经济发展能力汇总十篇

时间:2023-10-12 10:29:23

序论:好文章的创作是一个不断探索和完善的过程,我们为您推荐十篇经济发展能力范例,希望它们能助您一臂之力,提升您的阅读品质,带来更深刻的阅读感受。

经济发展能力

篇(1)

研究综述

“低碳经济”最早见于政府文件是在2003年的英国能源白皮书《我们能源的未来:创建低碳经济》。低碳经济概念来源于于气候变化和能源短缺,气候变化是人类迄今面临的最大的环境问题,也是21世纪人类面临的最复杂的挑战之一。低碳经济是一种生产力和可持续发展均达到一定水平的经济形态,它具有低能耗、低污染、低排放和环境友好的特点,旨在实现控制温室气体排放和发展社会经济的全球共同愿景。我国作为一个发展中的国家,是世界上最大的煤炭消费国,二氧化碳排放量占世界排放总量的1/5,温室气体排放总量仅次于美国居世界第二位。发展低碳经济已成为我国缓解全球温室气体排放所面临的国际压力、转变发展方式、实现可持续发展的必由之路。

然而,我国是一个区域差异大的国家,低碳经济发展能力在区域间极不平衡,而且并非所有区域都能清醒地认识到自身的优势和劣势,从而制约了我国低碳经济的总体发展和低碳战略的顺利实施。所以,如何评价区域低碳经济发展能力是低碳经济理论研究的一个重大课题。目前,我国对低碳经济评价指标体系的研究尚处于起步阶段,对低碳经济发展能力的量化仍无公认的指标和标准。李晓燕、邓玲(2010)从经济、科技、社会、环境四个方面构建了城市低碳经济的评价指标体系,并运用模糊层次分析法以及主成分分析法对我国四个直辖市低碳经济发展进行综合评价,发现只有北京处于中碳经济阶段,天津、上海和重庆则仍处于高碳经济阶段;任福兵等(2010)尝试建立了三层次低碳社会评价指标体系,并利用德尔菲法确定各层次指标权重,但是没有在实践中对指标体系加以应用;姚章杰等(2010)基于土地发展、产业发展以及人口承载潜力三个项目建立低碳目标的城市发展潜力评价方法,采用德尔菲法,对上海部分地区低碳发展潜力进行了评价;付加锋等(2011)从发展能力、低碳产出、低碳消费、低碳资源及低碳环保四个准则层构建了低碳经济发展水平评价指标体系,同时采用层析分析法在省域层面进行评价研究,得出我国地区低碳经济发展水平差异大的结论。虽然我国学者从不同层面构建了低碳经济评价指标体系,但在确定指标权重时大多采用主观赋权的方法,客观赋权法在低碳经济发展能力评价中的应用尚不多见。而主观赋权法没有考虑评价指标间的内在联系,仅是评价者对指标反映内容重要程度的主观判断,这样就可能会影响评价结果的准确性。鉴于此,本文尝试用因子分析和聚类分析方法对我国低碳经济发展能力区域差异进行定量研究,以期对低碳经济发展能力评价方法加以改进,促进我国低碳经济从先进的理念转化为现实的经济运行模式。应用因子分析进行综合评价时所用的权数属于信息量权数,它从变量相关系数矩阵内部结构出发来确定指标权重,有助于克服权重确定的主观性,提高综合评价的效度。

我国低碳经济发展能力区域差异评价

(一)低碳经济发展能力评价指标体系的构建

低碳经济发展能力评价指标体系是对国家和地区低碳经济发展能力的客观评价与综合反映,因此指标体系的构建既要遵循科学性、可操作性、 全面性、代表性、可比性等一般原则,又要充分考虑低碳经济的内涵及其影响因素。基于此,本文选取16项具体指标,构建了评价区域低碳经济发展能力的指标体系:

(二)我国低碳经济发展能力区域差异实证分析

本文所用指标数据来源于2011年《中国统计年鉴》、《中国能源统计年鉴》、《中国环境统计年鉴》、《中国城市统计年鉴》及各省市统计年鉴,并经计算整理而得。由于地区部分数据缺失,本文选取除之外的30个省市作为样本。

低碳经济发展能力区域差异因子分析:

第一,因子分析适用性检验。本文运用统计软件SPSS16.0,采用KMO检验来检测因子分析的适用性。KMO是对抽样充足度的测度,检验变量间的偏相关程度大小。根据统计学家Kaiser的论述,KMO的取值小于0.6将不适合做因子分析。经检验,KMO取值为0.724,说明本数据适合做因子分析。

第二,主因子提取及旋转。本文根据特征根大于1的因子提取条件,提取了3个主因子,如表1所示。可见,三个主因子的累计方差贡献率达到81.633%,说明前3个因子变量能够从总体上反映原有16个指标的大部分信息。

公共因子与原指标变量之间的相关程度由因子载荷体现。为使因子载荷阵结构更加简明,各因子含义更加突出,对初始因子载荷阵施行方差最大正交旋转,旋转后的因子载荷阵见表2。

由表2可见,化石能源占能源消费比重、单位GDP碳排放量、能源碳排放强度、人均可支配收入、城市化率、第三产业产值占GDP比重、单位工业增加值能耗、单位GDP能耗、人均GDP、高技术产业产值占GDP比重、能源加工转换效率在F1上有较大载荷,可解释为低碳生产加工因子;人均公园绿地面积、环境治理投资总额、建成区绿化覆盖率在F2上有较大载荷,可解释为低碳环境接纳因子;人均碳排放量、人均能源消费量在F3上有较大载荷,可解释为低碳能源消费因子。

第三,因子得分及综合得分。为对各区域低碳经济发展能力差异进行评价比较,由回归算法计算出因子得分系数,进而可得各个公因子得分值,再根据各公因子得分与各公因子方差贡献率占累计方差贡献率的比重求解综合得分,结果见表3。

低碳经济发展能力区域差异聚类分析。聚类分析是一种根据事物本身特性来定量研究分类问题的统计分析方法,它根据样品的观测指标,找出能够度量样品之间相似程度的统计量,采用某种聚类方法,将所有样品分别聚合到不同的类中,从而使同一类中的个体有较大的相似性,不同类中的个体差异较大。

本文以30个省市为样本,以各省市低碳经济发展能力综合得分为变量,利用统计软件SPSS16.0进行Q型聚类分析。聚类方法采用Ward法,距离测度采用欧氏距离,得聚类谱系图如图1所示。

可以看出,聚为2类或4类时类间距离比较大,说明各类的特点比较突出,对各类比较容易定义。结合实际情况,本文认为聚为4类比较合理。

结论与建议

(一)研究结论

根据聚类谱系图,结合3个公因子得分及综合得分,对我国30个省市的聚类及分析如下:

