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23-10-12 09:28:01
序论:好文章的创作是一个不断探索和完善的过程,我们为您推荐十篇对康复心理学的认识范例,希望它们能助您一臂之力,提升您的阅读品质,带来更深刻的阅读感受。
2.康复心理学与临床
在临床工作中,常遇到这样的情况。一个患者在不知道患了什么病时,可自己到门诊就诊,一旦知道自己患得有肿瘤时,则立即瘫倒了。著名哲学家,医学家Hippocrates曾讲过:“一个医生了解什么样的人得病比了解一个人得了什么病更重要。”这充分说明了临床康复中,大多数伤残患者,很难在短期内面对现实。来自生活、家庭、社会的各种压力使患者失去了自信。如果我们无视这种心理。会导致医患严重脱节。患者多表现为应付治疗。部分甚至讨厌治疗。严重影响康复效果。加重残疾。给家庭、社会增加负担,为了提高治疗效果,提高患者和生活质量,临床工作者必须掌握患者的特殊心理,给予针对生活的治疗。
3.残障患者一般的心理表现
3.1疾病初期,患者因自身或部分功能的丧失,心里承受了一个突然性的打击,变得麻木,迟钝,不愿相信和面对现实。看问题易于走极端,往往把残疾的范围和影响扩大化,而忽视自己尚存的功能,误以为丧失了一切。3.2病情稍稳定后,来自家庭、社会的压力,使患者不得不考虑今后的生活、工作、家庭义务、社会义务等问题,患者的心理也比较复杂。习惯于伤前看问题,以自己的残疾与健康人比较,越比较越丧失信心,有的残疾人陷入苦恼中难以自拔[2],以至于出现强烈的身心症状,猜疑,敏感、抑郁、逃避现实,甚至轻生等。部分因工伤,或不是事故的主要承担者往往会表现出一种特殊的心理。如:委屈、愤怒、报复等。3.3残疾的功能锻炼往往要很长时间才有效,患者易失去治疗信心而自暴自弃。另外这过程中,患者易产生孤独感,失助感等心里。3.4易于由外表的变化陷入自卑,忽略了自己的理想、意志、学识、人格等方面宝贵的内在价值的存在,他们多数人与社会隔离,信息封闭而感到孤独。部分患者后期会产生家庭依赖和社会依赖。
4.康复心理治疗
在临床的康复治疗中,心—身治疗的一体化非常重要。常用的心理疗法有:精神疏导法、行为治疗法、人本治疗法、认识治疗法,呼吸放松疗法以及气功诱导法等。治疗中需要因人而异。首先了解患者因残障所致的精神压力。让患者体会家庭社会还需要他。其次请同类病人中恢复较好者“现身说法”使患者看到希望,树立“我能行”的自信心。再次培养患者业余爱好,调整情绪,分散注意力。最后让患者以解治疗发展,争取患者主动配合治疗。心理疗法的种类很多,但只有一个结果就是;树立患者的自信心,主动配合治疗。心理康复的对象有:4.1残疾人。4.2临床常见病症患者:疼痛患者、压疮患者、睡眠障碍患者、言语吞咽障碍患者、排泄障碍患者、障碍患者。4.3神经系统疾病患者:脑血管意外患者、脊髓损伤患者、周围神经损伤患者、帕金森病患者。4.4运动系统疾病患者:截肢后、骨折后患者。4.5心血管系统疾病患者:高血压患者、冠心病患者。4.6代谢和营养疾病患者:糖尿病患者、肥胖症患者。4.7其他疾病:烧伤患者、恶性肿瘤患者。
脊髓损伤多为车祸、工伤等突发事件引起,给患者及家属造成心理压力,治疗时间长,费用高,患者的生理状况和社会角色的突然改变,且目前的医疗水平尚不能满足脊髓损伤患者功能完全性恢复,必然会使很多患者出现失眠、神情淡漠、食欲差、烦躁不安、易激惹等抑郁情绪,严重影响了康复治疗的效果,因此,了解患者出现抑郁情绪原因、及时心理干预是尤为重要[3]。2008年2月~2010年8月对我科64例脊髓损伤患者进行抑郁调查,并对对照组实施整合式心理干预,报道如下
