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命的诠释汇总十篇

时间:2023-10-11 09:58:35

序论:好文章的创作是一个不断探索和完善的过程,我们为您推荐十篇生命的诠释范例,希望它们能助您一臂之力,提升您的阅读品质,带来更深刻的阅读感受。

生命的诠释

篇(1)

生命在某些人眼里是餐桌上的美味佳肴,豪华的别墅与轿车。

报纸上:洪涝,绝症,谋杀……满眼是痛苦挣扎着的生命。

我们太忙,信息时代我们只能学习,工作,研究……因为太忙,以至有些人便忘了生命。

生命是什么?

有人说,生命是初生的无知,少年的纯真,青年的朝气,中年的稳健,老年的愤世嫉俗。

有人说,生命是母亲的慈爱,父亲的严厉,朋友的关心,是一切感情的组合体。

有人说,生命是夕阳衬落日,青松立峭壁,万里平沙落秋雁,三月阳春和白雪,是宝马快刀,金貂美酒,是孤月冷歌的漂泊。

我是个女孩,但自古女子的生命好象特别轻贱。我想,女子的生命是貂禅轻舞的团扇,是昭君出塞的黄沙,是杨玉环抛上树的白绸,是西字坠湖的涟漪,是绿珠溅落的鲜血,是黛玉葬花的悲吟,是窦娥赴刑场的怒火——都说是红颜薄命。

篇(2)

著名学者王国维诠释人生的三阶段,可以适用於大部分的行业,摄影家梁家合先生的经历也是如此:过去,摄影是他业N时的爱好,是他在日常生活中发现美、进而创造美的途径;後来,摄影为他赢得无数殊荣,国内国际的大小奖项,让他闻名业内、受人尊崇;如今,摄影引导他去领悟艺术的真谛、维M初心的纯粹。在波澜过後、光环之下,梁家合先生通过镜头,还原眼前真实的美景、得享一份怡然自乐、发现一片海阔天空。

摄影是积累

进入全民读图时代的今天,摄影正成为一种被普罗大众广为接受的爱好。不过,拿相机的人多了,是否意味着摄影的门槛降低了呢?资深摄影师梁家合先生从多年的实践经历中得出的结论是:“有一套好的摄影器材,不代表马上就能成为摄影家,因为这与个人的学识、创新意识、生活阅历等有关。”就如他,摄影之路便是从这三个方面的积累开始。

梁家合先生中学时期便喜爱文学。一次,他阅读著名作家路遥获得茅盾文学奖的长篇小说《平凡的世界》,被作品里浓厚的生活气息和传递出的暖暖的情谊所感动。甚至来回翻阅数十次,能虬巡糠终陆诒诚吕础l妒牵美学与文学的萌芽,在其心底悄然抽出了新绿。

“读《平凡的世界》,看作者体验生活以及对生活的领悟,让我懂得了文艺创作离不开普罗大众的日常生活,唯有深入生活才能创作出接地气的作品。”梁家合先生在文学方面的积累,加上大学时期学习的工艺设计,都成为其今日摄影创作厚实的基础。与此同时一起增长的还有他的社会阅历:“多年前,我选择到深圳发展,在一家出版公司担任编辑,主要从事书籍出版的工作,常常需要找一些文字的配图及照片,久而久之就开始关注摄影。”恰好编辑部里有一套相机没人使用,梁家合先生便用来在休息的时候拍些照片,既是锻炼自己的摄影能力,也为工作备些素材,或投稿到媒体上。此时网络技术尚未发达,摄影还处於胶卷时代,所以好的照片是许多媒体单位供不应求的素材。而随着梁家合先生摄影技术日益提高,屡屡创出佳作,其拍摄的照片被许多媒体裼谩;本每天都有照片被《深圳晚报》、《深圳特区报》、《深圳商报》等裼谩R到绲目隙ǎ让梁家合先生信心倍增,对摄影也愈发喜爱。

“发表的照片多了,认识的摄影人也多了,参加的摄影活动也多了。期间加入了广东省摄影家协会和中国摄影家协会。通过这些平台,认识了许多志同道合的朋友,从此一发不可收拾地迷上摄影,K且享受其中。”当时,全身心投入摄影之中的梁家合先生,似乎着魔一般,只要节假日休息,就背着相机,在深圳乃至全国各地寻找创作机遇。

每当发现喜欢的题材,他便不厌其烦地无数次去拍摄尝试,享受在破解光影峡谷的斯芬克斯之迷中。特别是当时K没有方便快捷、功能多样的数码相机,用的都是笨重且不能重复尝试的胶卷相机,每一次按下快门,都考验着摄影人的技艺以及专业运用,能有一手出色拍摄手法更显难得。

但梁家合先生做到了,他克服了器材的局限,拍下了整齐恢弘的建筑群,记录了一个个人物的精彩瞬间;他敏捷地判断出摄影的最佳时机,把欢腾的人群变成了极富动感的画面,充分展现出线条与色彩的融洽。一幕幕日常平凡的画面,变成他创作的源泉,留住了岁月,也淋漓尽致凸显了现实的美,以及创作者的思想。还有一件件摄影中的趣事,至今令他回味无穷:“以前我用4*5坐机拍风光,记得深圳赛格广场刚刚建好的时候,我登上顶楼,为了等到拍摄深圳全景的最佳时机,我从下午四点多开始,一直到晚上六七点,四五个小时,只为拍摄一张照片。”林林总总,至今难忘。更可贵的则是摄影带来的感悟,不仅是自己毕生受用,也可裨益他人,同馈影坛:“摄影是一种自我表现的艺术,从摄影师的照片可以看到一个人的学识、涵养、经历等等。可见,摄影跟美术书法等其他艺术一样是一个长期积累的过程。”

