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23-10-12 09:27:51
序论:好文章的创作是一个不断探索和完善的过程,我们为您推荐十篇新生儿基础护理范例,希望它们能助您一臂之力,提升您的阅读品质,带来更深刻的阅读感受。
新生儿颅内出血主要原因是由分娩过程中机械因素对新生儿造成的脑损伤和缺氧性脑损伤,常见的出血部位有硬膜下、室管膜下、蛛网膜下腔和脑室内。围生期内的早产儿极易发生新生儿颅内出血,致死率较高,并且预后差。现随机选择我院近3年来收治的100例新生儿颅内出血患儿,并将临床观察和护理体会报告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取2009年1月1日-2012年3月31日我院收治的100例新生儿颅内出血作为研究对象,其中男67例,女33例;年龄2-7岁,平均年龄(3.41±1.56)岁;早产儿38例,足月儿62例;有产时窒息病史58例,其中轻度窒息31例,中度窒息19例,重度窒息8例;颅内出血原因:缺氧58例,产伤36例,维生素K1缺乏6例。
1.2 方法 对100例患儿的意识状态、各项生命征、囟门变化和惊厥等进行密切的观察,同时给予积极、有效的护理。
2 结果
治愈95例,死亡3例,放弃2例,治愈率为95.00%,病死率为3.00%;出院半年后随访治愈的95例患儿,精神、运动、发育、智力正常86例(90.53%),发生后遗症9例(占9.47%),其中继发性癫痫3例,脑瘫6例。
3 讨论
3.1 病情观察
3.1.1 意识状态 该病患儿的初期意识表现为兴奋、烦躁不安、易激惹、闹性尖叫等,病情进一步发展将出现嗜睡、昏迷及肌张力减弱等。意识状态常与出血的部位、出血量及新生儿自身系统形成有关。所以,当患儿意识状态出现不同程度改变时,应立即报告主治医生,行CT检查明确出血部位和范围,以免延误病情[1]。
3.1.2 各项生命征 加强监测患儿的各项生命征情况变化有重要的意义,如体温、呼吸节律和频率、瞳孔、心率等等。新生儿颅内出血的患儿最常见临床表现为呼吸节律改变或者呼吸暂停。呼吸的改变往往提示着病情的进展,如呼吸深大常常提示患儿颅内压较高,呼吸浅慢则提示病情危重等等。本组患儿在治疗过程中,有34例患儿出现过呼吸节律的改变或呼吸骤停,经及时救治后33例患儿病情好转,2例抢救无效死亡。新生儿颅内出血的患儿因出血部位和出血量的关系,双侧瞳孔多表现有不对称、固定、对光反射减弱或迟钝。
3.1.3 囟门变化和惊厥 新生儿颅内出血的患儿囟门变化可反应颅内压的情况,如囟门紧张、突出提示颅内压升高;囟门平软提示患儿病情平稳或颅内压下降病情好转。惊厥是该疾病患儿的主要临床表现之一,详细记录患儿的发生部位、发作频率和发作持续时间,当患儿出现持续发作是,应立即报告床位医生做及时的处理[2]。
3.2 护理措施
3.2.1 健康教育 新生儿颅内出血的患儿病情较重而且病情变化大,若没有事先告知患儿家属患儿病情的特点,或者许多的家属无法在短时间内处理好自身的情绪,而产生医患之间的矛盾。患儿诊断明确后,告知该患儿家属目前的病情、治疗方案、措施和预后等,以获得家属积极配合和理解,同时需向患儿家属详细介绍相关的疾病知识,使患儿家属加深对疾病的认识,自觉地配合医护人员的操作,减少并发症和后遗症[3]。
3.2.2 基础护理 基础护理中,要保持患儿合理的室温(26.0℃-27.0℃)、相对的湿度(55%-65%)和安静的环境。新生儿颅内出血的患儿若因分娩过程中机械因素对新生儿造成的脑损伤应注意合理的,以减轻头颅的血肿为宜。加强呼吸道的管理和给氧,如取侧卧位或仰卧位,避免误吸呕吐物引起吸入性肺炎,并给部分缺氧的患儿低流量的吸氧,将血氧浓度控制在50-65mmHg之间。对患儿行一切护理治疗或非护理治疗操作时,都应该遵循无菌操作原则,操作过程中要尽量轻柔得当,避免因操作引起患儿的烦躁,影响治疗效果。
3.2.3 康复护理 新生儿颅内出血疾病后期的有效康复治疗,能减少该疾病带来的后遗症。由于各方面的原因,许多家庭都选择将患儿带回家中行康复治疗,所以在这些患儿出院时,需要对家属进行后期的康复治疗指导。康复治疗的目的在于减少新生儿颅内出血疾病的后遗症,治疗的时间大约3-6个月。康复治疗的内容应包含康复训练方法和婴幼儿的基本护理常识,并建议家属定期到指定医院检查患儿的神经系统发育情况。
3.2.4 注意事项 首先,婴幼儿在出生前的早期准备和产程中的应对。如建议早产孕妇行绝对卧床以减少宫缩;及时抢救产程中出现缺氧窒息的新生儿;对早产孕妇行剖宫产,避免分娩过程中对早产儿造成脑损伤等等。其次,正确评估已经出现颅内出血的新生儿,行及时、合理的治疗方案,密切观察患儿的病情变化,对患儿行全方位的精心护理。最后,在出院前,对患儿家长进行康复治疗培训,并建议定期的随访,尽可能的降低新生儿颅内出血的后遗症,并改善今后的生活质量。
参考文献
【中图分类号】R473.72 【文献标识码】B【文章编号】1004-4949(2014)01-0194-01
消化道出血是新生儿的急症,是新生儿重度窒息的常见并发症,是新生儿死亡的主要原因之一。病因多为应激性溃疡,常发生于新生儿窒息、早产儿、重症感染、多器官功能衰竭等重症患儿。从新生儿体重和循环血量关系来看,消化道出血易发生失血性休克,若不及时救治可导致死亡。及时给予有效的止血治疗和急救护理,是提高抢救成功率的关键。本文就我院收治的52例消化道出血新生儿,给予积极有效的治疗和急救护理措施,并取得显著性疗效。现具体情况报道如下:
1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
选择2012年9月至2013年9月收治的52例消化道出血新生儿作为本次研究对象,其中男28例,女24例;2例为过期产儿,22例为足月儿,28例为早产儿;患儿出生体重在1500至2500g,出血时间在1至2d,出血量在30至120ml,原发性疾病:2例新生儿肺炎,4例新生儿败血症,2例新生儿出血症,16例新生儿窒息。
1.2治疗方法
本组患儿均采用积极治疗原发病、纠正缺氧、酸中毒、合理输液、输血、补充血容量、抗感染、冰盐水洗胃、胃管内注入及全身运用止血药等治疗措施。
1.3护理方法