1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 选择2008年2月~2010年8月我科收治的脊髓损伤患者64例,要求:既往无焦虑、抑郁病史,无交流障碍。其中男46例,女18例,年龄17~71岁,文化程度:小学以下学历18例,中学34例,大专7例,本科及以上5例。住院时间最长198d,最短24d。将64例患者按照随机分组原则分为干预组32例,对照组32例,对照组给予常规护理,干预组在此基础上给予整合式心理干预。治疗2w后接受抑郁量表(SDS)评分[4]。两组患者脊髓损伤水平、损伤程度、年龄、文化程度及干预前SDS评分等的比较无统计学意义(P>0.05)。
1.2调查工具 选用抑郁自评量表,共20项,每个项目按1~4级评分,抑郁指数=各条因素计分/80,指数范围0.25~1.0,指数越高,抑郁程度越严重,0.5以下者无抑郁,0.5~0.59为轻度抑郁,0.6~0.69为中度抑郁,0.7以上为重度抑郁。SDS的评分不受年龄、性别、经济状况等因素影响[5]。
1.3调查方法与结果 由专人负责,患者入院护士先与其建立良好的护患关系,通过护理系统检查与交谈等方式,了解患者存在抑郁的主要原因,见表1。
1.4干预方法 整合式心理干预包括预防性心理护理和支持性心理干预两个水平,预防性心理护理包括信息支持、情感支持、评估支持;支持性心理干预包括支持性心理治疗、放松训练、音乐治疗等。
1.4.1信息支持 将可能影响患者情绪反应的各类信息及时反馈给患者。患者在了解疾病转归后,由于心理上根本没有准备,从满怀希望转变为沉重的挫折感。因此开展积极有效的健康教育,及时提供疾病相关信息,让康复效果好的患者现身说法。
1.4.2情感支持 对患者提出的医疗问题避免给以评论性论断,每次干预前,告知患者会谈需要的时间,当发现谈论的话题引起患者情绪上的变化时,应及时转换话题,以保证安全。
1.4.3评估支持 开始干预前让患者填写压力因子及情绪日志,将患者的情绪外化,使患者重新体验自我,客观、理性地改善自我歪曲的认知和不良情绪。
1.4.4支持性心理治疗 采用关怀、说服、开导、鼓励等方式、方法帮助患者认识问题,改善内心焦虑和抑郁状态耐心对待患者的反复情绪。
1.4.5放松训练 训练患者能随意放松全身肌肉,通过生物反馈治疗指导患者学会一种放松技术。
1.5评定方法 患者于治疗前、治疗2w后,在心理治疗师和专科护士指导下完成抑郁量表(SDS)测量,2名评定者联合检查,采用交谈与观察的方法。
1.6统计学分析:采用SPSS11.0统计软件包,采用t检验[6]。
2结果
两组患者干预前后SDS评分比较,见表2。
3 讨论
由表1可见,引起脊髓损伤患者发生抑郁的主要原因是截瘫后出现膀胱、直肠功能以及运动障碍,使患者日常生活不能自理,导致生理、心理上的痛苦。还有,脊髓损伤治疗时间长,康复慢,部分患者预期目标太高,当实际效果与预期目标不一致时,易产生绝望情绪。
由表2显示,通过对两组进行干预前后变化比较:干预组焦虑、抑郁改善程度明显优于对照组。说明整合式心理干预可以降低干预组不良情绪反应,促进心理康复。康复护理的过程是通过教育、训练患者充分发挥功能上的潜力和个人的主动性,由被动地接受他人的护理变为自己料理自己的自我护理[7]。
随着康复心理学的发展,对脊髓损伤患者进行心理康复的探索也不断增加,整合式心理干预的工作重点是支持性的心理干预,护理人员要充分了解和掌握患者心理反应规律,因势利导,循循善诱地进行护理干预,使患者尽快达到承认和适应阶段,增强患者的信心,推进患者心理康复的过程。
参考文献:
[1]汪向东,王希林,马弘,主编.心理卫生评定量表手册[M].北京:中国心理卫生杂志社,1999:194-195.
[2]刘凤花.外伤性截瘫患者抑郁状况调查及护理对策[J].河南外科学杂志,2007,13(1):95-96.
[3]周天健,李健军,主编.脊柱损伤现代康复与治疗[M].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05:12.
[4]王桢,陈雪峰,时勘.大学生应对方式,社会支持与心理健康的关系[J].中国临床心理学杂志,2006,14(4):378.