第一类包括北京、广东、上海,其综合得分都在12分以上,为低碳经济发展能力高的区域。低碳经济建立在较高的经济社会发展水平和生产加工水平条件之上,该类中各省市在F1上得分均为正,具备了发展低碳经济的良好基础条件。其中,北京作为我国的政治文化中心,虽然在能源消费方面略显劣势,但随着其工业企业外迁,第三产业比重已达到75%以上,加之其雄厚的科技实力,生产加工效率高,为发展低碳经济提供了可靠的保障;广东经济实力强大,地理位置优越,在三个公因子上得分均为正,综合得分仅次于北京;上海经济实力雄厚,低碳生产加工能力也较强,但由于其低碳环境接纳和低碳能源消费因子得分均低于全国平均水平,低碳经济发展能力低于北京和广东。

第二类包括海南、江苏、江西、浙江、福建、广西、天津、湖南、山东、湖北、四川、重庆,为低碳经济发展能力较高的区域。江苏、浙江、福建处于东部沿海,边界区位条件优越,在低碳生产加工和环境接纳方面都占有优势;天津毗邻北京,经济科技水平都较高,在公因子F1上得分较高;山东在碳汇资源和环境治理投资方面占明显优势,一定程度上弥补了产业结构和能源消费结构方面的不足;海南、江西、广西、湖北、湖南、四川、重庆大都位于我国南部,受能源数量及结构的影响,低碳能源消费因子得分高于全国平均水平,从整体上提升了低碳经济发展能力。

第三类包括安徽、陕西、甘肃、辽宁、黑龙江、吉林、云南、河南、青海、河北、新疆,为低碳经济发展能力较低的区域。其中,黑龙江、吉林、辽宁作为我国的老工业基地,能源消耗规模大且利用效率低,碳排放量大;河南、河北、安徽人口众多,又以重工业发展为主,不利于低碳经济发展;陕西、甘肃、云南、青海、新疆经济社会基础较差,加之东部沿海地区产业升级过程中带来高能耗企业的迁入,加剧了低碳发展压力。

第四类包括贵州、宁夏、内蒙古、山西,属于低碳经济发展能力低的区域。该类中四个地区均是煤炭产区,能源利用以煤为主且利用效率低,加之经济社会基础薄弱,产业结构不合理,制约了其低碳经济发展。

从实证分析结果看,区域低碳经济发展能力与区域综合发展水平大体一致,但各区域在低碳生产加工、低碳环境接纳及低碳能源消费方面各有优劣。

(二)政策建议

我国目前低碳经济发展能力整体较低,从而使我国低碳经济发展面临巨大挑战。发展低碳经济是一个长期的、不断创新提高的过程,是一种势在必行的社会转型。在今后的发展过程中,我国要切实协调好发展和低碳之间的关系,在保持经济持续快速发展的同时,逐步加强对低碳排放的管理、控制和引导。在把握经济增长机遇和发展低碳经济、转变经济发展模式的艰难博弈中,既要遵循经济社会发展与气候环境保护的一般规律,借鉴吸收发展低碳经济的成功经验,又要立足于中国的基本国情,走出一条协调眼前利益与长远利益,兼顾技术创新与制度创新,各区域积极互动的低碳经济发展之路。各区域在制定低碳经济政策时,要根据各地情况科学确定发展目标,恰当选择发展路径,突出重点、合理定位。基于上述分析与结论,为更好更快地实现我国经济的低碳发展之路,提出以下建议:

山西、内蒙古作为我国重要的煤炭基地,短时期内能源消费结构难有大的改善,对其来说较现实的做法是提高能源利用效率、积极调整产业结构,尽可能发展低碳产业。调整产业结构,就是限制高碳产业的市场准入,鼓励发展具有低碳特征的产业,如知识密集型和技术密集型行业。低碳产业的能耗是十分有限的,对环境的影响也微乎其微。通过限制高碳产业的市场进入,改变能源利用方式,对于低碳经济的发展具有重大意义。

对于北京、广东等经济发展水平较高、产业结构较完善的区域,应积极调整能源结构。中国的化石能源储量以煤炭为主,油气资源相对缺乏,这一资源禀赋决定了我国化石能源生产和消费以煤炭为主的格局。调整能源结构就是在合理范围内逐步减少煤炭、石油的消费量,加大太阳能、生物质能等零碳能源的开发与利用,并积极研发化石能源的清洁利用技术。积极发展低碳和无碳能源,从而实现保证我国能源安全和保护环境的双重目标。

绿色植物通过光合作用能够吸收固定大气中的二氧化碳,因而通过调整土地利用结构和发展林业措施,将温室气体储存于生物碳库中也是一种积极有效的减排途径。森林是陆地生态系统中最大的碳库,对降低大气中温室气体浓度、减缓全球气候变暖具有十分重要的作用。森林碳汇技术是一种成本低、持续时间长、效益好的减排方法。对于上海、天津等经济社会资源基础较好、低碳生产加工能力较高,但低碳环境接纳指标偏低的区域,在缩减碳源的同时,更应注重扩展碳汇,大力植树造林,创建宜居绿色城市。

消费和生产是相互联系的统一体,生产满足消费,消费促进生产,通过清洁生产方式生产绿色产品,是对可持续消费的最大支撑。对于低碳能源消费因子得分不高的区域,应加大低碳宣传力度,鼓励居民树立低碳理念,支持居民合理消费、节约消费和节制消费,降低人均碳排放量。必须遏制奢侈消费。在深化低碳消费意识的同时,必须采用经济手段,建立合理的预算约束,使能源消费和碳排放在成本上有所反映,从而使消费者行为作出相应的调整。

要加强低碳经济发展能力的区域协调工作,进一步加大对中西部地区的支持力度,使中西部地区加快实现低碳发展之路。中西部地区限于自身经济实力、技术水平相对落后,科技创新研发能力相对不足,仅仅依靠商业性的技术贸易或者技术的自然扩散带来的溢出效益是不够的。为了促进我国各区域低碳经济协调发展的目标,各区域应进行广泛的技术交流与合作。尤其围绕主要能源产区,尤其是化石能源产区,深度开发资源产业,积极延长资源产业链,增加资源产品的附加值,从而增强能源产区的低碳经济发展能力。

参考文献:

1.UK Energy White Paper, Our Energy Future-Creating a Low Carbon Energy[EB/OL].(Feb.2003).http://berr.gov,uk/files/file10719.pdf.

