保障工作落到实处,以便于充分发挥其对 经济社会发展的服务作用。
参考文献:
也是经济社会顺利发展的必然要求。要深刻认识树立社会主义荣辱观的必要性、重要性和紧迫性。荣辱观是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的重要内容。树立正确的荣辱观是社会文明程度的重要标志。
彰显树立社会主义荣辱观的必要性。社会的深刻变革,国经济社会发展的阶段性特征。经济的快速发展,文化的相互激荡,对人们思想观念、生活方式和价值取向产生了多方面影响。热爱祖国、积极向上、科学文明、团结友爱,社会精神风貌的主流。但也要看到不明是非、不知荣辱、不辨善恶、不分美丑的现象还大量存在不仅严重败坏了社会风气,也阻碍着经济社会的发展。事实证明,没有健康的社会风气,没有良好的道德水准,一个国家的经济再发展,综合国力也强大不起来,更难以屹立于世界民族之林。
马克思的劳动价值论作为其经济理论的基石,产生于150多年前的工业经济时代,是适应当时的社会经济条件的产物。正如马克思在《资本论》第一卷序言中所写:”本书的最终目的就是揭示现代社会的经济运动规律。”随着人类社会的发展,以知识创新和科学技术的飞速进步为特征的知识经济正深刻改变着人类的生产生活方式。有人也因此对劳动价值论产生了质疑,提出了所谓的“知识价值论”等标新立异之说。那么,我们应当如何正确认识新的社会经济条件下的劳动价值论呢?
一、劳动价值论在知识经济时代井未过时
马克思的劳动价值论批判的继承了以亚当·斯密、大卫·李嘉图等为代表的古典政治经济学家关于劳动创造价值”的思想,分析了商品的二因素—价值和使用价值,区分了生产商品的劳动的二重性—具体劳动和抽象劳动,指出商品价值量由生产这种商品的社会必要劳动时间决定,并提出了剩余价值理论。劳动价值理论的核心内容包括:第一,人类劳动是具体劳动和抽象劳动的统一,而抽象劳动即无差别的一般人类劳动是商品价值的唯一源泉;第二,商品的价值是由生产商品的社会必要劳动时间所决定的;第三,商品交换以价值量为基础,实行等价交换;第四,相同的时间内复杂劳动所创造的价值是简单劳动所创造价值的倍增,等等。其中第一点即劳动的二重性原理是这一理论的基础,而在知识经济时代,人类劳动仍是具体劳动和抽象劳动的统一,因而劳动价值论与知识经济并无矛盾。具体原因如下:
首先,马克思所说的“劳动创造价值”中的劳动并未限定为体力劳动。在定义抽象劳动时,马克思指出:劳动是人类劳动力的耗费……是人的脑、肌肉、神经、手等等的生产耗费。”可见,马克思所说的劳动是包含脑力劳动在内的,而并不局限于体力劳动。并且脑力劳动能转化为多倍的体力劳动,创造更多的价值。而脑力劳动的产出最直接的体现是无形的知识。因而从表面上看,由于商品科技含量的被重视,现代社会越来越多的商品是非体力劳动的产物。尤其是.,无人工厂”的出现,更让人们看到生产力的进步、社会的发展是知识、科技的推动在起作用,误认为劳动不再是价值的唯一源泉,乃至出现”知识价值论”这样的错误结论。人们狭隘的将劳动理所当然的理解为体力劳动,而忽视了知识的最终来源正是一般情况下最容易被人们忽视的脑力劳动。
其次,知识在价值创造过程中的贡献在于商品使用价值的生产及形成。”无形的知识财富必须作用于劳动力或劳动资料而间接的对生产发挥作用,而有形的知识产品必须通过劳动者的劳动才能实现价值的转移。”在工业经济时代,劳动和资本在使用价值的生产过程中起着主要作用,而随着社会的发展,科学技术在使用价值的创造中作用越来越大。它一方面通过劳动者自身素质的提高,劳动技能的娴熟,生产活动的集约化和统筹化,从而使相同劳动时间内的劳动耗费能转化为更多的简单劳动,创造更多的使用价值。另一方面通过生产设备的革新、劳动工具的改进、生产工艺的提高,从客观的生产条件上大大提高了劳动生产率,从而在同样的条件下生产出更多的使用价值。无论是哪一方面,知识本身都不能创造价值,而只是作用于劳动者或生产工具上,最终促进使用价值的生产。