1.重新修订教学大纲
通观全国医学院校,目前医学心理学教材仍沿用传统结构模式,即:以基础心理学为主干,结合了变态心理学、临床心理学、护理心理学等心理学分支学科理论,其中基础部分占总学时的1/4,使得与医学生密切相关的临床心理学、医患关系、心理干预等因为课时太紧只能草草带过。内蒙古医科大学所有专业学生使用的《医学心理学》(北京大学医学出版社第二版)分12个章节,要求在24个学时之内讲完,内容涉及面很广,给教师的讲授和学生的掌握都带来了很大的困难。由于大多数医学生毕业后不可能进入精神科或从事心理工作,这样的课程安排使未来的临床医生既不重视课堂学习,又不能在实践中加以应用,失去了学校课程设置的意义。
医学心理学具有自然学科学和人文社会科学的双重属性具有实验科学和理论科学的双重属性同时也具有基础学科和应用学科的双重属性。这种双重性给该课程的教学提出了双重的要求。医学心理学研宄的范围主要是与医学领域有关的心理学课题,普通心理学、发展心理学及社会心理学不包括在内,但是作为一门课程它必须考虑到授课对象的知识结构和一门学科与其他学科的衔接关系。医学心理学的临近学科有临床心理学、行为医学、变态心理学、健康心理学和护理心理学等,这几个学科的研究对象和侧重点是不同的。医学心理学侧重研究心理因素在躯体障碍中的作用与机制临床心理学的研究重点是心理测验和心理治疗行为医学主要采用行为主义的研究方法研究健康和疾病的问题变态心理学侧重于探讨各种精神障碍的心理原因和机制健康心理学侧重于研究各种维持和提高心理健康的措施而护理心理学侧重研究各种心理护理的原理与方法。可以看出医学心理学与这些临近学科既是相互包容又是相互独立的,因为它们都有各自的研究对象和侧重点。拓展医学心理学学科外延,建立必修课程和选修课程体系是课程改革的当务之急。目前大多数医学院校临床医学等专业开设的医学心理学课程仍是将诸多医学心理学分支学科内容合并为一。可以根据学校具体情况选择开设合适的选修课如心理学概论、心理测量学、神经心理学、心理诊断学、生理心理学、发展心理学、社会心理学、咨询心理学、健康心理学、康复心理学、异常心理学等。作为教学这些知识对医学生都是必修的但又不可能给医学生开设6门心理学课程,随着教学改革,医学院校逐渐开设了临床心理学、医患沟通等选修课,给医学心理学的授课带来挑战,现实的做法就是在医学心理学的讲授中兼容并蓄,同时讲授其他几个学科的内容但又要同时兼顾已选修过这几门课程的学生。
在开设课程时间安排上目前部分医学院校将医学心理学课程安排在第三或第四学年,但此时才学习医学心理学概论、心理学基础知识部分,显得太迟不利于学生整体素质的培养,与教学要求形成脱节现象,如果安排在第一或第二学年课程中有关医学心理学的内容如心身疾病、心理咨询与治疗、病人心理、异常心理等与医学专业课程紧密相关而本阶段学生内外妇儿、诊断学等课程尚未开设学生常常感到难以理解掌握。因此,需要根据心理学的知识从基础到分支学科从理论到临床实践合理安排课程。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安排在第一学年,医学心理学课程安排在第三学年,临床心理学课程安排在第四学年。
英国心理学家J.韦曼博士曾把医学心理学研究的具体领域归纳为5个方面:(1)伴随着老龄化、精神性疾病及神经学损害等因素的行为改变;(2)心理因素在医学问题发生中的作用;(3)医生-病人关系(4)病人对疾患和治疗的反应;(5)治疗的心理学方法。根据韦曼博士的归类,我们认为医学心理学的主要内容应分为:基础心理学理论、异常心理、心身疾病、医患关系、心理干预和心理健康6个方面。医学心理学的教学时数会随着各校的重视、师资力量的充实而有所增加,就目前的学时而言必须进行教学大纲修改重新分配教学内容,逐步缩小目前的基础部分的知识而逐步扩大临床部分的知识内容学时才比较适宜。就我们学校而言现在医学心理学为限选课,24学时,在不增加学生负担基础上,结合目前一年级有心理健康教育课,二年级有社会心理学,四年级有临床心理学、医患沟通选修课,重新制定医学心理学教学大纲,使之与前后知识呼应,又体现医学心理学的特点,我们认为理论授课分18个学时进行,另外6个学时用于观看影片、讨论、辩论和考试等需要。学时上重新安排如下:讲授医学心理知识在开始先简单回顾心理学的基础知识,用2学时时间,异常心理、心身疾病、心理干预各占4学时,而医患关系、心理健康2个内容各占2学时。这样医学心理学的课程围绕一条主线展开,学生学习有章可循,教师授课主次分明。
2.改进授课方式、手段