2.付加锋,刘小敏.基于情景分析法的中国低碳经济研究框架与问题探索[J].资源科学,2010(2)

3.卞一洋,张治河.关于低碳经济和生态伦理规范普及工作的思考[J].生态经济,2011(6)

4.许涤龙,欧阳胜银.低碳经济统计评价体系的构建[J].统计与决策,2010(22)

5.张立军,任英华.多元统计分析实验[M].中国统计出版社,2009

6.刘传江.低碳经济发展的制约因素与中国低碳道路的选择[J].吉林大学社会科学学报,2010,50

7.付加锋,郑林昌,程晓凌.低碳经济发展水平的国内差异与国际差距评价[J].资源科学,2011,33

篇(2)

西部产业配套能力现状分析

既然产业配套已成为经济学理论界和政府关注的环节,成为区域经济发展实践中的普遍现象,西部开发作为典型的区域经济发展战略,在优化投资环境,扩大招商引资的过程中,就必须注重区域产业配套能力的研究和建设。然而,目前西部产业配套能力现状如何,存在哪些问题应首先明确。

1.产业体系较完备,但规模偏小

目前,西部部分地区已形成较完备的产业体系,但产业规模普遍偏小。以云南为例,全省平均每个行业只有1838个产业活动单位,且企业规模小,平均每个单位创造的GDP只有125.41万元。这使很多有投资意向的外来投资者难以找到能够嫁接、合资、合作的企业。产品规模小、品种少,产品质量难以保证,可供选择的产品很有限,一些投资者由于在省内难以实现产品配套而放弃在云南投资。在云南发展高新技术产业,也面临着上游配套产品必须支付较高的运输费用到沿海地区采购的问题,制约了外来投资。食品加工业以农产品为上游配套产品,但云南只有烤烟、甘蔗、茶叶占绝对优势,其他农产品都处于劣势,只能满足农民自身需要,无法供给加工业的需求,上游产品供给不足。从产业配套能力来看,林产品加工业上游产品供给能力较强,但作为天然林重点保护地区,受国家林业政策的影响,林产品加工业在引资开发方面规模仍然很小。

2.产业发展的技术环境差,缺乏高附加值产业

这与西部地区高精尖人才缺乏不无关系,计划经济体制下一直在西部发展重工业,以致改革以来走在后面也是其中的原因。西部很多省(区)拥有独特资源,但由于相应开发技术不足,只能利用大众化、普遍性技术开发,资源利用效率大打折扣。同时,外来企业也会考虑技术衔接问题,如果外来技术远远高于当地原有基础,当地产业不能提供拥有高附加值的产业配套,势必增加企业成本,影响招商引资效果。

3.劳动力文化水平普遍偏低,不能适应需要

劳动者素质是一个产业发展的灵魂。西部原有劳动力文化水平就偏低,再加上高质量劳动者外流现象严重,难以满足高技术企业对人才的需要。以云南为例,在15岁以上的人口中,文盲人口占15.44%,在全国处于第6位;每10万人中拥有受大专以上教育程度的人口只有2013人,在全国处于第29位,贵州、分别列30、31位;拥有受高中教育程度的人E16563人,处于第29位,贵州、分别列30、31位;拥有受初中教育程度的人口21233人,处于第29位,贵州、分别列30、31位;未受过正规学校教育的人口25422人,占25.4%,在全国处于第6位。大量的劳动力只有小学以下文化水平,难以适应投资者对劳动力的要求。

4.市场规模小,消费能力弱

市场容量是产业成长的生命力。西部地区城镇化水平低,有关数据表明,1998年,西部农民占总人口的80%,城市化水平在30%~40%之间的只有内蒙古、宁夏和新疆三地,其余省区城市化水平均在30%以下,农民的收入水平低,购买力弱,决定了西部市场容量相对狭小。如云南农村居民人均纯收入比全国平均水平低800多元,处于全国倒数第5位,而后几位――甘肃、陕西、贵州、――又全部分布在西部地区。可见市场容量低也是产业配套能力弱的表现。

5.市场营销环境较差,因而产业配套能力不强

西部地区市场营销环境面临的基本问题是营销投入大,回报低。一是因为消费能力弱;二是因为西部地区很多产业发展缓慢,企业生产规模小,产品的市场营销效果因此较差;三是因为交通条件形成制约,高山深谷的地形延长了运输距离,运输成本较高;四是西部少数民族人口众多,民族文化差异大,许多少数民族聚居区,接受新产品过程缓慢,增加了产品营销的难度。

6.西部配套企业自身也存在问题

一是技术与管理水平问题。由于西部乃至全国大部分产业配套集中在传统行业,配套企业绝大多数都是中小企业,虽然有掉头快、机制活的优势,但也同时存在技术水平低、管理粗放落后等不足,很难为跨国公司和高新技术产业的加工环节进行配套。二是人才与资金问题。“缺资金、缺人才、缺技术”普遍困扰着配套企业;配套企业融资主要靠自有资金或亲朋好友的借贷,缺少其他的融资渠道。这成为新进西部企业的产业配套跟不上的原因之一。

7.政府作用不到位加大产业配套难度

首先是政府不同程度上存在重招商引资而轻产业配套的倾向。但国际经验和国内部分地区的实践证明,仅凭政策优惠和财税减免并不能保证大项目引得进、留得住、发展得好,要解决这一问题必须重视当地配套环境,将产业配套作为营造投资环境的大事来抓。其次,产业配套由于涉及不同企业、不同地域,仅凭企业的力量远远不够,政府作用在此发挥的空间还很大。第三,有关中介组织与服务体系建设严重滞后。

总之,政府作用不到位也增加了西部产业配套难度。

改善西部产业配套能力政策建议

产业配套能力是地区经济社会综合实力的体现,并非一朝一夕之功,需要长期坚持,统筹协调发展。因此,改善西部欠发达地区产业配套能力的基本思路是:发挥优势,扬长避短,重点突破,逐步改善。具体而言,从以下几方面努力:

1.因地制宜,选择产业配套能力较强的产业重点引资

西部地区资源丰富,上游产品配套能力较强,招商引资应以资源开发为重点。故建议西部各地按以下方向选择重点发展产业:青藏高原地区发展现代草

原畜牧业、生态环保业(如天然林保护、退耕还林还草、自然保护区建设等)、特色民族风情旅游业、优势资源开采业(天然气、盐湖资源、有色金属开采等);四川盆地应该重点发展天然气及钒、钛等优势能矿产资源和下游化工产业以及食品工业、特色旅游业,依托“三线”建设的基础,发展电子信息、机械设备工业等;云贵高原和广西应该发展优势生物资源开发和加工、水电建设、有色金属开采冶炼、旅游业等;陕甘宁蒙等黄土高原区应该以畜牧业为主要发展方向,对煤矿等资源实行深加工,发展石化产业,加强优势军工产业,发展高新技术产业、旅游业等;新疆地区应该发展绿洲农业、优势种植业、农产品深加工业、石油天然气开采业、农业机械工业和民族旅游业。西部各地通过重点对以上领域的引资和产业发展,带动相关产业的发展,力争尽快形成较强的产业配套能力。

2.部分没配套能力的产业实行全产业链招商

一些未来长期持续发展中急需的行业,如信息、软件、现代物流,西部欠发达地区既没有相关配件生产能力,又缺乏技术和人才,但市场需求却很旺盛。应实行全产业链招商引资,不但要引进世界知名企业(集团)来西部发展,而且要以最优质的服务积极将生产相关配套产品的小企业也作为招商重点进行引资,以尽快形成产业规模。只有这样,才能在西部迅速建立成熟的产业链,从而提高产业配套能力,发展西部急需的产业。