最后,知识的最终来源仍是人类劳动。知识产生的物质基础是人脑,是人类在体力劳动和脑力劳动中产生、积累和总结的。人类在劳动过程中不断积累各方面的经验,并在解决生产过程遇到的问题中探索新的生产方法和技能,从而不断推进技术的进步,而这又反过来促进了生产的进一步发展。知识并不能创造新价值,而只能转移价值,能创造新价值的只有人类的活劳动.可见,知识推动使用价值的创造,而知识的发展又是人类劳动的产物,因而,归根结底人类劳动仍是知识的最终来源。
二、劳动价值论的内涵在知识经济时代的深化
如前所述,劳动价值论不仅适用于工业经济时代,而且同样适用于知识经济时代。但科学理论的本质特征是其与时俱进性,因而经济学理论并不是终极真理,它同任何其它科学理论一样都应随着社会发展呈现的新特点和新问题不断发展和完善,因此劳动价值论的内涵在知识经济时代必然也必须在坚持其理论本质的前提下有所深化和拓展。
首先,劳动仍是价值的唯一源泉,但脑力劳动的比重明显增大。《政治经济学批判》中对此己有论断:”随着大工业的发展,现实财富的创造较少的取决于动时间和己耗费的劳动量,……相反的取决于一般的科学水平和技术水平或者说取决于科学在生产上的应用。’.伴随科技的进步和社会的发展,单纯的体力劳动在价值创造过程中所占的比重越来越小,商品的科技含量越来越高。社会生产越来越多的依靠机器设备,机器生产越来越取代人力劳动,甚至出现了无人工厂。这就意味着需要更多的脑力劳动,来创造适应现代化生产所需的机器和技术,脑力劳动为需要更少体力劳动耗费的机器生产提供了可能和动力。 其次,生产性劳动的范围需要重新厘定。生产劳动不再局限于直接参与生产过程的劳动,科学研究、管理劳动以及服务行业等在现代社会都是创造价值的劳动。科学研究、教育文化产亚、卫生服务行业等,虽然不直接参与生产过程,但它们或者是为生产过程做准备,或者是使生产过程更合理有效的进行,或者是为劳动力商品的生产和再生产创造必要的条件,因而是为生产过程服务的,并且是知识经济时代中价值的创造过程所必不可少的,因此都应包含在生产性劳动的范围内,都是创造价值的劳动。这就使得生产性劳动的范围大大扩展。
最后,劳动产品的形式发生变化。以信息和网络技术为基础的知识经济时代,劳动产品的形式不再是单一的有形产品,尤其是对脑力劳动而言,其产出更多的是无形的产品,比如生产技术、信息、品牌商标、创意和新的理论、思想等。它们的价值在特定条件下可能远大于有形产品的价值。科学、教育、文化、卫生等行业提供的劳动产品大多体现为无形的精神产品,如技术发明、理论创新、文艺作品等。第三产业提供的服务产品,如信息、通讯等,也不是单纯的有形产品。尽管这些产品不同于传统产品的表现形态,它们仍毋庸置疑的属于劳动产品的范畴。
三、劳动价值论的现代价值
现阶段,随着社会进步,科教文卫事业和第三产业突飞猛进的发展,为我们提供了丰富多彩的社会产品和形形的服务,这些部门的劳动在价值创造过程中的重要性也应被正确认识。正如北京大学胡代光教授所说:”当今社会经济发展,科学技术工作和经营管理作为劳动的重要形式己愈益对其起着重要作用,所以,劳动者整体既包括工人,又包括科技人员、管理人员,乃至被雇佣的指挥劳动或监督劳动的人员,他们都以各种不同方式参与商品价值的创造。’.劳动价值论在社会经济高速发展的今天,对我们制定正确的发展战略具有重要价值。
首先,对科学技术重要性的认识。知识经济时代,由于脑力劳动的重要性显著提升,由脑力劳动产生的科学技术在价值的创造中越来越发挥重要作用。各个国家也因此越来越重视科技的发展。从上世纪四五十年代开始的、以原子能技术、航天技术、电子计算机的应用为代表,包括人工合成材料、分子生物学和遗传工程等高新技术在内的第三次科技革命发生后,美国、日本等新兴工业国家的迅速崛起和英法等传统工业国逐渐衰落,通过对各种资料的分析考察,不难发现其原因很大程度上正在于这些国家对于发展科学技术的态度上的差异。我国改革开放三十多年来所取得的巨大成就,究其原因,很重要的一点正在于对科学技术重要性的认识显著提高。科教兴国战略的实施,以及国家对科学技术发明创新的支持和鼓励,使我国社会生产力得到突飞猛进的发展。
从目前我国生育保险制度的实施情况来看,还存在着许多的问题,所以需要进一步加强,确保职工生育保险制度的建设得到更加完善,能够更好的实现对女职工合法权益的保护。
一、加强生育保险制度建设的重要性