摄影是创新

中国第十一届国际摄影艺术展银奖、首届“徐肖冰”全国摄影大展优秀奖、2008佳能“爱美感动”摄影大赛铜奖、第三届中国原生态国际摄影大展铜奖、2010“我的城市我的家”全国摄影大展金奖、2010年“美丽深圳”摄影大展年度大奖、2012年美国《国家地理》全球摄影大赛(中国区)三等奖、第三届中国职工艺术节摄影艺术展览银奖等荣耀接连被梁家合先生获得,前前後後,他有五百多幅作品在国内外摄影大展中入选获奖。盛名之高,可见一斑。

能让自己在比赛从众多竞争者中脱颖而出,除了梁家合先生经年累月的各种沉淀,还离不开他独到的眼界与思想:“摄影需要积极创作,更需要创新――所谓的创新就是技艺之外的补充,这对一个摄影人而言是非常重要的,不能让自己局限於某些地方,拍出的作品大同小,从而脱离了自我的追求。”何为创新?梁家合先生解释:“真正的摄影人应该有独立的思想,能拍出自己想要的作品,哪怕是小品,都能看出自己的想法!”

篇(3)

在刚刚结束的两会后,在春暖花开的季节到来之际,爱心艺术团又专门为东直门敬老院的老人精心准备了一场十多个节目的文艺演出和东直门敬老院的老人们共同举办了名为《庆“两会”创和谐联谊会》,联谊会上爱心艺术团的全体团員纷纷献上自己最拿手的节目,节目的形式有独唱、重唱、合唱,还有诗配歌、歌配舞及京剧、舞蹈等,东直门敬老院的老人们在院长刘玉琴和指导老师赵京华的带领下也拿出他们精心编排的三句半《争当文明的北京人》和《北京精神》以及大合唱《学习雷锋好榜样》与爱心艺术团进行互动,现场气氛热烈,掌声和笑声不断,老人们个个看得是津津有味。爱心艺术团的徐国英和雷倩担任该次活动的主持人,刘琦、朱晓京和吴金苓表演了配乐诗朗诵《感恩父母》和男女声三重唱《老师,我想你》,余尔演唱了女声独唱《万水千山总是情》,高振表演了《爸爸的祝福》,杜仲仁表演了传统京剧《甘露寺》选段,吴金苓表演了女声独唱《父亲的草原母亲的河》,吴金苓、李文元、杜仲仁男女声三重唱《鼓浪屿之波》,刘琦和陈凤荣表演了男女声二重唱《高原蓝》和雷情、刘琦表演的诗伴舞《古韵琴台》等精彩节目,得到了东直门敬老院老人的一致好评,特别对默默奉献的手风琴伴奏80岁的曹仁叔给予由衷的感谢,这次演出作为团长的刘琦自己就出了四个节目,一会儿朗诵、一会儿唱歌,他的男中音很有穿透力,特别是为此次演出准备了好几套服装,可见他是多么的重视。

热情的团长刘琦

说起爱心艺术团,就要好好说说他们的团长刘琦了。刘琦是位年近七旬的人,可他却这样形容自己:“年龄近七十,牙齿像十七,腰不弯,腿不瘸,走路一阵风,说话像洪钟。每次坐公交车从来没有人给我让座。”可就是这样一位精神矍铄的老人,让人不可相信的是几年以前还是一个刚刚脱离危险期的膀胱癌患者。

刘琦无限感慨地介绍着这段难忘的经历:2007年6月,他突然发现自己尿血,便立刻到医院检查,当即就被留下住院。经确诊,为膀胱癌三期(四期为扩散)。手术后,刘琦一度情绪低落,整天思想混乱胡思乱想的,老想着生命即将结束,死刑就要到来。是医生和亲友们硬是把他从死神的魔爪中解救出来,大家不准许他消沉。就是在刘琦出院不久,“爱心艺术团”成立了,艺术团由开始的三个人逐步增加到现在的十几位而且个个是高手,都能独挑大梁。刘琦兴奋地告诉记者:大家用一种积极向上的精神,相互鼓励。爱心艺术团先后参加了朝阳区残联、朝阳区政府、北京市北京日报举办的第二届和谐社区艺术大赛,还参加了广西电视台举办的“金色舞台”和北京数字电视北京之窗举办的《爱心雨花》艺术大赛。刘琦还被中央广播电台《半点养生坊》及北京电视台《爱心雨花》栏目邀请去做嘉宾。他们的爱心活动从艺术团成立那天开始就一直没停过。

记者了解到几年来,爱心艺术团带着他们的歌声多次去过东直门敬老院和三禾敬老院、西北旺敬老院、房山敬老院、房山光荣院、通州敬老院、通州光荣院和大兴第二福利院国际儿童村,还为北京武警部队和在京的建筑工人及与打工子女们联合演出等,刘琦坦言“我现在生活得很愉快、特充实”。刘琦给记者看了他写的一首题为《笑对人生》的诗,以表他如今自信、阳光和追求健康快乐及助人为乐的心态:

篇(4)

12月4日,金华市召开了他的追悼会。3万多群众自发地前往殡仪馆,向他的遗体告别。曾有一位金华电台的主持人,说他30多岁接触了太多的人间悲欢离合,自认为不太会被什么事情打动,可这次,他却流下了感动的泪。为纪念英雄,那位主持人特地半夜跑到英雄救人的桥头,创作了一首歌曲――《这一次》。一时,《这一次》回荡在金华的大街小巷。

连日来,在他牺牲的桥头,有一个放广告的大屏幕彩电,向万千金华市民播放着一曲曲哀歌。“沉痛悼念英雄孟祥斌”的字样在大彩屏上滚动播出。原来,这台“金华最大的彩电”――广告屏,属金华一家广告策划公司,停播一天广告,公司的损失就将达到几十万元。

他牺牲的消息传开,有网友还迅速建了一个专为祭奠他的网站。在不计其数的网友跟帖回复中,有人发出这样的感叹:“在这个物欲横流的社会中,有你,我们看到了希望。”在追悼会现场,还有不计其数的青年志愿者开展了向英雄亲属募捐的行动。