1.3.1病情监察
严密观察病情 对患儿生命体征进行密切观察,并定期对患儿呼吸、体温及心率等进行测量,观察患儿口唇、面色、皮肤颜色及眼结膜色泽,密切观察呕吐物及大便颜色和量。若患儿出现心率过快、体温过低及低血压等症状,应高度警惕,及时告知医生。因为低血压、低体温、或苍白伴气急常常是消化道出血的早期信号。随时抽取胃内容物,若抽取的胃内容物为咖啡渣样液体,说明胃内出血或出血未止;再者对胃内容物进行观察,若液体呈暗红色或鲜红色,表明出血量较大[1]。排柏油样便且多伴全身软弱、哭声无力、皮肤黏膜苍白、心率快、四肢末梢发冷等症状,说明消化道大出血,应立即做好抗休克的准备。记24h出入量并观察周围循环,看有无尿少、尿闭等情况。及时采取有效的急救护理措施。
1.3.2洗胃护理
患儿入院后,应及时给予适量的冰盐水进行洗胃,以将胃内液体有效排出,同时能够使胃内温度有所下降,血管收缩功能增强,以起到良好的止血效果。早期洗胃可减少危重新生儿应激性溃疡的发生,还降低了上消化道出血的发生率,并可有效的减少禁食时间及使用静脉营养的次数,增加抢救成功率。但护理配合极其重要,熟练掌握插管技巧,加强用药的观察护理,是防止护理并发症、提高疗效的关键。新生儿洗胃应选用新生儿专用硅胶胃管,早产儿用6号,足月儿用8号胃管。洗胃前先抽吸胃内容物,观察记录其性质、颜色、量,抽出鲜红色或暗红色液体,提示出血量较大;抽出咖啡渣样液体,提示出血量较少。进行操作时,每次缓慢注入生理盐水20ml,至剩下2ml时开始回抽,若回抽无胃液,可轻轻转动胃管,改变,将注入的生理盐水抽出。冰盐水洗胃每日1次,一般准备4。C生理盐水100-200ml,至洗清为止。洗胃后,可通过留置胃管方法进行胃肠减压,以使胃内压力有所降低,确保胃肠部位血液供给充足,同时对胃管液体性质、颜色及量进行密切观察。
1.3.3凝血酶止血,新鲜配置凝血酶
给予患儿100-200u凝血酶+6ml生理盐水进行治疗,由胃管内注入胃内保留,每隔2到4h一次,直到出血停止。凝血酶为局部止血药,有促进纤维蛋白原转化为纤维蛋白、加速血液凝固的作用,并有激活凝血因子,促进上皮细胞增生的作用。在给药前先抽吸,观察胃管是否通畅,推药时要慢,观察患儿有无恶心、呕吐,推完后用2-3ml生理盐水冲洗胃管,并将新生儿缓慢轻柔地左右翻身2-3次,使药液与出血部位充分接触。同时依据患儿病情,对用药疗程进行有效控制,通常为2至5d。凝血酶具有良好的血液凝固效应,并对出血点进行有效的填塞止血,同时对伤口愈合具有良好的促进作用,止血效果较为显著[2]。
1.3.4原发性疾病治疗
对并发有失血性休克或者酸中毒患儿,应采取有效的纠正措施;对于并发重症感染患儿,应给予适量抗生素进行感染预防和控制;寒冷损伤综合征要及时复温,改善微循环;有呼吸衰竭、颅内高压、抽搐等要及时处理;对并发缺氧、呼吸衰竭等患儿,根据其缺氧情况,给予相应的氧疗方式。如头罩给氧,氧流量4-5L/min,鼻导管给氧,氧流量0.5-1L/min,使PaO2维持在8-12KPA,不宜过高,以防氧中毒,严重缺氧的患儿给予机械通气。
1.3.5保暖护理
由于新生儿中枢神经发育不全,皮下脂肪很少,而体表面积却很大,导致患者低温过低,从而易引发代谢紊乱、硬肿和肺炎,也可导致组织内血流缓慢使组织灌流不足引起缺血缺氧,器官衰竭及酸中毒等症状。所以,要求护理人员必须做好保暖工作,将体温低于36.C患儿放入到适宜温度的暖箱保暖,体温应维持在37.C左右,切忌用热水袋和电热毯进行体表加温,以防心脑等脏器的血流量进一步减少。
1.3.6加强基础护理
迅速处理带血的呕吐物、血便或被污染的衣物。呕吐时及时清理口腔,清除口腔异味,避免口腔细菌繁殖,做好口腔护理,预防口腔感染;患儿便血后,用温水清洗臀部及肛周,保持臀部清洁,必要时涂鞣酸软膏,以防红臀发生。
1.3.7合理喂养
止血成功后,应予以母乳喂养,母乳不仅有利于患儿消化和吸收,同时还能够使其胃肠道功能得到增强。初始奶量应在2至5ml,并依据患儿病情适量增加。若患者出现胃内滞留症状,可适当延长喂奶时间,同时避免喂奶过量而引发胃肠道并发症,防止消化道再次出血。应激性溃疡患儿,尤其是早产儿应严格禁食,以防出血加重,或诱发呕吐。禁食期间应静脉补充营养、液体,必要时静脉补充氨基酸、脂肪乳、白蛋白等。待患儿一般情况良好,大便潜血实验阴性开始喂养。由稀到稠,逐渐过渡到全奶,奶量由3-5ml开始,视病情逐渐增加,防止奶量过多,加重胃肠道负担。
2结果
52例消化道出血新生儿经过临床急救护理后,患者临床症状得到显著改善,其中35例治愈,15例好转,无效2例,总有效率为96.2%。
3讨论
消化道出血属于新生儿严重并发症,常见于并发有早产儿、器官衰竭、窒息、重症感染等疾病的患儿,尤其是重度窒息患儿消化道出血率达52.35%(126/241)[3],若不是及时采取有效的抢救护理,将导致患儿由于失血过多而休克死亡。因此,当患儿确诊为消化道出血时,必须及时给予有效的急救治疗措施,同时做好各项护理工作,才能提高临床急救有效率。
本研究就我院收治的消化道出血新生儿,给予有效的急救护理措施,并取得良好的效果,临床急救有效率达到96.2%。当新生儿出现重症感染、缺氧或窒息等症状时,容易引发应激性溃疡效应,严重危害到患儿消化系统,使胃肠部位的血流灌注大大减少,从而引发酸中毒、缺血及缺氧等症状,对胃肠粘膜造成严重损害。因此,要有效改善新生儿的血液循环功能,才能避免患儿胃肠部位呈现缺血状态,同时给予适量抗氧药剂,以避免氧自由基受到损害[4]。当新生儿出现消化道出血时,容易由于失血过多而引发休克症状,所以护理人员应及时给予患儿冰盐水进行洗胃,同时给予适量的凝血酶,以起到良好的止血效果。然后建立相应的静脉通道,以及时补液、输血,以补充血容量,促进血液循环功能康复。为了避免患儿出现低温症状, 应做好保暖护理工作。止血成功后,应谨慎喂养,以有利于患儿病情康复。若并发有重症感染、窒息、缺血及缺氧等疾病患者,应给予有效的治疗措施,以起到预防和减少消化道出血的目的。
总之,给予新生儿消化道出血患者有效的急救护理措施,能够提供临床急救效果,改善患者临床症状,促进患儿病情康复。
参考文献
[1]徐云.新生儿消化道出血的止血效果观察与护理[J].实用临床医药杂志,2009,6(07):74-75.