3.加快重点引资领域的配套产业技术改造

目前在西部地区招商引资中,存在产业规模小、企业弱小、技术落后、产品规模小、竞争力弱等问题。在招商引资之前,应先制定相关配套产业振兴计划,加大对这些配套产业中小企业的技术改造力度。无论是国有企业还是非公有制企业,都纳入技术改造计划,给予必要的扶持,提升产品质量,适应主体产业招商引资要求。

4.将产业配套能力建设纳入区域经济发展规划

篇(3)

1.转变观念。把增强农村经济发展的核心能力当做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关键来抓,必须澄清一些错误的观念:一是把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简单地理解为农村城市化、农业工业化、农民工人化,简单地按城市模式建设农村,按城市的发展路径和经验改造农村,这是十分片面的。应当在保有农村基本的自然风貌和经营特色的基础上,利用农村的优势资源和应用技术改进农村的经济社会状况;二是过分依赖发展工业生产实现农村脱贫增收,特别是利用农村廉价的土地资源和劳动力资源搞低层次、浪费资源和重污染的制造业生产,这样做的结果,在一定意义上,是在更深层次上对农业的剥夺。

2.因地制宜、合理规划,建立与资源优势相和谐的主导产业。我国农村的区域跨度大,自然地理因素影响明显,资源分布差异很大,这为农业产业的差异化经营,发展特色产业和产品,实施差异化战略和品牌战略,开拓国际市场,开发农业的低成本高收益产业及可持续发展提供了得天独厚的优势条件。但是,长期以来,我国农业的生产还是基本上以村庄或较小的区域范围为限,进行农业生产与流通的布局,结果是农业产业结构严重雷同,行业生产规模小、成本高、效益低,国内市场农产品的供给不丰富,国际市场上缺乏竞争力。我们在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中,各个地区和村庄一定要因地制宜、合理规划,建立与资源优势相和谐的主导产业,实施差异化战略,宜农则农,宜林则林,宜牧则牧,宜工则工,宜渔则渔,宜休闲则休闲,使自己的经营有特色、有品牌、占尽天地人和之利。

3.加强农村适用技术的开发和利用。首先,要加快建立新型农业科技创新体系,形成科学研究、应用开发、生产利用市场紧密结合的科技运行机制;其次,要加快普及先进适应技术。以产业化经营、优势农产品生产基地为重点,组织实施农业科技示范区工程、农业标准化工程、良种产业化工程等科技兴农工程,引导农民发展适销对路的名优特产品,发展无公害农产品、绿色食品和有机食品,发展生态农业,提高农业科技含量;三要搞好农民科技培训。借用现代网络技术,充分利用各类教育资源,采取多种形式加强对农民的科技培训,不断提高其科技文化素质和致富本领。

4.建立起在宏观上能够激励和约束经济行为主体创业行为、投资冲动和技术创新活动的制度,解决我国农村因制度原因造成的低效率问题。如既要适当延长农业生产资源的承包期限,建立灵活的土地流转制度,加强投资者权益的保护,鼓励经营者进行长期的投资等,还要在合同上对投资者进行约束,要求他们按照维护农村良好的生态环境,保证农业经营性资源的可持续利用原则进行经营运作,不能随意破坏农村发展的自然规律和长远规划,搞急功近利性的经营。

5.适度推进农业规模化经营。按照经济学的规模效益理论,在适度的规模内,随着规模扩大,经营成本下降,经济效益是递增的。目前,我国在农业产业和农地耕作上,存在着规模过小、现代科技应用成本过高的问题。所以,要通过农业适用技术的开发利用,增强农村经济发展的核心能力,坚持统筹规划、连片开发,提高管理效率。

篇(4)

㈠以课程建设促进社会服务能力提高

临洮农校根据农业行业特点和优势,结合市场需求及当地经济发展确定课程设置。学校设有农园、畜牧兽医、农业经济与管理、计算机、工业与民用建筑、电子电工等岗位的考评员,对相关专业的学生及社会人员进行技能鉴定。在课程设置上该校坚持课程是专业的支点,课程建设是专业建设的主要方面,积极探索和创新课程建设模式,构建课程体系,以建设专业优质核心课程、精品课程为重点,以改革课程内容和教学方法为基础,以构建课程标准和考评体系为保障,融“教、学、做”为一体,全面提高专业课程教学质量。大幅度修改专业主要课程,组织考评员编写教材,建立相应的试题库,将职业资格认证、工种技能鉴定等内容纳入教学,在毕业生中推行“双证书”或“多证书”,在满足学生考证、就业需要的同时也促使学生提高了实践动手能力,以便更好地服务社会,提升了社会服务能力。

㈡以考评员师资建设提升社会服务能力

考评员师资建设是专业人才培养工作的根本保证。临洮农校按照“培养与培训结合,引人与引技结合”的原则,开展多种形式的专业教师技能培训和生产实践锻炼,依托行业优势,构建“双师素质”和“双师结构”专业教学团队;提升每一位考评员的专业实践能力,更好地胜任社会服务工作,也拓展了社会服务的领域,有效地促进了学校社会服务能力的提升,做到了考评员师资建设与社会服务能力的相辅相成、有机结合。

㈢以实验实训条件建设提升社会服务能力

实验实训的设施、设备等条件是职业教育的基本硬件支撑,也是学校开展社会服务的基本硬件保障。临洮农校面向学生改善专业教学硬件建设,面向社会改善技术服务硬件建设。建立农园、畜牧兽医、农业经济与管理、计算机、工业与民用建筑、电子电工等实验室和实训场所。实验实训条件建设坚持按照“五位一体”(以教学为主,兼顾生产、科研、培训、鉴定)的要求,建立“生产型”、“产学结合型”“、虚拟型”三类校内实训基地;按照“共建、共享、互惠、互利”的原则,与企业、科研机构、生产培训基地建立“共享型”校外实习基地,充分的保障了学生职业技能训练,也为开展社会培训、考证、鉴定、技术咨询和参与企业技术研发提供了较好平台。

二、将科研方向与社会服务能力建设紧密结合,以推动科研成果转化提高带动社会服务能力的提升

临洮农业学校是一所有70多年历史的农业院校,多年致力于农业科研工作,在小麦育种、特种玉米繁育、马铃薯脱毒种薯繁育、大丽花繁育等科研方向都取得很好的成绩。尤其在冬春小麦育种和特种玉米繁育方面更是成果斐然。经过多年的努力该校先后培育推广出大面积应用于生产的冬春小麦品种(系)五十多个,服务于我省的定西、临夏、甘南、陇南、天水和兰州六个地区,并在陕西、青海、宁夏的部分地区推广种植等地;特种玉米繁育研究更是走在全省的前列,荣获多次省市科技进步奖项。“临单”、“临糯”玉米系列和临农小麦系列已经形成品牌优势,全省年推广面积23.33余万公顷,年增加经济效益5亿多元,有力的提升学校服务能力,对促进当地农业经济的发展和服务“三农”起到非常重要的作用。