他的骨灰就将被送回山东老家了。在他牺牲的城南桥上以及婺江之畔,聚集了数以千计的市民,他们再次来和英雄作最后的道别。等候的人群中,一位来自某物业公司的职员说,他要带着金华人民的一番情,跟随着英雄的英魂一同去山东。临行前,这位职员从英雄生前的部队包了一捧土,从英雄牺牲的婺江里装了一瓶水,还捎上了金华的特产佛手及金华的学子们连夜折叠的千纸鹤。

在回归山东启程的那一刹,他的妻子收到了无计其数从童靴到成年靴的红靴子。那些红靴子上没有留言,但他的妻子已明白,当初,在她丈夫牺牲的桥头,丈夫是带着三岁的女儿出来为她买靴子的。如今,父亲已去,这些不知名的金华市民完成了他未了的心愿。这些靴子,她的女儿将一辈子也穿不完。

2007年12月6日,随着一声列车悲戚的长鸣,他的骨灰在妻子、姐姐和部队官兵的护送下,回到了他的老家山东齐河。寒风中,齐河县数万居民自发来到车站广场和沿途县城,在一片痛哭声中迎接英雄回家。

《感动中国》推选委员纪宝成在推荐他的时候这样写道:“真的仁者视他人的生命如自己的生命,真的勇者愿为他人的生命付出自己的生命。”

《感动中国》组委会授予他这样的颁奖辞:“风萧萧,江水寒,壮士一去不复返。同样是生命,同样有亲人,他用一次辉煌的陨落,挽回另外一个生命。别去问值还是不值,生命的价值从来不是用交换体现。他在冰冷的河水中睡去,给我们一个温暖的启示。”

篇(5)

从古至今,艺术家们对于绘画材料的探索从未停止过。进入现代社会以来,人类的生产力和科学技术极大发展,很多新材料被发明出来。这就为艺术家们提供了更多的创作材质,绘画领域新材料的运用也达到了前所未有的程度。在一定意义上,新的绘画材料不仅仅是艺术的表现媒介,同时也是一种艺术语言。新的绘画材料为艺术家的无限想象力提供了物质和技术上的可能性,不仅丰富了绘画艺术的表现力,而且增强了作品的感染力。

韩国青年画家李宽雨( Lee Kwan Woo)的“印章绘画”,就是采用新的绘画材质进行生命体验创作的有益尝试。李宽雨1969年生于韩国果川市, 1996年毕业于韩国关东大学西画系,是韩国当代比较有创意和思想的青年画家。自1996年至 2012年,他已经在韩国开过九次个人画展,并多次参加国外艺术博览会、团体展和友谊展,也曾在中国展览过作品。其作品被韩国国立现代美术馆等多处收藏。

传统意义上的“印章”是融合雕刻和书法于一体的艺术表现形式。在中国,明清以降,印章作为书法、绘画艺术中非常重要的一个组成部分,已经成为定式。因此,传统的中国画是由画面、题款和印章三部分构成的,对一幅中国传统绘画所做的艺术评价,也主要从这三个方面进行。但是,李宽雨的“印章绘画”既不是传统的中国画,也不是翻印出篆刻在印章上的“绘画”,而是用一枚枚印章组成的类似微雕的、非常独特的作品。

李宽雨所使用的是一种新型的工业材料,这种材料材质轻便,其色青白,可塑性强,通过熔铸造型,可以制作成各种形状,而且在常温下可以比较容易地用刻刀在其上刻划雕琢。这些材料被他刻画为我们常见的私人“印章”的形式,然后他再把这些“印章”根据自己的意愿随意组合构成一幅画作。近观其画,画面是由一枚枚大小不一的韩文印章( korean stamps and seal-signs)、中文印章以及其他图像的印章自由组合起来的。这些印章或方或圆,或大或小,内容各异,错落有致,像中国古代的活字印刷术中的排字版一样,鳞次栉比、高低起伏地被紧密地固定在画框内。

这种非常独特的创作方式和表现手法,突破了传统意义上的绘画创作方式,既不是用画笔、用颜料在平铺的纸面上来作画;亦不采用平面的视图、线条和色彩来构图。它用作品自身的“综合媒介”(mixed media)展示了其创作的主题:“固化”和“凝结”(Condensation)。

李宽雨的“印章绘画”的每一幅作品,均没有特定的名称,通通以 “Condensation”称之。我想,这些作品绝不仅仅是要展现一个“综合媒介”的“固化”和“凝结”,而是要表现一个具有更多想象力空间的“生命体验”的“固化”和“凝结”。“综合媒介”既呈现作者敏锐的艺术直觉,也承载着 “Condensation”系列作品的真正内涵:每一枚印章都凝结着每个人斑驳的生命印记;而且,这一枚一枚印章汇合起来凝结着整个人类生命的涌动。

面对李宽雨的作品,我的第一感觉就是“灵感”。我问他:这样创作的灵感是怎样得来的?他并没有直接回答,而是讲述了他自己的学画经历。他自幼喜欢绘画,自己一直在坚持摸索着学画。在中学时,还曾参加过绘画比赛并且获奖。然而,家人却不赞成他学习绘画,认为绘画不可能给他带来稳定的生活。不过,痴迷于绘画的李宽雨毅然顶住了来自家庭的重重压力,独自坚守着自己的理想,并在大学进入了西画系,学习西方绘画。正是其青少年时期这段较为不

平凡的生活经历所带给他的“孤独”体验,使他开始尝试着用西方的油画技巧来表达自己的生命主题。在大学毕业时的画作中,他集中表现了“压抑”而“束缚”的生命体验:人生中无可逃避的“孤独感”。

大学毕业以后,李宽雨回到了家乡。他并不满足油画这种较为单一的创作形态,在他看来,油画并不足以表达他内在涌动的自由意志。于是,他开始考虑用多重材质和特殊手法来表现 “生命体验”这一主题。一个偶然的机会,在一间被乡民废弃的房子里,他在废物堆中发现了一枚非常普通的私人印章。就是这枚小小的印章,突然触发了他内心深处寻觅已久的创作灵感,于是就产生了用印章作画的想法。