随着妇女在社会中地位的提升,其需要承担家庭和社会的双重责任。而且家庭中,妇女承担着生育的责任,不仅具有较高的社会价值,而且为人类社会的发展也做出了卓越的贡献。但女性在社会发展过程中,一些处于弱势群体,所以需要以合理的社会保障制度,切实的维护妇女职工的合法权益。在当前社会保障制度中,生育保险作为极为重要的一项保险制度,充分的保障了生育者在生育期间的合法利益,通过为育龄期女职工提供一定的生育休假/医疗服务和收入补偿等社会保障制度,充分的保障了女职工的切身利益,使其在生育和哺乳期间享受一定的保障,不会由于生育而丢掉工作,影响其正常的生活。生育保险制度的实施,在很大程度上体现了社会的发展和进步,是当前社会义现代化社会建设中极为重要的一部分,是我国社会保障制度发展的迫切要求,是构建和谐社会的基础。
二、实施生育保险制度的优点
通过对生育保险制度的实施,使女性从家庭中走出去,成为当前经济建设中重要的劳动力资源,在社会的发展过程中在文化、政治和经济方向都做出了相应的贡献,而且对家庭的稳定和社会的安定团结起了积极的作用。女性由于需要承担着繁重的家庭责任,不仅在延续生命的发展,而且还要赡养老人和教育子女,所以通过生育保险制度的实施,有效的促进了男女地位的平等。生育保险制度使女人走向了工作岗位,生育保险由社会共同负担,这就有效的减轻了企业的负担,使企业因生育费用而导致的矛盾进一步弱化,确保了生育保险的有效落实。目前在企业发展过程中,其女性职工不断增加,所以为了有效的提高女性生育的社会价值,利用生育保险制度来使女性生育保险权得到有效的保障,使社会的法律正义得到充分的体现。
三、我国现行生育保险制度存在的问题
1.生育保险金制度没有实现统筹
目前我国各企业中的育龄期女职工的生育费用由单位和企业来承担,而每个企业由于女性职工多少不同,所以也存在着负担上的差异,这样一些负担较重的企业就在竞争中处于不利的地位,这种情况下女职工的生育权益则依托于企业的效益,从而导致不能公平的获取相应的收入权益,这是由于当前社会生育保险制度没有统筹所导致的,使女生在就业时受到较大的影响,使其合法权益得不到保障。
2.生育保障金负担途径单一
目前的生育保险制度中对于女职工生育费用的负担完全依赖于所在单位,政府没有相关的补贴制度,不仅无法充分的体现出来社会保险基金的对等原则,而且也导致生育保险制度的保障能力处于较低的水平,这样对于一些自身发展都困难的企业来讲,基本上是无力支付女职工的生育费用,从而使生育保险无法得到有效的落实。
3.生育保险制度没有得以大范围的推广女
目前社会生育保险制度还存在着实施范围较窄的问题,在国有及集体所有制企业和单位中落实的情况较好,但在一些私营及股份制企业当中基本没有得到有效的执行,所以导致现阶段大问好女职工没有受到生育保险制度相关权益的保障。
四、完善生育保险制度的有效措施
1.加大生育保险宣传力度
为了更好的使生育保险制度得到落实,则需要相关职能部门加大生育保险的宣传力度,特别是在企业一线,通过宣传,使企业认识到生育保险的重要意义,使女性职工对自身的相关权益有了充分的了解,使广大人民群众形成良好的生育价值观,从而在女职工的生育保障制度上各方都能达成共识,确保制度能够得到有效的落实。
2.拓宽生育保险筹资的渠道
目前生育保险制度没有大范围开展的一个难点即是缺乏资金支持,所以需要拓宽集资的渠道,从多方面来实现集资,从而确保生育保险制度的彻底落实。可以通过建立相关的税收、财政划拨、提供生育保险基金、个人负担一定比例及通过资产变现来进行筹集,同时还要加强对生育保险制度的监督力度,确保生育保险制度能够落实到实处。
3.利用经济杠杆来对女职工多的企业进行补偿
目前我国对生育保险制度的认识度还较低,这也时导致生育保险制度没有大范围实施的重要原因。由于需要企业来承担生育费用,所以一些企业在雇佣女职工时会存在着性别歧视,使女职工的合法权益受到侵害。所以针对这种情况下,需要建立良好的社会补偿制度,利用经济杠杆来对女职工多的企业进行补偿和调节,在税收及政策等多方面来减少企业成本上的压力。
五、结束语
妇女承担着延续生命的重要的责任,可以说生育应该是一种社会职责,但妇女在完成这项责任时则需要承担着经济和体能上的双重亏损,所以通过生育保险制度来对其权益进行保障具有极其重要的意义。特别是在当前女性越来越多的走向工作岗位,而且在社会经济发展中发挥着重要的作用,所以需要加大对生育保险制度的研究和分析力度,确保有效的解决女性职工的生育保障问题,为和谐社会的构建奠定坚实的基础。