篇(5)

35个主要城市总部经济发展综合能力排名

根据城市总部经济发展能力评价指标体系,对全国35个主要城市总部经济发展的综合发展能力进行评价,评价结果见图1。全国35个主要城市总部经济发展能力可划分为四个能级:第Ⅰ能级包括北京、上海、广州和深圳共4个城市;第Ⅱ能级包括杭州、南京、天津、成都、武汉、青岛、宁波和厦门共8个城市;第Ⅲ能级包括重庆、大连、沈阳、长沙、西安、郑州、济南共7个城市;第Ⅳ能级包括太原、长春、昆明、合肥、哈尔滨、福州、海口、南昌、石家庄、呼和浩特、乌鲁木齐、南宁、兰州、贵阳、银川和西宁共16个城市(图1)。

总体来看,我国35个主要城市总部经济发展能力排名主要呈现出以下几个特点:

1. 北京、上海两大城市继续处于领先地位

2010年,北京、上海总部经济发展能力综合得分分别为88.19和85.84,连续六年位居全国35个主要城市总部经济发展能力前两名(表3)。从各分项指标看,北京、上海两大城市六个分项发展均衡,优势突出。如北京的基础条件、研发能力、专业服务优势显著,均排在第一位;上海的商务设施、政府服务和开放程度3个分项均排在首位,基础条件、专业服务仅次于北京排在第二位。

北京、上海已成为国内外各类总部企业的重要聚集地。北京市依托独特的科技、人才资源和首都功能优势,聚集一批跨国公司地区总部和国内大型企业集团总部。总部经济在首都经济发展和产业结构优化中发挥了积极作用,到2008年底,北京有跨国公司地区总部和国内在京企业集团总部共784家,其中入选2010年《财富》世界500强的企业总部30家,占我国入选企业总数的55.6%,所拥有的世界500强企业总部数量仅次于东京。总部经济的发展显著提升了首都经济的竞争力和在区域乃至全球的资源配置能力。上海市较早制定了吸引跨国公司地区总部的政策,颁布了全市总部经济地图,并取得了较好的发展成效。截至2010年11月底,上海市累计认定跨国公司地区总部301家,批准设立外资投资性公司210家,外资研发中心317家。

2. 广州、深圳各具特色,齐头并进

广州、深圳作为珠三角地区的核心城市,发展总部经济的条件和能力较强。2010年,广州总部经济发展能力综合得分为76.05分,排在第三位;深圳紧随其后,得分75.64分,排名第四。从各分项指标看,广州、深圳两市在发展总部经济方面各具优势和特色,广州在商务设施、专业服务方面优势较为突出,均排在全国35个城市的第三名;深圳的高科技产业和研发能力在全国名列前茅,排名第二,金融服务业的优势也较为明显。从近几年广州、深圳的总部经济发展能力看,两个城市总部经济齐头并进,发展态势良好。同时,广州、深圳在总部经济发展整体实力方面的差距也在逐步缩小,深圳与广州综合能力得分的差距由2006年5.15分缩小到2010年的仅0.41分。

3. 区域性中心城市优势明显,一批潜力城市迎头赶上

篇(6)

自从2000年美国互联网政策失败之后,政府颁布了各种减税政策,导致几年间美联储出现大幅度的减息,这一现象也间接的刺激了房地产以及信贷消费,但是也间接的一番了一系列的通货膨胀压力,最终导致金融危机。在金融危机环境之下,中国石油经济发展遭受明显的影响。对此,如何顺利的度过金融为,为综合性建设能源经济便成为首要任务之一。

1金融危机下中国石油所面临的挑战和问题

因为金融经济影响,当前我国石油所面临的问题主要有三个方面。第一个方面是开采难度不断提高,开采的成本、风险以及投资不断提升。中国石油为了达到国家对于石油资源的需求,不仅仅是在勘探方面需要进行创新,还需要提高在投资方面的程度,并做好大批大油气田的开发,稳定我国每年的石油开采量以及储备量。但是,因为石油开采的进度不断深入,开采的难度以及开采的风险也在不断增大,这也间接的提高了开采的成本和投资需求,同时见效也更不如从前。第二个方面是油气销量与价格相反。因为我国成品油与天然气的定价是由国家进行控制,虽然通过多次调整与改革之后,油气价格的变化和国际之间基本保持平衡,但是仍然存在油气价格倒挂的问题,尤其是在原油价格不断提高的情况下,炼油业务的经营利润会不断下降,这也间接的影响着石油勘探环节的经济效益。第三个方面是国际化的开发风险不断提高。近些年,伴随着世界贸易组织的影响,我国石油出口量不断提升,自从2008年开始,海外的原油产量就已经突破了6000多万吨,天然气已经达到67亿立方。伴随着我国经济的快速发展,对于石油的需求量不断增加,这也间接的提高了我国对于国际石油的进口需求。但是,因为国际政局的波动,导致许多国际上的油气开发项目存在许多的风险,尤其是在人身安全方面,导致整体发展并不舒畅。

2金融危机下如中国石油经济发展改进措施

2.1坚持核心业务

石油企业中的油气业务是最为根本的业务,是确保企业经济价值的基本保障。中国石油应当是注重建设多个大规模油气生产基地为主,以中石化中原石油工程为例,应当将业务的重点、核心放在石油的开采方面,确保企业能够具备充足的经济基础。

2.2推动国际化发展战略

针对金融危机的影响,我国石油经济必须坚持国际化的战略发展方向,并通过经营的规模化促使金融危机所呈现的风险变的最低。我国石油已经在海外建设了多个油田,这也是我国国际化发展战略的一种直接体现。

2.3严格控制投资项目

自从2009年之后,我国石油领域就一直在坚持投资就是成本的理念,想要确保经济的发展,就需要坚持提高企业管理效果,提升投资源头的控制,同时做好投资过程和结果的管理。近两年,伴随着我国石油业务的不断扩张以及石油生产规模的不断增加,再加上原材料价格的不断上涨而导致的建设成本提升,我国石油投资的规模也在不断增大,基本上每年的增长率可以达到4%。对此,就需要在不断的扩张过程中严格控制扩张的因素,从而确保金融危机不会影响到我国石油经济。

2.4坚持低成本发展战略

想要确保石油经济的稳定发展,在成本方面采用行之有效的方法是必然的。对此,就需要在成本方面采用行之有效的控制制度,寻求最佳的节能减耗措施,真正做到全过程、全企业以及全方位的成本控制。与此同时,还需要做好成本的职能管理,需要做到周期性、安全性、稳定性、优质性的成本控制与管理,从根本上实现成本的节约,并完善责任的制度,提升投资的效率以及效益。于此同时,为了更好的实现成本管理,可以借助激励、奖惩等方式对企业每一个层面进行成本管理,从而确保企业的低成本战略得以全面实现。