经过长久的构思和多次尝试,李宽雨终于创造出独特的“印章绘画”。最初他的作品是由收集来的韩国私人印章组合制作出来的。后来,他尝试使用新材料根据创作主题自己制作印章来取代收集大量的私人印章。这不仅解决了收集私人印章来源有限的问题,而且也把印章的表现形式从圆形转变为更为传统的方形,印章的内容也由韩文拓展为韩文、中文、人像以及其他各种传统纹饰图案。现在,除了运用新材料的“综合媒介”创作之外,他还尝试着运用青铜等材料进行创作。

经过多年生活的历练和积淀,如今李宽雨所表现的生命体验丰富而深刻。现在,他的作品已经不再凸显最初那种生命的“束缚”、“孤独”和“压抑”,而是更多的传达出生命沉淀的“厚重”、“开阔”与“自的,你看我规范而刻板的生活好像是很拘束,实际上我的内心是非常自由的。对于他来说,每一幅作品都是未完成的。他可以随时拿起刻刀,根据自己的心情,刻画出不同的印章,表达出自己当下的生命体验。而将这些印章排列组合成一幅画,又是更进一层的生命体验。一枚枚印章象征着一个个生命个体,这些个体的不同组合又构成一幅完整的画卷,成为一个整体。个体生命的意义在这个整体中得到了诠释,其实也就暗示着个人与社会、与世界、与宇宙的关系。

李宽雨的诸多作品都足以令人难忘。他的 “Condensation”2008、2010、2011、 2014等系列作品中有一部分是以佛像为内容。其中,尤以佛陀头像的刻画更为突出。如“Condensation2011”所刻画佛陀,呈静思态,神态安然恬静,配以红色背景,突出表现了这位伟大“觉者”的超然与淡定,俯瞰天下,仿佛一切皆在其掌控之中。在佛陀安详的微笑里,传达出一种生命的不可言喻的庄重和肃穆。由一枚枚印章构成的个体生命在这里得到了升华。

李宽雨还创作了大量的抽象作品。这些抽象的画面虽然没有具象的事物,但是,都给人以强烈的视觉冲击力。那些疏疏落落、密密实实的“印章聚落”,有的像一个宇宙膨胀的原始质点,由它向外如同心圆状扩散爆发,形成时间的“黑洞”;有的形成一系列的色彩的条带区域,像是地图,又像是从太空中拍摄的城市卫星照片“印章绘画”包含着画家自己的个体

篇(6)

水,是生命的源泉,是火的克星,是植物的生命之源。我们人类和世界万物,都是离不开水的。

假如世界没有水,会是怎样的情形呢?

我们口渴了要喝水,不喝就会因为太多时间没喝水而导致死亡。所以,水是生命之泉。水,也是植物,动物的生命之泉,假如没有水,大自然将会一片荒漠,就没有绿色的生命存在。

发生火灾的时候,什么东西灭火最快呢?当然是火的克星——水。所有东西都不是火的对手,只有火的克星——水才奈何得了它。假如没有水,任何东西都奈何不了它,这样,它就可以猖狂了,一把火就可以连烧三天三夜。

虽然水有时会造成水灾,把人淹了,把房屋冲倒了,把庄稼淹死了……但是事物往往具有两面性,只有真正地了解它们,才能趋利避害,才能真正地造福人类!

篇(7)

中图分类号:B712.59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2-3104(2013)01?0043?04

现代性问题的本质是关于人的生存方式及存在价值的生命意义,西方式的现代化带给我们更多的是生命的迷茫和人生意义难以实现的困顿。“学者们认为,过程哲学本质上是一种建设性后现代主义,它积极面对现代性问题,强调人与自然共生共长,认为它们是密切相连的生命共同体;主张对理性的适度运用,这些都对我们认清现代化的本质,解决它所带来的问题提供了一条参考的途径。”[1](11)生命价值的实现根植于特定生活地域下所承当的使命,人一开启对生命意义的追问,人的生命便充满了哲学意味,生命意义是实实在在,是在人类不断地社会实践中实现的,具有鲜明的地域性和民族性,但这并不意味着仅靠中国传统哲学就能解决心灵在现代性过程中的安放问题,还必须借助其它先进国家、民族在现代化实践中积累的事实经验和哲学智慧,并且这些理论在引进中国时不会发生排异反应。美国哲学家怀特海的过程哲学或机体哲学思想,用他本人的话来说更接近于东方哲学,尤其接近于中国传统哲学中的某些思想,其对人的生命本质的阐释具有深刻的借鉴意义。下面就从生命的过程性、生命的整体性、生命的超越性三个方面进行阐述。

一、生命的过程性

怀特海认为,世界是由有机体构成的,但它又不是一个静止的机体,而是一个活动的结构。有机体的根本特征是活动,活动表现为过程。过程强调差异性、流变性与创造性。过程哲学的“共生与过程原理”阐明了事物的生成、发展和演化的过程。过程就是实在,实在就是过程,实在的本质是在过程中生成的,并从本体论上确定了生成、变化比存在本身更为重要。怀特海指出实际存在物的生成“存在着从状态到状态的生长;存在着整合与再整合的过程”[2](517),实际存在物是变动不居的,处于不断流变的过程之中。因之整个宇宙,包括自然、社会和人的生命,都是由各种实际存在物的发展过程所构成的一条历史轨迹,这一过程承继的是过去,立足的是现在,面向的是未来,从而使整个宇宙表现为一个生生不息的能动的流变过程,“自然、社会和思维乃至整个宇宙,都是活生生的、有生命的机体,处于永恒的创造进化过程之中”。[2](30)

过程性的内涵体现在:

第一,永恒变化性。怀特海首先对西方“万物皆流”这一概念进行了否定,认为“是由人们非系统的、纯粹分析的直觉所制造的第一个含义不清的概 括”。[2](379)而各种事物的流变才是必须以之为中心编织哲学体系的一种终极概括,要把“万物皆流”这一术语改造为另一种替代术语“事物的流变”。其次,引出另一与之相反的概念,这一概念的着眼点是“种种事物的持久性”,阐述西方哲学史上关于“流变”与“恒定”之争指出,在著名圣歌的前两行“与我一起坚守;黄昏迅速降临”才使这两个概念实现了完满的表达。最后,怀氏借助洛克的观点,创造出两种关于流变性的概念。“合生”——是具体存在物的构成中内在固有的流动性,是某种过程的名称,在这种过程中,许多事物构成宇宙,把“多”之中的每一项要素确定地整合为新的“一”;“转化”——“就事物的本性来说,

收稿日期:2012?08?16;修回日期:2012?11?26

作者简介:颜峰(1965?),女,湖南新邵人,中南大学学院教授,主要研究方向:思想政治教育,伦理学;罗方禄(1987?),男,湖南郴州人,学院硕士研究生,主要研究方向:思想政治教育.

任何相对完整的现实世界所凭借的那种创造性,即新的合生所需要的材料叫做‘转化’”[2](385)。在那种具体的存在物之完成的基础上,该过程的凋谢用来把那种存在物构成为某种原初要素的流动性,这种原初要素处于其他具体存在物构成之中,而其他存在物是由过程的重复引起的。这与中国《周易》所讲的阴阳和谐共生,相互转化的思想相近,万事万物都处在永恒变化的过程之中,而这种永恒变化的过程是“合生”与“转化”共存的。譬如其总结道,客观世界的变化必然导致微观——个人生命意识的变化。 “每一种实际存在物本身只能被描述为一种有机过程。它在微观世界中重复着宏观世界中的宇宙。它是从一种状态到另一种状态的过程,每一种状态都是其后继者向有关事物的完成继续前进的实在基础。”[2](392)“任何事物都是处在由已经达到的现实向正在达到的现实的转变过程中,变化发展是事物的永恒态势,纯粹的静止状态和结果呈现都只是事物过程性存在和发展中的某一个时间片段。”[3](131)

第二,创造性。创造的本质是解决问题,根本上是解决生存、生活与生命的难题和困惑。创造性就是由那些表现终极事实之特征的共相构成的共相。它是这样一种终极性原理—根据这种原理,作为分离的宇宙而存在的多就可以变成一个实际机遇,而这种机遇则是作为联合的宇宙而存在的。它存在于事物的下列本性之中,即多进入了复杂的统一体。“‘创造性’是关于新颖(novelty)的原理。一个实际机遇就是一种新颖的存在物,它在由它统一起来的‘多’之中不同于其他任何一种存在物。”[4](5)“怀特海把人理解为创造性进展的过程,认为人有能力对所接受的信息进行内部的自我组织和加工处理,人的发展必须有生命自身的情感、意志等非理性因素的参与,依靠生命自身的活动去发展自身素质。”[5](47)怀氏充分肯定自我创造性,认为任何事物都是在不断地创造中实现转化和生成,而作为鲜活的有意识的生命个体——人,正是在自我创造的生命过程中进化提升。

第三,自我感受性。怀氏认为实际场合是可分析的。这种分析揭示了把个体上异己的存在物转化为作为具体的一的某种复合物之组成部分的活动,并用“感受”一词对这种活动作发生学的描述。感受分为① 所感受到的实际场合;② 所感受到的永恒客体;③ 所感受到的各种感受;④ 它自身的主观强度形式。合生是实际场合的“实在的内在构成”,而“对实际存在物的这种形式构成的分析给出了感受过程中的三个阶段:① 反应状态;② 补充阶段;③ 满足。被满足的实际存在物体现某种具有决定作用的是或否,满足就是要获得那种作为合生之目的因的隐秘理想。”[2](386) 怀氏把实际存在物当作一个过程,认为许多具有不完整性的主观统一性的活动都终结于某种被称为“满足”的那种完整的活动统一性中。他对“感受”这一概念极为重视,在多个章节都有阐释,创造出新的概念,错综复杂,甚至有点含糊不清。但其全面系统地论证、分析人之于实际存在物的感受,促进了人对生命过程性的理解。此外,怀氏经常使用 “享受”(enjoyment)这个包含于感受的概念,认为过程的所有单位(无论是在人的层次上还是在电子的层次上)都是以享受为特征的,都具有内在的价值。享受即为“我”是自在自为的体验,是个体对于客观外在的主观感受,突出强调人的主体性。成为现实的就是成为享受的,缺乏享受乃是纯客体的标志。“它乃是多种存在中的一种存在的自我享受,以及一种基于多种成分而产生的存在的自我享受。”[2](387)对“享受”这一概念的强调也就区分了人之于一般实际存在物,体现了人独有的对周遭世界的流变过程及自我生命历程的感受能力。人作为万物中的一员,要在自我和周围事物的连结中与其他事物共生,体验变化发展的生命历程,进而享受生命的本质。

二、生命的整体性

生命的整体性也即同一性,强调人是自然之子,是自然的一部分,是对资本主义将人“物化”,将人与自然、人与人、自我身心关系割裂的整合。人是可持续系统性宇宙中的一部分,系统可以自立运作,并良性地不断发展到未来。这个系统是所有个体系统相互合作、彼此滋养的平衡环境。个体在与环境的相互探索、彼此适应、相互合作中实现自我的监督、反馈与成长。怀特海过程哲学对生命整体性的阐述主要体现在:

第一,任何事物都是相互联系的有机体。相对论与量子力学使我们接受“机体宇宙”的概念,而这一概念揭示了一系列事件的变化发展以及事物的“存在倾向”,即微粒子的“侍机状态”,宇宙再也不是相互隔离的“某些建筑材料”的集合,而是统一体中相互联系的共生的网络,这个网络构成具有无限可能的倾向世界。怀氏认为世界是一个由相互联系的有机体 构成的整体,人的生命与自然界生命、整个宇宙、个体身与心都是相互联系、相互依存的有机体。事件之间或现实实有之间相互联结、相互包涵形成综合的 统一体,即有机体。不存在什么客观的物质实体(substance),存在的只是在一定条件下由性质和关系构成的“机体”(organism),小至原子、分子,大到自然、社会乃至整个宇宙,都是活生生的有生命的有机体。

第二,强调生命的共在性。共在性是指一事物对另一事物的相互依赖,“共在”是一个涵盖各种各样特殊方式的全称性术语,通过这些方式,各种各样的存在物就可以在某一个实际机遇之中“共在”。这样一来,“共在”就以“创造性”、“多”、“一”、“同一性”,以及“多样性”这样一些概念为预设前提了。终极的形而上学原理是从分离向联合的进展,这种进展所创造的是一种新颖的存在物,而不是那些在分离状态下给定的存在物。这种新颖的存在物随即成为它发现的“多”所具有的共在性,而且,它也是它所离开的分离性的“多”之中的一;它是一种新颖的存在物,在它所综合起来的多种存在物之中卓而不群。多变成了一,并且由于一而有所增加。就各种存在物的本性而言,它们在变成联合的统一体的过程中都是分离性的“多”。[4](5)

第三,将“人”作为与自然界平等及与外部世界和谐共处的一部分。怀特海眼中的“人”是自然世界的组分,而不是来自自然界的另一部分,“它突破二元论和机械论哲学思维模式的限制,把人看作一个有机系统,认为人是一个身心统一的有机整体;是一个创造性的动态发展过程;人并非是独立于自然界这一客体之外的纯粹的主体,人与自然融为一体;人还是事实与价值的和谐统一。”[5](49)人是宇宙一部分的思想彻底打破了人类中心主义的理性观点,号召人由“小我”走向“大我”,在追逐为满足生存需要的利益时,照顾自我与生态、人与人、人与社会的和谐相处,一切行动的出发点和落脚点都将以人类共同利益和生态平衡为旨归,做到真正道德意义上的善。“道德观点与一般性观点是不可分割地联系在一起的。一般的善与个人利益之间的对立,只有当个人是这样的以至于他的利益是一般的善,因而为了在更好的成份中以某种更大的利益重新找到它们时,才能被消除。”[6](13)个体只有在为实现共同体利益努力中才能实现自我价值。

三、生命的超越性

“超越”一词,一般有以下几点含义:一是指超感觉的、无形的东西,与感觉、直觉相对;二是指无限的东西,与有限相对;三是指在先,强调先验性,包括逻辑上在先和时间上在先。人不仅是一种现实的生命存在,而且还是一种超越性的存在。超越性是人之为人的根本特性,是人对自身有限性、不完满性生存境况的一种克服与超越的渴望和欲求,是以实践为基础、朝向未来真善美的自由世界的永恒冲动和努力,是人的生命存在和发展的特有方式和内在的本质的要求。超越性是人的存在和活动的根本属性和内在特质。具体即指:① 人终其一生都在追求真、善、美;② 人在生命历程中不断地创新、创造;③ 人将追逐意义作为生命的最终旨归。引导人进行自我超越的并非某种外在的诸如“上帝精神”的力量,而是人在漫长的文明进化过程中对人生价值的主动探求愿望,人不单是客观的物的存在,更为重要的是主观的精神存在。人的超越性奠基于生活的生成性和超越性。怀特海哲学范畴中的超越性主要体现于个体的“生成”功能,包括① 个体对宇宙的价值;② 个体对宇宙的利用与责任;③ 个体由此获得的新生。怀氏认为,任何事物自身都有两类属性:一方面是个体自身,另一方面是它的宇宙意义,认为任何现实体都存在心、物两极存在的问题,个体自身和宇宙意义与心物两极是相对应的,同时心物两极一直处于相互依存、相互把握状态。如果将两者割裂开来理解,两极的存在都没有实在意义,也决不可能将这两者孤立起来。任何一极都需要通过双方的相互依赖而存在,并且只有在相互联系时才能在对方那里实现自己。因此,生成的目的是在为存在找寻出路,以便在宇宙中找到自身存在的意义。超越自己是人相较于生物的特性,人从不满足周围的现实,始终渴望打破环绕在周围的现实,期望超越生命的每个当下。人是超越的存在,是一个不断开放、不断生成的,总是不满足于现实的生命存在状态,不满足于生活在形而下的经验世界里,不困于器,即所谓“君子不器”,而力图为自己营造一个理想的生命样态,实现对自我生命现状的超越。

怀氏的生成观强调个体内在价值的生成和个体在与宇宙万物的整体联系互动中实现超越,正因为人具有这种内在生成性和超越性而具有永恒价值。“每一种实在的经验场合都是一个主体,场合的主体性随场合的存在而存在。实际存在物从主观性上永远消逝,在客观性上却是不朽的。消逝中的现实性得到了客观性,同时却失去了其主观的直接性。”[2](220)作为主体的人会因时间而消逝,但其创造的精神价值却将永恒,对后人产生重要影响,这与中国传统儒家哲学的“天人合一”的宇宙情怀、道家哲学的“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万物”的生生不息观点贴近。

怀特海过程哲学为打通东西方哲学提供了一套新的话语体系,被誉为与东方哲学尤其是中国哲学最接近的哲学,是一种建设性的后现代主义,对化解人与自然、人与社会、人与人、自我身心的深刻危机具有重要启示。

1. 强调生命的过程性,扩展了生命的宽度

面对两次世界大战后西欧社会陷入的现代性危机,荣格曾说,我们无法否认我们的时代是一个分裂和生病的、着了魔的时代。在理性主义、功利主义影响下,现代人易执着于对“物”的追逐和对成功的崇拜,忽视对生命历程中酸甜苦辣的体验,人格出现分裂,着魔于外在而遗忘主体性内在生命享受。怀特海肯定人的主体创造性,认为人是一种创造性的存在,能在不断地社会实践中激发自己的价值。在现代性滋生的各种困扰面前,个体只有看到生命的过程性,为功利主义祛魅,扩展生命的宽度,才能真正享受生命意义。