中图分类号: R471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004-7484(2012)06-0305-02
引言
婴儿水疗是指在特定水质(仿羊水)、水温和专业医疗设备及医护人员指导下,让宝宝在仿羊水中自主的安全运动。目前研究认为,婴儿水疗有促进婴儿生长发育,增强婴儿免疫力和应激力,增进食物的消化和吸收,减少婴儿的哭闹,增加睡眠等作用【1-2】。本文回顾我科应用水疗和抚触对新生儿的护理效果,现整理报告如下。
1 资料和方法
1.1 临床资料:本组128例均为我院产科分娩的正常出生的足月正常产婴儿,胎龄均为37~40周,体重2500~4000g,全部采取母婴同室、母乳喂养,母儿均无并发症,Apgar评分≥8分,无新生儿窒息史及皮肤破损或感染,均符合水疗条件。将128例新生儿随机分为两组,其中观察组79例是既做水疗又做抚触的新生儿,对照组49例是家属不同意做水疗及抚触的新生儿,2组新生儿胎龄、体重、出生情况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具有可比性。
1.2 方法:观察组于新生儿出生后第2天给予每天1次10~15min的水疗。室温保持在28℃左右,水温38~40℃。水深以新生儿足底不能触及水池底为准,选择合格的专用游泳池和游泳圈,并仔细检查游泳圈的安全性。新生儿肚脐贴防水贴,套好项圈后缓慢地放入水中游泳,并实行一对一专职水疗,看护者与新生儿的距离必须在监护人的一臂之内,由经过培训取得上岗证的技术人员负责。为防止交叉感染,游泳池内套一次性专用塑料袋,并做到一人一池水。水疗后,由专业护理人员为新生儿进行抚触5~10min。对照组由专门培训的护士,每天进行沐浴1次。
1.3统计学处理 采用SPSS 13.0统计软件分析,使用配对t检验和X2, P
2 结果
2.1 2组婴儿体重比较 观察组新生儿生理性体重减轻恢复时间明显缩短,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注:与对照组比较,*P
2.2 2组粪便初排时间及粪便转黄时间 观察组较对照组胎便排出时间提前、胎便转黄时间提前,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表2 2组婴儿粪便初排时间及粪便转黄时间比较(`c±s)
注:与对照组比较,*P
3 讨论
水疗联合水中抚触是一项全身运动【3】,促使迷走神经的兴奋【4】,从而使消化液和胰岛素分泌增加,促进食物的消化吸收。而游泳时由于水的浮力作用,减弱了重力对血循环的影响,水波对皮肤的拍击对血管起按摩作用,人在水中的活动比在陆地消耗能量多,加之游泳联合水中抚触能促进肠蠕动,排便增多,尤其是促进胎便的尽早排出,有利于新生儿消化吸收,促进体重的增加。本组资料显示,水疗因符合新生儿的生理要求,使婴儿身心得到抚慰,减少烦躁和哭闹,从而使新生儿生理性体重下降减少或不明显,并使体重回升和增加加快,有利于婴儿的生长发育。
在护理中,我们应注意水疗及抚触前半小时停止婴儿进食,将室温控制在28℃左右,出生10d内的新生儿脐部应贴防水护脐贴。检查游泳圈的安全性,套上后检查下颌部是否垫托在颈部,入水前让新生儿先适应水中的温度与环境,然后将新生儿逐渐缓慢的放入水中。为防止交叉感染,游泳池内用专用一次性塑料袋,并做到1人1池水。待婴儿水疗完毕将游泳
圈拆下,用消毒浴巾擦干全身,注意保暖,取下护脐贴后要进行脐部消毒。然后用润肤油擦于手掌进行抚触,抚触过程中播放轻柔的音乐,并用柔和的语言与宝宝说话。可让父母共
同参与,一起当新生儿的教练,但全过程需有专业人员监护。
总之,通过对水疗及抚触后新生儿的观察,新生儿在水中自由的活动可增加内脏和肌肉的活动强度,促使胎便的及时排空,能更多、更好的吸收初乳,对宝宝的生理性黄疸有改善及治疗的作用。另外,水疗与抚触符合新生儿的生理需要,具有安全感,得到身心的抚慰,消除其孤独、焦虑、恐惧等不良情感,有利于正常睡眠的建立。这样新生儿的生理性体重下降会有所减少或不明显。在活动过程中父母通过目光、语言、双手的肢体交流增加家人与宝宝的亲情交流,使孩子在新生儿期就有良好的应答和反应,从而使神经系统也能得到相应的发育和发展。
参考文献
[1] 戴萍,丁燕琴,金爱英. 新生儿水疗的效果观察及护理要点[J].现代护理,2004,10(3):233.
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和人们文化水平的不断提高,婴幼儿的健康保健越来越受到家长的重视,健康聪明从零岁开始,护理模式和目标也不断地向关爱和人性化发展。婴儿水疗是指在特定水质(仿羊水)、水温和专业医疗设备及医护人员指导下,让宝宝在仿羊水中自主的安全运动。目前研究认为,婴儿水疗有促进婴儿生长发育,增强婴儿免疫力和应激力,增进食物的消化和吸收,减少婴儿的哭闹,增加睡眠等作用。笔者所在医院自2008年1月~2011年1月对在本院产科正常分娩的足月产儿100例实施新生儿水疗及抚触疗法,现将护理经验及观察结果总结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100例均为笔者所在医院产科分娩的正常出生的足月正常产婴儿,胎龄均为37~40周,体重2500~4000 g,出生1 min Apgar评分均为10分,无窒息史,不存在高胆红素血症的高危因素,无新生儿溶血症、红细胞增多症及各种感染等。均实行母婴同室、母乳喂养、按需哺乳。母亲无合并其他疾病,营养好,乳汁分泌充足,新生儿能吃到足够的母乳。100例新生儿随机分为两组,其中57例是既做水疗又做抚触的新生儿为研究组,43例是家属不同意做水疗及抚触的新生儿为对照组。