医学心理学中的许多概念都十分抽象,例如:情绪、思维、意志、认知、人格、特质、自我、智力、潜意识、心理应激……。所以,传统教学方式已经远远不能满足学生的需要,在教学中必须灵活运用多种教学方法和现代化的教学手段,丰富课程内容和形式,联系临床实践。医学心理学的课本不只是教师的“教材”,也应该成为学生学习的“学本”。包括形式多样的学习活动如材料阅读、讨论、练习、实验、案例分析等。而且在各章之前提供内容提要、学习目标、案例问题。从临床实际中编撰医学心理学课中的一些思考问题和案例。
在教学方法的选用上,可以采用电影、动画、讨论、辩论、案例分析、角色扮演、启发式教学,调动学生学习的主动性、积极性,突破逻辑思维的框架。
借助于计算机技术生成文字、图像、声音、动画等多种媒体,使单纯用文字描述的心理测验、心理咨询、心理治疗等心理学基本知识、技能能以准确、清晰、直观、形象地场景再现出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促进教学效率的提高和学生创新思维能力的培养。
在教学中,创设问题的情境容易激发学生的求知欲,而使得学生获得良好的学习效果2。问题讨论法实施的关键在于选材和问题的设定以及课堂气氛的营造和控制,时间的安排和掌握也很重要。
角色模拟法是指教师根据教学内容和学生特点设定情景分派角色组织开展教学模拟活动。其优点是现场感应性强容易调动学生的参与意识和学习热情有助于培养学生的实际操作能力和动手能力。
例如在讲“心理应激”这一章时可以将“应激的心理反应”中可能出现的各种“情绪反应”与“心理防御机制”结合起来用事件的形式加以讲述。可以告诉学生在每个个体成长的过程中难免会出现各种各样的“心理烦恼与困惑”也许还会遇到不同形式的“心理应激”。教学中教师应引导学生思考在一个较大的负性生活事件中如大学生“失恋”“亲人遭受意外”等假若“我”就是事件中的人物作为个体的“我”该如何面对?积极应对消极等待还是回避或逃避?请学生按照心理活动的规律分析这几种解决方法的优劣。在教师引导和帮助下最后得出结论:当一个人面对应激时,如同身上背负着许多东西,单腿立地。这时会对自己说我实在坚持不住了,怎么办呢/方法很简单,把腿放下来就行了。
角色模拟法从现实出发,联系生活实际,运用所学知识点去解决每个个体都会或多或少面临的难题(“应激源”),帮助学生体验实情,找出症结,研究问题,寻求对策,并在课后让学生以论文的形式写出来。这样做既能巩固所学知识又有利于学生的成长和专业能力的培养。
在实例教学中运用灵活机制培养学生创新素质,医学心理学课教师除在教学中应用心理学实验仪器以及各种心理测试的模具和量表为学生开设示教实验,还可以引导学生从事一些实验和临床研宄医学心理学教学中加强实际案例教学的探索3,如发展心理学兴趣小组,培养学生积极性,使之在努力学习心理学基础知识的同时,针对现实社会的大中专学生存在心理因素问题对大学生进行心理健康情况调查,并在教师指导下开设、组织心理咨询讲座以帮助他们解除心理障碍。
授课时既要通过简单的课堂实验和实验室实验这些实证的方法使学生了解和掌握人的心理活动规律及心理-生理的关系与机制,还要善于用描述的方法、思辩的方法从整体上讲清人的心理结构、人格结构、医患关系及心理的病理机制等;既要通过理论讲授使之确定心身统一观,从心身两个方面认识人、观察人、培养其人文精神,还要通过课堂练习使学生掌握简单的心理课评定方法、心理咨询和心理治疗的基本方法。
此外,更新课程内容、丰富课程资源是提高学生学习兴趣重要的一环。在课程中吸纳医学心理学最新的研究进展,在现有教材资源基础上提供多种学习资源,如教材配套光盘、基本练习、实践活动、参考文献、推荐阅读、相关网站等,根据学校实际状况加强医学心理学实验室建设,建立网络学习环境,供师生交流、合作、查阅信息等。建立医学心理学课程网络教学系统提供教学资源、相关链接、论坛、留言板、试题库、邮件列表等栏目促进师生、学生之间进行网上交流、合作、讨论、答疑以及传送作业等。
3.改革传统的考核方式
教学评价作为检验教学质量的一个重要手段,应以教学目标为依据,充分体现灵活性与全面性等特点,调动学生积极性,真实反映学生能力,成为学生学习的动力;同时有效地考察教师教学质量、促进教学改革。教学评价可兼顾课堂表现、结业考试、论文撰写等形式。课堂表现包括学生出勤情况、参与课堂讨论、提出创造性见解的情况,结业考试主要采取笔试不仅考查知识面也注重考查对基本概念、理论的理解和掌握,课程论文包括小组合作学习主题报告、自主阅读的文献笔记以及案例分析等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