2.5注重并购重组发展战略

首先,需要注重重组整合的发展战略,做好国有经济的布局以及调整,促使国有企业的结构得以不断的完善和优化,提高中国石油企业的内部结构,推动我国石油企业与其他企业之间的和谐。其次,需要做好国际性的购并,充分应用国际化的油价回落,大宗商品价格的下降以及资产价格的不断下降等机会,在世界范围内做好战略性的投资以及并购的可能,推动企业长远发展。再次,需要持续提高股权投资的发展管理,同时采用行之有效的股权投资优化企业在战略发展方面的协同性。最后,注重股价波动对于石油经济的影响,应用国家政策的支撑或者是回购上市企业的方式,做好当前股价的控制,借助市场化的方式,确保石油股价的稳定性。

3结语

综上所述,我国石油必然会遭受金融危机的影响,在这一环境之下,应当正确的分析企业所面临的困境和挑战,并明确自身的战略发展定位,同时坚持核心的发展理念,确保核心业务的稳定发展,并且结合国际化战略发展目标,采取低成本、严格控制投资、注重并购重组、调整能源结构等途径,持续、稳定的推动我国石油经济发展。

参考文献:

[1]杨娇.金融危机下石油企业如何应对油价风险[J].中国石油和化工标准与质量,2013,(21):247.

篇(7)

随着全球资源稀缺越来越明显,企业间的竞争更加激烈,提升循环经济发展能力已经成为企业提高综合竞争能力的有效途径,是企业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转变发展方式的必然要求,也是企业承担社会责任的具体表现。循环经济发展是以资源的高效利用和循环利用为核心,以“减量化、再利用、资源化”为原则,以低消耗、低排放、高效率为基本特征,是低投入、高产出生产方式的重大调整,实现资源和能源的合理、综合利用,把生产活动对环境的影响降到最低,取得最大的经济社会效益。

一、管理机制完善升级是企业科技创新的基础,打造循环经济持续发展环境

1、完善考核机制为科技创新的推动力,做到循环经济发展的持续性。

加强科技自主创新体制、机制建设,构建高效的科技成果转化服务体系和支撑体系是科技创新持续开展的有力促进。公司强化创新项目日常管理和过程管理,做好周报、月报、年报以及科技台帐的收集、填写和上报工作,加强创新项目完工、转化的总结验收工作;制定节能减排、减排与环保、“三科技”及“大成本、小核算”、追求卓越等专项考核办法,确保企业资源利用最大化。

2、营造创新文化环境为科技创新的牵引力,做到循环经济发展的有效性。

文化是企业发展的文化支撑和精神动力,因此只有科技与文化的高度融合,形成有利于研究和创新所需要的条件与环境,广大职工才会主动参与创新,科技创新活动才能蓬勃开展。公司成立科技创新工作领导小组,全面协调、指导、督促科技创新工作,扎实推进新技术、新工艺、新设备的试验工作;广泛开展技术创新成果和创新先进集体、先进个人的征集及奖项申报工作;对技术创新中涌现出的典型人物和事迹通过广播、简报、橱窗、大屏幕等进行立体式、全方位宣传,全面营造“人人创新、我要创新”的浓厚氛围,激发职工创新热情,引导职工主动开展技术攻关,破解制约发展瓶颈,提供企业循环经济发展的动力源泉。

3、全员创新创效为科技创新的核心力,做到循环经济发展的全员性。

员工有活力,企业有动力,要充分激发员工创新创造的潜能,推动员工创新创效成果向生产力的转化。公司始终坚持以人为本的理念,加大人才培养力度,形成了一支核心技术人才队伍,并发挥专业人才的骨干作用;突出岗位技能的培养,培养一大批“一岗精、二岗通、三岗懂”的岗位操作多面手和技术能手;通过扎实开劳动大竞赛、职工大比武、职工大献策等群众性经济技术创新活动,进行科普知识学习宣传、组织技术交流、组织《爱、讲、比》竞赛评选及科普考察活动,强化员工创新意识、责任意识,把员工的心智和力量转化为企业循环经济发展的核心力。

二、工艺、装备技术优化升级是企业科技创新的重要途径,提升循环经济发展能力

1、工艺装备升级优化,提高资源利用率。

企业实现科学发展,要不断提高技术创新能力,用科技创新推进工艺装备升级优化,达到能源综合、高效利用。公司着力于自主创新,首开国内纺丝设备国产化先河,在关键技术领域取得重大突破,先后建设九条具有知识产权的生产线,粘胶纤维生产主体设备逐渐向大型化、现代化、节能化转变,拉动了粘胶行业设备升级。碱纤维素冷却器、新型黏胶短纤维纺丝机、新型黏胶短纤维精练机等设备创新成果获国家实用新型专利授权,28万吨/年粘胶短纤维二期项目创造了单线产能最大、设备最先进、差别化率最高、产品质量最优、综合能耗最低“五项行业之最”。

2、工艺技术提档升级,推进节能减排。

循环经济是一种高层次、高端化的经济发展模式,它必须以科技创新和技术进步为基础,努力实现低投入、高利用、再利用的良性循环。化纤公司强化技术创新,注重科技成本挖潜,用科技创新促进节能减排,确保能源利用最大化。一是以结构调整为着力点,狠抓节能技改和缩短生产链节能,实施了“蒸汽梯级利用”和“一步提硝”、变频节电等多项技术改造项目,促使公司消耗下降、费用降低、效益提升,综合能耗实现行业最优。二是优化工艺结构,利用膜过滤技术对碱纤压榨液进行有效处理,回收碱和半纤,在粘胶行业首开先河。三是推进生产系统“吃粗粮”,降低原料消耗,原料使用多元化,生产工艺连续、紧凑、高效、低耗运行,实现行业重大工艺新突破,为发展循环经济奠定了良好的工艺基础。

3、注重清洁生产,实现废物循环利用。

清洁生产是对生产源头和全过程进行预防和控制,是发展循环经济的重要手段,提高资源、能源利用率,实现废物排放“减量化”,从而实现节能、降耗、增效。公司以技术进步为着力点,不断加大废物循环利用,一是实施绿色环保项目,引进具有国际先进水平的废气回收技术,对废气中的CS2和H2S进行深度处理和回收,回收后的CS2直接回用于生产,H2S形成新化工原料硫氢化钠,实现经济效益和环境效益的双赢。二是废物循环利用,依托集团“两碱一化”循环经济模式,公司污水处理装置全部使用聚氯乙烯生产过程产生的湿电石渣调配PH值,实现了废渣废液的循环利用。三是采用新工艺实现废热能源利用,对生产高温废水热能综合利用,减少蒸汽用量。

三、多元化创新体系建设是科技创新的有效支撑,构建循环经济发展的保障体系

技术创新是企业发展的基础和决定性因素,建立有效的企业技术创新体系是提高企业创新能力,增强企业核心竞争力,全面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促进产业结构优化升级,推进公司经济结构战略性调整和经济可持续发展的关键途径。