1.2 方法 按广东省省生殖协会妇幼保健院赵少飞印发的“婴儿游泳与抚触”及相关文献介绍的新生儿水疗操作要求进行水疗配合抚触[1]:于新生儿出生后24 h给予每天1次15~20 min的水疗。设定室温28 ℃,水温39 ℃~40 ℃,水深以新生儿足底不能触及为准。选择合格的专为婴幼儿设计生产的游泳圈和游泳池,水疗时,常规为新生儿脐带贴上防水脐贴,以防感染。水疗后,由专业护理人员为新生儿进行抚触5~10 min。
1.3 统计学处理 采用统计学软件对本组数据进行统计分析。
2 结果
2.1 比较两组婴儿出院体重变化情况,以及出院体重增加值(出院体重增加值出院体重-出生体重)情况。具体见表1。
表1 两组婴儿体重的比较
作者单位:678300 云南省保山市龙陵县人民医院
通讯作者:赵东艳
2.2 比较两组粪便初排时间及粪便转黄时间,具体见表2。
水疗时,水电导热性比空气大,人在水中活动比在陆地上活动消耗量多,肠蠕动加强排便多,尤其是促进胎便的尽早排出,更有利于胎儿吸收更多的营养,为了补偿各方面的消耗,就要求消化系统增强消化、吸收功能来摄取大量的养分,以满足需求,本观察结果足以说明通过新生儿游泳,其胎便排出时间提前、胎便转黄时间提前、新生儿生理性体重减轻恢复时间明显缩短,两组对比差异非常显著(P
表2 两组婴儿胎便排出时间的比较
3 讨论
21世纪医学模式已发生转变,除有强健的体魄,还要有聪明的智慧,很强的社会适应能力,即生理、心理、社会适应均健康。婴儿水疗基于对新生儿以及婴儿生理、心理的研究,提倡婴儿父母、医护人员对婴儿施行早期水疗,方法简单,投资小,不需要过高的条件,只要爱心和耐心,无疑将会促进我国婴儿身心的发展水平,对正常婴儿产生积极影响,有利于早期智力的开发,提高人口素质,而这与我国人民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对医疗保障的要求越来越高及目前医学模式由生物医学模式向医学-社会-心理方面转化的目标是一致的。
3.1 水疗与抚触的机制 水疗时迷走神经兴奋,全身及双腿运动引起脊髓排便中枢兴奋,同时抚触(尤其是腹部运动)加速肠蠕动从而加快胎粪排出和胎便转黄的时间,有利于新生儿肠道尽早排除糟粕,吸收更多初乳,弥补新生儿消化道不发达和消化腺机能不完善的缺陷,尽快恢复新生儿出生后由于吸吮能力弱、进食量少,胎粪、尿液排出,汗液分泌,以及由呼吸和皮肤排出的肉眼看不到的水分丧失等原因造成的体重下降。新生儿在水中协调运动,由水波、水压带来的循环系统和骨骼肌系统兴奋,使机体耗氧量增加,促进代谢,增强食欲;水疗时由于其迷走神经兴奋,从而使胃泌素和胰岛素分泌增多,促进食物消化吸收,增加新生儿哺乳量,能缩短生理性体重减轻的恢复时间[2]。同时,水疗刺激新生儿体内生长激素水平升高,还能加深呼吸,增大肺活量,促进体内新陈代谢,使新生儿较全面地吸收营养,促进体重的正常增长和身体发育。水疗对新生儿在宫内长时间的被动姿势给予纠正并辅助活动,同时配合抚触不仅仅是皮肤的接触,也是视觉、听觉、触觉、动觉、平衡觉的综合信息传递,可以使新生儿的胎便早排,促进食物消化吸收,使生理性体重下降迅速恢复,这无疑对促进婴儿生长发育有较大益处,值得推广。
3.2 护理
3.2.1 水疗抚触前的准备工作 水疗及抚触前半小时停止进食,将室温控制在38 ℃左右,出生10 d内的新生儿脐部应贴防水护脐贴。检查游泳圈的安全性,套上后检查下颌部是否垫托在颈部,入水前让新生儿先适应水中的温度与环境,然后将新生儿逐渐缓慢的放入水中。为防止交叉感染,游泳池内用专用一次性塑料袋,并做到1人1池水。
3.2.2 加强与新生儿之间的交流 待婴儿水疗完毕将游泳圈拆下,用消毒浴巾擦干全身,注意保暖,取下护脐贴后要进行脐部消毒。然后用润肤油擦于手掌进行抚触,抚触过程中播放轻柔的音乐,并用柔和的语言与宝宝说话。可让父母共同参与,一起当新生儿的教练,但全过程需有专业人员监护。
3.2.3 加强水疗及抚触的知识宣教 对婴儿的母亲进行水疗知识的培训与指导,出院时进行母亲水疗的知识考核,出院后由母亲继续每日1~2次的水疗。医务人员第30天随访,检查水疗的情况,母子沟通形式记录是否完整并鼓励母亲每日2次水疗。
3.3 水疗与抚触可以促进婴幼儿行为与潜能的发展 早期良好的育儿刺激,对脑的结构和功能发育在生理、生化方面均有重要影响。游泳水疗及抚触如同“体育早教”,可促进新生儿智能和体能的发育。观察中发现,新生儿水疗及抚触后,其睡眠特别安稳、充足,也为神经中枢的良性发育提供了基础条件。因此,新生儿游泳作为对婴儿的一项综合的不添加额外药物或治疗的手段,能使新生儿得到最自然的活动,使出生正常的新生儿尽快适应陌生的外界环境,消除不良情绪,在行为神经发育方面有积极的促进作用,使新生儿更健康、更安全的成长[3]。根据胚胎学基本原理,皮肤是最大的感觉器官,是神经系统的外在感受器,这种触觉感受器可以将所有感受到的刺激,通过传入神经传达到中枢神经系统,大脑皮层对这些冲动进行分析、判断并做出相应的反应[4],从而可以刺激神经及其他系统的发育。
3.4 水疗可以促进母子间的情感交流 社交能力、自知能力属于情感智力,即情商。情商在孩子一生的发展中起重要的作用,高智商不一定成功。研究表明,成功与否,20%取决于IQ(智商),80%取决于EQ(情商),EQ高有快乐积极的人生观,成功几率大大提高。早期婴儿水疗,密切的亲情交流,亲子互动是孩子情商发育的最关键要素,是早期教育的重要内容[5]。因此,现在有一个科学的说法:皮肤是感觉器官,也是情商器官、社交器官,从另一方面说出了水疗的重要性。
参 考 文 献
[1] 詹莉.CCSOS同步感觉组合k-6激新生儿、婴儿智能开发游泳水疗法.长沙:湖南科学技术出版社,2004:1-47.
[2] 赵金瑞.抚触及游泳对新生儿发育的影响.护理研究,2004,18(7):101-102.
[3] 鲍秀兰.新生儿行为与0岁~3岁潜能开发指南.北京:中国商业出版社,2001:267-268.