2. 强调生命的整体性,增进生命的维度

怀特海认为,在各种存在物之间存在着一种“连结”。连结是一套相关统一体中的实际存在物所组成的链条,它由相互摄入所造成。所有实际存在物相互联系,共同生活在地球之上。同时,个体也是一个整体,既享受人生积极的心理情感,也要正视人生消极的心理情感。这也就打破了人类中心主义,强调人是自然的一部分,引导人认识到生命的“两极性”,既要寻求积极的人生意义,也要直面人生的痛苦挫折。抱持这种观点为人处世即可增强生命的韧性,增进生命的维度 。

3. 强调生命的超越性,升华生命的高度

怀特海肯定了人具有的内在超越性、自主性、创造性及人之于宇宙的价值。超越性是人的本质追求,人既有为满足生存需要而努力的本能,也有更高一层的精神需求,以超然的心态化解现实中的种种困扰。

参考文献:

刘同辉.近年来国内过程哲学研究综述[J]. 运城学院学报, 2006, (2): 11?14.

怀特海. 过程与实在[M]. 北京: 中国城市出版社, 2003.

朱宏霜. 论德育的过程哲学与德育理念的过程性转向[J]. 辽宁行政学院学报, 2011, (5): 131?133.

怀特海. 怀特海过程哲学观概要[J]. 世界哲学, 2003, (1): 2? 19.

杨芳. 怀特海过程哲学中的人学思想评析[J]. 贵州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11, (3): 44?50.

费劳德, 王治河, 杨富斌. 马克思与怀特海:对中国和世界的意义[J]. 求是学刊, 2004, 31(6): 12?19.

On the interpretation of Whiteheadian’s process philosophy

of human life’s essentialty

YAN Feng, LUO Fanglu

篇(8)

“是你的妻子吗?”

“就像我的妻子,因为我有时候会把球杆放在床上陪着我睡觉。”

Kai没有开玩笑。每一个高尔夫手都很迷信,Kai迷信的方式就是在比赛之前把球杆放在床上,他确定,这是给他带来好运的方式。Kai又开玩笑说,有的时候,他会穿上18个洞的“高尔夫球袜”,这也能给他带来好运。

我只享受过程

W:20多年前,刚打高尔夫的时候上手吗?

K:很上手,我那时候觉得自己打高尔夫有天赋,后来我的教练告诉我说,因为我从小打曲棍球,所以才会上手很快。要知道,只要有过曲棍球或者网球经历的,再打高尔夫的时候都会比较容易上手。

W:现在的成绩怎样呢?

K:86杆。

W:跟我想象的成绩有点距离。我觉得可能会更好。你打球没有目标吗?

K:没有,顺其自然。我觉得最重要的是在球场上的感受,也就是打球的过程。如果一场球下来有两杆打得非常棒,这两杆也会让我非常的满足。每个人打球的目的不一样,我不是为了赢球。

W:如果跟你一起比赛的人得了奖杯,你不会神往吗?

K:得了奖牌或者奖杯回去,对于我来说没什么实际意义,反而是多了一项工作,就是要定期把他们擦亮。(笑)

W:没有成绩上的目标,有其他目标吗?

K:我倒是有一个目标,就是带1000名德国的高尔夫爱好者到中国来打球。

W:要想打好高尔夫您觉得有没有什么技巧?

K:打高尔夫最重要的是保持冷静,一开始不能接受失败,越不接受越失败,总结经验很重要。这是态度问题,要冷静。高尔夫还有一个谚语――“站在现在”,头脑不能停留在失败中,想现在,憧憬未来,忘掉曾经的失败。

对球场来说,人生苦短

W:去过100多个国家,也去过无数的高尔夫球场,有什么心得吗?

K:有一本书你一定读过,是美国的作家舒茨写的,全世界风靡,《一生不可错过的1000个地方》,我也决定在几年以后写一本《一生不可错过的1000个高尔夫球场》。(笑)

W:1000个太多了吧,100个就够了。

K:100个有点少。《Golf Digest》就总结了10个中国必去的高尔夫球场,而中国并不是高尔夫球场多的国家。我觉得500个应该差不多。所以,等我把中国的这10个高尔夫球场走下来之后就准备动手写。

W:去过的每一个国家,所有的球场都会去打吗?

K:不会,(笑)我总结的一个人生哲学是,人生苦短,以至于没有理由把时间浪费在不优秀的球场上。所以只能去好的球场打球,所以我准备在今年年末结束在德国的职业生涯,搬到中国来发展自己的高尔夫事业。

W:因为你在中国找到了真爱?

K:(笑)因为我觉得中国的生活适合我,中国的生活很简单。在事业上,我已经规划好了自己的职业路线图。我想了很多来中国可以做的事情,高尔夫在中国很有潜力。

在中国开创人生

W:为什么准备在中国开创新人生,而不是选择其他国家呢?

K:我跟你说的那个在中国娶了一位中国太太,在中国生活11年的朋友,是他建议我的。他对中国的了解比我深刻,他认为中国适合创业、生活,因为如果想要在中国重新开始我的事业的话,成本也比较低。德国的很多东西都比中国贵很多,中国的东西很便宜。举个例子,从无锡到上海的火车,动车组只要47元人民币,这个价格在德国同样的距离,简直不可思议,如果在德国只能座10公里远。

W:想过具体做哪方面的事情吗?

K:可能想做一些高尔夫旅游方面的事情,吸引一些德国的高尔夫爱好者到中国来打高尔夫。因为到中国旅游的成本低,打球的成本也低,对于想要到中国打球的人,向他们推介一些比较漂亮的中国高尔夫球场。

W:要把精力主要放在自己的事业上吗?