参考文献:
[关键词] 经济责任制;经济建设;意义;应用
doi : 10 . 3969 / j . issn . 1673 - 0194 . 2017. 05. 053
[中图分类号] F270.7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673 - 0194(2017)05- 0103- 02
0 引 言
经济责任制是指在国家的指导之下,以实现社会的经济效益为目的,实现权责利紧密结合的生产经营管理体制。经济责任制是将经济自由与经济民主相结合的有效制度。其对于公有制国家的经济和社会、政治建设有着制度基础性的意义。经济责任制对于各企业管理水平的提高,对于政府的经济管理水平的提高,对于克服、腐败现象,对于全社会的经济自由与经济民主的实现,对于建立市场经济的有序秩序,对于劳动者的积极性和责任感的发挥都有着决定性的意义。
1 企业经营与社会责任之间关系
首先,企业社会责任与企业利润一样,都属于企业的内在属性。企业的生存发展离不开资源的输入,更加需要社会责任的担当,只有具有社会责任的企业才能获得可持续性的发展,才能够让其经济活动与社会活动都得到人们和社会的认可。而且,企业能够获得持续性发展,究其根本原因还在于其能够为人们提供重要的生活需要,而这也正是企业责任性的一种表现,是其发展的决定性因素。其次,履行责任本身就是企业获得利润的保障。没有社会责任性的企业其发展难以进行,严重的情况下还会招来灭顶之灾。就比如众所周知的三鹿奶粉事件,正是因为其社会责任的缺失,才会让其生产存在重要的质量问题,不仅无法为人们的生命、健康安全提供保障,还会成为儿童健康安全的威胁,而也正是因为此,其品牌瞬间崩塌,利润更是无从谈起。第三,社会责任促进企业多方面、可持续发展。企业的发展一方面与自身利润有关,另一方面还与社会多方面的元素有关,比如资源、环境等等都会成为企业发展的影响,甚至决定因素。而具有责任性的企业在进行生产经营过程中则会减少污染情况的发生,注重能耗的降低,注重能源的节约及高效利用,从而让企业的各个环节降低成本,获得更大的市场竞争力,@得更好的政府支持,从而获得更好的发展环境。
2 经济责任制的意义
(1)经济责任制实现有效经济秩序的有效途径。经济责任制实质上是国家加强经济纪律,实现有效经济秩序的有效途径。国家加强经济秩序是要在宏观调控上来进行经济秩序的有效规范,让经济责任制再由政府的推动下逐渐地由强制性主导改变为各个经济主体的主导。经济责任制所要实现的目的就是个人权利、义务、责任和一切行为物资所需承担的结果都是民主化。中国制度的变迁是市场经济与公有制的相结合,市场经济是实现各个经济主体的独立性,使决策权进一步分散,在原有制度的影响下,中国的行政机构的发达使国家所有权在各个领域的主导地位。低下的管理水平以及制度的不发达,使得大型的国有企业资金利用率低,管理制度混乱等这都是责任的不确定造成的,管理制度的提高有赖于权利与义务相一致,可见经济责任制的重要性。
(2)经济责任制对经济增长模式改变上的重要性。有史以来,我国经济增长模式一直是以粗放型经济发展为主,外延式增长始终是我国经济增长的重要特征,经济效益问题极为突出。因此,在此基础上,我们才要更加需要改变经济增长模式,由粗放式变为集约式,实现“内涵式经济增长体制”,这对于经济发展的重要性不言而喻。提高经济效益是经济制度的内在要求,改变长久以来国民经济的主要问题――资金利用效率问题尤为重要。在传统的经济形势中,国有企业和政府部门没有任何管束机制,来彻底改变经济促进社会的发展,因此就出现了利用国家资金来进行的“缓慢式经济”,因为是国家的钱,责任问题均不明确,这种没有效率的行为是国家的资本严重浪费,资本利用率极其低下。因此,在如今的经济责任制的约束和引导下,提高资本的利用率,大幅度实现经济利益的提高,才能使我们追求的经济目标得以更好实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