[中图分类号] R722 [中图分类号] A[文章编号] 1673-9701(2009)24-142-02
新生儿肺出血是指肺部大量出血,至少影响到两个大叶,本症发生在许多严重原发疾病的晚期,常是临终前的表现,病情重,病死率很高。在基层缺乏机械通气条件下,早期发现,及早气管插管、简易CPAP治疗肺出血,仍不失为一种有效的抢救措施,现将我院儿科1996年10月~2002年5月收治新生儿肺出血38例急救护理体会分析报道如下。
1材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
38例患儿中,男31例,女7例,早产儿25例,足月儿13例,出生体重36℃5例,发生肺出血日龄,-24h20例,-48h10例,-72h3例,>7d5例,最早1例生后1h发生,最迟1例生后15d发生。出血量10mL28例。原发病有围生期窒息31例(其中青紫窒息19例,苍白窒息12例),RDS、硬肿症各3例,重症肺炎、颅内出血、胎粪吸入各2例,败血症、先天性心脏病各1例,部分为2种或2种以上疾病。均按新生儿肺出血诊断标准进行。
1.2治疗方法与结果
①积极治疗原发病,控制病情发展。②立即给予气管插管、CPAP给氧治疗。③气道滴入110000肾上腺素及立止血,止血、纠酸、强心、利尿、保温、改善微循环、贫血严重者输新鲜全血、血浆。④控制血糖及液体量等综合治疗,其中15例在综合医疗的同时应用简易CPAP治疗。38例患儿中治愈3例,死亡35例,病死率92.1%。
2护理体会
2.1密切观察、早期发现
对存在有肺出血的高危因素,如早产、窒息、低体温、硬肿症、颅内出血及感染[1],胎龄越小,出生体重越低,阿氏评分越低,肺出血机率越大。生后1~2d是肺出血高发日龄之一,本组30例,占78.9%,与文献资料一致[1]。在治疗护理过程中,护理人员与患儿的接触最密切,应细心观察病情,早期发现病情变化,是肺出血成功治疗的关键[2]。
2.2肺出血早期临床表现特点
根据肺出血的发病特点,对于有高危因素患儿置重症监护室,应用心电监护仪和经皮测血氧饱和度(TcSaO2)进行监测。早期临床表现特点如下:①精神反应低下,皮肤颜色紫绀加重,TcSaO2下降。②呼吸困难突然加重,呼吸浅快不规则,出现呼吸暂停、,三凹征明显,心率增快或减慢。③皮肤有出血点、瘀点、瘀斑、穿刺点出血等出血倾向。④肺部出现细湿罗音或湿性罗音增加。⑤气管内吸引吸出血性液体。是早期确诊肺出血的重要依据。⑥血气分析提示低氧血症和高碳酸血症无改善,床边胸部X线摄片见各肺叶大片或斑片状阴影,或肺血管淤血影和心脏普遍增大对早期诊断有一定帮助[3]。
2.3预防护理
①保温:一般采用温箱、开放式暖床、温水浴等复温,根据体温调节床温,逐渐恢复体温,防止低温损伤及复温过快诱发肺出血。②供氧;根据胎龄及病情选择给氧浓度、给氧方式及给氧时间,防止氧中毒发生。③控制输液速度:使用输液泵,根据微量手指血糖,选用不同浓度葡萄糖及控制滴速。液体进入量不宜过多,约80~100mL/(kg・d),防止输液速度过快引起心衰、肺水肿,诱发肺出血[3]。④贫血严重者可输新鲜全血。⑤做好消毒隔离:病室用空气净化器消毒空气6次/d,1h/次,温箱每3天更换1次,彻底消毒,本组早产儿25例,因此做好消毒隔离,防止交叉感染具有重要意义。
2.4气管插管与简易CPAP护理
①早发现,早插管。根据胎龄及体重选择不同型号导管,气管插管成功后,迅速吸出气管内血性分泌物,清理呼吸道,气管内滴入110000肾上腺素0.1~0.3mL/kg和立止血,皮囊加压数秒,半小时后可重复,有止血作用[4]。②CPAP给氧时根据病情调整氧流量及压力,可行简易鼻塞给氧或与气管插管相连。③经常检查,严防插管扭曲、折叠或脱出,观察肺部双侧呼吸音是否对称。④肺出血早期减少搬动,不宜拍背、吸痰,以免加重肺出血。⑤患儿肺出血停止,自主呼吸恢复正常,循环系统功能稳定,逐渐调整氧流量及压力后,方可拔管和停用CPAP治疗。
2.5急救用药
肺出血病情发展快,适时药物治疗同样重要。在护理上,及时备齐急救药物,提高了抢救速度,羸得了抢救时间,常备药物如5%碳酸氢钠及时纠正酸中毒是阻断继续出血的重要环节,保持正常心脏功能,可常规应用多巴胺,多巴酚丁胺和酚妥拉明,阻断缺氧所引起的心输出量下降,肺水肿等,现认识到新生儿肺出血并非是单纯的出血,而是出血性肺水肿[5]。必要时应用洋地黄制剂、利尿、1,6-二磷酸果糖营养心肌等。
通过对新生儿肺出血的急救,我们认为,对具有高危因素的新生儿,在综合治疗同时,应备齐急救药物及抢救用物,细心观察病情变化,对早期发现肺出血患儿予及早插管,CPAP给氧,急救药物等治疗,新生儿肺出血从开始少量渗血到最后大量出血不需很长时间,往往数十分钟之内。若待口鼻大量溢血则难以存活,故对抢救时各个护理环节做到心中有数,这样才能提高抢救成功率。
[参考文献]
[1] 韩玉昆,傅文芳,许植之. 实用新生儿指南[M]. 沈阳:沈阳出版社,1997:306-307.
[2]陈克正. 新生儿肺出血几个问题的探讨[J]. 中华儿科杂志,1997,35(6):331.
[3] 许植之,陈自励. 新生儿呼吸系统疾病学[M]. 北京:中国医药科技出版社,1993:331-333.
1 临床资料
20例患儿中,男15例,女5例,足月儿16例,早产儿4例,治愈14例,好转自动出院5例,死亡1例。
2 急救
急救措施:①氧疗或机械通气及时纠正低氧和高碳酸血症。20例患儿必要时给予吸氧,时间累计最短12h,最长36h。常用方法:鼻导管法:用8号鼻导管,深度以插入鼻前庭为宜,吸氧浓度30%~40%,流量0.5~1L/min;输氧头罩法:氧流量一般2~3L/min,吸入前都经湿热化,温度达31~33℃,相对湿度为55%~65%,效果佳。②降低颅内压:首选速尿1mg/kg,4~6h可重复应用,同时合用地塞米松0.3mg/kg。③止惊:首选苯巴比妥钠,2次用足负荷量(20mg/kg)效果好。④维持有效循环血量,灌注差时应用多巴胺加多巴酚丁胺各1mg/kg静滴,速率5~10μg/(kg・min)。⑤限制液体量,维持正常血糖,严防电解质紊乱,纠正酸中毒。前3d,补液量按40~60ml/(kg・d),及时补充Ca2+、Mg2+及输入碱性液。⑥VitK1及止血剂的应用:VitK1 3~5mg/d静滴,共3~5d,可酌情给予止血敏125mg/d,每日1次,共3~5d,如贫血严重可给予新鲜血5~10mg/kg。⑦恢复脑功能药物的应用:病情稳定后常规应用胞二磷胆碱或脑多肽、脑活素等。⑧预防感染:常用药为青霉素联合头孢类抗生素。