1、制定长期及总体规划,为循环经济发展提供目标及方向

公司把循环经济发展作为一项战略任务来抓,明确目标、明确内容、明确节点、明确责任,不断完善创新体系,增强自主创新能力,打造一批叫得响的新产品、领着跑的新技术、真管用的新工艺,努力实现创新平台建设、技术创新、产品研发、队伍建设、创新环境“五个突破”,使循环经济发展能力成为企业综合竞争力和影响力显著增强的有力抓手。

2、形成多元化的投入机制,为发展循环经济提供资金保障

发展循环经济作为一种经济增长方式的变革,必须有相应的资金投入作保障。例如,2009年,公司获国家级高新技术企业,极大地促进企业高新技术的发展,提升企业的创新能力和营利能力,为企业持续良好的发展提供动力。公司承建的河北省纤维素纤维工程技术研究中心纳入河北省工程技术研究中心管理系列,对充分利用公司自身优势,推动粘胶产品及装备技术升级、整合产业资源、确保行业可持续发展意义重大。

3、加强产学研战略合作,为发展循环经济提供技术和智力支持

循环经济作为一种新型的、先进的经济模式,对科技和人才有着更高的需求。公司依托集团建设有国家技术中心、河北省纤维素纤维工程技术研究中心,拥有博士后工作站、特邀院士工作站,加强与高等院校、科研机构的合作,与13家科研院所合作,借外脑、外力推进循环经济的发展。

参考文献

[1]翟黎黎,栾兆彪,姜樊.浅谈钢结构防火保护[J].中小企业管理与科技(上旬刊),2010(08)

篇(8)

各位领导,同志们:

公安交警部门作为公安机关的“窗口”单位,担负着维护道路交通秩序,保障道路交通安全、畅通的重要职责,交通民警的言行举止直接关系着党和政府在人民群众中的声誉和形象,事关经济发展大局。结合近期全市开展的“执政为民,服务发展”学习教育整改活动,我就公安交警部门如何解放思想,开拓创新,努力提高交通管理工作服务经济发展的能力作如下发言:

一、牢固树立解放思想是第一要务的理念

要进一步解放思想,正确认识工作中的不足和差距,要敢于异想天开和反思,抓住解放思想这个第一要务,牢固树立解放思想是一种观念、一种氛围、一种境界的理念,努力创新道路交通管理工作机制,不断提高交警部门服务经济发展的能力和水平。

结合交警部门的实际,拟在全市交通事故处理中向当事人发放明白卡,即推行明白卡制度。在明白卡上写明当事人在交通事故中违反法律法规的条款项,让当事人明白自己在交通事故中应承担的法律责任,增强处理交通事故的透明度。

拟在全市划片区上门开展摩托车的年检审业务,变驾驶人员到交警部门办事为交警部门上门服务,减少驾驶人员办事往返次数,提高公安机关办事的效率和质量。

在车管站大厅设立车管业务导办员,负责接受车管业务咨询和引导市民办理车管相关业务,使市民办理车管业务更加方便、快捷和顺利。

二、牢固树立改善环境是第一要素的理念

环境就是生产力。交警部门作为公安机关的“窗口”单位,负有改善投资和发展环境的政治责任和历史使命,为此,必须牢固树立环境理念、服务理念和法治理念,坚持原则性和灵活性相结合,用好用足政策,为江津经济社会发展营造良好的投资环境。

主动上门为重点企业和较大规模的非公有企业开展年检审业务,降低企业办事成本,维护企业的正常生产经营秩序。

落实重点骨干企业和大型非公有制企业负责的车辆驾驶证检审业务,落实专人预约服务制,为企业负责人排忧解难。

推行警民联系卡制度,加强与企业的交流与沟通,及时上门征求企业的意见和建议,帮助企业解决道路交通管理中遇到的难题,不断改进公安道路交通管理的方式方法,提高为企业发展的能力和水平。

对重点企业、较大规模非公有制企业及园区的驾驶人员和车辆管理人员上门组织安全学习教育和进行相关法律、法规知识的培训,对外地车辆、重点企业、较大规模非公有制企业和园区企业车辆一般交通违法行为,坚持教育与处罚相结合,以教育为主,切实为江津经济发展提供宽松的交通安全环境。

三、牢固树立安全至上的理念

篇(9)

中图分类号:F127文献标志码:A文章编号:1673-291X(2010)13-0103-02

一、引言

在经济全球化的背景下,物流产业的发展已经成为影响经济发展中一个不可或缺的重要因素。物流业是融合运输业、仓储业、货代业和信息业等的复合型服务产业,是国民经济的重要组成部分,涉及领域广,吸纳就业人数多,促进生产、拉动消费作用大。2009年两会期间,物流业成为第十个产业调整与振兴规划。今后三年时间,物流产业将重点发展九大物流区域、建设十大物流通道和一批物流节点城市,优化物流业的区域布局。可见物流业作为其他服务产业的发展来说具有重要意义。本文选取江西省作为研究对象,选取江西省2000―2009年的数据,建立计量经济学模型来进行实证分析。

二、数据选取与变量选择

(一)主要变量选择

1.物流能力。物流能力指物流供给主体能够提供给物流服务产业的能力。从微观角度看,物流能力指微观物流供给主体向微观物流需求主体提供物流服务的能力。从宏观角度看,物流能力指国民经济物流部门向全社会提供物流支撑和服务的能力。衡量物流能力的指标一般包括货物周转量和客运周转量等。为了确定物流能力,我们选取货运周转当量来表示物流能力。

我们首先通过货运周转量和客运周转量之间的相关性分析来确定货运周转当量。先通过OLS可以得到两者之间的回归方程:y=-0.000449x2+1.570961x+114.5781,根据两者之间的关系我们把客运周转量转化为货运周转当量,然后与客运周转量综合为物流当量(见表1):

2.物流产业固定资产投资。经济增长理论表明,经济增长一般是由于资本、劳动力等要素的投入以及经济对外开放、产业结构调整等多方面因素的共同作用结果。本文主要是研究物流能力对地区经济增长的影响,通过检验我们发现固定资产投资与物流水平的发展存在正相关性,在模型分析中不加入这一变量会产生遗漏变量误差。因此,在模型中加入这一与物流发展水平高度相关的变量来消除遗漏变量问题。

(二)数据的分析和处理

经济变量之间存在的长期均衡关系被称为协整关系。由Engle和Granger (1987)正式提出,主要是分析非平稳经济变量之间数量关系,且通过线性误差修正模型(ECM)刻画了经济变量之间的线性调整机制,这就是所谓的线性协整方法。

1.单位根检验。协整理论指出,两个或多个非平稳时间序列的线性组合可能是平稳的。如果这些非平稳的时间序列的线性组合是平稳的,那么就可以认为它们之间存在协整关系。据此,我们需要对我们选取变量进行时间序列平稳性检验(具体数据见表2)。