K:来中国并不是为了事业,而是为了更好的生活。我一直觉得,赚钱的目的是为了生活,但是生活的目的并不是为了赚钱。刚才说的那些其实都是为了追求新的人生挑战。我不愿意在自己未来的五年还是重复在那个渺无人烟的德国黑森林高尔夫球场继续工作下去,我需要一种生活方式的改变。

W:觉得中国的高尔夫发展潜力在哪儿?

篇(9)

立木是房舍的支柱,根茎是花朵的支柱,而安全则是企业的支柱。安全源于人们对生命的关注,如果生命是一朵花,那么安全就是衬托千娇百媚的绿叶;如果生命是一幅画,那么安全就是抒写深远神致的笔;如果生命是一条河,那么安全就是缔造曲折迂回的护堤。如果说质量是企业的生命,那么安全就是职工的生命。然而工作中不是每一个人都能做到“事故警钟时时敲,安全之弦紧紧绷”,总会有人马虎、大意,把安全制度、安全规程抛诸脑后,抱着侥幸心理,总认为自己永远都是幸运之神的宠儿,殊不知一时疏忽的代价需要用一生的痛苦来补偿。

每次去到生产车间,总会听老师傅们说起曾经发生在他们身边一幕幕血的教训:因为师傅违章送电,徒弟遭殃坠落而亡;因为穿凉鞋操作高压电而被电老虎吃掉;因为违章操作卷掉胳膊;因为下天车走近道,不幸坠落瘫痪;因为驾驶室里数钞票,天降小钩砸着脑,只可惜却没有戴安全帽。鲜活的生命成了漠视安全的牺牲品,伤残的身体成了忽视安全的试验品。生命的挽歌汇聚着白发人送黑发人的凄凉,哭诉着妻子、儿女心中永远的伤。一声声呼喊泪浇辛酸,那是断臂残肢的哭诉;一次次叹息悔恨已晚,那是违章冤魂的哀鸣;一幕幕惨剧恍如昨日,那是事故回眸的悲痛。多少幸福的家庭因此支离破碎。

据不完全统计,我国平均每年因为安全事故死亡的人数几乎都在10万以上,平均每天死亡300多人,而每年因工伤残的人数达70万之多。俗话说:“一根头发再细也有它的影子,一次事故再小也有它的苗子”。工作中一个细节可以挽救一条生命,一个疑点可以消除一场事故。安全隐患无所谓大小,千里之堤,溃于蚁穴,生命之舟,覆于疏忽。一个烟头可以引发一场大火;一个松动的螺丝可以吞噬一条生命;一个敞开的袖口足以夺走一支手臂。相反,一个小小的安全帽可以救人一命;一双劳保鞋可以让您拥有健康的双腿继续生活的精彩;一副劳保眼镜可以让您的双眼依旧满是世界的绚烂。一个细节的疏忽足以葬送一生的幸福,一个细节的重视可以收获一笔财富。

篇(10)

在中小学音乐教学中,教师可以结合客观环境,并考虑学生的年龄特征,通过运用很多方法,以此来吸引学生的注意。通过创造具有美感的艺术氛围,以及让学生去感知、体验具有美感的事物或环境,来激发学生学习与获得美感的渴望。比如,在音乐教室的布置、乐器的摆放,以及背景音乐的选择上,可以让学生大胆提建议,积极参与评价。等等。最终,在充满和谐、民主与温馨的背景情境下,教师通过巧妙地设置悬念,以此集中学生注意力,使其产生新奇感,从而使学生对音乐产生强烈的审美渴望。

二、体验审美。提升审美能力

审美感知能力,即音乐感觉能力和知觉能力。有人说:“我们并不是缺少美,而是缺少发现美的眼睛。”要能够结合身边事物,随时随地引导学生发现美、感知美。学生形成一定的感知能力,有助于其在学习音乐的过程中产生美的情感体验和音乐想象。因此,选择音乐教学方法应从感性人手,兼采体验方式,以情感人,以美感人,注意并重视教育教学中的潜在效应。譬如,在欣赏民族管弦乐曲《春江花月夜》时,首先得让学生充分了解其创作背景、内涵,知道它是我国优秀古典音乐名曲之一,是民族传统乐曲中璀璨的明珠和瑰宝,在国内外乐坛上享有崇高的声誉。在音乐欣赏教学中,学生在理解音乐内涵的基础上,进入角色意境中:可通过表演,或对主题及发展旋律哼唱,或为作品创编伴奏,或通过乐器演奏,引导学生在音响流动的同时,在自己创造的音响中亲身体验与感受其形式美、内容美。通过欣赏这首典雅优美的抒情乐曲,宛如在我们面前展现一幅山水画卷,会使我们感受到这样一幅美景:静谧的夜晚,月亮缓缓地从东方升起,波光粼粼的江面上,远处渔舟微光荡漾,花影、树影轻轻摇曳,那优美、舒缓的旋律描绘出春天夜晚迷人的景色。在此过程中,学生的情感得到了激发与延伸,提高了审美能力。

三、感受音乐。培养审美想象力

音乐具有抽象性、模糊性和创造性等特点,这为培养学生的想象思维能力提供了广阔的空间。只有借助学生丰富的审美想象,音乐作品中所蕴含的美才能充分地展现出来。譬如,在欣赏舒曼《梦幻曲》的教学中,可以让学生闭上眼睛,用心倾听。教师用诗意的语言向学生娓娓道来:“在一个平静的湖边,微风轻抚湖面,水波荡漾,远方有音乐传来,它似乎在耳边,又似乎很遥远,像是一位老爷爷。同学们都依偎在他身边,他用和蔼的、缓慢的语调,给我们讲着他童年的故事……”此外,要充分尊重和保障学生的想象自由,特别是学生在音乐学习过程中显示出的旺盛的创造性想象,更是充满个性化和新异性,要充分加以保护和引导。

上一篇: 中西文化的差异性 下一篇: 农村土地流转规划
相关精选
相关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