3 护理
3.1 一般护理:①各种操作要轻柔,减少不必要的刺激和搬动,保持患儿绝对安静。②应抬高患儿头肩部,右侧卧位,肩下垫橡皮圈,保持颈部伸展,维持气道通畅。③加强保暖,使用YXK-5G型婴儿培养箱,箱温从28℃开始,每1h调高1℃,并测1次体温,视体温情况调节适当的箱温,最高不超过3.2℃,湿度保持在55%~65%。
3.2 喂养:患儿吸吮反射及吞咽功能有不同程度的减弱,因此喂养应小心,以防呛入,重者给予鼻饲喂养。
3.3 保持呼吸道通畅,及时清除呼吸道分泌物及口腔呕吐物,确保呼吸道通畅,吸氧同时给予湿棉签拭鼻和口唇。
3.4 口腔护理:常规护理口腔,早晚各1次,以防口腔黏膜疾患。
新生儿游泳是人生最早出现的自主保健活动,能促进新生儿大脑发育,提高对外界反应的能力,是人类智力及开启智商、情商的有效措施之一,并作为一种新生事物,越来越被社会、医院、家长所认可[1]。在新生儿时期开展游泳与抚触可以促进小儿生长发育,提高智商,使宝宝变得聪明,提高小儿抗病能力。我院自2007年10月开展了新生儿游泳与抚触项目,取得满意效果。现报告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取2008年6—9月在我院出生的足月新生儿180例设为观察组,男96例,女84例;体重2.5~4.2kg;住院时间3~8天。选取2007年6—9月在我院出生的足月新生儿180例设为对照组,男102例,女78例;体重2.4~4.1kg;住院时间3~9天。两组新生儿Apgar评分均>8分,纯母乳喂养,母婴均无严重并发症。两组产妇年龄、孕周、新生儿出生体重等比较差异无显著性(P>0.05),具有可比性。观察组新生儿进行游泳与抚触均须经产妇及家属知情同意。
1.2 方法
观察组游泳与抚触均在新生儿出生后第1天进行。游泳:由经过专门培训的护理人员进行一对一操作,控制室温28℃左右,水温38℃左右,食奶后1h进行,每天1~2次,每次10~15min;器材选用无损伤双保险的多功能婴儿游泳圈及游泳池,游泳用水是洁净水;使用防水脐贴,保护脐部;游泳完毕后取下防水护脐贴,用0.5%碘伏及75%乙醇各消毒脐部1次;每天记录新生儿体重、胎便初排时间、胎便转黄时间。抚触:护理人员首先取适量润肤油涂于双手,按从新生儿头部、胸部、腹部、四肢、背部到臀部的顺序以国际标准手法进行操作,每次10~20min,抚触过程中密切注意观察新生儿的反应,同时进行感情上的语言交流。
1.3 统计学处理
采用SPSS10.0软件进行统计分析,计数资料采用χ2检验,计量资料采用t检验,P
2 结果
观察组新生儿出生时体重平均3.56±1.18kg,出院时体重平均3.92±1.56kg;对照组新生儿出生时体重平均3.54±1.21kg,出院时体重平均3.65±1.63kg;观察组新生儿出院时体重较对照组新生儿重,两组比较差异有显著性(P
3 讨论
游泳前准备工作:护士应首先做好卫生宣教,向家属讲清新生儿游泳的目的,以便密切配合。游泳前1h应停止进食,出生10天内的新生儿脐部应贴防水护脐贴[2]。泳前进行安全检查工作必不可少,各项检查工作应全面、仔细、谨慎,如:新生儿游泳特制泳圈保险按扣是否扣牢、是否漏气;新生儿脐部防水脐贴应正确使用,贴紧防渗漏;新生儿套好游泳圈后,应检查下颌、下颏部是否垫托在预设位置。游泳当中的护理:将新生儿逐渐、缓慢放入水中,新生儿完全适应后松开双手,让其自由运动;新生儿游泳时颈部以上部分应始终保持在水面以上,全程专人监护;与新生儿保持互动,给予呵护与,并且密切观察新生儿反应;对自主运动较差的帮助伸展肢体,划动水流助泳。游泳后的护理:游泳后出水即给予浴巾包裹,一人一物,温柔擦干身体,避免着凉,感染;做好头面部、脐部护理;游泳后大量体力消耗,婴儿饥饿,应在泳毕15~30min后再哺乳,缓解疲劳[3]。新生儿抚触护理:操作时动作应轻柔、缓慢、熟练,并辅以轻柔和缓的音乐和水中被动抚触[4]。抚触的步骤:(1)肩关节运动:护士双手分别握在新生儿上臂,前后摆动关节;(2)肘关节运动:操作者双手分别握住新生儿前臂,使新生儿肘关节屈伸;(3)腕关节运动:护士拇指放在新生儿手背腕关节处,食指和中指放对侧使腕关节屈伸;(4)髋关节运动:护士双手分别握住新生儿大腿,上下摆动髋关节;(5)膝关节运动:操作者双手分别握住新生儿小腿,使膝关节屈伸;(6)踝关节运动:护士拇指放在新生儿脚背踝关节处,食指和中指放对侧,使踝关节屈伸。新生儿游泳与抚触同为新生儿早期的保健活动,二者结合不仅能给新生儿带来更健康、更安全的成长道路,而且有助于最大限度地激发新生儿智力和体力的潜能,促进他们的身心健康发展,值得临床进一步推广应用。
参考文献
1 赵少飞.婴儿游泳与抚触.北京:北京科学技术出版社,2004:42-43.
1临床资料
50例中男30例,女20例。早产儿29例,足月儿21例。全部病例根据临床表现,结合CT检查确诊。痊愈达91.4%。
2病情观察
2.1意识和精神状态的观察
CH由于损伤的部位,出血量以及新生儿成熟程度的不同,而表现出不同的症状。患儿出血量较少,早期以兴奋为主,表现为激惹、烦躁、尖叫性啼哭。出血量较多的患儿常伴有面色苍白或发绀、反应差、嗜睡,甚至昏迷。无论患儿躁动或安静,嗜睡都应做到动态的病情观察,及时发现异常并及时处理。
2.2观察囟门及有无惊厥
惊厥是ICH常见的症状,与颅内压增高有关,可出现前囟饱满、呕吐,摸之囟门紧张;病情好转,颅内高压降低或消失时,这种体征消失。因此应引起重视,以防脑疝发生。还应注意新生儿有无惊厥表现为无定形的发作,可通过观察瞳孔对光反射和刺激足心后患儿反应和四肢的活动情况来判断。如眼球水平位或垂直位偏斜,眼睑反复抽动,患儿肢体肌张力增高,某一动作反复出现,应考虑为惊厥。
2.3生命体征的观察
新生儿血容量少,且神经功能稳定性差,对外界干扰敏感,易出现生命体征的变化。应密切监测体温、心率和呼吸,还应密切观察患儿皮肤色泽的变化,注意有无皮肤苍白、发绀、黄染等,以了解出血量。而呼吸暂停是本病恶化的主要表现,一旦有呼吸不规则或呼吸困难应马上报告,积极协助抢救。
2.4消化系统功能的观察
患儿如有摄入减少、呕吐、拒食,甚至吸吮困难,吞咽反射消失,提示颅内压增高。如有消化道畸形,多伴有腹胀及大便形态的改变。
3护理
3.1护理要点
3.1.1观察病情注意生命体征改变,如意识形态、眼症状、囱门张力、呼吸、肌张力和瞳孔变化。仔细耐心观察惊厥发生时间、部位,避免漏诊。定期测量头围,及时记录阳性体征并与医生取得联系。