采用ADF单位根检验方法检查序列的平稳性,检验结果发现LNGDP和物流能力序列平稳, LNTZ和物流从业人数序列一阶差分平稳。

2.Granger检验。从表2中我们可以看到,十年中江西省地区生产总值、物流业生产总值和物流能力均呈现不断增长的态势。2009年,江西省物流生产总值已达到458.16亿元,占GDP总量的6%。通过相关性分析,物流能力与地区经济之间的成高度正相关。我们在考察物流能力与地方经济增长之间关系是有必要对两者进行Granger检验,根据表3结果发现两者之间并不存在双向的因果关系,经济增长并不是物流能力增强的原因,物流水平的提高会推动经济的增长。

(三)模型的建立

根据以上的结论和数据的分析,我们在协整的基础上,引入变量相对应的滞后项建立了ADL模型:LNGDP=4.20245

+0.0001496*WL+0.124884*LNTZ(-1)+0.008294*CY(-1)

其中R2=0.976473

物流能力对于区域经济增长的贡献率:

EWL=0.0001496()

(四)实证分析

模型分析结果表明,物流发展水平、物流固定资产投资、物流从业人数与区域经济增长之间存在较强的相关关系,尽管各自的增长是非平稳的,但它们之间存在协整关系,即三者之间存在长期稳定的均衡关系。长期的协整方程表明,通过变量的系数得出区域物流能力对于经济增长的弹性系数,EWL 从2001年的15.1%逐渐降至2009年的10.3%。从而也表明从短期来看,物流能力的提高对于提振经济有一定作用,但是作为其他产业的服务来说,还不具有很强的主动性,更在于锦上添花,而非雪中送炭。作为最后一个振兴规划出台也说明,对物流行业的寄予不在眼前,而是为了更好地服务于其他产业的快速发展。

三、结论

物流产业具有投资大短期回报率低的属性,在物流产业起步时期,政府的扶持至关重要。目前江西省发展区域物流面临着巨大的机遇,抓住机遇就能获得长足的发展,并促进江西在中部较早地实现崛起。现代物流产业是第三产业的支柱,大力发展的第三产业对于江西的经济发展具有很重要的作用。发展区域物流业不仅可以提高第三产业在国民经济中的比重,而且还可带动其他相关产业的发展,既增加了第三产业的绝对数量,又提高了第三产业中高附加值行业的比重,从而优化区域产业结构。

参考文献:

篇(10)

【 abstract 】 this paper in our province through human resources quantity, quality, industry distribution, inflows and the level of economic development of the relationship between measurement model, analyses the human resources and other factors of production contribution to economic development of the area, and that the economic sustainable development must implement the strategy of reinvigorating, the creation of attracting and gathered talent of the good environment, accelerate industrial and enterprise technology innovation talented cultivation, adjust the employment policy, improve the employment service system, and actively developing human resources.

【 keywords 】 human resources; Ability level; Economic development; Effect analysis中图分类号: F120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人力资源能力建设在社会经济发展中起着日益重要的作用。这种作用可以从两方面来体现: 一方面, 随着社会经济发展对知识更新的需求更加迫切, 促使人们对教育、培训更加重视; 另一方面,人力资源能力的提高, 不仅有助于劳动生产率的提高, 而且对人口素质、管理水平、资源的优化配置、创新意识、文明程度的提高都具有重要的意义。

一、河南省人力资源能力的定量分析

1、人力资源能力测评模型的构建

对于区域人力资源能力水平的定量判别和统一比较的问题,中国科学院可持续发展研究组经过多年的研究,提出并应用了一种评价人力资源能力水平的数学模型。其原理为:根据如前所述,人力资源要获得体能、技能和智能需要社会支付成本的比例为1:3:9。而人力资源的体能、技能和智能对社会财富的贡献(即社会获得收益)则分别是1:10:100。它说明一个仅具有体能的人,他能创造的财富大约只能维持他本人的生存,而同时具有技能的人则可创造出10倍于仅具有技能的人;具有智能的人又可创造出10倍于具有技能的人。也就是说如果我们以文盲作为仅具有“体能”的人,以第二产业从业的人口作为具有一定“技能”的人,而以科学家工程师人数作为具有“智能”的人,那么按照上述简单的规则,我们可以推导出计算区域人力资源能力水平系数公式为:

人力资源能力等效系数=(文盲人数*1+第二产业人数*10+科学家工程师*100)/全社会总人口

也可表示如下:

ni—表示文盲人数

nc—表示第二产业人数

ns—表示科学家和工程师人数

na—表示年龄在18一60周岁全社会总人口数

R----表示就业条件修正数

能力是知识经济时代推进社会发展的关键因素。从人力资源能力测评模型可看到,不同类型的“人”,对社会的贡献是不同的。

第一,人是“智能”人,他对社会的贡献就要大得多,“技能”人次之,“体能”人最弱。从人的能力结构的主要方面即体能、技能与智能来看,假设人的综合能力是可以通过体能、技能与智能等方面的能力相加而得,则人的综合能力对社会的贡献的大小,将随着人的体能—技能—智能的不断提升,即技能或智能成份的增多,其对社会的贡献也随之提高。

第二,如果一个国家或地区,拥有的“智能”人越多,人力资源能力系数就越高,人力资源能力水平也就越强;反之,人力资源能力水平也就越弱。从资本能够增值的角度看,能力作为资本具有创造价值的功能,能力资本的增值从某种角度上说,要大于经济资本和社会资本的增值。

2、人力资源能力等级及测算

人力资源能力测评模型的构建,使我们能够通过其模型计算出能力的系数。中科院的《2002年中国可持续发展战略报告》把人力资源能力系数分为六大类(见表1),取值范围在1-100之间,每一类都代表着某一层次的人力资源能力水平。

资料来源:中国科学院可持续发展研究组《2002年中国可持续发展战略研究报告》,科学出版社2002年版。

1999年中国人力资源能力系数为6.98,相比之下,河南省人力资源能力系数与全国平均水平有着不小的差距,处于全国较弱的水平上,由此可见河南省人力资源能力建设的长期性和艰巨性。

人力资源能力建设在社会经济发展中起着日益重要的作用一方面,随着社会经济发展对知识更新的需求更加迫切,促使人们对教育、培训更加重视;另一方面,人力资源能力的提高,不仅有助于劳动生产率的提高,而且对人口素质、管理水平、资源的优化配置、创新意识、文明程度的提高都具有重要的意义。

为了深刻地揭示人力资源能力建设与可持续发展之间的关系,我们利用《2002中国可持续发展战略报告中的数据进行了如下实证研究。

三、河南省人力资源能力与经济发展的关系的实证分析

经济增长是由资源、资本、劳动、技术、资源配置、结构创新等等因素所推动的。如果技术、资源配置和机构创新包含在资源、资本和劳动的使用中,经济增长则主要决定于资源、资本和劳动的投入。而人力资本凝聚在劳动者身上的知识、技能及其所表现出来的能力是最重要的要素,它的形成是通过人力资本投资积累的,其主要渠道为教育和培训、卫生保健和迁移。

上一篇: 中医基础知识点 下一篇: 对分包单位的管理
相关精选
相关期刊