3.1.2保持绝对静卧减少噪声,一切必要的治疗、护理操作要轻、稳、准,尽量减少对患儿移动和刺激,静脉穿刺最好用留置针保留,减少反复穿刺,避免头皮穿刺,以防止加重颅内出血。
3.1.3合理用氧根据缺氧程度给予用氧,注意用氧的方式和浓度。病情好转及时停用。
3.1.4合理喂养根据病情选择鼻饲或吮奶喂养,保证热量供给。
3.1.5准时用药确保疗效。
3.1.6维持体温稳定体温过高时应予物理降温,体温过低时用远红外辐射床、暖箱或热水袋保暖。避免操作后包被松开。
3.1.7保持呼吸道通畅改善呼吸功能及时清除呼吸道分泌物,避免物品压迫胸部,影响呼吸。
3.1.8健康教育鼓励坚持治疗和随访,有后遗症时,教会家长对患儿进行功能训练,医学教.育网搜集整理增强战胜疾病的自信心。加强围生期保健工作,减少异常分娩所致的产伤和窒息。
3.2护理措施
3.2.1遵医嘱用药
根据医嘱使用镇静、止惊、抗感染、降低颅内压药用,防止再出血,脑水肿。同时使用脑细胞营养药以促进脑细胞功能的恢复。出血停止后配合高压氧治疗。患儿出现烦躁、尖叫等惊厥先兆时,应立即处理。首选鲁米那,也可选用水合氯醛,安定止痉,直至神经症状消失。用药后严密观察,防止呼吸抑制、反应低下等不良反应。并保持室内安静,患儿绝对静卧,尽量减少头部搬动,要抬高头肩部15°~30°,防止加重颅内出血。严密监测血糖,输注葡萄糖时要注意速度及浓度,以防高血糖导致的高渗血症,致颅内血管扩张,甚至颅内出血。及时应用止血药物,监测生命体征及末梢血运情况,决定是否输血。
3.2.2维持正常体温
新生儿最佳体温为36.5%~37%,体温过冷或过热都会增加氧的消耗量。新生儿监护室注意温度适宜,温度24%~26%,湿度55%~65%。对低体温患儿,放置于温箱保暖,箱温根据患儿体质量而定,防止体温过度波动而影响抢救效果。对于发热的患儿,给予松开包被或药物降温。并做好皮肤及脐部护理,发现异常及时处理。
3.2.3营养支持
出血早期禁止早期哺乳,以防因吸奶用力或呕吐加重出血。对于出血轻者,用滴管滴喂;出血较重者易出现拒乳,吸吮反射及吞咽反射消失者,经口留置胃管管饲奶液,以保证营养供给。禁乳期,给予静脉补液以保持酸碱及水盐代谢平衡,供给足够的能量,使患儿血糖维持在5.4mmol/L左右。由于新生儿胃容量小,消化能力差,喷门括约肌松弛,应少量多次喂奶,给奶速度要慢,以防发生溢奶引起吸入性肺炎或窒息。给奶量按热卡计算。
3.2.4病发症的护理
新生儿由于各器官功能不成熟,颅出血患儿容易发生多种病发症,严重影响患儿的预后。如缺氧缺血性脑病、高胆红素血症、肺炎、新生儿硬肿症、肺出血等并发症,因此医护人员必须高度重视,把每一项治疗及护理措施落到实处,做到积极预防,早发现早处理。
3.2.5恢复期的护理
新生儿,男,10分钟,G1P1,母孕28+5周,于2010年6月10号顺产出生,出生体重1.1kg。生后1分钟、5分钟Apgar评分8'-9',羊水清,胎膜,胎盘,脐带未见明显异常,生后10分钟呼吸促,有,哭声弱,拟早产儿收入我科治疗,患儿未排大小便,未进食。
查体:T35.5℃ P150次/分 R62次/分 W1.1kg
早产儿外貌,精神反应差,哭声弱,肢端凉,头颅及五官无畸形,双瞳孔等大等圆,直径约2.0mm对光反射灵敏,耳鼻无异常分泌物,唇稍红,无发绀,劲软,无抵抗,肠廓无畸形,呼吸浅促,见三凹征,双肺呼吸音弱,有音,,叩诊心界不大律齐无杂音,腹平软,肝脾不大,见肠型,肠鸣音存,及外生殖器未见异常,四肢脊柱无异常,四肢肌张力正常,生理反射,原始反射存在,病理反射(―)。
入院当天行床边X线示两肺呈毛玻璃样,两肺散在斑点样密影、边不清,两肺支气管充气不明显,心影不大,双膈光整。
血气检查:PH7.22 PO2 51 mmHg PCO2 40 mmHg 血糖1.2mmol/L BE-10.6mmol/L 血氧饱和度77%.
化验室抽血检查白蛋白18.6g/L 球蛋白14.6 g/L 总蛋白33.2 g/L均低于正常值,总胆红素36.8umol/L未结合胆红素36.66mmol/L.高于正常值入院即予吸氧、清理呼吸道后予气管插管分次滴入固尔苏240mg间接呼吸囊加压呼吸片刻后拔管予CPAP持续正压通气。血氧饱和度维持在90%-95%。禁吸痰6小时后予清理呼吸道,经口腔吸出少量白色粘痰。给予抗生素(头孢他啶)、沐舒坦、碳酸氢钠输液泵静脉10ml/h泵入及静推VitK1治疗
入院第四天TCB126 umol/L皮肤较黄,予白蛋白防核黄疸治疗及单面光疗。
持续禁食入院第七天,经胃管回抽1ml咖啡色胃液,予洗胃。
父母亲情况:双亲体健,非近亲结婚,否认有化学性、放射性、毒物接触史,否认家族中有传染病、遗传病。父血型"A"型母血型"O"型。孕6个月大时母诉有上感史,未服药,否认有妊高症、糖尿病、水肿病史。
医疗诊断:1.早产极低出生体重儿 2、新生儿肺透明膜病
2护理
2.1护理计划:针对护理问题建立如下的护理计划
2.1.1呼吸困难、缺氧
护理措施:1患儿肩部垫一小毛巾保持病人颈部轻度仰伸成嗅物位,以保持气道开放,清理呼吸道后,协助气管插管滴入固尔苏,拔管后使用CPAP,保证有效安全的PEEP.2定时清理呼吸道,记录痰液的量及性质。3据病人Spo2情况调节吸入氧浓度,维持Spo2在93%以上。4保持患儿安静,防止烦躁时CPAP鼻塞对鼻腔内粘膜的损伤。5切观察病人的肤色、胸廓起伏、有无胸廓凹陷、Spo2及血气分析结果有无改善。
护理评价:患儿呼吸困难改善,肤色红润,Spo2维持在93%以上,血气分析结果正常。
2.1.2清理呼吸道无效,痰多
护理措施:1痰时严格无菌操作2定时清理呼吸道。3吸痰时避免损伤粘膜,吸引压力设定为60-100mmHg。4密切观察痰的量及颜色,并及时准确记录。5据病人的情况,每天三至四小时翻身一次,防止坠积性肺炎的发生。6予抗生素(进口头孢他啶及盐酸氨溴索)治疗。
护理评价:患儿痰液量减少,持续CPAP正压通气下Spo2维持在93%以上。
2.1.3有皮肤完整性受损的危险
护理措施:1静脉穿刺置留置导管时,应选择大且直的血管,尽量一次穿刺成功,避免反复穿刺划伤血管。因为患儿需24小时静脉维持高渗性静脉营养液。细的血管容易出现外渗。
2留置导管固定稳定,固定好的留置导管应使患儿活动时不会脱落,避免因此而增加穿刺次数。3加强巡视,观察患儿输液处是否有外渗肿胀现象,如若发现应及时停止输液,拔出导管,及时外敷。4定时放松CPAP鼻塞处,防止鼻腔处长时间压迫引起红肿、坏死。5穿刺时严格无菌操作,防止穿刺处细菌感染出现红肿、化脓。6每天一次为患儿擦浴,新生儿新陈代谢旺盛,防止代谢产物堵塞毛囊而引起的皮肤不适,接触患儿前应消毒双手,防止脓疱疹等皮肤接触性传染病。7每天三至四小时翻身一次
护理评价:患儿皮肤保持完整性,输液过程中未出现皮肤坏死,无皮疹、压疮。
2.1.4生化分析总胆红素升高132.9umol/L
护理措施:1入院第天四天经皮测胆红素126umol/L,予单面光疗,白蛋白静脉输入,防核黄疸。2光疗时戴好眼罩穿好尿片,保护好患儿眼睛及外生殖器。3经皮测胆红素Tid,监测皮肤黄染情况。4持续光疗三天生化检查总胆红素水平下降,予停光疗。5继续经皮测胆红素Tid,观察皮肤黄染情况。
护理评价:总胆红素水平在监测过程中维持在(3.0-22 umol/L)
2.1.5有压疮的危险
护理措施:1每天三至四小时翻身一次。翻身时按摩患儿背部皮肤,促进血液循环,新生儿皮肤细嫩,翻身时动作轻柔。2放在患儿头部两侧的固定头部用的沙袋定时放松,并按摩患儿两侧耳廓,观察耳廓有无红肿。3持床单位整洁平整。
护理评价:患儿皮肤完整,无压疮出现。
2.1.6喂养不耐受
护理措施:1保持外周静脉输液管道通畅,维持静脉营养。2禁食,早产儿由于胃肠功能不成熟等因素的影响,临床上早产儿开始肠道喂养后经常出现呕吐、腹胀、胃潴留等问题,影响早产儿的存活率和生存质量。3调节好箱温维持箱温为32~35℃之间、相对湿度50%~65%,维持患儿的中性体温,增加患儿舒适度,减少哭闹。降低能量的消耗。4留置胃管定时回抽,观察抽出胃液的量、颜色及形状,及时评估消化系统情况。5非营养性吸吮,锻炼患儿的原始反射,刺激胃肠蠕动,改善消化系统状况,尽早予进食。
护理评价:患儿体重稳定增长,出院时已达到2.335k。由入院时持续禁食,经胃管回抽见草绿色胃液到口饲奶0.5ml至出院时自吮奶30-40ml/餐。
3讨论:
早产极低出生体重儿的所要克服的“五关”中喂养关是一个相对比较困难的关,该患儿入院便持续禁食,留置胃管开放,在住院的第七天经胃管回抽咖啡色液体及草绿色胃内容物。予洗胃后继续禁食,及法莫替丁对症治疗,期间,患儿的体重增长缓慢,无法进食抵抗力下降,无菌操作及消毒隔离措施显得尤为重要。后予丙种球蛋白增强抵抗力对症治疗的同时,给予非营养性吸吮刺激胃肠蠕动。缩短患儿禁食时间。尽早予微量喂养,因微量喂养能提高极低出生体重儿的生存率,食物刺激口腔以及吞吐过程改变 ,胃肠道动力的神经内分泌系统, 促使胃管及胃肠蠕动,刺激胃肠道激素的分泌改善胃动力,促使胃蠕动,胃蠕动的增强促进胆红素在粪便中的排泄,减轻黄疸,减少光疗时间,降低胆汁淤积的发生。这样可以缩短到达全经口喂养的时间和住院时间减轻家属经济负担。
参考文献:
[1] 吴圣楣,陈惠金,朱建幸,储淞雯.新生儿医学[M].第1版.上海科学技术出版社,2006.1
缺氧缺血性脑病(HIE)是目前临床上比较常见的一种新生儿期中枢神经系统疾病,该病患者的临床致残率和死亡率相对较高,因此在病情发展的早期阶段进行治疗与护理是决定该类患儿预后的关键性因素[1]。本次研究对缺血缺氧性脑病新生儿在治疗期间应用综合护理模式实施护理的效果进行研究。现对整个研究过程汇报如下。
1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在2010年9月――2012年9月抽取60例患有缺血缺氧性脑病的新生儿,随机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对照组患儿中男18例,女12例;患儿月龄1-11个月,平均月龄(4.3±0.8)个月;发病时间1-9小时,平均发病时间(3.4±0.5)小时;观察组患儿中男19例,女11例;患儿月龄1-13个月,平均月龄(4.2±0.7)个月;发病时间1-8小时,平均发病时间(3.2±0.4)小时。抽样研究对象在年龄、性别、发病时间等几项自然资料方面比较均无显著组间差异(P>0.05),可进一步进行科学比较研究。
1.2方法
1.2.1对照组护理方式采用常规脑病护理模式在治疗期间实施护理。
1.2.2观察组护理方式采用综合护理模式在治疗期间实施护理,主要内容包括:①神经症状表现的观察;②生命体征和病情变化情况的观察;③颅内高压程度的观察及护理;④惊厥症状的观察及控制;⑤使新生儿机体的代谢功能维持在正常状态[2]。
1.3观察指标将两组研究对象的缺血缺氧性脑病治疗效果、病情控制时间、住院观察总时间等情况作为观察指标进行对比。
1.4治疗效果评价方法基本治愈:病情表现基本或彻底消失,相关临床检测指标均已恢复正常;有效:病情表现明显好转,相关临床检测指标有大幅度改善;无效:病情表现没有任何好转,相关临床检测指标没有任何改善,或患儿死亡[3]。
1.5数据处理本次研究所得数据资料均采用统计学软件SPSS18.0进行处理,以均数加减标准差形式(χ±s)表示计量资料,对计数资料和组间对比分别进行t检验和X2检验,当P
2结果
2.1缺血缺氧性脑病治疗效果对照组经常规脑病护理后有8例新生儿的缺血缺氧性脑病达到基本治愈效果,有11例患儿治疗有效,有11例患儿治疗无效,缺血缺氧性脑病治疗有效率63.3%;观察组经综合护理干预后有12例新生儿的缺血缺氧性脑病达到基本治愈效果,有16例患儿治疗有效,有2例患儿治疗无效,缺血缺氧性脑病治疗有效率93.3%。两组新生儿缺血缺氧性脑病治疗效果组间差异显著(P
2.2病情控制时间和住院观察总时间对照组新生儿经(8.35±1.38)d治疗后缺血缺氧性脑病得到有效控制,共计住院观察时间(13.26±1.48)d;观察组新生儿经(5.27±1.02)d治疗后缺血缺氧性脑病得到有效控制,共计住院观察时间(9.04±1.53)d。两组患儿病情控制时间和住院观察总时间组间差异有显著统计学意义(P
3体会
婴幼儿在2岁以内其中枢神经系统的发育速度最快,如果在这段时期能够给予其良性刺激,可对脑结构和功能代偿起到积极的促进作用,对皮肤进行良好刺激则可使中枢感受点变得更加兴奋,对神经细胞形成及其在触觉之间联系进行刺激,可以使神经系统发育和智能成熟速度加快。通过综合护理干预可使已经损伤的神经细胞在短时间内恢复正常,配合理疗等适宜的康复运动可使已经损伤的神经所支配的肌肉的运动效果更加协调,而运动能力的显著改善又可对智力的发育起到良性刺激。因此,无论是缺血缺氧性脑病患儿还是健康新生儿,给予各种听觉、视觉、感觉等系统的良性刺激,对其脑部的发育具有至关重要的作用[4]。
参考文献
[1]韩玉昆.新生儿缺氧缺血性脑病治疗的现状与展望[J].临床儿科杂志,2009,19(12):268-26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